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

一.成功之处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整个课堂内容充实,重难点突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到了拓展。

2. 这节课充分注重了让学生参与,注重平时的积累,注重了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得到体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学生们参与程度高,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学习角度上,适时地结合时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共同审视和研究这一课上所出现的问题。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

2、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应更充分些,应该在每段视频前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笔记有些困难。学生自学的时间不充足,思考讨论不充分,不够深入。教师设计的自学指导不够具体,学生对自学的步骤、要求不够明确。教师要把自学指导设计的更加细致、清晰。

3、学生的广泛参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新课导入不够新颖,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采用恰当的视频导入、歌曲导入或故事导入等,就能够更好的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二是教师设计的活动形式太单一,如果采用板演、挑战、互评等多种形式,或其他更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气氛会好些。小组合作学习的诸多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改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

1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2014年是甲午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不能忘记的历史事件。认真回顾与反思这场战争的历史教训,认识这场战争何以发生、何以成为那样令人不忍回首的结局,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爆发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 据日本史学家井上清教授的研究,公元4世纪以后,日本通过朝鲜,接触了中国文化。到了奈良时代,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率领大量留学生到长安、洛阳留学,吸收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东西,诸如文字、儒学、佛学、法律制度、行政体制、文学、庙宇建筑乃至京城设计等,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16世纪末期,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后,他的野心膨胀起来,想要征服琉球、台湾、菲律宾,还要征服朝鲜和中国。丰臣的这种主张一直为德川幕府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所继承。19世纪80年代,“脱亚入欧”论的主张者福泽谕吉极力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与舆 论准备。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图谋夺取琉球、朝鲜和台湾。1874年日军侵占台湾南部失败后,于1879年吞并琉球。琉球与中国之间存在

藩属关系,吞并琉球遭到清政府抗议,中日之间就琉球地位问题谈判数年,成为未决的悬案。直到1888年,日本决心用战争手段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便主动放弃谈判。日本随即把目光转向朝鲜。日军派军舰到朝鲜釜山海面进行测量,与朝鲜军队发生冲突。日本一方面与清政府谈判朝鲜问题,另一方面强迫朝鲜订立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这个条约为日本下一步侵朝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1884年12月初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失败,日本操纵朝鲜政局的图谋未能得逞。为此,日本派出伊藤博文到中国与李鸿章谈判,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日本未从甲申政变中占到便宜,但却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此后,日本抓紧扩军备战,建设海陆军,成立直属天皇的参谋本部,派遣大批间谍到中国侦察。1887年春,参谋本部陆军大佐小川又次综合侦察结果,提交了《征讨清国方略》,对中国总兵力和各省军力分布做了详细报告,分析了清政府的财政、军费、海军建设、沿海和长江防御设施、官僚和国民素质,分析了日本政府财政状况、军费和海军建设、日本官僚和国民素质,提出以八个师团军力“攻占北京,擒获清帝”。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概念,认为日本是主权线,朝鲜是利益线,为了确保利益线,就要攻取中国。1893年,日

人教版(20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2.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2.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明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情感目标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左宝贵、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技能目标 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培养识图能力。通过分析三国干涉还辽和门户开放的内容理解其实质,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讲授法与问题目标教学法、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展示材料: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2、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英雄人物。 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 展示抗日英雄左宝贵的英雄事迹、邓世昌的简介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 教师讲述: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了。 结合材料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能力目标:讲一讲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培养复述能力,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的性质,邓世昌他们是民族英雄;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问题目标、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第一篇:阴云密布-------战争背景 教师出示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他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已经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第二篇:战火硝烟--------战争经过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16---17页文字,了解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的经历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在黄海战役过程中有一位典型的英雄人物,是谁?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朱子龙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

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反思

修正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反思下面就以《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反思的: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历来是历史课的重头戏,这篇课文上得如何,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所以本人比较认真地去备这节课。从近代中日关系看,中国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自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命运促使他们思考反省自己的民族的出路。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的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面对着中国的落后挨打,他们神经质地向西方学习,然后又近乎神经质地疯狂侵略这个邻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4、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5、《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 (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包括: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比较成功。 2、注重平时的积累,历史视频、言论、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恰当的回放 3、适时地结合时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时事链接”环节,批判台独言论。 4、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 2、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笔记有些困难。 3、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019年山东警察学院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9年山东警察学院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3、特别提醒您注意,所有题目一律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题。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面那个不属于选聘到村任职的一般程序?()A、个人自愿报名 B、学校党团组织推荐 C、资格审查 D、笔试面试 【答案】B 2、教师如果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关为()。A、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 B、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C、主管的教育部门 D、信访部门 【答案】C 3、移情法第一阶段运用的基本训练技术是()。 A、情绪追忆和情境表演 B、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 C、情感换位和情绪追忆 D、认知提示和情感换位 【答案】B 4、教师职业道德在没有转化为个体道德之前,是一种()。A、主体性规范 B、他律性规范 C、阶级性规范 D、社会性规范 【答案】B 5、在教师职业行为的进行过程中,职业良心具有()。A、指导作用 B、评价作用 C、监督作用

