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当你老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当你老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当你老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当你老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当你老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3当你老了

赏析指导

这是一首情诗,写给诗人终生追求的一位女性──毛德冈。她是位才华出众的演员,但一直投身于爱尔兰的民族自

治运动,并成为这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年轻时代,诗人

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的女性,就被她深深吸引,堕入了情网,但遭到了拒绝,这段痛苦的恋情几乎萦绕了诗人的一生。

《当你老了》一诗,写于诗人的感情受挫之后,诗歌成了化

解内心苦痛的方式。但是,诗人没有直接抒写当时的感受,

而是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以后,想像自己的恋人衰老时的情景。这种构思并非诗人的独创,16世纪的法国诗人龙萨也有过一首类似的作品,诗人或许受到了龙萨的启发,用同样的

方式演绎了自己的感情。

第一节,时间设定在未来,诗人描摹着自己恋人的晚年

生活,恳请她阅读他早年写下的诗篇,重新回顾年轻时的情

感波澜。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恋爱中的人,总会

赞美自己的恋人如何美貌、如何青春,但叶芝笔下的恋人,

早已年华老去,头发花白,睡思昏沉,这表明诗人眷恋的不

是“你”的外貌,他的感情也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退,反

而历久弥坚。请注意炉火这个意象,它在诗中出现过两次,

具有多重含义。首先,过去的政治斗争、生活的动荡,已经

变成往事,在炉火畔打盹、阅读,这不只是幻想中晚年生活

的写照,也代表人生休憩时刻的来临;其次,炉火的光芒并

不十分明亮,在它的摇曳中投射出的,是一个朦胧的世界,

诗人不断强化这一点,衰老的身体、浓重的阴影、低垂的头颅,都暗示了时光的消失、记忆的模糊,烘托出一种恍惚、

惆怅的氛围;然而,炉火虽然暗淡,它却仍“红光闪耀”,

这也就是象征了爱的激情没有熄灭,穿越了人生漫漫的长夜,它仍然在诗人的胸中燃烧。

第二节,诗人从对“你”的描绘,转向了诉说自己的心声:其他人可能只爱“你”的青春、“你”的美丽,无论出

自假意还是真心,“只有一个人”──这里是指诗人自己

──爱的是“你”灵魂的高贵,是“你”的全部,甚至包括“你”的衰老、“你”的皱纹。如果说上面读到的《故乡》,是一首独白的诗歌,那么这则是一首对话的诗,虽然“我”

没有直接出面,但诗句本身就是“我”的喃喃诉说,读者也

像参与了“我”与“你”之间想像的对话,被诗人的真情所

感染。

当然,诗歌是一种节制的艺术,诗人并没有将有限的文字,耗费在内心的倾吐上,诗歌的最后一节,又回到炉火映

照的场景,“你”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垂下头为爱情

的逝去而感伤。最后出现的“爱情”一语,意义可能有点含

混,是指“诗人”的爱,是“你”的爱,还是超越于个体之

上的普遍的爱,诗人似乎没有言明,但“含混”恰恰带来了

一种含蓄性、多义性,读者也不需要知道确定的答案,就能

直接领略到岁月之中“爱”的圣洁与苦楚。在最后两句诗中,在头顶的山上踱步的“它”,指的应该就是上一句中消逝的“爱情”。本来,“爱情”是一个抽象的词,诗人在这里也

把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它”化身为一个生命,在

山顶行走,在星星中藏起自己的脸。这一结尾也有一种“意

象化”的特点:一方面,“缓缓地踱步”与“隐藏的脸庞”,再一次传达了那种无限的怅惘感、消逝感;另一方面,在山

峦与群星之中,“爱情”──这个既抽象又具象的存在,似

乎和广漠的自然、天宇融为一体了,一种超越性的净化效果

由此产生。诗歌的抒情力量,也同样融化在场景、意象的安

排之中。

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让学生不看导读文字的情况下,直接阅读这首诗作,并

试着解读,譬如:这是一首什么性质的诗歌?诗中的“你”

和诗人有什么关系?它是不是写于诗人的垂暮之年?

二、作品讲解

1.介绍毛德冈与叶芝间的感情纠葛,着重讲解遭到拒绝

后叶芝的痛苦,为理解诗歌的内涵做出铺垫。与《故乡》一

样,这是一首化解“爱之痛苦”的作品,但没有宣泄痛苦,反而在抒情之中使之获得了升华。

2.说明“当你老了”这样一种抒情方式的特别之处,即时间推后几十年,设想自己的恋人衰老时的情景,这种方式使爱的表达更为含蓄、持久,似乎已超越了时间。

3.逐段讲解诗歌的内涵:第一节,描摹恋人晚年的生活场景,在回忆中唤起爱的记忆;第二节,诗人表白自己的心声,申明爱的不是“你”的外表和青春,而是“你”高贵的灵魂;第三节,回到原来的场景,在“意象化”的呈现中,表达一种爱的超越性。

4.分析诗歌中不同意象的功能:“炉火”,既是代表了晚年生活的场景,为诗歌带来朦胧、恍惚的氛围,又象征了诗人的激情仍未熄灭,像炉火一样在胸中燃烧;最后“爱”的形象,在山峦与群星之间被具体化了,好像一个人藏身在自然的背后,爱的无限与爱的无奈,传达得栩栩如生。

三、扩展与比较

1.《故乡》与《当你老了》,在某种程度上都表达了“爱的痛苦”,但在抒情方式上,一个采用独白,一个采用“对话”,一个以“我”为中心,一个朝向想像中的“你”,讨论这两种不同抒情方式的差异。

2.《当你老了》一诗借鉴了龙萨《当你衰老之时》的方式,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味这种抒情方式的魅力。

参考资料

一、当你衰老之时(龙萨)

当你衰老之时,伴着摇曳的灯,

晚上纺纱,坐在炉边摇着纺车,

唱着、赞叹着我的诗歌,你会说:

“龙萨赞美过我,当我美貌年轻。”

女仆们已因劳累而睡意朦胧,

但一听到这件新闻,没有一个

不被我的名字惊醒,精神振作,

祝福你受过不朽赞扬的美名。

那时,我将是一个幽灵,在地底,

在爱神木的树荫下得到安息;

而你呢,一个蹲在火边的婆婆,

后悔曾高傲地蔑视了我的爱。──

听信我:生活吧,别把明天等待,

今天你就该采摘生活的花朵。

(飞白译)

