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战精神的内涵与时代的价值

抗战精神的内涵与时代的价值

抗战精神的内涵与时代的价值
抗战精神的内涵与时代的价值

抗战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把握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实践的精神结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民族团结的力量空前激发,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见证了无比坚韧的中国人民的意志。从“九·一八”的炮声到卢沟桥的烽烟、再到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爱国主义的言行,一直在中华大地上波涛汹涌。广大的劳苦民众、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把抗击外敌入侵、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全国各地的工人纷1只装卸货物;爱国民众纷纷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抗日义勇军;各地的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示威;民族资产阶级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抵制日货和对日经济绝交运动。抗战形势的巨大变化,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异族入侵、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

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素有深厚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向心力。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面对凶残的日本法西斯,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领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全民抗战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持久抗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换来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全民族抗战,这是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

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整整持续了14年之久,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顽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歼灭日军150万多人,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伤亡总数的70%以上,中国军民为此

付出了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的巨大代价。中国战场始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抗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抗战胜利的思想支柱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弥补了我们物质条件的不足,转变了战场的态势。在那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在那血与火的考验面前,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所有抗日军民的思想指引,激励着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前仆后继,英勇杀敌。一方面,在爱国主义的旗帜引领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众所周知,国共两党是性质不同和目标各异的政党,在经历了10年的对抗和内战之后,

却能够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再度携手合作,这其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是前提基础。两党的全面合作成为了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国共两党能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共同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敌人,从而正确处理和调整党派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的关系,自觉做到阶级党派利益服从于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在爱国主义的旗帜引领下国共两党实现再次合作,不仅促进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必要基础,而且推动了全民族的团结,振奋了全民族的抗争精神和战斗意志,把全国分崩离析的状态变成了万众一心的局面。

另一方面,爱国主义精神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和力量源泉。抗日战争中,经济落后、武器低劣的中国,为什么能够打败经济发达、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中国人民爱国热忱的空前高涨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力支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各族儿女紧紧维系和团结在一起,共同为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奋勇战斗。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赋予了中国人民“宁作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英雄气概,增强了国人克服一切艰难困苦、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心和决心。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旗帜下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前仆后继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壮美篇章。

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抗日军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入挖掘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方向价值。一个社会要发展,需要有崇高的精神为导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精髓,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得更强烈、广泛和持久。这是中华民族新觉醒的里程碑和质的飞跃,是我们弘扬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教材。同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要义。因而,抗战精神像朝阳、像灯塔,具有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公民道德行为的重要价值。

激励价值。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只有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不重蹈备受欺凌的覆辙。抗战胜利还告诉我们,中国的问题,应当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历史赋予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因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那段悲壮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使之转化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

聚合价值。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贴社会心灵的粘合剂,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具有强大的凝聚社会人心的聚合价值。尽管我们现在身处和平年代,但是抗战精神依然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必补之“钙”.

在抗日战争中正是因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民族空前团结抗战,中国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当下发展中,不少人看待问题多有偏颇,甚至对发展中的小问题,进行“情

绪化放大”,结果导致失去团结意识,给周围带来负面情绪、不良影响。

我们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精诚团结的思想,凡事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高度认识问题,为未来发展注入更多强劲力量。

