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族理论常识

民族理论常识

民族理论常识
民族理论常识

识记部分

1.民族的含义: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识别的含义: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3.民族形成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

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7.民族问题的含义: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

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1

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

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1

2."中华民族的内涵:

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理解部分:

1.民族的基本特征:

①共同历史渊源:

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②共同生产方式:

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

③共同语言:

民族的共同语言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应之

一。"

④共同文化:

民族文化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

⑤共同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之一,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⑥共同心理认同:

共同民族心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历史的连续性,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2.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

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

3.民族发展包括的内容:

①民族的经济发展:

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民族的政治发展:

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③民族的文化发展:

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民族在文化发展中不断进步。

④民族的人口发展:

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特别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素质的优化是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族发展的一种标志。

4.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

①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②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

一。"

5.民族问题的特点:

①民族问题的普遍性:

民族问题普遍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各个发展时期,存在于所有多民族的国家中,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族问题可能会波及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波及民族的利益。

②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③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

④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与民族的跨国分布有关;表现在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保护方面。

⑤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6.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的原因:

①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历史时空不尽相同,最终形成民族体的渊源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②在历史和现实中,生产方式也各有特点;

③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表现出中华各民族异彩纷呈的多样性;

④在信仰方面和精神世界,各民族也是千差万别。

7.我国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原因:

①在我国,由于多民族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民族问题在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仍然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

一。"

②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8.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

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

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

③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

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发生的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④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

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

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

中国近代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与民族团结: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

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民族问题:

改革开放是我国为推动生产力发展而提出的基本方针,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

0."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

①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政治基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③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④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繁荣。

⑤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和谐的社会条件。

⑥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

⑦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运用部分:

1.民族问题的内容:

民族问题至少涉及四个方面:

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①民族自身的发展:

民族自身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②民族之间的关系: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力两个方面。

③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不同阶级组成的,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

④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家利益至高无上,要处理好民族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关系。

2.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表现:

①民族问题关系到国际的治与乱:

民族团结能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增强国民的自尊与自信。

②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

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社会就会进步。反之,可能会导致社会机制、社会秩序的动荡与混乱,影响社会的进步、发展。

③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

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国家大治,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处理的不好,则会给人民大众带来灾难。

3.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表现及意义

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逐渐增多。

表现:

第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意识增强。

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第三,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意义: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状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树立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良好形象。同时有利于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

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及意义:

①内容: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族体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充分体现。

②意义: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相联系的目标,也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符合人民的愿望。

5.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①背景(时代特点):

冷战结束后,一些大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打着“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保护”、“人道主义干预”等旗号,挑战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②主要手段:

利用民族问题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打开缺口,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是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和平演变、干涉威胁的主要手段。

③特点:

这种里应外合、内外勾结的状况决定了反渗透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④责任和义务:

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⑤措施:

加强边境建设、加快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

⑥地位:

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以利与共同愿望。

6.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①地位:

我国把民族区域制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这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政治制度。

②内容:

第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民族区域治制度是在少数民区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同居于同一区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条件。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少数民族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③实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④目的:

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7.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

②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④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七章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目的及要求:认识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视与关心;了解中国的民族干部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和政策; 2、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和发展。 教学安排:2—4 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 教学主要内容及设计 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和主张,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及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发展和繁荣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一、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优点 1、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之中,同本民族群众有密切联系,了解和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和特点,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 2、少数民族干部对本民族的解放、对改变本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强烈的要求和愿望,并担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感,善于理解并愿意积极反映本民族人民中的问题、意愿和要求。 60

(二)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 1、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2、少数民族干部是组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骨干,是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带头人; 3、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起着桥梁作用、保证作用、骨干作用、带头作用,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力量和核心力量。 (三)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1、坚强党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胜利的关键; 2、做好民族工作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中心环节; 3、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现代化的可靠保证; 4、是将来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重要条件。 二、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培养了水族的邓恩铭,回族的马骏、郭隆真(女)、刘清杨(女),白族的张伯简,蒙古族的李裕智、多松年,侗族的龙大道,壮族的韦拔群、陈洪淘等;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了大批藏族、彝族、苗族和羌族的少数民族干部; 3、抗日战争时期,培养了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满族、蒙古族的关向应、陈翰章、乌兰夫、嘠达梅林等;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的罗炳辉、张冲、果 基小叶丹、周保中、格达活佛等;中南地区壮族、黎族中的黄治峰、谢扶民、王国兴等;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回族中的阿合买提江·哈斯林、马本 斋等。 61 4、建国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干部。

