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难经论病

难经论病

难经论病
难经论病

四十八难

四十八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虚者,空虚,正气不足也。实者,强实,邪气有余也。以脉言之,濡者软细,故为虚也。紧牢者,紧弦劲,牢沉劲,故为实也。然脉之虚实,不仅乎此,举此可类推也。以病言之,出者为虚,是五脏自病,由内而之外,所谓内伤是也。入者为实,是五邪所中,由外而之内,所谓外感是也。

然出者间亦有实,入者间亦有虚,此言其大概耳。言者为虚,以病气内乏,神气自清,故惺惺而不妨于言也。不言者为实,以邪气外攻,入郁于内,故神志昏乱而不言也。缓者为虚,以缓病来迟,正气夺而邪气微,则病渐深也。急者为实,以急病来骤,正气漓而邪气盛,则病疾速也。

诊者,按也,候也。按其外而知之,非诊脉之诊也。以诊候言之,痒者为虚,血气少而肌肉不充则痒。痛者为实,邪气聚而营卫不和则痛。又凡虚者喜按,实者拒按,故按之而痛者为实,按之而快者为虚也。濡者为虚,牢者为实,《脉经》引用此条,无此二句,或因上文而重出也。杨氏谓按之皮肉柔濡者为虚,牢强者为实,似亦可解,姑存备参。

四十九难

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正经,本经也。五邪,五脏之邪也。心主思虑,若忧劳过用,则伤其心。肺主皮毛,形寒者,皮毛外受风寒也;饮冷者,内饮冷水也,其藏本寒,过则伤肺也。肝主怒恚,怒则木气郁而伤肝也。

脾主四肢,劳倦太过则伤脾,脾运五谷,饮食不洁,则亦伤也。肾主骨,用力作强,坐湿入水则伤肾,盖肾属水,同气相感也。然忧思恚怒,饮食动作,人之不能无者,惟不可太过,过则伤人必矣。

何谓五邪?

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肝为风木,故风先入肝。心为君火,暑火之邪,故心受之。饮食劳倦,一味太过,则脾伤致病矣。寒侵皮毛则伤肺。雨雾蒸湿之气则伤肾。此五者邪由外至,所谓外伤者也。

按∶《素问·本病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与此大同小异。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乃内伤七情,本脏自病之证也。宣明五气篇曰∶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六淫之邪,外感之证也。皆似同而异。或谓越人既言本经自病,是从内而生,如形寒饮冷则伤肺,形寒是寒感于皮毛,此从外来也;饮冷,是冷入胸腹,亦从外来也。饮食等亦然。况五邪亦有饮食劳倦,岂非自相矛盾乎?然其意谓正经虚,则不任寒冷之侵伐,侵伐则每易致病。正经虚,又伤于饮食者,为内伤,若伤饮食而致病者,则外感也。

《素问》言肾恶燥者,言其水脏而恶燥气之耗竭也。此云水湿伤肾者,湿伤于下、故湿先归肾,肾属水脏,同气相求也。是古圣先贤之义,虽有异同,而辨内伤外感之理则一。读书贵乎融贯,不可执泥,先儒所谓以意逆志,是谓得之,信夫。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也。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假令心病者,举心脏为例也。此言心病,肝邪入而得中风之病,盖风气通于肝也。肝开窍于目,故主色,风邪自入肝经,则色青,肝在色为苍也。入心则色赤,心在色为赤也。入脾则色黄,脾在色为黄也。入肺则色白,肺在色为白也。入肾则色黑,肾在色为黑也。故肝之风邪入心,其色当赤也。其病身热者,外感之邪,先伤营卫,故身热,而又心属火,热为火邪之象也。

胁下满痛者,胁下,肝之位也。其脉浮大而弦者,浮大心脉本象,肝邪犯之,故现弦脉也。

何以知伤暑得之?

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假令心病而伤暑,暑之伤人,心先得之,盖心主暑也。此正经自病,不涉他经,然心属火,暑热之邪伤之,火邪化物,五臭出焉,暑邪自入本经,其臭焦,火之气也。入脾其臭香,土之气也。

入肝其臭臊,木之气也。入肾其臭腐,水之气也。入肺其臭腥,金之气也。故心受暑邪,发恶臭也。

其病身热而烦者,火郁则瞀乱也。心痛者,邪在心则痛也。其脉浮大而散者,浮大心之本脉,散则浮大而空虚无神,心之病脉也。本脏自病,心主臭,故专以臭推也。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假令心病而伤饮食劳倦者,心主热,脾主劳倦,今心病以饮食劳倦得之,故知脾邪入心也。喜苦味者,脾主味,心属火,火味苦,从其性也。虚则脾气不能化谷,实则能化谷,故有能食不能食之分也。若肝受饮食劳倦之病,其味酸;心受病,其味苦,肺受病,其味辛;肾受病,其味咸;脾自受病,其味甘。其病身热者,心也。体重,脾也。其脉浮大者,心之本脉也;缓,脾之脉象也。此节饮食劳倦,独有虚实之分者,盖即明正经虚,又伤于饮食而为病,较伤饮食而致病者有间也。

何以知伤寒得之?

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假令心病而伤寒者,乃肺邪入心也。肺主声,故谵言妄语也。若寒邪入肝则呼,肝在声为呼也。

入心则多言,言为心声,又在声为笑也。入脾则歌,脾在声为歌也。入肾则呻。肾在声为呻也,自入肺之本脏则哭,肺在声为哭也。其病身热恶寒者,心,火脏,故身热,肺本寒脏,故恶寒也。甚则喘咳者,肺主咳,肺气上逆,则喘咳也。其脉浮大,心脉也,涩,肺之脉象也。

何以知中湿得之?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假令心病而中湿者,心主暑,肾主湿,今心病以伤湿得之,故知肾邪入心也。肾化五液,肾为心邪,故汗出不可止也。湿邪入肝为泣,肝主泣也。入心为汗,心主汗也。入脾为涎,脾主涎也。入肺为涕,肺主涕也。自入肾之本脏,则为唾,肾主唾也。其病身热者,心也。小腹痛者,肾之位也。;足胫寒而逆者,足胫肾经所过之处,故畏寒而逆冷,湿性亦近寒也。其脉沉濡而大者,沉,肾脉之象,濡,湿气之候,大则心脉之象也。心脉浮大,独不言浮者,沉则不能浮也。夫法者,举一为例之法也。五邪者,五脏得五行之邪也。欲知五邪之证,必审肝病见于色,心病见于臭,脾病见于味,肺病见于声,肾病见于液。其脉以本脏之脉为主,而兼受邪之脉也。此以心一经为主病,而以各证验其所从来,其义与十难诊脉法同。明乎此,不特五脏互受五邪,凿然可晓。即百病见证,莫不皆可类测,而为诊脉辨证之法程也。

五十难

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

此承上文五脏五邪之病,而辨其生克之义也。病有虚邪者,如心脏属火,其病邪从肝木传来,木生火,则木位居火之后,是生我者,邪挟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故曰从后来者虚邪也。病有实邪者,如心属火,其病邪从脾土传来,火生土,则土位居火之前,是受我之气

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其势必盛,故从前来者实邪也。病有贼邪者,如心属火,其病邪从肾水传来,水克火,心受克而不能胜,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曰从所不胜来者,贼邪也。病有微邪者,如心属火,其邪从肺金传来,火克金,金受克而火能胜,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曰从所胜来者,微邪也。正邪者,如心脏止有自感之邪,而无他脏干克之邪者是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举心为例,以发明上文之义也。中风,肝木之邪也。得之,言因中风而心得病也。肝邪乘心,是从后来者,故曰虚邪。伤暑得之,为心脏自病,故曰正邪。饮食劳倦得之,脾邪乘心,是前来者,故曰实邪。伤寒得之,肺乘心,从所胜来者,故曰微邪。中湿得之,肾邪乘心,从所不胜来者,故曰贼邪。余脏可类推,此病传五脏之生克也。

五十一难

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得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腑者,阳也,脏者,阴也。腑为阳,阳病则热胜,故饮食衣服居处,皆欲就寒而远热也。阳主动而散,以应乎外,故欲得见人也。脏为阴,阴病则寒胜,故饮食衣服居处,皆欲就温而远寒也,阴主静而藏,以应乎内,故闭户独处,恶闻人声也。此统论脏腑阴阳大义,故与阳明脉解篇阳明病恶人与火,指一经热甚而烦惋者,有间也。

五十二难

五十二难曰∶腑脏发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

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脏为阴,阴主静,故止而不移也。腑为阳,阳主动,故上下流行也。仿佛,无形质也。贲响,动而有声也。居无常处者,忽上忽下,即流行之谓也。脏病腑病,其根本不同者如此。

