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详解:溶解度

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详解:溶解度

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详解:溶解度
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详解:溶解度

化学中考试题分类汇编

溶解度

一.选择题

1.(?苏州)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 .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 .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

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确定物质能否全部溶解,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解答即可.

解答:解:A、t1℃时,相同质量的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此处没有提溶液的质量,故无法比较溶质质量的大小,错误;

B、t2℃时,A的溶解度是50g,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只能溶解25g,故溶液质量是75g,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g:75g=1:3,正确;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故B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的溶质质量分数,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t2℃相同,据图可以看出,C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错误;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

2.(?巴中)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2℃时,向100g甲中加入100g水后形成溶液的质量为200g

B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D

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判断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法是晶体析出,据此解答.

解答:解:A、t2℃时,甲的溶解度是80g,向100g甲中加入100g水后,只能溶解

80g,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00g+80g=180g,错误;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C、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不同的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没提温度,不能比较,错误;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是t1℃时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是t2℃时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图象可以看出,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甲的大于乙,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南京)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

t2℃时,甲、乙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t1℃时,将50g水加入15g甲物质中,可得到65g溶液

D

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专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判断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法是晶体析出,据此解答.

解答:解: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比较,故A错误;

B、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错误;

C、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将50g水加入15g甲物质中,只能溶解10g,可得到60g溶液,故C错误;

D、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安徽)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t2℃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判断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法是晶体析出,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据此解答.

解答:解:A、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错误;

B、据图可以看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错误;

D、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33.3%,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福州)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物质都易溶于水

B

可将工业废水任意排入内河

C

生活中常用肥皂水检验软水和硬水

D

水电解过程与电源正极连接的一端产生氢气

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题:

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水体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根据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不是所有物质都易溶于水,如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硫酸钡难溶于水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工业废水任意排入内河,会造成水体污染,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水电解过程与电源正极连接的一端产生的是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水体污染、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方法、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黄石)KCl的部分溶解度数值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溶解度(g)

20℃34

30℃37

A

常温下,KCl微溶于水

B

20℃时,100g饱和溶液含有34g溶质

C

将30℃的饱和KCl溶液降温至20℃,会有KCl晶体析出

D

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KCl,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同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的概念以及题干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解答.

解答:解:A、常温下,KCl的溶解度是34g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A错误;

B、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有34g溶质,B错误;

C、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将30℃的饱和KCl溶液降温至20℃,会有KCl晶体析出,C正确;

D、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KCl,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同,若是都在同一温度下形成的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相同,D错误;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和溶解性的关系进行.

7.(?呼和浩特)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A

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B

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C

等体积,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D

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治疗胃酸过多,胃液pH的变化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A、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质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分析解答;

B、根据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铁产生的氢气比锌多解答;

C、根据根据用相等质量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时,有催化剂时放出氧气速度比不加催化快,但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同的进行解答;

D、根据胃酸呈酸性,氢氧化铝呈碱性解答.

解答:解: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质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溶质质量较小,故错;

B、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铁产生的

氢气比锌多,故对;

C、相等质量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时,有催化剂时放出氧气速度比不加催化快,

但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同的,故错;

D、胃酸呈酸性,用氢氧化铝来治疗胃酸过多,应从pH<7开始,故错.

答案:B

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间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8.(?鄂州)取四份20℃时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后,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A

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

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g硝酸钾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

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g水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D

降温至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点: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减少溶剂,会析出晶体分析;

B、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分析;

C、根据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分析;

D、根据硝酸钾的容积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解答:解:

A、饱和硝酸钾溶液减少溶剂,会析出晶体,仍为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A结论不正确;

B、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不再溶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B结论不正确;

C、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与溶剂的多少无关.故C结论不正确;

D、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降低至10℃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故D结论正确.

故选D.

点评:准确地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河南)KCl与KNO3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数据如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温度/℃20304050

溶解度/g KCl34.037.040.042.6

KNO331.645.863.985.5

A

20℃时,KCl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

B

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C

40℃时,5g KCl加10g水可得到33.3%的溶液

D

50℃时,10g KN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已有溶解度的意义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即可,溶质质量分数就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据此解答.

解答:解:

A、由溶解度数据表可知:20℃时,KCl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正确;

B、根据表格可以看出,KCl与KNO3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正确;

C、在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10g水中最多溶解4g,溶液的最大浓度可达到100%≈28.6%,不是33.3%,错误;

D、在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在50℃时,将10g KNO3中加20g水,全部溶解,在30℃时,20g水中最多溶解

9.16g,故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的有关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0.(?盐城)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应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

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

B

向等质量的锌、铁中滴加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

向一定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高温

D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A、根据氧化钙能够和水反应分析;

B、根据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多少分析;

C、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分析;

D、根据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立即产生硫酸钡分析.