二、叶芝笔下的个人情感(傅浩)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是一位画家的长子。虽然他的家庭传统上说英语,奉新教,甚至

祖先还可能是英国移民,他本人所受的也是正规的英国教育,但他自小就有很强的民族感,这也许与他在伦敦上小学时受

英国同学歧视和欺负的经历不无关系。他对宗主国英国的感

情是爱恨参半的,他恨英国人造成了使他不能用爱尔兰的民

族语言盖尔语写作的事实,同时又爱使他得以直接学习莎士

比亚等大师并且使他自己的作品得以更广泛流传的英语。正

是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地位,才使他在从事文学创作伊始就感

到确定身分的迫切需要。

作为使用英语创作的作家,叶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题材。这与19世纪中叶以来研究和翻译盖尔语文学的学者和翻译

家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他既必须背离英国文学的传统,退回到爱尔兰的风景中去寻找灵感,又必须把所获纳入英语。1886年,叶芝结识了芬尼亚运动领导人、爱国志士约翰欧李尔瑞。在他的影响下,叶芝开始接触爱尔兰本土诗人的具有

民族意识的作品,他自己的创作也开始从古希腊和印度题材

转向爱尔兰民俗和神话题材。1889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乌辛的漫游及其它》就反映了叶芝早期创作方向的转变和确定。

同年,叶芝结识了革命者、女演员毛德冈。由于她的吸引,年轻的叶芝多少有些身不由己地进一步卷入了争取爱尔

兰民族自治的政治运动旋涡之中(甚至一度与激进的爱尔兰

共和兄弟会发生联系),就好像诗人乌辛被仙女尼娅芙诱引

到魔岛上一样。但他毕竟不是政客,而是诗人。他不可能采

取任何激烈的实际行动,而只是尽诗人的本分:

知道吧,我愿被视为

一个群体中的真兄弟

为减轻爱尔兰的创痛,

大伙把谣曲民歌唱诵;

《致未来岁月里的爱尔兰》

第二本诗集《女伯爵凯瑟琳及各种传说和抒情诗》(1892)继续且更集中地以爱尔兰为题材,以象征的手法表现诗人的

民族感情,爱尔兰被“想像成与人类一同受难”的“玫瑰”。他幻想通过创造一种建立在凯尔特文化传统之上的英语文学

来达到统一两半──天主教和新教的──爱尔兰的目的。他

相信,如果现代诗人把他的故事置于自己的乡土背景中,他

的诗就会像古代的诗一样更细密地渗入人们的思想之中。早

在1888年叶芝就曾说过,比较伟大的诗人视一切都与民族

生活相关联,并通过民族生活与宇宙和神圣生活相关联:诗

人只能用戴着“他的民族手套”的手伸向宇宙。他还认为,

没有民族就没有较伟大的诗,犹如没有象征就没有宗教。在

他眼里,爱尔兰是一个贮存着比英格兰的更为悠久的历史的“大记忆”,一个充满了诗的象征的仓库。

世纪之交的爱尔兰虽民族情绪高涨,但社会形势复杂。

在目睹了政客的背信弃义、党派的勾心斗角、不同宗教信仰

的民众的互相仇恨和愚昧无知等现象后,叶芝意识到自己所

崇尚的以18世纪爱尔兰社会为代表的新教贵族政治理想与

现实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而毛德冈等共和党人所热衷的暴

力行动也令他反感。因此他不久便对政治产生了幻灭感,而

又回到了他的艺术王国:

一切都能诱使我抛开这诗艺技巧:

有一回是一张女人的脸,或更糟──

我那由傻瓜治理的国土貌似的需要;

《一切都能诱使我》

1891年,叶芝与伦敦的一些年轻诗人组成了“诗人俱乐部”并参加了当地一些爱尔兰作家和学者组织的“爱尔兰文

学会”,开始从事整理和宣传爱尔兰文学的社会活动。但他

自己的笔一刻也没有停歇,除以上提到的诗集外,还接连出

版了写爱尔兰题材的散文作品《克尔特的曙光》(1893)、《神秘的玫瑰》(1894)和戏剧作品《心愿之乡》(1894)等。

叶芝始终对戏剧有着浓厚兴趣。18岁时,他就为初恋的情人劳拉阿姆斯特朗写过一部诗剧《费雯与时光》。诗剧《女伯爵凯瑟琳》则是他特意为毛德冈写的。1896年结识格雷戈里夫人和约翰辛格后,叶芝开始与他们共同筹建爱尔兰民族

剧院。这标志着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开端。叶芝本想借戏

剧的形式教育群众,在现代人中间恢复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但他以爱尔兰神话为题材的风格崇高的象征主义诗剧不像格

雷戈里夫人和辛格的现实主义剧作那样受欢迎。而且,中产

阶级的庸俗反应常常使他失望和愤怒。

叶芝又是个自传性很强的诗人,他的诗以大量的篇幅和坦诚的笔触记录了他个人的经验和情感,尤其是他对友谊和爱情的珍重。女性在他的生活和艺术中都占据了显要地位。在《朋友们》一诗中,他写到了三位对他一生影响重大的女友:“现在我必须赞扬这三位──/三位曾经造就了/我生活中的欢乐的女士”:

一位是因为她的手

坚强有力,能够解散

无人能理解、拥有

和成功发展的东西,

青春的多梦负担,直到

她如此改变了我,使我

在迷狂中生活辛劳。

这说的是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1852-1932)。叶芝认为是她使他得以专注于文学。她不仅在精神上给他以理解和支持,而且在物质上为他提供理想的写作条件,照顾他的起居。他在她的库勒庄园度过许多夏天,“在凯尔纳诺在那古老的屋顶下找到/一个更严厉的良心和一个更友善的家”(《责任跋诗》),在那里写出了《在那七片树林里》《库勒的野天鹅》《库勒庄园,1929》等大量诗作。她还与他一起搜集民间传说,从事戏剧活动,在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中起到了骨干作用。她翻译的盖尔语神话传说被认为是上乘之

作,为叶芝的诗创作提供了不少素材。她的剧作也深受爱尔

兰观众的欢迎。叶芝关于她的诗作还有《一位朋友的疾病》《致一位徒劳无功的朋友》《新面孔》《重访市立美术馆》等。

一位是因为不曾有杂念,

也不曾有那些萦绕的烦忧──

没有,在这多灾

多难的十五年里不曾有──

能够来插在

心意与愉快心意之间;

