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耳解剖和听觉生理

耳解剖和听觉生理

耳解剖和听觉生理

一﹑耳的解剖结构

人耳具有司听觉及平衡觉的功能,按其解剖部位可分为外耳,中耳与内耳三部分。从听觉的角度来看,外耳和中耳具有导音作用,故称为导音系;内耳则是兼具接受声波(听觉)和平衡刺激(平衡觉)的器官。

1).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为了表达清楚,我们将鼓膜纳入中耳中表述。

我们日常生活感受的“耳朵”,实质仅为外耳的一部分----耳廓。

(1)耳廓:耳廓特有卷曲外行能够搜集声音,并传入外耳道,双耳廓协同作用能够确定声源方向。耳廓组成如下:①耳轮---耳廓边缘卷曲部分;②对耳轮---耳廓前方与其平行的弧形隆起;③对耳轮角---对耳轮上端的两个分支;④三角窝---对耳轮角之间的凹陷;

⑤舟状窝(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⑥耳甲艇﹑耳甲腔---对耳轮前方的深凹,被耳轮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艇,下部为腔;⑦耳屏---外耳道前方的突起;⑧对耳屏---耳屏对侧的突起;

⑨耳屏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切迹;⑩耳垂---对耳屏下方的无软骨的部分。

耳廓除耳垂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而无软骨外,其余均为软骨组织,外覆软骨膜和皮肤。耳廓前面的皮肤与软骨膜粘连较后面为紧,且皮下组织少,故外伤所致的出血不易吸收而易形成血肿;如不及时抽吸处理,及易感染或机化而致耳廓畸形。若因炎症等发生肿胀时,感觉神经易受压迫而致剧烈疼痛。由于外伤或耳部手术,可引起软骨

膜炎,甚至发生软骨坏死。耳廓的血管不丰富,并且没有足够的脂肪层起保护作用,皮肤菲薄,因而在特别寒冷的天气里容易发生冻伤。

(2)外耳道:起自耳甲腔的外耳门,止于鼓膜,长约2.1~2.9cm,直径约为0.7cm,相当与铅笔的直径。由外1/3软骨部和内2/3骨部组成。耳道略呈“S”形弯曲,外段向前上(可动),中段稍向后,内段向前下。故在检查外耳道深部或鼓膜时,需将耳廓向后上提起,使外耳道呈一直线方易窥见。婴幼儿外耳道方向系向内向前向下,故检查其鼓膜时应将其耳廓向下拉,同时将耳屏向前牵引。外耳道弯曲的意义在于既可避免异物直接损伤鼓膜,又能对某种频率的声波起共振作用。外耳道有两处较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鼓膜约0.5cm处,后者称为外耳道峡。婴儿的外耳道软骨部与骨部尚未完全发育,故较狭窄。

外耳道皮下组织少,皮肤与软骨膜及骨膜粘连较紧,同时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所以当外耳道皮肤肿胀时,疼痛较剧。软骨部皮肤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借助耳道的绒毛不断的细微运动,将细小的耵聍颗粒送到耳甲腔,起着清洁皮肤的作用。另外还富有毛囊和皮脂腺,能够使耳道保持温暖,湿润。

外耳道的另一端为鼓膜所封闭,形成一端密闭的管腔,任何密闭或开放的管腔都有固定的谐振频率,耳道也不例外。大部分耳道的谐振频率在2000-3000Hz,平均共振峰是2700Hz,这使进入人耳的声音将会增强。谐振的强度与耳道形状和大小有关。

外耳道底部,耳道入口与峡部之间,有迷走神经的分布。约1/7的人在使用棉签清洁耳道,取耳印模,佩带耳模或助听器时,经常会触及该神经而引起不由自主的咳嗽,但未必双耳均会发生。

2)中耳:中耳位于内,外耳之间,是传导声波的主要部分,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3部分,容积约为1~2ml。(1).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的空腔。向前借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乳突窦与乳突小房相通。鼓室由6个壁组成。外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鼓膜介与鼓室与外耳之间,中心微向内凹入,椭圆形,鼓膜的大小约为5角硬币的1/2。约高9mm,宽8mm,厚0.1mm,相当与纸张的厚度,但却非常坚韧与外耳道下壁之间约成45°,故外耳道的下壁比上壁长。婴儿的鼓膜更为倾斜,几呈水平位。正常鼓膜是半透明的,呈白色到粉红色,因此我们可以透过鼓膜看到其内部结构鼓膜本身无固有振动和残余振动,故能将外界的各种频率的声波如实地传导到内耳。

鼓膜由3层组织组成,外层与外耳道皮肤的上皮相连续;中层由纤维组织构成,使得其可承受水,空气,感染等各种影响,内层由鼓室腔粘膜构成。正常人锤骨柄悬于鼓膜顶端,自上而下达其2/3,此点既为脐部。鼓膜的下4/5部分较紧张,称之紧张部,上1/5部分由于缺乏纤维层,一般较松弛,称之为松弛部。当耳镜检查耳朵时,在鼓脐与鼓膜底的反射下,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反光区,称为光锥。鼓膜小的穿孔,其上皮细胞可自行修补。

内壁:内耳的外壁,上有前庭窗(卵圆窗),被镫骨底和环状韧带封闭,和蜗窗(圆窗),被第2鼓膜封闭等重要结构。

前壁:既颈动脉壁。以一层极薄的骨板与颈动脉相隔,薄骨板有时不完整,可成为感染的途径。

后壁:又名乳突壁,上方有乳突窦入口,使鼓室与乳突小房相通,故中耳炎可经此蔓延至乳突窦与乳突小房。

上壁:既鼓室盖或称为鼓室天盖,由颞骨岩部构成,其上为颅中窝,在婴幼儿时常未闭和,硬脑膜的细小血管经此与鼓室相通,可成为中耳感染进入颅内的途径之一。

下壁:鼓室底,一层薄骨板与颈动脉球分隔。

鼓室内容有听骨小骨,肌肉,神经等。我们主要讲一下与声学有关的听小骨。

听小骨: 听小骨为人体内最小而互相连接的一组小骨。由锤骨,砧骨,镫骨构成,形成听骨链。锤骨居外侧,以锤骨柄连接鼓膜。镫骨在内侧,以镫骨底和环状韧带封闭前庭窗。砧骨连于锤,镫之间,3个听小骨借关节相连接形成听小骨链,使鼓膜与前庭窗连接起来。当声波振动鼓膜时,3个听小骨成一杠杆串联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因此,听小骨链是维持听力的重要结构,若有损坏既可使听力下降。

听小骨的运动与鼓室内的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作用相关。它们均是体内最小的肌肉,前者附着在锤骨柄上,可调节鼓膜的紧张度和震动幅度,后者则附着镫骨颈上,可调节声波对内耳的压力,两块肌肉的另一端连着鼓室壁。两者协同作用,可使听骨听小骨链紧密相连协调对声音的反应,并能避免过强声音可能引起的损伤。

