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家校共育的理念.pdf

2020年家校共育的理念.pdf

2020年家校共育的理念.pdf
2020年家校共育的理念.pdf

家校共育的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不过仍未形成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与之相关的词还有“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等。

在儿童入学之前,几乎所有家长都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有的家长便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师,甚至交给了社会。这是不理智的,也是没用的,是无法挽回的。

国外对于家校共育的研究进行的很早,而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认识这个问题。教育研究者马忠虎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这样一来,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观点,慢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了我国教育界以往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英国教育家克拉克尤其重视家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做出了贡献。”

实际上家校共育的活动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 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 ,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 M·R·Langenbrunner) 和索恩伯格( K·R·Thornbury) 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首先是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孩子教育是家长参与的传统模式,也最常见,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家长也一般会在活动中感到轻松自在,其角色作用不会受到别人的威胁。这类参与的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家校双方的交流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特色,参与目的主要是学校得到家长对其孩子教育的支持,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

接着是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自愿参与的活动范围很广,自愿参与者也不仅仅限于在校学生的家长,可以是其他一些与学校没有家庭联系却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的家长, 关注的已不仅只是他自己孩子的教育,学校整体教育事务也已成了他关注的一个部分。但是,以这种身份进行的参与活动对家庭和学校都有较高的要求。家长须有较高

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要有更积极的参与欲望;教师或其他专职人员须有较强的组织才能和合作技能。

除此之外还有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应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部环节,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美国学者赫斯(K·D·Hess)认为,家长参与决策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人们对没有参与制定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其次,整理信息、决策、推行的过程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家长、学校相互学习,有益于改进管理技能;再次,家长最了解其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也一般最了解孩子的个人情况,因此,必须干预其孩子教育过程的规划。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可以不仅限于某个学校,其范围可以扩大到地方、甚至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以影响整个教育体制的管理和运行。

然而对合作活动中家长角色的一种新的观点是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者的伙伴。这意味着家长在其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伙伴关系。隆巴那认为,要建立伙伴关系就必须认识到家长有能力向学校提供帮助 ,认识到家校之间信息的交流和相互支持是一种共同受益的过程。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其理想的目的。

对于家校共育的实践,早在九十年代就有了报道。盱眙二中借鉴企事业单位管理经营中签订“共包合同”的措施,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协调,学生表现又极差的家长签订“共包合同”。使家校教育的结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虽然实践的时间很久,但在我国现阶段,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和初级阶段。从有关调查可见,我国的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家长与教师之间还存在相互推诿教育责任、共育意识不强的现象;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的现状。此外,我国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管理权力集权化,家长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等。再有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等的课程中,缺乏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得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技巧主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

而家长教育意识不强带来的结果也是有着不少现实例子。我本人班上有位非常调皮的同学,时常中午不回家看其他同学玩游戏,学习态度也很不认真。后来发现家长也并没有很好的教育意识,很多需要家长签字的作业,家长看都不看只是随便签了。这样放纵无所谓的态度,让学生也没有了学习的良好习惯。

还有一类问题是这样的,很多家长也很想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之中,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在家庭英语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是非常迫切的,这种迫切类似于“揠苗助长”,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则不太关心,这种病态式、一蹴而就式家庭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家长热衷于参考书购买热,热衷于大量额外作业的布置,热衷于家教的聘请,热衷于替学生报各种补习班等,这就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家庭教学模块中,家长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在学校教育模块中,老师是学习的辅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式的学习。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体系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从而配合好学校教学的步伐,进行良好的家校协同教育环境的营造,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性,该模块的开展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家校教育平台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对孩子进行持续教育,家长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这就需要家长多向学校以

及教师交流教育的方法手段,甚至是开办家长学校,有时也是必要的。而且,相对与学校,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是深入许多的,能完全针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辅助。这是学校教育难以做到的方面。

基于这些,可以看出家校共育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首先家校共育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和谐的家校共育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最后家校共育关系可以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家校共育 携手共育

