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

1、组装带有开关的串联电路(于龙言整理)

实验目的:认识简单电路

实验材料:用电器2个(小电珠及电珠座);开关1个;电池一节;电池夹一个;导线至少3条。

实验步骤:(1)将小电珠装入电珠座。(拧的时候注意松紧度,太松易接触不良,太紧则易坏)

(2)用导线将2个电珠座,电池夹,打开的开关

依次首尾相连。(如图)

L1 L2

(3)检查无误后将电池放入电池夹。

(4)闭合开关,发现两个小电珠都亮了。

(5)断开开关,两个小电珠同时熄灭。

(6)拧下小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一个小电珠

L2不亮。同样,拧下小电珠L2,发现另一个小电

珠L1也不亮。

分析数据及现象:通过闭合开关,小电珠都亮;断开开关,两个小电珠同时熄灭,我们发现开关控制着整个电路的通断。而拧下小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一个小电珠L2不亮。同样,拧下小电珠L2,发现另一个小电珠L1也不亮。我们发现各个用电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用电器毁坏,整个电路就不通了。

实验结论:(1)串联电路是将整个电路串在一起,(包括用电器、导线、开关、电源)(2)串联电路的特点:

A电流只有一条通路

B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

C各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

2、实验题目是:组装带有开关的并联电路(姜红玉整理)

实验目的:认识并联电路

实验器材有:电池2节(一节也可以)、开关3个、电珠2个、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

首先,我要组装的是具有一个总开关的并联电路,将电池安装到电池盒中,正极、负极分别连接上导线,在导线一端安装一个开关(注意,这个开关要断开)在开关的另一端连接两根导线,两根导线分别连接两个小电珠,再用一根导线将两个小电珠连接起来,最后,将电池另一端的导线连接到两个灯泡的导线连接处。当开关闭合两个灯泡都亮,当开关断开,两个灯泡都灭。当其中一个灯泡出现故障(同时,动手操作,将其中一个灯泡的电路断开)另一个灯泡依旧亮着。这就是由一个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的并联电路。

另外,若想,用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用电器,可以在开关与电珠中间分别接入两个开关,这个装置相当于家里的总阀门与分开关的关系,总开关控制着所有的用电器,分开关控制着与着相连接的用电器,以上就是我组装的带有开关的并联电路。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并联电路的优点:每个用电器都可独立完成工作,其中的一个用电器出现故障不影响另一个用电器工作。

并联电路的缺点:各处电流加起来才等于总电流,由此可见,并联电路中电流消耗大。

以上就是我的实验操作,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以防考官提问(并联:各支路电流之和为总电流;各支路电压相等)

注意:应该适当板书,可以把如下的两幅图画在黑板上,在总结实验时可以按照黑板讲解。

实验题目:自制待测物体装置,检验物体的导电性能(薛芳整理)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能不同,我们如何正确做到安全用电。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夹、导线、小电珠、待测物体装置、电建、铁片、铜片、纸片、塑料片

实验步骤:

1、首先组装一个检验待测物体导电性能实验装置。将电池放入电池夹内,电建打开,从电池的正极开始,用导线依次连接小电珠、待测物体装置、铁片、电建。

2、用铁片接通电路,闭合电建,我发现小电珠亮了,说明铁片容易导电。然后切断电流,取下铁片。

3、用铜片接通电路,闭合电建,我发现小电珠亮了,说明铜片容易导电。然后切断电流,取下铜片。

4、用纸片接通电路,闭合电建,我发现小电珠不亮,说明纸片不容易导电。然后切断电流,取下纸片

5、用塑料片接通电路,闭合电建,我发现小电珠不亮,说明塑料片不容易导电。然后切断电流,取下塑料片

实验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发现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不同,像铁片、铜片等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反之,像纸片、塑料片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整理仪器,实验完毕。

实验注意事项:

1、做这个实验,实验前一定将电键打开,再用待测物体接通电路,然后闭合电键。

2、导体与绝缘体在概念表述上要用“容易”或“不容易”,千万不能用“能”或“不能”导电,因为这两种概念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导电的物体。

4、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季士立整理)实验一:

5、用杠杆演示仪演示杠杆的作用(英大鹏整理)

实验一:

【实验目的】验证杠杆省力、方便的作用。

【实验器材】杠杆及支架,50克钩码若干,弹簧秤,铁丝挂钩(或细线),格尺。【实验步骤】

(1)如图(a)所示,在杠杆的a处挂上三个钩码。在b处用弹簧秤向下将杠杆拉住,可以看到弹簧秤的示数约1牛顿。如果在c处用弹簧秤向下将杠杆拉住,则弹簧秤的示数只约0.5牛顿。如图(b)所示,如果在杠杆上与a同侧的d处用弹簧秤向上拉住杠杆,则弹簧秤的示数约0.7牛顿。

实验表明,无论动力作用在杠杆何处,只要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则动力总小于阻力。所以,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2)如图(a)所示,在杠杆的a处挂上二个钩码,在b处用弹簧秤向下拉住杠杆,可以看到弹簧秤的示数约2牛顿。如果用弹簧秤在a的同侧c处向上拉住杠杆,如图(b)所示,则弹簧秤的示数约4牛顿。

用弹簧秤把杠杆缓缓拉高水平位置(如图中虚线所示),可以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较小距离可使阻力作用点移过较大距离。

实验表明,无论动力作用在杠杆的何处,只要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则动力必定大于阻力。所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但是使用费力杠杆时,可以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3)如图所示,在杠杆的a处挂上几个钩码,在与O等距离的另一侧b处也悬挂相同质量的钩码,可以看到杠杆恰好是水平平衡状态。