民族理论常识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考试辅导 第一单元民族 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 ①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渊,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共同族源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地域渊源也可称为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 (2)共同生活方式 ①含义:民族的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②地位: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3)共同语言 ①含义: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②地位: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4)共同文化 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 ②地位: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 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 ②地位: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6)共同心理认可 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②地位: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3、民族的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渊源、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要求:能够根据材料判断属于哪种识别) 第二课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1、民族形成的条件 (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 (3)经济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2、民族形成 (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可称为次生形态民族。 3、民族发展的基本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4、民族发展的内容 (1)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是民族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 (2)民族的政治发展:民族的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3)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的文化发展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入制度文化的发展,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 (4)民族的人口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和人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2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授课教师:李鹏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它们都有哪些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懂得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维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通过自己家乡的巨变,从而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教学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导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二)、学生自学 (三)达标测评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国家的关系 (2)设立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3)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1)、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3)、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4)、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5)、保持或者改革并民族风俗习惯。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2)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

最新民爆安全知识应知应会资料

民爆安全知识应知应会(90题) 一安全基础知识: 1. 职工的四项安全生产义务? ⑴遵章守规,服从管理。 ⑵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⑶接受培训,掌握安全生产技能。 ⑷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报告。 2.应当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3.从业人员有权了解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 4.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5. 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 6.炸药着火扑救不能用土覆盖灭火。 7.标准规定的安全色有红、蓝、黄、绿四种颜色。 8.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应当采取的紧急措施。 9.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10.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11.什么情况下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答:不服从管理,违章操作,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 12.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答:拔出插销,一手握紧压把,另一手握紧喷管近口端,将干粉射向火源根部。 13.泡沬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答:手提筒体上部提环,迅速平稳(不可倾斜颠倒)提到距着火点十米左右,颠倒筒体略加晃动,一手握紧提环,另一手扶住筒体底圈,让泡沬射向燃烧物。 14. 火警电话是119、公司火警电话6119、警匪电话是110、急救电话是120。 15.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的三级教育是指厂级、车间级、班组级的安全教育。 16.锅炉的三大安全附件是安全阀、压力表、水位表。 17. 起爆药不能用焚烧法销毁。 18.高处作业的条件是什么? 按规定,凡在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19.安全工作“五同时”的内容? 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20.为什么液化石油气瓶将要用完时,瓶内应留有余气? 便于充装前检查气样和防止其它气体进入瓶内。 21.安全帽等头部防护用品的作用是: ⑴保护头部避免受物体打击或撞击。 (2)头部免受火焰、腐蚀性烟雾、粉尘、以及恶劣气候条件下的伤害。 (3)使头部、毛发免受有害物污染,防止头部被卷入运动的机器设备中。 22.消防工作方针“以防为主、防消结合”。 23.新工人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初次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每年安全生产再培训的时间

民族理论常识

识记部分 1.民族的含义: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识别的含义: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3.民族形成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 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7.民族问题的含义: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 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1 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 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1 2."中华民族的内涵: 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理解部分: 1.民族的基本特征: ①共同历史渊源: 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民族 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 ①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渊,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共同族源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地域渊源也可称为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 (2)共同生活方式 ①含义:民族的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②地位: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 (3)共同语言 ①含义: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②地位: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 (4)共同文化 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 ②地位: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 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 ②地位: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6)共同心理认可 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②地位: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3、民族的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渊源、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要求:能够根据材料判断属于哪种识别) 第二课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1、民族形成的条件 (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3)经济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2、民族形成 (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可称为次生形态民族。 3、民族发展的基本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4、民族发展的内容 (1)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是民族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 (2)民族的政治发展:民族的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3)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的文化发展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入制度文化的发展,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 (4)民族的人口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和人口素质的优化是民族发展的一种标志。 5、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将自行消亡。发展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第二单元民族问题 第三课民族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1、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2、民族问题的内容——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1)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自身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2)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互动的表现形式,是各民族在同一社会时代下各方面的联系。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利两个方面。 (3)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二者密切联系,在阶级社会,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但二者是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压迫比阶级压迫更广泛和复杂。 (4)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3、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1)自然原因:民族差异,这也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2)社会原因:是因社会制度、人的行为而导致的民族问题的原因。 4、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原因: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入发展。