五十三难

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

七传者,根据序传其所胜所克之脏也。如心病传肺,是火克金也。肺又传肝,是金克木也。肝又传脾,是木克土也。脾又传肾,是土克水也。肾复传心,是水克火也。心又欲传肺,是七传矣。一脏不能再受邪伤,则死矣。吕广以(七)当作(次)字之误,与下间字方相合,其说亦通。盖心病六传,由肾至心,心脏不能复传至肺也。其一脏不再伤者,是指心之不任再伤于第七传而死也。此即《素问·标本病传论》诸病以次相传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之义。

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子母相传,竟而复始,如环之无端,故曰生也。

间脏者,间一脏传其所生也。如心欲传肺,而脾者肺之母,心之子,中间间此一脏,不传所克也。假令心病传脾,是间肺所胜之脏,为火生土也。脾病传肺,是间肾所胜之脏,为土生金也。肺病传肾,是间肝所胜之脏,为金生水也。肾病传肝,是间心所胜之脏,为水生木也。肝病传心,是间脾所胜之脏,为木生火也。心病又复传脾,则病自已,此子母相传而生也。

五十四难

五十四难曰∶脏病难冶,腑病易治,何谓也?

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脏同法也。

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若传其所生,亦易治也。腑病所以易治者,传其所生也,若传其所胜、亦难治也。盖其义以脏病深,腑病浅,分其难易耳。然亦不可拘,故曰与七传间脏同法也。

五十五难

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积者,五脏所生,脏属阴,阴邪渐积而成,故曰积。阴主静,故沉伏不离其处,乃脏阴气结为病,而或兼乎血,故其部上下左右,其形大小长短,皆可循而按之也。聚者,六腑所生,腑属阳,阳邪渐聚而成,故曰聚。阳主动,故浮动而无定处,乃纯乎气凝滞而不散,故其部无定位,其体无定形。而上下左右,流行无常也,此阴阳积聚之所由分,与五十二难当是一章,或前后错简耳。

五十六难

五十六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积,蓄也,言血气不行,积蓄为病,亦由五邪相传而成也。肥气者,言其气之肥盛也。左胁为肝木左升之部,如覆杯者,本大末小,肝木之象也。头足者,一本二末,木形歧出之义,亦甚言其有形也。咳逆者,足厥阴之别脉,贯膈上注于肺,肝气上冲于肺,反乘所胜也。疟即疟,间二日发者是也。五脏皆有疟,在肝则为风疟,又疟多发于少阳,而厥阴于少阳为表里也。病邪入深,连年不已。然何以得之?乃肺病传肝,传其所胜也。肝当传脾,脾土适旺于季夏,土旺力能拒而不受邪,当复反于肺,而肝木又不能胜肺金,故曰不肯受也。邪因无道可行,故留结于肝而成积矣。季夏戊己日得之者,季夏,未土月也。戊己,土日也,月日皆脾土极旺之时,肝木不能克制,即于是月是日,而得是积也。可见虚则受邪,旺则邪不得入,今人徒事攻积,大失经旨,非其治矣。此章唯出五积之名状,而不言诸聚者,盖聚无常处,故无名状可定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伏梁者,伏而不动,横亘如梁木然,起脐上至心下者,脐上至心下,皆心之分部也。烦心者,火郁则心烦也。然何以得之?乃肾病传心,传其所胜也。心当传肺,肺金当秋适旺,金旺力能拒而不受邪,应复反于肾,而心火又不能胜肾水,故曰不肯受也。邪留结于心而成积,以秋庚辛日得之者,秋当申酉金月,而庚辛金日也。金旺之月日,心火不能克制,即于是月是日而得是积也。

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经筋篇曰∶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成伏梁吐脓血者,死不治。是《灵枢》两章,皆心病有余之积,虽未明言病状,其义则同。若《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里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此病阳邪聚于血分,致气失输转之机,非脏阴气结之积也。以其在少腹四旁太冲部分,阳毒之邪,聚而为脓为血,下行必薄阴中,便下脓血,上行迫胃脘膈膜间而生内痈,此论阳毒之伏梁也。又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动之为水溺涩之病。此病风邪根聚于中,故环脐而痛,脐为人身之枢,枢病则不能斡旋阴阳之气,故周身皆肿。设妄攻风气,鼓动其水,水溢于上,则小便为之不利,此论风毒之伏梁也。是其名虽同,其证其治则异,若伏梁不辨乎风根,其不见诮于鸡峰难矣。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瘅,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痞者,否也,天地不交而为否,言痞结而成积也。脾位中央,土之象也,故积在胃脘,覆大如盘。睥主四肢,邪气壅聚,正气不运,故四肢不收。脾有湿滞,则色征于外,故皮肤爪目皆黄而成瘅,但黄瘅之因甚繁,然皆不离乎脾与湿也。脾主肌肉,今脾有积,不能布津

液,则所入饮食,而不为肌肤也。然何以得之?乃肝病传脾,传其所胜也。脾当传肾,肾水当冬适旺,水旺力能拒不受邪,欲复反于肝,而脾土又不能胜肝木,故曰不肯受也。邪留结于脾而成积。

以冬壬癸日得之者,冬当亥子水月,而壬癸水日也,水旺之月日,脾土不能克制,即于是月是日,而得是积也。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贲,古通奔。息贲者,言气息贲迫也。右胁下为肺金右降之分部,洒淅寒热者,肺主皮毛也。

壅,痈,古通。肺病则喘咳,甚则发为肺痈。《素问·大奇论》曰∶肺之壅,喘而两满者是也。然何以得之?乃心病传肺,传其所胜也。肺当传肝,肝木当春适旺,木旺力能拒而不受邪,复欲反于心,肺金又不能胜心火,故曰不肯受也。邪留结于肺而成积,以春甲乙日得之者,春当寅卯木月,而甲乙木日也,木旺之月日,肺金不能克制,即于是月是日而得是积也。

按∶《灵枢·经筋篇》曰∶手心主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此言手心主之筋,循胁腹,散胸中,下结于胃脘之贲门间,其病当筋之过接处为转筋,而前及胸痛,散于胸中,结于贲门,故曰息贲。又曰∶太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则成息贲,胁急吐血。此言手太阴之筋,散贯于贲门间,其病当筋之所过者为支度转筋,而痛甚则成息贲,胁急吐血。盖十二经筋合阴阳六气,气逆则为喘急息奔,血随气奔,则为吐血也。《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此二阳者,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也。病发于心脾者。其始必有得于隐曲之事,于是思则气结,郁而为火,致损心营,心营既损,脾少生扶,则健运失职,饮食渐减,胃阴益亏;夫人身之精血,全赖后天谷气荣养,今谷津日竭,郁火内焚,是以男子少精,女子不月,血液日见干枯,而大肠之传道亦病,胃燥生火,火盛风生,则消烁肌肉,水精耗尽,金失其源,肾气不纳,逆传于肺,致有喘息奔迫不治之证。此三者,似是而实非,不容不辨。奇病论帝曰∶病胁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此与本篇差同。药难独治,必兼导引之功,又不可不知也。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是五积之要法也。

贲豚者,其状如豚之奔突,以豚性躁动故也。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者,少腹,肾之分部,由少腹上冲至心下而止,上下无定时也。喘逆者,足少阴之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气上冲故也。肾主骨,故骨痿。肾不能纳气,故少气也。然何以得之?乃脾病传肾,传其所胜也。

肾当传心,心火当夏适旺,火旺力能拒而不受邪,当复反于脾,而肾水又不能胜脾土,故曰不肯受也。邪留结于肾而成积,以夏丙丁日得之者,夏当己午火月,而丙丁火日也,火旺之月日,肾水不能克制,即于是月是日而得是积也。

按∶《伤寒论·太阳篇》曰∶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因发汗虚其心液,脐下悸者,欲动而上奔也,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保心而制水也。又曰∶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此言发汗既伤其血液,复用烧针令其汗,是又伤其血脉矣。血脉受伤,则心气虚,加以寒凌心火,故核起而赤,心虚气浮,则肾气乘而上奔,故灸核上各一壮,以通泄其经气,更与桂枝加桂汤,散寒邪以补心气也。此两节论外感误治之证,与积久而成者有间。《金匮要略》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此言肝胆因惊骇为病,木者,水之子也,子病发惊,母亦随而上奔也。