家校共建携手共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德育的构建,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天然合作者,家庭和学校是帮助孩子起飞的双翼,只有向着同一个方向、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时,学生才能够真正展翅飞翔。家庭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城乡结合部,学生和家长素质参差不齐,这是我校开展家校共建工作出发点。教育这项责任仅仅靠学校来完成是不行的,缺乏家庭关注的教育是事倍功半的,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事半功倍。 家校共育,重在“合力”上下工夫。必须摒弃传统家校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家长也是学校教育的优秀资源。必须让这些资源在学校管理和教育中加以充分利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真正地变成1加1大于2的效应。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定期召开家长会 我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全体学生的家长会,平时又不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座谈会,及时地了解家庭教育的动态,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优势,拓宽家庭与学校互动的渠道。 让家长与老师面对面互动,尽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互动形式,但这种方式的互动毕竟要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特别是对于工作繁忙和在外地打工的家长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优势,

进行家校互动,也是一条不可缺少的途径。例如,可以利用网络,校训通平台,使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班级的基本情况和重大活动,也可以留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或者是要求学校和教师给与解答的问题等。我们还利用手机微信或微信群进行互动交流等等。与家长适时交流,及时沟通,快速而便捷。绝大部分家长在同学校交流时都非常理性,使网络不仅成为接受家长监督的平台,而且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更是家校友谊的桥梁与纽带。 (三)“家校共读活动”引导学习型家庭的建立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在人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文学家哥德有一句名言:“读一本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法国诗人雨果则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它对于人类之所以必须,在于它是滋补光明的饮料。”,读书有益于育德,有益于励志,有利于启智,有益于明史,儿童受到优秀书籍熏陶,将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正基于此在低年级时我在班级提出了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期内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向家长推荐了《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淘气包马小跳》等书籍,每天回家后让学生和家长共读书,并在“阅读存折”里记录下来孩子们读书的页数和家长参与活动的感受建议、学生读书的收获等。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高,孩子们读的书难度有所增加,结合一米阅读的APP使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自由的遨游,让书香沁入每一个学生的心脾,让学生在书香中茁壮成长!

2020年家校共育的理念.pdf

家校共育的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不过仍未形成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与之相关的词还有“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等。 在儿童入学之前,几乎所有家长都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有的家长便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师,甚至交给了社会。这是不理智的,也是没用的,是无法挽回的。 国外对于家校共育的研究进行的很早,而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认识这个问题。教育研究者马忠虎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这样一来,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观点,慢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了我国教育界以往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英国教育家克拉克尤其重视家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做出了贡献。” 实际上家校共育的活动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 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 ,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 M·R·Langenbrunner) 和索恩伯格( K·R·Thornbury) 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首先是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孩子教育是家长参与的传统模式,也最常见,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家长也一般会在活动中感到轻松自在,其角色作用不会受到别人的威胁。这类参与的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家校双方的交流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特色,参与目的主要是学校得到家长对其孩子教育的支持,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 接着是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自愿参与的活动范围很广,自愿参与者也不仅仅限于在校学生的家长,可以是其他一些与学校没有家庭联系却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的家长, 关注的已不仅只是他自己孩子的教育,学校整体教育事务也已成了他关注的一个部分。但是,以这种身份进行的参与活动对家庭和学校都有较高的要求。家长须有较高

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课题

《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家和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下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教育功能,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我校响应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提出《家校(园)共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在本校范围内开展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的探索与实验。特制定实验的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可见,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和基础。它早于学校教育,更早也更直接的影响着孩子,决定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父母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隐性教育,是人类行为举止在孩子心中的刻画。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老师是学生能否接受科学的、领先的教育的关键。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由此,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对于新时期的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提高老师和家长的素质,从而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