实践价值。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冲锋陷阵,用生命铺成前进的路基,用不怕牺牲的精神杀出了一条血路。这种“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的实践价值所在。在新的时期,弘扬抗战精神,关键在落实,关键在行动。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党员干部要学在前、走在先,推动社会各界身体力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以自身的先锋模范带动作用,积极投身到弘扬抗战精神的实践活动中去。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群众》周刊 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它是一份全国性的党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使命。《群众》周刊的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是潘梓年,实际负责人是许涤新,后为乔冠华。 设有“社论”、“短评”、“抗战言论”、“经济与民主”、“民众动员问题”、“文化与教育”、“国际”、“军事”、“宣言与来件”、“纪念日”、“通讯”、“访问记”、“读者问答”、“漫画”等栏目。抗战时期,该报及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评介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展趋势和和前途,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着重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建国后停刊,共出143期。 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迁移中从未中断过出版。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汀,总编辑华岗。该报4开一大张。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主要内容是及时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战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 晋察冀日报 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该报初名《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山西五台,1940年11月7日改为本名。它注重评论和典型报道,设有“社论”、“军区要闻”、“一周时事”、“国际风云”、“边区生活”等栏目,还有《海燕》、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由衰而兴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抗战诗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观,在世界反法西斯诗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之后,又在芦沟桥挑起战争,企图消灭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中国各阶级、阶层和集团,迅速行动起来,抗击日寇,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就在“七七事变”的前一天,诗人艾青写了《复活的土地》一诗,以他惯有的抒情笔调,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复仇的欢快”。 诗人的预感,在第二天就应验了。这预感,也成了艾青及其他一些中国诗人“最大的创作雄心”的基调。 在抗日战争初期,首先出现并大量出现的都是反法西斯的短诗、抒情诗,真正起到了匕首、投枪的作用。接下来涌现出的一批长诗,以抒情长诗为主,这与中国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传统有关,如:艾青的《向太阳》、田间的《给战斗者》、袁永拍的《寄给顿河上的向日葵》、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等。 抗日战争时期,鉴于军事、政治上的原因,文艺界客观上分成国统区、上海“孤岛”与沧陷区、解放区等不同区域的几支队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诗歌创作,其区域的差异性、创作水平的不平衡性较大、也较复杂。 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诗,表现了一个涉世不深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幼稚的欢欣,

幼稚的苦闷”,注意形式美的探求,带有明显的消极悲观情绪和惟美主义的倾向。抗战的炮声轰毁了他的艺术之宫,使他的思想和诗风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声称:“我再不歌唱爱情,像夏天的蝉歌唱太阳”,“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发议论……不爱云,不爱月亮,也不爱星星”。他写了叙事诗《一个泥水匠的故事》,歌唱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写了组诗《夜歌》,展示“新我”与“旧我”的矛盾:“我是如此地爱好我自己,/而又痛苦地想突破我自己,/提高我自己。” 戴望舒是3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多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以潇洒自如、流畅而又节制的语言,抒写苦涩的人生、内心的寂寞,咏叹幻灭的悲哀、追寻的渺茫。抗日战争使他离开了长期蛰居的“雨巷”,发出了自由解放的战斗呼喊:“血染的土地,焦裂的土地,/更坚强的生命将从而生长”(《元旦祝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戴望舒因致力于抗日宣传而被日寇逮捕。但铁窗关不住诗人的歌喉,他写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表现了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尤其是《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以幻中见真、平中见奇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写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情,将仇恨、挚爱和希望倾注于联翩的想像,从而展现了受尽蹂躏却有光明和希望的祖国,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抗日战争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诗人,这是中国诗坛的一个带有规律性及普遍意义的现象。绿原在《白色花》诗集序中,对此,有过很好的概括与表述。他说:“……特别是对于那些直接生活在战斗行列中的诗人们,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诗就是激励、鞭策自己的入党志愿书。”绿原称此为“七月派”“最基本的特色之一”。

抗战时期翻译文学述论(一)

抗战时期翻译文学述论(一)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被分为三大块: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在国统区,译作一再遭到查禁,译者遭到种种恐怖迫害;解放区的出版条件差,又时常受到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在沦陷区,殖民者明确规定要移植优于本土文艺的日本艺文①,造成日本文学翻译的畸形繁荣,而反法西斯文学的译介环境则险恶艰辛。在抗日救亡精神的感召下,三大块的外国文学翻译事业在艰难地进行着,并在炮火中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关键词】抗日战争/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翻译文学 一引言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被分为三大块,即国民党统治的抗日大后方、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日本侵略军占领的沦陷区。国统区主要指重庆、桂林、昆明等地,它受国民党的统治,流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洋文明;解放区指的是延安以及华北、华中、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受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文化影响为主,处在文化相对封闭的状况中,还时常受到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和文化封锁;沦陷区是指伪满洲国、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华中沦陷区,以及武汉、广州等地,这些区域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控制,日本在文化上实行殖民主义渗透。从总体上说,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抗日和救亡意识都很强烈,即使在沦陷区,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