民爆物品安全管理制度

编号:SM-ZD-93558 民爆物品安全管理制度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民爆物品安全管理制度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爆炸物品库区管理规定 一、六严禁 ㈠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库内,须进入库区时必须遵守规定,并做好出入登记; ㈡严禁在库区内吸烟,动用明火; ㈢严禁把易燃、易爆物品带入库区; ㈣严禁电瓶车、柴油车和拖拉机进入库区; ㈤严禁在库房内住宿、会客和进行其他活动; ㈥严禁在库房周围放牧和狩猎。 二、八不准 ㈠无公安机关的批准手续不准发放; ㈡无计划手续不准发放; ㈢手续证件有涂改不准发放; ㈣超期变质的火工品不准发放; ㈤未经培训的爆破员或无上岗证不准发放;

㈥无炸药、雷管箱、箱上无锁子不准发放; ㈦雷管未编号不准发放; ㈧运输工具不合格不准发放。 爆炸物品安全教育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爆物品管理条例》和国家法律,各级政府有关爆炸物品管理的指示、规定等,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用班前、班后会,每周一次的安全例会,每周一次安全活动日,经常向职工进行有关火工品管理方面的安全教育,普及有关方面的安全常识,增强广大职工的法制观念,形成群防、群治的管理网络。 二、对所有接触火工品的工作人员,都要进行强制性的安全技术培训,经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取得合格证件方准上岗。 三、对爆破作业人员,除要求能熟练的掌握爆破操作技术外还必须对爆破器材的性能和有关特性参数有所了解,并掌握常用的爆破方法和其他爆破基础知识。 四、对火药保管员、看库警卫员、运输驾驶员、购货押运员、放炮员,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和规程制度教育,对全体职工每年度进行一次专门的安全教育,并在分期分批的

民族理论常识

高中民族理论常识知识点 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基本特征?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意愿、民族源流、相近和就近认同。 3.民族形成的条件和一般规律是什么?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这是民族形成的经济条件。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4.民族的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在我国,你认为目前各民族最重要的是发展哪一方面?为什么? 民族的发展包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 (1)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其他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根本性标志。 (2)同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更需大力发展生产力。 5.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以后才能实现。 6.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涉及哪些方面?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民族问题涉及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结合实际阐述民族问题产生根源 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 (1)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生活环境、语言、不同的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各民族在接触和交往中,这些各不相同的特点和差异,便是造成民族问题的自然原因。 (2)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以及人的行为都会导致民族问题,而这些属于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8.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抓住历史机遇,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9.民族问题有哪些特点? 民族问题有5个方面的基本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10.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社会的进与退,个人的福与祸。 1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和表现有哪些? 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联系越来越多,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的交往、了解、亲近和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共同生活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些都使民族间的共同因素逐渐增多。 表现在:第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第三,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12.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请你说说为什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 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民爆汇报材料.doc

