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摘要: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在基准情形下,预计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平均潜在经济增速较2000~2010年将分别下滑2.3和4个百分点。造成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是:总需求中的出口和投资增速显著放缓;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显著下降;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可能有所减弱。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较强“增长依赖症”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的显著降低将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也会造成社会精英的大量流失。应该从两方面来应对经济增速放缓:一是通过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传统的增长动力逐渐衰减的过程中及时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二是积极推进社会改革以降低社会稳定对高增长的依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2011年平均经济增速高达9.98%。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10位跃居至2010年的第2位,占世界GDP比重由1980年的1.9%稳步升至2010年的9.4%。①而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2008~2011年的平均经济增速比2000~2007年降低了0.9个百分点,也比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1)的长期均值低0.38个百分点。2012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进一步延续了下滑趋势,同比经济增速为7.6%,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大幅低于2000年以来的季度经济增速均值达2.3个百分点。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中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至中速增长阶段的新时期(世界银行,2012等)。[1]那么,未来经济增速放缓的程度如何?原因是什么?将带来怎样的挑战?应该如何应对?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使中国顺利进入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使用增长核算分析框架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当前特征和未来走势。增长核算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和未来经济走势的一种主要方法,其突出优势是可以通过对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等经济增长动力的明确计算和分析来深入考察经济增长问题。在对未来经济走势进行预测之后,本文进一步从出口、投资、生产成本、TFP和政府作用五个方面解释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然后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视角考察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挑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

二、经济增速放缓:当前特征与未来趋势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70973129);“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

①数据来自IMF的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2012年4月)。

130

1、经济增速放缓的当前特征

本小节使用增长核算方法考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当前特征。计算方法同陈

彦斌等(2010),[2]即采用标准的附加人力资本的增长核算模型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分解为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TFP 四个方面。①计算结果(表1)表明,当前经济增长放缓是由劳动力和TFP 这两种增长要素的大幅衰减所导致的。2008~2010年劳动力和TFP 平均增速分别是0.36%和-0.73%,较2000~2007年分别下降了0.33和3.5个百分点,也比1979年以来的长期均值低1.5和3.1个百分点。

此外,如果排除政府所采取的超常刺激政策的影响,当前经济体自发的经济

增速会进一步降低。增长核算结果显示,当前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的超常增长而驱动的,2008~2010年资本增速达到远高于其他历史时期的19.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7%。而资本的超常增长主要源自于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在2008年底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其他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刺激措施:2009年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远高于以往正常水平的历史最高峰33.2%,相比之下1981~2010年的平均增速仅为15.7%;2010年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19.2%的历史高位。可以推断,当前经济体自发的投资增速必然会大幅低于实际观测值,这意味着当前自发的经济增速也会明显低于实际观测值。 表1:增长核算(单位:%)

指标

变量 总时间段

子时间段 1979~2010 1979~19891990~19992000~2007 2008~2010年均增速 GDP 9.95 9.54 10 10.51 9.76

年均增速(贡献率) 资本 11.68

(59.3)

8.29 (45.3) 11.06 (58) 14.22 (65.9) 19.38 (97) 劳动力 1.82

(10.9)

3.52 (21.2) 1.31 (8.3) 0.67 (3.5) 0.36 (1.8) 人力资本 1.76

(11.4)

3.29 (22.1) 0.83 (5.8) 0.83 (

4.6) 1.69 (8.8) TFP

2.4

(18.1) 1.95 (10.7) 3.5 (27.8) 2.81 (25.9) -0.73 (-7.6) 2、经济增速放缓的未来趋势

本小节将对中国“十二五”(2011~2015)和“十三五”(2016~2020)时期的

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预测。预测方法是:首先使用类似于Perkins and Rawsk (2008)、Lee and Hong (2010)和 Wilson and Stupnytska (2007)[3][4][5]的增长核算预测框架将对经济增长的预测分解为对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TFP 这四方面增长动力的预测,之后借鉴Perkins and Rawsk (2008)、Maddison (2007)

① 具体生产函数为()t t t t t Y A K E L αβ=,其中Y 是总产出(GDP ),K 是总资本存量,E 是人力资本(教育)存量,L 是劳动力存量,A 度量除了资本、人力资本、劳动之外所有对总产出有影响的因素,α和β分别度量资本和附加人力资本的劳动的产出弹性。

131

和张延群等(2009)[3][6][7]的预测思想,分析决定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TFP 历史运动轨迹的主要因素在未来将发生何种变化,从而预测其未来走势对于历史运动轨迹的偏离。

按照我们关于未来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TFP 变化趋势的判断,将未来

中国经济的基准情形设定如下:①②(1)中国资本积累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将会终止,资本增速将逐渐回落至长期均值水平:资本存量增速将在“十二五”时期由2000~2010年间的平均15.62%下滑至1990~1999年间的11.06%,并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下滑至1979~1989年间的8.29%。(2)未来潜在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与联合国(2010)所预测的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相同(相当于假设未来的趋势劳动参与率和自然失业率不变),即潜在就业人数增速由2010年的0.82%逐步下降至2020年的-0.21%。(3)假设人力资本存量(趋势值)将延续1990~2010时期的变化趋势,“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年平均增速分别较其上个时期③下降0.075个百分点,分别达到0.73%和0.65%。(4)TFP (趋势值)增速在2000~2010年已经大幅降低至历史最低水平2.2%,未来预计难以出现明显改观;再考虑到未来中国仍然属于赶超型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TFP 增速进一步显著下降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假设2011~2020年间的TFP 增速将保持在2.2%,这接近于Lee and Hong (2010)和Kuijs (2009)对同时期TFP 增速所作的预测(分别是2.3%和2.36%)。[4] [8]

此外,我们也设定了偏离基准情形的悲观情形和乐观情形,以考察未来经济

增速的下界和上界。④基于对各种情形的设定,使用与陈彦斌等(2010)[2]相同的增长核算公式可以得到,⑤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潜在平均经济增速将分别位于区间7.41%~9.49%和5.39%~7.8%,基准情形下的潜在增速分别是8.23%和6.5%(表2)。本文的预测结果在已有研究所显示的预测区间之内: ① 未来各变量的预测值是根据与过去时期的对比来确定的,Wilson and Stupnytska (2007)[5]认为应该将这种预测理解为在一系列关于未来的合理假设之下考察经济体的表现。对于预测数值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我们认同Perkins and Rawsk (2008)[3]的看法,即:对于一个基于好的模型(如增长核算模型)所作出的预测,即使其得出的预测结果是完全错误的,也可以深化我们对决定未来经济走势的机制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为未来的研究者理解实际经济增速偏离预测值的原因以及进一步改进预测模型提供基准。

② 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本文在预测时主要关注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不考虑短期冲击的影响,因此将潜在增长率作为分析和预测的对象。预测中所使用的就业、人力资本和TFP 指标也都是相应的HP 滤波之后的趋势值。