实验表明,当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时,动力和阻力相等。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但是使用费力杠杆时,可以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当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时,动力和阻力相等。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注意事项:

1.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先要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发现杠杆左端下倾,应将左侧螺母向右__(填)移动或将右侧螺母向_右_(填)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向右移动的方法是向里侧转动螺母。

2.选择的弹簧秤的最大量程≥最大阻力×最大阻力臂。

3.实验完毕后整理仪器。

实验二:杠杆作用的实验

【实验目的】杠杆是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作用下,围绕杆上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简单机械。本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以下几种作用:

(1)传递力的作用;

(2)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费距离)或省距离(但费力)的作用。

【实验器材】杠杆尺两把(把杠杆尺均分为十二格,在每个刻度处打一个孔)、直尺、测力计、钩码、铁丝钩。

【实验步骤】

(1)把支架的钉子从两根杠杆尺的第6孔位(孔位从左往右数)处穿过,让该处作为支点,使两根杠杆尺保持水平。后面的杠杆尺不动,作为对照物,在前面的杠杆尺上悬挂重物和测力计。

(2)在杠杆尺第1孔位处,用铁丝钩悬挂一个50克重的钩码;把测力计钩挂在杠杆尺的第11孔位处,手握测力计,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钩码)向上撬起。找出杠杆尺上的重点、支点和力点。(挂钩码的第1孔位为重点,中间第6孔位为支点,挂测力计的第11孔位为力点。)

(3)通过测力计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和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观察测力计的读数,约在50克左右,说明这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用直尺测量重点上升的距离和力点下降的距离,可知上升、下降的距离大致相等,说明这时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4)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5、4、3、2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支点越向重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力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小,即越省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大,即越费距离。

(5)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7、8、9、10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支点越向力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重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大,即越费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小,即越省距离。

【实验结论】

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但是使用费力杠杆时,可以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当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时,动力和阻力相等。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实验三:杠杆作用的实验

【实验目的】杠杆是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作用下,围绕杆上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简单机械。本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以下几种作用:

(1)传递力的作用;

(2)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费距离)或省距离(但费力)的作用。为了使学生体会到这些作用,最好选用重一点的物体,让学生亲自用杠杆去撬或抬,此外还可以利用杠杆尺、测力计进行一些定量的实验。

【实验器材】装满学习用具的书包、长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为8~10份,画出等分线)、椅子。

【实验步骤】

(1)把木棍的中间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挂上重物———书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压,能把书包撬起。引导学生找出杠杆的支点、力点和重点。(2)在力点处用力向下压,力就通过杠杆传递到杠杆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的作用,还有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点向重点靠近,支点每向前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重点越近(即支点距离力点越远),越省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长,即越费距离。

(4)使支点向力点靠近,支点每向后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力点越近(即支点距离重点越远),越费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短,即越省距离。

【实验结论】

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但是使用费力杠杆时,可以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当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时,动力和阻力相等。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实验四、杠杆的作用实验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铁架台。

【实验步骤】

1.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让杠杆尺平衡。

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的地方各挂一个钩码。

3.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在右边5厘米的地方挂四个钩码。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在右边20厘米的地方挂一个钩码。

5.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

【实验现象】

杠杆尺平衡

【实验结论】

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就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就越大。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简易杠杆实验装置的制作

在没有课本上杠杆实验器材的情况下,可用轻质木条或刻度尺做杠杆,把它支放在三棱木块的棱上,也可用方木块压放在湿粘土(橡皮泥)上,以向上的棱边作为支放杠杆的棱边;用一些相同的硬币作为砝码(每枚硬币的平均质量可用天平测出)。实验时,先让木条或刻度尺在三棱木块的棱上平衡,然后根据课本上的步骤放置硬币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粗略地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6、斜面的作用(史岩整理)

实验题目: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作用。

实验器材:相同材质长短地板条各一块、木块、重物(带挂钩的小车或木块)、测力计。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直接提起重物,观察用多少力?

2、将一块木板的一端支在桌面上,另一端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把同一重物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

3、还用那个木块支撑,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将同一重物沿着斜面拉上去,观察用了多少力?

实验现象:1、直接提起重物比在斜面上提升重物用的力多。

2、在斜面上提升重物,长斜面比短斜面用的力少。

实验结论:

1、斜面省力

2、高度相同,斜面越长越省力。

注意:

1、检查圆筒测力计竖直时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若没有对准,马上调节。

2、直接提起重物的高度要与斜面的高度保持一致。

3、拉动时要缓慢并尽量保持匀速,测力计尽量与斜面平行(为了保证用的是恒定的力),木块和木板不能发生移动(保证移动过程中坡度不发生改变)。在拉动过程中读数时,手别放松,视线与刻度线保持一致(确保读得的是恒定的拉力)。

4、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实验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数据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斜面省力的作用和斜面省力的原理大。

实验器材的选择意图:选用相同材质地板条,用来充当斜面,因为它简单易得且它的表面各处粗糙程度相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用恒定的力匀速地拉动物体。

7、实验题目:轮轴作用(郭勋整理)

实验目的:

指导学生认识轮轴的作用。关于轮轴的作用,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在轮带动轴时的作用,而且仅是在省力方面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通过实验,认识轮轴这种简单机械。这个实验要先组织学生拧螺丝钉,使学生发现用大螺丝刀比较省力。然后在生活中查找与螺丝刀具有相同结构的物品,找出这类物品的共同点,即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可以省力,揭示轮轴的概念,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轮轴。