家校共育案例李远碧

家校共育案例 --- 由一位女孩的变化所思 荣昌初级中学李远碧 主题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认识到教育好孩子需要多方面努力,同时家庭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 尤其是要特别关注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变化,关注他们的叛逆期。 案例过程描述:小西是我任教班的一名女同学,她聪明、活泼、好问。在她写的日记里我了解到由于她的妈妈在她读小学时就已去世,所以她特别想得到所有老师的关爱。表现在:在入校来的第一节课上,只要上课老师一提问题,她就将手举得老高。当时,这女孩的形象就牢牢印在我脑海里。每位老师都如我一样对她给予了满满的爱。可是,这学期,她变了,上课开始分神了,人也显得沉默了很多,再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更要命的是她叛逆心特重,有一次居然违反了校规校纪。 我在班上开展了关于“谈谈我的烦恼”主题班会。首先让全班学生谈自己的烦恼,然后大家再相互帮助,相互解决烦恼。其中小西就谈到爸爸不理解她。上学期寒假一放假,爸爸就逼着她去参加补习班,还说她期末考试考到这样差。小西委屈地说:“上期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了,我已考到班上第五名了,可爸爸一句鼓励的话都没说,反过来还是抱怨我,还说我怎么只考了第五名。寒假早上一起来,我便自觉地读书,下午睡醒,又背一个小时的英语。呵!可好!在他眼里,我就像上学一样,是自己的义务,对他来说是理所当然。我估计我爸的眼睛是瞎的,是被我的成绩所蒙住了,我真是火冒三丈。我看我爸变成冷血动物了。我在家里没得到他一点点鼓励,我觉得家里是冷冰冰的,因此,我就想到外面去玩,我就是要气气他!……” 针对孩子所说的,我和她的家长进行了交流。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发现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确存在问题,缺少对孩子正面地的鼓励,并且与孩子交流家长都是高高在上。更头疼的是家长对孩子这学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也无可奈何。 案例反思: 看着小西的叛逆,我渐渐回味起十来年的初中教学生涯,忽然清晰了十四五岁青春期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总的说来不外乎三种: 一:情感丰富,情绪波动。初中的孩子感情相对脆弱,有时喜笑颜开,有时莫名其妙伤心;对大人不愿意谈及心事,对好友却能敞开心扉。

家校共育教育案例讲解学习

精品文档 家校共育教育案例 肖健萍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校合作正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重视家校合作是全面提高我们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我包靠的班里有一个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在学校很听话,也特别懂事,还是班干部,工作认真负责,威信也很高,我特别喜欢和信任她。可是有一天,她的妈妈告诉说:“我家那佳佳,在家里都有些不服管了,和家里人顶嘴,每天一放学回家就是要钱买东西吃,不给有时候还会自己去拿或者偷;作业一摊开就是叫姐姐告诉她做等等。我一听,都目瞪口呆,我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和家长做过详细的交流后,我就开始反思,,我想应该是这样几个问题,作为孩子的导师没有及时处理好。 一、家校联系工作没有做好。如果经常保持家校联系,多了解学生在家生活的情况,就不会导致学生在学校和家里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 二、优生的心理问题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现在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特别需要别人关注他们,如果稍微让他们有被疏忽的感觉,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赢得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对的或者不正当的方式方法。 三、正确的引导生活消费观念。或者在我们眼里,在学校成绩好,表现优秀,懂事乖巧,那就是有一个不用费心管的好孩子。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作为孩子的共同属性,他们好奇贪吃,羡慕别人的好东西,他们有着同样的需要,而只是对一个懂事成绩好懂道理的孩子来说,需要的是我们的正确引导,然后他们就可以很快的改正并树立正确意识和观念。 四、我们应该和家长建立共同引导孩子的共识。我们虽然不能说作为老师或者孩子的导师我们的管教有多好,但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并予以互相的指导,那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我们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需要探讨,需要共同的改进。 作为导师,家校联系是教育学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对学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这样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随时说给家长知道,让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也可以把学校的一些决定跟家长沟通,争取得到家长支持,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这样一方面也可以随时监督学生在家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感觉得我们老师很关心他的孩子,那么这样起来我们老师在开展一些工作也可以得到家长和学生的支持,让学生感觉得老师所做的工作是在为他们好,从他们的方面去考虑和开展工作。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学校已经为加强家校沟通,以期形成教育合力而做了诸于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发放征求意见书,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准备。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让我们携手家校合作共建孩子美好的明天。 精品文档

