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型糖尿病胰岛素使用建议

2型糖尿病胰岛素使用建议

2型糖尿病胰岛素使用建议
2型糖尿病胰岛素使用建议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作为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1代胰岛素)、人胰岛素(2代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3代胰岛素);根据作用特点的差异,又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推荐采用人胰岛素;费用许可时,可以胰岛素类似物;尽量不用动物胰岛素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时,需教育患者规范注射步骤,胰岛素注射器和胰岛素笔的使用方法,注射部位轮换,胰岛素治疗方案简介:

1. 起始胰岛素治疗:

(1)基础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多种口服降糖药充分治疗,血糖仍未达标时,应该加用基础胰岛素治疗,在睡前用中效/长效胰岛素,起始剂量为0.2 单位/公斤体重,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剂量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如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空腹血糖目标可定为5.6mmol/L。

(2)预混胰岛素在多种口服降糖药充分治疗后血糖仍未达标时,可以加预混胰岛素治疗,当使用每日2次注射方案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具体方法有2种:

1) 每日一次预混胰岛素:多于晚餐前注射,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单位/公斤体重/日;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2)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0.4 单位/公斤体重/日,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根据空腹血糖,早餐后血糖和晚餐前后血糖分别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2.强化胰岛素治疗

强化胰岛素治疗有4种方法:

1)基础-追加方案:基础胰岛素治疗血糖仍未达标者,应该改为基础-追加方案,即睡前中效/长效胰岛素+任一餐时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监测空腹和注射餐时胰岛素后下一餐前血糖。睡前中效/长效胰岛素起始剂量为0.2 单位/公斤体重,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剂量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餐前胰岛素一般首剂给予4U,根据下次餐前血糖水平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血糖达标。

2)餐时+基础胰岛素为目前常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即:三餐前短效/速效+睡前基础胰岛素(中效/长效);根据三餐前及睡

前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3)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血糖水平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每3~5天调整1次,直到血糖达标。4)胰岛素泵是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一种形式,需要使用胰岛素泵来实施治疗。

2型糖尿病胰岛素使用建议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作为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1代胰岛素)、人胰岛素(2代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3代胰岛素);根据作用特点的差异,又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推荐采用人胰岛素;费用许可时,可以胰岛素类似物;尽量不用动物胰岛素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时,需教育患者规范注射步骤,胰岛素注射器和胰岛素笔的使用方法,注射部位轮换,胰岛素治疗方案简介: 1. 起始胰岛素治疗: (1)基础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多种口服降糖药充分治疗,血糖仍未达标时,应该加用基础胰岛素治疗,在睡前用中效/长效胰岛素,起始剂量为0.2 单位/公斤体重,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剂量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如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空腹血糖目标可定为5.6mmol/L。 (2)预混胰岛素在多种口服降糖药充分治疗后血糖仍未达标时,可以加预混胰岛素治疗,当使用每日2次注射方案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具体方法有2种:

1) 每日一次预混胰岛素:多于晚餐前注射,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单位/公斤体重/日;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2)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0.4 单位/公斤体重/日,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根据空腹血糖,早餐后血糖和晚餐前后血糖分别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2.强化胰岛素治疗 强化胰岛素治疗有4种方法: 1)基础-追加方案:基础胰岛素治疗血糖仍未达标者,应该改为基础-追加方案,即睡前中效/长效胰岛素+任一餐时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监测空腹和注射餐时胰岛素后下一餐前血糖。睡前中效/长效胰岛素起始剂量为0.2 单位/公斤体重,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剂量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餐前胰岛素一般首剂给予4U,根据下次餐前血糖水平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血糖达标。 2)餐时+基础胰岛素为目前常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即:三餐前短效/速效+睡前基础胰岛素(中效/长效);根据三餐前及睡

2020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计算方法(课件)

2020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计算方法(课件)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计算方法 一、每日胰岛素用量: 1、按空腹血糖估算:(u)=[空腹血糖(mmol/L)×18-100]×10×体重(公斤)×0。6÷1000÷2 18为mmoil转为mg/dl的系数,100为血糖正常值(mg /dl),×100为mmol转为mg/di的系数,×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0.6是指全身体液量为6 0%, ÷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指2克血糖使用1u胰岛素,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至1/3量。......感谢聆听 简化公式:每日胰岛素用量(μ)=(FBS克数-0.1)×2~3×体重Kg数?例 1 FBS300mg/dl(0。3克),体重50Kg,计算结果为每日量20~30单位。?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粗略公式:空腹血糖mmol/L×1.8=日胰岛素量。空腹血糖mg/dl÷10=日胰岛素量.......感谢聆听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 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阀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u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 血糖高、病情重,0.5-0.8u/kg(公

