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省情

省情

陕西省成为全世界最大苹果浓缩果汁生产基地
我国唯一的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阎良
陕西成我国最大果汁加工基地
中国第一位封建皇帝陵墓·秦始皇陵
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的土木工程·秦始皇陵园
世界史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遗址·唐长安城遗址
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地宫·法门寺地宫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明西安城墙
中国考古史上发现数量最大的骑兵俑·秦陵骑兵俑
中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秦陵二号铜车
中国古代青铜冶铸的奇迹·铜车马
世界上最庞大的修陵大军·秦陵修陵大军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石制甲胄坑·秦陵甲胄坑
世界上罕见的绝活·乾陵“三绝”
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冢墓·秦始皇陵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帝王陵·昭陵
中国最早的乐府钟·秦乐府钟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
世界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观·秦俑军阵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路”·秦直道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瓦当·秦代瓦当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驰道
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帝陵碑·无字碑
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技术·秦兵器标准化技术
世界上最早的动物检疫法律文献·秦代养马法律
世界上最早的驾车方法·轭靷法
中国考古发掘最大的古墓·秦公一号大墓
中国最早的动物陪葬坑·秦陵动物陪葬坑
中国最早的智人头骨化石·大荔人头骨化石
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地方·陕西延长县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灞桥纸
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木结构桥梁·西汉长安“便门桥”
中国最早的骨雕人头像·西乡何家湾骨雕人头像
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临潼出土的利簋
中国第一枚皇后专用玺·皇后之玺
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唐长安城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夫妻皇帝合葬陵·乾陵
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校·唐学府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汉长安城
中国最早的中央大学·长安太学
中国最早的密封试卷·唐代密封卷
世界上最耐电的人·礼泉县姚艳晶
世界珍稀动物·朱鹮
世界稀有的树种·白皮松
中国最早的陵墓石雕·霍去病墓石雕
中国最早的墓志·秦陵绳纹板瓦墓志
中国最早的武侯祠·勉县武侯祠
世界名贵蝴蝶品种·中华虎凤蝶
世界陶瓷史上的极品·秘色瓷
世界第一古柏·洛南县古霞观古柏
中国最早的药方石刻·药王山药方石刻
中国最大的古柏群·桥山古柏群
中国第一名柏·轩辕柏
中国地理座标基准点·泾阳县永乐镇大地原点
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第一标志·秦岭
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
中国最古老最完整的龙文化教科书·桥山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桂树·汉中

圣水寺汉桂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开凿的隧道·褒斜道“石门”
世界上最大的“风积”高原·黄土高原
中国“北京时间”授时控制中心·陕西天文授时台
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基地·草堂寺
中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
中国惟一入选世界40杰出工程系列的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
中国旧石器最多类型最杂的地方·南郑龙岗遗址
中国收藏碑石最早名碑最多的石质书库·西安碑林
世珍国宝·独叶草
独树一帜的世界古典雕塑艺术·秦兵马俑的群雕艺术
以延安为目的地的世界军事史上最长距离的行军·长征
世界上最早的军事指挥部形象资料·秦兵马俑三号坑
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法门寺舍利子
秦陵的中国古代科技之最·秦陵科技
中国历史上陵墓最大的填头·秦陵前巨大的填头
中国帝王陵最早的“山坟”·秦始皇陵冢
中国最早的标准化生产部件·秦兵马俑弩机部件
世界科技史上一流的彩绘艺术·秦俑彩绘
世界上最有特色的陪葬坑·秦陵陪葬坑
世界上最早的门轴合页推拉门·二号铜车马车门合页
中国考古史上最完整最精美的秦代盾牌·秦盾
中国最早的烧制技术·秦兵马俑烧制技术
中国兵器史上最大的弩·秦弩
中国兵器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秦俑兵器
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铜镞·秦俑特大铜镞
世界上最早的镀铬技术·秦俑青铜兵器镀铬技术
世界上最早的氧化保护术·秦青铜剑铬盐氧化保护技术
世界历史上陪葬墓最多的古代帝王陵·昭陵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毒箭·秦俑毒箭镞
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
中国帝陵最长的石阶路·乾陵石阶路
举世无双的帝陵地宫·乾陵地宫
世界历史上损失最大的地震·关中大地震
中国最早的体育运动壁画·马球图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浩大的珍籍·碛砂藏
中国最早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实物·铁板幻方
世界佛法圣地·法门寺
世界上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法门寺出土的玳瑁币
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木结构宫殿模型·户县公输堂
中国最早登记土地面积的实物·鱼鳞册
世界珍果·中华猕猴桃
世界上最早的釉彩玻璃。法门寺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
世界丝绸史上的珍品·法门寺出土的丝织品
中国国宝·大熊猫
中国特有的珍奇动物·扭角羚
人类有目的收藏碑石的第一个地点·唐长安城国子监太学
世界考古史上最多等级最高的皇室金银器·法门寺出土的金银器
世界上最精美层数最多的宝函·法门寺八重宝函
中国汉文字创始人·仓颉
中国书法艺术珍品·石门十三品
中国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方·周原遗址
世界上最早的宫廷茶具·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
世界最早的