冲突也非常激烈。基于文化(文学)建设之难以进行的战争状态,不少学者想当然地以为,翻译文学的成果不值一提,而沦陷区的翻译文学连同沦陷区文学一样,更被打入历史的另册。这样的观念与事实是不相符的。抗战的爆发,的确中断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但同时,中国现代文学又以新的方式突进,“战争……使中国在为了抵抗帝国主义的入侵中进入了全面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动员之中”。②这其中就包括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事业。不同区域的译者在民族危难的历史时期,以顽强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翻译了一大批外国文学精品佳作,笔者据《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一书统计,抗战8年间,所译各类文学书目多达1150种。而一向被视为生荒地的沦陷区的文学翻译也异常繁荣:在日本控制下的沦陷区,自我言说的空间相对狭隘,民族国家意识弱化,文学中的民族形象相对模糊,民族国家话语与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但这并不妨碍外国文学、尤其是日本文学的译介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翻译家和学者通过改变工作方式,继续从事外国文学的译介研究,如转入地下,以隐蔽的方式译介研究抗战文学,或在战火中继续经典文学的译介,如朱生豪;另一方面是日伪当局在政策上扶植日本文学的译介研究工作。当然,在沦陷区,不容忽视的,也有不少中国翻译家以丰富中国新文学为动力,积极译介日本文学。在他们看来,日本既然比中国抢先抵达现代,在文化上必然有其优越之处。只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不少译者很难将现代性与殖民性区隔开来,错误地把现代性等同于日本性,从而产生

抗战精神的内涵与时代的价值

抗战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把握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实践的精神结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民族团结的力量空前激发,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见证了无比坚韧的中国人民的意志。从“九·一八”的炮声到卢沟桥的烽烟、再到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爱国主义的言行,一直在中华大地上波涛汹涌。广大的劳苦民众、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把抗击外敌入侵、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全国各地的工人纷1只装卸货物;爱国民众纷纷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抗日义勇军;各地的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示威;民族资产阶级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抵制日货和对日经济绝交运动。抗战形势的巨大变化,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异族入侵、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 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素有深厚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向心力。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面对凶残的日本法西斯,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领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全民抗战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持久抗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换来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全民族抗战,这是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 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整整持续了14年之久,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顽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歼灭日军150万多人,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伤亡总数的70%以上,中国军民为此 付出了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的巨大代价。中国战场始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抗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抗战时期国统区小说

抗战时期国统区小说 一、抗战初期的小说 (一)以丘东平为代表的军旅作家 1、丘东平(1910——1941),原名丘谭月,广东陆丰人。“七月派”小说家。 代表作《一个连长的遭遇》: 表现爱国军人的抗战要求和军政当局消极抗战的矛盾——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的斗争。 2、军旅作家:彭柏山、吴强等 (二)姚雪垠 姚雪垠(1910——),河南邓县人。抗战初期涌现的文学新人。 成名作《差半车麦秸》:“救亡”中续写“启蒙”的故事——抗战文学大众化成功的范例 (三)其他作家 1、“东北作家群”:李辉英《北运河上》、骆宾基《东战场别动队》。 2、“孤岛文学”:程造之《地下》、谷斯范的《新水浒》。 二、抗战后期的中长篇小说 (一)茅盾、张天翼、沙汀、艾芜的小说(已有专章讲述) (二)吴组缃 1、吴组缃(1908——1994),安徽泾县人 2、名篇《一千八百担》《樊家铺》:剖析内地乡村的衰败与骚动

