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下有道导

天下有道导

天下有道导
天下有道导

“互动高效,多元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导学设计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备课教师:刘婧授课班级: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预习指导】:

一、预习任务:

(一)、学生要主动收集整理关于孔子的生平资料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资料。(二)、学生要主动了解在其所生活的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三)、学生要主动疏通《天下有道》的内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二、预习方法指导:

在《达标训练》上有比较简略的孔子的介绍,主要内容应该要去熟悉,不能上课时端书读得来就踌躇满志,要脱离书本自己能够陈述;网上的资料会很丰富,有条件的可以做笔记摘抄;疏通文意必须用上《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词典》,也要做好相应的笔记;实在是有困难的应该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三、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长沮()桀溺()耦而耕()怃然()耰()辍()荷蓧()食之()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君子:无道:

耦而耕:津:易:食:

怃然:谏:趋:荷:

3、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通()桀溺:()通()

而谁以易之:()通()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通()植其杖而芸:()通()使子路反见之:()通()

4、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探讨与学习】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2、在文中,孔子出现的时候并不多,孔子的话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发现与创新】

1.有人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决定了他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之”,最终他只能是一个孤独者,一个理想主义者。你是怎么认识的?

2.“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日前在探讨如何“贩卖”中国文化时,语出惊人,引起了轩然大波,到底谁才能代表中国文化呢?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

易:改变。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荷:背负。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3、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桀溺:\'桀\'通\'杰\'。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4、做课后第三大题。

三、能够结合注释会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

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歌路过孔子车旁,说:\'凤啊!凤啊!你怎么这样倒霉?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算了!算了!现在的执政者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话。他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与他交谈。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给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一行,把情况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说:\'是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到了他家,他已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洁身自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义务,至于天下太平的理想,早就知道行不通了。\'

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四、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国学经典(论语、道德经、韩非子)

国学经典 在评述孔子、老子、孙子思想核心的基础上,从道德价值和现实功利相结合的视角,比较《孙子》之"全"与《论语》之"仁"、《老子》之"道"的主要差别,探究其迥然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论语》之"仁"从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否定现实功利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老子》之"道"在追求现实功利和自我生存圆满的同时,带有不可讳言的自私性;《孙子》之"全"则是立足于特定战争领域,实现了理想与现实、功利与仁义的完美结合。 《论语》的思想核心: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北宋初年宰相,原本是乡村教师) 核心是 "仁"和"礼" 。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最推崇“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地主。八佾,一佾为六人) 三季人的故事(四七二十七的故事)。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核心思想:无为。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无为”!到底什么是“无为”呢?是很多人认为的不作为么?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么?从全文来看,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不作为的意思。“无”就是“天地之始”的意思,所以“无为”可解释为“做在天地之始该做的。。“无为”是在事物起始阶段的时候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万物尚未成形,没有竞争,没有邪恶,处于混沌状态,婴儿未孩之态!道的核心就是易,只有顺着道,才什么都顺,但如果只想控制在“无”的阶段,这是 不可能的,老子当时充满了多少的矛盾啊!(中国最早的哲学)《韩非子》的核心思想: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 韩非虽师从荀子,思想差异却很大。他综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发展成为自己完整的理论,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对于儒家,他是斥之为“蠹”——蛀虫的。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 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害禁制人。一部《韩非 子》,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论,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不过,对于研究政治学,这是一部极重要的书。 从文化思想来说,韩非鄙视一切属于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但他的文章很有特色。他懂得运用各种手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从逻辑的严密、论述的细致、条理的清晰来看,还要超过《荀子》;因为他喜欢把道理说得很透,一层一层地铺展,所以篇幅大多很长(如《五蠹》约有七千字);因为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他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也。(《五蠹》)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但取例极端也是一眼可知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难一》) 这就是常用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原来用于攻击儒家同时赞颂尧的明察和舜的德化,指出二者不可能并存于一时,表现了韩非对于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其他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都是生动的寓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后世的理论文章,可以与之相比的也不多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附翻译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朕:皇帝的自称。 ②因:就。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③夫(f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⑤范增:项羽的谋士。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项羽尊他为“亚父”。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3.有功者害之( ) 3.给饷馈( ) 5.群臣说服( ) 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二、翻译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汉高帝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皇上说:“列侯、诸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你们的想法: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就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同享好处。项羽不是这样,有功劳的就嫉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皇上说:“你们只知道问题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另一面。在军帐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粮道,我比不上萧何;联合百万军兵,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啊。”群臣听了,心悦诚服。一、1.隐瞒 2.夺取 3.嫉妒 4.供给、供应 5.同“悦”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含答案)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课题:《天下有道,丘也不与易也》(一)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课题:《天下有道,丘也不与易也》(二)

