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西洲曲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②忆梅下

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

纯洁。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⒀尽日:整天。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⒂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海水一样悠长。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是一首经过文人加工的民歌,可能产生于南朝的梁代。它属《杂曲歌辞》,以首句得名。全诗写一个女子自春及秋对情人的忆念。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门中露翠钿”,写一个女

子在春天梅花盛开的季节忆情人。前两句写她见到梅花盛开,

就回忆起以前与情人在梅花盛开之时会晤的情景,于是想到西洲折一枝梅花,寄往情人所去的江北。好在西洲不远,从桥头坐船到那里,只要划几桨就到了。“日暮”句点出了时为傍晚,“树下”句点明这个女子的家,就住在一棵乌桕树下。在诗中,作者还对这个多情的女子作了刻画:她穿着杏子红的单衫,两鬓黑得像小乌鸦颜色一样。这时,她正露出饰有翠钿的头从门里向门外窥望,看情人来了没有。第二段从“开门郎不至”至“莲心彻底红”,写女子盼望情人,盼望到了秋天。第一句“开门”,说明这个女子盼望之心甚切,但情人却没有到来。于是她出门到南塘采摘红莲。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汉语谐音与语意双关的表现手法,以“莲”谐“怜”,写出女子对情人的爱心。她采莲时“低头弄莲子”,“莲子”就是怜子,怜子就是爱你。她一边手弄着莲子,一边心里想着对情人的爱。“莲子青如水”,这也是比喻,说她之所以爱上他,是因为他的品德像水一样纯洁。接着两句又以女子的口吻,表示永远记着对情人的爱,这种爱心就像莲花一样红到底。第三段从“忆郎郎不至”到“海水摇空绿”,写女子盼望情人,到了秋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她抬头望天上的飞鸿,尽管飞鸿飞满西洲,却没有给她带来情人的音信;于是她登上高高的青楼,整天倚着栏杆盼望,却仍然盼望不到。这都表现了她思念之切和坚定不移。接着四句写她明洁如玉的手垂在十二曲的栏杆上,卷起帘幕看着秋天的高空,那碧绿的髙空倒映在

如海的江面上,由于江水的流涌,也不停地动荡起来。这里作者用景物描写,暗示女子内心活动的激烈。第四段为最后四句,由上文的“海水摇空绿”,引出“海水”四句,说海水悠悠,她和情人的梦魂也悠悠难断,两人都一样为不能会晤而忧愁,南风如果理解我们的相思意,该把我们的梦魂吹到最初欢会的西洲去吧。全诗通过对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切思念。诗以梅开篇,以莲和飞鸿暗示时间的推移,巧妙地安排了女子自春及秋的思念情人的情节。以“下西洲”起,以“到西洲”终,全诗井然有序,又首尾相应。其中写折梅、开门、采莲、望鸿、上楼等情节,无一不写思念情人,既显示出这个女子的情爱之深,也突出地表现了本诗的主题。其次,本诗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谐音和双关的表现手法,既含蓄有致,又增强了民歌的色彩。

人月圆山中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月圆山中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代: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译文及注释 译文千古以来,兴亡更替就像繁华的春梦一样。诗人用 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革萋萋,楚庙中。乌鸦飞来飞去。几间茅屋里,藏着万卷书,我回到了老村生活。山中有什么事?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注释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 “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诗眼:诗人的洞察力。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吴宫: 指吴国的王宫。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楚庙:指楚国的宗庙。投老:临老,至^老。赏析 序文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 山中何事?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萤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 ............. 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 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该满个七八分了。日头下端进新垒的红泥小炉。用去岁晒干的花尸燃火,才不会把水煎老。宠自己一回,今年就用那把不曾舍得用的养得釉亮的晚唐小壶。一盏香茗、一柱檀香,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往日的尘缘都不得记不起来了,就喝眼前的茶吧。 茶要独品,酒需共酌。这好山只归我一人所有。让我如何能 信?可不,山中无访,用一串铜钱来换我的松花酒。我说如如 今通用银子,他不懂。好说歹说,用三双草鞋换去我两竹筒的 酒。并向我打探山外的世道,我故意很使劲地想,然后说是 元。他诡诡地一笑,笑得我心里发虚。再问我进山的道,我指 的东西南北,他丢下两句没头没脑的话,径自去了。此后也就