2)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成人全长约35~40mm。由骨部与软骨部组成。外1/3为骨部,呈开放性,内2/3为软骨部,以咽鼓管咽口开口于鼻咽部,在静止状态下形成闭和裂隙,可以防止鼻烟部分泌物,细菌进入鼓室。在张口,吞咽,咳嗽

等时,咽口开放,使空气进入中耳,维持鼓室内外气压平衡。当鼻咽部炎症等引起咽口阻塞时,鼓室内的空气逐渐被吸收,内压下降,于是鼓室内陷而影响听力,并有耳痛,耳鸣和耳闷等症状。

鼓室口约高于咽口2~2.5cm,于水平面约成40度角,利于中耳液体排出并预防感染。

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位,平直,短,管腔大,而且处于开放状态,故小儿的咽部感染易经此管传入鼓室,常导致中耳炎。

(3)乳突小房:为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向前经乳突窦与鼓室相通。乳突窦是鼓室与乳突小房之间的小腔,向前经乳突窦口通鼓室,向后与乳突小房相通。一岁以内的婴儿只有乳突窦,乳突小房尚未发育。由于鼓室,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的黏膜相连续,故中耳炎可蔓延至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乳突小房与乳突窦仅以一薄骨板与颅中窝相隔,如乳突小房炎症侵蚀此骨质时,则可引起颅内感染。

3)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含听觉及位置感受器官。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二者形状相似,膜迷路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膜迷路含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1)由致密的骨质构成。包括骨半规管,前庭,耳蜗。

前庭:位于耳蜗及半规管之间,容纳椭圆囊及球囊。外壁既为鼓室内壁。上有前庭窗和窝窗。

骨半规管:由外(水平),前(上垂直),后(垂直)三个半圆形的管道构成,其中上和后半规管共用一只脚,故三个半规管共有5孔通入前庭。管内充满外淋巴液,这些半规管可以感知各个方向的运动,起到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

耳蜗:位于前庭的前面,形似蜗牛壳。主要由中央的蜗轴和周围的骨蜗管组成。骨蜗管(蜗螺旋管)旋绕蜗轴2.5~2.75周,全长约

30~32mm,从蜗轴伸出的骨螺旋板将骨蜗管完整的分为上下2腔。上腔又由前庭膜分为2腔,故骨蜗管内共有3个腔,上方者为前庭阶,中间者为蜗管,又称中阶,属膜迷路,下方者为鼓阶。前庭阶,鼓阶内充满外淋巴液,且互通。前庭阶始于前庭窗,前庭窗上有一层薄黏膜,镫骨底版附于黏膜内,这样听骨链上的运动就转化为前庭阶内外淋巴液的振动。鼓阶始于窝窗(圆窗),为窝窗膜(第二鼓膜)所封闭。

(2)膜迷路:

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其形态基本与骨迷路相似,但管径较小,悬浮于外淋巴液中,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膜迷路分为4部分: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蜗管,各部互相沟通,形成一密闭的管道,容纳内淋巴。膜窝管与听觉有关,其他与平衡觉相关。

椭圆囊:位于前庭内,有膜半规管的5个开口,囊壁有椭圆形,较厚的感觉上皮区,既椭圆囊斑,亦称位觉斑,感受位觉。

球囊:位于前庭内,内壁有球囊斑,亦感受位觉。椭圆囊和球囊均为平衡觉感受器,不仅能感受静止时的位置变化,还能感受直线变速运动时位置变化的刺激。

膜半规管:借5管与椭圆囊相通,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时位置变化的饿刺激。

膜蜗管:又名中阶或蜗管,位于前庭阶及鼓阶之间,上壁为前庭膜(赖斯纳氏膜)与前庭阶相隔,不互通。外含外淋巴液,内含内淋

巴液,下壁为基底膜与鼓阶相隔。基底膜是螺旋器的根据地。基底膜上有支柱细胞,内外毛细胞和胶状盖膜组成的螺旋器,又名Corti器。毛细胞是听觉细胞,盖膜是一种胶状物质,内侧附在支柱细胞上,其余部分覆盖毛细胞。淋巴液的波动使盖膜产生起伏运动,带动毛细胞,转化为神经冲动,由毛细胞内含的听神经末梢传导上行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毛细胞:为听觉的感觉细胞,内毛细胞约有3500个,外毛细胞有12000个以上。有关耳蜗和听神经对声音的译码和传递的确切机理未完全清楚。目前的理论主要有三种。①部位理论:即每一个毛细胞对特定的频率产生反应;②连发理论:既单个与多个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和特性不一;③瞬时理论:认为1000HZ以下外毛细胞起作用,反之内毛细胞起作用,两种方式协同完成特定频率的传导。正因为原理的不确定性,目前很多的耳科疾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毛细胞底部含有神经末梢,多根神经纤维组成螺旋神经节,并集结形成耳蜗神经,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共同组成前庭蜗神经(听神经,第8对脑神经),其中95%的神经纤维与内毛细胞相连,只有5%与外毛细胞相连。

耳鼻喉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第一章耳鼻喉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1.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 2.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所以当挤压鼻或上唇疖肿时,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至上唇三角形区域称 为“危险三角区”。 3.鼻腔:包括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4.以中鼻甲游离缘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为嗅沟或 嗅裂,此部位的鼻黏膜称为嗅区黏膜。 5.鼻腔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保护功能、嗅觉功能、共鸣作用。 6.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个部分。 7.鼻咽:位于颅底和软腭游离缘平面之间。 (1)腺样体:顶部黏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集聚,呈桔瓣状,称腺 样体; (2)咽鼓管咽口; (3)咽鼓管圆枕:咽鼓管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区,称为咽隐窝,是 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8.口咽:位于软腭和会厌上缘平面之间。 9.喉咽:上接口咽,下连食管入口。 会厌、杓会厌皱襞和杓状软骨,其所围成的入口称为喉入口; 在喉入口两侧各有一较深的隐窝名为梨状窝,是异物常嵌顿之处。 10.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防御保护功能、言语形成 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11.喉软骨:单个较大的有会厌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成对的 较小的有杓状软骨。 (1)甲状软骨:为喉部最大的软骨;甲状软骨切迹是颈部中线的标志;

(2)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之下,第一气管环之上;此软骨是喉 气管中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如果外伤或疾病引起环状软骨缺损, 常可引起喉狭窄。 12.喉肌 (1)使声门张开的肌肉:环杓后肌; (2)使声门关闭的肌肉:环杓侧肌和杓肌; (3)使声带紧张的肌肉:环甲肌; (4)使声带松弛的肌肉:甲杓肌。 13.喉腔:喉腔上界为喉入口,下界相当于环状软骨下缘。被声带分 隔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14.声门裂,简称声门,为喉腔最狭窄处。 15.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声功能、保护功能、屏气功能。 16.耳由外向内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17.中耳由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四部分组成。 18.听骨:为人体最小的一组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三者相 连而成听骨链。 19.小儿咽鼓管短而宽,又接近水平,故小儿咽部感染易引起中耳炎。 20.内耳又称迷路,按解剖和功能分为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个部分。 21.耳的生理功能:听觉和平衡。 (1)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空气传导(气导)和骨传导(骨导)。(2)耳聋的分类:传导性、感音神经性、混合性耳聋。 (3)平衡功能: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维持。 22.气管 (1)气管是由软骨环、平滑肌、黏膜及结缔组织构成; 气管由10—20个马蹄形透明软骨环构成支架;