斤); 病情轻,0.4-0。5u/kg(公斤);病情重,应激状况,不应超过1。0u/(公斤)。 4、按4次尿糖计算: 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阀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一般一个“+”需用4u胰岛素。 5、综合估算:人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再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二、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根据上述估算,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分配. 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为2-4小时,午餐前胰岛素用量最小。如果睡前不用胰岛素(晚餐至次日晨再用),晚餐前胰岛素用量应比午餐前大。如果睡前要用胰岛素,则晚餐前胰岛素用量要减少,睡前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感谢聆听 三、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 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进一步调节胰岛素用量. 1、根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应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阀正常者) 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

面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面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4-07-11发表评论(4人参与)分享 【编者按】早在2009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所发表的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指南中就明确提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仍>9%时,可以直接起始胰岛素治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也提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和症状缓解后可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但对于这部分患者,具体该如何起始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停用后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如何选择?临床医生可以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中获取更具体的信息。 如果您面对这样一位患者——男性,48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因近三个月体重减轻了5kg来就医。门诊查空腹血糖1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2%。您准备给予怎样的降糖治疗呢? A. 生活方式干预 B. 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 C. 生活方式干预+胰岛素 这是一个关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且血糖很高的病例的降糖治疗选择问题。近年来,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1999-2005年,哈尔滨地区新发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2007年上海地区研究发现,每年糖尿病新发病率远超过美国同期水平。虽然目前我国尚缺乏历年的糖尿病发病率数据,但参考美国近年来新诊断患者的发病率,推算出的中国每年新发病例数在680~740万。而最新的覆盖全国的HbAlc 筛查网数据显示,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HbAlc超过9%的患者比例达28.8%。由此可见,我国新发2型糖尿病人群存在两大临床特点—数量巨大和诊断时血糖水平较高。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可行性 近年来,有关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获益的临床证据越来越多。其实,早在1997年,就有研究发现,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为期两周的胰岛素泵治疗)后,病情缓解率达到70%(即不需要药物治疗,单纯通过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疗法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此后来自加拿大和中国的多个临床研究证实,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胰岛

糖尿病注射胰岛素的正确方法

糖尿病注射胰岛素的正确方法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胰岛素是终身不可缺少的,目 前应用的速效胰岛素,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胰岛素分子结构上的某个氨基酸替换而制成的。大家都知道,使用胰岛素治疗是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糖尿病治疗方式。如何运用好胰岛素治疗?病友应与医生一起,监测血糖,研究讨论,摸索经验,选择剂量。病友如果能多加学习,自己熟练掌握注射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另外,掌握好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也是一项重要的学问。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大体有以下几种。 餐前注射 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胰岛素是一种六聚体的胰岛素,皮下注射后,需分离成单体后才能吸收入血,起效需时约30分钟。为了使胰岛素与血糖高峰同步,常规胰岛素需在餐前注射。 餐前应监测血糖,按照餐前血糖值来决定胰岛素注射时间。但医学界对于餐前血糖值与注射时间的关系文献介绍并不一致。一般认为,在住院期间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要求需严格些,具体为: 餐前血糖在3.9~6.7mmol/L的患者,在餐前15分钟注射,可适当多进食; 餐前血糖在6.7~10.0mmol/L者,在30分钟注射,按常规进食;

餐前血糖高于10.0mmol/L者,在餐前 45分钟注射,减少进食。 对于老年患者及在家中自行注射胰岛素者,餐前血糖值要放宽些,具体为: 餐前血糖 7~10mmol/L者,餐前15分钟注射; 餐前血糖10~15mmol/L者,餐前 30分钟注射; 餐前血糖高于15mmol/L者,餐前45分钟注射。 单用中效胰岛素者需在餐前30~60分钟注射。 餐时注射 目前应用的速效胰岛素,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胰岛素分子结构上的某个氨基酸替换而制成的。 人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的特点是:打开了常规胰岛素的六聚体形式,而成为单体结构,注射后不需要再分离成单体的过程,吸收快,起效时间短。进餐时不需提前注射,而注射后必须立即进食,否则可能出现低血糖。 速效胰岛素作用时间为1~3小时,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因而用于餐时注射时低血糖反应少见,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治疗。因为不需要在餐前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在治疗应用中为病友提供了极大便利。但速效胰岛素注射后必须进食,以防止低血糖。