答案: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化 正统,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著作,篇幅短小,各篇之间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选 文间之没有共同的主题。 三、通假字 长沮、桀溺耦而耕 {桀通杰} 是鲁孔丘与? {与通欤} 而谁以易之 {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 {反通返} 【译文】 (1)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2)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目标检测:(1)引见(2)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3)渡口(4)这样(5)改变(6)匡正,挽回(7)除草(8)拿东西给人吃。 导案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名词作动词,用耰耕地 ②楚狂接輿歌.而过孔子名词作动词,唱歌 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形容词使动 ④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使动使。。。止 文言句式 ①奚自宾前 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宾前 ③子路行以告省略,以之告 ④二三子何患于丧乎状语后置 ①见:仪封人请见引见 子见夫子乎看见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0)[是]这 翻译: 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

天下有道(详细文言知识点)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识点教师版 一、通假字: 1、桀溺“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与”同“欤” 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3、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通“尔”;“辟”通“避”。 4、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5、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返回。 二、古今异义 1、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到了;今义:表另提一事。 2、遇丈人,以杖荷蓧“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3、明日:古义:第二天。 三、词类活用 1、耰而不辍耰:名作动,用耰松土。 2、孔子下,欲与之言下:名作动,下车。 3、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后 4、止子路宿止:使动,使……止(停止) 5、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的使动,使……清白;乱:使……混乱 四、特殊句式 1、而谁以易之?句式:宾语前置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宾语前置 3、子路行以告之句式:省略句 4、子曰:“隐者也”句式:判断句 5、子路宿于石门句式:状语后置句 五、一词多义 1、而 ①子路拱而立连词,表修饰②杀鸡为黍而食之连词,表顺承 ③耰而不辍连词,表顺承 ④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修饰 ⑤趋而辟之连词,表顺承 ⑥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连词,表转折 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词,表转折 2、之 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取独 ②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衬音助词;代词 ③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取独 ④道之不行取独 ⑤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之:这样 六、重点实词 1、从者见.之见:引见。 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过:路过,经过;津:渡口。 3、夫子怃然 ..怅然若失的样子。 4、丘不与易.也变革 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匡正,挽回 6、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7、以杖荷.蓧担,背负 8、趋.而辟之趋:快步走。 9、奚.自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哪里” 10、杀鸡为黍而食之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论语的治理聪明》绪论:为什么是《论语》(1)

《论语的治理聪明》绪论:为什么是《论语》(1) 一、反拉二胡 据说左撇子的人都聪明,我有个表弟就是个左撇子。有一次他拿了个二胡玩,刚一上手,就拿反了,由于他习惯左手拉弓子。大家笑话一番,他不好意思了,就换了持法,却显得更加笨拙。我说你不妨用你自己的方法试一下,他又恢复左手持弓,果然推拉自如;无独占偶,我看十二女子乐坊的演奏,就发现有个美女笛子手把笛子放在左侧演奏的。后来才知道其中的缘故,原来舞台上有两个笛子手,为了追求对称的舞台效果,其中一个就来了个“反吹竹笛”。假如这位乐手不是左撇子,练就这番技艺确实值得称道。表弟的“反拉二胡”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美女的“反吹笛子”是为了适应乐队的舞美效果,这些突破常规的做法都有着很好的理由。常规方法好,还是***规方法好呢?这题目问得没趣了,所谓的好和坏实在是不存在的,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最为重要,适合的就是好的。本来二胡就不好学,要让我表弟不顾自身的特殊条件而必须采取适合别人的方法,学起来,凭白增加很多难度,有什么好处呢?当年有个企业叫“三株”,用小报纸式的广告页把自己的三株口服液卖得很火。我有位做高档白酒的朋友,把这方法拿来了,廉价的宣传小报散发的满世界都是,着名度倒是上往了,可价钱却上不往,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为什么小报纸对三株口服液是“好”的,对我朋友的白酒就是“不好”的呢?原因就是适合和不适合的题目。橘在淮南为橘,到了淮北则为枳,口味坏得不可进口。为什么?好的东西,换个地方就变得不好了。美国