3、本时期的代表作《鸭嘴崂》 A.一般农民在抗战烽火中的觉醒 B.浓厚的乡土色彩 (三)路翎的小说 1.路翎(1923 —— 1994),原名徐嗣新,江苏苏州人。“七月派”小说家。 2.创作特色: A 取材广泛,力求展现各式各样人物“带着血痕和泪痕的人生” B 非常态性的开掘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突出“灵魂的搏斗” C 激情充沛,主观色彩浓厚,语言奇崛有力 3.分析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 A 江南旧式大家族的兴衰史——青年知识分子在时代潮流冲击下的苦难的心灵历程 B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激烈性” C 议论抒情相交织,多用长句 (四)“新浪漫主义”小说 1、“新浪漫主义”小说特色: A.融入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成分的浪漫主义 B.时代主题与各式社会人生传奇相结合 C.想象奇特,充满形而上的探索迷思 D.畅销书的推销模式,香艳的书名,力求符合小市民的欣赏趣味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日战争的爆发。此后,不到一年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于1932年3月成立伪满洲政权,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战争初期,国民党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转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战中仅仅中国的军民人员伤亡超过3000万以上。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地位。在抗战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产生了许多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抗战文学。 1937年-1945年之间产生的属于狭义上的抗战文学,这些文学与抗战生活紧密联系,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马峰和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刑野的《王二小》、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华山的《鸡毛信》等等。 从抗日战争开始至今,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的涌现,且呈现出“越临近抗战后期,成熟的作品越多”的特点,如:《四世同堂》、《亮剑》、《白山黑水》、《王贵与李香香》、《铁流》等等。 从整体看,中国抗日题材文学具有史诗性、真实性和政治性。 1、史诗性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但是,战争这朵“恶之花”,也使我们民族觉醒与奋起,当帝国主义的枪炮对准我们胸膛的时候,中华民族发出了排山倒海般的怒吼,战争动员了人民,也创造了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有许多作家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继承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以崭新的审美意识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同休戚、共命运的这段悲壮动人的历史。作家或歌颂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成千上万的英雄,或记录光辉灿烂的战斗里程,或毕现残酷悲壮的战争场面,它们构成鲜明的时

抗战的优秀作文:抗战精神,永远铭记

抗战的优秀作文:抗战精神,永远铭记 XX作文频道为各位同学准备了抗战的优秀作文范文的资料。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当看惯了动画片的眼睛,看到战火纷飞中一双双渴求和平的目光在无情的屠刀下不暝;当听惯了轻快音乐的耳朵,听到我们的祖先悲怆的哭喊在血腥弹雨中戛然而止;当懂得了生命宝贵的心灵感受到革命先烈慷慨赴死义无反顾的精神,我的心疼痛了、震颤了。 落后就要挨打。65年前的中国,国家穷困,政府软弱,军事落后,贪婪的八国联军、残暴的日本鬼子在我们美丽的家园横行霸道、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圆明园被一把火烧得只剩断壁残垣,无数的国宝被侵略者车载船运、远涉重洋;南京大屠杀,三十万中国人的生命被日本鬼子视若草芥,残忍活埋。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再也没有安宁、和平。 勤劳、善良的中国人,英勇、顽强的中国人,团结、奋进的中国人,终于在屈辱和苦难中爆发了。祖先们手持镰刀斧头,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有名的英雄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陈毅、刘胡兰、杨靖宇、左权……,这些名字就像浩渺宇宙中的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至于无名的英雄就更多了,也许是为了争夺一个不知名的山头,也许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也许是为了获得一份绝密的情报,他们不怕牺牲、

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八年抗战路,无数英烈魂。鲜血染成了五星红旗,血肉铸成了钢铁长城,1945年9月3日,日本在南京向我国递交了投降书,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伟大的胜利! 万众一心、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是抗战将士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我们依靠它赶跑了侵略者,取得了反法西斯的胜利。在和平建设的年代里,我们更要依靠它富国强兵,才能守望和平,放眼未来。 以上就是由XX为您提供的抗战的优秀作文范文,祝学习进步。