③ “上个时期”的具体含义是:2000~2010的上个时期是1990~1999,“十二五”的上个时期是

2000~2010,“十三五”的上个时期是指“十二五”,以下同。

④ 悲观情形与基准情形的差别是:(1)资本存量增速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分别较基准情形下降1个百分点。(2)每年的潜在就业人数增速较基准情形下降0.05个百分点。(3)TFP 增速将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延续1979~1999年 和2000~2010年这两个时间段之间的变化趋势,即年平均增速较上个时期下降0.3个百分点。乐观情形与基准情形的差别是:(1)资本存量增速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分别较基准情形提高1个百分点。(2)人力资本增速和TFP 增速都可以保持1979~2010年的平均增速。 ⑤

计算公式是:)//)(1(///t t t t t t t t t t L dL E dE K dK A dA Y dY +?++=αα ,其中Y 是总产出(GDP ),

K 是资本存量,E 是人力资本存量,L 是劳动力数量,A 是TFP ,α是资本的产出弹性(本文的估计值是0.4874)。

132

与世界银行(2012)、Kuijs (2009)和张延群等(2009)[1] [8] [7]所作的预测比较接近;较之Wilson and Stupnytska (2007)、Maddison (2007)、Lee and Hong(2010)、

Eichengreen, Park and Shin (2011)[5] [6] [4] [9]的预测更加乐观,而相对于Fogel (2007)

[10]的预测结果则更加悲观(详见表3)。

根据预测结果可以发现,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未来经

济增速将出现大幅下滑:在没有出现重大经济波动的基准情形下,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潜在经济增速较2000~2010年分别下滑2.3和4个百分点。即使是在较为乐观的情形下,“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潜在经济增速也将分别下滑1.1和2.7个百分点;而如果在较为悲观的情形下,则下滑幅度将分别高达3.1 和5.2个百分点。

表2:2011~2020年潜在GDP 增速预测(单位:%)

1979~1989 1990~19992000~2010

预测

2011~2015 2016~2020 基准悲观乐观基准 悲观 乐观

潜在GDP 9.68 9.69 10.54 8.23 7.41 9.49 6.5 5.39 7.8 资本

8.29 11.06 15.62 11.0610.0612.068.29 7.29 9.29 潜在劳动力

3.45 1.41 0.61 0.52 0.47 0.52 -0.14 -0.19 -0.14人力资本(趋势值)

2.74 0.96 0.8 0.73 0.73 1.52 0.65 0.65 1.52 TFP (趋势值) 2.47

3.09 2.2 2.2 1.9 2.57 2.2 1.6 2.57

表3:一些代表性研究对未来中国经济的预测

研究者

预测期间 预测值(%) 世界银行(2012)

2011~2015 8.6 2016~2020 7 Eichengreen, Park and Shin (2011)

2011~2020 6.1~7 2021~2030 5~6.2 Lee and Hong(2010)

2011~2020 6.09(基准情形) 或7(改革情形) 张延群、娄峰(2009)

2011~2015 8.3 2016~2020 6.7 Kuijs (2009)

2010~2015 8.4 2016~2020 7 Perkins and Rawsk (2008)

2006~2015 6~8 2016~2025 5~7 Maddison (2007)

2003~2030 4.98 Fogel (2007)

2000~2040 8.4 Wilson and Stupnytska (2007) 2006~2015 7.7

2015~2020 5.4

133

三、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

本节从三重视角分析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首先,从需求视角分析长期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其次,从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和TFP等供给面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从政府的视角分析未来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1、出口增速由于全球技术进步速度减缓、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困境以及中国突出的大国经济特征而大幅下滑。当前中国出口形势出现严重恶化:出口增速由2000~2007年的24.8%降至2008~2010年的6.5%,大幅下降了18.3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也相应由10.5%下降至-6.9%,大幅下降了17.4个百分点。预计在未来出口疲软的状态仍将持续。造成出口增速下滑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全球技术进步速度减缓从根本上降低全球潜在经济增速,抑制中国外部需求的扩大。上世纪后半段,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使得世界经济总体上处于一轮长波经济增长的繁荣期;经济繁荣促使世界市场上消费旺盛,为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外需环境。而在当前,第三次科技革命技术创新浪潮已经逐渐结束,新的技术创新浪潮尚未出现,①致使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世界技术创新难以出现飞跃式、突破性进展,世界经济将步入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漫长过程。

第二,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困境,对中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速将趋于降低。欧盟和美国长期是中国最主要的两大贸易伙伴;而在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期内,严峻的债务问题将使得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不会再保持以往的快速增长,中国难以再依赖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来实现出口的高增长。

一是发达国家居民部门的还债压力使得居民消费增速大幅下滑,减少了对中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②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严重恶化;因此居民部门在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会处于重建储蓄和积累财产以偿还债务的阶段(例如,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已经从2000~2007年的平均2.8%上升到2011年的4.7%和2012年一季度的3.9%③),致使以往的负债型消费模式无法持续,消费陷入疲软。

二是发达国家政府部门的债务困境将对中国出口增长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① 一般来说,在技术革命刚刚出现时,技术创新的“蜂聚”现象十分明显,但是目前还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OECD专利技术申请数量增长率从1998年左右就基本处于下滑趋势,而且从2007年开始连续出现负增长;各技术领域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专利申请的增长率在新世纪以后大幅度下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2011)。[11]

②此外,发达国家政府为解决消费不振所导致的国内经济增长乏力和失业等问题,也必然更多地采取鼓励出口和抑制进口的措施调整其外部不平衡。

③数据是根据月度数据计算的平均值。

134

当前欧洲是政府债务困境的重灾区,美国和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也十分严峻。发达国家的债务困境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2011等);[11]据IMF估计,发达国家政府总债务占GDP比重在2011~2017年都将处于历史高位。①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困境将加剧发达国家甚至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抑制中国出口增长:政府债务困境将迫使发达国家实施更加严格的财政紧缩政策,直接降低了总需求规模;同时高政府债务还限制了政府采用财政政策应对短期经济波动的能力;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困境将提高金融市场的整体风险,并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增大实体经济发展的风险。

第三,当前中国突出的大国经济特征决定了出口规模难以继续高速扩张。经过长期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在当前已经具有突出的大国经济特征。根据Guo and N’Diaye(2009)[12]的计算,当前中国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在10%左右,即使中国未来的实际出口增速保持于中等水平(平均约15%),那么在2020年中国的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也将高达约15%;而对于日本、韩国等经历过高速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亚洲新型工业化国家,其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占世界市场份额的峰值也仅为10%左右。可见,当前中国已经形成庞大的出口规模,未来出口规模的进一步快速增长将可能接近世界市场吸收能力的上限,是国外需求所难以消化的,而且国际贸易市场中竞争的显著加剧和贸易摩擦的大幅增多等诸多限制因素也将会随之出现。因此中国出口导向型战略难以持续,出口规模难以继续高速扩张。

2、投资增速将由于工业化进一步推进的空间明显收窄、投资效率出现恶化趋势和“出口—投资”联动机制的消失而显著放缓。改革开放以来,高投资增速促使中国资本得以快速积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源泉。1979-2009年间中国实际投资年均增速高达12.24%,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4倍多。而在未来,中国投资增速将出现显著放缓,主要原因是:

