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

1樊迟、仲弓问仁

2冯谖客孟尝君

3容忍与自由

4我的世界观

5 又呈吴郎

6秋水

7张中丞传后叙

8婴宁

9蒹葭

10湘夫人

11春江花月夜

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3秋兴八首

14长恨歌

15无题

16苦恼

17饮酒

18赤壁赋

19哭小弟

20断魂枪

1 樊迟、仲弓问仁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

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

练习题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

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看法。答: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当然,对冯谖注重民心向背和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在今天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其中的权术观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等意识,则还须进行现代理性分析,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

3容忍与自由

练习题

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答: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答: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答: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三个

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说明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和白话文学运动时,那种不容他人匡正的态度,都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更强调容忍异己的难得。

4.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答: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4我的世界观

练习题

1.作者认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答: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对人的短暂生命价值的透彻感悟,他投身科学、参与社会的热情,是出于对人类相互依存关系的强烈责任感。

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答: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

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确有相通的底蕴。

3.谈谈这篇演讲词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答: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

5又呈吴郎

练习题

1结合中间两联体会诗人在批评吴郎是措辞的委婉和艺术性。

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回的方式劝说吴郎。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人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2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怎样的态度。

体现了当时战乱频仍,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热爱,也体现了对当时战乱现实的不满。

6秋水

练习题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今人有何启迪?

本文通过寓言形象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本文用什么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

本文是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的。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

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3、试析本文类比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因而使得通常比较抽象的议论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1)类比:北海若在第一次答话中用排比句将井底的青蛙、夏天的小虫、乡下的书生进行类比,说明受生活环境局限的人难以理解这环境之外的大道理。北海若在第二次答话中用另一个排比句把智者对远近、今古、得失、生死的看法列举出来,通过类比,让人知道智者看待事物所持的相对主义的观点。

(2)对比:本篇首段河景与海景的对比,暗示主题,并对河伯与北海若的不同认识境界起陪衬作用。另外河伯以水多自夸,北海若则把自己看作大山中之小石小木也就是一例典型的对比论证。

7张中丞传后叙

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答: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勇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前后两部分虽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联系,前者议论是后者补叙的“纲”,后者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

的主题。

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答: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主要人物,写得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和嫉恶如仇的个性。补叙张巡轶事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过目不忘,不过三遍,就能记一辈子;写文章不需打草稿,一挥而就;对守城的近万名士卒,只要见过一面,以后没有不认识的。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张巡过人的记忆和非凡的文才,使张巡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通今古、文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3.本文为什么叫作“后叙”?答:本文是韩愈在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的英雄事迹和其他轶事,因此名为“后叙"。

4.概括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答:作者补叙南霁云乞师贺兰,未加一句评论,而是抓住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动,表现南霁云气概豪壮、忠心为国、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1)写他拒绝宴请而慷慨陈词:“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2)写他拔刀断指以为志:“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3)写他箭射浮图以为记:“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同时文中还记叙了南霁云与张巡同时殉难的情景。当城陷南霁云被俘,敌人劝降,南霁云初“未应”,而张巡一句话,南霁云笑答:“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作者采用了精彩的场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歌颂了

南霁云的凛然正气. 赞美其忠肝义胆。

8 婴宁

1.把握婴宁的个性特点和性格转化轨迹,体会小说所展示的社会人生内涵。答: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或许就在这里。

2.作者说婴宁是“隐于笑者”,这话应如何理解?答:隐于笑者,在抄本作“何尝憨耶”。

3.谈谈这篇小说的整体建构特点。答: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的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4.具体分析作品中描写花儿的表现作用。答:花与笑,是婴宁的两大爱好。小说中对笑与不笑的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的转变。对鲜花的描写,一方面推动着情节发展,一方面衬托主人公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初见王生时,婴宁手中拈着一枝梅花。喜好清幽而不浓艳的梅花,表明她安于僻野、不事浮华的品格。她住的院子“桃杏尤繁”,见王生时,俯首自簪的也是一朵杏花。雪白清淡的杏花喻示她纯净自然的品格。她喜爱的海棠花与碧桃花也都清香宜人。嫁到王家后,她仍“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甚至背着丈夫典卖金银首饰,用以购买上好的花种。几个月后,庭阶、篱笆、厕所,到处都是花草。经过她的打扮,这个庭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令爱花的婴宁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庭院的木香架引起与邻人的风波,并进而改变了她的性格,使故事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这是鲜花描写在象征婴宁性格之外的另一个作用。

9蒹葭《诗经》

练习题

1、写作特点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中所写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与“伊人”一遇。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惆怅的感情。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移动,