解答:解:A、生石灰和饱和石灰水中的水反应,因此会使饱和溶液中的水减少,则会析出部分溶质,因此溶质的质量会减少,故坐标错误;

B、横坐标代表稀盐酸,相等质量的酸提供的氢元素质量相等,则产生的氢气相等,因此是同一条斜率;

向等质量的铁和锌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则铁和锌全部参加反应,

Fe+2HCl═FeCl2+H2↑

56 2

Zn+2HCl═ZnCl2+H2↑

65 2

通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可以看出,铁生成的氢气大于锌,故坐标正确;

C、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会减少但不会减少为0,故坐标错误;

D 、硫酸应该和氯化钡立即产生硫酸钡沉淀,因此起点应该是0,故坐标错误; 故选项为:B .

点评:

此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结合图象分析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帮助.

11.(?包头)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 A B C

D

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t℃时,向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最小的是丙 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A . A

B .

B C .

C D .

D 考点: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 、根据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

B 、据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分析解答;

C 、根据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含有水,所以开始水的质量不为0,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水和氧气,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完毕后水的质量不再增加进行解答;

D 、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当盐酸少量时,生成的气体由盐酸的量决定,所以开始二者放出气体一直相等,但由于盐酸过量,等质量的镁放出的气体大于铁放出的气体.

解答: 解:A 、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钙反应消耗了饱和溶液中的水,而使饱和溶液因减少溶剂水而析出固体,饱和溶液的溶质、溶剂质量同

时减少,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少,故错误;

B 、t℃时甲的溶解度>乙>丙,则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物质加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丙需要水的质量多,故丙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大,故错误;

C 、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含有水,所以开始水的质量不为0,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水和氧气,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完毕后水的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正确;

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当盐酸少量时,生成的气体由盐酸的量决定,所以开始二者放出气体一直相等,但由于盐酸过量,等质量的镁放出的气体大于铁放出的气体,所以图象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和所代表的反应的反应原理和相关物质的定量反应关系.

12.(?扬州)KNO3与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常温下,NH4Cl易溶于水

B

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

t3℃,KNO3的溶解度大于NH4Cl的溶解度

D

两种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均有晶体析出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物质的溶解性是根据在20℃(室温)时的溶解度来划分的,溶解度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

B、根据t2℃,两种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C、由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t3℃KNO3与NH4Cl的溶解度大小.

D、根据KNO3与NH4Cl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NH4Cl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0℃时

NH4Cl的溶解度为29g,则20℃NH4Cl的溶解度大于29g,则NH4Cl易溶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B、t2℃,两种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t3℃,KNO3的溶解度大于NH4Cl的溶解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D、KNO3与NH4Cl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两种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均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连云港)如图表示的是KNO3和Na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2℃时,KNO3溶液的浓度一定等于NaNO3溶液的浓度

B

T1℃时,在50g水里加入15g KNO3固体,充分溶解,可得到65g溶液

C .T1℃时,往180g NaNO3饱和溶液中加入620g水可配成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

D

若KNO3中混有少量NaNO3,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交点的意义分析;

B、根据溶解度的意义分析;

C、根据溶解度的意义、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分析;

D、根据KNO3、Na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分析.

解答:解:A、由KNO3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KNO3、NaNO3的溶解度相同,此温度下KNO3、NaNO3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如不是饱和溶液,无法确定.故A 错误;

B、由KNO3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KNO3固体的溶解度是20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在50g水里加入15gKNO3固体,只能溶解10g,可得到60g溶液.故B错误;

C、由NaNO3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NaNO3固体的溶解度是80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T1℃时,180g NaNO3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80g,加入

620g水可配成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故C正确;

D、由KNO3和NaNO3的溶解度曲线可知,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Na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若KNO3中混有少量NaNO3,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泰州)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

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

T℃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0%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确定析出晶体的方法,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解答:解:A、据图可以看出,在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B、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当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溶液的组成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正确;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明显,故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

D、T℃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

15.(?德阳)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

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两者均有晶体析出

C

将甲的溶液从t1℃升到t2℃,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

当温度高于t1℃而低于t2℃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溶解度小

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专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及意义解答.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解答:解:A、t1℃时甲、乙两曲线交于一点,说明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若饱和溶液质量不相等,则所含溶质质量就不相等.故说法错误;

B、从图中趋势可知,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而降低,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

t1℃,不有晶体析出,故说法错误;

C、从图中趋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而升高,甲的溶液从t1℃升到t2℃,溶质质量不变,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增大,故说法错误;

D、从图中趋势可知,当温度高于t1℃而低于t2℃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溶解度小,故说法正确.、

答案:D.