第一,当前中国工业化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明显收窄,继续通过提高工业化程度来推动投资的模式难以为继。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程度对比来看,中国在2007年的工业化率已经显著高于除马来西亚以外的其他国家自1970年以来的峰值,进一步提高工业化率的空间有限。另外,从工业化时间来看,上世纪完成工业化的主要经济体,其工业化进程平均耗时15至20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2009)。[13]相比之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从1978年起至今已超过30年,即便是重化工业化从1991年起至今也走过了20年,因此,当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很可能已经走到后期,进一步提升的潜力不大。

第二,当前中国投资效率出现恶化趋势,低效率投资所带来的低回报将阻

①数据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2012年4月)。

135

碍投资的增加。以投资和增量产出之比计算得到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又称边际资本产出比例)是反映投资效率的一个有效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一单位的GDP增量需要多少单位的投资来拉动。增量资本产出率越高,意味着投资效率越低。该比率的国际平均水平是2,而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始终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并从1992年的2.4稳步提高到2007年的4.2。当前该比率由于超常高水平的投资增速而猛增到2008年的6.26、2009年创纪录的7.8和2010年的7.3。由此可见,中国当前投资效率出现了严重的恶化,投资的低回报导致了低投资收益,必然会阻碍投资的增加。

第三,“出口—投资”联动机制的消失使得投资收益降低,从而抑制投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部需求的快速增长有效弥补了高储蓄所带来的国内消费不足问题,缓解了国内消费不足对投资增长的制约,形成了由外部需求消化生产能力的“出口-投资”联动机制。而在未来,外部需求的大幅萎缩将使中国很难延续这一发展模式。

3、以往的低成本优势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储蓄率的高位回落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严重降低而不复存在。

第一,劳动力成本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而显著提高。有利的生产型人口结构使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压低了劳动力成本。而在当前,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推动人口结构步入拐点时期,劳动力供给增速的迅速减小带动劳动力成本进入了长期上升通道:根据联合国(2010)的数据,中国老年人口增长率在当前快速提高,并将于2018年达到自1950年以来的最大值5.44%;这导致劳动年龄人口(15至64岁)增长率将会由2010年的0.9%下降到2016年的0.06%,其后增长率将由正转负。

第二,利率将由于储蓄率的高位回落而趋于升高。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来源,压低了金融市场整体利率,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从国际对比可见,过去30年中国实际贷款利率相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长期保持于低水平:1980~2010年中国平均实际贷款利率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1至6个百分点。

而在未来,储蓄率将由高位回落,进而带动实际利率上升。具体而言,未来国民储蓄中的家庭、企业和政府储蓄三个部分都将趋于降低。引起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房屋价格上涨幅度将逐步趋缓,为买房而储蓄的压力可能会削弱;社会安全网的建设和金融深化将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新一代人的消费观念和信用卡等新消费模式的普及。政府储蓄将存在较大的下降压力:中国当前的税负水平已经处于高位,财政收入难以继续保持过去的高速增长,而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却可能由于老龄化进程加速和其他民生支出的扩大

136

保持高速增长。同时,未来劳动报酬、企业支付的财产收入净额等企业成本的提高将降低企业储蓄。

第三,资源环境成本由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严重降低而显著提高。中国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和污染物的高排放,致使当前和未来面临资源品紧缺和环境恶化问题。①资源品供给能力的严重削弱会推高资源品价格,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民对生活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会显著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一是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减少污染,这就需要应用施加额外环保要求的生产技术;二是通过加大对已经造成的污染的治理,这需要政府加强对企业污染排放的税费征收。

4、TFP增速由于制度红利的衰减和技术进步放缓而显著下降。

第一,当前制度红利由于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难度和风险大幅提升而步入较长期的衰减阶段。市场化改革通过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和激发微观主体的积极性而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红利,是决定当代中国经济走向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制度红利出现了明显衰减,中国市场化指数在1981~1999年的平均增速是13.7%,进入21世纪以后年增幅则普遍降至5%以下,且基本保持递减状态,未来预计也难以改观。②

究其原因,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基本遵循“由易到难、由经到政”的路径,前期相对简单、低成本的改革已经走完浅水区,但如何走完深水区仍是未知数。一是政府在改革中的尴尬角色是未来改革的一大阻力。与前期的改革相同,未来进一步的改革仍将是由权威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则正是政府逐步退出经济领域。自利性的政府人员必然希望继续利用自己的权力分享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利益,不愿意退出市场。可见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面临来自改革主导者自身的威胁(张孝德,2011)。[14]二是当前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集团希望将过渡性体制长期化而反对进一步推进改革;因此进一步改革需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触及大量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必然面临更高的难度和风险。

第二,当前技术进步出现放缓,未来也难以出现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初期,关于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有利转变,中国的技术水平从一个低起点开始起步,迅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而在当前,技术进步趋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1990~1999年的14.3%大幅下降至2000~2007年

①根据国土资源部(2009)的数据,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预计在202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的19种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同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也已经迅速恶化:例如,2010年的较清洁海域面积比2003年减少了47.3%,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国际排名由1990年的88位上升至2008年的77位(数据来自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指标)。

②数据来自陈彦斌等(2010)。[2]

137

的7.9%,①而且这一趋势预计在未来也将长期持续。

技术进步放缓的原因有三。一是前文所述的世界性技术进步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低谷。二是中国当前和未来对外部知识和技术的吸收能力由于追赶潜力的减弱而明显减小。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处于技术发展的追赶阶段,对外部知识和技术的吸收是获取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而吸收能力基本上和追赶潜力(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收入差距和技术水平的差距)成正比。中国当前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和经济差距较之以往已经大幅缩小,这就意味着对外部知识和技术的吸收变得更加困难(冯玉明,2007)。[15]三是当前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未来可能也难以获得显著提高。当前中国已经步入技术追赶阶段的后期,并在未来将进一步向世界技术前沿靠近,因此自主创新在技术进步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冯玉明,2007;郭熙保等,2007)。[15] [16]然而当前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很多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设备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如电子信息领域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80%。②自主创新的核心动力来自于私营企业而非政府规划和干预,因此当前和未来中国的技术进步更加依赖于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私营企业实力的壮大(世界银行,2012)。[1]而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政府很可能仍然对经济运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5、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可能有所减弱。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强烈意愿的驱动下,运用其强大能力通过推动投资扩张来刺激经济增长。政府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强烈意愿来自于经济增长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的根本,是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合法性的有力保障。在推动经济增长强烈意愿的驱动下,权威政府运用其强大能力推动投资扩张:一是政府通过运用对资金、土地、矿产、能源等重要经济资源的支配权降低了企业的各种投资成本;二是政府经常同时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便地刺激投资增长。

而在未来,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可能有所减弱。未来严峻的民生问题无法再单纯依靠经济增长来解决,政府工作的重心将因此由推动经济增长向社会建设等民生领域转移。同时,市场化改革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大趋势,政府对于金融市场、资源品市场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干预能力将可能在一系列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有所减弱。

四、经济增速放缓所带来的挑战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确实有助于缓解高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但是我们也要正视经济增速放缓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1、我国经济与社会已经长期适应高速经济增长并形成“高增长依赖症”,即

①同上。

②数据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5691770.html,/fortune/2011-09/20/c_122059853.htm.

