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缩印版)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缩印版)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缩印版)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缩印版)

社会医学

考试题型:

名解2'×10

单选1'×20

多选2'×5

判断1'×10

简答30'

案例分析10'

第一章绪论

一、名解

1、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和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通过社会

医学研究,制订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提

高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

健康水平。

二、选择、判断

1、卫生事业发展经历了三次不同目标与任务的卫生革命:

①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②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目标,包括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和精神疾病等。

③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

保健为目标。

2、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

3、几个主要观点

(1)希波克拉底:①注意到人的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②知道什么样的人患病,比知道这个人患的是什么病更重要

③医师医治的不仅是疾病,更重要的是病人

(2)古罗马医师盖伦:重视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3)意大利人拉马兹尼:探讨职业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4)法国医师盖林: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法医

学等构成一个整体的学科,统称为“社会医学”。

(5)德国医学家诺尔曼和病理学家魏尔啸:强调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

重要作用。

三、简答

1、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①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②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③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

④开展特殊人群的预防保健工作

2、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

①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观点

②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性作用的观点

③高危险性观点

④疾病发生与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的观点

⑤健康公平性观点

⑥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的观点

第二章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一、名解

1、医学模式:归属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即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

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形成对疾

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

医学模式的核心是科学的医学观(疾病观+健康观)。

2、积极健康观: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

病或不虚弱。根据这个积极地健康观,健康可以理解为生物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健康观。3、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

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

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状态”或“灰

色状态”。

二、选择、判断

1、医学模式的特点:

①医学模式产生的社会性

②医学模式存在的普遍性

③医学模式作用的广泛性

④医学模式发展的渐进性与动态性

2、医学模式的演变(选择)

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原始时期的疾病观和健康观

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

来思考

③机械论医学模式:英国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培根提出“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

的观点,他把医学的任务分成3个方面: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和延长寿命。

④生物医学模式:

a、健康要维持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平衡被破坏,就

会导致疾病。这种保持生态平衡的观念,称为“生态学模式”。

b、克服了临床手术的疼痛、感染和失血三大难关。

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多选)

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

③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

④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

⑤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

4、1977年,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

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多选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

①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

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②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

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③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索影响人类健康和疾

病的因果关系

5、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表现为4个扩

大,即由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

保健服务,由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由院内

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由技

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掌握,考小题)

第三章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

一、名解

1、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

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受

社会欢迎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通

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

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能够负担

的卫生服务。

2、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指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

应的,国家、社会、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投入

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基本医疗服务既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

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

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供血服务

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

和安全饮用水等公共卫生服务,也包括采用基本

药物,使用适宜技术,按照

规范诊疗程序提供的急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

康复等医疗服务。

二、选择、判断

1、全球社会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辨析、判断)

①健康状况的不公平性:各个国家、国家内部在健

康结果、享受卫生保健的机

会以及支付的卫生保健

费用等方面明显有失公平。

②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以及

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健

康挑战同时并存。

③许多国家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政治承诺不

2、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策略

WHO提出了各成员国政府主要卫生目标是“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HFA/2000)

WHO提出的“HFA/2000”全球策略并不是指

2000年时世界上每一个人全部疾病均能受到治疗,

而是指人们将运用比当时更好的方法去预防疾病,减

轻不可避免的疾病和伤残的痛苦,而且通过更好的途

径进入成年和老年;能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居民间

均匀地分配卫生资源,使人人都能享受到最低限度的

卫生保健服务。

3、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

①使全体人民增加期望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②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改进健康的公平程度;

③使全体人民能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所提

供的服务

4、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①合理布局使人人接受卫生服务的机会均等

②社区参与社区主动参与有关本地区卫生保健的

决策

③预防为主卫生保健的重点应是预防和促进健

康,要以寻找和消除各种致病

因素为核心

④适宜技术卫生系统中使用的方法和物资应是能

被接受的和使用的

⑤综合途径卫生服务仅仅是所有保健工作的一部

分,应与营养、教育、饮用

水供给、住房同属于人类生活中最基

本和最低的需要。

5、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任务(判断、多选)

①健康促进②预防保健③合理治疗④社区康复

6、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判断、理解)

①社会经济状况

②人口状况

③卫生服务状况

④行为和生活方式

7、21世纪我国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

①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们的健

康需求在不断提高,迫切需

要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体系。

②人口老龄化、快速城镇化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迫切需

要对现行的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进行改革,

同时给我国的养老制度、社

会保障制度等也带来严峻挑战。

③我国农村工作任务艰巨,人群健康水平有待进一

步提高。

④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卫生

服务的公平性有待改善。

⑤传染病、慢性病、意外伤害等的预防控制形势严

峻。

⑥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运行

机制不健全,对基本的公共

卫生和预防服务的投入还很薄弱。

三、简答

1、基本卫生保健实施策略的基本要素

①对当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

教育;

②改善食品供应和合理营养;

③供应足够的安全饮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

④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

⑤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⑥预防和控制地方病;

⑦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

⑧提供基本药物。

第四章社会生理学

一、名解

1、社会生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群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及其与社会制度、法律及风

俗习惯的关系,从现代社会医学来看,这正是社

会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即研究社会卫生状况。

二、选择、判断

1、社会卫生状况的涵义: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

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

主要是社会因素。它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人群

健康状况的评价,二是对与

人群健康有关因素的评价。

2、个体健康评价(选择题)

(1)测体重

体质指数(BMI)是国际通用的筛查肥胖和营养

不良的指标,基本公式为:体重/身高的平方(体

重:公斤、身高:米)。

(2)测血压

(3)测血糖

(4)测血脂

(5)测行为

3、单一型群体指标(选择、指标的意义)