余三病亦因惊发而得,非奔豚,不为详解。又师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此因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心肾水火之气虚,而不能互相交感,则肾之虚邪,反乘心之虚而上奔矣。故总其治曰∶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观《金匮》两条,与本经之义相近,然同因惊得,而有肝胆心肾之异。况外感积聚之不同,是受病之因,传变之理,不可不察,岂独奔豚一证为然。

五十七难

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泄,利也。其证有五,故有五泄之名。后重者,专指大瘕泄而言。盖肾邪下结,气坠不升故也。此五泄之目,下文详之。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

胃泄者,甲木之克戊土也。胃主纳谷,风木之邪乘之,胃腑郁迫,水谷不化,必脉弦肠鸣。

黄者,胃土之色。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者是也。

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脾泄者,脾土湿寒,不能蒸水化气,故水谷并下,胀满泄注也。食即呕吐者,脾弱下陷,则胃逆也,必所下多水,脉缓,腹不痛。经曰∶湿甚则濡泄者是也。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大肠泄者,肠虚气不能摄,故胃方实,即迫注于下,窘迫不及少待也。色白者,大肠属庚金,白,金之色也。肠鸣切痛者,气不和则攻冲,故鸣而痛也。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者是也。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小肠泄者,小肠属丙火,不化寒水。郁于湿土之中,内热淫蒸,脓血腐化。又小肠与心为表里,心主血,盖气不相摄,而便脓血,小便亦不禁也。小肠之气郁冲,下达膀胱,膀胱近少腹,故少腹痛也。此即血痢之类耳。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大瘕泄者,邪气结于下,成瘕而不散也。里急后重者,肠气急迫;肛门重坠也。数至圊而不能便者,皆结不散,故欲便而不爽也。茎中痛者,乃湿郁为热,大便气不能达,则移于小便也。此即古之滞下,今名痢疾者是也。

五十八难

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素问》于风论、热论言之甚详,岂得独遗寒论一门。而热论首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既云类伤寒,则有伤寒专论可知,惜乎第七一卷亡于兵火,亦以见古医经以伤寒为外感之统名。越人恐后世寒温莫辨,故作伤寒有五之论,以分别其脉证,滑氏以变当作辨是矣。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中风者,风寒直伤肌腠也。风无定体,偏寒即从寒化,风寒之邪,直入肌肉而伤其营,营血伤则血脉弱,而其脉动必缓。阳寸浮者,乃卫阳外越也。阴尺弱者,乃营血受伤也。然必见热自发,汗自出,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证,方是风寒中肌腠之的证的脉也。谓风伤卫,寒伤营者非也。其实寒伤卫,风伤营耳。或问许学士发微论言风伤卫,寒伤营,成无己以降俱宗之,而子独谓寒伤卫,风伤营者何耶?曰∶寒者,太阳之本气也。太阳之阳。发于至阴,而充于皮毛,是皮毛一层,卫所居也,卫阳虚,招外寒。致皮毛闭塞而无汗,故曰寒伤卫也。风在六气,属厥阴肝木,厥阴主营血,血虚则招外风。夫营血虽与卫气偕行,而究之皮毛一层,为卫所司,肌肉一层,为营所宅,风入肌肉中,而营不守卫,是以卫气泄而自汗出,故曰风伤营也。况仲景无汗用麻黄,明是治卫气之药,有汗用桂枝,明是和营血之药,安得淆混哉?或问麻黄治寒伤卫,桂枝治风伤营,已明其义,何以仲景辨脉篇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此非风伤卫,寒伤营之明证耶?曰∶此章本《内经》寒伤形,热伤气,阳邪伤阳,阴邪伤阴,统该阴阳二气而言,非谓桂枝主风伤卫,麻黄主寒伤营也。读书贵乎融贯,不可拘泥。此所谓风伤营者,言风寒之邪,直中营中,逼其卫气外泄,风寒则伤营也。若风温之邪,首先犯卫,卫主气,盖热则伤气矣。所谓寒伤卫者,非不伤营,盖寒闭卫外之气则无汗,然亦由敛其营血而然,此《内经》热伤气,寒伤形之旨也。设寒热莫辨,执风为阳邪而伤卫一语,以温里和营之桂枝汤治风温,则谬之甚矣。可不慎哉。

按∶此论中风为风寒入肌腠,外感也。若《金匮》所论中风,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分,与此不同,不可误也。中腑之脉多浮,五色必显于面,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侧,其病在表,多着四肢,虽见半身不遂,手足不随,痰涎壅盛,气喘如雷,然目犹能视,口犹能言,且外有六经形证也。中脏其病在里,多滞九窍,故唇缓

二便闭者,脾中也;不能言者,心中也;耳聋者,肾中也;鼻塞者,肺中也;目瞀者,肝中也。中血脉者,病在半表半里,外无六经之证,内无二便之闭,但见口眼斜,半身作痛而已。至若体纵不收,耳聋无闻,目瞀不见,口开眼合,撒手遗溺,失音鼾睡,乃本实先拨,阴阳枢纽不交,为难治之脱证矣。此名同而证异者,不可不辨也。

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伤寒者,寒伤太阳之肤表也。华元化曰∶伤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是风寒初感之邪,由皮肤毛窍而入,抑遏营气,束于经脉,故脉阴阳俱浮盛紧涩而无汗也。然必见头项强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而喘诸形证,方是寒伤肤表之的证的脉也。夫太阳膀胱中所化之气,由气海循冲任,过膈入肺,出之于鼻,为呼出气。膀胱所化之气,又有内从三焦脂膜,出诸气街,循肌肉,达于皮毛,为卫外之气。人知口鼻出气,而不知周身毛窍,亦无不出气,鼻气一出,则周身毛窍之气皆张,鼻气一入,则周身毛窍皆敛。若毛窍之气不得外出,则反入于内,壅塞于肺,上退场门鼻而为喘,故寒伤肤表,皮毛之卫气不得外出,则返于内而上壅为喘,皮毛之内是肌肉,寒邪内犯肌肉,故周身疼痛。

邪犯太阳之经脉,故头项腰痛。人身皮内之肌,俗名肥肉;肥肉内夹缝中有纹理,名曰腠理,又内为瘦肉,瘦肉两头即生筋,筋与瘦肉为一体,皆附骨之物也,故邪犯瘦肉,则入筋而骨节疼痛。《内经》曰∶诸筋皆属于节者是也。但发其表,则寒邪由内及外,从毛窍而汗解矣,故仲景以麻黄汤治之。

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湿温者,暑与湿交合之温病也,其因有三。先受暑,后受湿,热为湿遏者,则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濡弱见于阳部,湿气搏暑也,小急见于阴部,暑气蒸湿也,此本经所谓之湿温也。

若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湿热相搏,则发为湿温,证见两胫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此叔和《脉经》所谓之湿温也。有触时令郁蒸之气者,春分后,秋分前,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事,是天本热也,而益以日之暑,日本烈也,而载以地之湿,三气交动,时分时合。其分也,风动于中,胜湿解蒸,不觉其苦。其合也,天之热气下降,地之湿气上腾,人在气交中,受其炎蒸,无隙可避,口鼻受邪,着于脾胃,脉濡弱,舌苔白,或绛底,呕逆口干而不能汤饮,胸次软而满闷,身潮热,汗出稍凉,少顷又热,此喻西昌所谓三气合而为病之湿温也。然其因虽有不同,而其病多属足阳明足太阴,盖湿土之邪,同气相感也。病在二经之表,多兼手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多兼手厥阴包络,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故也。识此,庶几知所从治矣。

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

热病者,温热病概伏气外感而言也。脉阴阳俱浮者,《金匮要略》云∶浮脉则热,阳气盛故也。浮之而滑,沉之散涩者,滑则阳盛于外,涩则阴衰于内也。夫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甚,其实一而已矣,然内外微甚间,不可不辨也。伏气温病者,乃冬日之阳热,被严寒杀厉之气所折伏,藏于肌骨之间,至春感春阳之气而触发,热邪内发,阴液已伤,即仲景《伤

寒论》所谓发热而渴,不恶寒之温病是也。外感风温者,或冬暖不藏,或春日气温,其风偏热,即从热化,其证脉浮恶风,发热咳嗽者是也。若内有伏气,外为风热逗引,两阳相合,卫气先伤,误以辛温表散,致成灼热,身重多眠,鼻鼾自汗,直视失溲螈诸逆证者,即《伤寒论》所谓误汗被下被火,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之风温,是外感而兼伏气者也。王安道曰∶温热病之脉,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于左手者,良由怫热在内也。或左手盛或浮者,必有重感之风寒,否则非温病热病,是暴感风寒之病耳。此温热病脉,一定不移之论也。何以言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血,阴也,水亦阴也;气,阳也,火亦阳也。以脉体言,左属血,阴也;右属气,阳也。此即血气之左右,水火之征兆也。风热属阳邪,先伤无形之气,风寒乃阴邪,首犯有形之血,亦即《内经》寒伤形,热伤气之旨也。识此,当知风热伤卫,风寒伤营,可不致执许学士风伤卫一语,而以桂枝治温热,遗人夭札矣。