138

经济增长成为缓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方式,因此经济增速明显的趋势性放缓将严重削弱社会的稳定性,这就是“不断做大的蛋糕不能继续做大的后果”。

第一,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仍将处于低水平,为了解决中国严峻的就业问题,需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长期以来总体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1979~198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是0.34;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则分别下降至0.1和0.05。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市场效率等因素是决定就业弹性走势的主要原因(陆铭等,2011),[17]而这些因素在中短期内都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未来就业弹性也将基本保持于低水平。

在低就业弹性背景下,当前和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较高的经济增速。尽管劳动人口增速在当前和未来明显下降,但就业问题仍然十分严峻。这是由于新增大学毕业生人数仍将保持于高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仍然突出。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212万,随后屡创新高,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增至660万,未来也难以出现大幅下降。此外,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将淘汰掉一大批使用落后生产技术的企业,带来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员,这些失业的员工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即使是在全国范围的“技工荒”逐步扩大的总体态势下也难以实现顺利就业。

第二,在社会建设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通过高速经济增长改善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仍然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主要途径。当前中国社会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没有充分地发挥其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遏制社会失序等功能。社会建设不足严重降低了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水平和对社会的满意度,大幅提高了社会动荡风险。如果社会建设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只能主要通过快速提高居民部门(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以缓解其对于解决社会建设领域深层次矛盾的迫切程度。可见高居民收入增速对于中国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就要求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

居民部门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弱势地位难以改观,因此只有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才能使居民部门总体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中国收入分配格局近年来出现了明显恶化趋势,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在1992至2008年间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企业和政府收入占比则都有显著上升(杨天宇,2012)。[18]这一现象植根于中国政府的财政压力、产业结构的资本密集化和国有企业的强势市场地位等深层次因素(白重恩等,2009),[19]未来中短期内难以获得实质性改变;这就意味着未来居民部门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弱势地位不但难以改观,甚至还有

139

可能进一步恶化。因此中国难以通过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增速,而只有通过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才能使居民部门获得较快的收入增长。

此外,在当前和未来居民间收入差距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为了快速提高受社会建设不足影响尤其严重的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也需要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收入分配较为平等的国家变为当前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的国家。①严峻的收入差距主要来自于社会建设滞后所导致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在未来分配制度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就无法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速,而只能通过较高的经济增速把可供分配的总收入迅速做大。

第三,严峻的民生压力需要财政支出快速增长,进而要求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以获取相应的财政收入。在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既需要解决以往由于社会建设不足而长期积累下来的住房、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等重大民生问题,也需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所带来的民生压力,因此财政支出将保持快速增长。这必然要求相应增加财政收入,在中国政府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占比已经处于历史高位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加无法依靠税率的提高,而只能主要依靠经济增长。

2、宏观调控治理短期经济衰退的能力趋于减弱,经济增速的趋势性放缓将带来更大的社会风险。在发生负面冲击时,将出现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的短期经济衰退。在未来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已经处于较低水平的基础上,实际经济增速在负面冲击下的进一步下降可能导致短期经济增速过低的“阵痛”,进而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社会危机;这使得中国不可能完全依赖“看不见的手”来促使经济缓慢地调整至均衡状态,而必须通过宏观调控政策迅速刺激经济恢复。然而“增长放缓和通胀压力高企并存”可能是未来宏观经济的基本特征,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在应对经济衰退的同时也必须考虑通胀问题;这将削弱宏观调控政策治理短期经济衰退的能力,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速的趋势性放缓将带来更大的社会稳定风险。

第一,未来通胀的形成机制将可能发生显著变异,通胀率的长期均值将出现系统性提高,未来经济将可能长期呈现“增长放缓和通胀压力高企并存”的特征。中国未来将面临较大的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胀压力: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成本、农产品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未来可能都趋于上涨。过去有效抑制通胀发生的因素(货币深化和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可能也将出现逆转。综合来看,未来经济将可能长期呈现“增长放缓和通胀压力高企并存”的特征。事实上,这一特征在2011年已经初步显现:2011年中国GDP同比增长9.2%,CPI同比

①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1)年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在2010年高达0.52,远高于国际警戒线0.4。

140

提高5.4%,而2009年和2010年这两个指标则分别为9.2%、-0.7%以及10.4%、3.3%。

第二,通胀会给中国居民家庭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尤其会对中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大大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一是在当前中国的居民家庭财产积累水平与结构特征下,通胀会给中国居民家庭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当前中国家庭的财产积累水平较以往有了大幅提高,而财产结构依然以名义资产为主,①抗通胀能力仍然停留在低水平。因此,通胀将给中国居民部门造成大量的财产缩水,大幅降低社会福利。根据肖争艳等(2012)[21]的计算,当前持续10年5%通胀下的居民财产缩水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成本(对消费的补偿比例)平均为1.8%,与持续10年经济增速下滑一个百分点所产生的社会福利成本之比高达32.9%。二是未来中国通胀将可能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农产品资本化倾向加剧等因素的作用而仍以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为特征;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占比相对更高,因而所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加严重。三是相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富人的资产持有结构更为多元化且实际资产占比更高,因此通胀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财产侵蚀更严重,从而进一步拉大中国的贫富差距。②第三,在“保增长”和“控通胀”两大政策目标需要兼顾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治理短期经济衰退的能力将会被削弱。治理短期经济衰退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是以见效快的总需求管理为主(这也是中国以前惯用的“保增长”措施),而这种调控方式在未来将面临两难困境:如果采用扩张总需求的政策,那么虽然对“保增长”有所裨益,但是会进一步加大居于高位的通胀压力;相反,如果采用收缩总需求的政策,那么虽然将对“控通胀”起到效果,但是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长率。因此宏观调控必须在“保增长”和“控通胀”两者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治理短期经济衰退的能力从而被严重削弱。

3、经济增速放缓将导致更加严重的社会精英流失,引起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流失。

当前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精英流失,以富裕人群和知识精英为主体的第三次移民热潮可能正在形成。③当前精英群体的流失源自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水平、法制环境、医疗体系、环境质量、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显著差距。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活力是留住和吸引精英群体的关键;当前中国经济的活

①具体数据详见肖争艳等(2011)。[20]

②具体数据详见肖争艳等(2011)。[20]

③详见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胡润研究院与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和中国社科院2010年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

④根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2011)的数据,58%的高净值人群愿意进行投资移民的原因是改善子女的受教育情况,43%的人是希望保障财富安全,32%的人是为养老做准备,16%的人是为了海外投资和业务发

