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复阴阳系统论

复阴阳系统论

复阴阳系统论
复阴阳系统论

第四篇运气联系中的辩证损益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生克制化基本概念及其演绎定律

相生相克是矛盾利害的同义语,制化属于生克利害的不同体现方式。阴阳运气学说由于是根据事物的存在形式体现的是什么,通过矛盾利害辩证否定观反映的怎么样,不仅把事物气化运行基本规律正确表达了出来,更为联系变化中损益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成就在思维哲学领域是空前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高度的逻辑思维概括能力。

生克制化规律是阴阳运气学的实际操作部分,是判断事物在气化运行过程通过内外在联系构成的辩证损益情形的分析依据,是理论见之于实践、接受实践检验的具体操作环节。遗憾的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一直把这个取物比象的矛盾利害关系模式当成具体物的原形,并把其否定复归的生克利害规律当成重复去看待,不得不在朴素思维中陷入形而上学观的认识误区。基于此,传统上的生克制化理论是不尽全面的,特别是中医学仅只是贯穿到单纯的阴阳和五行层面,其认识的差距就更大了。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第一节生克制化的基本概念

制化是生克不同的表现方式,生克是对事物内外在联系过程中彼此相对存在着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具体表达,都属于阴阳运气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事物联系中,生克利害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典型的如生克乘侮规律、胜复郁发规律等。在系统的理论中,由于阴阳与五行各自都具有形式或内容的一面,都将会使生克利害具有不同的内涵。也就是说,相生的有利或相克的有害都属于一般的结论,在具体的理论中既存在着有利的相生和相克,也存在着有害的相生和相克,广义的生克制化就包含着这些涵义。

一、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

(一)五行相生

有利的矛盾联系就叫做相生,蕴含着相互滋生、促进、促长的意义。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样的螺旋圈式的相生。如果把这个“圈”的两端加以联结其就是如图l1—1这样的循环相生模式。即从哪个角度顺时针的虚线上都存在着“我生”的关系,从逆时针看则属于“生我”。生我者为我母、我生者为我子。如木生火、水生木一类即属于

102

这样的母子关系。即木是火之母,同时又是水之子;水既是木之母、同时又是金之子;金既是水之母,同时又是土之子;土既是金之母、同时又是火之子;火既是土之母、同时又是木之子……,但在具体的理论中,五行的相生是有转化点的。即“土运”为阴阳质变层次在“空间”上的转化点。如果只是局限在抽象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就不可能对这些具体的理论明确,那么,也就无法显示其否定复归的生克关系。

取物比象是阴阳运气学说的特色之一。五行的相生就是借用木、火、土、金、水这些物质某些偶合现象来比喻事物相生相克关系,能使看不见的矛盾利害关系有一定的征象可比。所以,在理论分析中就用不着挖空心思去细究“金怎么能生水、金生的水又怎能生木”这些实质性问题。

虚线代表相生实线代表相克

图11—1 五行相生相克图示

五行相生的物比征象是:

木生火:生火离不开木材,即木可以转化为火;

火生土:火燃烧后就将形成灰,即火可以转化为土;

土生金:金属矿藏是深埋于土中的,故可以认为土能转化为金;

金生水:金属熔化后就变成了“水”,故可以认为金能够生水;

水生木:一切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的滋养,故可以认为水能够生木。

(二)五行相克

矛盾的有害联系就叫做相克,具有着相互制约、抑制的内涵。五行相

103

克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11—1图中可以看出,由五行相克构成的五角星模式中,都存在着克我、我克这样的关系。如木克土、同时木又被金所克;金能克木,同时金又被火所克;火能克金,同时火又被水所克;水能克火,同时水又被土所克;土能克水,同时土又被木所克。《内经》称“克我”为己所不胜,“我克”为己所胜。

五行相克的物比征象是:

木克土:土再结实,一旦生有草木,土质就变得松软起来,故认为木可以克土;

土克水:水是流动的液体,只有用土堵住,水就不会流溢,故认为土可以克水;

水克火:燃烧的火,只有用水才易扑灭,故认为水可以克火;

火克金:只有火才能使金属熔化、铸成器具,故认为火可以克金;

金克木:砍伐木最有效的就是刀具一类的金器,故认为金可以克木。

这些物比和相生一样,莫过是为了对事物“有害”的矛盾联系借用木火土金水物质间某些偶合的现象使其物象化,所以也用不着细究木为什么克土这些实质性内涵。

(三)五行的制

所谓制就是制服克我的他。就是说我本当要受到他的克伐,只因我生的子正好克制他,五行联系中遇有此情形就叫做制。具体情形如下:

金本当克木,但木之子火是克金者,当联系中有金克木,同时又出现了火,就叫做木生火制金;

木本当克土,但土之子金是克木者,当联系中有木克土,同时又出现了金,就叫做土生金制木;

火本当克金,但金之子水是克火者,当联系中有火克金,同时又出现了水,就叫做金生水制火;

土本当克水,但水之子木是克土者,当联系中有土克水,同时又出现了木,就叫做水生木制土;

水本当克火,但火之子土是克水者,当联系中有水克火,同时又出现了土,就叫做火生土制水。

以上其实就是说,当某一行受克的情况下,如果受克的“我”有生的“子”引荐,不但不受其克,反而有制服克我的他的现象产生(或叫做贪生避克)。故《类经图翼》说:“如水之太过,火受伤关,火之子土,出而制焉”就是这个道理。

104

土本应克水,但生水者为金,土正好是生金之母。联系中有土克水,同时又出现了金、就叫做金引土化水;

金本应克木,但生木者为水,金正好是生水之母。联系中有金克木,同时又出现了水,就叫做水引金化木;

水本应克火,但生火者为木,水正好是生木之母。联系中有水克火,同时又出现了木,就叫做木引水化火。

以上其实就是说,他本当要克制我,但由于他生的子正好又生我,我不但不受到他的克伐,相反由于他生的子的引荐,正好变成了生化我。或叫做贪生忘克。(四) 五行的化

所谓化就是引化克伐我者为生化我之母。就是说本当是克伐我的五行,由于克我的五行又是生化我之母者,五行中遇有这种情况就叫做化。具体情形如下:木本应克土、但生土者为火,木本当是生火的母。联系中有木克土、同时又出现了火,就叫做火引木化土;

火本应克金,但生金者为土,火正好是生土之母。联系中有火克金、同时又出现了土、就叫做土引火化金;

土本应克水,但生水者为金,土正好是生金之母。联系中

二五行乘侮及胜复郁发规律

相乘和相侮是从相克双方盛衰角度得出的概念。即克方的力量偏盛,被克方的力量偏弱,就将构成“相乘”的关系;反之即被克方的力量偏盛,克方的力量偏衰就将要构成“反侮”的关系,而胜复郁发规律则是从动态的角度对生克乘侮关系的表达。现分别探讨如下:

(一)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1 五行相乘

乘即相乘,是乘袭的意思,也就是乘虚而袭之,克制太过的表现。五行相乘就是五行之间正常的相克超出了维护事物平衡稳定所需要的正常范围之外的相克,是一种以强欺弱、克伐过度的承制现象。故五行的相乘和相克的木克金、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顺序是一致的。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如图11—2。

总之,被克的一方因为自身的衰弱从而造成克方对其的克制过甚的现象就叫做相乘。

105

说明:相克……相乘◆相侮:>

图11—2 五行乘侮示意图

2、五行相侮.