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家校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时期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形成目标统一、要求一致。但现在家庭教育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有的家长缺乏教育知识,家庭教育水平低;有的家长对离子期望值过高;有的对孩子只管养,不管教;有的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孩子几近无人照管等等。这些问题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反作用力,常使学校教育的努力付之东流。 针对家庭教育现状,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必须打破关起门办教育的陈旧思想,积极主动地去起转变家长观念变革的重任,使家校协调一致,产生积极的教育协同力量,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在前期工作中,学校也召开过家长会,并开办了家长学校,但由于工作方法单一,家校联系较少,家长参于率低,不能达到相互促进协同教育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应该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这个整体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发挥教育体系中每一个组成部分的作用。也即是说,有机整合家校教育在现行的教育

环境下意义深远。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和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提高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服务学生的成长。全方位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索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和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提高全体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服务学生的成长。通过课题研究,全方位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 1.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作的教育系统,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了合力,相互影响、互相配合。 2.通过家长学校的系统教育,许多家长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家教水平有了巨大改善。 3.通过家校联系平台,进一步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效果。

家校共育案例

“折翼天使”变形记 古浪县黑松驿中心小学侯玉霞 一.个案背景: 浩杰来自一个单亲家庭,自小没有感受过一丝母爱。爸爸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每年都会去外地打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家中大多由爷爷奶 奶照料浩杰的生活。俗话说:隔辈儿亲。老人一般比较溺爱孩子,孩子有 求必应,何况浩杰还是个没妈的孩子。爷爷奶奶更是将他视为掌中宝,真 应了那句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爸爸跟孩子在一起的时 间也不多,甭提多心疼这个没娘的孩子了。 二.案例描述: 浩杰是个聪明的孩子,无论模样,还是嗓音,活脱脱小男子汉一枚。 只是非常调皮、捣蛋,一点儿规矩没有。在他上幼儿园其间,老师们对他 也是束手无策。浩杰好像对什么事物都置若罔闻,提不起任何兴趣。幼儿 园的小王老师跟我聊天时,对我说,有一次,她给孩子们讲故事。其他孩 子都被她声情并茂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唯独浩杰依然 东张西望、我行我素,那不屑一顾的神情彻底给老师的一腔热情浇了一盆 冷水。 由于浩杰的出生背景特殊,所以老师们也是一味的同情,并没有做到和其他孩子“一碗水端平”。倾斜的天平,使浩杰愈加肆无忌惮,上课经 常坐不住,满教室乱跑,逗逗这个,碰碰那个。老师一说他,他就委屈的 哭起来,因为他发现,只要他一哭,老师就会像爷爷奶奶那样妥协,他就

又可以为所欲为了。 三.个案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著名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谈到,儿童在出生至十八个月时就要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 世界。但是如果母爱不够,甚至缺失,孩子就会对人,对世界产生恐惧,充满不信任。浩杰正是由于母爱的缺失,外加爷爷奶奶的宠溺,才导致他 “另类”的表现。 如今,已经是一年级小学生的浩杰,虽然个头长高了,身体结实了,但习惯依然没有大的改观:上课经常发呆走神,看似在认真听老师讲课,一叫起来又啥都说不上;要么就跟同桌打闹,玩尺子,用铅笔戳橡皮。有 时,他还会趁我在黑板上写字时偷偷往嘴巴里塞一块馒头。浩杰的言行直 接影响到了其他孩子,很是让人头疼。导致有家长打电话给我,表示不愿 意让自己的孩子与浩杰同桌。 三.个案指导: (一)家庭方面: 虽说教育是教师的天职,但家长应该知道“隔行不隔理”,只有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它的实质是扎根于万千家庭之中的。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就好比没有依仗地基的建筑,后果不言而喻。孩子的生活由一点一滴的小事组成,所以家庭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要有原则,不要一想到孩子没妈就心疼,要知道,过度溺爱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孩子虽小,但很会察言观色。当他哭闹时,他会偷偷观察你的反应,你一心软他就变本加厉,表现的更可怜,来戳中你的要害,获取你的同情。