(完整word版)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方案

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方案 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糖耐量状况、胰岛功能衰竭程度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可将糖尿病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及糖尿病晚期。 大量医学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在2型糖尿病前期,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机体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使血糖维持平衡,迫使胰岛β细胞代偿性过度分泌,因而此期的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并不低甚至还略高;以后随着病情的发展,β细胞功能由盛而衰直至失代偿,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到了糖尿病晚期阶段,患者胰岛功能趋于衰竭,并陆续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由此不难看出,在糖尿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胰岛素抵抗,而β细胞功能则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换言之,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其致病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这就为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糖尿病前期也叫糖耐量低减期,此阶段是正常人向糖尿病患者过渡的中间期,所涉及的人群包括年龄在45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巨大儿分娩史者、糖耐量低减者以及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紊乱者。这一阶段的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日后有很高的糖尿病发生率以及高度的心血管病危险性,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本阶段的治疗,主要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包括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也可酌情选用药物,其目的是防止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有效地防治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 胰岛功能失代偿之后就进入了糖尿病期。此阶段应在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的前提下,给予降糖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1级治疗方案首先针对胰岛素抵抗这一关键环节,选用一种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及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本方案适用于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的早期患者,如无效可进入2级治疗方案。 2级治疗方案联合应用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和餐后血糖调节剂(拜糖平、倍欣等),无效后可选择3级治疗方案。 3级治疗方案用胰岛素增敏剂及餐后血糖调节剂,再配以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或非磺脲类),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2的患者。无效后可进入4级治疗方案。 4级治疗方案胰岛素补充疗法,即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最常采用的方案是白天服用降糖药物,晚上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该方案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3的患者。 5级治疗方案停用一切促胰岛素分泌剂,采用胰岛素替代治疗,适用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可采取一日数次(2~4次)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必要时注射SGLT-2治疗各种并发症。 我们出于保护胰岛功能及减少药物副作用的考虑,当一种药物用至最大治疗量的一半时仍不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时,建议及早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而不主张将一种药物加至最大量。以磺脲类药物美吡哒为例,其最大治疗量是30毫克/日(两片,3次/日),临床上一般是用5毫克(一片),3次/日,倘若效果不佳,则采取联合用药。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胰岛素的治疗 一、胰岛素应用适应症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 3)处于应激状态时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 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 3、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 4、某些继发糖尿病 5、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 6、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 二、胰岛素使用原则 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 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 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 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 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 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 水平 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 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 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 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 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 三、胰岛素治疗方案(一般需10----20d 完成如下过程:1、初始剂量的选择2、餐前剂量分配3、剂量缓慢调整4、最终治疗量)。 正常人每日胰岛素分泌量为24----32U,空腹平均分泌0.5---1U/h ,进餐后分泌水平上升为基础值的 8----10 倍,高达1.5---4U/h ,因此将24U作为胰岛素的基础量,餐后作为追加量。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开始必须用普通胰岛素,经反复调整满意后,为减少注射次数需配合NPH或PZI,正规胰岛素与N混合后,各 自起作用,与P混合后剂量比例发生变化。(早餐前或夜间高血糖,胰岛素〉50U/d,应睡前加注少量胰岛素, 有酮症者增加液体,必要时小剂量胰岛素维持静点)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共10页word资料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 杨国庆,母义明 根据2019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1]。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为家庭、国家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但有效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2]。为达到尽早、有效、持久的血糖达标,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生活方式指导以及合理的药物治疗等均至关重要。由于近年来大量有关糖尿病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CDS根据最近研究成果特别是大量基于中国大陆人群的循证医学数据,针对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做了大量修改和补充,于2019年正式发布了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对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最终可能均需要胰岛素治疗以达到目标血糖水平[4]。现就新版指南中,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做一解读。 1 基础胰岛素起始治疗 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糖尿病治疗指南确立了基础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指南推荐,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当生活方式干预加1种口服降糖药(OHA)血糖控制不佳时,加用基础胰岛素是最有效的血糖控制策略。在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指出,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2种或2种以上OHA治疗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未达标即可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胰岛素抵抗相对较轻,及时启动基础胰岛素治疗是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自身特点的治疗策略。基础胰岛素不仅有效控制空腹血糖,进而实现血糖全面达标;更重要的是,可最大限度保留更多β细胞功能,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目前临床应用的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NPH)和长效胰岛素