(一)人口统计指标

(1)粗出生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

每千人所出生的人数的比率,一般

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为: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

数×1000‰

意义:该指标可以粗略反映生育水平,了解指标

的动态变化,有助于计划

计划生育和妇幼卫生工作。

(2)粗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

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

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

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为: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

数×1000‰

意义:粗死亡率可以反映人群总的死亡水平,但

受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

的影响。

(3)年龄别死亡率:指某年某年龄别平均每千人口

中的死亡数。

算式为:年龄别死亡率=同年某年龄别死亡人数/

某年某年龄组平均人口数×1000‰

意义:分析该指标可以明确卫生工作的重点人

群。

(4)婴儿死亡率:指某地某年不满一周岁婴儿的死

亡数与同期活产总数的比值。

算式为:婴儿死亡率=某年不满周岁婴儿死亡数/某

年活产总数×1000‰

意义: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平均寿命有重要的影

响,它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

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死亡统

计指标中较为敏感的指标。

(5)新生儿死亡率:指某地某年未满28天的新生儿

的死亡数与同期活产总数的

比值。

算式为:新生儿死亡率=某年不满28天新生儿死

亡数/同年活产总数×1000‰

意义:与婴儿死亡率同样是反映妇幼卫生工作的

重要指标。新生儿死亡数在

婴儿死亡数中占很大的比重(约占50%),

因此,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

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

(6)围产儿死亡率:

算式是:围产儿死亡率=(同年围产期死胎数+

死产数+产生7天内死亡数)

/(同年围产期死胎数+死产数+活产数)

×1000‰

意义:该指标是衡量孕前孕期、产前产后保健的

敏感指标。

★(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算式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某年不满5岁儿童

死亡数/某年活产数×1000‰

意义:该指标是国际组织推荐并应用较多的综合反

映儿童健康水平的主要指

标。由于儿童死亡率比较高,且不易获得完

整的统计资料,故也常用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来反映婴幼儿的死亡水

平。

★(8)孕产妇死亡率:指某年中由于怀孕和分娩及

其并发症造成的孕产妇死亡

人数与同年活产数之比,以

万分率或十万分率表示。

算式为:孕产妇死亡率=某年孕产妇死亡人数/

同年活产数×100000/10万

意义:该指标反映妇女怀孕和分娩期的危险性,

它不仅可以评价妇女保健

工作,而且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卫生文

化水平。

(9)死因别死亡率:指因某种原因(疾病)所致的

死亡率。

其算式为:某死因死亡率=某年某死因死亡人数/

同年平均人口100000/10万

意义:死因别死亡率是死因分析的重要指标,它反

映各类病伤死亡对居民生

命健康的危害程度。

(10)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

死因构成是指全部死亡人数中,死于某死因者所

占的比例。

死因顺位是指按各类死因构成比的大小或死因

别死亡率的高低顺序,由高到低排列的位次。

意义:它们都可以反映各种死因所致死亡相对重

要性,明确卫生工作的重点

防治疾病。

★(11)平均期望寿命:又叫预期寿命,是寿命表中

主要指标之一,是依据年龄

别死亡率计算而得。

意义: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和人

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常用的重

要指标。

(二)疾病统计指标(选择)

(1)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某种

疾病的一定人群中新发该病

的频率。

(2)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时点患病率,是某

一时间横断面上某病患者数

占受检人数的比例,它是一种静态

指标,通常用于描述病程较

长的慢性病或发病时间不易明确的

疾病的患病情况。

(3)残疾率:又叫残疾患病率。是指某一人群在

一定时期内,每百人口中实

际存在的残疾人数,是说明人群中

患残疾的频率。

(4)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某病患者中因

该病而死亡的频率。说明疾

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

(三)身体发育指标

(1)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表示每年每百名活产婴

儿中出生体重不足2500克的

婴儿数所占百分比。(低

体重的含义)

(2)年龄别性别低身高百分比

(3)年龄别性别低体重百分比

4、复合型群体指标(选择)

(1)减寿人年数

减寿人年数(PYLL)(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是

指某一人群在一定时间(通

常为一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定义为70岁

或出生期望寿命)内因死亡

而使寿命损失的总人年数。

(2)无残疾期望寿命

无残疾期望寿命(LEFD)(以残疾为观察终点)。

LEFD是质量较高的生命

过程,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

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水平。

(3)活动期望寿命

活动期望寿命(ALE),是指人们能维持良好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的年限,它是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丧

失作为观察终点,代替普通

寿命表以死亡作为观察终点。

(4)伤残调整生命年

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是指疾病死亡损失健

康生命年与疾病伤残(残疾)

损失健康生命年相结合的综合性指标。

(5)伤残调整期望寿命

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ALE),也称健康调整期

望寿命(HALE)或健康期

望寿命,是指扣除了死亡和伤残影响后的平均期

望寿命。

(6)调整质量生存年

调整质量生存年(QALYs)测量内容包括两个方

面,即生存数量和生存质量。

5、与人群健康有关因素的评价指标(选择)

(1)环境指标

(2)生活方式及行为指标

(3)卫生保健指标

三、简答

1、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程序

①明确评价的问题及相应的测量内容

②根据已确定的测量内容选择适宜的、有针对性的

指标。

③资料收集

④资料分析

2、社会卫生状况评价资料的来源(两个来源、优缺

点)