论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论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有一位教育名家这样说过:"谁放弃了家庭教育,谁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而谁赢得了家庭教育,谁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一是:既然我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理所当然在学校。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素质和教育孩子联系起来,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关注孩子素质的多,关注自己素质的少;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责孩子过错的多,反思自己行为的少。二是:我只需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其它方面可以忽略不计。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关注文化素质的多,关注道德素质的少;关注身体素质的多,关注心理素质的少;注重结果的多,注重过程的少;注重物质投入的多,注重情感投入的少;期望过高的多,注重实际的少。因此,往往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最终贻误了孩子的前程。 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要把孩子教育好,单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学校地处乡镇,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不高,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部分孩子由长辈监护,还有一些托给亲戚朋友来监护,这样极易形成孩子的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或者使孩子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 还有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我们把孩子学习不认真的情况向家长反映,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与后天的培养没有多大关系。部分家长坦言自己对孩子的学习基本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大部分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这种状况充分说明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没有形成一种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 明确家庭教育宗旨

家校共育的看法

家校共育的看法 当前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素质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由于社会的不良现象、家庭的生存危机、独生子女的“小皇帝”现象、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时刻冲击着学生们,特别是教育的实效性存在的问题,使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几大不良习惯:依赖他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有的甚至还存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极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都妨碍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所以学校,社会,家庭的综合教育,成为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和补充;当然学校也是家长学习提高的摇篮,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家长通过了解学校教育,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动态。如何协调好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使两者教育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抵消,这对每个中学生及中学生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结合心理学知识以及我个人的实践就家校共育的理论与实践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家校共育的作用 1、家校共育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想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还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长素养等,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2、家校合作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就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校联合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是要及时交流信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4、家校合作有利于家长做出教育的误区,有利于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所以,我们应转变家长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通过交谈、讲座、书面联系、向家长推荐一些谈家教重要性的文章,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另一方面,家长在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下,不断的提出改善学校教育的要求,传授社会上的经验,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二、家校共育的途径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同样家长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来,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下面介绍几种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径和方法。

家庭教育典型案例

城内小学义务教育先进典型工作案例 让每一位家长都成为教育的潜在同盟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命脉,是人类的希望,他们天真活泼、诚实单纯。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精心培育,这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在三种教育形态中的占据主导地位,而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细胞,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继续。无论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只有学校和家庭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使教育这一项系统工程得以顺利的实现,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此,离石区城内小学城全力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创建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立体网络格局,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培植多维度、创新型的家校合作模式。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家长全面了解城内小学的办学愿景、办学理念,从而形成了家校共育、家校一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使城内小学成为每一位孩子人人成长、天天进步的精神乐园。 1、传播学校核心文化,做学校文化建设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2015、2016年开学伊始,学校召开了全校性家长会,会上田雪梅校长为家长朋友们介绍了学校历史,办学理念及办学愿景,希望家校合力,共同传承老校文明,共育优秀人才,再创城内小学新的辉煌! (1)了解百年老校风采。让每一位孩子和家长了解城内小学校史,知道在百年长河中,有无数的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城内人,我们要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做一个文明的传播者。 (2)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一座教育的丰碑 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个快乐的天使 让每一位家长都成为教育的潜在同盟 让城内小学成为一所自由文明幸福的乐园! (3)了解学校办学愿景:“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教育学生:认知道理与实际行动密不可分,只要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最终就能达到完美、完胜的境界。求知践行,创新超越,永不停息。 2、构筑家校共建桥梁,做教师教学管理的理解者和支持者。 (1)开展年级作业开放周和教学开放周,邀请家长们进校园,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状况,了解孩子在课堂学习方面的表现,及时掌握情况,和老师齐抓共管,达到教育的目的。(2)全力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创建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立体网络格局,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校讯通、班级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培植多维度、创新型的家校合作模式。 (3)开学初,学校号召所有家长参与学校大扫除,家长、孩子齐动手,不仅打造出干净、整洁、温馨的校园环境,为孩子们树立了不怕脏、不怕累的好榜样,更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劳动以及合作的乐趣。 (4)“六一”期间,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文化艺术节当中,欣赏孩子的演出;协助孩子一同制作绘画、手工、书法等作品;与老师共同设计具有班级特色的展版,宣传班级文化,班级特色;并评选出优秀家长,与孩子一同上台领奖,感受学校大家庭的和谐与温暖。