2,通过实验,认识轮轴有省力的作用。通过这个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在轮轴实验装置上,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在用轮带动轴转动、提取重物时,怎样操作;怎样测定拉力的大小;怎样判断是省力还是费力。在实验时,要在提起的重物的过程中观察用了多少力。通过实验总结出: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3,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轮轴的作用:在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要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为此,实验2用的轮轴与实验1用的轮轴必须形成明显对比,轴的直径相同,轮的直径要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实验数据得出: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材料:

1,大小不同的螺丝刀、螺丝钉、木板

2,支架、轮轴实验装置(2个,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钩码、测力计、实验记录表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轮轴有省力的作用,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一: 实验二:

8、滑轮实验设计(李松整理)

实验目的:认识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滑轮2个、细绳2根、拉力计1个、重物(钩码)3个、铁架台1个、

及实验盒(固定装置、按钉)

实验一:

1、组装定滑轮

2、拉力计测量一个、两个、三个重物的重量(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力的方向)

3、定滑轮拉重物一个,观察示数并记录;定滑轮拉重物两个,观察示数并记录

定滑轮拉重物三个,观察示数并记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力的方向)

4、组装动滑轮

5、动滑轮拉重物一个,观察示数并记录;动滑轮拉重物两个,观察示数并记录;

动滑轮拉重物三个,观察示数并记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力的方向) 提示:实验过程可以按照重量同时做定滑轮和动滑轮,即:拉一个重物时,分

别在定滑轮和动滑轮上拉动并记录,依次为两个、三个重物

结论:定滑轮不省力,但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拓展:组装即改变力的方向又改变力大小的实验装置(一个定滑轮与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提示:本环节应该在得出结论后进行操作演示与讲解。

9、实验题目:传动装置作用(孙瑜整理)

链条传动:(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实验材料:大齿轮一个、小齿轮一个、带齿的链条一条。

实验步骤一:

1、固定大、小齿轮,沿大、小齿轮外边缘套上链条,使链条与齿轮的齿咬合好;

2、在两个齿轮上的相同位置做上标记,再在两个齿轮外面的固定装置上做上标记,以对照转动齿轮时是否正好转动整一圈;

3、以齿轮外的标记为起点顺时针转动大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再逆时针转动大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发现每次转动大轮,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都是相同的;

2、大轮转动一圈小轮转动一圈多;

3、大轮转动速度比小轮转动速度慢。

实验步骤二:

以齿轮外的标记为起点顺时针转动小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再逆时针转动小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发现每次转动小轮,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都是相同的;

2、小轮转动一圈大轮转动不到一圈;

3、小轮转动速度比大轮转动速度快。

第二种情况:

实验材料:大轮(不带齿)一个、小轮一个(不带齿)、橡皮筋一根。

步骤及结论与第一种情况一致。

第三种情况:(交叉链条)

实验材料:大齿轮一个、小齿轮一个、带齿的链条一条。

实验步骤一:

1、固定大、小齿轮,沿大齿轮外侧套上链条再在大、小齿轮中间交叉链条后套

在小齿轮外侧,使链条与齿轮的齿咬合好。

2、在两个齿轮上的相同位置做上标记,再在两个齿轮外面的固定装置上做上标记,以对照转动齿轮时是否正好转动整一圈;

3、以齿轮外的标记为起点顺时针转动大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再逆时针转动大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发现每次转动大轮,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都是相反的;

2、大轮转动一圈小轮转动一圈多;

3、大轮转动速度比小轮转动速度慢。

实验步骤二:

以齿轮外的标记为起点顺时针转动小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再逆时针转动小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发现每次转动小轮,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都是相反的;

2、小轮转动一圈大轮转动不到一圈;

3、小轮转动速度比大轮转动速度快。

第四种情况:

实验材料:大轮一个(不带齿)、小轮一个(不带齿)、橡皮筋一根。

步骤及结论与第三种情况一致。

齿轮传动:

第一种情况:

材料选择:大齿轮一个、小齿轮一个。

步骤一:

1、固定大、小齿轮,使大、小齿轮互相咬合好。

2、在两个齿轮上的相同位置做上标记,再在两个齿轮外面的固定装置上做上标

记,以对照转动齿轮时是否正好转动整一圈;

3、以齿轮外的标记为起点顺时针转动大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再逆

时针转动大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发现每次转动大轮,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都是相反的;

2、大轮转动一圈小轮转动一圈多;

3、大轮转动速度比小轮转动速度慢。

步骤二:

以齿轮外的标记为起点顺时针转动小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再逆时针转动小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发现每次转动小轮,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都是相反的;

2、小轮转动一圈大轮转动不到一圈;

3、小轮转动速度比大轮转动速度快。

10、实验题目: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王丹整理)

实验目的:探究岩石在昼夜、冬夏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碎裂。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一片小石头、烧杯、冷水

实验步骤:1、点燃酒精灯。(注意操作规范)

2、用镊子夹住石头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

3、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

4、上述2、3步骤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出现细小的裂纹。

实验结论:岩石在昼夜、冬夏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碎裂。

附: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酒精灯由灯壶、灯帽、灯芯管和灯芯组成。灯壶内的酒精要适量,一般不少于灯壶体积的四分之一,也不能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

1、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安全,防止火灾。

2、点燃酒精灯时,左用扶灯壶,右手提起灯帽放在灯的右边,划火柴点燃酒精灯芯。

3、不允许用酒精灯去火焰上引燃,以免酒精溢出造成火灾。

4、酒精灯的火焰分焰心、内焰和外焰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要使用它的外焰。

5、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去盖,然后再提一下灯帽,再盖上。以防止下次不易打开灯帽。

11、实验题目:蜡烛的燃烧(王丹整理)