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描绘蒹葭的繁茂,三章分别用“苍苍”、“凄凄”“采采”三个同义的叠词,表现道路的艰难。分别用“长”、“跻”、“右”,描述道路的遥远、陡峻、迂曲,表现“伊人”的可望不可即。分别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等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在重复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重复。

4.意境矇眬,含蕴不尽。

《蒹葭》主旨含蓄,意境矇眬。“伊人”飘忽不定,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其实,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矇眬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2.练习

1.有人认为《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诗,诗中的情人望之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我们认为《蒹葭》是一首怀人的诗。将此诗简单地理解为“怀念情人”的诗,失之主观偏颇。至于所怀何人,因年代久远而不可考,但从诗人所流露的情绪来看,全诗只有敬慕之意,只有渴望愿见之思,而无儿女之私。显而易见,这个“伊人”是超凡脱俗、可钦可敬之人,又是难求之人。对于此诗,理解为怀人之作即可。如“固执以求之”,就会失之于穿凿附会。

2.诗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对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诗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对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以下作用:(1)形成缠绵婉约的基调。

全诗由三章组成,每章分别由“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起兴,造成一种迷茫、矇眬的氛围。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使诗歌形成缠绵婉约的基调,恰到好处地配合了诗人缠绵情感的抒发,具有委婉动人的艺术魅力。

(2)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诗歌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与思念之情的流动。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诗人的情感抒发显得

更加浓郁。

10 湘夫人

1.诗中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大致有几个层次?答: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节:第一节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遏,心中充满忧伤。第二节描述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第三节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第四节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2.举例说明诗中的多种抒情方法。答:有直抒胸臆,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通过描述举止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登白蒴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有融情入景,通过描写周围秋色来渲染浓郁的愁情,如“娟娟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因情造景,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假想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如“鸟何萃兮蓣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3.试说明“--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答: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的。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谓一首纯诗杰作。它所呈现的大自然的脉动,在文字的节律中,无疑是由“袅袅”二字启搏的。“袅袅”的叠音,给人以

一种不断的持续感,并联想到时间的流动,消逝。而随后的“秋风”,则似乎是对“袅袅”的注释——一种秋风的时间,生命最后的时间。赋体诗中的语气助词“兮”字很有意思,它不仅心律一般鼓荡着诗篇,它还将一句诗在形式上分成了两座岛屿,相互注释,相互呼应,打破了单向的主属关系。散文的语言中,“袅袅”显然是“秋风’’的形容词,而屈原的诗意中,将它们的关系调个方位同样成立。“兮”字在第二句“洞庭波兮木叶落”中的作用,亦可作如是理解:洞庭之水之所以波涌而扬,是因为那翩舞而下的落叶;或落叶之所以翩翩而舞,是因为洞庭之水波涌着的激情。上述局部的分析后,把“洞庭波兮木叶下”与“袅袅兮秋风”再合并成一个整体,然后,屏息静视,因为在文字的节律外,还透视到了这样的一种语言结构:“兮”字两边的“洞庭波”与“木叶下”,仿佛并置的左右肺,由“兮”字的气管与上句连通,吐呐着时缓时紧的“秋风”——从而有了心脏(诗)的脉动。

11春江花月夜

1、艺术特点

1.立意新颖,诗情哲理融为一体。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立意新颖,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以月为主体。

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逐渐展现春、江、

花、夜神话般迷人的景色。诗情围绕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下落的过程而展开,前起后收。“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用月统摄群像,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体现出了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3.诗的韵律节奏饶有特色。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韵律婉转。加上对仗、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前呼后应,一唱三叹,既回环往复,又顿挫悠扬,琅琅上口,音乐节奏感强烈,语言清新流畅。

2 练习

1.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现出来的。全诗以月升起,以月落结。开篇八句点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吐出;最后八句收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抹倒收回。中间由景生情,转情换意,蝉联而下,若断若续,缠绵悱恻,章法灵活而不紊乱。诗情围绕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下落的过程而展开。在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以及长夜不眠的思妇和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等,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而在这种神话般迷离优美的艺术气氛中,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赞美,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探索,以及对人间纯真爱情的歌颂都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收到十分完美的艺术效果。

2.前人曾评论说该诗艺术技巧极高,试简要分析该诗艺术手法。

(1)诗的艺术结构严谨完美。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

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2)善于烘托和铺垫。

第一段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青春的哀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了宇宙永恒、时空久远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选择景物极具典型性。