(一)现有文献资料

优点:易获得,花费小,信息量大。

缺点:资料的质量问题,是否完整、是否准确

(二)专题调查资料

特点: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有周

密和科学的设计。

第六章社会心理诊断

一、名解

1、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

通常所说的性情、脾气,它同人的生物学素质有关,

并使人格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它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倾向于外部事物或倾向于内部体验)。

2、性格: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

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3、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

挑战时做出适应或应对的过程。

4、生活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包括在童年期家

庭教养和境遇、青年期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成年期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各种事件。

二、选择、判断

1、古希腊的名医希波克拉底根据他所提出的“体液优势论”,将人的气质划

分为4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1)多血质(活泼型):敏捷好动,神经过程平衡而灵活,容易适应环境。其特点是热情并有显著的工作效能,反应迅速,适应性强,注意力好转移,具有明显的外向性。

(2)胆汁质(兴奋型):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和较弱的抑制过程。其特点是,这种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但脾气暴躁、情绪易冲动,好挑衅,心境变化强烈,具有外向性。

(3)粘液质(安静型):他们的神经过程均衡,灵活性差,反应比较迟缓,沉默寡言。他们突出的特点是安静、稳重、均衡、坚强,他们能较好地克制自己,遵守秩序,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具有内倾性。

(4)抑郁质(抑制型):其神经过程是弱的,反应迟钝、孤僻、善于感知且抑制力强,情绪体验丰富,敏感,细腻,具有内向性。

2、情绪致病上要分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疾病发作或复发的诱发因素;二是直接

作为致病因素或疾病的促发因素。

3、应激反应的三期:①警戒期②抵抗期或适应期

③衰竭期

4、紧张性生活事件作为客观精神刺激,有其性质、强度和频率的特点,由此引

起的心理紧张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一般在一年之内)具有叠加作用,即各种紧

张性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紧张的总和与个体心理和躯体健康状况有一定的联

系,不同性质、强度、频度的紧张性生活事件对健康会产生不同的作用。霍

姆斯认为,个体在一年中生活事件变化单位如果累计超过200LCU,就易发

生心身健康问题;如果总值超过300LCU,表明他处于高度心理应激状态,

则有86%会发生明显的心身障碍。(选择)

5、心理紧张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选择)

三、简答

1、马斯洛的心理健康观(至少记5点)

①有充分的适应力;

②充分了解自己并能适当评价自己的能力;

③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适度的情绪发泄和控制;

⑨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求能恰当满足。

2、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正常的认知能力

②保持心情愉快、整体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③优良的意志品质

④良好的人际关系

⑤健全的人格

3、ABC三型性格对健康的影响

(1)A型

A型人格性格急躁,没耐心,好胜心强,不满足于现状,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精力旺盛,反应敏捷,做事总是匆匆忙忙,喜欢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常主动承担复杂艰难的工作,对失败和挫折的反应强烈,有力图控制和把握环境的倾向。(2)B型

B型性格,特点是悠闲自在,随遇而安,不喜欢出

头露面,想过安稳平静与世无争的生活。

研究表明,A型人冠心病的发病率远远超过B型人。

弗德曼的统计证实美国的冠心病中50%的属A型。

患心肌梗塞的人中98%的都是A型。

A型行为类型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高血脂症

等疾病有关

(3)C型行为特征:

①童年生活不顺利,形成压抑、克制的性格,如

同年丧失父母或父母分居,

缺乏父母的抚爱等;

②行为上过分与人合作,理智、协调、姑息、谦

虚、谨慎、自信心差,过分

忍耐,回避矛盾,屈服于外界权威等;

③情绪上易于愤怒但不能正确地和适当地表达自

己的愤怒情绪,易生闷气,

易焦虑、抑郁等。

C型行为类型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肿

瘤易发行为”

C型行为人的宫颈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和恶

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3倍左右,并可促进

恶性肿瘤的转移,促使癌前病变恶化。

4、情绪的特征

(1)情绪不是固有的,是由客观现实刺激引起的

(2)情绪上主观体验,如悲伤、愤怒

(3)情绪产生的中介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

第七章社会行为诊断学

一、名解

1、生活方式(狭义):狭义的生活方式指包括物质和

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

社会医学研究的狭义的生活方式,即由社会、经

济、文化等因素决定的日常

行为模式。

2、偏离行为:又称社会不良行为,是指偏离个人、

他人和社会健康所期望的

较稳定的行为。其特

点有3条:①害人、

害己、害社会;②稳

定而持久;③后天形

成的。

3、酗酒:通常把没有节制的大量饮酒成为酗酒。

二、选择、判断

1、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积极的休息与睡眠

②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③积极的应付方式

④体育锻炼

2、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

①不良生活方式具有自创性

②不良生活方式选择的社会性

③不良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播散性

④不良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

⑤不良生活方式的可改变性

3、烟草点燃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书P77)

①尼古丁②一氧化碳③烟焦油④苯丙芘⑤放射

性物质⑥刺激性化合物

4、吸烟的预防措施(辨析题)

①政府宣传

②行政干预

③健康教育

④戒烟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5、酗酒的危害

①肝损害,脂肪肝

②某些癌症,如食管癌、胃癌、肝癌

③可导致正常脑功能障碍,如意识障碍、幻觉、记

忆缺失

④酗酒伴有高脂肪的摄入,胰腺疾病的诱发因素

⑤酒精性心脏病,心脏脂肪性病变

⑥酒精影响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⑦孕妇酗酒,损害胎儿,胎儿发育异常

⑧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交通事故、意外死亡

(淹死、摔死、烧死),抢劫、强奸、被强奸、

袭击、杀人、被杀等恶性犯罪事件。

6、导致酗酒行为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

②心理因素,社会、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使

有些人的心理紧张起来,“借

酒浇愁”解除生活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造成的不

良心境。

③社会因素:酒文化。认为酒能增加朝气、激发意

志、诱发灵感、提高效率、

促进性欲、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

7、酗酒的预防措施(记住关键词):