别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北朝: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 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 扬。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 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 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

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 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 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 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 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 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 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 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 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何况秦 国吴国啊是相去极远的国家,更有燕国宋国啊相隔千里。有 时春天的苔痕啊刚刚滋生,蓦然间秋风啊萧瑟初起。因此游 子离肠寸断,各种感触凄凉悱恻。风肃肃发出与往常不同的 声音,云漫漫而呈现出奇异的颜色。船在水边滞留着不动, 车在山道旁徘徊而不V 赏析 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珮之晨照,共 独伤。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 然。 F 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西洲曲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②忆梅下

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 纯洁。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⒀尽日:整天。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⒂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海水一样悠长。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是一首经过文人加工的民歌,可能产生于南朝的梁代。它属《杂曲歌辞》,以首句得名。全诗写一个女子自春及秋对情人的忆念。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门中露翠钿”,写一个女 子在春天梅花盛开的季节忆情人。前两句写她见到梅花盛开,

小松原文和翻译

小松原文和翻译 小松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鉴赏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

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鹧鸪天·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云埋一半。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显得生动,用

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梦》),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

【描写雪后的空气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描写雪后的空气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一,描写雪后的图片 二,描写雪后的空气的诗句 1、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3、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6、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____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9、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____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10、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1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____杜甫《绝句》 1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3、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15、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16、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____关汉卿《大德歌·冬》 1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18、今自己来思,雨雪霏霏。____佚名《采薇》 19、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____黄景仁《别老母》 20、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1、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2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____张谓《早梅》 2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____李白《北风行》

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原文-翻译及赏析

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原文|翻译及赏析 鉴赏 这一首词,也有人认为是韦庄留蜀后思君之辞,跟他另一首《应天长》(绿槐阴里黄莺语)的命意相同,不是没有道理的。而韵文学专家羊春秋认为这首词乃情人别后相忆之词,不必过干求深。把词都连到君国上面来,是难免穿凿附会之讥的。 重在发端,词也是起结最难。发端处要开门见,一下擒住题旨,才不致流于浮泛。所以况周颐说:起处不宜泛写,宜实不宜虚,便当笼罩全阕,它题便娜动不得(《蕙词话》卷一)。别来半岁音书绝,正是实写,是全词抒情线素的起点,也是笼罩全篇的冠冕。它既点明了别后的时间是半岁,又倾诉了别后的情况是音书绝。以下的词意全从此语生发出来。不是别后半岁,音书隔绝,就没有这首词的创作冲动,就没有这首词的审美情趣。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词人迫于无法遏制的情感的需要,真实地反映了别后的心境是一寸离肠千万结。离肠即是离情,但离情是无形的、抽象的,离肠是有形的、具体的,便于用数字来表现离愁的程度。在极短的一寸离肠上系上千万愁结,通过两个大小悬殊的对比,更能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所以韦庄不但喜用离肠,而且喜用数字。满楼弦管,一曲离声肠寸断(《上行杯》),就是同一艺术构思。别易会难,古人所叹。而李商隐翻之为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