很著名的咨询公司在中国国内吃不开,弄坏了好几个案例,并不是人家的方法“不好”,其中就有不适合中国企业的缘故。中国的企业先是推崇西方的治理模式,后来又喜欢日本的治理模式,由于日本的文化可能更接近我们,所以更轻易找到相似的地方。然而中国和美国、和日本都是大不相同的,且不说市场环境、文化背景、企业特征,单就“人”这一项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常说企业“以人为本”,实在中外企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组成企业的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不从资本或技术的所有者来区分,只要是在中国本土,由中国人构成的企业都属于我们所要讨论的范畴。中国人和外国人到底有什么不同?根本上当然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并且由此而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等的巨大区别。面对不同的人群,却打算用相同的治理方法,那难度简直是自找了,由于那些是未必适合中国人的特点的。成功有着成功的背景,这个背景往往存在极大的差异。当你不具备人家当时的条件的时候,同样的方法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事实上,只有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的对策才可能有效。表弟要学二胡了,为什么偏要他采用通常的方式,而放弃适合自己的方式呢?二、为什么是《论语》中国人的特点是什么?这可是个大课题。不过有个小例子可使我们窥其一斑:即便是山村一个字不熟悉的老太太,在行为方式上也在遵循中国自己的道德标准。比如她会说:“我要做了这样的事情,死后让人家怎么说我?”这是什么思想?这叫“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她还可能说:“这孩子是个孝子,靠得住!”这个判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是“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这些话都是《论语》中的章句。为什么

古诗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翻译赏析

古诗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翻译赏析 文言文《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帝置酒雒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注释】帝:指汉高祖刘邦。上:尊指刘邦使:派与:赐予隐:隐瞒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晌馈:军饷。范增:项羽的谋士。连:联合。略:夺取填:通“镇”安宁。这里是“使安宁”的意思。禽:同“擒”擒获。然:这样者:的人因:就然:同说:陈述害:嫉妒置;安排、安置【翻译】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

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请见.(xiàn) 木铎.(duó) 长沮. (jù) 桀溺. (nì) 耦.(ǒu) 执舆.(yú) 耰. (yōu) 怃.(wǔ)然 荷.(hè)蓧.(diào) 芸.(yún) 黍.(shǔ) 食. (sì)之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桀溺(“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道???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德政,名词)怀其璧,从径道. 亡(小路,名词)于是废先王之道.(法令制度,名词)人道. 是,三国周郎赤壁(说,动词) (2)食??? 杀鸡为黍而食.之(拿东西给人吃,动词)食.而不知其味(吃,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动词)

(3)之?????从者见之.(他,代词)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是鲁孔丘之. 徒与(的,助词)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动词)之. 二虫又何如(这,代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指妻子的父亲 (2)明日.. ,子路行以告 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3)不仕无义.. 古义: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义:没有义气 (4)君子之至于.. 斯也 古义:到 今义:达到(某种程度) (5)子路从而.. 后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欲洁. 其身(使动用法,使……清白) (2)植. 其杖而芸(使动用法,使……直立) (3)止. 子路宿(使动用法,使……留下来) (4)耰. 而不辍(名词作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 (5)子路从而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6)不仕. 无义(名词用作动词,出来做官)