春江花月夜,一字一画,本身就很优美,很典型。叙离别选“青枫浦”以抒情,述哀愁选“妆镜台”以达意,都是很典型的。按说月照高楼,楼上景物无所不照,为什么写独照“离人妆镜台”呢?景物的选择,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女子是为心爱之人而打扮的。此妆镜台在夫妇原来和美团聚时,是天天开镜梳妆打扮的,丈夫离去后,又一直闲置不用,而今月光又照在妆镜台上,何日夫妇团聚,使美人重开妆奁,重新梳妆呢?物景关情,妆镜台凝聚了过去相聚的欢乐;离别后的悲苦和对将来重逢的企盼,包蕴了一段浓浓的感情历程。

(4)语言清晰,韵律婉转。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另外,诗句韵律婉转,对仗工整,加上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又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1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写作特点

1.抒写忧愁却并不低沉绝望。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当时黑暗现实的矛盾,他陷于无法排遣的“愁”绪之中,找不到出路。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

绝望,而是于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

2.感情波澜迭起,结构腾挪跌宕。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得到完美的统一。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速跌入苦闷的深渊,抽刀断水,愁苦难以排遣,只得“散发弄扁舟”。这种起落无端、大开大合、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急遽变化的感情。

3.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像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慨豪放,仿佛脱口而出。也正是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才使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没有显得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2 练习

1.分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的艺术手法。

(1)比喻。用“抽刀断水”比喻诗人极力想摆脱烦忧苦闷,而忧愁却无法排遣,“水更流”比喻愁绪的深长和绵绵不断。

(2)对偶。“抽刀断水”对“举杯销愁”,“水更流”对“愁更愁”,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愁绪,反而加重了内心的痛苦。

2.本诗语言的几次转折对表现作者感情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本诗的语言转折对表现作者由于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引发的内心痛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速跌入苦闷的深渊。抽刀断水,忧愁痛苦难以排遣,只得“散发弄扁舟”。这种断落无端、直起直落,大开大合的语言转折与作者的矛盾心情十分吻合,所以对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有很大的作用。

3.比较此诗与其乐府诗《将进酒》在感情表达上的异同。

13秋兴八首

1、写作特点

1.寓情于景,并使情与景的色调有所不同。

这首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寓情于景。如第二联所写之景:浪涛汹涌,凌空直上,似乎天空也受到了浪涛的冲击;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仿佛与地下的阴气相接。写波涛,是由下而上,写云气,是由上而下,波浪滔天,云气匝地,秋日的萧森之气充塞着整个巫山巫峡之中。这里所写的景,即不是诗人耳闻目见之景的自然主义的描摹,而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人在这里所写的景,显示了它们各自的内在精神,还具有诗人所赋予的某种性格。

诗人写作这首诗,不仅使其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而且还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使景和情有着不同的色彩。“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描绘的是豪迈、宏阔的景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达的却是因忆“他日”、“心系故园”而生的愁,这虽然不能说是以乐景写哀情,但至少可以说是以豪迈、宏阔之景去写愁。这种景与情对比的反差越大则表达的愁也就越深沉、越浓郁。尽管情和景在色调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是和谐统一的。

2.循环往复抒情方法的运用。

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3.对仗的运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讲究对仗。中间两联对仗。即“江间波浪兼天涌”对“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对“孤舟一系故园心”。而对仗的要求是平声对仄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如平声方位名词“江间”对仄声方位名词“塞上”,仄声名词“泪”对平声名词“心”等。对仗能使诗句整齐优美,收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表达效果。

2.湖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大学语文自学辅导》,1991年7月版。

2 练习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而是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动乱。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汇进去,并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使景物有了生命。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的?

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14长恨歌

1、写作特点

《长恨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写作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这首叙事诗的艺术魅力,首先来自于它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诗人在史实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构思,把李、杨的爱情悲剧写得起伏跌宕,曲折动人,缠绵悱恻。篇末“长恨”可看作本诗的主旨。此恨从何而来,诗人首先从李隆基贪求美色写起,接着以大量笔墨铺陈李、杨荒淫的生活,结果招致安史之乱,造成国家的悲剧,随即也造成了李隆基、杨玉环个人的爱情悲剧。李、杨既是悲剧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受者。白居易的这一艺术构思使《长恨歌》的主题更加丰富、深刻而使人深思。正因为有了这条主线,所以杨玉环死后,唐玄宗对她的无穷思念,就更加耐人寻味。“长恨”与“贪色误国”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为了突出“长恨”主题,诗人不拘泥于历史,而是以丰富的想象,虚构了方士升天入地寻找贵妃的情节,创造了杨玉环在仙境亡魂再现、赠物寄词表深情的动人故事,使悲剧的情节再生

波澜,出现转折,更富有传奇色彩。

2.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

这篇长达八百四十字咏史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历久弥新,是因为诗人以深情之笔,对故事作了生动的描写,而且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爱情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预约,使这个爱情悲剧极富真实感与普遍性。故能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