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朵的主要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我们通常讲的"耳朵",其实只是耳廓这一部分,有收集声音的作用.外耳道是声音传递的通道,长约,内部中空弯曲,靠耳廓的1/3为软骨构成,内部的2/3则由骨质构成,表面有皮肤覆盖。中耳:中耳由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组成。①耳道最深处有封闭的薄膜叫鼓膜,它是外耳与中耳的分隔,也是鼓室的外壁.鼓室是一个空腔,内含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组合成听骨链,一端连接鼓膜,另一端连接到内耳的听觉组织.声波在耳道中传递时先振动鼓膜,然后鼓膜再通过听骨链将振动传递至内耳。②鼓窦是位于鼓室后上方的空腔,其解剖位置非常特殊:前方与鼓室相邻,后下方与乳突相邻,周围又有许多重要部位,因此经常通过这里进行耳科手术。③乳突位于耳后,耳垂后方的突起是它的顶端.乳突内有薄骨板分隔成蜂窝状,称为乳突气房,可使内耳不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④咽鼓管连接鼻咽部和中耳,它可以调节中耳与外界气压的平衡,使中耳与外界环境的气压保持一致。内耳:内耳结构复杂,所以又称为"迷路",由前部的耳蜗、中部的前庭和后部的半规管组成。声波的振动传到内耳,鼓膜的振动经过听骨链的传递可变成前庭窗的振动,引起内耳耳蜗淋巴液的移动,使听觉毛细胞产生兴奋,形成听觉.耳蜗负责处理声音讯号。 听觉的形成过程 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外界环境中的声音并非都是和谐悦耳的。那些影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叫做噪声。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听觉会受到影响,并容易患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极强的噪声下,鼓膜会破裂出血,使人失去听觉。 为了保护耳和听觉,除减少和消除嗓声外,平时还应当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耳的解剖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因此耳又叫位听器。也有人将外耳和中耳列为位听器的附属器。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两部分。另有一种分法,外耳还包括鼓膜。 耳-生理学构造 耳廓的前外面上有一个大孔,叫外耳门,与外耳道相接。耳廓呈漏斗状,有收集外来声波的作用。它的大部分由位于皮下的弹性软骨作支架,下方的小部分在皮下只含有结缔组织和脂肪,这部分叫耳垂。耳郭在临床应用上是耳穴治疗和耳针麻醉的部位,而耳垂还常作临床采

血的部位。 外耳道是一条自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长约2.5~3.5 cm,其皮肤由耳廓延续而来。靠外面三分之一的外耳道壁由软骨组成,内三分之二的外耳道壁由骨质构成。软骨部分的皮肤上有耳毛、皮脂腺和耵聍腺。 鼓膜为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边缘固定在骨上。外耳道与中耳以它为界。经过外耳道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 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是一个含有气体的小腔,容积约为1 cm3。鼓室是中耳的主要组成部分,里面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镫骨的底板附着在内耳的卵圆窗上。三块听小骨之间由韧带和关节衔接,组成为听骨链。鼓膜的振动可以通过听骨链传到卵圆窗,引起内耳里淋巴的振动。 鼓室的顶部有一层薄的骨板把鼓室和颅腔隔开。某些类型的中耳炎能腐蚀、破坏这层薄骨板,侵入脑内,引起脑脓肿、脑膜炎。所以患了中耳炎要及时治疗,不能大意。鼓室有一条小管──咽鼓管从鼓室前下方通到鼻咽部。它是一条细长、扁平的管道,全长约3 5~4 cm,靠近鼻咽部的开口平时闭合着,只有在吞咽、打呵欠时才开放。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使鼓室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相通,因而使鼓膜内、外的气压维持平衡,这样,鼓膜才能很好地振动。鼓室内气压高,鼓膜将向外凸;鼓室内气压低,鼓膜将向内凹陷,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鼓膜的正常振动,影响声波的传导。人们乘坐飞机,当飞机上升或下降时,气压急剧降低或升高,因咽鼓管口未开,鼓室内气压相对增高或降低,就会使鼓膜外凸或内陷,因而使人感到耳痛或耳闷。此时,如果主动作吞咽动作,咽鼓管口开放,就可以平衡鼓膜内外的气压,使上述症状得到缓解。 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由结构复杂的弯曲管道组成,所以又叫迷路。迷路里

听觉生理

听觉生理 一、耳的结构 人耳从结构上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听觉器官由:骨部外耳道、听小骨、颞骨、半规管、听神经、鼓室、耳埚、咽喉管、鼓膜、软骨、外耳道、耳壳等构成。 1、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起着集声和传声的作用。 2、中耳 主要由鼓膜,鼓室(其中有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及其相连的肌肉)以及连通鼓室、咽腔和咽鼓管组成。鼓膜的三块听小骨具有转播声的作用。咽鼓管具有维持鼓膜两边大气压力平衡的作用。 3、内耳 主要是耳蜗。耳蜗是感觉器,可将声音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传入大脑,产生听觉,耳蜗内充满着淋巴液,耳蜗内壁分布着毛细胞和神经纤维。 二、耳的传声过程

人耳传声的全过程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 1、空气中的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 耳廓呈漏斗形,便于收集外界的声波。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彭膜振动。这就是空 气中的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这是传声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2、机械振动转变为液体波动 中耳的鼓膜呈椭圆形,约10mm高和9mm宽。它能精确反应到达人耳的声波的性质。鼓膜和锤骨相连。鼓膜的振动直接传递给锤骨。锤骨的振动又引起砧骨和镫骨的振动。锤骨和内耳蜗的 椭圆窗相联。所以,把振动又传给了耳蜗内的淋巴液,引起淋巴液波动。耳蜗的圆窗则作为声 波在耳蜗中传递的弹性末端。这是传声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3、液体波动转变为神经刺激 耳蜗实际上是一根螺旋形管道,共旋33/4圈,样子很像蜗牛壳。耳蜗中的淋巴液的波动,刺激了耳蜗内壁上的许多毛细胞,使其兴奋。这种兴奋,经耳蜗内的神经纤维传至大脑,产生听觉。这是传声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 人的听力下降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中耳的鼓膜和听小骨系统损伤或障碍引起的听力下降,称 为传导性耳聋。有可能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第二种是耳蜗或神经系统损伤或障碍引起的听力 下降,称为神经性耳聋。多数原因是由于老年,病毒,药物反应或长期生活在噪声中,一般难 以治愈。 三、听力 听力是指能听到声音的能力,其与声音的频率和声压级有关。人耳能够听到的范围是20Hz至20000Hz,但是人耳敏感的范围是600Hz至4800Hz。