按∶伏气之理,未有阐发其义者,请试明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章经文,尤重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两句。亦以见天地阴阳之邪,随人身之气化感召,而非寒能变热,热可变寒也。其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冬至一阳渐生,人身之阳气内盛,冬日严寒,杀厉之气,时中于人,入于肤腠,其内伏之阳热,被寒毒所折,深浃于骨髓之间,至春阳气盛长,伏邪浅者,亦可随春阳之气渐散,伏邪深者,或遇风寒所遏,或因嗜欲所伤,内伏郁结之阳气,为外邪触发,伏气既得发泄,遇天气之阳热,两热相干,发为温病,温之甚者,即为热病,此重阴必阳也。夏伤于暑,秋必疟者,夏至一阴渐生,人身之阴气内盛,暑乃阳邪,阳气外炽,则里气虚寒,加以贪凉饮冷,损其真阳,至秋阴气盛长之时,内伏阴邪欲出,外袭阳暑欲入,阴阳相持,故发为往来寒热之疟,此重阳必阴也。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者,乃阴阳上下之相乘也。夫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是以春伤于风者,夏生飧泄,风为阳邪,泄乃阴病、此重阳必阴也。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是以秋伤于湿,上逆而咳,湿乃阴邪,咳为阳病,此重阴必阳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身之神气血脉,皆生于精,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外邪何由内侵。金匮真言论曰∶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摄生者可不慎诸。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温病者,瘟,疫病也,古无瘟字,温与瘟通故也。疫者,役也,犹徭役之谓。多见于兵燹之余,或水旱偏灾之后,大则一城,小则一镇一村,遍相传染者是也。乃天地厉之气,不可以常理测,不可以常法治也。故《素问》遗篇有五疫之刺,庞安常有青筋索,赤脉KT ,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五色之治。疫之为病,偏温偏热者多,偏寒者少,然间亦有之。如《病源》所载,从春分以后,秋分节前,天有暴寒,皆为时行寒疫也。寒疫初病,寒热无汗,面赤头痛项强,盖得之毛窍开,而寒气闭之也,与伤寒异处,惟传染耳。其证多见于金水之年,是金水不能敛藏,人物应之而为寒疫也。若东坡治疫之圣散子,又寒而兼乎湿者也。近世吴又可之论疫,乃温热夹湿者、故其气臭如尸,色蒸晦垢,舌本深绛,苔如积粉,神情昏扰而惊悸,脉右盛而至数模糊,皆湿热相搏之征,故宜达原饮以达募原之伏邪也。至余师愚之清瘟败毒散,重用石膏,又专治暑热之成疫者也。越人早鉴于此,故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其旨深矣。若黄坤载以《素问·热论》

之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经随日传,六日而尽,须逐日诊之,难以预定为解。不知传经者,乃正气以次相传,七日来复,周而复始,一定不移,非病气之传也,病气之传,本太阳不解,或入于阳,或入于阴。不拘时日,无分次第。如传于阳明,则见阳明证,传于少阳,则见少阳证,传三阴,则见三阴证。故《伤寒论》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况病邪随经气之虚而传陷,中风伤寒热病皆然。何以越人于各证之下,皆有专脉,独于温病,而云不知何经之动,各随所在而取之,分明指天地厉之气,不可以常理测治而言,何黄氏之不察妄议,谬之甚矣。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伤寒,为此五病之通称。但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则死者;有下之而愈,汗之则死者,其故何欤?盖寒邪外袭为阴盛,可汗而不可下;热邪内炽为阳盛,可下而不可汗。王叔和伤寒序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即此义也。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寒热病候之如何者,言忽寒忽热之病,当候病之所在也。皮寒热者,言寒热在皮,邪之中人最浅者。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故邪在皮毛,则皮不能着物,毛发焦干,而鼻枯槁不泽也。不得汗,营卫不和也。肌寒热者,皮内即肌肉,肌肉之邪,由皮肤而入,故皮肤痛也。脾主肌肉,开窍于口,故肌有邪,则唇舌皆受病也。骨寒热者,肌肉之内骨也,骨受邪,其病最深,故一身之中,无所得安也。肾主骨,又主液,齿为骨之余,故骨病则肾液泄而为汗,齿枯槁而痛也。

按∶此节乃《灵枢·寒热篇》文,而与以上五种伤寒有间,然皆经气之为病,宜取三阳少阴之络以去邪,虽与伤寒各异,而皮肤肌肉骨髓之层次经气则一是。越人列此一节于五种伤寒之后者,正示人以内伤杂病,与外感之形证不同,不可误治耳。

五十九难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狂病属阳,始发之时,阳气盛不入于阴,故少卧。阳气并于上,故不饥。其自高贤,自辨智,自贵倨,皆狂之意也。妄笑,好歌,妄行,皆狂之态也。病发于阳,阳性动,故其状皆有余,即前二十难所谓重阳者狂是也。癫病属阴,始发之时,意不乐,癫之意也。直视僵仆,癫之态也。病发于阴,阴性静,故其状皆不足,即二十难所谓重阴者癫是也。脉三部阴阳俱盛者,是总上二者而言。谓发于阳为狂,则三部阳脉俱盛,发于阴为癫,则三部阴脉俱盛也。

按∶《素问·病能论》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此总论狂病属于阳气盛,阳气宜于升达,若折抑之则病,其来太阳少阳之脉,动之不甚者而动且大疾,则阳明之脉常动者,其动甚,可知为狂病将发之候。先当夺其食,使胃火弱而气衰,庶几阳动息而病可愈,甚则服以铁洛饮,下气开结,而平木火之邪也。《灵枢·癫狂篇》曰∶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此言阴虚则阳盛,以致病狂也。又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者,此心气之实狂也。又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此言肾病上传于心,而为心气之实狂,以大恐则伤肾也。又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此因肾气少,而致心气虚狂也。又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此言喜伤心志而为虚狂也。又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肝经之曲泉左右动脉,及甚者见血,有顷已,不已,灸骨二十壮。此分论狂病虚实,治未发先清泄木气,而不令及于心神也。《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曰∶虚则可治,实则死。此总论癫疾属于阴气盛,阴盛则阳虚,故其脉搏指而大滑,心肝之阳未衰,有来复之象,故久而自已。若小坚急,纯阴无阳。则死不治。脉虚者,邪亦虚,脉实者,邪亦实,实即坚急之意,故亦主死也。《灵枢·癫狂篇》曰∶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此言厥气上乘于天气,及太阳君火也。夫癫乃阴阳之气,先厥于下,后上逆于巅而为病,当候之于颜面气色也。又癫疾始作,引口啼呼喘悸者,此言太阳主开,阳明主阖,乃厥气上乘,致开阖不清而为病也。又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者,此厥气逆于寒水之太阳,及寒气乘于地中也。又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其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骨二十壮。此言治癫疾,当分天地水火之气而治之,太阳之火,日也,随天气而日绕地一周,动而不息者也,地水者,静而不动者也,常与病居,察其病在手足何经,其法致其血于瓠壶中,发时气相感则血动,是感天气太阳之运动也,当候之手太阳阳明太阴者是也。不动者,病陷于地水之中,当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者是也,更宜灸骨二十壮,若不图之于早,病成则难治。故《下经》之骨癫疾,筋癫疾,脉癫疾,多云不治也。若夫痫证,《素问·奇病论》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此论生而病癫痫,为先天所受之病,孕妇受惊,精气上而不下,精与惊气并居而为病,故曰胎病也。然亦有不从母腹中得之,若卒然闻惊而得者,盖惊则神出舍空,痰涎乘间而归之也。但痫证与癫厥异者,仆时口作六畜声,将醒时吐涎沫耳。更有血迷似癫者,妇人月水崩漏过多,血气迷心,或产后恶露上冲,而语言错乱,神志不宁者,血虚神耗也。又有心风似癫者,精神恍惚,喜怒言语或时错乱,有癫之意,不如癫者之甚,皆痰气为病,不可不辨也。

六十难

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

厥,逆也,言气逆而痛也。厥痛,厥头痛,厥心痛也。真痛,真头痛,真心痛也。手三阳之脉,为风寒留滞而不行,则壅逆而冲于头,故名厥头痛也。足三阳之脉,风寒留滞,亦作头痛,今不言者,省文也。