这说的是奥莉维娅莎士比亚(1867-1938)。她是叶芝诗友莱奥内尔约翰生的表妹,是一位小说家。1894年当叶芝正陷于对毛德冈的无望恋情的旋涡里无法自拔时,约翰生把奥

莉维娅介绍给了他。她聪慧而善解人意,与叶芝相处的很融洽。他们曾考虑结婚,只因她丈夫不同意离婚而未果。他们

同居了近一年,直到叶芝再遇毛德冈时,奥莉维娅发现他对

毛德冈仍不能忘情,遂离开了他。“额白发浓双手安详,/

我有个美丽的朋友,/遂梦想旧日的绝望/终将在爱情中结束:/一天她窥入我心底/见那里有你的影像;/她哭泣着从此离去。”(《恋人伤悼失恋》)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友谊;叶芝

与她通信比与任何男女朋友都多而详细。他在诗艺、政治、

个人等各种问题上征求她的意见,而她的评论非常富于才智。

叶芝在她去世后曾对人说:“40多年来她一直是我在伦敦的生活中心,在所有那些时间里我们从未争吵过,偶尔有些伤心事,但从未有过分歧。”叶芝关于她的诗作还有《他让爱人平静下来》《受难的辛苦》《深沉的誓言》《美人鱼》《长久沉默之后》等。

而那位呢?她拿走一切,

直到我的青春消逝,

却没有一点怜悯的神色。

我怎能赞扬那一位?

当天光开始破晓之时,

我由于她的缘故而清醒,

把我的好处和坏处算计,

忆想她所有的,那鹞鹰

神情依然显示的一切,

那时从我心的根底

一股强烈的甜蜜流过,

使我从头到脚颤栗。

这说的是毛德冈(1866-1953)。“颀长而高贵,面庞和胸房却像/盛开的苹果花儿一样鲜艳芬芳”(《箭》)。这是叶芝初见她时的印象。当时他们都23岁。他立即被她的美貌征服了,“我一生的烦恼开始了”。她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民族主义者,为了争取爱尔兰独立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叶芝

追随她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一再向她求婚,并为她写下

了大量诗篇。有论者称这些作品是现代英语诗歌中最美丽的

爱情诗。而她一直保持着距离,终于1898年向他透露了她

与一位法国政客的同居关系。他们的关系一度降温,但给叶

芝以毁灭性打击的是1903年毛德冈与麦克布莱德结婚的消息。此后,加之剧院事务的烦扰,叶芝的心情很坏,诗风也

随之大变。从诗集《在那七片树林里》(1904)到《责任》(1914),诗人逐渐抛弃了早期朦胧华美“缀满剪自古老/

神话的花边刺绣”的“外套”而“赤身走路”了(《一件外套》)。

后来,叶芝又多次向离婚了的毛德冈求婚,又都遭到了

拒绝。不得回报的爱升华成了一篇篇感情复杂、思想深邃、

风格高尚的诗,它们贯穿于叶芝的第二本到最后一本诗集中。在这些诗里,毛德冈成了玫瑰、特洛伊的海伦、胡里汉的凯

瑟琳、帕拉斯雅典娜、黛尔德等。有论者认为还不曾有过哪

位诗人像叶芝这样把一个女人赞美到如此程度。叶芝意识到

是毛德冈对他的不理解成就了他的诗,否则“我本可把蹩脚

文字抛却,/心满意足地去过生活”(《文字》)。毛德冈在晚年写信给叶芝也说,世界会因她没有嫁给他而感谢她的。

叶芝对爱情的看法一如他对宇宙的看法,是二元的。在

早期的《阿娜殊雅与维迦亚》一诗中他就表达了“一个男人

为两个女人所爱”的主题。到了晚期的组诗《或许可谱曲的

歌词》和《三株灌木》及伴随的几首歌等,这种灵魂与肉体之爱一而二、二而一的信念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毛德冈的爱应该说是灵肉兼有的,很可能最初还是出于对其肉体美的爱悦,但青年人耽于理想的气质使他的爱在诗创作中向灵魂的境界升华:“用古老的崇高方式把你热爱”(《亚当所受的诅咒》);“爱你灵魂的至诚”(《当你年老时》)。中年以后,他似乎在较平和的心境里超然把爱情抽象化,当做哲学观照的对象了。而到了晚年,他就好像是做够了梦的佛格斯,洞知了一切,肉体却衰朽了,于是爆发出对生命的强烈欲望:“可是啊,但愿我再度年轻,/把她搂在我的怀抱。”(《政治》)

叶芝曾说,他年轻的时候,他的缪斯是年老的,而他变老的时候,他的缪斯却变年轻了。意思是说,年轻时他追求智慧,年老时却又羡慕青春。“肉体的衰老即智慧;年轻时/我们曾彼此相爱却愚昧无知。”智慧与青春的不可兼得,

亦即灵与肉的对立斗争成了叶芝“艺术与诗歌的至高主题”(《长久沉默之后》)之一。

(选自《叶芝抒情诗全集》,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版) 1秋颂

自学指导

一、这是一首有点儿“另类”的抒情诗,通篇都没有情感的直接抒发,而是一种愉悦、富足的情绪寄托在景物的描

绘中。诗人特别擅长调动色彩、声音以及事物的动态,全面

展现了秋景的各个方面。阅读此诗,也像在观赏一幅色彩浓艳、笔法细腻的油画。

二、“秋天”的种种景象,在诗中得到了呈现,但诗人

用了一个特殊的技巧,将“秋天”本身也人格化了,“你”

像一个劳动者,忙碌在大地之上,勾画着一切的美景,也同

时享受着收获的愉悦和惬意。

三、诗歌分成三节,每一节都选取特定的角度,描绘不

同的画面:第一节,写“你”如何与太阳合谋,催动果实成熟,设计了种种收获的景象;第二节,用一种速写般的语言,捕捉了“你”在田野、打麦场、田垄、溪水等场景里的身影;第三节,写的则是秋天的声音,昆虫歌唱、鸟儿呢喃、羊群

咩叫,共同组成了美妙的音乐。

参考资料

《秋颂》赏析(朱炯强、姚暨荣)

