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是林肯于19世纪发表的一次演讲,该演讲总长度约3分钟。然而该演讲结构严谨,富有浓郁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即便历经两个世纪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和最富有影响力的演讲之一。本文通过对《葛底斯堡演讲》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该演讲的理解。

标签:葛底斯堡演讲,翻译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演讲之一。1863年11月19日下午,林肯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的落成仪式上发表献词。该公墓是用以掩埋并缅怀4个半月前在葛底斯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

林肯是当天的第二位演讲者,经过废寝忘食地精心准备,该演讲语言庄严凝练,内容激昂奋进。在不足三分钟的演讲里,林肯通过引用了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倡导的人权平等,赋予了美国内战全新的内涵,内战并不仅是为了盟军而战,更是为了“自由的新生(anewbirthoffreedom)”而战,并号召人们不要让鲜血白流,要继续逝者未竞的事业。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成功地征服了人们,历经多年仍被推崇为举世闻名的演说典范。

一、葛底斯堡演说的创作背景

1.葛底斯堡演说的创作背景

1863年7月1日葛底斯堡战役打响了。战火持续了三天,战况无比惨烈,16万多名士兵在该战役中失去了生命。这场战役后来成为了美国南北战争的一个转折点。而对于这个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人口仅2400人的葛底斯堡小镇,这场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战争遗留下来的士兵尸体多达7500具,战马的尸体几千具,在7月闷热潮湿的空气里,腐化在迅速的蔓延。

能让逝者尽快入土为安,成为该小镇几千户居民的当务之急。小镇本打算购买一片土地用以兴建公墓掩埋战死的士兵,然后再向家属索要丧葬费。然而当地一位富有的律师威尔斯(DavidWills)提出了反对意见,并立即写信给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提议由他本人出资资助该公墓的兴建,该请求获得了批准。

威尔斯本打算在10月23日邀请当时哈佛大学的校长爱德华(EdwardEverett)来发表献词。爱德华是当时一名享有盛誉的著名演讲者。爱德华回信告知威尔斯,说他无法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准备好演讲,并要求延期。因此,威尔斯便将公墓落成仪式延期至该年的11月19日。

相比较威尔斯对爱德华的盛情邀请,林肯接到的邀请显然就怠慢很多了。首先,林肯是在公墓落成仪式前17天才收到邀请。根据十九世纪的标准,仅提前17天才邀请总统参加某一项活动是极其仓促的。而威尔斯的邀请信也充满了怠慢,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2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3 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 4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 5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6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 7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 8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9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10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ood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 11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12 The Word Use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13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 14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 15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1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18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 19 应用学习动机理论优化高中英语学困生 20 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情感的激发 21 The Analysis of Hesitation in Oral Communication 22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23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24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 25 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 26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27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 28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 29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30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 31 《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人格分析 32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ors 33 从E.B.怀特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看模糊叙事艺术 34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 35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36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37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39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40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 41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42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注意事项: 1.英汉语言句法/句式差别; 2.体会英汉互译句式转换规律; Sentences: 1.In praising the logic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in most cases where, so to speak, the logic of facts or of the exterior world is at war with the logic of grammar. 2.邢夫人携了黛玉坐上,众老婆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加上训骡,出 了西脚门往东,过荣府正门,如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 3.When about three hundred men had been landed from these vessels and were marching rapidly to camp, the Morini, who had been left by Caesar in a state of peace when he set out for Britain, were fired by the hope of booty, and surrounded the troops, at first with no very large number of folk, bidding them lay down their arms if they did not wish to be killed. 4.I had spent a long day on a hired mule before the mail carrier who had been my guide pointed to a cabin on the far side of a stream, mutely refused the money I offered, and rode on. 5.Mr. Kennedy apparently was hit by the first of what witness believed were three shots. 6.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 if she know had known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 7.The original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hall be the states which,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t San Francisco, or having previously signed the 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 of 1 January 1942, sign the present charter and ratify it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110. 8.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 of tanks. 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 “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 9.Sickness had robbed her of her confidence that she could carry the load. 10.Loneliness held the great masses of immigrants together, and poverty kept them down. 11.Starvation was a remote threat. 12.There is a crying need for a new remedy. 13.There was a mumbled conversation in the background. Then a man’s voice came on the phone. 14.The whole devastating experience sharpened my apprecia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me. 15.She was always a crier any way. 16.The car wound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up a narrow valley, following a thaw-swollen stream. 17.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18.A long course of poverty and humility, of daily privations and hard words, of kind office and no returns, had been her lot ever since womanhood almost, or since her luckless marriage with George Osborne.(Vanity Fair chapter 57) 19.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促织三个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从描写翻译学角度高巍