关于卢沟桥所代表的抗日战争精神的影响以及意义的调查报告

关于卢沟桥所代表的抗日战争精神的影响以及意义 的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学院信息一部韩金泰郭荣鑫扈锐侯广昊 摘要: 本次社会实践以实地考察、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卢沟桥的实地考察,对于七七事变发生地的实地调研,以及之后对各地人民的随机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卢沟桥进行了参观,以及对于卢沟桥所代表的抗日战争精神的影响以及意义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于卢沟桥的认识较高,对于卢沟桥事件的知晓率较高,但同是后人对于卢沟桥所代表的抗日战争精神理解认识不足。 关键字; 卢沟桥,抗日战争精神,抗日神剧,社会价值 前言: 本次社会实践以“学史明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主题,实践队队员们于2015年7月7日在北京卢沟桥进行了调研活动。以及之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于卢沟桥所代表的抗日战争精神的影响以及意义的调查。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卢沟桥事变简介: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抗日战争精神: 抗战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产生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特点。抗战精神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精选:铭记抗战精神的世界意义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精选:铭记抗战精神的世界意义高考作文素材:铭记抗战精神的世界意义 正视与铭记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 史贡献,是为了守护历史真相与人类良知,与各国一道捍卫用鲜血和 生命换来的和平。 “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诚如毛泽东所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 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 20世纪30年代,战争的幽灵在世界各个角落流窜——在非洲,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在欧洲,除支持佛朗哥集团挑起西班牙 内战,德国还吞并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在亚洲,日本在九一八 事变后侵占中国东北,直至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签订《慕尼黑协定》后,英国首相张 伯伦甚至高喊:“从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证”。美国奉行“中立”立场,面对日本称霸野心,美国国务卿赫尔甚至安抚日本, 称美国将“走一半的路去迎合日本政府”。不过,绥靖“中立”非但 没能换来哪怕短暂的和平,反而使法西斯的气焰愈发嚣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在东方,面对悬殊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 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血肉之躯同日本侵略者展开 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最终宣告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 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作出表率,并直接影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进程。中国抗战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2/3以上的总 兵力,消耗了绝绝大部分日军精锐部队,在战略上有力支援了欧洲和 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当之无愧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不但为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而且为世界和平正 义而战。中华儿女与各国人民同仇敌忾、并肩作战,体现了大国的责

浅谈红岩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浅谈“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钟霞红色重庆、英雄城市是重庆人文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概括。红岩是重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是重庆历史文化中最具成长性和现实性的主流。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一是由于远古巴文化源远流长;二是因为抗战文化在我国历史上蜚声中外。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所奉行 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它所包含的对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和廉洁奉公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当前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教育意义。 一、红岩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共赴国难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远东的指挥中心。国共两党长达八年的合作,为赢得百年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抗战八年中,国民党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断进行?溶共、限共、反共?。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实行?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策,不断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合作。全社会、全民族不分老幼、不分南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抗战文化,为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中

心重庆。在极其复杂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在特殊的战场上,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团结带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倒退、分裂,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他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怀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不顾个人安危,不怕流血牺牲,出生人死,在革命斗争中千锤百炼、培育形成了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对于推动中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走向全国胜利曾发挥过巨 大作用,新中国建立后,仍然是鼓舞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科学认识红岩精神的内涵 2003年4月,李长春同志视察重庆,要求?要落实好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红岩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红岩精神的内涵和外延?。红岩精神包含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情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的人格。简单地来说,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爱国、团结、奋斗、奉献。它集中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貌。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其实质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

抗战时期的文学

抗战时期的文学 一.文学救亡运动 (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 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 A.大众文艺运动 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用化 B.民族形式的讨论 林冰的“民间形式”观——葛一虹的“五四新文学”观——郭沫若的“综合统一”观。2.抗战文学论争 关于“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关于“战国策”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 (三)区域文学的出现 1.国统区文学 2.解放区文学 3.沦陷区文学 二.抗战时期的散文 (一)报告文学兴起 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 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走向发展 (二)杂文繁荣 1.“鲁迅风”杂文派 2.“野草”杂文派 (三)散文的演变 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 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叙——“在暗夜里呼号”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适悠然的小品 三.抗战时期的诗歌 (一)战斗的号角 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 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 (二)何其芳与柯仲平 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 A.思想情感的转变 《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 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 《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歌唱解放区新生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