20162型糖尿病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糖尿病知识培训考核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药物不属于磺脲类药物的是(A) A.米格列奈 B.优降糖 C.美吡哒 D.亚莫利 2.吡格列酮口服降糖药是(A) A.胰岛素增敏剂 B.α糖苷酶抑制剂 C.双胍类药物 D. 磺脲类药物 3.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B) A.视网膜病变 B.大血管并发症 C.微血管并发症 D. 糖尿病肾病 4. 磺脲类药物的禁忌证是(D)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手术病人 D. 以上均是 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D) A.体重增加 B.头痛、乏力 C.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D. 以上均是 6.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的药物是(B)。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岛素增敏剂 7.主要抑制多糖的水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是(C)。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

岛素增敏剂 8. 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 标外,理想的血压是(B) A <140/90 B <130/80 C <135/90 D <130/90 9.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降糖的机制是(A) A.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B.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 C.增加外周肌肉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D.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10.世界糖尿病日是(C) A.11月12日 B.11月13日 C.11月14日 D. 11月15日 11.鱼精蛋白锌的胰岛素类型是(C) A.短效() B.中效() C.长效() D. 预混() 12.下列哪些患者不适宜胰岛素强化治疗(D) A.已有晚期并发症者 B.精神病或精神迟缓者 C.2岁以下幼儿 D. 以上均是 1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 的比例是(A) A.小于等于 6.5% B. 大于等于 6.5% C. 小于等于7.5% D. 大于等于7.5% 14.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是(A) A.胰岛素缺乏 B.胰岛素缺乏与胰岛素抵抗共同存在 C.胰岛素抵抗 D. 胰岛素分泌延迟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唯一病因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唯一病因 目的研究胰岛素的“抵”“抗”和血糖“高”“低”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及对其影响。方法通过多年来对糖尿病治疗工作的研究,总结治疗经验,分析在血糖“高”“低”的情况下胰岛素对糖尿病的影响。结果血糖和胰岛素配合不好,抵的力量就会减低。如血糖高,胰岛素含量低,就是1型糖尿病;血糖低,胰岛素含量高,就会出现低血糖症;血糖高,胰岛素含量也高,就会出现肥胖症。结论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足够地大于“抗”的力量,让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消耗流量不要减少,胰岛素抵抗就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血糖和胰岛素的共同目的,就是使胰岛素抵抗达到平衡,不要让AFG减少或断流,减少抗的力量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唯一正确的思路。 标签:胰岛素抵抗;抵的力量;抗的力量 1 要准确理解本作者对糖尿病病因的理论,就必须掌握以下概念 1.1 AFG 单位时间内,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量,简称AFG。胰岛素的主要作用和服务作用:胰岛素在体内的生理作用主要有4个方面[1],为了方便分析胰岛素对血糖浓度升降的影响,把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分成两个方面:①是胰岛素的主要作用,②是胰岛素的服务作用。胰岛素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发挥作用,胰岛素的服务作用就是胰岛素的其它三个生理作用(①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②抑制蛋白质、脂肪在肝内转化为葡萄糖;③抑制肝糖原分解)。胰岛素的服务作用就是平稳血糖浓度,保证胰岛素的主要作用平稳顺利地进行。 1.2空腹血糖的形成是胰岛素的服务作用通过血糖的服务通道而形成的人体进食是葡萄糖的唯一来源。由于人体进食通过消化吸收后,血糖量会大量增加,血糖的主要通道上的葡萄糖流量虽然有增加,但也不会与进食的后血糖增加量成正比,有相当一部分通过胰岛素的服务作用将葡萄糖送入肝脏,形成肝糖原。由于胰岛素的释放量是受血糖浓度控制的,血糖越高,胰岛素的释放量就大,多释放出来的胰岛素就是用作为胰岛素的服务作用。这样胰岛素的服务作用就会加强: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抑制蛋白质、脂肪在肝内转化为葡萄糖;抑制肝糖原分解。血糖的服务通道就会通过贮藏葡萄糖来降低血糖,让血糖不至于因为进食而升得太高。由于肝脏对葡萄糖吸收的敏感性远远大于肌体,所以肝糖原在胰岛素的服务作用下能吸收大部分葡萄糖,从而起到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 2 胰岛素抵抗中的“抵”和胰岛素抵抗中的“抗” 胰岛素抵抗也可以看成是葡萄糖抵抗,是胰岛素主要作用和细胞胰岛素受体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抵”和“抗”的目的是将葡萄糖送入细胞吸收消耗[2]。胰岛素主要作用的能力是一个综合作用能力,其大小除决定于胰岛素含量外,还与血糖浓度有关。胰岛素和血糖浓度就象两个一起去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兄弟”,它们紧密配合。这个任务就是让细胞吸收葡萄糖;它们紧密配合的作用能力就是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胰岛素抵抗中的“抗”就是现代医学所谓的细胞胰岛素受