①与学校共同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充分认识到酗

酒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行为观和健康观。

②与社区有关组织协同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压力。

③帮助酗酒者处理好人际关系。

④对酗酒引起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一二级预防防

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⑤对酗酒群众进行酗酒危害健康的正面教育

⑥联合采取行动减少或杜绝酗酒的条件和场所。

⑦社会医疗工作者、行政管理者带头杜绝酗酒行为。

⑧对酗酒成性的人,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综

合治疗。

8、不良饮食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①膳食结构不平衡:脂肪摄入过多,引起内分泌紊

乱,可致癌;蛋白质和糖摄

入过多,会导致高脂血症、脂肪肝等。

②食盐过多:高盐饮食,易患高血压。

③长期进食油炸食物:长期食油炸食品,不仅会导

致吸收率下降,还会有致癌

作用。

④饮食方式不当:会导致急慢性胰腺炎、胃炎、恶

性肿瘤等。

三、简答

1、不良生活方式产生的原因

①生活目的、需求和动机的错位

②人格缺陷

③社会压力和从众心理

④无知者无畏

⑤社会巨变引起群体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八章现代社会诊断学

一、名解

1、家庭结构的4种类型:

核心家庭:是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

庭。

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或一方)和一对已婚的

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是由一对夫妇(或一方)与几对已婚子

女及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异常家庭:是指鳏、寡、孤、独等一个人的家庭以

及群居家庭、同性恋家庭等。

二、选择、判断

1、家庭结构的破坏(判断)

丧偶、离婚、形成断代家庭等,可以造成夫妻一方

或子女的身心伤害。丧偶、离婚是家庭结构的严重破

坏,对健康损害最大,尤其容易导致儿童性格的畸形

发展。

2、家庭的功能(判断)

家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养育子女(生育与教育)、

生产和消费、赡养、休息与娱乐等。

4、人口年龄结构(判断、名解)

(1)老年人口系数: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

为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则为

老年型社会。

(2)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指14岁及以下的少年儿

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5、人口性别结构(名解、选择)

性别结构是指男性、女性人口分别在总人口中所

占的百分比,而性比例是指

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或1时的男性人口数。

6、人口素质:主要指全体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身

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名解、判断、选择)

7、生命素质指数(PQLI):是评价人口素质的一个

综合指标,它由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婴儿死亡

率和1岁平均期望寿命指数组成。(英文出现,知道

含义)

8、社会阶层: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相对于他人的地

位或称为社会经济地位,它

反映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阶层越高,健康

状况越好。(含义、多选)

【社会阶层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

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

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

层次。】

9、宗教教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影响的两面性、判

断)

①宗教给人以精神寄托②宗教具有精神强制性

10、风俗习惯与健康(判断、选择);

不良的风俗习惯可能导致不良行为的形成,从而

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常常表现出一

定的地区性和名族性。(1)衣着习惯对人群健康的影

响:人体装饰,如绘身、纹身、人体饰物和人体变形;

(2)饮食习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群

形成各自独特的饮食习惯,有些饮食习惯有损人的健

康。

三、简答

1、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1)经济发展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

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

健康的水平。经济发展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群健康

水平的提高。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①环境污染的出现

②生活方式的改变

③心理健康问题愈显突出

④社会负性事件增多

⑤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

(3)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①劳动力水平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智力水平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③资源消耗的减少。

第九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一、名解

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一种定量评价影响人群健

康的危险因素的方法,是通

过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

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依存

关系及其规律性的方法。

2、文献研究: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通过整理、综

合、分析等手段,最终达到

研究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3、观察法:指通过对事件或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直

接的观察来收集数据的方法,

是收集非言语行为资料的主要技术。

二、选择、判断

1、社会医学相关研究方法(选择)

①调查研究②实验研究③评价研究④文献研究

2、选题的原则(选择)

①需要性原则(重要性)②创造性原则③科学性

原则(可行性)

3、选择

(1)概率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

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2)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

定额抽样

4、概率抽样,样本能够推断总体;非概率抽样,样

本不能推断总体。(判断)

5、定性研究的特点(判断)

①关注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结果

②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其结果不能外推

③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

④很少用概率统计分析

6、多选

(1)定性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专题

小组讨论

(2)定量研究的方法:访谈法、信访法

7、访谈法的优缺点(判断)

优点:灵活、回收率高、容易控制质量

缺点:成本高、匿名保护差、访谈偏误、调查范围

小等。

8、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的优缺点(判断)

(1)封闭式问卷:

优点:①容易回答,节省答卷时间;

②据答率低,把不相干的回答减少最小限

度;

③便于整理分析。

缺点:①回答的准确性受到一定限制,回答者只

能在规定的答案中选择;

②资料有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③不易觉察到回答者对问题的误解。

(2)开放式问卷:

优点:允许回答者自由发表意见,不受限制,所

得资料丰富生动

缺点:①可能会收集到一些无价值或难于进行统

计分析的资料;

②使用范围有限;

③据答率较高。

3、(选择)

人口数量

社会人口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

11、不同文化类别对人群健康的作用模式(选择)