Vol.9No.1 2012年1月 第9卷第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2一、引言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作者借《促织》揭露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的社会现实,并以此层层深揭封建社会官吏贪残的根源。《促织》先后被翟理斯(Herbert.A. Giles )于清朝光绪年间,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于上世纪80年 代,Denise.C&Victor H .Mair 于上世纪90年代翻译过,三篇译 文的翻译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各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本原著的多个译本进行历时分析,文化因素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利用描写翻译学代表人物图里的主要观点“三原则”中的“初步准则”为理论依据,从意识形态这一个变量来窥觑它是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 二、在“初步准则”下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行为并非是一种独立于其它因素之外的纯语篇操作,在翻译行为开始之前,一些已经存在的系统结构,例如意识形态、哲学观念、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等,都将会影响和制约将要实施的翻译行为。多元系统理论专家认为,译语文化系统的社会准则与文学常规决定译者的美学观点,从而影响译者在翻译中的抉择(Gentzler ,1992:107)。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 )和勒菲弗尔(Andrew Lefevere )是文化操纵学派的代表,他们指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无处不在,它随时都影响或左右着译者的思维或行文,甚至连译者呼吸的空气都可能被某种莫名或无形的(意识形态)力量所操纵(Bassnett&Lefevere ,1990: 13)”。也许上述言论有些夸大意识形态的操控作用,但在某种 程度上,强调意识形态也是对研究翻译的一大进步。 图里(Gideon Toury ),描写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翻译的观点不同于往常的忠实对等。描写翻译学派进行的研究不是为了制定规范,而是通过描写产生译作的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作,从而分析译者的实际抉择。其中的初步原则(Preliminary Norms )探讨的是控制选材的因素,决定在某一时期选择什么文本类型或文本,通过翻译进入译语文化。 三、意识形态影响下译者的翻译活动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任何翻译都会受到译者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另外,译者作为社会中的人,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保证绝对中立和客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有系统的社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王晓元指出“意识形态与翻译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并从翻译的动机和原文文本的选择和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和删改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王晓元,2002:576)”。 (一)意识形态对三位译者翻译动机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译者的翻译动机和文本的选择上。 翟理斯(Herbert.A.Giles ,英国,1845~1935)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著名汉学家,曾被誉为英国汉学三大泰斗之一。翟理斯翻译《促织》时正值清末民初,中国正处于一个沧桑巨变的时代,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以文兴国,大量的翻译外国的科技文献,主要代表人物有严复,但把中国的作品翻译成外文为数寥寥。翟理斯作为一个外籍译者一直积极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在《聊斋志异》的英译本序言中曾写道:“为了增进西方人对中国民间故事的了解,我对聊斋的翻译可以作为一个引导,让大家了解天朝中国的习惯,习俗和社会。而且这部翻译作品也是十分有意思的。”可见他的目标读者就是为了译入语读者,为了适应译入语文化。这一点从他的翻译策略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杨宪益(1915年1月10日~2009年11月23日),戴乃迭夫妇,中国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很少谈自己的翻译,只是在澳大利亚一个“作家周”的座谈会上说:“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外国也应该知道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指出:“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本译文是杨宪益先生在1982年发起并主持“熊猫丛书”系列时完成的,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20世纪90代中至70年代末,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80年代,中国文化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但是此时大部分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却仍很片面,对其文化精华的深邃更是知之甚少。在翻译事业迎来了一个新高潮之际,杨宪益先生的翻译动机非常明确,希望把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推广到全世界,让外 《促织》三个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从描写翻译学角度高 巍1,姚 晨2,董 琳3 (1.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2.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 3.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 摘 要:文章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三个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描写翻译学代表人物图里提出的“初步原 则”为视角,探讨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于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关键词:描写翻译学;促织;翻译动机;翻译策略 132··