点评:会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同温下溶解度的大小,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等.

16.(?滨州)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

t2℃时,将50ga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

C .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

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以及溶质质量分数比较解答即可.

解答:解:A、据图可以看出,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正确;

B、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恰好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正确;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故b的质量分数大于a的质量分数,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t2℃时相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错误;

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

17.(?茂名)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t1℃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

B

t2℃时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两者仍是饱和溶液

C

t2℃时在A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水,A的溶解度变小

D

t2℃时在100g水中加入40g A,可形成不饱和溶液

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据AB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解答;

C、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

D、据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解答.

解答:解:A、t1℃时A和B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B、A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B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t2℃时A 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A仍饱和,B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C、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所以t2℃时在A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水,A 的溶解度不会改变,故错误;

D、t2℃时A的溶解度是4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45g的A,所以在100g水中加入40g A,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正确;

故选:AD.

点评:了解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等知识,才能结合题意灵活解答,能较好的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8.(?昆明)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40℃和85℃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均为40g

B

该物质在60℃时的溶解度比40℃时的溶解度大

C

40℃时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D

将85℃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60℃,此过程中不会析出晶体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B、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C、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并结合该温度下物质的溶

解度分析解答;

D、85℃降温至60℃,该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图可知:40℃和85℃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均为40g,正确;

B、由图可知:该物质在60℃时的溶解度比40℃时的溶解度大,正确;

C、4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4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40%,故错误;

D、由图可知:85℃降温至60℃,该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所以将85℃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60℃,此过程中不会析出晶体,正确;

故选:C.

点评:明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等知识,才能结合题意灵活解答,难度不大.

19.(?深圳)如图为M,N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的溶解度比N大

B

t1℃时,M接近饱和的溶液降低温度可以达到饱和

C

t2℃时,100g N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30g N物质

D

t2℃时,M,N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进行分析;

B、根据M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

C、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进行分析;

D、根据t2℃时,M,N溶液是否饱和进行分析.

解答:解: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t2℃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故A错误;

B、M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二减小,所以t1℃时,M接近保和的溶液降低温度可以达到饱和,故B正确;

C、t2℃时,M物质的溶解度是30g,100g应该是溶剂的质量,所以100g水中溶解了30gN物质,故C错误;

D、无法判断两种物质是否饱和,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解答.

20.(?自贡)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1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

C

将3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晶体析出

D

20℃时,将25g甲加入50g水中,可形成75g溶液

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进行分析;

B、根据甲的溶解度曲线比乙陡进行分析;

C、根据甲物质在30℃、10℃时的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

D、根据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进行分析.

解答:解:A、通过分析图可以看出,在1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

B、甲的溶解度曲线比乙陡,所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故B正确;

C、甲物质在30℃时的溶解度比10℃时的溶解度大,所以将3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晶体析出,故C正确;

D、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20℃时,将25g甲加入50g水中,可形成70g溶液,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解答.

21.(?北京)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B

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C

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

D

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b大;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溶液质量减少,不变是错误的;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因为在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比b大;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因为在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

解答:解:A、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正确,说法正确;

B、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溶液质量减少,说法不正确;

C、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因为在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比b大,说法正确;

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因为在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2.(?盐城)如图是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1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

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D

甲、乙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时,析出的晶体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从溶液中结晶的方法有两种: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时,应该用蒸发结晶;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时,应该用降温结晶.

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可采取降温的方法,该选项说法正确;

D、因为不知道饱和溶液的质量,因此无法比较甲、乙析出晶体的多少,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23.(?潍坊)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考化学选择题专题分类汇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014年中考化学选择题训练 图像(选择题) 1、根据右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t 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C .t 2 ℃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 .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 方法提纯甲 2、下列 4 个坐标图分别表示 4 个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溶解度 (g/100 水) 蔗糖的质量/g A B C D A .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B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C .加热氯酸钾固体至质量不再减轻 D .20℃时向蔗糖的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蔗糖固体 3、在一定质量的甲溶液中逐渐加入乙至过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的 关系,能用右下图曲线表示的是 序号 甲 乙 ① ② ③ ④ ⑤ HCl 溶液 HCl 溶液 BaCl 2 溶液 CuSO 4 溶液 H 2SO 4 溶液 NaOH 溶液 大理石 Na 2CO 3 溶液 铁 粉 锌 粒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⑤ D .②⑤ 4、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 Na 2SO 4、Na 2CO 3、BaCl 2、NaOH 中的一种或几种。取样溶 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沉淀的量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关系 如右图所示。由此推断白色固体中…………………………………………………( ) A .可能存在 Na 2SO 4 B .可能存在 NaOH C .肯定不存在 BaCl 2 沉淀(g)