《长恨歌》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以来的爱情诗的传统,又对明清传奇以极大的影响。汤显祖的《还魂记》中之杜丽娘梦慕柳梦海而死,死而复生,终于结成夫妇的故事;洪升的《长生殿》中明皇与杨妃天上相会的情节,皆与此一脉相承。

3.叙事、描写和抒情的高度融合。

《长恨歌》是叙事诗,既有叙事、也有写景、抒情,作者善于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人写出了唐玄宗求色和杨贵妃得宠的经过,叙述安史乱起、玄宗出逃、马嵬缢妃的事件,再而描述唐玄宗晚年的凄清孤寂的生活和思念杨贵妃的情景,最后让杨贵妃在仙山中出现,表现玄宗与杨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作者叙事均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揉进了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对唐玄宗荒淫误国,杨玉环恃宠而骄恃批判态度,对他们的爱情悲剧给予极大的同情。诗人或者将人物的思想感情倾注于景物之中,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或者选择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景物,描写人物对这类事物或景物的感受来表现其内心世界。或者以乐景写哀,或者以哀景写乐。行宫的月色、雨夜的铃声、马嵬坡下的泥土、太液池中的芙蓉、未央宫里的杨柳,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使唐玄宗不禁触景生情。正因为诗人是以情叙事,以情写景,使三者统一于全诗之中,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是比较强的。

4.语言美、音律美。

这首叙事长诗,语言流畅婉转、明丽、优美,而且对仗工整,音节和谐,形象鲜明。加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的语言别具魅力,格外动人。如描写杨玉环选入宫中的美貌娇态,“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仅两句诗就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情态。“归来池苑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读来流畅、明白、上口。而且词句优美,比喻贴切、生动。像“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等诗句对仗极为工整,音律和谐。诗中还运用了借代、比喻、对比、对偶、顶针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形式美。

2 练习

1.关于此诗的主题,历来有争议。有“讽喻说”,有“爱情说”,有“双重主题说”,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我们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双重的,诗人白居易的态度也是矛盾的。这首诗既对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而废弃朝政荒淫误国,以致发生安史之乱,有批判;同时也歌颂了李、杨之间的爱情,特别是对杨贵妃的悲惨结局寄予了极大同情。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即第一段、第二段对唐玄宗迷恋杨玉环,沉醉歌舞,招致安史之乱,很明显是谴责、批判的。诗的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这“重色”二字就表明了“刺上”的意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金屋妆成矫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对李隆基不理朝政、淫乐贪色显然是讽谕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还在欣赏歌舞,“渔阳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批判讥讽的态度显而易见。

从马嵬兵变、杨玉环被处死开始,诗人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从批判转向同情、乃至歌颂。李、杨的爱情最终以悲剧为结局。白居易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对君王虽有所讽谕,但“忠君”思想是难以动摇的,李隆基作为君王,其爱情落得如此悲剧下场,诗人寄予深深同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从“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面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这些诗句里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倾向。结尾部分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虚构了杨贵妃亡魂再现的故事,这里也表现诗人对李、杨爱情的极大同情。

2.《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色彩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试结合本诗具体分析。

《长恨歌》是叙事诗,既有叙事,也有写景、抒情,作者善于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人写出了唐玄宗求色和杨贵妃得宠的经过,叙述安史乱起、玄宗出逃、马嵬缢妃的事件,再而描述唐玄宗晚年的凄清孤寂的生活和思念杨贵妃的情景,最后让杨贵妃在仙山中出现,表现玄宗与杨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作者叙事均不是纯客观的叙述,而是揉进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唐玄宗荒淫误国、杨玉环恃宠而骄恃批判态度,对他们的爱情悲剧给予极大的同情。诗人或者将人物的思想感情倾注于景物之中,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或者选择人物周围富有特征的事物、景物,描写人物对这类事物或景物的感受来表现其内心世界。或者以乐景写哀,或者以哀景写乐。行宫的月色、雨夜的铃声、马嵬坡下的泥土、太液池中的芙蓉、未央宫里的杨柳,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使唐玄宗不禁触景生情。正因为诗人是以情叙事,以情写景,并且使三者和谐地统一于全诗之中,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比较强的。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山鬼》 1 分析山鬼的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率真,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 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漫感人。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 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 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 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 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 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 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 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诗人又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的诗境。 3 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 1 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伎→被吴三桂娶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 1樊迟、仲弓问仁 2冯谖客孟尝君 3容忍与自由 4我的世界观 5 又呈吴郎 6秋水 7张中丞传后叙 8婴宁 9蒹葭 10湘夫人 11春江花月夜 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3秋兴八首 14长恨歌 15无题 16苦恼 17饮酒 18赤壁赋 19哭小弟 20断魂枪

