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家静心经典语录

佛家静心经典语录

佛家静心经典语录 佛家有哪些经典的语录会让你静下心来的呢?一起来盘点一下吧!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 佛家静心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佛家静心经典语录(精选的)1) 悲心的特质是促使他人解除痛苦。 它的作用是不忍心他人痛苦。 它所显露出来的是仁慈与怜悯。 2)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 3) 禅诗· 《赠琴僧》: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 用弹。 ——雪窦重显 4) 喜心的特质是能为他人的成功感到快乐。 它的作用是去除妒忌心。 它所显露出来的是厌恶心的解除。 5)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 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6) 若作恶业已,覆之以善者。 彼照耀此世,如月出云翳。 此世界盲瞑,能得此者少。 如鸟脱罗网,鲜有升天者。 7) 如果我们不能守护自己的感官,像士兵守护各个城门一样,那么感官所接收的刺激将 影响我们的心,而这颗心将随着外在的不同变化而变化。 8) 人情味是帮助残疾者行动,鼓励懦弱者站起;是把自己多余的,给予那些缺少的人;是把 自己的得意分给那些失意者。 9) 外在顺随我们的心时我们就快乐,外在不如我们的意时,我们就不满而悲伤。 人要守护自己的感官,调御自己的心如同象师驯象一般。 10) 或复有人尽破一切戒。 云何一切,谓四重法乃至七灭诤法。 注:也有的人,把一切的戒律都破了,所谓一切戒律,就是四重法一直到七灭诤法。 佛家静心经典语录(热门的)1) 品格修养是习禅的毕生要务,重要性远超机锋妙语,法昭禅 师有偈: 同气连树各自荣, 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 能得几时为弟兄?2) 佛有佛眼, 心有心眼,只要不被一叶遮拦,便会满目青山。 怕的就是自己一叶障目, 什么都看不见, 怎能不一片苦海?3) 喜悦是从自性中表现出来的,

人不可能以追求的方式获得真正的快乐,所以慧思禅师说: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 得亦不真。 4) 如果你不贪求、不占有,那就是自在圆满。 惟宽禅师说:“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曰不可思议。 5) 生活之道就是不可思议,不能以比较来取舍。 6) 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智者大师 7) 后期禅宗认为,万类之中,个个是佛,寻常、普通的生活中,处处充盈 着禅机。 故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8)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憨山大师醒世歌》9) 慈悲是一种由内在所发出来的意识行动,这种行动,使一个 人由有情的生活,一跃成为般若智,这种转识成智的过程,就是精神生活的提升。 10)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 不知云白山青, 川行石立, 花迎鸟笑, 谷答樵讴, 世亦不尘, 海亦不苦, 彼自尘苦其心耳。 11) 或复有人诽谤正法甚深经典,及一阐提具足成就尽一切相无有因缘。 注:有人诽谤正法和甚深的经典,还有毫无善根的一阐提,和佛法无因缘。 12) 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 想。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无垢性品》13) 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般若经》14) 禅宗四祖道信见三祖僧璨:愿老师慈悲,赐给我解脱法门。 僧璨:哪个捆绑了你?道信:没人捆绑我。 僧璨:既然没人捆绑你,还求何解脱?15) 世上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 烦恼。 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 16) 观照自在的禅者,“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 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 17)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玄觉 《永嘉证道歌》 “如何是道?崇慧禅师:白云覆青嶂,峰鸟步庭花。 “如何是西来意?崇慧: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花绿蕊间。 18) 修德有顺有逆。 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 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 19) 人生原是傀儡, 只要把柄在手, 一线不乱, 卷舒自由, 行止在我, 一毫不受他人捉掇, 便超此场中矣。