2017中考化学试题汇编40信息给予题

专题一、信息给予题 一、选择题 11.(2017·)雷阵雨过后,空气特别清新,原因之一是空气中少量氧气(O2 )转化为臭氧(O3),表示为: 3O22O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 O2与O3所含原子数相等B.O2转化为O3属于物理变化 C.O2与O3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D.O2与O3都是化合物 10.(2017省市,题号10,分值4)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图)。下列关于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错误 ..的是 A.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C.“筛掉”氯化钠的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根据给出的信息考查学过的知识点。 A.此变化过程是将钠离子和氯离子与水分子分离,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B.该过程钠离子、氯离子不能顺利通过,使氯化钠与水分离,分离后的溶液中没有了氯化钠,因此可应用于海水淡化,故正确; C.该过程使钠离子和氯离子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将氯化钠与水分离似于过滤操作,故正确; D.该过程氯化钠被“筛掉”,使过滤后的液体氯化钠减少,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错误 【知识点】信息给予题 8.(2017省市,题号8,分值3)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分子的定义,相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空气的污染 A.臭氧的化学式是O3、氧气的化学式是O2,两者是不同的分子,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A 放电

【中考聚焦】江苏省中考化学分类汇编 化学与能源

化学与能源 18.(8分)(2014?南京)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充分燃烧1000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 A.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B.该天然气中不含硫元素 C.煤燃烧对环境影响较小 D.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有温室气体产生 (3)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4)2014年南京青奥会火炬使用的燃料为A物质,纯净物A在B物质中充分燃烧,发生反 应:A+5B3C+4D(部分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在上述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为氧气(或O2). ②A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2 . 解:(1)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 故答案为:石油; (2)根据图示可知,天然气和煤燃烧后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等质量的天然气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比等质量的煤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少很多,因此燃煤更容易导致酸雨,对环境影响比较大;二者燃烧都会产生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气体;因为天然气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说明天然气中含有硫元素; 故答案为:AD; (3)正在使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氢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故答案为:风能;氢能(答案合理即可); (4)由微观示意图可知,B是氧气,C是二氧化碳,D是水,因为:A+5O23CO2+4H2O, 根据反应过程可知,氧气具有氧化性,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改变可推出A物质的化学式为:C3H8.其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

全国中考化学除杂分离和提纯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除杂分离和提纯 1.某混合溶液含有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钡,为逐一分离其中的金属元素,所加试剂均过量,且理论上氢氧化钠的消耗量最少。所加试剂1-3顺序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钠B.氯化钠、氢氧化钠、硫酸钠 C.氯化钠、稀硫酸、氢氧化钠D.硫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先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会和硝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和硝酸钠,但同时也会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氢氧化银后迅速分解成氧化银,无法将金属元素逐一分离,故A错误; B、先加入氯化钠,氯化钠只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和硝酸钠,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将沉淀过滤出来即可分离出银元素,再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只和硝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的沉淀和硝酸钠,将沉淀过滤出来即可分离出铜元素,再加入硫酸钠,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将沉淀过滤出来即可分离出钡元素,所加试剂顺序正确,故B正确; C、第二个所加试剂为稀硫酸的话,又因试剂均过量,那么在第三种加入氢氧化钠试剂时氢氧化钠要和过量的稀硫酸反应,氢氧化钠的消耗量就比B选项中的多了,故C错误。 D、硫酸银是微溶物,溶液中多了也会沉淀下来,所以第一步试剂加入硫酸钠的话,无法将硫酸钡和硫酸银给逐一分离,故D错误。 故选B。 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操作方法 A FeCl3CuCl2过量铁粉、过滤 B碳粉氧化铜通入足量的一氧化碳加热 C CaCl2溶液稀盐酸过量CaCO3、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化铜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除去杂质氯化铜后会引入新杂质氯化亚铁,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 B、在加热的条件下,不但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碳粉也能与氧化铜反应,该方法会将欲保留的物质反应掉,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 C、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将杂质转化为欲保留的物质,且碳酸钙不溶于水,反应后过滤掉过量的碳酸钙,滤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钙,符合除杂原则,选项正确; D、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将杂质转化为欲保留的物质,但蒸发时过量的盐酸挥发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 除杂的原则: 1、不能引入新杂质; 2、除杂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欲保留的物质发生反应; 3、最佳的除杂方法是除杂剂与杂质反应生成欲保留的物质。 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2017中考化学真题专题汇编——最新科技之可燃冰