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真头痛不在经,而入连于脑,故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盖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矣。

按∶《素问·奇病论》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此因寒邪入髓,则上入头脑而为痛,其邪入深,故数岁不已也。若《灵枢·厥病篇》所载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者,阳明之气,上逆而为痛也。又头脉痛,心悲善泣者,厥阴之气,上逆而为痛也。

又贞贞头重而痛者,少阴之气,上逆而为痛也。又项先痛,腰脊为应者,太阳之气,上逆而为痛也。又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者,少阳之气,上逆而为痛也。又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此非六气之厥,乃客邪犯脑,故头痛甚,脑尽痛。盖头为诸阳之首,脑为精水之海,手足寒至节,此真气为邪所伤,故死不治也。更有击堕而为痛者,大痹而为痛者,寒气伤营而为偏痛者,是经论头痛者如此,不独手三阳为病也。

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

诸经络皆属于心,盖心主百脉,其营血由心而通于十二经络也,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脏气冲逆致痛,非心家自病也。

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为脏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客,客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真心痛,其痛甚,但在心而无别脏相干也。手足青者,寒邪犯君火之位,血色变也。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者,心不受邪也,真头痛亦然。盖脑为人身之主宰,亦不受邪,故滑氏言其真心痛者,真字下欠一头字是矣。

按∶《灵枢·厥病篇》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又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者,胃心痛也。又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又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又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者,肺心痛也。

此别脏腑相干之痛也。又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此伤其脏真,而为真心痛也。

六十一难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望,谓望病患五脏之色见于面者,各有分部,以应相生相克之候也。闻,谓闻病患之声音,以察病之所在也。问,谓问病患之所患,及其爱憎喜怒,以求病之原也。切,

谓切病患之脉,而得病出何脏何腑也。神,神化不测之谓。圣,至于至极之谓。工,专精之谓。巧,心智灵变之谓。此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微有不同,经言或别有所本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望而知之者,望其资禀色泽间之神气。《灵枢》所谓粗守形,上守神者是也。然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之间,流露最真。医者清心凝神,一会即觉,不宜过泥,泥则私意一起,医者与病者神气相混,反觉疑似,难以捉摸,此又以神会神之妙理也。神气云何?有光有体是也。光者,外面明朗,体者,里面润泽,光无形,主阳主气,体有象,主阴主血,气血无乖,阴阳不争,自然光体俱备矣。《素问·五脏生成篇》曰∶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夫五色干枯,以气血俱亡,无光无体,神气已去者也,故主死。又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是以气血未伤,有光有体,不能内含,而亦不外露者也,故虽病而主生。又,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夫平人五脏既和,其色禀胃气而出于皮毛之间,胃气色黄,皮毛色白,精气内含,宝光外发,既不浮露,又不混蒙,故曰如缟裹也。观《内经》论色,分死、病、平三等,虽未明言神气,而神气即寓其中。然五色内应五脏,此道其常,而病则有变,甚有五色不应五脏者,此又变中之变也。若能察神气,因其常而识其变,则于望色之道,得其要领矣。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闻而知之者,闻其音声,分别清浊,以察其病也。土者其数五,五者,音也,故音声发于脾土,而响于肺金也。在心主言,心开窍于舌,舌者,音声之机也。肝主语,肝循喉咙,入颃颡。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肝心气和,而后言语清亮也。然又从肾间动气之所发,故肾气短促,上气不能接下气矣。是以发言歌咏,出于五脏神之五志,故有音声,语言不清者,当责之心肝,能语言,而无音声者,当责之脾肺;能言语,有音声,而气不接续者,当责之两肾,此音声之原委也。若经以五音配五脏,肝音角,其声呼,心音征,其声笑;脾音宫,其声歌;肺音商,其声哭;肾音羽,其声呻。若明其原委,辨其清浊,分其阴阳,审其虚实,以察病情,于闻声一法,庶乎近矣。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问而知之者,问察其原委也。夫工于问者,非徒问其证,殆欲即其证以求其病因耳。脱营失精,可于贵贱贫富间问之,更当次第问其人。平昔有无宿疾,有无恚怒忧思,食喜淡喜浓喜燥喜润,嗜茶嗜酒。再问其病初起何因,前见何证,后变何证。恶寒恶热,孰重孰轻。有汗无汗,汗多汗少,汗起何处,汗止何处。头痛身痛,痛在何时,痛在何处。口淡口苦,渴与不渴,思饮不思饮,饮多饮少,喜热喜凉,思食不思食,能食不能食,食多食少,化速化迟。胸心胁腹,有无胀痛。二便通涩,大便为燥为溏,小便为清为浊,色黄色淡。妇人则问其有无胎产,月事先期后期,有无胀痛,可有带下,是赤是白,或多或少。种种详诘,就其见证,审其病因,方得治病求本之旨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

切而知之者,诊其寸口,以知其病也,非《内经》遍诊动脉之法也。或问《内经》遍诊动脉,只设浮沉缓急,大小滑涩之八脉,特于对待微甚悬绝,着其相去三等,而脉之情变已精,后世繁为二十九脉,愈求精而脉愈晦者,因独取寸口之误耶,曰∶非也。张氏云∶后世知识脉难,而不知古人审脉之更难也。所谓识脉者,浮,不沉也。沉,不浮也。迟,不及也。数,太过也。

虚,不实也。实,不虚也。滑,不涩也。涩,不滑也。长,不短也。短,不长也。大,不小也。

小,不大也。缓,不逮也。弱,不盛也。伏,不见也。软,无力也。微,不显也。散,不聚也。

洪,洪大也。细,微细也。代,更代也。牢,坚牢也。动者,滑大于关上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紧者,如转索无常也。芤者,浮大而按之中空也。革者,中空而外坚也。结者,缓而有止也。促者,数而有止。以对待之法识之,犹易分别于指下。所谓审脉者,体认所见之脉何因,所主之病何证,以心印之而后得也。仲景平脉篇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又曰∶浮则为风,浮则为热,浮为气实,浮为气虚,浮则无血,浮则为虚。是将为外感乎,为内伤乎,为气乎,为血乎,为实乎,为虚乎,是必审其证之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病之久病新病,脉之有力无力,而断之以意,然后参之以望闻问,必四诊咸备,庶几可保万全。

故曰∶审脉之更难也,可不慎欤?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视色闻声者,以外知之也,故曰圣。问因切脉者,以内知之也,故曰神。此总结上文四诊之意也。

上第四卷,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论病。

消渴症

消渴症 消渴症 编辑本段辨证治疗 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中医所论消渴,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病。 编辑本段上消(肺热津伤) 证见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 1.主方玉泉丸(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加减 处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黄、麦冬各15克,黄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药、石斛各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降酮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芎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2)人参白虎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白参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编辑本段中消(胃热炽盛) 证见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

1.主方玉女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黄连、栀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若大便干结者,可合调胃承气汤。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参黄降糖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大黄、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参、生地黄各12。15克,麦冬12克,黄芪30—45克。水煎服。 (2)萝卜汁(来春茂《新中医》1987.8) 处方:红皮白肉萝卜,捣碎榨取汁,每日服100一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

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标准

我国已有的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标准 一、预警级别划分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将事故响应等级分为特别重大事故(Ⅰ级)、重大事故(Ⅱ级)、较大事故(Ⅲ级)和一般事故(Ⅳ级)四级。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分级预警,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预警级别分级方法及预警颜色如下: Ⅳ级,可能死亡1~2人的一般事故,预警颜色为蓝色; Ⅲ级,可能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预警颜色为黄色; Ⅱ级,可能死亡10~29人的重大事故,预警颜色为橙色; Ⅰ级,可能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预警颜色为红色。 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消除。 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分级标准 Ⅰ级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Ⅱ级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我市多个县(市)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Ⅲ级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我市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三、鼠疫 预警级别分级 (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重大鼠疫疫情(Ⅱ级)为Ⅰ级 预警,较大鼠疫疫情(Ⅲ级)为II级预警,一般鼠疫疫情(Ⅳ