实验目的:认识蜡烛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净且干燥的烧杯(干净且干燥是为了观察水雾时能够清楚的看到)(一个烧杯就可以完成所有实验,不必像教材提示的两个

烧杯和一只白瓷碗)澄清的石灰水(为了检测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了

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取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罩上的瞬间,烧杯壁上出现一层水雾。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

2、取下烧杯,再在内壁上涂澄清的石灰水,重新罩在火焰上方。观

察到烧杯内壁的石灰水不再澄清,而是变得浑浊,说明蜡烛燃烧

产生了二氧化碳。

3、上述两个实验过程中,都有这样的现象,就是烧杯的底会被蜡烛

火焰熏黑,这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它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水、二氧化碳和炭黑等物质。

资料:蜡烛燃烧的反应实际上是复杂的反应,所以其反应产物的多样性也是不难理解的。楼上的几位,是在复叙教材和一些人们常说的看法。而楼主是在质疑:蜡烛的燃烧既然生成CO2和H2O,怎么会有碳黑?,或碳黑是产物,那反应式怎么不表示出来呢?蜡烛燃烧的复杂性在于,反应不是一步完成的,石蜡分子是大分子,在受热汽化的过程,就可能发生复杂的分解等反应,这一过程就会生成碳黑,它混在蒸气中,周围的空气与之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反应,并释放出热,使体系温度升高,由此形成的呈上升趋势的气体,这高温气体将能量向外释放时,除热辐射外,还有光辐射,这就是蜡烛的火焰。在观察火焰时,可见到火焰的分层,在焰心处,由于O2的浓度低,C不可能获得足量的O2,或石

蜡分子在此可获得分解的能量,却没有使之完全氧化的条件。所以这里是碳黑产生之地。碳黑和其他分子在上升入内焰时,一部分进一步反应,生成CO、CO2,一部分受热激发,发出特有频率的可见光,既黄色的可见光--烛光。它们在未完成进一步的反应就,脱离燃烧区,就以碳团粒的形式团聚,这就是烟,可燃物不同,汽化条件不同,燃烧区的温度分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烟气和烟团,它被收集,就叫烟炱。所以,焰心是它产生的地方,内焰是它受热激发的地方,所以内焰是发光最亮的区域。实际是也是温度最高的区域。外焰虽然是完全氧化区,但,它和外界的热传递,热流失过多且不稳定。

实际,燃烧还有其他氧化、分解的产物,所以古人制墨要用不同的碳黑,燃烧的烟气除CO、CO2、H2O等和碳黑外,还有其他许多物质,有资料说,香烟的烟气只有数百种物质,但CO,碳黑确实是其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12、一种能量转化成两种能量(贾阳整理)

方法一:

实验题目:一种能量转化成两种能量

实验器材:一双手

实验目的:了解一种能量如何转化成两种能量

实验方法:拿出双手,相互摩擦,数秒后你就会感觉到很热,放到耳边你还会听到摩擦后的响声,实际上这其中就有能量的转换。主要是人体内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和声能两种能量。

方法二:

实验题目:一种能量转化成两种能量

实验器材:两部手机

实验目的:了解一种能量如何转化成两种能量

实验方法:将事先准备好的两部手机拿出,用其中的一部手机往另外一部手机里打电话,打通后会发现:手机2屏幕亮了,并伴有悦耳的铃声。其实这其中就有能量的转换,主要是手机里的电能转化成了光能和声能。所以我们看见手机屏幕亮了,并伴有悦耳的铃声,即一种能量转化成两种能量。

注意:最好用现场提供的材料实验,如果选择不好,就用贾阳提供的方法。要处乱不惊。

13、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王丹整理)

实验目的:认识能量大小不同影响物体的运动。

实验材料:卫生纸卷芯、橡皮筋、吸管、剪刀、胶带、直尺、

米尺、彩色笔、记录纸

实验步骤: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量好发射高度

1、把一根橡皮筋割断,两端分别粘在卫生纸卷芯开口两边,橡皮筋稍

稍绷紧。这就是“发射器”。

2、从一根吸管上剪去3厘米,与另外两根吸管扎在一起,三根吸管并,

齐,短的一根在中间。

3、在其中的一根长吸管上,用彩色笔每隔1厘米标上一个记号。这就

是“火箭”。

4、用米尺在墙上每隔一米标上记号。

发射“火箭”

1、一只手抓住“发射器”,把“火箭”套在“发射器”的皮筋上,并

用手指压住皮筋的两端。(“发射器”粘皮筋的一端朝上,“火箭”

三根并排的吸管端朝上,呈“骑在”皮筋上)

2、另一只手把“火箭”一端往下拉一定长度,然后松手,让“火箭”

能笔直的往空中射去。记录发射的高度。

3、每拉伸一定的长度都要发射三次,取平均值。

4、注意别把“火箭”对着同学发射。

实验结论:皮筋拉伸越长,“火箭”射出越高。(能量越大,物体运动越强)

注意:也可以设计其他实验,说明能量大小不同影响物体的运动。

最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练习题 姓名:班级: 一、杠杆平衡的实验 实验器材:支架,杠杆尺,钩码 实验要求:将杠杆尺安装在支架上,确定阻力点(A处),用力点(B处),用不同的方法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是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说说用力情况。 标杆尺 阻力点用力点 用力情况到支点的距离(格)钩码(个)到支点的距离(格)钩码(个) 1 2 3 我的发现:通过以上数据,我发现的规律是: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二、斜面省力的实验(一)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表面光滑的木板1块,小木块3个(高低不同) 实验记录: 斜面的情况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高度2cm 高度3cm 高度4cm 使用力的大小 5 N 5.6 N 7.3N 该实验方法属于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等。 2、根据研究得出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 三、斜面省力的实验(二)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表面光滑长度不同的的木板3块,小木块3个(高低相同) 斜面的情况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木板长度20cm 木板长度30cm 木板长度40cm 使用力的大小12 N 7.6 N 6.5N 1、该实验方法属于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相同的条件是: 、、等。 2、根据研究得出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 四、滑轮