展便利。

141

力仍然远强于发达国家,仅有16%的高净值人士①是为了海外投资和业务发展便利而考虑移民,而且相当一部分已经移民的高净值人士仍然将其事业重心和相应资产留在国内以谋求发展。②而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显著放缓,同时发达国家逐渐由金融危机的谷底进一步复苏,这将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增速的差距,削弱中国经济对于精英群体的吸引力,加剧精英群体的流失。社会精英的流失意味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流失,将对国家的发展前途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五、应对策略

为了应对经济增速放缓压力所带来的挑战,应该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确保一定的经济增速,防止出现“硬着陆”。二是增强社会稳定性,降低社会对高增长的依赖。

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经济增速维持于合意的较快水平。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再持续,为了将经济增速维持于合意的较快水平,防止出现“硬着陆”,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传统增长动力逐渐衰减的过程中及时通过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扩大国内居民消费等途径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行政体制改革正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政府角色与定位的转型,即由发展主义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这将重新划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避免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过多干预,促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在于:行政体制改革将经济发展的主导权由政府转移到企业和居民,建立起更加公平高效的市场经济制度,可以从根本上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其他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可以避免由于政府的扭曲性政策而导致的低效率投资和产业结构失衡;可以减少权力寻租、促进机会平等,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并刺激居民消费等。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一,进行政府自身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强化对审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并改进和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提高审批透明度和效率。完善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制度:改变以GDP为核心的相对目标考核体系,提高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中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监督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所占权重。进行财政体制改革:要将财政支出主要应用于公共服务而不是经济建设,大幅提高维护市场秩序、教育与培训、

①不同研究机构对高净值的具体数值范围的定义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是指的个人净资产很高的富裕阶层。

②《瞭望东方周刊》(2011),《南方日报》(2011年12月13日,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5691770.html,/cj/2011/12-13 /3526884_4.shtml)。

142

医疗卫生、环境治理、公共文化建设等公共服务性支出所占比重;此外,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为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相应的财力保证。

第二,进行要素市场改革。逐步推动能源和矿产等资源品价格改革,建立起市场化的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使其能够合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污染成本。在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减少金融市场扭曲。

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快细化与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降低金融、铁路、能源等长期垄断性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强化市场竞争。

第四,加快推进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大企业层面,未来应着重针对目前大型国有企业日常经营中严重的非市场因素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架构,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

2、积极推进社会改革以增强社会的稳定性,降低社会对经济高速增长的依赖。社会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是导致中国出现社会架构的稳定性持续降低、对经济增长的依赖性逐步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缓解经济增速趋势性放缓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就必须加快推进社会改革,弥补社会建设领域的历史欠账,降低社会对经济增速的依赖度。具体来说,应该从调整分配方式、扩大就业、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四个方面推进社会改革。

第一,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分配方式,着力降低贫富差距。降低贫富差距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还有助于壮大社会中间阶层,强化社会的自主稳定功能。而且公平的分配方式本身就是构建公正合理社会秩序的关键内容,能够增强人们对社会秩序的满意度和认同感,夯实社会稳定的基础。

应该在初次分配环节,健全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重点提高普通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水平的调控力度;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在二次分配环节,通过税制改革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在三次分配环节,进一步引导、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此外,还应通过引导房地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和财产税改革等手段调节居民财产分布,逐步改变财产持有严重不平等的格局。

第二,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就业是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居民接触社会的主要渠道、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重要手段。因此扩大就业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应该深化户籍管理体制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的就业体制障碍;结合结构性失业人员的特点,提供个性就业指导;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毕业生深入农村以及基层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积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创业扶持

143

政策;加快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信息。

第三,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向全民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和保障。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对于改善中低收入者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健康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

应该强化对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依据中央与地方管理责任的划分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缩小区域和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

第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管理具有协调利益关系和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可以使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更加通畅、社会舆情的汇集和分析更加高效,还可以通过灵活和丰富的途径将矛盾及时化解于基层和萌芽。

应该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区建设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加强政府管理与基层自主管理的配合与互动;集中社会管理资源重点应对影响面大的社会热点问题。

144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Bank. “China 2030: 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2012.

[2]陈彦斌、姚一旻:《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78-2007年》,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0(5)。

[3]Perkins, D.H. and E. Rawski. “Forecas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o2025”. in Loren

Brandt and Thomas G·Rawski, eds·,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4]Lee, J. and K. Hong. “Economic Growth in Asia: Determinants and Prospect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220, 2010, September.

[5]Wilson, D. and A. Stupnytska. “The N-11: More Than an Acronym”. Global Economics

Paper No. 153, Goldman Sachs Economic Research, New York, 2007.

[6]Maddison, A.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30 A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7]张延群、娄峰:《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分析与预测: 2008—2020年》,载《数量经

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2)。

[8]Kuijs,L. “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 World Bank China Office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1, 2005.

[9]Eichengreen, B., D. Park and K. Shin. “Whe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Slow Down:

Internation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 NBER Working Paper 16919, 2011. [10]Fogel, R.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in 2040: Forecasts and Speculations”. NBER Working

Paper 13184, 2007.

[1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复苏放缓、风险上扬与结构刚性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2011。

[12]Guo K. and P. N’Diaye. “Is China’s Export-Oriented Growth Sustainable?”. IMF working

paper, WP/09/172, 2009.

[1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9年第三季度)——次高速

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2009。

[14]张孝德:《拐点转型与中国模式再创新》,载《经济研究参考》,2011(25)。

[15]冯玉明:《自主创新: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经验与中国的前景》,载《新华文摘》,2007

(11)。

[16]郭熙保、肖利平:《技术转移、自主创新与技术追赶方式转变》,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7(4)。

[17]陆铭、欧海军:《高增长与低就业:政府干预与就业弹性的经验研究》,载《世界经济》,

2011(12)。

[18]杨天宇:《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效应》,载《学习与探索》,2012

(2)。

[19]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载《中国

145

社会科学》,2009(5)。

[20]肖争艳、程冬、戴轶群:《通货膨胀冲击的财产再分配效应——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研

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6)。

[21]肖争艳、姚一旻:《中国通胀与经济增长放缓福利成本的比较研究》,载《经济理论与

经济管理》,2012(5)。

146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Slowdown: Reasons,

Challenge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CHEN Yanbin, YAO Yimin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lowdown will continue in the future: in the baseline model, the potential economic growth rate will decline by 2.3 and 4 percentage points in the 12th and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ompared to the 2000~2010 period. The reasons are: the growth rate of export and investment will slow down substantially; low-cost advantage will cease to exist and the growth rate of TFP will decline; government's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may be weakened.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society still has strong “growth dependency syndrome” in the future, the large reduc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will seriously undermine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slowdown will also cause a huge loss of social elites. There are two ways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of economic growth slowdown: first, transform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by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to prevent a "hard landing", and secondly, promote social reform to strengthen social stability and reduce the dependence of the society on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growth accounting; growth dependency syndrome;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social reform