级)为Ⅲ级预警,动物间鼠疫疫情达到下列强度时为IV级预警:局部地区出现动物鼠疫暴发流行,且波及到县级以上城市;或 动物鼠疫发生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地区,对人群构成严重威 胁。) 鼠疫分级 根据鼠疫发生地点、病型、例数、流行范围和趋势及对社会危害程度,将人间鼠疫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 ?(1)肺鼠疫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 ?(2)相关联的肺鼠疫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3)发生鼠疫菌强毒株丢失事件。 ?重大鼠疫疫情(Ⅱ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鼠疫疫情(Ⅱ级): (1)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下同)发生 5例以上肺鼠疫或败血症鼠疫病例; (2)相关联的肺鼠疫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3)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腺鼠疫流行,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 点连续发生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较大鼠疫疫情(Ⅲ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鼠疫疫情(Ⅲ级): ?(1)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肺鼠疫或败血症鼠疫病例数1~4例; ?(2)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腺鼠疫流行,1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19例,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县(市)。 ?一般鼠疫疫情(Ⅳ级) ?腺鼠疫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1~9例

什么是传染病 如何防治传染病

什么是传染病,该如何防治 什么是传染性疾病?传染病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传染性,人畜之间或人与人之间均可造成感染传播。认识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非常有必要,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防范。那么,传染性疾病有哪些?如何预防传染病?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传染性疾病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 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 按类型分 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 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按传播途径分 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哪些人容易得传染病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中医秘传“三两三”(深度好文)

中医秘传“三两三”(深度好文) 记得1961年新年,我在谈起《江西中医》熊梦“冷庐医话”载“三两三”用于一切久不愈之皮肤病经验有卓效,熊梦说:“吾之开业期中,曾用此治疗数例患荨麻疹,病程达十余年之久,服用此方月余,收到根治效果,诚良方也。”我好奇地问宋老,“三两三”方出自何书?为何人所创?图书馆能否借到?宋老说,“三两三”是民间医秘传镇宅之宝,无创作者和书籍 流传于世。你这一问,使我回忆起1936年资兴民间医生袁 国华先生,他在宜章执业,与我性情相投,交往年余,因其年已古稀,没有著作,也不带徒,因恐家中秘传良方失传,才把“三两三”口传心授给我,今年我挤时间把它整理出来。1962年第2期《广东中医》刊登了宋老整理发表的袁国华 先生的“三两三”,全文抄录如下:“三两三”,亦称“三两三钱三”,很可能因为方剂分量而命名。名为“三两三”的方剂很多大都属于秘传,多捷效,一般掌握在民间医师手里,草药医掌握的更多,所以在群众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病要好的快,须用三两三”,可见群众对“三两三”的评价。“三两三”的组成,一般都是四味药,君臣佐使配合很严谨,每一个“三两三”的 汤方,都有三分保密药,由医师亲自加入汤内,虽然加的只是三分药,而疗效就高很多了。1、“疮疡三两三”全方组成列下:生黄芪30g金银花30g全当归30g生甘草9g川蜈蚣0.1g

(1)方解:金银花治一切风湿气;当归治一切风,除湿痹;黄芪能止诸经之痛;甘草通经脉,利血,坚筋骨,长肌肉;蜈蚣善走袪风。蜈蚣辛温有毒而能除风攻毒,主治丹毒痜疮,便毒瘰疠,用于迁延日久之疮疹,更具殊功,此物虽有毒,但在能解百药毒的甘草协调之下,无不良反应。黄芪、甘草宜生用,不宜炙用,炙则纯属内补,排毒之力转微。(2)功用:此方养气血解毒(3)主治:疮疡,肌肉风湿,风疹。用于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及荨麻疹等。(4)医案两则:刘某,男,40余岁,患肌肉风湿已十余年,更历多医,迄未根治,甚以为苦,后更生黄水疮,自以为疮疹小毒,未曾就医,迁延二年余,形体日惫,如来就诊,详其病情经过,按辨证施治标本先后原则,先治其新病,与“疮疡三两三”六剂,药后不但黄水疮结痂告愈,肌肉风湿痛亦随之大减,遂教再将原方服六剂,肌肉风湿痛亦获全愈。后经访问未复发。此后,每遇肌肉风湿痹痛之久治无功者,转予本方,莫不获效。邱氏,女,20余岁,经闭三年余,多方疗法无效,时发风疹来诊,予本方服三剂后,风疹愈而经行。后曾多次用于体弱经闭患者,均得奇功。2、“首风三两三”发病有时的头痛或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顽固性病证,不易根治,如果气候有变化,或将要起大风时,先一日必出现剧烈头疼,正如《内经·风论》所说:“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麻黄30g(打碎节先

传染病管理工作分析总结

2、扎实开展医疗临床科室“乱收费、乱检查、乱用药”的自查自纠工作,杜绝和减少开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现象,促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继续搞好药品价格公示和患者住院“一日清单”制,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就医。 3、治理医务人员吃“回扣”和收受患者及家属“红包”问题。 4、完善药品集中网上竞价采购工作,加强对医疗药品购销合同的签订履行,按时回款工作。 5、继续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设立“意见箱”,为住院患者发放“征求意见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履行职责,积极防控救治突发传病 1、2012年上半年,临汾市传染病医院继续搞好日常结核病、肝病的治疗工作。2012年1--10月,医院门诊人次人,住院人次人,均比去年有所增长。 2、搞好手足口病的救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手

足口病疫情的蔓延。 2012年1--10月,传染病医院共救治手足口病患者近1000余人次,其中重症患者80余例,2例死亡。在收治的手足口病的患者当中,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为5个月。 为了改善救治手足口病的条件,提高救治能力,医院利用会议室,新建了儿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3.全力应对h1n1甲型流感疫情。 成立了以院长为指挥长、副院长副书记为指挥长的防控甲流感指挥部和各专业小组,抽出了有抗击非典经验的医护人员30余人,组成了救治梯队;制定了相应的的救治、疏散、重症救治、工作要求处置方案;分别在传染病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了手指患者的病区,目前已收治了近10例甲流感确症病例;在三院五楼病区已建好2间甲流感重症患者救治的负压病房,随时可接收甲流感重症患者;储备了救治甲流感的口罩、手套、隔离服、眼罩、雨靴、消毒液等物资,配备

第一季度传染病疫情分析及自查报告

第一季度传染病疫情分 析及自查报告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2011年盐城协和医院 第一季度传染病疫情分析及自查报告 一、疫情概况 根据门诊上报数据统计,2011年第一季度全院未上报传染病卡。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1、肠道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2、呼吸道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0例,无死亡。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 本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无一般传染病报告,也无新发传染病的报告;感染性腹泻、菌痢无报告,与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特征吻合。 四、第一季度传染病自查如下 1、内科、妇科门诊日记项目不全; 2、检验科、放射科无阳性结果登记本; 3、网络直报有不能登陆的现象; 4、住院病人登记比较规范; 五、整改措施及及奖惩 1、督促门诊医生严格按传染病管理规定填写报告卡,加强对全院医进行培训等。 2、加大督查力度,避免传染病的漏报。

3、科室主任要切实加强对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工作的管理,督促医生 严格按传染病管理规定及时、准确的上报传染病信息。 4、扣内科、妇科50元、网络20元 2011年4月2日 2011年盐城协和医院 第二季度传染病疫情分析及自查报告 一、疫情概况 根据门诊上报数据统计,2011年第二季度全院上报传染病卡5张。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1、肠道传染病:发病4例,无死亡。 2、呼吸道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1例,无死亡。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 本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有一般传染病报告,但无新发传染病的报告;感染性腹泻多例报告,与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特征吻合。 四、第二季度传染病自查如下 1、门诊日记仍有项目不全现象:无职业、家庭住址不详细; 2、检验科、放射科阳性结果登记本已完善; 3、网络直报登陆慢现象已处理; 4、住院病人登记比较规范; 五、整改措施及奖惩

传染病的危害

传染病的危害: 一、共同点 1.危害儿童健康,可造成生长发育的滞后,严重可造成死亡。 2.影响儿童的生活水平和和生活质量。 3.可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社会安定),引起家长的恐慌。 4.对家长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不同点 1.手足口病: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弛缓性麻痹心 肌炎等,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2.甲型H1N1流感:甲流疫苗仅适用于3岁以上人群,3岁以下的儿童暂不能接 种。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3.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该病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 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4.麻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恢复期3天,皮 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5.水痘: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容易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 6.流行性腮腺炎: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男童可并发睾丸炎、女童可 诱发卵巢炎等。 7.风疹:可引起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8.猩红热: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 正确治疗是关键。 9.充血性结膜炎:眼睛磨痛,怕光流泪,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 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治疗不及时可造成溃疡。