(1)(2)(3) 图1是滑轮,作用是。 图2是滑轮,作用是。 图3是滑轮,作用是。 1、研究问题: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 2、我的推测: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 3、实验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 纸梁厚度1倍厚度3倍厚度6倍厚度 垫圈数量2个5个11个 通过实验我知道了: ,我们还可能通过改变和增加来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 六、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图1 图2 1、如图1,通电导线与小磁针的实验,在静止的指南针上方拉一根与指南针平行的导线,给导线通电,小磁针立刻发生,切断电流后,小磁针。这个现象早在1820年,由丹麦科学家在一次偶然实验中首先发现的。 2、图2与图1比较,在通电后的小磁针偏转角度大一些,这个现象说明了 。 3、通电的线圈还能作为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是否存在。 七、电磁铁(一)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实验】

一、(1、细胞)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我的材料:显微镜、洋葱、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碘酒。 我的方案:1、准备好显微镜。 2、将洋葱切开,掰下一块嫩的鳞片,用刀片在麟叶表面轻轻画个井字,用镊子在井字中间轻轻撕下一块洋葱鳞片表皮。 3、在载玻片上滴几滴水,用镊子夹住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中展平,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盖上,注意不要有气泡。 4、在盖玻片的左边有水处滴一滴稀释的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右边将碘液吸过来,给洋葱表皮染色。 5、将经过上述步骤做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夹好。 6、利用低倍镜进行观察。 我的结论:发现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 二、(6、摆的秘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一)、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摆幅大小、摆线长度不变) 我的材料:细线、钩码、秒表、铁架台(带支架) 我的方案:1.用细线一端拴住钩码,另一端系在铁架台支架上,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三次,保证准确性) 3.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4.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再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表格) 我的发现:在改变摆锤重量的情况下,10秒内摆动次数相同。我的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二)、改变摆幅大小的实验(摆锤重量、摆线长度不变) 我的材料:细线、钩码、秒表、铁架台(带支架) 我的方案: 1、用细线一端拴住钩码,另一端系在铁架台支架上,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三次,保证准确性) 3、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4、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再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表格) 我的发现:在改变摆幅的情况下,10秒内摆动次数相同。我的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幅无关。 (三)改变摆线长度的实验(摆锤重量、摆幅大小不变) 我的材料:细线、钩码、秒表、铁架台(带支架) 我的方案: 1、用细线一端拴住钩码,另一端系在铁架台支架上,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三次,保证准确性) 3、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线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4、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线再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表格)我的发现:摆线长摆动慢,摆线短摆动快。 我的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 三、(7、钻木取火)摩擦生热实验 方法一: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首都师范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学生姓名:赵宝莹 院系名称:初等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学号:3153008153 指导教师:汪婷 2017年 2 月 6 日

首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研究/设计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如违反有关规定或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赵宝莹 日期:年月日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要把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学习的目标。而进行探究活动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实验。实验教学充当着和从抽象到具体,从书本到实践的桥梁,它是理论教学的验证与持续。实验检验着理论的正确与否,巩固并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成果。所以说,实验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为课题进行了充分研究。第一部分表明了进行这一问题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来了问题的关键对策。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目录 引言 (5) 一、现状 (5)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现状 (5)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6)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目的性不足的问题 (6)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6)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 (7) (四)材料不能满足需求 (7) (五)实验教学内容闭塞缺乏科学性 (7) 三、对策 (8) (一)明确实验教学目的 (8) (二)优化合作学习方法 (8) (三)加强实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8) (四)改进实验材料突出实验现象 (9) (五)构建完善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体系 (9) 四、结论 (9) 参考文献 (11)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单元 (一)实验目的: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实验器材: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 实验原理: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实验步骤: 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 实验现象: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结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 (二)实验(1)在图中标出相应部分:载物台、目镜、反光镜、物镜、调节旋钮 (2)、实验中需要将镜筒下降,我们的眼睛应该注视目镜(填物镜或目镜)。 (3)、在目镜中观察到物体图像在左上方,如果要将图像移到中央,你认为应该把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向左下方移动。 (三)、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的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需要先制作成玻片标本,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1)、先用(小刀)把洋葱切开。 (2)、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滴管)滴一滴(清水)。 (3)、用刀片在洋葱内表皮划一个#字,用(镊子)轻轻撕取内表皮。 (4)、将撕下的内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再将(盖玻片)倾斜着慢慢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在玻片间产生空隙。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并将玻片微微倾斜,用(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去,玻片标本制作完毕。 (四)、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 1、在图(3)空格处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2、现有甲乙两台显微镜(甲:目镜10×,物镜20×;乙;目镜,5×,物镜10×), 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乙(放大倍数小,视野宽阔)显微镜。 3、下面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正确步骤是 2、1、 4、3、5 。 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把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③盖好盖玻片④ 用镊子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展平⑤染色 4、请在图(4)中,画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模式图,并注出细胞核。(见14页) (六)研究题目:研究水中的微生物 方法和步骤:1、取一些池塘里的水 2、用滴管吸取一些池塘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3、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4、把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现象:水中有微生物在迅速运动 结论:水中含有微生物 2、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在空括号中填上序号。(5分) (6)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5)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1)一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并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二单元 实验一:探究铁生锈与空气有无关系 (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系吗 (2)、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3)、实验材料: 3个盘子、3枚铁钉、水、菜油