《秋颂》写于1819年9月,是济慈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首颂诗,也是他一生写得最完美的抒情诗。当时,他的肺结

核病日趋严重,已经病入膏肓,但他仍在那儿勤奋地笔耕不断。白天,他躲在屋子里寻诗觅句,每到傍晚,便独自一人

去野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时值暮秋,天气一天天地冷了

起来,可夕阳余辉下的田野,却显得暖融融的,这使身患肺

痨而特别怕冷的济慈感到格外舒适。在他眼里,成熟的秋季

比葱翠的春天更为宜人,眼前的金秋晚景就宛如一幅暖色的

风景画。此情此景使他欣然提笔,用诗句描绘了这么一幅秋

色的写生画:

雾霭缭绕,硕果累累的秋,

和使万物成熟的骄阳结成密友。

诗人敏感地观察到,在秋冬携手的季节,早晨总是朝雾

缭绕,而黄昏,又总是暮霭笼罩。“雾霭缭绕”短短四个字,就把时间精确地概括了出来,点明了晚秋的自然特色。接着,马上点明了第一节诗的主题:硕果累累的秋。秋天是成熟的

季节,万物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历经春夏,这时已经结果了。因此说秋天和太阳结为密友,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比喻,

也是十分合情合理,极其贴切的比喻。因为诗人清楚的知道,万物所以能有成熟的这一天,主要靠太阳的帮助。这是个忠

实的朋友,可不能把它忘掉。要论秋,就一定要提到它。因此,诗人把它们相提并论,说:

你们筹画用累累的果实,

挂满茅檐下的葡萄藤蔓;

红苹果把长满青苔的老树压弯了枝头,

果肉已经熟透;

胀起了葫芦,肥大了榛子壳。

好长满肥肉;

秋颂这是对秋色的渲染。累累的果实,压弯的老树,嫣

红的苹果,碧绿的青苔,在紫葡萄藤与黄茅檐的陪衬下,色

泽斑斓,相映成趣。诗人抓住这几个在乡村里司空见惯的镜头,把成熟的秋的信息传递给了读者。但诗人在这儿不是单

调地写静止的秋,他把秋和太阳比作两个策划者,两个大自

然的设计师,就使本来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人们仿佛看见,秋和太阳这两位好友,在走南闯北地整天忙忙碌碌着。

她们让葡萄挂满藤蔓,让苹果压弯枝头,给葫芦灌满浆液,

给榛子注满甜肉。诗人还嫌画面不够热闹,又给她添上了活

动的背景:

还有,还有,为了蜜蜂

频频催开了迟放的花朵。

……

迟放的野花在田野里迎风摇曳,更有那嗡嗡采蜜的蜂群

飞舞其上。这样,大自然生机蓬勃的景象便更加栩栩如生地

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在第二节里,秋撇开她的朋友,独自行动了。她像个劳

心的婆婆四处奔忙,检查秋收的情况。她一会儿跑到打谷场,一会儿回到田垄上,一会儿又转到榨酒机旁。瞧:

你有时无忧无虑地坐在打谷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儿飘荡;

你有时迷醉在芬芳的罂粟花下,

酣卧在收刈过半的田垄上方,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儿旁;

你有时像拾穗人缓渡小溪,

头顶着满满的谷袋在走蹚;

你也像站在榨酒机旁的酿酒人,

耐心地凝视着落下的最后几滴酒浆。

这里,诗人通过秋的巡礼,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点明了秋季的特征,让读者看清了秋天丰收的景象。诗人在

这一节里采用了犹如电影中跳格的表现手法,场景变幻很快,极有动感。但是,诗人又不想让读者看到一片忙乱的景象。

因此,展现在我们眼里的秋,在打谷场上无忧无虑地坐着;

在田垄上静静地躺着,而且沉沉睡着了;在榨酒机旁也不性急,只是站在那儿无声地观望。也许,诗人想借此告诉读者,今年是五谷丰登的一年,秋对此十分满意,甚至有点儿陶然

物外的神采。但她也没有因为丰收而变得大大咧咧,她十分

珍惜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点滴成果,所以,她也加入了拾穗

人的行列,头顶着满满的谷袋,蹚过小溪,送到农人的仓里。诗人把这四种形象分别用“坐、卧、行、立”四种不同的姿

态来描绘,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使全诗传神得维妙维肖。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这里赋以秋的四种化身,均是劳动

者的形象。诗人是尊重劳动的,同情劳动者的。他深知,播

种的是劳动者,收割的也是劳动者。所以,他在他的画面上

安排这些处在恬静境地之中的劳动者的形象,以表现他们的

辛劳一年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

到了第三节,也是最后一节,诗人突然笔锋一转,不写

拟人化了的秋,而是直接以具体的环境来表现秋。洒汗收割

了一天的农民,这时均已荷锄还家,田野上阒无一人,惟有:夕阳透过云层映照暮天,

把收刈后的田野抹得红艳艳;

好一幅夕阳西下的深秋晚景!真不愧是“诗中有画”的

艺术境界,还把秋天给人的温暖舒坦的气氛烘托了出来。面

对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拍手叫绝,但也许有人会因此而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抑或也有人会说:秋天美是美,

可接下去便是萧瑟的冬天。但是,且慢!诗人要告诉人们,

秋天并不是死亡的前奏,你听──

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随风起落,哼哼嗡嗡,

忽而低飞,忽而在空中,

蟋蟀在篱笆下欢唱,

羊羔在山圈里咩叫,

聚飞的燕子在天空喃呢,

红胸的知更鸟也群起呼哨。

这简直是一曲秋天的大合唱,是一首动人的田园交响曲,传出了悦耳动人的音响。在前两节里,诗人主要在我们面前

展现一幅秋天的美景,而在这一节里,他不仅动用了我们的

视觉器官,还唤起了我们的听觉器官,读过这首诗后,仍感到余音娓娓,绵缠不绝,给人以曲已终而意未尽之感。因为它声色并茂,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这首诗是如此生气勃勃,还使人不由地联想起了孕育生命的春天。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他写到这儿,也情不自禁地自问起来:

春歌何在?嗳,春歌何在?

可是他马上意识到,这种伤感的情调是没有必要的。

你自有秋声,又何必对它们思念?