实用英汉对比与翻译

第二章英汉句式结构对比与翻译 一. 英文句式结构 基本上为主谓结构,可以扩展为5种: 主+谓、主+谓+宾、主+谓+宾+宾补、主+谓+宾+间宾+直宾、主+系+表。汉语中有部分句子与上述英文句子是对应的。 二. 中文句式结构 (一)主谓结构。(可分为主动和被动) (二)主题—评述句 1. 很多汉语句子是“话题性”很强的句子,即句子的前面是一个话题,后面是对话题的评述或陈述、描述。 如:他处境很危险;楼上住着个女工。 2. 其中话题跟后面的动词只是对这个话题所作的说明,不一定表示主语所指称的实体的行动或性质,或者后面根本就没有动词。 3. 结论:将此类句子翻译成英文时,需进行句式结构的调整,在整个句中找到可以在英文中作主语的词,然后再根据主语选择合适的动词,如果找不到主语,就需要添加主语,或将句子中动作的承受着作主语,变为英文的被动语态。 4. 主题—评述句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⑴动作承受者作话题。如:那件事我已经办好了。 ⑵双话题。如:我头疼。 ⑶动词或动词短语作话题。如:加入世贸组织利大于弊。 ⑷从句作话题。如:张三明天去美国,我觉得很奇怪。 ⑸地点作话题。如:桌上搁着一碗饭。 ⑹时间作话题。如:今天风和日暖。 (三)无主句 1.即“非主语句”,一种是没有主语的,叫无主句,还有一种是由一个词构成的,叫独词句,如:火!注意!这种句 子可以直译。 2.一般来说,无主句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⑴表达客观、科学、公正的语气。汉语的一些科技材料或法律条文中往往使用无主句,目的是使表达的内容更科学、公正。这种情况下,无主句要以为英文的主谓结构时,一般都转化为被动语态,也就是使用原文的宾语做主语,因为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发出者,可以比较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语用效果。 如:要制造飞机,就要考虑空气阻力问题。Air resistance ha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an airplane is to be made. ⑵表达不满又不失礼貌地语气。汉语中无主句多用来表达一种微妙的情感,在不强调施事者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满等。在英语中,遇到同样的情况,一般较为广泛地使用被动语态。这样说话人可以避免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听话人也不会感到说话人在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自己。所以,此类无主句可以译为英语的被动句。有时也可以用形式主语it,避开主观语气。 如:为什么总把这些麻烦事推给我呢?Why are these troubles always left to me? 有时也可以用形式主语it,避开主观语气。 如:学这一套,不如去学照相。It is better to learn photographing than to learn this stuff. ⑶省略第一人称主语“我”或“我们”。有时候为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人刻意省去了“我”或“我们”。这些无主句往往出现在较为正式的场合或正式的书面报告中,翻译成英文时可根据集体情况添加主语“我”或“我们”,最好不要将其转译为英语的被动语态。 如:希望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I hope that all the problems will be readily solved.