智能文化

科技知识

物质文化

生活资料

生产资料

生活环境

生活条件

规范文化

社会组织制度

政治法律形式

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

语言、教育等

行为

生活方式

思想文化

思想意识

观念形式

宗教信仰

文学艺术

精神生活

心理状态

环境生活

条件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卫生(绪论、第一—二章、第六章)考点 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2、三级预防措施是什么(懂得区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认真看课本举的例子)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措施 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干预个人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促进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生态学模型为指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来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第一级预防:防止疾病发生,降低发病率,促进健康第二级预防:防止疾病发展,降低病死率,保护健康第三级预防:防止病残及康复,提高生存率,恢复健康3、环境因素的种类 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社会因素。 4、环境污染源的种类? 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其他污染 5、环境污染物的种类? 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 6、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种类? 急性危害作用、慢性危害作用:非特异性危害作用、慢性疾患、持续性积蓄危害 7、环境污染的特殊危害? 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发作用、免疫毒性作用 8、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征? 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 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影响因素(污染物因素、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机体因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机体的机会以及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过程均具影响,它决定其对健康危害的程度、性质与部位。污染物的化学结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体内的量或人体暴露的浓度或强度。作用剂量与健康危害程度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评价方法:1)剂量—效应法;)2)剂量—反应关系;3)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机体因素:常见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有:健康状况、生理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 10、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2)慢性炎症 3)变态反应 4)非特异性疾病多发间接危害: 1)温室效应 2)形成酸雨 3)破环平流层的臭氧层 1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特点:A、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b、病例的分布于供水范围一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c、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2、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引起中毒性疾病、诱发癌症、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疾病、导致变态建筑综合征(注意八大症状)、导致空调综合征。 13、居住环境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急救医学基础》

《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30 适用专业及层次:农村医学中专开课时间:第4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急救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 掌握院前急救,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3.熟悉各急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4.掌握各急症的临床表现,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5. 熟悉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内容 6、掌握常用急救药物 (二)技能教学目标 1.应用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作出解释。 2.运用急救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学会对常见急症的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3. 初步学会使用常用急救药物。 4、学会急救常用技术 (三)素质教学目标

1. 具有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在实践中表现出对患者尊重、关心、爱护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概念,充分认识急诊病人危、急、重的特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全面较强的适应能力。 3.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1.了解急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了解急诊与急救医学的范畴。 3.熟悉急诊与急救医学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急救医疗体系 1.熟悉急救医疗体系的基本组成形式。 2.了解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 (三)院前急救 1. 概述 (1)了解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2)熟悉院前急救的任务和特点。 (3)熟悉院前急救伤员的分类。 (4)掌握院前急救的原则。 (5)熟悉院前急救的组织与实施。 2.院前急救管理 (1)了解如何建立急救网络。 (2)熟悉急救管理制度。 (3)了解急救设备的管理方法。 (四)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1.熟悉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方法。 2.掌握急救处理的原则。

社会医学复习要点

一、选择题 1.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p2): 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2.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p3): 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4.开展健康弱势群体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3.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的学者(p5): 法国医师盖林 4.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p23):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5.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模型(p30): 达尔格伦和怀特海德建立的分层模型,被认为是一个经典模型。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经济地位;其他社会结构因素;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第一层代表不同的个体,第二层代表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第三层代表社会和社区影响,第四层代表社会结构性因素,第五层代表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6.经济发展与卫生服务(p47): 经济发展与卫生服务需要;经济发展与卫生服务需求;经济发展与卫生费用 7.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p45): 1.增加劳动力供给,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减少疾病损失, 4.促进教育收益实现, 5.促进自然资源利用 8.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p65): 无形性、本源性、软约束性、稳定性、民族性 9.健康行为的观点与理论(p74): 生物学观点 心理学观点:自我表达理论、心理压力缓解理论、情感激发理论、恐惧诱导理论 行为学观点:强化模式、时间价值期望模式、健康意识模式、个人控制力模式 社会学观点:社会主义功能观点、社会规范和社会影响观点、经济学观点 10.健康管理策略(p87): 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疾病管理、残疾管理、综合健康管理 11.社会卫生状况的评价指标(p166): 人群健康评价指标: 单一性健康评价指标(生长、发育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死亡统计指标) 复合型健康评价指标(减寿人年数、无残疾期望寿命、活动期望寿命、伤残调整生命年、健康期望寿命)

社会医学重点

1.社会医学的概念?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 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研究健康与疾病的现象,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探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策略) 2.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内容: 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针对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开出改善卫 生状况的“社会 研究对象:从医学角度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3.社会医学的任务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认识上) 健康观: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行为上) 现状、特征、变化及演变趋势 3、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政策上) 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伦理上)

3.为什么会发展为现代医学模式 1、医学发展的社会化:个人分散的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 的系统医学活动的过程 2、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世界各 国都出现了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占据疾病谱和死因谱主要位置的趋势。 3、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 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立体化、网络化、多层次、 多角度) 5、健康因素多元化 4.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关系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 经济发展与健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 的发展;通过教育间接地影响 2.经济发展给健康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的污染;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会负性事件增多;现代社会病的出现; 3.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劳动力,创造更多的财富 (工作时间延长、提高劳动效率) 减轻卫生事业的负担:减少资源耗费;降低病伤缺勤损失 4.健康管理与治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 狭义:以人们的健康需要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感染谱:指宿主感染病原体后,轻重程度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 2、生物富集:污染物经生物体吸收后可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内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含量,并在生物体内逐级提高的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3、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的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4、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5、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RNI):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可以满足某一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的摄入水平。 6、适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7、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8、疫源地消毒:为了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属防疫措施。 9、矽肺: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且这些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不均,则会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和疾病的真实联系。 11、相对危险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简称RR。 12、短期波动: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短期波动的含义与爆发相近,只是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13、盲法:在从事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容易出现信息偏倚,为避免这种偏倚在设计时可采用盲法,使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分配,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分为单盲、双盲、三盲。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5、患病率:又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患某病者所占的比例。 16、发病率: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17、职业病:职业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职业人群在生产劳动等职业活动中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业病,即医学上广义的职业病。凡由政府主管部门用法令的形式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即立法意义上的狭义职业病。 18、人工主动免疫:是将免疫原性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自行产生特异性免疫。