这个反问十分有力。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更进一步地深化了他颂秋的主题,一扫世人对秋所抱的伤感、悲凉的情调,给秋注入了生命和阳光,使它焕发出温暖和煦的光芒。因此,即使是在晚秋时节,我们眼里仍然丝毫没有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萧条景象,就连春来秋往的候鸟──燕子和知更鸟也仍在这儿飞上飞下,忙个不停。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但读者在领略了诗人刻意描绘的秋景以后,一定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些候鸟是因为贪恋秋色而迟迟不肯离去。的确,在见了这样的美景之后,谁还愿意离此他去呢?

这里引证一下诗人自己的感受是很有意思的,就在他写作这首诗后的第二天,他写信给他的朋友雷诺兹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喜爱过收刈后的田野。的确,比对冷冷的绿色春郊还要喜爱。不知怎地,收刈后的田野看上去是温暖

的,就像某些图画看上去是温暖的一样。星期日我去散步时,这种景色给我的印象极深,就拿它作诗材了。”

从这首短短的颂诗,我们可以看出,济慈不仅是个美的

追求者,更是一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事实上,济慈的每篇诗,都充满了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调,正是从热爱现实,热爱

生活这一点出发,他所追求的美,他所歌颂的美感都是具体的、真实的,因而也是相当健康的。就在写《秋颂》以前,

济慈还写过一首著名的颂诗《忧郁颂》。他在诗中告诉我们:和忧郁同住的是“美”,

还有“喜悦”,“欢笑”也是邻居;

……

隐蔽的“忧郁”

原在“快乐”的殿堂里设有神坛;

生活即使是忧郁的,但仍可在忧郁中找到美,因此也有

喜悦。这种乐观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他奋进。济慈一生历尽

坎坷,在写《秋颂》时不仅贫困不堪,且已病入膏肓,自知

不久于人世。但他还是从秋天日落的景色中掌握和展现其优

美的一面。他一贯认为,正因为这种良辰美景并不长留于世,因而就更显其优美,更值得人以感官去尽情地享受。

济慈的诗在探求这样的生活感受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选自《济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全册教案

Unit 1 Living well 知识目标 1.Get students to learn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 eyesight,ambition,disabled,beneficial,in other words,clumsy,adapt,microscope,out of breath,absence,stupid,fellow,annoyed,all in all,industry,tank,make fun of,encouragement,adapt to 2.Help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disabilities and life of the disabled. 能力目标 1.Let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Marty's Story to 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2.Enable students to know tha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an also live well. 情感目标 1.By talking about disabilities and life of the disabled,make sure students can learn some positive stories of the disabled. 2.Help them understand more about how challenging life can be for the disabled. 3.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十五从军征》教案2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课时课型及教具准备】 1.课时及课型 (1)课型:阅读精讲课 (2)课时:一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吃透教材和课标要求;了解学情,从学生学习实际状况和学习需求出发,寻找学习课文的切入点,筛选合宜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案,制作课件,编制练习试题,预测学习效果。 2.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相关古代战争的资料;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3)力争背诵课文。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1.教法选择 (1)问题导读法 整首诗词意思比较浅显,学生能够根据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诗词内容,但是可能对诗词情感的表达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教学中采用问题导读法,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发学生对文章深入地阅读和思考体悟,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2)知“时”论世法 在古文诗词的学习中,我们通常要求学生要做到知人论世,在这首诗中,我们要适时地引入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3)朗诵阅读结合法 在诗歌的学习中,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但是朗读不能单一乏味的读,要结合文本的理解和赏析实行多层次的朗读,结合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赏析,在朗读中品味。只有理解诗词意思及情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品味出诗词的意境,从而融入到阅读当中去。所以本课教学中要以朗读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 2.学法选择 (1)朗读法 诗词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准确流畅地朗读。学习该文章,要反复朗读,能够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思路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内容包括五个诗歌单元和五个散文单元,每个单元都把主题相同的诗歌和散文收集起来,且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每个单元都有一篇精读、几篇略读、一个思考和探究和一篇文章。尤其是文章,诗歌部分几篇文章下来,“如何鉴赏诗歌”已有了章法可循;散文部分的文章也是如此。 必修课中已学过几篇出自大家之手的现代诗歌和现代散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他应把学生在必修课上学的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选修课中,使学生的鉴赏力和和审美力顺其自然合乎规律的发展。因此,我打算用学案教学法进行选修课的诗歌和散文教学。 下面先来谈一谈诗歌教学的学案: 一、挚情朗读 有位哲人说过“如果嚎叫就是诗,那么驴就是伟大的诗人”,可见,无论写诗还是读诗,都应该有真挚的情感在里面。 1、扫清字词障碍 2、培养学生初读感受 让学生谈一谈,读后作者写些什么,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知人论世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离学生并不遥远。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生平,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选修课教材,每篇诗歌后面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都附有作者简介,其中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简单事迹以及作品。可见,知人论世的重要,他是打开鉴赏诗歌大门的钥匙。三、抒发情感 学生在初读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情感借助文字表达出来,品味语言就成为鉴赏诗歌的重要部分。 四、品味语言 诗歌中某些字的锤炼,某些意象的含蓄,某些修辞的运用,就能为语言增色,为诗歌添彩,为情感表达服务。 (可见,抒发情感和品味语言这两块密不可分,不分主次先后,同时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课后都设有导读,学生借助导读内容,理解诗歌的内容会更容易,体味语言会更深刻,更容易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喜欢上现代诗歌。) 五、表达技巧 要想很在行地鉴赏诗歌作品,还要适当地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探寻一些文学知识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修辞:比喻拟人等 表现手法:象征用典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想象联想等