耳的解剖结构

耳的解剖结构 第三节听、位器官 一、耳的解剖结构 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 耳是听觉和位觉(平衡觉)的外周感觉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构成的传音器和内耳感音、平衡器所组成。 外耳露于体表,中耳和内耳埋藏在颞骨岩部内,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器官,内耳有感受声音和位觉的感受器,是听、位觉器官的主要部分。声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小骨传到内耳,使内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发生兴奋,将声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听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听觉。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耳廓和外耳道的机能是收集声波。鼓膜为椭圆形的薄膜,形如斗笠、尖顶向内,周围固定于骨上,将外耳与中耳分隔。鼓膜能随音波振动而振动,停止而停止,故能如实地把声波刺激传导到中耳。 (二)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等。咽鼓管为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中耳与外界空气压力可通过咽鼓管取得平衡。鼓室内有听小骨、韧带等。听骨有三块,彼此形成关节,位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与鼓膜接触的称为锤骨,与内耳前庭窗相连的称为镫骨,连于两骨之间的称为砧骨。当声波振动鼓膜时,三块听小骨的连串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 (三)内耳 内耳(图12-8)由一系列复杂的管腔所组成,亦称迷路,位于颞骨部内,有骨迷路和膜迷路之分。骨迷路是骨性管道,膜迷路是包含于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与骨迷路形态基本一致。膜迷路是封闭的,管内含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间隙内含有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交通。内耳迷路中可分为耳蜗、前庭器官二部分,耳蜗与听觉有关,前庭器官与位置(平衡觉)有关。耳蜗形如蜗牛壳,为一条围绕骨质轴的螺 旋形骨质管道,围绕蜗轴旋转2.5~2.75圈。涡轴为骨质,耳蜗神经从中通过,内有听神经,从涡轴向骨性蜗管中伸出一骨板,其外缘连结着基底膜,在基底上方有一斜行的前庭膜,因此,耳蜗被分成三个腔,上方为前庭阶,下方为鼓阶,其中充满外淋巴,中为蜗管,充满内淋巴。前庭阶与卵圆窗膜相接,鼓阶与蜗窗膜相联,前庭阶在耳蜗顶部与鼓阶相联通。蜗管是一个盲管。基底膜上有听觉感受器,称为柯蒂器官,又称螺旋器。柯蒂器官主要由支持细胞与具有纤毛的听觉细胞(或称毛细胞)所组成,其上覆以盖膜。毛细胞对机械刺激敏感。听神经的末梢纤维以网状绕于毛细胞上。

耳解剖及生理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道的骨部、中耳、内耳和内耳道都位于颞骨内。颞骨 颞骨左右成对,由鼓部、乳突部、岩部和鳞部组成,另有茎突。 (一)鳞部:颧突、称关节结节、下颌窝、乳突上嵴、道上棘、蝶鳞缝、岩鳞裂、鼓鳞裂。(二)乳突部:筛区。乳突导血管通过乳突孔使颅外静脉与乙状窦沟通。 (三)鼓部: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壁和部分后壁。新生儿时称鼓环。 (四)岩部:内藏听觉和平衡器官,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颈动脉管内口开口于此。 1.岩部三个面: (1)前面:(大脑面)三叉神经压迹、岩浅大神经沟、岩浅小神经沟、鼓室盖。 (2)后面:(小脑面)由3个静脉窦(岩上窦、岩下窦和乙状窦)围成。 (3)下面:后外侧部前内为颈动脉管外口,有颈内动脉、静脉丛以及交感神经经过。颈动脉管外口的后外侧者为颈静脉窝,内纳颈静脉球的顶部。 2.岩部三个缘岩部上缘最长有小脑幕附着。在岩部与鳞部之间,有上下并列的二管通入鼓室,居上者名鼓膜张肌半管,居下者为咽鼓管半管。 内耳道:自内耳门向外通入内耳道,平均长约10mm。内耳道底分为上、下两区。上区分为前、后二部:前部有面神经管入口处,后部名前庭上区,穿过前庭神经上终末支。下区前方为蜗区,为蜗神经纤维所通过;后方为前庭下区,为前庭神经下终末支的球囊神经通过。内耳道内含有面神经、听神经及迷路动、静脉。 (五)茎突:远端有茎突咽肌、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茎突舌骨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附着。茎乳孔为面神经管的下口,面神经由此出颅骨。婴儿时期乳突尚未发育,茎乳孔的位置甚浅。 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 (一)耳廓 1.耳廓构造:耳垂、耳轮、耳轮脚、耳廓结节、、三角窝、舟状窝、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门、耳屏、耳前切迹(在其间作切口可直达外耳道和乳突的骨膜,而不损伤软骨)。 2.耳廓的神经分三类: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交感神经。 感觉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耳颞神经及迷走神经耳支,分布耳廓前外侧面及后内侧面。运动神经:有面神经颞支及耳后支,支配耳廓肌。 交感神经:来自颈动脉交感丛。 耳廓的血液主要由耳后动脉和颞浅动脉供给。 外耳的淋巴引流至耳廓周围淋巴结。 (二)外耳道 1.外耳道:起自外耳门,至鼓膜,长2.5cm~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外侧1/3,骨部其内侧2/3。有两处较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处为骨部距鼓膜约0.5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 在检查外耳道深部或鼓膜时,需将耳廓向后上提起,鼓膜向前下方倾斜,因而外耳道前下壁较后上壁约长6mm。婴儿检查其鼓膜时,应将耳廓向下拉,同时将耳屏向前牵引。 耳道软骨切迹(Santorini切迹)。为外耳道与腮腺之间感染互相传播的途径。软骨部皮肤含有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骨部皮肤缺乏毛囊等结构,故耳疖常发生于外耳道外1/3处。 2.外耳道的神经:一为下颌神经的耳颞支,二为迷走神经的耳支。 外耳道的血液:由颞浅动脉的耳前支和上颌动脉的耳深动脉供给。外耳道血液回流注入颞浅静脉、上颌静脉和翼肌静脉丛。

耳朵的解剖结构和听觉传导

耳朵的解剖结构和听觉传导耳朵作为我们感知声音的重要器官,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和听觉传导机制为我们带来丰富的音乐、语言和环境声音。本文将介绍耳朵的三个主要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并解释听觉信号是如何从外界传入我们的大脑的。 一、外耳 外耳是耳朵的外部可见部分,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是由软骨和皮肤构成的,其特殊的形状有助于收集声音并将其引导到外耳道。外耳道是一个直径约2.5厘米的管道,它与中耳相连,并起到传导声音的作用。 二、中耳 中耳是位于鼓膜后面的一个小腔体,内部包含三块骨头:听骨链。听骨链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它们连接着鼓膜和内耳。当声音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时,鼓膜开始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听骨链传递到内耳。 中耳内还有一个与咽部相连的管道,称为咽鼓管。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中耳和外界的气压,防止鼓膜受损。当我们咽下口水或进行坠吐时,咽鼓管会打开,使中耳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 三、内耳