急诊医学--重点-总结讲解学习

急诊重点总结 绪论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急危重症、儿科急诊、火灾救援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 在起科学范畴中。 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 疾病,进行初步评估诊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 伤害给与迅速的内、外及精神心理救助。 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1)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从接到求救电话到派出救护车抵达伤病现场的平均时间。国际目标为5-10分钟),现场抢救时间,转运效果。 (2)院前急救效果 (3)院前急救需求 医院急诊hospital emergency:是EMSS种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中心环节。 急诊分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5类: (1)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fatal patient):要立即抢救

(2)有致命危险的危重患者(critical patient):5-10分钟内(3)暂无生命危险的急症患者(acute patient):30分钟内(4)普通急诊患者(emergency patient):30分-1小时(5)非急诊患者(non-emergency patient) 要严密监护的危重患者: (1)心肺复苏后生命指征不稳定,需要持续循环、呼吸支持(2)病情垂危已不能搬动、转运 (3)只需要短时间监护救治即可治愈,无需再住院治疗(4)其他专科难以收入院的危重患者 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 (1)变化急骤、时间性强。 (2)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3)病谱广泛、多科交叉 (4)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 (5)急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社会责任重 急诊“救人治病”的原则 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 脓毒症感染的主要部位:肺部 最常见的致病菌:G-菌 SIRS(全身性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诊断标准:

社会医学 人卫5版 自己总结整理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概念: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 自然课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社会卫生问题——社会病因学分析——制定社会卫生政策。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找出产生社会卫生问题的原因——社会医学"处方" 三次卫生革命: ●第一次: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对象。 ●第二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第三次: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实现WHO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社会医学的任务: ●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健康的概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社会医学发展 ●萌芽:希波克拉底——人的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创立与发展: ○盖林【法】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提倡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法医学等构成一个整体,统称"社会医学"。 第二章医学模式 概念: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过程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医学模式是指导医学实践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是医学实践的总结。 ●医学模式的演变【必考】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机械论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控制了疼痛、感染、失血三大医学难题 ■疾病与病因的关系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单因多果和多因多果转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美】模式1977年) 是一种多因多果、立体网络式的系统论思维方式。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内部的调控能力决定健康状况。 ■产生背景 ●疾病谱和基因谱的转变 ●健康需求的提高 ●医学的社会化 ●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形式 ●布鲁姆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 ●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 ■涵义 ●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基础性和价值 ●全方位探求影像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社会医学 期末复习 重点总结 完整版

第一章概论 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4.医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现代医学模式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2)健康需求的提高; 3)医学社会化; 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6.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四大类12小类 1)环境因素:社会、自然、心理;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职业危险因素、生活危险因素、消费形式; 3)生物遗传因素:成熟老化、遗传、综合内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预防、治疗、康复; 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培养医护人员由单纯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感、人际交往、技术训练。医生要认识到,心理、行为、社会因素是当今致病的主因,大力宣传健康行为、预防疾病。)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1.社会阶层: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主要三因素:受教育程度、工种、收入;其他因素:价值观念,卫生服务的利用,生活习惯,环境 社会阶层影响健康的机制 1)收入差距(相对贫困)而不是绝对贫困可能会直接影响健康。 2)收入差距大的社会化比收入差距小的社会显得更加亲善,有更少的暴力更低的信任度,更多的故意和对社区生活的不关心。 2.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环境、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等。 特点: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和累积性;交互作用 四种因果关系(规律):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因果链 论述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1.衡量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的指标 1)衡量经济发展:GNP、GDP、人均GNP、人均GDP、HDI、GPI、GHI。 2)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HALE、PYLL、DALY。 2.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通过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2)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病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3.健康对经经济发展的影响: 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有促进作用:1)增加劳动力供给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减少疾病损失 4)促进教育收益实现 5)促进自然资源利用 2.3点为经济发展和健康的双向作用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0分) 1.整体健康具有、、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5.预防工作可分为、、、、五个层次。 二、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医学模式 2.预防医学 3.secondary prevention 4.整体健康 5.健康促进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3分)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 ()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1-10每题1分,11-16每题2分,共22分) 1.预防医学的对象()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急诊医学考试重点整理.(精选)

急诊医学考试重点整理 急救医学是专门研究急危重症突发或慢性病急性发作过程中的相关临床变化规律及使用必要手段、仪器设备实施紧急综合救治与预防病情进展,对生命给予有效延续支持,为后续治疗提供可能的一门新兴学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ICU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组建起来的一种急救医学模式,三者分工明确、关系密切形成有效的急救网络,为急危重症患者铺高了一条生命救治的绿色通道。含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 心脏骤停: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全身血液循环即刻中断,进而导致呼吸停止、脑功能丧失的一种濒临死亡的状态。 心脏骤停的诱因: 原发于心脏因素引起的心脏骤停:冠状动脉疾病,约占75-80%的由此所致;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心室肥厚;电生理异常;手术或诊疗操作意外;其他如各种先心病等因素。 继发于心脏外因素引起的心脏骤停:严重的呼吸功能受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大失血和严重休克;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或过敏;电击、雷击;麻醉和手术意外;其他如胆绞痛等因素。 心脏骤停诊断:意识突然丧失,伴有或不伴有抽搐;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心搏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肺脑复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现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LS/ACLS)、后续生命支持(PLS