高二英语选修7 Unit5教案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 I.单元教学目标

III. 教材分析与教材重组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travelling abroad为话题,旨在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在国外旅行或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学会怎样去解决问题和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学会表达和支持个人观点,能用所学的有关travelling abroad的词汇描述在国外居住生活的情况,在国外旅游时能根据所给的信息选择恰当的旅游线路,能推测什么事情可能会发生,哪种情况不会发生,会正确使用非限制性定于从句。 1.1W ARMING UP 提供了四个有关旅行的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讨论在国外居住或旅行会遇到什么问题,并且该如何来解决这 些问题。 1.2 PRE-READING是READING的热身活动。提供了两个问题,它要求采用与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谈论在国外学习的利与弊,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READING是一篇介绍中国女孩谢蕾在伦敦学习的情况。使学生对比在国内学习与在国外学习的不同。Try to understand some of the benefits and difficulties she has in London. 1.4 COMPREHENDING 练习1通过四个问题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细节的理解。 练习2以图表的形式来分析在国外学习的利与弊。 练习3设置了五个讨论题,通过这些话题的谈论,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激活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 练习4是概括能力训练题,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1.5 LEARNING ABOUT LANGUAGE分词汇和语法两部分。其中,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是训练学生在语境中掌握词汇的能力,帮助学生加强动词变化形式的意识。Revising useful structures 是关于非限制性定于从句,旨在训练学生对定语从句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并通过语法练习加以巩固。 1.8 USING LANGUAGE中的第一部分Listening要求学生先根据秘鲁的地图谈论有关秘鲁这个国家的一些情况, 然后完成三个相应的任务型练习。首先是要求学生在听第一遍时能完成听力练习1的任务,即:选择那些是Lia喜欢做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当你老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当你老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3当你老了 赏析指导 这是一首情诗,写给诗人终生追求的一位女性──毛德冈。她是位才华出众的演员,但一直投身于爱尔兰的民族自 治运动,并成为这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年轻时代,诗人 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的女性,就被她深深吸引,堕入了情网,但遭到了拒绝,这段痛苦的恋情几乎萦绕了诗人的一生。 《当你老了》一诗,写于诗人的感情受挫之后,诗歌成了化 解内心苦痛的方式。但是,诗人没有直接抒写当时的感受, 而是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以后,想像自己的恋人衰老时的情景。这种构思并非诗人的独创,16世纪的法国诗人龙萨也有过一首类似的作品,诗人或许受到了龙萨的启发,用同样的 方式演绎了自己的感情。 第一节,时间设定在未来,诗人描摹着自己恋人的晚年 生活,恳请她阅读他早年写下的诗篇,重新回顾年轻时的情 感波澜。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恋爱中的人,总会 赞美自己的恋人如何美貌、如何青春,但叶芝笔下的恋人, 早已年华老去,头发花白,睡思昏沉,这表明诗人眷恋的不 是“你”的外貌,他的感情也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退,反 而历久弥坚。请注意炉火这个意象,它在诗中出现过两次,

具有多重含义。首先,过去的政治斗争、生活的动荡,已经 变成往事,在炉火畔打盹、阅读,这不只是幻想中晚年生活 的写照,也代表人生休憩时刻的来临;其次,炉火的光芒并 不十分明亮,在它的摇曳中投射出的,是一个朦胧的世界, 诗人不断强化这一点,衰老的身体、浓重的阴影、低垂的头颅,都暗示了时光的消失、记忆的模糊,烘托出一种恍惚、 惆怅的氛围;然而,炉火虽然暗淡,它却仍“红光闪耀”, 这也就是象征了爱的激情没有熄灭,穿越了人生漫漫的长夜,它仍然在诗人的胸中燃烧。 第二节,诗人从对“你”的描绘,转向了诉说自己的心声:其他人可能只爱“你”的青春、“你”的美丽,无论出 自假意还是真心,“只有一个人”──这里是指诗人自己 ──爱的是“你”灵魂的高贵,是“你”的全部,甚至包括“你”的衰老、“你”的皱纹。如果说上面读到的《故乡》,是一首独白的诗歌,那么这则是一首对话的诗,虽然“我” 没有直接出面,但诗句本身就是“我”的喃喃诉说,读者也 像参与了“我”与“你”之间想像的对话,被诗人的真情所 感染。 当然,诗歌是一种节制的艺术,诗人并没有将有限的文字,耗费在内心的倾吐上,诗歌的最后一节,又回到炉火映 照的场景,“你”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垂下头为爱情 的逝去而感伤。最后出现的“爱情”一语,意义可能有点含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Unit1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Unit1 一、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英语 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熟悉课相关的重要词汇,本文的话题是围绕“残疾、残疾人的生活”展开 的介绍残疾人积极进取的生活,紧扣了本单元“身残志坚”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论对“残疾”这一话题的看法,让学生了解残疾人取得的成就进行讨论,通篇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 意让学生了解F amily Village网站的基本情况。借助标题和图片讨论该网站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I、让学生掌握以下单词和短语的用法: ambition,absence,beneficial,adapt,annoy,access,in other words, all in all,cut out, in many ways,resign, congratulation II、让学生学会运用以下重点句型: 1.She was proud to have recently presented her country in an athletics competition. 2.F o r d i s a b l e d c u s t o m e r s i t w o u l d b e m o r e c o n v e n i e n t t o p l a c e t h e t o i l e t s n e a r t h e e n t r a n c e t o t h e cinema. 过程与方法目标:1、带领学生讨论问题2、阅读全文,找出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加以分析讲解,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3、学习正式信件的写法和用语 4、引导学生去体会马蒂菲尔丁的情感变化,提高他们关心、理解、帮助他人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Reading部分,由残疾人Marty Fielding 在网页上叙述自己的故事,他患了至今无法认识的 肌肉疾病,身心倍受摧残,但痛苦的磨练也让他变得更加坚强,更好地认识人生,决心要过好人生的每一天:“Live one day at a time”他展示了他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希望破灭后的迷惘、焦虑、恐惧、对同情和理解的渴望,以及自我接受、被人接受后重新燃起的希望和喜悦。 教学重点: 1、重点的单词、词组及句型用法 2、训练学生总结归纳段落大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意识,激发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 1、重点单词短语的用法 2、学习正式信件的写法和用语 3、深入理解和进一步运用语法动词不定式 教学之前确定教学重难点,上网搜索Family Villaged的资料,了解其情况,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与参考资料。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上网搜索出有关课文的录音与图片,让学生熟读读课文,培养英语语感。看到相关的图片之后,提高学生主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意识,同时学习以乐观的态度、顽强的毅力面对人生。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训练法、课堂讨论法 1、讲解重点的单词、短语以及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2、演示经典句型例子,播放相关图片