1 樊迟、仲弓问仁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

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 练习题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课儒学摘要 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第六] 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 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 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篇第一)、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 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 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历代具有 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完整版)大学语文答案

大学语文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 1【单选题】谁把王蒙的小说称为“骚饰体” ?() A、xx B、xx C、xx D、xx一川 我的答案:D 2【多选题】下面关于王蒙的作品特点或语言说法,正确的有()。 A、是迸发性的 B、语言感特别强 C、幽默和机智 D、豪放和细腻 我的答案:ABC 3【判断题】语言只是一种工具。() 我的答案:× 4【判断题】人类进入长篇小说最辉煌的时候是进入了电脑写作时代。()我的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 1【单选题】卡西尔认为,()让人有了文化的反应。 A、情感 B、语言 C、生命

D、神经系统 我的答案: B 2【单选题】巴尔扎克能写很多故事的原因是() A、他脑中装着故事 B、故事发生情节推动着他写 C、写作是语言本身推着他走 D、他将故事写在草稿纸上然后进行整理我的答案: C 3【多选题】王蒙发现的语言的功能包括()。 A、浪漫 B、工具 C、产生意义 D、煽情 我的答案:ACD 4【判断题】语言形成了感情。() 我的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三) 1【单选题】在严打中,流氓罪可以叫做()。 A、言不尽意 B、反面的xx C、言过其实 D、狗屎化效应 我的答案:C 2【多选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个诗通过写(),让人感动。

A、送的人 B、走的人 C、画面让人想象出那个送的人 D、画面映衬走的人 我的答案:AC 3【判断题】“忍剪凌云一寸心”是李商隐对唐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发出的() 我的答案:√ 4【判断题】语言的对和错都在于语言不讲对和错。() 我的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四) 1【单选题】“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是著名作家()所说。 A、老舍 B、xx C、xx D、xx 我的答案:C 2【多选题】下列是王蒙提出的有()。 A、语言创造了人 B、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忆 C、语言的审美化 D、提倡语言交际论

(完整版)大学语文答案

大学语文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 1【单选题】谁把王蒙的小说称为“骚饰体”?() A、韩寒 B、汪曾祺 C、莫言 D、王一川 我的答案:D 2【多选题】下面关于王蒙的作品特点或语言说法,正确的有()。 A、是迸发性的 B、语言感特别强 C、幽默和机智 D、豪放和细腻 我的答案:ABC 3【判断题】语言只是一种工具。() 我的答案:× 4【判断题】人类进入长篇小说最辉煌的时候是进入了电脑写作时代。() 我的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 1【单选题】卡西尔认为,()让人有了文化的反应。 A、情感 B、语言 C、生命 D、神经系统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巴尔扎克能写很多故事的原因是()。 A、他脑中装着故事 B、故事发生情节推动着他写 C、写作是语言本身推着他走 D、他将故事写在草稿纸上然后进行整理 我的答案:C 3【多选题】王蒙发现的语言的功能包括()。 A、浪漫 B、工具 C、产生意义 D、煽情 我的答案:ACD 4【判断题】语言形成了感情。() 我的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三) 1【单选题】在严打中,流氓罪可以叫做()。 A、言不尽意 B、反面的东西 C、言过其实 D、狗屎化效应 我的答案:C 2【多选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个诗通过写(),让人感动。 A、送的人 B、走的人 C、画面让人想象出那个送的人 D、画面映衬走的人 我的答案:AC 3【判断题】“忍剪凌云一寸心”是李商隐对唐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发出的。() 我的答案:√ 4【判断题】语言的对和错都在于语言不讲对和错。() 我的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四) 1【单选题】“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是著名作家()所说。 A、老舍 B、巴金 C、汪曾祺 D、顾城 我的答案:C 2【多选题】下列是王蒙提出的有()。 A、语言创造了人 B、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忆 C、语言的审美化 D、提倡语言交际论 我的答案:ABC 3【判断题】在今天,语言勾连社会生活。() 我的答案:√ 4【判断题】语言需要遵循科学。() 我的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五) 1【单选题】以下哪个词语填入“鬼灯一闪,显出()面”中,最能营造恐怖的氛围? A、狰狞 B、獠牙 C、桃花 D、牛肉 我的答案:C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礨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 (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D;试题难度:易;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课文论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与根本措施。论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只要考生熟读课文,是很容易回答出来的。 2.《容忍与自由》论析"绝对之是"时援引的事例是() A.胡适痛骂《西游记》 B.孔子诛杀少正卯 C.高尔文烧死科学家 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 答案:D;试题难度:较难;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一、《寡人之于国也》 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 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一、思考练习 1. “序”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2. 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你怎么理解这话? 3. 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 4. 能力提高 请就你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试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写一篇短序。(500字) 二、参考答案 1. 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 2. 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3. 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4. 能力提高 序言可叙事、可议论,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可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个人对这种教学的感受、目前教学的不足和需求谈起。不过写作时,应注意结合书的特色去谈问题。

