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一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二)重点:

4.作者笔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6.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雷电颂》)

(1)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艺术特色

①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耀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整个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7.一些物象的象征义及蕴含义

(1)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3)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子自由时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4)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5)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抢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三)运用点:

8.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写一篇读后感,联系现实谈一谈你的体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阅读全文,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提示:诡谪咆哮潸然痉摩稽首踉跄睥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尚飨(注音、释义自己动手查工具书)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出划分的依据。

提示: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勒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是发展,也是本文的核心。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高潮,写婵娟之死。表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3.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郑袖、勒尚设下毒计要毒死屈原,执行者就是郑袖之父郑詹尹,他千方百计劝屈原饮下那杯酒,屈原没喝,最后他说:“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这表现了这个刽子手什么样的心理?

提示: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将法来“激”屈原喝下毒酒。

4.学本文,要有感情地准确朗读《雷电颂》部分,准确地体会屈原的情感。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读中的节拍停顿。下面两段对白,节拍停顿正确的项是: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二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来表现时代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内心独白《雷电颂》的含义。

2.难点:象征手法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课前看注释

①,通读全剧,理清戏剧的情节结构。

1.屈原对风、雨、电这些自然力抒发了什么感情?

词语补释:

播弄:摆布;挑拨。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fangong,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_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

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

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这是象征手法。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明确:(1)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2)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3)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要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2)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

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三、板书设计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

怒斥与愤懑——土偶木梗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

第 11 页共 11 页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一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17.屈原(节选) 优秀教案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课文导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愿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壮大这种文化精神的原点和指南,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命脉。屈原是荆楚大地上的一位爱国诗人,他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思想值得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传承。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著名的诗人、

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2.背景透视: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文体知识:剧本 剧本指的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提示组成,舞台提示一般指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说话时的动作,或人物上下场、指出场景或其他效果变换等。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转折、高潮、结局”。当然根据编剧技巧的不同,结构还会变化。剧本的分类:按照应用范围,可分为:话剧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等。按剧本题材,又可分为:喜剧、悲剧、历史剧、家庭伦理剧、惊悚剧等等。 4.知识链接:郭沫若的“一字师” 1942 年,郭沫若同志的话剧《屈原》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山城重庆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郭老并不满足,他精益求精,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剧本。一次,他在后台和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谈到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斥责宋玉的一段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总觉得这句话不够味,打算在“没有骨气的”下边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当时扮演钓者的张逸生正在旁边化妆,他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屈原(节选)》教案

《屈原(节选)》参考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二)重点: 4.作者笔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理思路 (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 (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小组交流,教师提问、明确: 这段独白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至“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量,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3.教师小结: 二、深入探究——析文章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五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品味戏剧台词,理清舞台说明的分类及作用,能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学生通过演绎剧本,借助肢体、语言、表情等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提升动作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学生通过品味戏剧台词,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分析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设置演出情境,围读剧本,结合剧情时代背景,品味戏剧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与戏剧矛盾冲突,培养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排练戏剧,演出戏剧,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心得,并能从语言、剧情、演员、导演、布景等角度评价戏剧,提高写作能力,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欣赏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视听讲结合法等。 本单元所选话剧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尖锐集中,语言各具特色。阅读这些作品,要在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屈原》(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五幕历史剧),节选部分运用了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展现了屈原与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选文戏剧冲突集中,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主旨鲜明,情感强烈,想象瑰丽,可反复朗诵、体会。阅读本文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天下第一楼》(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三幕戏剧),剧本立足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通过“福聚德"这个典型环境,以福聚德的兴衰为背景,刻画了各色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人物间的关系和尖锐的矛

九年级语文下册 屈原(节选) 教案与教学反思

17 屈原(节选)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现当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楚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这是象征手法。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本文综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明确:(1)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暗势力的痛恨。(2)运用了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现出屈原急切想要冲破黑暗的决心。(3)运用了呼告、反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屈原(节选)》集体备课教案

《屈原(节选)》教案(共2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话剧剧本的特点。 2.理解屈原独白的内涵。 3.概括舞台说明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 涵。 2.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通过端午节、《楚辞》以及一些文学影视作 品等对屈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屈原爱国爱民、 英勇无畏的背后,他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 我们一起来看看郭沫若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屈原 内心的! 二、出示目标 三、预习检测 1.文体知识; 2.作者简介; 3.背景资料; 4.字音字形。 四、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剧本,说说本剧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简

要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五、当堂练习 巩固话剧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深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靳尚等人有怎样的性 格? 2.靳尚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3.反复诵读第二部分屈原的独白,找出作者描写的事物,体会其象征意义,说说独白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4.从屈原的独白中,你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主旨探究 郭沫若创作的《屈原》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拓展延伸 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文字,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第一,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第二,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第三,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历史剧剧本《屈原》的节选。大段的独白想象瑰丽奇特,运用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和雷霆万钧的气势,塑造了屈原追求光明、横扫一切黑暗邪恶的光辉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六、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排演《屈原》。 教学后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