侮,即相侮,亦称反侮,是恃己之强、凌彼之弱,侮其所不胜。如木的所不胜为金,由于金气偏弱,木气亢盛,此时金气不但不能克木,而且还将被木反克,此就是相侮。故相侮的规律恰好与相乘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见图11—2)。

综上所述,无论相乘还是相侮,都属于阴阳偏盛偏衰,使其在不同形式的其所不胜的一行;本气偏衰、不但所不胜的一行要乘之,就是所胜的一行也要进行反侮。具体地说,相乘和相侮一般只会发生在“同性”相克的关系之中。

(二) 胜复郁发规律

胜复郁发亦属于相乘相侮不同的表达方式。抽象地说亢盛太过之气就叫做胜气,被胜气所制服的气就叫做郁气,其中所不胜之气被胜气制服(反侮)就叫做侮郁之气,所胜之气被胜气制服(相乘)就叫做乘郁之气。阴阳是不断变化着的,侮郁之气一旦元气来复,就将要对胜气进行应有的报复,故称其为复气;乘郁之气一旦得到扶助恢复亢盛后,就将要暴发出对胜气相应的反侮,故称其为发气.《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之畏也。如:

木气太过,就将成为胜气。金本应克木,属于木所不胜之气;土受木克,

106

属于木所胜之气。由于木气亢盛既能胜自己所胜之气(土),又能胜自己所不胜之气(金)。金气被木气反侮就将成为“侮郁之气”,土气被木乘之就将成为“乘郁之气”.侮郁之金气若是得到同类的扶助或母气的提拔或处于当令之季或时,就将元气来复,从而对木气进行报复,这时的金气就叫做了“复气”。乘郁之土气一旦也得到如上“金郁”之气恢复元气的条件,进而能从弱到强,也将要对木气进行反侮,这时的土气就叫做“发气”。所谓“郁极乃发,待时而作”(《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此之理也。

总之,有胜气必有郁气。无论侮郁之气成为复气,或是乘郁之气成为发气,则必须具备一定的使其“元气”得到恢复的条件。就一般情况而言,胜气也就是邪气,郁气也就是受邪之气。然而,被郁之气一旦不能及时成为“复气”或“发气”,也将演变成致病因素,因为正常之气被郁,就将难与正常生理效应保持同步。为此,根据生克制化理论对“胜气”进行应有的抑制,对郁气及时的进行扶助和提拔,就能阻断病势向纵深发展,达到早日康复之目的。

第二节生克利害演绎定律

一概述

从上节的探讨中得知,制化属于生克不同的反映形式,而生克也存在着有利和有害不同的表达方式。虽然笼统地说,有利就叫做相生,有害就叫做相克,但这种生克利害关系仍然是相对的概念。因为相生既有有利的相生和有害相生之分,相克亦存在着有利的相克和有害相克之别。譬如甲木与丁火的相生对于丁火而言就属于有利的相生关系,若是甲木与丙火,对于丙火而言这种相生反倒属于有害。前者的有利就在于丁火越是偏衰越能得到甲木相生之故,后者有害就缘于丙火越是偏衰反倒得不到甲木相生之由。

相克的有害同样是辩证的。虽然笼统地说木对土是一种有害的相克,但因为双方阴阳属性上的区别,在具体的表现中又是有利与害之分的。例如甲木克戊土,对于戊土而言才是一种真正的有害,若是甲木克己土,对于己土而言不但无害,反倒是一种有利的相克。然而,这些利害也不是绝对的,与其盛衰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仍然属于辩证的概念。

所以,要能分辨出阴阳五行在生克利害中的辩证关系,就要对它们基本生克定律有所了解。也就是不能从单纯抽象的角度出发,而是要把这些关系置入到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的具体角度去分析。如果用抽象的五行生克关系去生吞活剥地套用具体事物间的联系,就不可能得出与实际吻合的结论

107

来,甚至相反。传统的中医理论,之所以不能一脉贯穿阴阳五行的生克利害理论,就与其仅局限在抽象的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来演绎直接有关。

二阴阳五运生克关系的逻辑推理

五行的生克利害规律充满着丰富的辩证逻辑。虽然“对我有利、对我有害”以及“我对其有利和有害”是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但阴阳是不断变化着的,这个模式中的“同一性”内容或“斗争性”内容都不是绝对的,仍然存在着辩证的转化关系。五行的生克规律就是这种矛盾运动观的体现。所以,要掌握生克利害的辩证关系,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就有必要对五行生克的逻辑有所了解。

(一) 阴阳五行生克关系演绎

上节探讨的生克制化仅是个抽象的概念,要把握其生克利害的具体含义,就必须把其置入形式与内容的系统理论中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就从这方面人手。设:阳为正阴为负有害为正有利为负

表11—1 阴阳利害正负关系分类

目的:是为了掌握阴阳五行之间怎样的关系才是真正的有利或有害。

原理:正正为正(++为正),负负为正(一一为+),正负为负(+一为一),负正为负(一+为一)把这个“原理”代入矛盾利害关系表达方式中的五行内容,就有:

①对阳我有害(+、+)为阳木

④对阳我有利(+、一)为阴火

⑤阳利害关系的同一性(阳我)为阳土

⑧阳我对其有利(+、一)为阴金

⑨阳我对其有害(+、+)为阳水

②对阴我有害(一、+)为阴木

⑧对阴我有利(一、一)为阳火’

⑥阴利害关系的同一性(阴我)为阴土

⑦阴我对其有利(一、一)为阳金

(8)阴我对其有害(一、+)为阴水

※说明:“阳我”、“阴我”均为五行中阳土、阴土的代号。

108

以上是假设“土”为阴阳矛盾利害斗争的同一性而构成的利害基本关系表达。下面我们按照十天干的阴阳五行符号来取代上述中的阴阳五行表达方式,并分别将木火土金水作为相对的斗争内容中的同一性内容进行推理,然后再综合,就将得出如表11—2所表达的内容。

表11—2中所谓“本气对别气有害”就是属于我克,“本气对别气有利”就是我生,其与“别气对本气有害”的克我及其“别气对本气有利”的生我都是相对的概念。“我”就是这个相对中的同一性内容。如我为阳木(甲),则对我有害者金(庚),对我有利者水(癸)、我对其有利者火(丁)、我对其有害者土(戊)。如果我为阴土(己),则对我有害者木(乙),对我有利者火(丙),我对其有利者金(庚),我对其有害者水(癸)……不但都可以抽象出木火土金水这样的内容,而且还能使相生相克的关系成立。充分说明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对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关系的辩证体现。表11—3就是依据这样的原理对其相生相克抽象关系的演绎.

表11--3

(二)结语.