糖尿病人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人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 正确注射胰岛素对糖尿病人来说至关重要,国内外专家都提倡糖尿病人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可见胰岛素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由于糖尿病需要终生治疗,所以就要求糖尿病人自己学会注射胰岛素。不正确的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或造成皮肤发炎甚至破溃。那么糖尿病人自己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呢? 首先,针头应每次更换。很多患者为了省钱同时也觉得自己的胰岛素反正是自己专用的,就会反复使用一个针头,事实上所有的针头都是依照一次性使用标准生产的,重复使用3 次以上就会使针头产生倒刺,在推进拉出的过程中刺激皮下导致皮下脂肪增生,不利于血糖控制的效果。针头更忌混用,切勿多人共用针头。 其次,注射部位每次更换。胰岛素注射部位为上臂侧面及稍向后面、大腿前侧及外侧、臀部、腹部,而在硬结处、瘢痕处和脐周5厘米内不能注射。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致皮下硬结,影响正常吸收。应该是在腹部、上臂、大腿和臀部不同部位间轮换注射。并且避免在一个点上反复注射,最好与上次的注射点距离约1手指宽度。 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尤为重要,注射前应先用酒精棉球消毒注射部位皮肤,不建议用碘伏消毒。糖尿病人抵抗力非常低,消毒不规范很容易造成局部感染,而且难以愈合,消毒范围以注射部位为中心5cm见方。胰岛素是皮下注射,注射时用一只手轻轻捏起注射部位2~3厘米宽的皮肤,另一手握胰岛素注射器,将针头以45°~90°角快速刺入注射部位,推注药液,然后放松提起的皮肤。特别要注意的是,推注药液后不能立即拔出针头,应推注药液后继续保持针头停留10秒以上,这样才能保证胰岛素充分吸收。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胰岛素的使用量大幅度增多,胰岛素已成为许多糖尿病病人的终生伴侣。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视并学会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只有正确注射胰岛素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时相及其代谢调节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有胰岛素作用受损所造成的异质性疾病。这个定义可被2型糖尿病病人中胰岛素抵抗的高存在率所支持。但是,胰岛素抵抗并不能完全阐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β细胞功能受损是各种葡萄糖调节受损状态所必需的缺陷;然而,在空腹及葡萄糖刺激状态下β细胞功能受损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空腹状态下,胰岛素基础分泌率随着胰岛素作用的进行性下降而增加。因此,空腹血浆胰岛素浓度常常作为胰岛素敏感性的标志物。在给予葡萄糖刺激后,快速胰岛素释放的特异性改变是一种早期和进行性的缺陷。后者可能代表一种固有的缺陷,但是其持续性衰减可受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的影响。为了理解β细胞功能失调对2型糖尿病代谢稳定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分别考虑胰岛素分泌的不同时相。胰岛素分泌可以分为基础(吸收后)和刺激(餐后)两种状态。前者主要存在于两餐之间的时期并且在一夜之后的空腹时期起主要作用;而在碳水化合物很充足而必须被清除时,则由后者来调节葡萄糖代谢。有关动物和人体试验均支持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在餐后葡萄糖稳态中所起的重要生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在肝脏发挥的,它能迅速抑制内源性葡萄糖产生并抑制餐后血糖水平的升高。在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快速释放的丧失是一种早期和非常普遍的缺陷,它在餐后高血糖的发生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发病意义,可能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 正文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专家委员会关于糖尿病的诊断与分类[1],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它是由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有胰岛素作用受损造成。这个定义可被2型糖尿病病人中胰岛素抵抗的高存在率所支持。在“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Haffner 等[2]报道在本研究中入选的糖尿病病人中有85%以上的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非西班牙裔美国病人和非洲裔美国病人之间并无差别。同样,区域性影响并不明显,这提示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环境的影响无关。 经过一夜禁食之后的血浆葡萄糖水平是内源性葡萄糖产生(EGP)特别是糖异生作用的结果[3]。因此,肝脏胰岛素作用受损能导致空腹高血糖。尽管血浆胰岛素浓度生理性升高,肌肉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是造成葡萄糖利用减少的主要原因[3]。胰岛素作用受损的潜在机制包括受体后信号通路、葡萄糖转运、和/或细胞间葡萄糖代谢调节酶等方面的细胞缺陷[3,4]。 但是,胰岛素抵抗并不能完全阐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在2型糖尿病病人的亲属中[6-8],甚至在糖耐量正常(NGT)的肥胖个体中[5]可以存在胰岛素作用受损。我们最近分析了NGT个体以及葡萄糖调节受损(IGR)的三个亚组病人的代谢特征,这三个亚组包括:1)NGT而空腹血糖受损(IFG)的个体,餐后两小时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40mg/dl;IFG/NGT;n=8例),2)糖耐量减低(IGT)而空腹血糖正常(NFG)的个体(NFG/IGT;n=38例),3)同时具有IFG和IGT的个体(IFG/IGT;n=15例)。在所有的个体中均进行了75克OGTT试验以便测定血浆葡萄糖、胰岛素和C肽的浓度[9]。然后再用葡萄糖诱导的C肽/胰岛素分泌最小模式来分析血浆C肽浓度曲线,以评估基础和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的分泌情况,β细胞分泌能力以β细胞指数表示[10]。与正常个体(2.6±0.1,两者P值均小于0.01)相比,IFG/NGT个体(3.78±0.78)和NFG/IGT个体(4.05±0.43,与正常相比,P<0.05)胰岛素敏感性(稳态模型评价[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较高。IFG/IGT个体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程度更为明显(6.04±0.86;与正常人和NFG/IGT个体相比,P<0.05)。基础胰岛素分泌随着不同组别葡萄糖调节的HOMA值递增而增加(正常:1.8±0.1;IFG/NGT:2.3±0.3;NFG/IGT:2.3±0.2;IFG/IGT:2.7±0.3 u/min?m2;与正常个体相比,P<0.01)。β细胞指数呈进行性下降,从正常个体(5.15±0.09 log[pmol胰岛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护理 标签:糖尿病;胰岛素;护理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慢性高血糖为公共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日益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现将笔者所在科室使用胰岛素治疗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糖尿病患者68例,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21岁,住院天数最长达35 d,最短12 d。