—以脑为重点的加强医疗) 1、心脏骤停的“三联征”包括:( A、 B 、 C ) A、突然意识丧失 B、呼吸停止 C、大动脉搏动消失 D、全身抽搐 E、瞳孔散大 2、判断心脏骤停的主要条件:( A、 C ) A、突然意识丧失 B、呼吸停止 C、大动脉搏动消失 D、全身抽搐 E、瞳孔散大 3、心肺复苏(CPR)有效的指征包括:( A、B 、C 、D ) A、颈动脉可触到搏动 B、面色由紫绀转红润 C、出现自主呼吸 D、瞳孔由大变小 E、可测到血压 4、关于电除颤,正确的描述有:( A、 B 、 D ) A、电除颤是救治室颤最有效的方法 B、除颤每延迟1分钟患者存活率下降7%~10% C、室颤/无脉性室速时,推荐电击3次后再进行CPR D、目前推荐双相波低能量(150~200J)除颤 E、如只有单相波除颤仪,能量选择推荐递增式(200J-300J-360J) 5、心肺复苏的常用药物包括:( A、C 、D ) A、肾上腺素 B、异丙肾上腺素 C、阿托品 D、胺碘酮 E、氯化钙 问答题: 1、简述心脏骤停的诊断要点(临床征象和心电图表现)。 答:心脏骤停的诊断要点为:①意识突然丧失,面色苍白或紫绀;②

社会医学复习资料

社会医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 2.生活质量 3.生活方式 4.社会制度 5.初级卫生保健 6.专题小组讨论 7.初级卫生保健 8.人口老龄化 9.模式 10.健康危险因素 11.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12.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13.健康老龄化

14.问卷调查 1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6.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17.社会康复 18.文化 19.专题小组讨论 20.生活事件 21.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23.社会心理因素 24.行为方式 25.信度 26.效度 二、填空题 1.心理健康包括正确认识、与及时适应环境。

2.对健康有负面影响得家庭因素有__ ____、_____ __、 ____ _ ___。 3.我国得卫生工作方针就是以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 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 4.社区卫生服务以人得健康为中心、_______为单位、_______为范围、 需求为导向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5.促进健康得行为包括___ ___、___ ____、____ ____、。 6.对健康有明显影响得应激因素 有、、。 7.社会因素对健康得作用有、持久性、 得特点。 8.社会因素包括_ __、文明与。 9.健康状况指标主要有、疾病统计指 标、。 10.健康得概念包括___ ___健康、_ _____健康与___ ___。

11.生物医学模式得观点就是两个理论,一个就是 ,另一个就是。 12.围产保健得目得①降低孕产妇与得死亡率;②降低孕产妇得与残疾儿得出生率;③提高工作质量。 1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中指出:以_________为主体,以 ___________作为补充。 14.环境危险因素包括、。 15.问卷得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与 三大部分。 三、选择题 1.观察法得主要缺点就是 ( ) A.资料得可靠性较低; B.没有时间弹性; C.费用较高 D.难获得“有说服力”得统计量,以致观察研究得结果不能外推 E.观察研究得结果不全面 2.生活质量指数就是由以下哪三个指标通过指数计算综合得到得( ) A.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成人识字率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部章节)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书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 1.整体健康具有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预防工作可分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五个层次。三、判断题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D.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 A.传染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C )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C.强化社区行动 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ABC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ABCE)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 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ACE)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 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CDE)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 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 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强农村工作 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ABCE )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 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 二、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 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5.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五、简答题 1.试述三级预防的应用原则。 答: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我国新时期的卫生方针。 答: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试述预防医学的特点及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答:(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 一、填空题 1.大气的自净作用有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 2.天然水资源可以分为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大类。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的混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5.目前人们十分关心注的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除(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A)A.慢性中毒 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A )A.相加作用 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5.飘尘的直径在(C )C. 5微米以下 6.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C )C.转移 7.SO2的主要作用部位(B)B.上呼吸道