《当你老了》读后感

《当你老了》教学设计 赏析指导 这是一首情诗,写给诗人终生追求的一位女性 ── 毛德·冈。她是位才华出众的演员,但一直投身于爱尔兰的民族自治运动,并成为这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年轻时代,诗人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的女性,就被她深深吸引,堕入了情网,但遭到了拒绝,这段痛苦的恋情几乎萦绕了诗人的一生。 《当你老了》一诗,写于诗人的感情受挫之后,诗歌成了化解内心苦痛的方式。但是,诗人没有直接抒写当时的感受,而是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以后,想像自己的恋人衰老时的情景。这种构思并非诗人的独创,16世纪的法国诗人龙萨也有过一首类似的作品,诗人或许受到了龙萨的启发,用同样的方式演绎了自己的感情。 第一节,时间设定在未来,诗人描摹着自己恋人的晚年生活,恳请她阅读他早年写下的诗篇,重新回顾年轻时的情感波澜。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恋爱中的人,总会赞美自己的恋人如何美貌、如何青春,但叶芝笔下的恋人,早已年华老去,头发花白,睡思昏沉,这表明诗人眷恋的不是“你”的外貌,他的感情也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历久弥坚。 请注意炉火这个意象,它在诗中出现过两次,具有多重含义。首先,过去的政治斗争、生活的动荡,已经变成往事,在炉火畔打盹、阅读,这不只是幻想中晚年生活的写照,也代表人生休憩时刻的来临;其次,炉火的光芒并不十分明亮,在它的摇曳中投射出的,是一个朦胧的世界,诗人不断强化这一点,衰老的身体、浓重的阴影、低垂的头颅,都暗示了时光的消失、记忆的模糊,烘托出一种恍惚、惆怅的氛围;然而,炉火虽然暗淡,它却仍“红光闪耀”,这也就是象征了爱的激情没有熄灭,穿越了人生漫漫的长夜,它仍然在诗人的胸中燃烧。第二节,诗人从对“你”的描绘,转向了诉说自己的心声:其他人可能只爱“你”的青春、“你”的美丽,无论出自假意还是真心,“只有一个人”──这里是指诗人自己──爱的是“你”灵魂的高贵,是“你”的全部,甚至包括“你”的衰老、“你”的皱纹。如果说上面读到的《故乡》,是一首独白的诗歌,那么这则是一首对话的诗,虽然“我”没有直接出面,但诗句本身就是“我”的喃喃诉说,读者也像参与了“我”与“你”之间想像的对话,被诗人的真情所感染。当然,诗歌是一种节制的艺术,诗人并没有将有限的文字,耗费在在内心的倾吐上,诗歌的最后一节,又回到炉火映照的场景,“你”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垂下头为爱情的逝去而感伤。 最后出现的“爱情”一语,意义可能有点含混,是指“诗人”的爱,是“你”的爱,还是超越于个体之上的普遍的爱,诗人似乎没有言明,但“含混”恰恰带来了一种含蓄性、多义性,读者也不需要知道确定的答案,就能直接领略到岁月之中“爱”的圣洁与苦楚。在最后两句诗中,在头顶的山上踱步的“它”,指的应该就是上一句中消逝的“爱情”。本来,“爱情”是一个抽象的词,诗人在这里也把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它”化身为一个生命,在山顶行走,在星星中藏起自己的脸。这一结尾也有一种“意象化”的特点:一方面,“缓缓地踱步”与“隐藏的脸庞”,再一次传达了那种无限的怅惘感、消逝感;另一方面,在山峦与群星之中,“爱情”──这个既抽象又具象的存在,似乎和广漠的自然、天宇融为一体了,一种超越性的净化效果由此产生。诗歌的抒情力量也同样融化在场景、意象的安排之中。 教学建议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赏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赏读第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1、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课时 一、自主鉴赏 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

《当你老了》教学设计

当你老了 叶芝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和讲解,体会本诗的情韵美。 2、探讨爱情的要义,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理解叶芝爱情的崇高圣洁。 教学难点:叶芝爱情的圣洁和正确爱情观的树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爱情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将走入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情感世界,看看他对于“爱”是如何解读的?我们从他身上又会获得哪些启示?首先我们看课下注释,来一同了解作者。 二、补充介绍叶芝资料。 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1865年6月13日出生于都柏林。曾在都柏林大都会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887年开始专门从事诗歌创作,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1939年1月28日,在法国南部罗克布鲁纳逝世。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三、播放诗朗诵。 四、找学生读(方式可灵活:男生女生单独读、各自齐读、全班齐读等,可配乐。) 读完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概括,并简述理由。 五、介绍背景: 从诗歌内容中我们可看出题目“当你老了”中的“你”和作者是什么样的爱情?——单恋。 叶芝把这首诗献给一个一生追求但一生被拒绝的漂亮女演员茅德?冈。经过五次求婚,五次被拒之后,他总算认清了他们永远不可能交合的命运。但那颗受伤的心,还是无法停止对爱的最后咏唱和想象。就在茅德?冈嫁给了一位爱尔兰军官时,叶芝写下了这首诗。但是诗人没有直接书写,而是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之后,想想自己所爱之人衰老时的情景。那么,我们解读完这首诗之后,看看我们会不会有新的感受和认识。 六、赏析指导 全诗共三节 第一节 第一段设想几十年后,毛特·岗成了老人。诗人描摹着自己恋人的晚年生活,恳请她阅读他早年写下的诗篇,重新回顾年轻时的情感波澜。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恋爱中的人,总会赞美自己的恋人如何美貌、如何青春,但叶芝笔下的恋人,早已年华老去,头发花白,睡思昏沉,这表明诗人眷恋的不是“你”的外貌,他的感情也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历久弥坚。请注意炉火这个意象,它在诗中出现过两次,具有多重含义:“炉火”,既是代表了晚年生活的场景,暗示了时光的消失、记忆的模糊,烘托出一种恍惚、惆怅的氛围;然而,炉火虽然暗淡,它却仍“红光闪耀”,这也就是象征了爱的激情没有熄灭,穿越了人生漫漫的长夜,它仍然在诗人的胸中燃烧。 这一节一开始就不同凡响,一下子跨越几十年时光,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你老了”。倾吐出诗人对女友的无限柔情,并强调了诗人的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用词造句也很温馨,让人一看就感到确是发自肺腑,真实可信。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抓住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意象),进而借助联想、想像,体会一种春江月夜的画意诗情。 2.学习诗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在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境。 教学重点: 1.读懂诗意 2.抓关键字词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张若虚仅存两首诗,而恰恰就是这其中一首诗使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有人评价说张若虚是“以一诗而压全唐”,足见其诗的艺术成就之高。闻一多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 二、作者简介: 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今山东)兵曹。唐中宗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唐玄宗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三、预习初读: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①滟滟(yàn)②皆似霰(xiàn)③捣衣砧(zhēn)④碣(jié)石 2、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标题是《春江花月夜》,涉及到五种景物,作者重点写了哪种景物?怎么写?有何特点?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精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精选1.探究诗歌的情感。 2.探究诗歌的诗眼。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情感。 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的词语探究两手诗歌的情感。 探究诗歌的情感注意从三个方面入手: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诗歌的情感一般有一下几种: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后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亦是。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