家校协同教育的实施途径

家校协同教育的实施途径——创建学习型家庭 家庭是每个人最早接触的学习场所,也是每个人终身生活学习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型家庭”将成为未来社会最理想的一种家庭形态,也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类型。指导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在创建过程中,不断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互动,因此,指导创建“学习型家庭”成了学校提高家校协同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指导的目标和阶段。 学校依据“学习型家庭”的内涵,从“环境创建”、“书刊订阅”、“活动开展”、“亲子交流”、“计划拟订”五方面设立了学习型家庭的分级目标(详见表一)。具体实施分三阶段: 1.启动阶段 (1)在学习型家庭推进中,教师作为这一活动的指导者,首先应对学习型家庭理论作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为学校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 (2)对家长、学生作广泛的调查研究,为推进“学习型家庭”提供依据。经问卷调查,对学生家庭现有的学习气氛、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调查显示:有50%的家庭一直以来都有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要求和意识,在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上,注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15%家庭原本就有创建的基础,基本具备了学习型家庭的特点。如果在某些教育观念上适当进行调整,就可以称为学习型家庭了。有30%的家庭表示创建有一定的困难。 2.推进阶段。 系统规划“学习型家庭”推展活动,推进“学习型家庭”活动深入发展。 (1)、向家长发放了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倡议书。倡议书向家长宣传了学习型家庭的目标及要求。

(2)、开展“家庭读书节”活动。将四、五两个月确定为哈密路小学“家庭读书节”,要求1—5年级全体学生和家长都参加读书节活动。 (3)配合读书节,学校组织了家长读书会,动员家长自愿报名参加。 (4)开展“学习型家庭”大家谈研讨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围绕“创建学习型家庭”发表意见。 (5)经验交流活动。在推进活动中,充分发挥个别家庭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这类家庭的具体案例,给其他家庭以启迪,从而带动更多家庭向“学习型家庭”发展。 3.评定阶段。 在创建“学习型家庭”过程中,每个家庭的发展层次不尽相同,如何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家庭沿着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道路向前发展呢?我们必须发挥好评价的激励作用。在“学习型家庭”的评定指标中,让每一个家庭在这个目标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目标,以及与这个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家长们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性,促进每个家庭向学习型家庭发展。(见表一) 表一“学习型家庭”评定指标

家校共育的理念

家校共育的理念 令狐采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但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并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不过仍未形成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界说。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词最罕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与之相关的词还有“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parent i nvolvement”(家长介入)等。 在儿童入学之前,几乎所有家长都有家庭教育的意识。可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有的家长便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师,甚至交给了社会。这是不睬智的,也是没用的,是无法挽回的。 国外对家校共育的研究进行的很早,而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认识这个问题。教育研究者马忠虎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这样一来,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获得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获得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观点,慢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位置和作用,修改了我国教育界以往一直认为家