织金锦·法门寺出土的织金锦
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
中国面积最大的木竹林·巴山木竹林
中国唯一登记注册的佛兰·南海观音
陕西省省情
一、概述
陕西省简称“陕”,位于祖国中部,地处东经105°29′~115°15′,北纬31°42′~39°35′之间,属内陆省份,东西最宽500公里,南北长约870公里,呈现南北较长,东西较窄的形状。陕西省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为邻,西边与甘肃省接壤,东南及南边与河南、湖北、四川等相接,北部、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毗连。陕西是我国东部和西北、西南地区联系的交通要地。
二、自然地理
陕西历史悠久, 陕西大地古老而神秘,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的大地原点就在境内泾阳县。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支流泾河、渭河在在此注入黄河,中国铁路大动脉陇海线横穿中部,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中国大西北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8个省、市、区接壤,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辖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汉中、延安、榆林、安康、商洛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7个县(含3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人口3735.05万,汉族居多,少数民族有回、满、蒙等。
陕西南北狭长,从北向南形成三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开发和转化潜力巨大;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素以风雅和谐富庶著称于世;陕南秦巴山地山青水秀,聚南国之神韵。
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无霜期218天左右。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

,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陕西山地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高原总面积926万公顷,总面积的45%,平原39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耕地总面积48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3%,水田面积20.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旱地面积369.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9%,水浇地88.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3%,林地96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6.8%,草地317.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4%,水域面积40.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
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龙山2917米,首阳山2719米,终南山2604米,华山2160米,白子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岭1400~1600米。
无定河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河长491.2公里,延河7687平方公里,长284.3公里,泾河45421平方公里,长455.1公里,渭河62440平方公里,长818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长680.3公里,嘉陵江9930平方公里,长244公里,汉江61959平方公里,长652公里,丹江7551平方公里,长244公里。
陕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齐全,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之一,许多矿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陕西省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2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57种,水气矿产3种。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资源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矿产种类较齐全,但结构不尽理想;资源丰富,但总体勘查程度低,可经济开采的储量少,难以开发利用的资源量多;能源矿产具突出优势,但一些支柱性矿产短缺;除能源矿产外,金属、非金属矿产特大型、大型矿少,中小型矿多,富矿少,中低品位矿多,单一矿少,共伴生矿多。
陕西省矿产资源分布区域特色明显。陕北和渭北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水泥灰岩、粘土类及盐类矿产为主;关中以金、钼、建材矿产和地下热水、矿泉水为主;陕南秦岭巴山地区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为主。我省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价值4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
陕西省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的重要矿产有:盐矿、煤、石油、天然气、钼、汞、金、石灰岩、玻璃石英岩,高岭土、石棉等,不仅资源储量可观,且品级、质量较好,在国内、省内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有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矿产,如铁、铜、锰、铝、锡、钨、铂族金属、萤石、钾盐、磷、金刚石等,或贫矿多、或探明储量少无可供规划矿区,或开发利用条件差,少数矿种至今仍未探明储量。
三、“三陕”
1.陕北山地
陕北是中

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最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旗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2.关中盆地
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6~600米。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