对《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版本的对比研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amel Xiangzi Translated by Evan King and Shi Xiaojing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amel Xiangzi translated by Evan King and Shi Xiaojing,and the reasons why there exist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and then points out their limitations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two versions.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aspects of the title,the characters’addressing,the literary quotations,the idioms,sayings,and proverbs,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insufficiencies of the two versions to translators’knowledge about the language and about culture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based on“Faithfulness and Fidelity”principles and“Equivalence”theories.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ranslators’knowledge about the cultures of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ffect of translation and the degree of integrity. Key words:functional equivalence;culture and translation;Camel Xiangzi;comparative study;cultural connotation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被动的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被动的翻译 发表时间:2015-02-02T13:45:31.0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2月总第142期供稿作者:武亚萍[导读] 东西方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字形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等方面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武亚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由于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所以在语言结构和表达上存在诸多的差异,两种语言系统对被动语意的表达差别巨大。相较于汉语的表达方式而言,被动语态在英语语言系统中的运用更为普遍,所以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更加受到英语研究学界的重视,而如何在尊重两种语言系统差异的情况下合理地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是近年来英语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在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被动语态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英语被动翻译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促进两种语言系统更好地交流融合。关键词:英语英汉对比被动翻译 英语和汉语在世界语言系统中是两种有着较大差异的语言,分别隶属于西方语系和东方语系。东西方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字形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等方面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而被动语态是构成两种语言系统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两种语系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英语语系对被动语态的使用较之于汉语语系更为广泛和深刻,著名的语言学家就曾经指出英语语系对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是英语语系区别于汉语语系最重要的特色。所以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首先应该从英汉两种语系在被动语态上的对比入手,在掌握两种语言系统中被动语态区别的基础上,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进行准确的把握。 一、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 英语语言系统在具体表达上注重句式的“型合”,句式结构的变化更为丰富复杂,特别是在be和动词的过去分词这一被动语态的组合中,句式的“型合”表现得更为明显。英语对被动语态的表达通过类似的句式展现出来,明显具有显性的特点。而对于汉语被动语态来说,汉语的语意表现更为含蓄,对被动语态的表达也通常会借助句子的内部连接或句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展示意义上的被动,具有隐性的特点。 1.英汉结构被动句对比。英汉两种语系的被动语态在结构上存在着相同点,在两种形式的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一般都是意义上的受动者,而意义上的施动者则不太重要,可以在句子中表现出来,也可以隐去。但是两种被动句的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在“Many soldiers were killed in the war”一句中,由于句子的阐述者不能明确语意的施动者,所以采用被动句的形式进行表述。而与英语被动句的结构不同,汉语被动句的动词没有时态上的变化,所以汉语被动句不会以动词的过去分词为被动标志,汉语被动式常用能够直接表现被动的“被”字作为结构式被动句的构成条件。例如“糖果被吃掉了”一句中,采用了受动者、“被“字和动词相结合的结构表现被动意义。汉语被动句中的标志词除了“被”以外还有“叫”、“让”等,都能在反映被动意义的基础上构建被动句结构。 2.英汉意义被动句对比。英汉两种语系不仅在结构被动句上存在差异,在语意被动句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当被动句的受动者不会被错认成施动者时,汉语一般选择使用意义被动句。常见的意义被动有两种:一是常见于古文或口语中的逻辑关系上的被动,如“看病难这一问题总算得到解决了”。二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挨、获、遭、承蒙”等词与及物动词相结合表现被动意义,如“承蒙关照,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而英语的意念被动句则有所不同,在这种句式中虽然句子仍为主动句的结构,但是句子的主语在意义上却是受动者,常常用于描绘事物的属性状态等,被动意义比较弱。例如“Brazilian fruit tastes delicious”一句利用“taste”表示整个句子的被动意义,而“My father is difficult to request”一句也在主动句的句型中用“difficult”加具有被动意义的不定式结构来表现被动的概念。 二、英语被动翻译的策略 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可以遵循两种方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直译法具体来说就是在句子中没有出现施动者时对句子各部分结构的意思按主要成分的顺序进行翻译,直接翻译成带有“被”或其他结构被动句标志的句子。例如在对“Candy has been eaten by harry”一句进行翻译时可以直接利用“被”字翻译成“糖果被哈利吃掉了”。而运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时,在句子中有施动者的情况下,可以将句子的施动者直接翻译成汉语句子的主语,将受动者翻译成句子的宾语,如可以将“The mouse was killed by Peter”翻译成“彼得把老鼠打死了”;而当句子中没有施动者时,可以根据句子上下文的内容合理地在翻译中增加施动者,如在对“It maybe asked why I killed them”一句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内容增加主语,合理地翻译为“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将他们杀了”。 三、结语 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英语被动翻译进行了探讨,简要说明了英汉被动存在的差别和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的英语被动句翻译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Translation Theories Explored).New York: Routledge,2014,5。 [2]钟小芳英汉被动语态对比与互译方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28,(2)。 [3]樊斌基于双语语料库的英汉对比与翻译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朱旭双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对比及翻译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