一、思考练习 1. 简要评述傅雷对东西方文化之差异的观点。 2. 本文采用书信日记体写作有什么好处?在阅读、欣赏此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什么? 二、参考答案 1. 西方文化受宗教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和传统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矛盾。自我对无限自由的争取和人对神的臣服两者之间的矛盾折射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中国文化则更加自然、健康,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2. 笔调亲切,读书信日记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和出版时的政治文化环境。 一、思考练习 1. 作者在文章中将古今画家分为哪三种类型?作家最欣赏哪一种?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 2.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罗曼·罗兰的名言:“清贫,不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他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是澹泊。”你如何看待清贫?在今天的社会里,清贫是否应当提倡呢? 3. 能力提高 分析此文并写作一篇对某位艺术家或某个艺术作品的欣赏文章,自拟题 目,字数不限。 二、参考答案 1. 范曾先生将古今画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作家最欣赏第三种。作者的观点是否偏颇请自由思考。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课后习题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 巩固和应用,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 于语文课后习题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很多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因此,提供一些常见语文课后习题的答案和解析,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一、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题是语文课后习题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一段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在回答这类题目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可以通过标注关键词、划线 重点句子等方式帮助记忆和理解。 其次,要注意问题的提问方式。有些问题是直接从文章中找出答案,而有些问 题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判断。 最后,要注意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达。回答问题时要准确、简洁、条理清晰, 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情况。 二、作文题 作文题是语文课后习题中的重中之重。它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或者自己的 经验和思考,写出一篇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文章。在写作文时,学生需要注意 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立意。文章的主题是文章内容的核心,要围绕主题 展开,不要偏离主题。

其次,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段落的衔接。文章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开头、中间和 结尾,各段之间要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最后,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表达要准确、生动、有感 染力,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来增加文章的艺 术效果。 三、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是语文课后习题中的一种较为复杂的题型。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一 首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并进行分析和鉴赏。在做这类题目时,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可以通过标注关键词、划线 重要诗句等方式帮助记忆和理解。 其次,要注意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音韵、形象、意境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学生需要注意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 表达技巧。 最后,要进行分析和鉴赏。学生可以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 析和鉴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总之,语文课后习题的答案不仅仅是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更是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通过对不同类型习题的答案和解析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课后习题的答案和解析,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红楼点滴 (1)北大的独特魅力:课堂的散漫,教学的严正,学术的容忍 “北大人”独特的性格特点:散漫,求真,容忍 (2)这种站起来提问或反驳的举动,有时还会有不礼貌的。如有那么一次,是关于佛学某问题的讨论会,胡适发言比较长,正在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个姓韩的同学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胡先生,你不要讲了,你说的都是外行话。”胡说:“我这方面确是很不行。不过,叫我讲完了可以吗?”在场的人都说,当然要讲完。因为这是红楼的传统,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根究起来,韩君的主张是外道,所以被否决 作者笔下充满感情的形象。对于校长、名师、青年学生、校外评论的人,作者都以朴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赋予同样感情。作者饶有兴趣地谈论教师间和师生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趣事,但是并没有厚此薄彼,他并没有站在某一方的立场,没有对名师仰视,也没有对其他人贬低,而是以同样饱满的情感回忆这些曾经发生在身边的可爱人的可爱事。甚至对校外人士的评论,也平实地陈述,然后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述说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师生间涉及某学术问题时坚持己见互不相让,作者也以饱含的情感不失偏颇地表现师生的形象。 (3)读红楼点滴 红楼点滴,即北大的二三事。作者以北大为中心的旧人旧事、生活点滴表现了北大的一代学风,更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和对旧人旧事旧情的无限美好的回忆,是一篇感情充沛的记事抒情散文。 《红楼点滴》层次结构简单分明。点滴一谈课堂的散漫,二谈教学的严正,三谈学术的容忍。然后又分别从各方面说明各层次所表现的主题。课堂的随随便便,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再说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教学的严正,先谈教师之间如此,师生之间也如此;学术容忍通过一件件事例说明红楼的容忍风气的根深蒂固。 作者叙事与说理相结合。在层次递进过程中,又分别对事件进行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记叙文 燕昭王求士 【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 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 【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司马迁有满腹经纶,却因无人知荐而没世受辱,他希望有人知荐他,渴望自己能象管仲那样遇见鲍叔、晏婴一样的人物,施展自己的抱负。 二、司马迁赞扬管仲得荐于鲍叔而发挥个人才智,帮助桓公成就霸业,也赞扬晏婴正直果敢、知贤善荐而使齐国强大。在这些赞评中,既流露了司马迁对管晏的企慕和向往, 也流露了自己品德高尚而遭祸害,才能卓绝而毫无建树的满腔幽愤,还包含着对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责怨。 三、这段话体现了管仲的治国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上服度则六亲固”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以上两句体现了管仲的法制思想。“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则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总体而论,管仲这段话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 管仲的思想在今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实力,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我国制定