内经必背内容

《内经选读》背诵内容: 1、《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3、《灵枢?天年》“以母为基础……得神者生也”。“何者为神?……乃成为人。”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治病必求于本。”“清气在下……病之逆从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腑。”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者,万物之上下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6、《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7、《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8、《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9、《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气口成寸,以决生死。”“饮入于胃……揆度以为常也。” 10、《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1、《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五脏不安。” 12、《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如环无端。” “愿闻中焦之所出……命曰营气。” 13、《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4、《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愿闻其会。”“喜怒不节则伤藏……是谓三部。”“风雨寒热,不得虚……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15、《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柔则养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16、《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思则气结。” 17、《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此之谓也。” 18、《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19、《素问?汤液醪醴论》“其有不从毫毛而生……巨气乃平。”

传染病预警机制

传染病预警机制 在抗击传染病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我们要巩固抗击传染病的成果,牢固确立“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建立和健全医院卫生工作管理体制、卫生队伍和群防群治网络,把医院卫生防疫、健康安全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积极开展医院预防传染病公共卫生标准的建设,加强职工公共意识和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教育,不断提高医生的健康水平,成立医院传染病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组长:陈维义副组长:向顺海组员:张华、骆美珍、杨胜高 一、建立医院传染病处理预警机制 1、医院认真执行晨检和健康观察制度。 2、根据病种、发病的病例数、范围及预警的分级标准,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 导下由医院发布预警信息 3、若发生一级预警,医院按正常上班秩序管理,加强晨检工作,加强卫生健 康教育,限制无关外来人员进入医院。若发生二级预警,保持医院的相对封闭,保持正常上班秩序,加强消毒工作,加强健康检测。若发生三级预警对可能受污染的区域实施消毒与隔离,严格限制人员出入。 二、建立和完善医院传染病紧急情况报告制度。

1、遇突发传染病,每位职工都有责任及时上报医院领导小组。 2、科室在第一时间上报县传染疾病控制中心。 3、预防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范围: (1)出现个别传染病或疑似病例的; (2)出现一定数量的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的; (3)出现集体性不明原因发病症状的; (4)其他需要报告的防疫情况 6、传染病信息报告的途径与要求:凡出现上述情况的医生要立即了解患者病 因,在两小时内书面信息报告院长室。院长室同时通报县卫生防疫部门,并跟踪后续信息,定期报告。 三、迅速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 1、隔离。医院在防疫部门指导下,立即启用隔离观察室,对发病群众采取隔 离措施。并将患者尽快送医院治疗。 2、消毒。对患者活动过的区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由专职人员进行消毒。 3、封闭。加强医院管理,严格限制外来人员进入医院,停止大型人员集聚活 动。

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小组及职责

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小组及职责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针对传染病防控的实施工作落到实处,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形势发展的需要,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我校区域内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的危害,规范和指导传染病应急处理工作,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经我校研究决定,成立我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我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 一、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疫情报告员: 成员: 各班班主任 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分工情况 1、组长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校长负责全面指挥,出现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学校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2、总务处: (1)负责学校教学建筑等环境质量及设备、设施达国家卫生标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卫生设施。 (2)负责开展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 (3)按照饮食、饮水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学校食堂、校园饮水卫生管理工作和安全工作。 3.教导处和德育处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1)负责学校体育卫生和教学卫生工作,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 (2)按照有关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3)负责卫生健康教育宣传和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 4)负责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劳动,并做好相应的安全、卫生防护工作。 4、值周教师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值周教师负责每天对学校室内外卫生的督促打扫、检查评比工作。 5、班主任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1)每天加强晨检,发现学生缺课,及时与家长联系,确认学生缺课原因。 (2)旦发现班级内有传染病发生,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并与家长联系,做好教室消毒工作。 (3)每天到校后提醒学生开窗通风。 (4)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各部门要按照分工要求,切实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检查督促,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进入应急状态后,全面启动传染病流行应急预案,由组长亲自指并做好工作。 2019年2月18日

论大络_奇病和缪刺_朴镐骏

天津中医药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年8月第26卷第4期Aug .2009,Vol.26No.4 ·留学生园地· 《素问·缪刺论》曰:“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 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这段话论述了邪气侵袭人体后的病理传变和治疗方法,要准确理解这段话,则有必要对大络、奇病和缪刺展开深入的探讨。1大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干,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正如《灵枢·脉度》所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而大络的具体内涵《内经》没有给出确切的 描述。《黄帝内经太素》[1] 注解曰:“大络,十五络也。”但十五络脉有自己的循行、主病、络穴,而且《灵枢·经脉》中十五络脉的大部分主病与《素问·缪刺论》中的病候不合,而《素问·缪刺论》中病候没有一条用络穴治疗。所以大络究竟有什么特点,仍然有必要探讨。《灵枢·逆顺肥瘦》和《灵枢·动输》在论述冲脉循行的时候均提到了少阴之大络,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可见少阴之大络是由深处的腹腔浅出体表,并呈离心性循行。《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说明胃之大络既能加强脏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由体腔浅出体表,并有“宗气”运行其中,且根据其搏动情况可对人体的气血及其运行状况进行诊断。《灵枢·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这里大络是可以目视到的,必定循行在身体浅表部位,既可能呈现“结而不通”的状态,也可能有“脉陷空者” 的表现。《灵枢·经脉》曰:“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 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 纵。” 这一论述表明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呈向心性循行,而脾之大络发生病变则有虚实之分。《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和《灵枢·四时气》指出,三焦病腹满而胀,治疗取太阳之大络,刺委阳穴(三焦经的下合穴)。《灵枢·刺节真邪论》论述狂证的治疗,当取足阳明及大络,但未明言所取具体部位。 综合以上《内经》中关于大络的论述,可将大络的特点归纳如下:大络既可行于体表,也可行于体内,加强脏腑表里内外的联系;大络的循行方向是双向的,既有向心性循行,也有离心性循行;大络不单运行血液,也有气循行其中,胃之大络运行宗气的状况同时具有诊断价值;大络的病变不单有局部“血结”的实证和“脉陷”的虚证,尚且有“身尽痛”或“百节尽皆纵”之类的全身性虚、实证;大络循行于体表的部位可以根据病情而选择用来进行针刺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2 奇病 奇病在《内经》中有专门的论述,具体集中在《素问·病能论》、《素问·奇病论》和《素问·大奇论》中。《素问·病能论》曰:“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表明奇病和四时阴阳密切相关,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则更支持了这一观点。《素问·玉版论》曰:“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云。”《素问今释》认为“阴阳反他”应为“‘阴阳反作’,乃阴阳的反常变化,也即本篇所说的‘奇恒事也’”。[2]何希捷等认为:1)“奇病”奇异广大,病种多,范围广。2)“奇病”异乎寻常,病因出多端,病变更复杂。3)“奇病”脉证乖常,复杂多变,预后较作者简介:朴镐骏(1968-),男,天津中医药大学2005级研究生,从事针灸推拿专业。 论大络、奇病和缪刺 朴镐骏1,李 平2 (1.韩国;2.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 300100) 摘要:《素问·缪刺论》是《内经》中论述刺法的重要一篇,其中涉及到大络、奇病和缪刺,从病位、病机和刺法3个方面完善了对奇病的诊断和治疗。就大络、奇病和缪刺这3个概念展开分析与探讨,以期有裨于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 关键词:缪刺论;大络;奇病;缪刺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19(2009)04-0346-02 346

传染病预防措施及流程

吉山老年公寓传染病预防制度及流程养老院原则上拒绝接收感染传染病的老年人,本措施针对老年人住院期间突发感染传染病的应急处理措施,一旦发现及时转上有传染病病房的上级医院治疗。现根据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隔离办法: 将传染病的老人或带有传染性病菌的老人在传染期间,安置在指定的隔离病室,与健康的老人分离开,防止病原体扩散。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蔓延、保护易感人群。 二、隔离别类及流程: (一)、严密隔离 严密隔离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凡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均需采取严密隔离。非典型肺炎也须采取严密隔离。 隔离的主要措施有: A、老年人应住单间病室,通向过道的门窗须关闭。室内用具力求简单、耐消毒,室外门上挂有明显隔离标志,禁止探视、陪护及老年人出病室。 B、接触老年人时必须戴帽子、口罩、穿隔离衣和隔离鞋,必要时戴手套,消毒措施必须严密。 C、.老年人的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须严格消毒处理。 D、污染敷料装袋标记后进行焚烧处理。 E、病室内空气及地面用消毒液喷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天1次。 (二)呼吸道隔离 呼吸道隔离适用于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百日咳、流脑等。 隔离的主要措施有: A.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住同一病室,有条件时尽量使隔离病室远离其他病室。B.通向过道的门窗须关闭,老年人离开病室时需戴口罩。 C.护理员进入病室时需戴口罩,并保持口罩干燥,必要时穿隔离衣。 D.为老年人准备专用的痰杯,口、鼻分泌物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丢弃。