《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 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极具海明威式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自问世之初便广为流传,颇受欢迎。海明威凭该作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一年,即由张爱玲女士在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首个中文译本。此后陆续推出了不下二十种中文译本,其中堪称经典的有 1957年大陆学者朱海观译本以及之后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吴劳译本。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译本中的措辞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各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翻译;用词;理解;风格 纵观近代及现代世界文坛,海明威总是一个显得突兀的名字,他独特的生长环境、脾气秉性和人生轨迹铸就了他鲜明的创作特点和文学风格,最为大众所认知的是其“冰山理论”。海明威作品语言简洁、凝练、生动而有深度,电报式行文力求用简单有力的话语引起读者深入的思考,正如冰山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八分之一的那一小部分。《老人与海》是其创作晚期的一部代表作,作品秉承了这种风格,并可称为其发挥的又一极致。纵观本文选取的张海玲、海观以及吴劳三个译本,创作于不同时期以及意识形态,三位大家的汉语底蕴自是不必待言,本文关注他们各自基于对作品、对故事、对作者的理解和认识,基于各人及其所处时代和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对作品的演义和诠释,从他们的用词派字体味各自的独特风格。 一、用词的精确 词是构成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谋篇布局的前提是对词语的选择和使用。张爱玲、海观和吴劳作为名家,文字功底均不容置疑,但倘若将他们译文的细节放大来看,依旧会发现有不够准确,甚至不正确之处。这些不准确不正确或是缘于对原文文字的把握不足,或是对描述对象的不了解,抑或可能是自身的语言习惯。 1. It was these sharks that would cut the turtles’ legs and flippers off when the turtles were asleep on the surface, and they would hit a man in the water, if they were hungry, even if the man had no smell of fish blood nor of fish slime on him. 张译:是这一种鲨鱼趁着乌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会把乌龟的手脚咬掉,他们如果饥饿的话,也会在水里袭击一个人,即使那人身上并没有鱼血的腥气或是鱼的黏液。 海译: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前肢咬掉。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即使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粘液。 吴译:就是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咬掉它们的脚和鳍状肢,如果碰到饥饿的时候,也会在水里袭击人,即使这人身上并没有鱼血或者粘液的腥味。 例1讲述铲头鲨是一种如何富有攻击性的鲨鱼,其中讲到它们会袭击在水面睡觉的海龟和水中游泳的人。张爱玲将“turtles”译为“乌龟”。“turtle”通常指的是生活在大海边或大海中的海龟,脚上通常长有蹼,也就是“flipper”,而通常人们理解的“乌龟”在英语中的用词是“tortoise”,是陆生的爬行类动物。鲨鱼通常生活在海中,不会到陆上发动袭击,这样的翻译便是理解上的偏颇。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是林肯于19世纪发表的一次演讲,该演讲总长度约3分钟。然而该演讲结构严谨,富有浓郁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即便历经两个世纪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和最富有影响力的演讲之一。本文通过对《葛底斯堡演讲》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该演讲的理解。 标签:葛底斯堡演讲,翻译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演讲之一。1863年11月19日下午,林肯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的落成仪式上发表献词。该公墓是用以掩埋并缅怀4个半月前在葛底斯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 林肯是当天的第二位演讲者,经过废寝忘食地精心准备,该演讲语言庄严凝练,内容激昂奋进。在不足三分钟的演讲里,林肯通过引用了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倡导的人权平等,赋予了美国内战全新的内涵,内战并不仅是为了盟军而战,更是为了“自由的新生(anewbirthoffreedom)”而战,并号召人们不要让鲜血白流,要继续逝者未竞的事业。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成功地征服了人们,历经多年仍被推崇为举世闻名的演说典范。 一、葛底斯堡演说的创作背景 1.葛底斯堡演说的创作背景 1863年7月1日葛底斯堡战役打响了。战火持续了三天,战况无比惨烈,16万多名士兵在该战役中失去了生命。这场战役后来成为了美国南北战争的一个转折点。而对于这个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人口仅2400人的葛底斯堡小镇,这场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战争遗留下来的士兵尸体多达7500具,战马的尸体几千具,在7月闷热潮湿的空气里,腐化在迅速的蔓延。 能让逝者尽快入土为安,成为该小镇几千户居民的当务之急。小镇本打算购买一片土地用以兴建公墓掩埋战死的士兵,然后再向家属索要丧葬费。然而当地一位富有的律师威尔斯(DavidWills)提出了反对意见,并立即写信给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提议由他本人出资资助该公墓的兴建,该请求获得了批准。 威尔斯本打算在10月23日邀请当时哈佛大学的校长爱德华(EdwardEverett)来发表献词。爱德华是当时一名享有盛誉的著名演讲者。爱德华回信告知威尔斯,说他无法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准备好演讲,并要求延期。因此,威尔斯便将公墓落成仪式延期至该年的11月19日。 相比较威尔斯对爱德华的盛情邀请,林肯接到的邀请显然就怠慢很多了。首先,林肯是在公墓落成仪式前17天才收到邀请。根据十九世纪的标准,仅提前17天才邀请总统参加某一项活动是极其仓促的。而威尔斯的邀请信也充满了怠慢,