大学语文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氓》第十题本篇与《谷风》同为弃妇诗,但人物形象有显著区别,试做分析。 答:“氓”中的女主人公是被休退回娘家,听天由命,没有愤怒也无反抗。“谷风”中女主人公被抛弃后留在丈夫家中做苦力,愤怒和反抗,知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陌上桑》八、罗敷是从那些方面夸夫的? 答:①位列②坐骑③佩剑④履历⑤风度⑥众评 《饮酒其五》八、前人谓“心远”为一篇之骨,“真意”为一篇之髓,你以为如何? 答:说法正确。因为“车马”是官场和名利的代表。作者的“心远”指的是远离官场和名利。因为心远所以地自偏,因为心离官场和名利远了,所以清静无为,因为我不求别人,别人也无求于我,我只是自食其力,自然生活,所以“地自偏”。古语曰:“贫民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二、送别诗以忧伤为主格调。此诗一反传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所出的时代和个人际遇都是此诗格调的成因,何者为主?根据是什么? 答:1、时代:初唐,兴旺;人民意气风发;2、个人:才高位卑,忧患海内。对前途有信心。 《过故人庄》三、此联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出句描绘了村庄的什么特点?对句对画面有何作用?联系李白《送友人》的“青山横北郭”加以比较说明。 答:1、横就是斜的,说明李白是学孟浩然的;2、都是异曲同工。 《山居秋暝》三、“明月”句反映出作者身为画家的素养,试从色彩、线条和构图三个层次描述此中的画意。 答:1、色彩:松、月,青白色,淡雅;2、线条:松、月;3、构图:天、地。 四、“清泉”句反映出作者身为音乐家的素养,“泉”而说“清”,有多重铺垫,试予说明。、答:①新雨②晚秋③松月④泉声如乐 七、王维另有《山中》诗曰:“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同样写山中,与本诗有何区别? 答:(《山居秋暝》为前诗)1、前诗律诗;本诗绝句。2、前诗青白、淡雅;本诗红绿、艳丽。 3、前诗新雨;本诗无雨。 4、前诗有人;本诗无人。 总结:两首诗都写山中之美,但所见所感不同,其美也就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四、“忽如”二句写雪压秋林景象,比喻新奇,奇在何处?比中有情,表现了什么情感? 答:1、雪白,梨花白,以梨花比雪,新奇;2、以春花比冬雪,新奇;3、又以“忽如一夜”,“千树万树”来渲染烘托雪气更盛。 十二、全诗写了几种雪的状态? 答:①空中的雪②树上的冰雪③落雪④瀚海大雪⑤山中积雪 《滁州西涧》四、将此诗与柳宗元的《南涧中题》相比较,两者的异同何在? 答:同:都是写山涧,幽静,题材相同; 异:韦应物的诗闲适,柳宗元的诗凄凉、心情不同。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单元通古今之变 《大同》(精读) 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再如“礼”、“纪”、“里”、“知”、“起”。再如“让”、“常”、“殃”、“康”。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 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泛读)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你认为汉语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汉语之美,美在其音,美在其形,美在其意。形神意兼备。用词上,词藻可华丽,可朴实,可冗长,可精简,灵活万变,语感上,节奏韵律强,跌宕起伏,给人听觉享受,书写上,可一笔一划,可一气呵成,具有视觉冲击美,历史渊源上,中华文明上下5千年的进步离不开它。音调,字体要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2,汉语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答:首先1 汉字使用人数目前世界第一. 2 汉字是联合国官方文字之一,所有文件必须翻译成汉字存档. 3 但是目前被用作官方文字最多的是英文. 4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学习汉语\汉字的外国人日渐增多。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3,你认为汉语会走向拼音化道路吗?答:我觉得是不会的!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在中国,汉语拼音只是帮助学习汉字,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提高汉字的实际交际能力的一种工具。建设汉语拼音并不是要汉字彻底拼音化。我们应该强烈反对那些以汉字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借口而要求汉字全盘西化的观点。因为“现代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灭,传统文化将于现代文化并存”。我们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4,汉语繁体字将会取代简化字吗?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繁体字回取消,而简化字回越来越流行的。但是目前来看简体中文不会取代繁体字的。但我想做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繁体字的。简体字相比较繁体字,书写便捷;且学成简体字繁体字也可以无师自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繁体字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说,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价值。我就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识繁用简,既要留住好的也好用好的。 第二章 1,中国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自然条件等是什么?答:1.私有制的建立,特别是封建制度的建立,主要是自然经济,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实在封建社会发展壮大起来的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自然条件: 中国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拥有世界最大的适宜农耕的区域,夏半年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十分适宜农耕。 农耕文化发源冲积平原,条件优越,可以自给自足,没有向外的需求,只是继续在同一地域反复不舍地耕种,是静定的、保守的、崇尚和平的。游牧民族源于草原地带,环境恶劣,内部不足,需要向外寻求掠夺,有战胜欲与克服欲,是流动的、进取的、崇尚武力的。 中国文化包含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田间,使人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农耕民族唯重生产,生产有定期、定量,生生不息、源源不绝,缓慢向前运动;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敬天祈神,宗教信仰普遍,强盛和衰落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强烈的地域差异,也使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北方人粗犷,性格直爽、朴实,倾向于现实主义;南方人细腻,性格委婉、灵活,倾向于浪漫主义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减少它的面积,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农业民族对农业重视和对土地依赖,形成人与土地的结合,发展成为重农抑商和安土重迁的保守思想,但中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Young people should work hard and live a good life.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 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假设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礨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 〔1〕论证构造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构造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D;试题难度:易;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容的阅读与掌握。课文论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与根本措施。论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只要考生熟读课文,是很容易答复出来的。 2."容忍与自由"论析"绝对之是"时援引的事例是〔〕 A.适痛骂"西游记" B.孔子诛杀少正卯 C.高尔文烧死科学家 D.独秀提倡白话文 答案:D;试题难度:较难;