从以上的演绎中得知,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戊土生辛金或己土生庚金,从阴阳的角度去抽象就是阳土生阴金或阴土生阳金,从五行的角度去抽象就是土生金。相克的关系亦是如此。表(11—

109

3)所归纳的母生子或具体相克的内容,其实是从负反馈(详见下文)的角度得出的。而五行抽象的内容既包含着这样的负反馈,也包含着这样的正反馈。因为现实中不仅只存在着阳生阴或阴生阳的负反馈调节方式,同时也存在着阳生阳、阴生阴一类的正反馈调节方式。五行相克的抽象关系同样如此。如甲木克己土或乙木克戊土就属于与克方的盛衰成反比、与受克方的盛衰成正比的负反馈调节方式;而甲木克戊土或乙木克己土就属于与克方的盛衰成正比、与受克方的盛衰成反比的(同性相克)正反馈调节方式。所以,要能正确地把握生克利害的辩证关系,仅从抽象的概念人手是很不够的,只有从理性具体的概念出发,才会得出应有的结论来。

三生克制化演绎定律

生克制化规律是阴阳运气学说的实际操作部分,它的全部观点和原理都在此规律中显示无逸。因此,只有规范了生克制化演绎定律,既才会把握到事物生克联系中的损益,也才会根据不同的联系情况能动性的创造条件使其朝着有利的方面发展。

这些定律虽然在祖国传统文化遗产中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但其多数仍然渗透在实践的应用过程,还有待于我们站在系统的运气学角度加以提炼和总结,形成规范的能反映其本质的定律。特别是中医理论运用到的仅只是抽象的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弥补这些不足就显得更加重要。譬如木生火莫过是一种抽象的有利,并没有表达出相生中的辩证损益情形。因为异性相生是与母方的盛衰成正比,与子方的盛衰成反比;而同性相生的定律恰好与其相反。在实践中如果不能分辨这些不同的联系,而是把其等同的看待,就难以把握准事物联系的真谛,甚至得出与现实相违背的结论来。把这个规律融合到运气学中去,就将是我们要把握的定律。上已述及,相生和相克本来就是相对的概念,存在着辩证的统一。抽象地说,相生就是对有利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有害的否定;相克既是对有害的肯定,又是对有利的否定。在具体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中,由于阴阳不同的概义,也存在着相对的辩证关系。这些关系就是演绎运气生克制化的基本定律。现分别归纳如下:

(一) 相生的定律

①异性五行相生、与母方的盛衰成正比,与子方的盛衰成反比。如:

甲木生丁火就属于异性相生的母子关系。甲木越亢盛,其化生丁火的能力越强,若是甲木偏衰,就越难以生化丁火;丁火的势力越弱就越

110

能接受甲木的相生,若是丁火亢盛,就越得不到甲木的相生。丁与戊、戊与辛、辛与壬、壬与乙、乙与丙、丙与己、己与庚、庚与癸、癸与甲等一类的母与子的异性相生关系亦在此定律之内。

②同性五行相生,与母方的盛衰成反比,与子方的盛衰成正比。如:

甲木与丙火就属于同性相生的母子关系。甲木越亢盛,其生化丙火的能力越弱;若是甲木偏衰,反倒能体现对丙火的相生;丙火的势力越强,就越能接受甲木的相生,若是丙火的势力偏弱,就越得不到甲木的相生。丙与戊、戊与庚、庚与壬、壬与甲或乙与丁、丁与己、己与辛、辛与癸、癸与乙一类的母与子的同性相生关系亦在此定律之内。

(二)相克的演绎定律

①同性五行相克,与克方的盛衰成正比,与受克方的盛衰成反比。如:

丙火与庚金就属于这种同性的相克关系。丙火越亢盛,其对庚金制约的力量也就越强(相当于相乘关系),丙火越是偏衰,就越不能体现出对庚金的克伐;庚金越是偏衰,就易受到丙火的制约,若是庚金亢盛,不但不易受到丙火的制约,甚至还有反侮丙火的可能。庚与甲、甲与戊、戊与壬、壬与丙或丁与辛、辛与乙、乙与己、己与癸、癸与丁等一类的同性相克就属于此定律包括着的关系。

②异性五行相克,与克方的盛衰成反比,与受克方的盛衰成正比。如:

丙火与辛金就属于这种异性相克的关系。丙火越亢盛,其对辛金制约的力量也就越弱,丙火越是偏弱,其对辛金的制约力量反而增强,辛金越是亢盛,就易受到丙火的制约,若是辛金偏衰,反倒不易受到丙火的制约。辛与甲、甲与己、己与壬、.壬与丁)丁与庚、庚与乙、乙与戊、戊与癸、癸与丙等一类的异性相生,就属于此定律包括着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定律是阴阳运气学丰富的辩证法规律的具体体现。按现代语言来说,五行的相生相克定律各自相对存在着正负反馈的调节方式。其中同性相生及其同性相克的关系,由于其调节的结果反而增大了事物内在原有的差距,故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方式;而异性相生及相克,由于调节的结果有利于事物保持相对的平衡,故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方式。现代科学证明:“有机体大部分的调节系统以负反馈方式调节,例如动脉血CO2浓度增加促其肺通气增加,结果动脉血中C02下降,C02浓度下降反过来使原来

111

的调节原因减弱,肺通气即不再增加,这样就维持了C02在动脉血中的一定浓度。正反馈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较少发生,往往发生在病理情况”(《人体解剖生理学·绪论》作者钱梓文)。在中医病理生理过程中,无论机体内在的联系或是内在与外在的如脏腑气化与天地阴阻气化的联系,这两种调节方式都是客观存在着的。但真正能引起病态反映的则是以同性相克的正反馈调节方式为主。

上述的相生相克定律是经人体生物节律实践证明属于正确的结论。至于这种结论的具体哲理,我们将在相应章节中去细究。

第十二章阴阳偏盛偏衰与运气盛衰的关系

无论阴阳的偏盛或偏衰都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反映在不同的存在形式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盛者在所有存在形式中都为盛、衰者在其存在形式中都为衰,而是盛者也有衰的一面,衰者亦有盛的一方……

第一节概述

要能正确判断出事物在联系中的损益,就必须对联系内容的盛衰有所了解。阴阳的偏盛偏衰是决定气化内容盛衰的基础,阴阳在不同形式中的气化情况不仅反映着阴阳的盛衰、更对阴阳现有状态的盛衰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对这些因果关系形成的机制不甚了解,就避免不了实践中的盲目性,乃至对其的偏盛偏衰的干预束手无策,从而制约到人的能动性作用的发挥。

事物在联系中因为气化内容盛衰程度的不同,形成的结果也是有所区别的,有的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果。如同性相克就与克方盛衰成正比、与被克方的盛衰成反比;而异性相克恰好与其相反,即以克方的盛衰成反比,与被克方的盛衰成正比。对这些定律如果把握不牢或者混淆它们的关系与作用,把其一律平等的对待,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到事物联系中的损益。因此,从理论上精晓阴阳偏盛偏衰与气化内容盛衰的关系,对辩证的分析生克利害关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阴阳的盛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抽象地说就是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但在具体阴阳存在形式中,无论阳盛或阴盛并非在相应形式中都体现为

112

盛,也有衰的一面;无论阳衰或阴衰,也并非在相应存在形式中都体现为衰,同样会有盛的一方。就是在具体的存在形式中,阳盛或阴盛、也并非所有气化内容都偏盛,而是也有衰的气化内容出现;阴衰或阳衰,也不是所有的气化内容都为衰,仍然会有盛的气化内容产生。因此,只有把握了阴阳偏盛偏衰与其存在形式中盛衰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内容盛衰与气化内容盛衰的关系,尤其是六气内容盛衰与五运强弱的关系,才会为辩证的分析事物在联系中的损益提供翔实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阴阳偏盛偏衰与其存在形式的关系

任何具体事物或现象其内在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的内容都将有它一定的体现方式。因而无论阴阳的偏盛或偏衰都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存在形式中。如果认为阴阳的盛衰与其存在形式无关即不通过相应的形式就能显示出来,不仅割裂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不能辩证的对待阴阳内容盛衰与其存在形式的关系,而且也不能动态的看待盛与衰,把其绝对化。比如人体的气盛莫过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因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具有多样的存在形式,如其在生理活动中就是在五脏的调节下以精汽洫津液相对稳定的形式体现其存在的,所以具体的气盛必将通过五脏某方面的机能或生理变化情况反映出来。特别是人不仅存在着生长壮老衰自然变化趋势,而且随时与外在环境保持着动态的联系,这样因为生长阶段的不同,面临的具体环境不同等都会使人体的气盛现状表现出多样的体现方式。当然这些辩证关系是在有规律的生理变化和复杂的联系中形成的,所以,要能把握到这些关系,就得对气血的盛衰与其同五脏调节机能及其相应的关系有所了解。因为生命的存在形式是相对稳定的,构成人体的气血物质的偏盛偏衰也会有它固有的表现方式。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需要将这些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法则得到应有的理解。.