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题汇总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 (一)研究鱼颜色的保护作用的实验。 (三)完成点燃花生米的实验,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研究内容:点燃花生米,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实验材料:火柴(打火机)、细铁丝、花生、小烧杯、软木塞、水等。 实验方法:(1)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泥上;(2)点燃花生米,加热适量水;(3)花生米燃烧完后,测一测水温。 实验结论: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光能和热能。

(四)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五)实验内容:用尺子挑报纸的实验。 实验材料:报纸,尺子等。 实验方法:(1)在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2)轻而慢的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3)快而重地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1)慢压时,能翘起报纸;(2)快压时,报纸哪怕是破裂,也不会轻易被抬起。 我的解释: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在慢压时,空气能进入纸下,是上下大气压相等,从而能翘起报纸;而在快压时,空气来不及大量进入纸下,作用在纸上的向下气压远大于纸下向上的气压,所以报纸哪怕破裂,也不会轻易抬起。

(六)研究问题: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为什么? 我的假设:小金鱼不会死。 实验设计: (1)实验器材:小金鱼、试管、试管夹、蜡烛、水等。 (2)操作步骤: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观察小金鱼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3)我的结论:小金鱼没有死。 (4)为什么会这样?请解释。 答:金鱼不会有生命危险。试管内的小金鱼之所以能够存活。一是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二是加热的位置在试管的上端;三是热的传递方向主要是向上。小金鱼虽然能存活,但能持续的时间不长。如果改变加热的位置,或者将试管尽可能平置,金鱼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了。 (七)研究问题:剪下纸杯的杯底,按同样的大小,在餐盒上剪下一个圆圈,把纸杯插进餐盒的圆孔内,做一个“气垫汽车”。用力往纸杯里吹气,“气垫汽车”能开动吗?为什么? (1)我的假设:气垫汽车能开动。 (2)实验设计: ①实验器材:剪刀、纸杯、餐盒等。 ②操作步骤:剪下纸杯的杯底,按同样的大小,在餐盒上剪下一个圆圈,把纸杯插进餐盒的圆孔内,做一个“气垫汽车”。用力往纸杯里吹气,观察“气垫汽车”能否开动。 ③我的结论: 气垫汽车能开动。 (3)“气垫汽车”能行驶的秘密是什么?请解释。(3分) 答:气流进入杯中后受纸杯壁的阻挡向后下方吹出,向下方的力托起气垫汽车,向后方的力推动气垫汽车前进。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与评分表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 气体的热胀冷缩 (四年下册) 班别姓名座号成绩 完成下列操作 1、讲述仪器用品名称(20分) ①烧瓶(10分)②水槽(或烧杯)(5分)③气球(5分) 2、气球受热的变化(40分) ①在烧瓶口上套一个小气球(20分) ②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大小变化(20分) 3、气球受冷的变化(30分) ①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大小变化(15分) ②解释气球大小变化的原因(15分) 4、整理仪器(10分) 仪器用品能整齐放回原处 实验记录 气球大小变化证明: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评分表 试题:气体的热胀冷缩 (四年下册) 学校:班级:考核日期:年月日

监考员签名: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 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三年下册) 班别姓名座号成绩 完成下列操作 1.讲述仪器用品名称(20分) ①条形磁铁(10分) ②指出一块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涂色的条形磁铁)(10分)2.观察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35分) ①将两块涂色的条形磁铁两极相互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20分) ②判断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填写实验记录(15分) 3、判断未涂色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35分)

①将涂色条形磁铁与未涂色条形磁铁靠近(10分) ②判断未涂色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用S和N标上记号(15分)4.整理仪器(10分) 仪器用品整齐放回原处。 实验记录 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极相互,异极相互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评分表 试题: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三年下册) 学校:班级:考核日期:年月日

监考员签名: 后白塔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技能操作测试试题班别姓名座号成绩 实验目的: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铁架台、测力计、杠杆尺、钩码等。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2、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a5244082.html,发表时间: 2011-05-26 10:32:55 点击次数: 1,388 一、问题的提出 1、小学科学学科地位 国家曾在1992年、1994年和1996年、2001年对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情况开展了四次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1996年仅为0.2 %,2001年为1.4%,调查的对象虽是我国公众,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小学科普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而这一改变必须从改革小学的科学教学开始,小学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培养的重大学科。2001年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将小学《自然》改为《科学》,更加看到国家对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并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并将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课时量也有所增加。各级政府也加大投入,为各校建立仪器室、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并加大科学教师的配置和培训,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新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核心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3、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针对“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反映”进行过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82.8%的学生喜欢科学课,其中由于“科学课老师讲得好”的占17%;由于“这门课是理科的基础课”的占8%;由于“科学课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的占20%;由于“科学课教我们观察、研究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占一半以上,达55%。由此可见,学生喜欢科学课主要是因为课程本身“符合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能够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其中,实验教学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 4、国内外相关研究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竞赛试题