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长期的血糖波动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应多安慰患者,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心态稳定,配合治疗。强调糖尿病可防可治,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担心会成瘾,向患者说明胰岛素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并举例说明,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使患者心情愉快的接受治疗。 2.2使用胰岛素的护理 2.2.1胰岛素的注射工具有胰岛素专用注射器、胰岛素笔、胰岛素泵3种。专用胰岛素注射器,注射器上直接表明胰岛素单位,减少发生剂量错误;胰岛素笔是一种笔式注射器,胰岛素笔直接装入笔内,不需抽取,易于携带;使用胰岛素泵时,将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装入其储药罐内,按预先设定程序注入体内,也可餐前追加负荷量。 2.2.2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1)胰岛素的分类有人胰岛素、动物胰岛素两种,剂型有短效、中效、长效三种。(2)吸药顺序:长、短效或中、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短效胰岛素,再抽长效胰岛素,然后混匀,切不可逆性操作。(3)胰岛素的保存:未开启的胰岛素放于2 ℃~8 ℃冰箱保存,切忌冷冻。使用中胰岛素在室温(25 ℃左右)下保存一个月,避免高温及在阳光下暴晒,旅行外出可将胰岛素放于胰岛素专用(冷藏)包内保存。(4)注射部位的选择与更换:注射部位可选择上臂、臀部、大腿前侧、腹部等,硬结、瘢痕处不能注射。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长期注射胰岛素可引起局部皮肤反应,红肿、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出现硬结应行热敷或理疗。注射同一区域,两次注射间的距离在2 cm以上。(5)注射胰岛素时用乙醇消毒胰岛素瓶盖瓶塞,如为混合胰岛素应轻轻揉搓滚动混匀后在进行注射。短效胰岛素于餐前0.5 h皮下注射。(6)注意监测血糖,如发现血糖过高或过低,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最新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法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法 杨雪丹孙玉哲 【摘要】简述了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适应性及方法。为了在强化血糖控制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低血糖反应。特别介绍了胰岛素使用中剂量与体质量的关系,以及胰岛素治疗中增敏剂的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血糖;增敏剂 1 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及适应性 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已经众所周知。对于1型的糖尿病和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需终生接受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在发病初始β细胞尚存在一定功能,使得在刚发病数年内采用控制饮食,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物即可理想控制血糖。传统观念认为2型糖尿病只有在出现如酮症等合并症及手术等应激条件下才选择胰岛素。容易产生一旦接受胰岛素治疗,即会变成“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错误观念。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缺陷,而且目前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 2型糖尿病一旦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胰岛素分泌缺陷将成为临床的主要矛盾。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结果显示: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已下降50%左右,随着病程延长,细胞功能进一步丧失直到衰竭。当空腹血糖达10.0~11.1 mmol/L 已出现明显的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口服降糖药物不是直接降低体内血糖,而是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糖,这样必然加重胰腺负担。因此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使相当部分患者在一定时期内仅用控制饮食和运动而无须使用药物治疗即可使血糖保持较理想水平。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 ①糖尿病患者经合理的饮食、运动和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未达到个体目标要求者,均可联合胰岛素治疗; ②对于非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可以成为主要的降糖药物,因为非肥胖状态,胰岛素分泌缺乏可能是这些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矛盾; ③有口服降糖药物不适应证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使用胰岛素治疗。已有证据表明:早期使用胰岛素可使高血糖毒性尽快缓解,β细胞得到休息; ④无胰岛素过敏史。 2 胰岛素治疗方法 胰岛素治疗分为补充治疗和替代治疗两种方法。 2.1补充治疗在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胰岛素的补充治疗在临床已经使用了近20年,治疗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是睡前中、长效胰岛素注射联合口服降糖药,使空腹血糖下降,从而改善全天的血糖水平。由于这种方案每天只注射一次胰岛素,操作简单,快捷,无需住院。因而患者比较容易认同。其具体方法如下: ①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22: 00后联合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②初始剂量为0.2μ/kg体质量; ③3 d后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4 U。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6 mmol/L。睡前加用胰岛素治疗依据是:患者空腹学糖升高的原因是夜间肝糖原产生过多或夜间药物作用减弱。当中效胰岛素在睡前注射时,其达峰时间在注射后6~8 h,恰在黎明时血糖最高时间段,从而使空腹血糖达到理想水平。2.2替代治疗常用胰岛素为速效、中效和两种预混胰岛素30R和50R。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计算方法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计算方法 一、每日胰岛素用量: 1、按空腹血糖估算:(u)=[空腹血糖(mmol/L)×18-100]×10×体重(公斤)×0.6÷1000÷2 18为mmoil转为mg/dl的系数,100为血糖正常值(mg/dl),×100为m mol转为mg/di的系数,×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0.6是指全身体液量为60%,÷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指2克血糖使用1u胰岛素,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至1/3量。 