剖析自我的弱点 B.诗风的转变 由华美、雕饰、晦涩的风格转向朴素、自然、明朗的风格,由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风。 2.柯仲平 A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促进了解放区叙事诗的繁荣B优秀抒情诗:《哀诗人闻一多》《延安与中国青年》 (三)胡风及“七月”诗派 1.胡风(1902 ——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1920年试作新诗。1929年留学日本。1933年参加左联。1937年主编《七月》杂志,是“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 A诗集:早期诗作《野花与箭》,抗战时期诗作《为祖国而歌》、《血誓》 B诗歌理论:让诗情“跳跃在时代的激流里”——诗人应该和“大众之情”完全融合——真正地增强诗的抒情性 2.“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是一个文学主张、艺术风格基本一致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阿垅、绿原、鲁藜、天蓝、冀汸等。 A.“时代激情的冲击波”: 用高昂的心音为抗战歌唱——对国统区的黑暗现实愤慨和对解放区的歌颂——在个人与民族融合为一体的“自我”中寻找诗的真谛 B.现实主义的诗风: 从模仿艾青、田间的现实主义诗艺开始,到汲取西方现代派等多种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C分析名作《孤岛》 诗意:诗人与人民大众紧密相连,与正义力量及事业不可或分的血肉联系。 艺术:象征暗示,散文式的抒唱,补充式的复句,明朗奔放的气势。 四.抗战时期的戏剧 (一)短剧的兴起 1.短剧 A 小型化:街头剧、话报剧、独幕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灯剧等。 B 通俗化:消除观剧与演剧的距离,打破演员与观众的屏障,调动观众参与剧情,进入角色,追求自然逼真的戏剧效果。 C著名街头剧:“好一计鞭子”——《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和《最后一计》。(二)郭沫若、曹禺和夏衍的剧作(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三)现代戏剧的全盛时期 1.历史剧 A 阳翰笙的剧作:《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等 B 阿英的“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和《杨娥传》 2.现实题材剧 A 于伶代表作:《夜上海》 B 宋之的代表作:《雾重庆》 C 吴祖光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3.喜剧 A 沈浮的剧作:《重庆二十四小时》《金玉满堂》 B 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苏区精神的内容和时代价值

苏区精神 有5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丰富厚重。在近现代,表现党领导民主革命历程的,除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外,还有苏区精神。宣传和弘扬苏区精神是宣传和弘扬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 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表现党领 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 文脉来说,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 接源泉。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 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一,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 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央苏区的开辟和发 展,是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坚持从斗争 中创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硕果。 第二,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开 拓进取,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状态。 第三,,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第四,第五,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

的彻底革命精神。 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可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 精神动力。 (二)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始经验,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不断加 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苏区时期成立的。 (三)苏区精神蕴含着党的建设丰富经验,为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 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历史之镜。全国各苏区在那样 严酷的历史条件下,特别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在政 治思想建设、组织纪律建设、干部素质建设、领导 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为造就出一大批治 国安邦的党政军优秀领导干部奠定了基础。 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 1、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因为初期抗战日军虽然攻势凶猛,但损失巨大,深知无法彻底打败我军。所以相持阶段,日军主要进行离间与武力相结合的方式瓦解我军。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 其现实意义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延安精神,首先要对延安精神作出明确的界定。我们课题组认为,延安精神就其形态来说,不是一个理论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作风和风范。概括而言,延安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在陕北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与生活作风的精华和结晶。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战争形成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传统,集其大成,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之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新中国成立之后,它又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不断深化。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历史条件:

一是客观条件。延安地处陕西西北部、黄河中游,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20世纪30年代,陕北地区是中国最贫穷落后的区域之一,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生产水平十分低下。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延安和边区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经济状况十分恶劣。尤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将主要兵力放在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围剿上,国民党也对边区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加上华北地区不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使延安和边区陷入异常严重的困难境地。面对饥饿和生存的威胁,在能否坚持抗战胜利的巨大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畏惧和退缩,奋力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发展生产,努力自救,最终战胜了困难,赢得了最后胜利。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军民中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这就是延安精神。 二是政治基础。主要表现在:第一,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中心。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一切方针和政策