D、选择作用 【答案】C 6、主张学习是个体随意志、情感对事物自由选择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A、认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C 7、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可通过以下哪项解决生活费问题?()A、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 B、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勤工助学 C、国家奖学金和勤工助学 D、国家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 【答案】A 8、高等学校的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A、服从学校发展需要 B、由教师自己申请 C、学校规章制度确立 D、双方平等自愿 【答案】D 9、道德内容的社会性和可变性决定了教师道德修养的()。A、自觉性 B、被动性 C、持久性 D、自主性 【答案】C 10、学满多少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学校应当颁发肄业证书?()A、半学年 B、1学年 C、2学年 D、3学年 【答案】B 11、对教师正直道德品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正直品德是教师在履行义务时的人格特征的表现 B、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言行做示范,教育青年学生本分做人 C、教师要自己认真履行道德义务而少参与进违背教师道德的人和事的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下面就以《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反思的:《甲午中日战争》历来是历史课的重头戏,这篇课文上得如何,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所以本人比较认真地去备这节课。从近代中日关系看,中国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自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命运促使他们思考反省自己的民族的出路。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的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面对着中国的落后挨打,他们神经质地向西方学习,然后又近乎神经质地疯狂侵略这个邻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4、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5、《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包括: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比较成功。 2、注重平时的积累,历史视频、言论、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恰当的回放 3、适时地结合时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时事链接”环节,批判台独言论。 4、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 2、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笔记有些困难。 3、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四年级语文教案《难忘的一课》

四年级语文教案《难忘的一课》 1.认识2个生字. 2.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 2.搜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 2、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4、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5、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6、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7、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8、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9、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 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

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0、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 11、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12、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13、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xx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xx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难忘的一课》。谁来说说这难忘的一课发生在什么地方?(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 2、台湾,对我们同学来说是一个比较遥远、非常神秘的地方。课前老师请你们分组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现在就请你们来交流一下。谁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代表我们小组上来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浅析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 昔日的辉煌随历史而去,万邦来朝的记忆依稀还留在心中,甲午,一场中国命运的决战,带给我们无尽的伤痛。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这场失败的战争而今看去仍是满眼伤痛。然而,习惯了线性思维历史教育的国人真的了解这场战争吗?在伤痛之余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泱泱中华为何会身罹奇祸?道德的谴责,真的能够概括这场战争的胜负缘由吗?历史不允许假设,但却不能妨碍我们对中国的百年屈辱史进行理性的反思。 首先,为何会爆发这场战争,又为什么是中国承受这样的灾难? 日本统治阶级一向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并把中国和朝鲜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明治维新后,随着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的激化,日本政府迫切需要发动对外战争,以确保国外原料产地和市场,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同时转移国内的视线。而欧美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助纣为虐,为日本军国主义进攻朝鲜和中国提供了后援.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这对日本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真可谓“欲渡河而船来”,于是故意揪住不放,趁机出兵朝鲜,不久,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由此开始。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主要是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 1894年8月,援朝清军抵达平壤。9月初,日军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清军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同一时期,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却拘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之后北洋舰队奉命运兵赴援平壤,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返航,突然与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在第二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与日军进攻部队,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当时清军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25日,日军向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军登陆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又开始向旅顺进逼。清军统领竟置诸军于不顾,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 1895年1月20日,日军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11日,丁汝昌拒降自杀。14日,签订《威海降约》。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陆路诸军兵败如山倒,成片国图沦丧,海路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至此已经不再具备任何继续作战的实力和信心,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中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这无异于承认日本控制朝鲜,

高中历史第12课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 三、教学方法:“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讲述甲午战争的爆发的背景,可先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让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 分析:综上材料可以看到:日本征韩侵华早有预谋,是日本既定国策。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以“武国”和扩张为最高国策,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战争已一触即发。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重要战役 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了结。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教师简单向学生概括战争过程及四次主要的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指出战争后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之影响