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阐扬家庭教育的巨年夜作用。 人的生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英国教育家克拉克尤其重视家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品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转达家庭不适宜转达的思想,即笼统、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做出了贡献。” 实际上家校共育的活动是纷繁庞杂、多种多样的,美国学者年夜卫·威廉姆斯(DavidWilliams)研究发明, 家长在学校中渴望饰演不合的角色 ,其角色规模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帮助到介入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 M·R·Langenbrunner) 和索恩伯格( K·R·Thornbury) 则把介入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首先是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以这种角色身份介入孩子教育是家长介入的传统模式,也最罕见,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家长也一般会在活动中感到轻松自在,其角色作用不会受到他人的威胁。这类介入的具体方法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德律风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家校双方的交流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特色,介入目的主要是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几点认识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几点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校协同教育是学校与家庭携手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育行为,目的是营造互动、沟通、协调、一致的家校和谐关系,形成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作用,以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诸方面健康发展。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要相互结合,达到协调、同步,才能奏出同教育的和谐音符,从而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家校协同教育”的关键并不在于两方面能否经常聚在一起,而在于他们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能否保持一致。在这方面笔者通过尝试,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家访是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前提 我国独生子女政策这一特殊国情,导致一部分学生有个性的,比较专横、高傲;一部分是比较自由的,听话的,可是习惯较差,作风散慢。但总的来讲,都是养尊处优的,在家为我独尊的较多,了解是指导的前提。班主任在接班后短时间内,对有“问题”学生进行家访,既可以了解学生,又是了解家庭情况的最好时机。特别是在家庭的自由氛围中,家长往往会被老师的热忱所感动,内心放松,就愿意把很多孩子的事,包括家长自己的事都跟老师说。记得班上有一位特别溺爱孩子的母亲,孩子什么事她都包办代替,对老师的劝告无动于衷,直到这孩子生病我前去探望,家长才告诉我,她曾经流产过一对双胞胎男孩,所以对这个孩子特别上心,我一下子理解了这个家长的心,家长也因老师的理解而逐步接受了老师的劝告和指导。这些事如果是在平时的校内交流中,由于时机、交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家长一般是没有机会说出来的,由此可见家访的重要性。面见式的家访,是一种坦诚的、温馨的交流,为着一个目标——孩子的成长。 二、家长会是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课堂” 每学期两次的家长会,老师不但可以和家长相互沟通,了解学生近况,还可以向家长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家长共同讨论,统一思想,寻求对策,做到协同教育。班主任要争取使家长在每一次家长会上都有所得,或是知道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或是大

2020年家校共育案例.doc

家校共育案例 骏骏的爸爸妈妈希望他能像草原上的千里马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驰骋,而他的个性也如一匹小马,热情而又不羁。他很爱运动,操场是他最爱的地方。场边,开放性器材栏上的每件东西他都可以一一的玩个遍,但是常常是哪里玩了哪里扔。他还爱跆拳道,已经有几年学习跆拳道的经历,和同学玩耍的时候,时不时的就一脚踢出去了,和他玩耍、在一起的同学很容易就被他踢到、绊到。比如在排队集合的时候,宣布某件令人开心的事,他会兴奋地来一个回旋踢,站旁边的孩子就无辜受害。多数孩子和家长对他有意见,常常有孩子和家长向我反映他对其他小朋友动手。他的爸爸妈妈也常收到其他家长和小朋友的投诉,甚至有些家长要求他转班或转校。 然而,骏骏也有另外一面。有一次,骏骏玩石头砸了隔壁班上一名同学的头。当他看到闻讯赶来的妈妈一边忙着张罗送同学去医院、一边掉着眼泪跟同学家长道歉赔不是。骏骏的眼泪也止不住的掉了下来,一会儿去拉下妈妈的手,一会儿去帮同学擦下脸,既悔恨交加又手足无措。还有一次,班上组织远足活动,路上骏骏一会儿帮同学提东西,一会儿扶同学过马路,一会儿帮助维持队伍秩序。 通过家访,了解到骏骏家庭条件比较好,但父母工作很忙,骏骏的日常生活主要由外婆照顾。一遇节假日,父母出