2017中考真题专题汇编——最新科技之可燃冰 1.(2017长沙)2017年5月18日,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连续海上开采可燃冰时间最长 的国家,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CH4,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 ) A.-4 B.-1 C.+1 D.+2 【答案】A 2.(2017株洲)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蔗糖溶于水B.开采可燃冰C.生石灰变质D.金属拉成丝 【答案】C 3.(2017威海)2017年我国海域可燃冰开采取得重大突破。下列有关可燃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燃冰是一种纯净物 B.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不易长久保存 C.可燃冰的成功开发利用使“水变油”成为可能 D.可燃冰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环境没有任何危害 【答案】B 【解析】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混合物;B.可燃冰在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常温常压下易分解,不易长久保存;C.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水不可能变成石油。D.可燃冰作为一种相对清洁能源,燃烧时热值高,污染少,但不是对环境没有任何危害。选B 4.(2017枣庄)2017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成功,下列关于“可燃冰”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外形像冰,是天然气冷却后得到的固体 B.“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被誉为“绿色能源” C.通常状况下,天然气和水就能结合成“可燃冰” D.“可燃冰”储量巨大,属于可再生能源 【答案】B 【解析】A.“可燃冰”外形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错误;

2020-2021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省是“三农大省,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1)科学保护和使用土地当前,土壤酸化是引起土地生产潜力减退的重要原因,施用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①在种植农作物之前,首先要检测土壤的酸碱度,请写出用pH试纸检测土壤酸碱度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化肥 某化肥可能含有KNO3、NH4Cl、(NH4)2CO3、(NH4)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成份,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已知:AgCl、BaSO4均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实验探究) (实验评价)在步骤②中不能用氯化钡溶液代替硝酸钡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反思)铵态氮肥不能和熟石灰混合使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____________(只写1个)。 (3)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联合收割机等许多农用设备的工作部件主要由钢铁组成。试计算如果冶炼2000t含杂质2%的生铁,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是 _______? 【答案】向土壤中加入蒸馏水,振荡、静置,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熟石灰显碱性,可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有氨味产生 (NH4)2CO3 AgNO3溶液加入BaCl2溶液会有NH4Cl生成,干扰NH4Cl的检验。 2NH4Cl+ Ca(OH)2 = CaCl2 + 2NH3↑+ 2H2O 3500 t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常见化肥的检验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中考化学专题试题汇编:化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答案)

1.(3分)(2019?岳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B.滴水成冰C.钻木取火D.掩耳盗铃 2.(18牡丹江)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 3.(2018·郴州)下列成语涉及物质化学变化的是() A.大浪淘沙 B.花香四溢C.死灰复燃 D.水乳交融 4.(2018·威海)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③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 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 5.(2019·锦州中考)(1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百炼成钢 D.日照香炉生紫烟 6.(2018·南充)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7.(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8.(2018·宜宾)(2分)下列经典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涉及燃烧反应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9.(2019·荆州中考)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2分)(2019?潍坊)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 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初中化学中考题分类专项

初中化学中考题分类专项 一、按物质的组成、构成、性质、用途、变化等角度分类 1.物质的分类标准有多种,标准可以是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等。请根据所学知识,按照物质的性质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填物质的化学式): 小苏打、一氧化碳、尿素、硝酸钾、甲烷、酒精 分类标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物质:(2)______________(不少于三种) 2.分类就是按照组成、用途或性质等不同标准来归类。下列三种物质中有一种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组成或物质类 3.在初中化学阶段,我们学习过许多物质的应用,如图: 你认为C应当归入(1)组,理由是(2)。 4.归纳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根据所学知识,从变化的角度将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分类: ①洗涤剂除餐具油污;②用水冲洗试管壁上的高锰酸钾;③盐酸除铁锈;④汽油除油污;⑤食醋除水垢;⑥炉具清洁剂除油污。 (1)属于一类的有(填序号);(2)分类的依据是。 5.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是甲、乙两个同学对KN03、Cu0、NaCl、K2S04、H20、NH4Cl六种物质的分类情况,请回答问题: 你同意__________ __ (“甲”或“乙”)同学的分组,理由是_____ ____。 6.归纳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根据物质的构成从N2、C、CO2、He、KClO3、KCl六种物质中选出部分物质归为一类,回答下列问题: (1)选出一组物质的化学式有;(2)这样分类的理由是 。 二、实验分类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面是我们在初中化学课中经历过的实验。