用两个难字,说明别也是很难为怀的。柳永正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霖铃》)的描绘。王实甫也为崔莺莺设计过柳丝长,玉聪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西厢记长亭送别》)的痴话。而词人却把这个,化为极其平淡的两句话,并没有在这个成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什么新的意境。而且似乎有些执着地坚持这个传统的看法。但若把难相见,易相别放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它既是一寸离肠千万结的原因,也是又是玉楼似的过脉、大概半岁前在长亭送别的时候,正是飞雪似杨花;而在两地睽违的今天,又是杨花似雪了。飞花如雪,玉楼中人此时所见光景当亦同之。由此转入所忆之人,及彼此相对忆念之情。张砥中说:凡同前后两结。最为紧要。前结如奔马收缰,须勒得住,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这一结既是有效地照应了起句的别来半岁,又为下阕的词意开拓了广阔的境界,大有水穷云起、有余不尽的审美趣昧。 下阕即从居者着想,写她面对明媚的春兄,无日无夜不在怀念远方的行人。暗相思三句,i黯谈而悲,情深而婉,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天下少妇的娇羞心情,她暗自咽下别是一般滋蛛的苦酒,而不敢在别人面前倾诉那满腔哀怨,万种闲愁。她在朦陇的夜色中,看到天上团圜的月,想起人问离别的人:想到自己在见月思人,不知对方是否也在望月思乡?这月曾经是照过他们离别的。那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的容态,除却天边月,是没人知(《女冠子》)的。这月也是他们夜半私语时的见证,那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思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意思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意思“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古诗作品《小松》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翻译】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

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一、主旨情感类 提问方式+答题模式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例一: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此诗描绘出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香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忙碌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二)。 二、表达技巧类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白描、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等。 例1: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

古诗乌夜啼翻译赏析

古诗乌夜啼翻译赏析 《乌夜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前言】《乌夜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乌夜啼”为乐府古题,属《清商曲·西曲歌》,多写离别之男怨女恨,而李白此诗题材相似,却别翻新境,言浅意深,独具魅力。全诗六句,开头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写人物身分、身世及所处环境,绘影绘声;最后点明主题,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传说贺知章对这首诗相当欣赏,并以此为原因之一向唐玄宗推荐李白。【注释】⑴乌夜啼: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列于《清商曲辞·西曲歌》,并引《古今乐录》云:“西曲歌有《鸟夜啼》。”古辞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⑵黄云城边:一作黄云城南。乌欲栖:梁简文帝《乌栖曲》:“倡家高树乌欲栖。”乌欲栖,敦煌残卷本作“乌夜栖”。⑶哑哑:乌啼声。吴均《行路难五首》:“唯闻哑哑城上乌。”⑷机中织锦:一作“闺中织妇”。秦川女:指晋朝苏蕙。《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名蕙,字若兰,善属文。窦滔原本是秦川刺史,后被苻坚徙流沙。苏蕙把思念织成回文璇玑图,题诗二百余,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⑸碧纱如烟:指窗上的碧纱像烟一样朦胧。⑹梭:织布用的织梭。其状如船,两头有尖。怅然:忧然若失的样子。远人:指远在外边的丈夫。怅然:一作怅望。⑺

“停梭”二句: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关西泪如雨”。独宿孤房:一作“欲说辽西”。孤:一作“空”。【翻译】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的归鸟双双。她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太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独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鉴赏】传说李白在天宝初年到长安,贺知章读了他的《蜀道难》、《乌夜啼》等诗后,大为叹赏,说他是“天上谪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荐了他。《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与前代所作相类,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遂为名篇。“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昏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你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这样的艺术处

别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 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

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珮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

《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 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 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 二、文体与诗题简介 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 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此诗是南朝乐府 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 1、诵读诗歌 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①每四句一换韵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 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2、全诗是以第几人称,谁的口吻来写的? 明确:第一人称,以一位女子自述的口吻 3、女主人公娓娓道来,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明确:由诗中“忆梅”“忆郎?…“望郎”得出,女主人公向我们倾诉了自己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4、除了人物的活动,诗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梅花——初春伯劳乌臼——仲夏莲子飞鸿——深秋 5、由景物的提示及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诗句? 明确:第一部分:1-6句第二部分:7-10 句第三部分:11-18 句 第四部分:19-26 句第五部分:27-32句 四、具体赏析诗歌 ㈠、赏析第一部分