有关章节已述及,阴阳是一个相对的表达事物基本内容的概念,这种相对是在系统的木火土金水形式中体现出来的。那么,阳气如果偏盛,其将在怎么样的形式中体现出来?阴气偏盛其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存在形式之中?这些都是本章要探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明确之后,根据偏盛偏衰是一个相对概念的原理,就可以水到渠成的演绎出阴阳的偏衰将出现在哪些存在形式之中。可见阴阳运气学说逻辑思维的运用是无处不在也!

从理论上而言,如果阳气偏盛,主要在木、火的存在形式中表现出来。相对而言,其在金、水的存在形式中必然偏衰;阴气偏盛,主要通过金、水的存在形式表

113

现出来,亦存在着木、火存在形式的偏衰。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在相应的存在形式中反映出来的。所以,如果阳气的偏盛主要体现在甲、丙的存在形式中,偏弱就会通过庚、壬的存在形式反映出来,那么阴气就将相对存在着庚、壬形式的偏盛和甲、丙形式的偏衰(纯理论推导)。为此,就可以进一步演绎出阳气的偏盛,主要由甲、丙、辛.癸形式里的偏盛体现出来,阴气的偏盛主要通过庚、壬、乙、丁的形式里的偏盛体现出来。因为阳在庚、壬形式中的偏衰、就将是辛、癸形式中的偏盛.阴在甲、丙形式中的偏衰,就将是乙、丁形式中的偏盛。而“土”介于两者之间,根据五行生克定律去推理,阳气盛亦有甲木的偏盛、而甲木克戊土、故其应由己土的偏盛反映出来;阴气盛亦有乙木的偏盛、而乙木克己土,故其应由戊土的偏盛反映出来。据此也就可以得出,当阴阳之气偏衰时,必将出现同以上存在形式盛衰关系相反的结论。综合阴阳偏盛偏衰与其在存在形式中盛衰的反映,就将有如表12--1所表达的有关情形。

表12--1 阴阳盛衰在存在形式中的反映

说明:“A”代表内容偏盛“V”代表内容偏衰

需要说明的是,阴阳偏盛偏衰是指决定其形式的内容--阴阳盛衰的具体体现方式,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盛衰。如果颠倒了两者的关系,就将带来形式与内容的错乱,难以体现其辩证动态关系。下面我们继续探讨阴阳在不同形式中盛衰与气化内容盛衰的关系。

第三节阴阳在不同形式中盛衰与运气强弱的关系

事物或系统的变化过程,都属于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构成的矛盾运动的具体体现,即保持相对稳定存在形式变化和发展。例如自然环境的昼夜寒暑、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就在于天地具有相对稳定的东南中西北形式。把阴阳的这种运动形式进行形象的表达即阴阳消长。从阴阳消长概念的基础上再把握阴阳在不同形式中的盛衰与气化内容强弱的关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阴阳消长与气化的关系

阴阳消长是对阳长时阴消、阴长时阳消的简称,属于对阴阳气化运行基本规律的形象表达。事物的变化是在一定的运动中形成的。所以,阴阳消长不是原地

114

不动的机械重复或循环,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形式,每一个消长波之间都属于否定复归的体现。把阴阳消长用思维逻辑进行应有的演绎,其就属于阴阳气化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说明运气理论认识的层面比形象的阴阳消长概念要透彻和深化得多。莫过,通过阴阳消长形象的剖析对研究气化内容的强弱与阴阳内容盛衰的关系又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把握阴阳消长与气化关系的目的。

阴阳具有着系统的存在形式。所谓的消长就是阴阳在木火土金水的形式中的具体气化过程的形象表达,事物的内外在联系就是在这样的消长运动中形成的。譬如人体生理活动中的气血在肝心脾肺肾的调节下随时存在着的与其空间生理效应同步的升降出入的消长运动,这不仅是机体内在联系的基础,亦是沟通与外在联系的基础。所以,要把握事物在联系中的损益情况,就必须对双方联系内容的盛衰情况有所了解。

上已述及,阴阳的盛衰在不同形式中有不尽相同的反映,已经有着盛衰区别的不同形式中的内容在气化过程中亦有盛衰强弱的区别,这种区别利用阴阳消长概念来表达更易得到理解。现将阴阳在不同形式中的正常消长及其偏盛偏衰构成的异常消长反映列表如下(见表12--2、12—3) 从表中可以看出,阴阳消长的过程也就是不同形式中的阴阳内容在单位时间内一个气化运动的过程。如果阴阳有偏盛偏衰情况,就将通过这些消长内容的太过或不及的情形反映出来,即《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说的:“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的表表12--2 正常阴阳气化生旺衰绝表

115

116

表12—3

阴阳偏盛偏衰在相应形式中的气化反映

式中的气化反映

2

阴盛阳衰在相应形式中的气化反映

说明:“A ”代表内容偏盛、“V ”代表内容偏衰、“+”代表气化偏盛、“-”代表气化偏衰

现方式。本大论在研究天地运气时说:“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其大意正如张志聪所言:“阴阳往复者,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随

之”,基本上阐明了阴阳消长内容在盛衰强弱变迁中的基本原理。

总而言之,消长运动是由阴阳在木火土金水形式的气化所形成的。气化内容的太过不及虽然与相应的形式有关,但关键取决于阴阳内容的盛衰情形。由于阴阳的气化内容之间存在着彼长此消或彼消此长的关系,所以其相对的运动恰是一种背向的运动方式。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认识不足,甚至颠倒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把消长运动当成是木火土金水的变化所形成,就会得出违背客观逻辑的结论来,更无法弄清下面将要探讨的气化内容的盛衰与五运强弱的关系。

从表中不难看出、阴阳的此长彼消或彼长此消均以形式将转化成的内容为中心如阳水形式中其长极的内容就为子寒,一旦越过了此点,就将是消的来临。这便是什么形式的内容最适宜什么内容的形式的依据。也就是说,阴阳在木形式最适宜温化(寅、卯)的内容,在火形式最适宜热化(巳、午)的内容,在土形式最适宜燥湿之化(辰、戌、丑、未)的内容,在金形式最适宜凉化(申、酉)的内容,在水形式最适宜寒化(亥、子)的内容。正是这些不同的适宜,才使其既能兼容并蓄相应的气化内容,又能使阴阳保持相对稳定的存在形式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是,其只能兼并与此形式适宜的正常气化内容,对于偏盛偏衰并经过内在的调节仍恢复不了应有平衡的内容,就将难以兼并。这些异常的内容由于没有归笼之处,如果在新陈代谢中没有及时的消化排泄除,就将是病理性产物的主要来源。可见,把握阴阳的偏盛偏衰与气化内容盛衰的关系,对正确判断它们在生克制化调节中将构成的损益情形是多么重要!