六上实验一:滑轮组作用的研究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今天,我做的实验是滑轮组作用的研究。(10分) 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了解滑轮组的作用。(10分) 三、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有一盒钩码、一个铁架台、两个滑轮、线绳、一个测力计。(10分) 举手,实验的材料准备齐全。 四、现在我开始实验操作:(共50分) 1、先组装一个滑轮组,(将一个滑轮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作为定滑轮;在定滑轮 上系上一根线,绕过另一个滑轮后再绕过已固定的滑轮,一个简单的滑轮组就组装好了。)。(20分) 2、观察用力的方向,测量用力的大小。(然后用这个滑轮分别测量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发现用滑轮组提升物体的方向都是向下,测量力的大小分别是1N、2N、4N。)(10分) 3、与直接提升物体的用力方向,用力的大小作比较,并做好记录。(20分) (用测力计分别提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发现直接提升物体的方向向下,测量力的大小分别是2N、4N、8N.) 滑轮组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 从实验记录单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直接提升物体的方向是向上,而用滑轮组提升物体的方向是向下,由此可以得出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还可以看出,用滑轮组提升物体所用的力比直接提升物体用的力少,得出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 四、实验结论:(10分)

综上所述这个实验的实验结论是:使用滑轮组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又可以省力。五、整理实验材料。(10分) 六上实验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一、我做的实验是: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10分) 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10分) 三、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有:一字形、U字形、波浪形、长方体形、圆柱形纸各一张,垫片若干、8本同样厚的书。(举手向老师示意实验仪器准备齐全)(10分) 四、现在我开始实验:(50分) (1)把高度相同的几本书堆起来,做一个架子;(5分) (2)把“一字形”的纸架在两堆书上,然后往卡纸中间位置放垫圈,直到纸梁压弯曲接触到桌面再记录垫圈的数量。(叙述完整得3分,动作规范得5分,共8分。); (3)把“U字形”的纸架在两堆书上,同样的方法,往卡纸中间位置放垫圈,直到纸梁压弯曲接触到桌面再记录垫圈的数量。(叙述完整得3分,动作规范得5分,共8分。); (4)把“波浪形”的纸架在两堆书上,同样的方法,往卡纸中间位置放垫圈,直到纸梁压弯曲接触到桌面再记录垫圈的数量。(叙述完整得3分,动作规范得5分,共8分。); (5)把“长方体形”的纸架在两堆书上,同样的方法,往卡纸中间位置放垫圈,直到纸梁压弯曲接触到桌面再记录垫圈的数量。(叙述完整得3分,动作规范得5分,共8分。); (6)把“圆柱形”的纸架在两堆书上,同样的方法,往卡纸中间位置放垫圈,直到纸梁压弯曲接触到桌面再记录垫圈的数量。(叙述完整得3分,动作规范得5分,共8分。) (7)(实验报告单填写完整得1分,与试验结果相符得4分,共5分。)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实验单

小学科学教师最新优秀论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教师最新优秀论文农村小 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文章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河北省廊坊市大陈府中心小学李晓凤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学习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课的教学必须重视实验。那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呢?下面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见解: 一、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实验材料 虽然我们有实验仪器,但不是什么都有,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如上《土壤里有什么》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

各自准备新鲜土壤,里面还有活生生的动植物,非常便于观察。再如上《电磁铁》一课时,由于学校库存的材料有限,我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的机会,于是我先向学生讲解制作电磁铁所要用到的材料,然后让学生找来有绝缘层的导线、铁钉、电池和大头针,让学生按照课本介绍进行制作电磁铁。由于有了可做实验的材料,学生就能“真刀实枪”地做科学,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二、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而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新版

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六年级学 生 姓 名 实验形式分组观察 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晶体实验时间实验目的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仪器器材放大镜、食盐、白糖、碱面、味精 实验过程1、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把观察到的图像用铅笔在白纸上描绘下来。 实验结果 教师批注实验成绩

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六年级学 生 姓 名 实验形式分组观察 实验名称放大镜的观察及怎样的放大镜倍数大实验时间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把物体放大了多少倍。 仪器器材 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实验过程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实验结果 教师批注实验成绩

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六年级学 生 姓 名 实验形式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时间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仪器器材 学生显微镜、洋葱、载玻片、盖玻片、碘酒、清水、培养皿、美工刀、镊子、烧杯 实验过程 1、按要求取镜、安放、对光。 2、制做临时装片。 3、安装临时装片: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 置,直到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为止。4、调好后各小组轮流观察。并画出洋葱表皮细胞图。 实验结果 教师批注实验成绩

班级六年级学生人数39人实验形式分组实验实验名称生物细胞的观察实验时间3月23日实验目的 1. 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 2.认识并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仪器器材学生显微镜、植物叶切片 实验过程1、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2、观察 3、收镜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生物的细胞组成和结构。 教师批注实验有序实验成绩优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小学科学所有实验操作

2、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课题: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冷水、热水。 操作步骤: 1、将一个烧杯盛冷水,一个烧杯盛热水。 2、检查温度计是否完好。 3、测冷水温度: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盛冷水的烧杯里,观察、读数。 4、测热水温度: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读数。 实验结论: 实验测得冷水的温度是(),热水的温度是()。 注意事项: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放入水中时,下端不能碰到烧杯的底与壁。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3、磁铁的性质 实验课题:磁铁的性质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2块、铁片、铜片、木片、塑料片、塑料小车2个。 操作步骤: 1、吸铁实验:把铁片、铜片、木片、塑料片放在桌面上,用磁铁的一端去吸,观察实验现象。 2、同极作用:把一块条形磁铁放入塑料小车里,把另一块条形磁铁放入另一辆塑料小车里,用磁铁的南极去接近另一块磁铁的南极(或磁铁的北极去接近另一块磁铁的北极),观察实验现象。 3、异极作用:把一块条形磁铁放入塑料小车里,把另一块条形磁铁放入另一辆塑料小车里,用磁铁的南极去接近另一块磁铁的北极(或磁铁的北极去接近另一块磁铁的南极),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磁铁能吸铁;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注意事项: 1、磁铁容易摔坏,要注意拿好拿稳磁铁。 2、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3、整理仪器和实验桌。 4、用指南针定方向 实验课题:用指南针定方向 实验器材:指南针 操作步骤: 1、检查指南针是否完好。 2、把指南针盒放平,让指南针自由转动。 3、待指南针的磁针停止摆动后,转动指南针盒,使方位盘上标明的南(S)、北(N)方向与磁针指的方向一致。 4、对照方位盘,确定出各个方向。 实验结论: 用指南针能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注意事项: 1、指南针要轻拿轻放。 2、指南针盒要放平。 3、整理仪器和实验桌。 5、高锰酸钾的溶解 实验课题:高锰酸钾的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高锰酸钾、水 操作步骤: 1、将烧杯装上水。 2、将高锰酸钾药品放入烧杯里。 3、用玻璃棒搅拌。 4、观察高锰酸钾药品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实验结论: 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 注意事项: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1)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增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最好途径。【关键词】:实验材料体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实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实行检验和使用的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但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升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升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物质的变化》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理解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淀粉的水平,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很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地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1、“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理解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题