147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摘要: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在基准情形下,预计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平均潜在经济增速较2000~2010年将分别下滑2.3和4个百分点。造成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是:总需求中的出口和投资增速显著放缓;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显著下降;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可能有所减弱。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较强“增长依赖症”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的显著降低将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也会造成社会精英的大量流失。应该从两方面来应对经济增速放缓:一是通过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传统的增长动力逐渐衰减的过程中及时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二是积极推进社会改革以降低社会稳定对高增长的依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2011年平均经济增速高达9.98%。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10位跃居至2010年的第2位,占世界GDP比重由1980年的1.9%稳步升至2010年的9.4%。①而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2008~2011年的平均经济增速比2000~2007年降低了0.9个百分点,也比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1)的长期均值低0.38个百分点。2012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进一步延续了下滑趋势,同比经济增速为7.6%,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大幅低于2000年以来的季度经济增速均值达2.3个百分点。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中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至中速增长阶段的新时期(世界银行,2012等)。[1]那么,未来经济增速放缓的程度如何?原因是什么?将带来怎样的挑战?应该如何应对?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使中国顺利进入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使用增长核算分析框架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当前特征和未来走势。增长核算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和未来经济走势的一种主要方法,其突出优势是可以通过对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等经济增长动力的明确计算和分析来深入考察经济增长问题。在对未来经济走势进行预测之后,本文进一步从出口、投资、生产成本、TFP和政府作用五个方面解释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然后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视角考察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挑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 二、经济增速放缓:当前特征与未来趋势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70973129);“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 ①数据来自IMF的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2012年4月)。 130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就是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挑战与机遇;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是经济全球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资,组织最有效的生产、最快捷的流通,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全球化便成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和运动的一种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现为一国的市场、生产过程和资本运动超越一国范围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一、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制定全球化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世界性组织大都为富国所控制,这就使当前的全球化规则侧重于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利用已有规则,但无论在自身经济实力上,还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都只能成为已有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对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 来源:京华时报 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归纳为:经济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各种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与创新能力不足并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分配收入差距过大;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同时,发展经济的优势也有很多。在这种状况下,要有忧患意识,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勤奋。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Q:如何把握经济状况有什么简单方法? A:不看经济数据就看煤电油运 2011年一季度到201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连续7个季度增速下行。曾有人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把握中国经济状况?我说有,不看数据,就看煤电油运。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他观察经济看三个指标:铁路货物运输量、电力消费和银行贷款。西方媒体称之为“克强指数”。我看宏观经济,就看煤电油运。如果煤电油运紧张,说明经济在往上走;如果煤电油运过剩,说明社会需求疲软。 比如说电,生产多少产品就需要消耗多少电。2012年12月,全国日用电量140亿千瓦时,2013年1、2月份日用电量129亿千瓦时。电和经济增长的关联系数,计算起来很复杂,可以从以往的对比中简单看出它们的关系。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全国用电总量4.7万亿千瓦时,即一度电带来10元钱的GDP。2013年1、2月份比2012年12月份,一天少用电11亿度,可见经济增长掉到了什么程

度。此外,煤炭库存量的急剧增加、铁路运输货运量的下降,都印证了经济疲弱。 为什么经济会下行?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出口受阻。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中国出口受阻。2011年4月,中国出口增长率为24.9%;2012年4月增长4.9%;2012年7月,出口同比增长1%,扣掉价格因素几乎没有增长。经济学有个概念叫出口依存度,2011年我国的出口依存度是0.25略高一点。这意味着中国有超过1/4的庞大国民经济活动与出口紧密相关。可见,出口受阻,经济不可能不下行。 2012年讨论欧债危机时,都在争论中国要不要救欧洲,我认为要救欧洲。我小时候受的教育是: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现在不是这样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经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现在不是他们烂下去,我们好起来,而是他们烂下去,我们会受牵连。 Q:中国出口为什么会受阻? A:传统增长方式已到穷途末路 有人认为可以等待外部形势好转,再按照原来的方式方法继续干。我觉得这不正确,对出口受阻导致中国经济下行进行分析后,会发现根本问题在我们自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教训: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点不能放到外部需求上。我们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把经济支撑点放到扩大内需上。要扩大内需,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1997年到现在,我们在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上确实有进步、有成就。但也要承认,我们没有根本性成就,没有实质性进步。所以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一有病,我们就咳嗽;他们的经济一衰退,我们的工厂就被迫减产甚至关门。 具体说来,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没有受阻,受阻最严重的是传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新、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发展,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对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强大的优势,这将无疑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 2、网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而且内容多种多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因此,网络的发展其实是为西方的思想渗透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发展,社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 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全世界的经济都陷入低迷之中,给出口导向性的中国经济也带来的严重的影响。由于中国连年贸易巨大顺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而迫使人民币升值。由于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价格上涨,而严重影响我国出口。由于出口对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所以出口下降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除此之外,国内的很多因素也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比如国内需求不足,收入分配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经济转型所固有的特点。 本文针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现状,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并结合具体数据,做出回归模型,找出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对策。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三驾马车”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现状,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三驾马车;刺激内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出口的大幅波动也会对经济稳定发展构成威胁。2009年,我国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幅下降,也大大降低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的原因,又受国际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中国最近几年因刺激需求而产生的产能过剩也不能光指望依靠国外市场来消费掉。我们得自谋出路,从自身上找原因,一方面要控制投资流向,另一方面要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增加消费。摆脱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同时要加快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中国经济的下一轮增长。 本文将具体论述中国经济增长现状,并找出影响因素以及可行性的对策。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方伟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利弊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美国,几乎各大超市卖场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美国人没有了中国商品似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那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得益良多吧!可是事实上,我们并未从中获益多少。