若按实验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进行分类,应将待分类组实验归为(1) 组(填字母),你的分类依据是(2) 。 2.化学实验培养了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增强了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把化学实验从“实验装置、物质的性质、探究的方法”等角度进行分类。现有如下实验: 若请你将实验C 归类,你会选择(1) 组(填“A”或“B”),理由是(2) 。 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课上做过许多实验,例如: 若按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分类,应将实验C 归为(1) 组(填“A”或“B”),理由是(2) 三、按化学式或化学用语的意义进行分类 1.归纳、分类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请根据化学式的意义从“N 2、CO 2、H 2S 、SO 2、Cu 、He ”六种物质中选出部分物质归为一类,回答下列问题:(1)选出的一组物质的化学式 ;(2)分类的依据是 。 2.归纳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根据化学用语的意义,对下列符号N 2、2He 、O 2、H 2O 2、Pt 、H 2、2Ag 、Ne 进行分类。回答下列问题: (1)选出的一组符号为 ;(2)分类的依据是 。 四、自拟分类标准 1.归纳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将我们学过的粒子: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分类标准: ,包括粒子 。 2.比较、归纳、总结是我们学习研究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请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自拟分类标准,对下图进行分类。(填序号 ) 3.下面是同学对盐酸,一氧化碳、水、氧气四种物质分类的几种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你赞同的分类方案是 ;本方案的分类依据是:

初中化学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分类汇总

原子团概念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CO32-NO3-OH-MnO4-MnO42-ClO3- PO43-HCO3-NH4+ 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 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与原子的异同点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2017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工艺流程题

2017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工艺流程题 1.(安徽)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下: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2)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氢气,属于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操作a的名称是_____,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 (4)写出NH4Cl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 (1)CaCO3 =CaO+CO2↑;分解反应。(2)物理;(3)过滤;漏斗。(4)做化肥或氮肥等。 2.(益阳)过氧化钙晶体﹝CaO2·8H2O﹞较稳定,呈白色,微溶于水,广泛应用于环境杀菌、消毒。以贝壳为原料制备CaO2流程如下: (1)气体X是CO2,其名称是二氧化碳;将过氧化钙晶体与溶液分离的方法是过滤。 (2)反应Y需控制温度在0~5℃,可将反应容器放在冰水混合物中,该反应是化合反应,反应产物是CaO2·8H2O,请写出化学方程式CaO2+H2O2+7H2O=CaO2·8H2O 。获得的过氧化钙晶体中常含有Ca(OH)2杂质,原因是CaO或Ca(OH)2过量,且Ca(OH)2微溶。 (3)Ca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 ,过氧化钙晶体﹝CaO2·8H2O﹞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1∶10 。 (4)为测定制得的过氧化钙晶体中CaO2·8H2O的质量分数,设计的实验如下:称取晶体 样品50g,加热到220℃充分反应(方程式为2CaO2·8H2O=====△2CaO+O2↑+16H2O↑,杂质不发生变化),测得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3.2g,请计算样品中CaO2·8H2O的质量分数(CaO2·8H2O相对分子质量为216),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和所属的类别都正确的是( ) A.甲烷、CH4、有机物 B.锰、MN、金属单质 C.氯酸钾、KCl03、金属氧化物 D.氧化汞、HgO、非金属氧化物 2.目前,科学家打算合成一种“二重构造”的球形分子,方法是把足球型的C60分子融进足球型的Si60分子中,使外面的Si原子与里面的C原子结合。下列与这种物质有关的一些说法中,错误的是()。 A.是由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B.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400 D.Si60分子的体积比C60分子大 3.现有①液态氧;②铁锈,③食盐水;④小苏打;⑤氢氧化钾;⑥石油。对上述物质的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A.盐——③④ B.纯净物——④⑤⑥ C.碱——①⑤ D.混合物——②③⑥ 4.许多物质的名称中含有“水”。“水”通常有三种含义:①表示水这种物质;②表示物质处于液态;③表示水溶液。下列物质名称中的“水”不属于以上三种含义的是 ( ) A. 重水 B. 氨水 C. 水银 D. 水晶 5.欲将粗盐提纯并用所得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粗盐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的速度 B.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滤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C.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步骤 D.配制溶液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6.右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碱之间的包含、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⑤所属物质 类别的是( ) A.①单质、③化合物 B.②碱、⑤氧化物 C.④碱、⑤含氧化合物 D.④含氧化合物、③氧化物