科学实验题 第二单元 1、白糖加热变化实验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 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粉末或细微结晶,无臭、味涩,易溶于水。白醋的特点:无色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我们会听到(嗤嗤的响声),看到( 冒气泡 ),说明(有气体产生)。 (2)、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壁外壁,感觉(有点凉)。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3、探究的问题: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我的假设: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方法: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发生的现象;(以上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气体 是二氧化碳) 3、将产生的气体导入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火焰立刻熄灭。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蜡烛火焰熄灭。 3、将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 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看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4、铁片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吗?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答: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确定,铁锈和铁不是相同的物质,即铁锈是一种新生成的物质,所以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5、铁生锈与空气的关系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 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实验材料:3个同样大小的盘子,3枚同样的铁钉、水、菜油 实验方法: 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4、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5实验结果:铁钉在空盘子里是会生锈的,但是生锈的速度很慢;铁钉在菜油盘子中没有生锈;铁钉在水盘子中生锈的速度很快,而且生锈的量也很多,现象很明显。 原因分析: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并且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6、硫酸铜溶液也铁钉的反应 (1)、配制一杯硫酸铜溶液,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其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看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的物质附着 ),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 (2)、过一会儿,取出铁钉,我们又观察到( 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会逐渐变浅,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成(红褐色)。 结论: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化学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课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实验名称

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实验班级 六年级 实验类别 B 实验组数 10 实验时间 任课教师 实验 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规范操作要点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与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备注 放大镜的作用一一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一一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就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实验通知单 课题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实验名称 实验班级 六年级 实验类别 B 实验组数

10 实验时间 任课教师 实验 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与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规范操作要点 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与蚊蝇嶂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就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备注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一一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 密布细毛,有钩爪 实验通知单 课题 3、放大镜下的晶体 实验名称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实验班级 六年级 实验类别 B 实验组数 10 实验时间 任课教师 实验 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完整word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那么,是不是只要准备足够的器材,安排好实验步骤,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只要实验顺利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呢?不是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更应关注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用心观察,善于发现、挖掘,把握时机,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实验前谋选材料,从简求实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探究,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⒈ 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 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便有了一些相互关系,不同的组合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些特定的言行。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软木塞浮上来,材料结构的简单,使他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越好呢?不是的!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完整版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 作考试试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试题1 探究蜡烛的变化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一、实验目的:探究蜡烛的变化 二、实验器材:蜡块、蜡烛、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烧杯、白瓷碗、澄清石灰水 三、考试题单: 1、检查仪器设备 4、整理实验台,器材复位。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试题2 辨别物质的酸碱性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一、实验目的:辨别物质的酸碱性 二、实验器材:烧杯、滴管、紫甘蓝水、白醋、澄清石灰水、自来水 三、考试题单: 1、检查仪器设备 3、实验结论:像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像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像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做。 4、整理实验台,器材复位。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试题3 探究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一、实验目的:探究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二、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水槽、水、小石块、坩埚钳 三、考试题单: 1、检查仪器设备 2、实验操作 4、整理实验台,器材复位。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试题4 探究能量的转换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一、实验目的:探究能量的转换

二、实验器材:火柴、花生米、铁丝、暖水瓶软木塞(或橡皮泥)、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适量)、温度计 三、考试题单: 1、检查仪器设备 2、实验操作 4、整理实验台,器材复位。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试题5 探究瓶子吹泡泡的原因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一、实验目的:探究瓶子吹泡泡的原因 二、实验器材:雪碧瓶、橡皮泥、吸管、色素、热水、冷水、培养皿、小杯 三、考试题单: 1、检查仪器设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方案

20102.09-2013.09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随着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探究教学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认识不足,出现了两个极端:—是为了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这样的两种教学模式看似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际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科学教师已认识到此中的不足,并做了些相关研究和实践。例如:美国的萨玛?沃泽曼、乔治?伊芙妮著的《新小学科学》中强调的把“科学探究”作为儿童思考和做科学的方式从而建立对科学现象的概念的理解;强调“听取报告”,帮助学生建立联接并提升科学素养。以及英国的贾德(Jurd)老师对“孩子在科学活动中是否在思考”的研究,提出了课堂中“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教学的先进经验和理念。这些研究,促进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为此,我们在前人所取得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本课题研究,旨在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开展教师指导策略研究,提高观察和实验的实效性。 二、课题的核心 1.探究式教学策略:教师立足于兰本达教授所提出的“探究——研讨”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探究式教学策略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课题组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指导策略: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在本课题中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设计探究式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营造创新思维的外部条件,促发学生主动探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