大学语文课后题及答案(完整版)

1、王蒙的()这部作品给使他被错划为右派。 答:《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2、大学语文主要培养的是()。 答:语感 3、《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是王蒙的一篇演讲词。 答:是 4、一般来讲,作家的理论思考能力都很好。 答:否 5、王蒙第一部作品是()。 答:《青春万岁》 6、()真正带来了长篇小说的繁荣。 答:电脑写作 7、()因写作京剧《沙家浜》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答:汪曾祺 8、王蒙写作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校园小说是()。 答:《青春万岁》 9、画国画的对墨色的分辨能力要强于画油画的。() 答:是 10、王蒙提出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语言。() 答:否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 1、黑格尔提出,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 答:语言 2、《人论》是()的作品。 答:卡西尔 3、“幸福”一词在中国的广泛使用源于()国家的影响。 答:苏联 4、语言有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 答:是 5、王蒙认同语言工具论的提法。 答:否 6、王蒙总结了语言的三种功能,其中不包括()。 答:区别功能 7、()提出了“如果说不清楚就说明没有想清楚,如果写不清楚就说明没有说清楚”。答:闻一多 8、下面诗句中的月亮不代表思乡之情的是()。 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9、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很多时候会受到语言的影响。() 答:是 10、作家写作都是事先在脑子里构思好情节大纲才开始写的。() 答:否

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的作品。 答:李商隐 2、“言不尽意”最早是()意识到的问题。 答:老子 3、《日喻说》是()的文章。 答:苏轼 4、语言的“狗屎化效应”指语言说得多了,语言往往就失去意义了。答:是 5、语言会激发思想,但也会扼杀人的创造力。 答:是 6、《侠客行》中,只有不识字的小孩认出了蝌蚪文,这体现了语言的()。答:对思想的束缚 7、下面()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 答:老子 8、下面不能体现语言性别歧视的是()。 答:女人不能骂人 9、任何时候言过其实都会让人反感,要尽量避免言过其实。() 答:否 10、“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体现了言不尽意的魅力。() 答:是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四) 1、艺术的真正魅力来自于语言。 答:是 2、“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社会生活”是()的观点。 答:维特根斯坦 3、红色文学的主题是()。 答:革命 4、“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是()的名言。 答:汪曾祺 5、语言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否则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答:否 6、老一辈的人不懂玛丽苏、大叔控等词的意思,体现了语言()。 答:具有大众性 7、()曾说过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答:汪曾祺 8、艺术的真正魅力来源于()。 答:语言技术 9、语言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现实。() 答:否 10、语言可以催生感情,即使是哈哈大笑也可能传递悲凉的情绪。()答:是 11、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社会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