12.07 康小松老师 文本类型及商务英语翻译质量评估研究.doc+5000字符

文本类型及商务英语翻译质量评估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不断提高英语能力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国际交流中,商务沟通等各个方面都对英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商务英语和国际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需要借助商务英语翻译,不断促进中外双方沟通、交流,确保商务沟通顺畅,不断提高翻译的准确率,所传递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为提高商谈的成功率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 关键词:文本类型商务英语翻译质量评估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ir English skill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can not be ignored.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he various aspects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are on the English put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Meanwhile, business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need the help of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two sides continue to promote Sino-foreign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to ensure smooth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 the information transfer has some validity, as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negotiations to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force. Keywords: text type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analysis 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浪潮中,跨国商务活动不断增多,我国商务翻译需求量不断增加。随之,商务文本已成为新时期翻译研究的重要对象,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不断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提高翻译的准确率,为商务沟通提供有力的支撑力量。同时,商务翻译和文本类型之间息息相关,翻译者在翻译时候,必须具备一定的文本意识,否则将会造成文本信息丢失,严重影响翻译的质量。由于商务英语和很多方面紧密相连,而文本又来自不同的行业、领域中,商务英语翻译者必须从不同角度出发,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文本类型,为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提供有利的保障,不断提高翻译的质量。 一、文本类型概述

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关于这首,所传甚少,独在《全》方见之,对作者的介绍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实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无从考证,唯能全凭《全唐诗》注解了。《全唐诗》写道: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由此大致能推断,是南海人,此诗出自唐武则天时代。 文学 此诗第一层:别路、离亭,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后天开。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一语双关,亦指心中愁云初起。叶正稀,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萧瑟的季节。秋风紧,黄叶飘零,离亭前的落叶,为秋风扫荡,渐次稀疏,着实苍凉,着实沉重。 第二层: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寓留于柳的习俗。此处的叶,可能就是柳叶。前面不断有人送别,使得柳条折尽,渐渐稀少,真是一条柳枝一片心。而现在,尽管柳条稀少,但她还是要再折一枝赠与兄长,此中惆怅叫人难以消受。至此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诗人静静地站立,眼望兄长渐去渐远,马蹄声终于被重叠的峦阻隔。心中更是生出对于人生、对于命运的自怜叹惋。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归。雁的迁徙,总是结队成行,同出同归。可是人迫于环境所限、条件所囿,而不能与兄随行,而兄去妹留,各自孤单,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诚为可叹。并且,这一归字可以做两种分析,一者:妹在家,兄启程外出。那么,这里的归便是同出同归的意义了,诗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长身上,是对他一路风尘、外行凶吉的牵挂;一者:两人皆在外,或是寄人篱下,或是流落他乡。此时兄长启程,回返故里,而独留妹一人不与同归,此间便更生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身如浮萍、命如蝉翼的慨叹。 浓浓情谊,如诉如泣,尽融于字里行间。而全诗寥寥数语,连题目仅二十二字。用字之俭约,另人折服。题目送兄,点明主旨,定下全诗的基调,是送别兄长。至于上面推测的种种情况,全无交代,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而与此相比,后来大诗人的《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单父主薄凝摄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留饮赠之》等很多这样的诗标题就大为失色了。此诗前两句表明了地点和大致的时间,大肆渲染了送别的场景。心中的惆怅、离别的情怀跃然纸上,如江如河,翻涌不息,却仅用了十个字;后两句也是十个字,突出了雁、一行、归,使得感情再次升华到一个相当高的层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对人生的慨叹,对身世的质问,情长纸短,惜墨如金。 南朝江淹在《别赋》中说过,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诗一直都在诗篇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表现手法上也是各具风格、各至一家。对这一首也作一简要的分析。别路、离亭形成对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XX 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①李弥逊,字似之,吴县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 ③渲染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还无晴。】B语意双关

古诗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翻译赏析

古诗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翻译赏析 《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荀鹤。其全文古诗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前言】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小松》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翻译】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OrG/b/654htm,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

别赋原文及翻译意思

别赋原文及翻译意思 《别赋》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篇抒情小赋。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 整理的别赋原文及翻译意思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 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别赋原文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 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 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 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 魂之飞扬。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 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 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 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 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珮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閟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 谢主人兮依然。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 之别,思心徘徊。

古诗书院二小松翻译赏析

古诗书院二小松翻译赏析 《书院二小松》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群玉。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翻译】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鉴赏】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

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