需要重点明确的是,以上所说的此长彼消、彼长此消的中心是假设的。如阳在木形式中先从燥化(戌)、寒化(子)再到温化(寅)这便是木运从生到旺的长的过程。从湿化(辰)、热化(午)到凉化(申)就是木运从衰到绝的消的过程,仿佛是一种以木运为中心的往复长落过程,其实根源于阴阳在变化中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存在形式;当气化内容越过了绝阶段后,又将是新生的开始,于是又开始了更高层次的阴阳消长运动。其新的内涵就在于,在前一轮的阴阳消长过程中,不同形式中的气化内容都在不断地发生着联系,在通过一定机制的自我调节使不同的气化内容各归其所后,从而构成整个阴阳内容的层次质变;当又一轮阴阳消长开始时,则又属于阴阳另一层次的质变中的量变的开始。所以,新的消长中的气化内容相对前一轮消长的气化内容而言都属于否定复归的变奏,阴阳的生长化收藏或生长

117

壮老已规律就是在这样的层次质变的往复中形成的。

二气化内容盛衰与五运内容强弱的关系

这里的五运是指内容范畴的十天干所表达的阴阳在一定空间不同时间气化内容的共性,或不同空间一定时间气化内容的个性;其与抽象的生长化收藏五运或《内经》运气七篇大论所谓的甲己土运、乙庚金运、丙辛水运、丁壬木运、戊癸火运等都是有所区别的。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是对阴阳从量变到质变必将经历的层次质变规律的笼统表达,在这每个质变层次形成的过程中,都包含阴阳与五行的形式与内容及其交织着的五运与六气的时间与空间的矛盾运动,都具备着气化内容的盛衰与五运内容强弱的关系。在有关章节已述及,运与气的区别也就在于前者包含着一定联系的成分,后者仅属于事物的自我矛盾运动,因而要揭示这一关系,也只能从其“联系”的角度去找突破口。

根据生克制化原理,能使五运内容增强者主要与如下五个方面的联系因素有关。

第一,凡是气化内容与“我”同类者,其天干变通又与我同性且处于亢盛状态者能增强我的内容。所谓我(下同)即内容范畴天干的运。如甲符号中的“木运”就属于我。我在甲中为阳性,而寅的天干变通为甲、与我同性同类。反之,与我同类而异性者只有处于相对“弱”的状态才有利于我的强盛。如卯与寅来说,由于双方存在着相对的关系即寅处于太过时,卯则处于不及;卯处于太过时,寅则处于不及。详见表12—4

表12—4 能使五运增强的气化内容状态

第二,凡是生我者属于负反馈调节关系的气化处于亢盛或正反馈调节关系的气化处于衰弱状态,则能助使我趋向强盛。按天干变通理论而言,就是异性之母如子(天干变通为癸水)生甲就属于前者,即子气越是偏盛就越能生化甲木,而甲木越是偏弱就易能得到子印的相生。而亥(天干变通为壬水)

118

生甲木的关系属于后者,即亥气越是亢盛就越不能生化甲木,甲木越是偏弱也易得不到亥气的相生。为此,这种正反馈调节方式的相生越处于不及状态,才有利于我趋于强盛。

第三,凡是我生者属于正反馈调节关系的气化处于偏弱或负反馈调节关系的气化处于亢盛状态者,才有利于我趋向强盛。按天干变通而言,我生的异性如甲与午(天干变通为丁火)是一种午热越是亢盛越得不到甲木相生的负反馈调节方式,故其越是偏盛越有利于我(甲木)保持强盛,而我生的同性如甲生巳(天干变通为丙火)是与我盛衰成正比,其越是偏盛就越能受我相生,故只有其处于偏衰的状态时有利于甲木保持强盛。

第四,凡是我克者属于正反馈调节关系的气化处于偏弱状态或负反馈相克关系的气化处于亢盛状态者,才有利于我的强盛。按天干变通而言,我克的一方若是与我同性如丙与申(天干变通为庚金),若是申的凉气亢盛不但不能受我之克,而且还有反侮我的可能,故其的气化越是偏弱才有利于我;而异性的相克如丙与酉(天干变通为辛金),由于其只有保持亢盛的状态时才会使我对其相克,使我从中主动的获利,以至达到强盛。

第五,凡是克我者属于正反馈调节关系者的气化处于偏弱或负反馈调节关系相克的气化处于亢盛状态,才有助于我达到强盛。按天干变通而言,克我的一方与我同性者如亥(天干变通为壬水)与丙火,由于寒气越亢盛越能克制丙火,所以只有其处于偏弱的气化状态,才有利于丙火趋于强盛;而异性的克我如子气(天干变通为癸水)克丙火,由于子气越是亢盛就越不易克丙火,故只有其处于这种不克我的状态时才有利于我达到强盛。

凡是同上述“条件”相反者,就是气化内容能使五运内容在势力上减弱的联系。本文不再重复。

现将关于太过不及的演变规律归纳如下:

温气太过则热、不及则凉;温湿太过则化寒,不及则凉燥;热气太过则燥,不及则寒;热燥太过则温,不及则寒湿;凉气太过则寒,不及则温;凉燥太过则化热,不及则温湿;寒气太过则湿,不及则热;寒湿太过则化凉,不及则热燥。

119

第十三章五运六气生克利害的基本规律

运气学说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形成了阴阳各自内在矛盾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及其利害关系表达形式的正确概念和判断,更在于利用辩证否定观将其必然存在着的怎么样气化规律作了客观科学的推理。所谓五运六气生克利害的基本规律,就是在阴阳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是明确事物在矛盾联系中辩证损益情形必将把握的重要理论与法则。

运与气作为表达阴阳空间和时间动态变化相对不同的内容,对其在矛盾生克利害联系中损益情形的分析也是有它相对区别存在的,因而就需要分别从阴阳的五运和六气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以期为其全面整体的认识打下基础。

第一节五运六气生克利害规律的特点

五运六气生克利害规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运重视生克乘侮,六气强调刑冲合害。现分别探讨如下:

一五运重视生克乘侮

阴阳五运的符号就是内容范畴的十天干,其在表达阴阳气化内容过程中体现的是一定空间不同时间气化内容的共性或不同空间一定时间气化内容的个性,相对六气所表达的量变内容而言具有质变之性质,它的生克利害规律的特点就是重视生克乘侮,这与其对阴阳保持相对稳定的存在形式具有调节机制的作用密切相关。

有关章节已述及,抽象地说相生就属于有利的联系,相克就属于有害的联系,所谓制化就是相生相克不同的表现方式。因而阴阳五运的生克制化规律又可进一步概括为就是生克关系。把抽象的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深入到具体的阴阳五运之中,就将体现出具有辩证性质的生克利害规律,将这一规律用规范的术语来表达就叫做生克乘侮。故说其属于阴阳五运生克利害规律的特点。

在分析阴阳五运生克利害关系中,其究竟属于有利的联系还是有害的联系却是一个辩证的概念。例如在异性的相生关系中,对于被生方而言就属于有利的联系,对于生方而言却包含着某些有害的成分;又如对于“制”方而

120

言,如果被制的内容属于真正的有害,那么这种制就是有利的联系,如甲木克戊土对于被克方戊土而言是一种有害的联系,此时若能出现庚金来制甲木就属于这一类。假设相克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是一种如甲木与己土一类的异性相克,此时若是再出现这一类的制,又会转化为有害的联系。因而在狭义的生克乘侮关系中,或者说在辨别怎样的克为有利或有害关系的过程中,就可以认为所谓的乘与侮均属于有害的相克,是对阴阳五运同性相克里可能出现的两种有害情形的概括。因此就可以进一步明确凡是阴阳五运中的同性相克不属于相乘就是相侮,均属于有害联系之范畴。如甲木偏盛既会乘伐戊土,又有可能反侮庚金;甲木若是偏衰,既会被庚金克之过甚(庚金乘甲木),也会受到戊土的反侮。这基于它们的联系属于正反馈调节。

总而言之,十天干所表达的五运内容之间联系的特点就是生克乘侮。其中乘侮是指同性之间相克的具有正反馈调节方式的联系,不利于阴阳保持动态中的相对稳定,只有具备负反馈调节方式的异性联系,才有利于阴阳保持相对稳定的存在形式而变化发展。当把握了这些基本规律,就为积极创造条件达到趋利避害之愿望提供了应有的理论依据。

二六气强调刑冲合害.