急诊医学复习资料总结重点笔记

急诊医学总结 Chapter1 绪论 1.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病(症)、创伤,以及患者自认为患病初步评估判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及精神心理救助 2.急救:表示抢救生命,改善病况和预防并发病时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 急诊:是紧急地或急速地为急性病人或伤病员诊查、察看和诊断他的病与伤及应急的处理。 3.急诊医疗体系: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急救和各监护或强化医疗病室 (1)院前抢救 (2)医院急诊 ?生命垂危患者刻不容缓地立即抢救,心肺复苏 ?有致命危险危重者5~10分钟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措施 ?暂无生命危险急症者30分钟内急诊检查及急诊处理 ?普通急诊患者30分钟至1小时予急诊处理 ?非急诊患者可根据当时急诊抢救情况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3)危重病监护 Chapter2 心肺脑复苏 1.基本概念 (1)心跳骤停/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即为心跳骤停,其中心脏自身病变以冠心病最为多见。 (2)猝死(Sudden death):指平时看来健康者或病情稳定的病人,突然意外的自然死亡。不包括各种人为因素如创伤、自杀、他杀、手术及麻醉等意外所致。心脏性猝死指未能预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 (3)临床死亡: 自主呼吸和循环停止,大脑活动暂时停止,处于死亡的早期,但尚未到不可逆的阶段(一般情况心跳停止4~6分钟内),及时正确地进行CPR,脑及其它脏器功能可望恢复到心跳呼吸停止前的水平 (4)生物学死亡: 临床死亡期未行CPR或CPR失败,机体所有组织相继死亡,并发生组织自溶 (5)脑死亡:为全脑功能的不可逆停止和神经坏死。临床表现为无自主呼吸,无任何意识及反射活动,全身肌肉无张力,仅靠升压药物维持循环,无任何脑电活动。 (6)社会死亡:指CPR成功而脑复苏不完全,处于昏迷状态,脑的某些低级功能和反射活动存在,成为植物人 (7)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CPR / CPCR):CPR是指对心脏骤停/猝死的急救过程,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电除颤纠正VF/ VT,及药物治疗等。又称心肺脑复苏/CPCR (8)心脏骤停的时间:发生心脏骤停的即刻至抢救开始之前的时间为心脏骤停的时间。 (9)心肺脑复苏的安全时限:系指大脑皮层耐受完全性缺血缺氧的最长时间,而并非心脏能否复跳的时限。一般认为,安全时限为4~6分钟,在此时限内抢救成功,则大部分可无任何后遗症 2.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①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抽搐);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 ③呼吸短续、呈叹息样,随即停止; ④瞳孔散大; ⑤苍白或紫绀明显,二便失禁。 ⑥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电活动、心电静止 3.现代心肺复苏术 心肺脑复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现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LS/ACLS)、后续生命支持(PLS—以脑为重点的加强医疗) (1)BLS:包括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早期电除颤等基本抢救技术和方法,其归纳为初级A、B、C、D。BLS包含生存链(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中的前三个环节 1)判断反应:判断患者意识通过动作或声音刺激,如拍患者肩部或呼叫,观察患者有无语音或动作反应 2)启动EMSS 3)开放气道及检查呼吸 呼吸的观察:眼看患者胸部有无上下活动;用手掌放在病人鼻孔前面感受气息或听病人呼吸的气流声;(要求在10秒钟之内完成) 4)人工呼吸 ?推荐人工呼吸的方式:口对口呼吸,球囊-面罩通气和通过已建立的人工气道通气。 ?每次人工吹气的时间应超过1秒 ?潮气量要足以产生明显的胸廓起伏 ?人工呼吸时不可太快或太过用力。 ?如果已经建立人工气道,并且有二人进行CPR,则每分钟通气8至10次,不必考虑通气与胸外按压的同步。实施通气时不应停止胸外按压 5)检查脉搏 成人应触诊颈动脉,示指、中指指腹触及喉结,然后向外侧轻轻滑动 2-3厘米 6)胸外按压 按压的幅度为大约4~5厘米。每次压下后应使胸廓完全弹回,以利于血流返回心脏 推荐的按压频率(速度)为100次/分钟 按压/放松时间:50%

最新社会医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社会医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群体)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 1.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 1)社会的卫生状况和人群的健康状况——社会卫生问题的“现象”(发现问题) 2)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社会卫生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 3)社会卫生的策略和措施。——社会卫生问题的“处方”(解决问题) 第二章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就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产生的原因:(不是重点)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2)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3)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 4)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生物遗传因素,医学卫生服务因素意义:P20第三章 2.健康的社会性:健康是社会发展的资源,健康是社会发展的体现,健康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3.疾病的社会性:病因的社会性,疾病结果的社会性,疾病防治策略的社会性。 4.健康、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社会因素影响人群健康,人群健康影响社会发展 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四章 5.“社会卫生状况”(social health status)是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影响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6.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P45 社会健康指标:卫生政策、社会经济、卫生保健服务、卫生资源和卫生行为。 人群健康指标:个体健康指标;群体健康指标:人口、出生、生长发育、疾病、死亡、生命质量 社会健康指标 一、卫生政策指标 1. 政府政治承诺 2. 资源分配:卫生经费占GDP% ,卫生经费用于PHC的比例 3. 资源分配公平合理程度:(1)人均卫生经费(1192.2元)(2)医生数/千人口(1.62)、床位数/千人口(2.96) 4. 社区参与程度 5. 组织机构和管理完善程度 二、与卫生有关的社会、经济指标 (一)经济指标 1.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per capita) 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

社会医学重点

社会医学重点(97k4b) 考试题型:单选(15到20分)名词解释判断简答(25分)论述(30分)名词解释 1.社会医学的概念: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 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2.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 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是对医学重要观念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3.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SDH):在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 社会地位和所拥有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4.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成为一种社会资源而被个体所用 5.倡导促动(advocacy):指向目标组织或个人提出主张并促使其采纳的行动 四个要素:倡议(proposition),联盟(coalition),宣传(publicity),行动(action) 6.信度(reliability):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 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7.效度(validity):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8.健康危险因素(health risk factors ):是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 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

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 9.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factors appraisal HRA )是研究危险因素 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10.生命质量:是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 件相联系的主观健康状态和个观满意度。 11.社会病(sociopathy)的概念: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 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现象与人群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12.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CHS):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 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本卫生服务。 13.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 14.卫生保健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所采取的综合 性政策和措施,包括卫生费用筹集,分配与支付方式以及卫生服务提供方式和管理措施等基本要素。 15.精神活性物质:在医学上,能够影响人类心情,情绪,行为或者改变意识形 态,并具有依赖性(成瘾)的物质。 1.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3)研究社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