近代之中国,社会激变,思潮丛生,每个历史阶段都伴随着与之相应的社会思潮。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历史阶段,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主要贯穿着三种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思潮,即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对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此次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影响亦不可忽视的。甲午一役,昔日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竟然大败于弹丸之地的“蕞尔岛国”,这给了当时中国人精神上一记强击,从而引发了“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由此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浪潮,这股浪潮既有对旧思潮的否定和发展,也有对新思潮的催生和激发。 一、引发了对洋务思潮的反思、批判 洋务思潮发端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甲午战争前的30多年里一直作为社会最主要的思潮存在着。19世纪60年代初,战败后的清王朝面临着千古变局,内忧外患,统治集团内的开明人士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力主师法西方,期望“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于相形,其可有备而无患”。由此形成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洋务思潮理论奠基人冯桂芬在其著作中深刻分析了中西差异,认为对西方国家应“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不同时期的目标,也是洋务思潮的两大主题。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实现近代化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但它毕竟是清王朝统治阶层的一次自救运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持已经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坚持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企图通过学“器物”而不变“制度”的方式使清王朝走向自强,历史证明这只能是洋务派的美好幻想。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曾批判洋务派,他深刻指出了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其中体现的是后起之辈对前辈的认真评判,而不是浅层次的派别攻击。否定洋务派的地方正是日后维新派所致力的地方,这也是维新派较之于洋务派的历史先进性和进步性所在。 甲午战争引发的这种反思和批判,既是对洋务思潮的否定,更是对洋务思潮的发展,尽管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消失,但是维新思潮已经开始逐渐取代洋务思潮,日益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二、促进了维新思潮的发展 维新思潮并非甲午战争后的产物,实际上在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已经开始萌生。早期维新思想家实际上大多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拥护者,刚开始与洋务派的基本主张是一致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客观形势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洋务派所容纳的范围,于是逐渐从中退化出来。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使了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余年之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走在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最前列。于是当时社会各种新的思

甲午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甲午中日战争》 济渎路学校郑云霞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内容,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月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据此课标要求,本课的重点应该是甲午战争的战役、《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2、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更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深入探讨《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 (1)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4、说教材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内容。因为在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可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将其设为重点。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因为学生对其“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逐条分析。 5、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

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人与自我:人生历程)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全是记叙性文体,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表现人生奋斗的意义和人间的关爱、温情。 文章作者感悟写法 藤野先生鲁迅理解藤野的高尚品德, 学习鲁迅的爱国深情时间为序,语言饱含深情, 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我的母亲胡适理解伟大的母亲品格, 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对比鲜明,褒贬分明,语言质朴,直白坦诚。 我的第一本书牛汉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深刻体察,感悟独特,前呼后应,幽默风趣。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文中显现的人文精神细处入手,小中见大,平庸外貌反衬深刻灵魂 再塑生命海伦·凯勒莎莉文的爱心和艺术, 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细致描绘,形象突出,语言真挚,深情显露。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真贯彻语文课标,开展问题探究学习。 2、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3、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阅读、感悟课文。 4、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应加强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悉心揣摩玩味文章的叙事风格、描 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5、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课文的要求。 6、综合性学习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力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 1、体味人生,感悟人生。 2、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得体的表述感情、有条理的陈述心得的口语交际能力。

1、藤野先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等词语; 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3、自学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情感与价值目标: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背景,学习词语,初读课文。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二、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详见书上和《教参》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问题: ? 答案: 有: 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 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 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相关阅读】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很多人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军事实力已超过了日本,但事实并不如此:

中国的北洋海军在1884年之前仍是“亚洲第一”,但过了1884年,由于清朝官员认为海军以很强大,不懂得海军需要不断投入、持续更新,大大紧缩开支。 反观日本:19世纪90年代超多地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很快日本的海军就远远超越了北洋海军。 要说海军在训练上比日本还要强了一截,但比起陆军中国就差得更远了。要比军队数量我们很占优势,但陆军人口的绝大多数是还停留在弓马的八旗军和绿营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唯一还算有点近代化的军队居然大部分都是民兵(代表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战斗力还算比较强)。但即使是这样这些精锐部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都与日本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中日甲午战争中除个别以外,中国的将兵都是尽职尽责的,但仍无法挽回军事实力上巨大的差距。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个性重要的好处,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个性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齐,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