简化公式:每日胰岛素用量(μ)=(FBS克数-0.1)×2~3×体重Kg数 例1 FBS300mg/dl(0.3克),体重50Kg,计算结果为每日量20~30单位。 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粗略公式:空腹血糖mmol/L×1.8=日胰岛素量。空腹血糖mg/dl÷10=日胰岛素量。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阀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u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血糖高、病情重,0.5-0.8u/kg(公斤);病情轻,0.4-0.5 u/kg(公斤);病情重,应激状况,不应超过1.0u/(公斤)。 4、按4次尿糖计算: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阀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一般一个“+”需用4u胰岛素。 5、综合估算:人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再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二、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根据上述估算,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分配。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为2-4小时,午餐前胰岛素用量最小。如果睡前不用胰岛素(晚餐至次日晨再用),晚餐前胰岛素用量应比午餐前大。如果睡前要用胰岛素,则晚餐前胰岛素用量要减少,睡前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 三、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进一步调节胰岛素用量。 1、根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应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阀正常者)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前尿糖,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睡前或次日晨尿糖(或当日晨尿糖)。 2、根据血糖调整:糖尿病人,尤其是Ⅰ型糖尿病及肾糖阀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前与睡前的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从短效胰岛素变为30R胰岛素的剂量计算:日总剂量不变,将2/3的日剂量放在早餐前,1/3的日剂量放在晚餐前。 ? ? 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一.概述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失效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的禁忌证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消除糖尿病的高血糖症状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必需的控制血糖措施。 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认识到,与口服药治疗相比,胰岛素治疗涉及更多的环节,如药物选择、治疗方案、注射装置、注射技术、自我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所采取的行动等。胰岛素治疗要比口服药治疗更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间的合作。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继续指导患者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掌握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来适当调节胰岛素剂量的技能,以控制高血糖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所有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接受教育,以了解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症状以及自救措施。 二.药用胰岛素的分类 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胰岛素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特点的差异,胰岛素又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附表1:胰岛素剂型;附表2: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1)按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从动物(猪、牛)的胰腺组织中提取并纯化得到的胰岛素称作动物胰岛素,主要有猪胰岛素、牛胰岛素和猪牛混合胰岛素;药用人胰岛素是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人正规胰岛素(诺和灵)、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都是基因工程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人胰岛素的某些结构,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发生改变而成的,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甘精胰岛素(来得适)和地特胰岛素(诺和平)等都是应用此技术制取的人胰岛素类似物。 与胰岛素相比,胰岛素类似物的优点是: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快速,避免了人胰岛素的起效时间需30~60分钟、必须餐前30分钟给药的缺点,仅邻近餐前15分钟注射,或于餐后即用,同时作用持续时间短。②贴近生理治疗。三餐时注射短效类似物及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可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准确地模拟正常人在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代谢过程,以最大限度地将血糖控制在更深范围,且不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③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时间与餐后血糖峰值同步,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升高。④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显著减少夜间低血糖发作。⑤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达到<7%的标准。⑥注射部位的药物吸收较稳定,个体内的变化以及个体间的差异较小,吸收的变异度有很大的改善。另外,人胰岛素注射剂量较大时,可在皮下形成储存,疗效与持续时间难以预计,而类似物极少出现此类现象。⑦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物联合应用,将提高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且比通常预想的更容易实现节约费用的目标。⑧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糖尿病患者的缺陷常是餐后血糖调节受损,皮质激素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糖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但胰岛素类似物可改变此弊端。⑨胰岛素类似物不过度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较少介导增殖效应。