内耳位于颅骨内,是一个液体充满的复杂结构,由迷路、耳蜗和前庭三部分组成。迷路负责平衡感知,而耳蜗则负责听觉传导。 在内耳中,耳蜗是听觉传导的关键部分。耳蜗内部是一个绕圈的螺旋结构,它包含上千个感觉细胞,这些细胞称为毛细胞。当听骨链传递的振动到达内耳时,耳蜗内的液体会随之振动,并使毛细胞发生位移。这些毛细胞的位移会激活听觉神经,并将信号传输到大脑。 听觉信号在传到大脑之前会经过多个神经核团的处理,这些核团位于脑干和大脑皮层。最终,我们的大脑将解读这些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我们所听到的声音。 无论是欣赏音乐、交流语言还是感受自然环境的声音,耳朵的解剖结构和听觉传导机制使我们能够享受声音带来的美妙体验。它们的精密组织和协调运作为我们了解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总结: 本文介绍了耳朵的解剖结构和听觉传导机制。外耳收集声音引导到中耳,中耳通过听骨链将声音传递到内耳。内耳负责平衡感知和听觉传导,其中耳蜗是听觉传导的关键部分。耳蜗内的感觉细胞通过激活听觉神经将信号传输到大脑。大脑解读信号,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并享受其美妙。耳朵的复杂结构和精密运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声音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认识听觉系统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学基础

认识听觉系统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学基础 一、听觉系统的解剖结构 听觉系统是人类感知声音和语言的重要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首先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个部分的解剖结构。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pinna)和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meatus)。耳廓是可见部分,由软骨和皮肤构成,其形状有助于捕捉和引导声音。外耳道是从耳廓到鼓膜的管道,它通过传递声音波到内耳。 二、中耳 中耳位于鼓膜之后,具有空气填充的腔体。它包括鼓室(tympanic cavity)和 三块小骨头:锤骨(malleus)、砧骨(incus)和镫骨(stapes)。这些小骨头通过 关节连接在一起,并将振动从鼓膜传递到内耳。 三、内耳 内耳位于颞骨内部的迷路中,主要由前庭器官(vestibular organ)和蜗牛器官(cochlear organ)组成。前庭器官负责维持平衡,而蜗牛器官则负责听觉。蜗牛器官是一个盘旋的管道,内部含有软组织和感受声音的感觉细胞。 二、听觉系统的生理学基础 了解听觉系统的解剖结构之后,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听觉系统的生理学基础。一、声音传导过程 声音从外耳进入内耳的过程主要包括振动传递和转换成神经信号两个步骤。首先,声音波通过外耳和中耳传到内耳,并引起鼓膜、小骨头和内耳液体中的压力变

化。这些变化在蜗牛器官中引起了毛细胞(hair cells)的振动。然后,振动会导致毛细胞运动,产生与声音频率相对应的电信号。 二、神经信号处理 当毛细胞产生电信号时,它们会释放化学物质去激活与之相连的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会将电信号传递到听觉神经核(auditory brainstem nuclei),再通过听觉通路传至大脑皮层进行加工和分析。最终,在大脑皮层中形成完整的声音感知。 三、频率和音高的编码 听觉系统对于声音频率和音高的编码机制非常精密。在蜗牛器官中,声音波的不同频率会引起毛细胞在特定位置上的振动。这些毛细胞与听觉神经纤维有特定的连接方式,使得大脑能够准确地解析出声音的频率信息。 四、响度和音量的编码 除了频率和音高,响度和音量也是听觉系统所感知到的重要信息。响度取决于声波的强弱,而音量则涉及到大脑对此信号进行加工和分析。听觉神经纤维在传递电信号时可以区分不同响度级别,并将其传递给大脑皮层进一步解析。 总结: 认识听觉系统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学基础对我们理解人类感知声音和语言至关重要。通过了解外耳、中耳和内耳之间的结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声波是如何传导到内耳,并通过转换成电信号被大脑所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了解了听觉系统对于频率、音高、响度和音量的精密编码机制。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听觉系统的工作原理。

听觉生理学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听觉生理学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听觉是人类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听觉系统则是实现听觉功能的关键。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内耳以及与之相连的神经组成,其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对于深入了解听觉过程至关重要。 一、外耳 外耳是人体听觉系统的入口,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聚集声波,将其引导进入外耳道。外耳道是连接耳廓和中耳的管道,它的形状和长度对于声音传递有一定的影响。 二、中耳 中耳位于鼓膜后方,主要由鼓腔、鼓膜和听小骨组成。当声波进入中耳时,鼓膜会振动并将声能传递给鼓腔。鼓腔内充满气体,而其中的听小骨(鼓锤骨、砧骨和镫骨)将声能从鼓腔传递至内耳。 三、内耳 内耳是整个听觉系统中最复杂的部分,主要包括耳蜗和前庭。耳蜗是内耳的主要听觉器官,其形状类似于蜗牛壳。耳蜗内部有一条被称为“基底膜”的结构,在其上存在着感觉细胞。当声波通过鼓膜和听小骨传递至内耳时,耳蜗中的液体将振动传递给基底膜,进而刺激感觉细胞,使其产生电信号。这些电信号将通过听神经传送至大脑,并在听觉皮层得到解析和识别,最终形成我们对声音的感知。

内耳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前庭,它负责维持平衡和空间定位。前庭中含有三个半规管和两个囊,这些结构对于感知头部位置和动态平衡至关重要。 四、听觉系统的功能 听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收、传导、处理和解码声音信息。在听觉过程中,外耳负责捕捉声波,中耳将声能传递至内耳,而内耳则负责将声能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至大脑。在大脑的听觉皮层,声音信号将得到解码和高级处理,从而形成对声音的感知和识别。 此外,听觉系统还具有定向听和声音识别的能力。定向听是指人类能够判断声源的方向,这主要依赖于双耳接收到的声音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声音识别则是指人类能够将听到的声音与已知的声音进行匹配和识别,这需要听觉系统对声音的频率、强度、时长等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 总结: 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和大脑听觉皮层组成。外耳接收声波,中耳传递声能,内耳将声能转化为电信号,而大脑则负责对声音信号进行解码和识别。听觉系统不仅具有接收和传导声音的功能,还能够定向听和声音识别。对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听觉过程和人类感知声音的能力。

耳部应用解剖生理

耳部应用解剖生理 一、耳部解剖 人的耳朵是一个复杂的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1. 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是由软骨和皮肤构成的,它能够接收声音并将其引导入外耳道。外耳道是连接耳廓和中耳的通道,它有助于声音传导和保护中耳。 2. 中耳:中耳是位于鼓膜后面的空腔,它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是外耳道尽头的薄膜,当声音波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时,鼓膜会震动。鼓室是一个空腔,内部有与咽部相连的咽鼓管,它平衡气压,并帮助传导声波。听小骨由三块骨头组成,它们分别是锤骨、砧骨和副耳骨,它们传递鼓膜上的振动到内耳。 3. 内耳:内耳位于颅骨内部,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耳蜗是内耳的主要听觉器官,它对声音进行接收并转换为神经信号。前庭是平衡器官,它由囊固和鼓室两个部分组成,负责感知身体的重力和方向。半规管与前庭相连,帮助控制眼睛和头部的平衡。 二、耳部生理 1. 听觉传导:当声音波到达耳廓时,外耳会将其引导入外耳道,然后声波通过鼓膜传导到中耳。鼓膜的振动会使得听小骨震动,进而将声