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盂原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
3.陕南山地
关中以南的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十分突出。秦岭、巴山的西部有汉中盆地,东部为安康盆地。主要由古生界变质杂岩组成,是陕西农林特产和有色金属资源的富集区。总面积74017平方公里。
陕境秦岭是秦岭山系的骨干,山坡北陡南缓,山势巍峨壮丽。一般海拔1500~3000米,高出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构成秦岭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太白山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蚀冰碛地形保存完好。秦岭以太白山为主峰,由西分为三支,由北而南山势渐低,至汉中盆地边缘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东山势逐渐递减,在商洛地区山势结构如掌状向东分开,间以红色断陷盆地和河谷平地。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级阶地。北陡南缓的山势导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诸水源远流长,断切东西走向山岭,形成许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为建设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提供了条件。
川陕间的大巴山走向西北—东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汉江谷地1000~1500余米,东西长约300余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称米仓山,以东称大预山。大巴山北侧诸水注入汉江,上游系峡谷深涧,中、下游迂回开阔,形成许多山间小“坝子”。坝子中有两级河流阶地,农田、村镇较为集中。宁强、南郑、西乡、镇巴和镇坪等县由灰岩组成的山地,岩芽、溶沟、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发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汉江谷地以西属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和缓,谷地较开阔,是陕、川间主要的水陆通道。
著名的汉中、安康盆地,是陕西主要的农业区和亚热带资源宝库,也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
四、人口统计
1.分布情况
2004年西安市725.01万人,宝鸡市369.20万人,咸阳市489.75万人,铜川市84.33万人,渭南市536.75万人,延安市208.80万人,榆林市336.79万人,汉中市373.99万人,安康市294.97万人,商洛市240.62万人,杨凌示范区14.23万人。
2.年龄构成
2005年全省总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9.76%,15-64岁人口占71.6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58%。
3.性别构成
2005年全省总人口中,其中男性1913.6万人,占51.44%;女性人口1806.4万人,占48.56%,性别比为105.9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4.城乡人口
2005年全省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385万人,占37.23%,乡村人口2335万人,占62.77%。
5.人口变动
2000年总人口3644万人;2001年总人口3659万人;

2002年总人口3674万人;2003年总人口3689.5万人;2004年总人口3705.2万人;2005年总人口3720万人;2007年3748万。
6.西安回民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由东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西安——古代的长安,既位于这一重要通道的枢纽,又是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以来,阿拉伯史书、波斯、中亚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员、宗教家在这条路上不断来往,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人,由于多种原因,先后定居下来。这一地区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就成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伊斯兰教传入长安的时间约在7世纪三四十年代。阿拉伯的使者、商人、宗教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其中尤以商人居多。当时长安的东、西两市,是他们的云集之地,唐人笔记、《太平广记》中都多次提到“胡店”、“波斯肆”,这是唐代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一。
唐代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借过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帮助平乱。中国史书对此有所记载,阿拉伯史书也有记载:阿拉伯帝国应唐朝的邀请,派兵平乱,“唐王曾答应阿拉伯帝国的援唐官兵,可以留住长安,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结婚,并在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敕建清真寺一座”这是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二。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条:“庚辰(七月)诏回讫、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诸胡”包括中亚的九姓胡在内。九姓胡是康、安、曹、石、米、何等九个小王国的总称。他们长期以来,不断到长安经商,有些住久了,各以国名为姓。在长安及附近回族中,安、曹、康、何、米等姓的为数不少,且多聚居一村,以族姓为村名。九姓胡各国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皈依了伊斯兰教。8世纪以后来长安的九姓胡人中,当有不少穆斯林。明、清两代长安及其附近的不少回族碑文中的定碑人,是安、石、米、何等姓氏;这些姓氏至今仍为西安回民大姓。根据上述情况看,唐代九姓胡中的穆斯林在长安居留下来,这是当时长安的穆斯林的来源之三。
7.人口民族
综合以上情况,说明唐代国外各地的穆斯林不少在长安及其附近居住下来,经过唐、五代,长期生息繁衍,使这里的穆斯林人数日益增多。这就为这里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4个多世纪中,辽、金、夏、蒙古与北宋、南宋先后对峙。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给各族人民带来长期而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又使中原的各族人民增多了错杂居住、经济文化交流以至联合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的机会。所以这一时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回族的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