读《论语》我学到了“孝”与“敬”之真谛

读《论语》,我学到了“孝”与“敬”之真谛《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学习论语后,感觉自己获益颇多,孺子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让自己在迷途中又找回了方向的指南针。古人曾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作为现代21世纪的我们,从中并不是要学会如何治天下,而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养成自己的行为规范,让自己更加轻松自如的生活于“天下”这个庞大的自然体系中。 读《论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细细想来,“孝”与“敬”两个字给我的 印象最深,所以在孔子的多种思想中选择了“孝”与“敬”来分析思考其内涵。 首先,说说“孝”。从论语中,我们知道孔子的践行重点在“政”上,思想创造的核心是“仁”,而这两者都以孝为基础,这说明“孝”在孔子的思想体系和实践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政治理论和仁学思想体系的支柱。在父母生前尽孝,是让父母能够在生前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论语》中所说的孝有三个等级:第一是孝养,指赡养父母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这是做基本的一个层面。第二是孝顺,要在侍奉时顺从父母的心意,悉心照顾,不能忤逆他们。第三是孝敬,孔子特别强调了“敬”,他认为孝养还是一种比较低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做到真正的孝,就必须做到孝养、孝顺、孝敬才行。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皆从孝开始谈起,如果连孝都做不好,其他的事不管做的如何如何的惊天动地也皆为枉然。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事。但有的人认为孝就只是赡养父母,让他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这是多么可笑又愚蠢的想法啊!《论语》的《为政》篇有:子游问孝。子 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 是:现在所谓的孝,认为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只供养而无恭敬之心,又和饲养狗马有何区别呢?所以说“孝”不只是供养, 还包括情感上的“敬”。对父母的“敬”,即儿女对父母在感情上的真情投入,只有用真实的尊敬爱戴之心,才算是“孝”。“敬”是“孝”的基础和前提。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孝,必须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望。”我们必须理解“孝”的真谛,才能更好的对父母以“孝”待之。 《为政》篇还有: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的意思是: 一个孝子,除了疾病等身体上的原因外,不会有什么可让父母担忧的。所以说我们应该尽力的把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做好,不管是什么方面的事,都不应该让父母有担心的源头,把可能会让父母担忧的事自己及早发现,及时纠正转危为安,让父母无忧可担。至于身体疾病等不能人为改变的事情,我们应该理解和体谅父母为我们担心的这种心情,想他们之所想,尽量的让自己少陷入疾病的泥沼中。所以说:孝还应该不管何时何地何境,都应该设深处地的为父母着想,想他们之所想,理 解体谅父母的心情。 在我看来,“孝”可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我的母亲和她的兄妹上。记得我从小到大,她们对外公外婆的关心和照顾都以深深的感染着我们。即使身在他乡,她们仍会经常性的电话问候与尽可能的回家看望外公外婆。记得我上高三的时候,正是夏季,外公被查出患了直肠癌,不过幸好是良性的,只要马上手术即可。母亲四兄妹们听到消息后,马上放下手中的所有事,马不停蹄的奔赴外公所在的医院,全部都守在外公的病床边,照顾外公等待手术,特别是当外公做完手术后,她们更是人

《论语》中的管理

感受《论语》中的管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思想和言行的书,其中的思想便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源头。我们知道,《论语》是中国哲学的颠峰之作,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其中的管理哲学和方法才是其精髓。并且这种管理哲学是基于对人的研究和影响的,也就是说,《论语》所显示的管理哲学正是适合《论语》所塑造的人群的。一个深受《论语》思想影响的民族,必然适应《论语》所推行的管理哲学。 《论语》中的管理思想历来为众多政治家所运用,尤其是自西汉儒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学便始终占据着政治管理的中心地位。然而,历来《论语》中的管理学都是被用来治天下了,并没有被企业界所广泛研究和利用。但是我相信在当下的企业管理之中,《论语》管理思想同样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也许我们做不到赵普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我们肯定能够从《论语》中寻找到适合当下企业管理的思想。 大略地说,《论语》是一部政治管理哲学著作。不过,《论语》的政治管理核心理念是以德治为内涵的人治思想,并且对于在位者、从政者和立志从政者都从个人修为上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从表面上看,《论语》更多的内容像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规范。而正是这些治国的道理、从政的原则和为人的规范为现代企业管理带来极大参考价值。