波传递到内耳的耳蜗。耳蜗中的感觉细胞会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并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从而我们才能够听到声音。 2. 平衡功能:耳的前庭和半规管对身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当我们 进行头部和身体的运动时,半规管的液体会随之流动,从而刺激感知 细胞,并向大脑发送信号,告诉我们身体的方向和平衡状态。 3. 耳蜗功能:耳蜗是内耳中的主要听觉器官,它内部有许多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可以接收来自鼓膜振动的声音信号。耳蜗可以通过不同的区 域感知不同频率的声音,从而构成我们对声音的听觉感知。 三、耳部应用 1. 保护听力:由于现代社会中噪音污染的普遍存在,保护听力变得越 来越重要。通过佩戴耳塞或耳罩,可以减少外界噪音对耳朵的损害, 保护听觉功能。 2. 诊断和治疗听力问题:对于有听力问题的患者,耳部应用可以帮助 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例如,听力测试可以评估个体的听觉功能,并 确定是否存在听力问题。对于某些听力损失患者,助听器的使用可以 提供辅助听觉功能。 3. 平衡康复:当患者患有平衡障碍时,耳部应用可以帮助进行康复治疗。例如,平衡训练和前庭体操可以帮助恢复平衡功能。

中西医:耳的解剖及功能

中西医:耳的解剖及功能 耳居头之两侧,司听觉,主平衡,上通于脑,内通于颃颡,为清阳游行交会之所,乃肾之官窍。 (一)耳的解剖及部位名称 耳可分为三部分,即耳廓、耳窍、耳骨。 1.耳廓:与解剖学同。俗称耳朵,别称耳轮、耳壳,又称耳间,分为耳门、耳弦、耳折、耳垂、耳根。 ⑴耳门:位于耳窍口之前的小瓣,即解剖学之耳屏。又称蔽、、膳。耳门亦指耳窍口,即解剖学之外耳道口。 ⑵耳弦:指耳廓的边缘部分,即解剖学之耳轮。别称耳边。 ⑶耳垂:同解剖学,耳廓下部的下垂部分,无软骨。又称引垂、耳珠、耳坠、耳垂珠。 ⑷耳根:指耳周根部。别称耳本。 ⑸耳折:即耳根与头皮相连处之折缝。别称耳后缝。 2.耳窍:与解剖学之内耳、中耳、外耳道之部分相当,有耳道、耳膜、耳底、听户、皮膜包裹真水之分,其内藏司听之神,上通于脑,内通颃颡。 ⑴耳道:即解剖学之外耳道。别称耳孔,又称气窍。 ⑵耳底:泛指耳窍的深处,主要包括外耳道内段、鼓膜、鼓室。 ⑶耳膜:即解剖学之鼓膜。亦称膈膜。

⑷皮膜包裹真水:指中耳或内耳的结构。 ⑸听户:指中耳或内耳。亦称听宫。 3.耳骨:耳中及耳周围的骨性结构,包括中耳的听小骨、内耳的骨迷路,以及颞骨。按部位不同,又有耳门骨、禁骨、完骨、扶颡骨之分。 ⑴耳门骨:又名玉梁骨。位于颞颌关节处,包括颞骨鳞部之颧突的前根(构成颞颌关节的上面)。 ⑵禁骨:围成外耳道骨性段的骨支架(颞骨鼓部)。 ⑶完骨:指颞骨乳突部。别称寿台骨、玉楼骨、耳后高骨。 ⑷扶颡骨:指颞骨鳞部。 (二)耳的功能 耳的功能有二:司听觉,主平衡。 1.耳司听觉:耳司听觉的功能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反映出来。如甲骨文中听字,象耳听口说之形,表示口与耳机能上的联系。《管子·心术上》说:“耳目者,视听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耳司听觉的功能,与心肾关系最为密切。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严氏济生方》说:“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心主藏神,为君主之官,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皆受心主支配。《管子·心术上》说:“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心而无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是指对耳部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学科。耳朵是人类感知声音和平衡的重要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下面是对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的详细介绍。 耳朵的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由软骨和肌肉组成,其形状和大小在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外耳道是一条狭长的管道,连接耳廓和鼓膜。外耳道内衬有皮肤和腺体,其分泌物能够保持外耳道的湿润并起到抗菌作用。 耳朵的中耳位于鼓膜后方,也被称为鼓室。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和空腔。鼓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能够感受到声音的振动,并将其传导到中耳。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骶骨,它们连接鼓膜和内耳的耳蜗。空腔是中耳的主要空间,其内部和外部通过咽鼓管相连,它起到平衡中耳和外界压力的作用。 耳朵的内耳是人体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它由耳蜗和前庭系统组成。耳蜗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内含上千个感觉细胞,能够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处理。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和两个囊。半规管负责平衡功能,感知头部的姿势和运动。囊则感知重力和线性加速度。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了耳部各个结构的功能。首先,外耳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引导声音进入内耳。外耳道的形状和方向对声音的收集有一定的影响。其次,中耳的主要功能是放大声音。鼓膜的振动会传递给听骨链,听骨链的振动会

增大声音的幅度,使其更容易被内耳感知到。同时,中耳空腔通过咽鼓管与咽部相连,能够调节中耳和外界的压力差异,保持耳膜的正常运作。最后,内耳是感知声音的关键器官。耳蜗的感觉细胞能够将声音的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前庭系统则负责感知头部的平衡和姿势。 除了上述结构和功能,耳部还有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比如,耳垂反射是当外耳受到刺激时,鼓膜的振动会引起耳廓肌肉的收缩反射。这种反射有助于保护内耳不受过度的音量刺激。此外,听觉定向也是耳朵的一项重要功能。人们通过两只耳朵接受到的声音时间和强度的差异来判断声源的方向。 总结起来,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耳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耳朵是如何感知声音和平衡的,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耳鼻喉耳解剖部分

耳科学一、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1、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其中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及内耳道包含 在颞骨内 2、颞骨,位于颅的两侧,参与构成颅中窝和颅后窝;分五个部分为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茎突。 (1)颞骨外侧面:道上棘、道上三角区(筛区):耳科手术的重要标志 (2)颞骨内侧面: 岩部:三面锥体形,又称岩锥,内藏听觉和平衡器官;岩部前面组成颅中窝后部,后面组成颅后窝前壁,下面粗糙不规则组成颅底外面内耳道:岩部内的骨性管道,平均长约10mm,内有面神经、听神经、前庭神经、中间神经及迷路动、静脉通过。 内耳道口(内耳门):扁圆形,硬脑膜经此延伸入内耳道。内耳道与岩部长轴近乎成直角。 内耳道底:构成前庭及耳蜗内壁的大部分,由垂直带有筛状小孔的骨板封闭。 3、外耳 耳廓 (1)耳廓表面标志:耳轮、耳轮脚、耳廓结节、三角窝、舟状窝、耳甲艇、耳甲腔、耳屏、对耳屏、耳屏间切迹 (2)特点:

皮肤菲薄、皮下组织很少、大部分为无神经支配的软骨、血管表浅、皮肤与软骨粘连较紧,神经纤维及血运供应软骨膜。疼痛、渗液难吸收、易感染致畸形、易冻伤 外耳道 (1)分软骨部(外1/3)、骨部(内2/3) (2)皮肤特点:易患疖、疼痛剧烈 (3)走行特点:略呈S弯曲;外——内前上;中——内后;内——内前下 向后、外、上牵拉耳廓使外耳道变直 4、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 (1)鼓室: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容积约1-2ml 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为界,分为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 鼓室分6个壁:外、内、前、后、顶、底壁 ○1外壁:骨部和膜部; 鼓膜——高9mm,厚约0.1mm,分为紧张部、松弛部; 分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上皮层、纤维组织层、粘膜层。 ○2内壁:即内耳外侧壁 面神经管凸、前庭窗、蜗窗(第二鼓膜)、鼓岬 ○3前壁:上为鼓膜张肌半管口,下为咽鼓管鼓口 ○4后壁(乳突壁):鼓窦入口、鼓索、面神经 ○5顶壁:鼓室盖 ○6 底壁:颈静脉球、颈内A管后壁;舌咽神经鼓室支通过

耳解剖和听觉生理

耳解剖和听觉生理 一﹑耳的解剖结构 人耳具有司听觉及平衡觉的功能,按其解剖部位可分为外耳,中耳与内耳三部分。从听觉的角度来看,外耳和中耳具有导音作用,故称为导音系;内耳则是兼具接受声波(听觉)和平衡刺激(平衡觉)的器官。 1).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为了表达清楚,我们将鼓膜纳入中耳中表述。 我们日常生活感受的“耳朵”,实质仅为外耳的一部分----耳廓。 (1)耳廓:耳廓特有卷曲外行能够搜集声音,并传入外耳道,双耳廓协同作用能够确定声源方向。耳廓组成如下:①耳轮---耳廓边缘卷曲部分;②对耳轮---耳廓前方与其平行的弧形隆起;③对耳轮角---对耳轮上端的两个分支;④三角窝---对耳轮角之间的凹陷; ⑤舟状窝(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⑥耳甲艇﹑耳甲腔---对耳轮前方的深凹,被耳轮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艇,下部为腔;⑦耳屏---外耳道前方的突起;⑧对耳屏---耳屏对侧的突起; ⑨耳屏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切迹;⑩耳垂---对耳屏下方的无软骨的部分。 耳廓除耳垂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而无软骨外,其余均为软骨组织,外覆软骨膜和皮肤。耳廓前面的皮肤与软骨膜粘连较后面为紧,且皮下组织少,故外伤所致的出血不易吸收而易形成血肿;如不及时抽吸处理,及易感染或机化而致耳廓畸形。若因炎症等发生肿胀时,感觉神经易受压迫而致剧烈疼痛。由于外伤或耳部手术,可引起软骨

膜炎,甚至发生软骨坏死。耳廓的血管不丰富,并且没有足够的脂肪层起保护作用,皮肤菲薄,因而在特别寒冷的天气里容易发生冻伤。 (2)外耳道:起自耳甲腔的外耳门,止于鼓膜,长约2.1~2.9cm,直径约为0.7cm,相当与铅笔的直径。由外1/3软骨部和内2/3骨部组成。耳道略呈“S”形弯曲,外段向前上(可动),中段稍向后,内段向前下。故在检查外耳道深部或鼓膜时,需将耳廓向后上提起,使外耳道呈一直线方易窥见。婴幼儿外耳道方向系向内向前向下,故检查其鼓膜时应将其耳廓向下拉,同时将耳屏向前牵引。外耳道弯曲的意义在于既可避免异物直接损伤鼓膜,又能对某种频率的声波起共振作用。外耳道有两处较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鼓膜约0.5cm处,后者称为外耳道峡。婴儿的外耳道软骨部与骨部尚未完全发育,故较狭窄。 外耳道皮下组织少,皮肤与软骨膜及骨膜粘连较紧,同时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所以当外耳道皮肤肿胀时,疼痛较剧。软骨部皮肤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借助耳道的绒毛不断的细微运动,将细小的耵聍颗粒送到耳甲腔,起着清洁皮肤的作用。另外还富有毛囊和皮脂腺,能够使耳道保持温暖,湿润。 外耳道的另一端为鼓膜所封闭,形成一端密闭的管腔,任何密闭或开放的管腔都有固定的谐振频率,耳道也不例外。大部分耳道的谐振频率在2000-3000Hz,平均共振峰是2700Hz,这使进入人耳的声音将会增强。谐振的强度与耳道形状和大小有关。 外耳道底部,耳道入口与峡部之间,有迷走神经的分布。约1/7的人在使用棉签清洁耳道,取耳印模,佩带耳模或助听器时,经常会触及该神经而引起不由自主的咳嗽,但未必双耳均会发生。

《特殊儿童病理学》第十四讲 耳的解剖、生理及检查方法

第十四讲耳的解剖、生理及检查方法一、耳的应用解剖

一、耳的生理(听觉、平衡觉)

骨传导通路: 声波→颅骨→内淋巴液来回移动→两窗(前庭窗、圆窗)相间外凸→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听觉) 2.平衡觉 耳的平衡生理主要靠前庭器。 3.外耳的生理 收集并传导声波,并稍有扩音作用;辨别声源的方向。 4.中耳的生理 鼓膜提高声音17倍;听骨链的杠杆作用可将振动加强1.3倍。 咽鼓管维持中耳与外界的气压平衡和具有排液功能。 5.耳蜗的生理 具有传音和感音功能。 感音的机理有几种学说: a.共振学说(又称钢琴或部位学说);既低音引起较长纤维振动、反之则反。 b.行波学说; c.电话学说; d.巴浦洛夫学说 二、耳与听力检查 耳的常规检查: 1.耳廓、乳突部检查 2.外耳道、鼓膜检查 3.咽鼓管检查 4.常用听力检查 ⑴.表试验:听距为1米 记录:50/100(cm ) 接触/100 0/100

⑶.音叉试验(重点部分) a.骨、气导比较试验(RT) 记录:正常:气导﹥骨导 相似:气导=骨导 缩短:气导﹤骨导 b.骨导偏向试验(WT) 记录:正常“=”无偏向 异常“→”有偏向 若偏向患耳,患耳为传导性聋; 若偏向健耳,患耳为感音性聋。 c.骨导对比试验(ST) 记录:正常“±” 感音性聋缩短“-” 传导性聋延长“+” 耳的特殊检查 1.听力计检查(电测听) 2.语言测听法(放录音带) 3.声阻抗(查中耳传导功能) 4.前庭功能检查(查平衡功能) 5.耳蜗电生理检查(客观听觉检查)