略论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的特点

略论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的特点 抗战期间,重庆成为大后方的文艺中心,大批文艺社团迁渝,大批作家来渝,重庆的文艺队伍空前壮大。文艺工作者们在抗日的共同目标下团结起来,创作出大量具有战斗性的作品,极大地推动了抗战文艺事业的发展,在中国的文艺史册中留下了令人瞩目的一页。 重庆在抗战时期具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历史地位,综观这时期的文学,它鲜明地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战斗性 抗日战争的残酷性,国共斗争的复杂尖锐性,都决定了这时期文学具有鲜明的战斗性。1938年8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由武汉迁渝,成为重庆文艺界的中坚,给整个重庆的文学带来了深刻影响。早在“文协”的“发起旨趣”中就号召文化人团结起来,“像前线将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群众,捍卫祖国,粉碎寇敌,争取胜利”。《新华日报》庆祝“文协”成立的社论中也强调必须“发动文艺家到战场上去,到游击队中去,到伤兵医院去,到难民收容所去,到一切内地城市乡村中去,……”于是许多作家投笔从戎,参加了直接战斗;有的则组成“笔部队”。“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战斗口号提出来了。“文协”领导人老舍在《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文章中指出,抗战需要战斗精神,“抗战文学便是战斗精神之发动机”,“抗战的文艺不是要耍弄风格与字眼,而是要迅速有力,如机关枪的发射”,这就是要“简单、清楚、明快”。抗战文学就是以这“简单、清楚、明快”的战斗风格传达出喷薄的悲愤、无畏的气概、昂扬的斗志、必胜的信心。抗战时期,在民族存亡的关头,人们心中充满对敌人的愤怒、仇恨以及对民族的忧虑,也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这一切,对诗歌这种最能充分表现情绪的文学样式,无疑提供了一块热血浸透的沃土,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诗篇:艾青的《向太阳》与《火把》,臧克家的《感情的野马》与《古树的花朵》,王亚军的《二岗兵》与《塑像》,老舍的《剑北篇》,以及胡风的诗集《为祖国而歌》,庄涌的诗集《突围令》,徐迟的诗集《最强音》,冯玉祥的《抗战诗歌集》等。郭沫若抗战期中写下的不少诗篇,主要收在他的《战声集》和《蜩螗集》中,其中,1940年为重庆大轰炸期间的大隧道惨案而写的《罪恶的金字塔》一诗,被传诵一时。正像臧云远在《诗人节宣言》中指出的:“目前是考验屈原精神最突出的时代,中华民族在抗战的炮火里忍受着苦难,东亚大陆在敌人的铁蹄下留下了伤痕,千百万战士以热血温暖了国土,山林河水为中华民族唱起了独立自由的战歌,在古老的土地上中华儿女迎接着新的岁月,而在世界风云里,中华民族抗战的炮火已是世界光明的导线。”抗战时期,重庆的诗人们正是秉承着屈原的爱国精神,以战士的

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战时战后文学(1937年-1949年)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界抗敌协会(文协) 抗敌协会(文协) 敌协会(文协) 协会(文协) 会(文协) (文协) 文协) 协) ) 中国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国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 体1938年武汉成立 1938年武汉成立 1938年武汉成立 1938年武汉成立 938年武汉成立

抗日文学作品 精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1937年12月28日夜间 成都,让我把你摇醒 何其芳 的确有一个大而热闹的北京,然而我的北京又小又幽静的。 ──爱罗先珂 一 成都又荒凉又小, 又像度过了无数荒唐的夜的人 在睡着觉, 虽然也曾有过游行的火炬的燃烧, 虽然一船一船的孩子 从各国战区运到重庆, 只剩下国家是他们的父母, 虽然敌人无昼无夜地轰炸着 广州,我们仅存的海上的门户, 虽然连绵万里的新的长城, 是前线兵士的血肉。 我不能不像爱罗先珂一样 悲凉地叹息了: 成都虽然睡着, 却并非使人能睡的地方,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日战争的爆发。此后,不到一年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于1932年3月成立伪满洲政权,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战争初期,国民党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转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战中仅仅中国的军民人员伤亡超过3000万以上。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地位。在抗战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产生了许多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抗战文学。 1937年-1945年之间产生的属于狭义上的抗战文学,这些文学与抗战生活紧密联系,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马峰和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刑野的《王二小》、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华山的《鸡毛信》等等。 从抗日战争开始至今,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的涌现,且呈现出“越临近抗战后期,成熟的作品越多”的特点,如:《四世同堂》、《亮剑》、《白山黑水》、《王贵与李香香》、《铁流》等等。 从整体看,中国抗日题材文学具有史诗性、真实性和政治性。 1、史诗性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但是,战争这朵“恶之花”,也使我们民族觉醒与奋起,当帝国主义的枪炮对准我们胸膛的时候,中华民族发出了排山倒海般的怒吼,战争动员了人民,也创造了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有许多作家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继承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以崭新的审美意识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同休戚、共命运的这段悲壮动人的历史。作家或歌颂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成千上万的英雄,或记录光辉灿烂的战斗里程,或毕现残酷悲壮的战争场面,它们构成鲜明的时代性、厚重的历史