五、文化程度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省招收研究生1.13万人,在学研究生5.3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5%、12.0%。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6所,共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21.91万人,比上年增加4.9%、在校学生72.62万人,比上年增长8.9%。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招生21.64万人,较上年增加25.7%;在校学生47.56万人,较上年增加11.1%。 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新进展。到2006年底,全省所有县区普九验收达标,人口覆盖率100%。全省共有初级中学2052所,招生69.64万人,在校学生212.21万人。(其中普通初中2047所,招生69.53万人,在校学生211.88万人)。全省小学18590所,招生48.54万人,在校学生325.10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4%,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8.5%。普通高中在校生96.05万人,较上年增加5.42万人,增幅5.6%。
六、交通状况
1.铁路
全省现有干线和支线铁路18条,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基本形成了“两纵三横三个枢纽”骨架网布局,到2006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759公里。西安地处“陆桥通道”、“包柳通道”和“宁西通道”交汇处,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目前正在实施十大铁路工程,预计2010年前后,陕西的铁路骨架网络基本完善,铁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2.公路
全省公路基本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骨干网络。到2006年底,全省公路网总里程1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45公里,一级公路525公里,二级公路6177公里,三级和四级公路52447公里,路网密度55.06公里/百平方公里。
3.航空(包括机场,已建和筹建跑道)
陕西现有民用及军民合用机场共5个,形成了“一主四辅”的格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可起降各类飞机。现开通国内外航线352余条,与国内129个城市通航。目前咸阳机场一期扩建工程已竣工,即将启动二期扩建工程。榆林、延安、汉中、安康机场均为小型机场,根据发展需要正在进行迁建或扩建工程。
七、旅游资源
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
浏览这座“天然历史博物馆”,随处可看到古代城阙遗址、宫殿遗址、古寺庙、古陵墓、古建筑等,如“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及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佛教名刹法门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

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西安碑林,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全省各地的博物馆内陈列的西周青铜器、秦代铜车马、汉代石雕、唐代金银器、宋代瓷器及历代碑刻等稀世珍宝,闪烁着耀眼的历史光环,昔日的周秦风采、汉唐雄风从中可窥一斑。
陕西省不仅文物古迹荟萃,而且山川秀丽,景色壮观。境内有以险峻著称的西岳华山、气势恢宏的黄河壶口瀑布、古朴浑厚的黄土高原、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婀娜清秀的陕南秦巴山地、充满传奇色彩的骊山风景区、六月积雪的秦岭主峰太白山等。目前省内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西安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华山风景名胜区、临潼骊山风景名胜区、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黄帝陵风景名胜区、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省内已开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点)有200余处。截止2006年年底,国家4a级旅游区21家,省级风景名胜区2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1处、省级3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点5个,省级1个。历史文化名城11个。
为使陕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突出旅游项目特色,提高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将初步形成以西安为中心,以人文旅游资源为特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并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震撼力的六大品牌旅游景区,即以秦风、唐韵为主题形象的世界级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临潼旅游景区;融红色旅游、祭拜朝祖、黄土风情、黄河风光、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全国红色旅游首选目的地和北方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延安旅游景区;集山岳观光、宗教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天下第一险山”的华山旅游景区;以合十舍利塔建设为核心,逐步恢复盛唐风采,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佛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法门寺旅游景区;依托秦岭独特的气候、动植物、地质、水文、生态以及人文等资源,建设国家公园品牌的秦岭生态旅游景区;以司马迁祠墓、古城元明清建筑、秦晋黄河峡谷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为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古城旅游区。
千百年来,生活在陕西省境内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古朴、独特的民俗、民风和民间艺术。其中户县农民画、西府民间工艺(泥塑、彩绘、草编、木版、年画)、蒲城焰火、安塞腰鼓、陕北秧歌、民间剪纸等尤为突出,成为陕西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织部分。
陕西菜虽然没有名列全国的八大菜系之一,但作为千年古都、历史名城,餐饮风格自成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陕西饮食,凭借着历史古都的优势,挖掘继承历代宫廷美食