《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的方法、途径和心态。方法基本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的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是纯粹仁儒思想的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则是对执政者心态上的要求。三个方面无不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的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质和坏的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的目标时,很明确地说是“知命”、“知礼”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决得人的事了。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归到“知人”的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的《学而》第一章来。“学而时习之”,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发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远方来”,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很明显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个层次,也确实如朱子之所言的“入道之门”,看《论语》全文,其实无外乎一个“人”字。个人修为是人的问题,有所功用则为了影响世人,而济世又何尝不的为了人呢?并且,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个人修为的基础上,以一个修为高尚的人或者这样的群体来影响整个社会。 这其实已经揭示出孔子所倡导的管理原则,即以高尚品德的人群来带领和影响普通的人群,以实现全人类的素养提升,从而达到整个社会以最和谐的方式来发展。现代企业管理里有个寓言,说“企”字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在儒家学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儒家对于《论语》有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那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的典故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学子引用宋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后世所谓的儒生将其混淆,认为只需半部论语便可治理天下国家。实际上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真正意义在于统治天下,而非治理天下。当时赵普说半部论语知天下时明确了并不是一部论语治天下,是因为儒家论语用于统治而非用于治理,后世却增加到了四书五经,确实是悲剧。 《论语》相关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治国思想是,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前提在于君子主要严于律己,基本方法是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基本原则是讲究信用,爱护人民。 但不可否认的是,《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儒家思想一样也具有其局限性。儒家统治国家可以,但治理国家还是以应法家、兵家、纵横家辅佐。可惜后世扭曲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使得治国只知统治,只知孔儒,而不知治理,这才是封建社会的真正病症之一。

(完整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 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5)之:与。(6)辟:同“避”。(7)耰: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3、【原文】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4、【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1)蓧: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单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本单元的价值和意义 1、现代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形成了两种极端,一为“顶礼膜拜”,完全照搬;二为“全面抨击”,绝对否定。 2、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本着“面向未来、本质自觉”的态度,求同存异的探索精神,取精华、去糟粕。 第二单元德义双修一以贯之 一、本单元的价值和意义 1.在西方文化中,“德”是核心; 2.儒家仁学的“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是“忠恕”。 3.即二者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 第三单元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1.“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 2.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3.君子的反面,既是小人。 第四单元正心诚意笃志明德 第一课时 一、本单元的价值和意义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2孔子提倡的“仁”. 3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 第五单元德才兼备,才能赢得人生 第一课时 大胜靠德 一、学习本单元的价值和意义 1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2道德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第六单元快乐的修炼 第一课时 快乐在于自己的选择 一、学习本单元的价值和意义 1、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得到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2、人的快乐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第七单元乐学善思,仁德至上 第一课时 一、本单元的价值和意义 1在儒家看来,一个有教养和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把学习视为人生的第一大快乐。 2其次是仁德,中国社会基本的道德体系标准大都源于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 第八单元礼仪天下,礼乐为本 第一课时 一、本单元的价值和意义 1孔子的思想是建立在"仁"这一本体精神之上的学说. 2礼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3提出了尽善尽美的评价标准. 第九单元君子之处世之道 第一课时 一、学习本单元的价值和意义 1.第一,君子人格中自强不息的乐观进取精神,有利于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2.第二,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第三,君子追求高尚人格的价值观,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精神境界 4.第四,君子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市场经济中信誉至上的原则也是相通的。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编写人:周菊审批人: 班组姓名编写时间:2014年12月04日【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敲方法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了解孔子及《论语》内容,学习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可贵人生态度和伟大精神,探究孔子积极入世精神的深远影响。 【诱思一·文本探究】 1、孔子跟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孔子: 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 2、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担当,在选文中有多处表现,试选择一、两处进行简要说明。 3、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我们现实认识有很多启示,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诱思二·重点字词揣摩】 1、仪封人请见.: 2、子路问津.: 3、而.谁以易.之: 4、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5、孔子下.: 6、遇丈人 ..,以杖荷.蓧: 7、植其杖而芸.: 8、止.子路宿: 9、不仕.无义: 10、奚.自: 1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12、且而与其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译文。 1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 1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行其义也。 译文。 15、是知其不可而为者与? 译文。 【补充材料】 一、孔子小故事一:误会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二、孔子的小故事二: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 赵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 论语: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论得天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孟子论得天下》,完成小题。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ng):原野。 尔也:而已。④ 圹(kuà 130.解释加点词语。 (1)寡助之至(2)兽之走圹 .. 131.翻译句子。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13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民之归仁也 .. B.得道者多助得其民有道 .. C.以天下之所顺可以一战