等。 2.背景资料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 戏剧文学: 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基本特点:突出的舞台性(一是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是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 四大审美特征: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国殇.(shānɡ)靳.(jìn) 诡谲.(jué) 瘦削.(xuē) 商於.(yú) 鞠躬 ..(jūɡōnɡ) 哗.众取宠(huá) 徘徊 ..(pái huái) 脚镣.(liào) 伫.立(zhù) 睥睨 ..(pì nì) 污秽.(huì) 犀.利(xī) 稽.首(qǐ) 驰骋.(chěng) 湘妃.(fēi) 虐.待(nüè) 雷霆.(tíng) 镗.镗鞳.鞳(tāng)(tà) (2)词语释义 咆哮:(猛兽)怒吼。 诡谲: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一等奖 创新教案 《屈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及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文主要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屈原形象特点。 4.探究文章写法,结合背景理解主旨。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屈原形象特点。 2.结合背景,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写法,结合背景,理解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被称为四大文学样式,七八年级我们已经分别学习写人记事类散文、写景抒情类散文、托物言志类散文以及哲理性散文,我们在九年级学习了《沁园春.雪》《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4首诗歌,《故乡》《孔乙己》等小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文学样式:戏剧。 二、课前导读 PPT出示戏剧基本常识 1.戏剧: 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文学: 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3.戏剧的要素: 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的基本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剧本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场景变换不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3)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4)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5.戏剧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按照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历史剧、现代剧现代剧、历史剧、

屈原(节选)第二课时的教案

屈原(节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2.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展开丰富想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角色朗读并分析了课文的对话部分,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屈原内心世界的独白是怎样的。(出示课件30) 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课文的主体是屈原的独白,请同学们反复朗诵这段独白,回答问题。 1.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出示课件31) (学生朗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 学生1:风、雷、电。 学生2:洞庭湖、东海、长江。 学生3: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学生4: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学生5:“土偶木梗”的群像。 2.作者在写这些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义?仔细分析一下。(出示课件32、33) (学生默读,分析回答。) 学生1:运用了象征手法。 教师点拨:象征即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表现另一种特殊事物或特殊意义。 学生2: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学生3: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学生4:有形的长剑是指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 学生5: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学生6: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

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教师追问: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 3.找出第二部分中作者提到的人物,他们象征了什么?(出示课件34) (学生默读课本,勾画分析回答。) 学生1:东皇太一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阶级。 学生2: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学生3:东君、大司命、少司命象征欺骗民众的反动势力的帮凶。 学生4:湘君、湘夫人象征那些悲观论者。 4.主人公屈原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35)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5.读完课文,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36)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点拨指正。) 预设: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塑造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出示课件37)(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作者通过屈原的形象概括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而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与言行。 教师补充:屈原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化身。 三、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教师:“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屈原的内心世界。找出你们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出示课件38)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回答。)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17屈原(节选)郭沫若 ◇教材分析◇ 本篇节选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本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厌恶污浊的现实官场,坚持清白、渴望光明、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理想与追求。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反复吟诵,体味戏剧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3.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诵读、赏读”的回环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体味、理解文章内容。 2.点拨法:采取点拨指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理解课文,走近人物,体会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2)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身处危机中的国家的深深忧虑。1942年,祖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话剧《屈原》也抒发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之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爱国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代的悲壮场景。 二、预习检测 (一)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g)诡谲.(jué)伫.立(zhù) 瘦削.(xuē) 收揽.(lǎn) 睥睨 ..(pìnì) 稽.首(qǐ) 鞠躬 ..(jūɡōnɡ) 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收揽:招收延揽;笼络。 非难:指摘和责问。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屈原》是一部历史剧,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郭沫若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三)了解屈原

《屈原(节选)》教案

17 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4.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主旨的理解。 (2)学习本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时代主题的写法。 2.教学难点: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展开丰富想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郭沫若、主人公屈原、戏剧知识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要求对主旨的把握理解。 2.学习本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时代主题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出示课件1、2) 教师:(出示课件3)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 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教师板书课题: 17 屈原(节选)(出示课件4)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6)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命文学。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著有《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甲申三百年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从事文艺创作。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2)作品介绍 教师讲解:同学们,我们来介绍一下这部作品,帮助下面我们学习本课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 全剧分为五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3)作品人物 教师讲解:同学们,这篇课文介绍了许多人物,下面我来介绍本文的主要人物——屈原。 预设:(出示课件8)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名平,字屈原。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lǘ)大夫。楚怀王时,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遭靳(jìn)尚等人谗害,被放逐于汉北,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4)戏剧知识 教师:同学们,戏剧是我们初次接触的文学体裁,对此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下面我们一起了解有关戏剧的知识。 预设:(出示课件9-13) ①定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 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按反映的矛盾性质和表现手法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②分类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分: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 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分:独幕剧、多幕剧 按语言表现形式分:话剧、歌剧、舞剧、哑剧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如:日月忽其不淹兮, 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这是屈原的见疏。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4、重点研读第3段。 这一段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刘安所作《离骚经传》中语,太史公采入《屈传》内,原作已佚)。

《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专心品读课文,品尝的语言风格。 3、引导同学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加民族骄傲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的独特语言风格,仔细品读。 2、激励同学专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争论法延长拓展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帮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闻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擅长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其次。”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其次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二、了解 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汪曾祺。(多媒体显示“了解”,请同学读) 三、走近课文

(一)读课文,正字音 自由朗读课文,留意大屏幕上的生字大本营,让生字们都回家(多媒体显示生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的扫瞄课文,依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各风俗) 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由于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盼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味道才令如此魂牵梦萦吧。 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鸭蛋的特点) a.名声久远,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问起籍贯,上海店里,双黄鸭蛋 b.文中找找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 现在大家想不想知道高邮鸭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多媒体显示:高邮鸭蛋)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哪句看的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家乡的鸭蛋,在端午佳节的时候就更是宠爱的不得了,除了吃以外,孩子们自有玩法。 请同学们在第三部分找出孩子们的趣事,字里行间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挂鸭蛋络子,由蛋壳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明确:怀念童年

屈原节选教案设计

屈原节选教案设计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