二、婴幼儿、儿童的听力检查 可给突然的声响,如拍手、铃声,观察患儿有无反应,如身体惊动、啼哭、眨眼等动作; 3—6个月的婴儿,可将头转向声音方向; 1岁的幼儿,听到声音后,对简单的语言会有所反应。

耳朵的结构和听觉的生理学

耳朵的结构和听觉的生理学耳朵是人类感知声音的重要器官,它的结构和听觉的生理学对于我们理解听觉的机制和保护耳朵健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耳朵的结构和听觉的生理学原理,旨在增进读者对耳朵和听觉的了解。 一、耳朵的结构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其作用是捕捉声音并将其引导入内耳。耳廓的形状和位置有助于声音的定位和接收。外耳道是连接耳廓和中耳的通道,它的长度和形状会影响声音的频率响应。 中耳位于鼓膜后方,它由鼓膜、听小骨(听骨链)和鼓室组成。鼓膜是连接外耳和中耳的界限,它将声音的机械振动转化为声波。听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副翼,它们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鼓室是位于听小骨和内耳之间的空腔,其中还包括耳咽管的开口处。 内耳位于颞骨内侧,包括前庭器和耳蜗。前庭器由三个半规管和两个囊状器官组成,它们对平衡和空间定位起到重要作用。耳蜗是内耳的主要听觉器官,它含有感觉细胞和听神经纤维。 二、听觉的生理学原理 听觉是指人类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听觉的生理学原理涉及声音的传导、感知和处理。

当声音进入外耳道时,它会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会传递到听 小骨链上。锤骨通过其连接砧骨的关节传递振动,砧骨再传递到副翼。副翼的振动会使内耳中的液体产生波动,进而刺激耳蜗中的感觉细胞。 耳蜗中的感觉细胞分为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内毛细胞是主要负责 传递声音信号到大脑的细胞,而外毛细胞则起到调节和增强声音信号 的作用。当液体波动刺激内毛细胞时,它们会产生电信号,并通过听 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 在大脑中,声音信号被解码和理解。大脑将声音的频率和强度转化 为对应的音调和音量,同时进行空间音位、言语理解和情感识别等高 级处理。 三、保护耳朵健康 保护耳朵健康对于维持良好的听觉功能至关重要。以下是几条保护 耳朵健康的建议: 1.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如音乐会、工地等。在这些环 境中,可以戴上耳塞或耳机以降低噪音对耳朵的刺激。 2. 注意个人听力卫生,避免使用尖锐物体清洁耳朵或过度清洁耳道。 3. 避免过度使用耳机或音量过大。适度控制音量可以减少对耳朵的 损伤。 4.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听力问题。

耳鼻喉学笔记 总结1:耳的解剖、生理和常见疾病

耳 (一)解剖 一、颞骨(temporal bone) 外侧面↑ 内侧面↑ 分为五部: 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茎突 耳大部分在颞骨(temporal bone)内: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二、外耳(external ear) 1. 耳廓(auricle):耳廓除耳垂由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外,其余由弹性软骨组成,外覆软骨膜和皮肤。 2. 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meatus) 在成人平均长度约2.5-3.5cm。 分软骨部和骨部,软骨部居于外,占全长的1/3。 软骨部的前下壁有裂隙,为外耳道和腮腺之间提供互相感染的途径。 下颌关节位于外耳道的前方。骨部居于外耳道内侧2/3。 外耳道的方向软骨部是向内向后上方,至骨部则转向前下方,故检查时应将耳郭向后上方

牵拉使成直线,才易看清鼓膜,但在小儿仅有弧形弯曲,检查时需将耳郭向后下牵引。 整个外耳道复盖皮肤,仅软骨部的皮下组织有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故易感染而患耳疖。因皮肤和软骨附着较紧,故疖肿疼痛剧烈。 耵聍腺构造与汗腺类似,能分泌耵聍。 三、中耳 中耳由四部分组成: 鼓室、鼓窦、乳突、咽鼓管 1. 鼓室(tympanic cavity):为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的空腔。向前借咽鼓管鼓口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鼓窦入口与鼓窦相通。 分三部: 分六壁:上、下、内、外、前、后六个壁 (1)上壁:亦称鼓室盖,属颞骨岩部部分,是一层薄骨板,将鼓室与颅中窝分隔,鼓室病变可经此引起颅内感染。 (2)下壁:为一层薄骨将鼓室和颈静脉球分隔,向前和颈内动脉管的后壁相连。 (3)内壁:即内耳的外壁,在中部有一隆起名鼓岬,鼓岬的后上方有前庭窗,又称卵圆窗,为镫骨底板借环状韧带将其封闭。鼓岬的后下方有蜗窗,亦称圆窗,前庭窗上方有面神经水平段面(神经管凸),外半规管凸。 (4)外壁:大部为鼓膜,小部为鼓膜连接的颞鳞部及鼓部组成,即上、下鼓室的外侧壁。鼓膜为8×9mm2的椭圆形、灰白色的半透明薄膜,厚0.1mm,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鼓膜自外上斜向内下,与外耳道底约成45°角。 鼓膜 tympanic membrane :感受、增强和传导声压 (5)前壁:前壁的上部为鼓膜张肌半管和其下的咽鼓管半管鼓室口。前壁的下部为颈内动脉管后壁的骨质。 (6)后壁:后壁的上部有鼓窦入口,自上鼓室通入鼓窦,为中耳炎症向乳突气房扩散感染的通道。鼓窦入口底部有砧骨窝。后壁内侧有一骨性隆起,锥隆起,内含镫骨肌。锥隆起内 鼓室六壁的结构 外壁:鼓膜(形态大小厚度标志) 内壁(内耳外壁):鼓岬,前庭窗,蜗窗,匙突,面N管凸水平段,外半规管凸。 前壁(颈动脉壁):鼓膜张肌半管口,咽鼓管鼓口,颈内动脉管。 后壁(乳突壁):上-鼓窦入口,砧骨窝,外半规管凸. 下-锥隆起.内侧-面N管垂直段. 上壁:鼓室盖-2㎜→颅中窝.岩鳞裂.鼓窦盖。 下壁:颈静脉球.颈内动脉管。 鼓室内有听骨、肌肉、韧带和神经。 (1)三块听骨:即锤骨、砧骨和镫骨构成听骨链。将鼓膜感受到的声波传入内耳。 (2)二条肌肉: 鼓膜张肌 tensor tympani muscle:牵拉锤骨柄向内、增加鼓膜张力,以免鼓膜震破或伤及内耳。 镫骨肌 stapedius muscle :牵拉镫骨头向后、足板前缘向外跷起,以减少内耳压力。 (3)一条神经:面神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