甲午战争的反思

甲午战争的反思 读《沉没的甲午》有感 一百多年前,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却发动甲午海战,而且以绝对的优势打败大清帝国,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我相信,这次战争,这个条约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伤疤,而且,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持续到现在,即使现在让我们焦头烂额的台湾问题,也与这场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中国为这场战争的失败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赔款割地都让清王朝元气大伤,正如姜铎在《甲午战争百年祭》中说的“一蹶不振大帝国,从此坠入深渊里”①,而且,这场战争让各国列强看到了清王朝的衰微,看到日本成为战争暴发户,纷纷争相将侵略的魔掌伸向中国,瓜分危机摆在了中国面前,总之,甲午战争为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浩劫,但是,换个角度看待,他也像一根刺,深深的扎在了中华民族的背上,虽然痛,但是让中华民族清醒了!正如梁启超所说:唤醒吾国死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② 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主动挑起的,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而且光绪皇帝以及清政府的大部分官员也是积极迎战的,甚至还有很多官员主动请缨赴敌,在海军大战和陆军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爱国将领,或奋勇拼搏,领军杀敌,或以身殉国,宁死不降,只有少数成为逃兵,而且日军所到之处,当地的群众也积极参与抗争。③尤其是台湾,虽然最后刘永福独自一人逃离台湾,但这也是被日军逼迫的没有生路之后的选择,但是,最终的结果,却让几乎所有人大跌眼镜,甚至连帝国主义也看好中国,但是,泱泱大国却着实败给了日本这个弹丸之地,一败涂地!很多人会问,究竟是什么让中国沦落到这步田地?这曾经引发无数的专家、学者的反思。客观的说来,失败的原因是中国近代化改革不够彻底,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都输给了日本。的确,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世界在以一种赤裸裸的近乎残酷的方式告诉我们,适者生存,只有彻底近代化才能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找到一条生路! 但是,可能甲午战争真的沉没的太久吧,当我们仔细分析当时中日在各方面的实力对比,中国几乎没有什么胜利的希望! 首先,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中国并不是我们普遍意义上认为的那么强大,虽然李鸿章倾尽毕生心血组建了北洋舰队,配置上在北洋舰队创立的时候确实很先进,在1888年北洋舰队甚至排名亚洲第一,但是,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的时候,北洋舰队的装备并未更新,还是最初的军舰,可能清政府认为海军建设已经一劳永逸,不懂海军是一个需要连续投入、不断更新的军种,更有甚者,清政府紧缩开支,在翁同龢的主张下,严令禁止再添购新的舰、炮、军火。当时,铁甲舰“定远”、“镇远”和巡洋舰“济远”的舰龄已经超过十年,巡洋舰“经远”、“来远”、“致远”、“靖远”的舰龄接近七年,最新的加入的“平远”舰龄也已五年,但是,这还不是最致命的,弹药奇缺,由于缺少更新,旧有的装备不再适合新形势下的海战,甚至还不得不以几近报废的锅炉,烧着质量低劣,几乎无人问津的燃煤冲向战场。而且,中国所造的炸弹,大小有的不合炮膛,有的铁质不佳,弹面皆孔,很难保证他还没发出去就先炸了,还有,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主要使用的开花弹和实心弹,开花弹击中目标会爆炸,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 -----赵真 教学内容首先不能逾越教材,但鉴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当前教学讨论、研究的前沿,是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予以体现。鉴于时间问题,教学中可在某一素养上着力探讨,也可作整体呈现。 本课的高考考点说明是要求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反割台斗争。结合考点说明,并基于上述考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为列举侵华史实、概述反侵略斗争事迹并体会其斗争精神,理解视界是影响斗争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学结构为:危机·苦难、觉醒·抗争、探因·近代化。第一部分突出两个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第二部分渲染邓世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的抗争精神,以达成学科素养的家国情怀要求;第三部分从世界潮流的角度,探究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能否深刻把握世界潮流是反侵略斗争成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一、立足“教材” “用教材教”是我们老生常谈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怎样用教材教”仍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教学内容要进行适当的取舍,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于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被弱化,仅通过“对号入座”的方式一笔带过,突出其中的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直

接原因(朝鲜农民起义)即可;甲午战争的过程被转化为依据动态地图进行战役排序的学生活动,由学生一边讲述一边演示;《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应受到重视被转化为与《南京条约》的对比与填表活动,教师从旁点拨哪些条款是对之前的继承和发展,哪些条款之前条约中没有的,同时引入资本输出这一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投资设厂这一条款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沉重打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过程通过视频予以呈现,既顺利过渡、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亦受到重视被转化为学生的连线活动;列强侵华给中国造成的危害,也是通过上述视频加以呈现。 二、关注“人文” 以“人”带史,从“人”的角度来承托反抗,符合高一新生的心理特征,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以“人”带史,直指“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课标要求。这里的“人”,可以是个体,如邓世昌、丁汝昌、刘永福等,也可以是群体,如北洋舰队的将士、台湾军民、义和团民众等。经过取舍,最后从课堂容量的角度出发,突出了黄海海战中的邓世昌、反割台斗争、以及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通过视频《甲午大海战》中的片段对邓世昌的牺牲过程进行细节渲染,既突出英雄的形象,又以“没有怕死的兵,只有战死的魂!”的结论感染学生;同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9页的历史纵横,通过文字描述感受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深沉的爱国情感。此外,对义和团民众战斗过程的细节再现,引导学生关注图中人物的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