2020-2021全国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含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 1.只含一种杂质的硫酸溶液M,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后,再加足量的稀盐酸,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M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B.图中ab间(不含a、b两点)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 C.bc 段表示沉淀部分消失,有气泡产生 D.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两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根据题意,只含一种杂质的硫酸溶液M,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后,再加足量的稀盐酸,开始沉淀增加,然后沉淀不变,最后沉淀减少一部分,然后保持不变。 【详解】 A、M中一定不含有碳酸钠,因为是硫酸和碳酸钠二者反应生硫酸钠和水、二氧化碳,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B、ab过程中沉淀不变,说明加入的盐酸与过量的氢氧化钡反应,氢氧化钡显碱性,故图中ab间(不含a、b两点)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符合题意; C、bc段表示沉淀部分消失,因为溶液中不可能存在碳酸根,故沉淀中没有碳酸盐沉淀,故无气泡产生,不符合题意; D、d点溶液中有溶于盐酸的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的盐,有盐酸与剩余的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氯化钡,还可能有剩余的盐酸,故溶质不少于两种,不符合题意。故选B。 2.下列所示的图象能反映相对应实验的是 A.向pH=12的Ca(OH)2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B.向碳酸氢钠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C.在40℃,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 D.将足量的金属镁片和锌片分别和等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pH=12的Ca(OH)2中不断加水,稀释Ca(OH)2,使碱性减弱,PH不断减小,但不可能会小于7,故A错误, B、向碳酸氢钠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故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的气体质量不断增大,故B正确, C、在40℃,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由于温度不变,故同温下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错误, D、将足量的金属镁片和锌片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产生氢气的氢元素全部来自酸,故当消耗的稀硫酸质量相等时,产生的氢气也相等,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解答图像类的题目抓住“三点一走势”,即首先看清楚横、纵坐标各表示的量,然后从起始点、转折点、终点还有量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分析解答。 3.将含有酚酞的Ba( 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电导率越大,说明溶液导电性越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2017中考化学工艺流程题汇编(精编WORD版)

2017中考化学工艺流程题汇编(精编WORD版) 在潮湿空气中易变质。CuCl的制备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 和水)的氯化钾提纯,并制得纯净的氯化钾溶液,某同学设计的实验流程如下:备七水合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其工艺流程如下:

①若试剂X是SO2,转化原理为SO2+Fe2(SO4)3+2Y=2FeSO4+2H2SO4,则Y的化 8.(2017?江西)碱式碳酸镁是一种新型阻燃剂,其工业制备流程如下: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固体混合物A 的组成进行实验研究,已知A 中可能含有K 2CO 3、KCl 、Fe 2O 3中的一种或多种,请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问题(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反应均恰好完全进行) (1)A 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K 2CO 3、Fe 2O 3(写化学式) (2)溶液G 中大量存在的酸根离子是Cl - (写离子符号) (3)写出③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FeCl 3+3KOH =Fe(OH)3↓+3KCl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填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11.(2017?成都)工业上炼铁炼钢和轧制钢材的主要流程如图. 已知生铁的含量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1)反应:①Fe 2O 3+3CO =====高温 2Fe +3CO 2,②Fe 2O 3+3C =====高温 2Fe +3CO .属于置换反

同学为了除去其中的MgSO4和CaCl2,得到纯净的KCl,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3)该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除去过量的碳酸钾和氢氧化钾. 13.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 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他们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等.以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同时含有少量的Fe2O3、FeO等)为原料制TiO2,再由TiO2制金属Ti 的工艺流程如下:

中考化学专题分类:创新题

中考化学专题分类:创新题 1.(吉林)请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答案】(1)< (1分);(2)纯净物(1分);(3)C(1分);(4)P2O5(1分) 【解析】(1)白醋是酸,pH<7;(2)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3)金刚石含有C元素;(4)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 2.(安徽)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示正确的是为() 【答案】 A 【解析】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地壳中元素含量:氧>硅>铝>铁;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不能生成盐。故选A。 3.(重庆B)小明笔记中有处错误你认为是图中的哪一处()

A.a处 B.b处 C.e 处 D.d处 【答案】B 【解析】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用一氧化碳在高温下与氧化铁,利用了一氧化碳还原性把铁从氧化铁中还原出来,一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氧化铁发生了还原反应;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B。 4.(南京)如图为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对应浓度的盐酸反应的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越大,V时所得溶液的pH越大 B.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剂,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C.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反应速率相同 D.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溶液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c 解析:A、由图可以看出是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在a、b、c 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即pH=7时,需要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相等,因此所用盐酸浓度越大,需要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也越大,V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的pH越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B、是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剂,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由于反应物浓度不同,反应速率不相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随着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多少,溶液分别显酸性、显中性、显碱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5.(成都)如图物质经一步反应转化的两种途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为SO2 B.X只能是硫酸 C.②可能有沉淀生成D.①②属于复分解反应

初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按单元分类汇总

初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按单元分类汇总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1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其电荷数(注意正负)。 12.氧一般为-2价,但过氧化氢中氧是-1价(注意氢不是+2价),氟氧化物中氧为正价。

2017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 考点56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含解析)