20)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 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佛家静心经典语录(经典的)1) 善男子。 如人啖蒜臭秽可恶。 余人见之闻臭舍去。 设远见者犹不欲视。 况当近之。 诸食肉者亦复如是。 2) 善男子。 如王国内有纳衣者。 见衣有孔然后方补。 如来亦尔。 见诸众生有入阿鼻地狱因缘。 即以戒善而为补之。 3) 释迦牟尼佛应世说法是要教化世间、净化世间,使这个有着缺陷和烦恼的世间变成美 满、清净的人间净土。 ——净慧法师 4) 禅诗· 《白云与我最相知》:白云与我最相知,我住山时它亦随,清早和 风辞嶂外,晚来依旧护柴扉。 ——湛然圆成 5) 我们时时刻刻都有感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 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人间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 ——净慧法师 6) 禅诗· 《半窗松影半窗月》:半窗松影半窗月,一个蒲团一个僧,盘膝坐 来中夜后,飞蛾扑灭佛前灯。 ——石屋清珙 7) 上堂偈:钟鼓喧喧报未闻,一声惊起梦中人。 圆常静应无余事,谁道观音别有门?休问普陀岩上客,莺声啼断海山云。 ——芙蓉道楷 8)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有爱心,有感恩的心,有关怀的心,而这种关 怀也好,爱心也好,感恩也好,不要存任何目的,这就是佛法的精神。 9) 建立佛化的家庭,并不是说家里供满了菩萨,而是在家庭里充满了佛教的精神,有礼 让,有关怀,有爱心,这才是佛化家庭的内涵。 10) 禅诗· 《送宝月禅者之天台》:春风吹断海山云,别夜寥寥绝四邻,月在石桥更无月, 不知谁是月边人。 ——雪窦重显 11) 不管我们信佛有多虔诚,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应尽的责任 和义务,否则,我们的信仰就悬在半空中,而没有地方落实了。 12) 禅诗· 《忘惶》: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蝉鸣翠影斜。 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 ——投子义青 13) 当下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当下不等于是这一念,这一念过去了,下一念 还是当下,当下做得主,时时处处就能作得主。 14) 禅诗· 送僧之金陵:胜游生末迹,杳自狎时群。

卷衲消寒木,扬帆寄断云。 曙瓶花外汲,午磬浪边闻。 别后石城月,依依远共分——雪窦重显 15) 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有无 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 ——净慧法师 16) 禅诗· 《憨山德清》:底事分明在己弓,不须向外问穷通。 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 17) 佛言: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 可谓明矣。 ——《四十二章经》18)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 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 19) 无知而愚蠢的人,对待自己好像仇敌一样。 因为他行恶业,给自己身上带来了苦果。 20)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注:诫劝禀教行人,须闻而思,思而修,不宜但贵口耳之学也。 21) 舍心的特质是促使自己对众生一视同仁,作用是能看见众生的平等素质,摒除厌恶与 喜好感是它的成功,引发对无知的毫不在乎是它的失败。 22) 大智度论有“以佛菩萨眼视众生,一切众生皆成佛菩萨,以牛羊眼视众生,一切众生 皆成牛羊。 这便是有慈心与无慈心的用心不同。 23) 佛在世,如莲花,生泥中更不著泥;在世不著世,破一切烦恼,究竟离生死际,以名为 佛。 ——《杂阿含经》24)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 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后苦趣。 25) 参禅三阶段:一、执着寻找禅的本体,无所得;二、粗通禅理,却拘泥于“我即空,似 悟而实未悟;三、顿悟瞬刻即永恒,我即佛、佛即我。 26) 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 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莲池大师 27) 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 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 28) 喜静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著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 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29) 默默地关怀与祝福,亦是无形的布施。 凡事心存诚恳,而不虚情假意;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视他人。 焦虑、仇怨、嫉妒等都是苦的泉源。 30) 人生的一切,积于内心世界,投射到外部,成为“现实。 虽然外界的种种人与事,有时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真正主宰生活的,是我们的心。 猜你喜欢:1.佛教静心经典语录大全 2.佛家禅语中令人静心的句子 3.佛教心经静心语录 4. 佛教经典静心语录 5.佛家经典静心语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