从抗战政论杂文看郁达夫及其人格精神

从抗战政论杂文看郁达夫及其人格精神 郁达夫的一生虽然是复杂的,但其人生的轨迹,思想历程贯穿在其五十年的年轮中。却是鲜明的。他是用一支永不生锈的笔来组合起其生命元素的,自他懂事起仿佛就和书和笔和写作联系在了一起,而构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郁达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即使在经历了其殉难之后至今的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对于郁达夫的认识,已从偏执的、狭隘的窨中走出来,开始全面剖析郁达夫作为一个人的全部经历和思想及作为独特的郁达夫所带给人们的种种有益启示时,依然不能非常融洽地把文学家和爱国者这种双重身份融合在郁达夫身上。查阅有关资料,在国内出版的郁达夫著作中,小说散文诗词成为出版热点,而政论、杂文等著作大概只有胡风编的《郁达夫海外文集》了。而有关专门研究其政府、杂文的论文或论著也几乎没有,可查找互的也只有新加坡的方修为《郁达夫抗战论文集》所作的序以及刘尊棋为《郁达夫海外文集》所作的序和胡风在《郁达夫海外文集》一书编后承受笔《盖棺论定的晚年》中有所论及。 其实,我们以现代人的目光回头再来检索郁达夫的一言一行,不难发现,郁达夫在从抗战爆发直到其生命终结的八年间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时期,如果在无意中割断了这一段历

史,也便会在无意中割裂了郁达夫的人格精神的完整性。是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一年这短短三年间所作的时评、政府、杂文为我们提供了有力地论证郁达夫人格精神力量的依据,其出色的精神演绎,让每一个有意于了解郁达夫的人感受到,郁达夫不仅是一个正直的文人,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战士。 一、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的战略家 笔者有时会呆想,郁达夫何不能冠以“战略家”的称号呢?夏衍就曾说:如果郁达夫从政,肯定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而笔者又从他的政府杂文中看到了他的战略眼光。 郁风说:“他不但注视国内战场的每一变化,而且熟知欧洲军事地理和政治历史,凭他所掌握的资料和正义的洞察力,抓住每一对我有利因素,……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常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刘尊棋也说:“对于敌情的分析,他独具慧眼地揭露日本在每一个转折点中的弱点,击中敌人要害!”(2) 笔者以为,如果说鲁迅是拿着匕首投枪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勇士,那么抗战时期的郁达夫则是以高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战略家。尤其是在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这三年间,郁达夫在新加坡前后一共负责主编过十一种报纸副刊和杂志,最多时同时编八种,最少时也有三种,而且都是亲自动手。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此次南来的目的是:“当国内烽烟

重温红色记忆-弘扬抗战精神

重温红色记忆,弘扬抗战精神 沙井镇中心小学五年级(2)班张岳霖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70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中定格成永恒。如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70年了,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缅怀抗日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你徜徉在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时;当你沉醉在浩瀚的书山学海,刻苦攻读时;当你享用着丰盛的美味佳肴,尽享天伦时。蓦然回首,是否记得70年前,中国的舞台上上演着怎样的一幕壮烈的历史史诗: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河山,如秋风扫落叶般留下满目苍凉,流离失所的人们在沦陷的国土上苦苦挣扎,一片片沃土染成了腥红的血色。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七七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吹响了抗击外敌的第一声号角。在那场威武雄壮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我们不能忘记,在东北雪原,杨靖宇将军最终弹尽粮绝,竟被日

军剖出枯草果腹;我们不能忘记,抗联八女奋战到底,向侵略者投以轻蔑的一瞥,而后毅然携手投江。风风雨雨六十五载,民族衰微任人欺凌的耻辱,让我们永难忘怀,为民族复兴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更让我们慷慨激昂。“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重温民族胜利的喜悦,永垂不朽的抗战精神。这精神是什么?她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是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是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是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忍精神。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中的精神结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抗战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而言,可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战精神,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也激发于日本帝国主义变本加厉的侵略和压迫。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斗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侵略愈深斗争就愈坚,压迫愈重反抗就愈烈。这是所有的侵略者、压迫者都不能逃脱的历史铁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无休止的侵略压迫,使中华民族被压抑百年的民族自尊自强的渴望,在民族危亡之际迸射出无比巨大的能量和无比耀眼的光芒,凝聚成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巨大精神力量,创造出弱国打败强国的历史奇迹。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抗战精神的伟大胜利,是爱国主义的伟大胜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