于“补偿”考虑,都会带他外出旅游、参观展览或是参加活动,以为只要他“开心就好”。所以,骏骏思维活跃、性格外向,善良有爱心,但不注重生活细节、不太会与他人相处。 掌握了这些信息,为家校共育提供了针对性。一是帮助父母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收集一些育儿注意、幼儿成长特点规律等知识,利用家校联系平台、班级QQ群等渠道,分享给家长,帮助家长纠正日常教育中的一些误区,并每周与家长进行一次电话联系,共同商讨引导教育的方法。二是帮助大家调整对骏骏的视角。利用家长会、节日活动等时机,及时向全班同学和家长介绍骏骏的“另一面”,让大家认识一个“全面”的骏骏,在骏骏外婆生日那天,组织全班同学在放学时,为他外婆唱生日歌。三是加强日常培养锻炼。采取代表全班参加体育比赛,当班级旗手、维护活动秩序等办法,启发骏骏的自我教育,增强他的自信心。一段时间下来,骏骏只要发现班级共用书架乱了后,都会主动地把它收拾得非常整齐,时常在放学后主动留下来帮助值日生打扫教室卫生。四是加强文化熏陶。把中央电视台的《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六一儿童节晚会》等优秀节目视频下载下来,组织全班家长和学生一起观看,培养班级互相关爱、团结向上的班风。 一个学期下来,骏骏再也不是那个不受欢迎的小野马,被全票推选为“美言美行”优秀学生。

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家校共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家校共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承担单位:重庆三峡教育文化研究院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问题的提出(解决为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案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要全盘地、全面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的重大问题。《决定》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的任务。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根本任务,首先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要转变教育观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其次,各项改革都要落实到制度上,转变教育观念要用制度来促进、来保证。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英国教育家克拉克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

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作出了贡献。”人的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人共同努力合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在教育机会匮乏的时代,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在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仅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决定学生命运的是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性教育的被传输。因此,学校不能把教育局限在自己内部,要用大教育观来发展教育,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应该把家庭、社会看成最丰富的资源,建立学校、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圆满完成《决定》中提出的教育改革任务。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学校都是社会组织的一个小细胞,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人体,离开整体去谈个体是不可能的,是片面的。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绝对不单单是老师、学校一方面的事。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校,外来人口子女入校越来越多,参差不齐的家长素质、对独生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同看法等,越来越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和关键性因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校、教师的工作也绝对不是孤立的,要实现和家长、和社会的横向联

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转变观念促进和谐发展

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转变观念促进和谐发展 西华池小学刘海霞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一、家校携手合作的重要性 (一)完善的家校合作关系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以及使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二)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是要及时交流信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四)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能够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 学校教育虽然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要求办学,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一种动力,因此,家长在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下,不断的提出改善学校教育的要求,传授社会上的经验,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二、当前家庭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情况概述 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家庭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双方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要求,被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所左右着。 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有些教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他们不仅没能力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家长走进校园,坐入课堂时,教师们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感,生怕他们的权威受到威胁和挑战;有些教师认为家长接入校

家校共育的理念教学教材

家校共育的理念

家校共育的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不过仍未形成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与之相关的词还有“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等。 在儿童入学之前,几乎所有家长都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有的家长便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师,甚至交给了社会。这是不理智的,也是没用的,是无法挽回的。 国外对于家校共育的研究进行的很早,而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认识这个问题。教育研究者马忠虎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这样一来,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观点,慢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了我国教育界以往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英国教育家克拉克尤其重视家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做出了贡献。” 实际上家校共育的活动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 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 ,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 M·R·Langenbr unner) 和索恩伯格( K·R·Thornbury) 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首先是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孩子教育是家长参与的传统模式,也最常见,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家长也一般会在活动中感到轻松自在,其角色作用不会受到别人的威胁。这类参与的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家校双方的交流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特色,参与目的主要是学校得到家长对其孩子教育的支持,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 接着是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自愿参与的活动范围很广,自愿参与者也不仅仅限于在校学生的家长,可以是其他一些与学校没有家庭联系却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的家长, 关注的已不仅只是他自己孩子的教育,学校整体教育事务也已成了他关注的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