******选煤厂三季度 民爆物品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在国庆、中秋来临之际,迎来了集团公司对我厂民爆物品管 理工作的检查,相信通过这次检查,将对我厂今后民爆物品管理工作起到积极推动和指导作用,为确保我厂一方平安,促进我厂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我厂在二季度加强民爆物品管理的基础上,三季度民爆物品 管理主要做好了以下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和提高民爆管理知识 为使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民爆知识,增强民爆安全意识和提高 防范能力,我厂利用班前会、专题会、安全例会和月末生产会等 形式,认真组织学习《民爆物品管理条例》、《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并结合我厂民爆物品管理实际和社会有关事故案例,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确定各单位书记为涉爆管理第一责任人,书记负责对本单位涉爆人员的选聘、管理和教育工作,同时 加强青监岗和小分队活动,让广大职工和家属都充分认识到非法 生产、运输、使用爆炸物品的法律责任和严重后果,并积极主动 地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形成群防群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落实管理责任,健全完善制度。 为确保民爆物品管理的力度和成效,我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并结合我厂实际情况,我厂专门制定了《***选煤厂民爆物品管 理办法》、《民爆物品防火制度》及《民爆物品回收上交制度》等,成立了以厂长为组长的民爆物品管理领导组,各涉爆车间也相应 建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民爆管理机构,对重点涉爆人员进行备 案管理的同时进行人盯人的稳控措施。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标 准,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做到机构健全、责任落实,确保 生产安全、社会稳定。我厂每月召开一次由生产厂长主持的民爆 物品安全管理例会,并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三定”,确保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通过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方式和手段,取得了理想效果,全厂二季度未发现、发生任何民爆事故。 三、加强检查手段,落实基层管理责任。 我厂在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每月由生产厂长带 队对全厂范围内进行覆盖性涉爆大检查一次,安监站不定期对储 运车间、主洗车间等主要涉爆单位进行突击检查,矿保卫科采用摩尔探测仪对我厂全方位每月进行全面检查,并都有记录。抓好每个细节,我厂把民爆物品的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绩效考核中,进行严格考核,涉爆单位及人员逐级签订责任书,把民爆物品管理的安全责任和压力逐级分解到个人,并严格检查奖罚兑现,形成管理上的闭合循环,坚决杜绝涉爆案件的发生。同时我厂每天对收交的废旧雷管及其他民爆物品及时上交矿保卫科民爆办,做到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宣传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团结教育知识宣传 1、什么叫民族?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予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我区、我市民族基本情况怎样?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为10449万多,占全国总人口的8.41%,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所以习惯上把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宁夏常住人口为6301350人。其中汉族人口为4,069,412人,占64.5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231,938人,占35.42%,其中回族人口为2,190,979人,占34.77%。中卫常住人口113.35万,境内分布汉、回、满、蒙古等21个民族,回族人口占34.6%,属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区。 3、民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民族平等的权利有哪些? 民族平等的含义是:(1)各民族一律平等;(2)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3)努力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民族平等的权利有:(1)政治权利:①平等权;②参政权;

③民族区域自治权;(2)经济、社会、文化权利:①管理经济建设自主权;②享受国家帮助发展经济权;③保持、改革和发展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自由权;④宗教信仰自由权;⑤受教育权;⑥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 4、民族团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5、国家对民族平等团结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1)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图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民爆运输安全知识培训试题.docx

民爆运输安全知识培训试题 部门姓名时间月日分数 一、名词解释 1、爆炸物品:凡受到摩擦、撞击、震动、高热或其他因素的激发,能产生激烈的化学变化,在极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和气体,同时伴有光、声等效应的物品,统称为爆炸物品。 2、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3、燃点: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一切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4、自燃点: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是该物质的自燃点。 5、阴燃:一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会阴燃,如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及大堆垛的煤、草、湿木材等。 6、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使温度、压力急剧增加或使两者同时急剧增加的现象。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二、问答题 1、运输民用爆破器材的机动车在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区和民用爆破器材总仓库有哪些规定? 答:运输民用爆破器材的机动车在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区和民用爆破器材总仓库区内的行车速度不应超过15km/h,前后两车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m,不应超车、追车;在道路不平、视线不好、人员聚集的地方,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 2、运输民用爆破器材的汽车司机有哪些规定? 答:运输民用爆破器材的汽车司机除取得公安部门批准的与驾驶车辆相对应的正式驾照外,还应具有5×104km和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并由企业安全部门考核批准后方可上岗。 3、运输民用爆破器材的押运人员有哪些规定?