阴阳属于事物内部矛盾本质内容的基础。其在不同空间一定时间的气化内容之间固然存在着天然的同一性,必将发生应有的联系。这种联系相对阴阳五运而言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刑冲合害。这是运与气各自具有相对的量变与质变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由于刑与害属于相冲相合不同的表达方式,因而本节次主要探讨的也就是相冲与相合方面的情形。

从实践角度来说,当不同的六气发生联系时,并不完全注重其生克利害关系,而是看其是否存在着刑冲合害的情形,尤其是相冲又当重点考虑,只有其与天干五运发生联系时,才考虑其生克利害关系。当然、这些都是相对而言,并非地支六气间就不存在生克之关系。其基本关系将在第三节再探讨。

第二节五运生克利害发生的机制与作用

内容范畴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符号就是阴阳五运,其生克利害规律就是对有关章节探讨的抽象的生克利害规律的具体化。现将其对阴阳保持动态平衡的调节作用及其基本规律探讨如下:

一五运生克制化在阴阳保持动态变化中的自稳调节作用

阴阳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着的。在运动变化过程中阴阳之所以能够保持相

121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主讲:周雪亮2008年4月11日同学们,孙宏昌同学代表研究生会,请我这个西医来和大家谈谈对于中医学的认识,为大家打打气。般门弄斧啊!我犹豫再三,还是来了,因为,这样可以为中医的振兴而做出一分努力。同学们,中医衰微呀,从来没有这么衰微,同学们中间,甚至整个中医界,都弥漫着一种颓废的气氛,许多同学都很迷茫,不知道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古代印度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众人或以为象如树干,或以为如墙壁,或以为如绳索,或以为如扇子,各执一偏,争论不下,最后牵象人忍不住了,告诉了他们象的全貌如何,他们才恍然大悟,知道原来大家都搞错了。同学们,不知大家用接触过盲人没有,这么愚蠢的,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个愚言所警示的是视力正常的盲人,由于所面对的事物比较复杂,大家各执一偏,所得有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犯了睁眼瞎的毛病,同学们,现在的中医,就是那只可怜的象呀。有什么知识可以给我们一双慧眼,使我们能看清中医的全貌呢,我想就是系统科学。 我们现在强调学习中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到底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到什么?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叫作“求中和”,陈立夫先生曾经为一本中医书写序言,强调的就是这“求中和”。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多年。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以为老先生读孔孟读多了,后来,我才理解,中国古代文代的精髓就是这和。现在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的也正是这和字。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既要防止左,又要防止右,但主要的还是防止左。”同学们,防左防右,追求什么?对,和!一个和字,看起来简单,细想起来却很复杂,我们进行中医的临床,所难求的也正是这和。一和难求呀,疗效不能保证,临床大大痿缩,病人与家属也不那么信任中医了,许多中医医生便没有自信了,同学们学起中医来更是将信将疑了。 一个和字,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难以达到呢呢,我想,是由于没有从适当的角度去看待的缘故。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得磁器活。”那么,从什么角

企业与环境互动关系:一个系统论的视角

企业与环境互动关系:一个系统论的视角 摘要: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企业环境系统进行解析,有利于建立起较完整的企业环境分析的理论框架,也有利于企业全面认识和把握企业环境变量,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决策与环境的互动性和适应性。关键词:企业;环境;互动关系;系统 一、引言企业成长过程中与日俱增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得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倾向于将企业系统理解成为非线性系统、复杂系统,并应用非线性系统理论、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企业发展的过程,解决和解释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随着科学范式由牛顿范式向系统范式的转换,管理科学也要进行范式的转换。如何从系统论、非线性复杂系统的角度审视企业,如何将企业的产生、发展演变规律提升到一般管理理论之上进行分析,乃至如何改变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管理行为失衡,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都已经成为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将企业的组织与管理作为系统加以考察研究,盛行于20世纪的60年代,当时还形成了一股“系统热”,形成了“系统学派”和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为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级主管人员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基本观念和一般方法,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西蒙(Simon)指出“系统这个术语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指那种特别适用于解决复杂组织问题的科学方法。”孔茨(Koontz)断言“不论哪一种管理著作,也不论哪一个从事实务的主管人员,都不应该忽视系统方法。”斯科特(Scott)甚至称系统理论的引入是管理理论的真正革命,并把这比作是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转变应用非线性系统理论分析企业系统演化的概念、内涵和企业系统演化的基本原理,研究企业系统演化的模式及企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复杂环境下企业系统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管理的原则与法则,对开拓现代系统理论与管理理论之间交叉的研究领域、发展系统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企业组织的变革也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将系统论思想引入企业管理研究领域,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尝试,概括起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可归结如下: 1)企业内部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环境因素之间的确定的非线性关系,可以导致简单确定的企业系统行为,比如销售收入的周期性变化,也可以导致复杂的企业系统行为,比如R&D投入与销售收入之间的非线性的不确定性变化. 2)确定的决策模式可以产生相同的企业系统行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企业系统行为,仅仅因为环境的细微变化;即使企业所处的环境保持不变,企业系统行为也具有内在不确定性. 3)决策者应该对企业内、外部所发生的变化作出恰当的反应,对于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过分敏捷或者过分迟钝,都容易引起企业系统行为的混沌变化. 4)在一定的管理模式和环境条件下,企业系统行为仍然具有突变性,使得任何基于趋势的预测都是不可靠的. 5)企业系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使得相近的初始条件并不能产生相近的行为,有时甚至是性质上完全不同的行为,因而长期的较为精确的预测是困难的. 6)管理的战略参数(比如,R&D投入占销售收 入的比例)与企业系统动态行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的研究,为通过战略参数的调整而获得预期的系统行为或避免危险的系统行为,提供了决策依据. 7)企业系统具有的内随机性,可以用来解释诸如企业突然“破产倒闭”这样一类的奇异现象,而不必从企业外部寻找原因。随着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学科交叉性的增强,运用