中国GDP增速放缓现象

GDP增速放缓 2014年刚刚过去,如果要总结一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国内生产总值GDP。 自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来到2013年间,中国取得了连续35年年均9.8%高速增长率,为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自1997年以来,中国一直按照8%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宏观调控,到2013年中国将全年GDP增速目标下调至7.5%。为把中国经济从一个日趋落后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更高生产率、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中国或将再度下调GDP增速目标。 为什么要调整GDP增速呢,过去的一系列政策牺牲了普通家庭收入,鼓励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将收入通过银行系统草普通家庭转移至企业,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过剩的投资流向无法盈利的项目,引发债务问题并导致极为缓慢的经济增长。而与此同时,中国人口正在老龄化,劳动力数量在萎缩,这就意味着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弥补。而不断增长的工资和人民币汇率也在侵蚀着中国的竞争力,削弱中国作为世界廉价劳动力工厂的地位。而且,主要出口市场欧洲和美国的需求疲软。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一个或多个大型经济体的扭曲非常大,会引发全球范围的不平衡,这会加剧系统的波动。中国非常有必要重新平衡,而这种再平衡只有在较低的条件下才能发生。通过金融改革完成经济转型升级,改革的推进也需要更多的空间。一旦改革落地,短期内对以往地方政府投资模式带动的增长可能会造成冲击。倒推回来,降低GDP增速目标,宏观调控政策拜年可以减少动作,为改革创造相当大的空间。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若以购买力平价(PPP)方法来衡量,中国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显示,中国2014年GDP以PPP基准测算为17.6万亿美元,而美国为17.4万亿美元。在全球经济所占的份额中,中国为16.5%,美国为16.3%。 这里的PPP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在贸易理论中被称为“理论汇率”。从某种程度上说按照PPP计算的GDP“并不靠谱”,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学家不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购买力平价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其次,PPP“假定所有国家的商品价格相等”这一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种商品的估价是不同的。最后,计算PPP需要挑选大量的商品作为计算的依据,而挑选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现象。 但不管是不是过分的炒作,我们还是从中可以看出国外著名经济学家和大老板都看好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认为,尽管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长低于预期,但政策措施支持了第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精编版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一切对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要看清世界局势,跟随世界潮流,迎接一切挑战,同时更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今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措施 一、当今世界形势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六)、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从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国的发展,但是,宏观上来说,基本状况还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姓名:王景专业:13级国际商务2班学号:20132201032044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09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表现,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趋于过热。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0%。这几年,我国政府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将来又会变成生产能力,有可能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生过剩问题重复出现。近几年,我国不仅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2003年、2004年、2005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产业,2006年投资集中在化工产业,出现了一波波的投资“潮涌现象”。 (三)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通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经济问题对策的思考 (一)政府对付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升的长期对策 首先,应该是建立价格基金,对低收入阶层发放物价补贴。其次,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要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通胀率的感觉也明显不同,承受能力则更不同。三是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物价上涨的形势,以稳定通胀预期。四是抑制公共服务品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刻调整中,亚太地区无疑是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地区。然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几乎都来自亚太地区:该地区是对美国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集中地,是对美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所谓三个“邪恶轴心国”的分布地,也是因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长远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的地区,还是对美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地区。因此,美国已将全球战略重点东移,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扼守亚洲东部,是美国推行欧亚大战略并企图将东西两线联为一体的重要屏障;在地区局势上,中国是美国解决亚太地区所关注问题时必须借重与合作的重点对象;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特殊的安全联系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使美国对华始终怀有一种矛盾心态,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中国是美国既要进行建设性合作、又需要加以防范的国家。 二,在周边环境上,中国周边主要地缘版块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亚太地区主要地缘版块战略地位的明显提升,既是该地区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导因,又是该地区主导世界政治舞台的体现。 中东地区因其复杂和特殊的矛盾而成为世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区。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推进所谓“民主化”改造,可是巴以冲突的时起时伏,使该地区成为牵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火药桶”。国际恐怖势力的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的泛起,使这一地区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地区。国际恐怖势力的全球性、严密性、诡秘性和狂热性,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亚仍将是世界地缘政治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处在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交汇点上,印巴两国在强力扩充军备战略的驱动下,双方的矛盾摩擦将呈现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使南亚大陆笼罩在纷争与冲突的阴云中。 东南亚地区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泛滥的重灾区和反恐斗争的“第二战场”。东盟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1O+3”(即泰国、印尼、马来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进入8月以来,我国制造业、进出口等一系列经济数据出现趋稳迹象,多家国际机构一改今年以来唱空中国的腔调,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面对海外大起大落式的评价,中国经济真正的形势是怎样的?中长期看,中国经济是否依然具有持续较快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宏观经济仍在合理区间趋稳向好迹象出现 最新公布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显示,这一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已连续第二个月明显反弹,达到51%,创年内新高。而此前公布的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也呈现环比加快。 “先行指标说明我国经济在企稳,预计全年维持在7.5%左右的新常态下的增长速度是有把握的,这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也将是个不错的增长水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张晓晶说。 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宏观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进入2013年,我国经济并未停住放缓的步伐。二季度经济增速为7.5%,低于一季度的7.7%,也低于去年同期的7.6%,国际上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再度出现。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说,从上半年经济增速、物价和就业情况看,宏观经济仍然在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今年经济增速的放缓,既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也是我国主动调控的结果。速度的换挡是为调结构和促改革留出空间,切忌因为外界唱空的声音盲目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指出,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基本比较平稳,并未出现海外从唱空到唱多那样的大起大落。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的态势,预计三季度出现小幅回升的可能性比较大,四季度经济增长的预期和信心有望进一步增强,全年经济有可能呈现小幅“V”形走势。 中长期潜在增速下降内生动力依然强劲 在我国经济出现趋稳、国际机构再度唱多中国经济的时刻,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必须有清醒认识。 “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接近10%的高增长阶段已经结束,进入潜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吕长森 在全党全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集团公司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由党委书记、支部书记分别在不同的层面开展《党章》、党的方针政策及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等方面的讲课,这是提高党员素质、领会国家政策涵义、增强党性观念、激励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好形式。通过系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大家交流学习的课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仅供党员同志们参考借鉴。 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与我国的挑战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仍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在大国政治中,美国的优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其推行包括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政权更迭在内的“新帝国主义三原则”,但称霸世界却越来越力不从心。通过控制能源、资源,经济渗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美国在新形势下操控世界的重要手段。 1978-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多极化的要求和呼声日渐强烈,欧盟、中国、俄罗斯和一些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因这四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与英文“砖块”相似,故称金砖“四国”,其中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

巴西是“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是“世界加油站”)。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目前处于一个对中国比较有利的发展时期。对于国际上的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韬:隐藏,光:锋芒,养:修养,晦:昏暗、不足之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有所作为,不出头,不扛旗”的基本方针,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也是外交策略)。 新中国成立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今天如此强大的经济“帝国”,在自己民族史上留下了极为光彩的一笔。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2009年,我国GDP达到33.53万亿元(折5万亿美元,日本达5.07万亿美元,美国为14.27万亿美元,中国GDP占日本的96%,仅为美国的34.5%),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2010年第二季度已超过发达国家日本,赶超美国也不是很远(预计再过30年超美)。 什么是发达国家? 国际上通行的评判标准并非总量而是人均,2005年的标准是1万美元/人均GDP进发达国家。目前被定为发达国家的共有40多个国家,其它150多个国家统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人均GDP不到765美元的49个国家称“最不发达国家”。 中国人对GDP有着特殊的情结,因为GDP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而强国,则是中国人一百多年的梦想。《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记载,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明末1644年清初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 我国政府进行经济进展的决心是坚定的,是不可摆荡的。正是在党中心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克服了诸多的困难,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开放。日前,结合国内外环境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经济增速会放缓。这一特点是由于现实环境引起的,在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内,支持经济进展的一大因素便是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而随着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不断被消耗,使得这样的“动力”在逐渐衰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其次,中国经济会持续增长的态势是不会改变的。由于国家政府不再一味的追求“纯GDP”,而是转向了“绿色GDP”等新兴概念。而相关绿色、低碳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并且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不断支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公司正在逐渐转型,以流水线代替工人的科技密集型公司正在逐渐崛起,正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最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全球化”趋势将会不断增强。这是由于全球经济化引起的。随着全球经济“一超多强”的局面逐渐形成,全球经济已经不是由一个国家或是一个组织所能够主导的了。新型经济体,例如金砖四国、欧盟、东盟等都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极其强大的影响力,而我国前领导人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中国的进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展离不开中国”,正是对当今中国经济进展的现状的精准猜测。 二、中国当前经济进展碰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劳动力过剩 按照最新的人口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口共计13.68亿,其中农村人口占到了53%,而适龄劳动力人口占到了总人口比重的45%。尽管我国公司众多,但是仍然不能够消化如此的劳动力。也正因此,造成了当前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地区便是珠三角以及西部等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三角一直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代名词,其中尤以深圳、珠海为代表,而随着公司的不断升级转型,现代科技逐渐取代了大量的人工劳动,流水线形式的工序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部地区虽然人口少,但是由于经济尚未完全开发,大量的劳动力找不到市场,形成了尖锐而又深刻的矛盾。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 新挑战 主讲:王逸舟教授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引子:从近一时期周边动向说起 南海、东海、黄海真的有事? --一种区域格局的震荡调适 ?判断一:中国崛起是周边乃至全球格局变化的主要变量之一。 ?判断二:成败关键在内不在外,尤其体制改革的“进” 或“滞”。典型事例--- ?增长的出国潮(留学生、旅游者和出国务工者) ?国防现代化出现全新的机遇