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王昌龄《从军行》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诗人送友人归隐山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 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

六年级下册主题班会教案-如何度过青春期 通用版

如何度过青春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生理以及心理的变化。 2、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烦恼,并自主处理心理产生的矛盾。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道德观。 【教学重点】 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青春期男女同学如何交往?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欣赏《当你老了》。 教师导语:当你老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青春是人的一生中最美丽的年华,同学们现在正处于这个美丽年华,那么,我们该怎样好好珍惜青春,安全愉快的度过青春期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第三课《如何度过青春期》。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认识青春期: 出示图片《人类的生长曲 线》,同学们通过图片观察,了 解青春期是指哪个年龄阶段,青 春期和其他年龄阶段相比,身体 变化是怎样的?从而初步了解 青春期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简图,简明扼要的对青春期有个初步的理解。) 学生回答。 环节二: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1、观看数字故事《我从哪里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是生命,那么,

我们也应该科学的,严肃的去认识和了解,我们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对学生很少进行性教育,提及此话题,学生基本是害羞,回避,而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不应该取笑“性”,也不应该觉得“性”是可耻的,而应该科学的对待。) 2、出示人体简图 请同学们在这张人体简图上画一画,结合青春期 自己身体的变化,青春期身体的哪些器官正在发生变 化。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的活动,避免了站起来 回答的尴尬,让学生更大胆、更真实的参与进来,真 正的把自身的变化反应到图片上。) 3、青春期如何战痘 青春期除了身体外形和身体器官的变化,内分泌也发生变化,表现在外在形式上,就是在青春期脸上开始出现青春痘。我们该如何应对青春痘呢?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科普小贴士。 环节三:青春期,男女生如何交往? 1、小活动:评选最受欢迎的男生、女生。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的学生接受全班同学的祝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活动,活跃班级气氛,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在同一个班集体中,男生和女生是互不可缺的,为下面的话题奠定基础。) 2、合作探究: (1)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男女同学之间应该怎样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 (2)男女同学间正常交往对我们的成长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难点部分,为了突破难点,通过漫画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男女生既不能太亲密,也不能太疏远,应该自然适度大方的广泛交往。避免早恋的发生,也要避免不与异性接触的不良交友观。)环节四:如何排解青春期烦恼? 出示四幅青春期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漫画(叛逆、自立意识增强、心理闭锁等心理现象),请同学们交流,如何消除这些烦恼?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简明教案(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外部特征 1、分行。 2、音乐性。 (二)内在特征 1、精美的语言 2、隽永的滋味 3、纯粹的情感

4、深刻的哲理 5、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2、课文解读 ⑴《天狗》 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 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 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 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 ⑵《井》

(综合知识)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欣 赏》教学策略 综合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作为一门选修课,老师们对待它有两 种偏激的态度,一是既为选修课,就干脆舍弃不修,提前进入高考复 习;二是把它当做必修课一样进行教学。 这两种做法都偏离了选修课 设置的根本意图。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设置这一门选修课的宗旨一是培 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 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二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 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 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 并给予 恰当的评价。如果要有效地落实这样的能力,我认为应该抓住两个关 键词,一是欣赏,二是积淀。 笔者认为欣赏、积淀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学在有 效层面上的着力点。为了实现这种有效,笔者这样进行操作。 一、回望必修教材,加强选修必修的联系。 例如教学散文之部,我们可以回望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 文言津梁,加强选修与必修的联系。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 津梁有三个板块组成,即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因声求气重在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要我们从理解散文的形象性的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要我们从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 抒情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要我们从体会散文的 灵活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 声情并茂地诵读, 仔细理会重在字词理解基础上的品味, 融会贯通就 是阅读的综合运用 选修教材的散文之部就为我们品味欣赏文言散文 提供了三种渠道。 角度去仔细理会,

再来看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单元选了三类散文,独具韵味的山水风物的山水游记类,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的人物传记类,直观形象的事实呈现的寄寓言志类。第一类散文的特点是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的细致的真实描写;第二类散文的特点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精湛的场面描写、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第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寓言说理、铺叙夸饰、渲染描摹、繁简搭配、多种修辞的运用。如果我们在欣赏《项羽之死》之后,将《史 记》刻画人物的手法即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运用多种手法来描摹人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行总结,再来反观必修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鸿门宴》两篇文章, 并将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比较一下,学习就会更有文化意味。 二、欣赏诗文不求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 作为选修课,授人以渔是必要的,知识短文在于梳理欣赏的知识, 赏析示例在于明示学生欣赏的方法,自主赏析在于老师引领学生欣赏, 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提出两点,一是欣赏不求面面俱到,求突破重点。 二是规划每一篇的欣赏重点,在课外实践中加强,积淀学生素养。 例如教学诗歌之部,笔者首先研究确定单元欣赏方法的重点,那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重点在诵读,以意逆志的重点在体验,知人论世的重点在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点在想象。教学时,我们在某一方面突破,欣赏效果会最好,也利于学生迁移课外诗歌甚至高考诗歌鉴赏。例如教学《长恨歌》和《夜归鹿门歌》: 《长恨歌》的教学笔者确立的欣赏重点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 究诗歌的主题。 一是让学生明白爱情说、讽喻说、爱情讽喻说这二说由来的根源。 二是让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来探究主题。一要看作品怎么写和写了什么。二要看相对历史,文学作品作了哪些处理。三要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的同中之异。四要看创作时代背景。 《夜归鹿门歌》的教学笔者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在想象画面中辨清 衬托和烘托。江边的喧闹、山中的寂寥怎么组成一个有机统一和谐的意境,那就是衬托和烘托手法的运用。在这一首诗的教学中,笔者重点讲清衬托和烘托的手法,让学生迁移阅读其它运用同类手法的诗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