.. D.失道者寡助得其心有道 .. 13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______________。 134.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30.(1)至:极点(2)走:跑。 131.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 132.C 13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34.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用论语看时事

用《论语》看时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前言 大贤往矣,瞻仰其德,只能从史记传文等资料中得知一二,宋初贤臣赵普以《论语》作为安邦之道,宋朝经历了三百余载。前人以《论语》治天下,我借《论语》看天下,今摘录两句,用《论语》看时事。 其一、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今日之国是邦有道,贫且不论,就论贱。贱,下贱或者做贱,下贱是指事,做贱是指人。是伦理道德对事情和人的判断,是对事物和人在态度上做出的反应,通俗的说是有这个条件而产生情感上的厌恶,一种不愉快的心情。昨见一篇时事杂文,例举社会幽暗现象,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其实这类文章网上太多了,至于目的是什么,不是我等能道的明的,也不想知道。故而写一篇,以助读者对文章好坏上的甄别。首先我们设问其动机是什么?呐喊?还是用如椽巨笔来醒世?爱国的文章在邦有道时是奋进是强心,在邦无道时是疾呼是醒世。如今做出如此空空泛泛之文有何目的,难道是标榜自己智慧?世人皆醉我独醒吗?我们可以去谈论,也可以成文字发表,但只能从熟知的世界,就事论事,用事实、数据去论证、阐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类文章是客观的,不可妄加定论,态度上是严肃的,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情绪是要考虑的,对事物正负面的影响是要思索的。所以千万别去做冲动的做贱之事,成为做贱的做贱之人,那就是一件可耻的事了。( 文章阅读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0c4402470.html, )

其二,子曰:“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意思是一件事先看结果,发现疑问,再看动机,这样我就不疑惑了,没有什么事情我不明白的,至于过程,没必要过多去考察。其思维即理性又敏捷,这种辨事明理的方法值得大家去学习。万事万物皆有两端,只是无形与有形的区别,事物发展的两端称为始末,好坏的两端叫两极。还有一种辩证的说法是从质变到量变,说的是事物的状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明辨事理,洞察秋毫,障目之事非礼之事摒而唾之。 我从民生的角度来阐述个人对时事看法。 我国是农业大国,当今有十三亿多人口,面对悠悠之口,衣食住行,如何改善?生老病死,如何有依?是治世贤者们考虑的头等大事。领袖说过:“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国家强大了,就不会被外国者侵略、蹂躏;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改善民生。要是人人都吃着红薯,裹着粗缯大布,住着破败的房子,在精神世界里游走就是和谐社会,那么这样的和谐存之有何意义?所以要发展,要改善。要发展就有取舍,要改善就有阵痛,如图夏风之凉爽,必开室窗,风进来了,虫子也来了,社会不良的、混淆视听的也会来,是自然之事理,这有何奇怪?当然我们可以采取方法和手段来遏制这些虫子,那是发展的后续,是治理。取舍和阵痛的状况很复杂,茫然、犹豫、焦虑、愤怒等情绪都会有,其正确性检测的唯一办法是时间,治世贤者们时刻对政策执行情况,方向预期和产生的风险作出评估,通过不断的修正来达到预期发展的目标,其过程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 低端生产力带来的低效收益,资源的过度开采,自然生态的破坏,通货膨胀等现象让良知们感到揪心,然而环比五年、十年、二十年,无论国际地位、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变化都是翻天覆地的,也是有目共睹的。看全民医保,低保生活补贴,养老补贴、种田开山补助;看村村通路,村村通信,村村通水,村村通电;看高架复道行空,隧道如地之蛟龙,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