系统论视阈下的高校校友服务探析

参考文献: [1]刘志民.“三农教育”: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J].高 等农业教育,2009,(4). [2]西奥多·W ·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98.[3]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24. [4]陈敬朴.彻底的农村教育改革将是农村的二次革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 2012年第·2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27期 Fe b2012 [摘要]当前,做好高校校友服务已经成为高校校友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做好高校校友服务工作 成为高校和校友会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立足于系统论的视角,论证了高校校友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并分析了高校校友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提升高校校友服务水平的若干途径,即坚持有序性、全局性;提升高校校友服务的整体运行效应,坚持动态性;提高高校校友服务的时效性,坚持多样性、层次性;增强高校校友服务的针对性,以期对提升高校校友服务水平做一些开拓性的探索。 [关键词]系统论;高校校友服务;系统工程[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2-0005-02 系统论视阈下的高校校友服务探析 刘志坚 (福州大学对外合作与交流处,福建福州350108)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的校友工作也随之茁壮成长,高校校友工作重点逐步从单向索取向以服务求双赢的趋势转变。当前,众多高校已经将校友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做好校友服务工作上。在国内一些高校校友工作研讨会上,很多高校都指出,学校与校友联系的紧密程度主要取决于学校对校友的关心程度。用心服务是做好校友工作的关键,而做好服务校友的工作,只有树立以校友为本的理念,才能做到校友满意、母校受益。但是,对于如何系统完善地做好服务工作,提升服务校友的水平,却众说纷纭,较少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引入系统论的科学方法来完整地梳理和分析高校校友服务工作,对于全方位开展校友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友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系统论的创始人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L ·Von ·Be rta la nff)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集合统一体,它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做一个系统,分 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之间的 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并用优化系统的观点看问题。各种社会事物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是当前破解高教管理难题的重要方法论。当前高校校友服务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多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系统的多样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点。一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使得各个高校的校友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数目,特别是对于一些办学历史较长的高校来说,校友的年龄、职业、收入等具有非常明显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也决定了校友需求层次的多样性和服务形式的多样性。二是系统的整体化要求科学协调各部分的关系,发挥最大的整体化效应。高校服务校友需要立足于整个学校的整体,统筹兼顾,使得高校相关部门、校内校外既分工负责,又协调有序,实现服务工作的整体效应。三是高校校友总会及地方校友会、各院系、校团委、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和老师、在校生等多个主体都具有服务校友的相关职责,但是他们往往从自身的角色或被动或主动地行使服务的职责,这就决定了各个主体服务校友的类型和服务校友的层次也各有不同。四是校友服务强调了系统的动态性,校友服务必须考虑到历史、现状和未来,既要了解 !!!!!!!!!!!!!!!!!!!!!!!!!!!!!!!!!!!!!!!!!!!!!!!!! 在学制上,建立开放性的以人为本的动态学制模式;在教学上,构建以实用能力为主的现代模式。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关涉社会的全面进步、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到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必须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三农”问题。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是解决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将农村教育放在关键位置,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改革农村教育的模式,切实抓好农村教育,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为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5--

系统科学中的老三论 新三论

系统科学领域“老三论”、“新三论” 一、引言 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也称为DSC论。 二、“老三论”、“新三论”理论概述 1、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定系统的结构和行为。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贝塔朗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等级观点。指出复杂事物功能远大于某组成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认为一切生命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有机体作为一个系统能够保持动态稳定是系统向环境充分开放,获得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结果。系统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有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 控制论是著名美国数学家维纳(Wiener N)同他的合作者自觉地适应近代科学技术中不同门类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而创始的。它摆脱了牛顿经典力学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的束缚,使用新的统计理论研究系统运动状态、行为方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可能性。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功能、行为方式及变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相关搜索: 心理学, 奥地利, system, 系统论, 格式塔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人的思维模式_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一、系统思维七种重要思维 (1)概念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2)方法 A整体法 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B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C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D功能法 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二、辩证思维 (1)概念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2)方法 A、联系 就是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空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的一种观点。 B、发展 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的一种观点方式。 C、全面 就是运用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即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换言之,就是对思维对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考察的一种观点方法。 三、逻辑思维 (1)概念

系统论视阈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系统论视阈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系统论视阈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工”与“学”以及“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在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设计的基础上,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系统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设计;改革;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颇多。为更深刻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本质,有效解决目前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拟借鉴系统论,从系统化管理的视角探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特征、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基础上,在一定办学理念指导下,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所做的特色性、系统性的归纳与设计[1]。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我们首先抽象出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关系,即教育对象的“共性”与“个性”关系、教学过程的“工”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环境的“校内”与“校外”关系三个方面,认真研究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找出其中合理的“度”,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1.“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2]。这一理解奠定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教学改革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为多元智能而教”,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教学目的;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元”为突破口,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同一高职学校中生源的较大差异上——既有技工类、职高类、中专类毕业生,又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体现在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上;更体现在工学结合背景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多样性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必须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满足社会、学生个体对高职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2.“工”与“学”的关系。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这种差异是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过程是以学科知识内部逻辑体系为依据展开的;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则主要是依据

系统论视野下的中国环境危机

《前沿》 2009年第1期 系统论视野下的中国环境危机 张秀芬3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1) [摘 要]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将环境问题置于由自然环境子系统和人类社会子系统构成的人地 复杂巨系统中,讨论了我国当今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环境危机的根源、实质与发展过 程,提出人类应尊重自然,积极调整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人地系统诸要素间的结构,保持系 统的稳定性,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广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及清洁生产,优化产业 结构,实现人地系统的总体最佳。 [关键词]系统论 环境危机 人地系统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9]1—0096—03 一、系统论管窥 系统论最初为一般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非(1901-972)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他将生物的总体及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把生物和生命现象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同该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联系起来,并成功地将该理论运用于生态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许多领域。一般系统论与几乎同时代兴起的信息论和控制论一道,开辟了“对复杂系统进 行整体性综合研究的崭新道路”[1];上世纪60年代,普里高津进一步论述了形成系统稳定结构的具体机制,创立了耗散结 构理论(自组织理论);哈肯进一步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内部的诸要素、诸层次、诸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调节,自发组织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目的、产生宏观协同行为的协同系统,创立了协同学;与此同时,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学、分形等新的系统理论也日趋成熟;70年代各学科领域内掀起了一股“系统运动热潮”;如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系统论已逐渐臻于完善,并在各学科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2]。 系统论一般指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运动规律及演化机制的理论,也称一般系统论。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组织性(或相关性)、结构性、功能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即系统以外对该系统有影响、有作用的诸因素的集合称为环境,环境与系统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系统存在与生成演化的必要条件和土壤,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通常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整体性等特征以及其特殊的 自适应、自学习等功能。“环境塑造着环境中的每个系统,环境又是组成它的所有系统共同塑造的。”[3]此外,宇宙万物是普 遍联系的动态之网,其中要素、系统和环境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封闭的孤立系统。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层次性原理、系统开放性原理、系统目的性原理、系统突变性原理、系 统稳定性原理、系统自组织原理、系统相似性原理等。[4]系统论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新范式,广义地说,它包括三个主要领 域,即系统科学、系统技术和系统哲学[1]。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体系为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在传统科学和方法论视域下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深入研究系统论理论及方法论体系对于中国环境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人地系统及其层次结构 本文所指的环境,是根据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定义,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相互作用的自? 69?3[作者简介]张秀芬(1974-),女,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业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

作业: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我的医学整体观。在古代无论西方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医学思维方式都属于整体 论的范畴。整体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人的整体性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人的整体水平考察和调节在人的整体水平 呈现的健康和疾病的过程总结和掌握整体性的规律。整体性是人的一种根本特性整体论思维方式符合人的这种特性因 而在本质上是合理的其临床意义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1。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沿用这种整体论的思想至今并成为中国传 统医学的一大特色。整体观也是现代系统论的核心思想。现代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但系统的整 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的性能之和。因此在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其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 关系再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深刻理解2。我的整体观是建立在现代系统论基础上的整体观。躯体是一个整体人体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和分化而成的有机整体不像机械那样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组合而成。因此有学者认为人的整体是元整体不是合整体3。元整体原理揭示了人所特有的、不同于机器的整体性整体内的部分离开整体不能独立存在。人体这一元整体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 的动态系统。系统内八个子系统都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相互联系着彼此密不可分。子系统功能正常彼此之间就能维持一种正常的关系整体就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反之亦然。一个子系统