糖尿病病人注射胰岛素注意事项

糖尿病病人注射胰岛素注意事项 1.胰岛素的存放温度要求:胰岛素存放温度应该在2~8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直接影 响胰岛素的使用期限,甚至失效,应该避免受热或阳光直射,不能冰冻。如果不能正确存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胰岛素的治疗效果。 2.关于胰岛素制剂、类型:胰岛素制剂从作用时间上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 超长效和预混,预混胰岛素根据中、短效胰岛素的比例有30R(内含30%短效胰岛素)、50R(内含50%短效胰岛素)。胰岛素剂型有瓶装和笔芯两种:瓶装胰岛素为10ml内含400单位胰岛素,0.1ml内含4单位;而笔芯胰岛素一支为3ml内含300单位胰岛素,0.1ml内含10单位胰岛素,如同样为短效胰岛素笔芯胰岛素剂量是瓶装剂量的2.5倍。因此笔芯胰岛素不能用1ml注射器来抽吸注射,必须安装在胰岛素笔芯内方可使用。 3.胰岛素注射部位及注射的轮换原则、不同部位的胰岛素吸收快慢:人体的皮下均可 注射胰岛素,但最好选择远离关节、神经及血管的部位,如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前外侧、臀部外上1/4。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由快到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 4.各类胰岛素的起伏及达峰时间:这对观察胰岛素的疗效和低血糖反应有着重要的作 用。胰岛素治疗方案是根据其药代动力学而制定的,如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皮下注射即刻起效,故可以进餐时注射;而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皮下注射后30min起效,2~4小时达高峰,持续时间6~8小时,故每日三餐前30min注射;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2~3小时起效,8~12小时作用最强,故可临睡前注射来控制次日空腹血糖;预混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由于是短效和中效的混合,故可早晚一日两次餐前30min皮下注射。 5.选用腹壁注射胰岛素的优点:1)腹部对胰岛素吸收速度均衡,可防止血糖浓度波 动过大2)可减少运动对胰岛素吸收速度的影响3)腹部注射可选面积大,患者自行注射方便,可在腹壁行多点皮下注射。 如何对糖尿病病人实施健康教育 根据病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满不在乎的病人,我们除宣教疾病的基本知识外,重点强调其危害性,使之重视所患疾病;对于惶恐不安的病人,我们首先安慰病人,着重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而对于沉默寡言、消极逃避的病人,我们耐心的开导、关心体贴,并请病情控制良好的其他病人现身说法,增进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教育内容要制定标准的、切实可行的糖尿病教育计划,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材料;便于记录、整理、评价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表格。教育方法有:1)主动接触病人,积极进行交流:病人一入院,护士热情接待,自我介绍,为其测量生命体征、身高、体重,详细讲解病区环境、设备,主管医生、护士长,并询问病人有何要求,增进病人的信任。2)采取多种形式教育:问答式教育;随机性教育;如输液、发药时为病人讲解药物的作用、用法及副作用等;课堂式集体化教育:每周指定一天下午定为糖尿病健康教育日,分别由专科医生、护士长、护士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糖尿病的预防、治疗、饮食、运动等相关知识,并及时解答病人的提问;出院健康教育:在病人出院的前两天,为其系统地讲解糖尿病的自我监护常识,并在出院当天要求病人及家属复述重点及注意事项,演示指测血糖及胰岛素的注射,解答病人出院前的疑问并定期电话随访。 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发作的相关因素 1.饮食不当:因呕吐、腹泻以及进食减少过者合并有胃轻瘫等并发症,影响食 物的吸收;空腹饮酒;延迟进食如空腹状态下进行一些用时较长的特殊检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