红字 两种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董颖

红字 两种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 董 颖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摘 要:以英汉对比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胡允桓先生和贾宗谊先生的 红字 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一是英汉词汇差异;二是英汉句法差异;三是英汉文化差异。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系统地比较研究,笔者认为贾的译著在 信、达、雅 各方面均优于胡的译著。最后,对这两个中文译本做出综合性评价,并建议将英汉语对比研究成果应用于整个英语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排除汉语负迁移的干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红字 ;词汇差异;句法差异;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31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5)05-0064-05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 DONG Ying (Foreign Language Col leg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T his paper,based on the Contr astive Lingu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tr ies to make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tw o Chinese versions of T he Scarlet L etter r espectively render ed by Hu Yunhuan and Jia Zongyi fr om the follow ing three perspectives,i.e.differ ences on lex icon,syntax and cultu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 hrough a systematic compar ison and contrast,the wr it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Jia transcends over that one produced by Hu w ith a better master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faithful, expressive and elegant expressions.In the end,the w rit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ev aluation to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and sugg ests that w e should apply contr 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our EF L teaching practice to enhanc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T he Scar let L etter;lex ical contrast;sy ntactical contrast;cultural contrast;EF L teaching 红字 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一部浪漫主义杰作。该小说意境优美,语言清新隽永,人物心理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自侍桁的首部中文译本以来,目前已有好几种译本。笔者拟就其中的两种译本从英汉语差异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以论证英汉对比研究对于翻译乃至整个外语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这两种译本,一个是1991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胡允桓的 红字 译本(以下简称胡译);另一个是1998年6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贾宗谊的 红字 译本(以下简称贾译)。 笔者以英汉对比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英汉语词汇、句法及文化差异这三个角度对上述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在于论证英汉对比研究在翻译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进而将其推广到整个外语教学。本文所依据的原著为Paul List Verlag Leipzig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 红字 。 一、英汉词汇对比 英汉语的词汇系统存在很大差异,了解并掌握这一差异是实现忠实翻译的前提。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比研究两译本:词汇意义重复,词汇形态学对比及词汇语义学对比。 1.词汇意义重复 词汇意义重复这一现象是符合汉语规范的,其目的在于强调语义,加强表达效果,如: 不必要的浪费 , 最后的结局 及 意外的惊喜 等。而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如 actual fact , merge together 则属于冗余结构,不为本族人所接受。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应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互换。请看下例: 1)The founders of a new colony,w hatever 第26卷 第5期2005年10月 大连大学学报 JOUR NAL OF D ALIAN U NIVERS ITY Vol.26No.5 O ct.2005 收稿日期:2005-07-16 作者简介:董 颖(1980-),女,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对《尤利西斯》两版译文的对比鉴赏

Constract: Before comparing the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of Ulysses, we should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is essay. The reason why people feel differently because they stand in different standpoints that come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So firstly we have to know exactly what reasons make this work readable and acceptable. Facing the same essay, the translators may not have the same understanding of it.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authentic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translators always have different thinking about the additional meaning shown by obscure expressions. As non-native speakers, without completely knowing the factors that have various influence on the author, such as social contex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ranslators will easily misunderstand the meaning expressed ambiguously. Ulysses,a great work of stream-consciousness, was written by James Joyc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is essay, in the beginning, mainly shows readers three independent stories that turn out to be one story in the end. The author showed readers the figures by describing their talks and inner thoughts. All these writing techniques make the translation more diversified. Under a complex background and influenced by Greek mythology, the writer has experienced a lot during his miserable childhood. For instance, James Joyce worshiped the hero Odysseus, also called Ulysses in Latin, when he was a child. At the same time, James was suffered from the wars and Irish nationality. Maybe these experience had inspired James Joyce to create the figures who similarly lead a miserable life. Therefore, in this way, we have to take consideration the writer’s thinking into translating and think as the author did to make the translated version more accurate. Undoubtedly, the translated version will not be same because of these reasons. However, the two versions we are about to compare are basically comfort to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I will compare this two from several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figure out what lead translators translate differently. Comparison&analysis Word-choosing 1.Grammatically, for the limit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translated version have to largely comfort to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one. However, translators are allowed to choose different words that shows their lexical diversity and writing styles. Eg. It must be a movement then, an actuality of the possible as possible. Aristotle’s phrase formed itself within the gabbled verses and ...... (Jin’version)那么,一定是一种运动了,可能性因为有可能而成为现实。在急促而含糊的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