功能异常将会通过神经和内分泌影响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 整体的功能。临床上常常见到的是一个系统出现了病变可以在其他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有时候甚至疾病所在的 系统未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之前其他系统就已经出现了症 状和体征。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而各组织、器官和致病因素作用部位的病理变化均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局部的病变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的途径影响整体而机体的 全身功能状态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影响局部的病变的发展 和经过4。心身是一个整体人体不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是一个心身合一的整体。在人体这一整体内心身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躯体疾病可以引起心理的变化心理疾病可以在躯体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甚至可以引起躯体的病理变化。心身医学是研究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 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心身相关的医学分支学科。现代医学用整体的观点看待健康和疾病现象把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看 成是生命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再将二者完全 割裂开来。这样一种医学认识论上的进步对于临床工作有现实意义。由世界卫生组织组织14个国家参加、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合作研究“综合医疗机构中的心理障碍”的报 告中99.1的心理疾病患者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到综合性医院各个科室就诊5 。从此研究结果中心身的关系可窥一斑。

医学生自然辩证法课后心得

医学生自然辩证法课后 心得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自然辩证法课后心得 自然辩证法师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技术观。二这些正是我们观察的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必不可少的。 一、我对自然观的理解与体会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人对自然是有认识的,对这种认识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观。人们的自然观是有差异的,是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科技成果,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已由恩格斯所说的基本点发展到新的阶段,即自身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阶段。其一是系统论的提出使我们对自然界由19世纪的一般性阐述上升到今天的高度自觉性理论阐述;其二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它自身理论化有了科学哲学基础;其三是自然辩证法基本范畴的研究和基本确立,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正在向自身理论化的道路迈进。现代(二十世纪以来),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当然和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直接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根本变革。 基于以上学习,我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对周围自然界产生愈来愈不可低估的影响。自然不在时纯粹自然的状态,我们对它的作用的范围愈来愈广,程度愈来愈深。自然界如何发展变化,已经和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至少我们周围的自然是如此。人类对自然的无序的过度的利用,导致了

(系统论与需要论)学习内容

单元2 认知护理学的支持理论 第三章护理学支持理论 第一节一般系统论 第二节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系统的概念、基本属性、需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能理解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3.能正确理解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及一般规律。。 4.能正确理解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评估患者,运用系统思想提供护理。 2.能正确分析、预测患者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护理。 素质目标 1.学会善于思考、正确运用护理相关理论指导护理实践的工作方法。 2.养成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的工作素养。 【教学重点】 1.系统的基本属性 2.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3.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及一般规律 4.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开放系统在护理程序中的运用 2.分析和判断患者的需要 3.需要理论在护理诊断中的运用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习题训练式【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展示讲授内容

1)基本概念:系统、系统论、一般系统论;需要、基本需要等 2)系统的基本属性;需要的特征、影响需要的因素 3)护理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般系统论、人类基本需要理论(马斯洛、卡利什、韩德森) 4)相关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一般系统论、人类基本需要理论 3.给出教学目标 情景设置 ××,男,15岁,因右外踝损伤伴剧痛30分钟急送来院。患者右外踝有一5×6cm2大小的青紫肿胀区域,有明显压痛。患者右脚扭伤应检查哪些方面?应用何种工作思路制定患者康复的计划? 第一节一般系统论 一、系统的概念 1.系统 系统(system)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及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论 系统论(System Theory)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3.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又称普通系统论。一般系统论包括数学系统论、系统工程及系统哲学等三个主要的方面。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从理论生物学的角度归纳了人类的系统思想,运用类比和同构的方法,建立开放系统的一般系统理论,故属于类比型一般系统论。 二、系统的分类 1.按组成要素的性质分为自然系统、人为系统、复合系统。 自然系统:指人类未加以干预的原始系统,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天体、海洋等。 人为系统:指人类加以干预,为某特定目标而人为建立的系统,如护理质量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系统论视阈下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系统论视阈下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回应和谐社会建设的系统要求,既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造条件,又是促进自身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承担使命的基本途径。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系统论方法在于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民主兴校、效率公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及塑造“内和外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系统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既是子系统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造条件,以回应和谐社会建设的系统要求,同时又是促进自身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承担自身肩负使命的基本途径。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 1系统与系统和谐 系统论的创始人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L·V on·Bertalanff)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集合统一体,它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1]。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2]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的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和谐是系统各个部分协同共进的关系”[3]。“只有系统处于和谐状态,才能获得最大的协同作用和效果”[4]。由此可见,系统和谐是促进系统稳定存在与持续发展的最佳状态。系统的和谐是相对的,同时系统的和谐也不是自为的,特别是社会系统,需要人们自觉地协调、引导和建设。 2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问题就会发现,社会系统的和谐并不是自为的。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促进社会各子系统的协调,实现系统的良性运行。高校作为社会高端人才培养供给的核心力量,在社会和谐规划目标落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和谐校园具有和谐社会建设的共性要求,同时又有其个性内涵。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是社会

论多元系统理论

论“多元系统论” 一伊塔玛·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观点 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佐哈尔于1978年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佐哈尔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多元系统论实现了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突破,并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讨。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1]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互关联,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因此,任何一个多元系统内发生的变化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一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变化因素联系起来研究。[2]佐哈尔强调,他“创造‘多元系统’这个术语,其实是有用意的,就是要明确表达动态的、异质的系统观念,和共时主义划清界限”。所谓“动态”就是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历时的演变与发展;而文学的“异质”则“体现在一个社会拥有两个(或者更多)的文学系统”。文学作品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而应该被视为整个文学系统中的一部分。[3]文学系统被定义为“一个不断与其他秩序相互影响的文学秩序的功能系统”。佐哈尔声称,多元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不仅应该研究文学系统中的“名著”和高雅文学,同时也要研究儿童文学、翻译文学、大众文学等等。一个文本在系统内的地位是高雅是俚俗并非取决于该文本的“内在特征”,而是取决于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多元系统”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二“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研究的新认识 概而言之,多元系统是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多元系统论带给翻译研究的一个启示就是利用多元系统论来研究翻译作品(翻译文学)在

贝塔朗菲对于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 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系统论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析

系统论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析 高等教育结构合理与否将影响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优化层次结构的建议,如适当降低重心、大力发展专科层次高职教育,明确高等教育各层次定位,加强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等等。 [标签]系统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基本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原则,并提出若干调整、优化层次结构的建议。这对于缓解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过剩和短缺问题,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系统论为指导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原则 1947年贝塔朗菲发表《一般系统论》一文,标志着系统论的诞生。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系统论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自问世以来,系统论曾对社会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冲击,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同理,以系统论为指导来分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可以为高等教育结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1.整体性原则 贝塔朗菲曾说过:当我们讲到“系统”,我们指的是“整体”或“统一体”。由此可见,整体性是系统最为鲜明、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系统思想的灵魂。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有各部分(要素)的功能,而且有由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结构而产生的新功能,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性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由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这三个要素(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要素或部分的行为只有协调于系统整体的行为之中,才能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也就是说,忽视任何一个教育层次,都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系统功能的减退,因此,我们在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进行调整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每个教育层次在层次结构体系中都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都应有其他层次不可替代的特色和优势,也就是说,每个教育层次都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 2.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是宇宙间的普遍性规律。所谓层次,就是指系统的有序分层。系统和要素、高层次和低层次系统具有相对性。一系统之所以被称为系统,只是相对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