E.病室内空气用消毒液喷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天1次。 (三)肠道隔离 肠道隔离适用于由老年人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了食物或水源而引起传播的疾病,如:伤寒、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肠道隔离可切断粪-口传播途径。 隔离的主要措施有: A.不同病种老年人最好分室居住,如同居一室,须做好床边隔离,每张病床应加隔离标记,老年人之间不可互换物品,以防交叉感染。 B.接触不同病种老年人时需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污物时戴手套。 C.病室应有防蝇设备,并做到无蟑螂、无鼠。 D.老年人食具、便器各自专用,严格消毒,剩余食物及排泄物均应消毒处理 吉山老年公寓

奇病论

养生知识 奇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七篇 温馨提示:本站发布的奇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七篇仅供参考,若按摩、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 然后调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赢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

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帝曰:有病庞然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帝曰:善。 免责声明:发布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且不可直接作为疾病治疗依据!更新时间:2010-3-2 感谢您的分享:奇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七篇 与奇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七篇相关中医养生 夏天饮食有讲究

传染病管理工作分析总结

2012年临汾卫生局安排部署了全市卫生工作,按照市卫生局通知精神,现将临汾市传染病医院2012年(1—10月)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根据市卫生局党委的安排,临汾市传染病医院党支部、院委会积极组织医院的党员、职工,积极开展各项思想教育活动。 1、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xx论科学发展》等文献书籍;邀请市讲师团贾成奎作集体辅导讲座;医院领导班子召开了 由党员、中层干部参加的扩大民主生活会,发放“领导班子征求意见表”和“患者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群众对领导班子和医院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学习和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撰写了医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分析检查报告,找出了医院领导班子和医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2、加强医院管理,加大职工职业道德教育。按照市卫生局党委的安排,在医院上下开展了 医德医风和医护人员医德医风考评推进活动;在医院内部广泛开展“感恩患者”、优质服务活动,由医院院长亲自给职工讲授如何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组织职工收看全国著名医院管理、与人沟通专家的录像讲座,提高职工的服务沟通能力和爱岗敬业的自觉性。 3、按照市卫生局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提高廉洁从政意识,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 4、在医院建立“感恩基金”,帮助困难的住院患者和艾滋病患者。其中免费为陕西的一名无 家可归人员,实施了救治,医院还为他垫付了治疗费用。当他病逝后,还为他进行了免费火化,受到了死者家属的感谢。 二、深入开展行风政风活动,树立医院新形象 1、认真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维护群众的利益。加强长效机制,经常性 地对容易滋生商业贿赂问题的重点科室和重要岗位人员加强反腐倡廉教育,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2、扎实开展医疗临床科室“乱收费、乱检查、乱用药”的自查自纠工作,杜绝和减少开大处 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现象,促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继续搞好药品价格公示和患者住院“一日清单”制,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就医。 3、治理医务人员吃“回扣”和收受患者及家属“红包”问题。 4、完善药品集中网上竞价采购工作,加强对医疗药品购销合同的签订履行,按时回款工作。 5、继续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设立“意见箱”,为住院患者发放“征求意见表”,切

传染病管理制度

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传染病的预防制度 1、做到六早: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预防工作把好三关: 1)晨、午检关。早发现、早报告,幼儿缺勤三天内的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2)入园体检关。不合格者坚决不得入园。 3)消毒、隔离、检疫关。坚持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常规,按传染病的规定执行隔离期,对密切者实行检疫期,检疫期内不得与其他班接触,并暂停办理入托、转托手续。 3、抓好三个环节: 1)控制传染源: a、检疫期内不混班,不串班,单独管理; b、针对传染病的接触者投放预防药,增强抵抗力; c、患者隔离期痊愈后持医院医生证明,经保健医检查登记后方可入园。 2)切断传播途径: a、切断呼吸道传播途径; b、室内保持通风,使用排气扇,保证空气新鲜; c、采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对空气消毒; d、对特殊病症采用过氧乙酸熏蒸法消毒到每一个角落。 3)切断消化道传播途径: a、坚持做到入园时饭前便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 b、坚决不吃生冷、腐烂、变质、不清洁的食物。 c、做好地面、餐桌、水杯、毛巾、玩具、卫生间的彻底消毒,用“84”消毒液浸 泡三十分钟; d、对餐具消毒、消毒柜30分钟; e、消灭蚊、蝇、老鼠、蟑螂等传染病的媒介。

4)保护易感人群: a、保健医应掌握园内易感儿的情况,并登记专项管理。易感儿:经常感冒发烧者; 得过肠道传染病者;有过其他病史者。 b、加强易感儿的体格锻炼,合理安排饮食,提高抗病能力。 c、根据不同流行病、不同季节及时投服预防药,降低发病率。 d、传染病流行期间,不带幼儿到公共场所。 e、家长不许进入幼儿活动室,防止疾病传染。 二、预防隔离制度 1、幼儿园是幼儿密集的地方,帮助加强传染病的管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确保每个幼 儿的健康。 2、隔离室要远离幼儿活动区,便于保健医的护理与观察。 3、隔离室备有专门物品,各项设施齐全,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平时不能挪做他用,设 有资产管理档案。 4、发现传染病患儿立即隔离,及时按传染病报告程序上报保健科及防疫部门,并进行登 记管理。 5、对传染病患者立即隔离,及时送医院诊治,同时通知家属。 依据病种安排对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彻底做好消毒处理,保健医要直接指导消毒工作,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做到无爆发、无续发。 6、

黄帝内经原文162篇完美排版

黄帝内经 上卷.素问篇 (3) 第一卷 (3)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3)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3)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4) 第二卷 (4)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 阴阳离合篇第六 (5) 阴阳别论篇第七 (5) 第三卷 (6)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6)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6) 五藏生成篇第十 (7)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7) 第四卷 (7)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7)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7)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8)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8)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8) 第五卷 (9)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9)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9) 第六卷 (10)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10)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1)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2)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12)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12)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13) 第八卷 (13)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3)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3)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4)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4)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15)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15) 第九卷 (15) 热论篇第三十一 (15) 刺热篇第三十二 (15)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6)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6) 第十卷 (16) 疟论篇第三十五 (16) 刺疟篇第三十六 (17)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18) 咳论篇第三十八 (18) 第十一卷 (18)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8) 腹中论篇第四十 (18)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9) 第十二卷 (19) 风论篇第四十二 (19) 痹论篇第四十三 (20) 痿论篇第四十四 (20) 厥论篇第四十五 (20) 第十三卷 (21) 病能篇第四十六 (21)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21)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21) 脉解篇第四十九 (22) 第十四卷 (22) 刺要论篇第五十 (22)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22)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23)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23) 针解篇第五十四 (23)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24) 第十五卷 (24)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24)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24)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24)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25) 第十六卷 (26) 骨空论篇第六十 (26)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26) 第十七卷 (27)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7) 第十八卷 (27)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27)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28)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29) 第十九卷 (29)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29)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29)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31) 第二十卷 (31)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31)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32) 第二十一卷 (34)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上之上 (34)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上之下 (35)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上 (36)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下 (38) 第二十二卷 (39)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39) 第二十三卷 (42)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42)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42)

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标准

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方案 一、预警级别划分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将事故响应等级分为特别重大事故(Ⅰ级)、重大事故(Ⅱ级)、较大事故(Ⅲ级)和一般事故(Ⅳ级)四级。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分级预警,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预警级别分级方法及预警颜色如下: Ⅳ级,可能死亡1~2人的一般事故,预警颜色为蓝色; Ⅲ级,可能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预警颜色为黄色; Ⅱ级,可能死亡10~29人的重大事故,预警颜色为橙色; Ⅰ级,可能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预警颜色为红色。 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消除。 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分级标准 Ⅰ级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Ⅱ级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我市多个县(市)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Ⅲ级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我

市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三、鼠疫分级标准 预警级别分级 (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重大鼠疫疫情(Ⅱ级)为Ⅰ级预警,较大鼠疫疫情(Ⅲ级)为II级预警,一般鼠疫疫情(Ⅳ级)为Ⅲ级预警,动物间鼠疫疫情达到下列强度时为IV级预警:局部地区出现动物鼠疫暴发流行,且波及到县级以上城市;或动物鼠疫发生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地区,对人群构成严重威胁。 鼠疫分级 根据鼠疫发生地点、病型、例数、流行范围和趋势及对社会危害程度,将人间鼠疫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 ?(1)肺鼠疫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 ?(2)相关联的肺鼠疫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3)发生鼠疫菌强毒株丢失事件。 ?重大鼠疫疫情(Ⅱ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鼠疫疫情(Ⅱ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