之技艺,博采全国各地之精华,以品种繁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至今很多都保留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的遗风。比如,关中石子馍就保留先民的石烹遗风;家喻户晓的臊子面在唐代叫作长命面,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最晚出现的柿子饼,算起来也有着400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烹饪技术随科技腾飞而有了长足进步,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传统菜、创新菜。以菜、点组宴,创制出不同风格、新意迭出的宴席,如仿唐宴、饺子宴、宫廷宴、蝎子宴、泡馍宴、长安八景宴、陕西风味小吃宴等等。以牛羊肉泡馍、腊汁肉夹馍、凉皮、哨子面、锅盔等为代表的陕西风味小吃,闻名遐迩。
八、行政区划
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省会西安市,下辖10个地级市,2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0个县。
陕西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西安市:未央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
铜川市: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
宝鸡市: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
渭南市:临渭区、韩城市、华阴市、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
延安市: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
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
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杨凌示范区:杨陵区。
九、历史文化
1.历史文化灿烂
陕西历史悠久,早在11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西安城东的半坡遗址,展示着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大约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的部落,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后稷开启农耕文明,仓吉创造汉字,张骞发轫丝绸之路,司马迁独领传记史书之风骚……无不标志着陕西古代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陕西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心。先

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1180年。另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陕西具有重要的位置。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13个春秋,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文明发祥
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大约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3.农业发祥
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4.对外开放发祥
陕西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3000多年前,陕西长安就同许多国家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活动。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古长安为起点的。从两汉时期时,就以长安为中心,同南亚、西亚、欧洲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5.文化发祥
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陕西从西周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周族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为活动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记事,把卜辞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来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周代的古阴阳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等都记录印证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号称世界第七大奇迹。
6.自古帝王都
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大约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纪左右,传说夏部落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在陕西活动过,为中华民族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丰功伟绩。公元前21—前16世纪的夏朝时

期,陕西就有褒国、扈国、骆国出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在陕西建都。此后,又有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个王朝先后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陕西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物。
7.革命圣地
近代的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3600万勤劳、勇敢、智慧的陕西儿女,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正在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昂扬的斗志,投身西部大开发,发扬光荣传统,重振汉唐雄风,再铸新世纪的历史辉煌。
8.陕秦三秦
陕西简称陕或秦。“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这一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从陕西的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的。其实,“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的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三秦”即由此得名。
9.唐以前行政区划演变
陕西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魏国在洛河下游设上郡,楚国在汉江中游设汉中郡,秦在陕北也设上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陕西境内除保留上郡和汉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设内史,与郡同级。
西汉沿袭秦制,保留上郡与汉中郡,另将秦的内史分为3个相当郡的政区: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分管咸阳以西地区),称为“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13州刺史部,监察各郡。后来改刺史部为州,州牧或州刺史为行政长官,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现今的陕西在西汉中期涉及3个州。
三国时期,现今陕西地区的大部分由雍州、荆州、益州管辖。西晋时大致和三国相仿。东晋至隋统一的二百多年间,南北分裂,战争频繁,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10.

唐以后行政区划演变
唐初对州、郡、县加以改革,全国共设10道,道辖州、郡。今关中、陕北属关内道,陕南属山南道。宋改道为路,今陕西的大部分属于永兴军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另属秦凤路,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这两路是由宋初的陕西路划分出来的,因此,习惯仍称它们为陕西路。今佛坪、镇巴以西属利州路,治所在今汉中市。今宁陕、石泉以东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县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金仍用路制,完全设在陕西境内的有京兆府路、延路。
元代的政治中枢称中书省,在各地的分设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陕西行省的辖地包括今陕西全境及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明在元行省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所辖地区包括今陕西全境、甘肃嘉峪关以东各地、宁夏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部分。清代废去布政使司的称号,仍称行省或省,嘉庆年间全国有18个省。清初陕西仍辖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康熙二年(1663)年移陕西右布政使驻巩昌,五年改为甘肃布政使,移驻兰州。从此,陕、甘两省分治。
自元代设行省起,陕西的省治一直设在现今的西安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汉中、延安、韩城、榆林、咸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