答:运输民用爆破器材应配备押运人员。押运员应随车携带符合行政许可审批要求的有关证件,应掌握押运产品的数量、质量、规格、批次和装载等情况,了解所载物品的主要危险特性和安全防护知识。押运员在接收民用爆破器材时应与库房管理人员当面点清数量,运至接收地时应与接受人员办理好有关交接手续。 4、民用爆破器材同库存放、同车运输有哪些规定? 答: 民用爆破器材名称雷管类黑火药导火索炸药及其制品 雷管类 O ××× 黑火药× O ×× 导火索×× O O 炸药及其制品×× O O 注1:O表示可同库存放或同车运输,×表示不应同库存放或不应同车运输。 注2:雷管类包括火雷管、电雷管、导爆管雷管、继爆管。 注3:炸药及其制品包括:硝铵类炸药(指铵梯类炸药、铵油类炸药、乳化炸药、水胶炸药等)、单质炸药类炸药[指苦味酸、梯恩梯、黑索金、太安、奥克托金和上述单质炸药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炸药或炸药柱(块)]、导爆索类(指导爆索和爆裂管等)、石油射孔器材类(指以上述单质炸药为主要装药的油井射孔器材)等。 5、运输爆破器材时,必须严格遵守哪些规定? 答:(1)运载车、船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运输规则的安全要求。 (2)货物包装应牢固、严密。性质相抵触的爆破器材不准混在同一车厢、船舱内。装载爆破器材的车厢、船舱内,不准同时载运旅客和其它易燃、易爆物品。 (3)爆破器材应当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和人烟稠密地区的车站、码头装卸。装卸爆破器材的车站、码头,由当地公安机关会同铁路、交通部门协商确定。 (4)装卸爆破器材,应当尽量在白天进行,要有专人负责组织和指导安全操作。装卸人员必须懂得装卸爆破器材安全常识,不懂安全常识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整理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 1、什么是民族平等?我国的民族平等有那些特征? 答: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 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的一致性等特征。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的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3、为什么说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答: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 1、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2、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 答:民族团结对多民族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它关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发展。在我们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不仅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国家的统一甚至生存也难以保证。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3、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答: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它经历了实践、确立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2、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内部事务。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第四课: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1、新时期我党在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方面的方针是什么? 答:1987年,中央提出“要积极培养具备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条件的少数民

民爆应知应会安全试题

安全知识应知应会(90题) 一安全基础知识: 1. 职工的四项安全生产义务? ⑴遵章守规,服从管理。 ⑵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⑶接受培训,掌握安全生产技能。 ⑷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报告。 2.应当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3.从业人员有权了解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 4.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 场所。 5. 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 6.炸药着火扑救不能用土覆盖灭火。 7.标准规定的安全色有红、蓝、黄、绿四种颜色。 8.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应当采取的紧急措施。 9.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10.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 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11.什么情况下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答:不服从管理,违章操作,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 12.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答:拔出插销,一手握紧压把,另一手握紧喷管近口端,将干粉射向火源根部。 13.泡沬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答:手提筒体上部提环,迅速平稳(不可倾斜颠倒)提到距着火点十米左右,颠倒筒体略加晃动,一手握紧提环,另一手扶住筒体底圈,让泡沬射向燃烧物。 14. 火警电话是119、公司火警电话6119、警匪电话是110、急救电话是120。 15.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的三级教育是指厂级、车间级、班组级的安全教育。 16.锅炉的三大安全附件是安全阀、压力表、水位表。 17. 起爆药不能用焚烧法销毁。 18.高处作业的条件是什么? 按规定,凡在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19.安全工作“五同时” 的内容? 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20.为什么液化石油气瓶将要用完时,瓶内应留有余气? 便于充装前检查气样和防止其它气体进入瓶内。 21.安全帽等头部防护用品的作用是: ⑴保护头部避免受物体打击或撞击。 (2)头部免受火焰、腐蚀性烟雾、粉尘、以及恶劣气候条件下的伤害。 (3)使头部、毛发免受有害物污染,防止头部被卷入运动的机器设备中。 22.消防工作方针“以防为主、防消结合”。 23.新工人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初次培训的时间不 得少于72学时,每年安全生产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24.车间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 ⑴车间安全生产状况和规章制度; ⑵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 ⑶从事工种可能遭受的职业伤害和伤亡事故; ⑷从事工种的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 ⑸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措施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⑹相关事故案例; 25.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 ⑴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⑵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 ⑶有关事故案例; 26.重新上岗是指离岗一个月以上的员工。各单位应对重新上岗的员工进行车间和班组两级安全教育培训,两级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27.四超是指:超时、超员、超能力、超量。 28.双基是指:基层现场和基础管理。 29.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是什么? 答: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30.什么是三违? 答: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31.什么是三不伤害? 答: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 32.说出四种灭火的方法? 答:⑴冷却灭火法 ⑵隔离灭火法 ⑶窒息灭火法 ⑷抑制灭火法 33.消防工作要求所有人员必须"三懂"的内 容? 答:①懂得本岗位生产过程的火灾危险性; ②懂得预防火灾的措施。 ③懂得扑救火灾的方法。 34.处理事故“四不放过”原则的内容? (1)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 (2)事故责任者没处理不放过; (3)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4)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35.消防工作要求所有人员必须"三会"是什 么? ⑴会报警; ⑵会使用消防器材; ⑶会扑救初起火灾。 36.企业必须建立哪三项安全责任制? 答:(1)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