挑战一:新的发展危机 中国发展处于十字路口 --低端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海外能源供给与通道出现麻烦;?环境生态恶化、国际压力增大;?粗放增长的模式加剧对外依赖;?全球制造业金字塔的中低位置。?案例一:从石油进口国名单看安全隐患 安哥拉,沙特,伊朗,俄罗斯,利比亚阿曼,苏丹,伊拉克,科威特,哈萨克 ?案例二:原料进口的巨大压力---中国占全球粗钢生产的47%; 三分之二的铁矿石需要进口; 现有产品结构中低端占大头。 王选先生的一个评估: “我们造壳,别人造芯“。

挑战二:新的安全威胁 A类:传统安全威胁 公众常识小测试--- 中国的面积、民族和邻国新一轮全球蓝色圈地后果;涉我主权争端的复杂难解;跨界民族问题的微妙棘手;建国以来主权冲突的启迪;国际法与制度的更多约束;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道义律。B类:非传统安全威胁 形态及特点: 1.威胁形态的变幻莫测 2.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 3.内部矛盾与外部介入 案例一:SARS等恶性传染病 案例二:金融海啸造成严重损害 案例三:三股势力坐大的恶果

挑战三:新的国际压力 ?中国崛起的正负效应;?内外认知的巨大反差;?可畏不可亲的经济龙;?消极形象的复杂成因;?风范大国的成长方向。案例分析--- ?新殖民主义的夸张想象;?外援与公共产品的匮乏;?创造性介入的增强方向;?国际贡献度金字塔观测;?姚明高大形象的新隐喻。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 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 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 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 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 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 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 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 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 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 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 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 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 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

当前中国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着三大危机的挑战

当前中国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着三大危机的挑战,即“战争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挑战,如果中国政府和我们的党不能正确意识到这三大危机或者当这三大危机爆发时不能正确应对,那么就有可能像苏联一样亡党亡国的危险。所以,本文就当前中国面临的三大危机的问题谈点看法,希望能引起全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 一、战争危机 近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军事围堵呈加强之势。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将试图进一步缩紧对中国的包围圈。北约甚至可能采取试探中国兵力的行动,如设计代理人战争;可能鼓动日本以钓鱼岛等问题为借口挑起与中国的武装冲突,也可能怂恿菲律宾挑衅中国。而从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看,不能排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中国军事摊牌的可能性。爆发战争的危险无疑是存在的。北约对我国和平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是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世纪性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今处于崛起中的国家主要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总体上讲,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力量在增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目前还看不出哪个国家可能超越美国或其他几个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发达资本主义大国之间实力排序不会有大变化。俄罗斯情况比较特殊,现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着距离,也不属于发展中国家。俄罗斯有可能实现较快的发展,却难以像苏联那样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今天,一个发展中国家群体处于崛起之中。这个群体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其中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崛起的是中国。还有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实现较快的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将分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精力。中国自鸦片战争起,倍受列强欺侮,经过了一个世纪的黑暗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今天终于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机。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地前进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霸而不称霸,不会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时那样,实行对外扩张与掠夺政策。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将增强世界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力量,有力推进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的建立。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只是处在崛起进程中,还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意义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弱国,在世界格局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北约对我国的威胁是前所未有的。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里,列强有时一国、有时多国侵略蹂躏中国。那时候,列强之间的联合是不稳固的,它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爆发战争。十月革命后,苏联发挥了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伟大历史作用,中国在反帝反殖斗争中获得了苏联的有力支持。而今天中国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着“列强”共同围堵的危险局面。西方大国美、英、德、法、意、加等都是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北约的成员国,日本也与美国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在世界格局中,中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呈相对衰落之势,但它们在国际格局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仍具有较大的优势;它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必将全力遏制中国崛起。致力于巩固和加强霸权体系的美国,将会不遗余力地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拥有超强的科技和军事实力,具有全球军事打击能力。受其控制的军事集团北约是美国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国构建和巩固霸权体系的强大工具。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崛起,不可能采取昔日殖民列强的做法,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今天发展中国家不应也不可能走昔日列强崛起的老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而且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是否爆发战争不以我们单方意志为转移;如何避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10-11-09]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作者: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 究基地江瑞平教授 [字体:大中小]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是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围绕中国经济外交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的这一系列重要变化,也为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提供了多层面的重要机遇。 机遇之一:全球化受挫增大经济外交需求 一般认为,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其时间起点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至少从三方面增大了经济外交需求——越来越需要通过经济外交拓宽国际经济交流渠道、形成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化解国际经济摩擦。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向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因而对经济外交的上述需求仍呈强化之势,但进程遇到阻碍,势头受到挫折,从而其速度也显现出减缓甚至停滞之势。其主要表现包括:(1)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最近一段时间每到WTO、APEC、G20等重要全球和地区经济组织举行会议期间,就会遇到绿色和平组织、工会组织等各类团体和民众举行越来越广泛和激烈的抗议示威活动,即是其突出表现。(2)新保护主义影响扩大。目前新保护主义已扩展到贸易、投资、技术转让、资源环保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更加重要的是,实行保护主义的已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弱小、落后国家,那些强大、先进的发达国家反而越来越成为新保护主义的主要执行者。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事例是,2007年夏开始陷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在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均带有浓重的保护主义色彩。(3)国际经济组织功能缺失。这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各地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无所作为,而改革又停滞不前;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原定于2005年完成,而迄今仍未真正启动等事实中即可得到证明。而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本该扮演重要角色,是经济全球化必需的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和监管者。(4)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迄今仍是全球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近期其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之势,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更是如此。如据IMF资料,1991—2000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平均达7.1%,而2001—2010年将降到3.5%,下降一半以上。2009年更是出现了11.0%的负增长。(5)国际投资剧烈波动。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近前其发展势头出现的剧烈波动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的重要表现。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资料,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后,于2000年达到历史高点(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