考点56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一、选择题 1.(2017广西省来宾市,题号23,分值2)为了探究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将形状、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分别放入装有X溶液的试管中,通过观察现象即能得出实验结论。则X溶液是 A.稀硫酸 B.硝酸银溶液 C.氯化铜溶液 D.氯化镁溶液 【答案】A 【解析】A.相同的条件下,金属越活泼与稀酸反应的速率越快;将形状、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的试管中,镁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锌表面产生的气泡较少且慢,铜表面无气泡产生,由此可得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Mg>Zn>Cu,A正确; B.镁、锌、铜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红色的金属铜,三个反应现象基本相同,无法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B错误; C.镁、锌均能与氯化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两种反应的现象基本相同,无法判断镁、锌的活动性强弱,C错误; D.镁、锌、铜与氯化镁溶液均不能发生反应,不能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D错误。 2.(2017广东省广州市,20题,2分)化学小组为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方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实验甲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 B.由实验乙可知金属活动性:Cu>Ag C.由实验甲、乙、丙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Ag D.实验甲中的CuSO4改为CuCl2不能完成本实验探究 【答案】D 【解析】打磨后的铝丝加入硫酸铜溶液中,铝表面出现红色的固体,证明铝的活动性强于铜,A正确; 铜丝加入硝酸银溶液中,在铜丝表面出现黑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可证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B正确; 由实验甲、乙可证明铝、铜、银的活动性顺序为:Al>Cu>Ag,C正确; 硫酸铜、氯化铜均为可溶性铜盐,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也可与氯化铜溶液反应,可将硫酸铜溶液换成氯化铜溶液完成上述实验,D错误。 3.(2017湖南省娄底市,题号31,分值2)某同学为了探究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做了如下实验。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金属活动性的探究的知识点,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前金属可以置换出酸中的氢,生成氢气,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出后面的金属。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加入 2

2010中考化学分类汇总整理-实验精选一

2010中考化学实验试题精选汇编(一) 1、(2010山东烟台)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基础。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少量液体(B)过滤(C)闻气味(D)稀释浓硫酸 答案:C 2、(2010山东烟台)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分子的运动,与VCM仿真实验的“氨气分子的扩散”实验相吻合。 3、(2010山东烟台)要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A)CaCl2固体(CaCO3) 加足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B)NaCl固体(Na2CO3) 加足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C)Fe粉(Cu)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MnO2固体(KCl)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BD 4、(2010山东烟台)(7分)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天,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旱。 (1)有些村庄打深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 是,测定地下水的酸碱度可用。 (2)有些村民取浑浊的坑水作生活用水。有同学利用所学的知识将浑浊的坑水用右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中小卵石、石英沙的作用是。如果将石英沙与小卵石的位置颠倒是否可以,为什么? 。

(3)如果地下水硬度大,或者坑水中病原微生物过多,都可以采取方法,来降低硬度和杀灭病原微生物。 (4)许多地方以液氮或干冰作增雨剂实施大面积人工降雨。液氮或干冰增雨的原理是 。 (5)身处旱区之外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举一做法) 答案:(1)肥皂水pH试纸(或pH计) (2)过滤不可以,降低净水效率(或过滤速度减慢等) (3)加热煮沸(4)它们在云层中变成气态时(或液氮气化、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水蒸气凝结成小雨滴(5)节约用水(或为灾区捐款、捐水等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5、(2010山东烟台)(6分)2010年1月7日,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的一个装有液化气等轻烃的罐区发生爆炸。消防官兵在灭火中使用了很多水炮对着火的罐体不断喷水,经46小时终于将火扑灭。环保部门监测发现:空气中粉尘颗粒增多,比正常值超出八倍。 (1)水炮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2)目前计人空气污染物的项目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可吸人颗粒物、等。 (3)当地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爆炸现场附近的空气中是否含有CO气体。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山东各地市2019年中考化学分类汇总-化学和生活(无答案)

1.滨州(5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食品工业上,(填序号)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A.食醋B.小苏打C.菜籽油D.食盐 (2)厨房中铁铜的锈蚀主要是铁与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3)某水果蛋糕的制作原料主要有:鸡蛋、面粉、白砂糖、牛奶、橄榄油、猕猴桃等,其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4)某钙片部分标签如图所示,其成分中只有碳酸钙含有钙元素,则此钙片中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5)下列材料属于天然材料的是(填序号) A.不锈钢B.玻璃C.塑料D.棉花 2.德州(4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大枣含有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等营养素,其中能起到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预防疾病作用的是。 (2)净化水时放入活性炭除去色素、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性。 (3)家庭中常用洁厕灵(有效成分为盐酸)去除尿垢(其中含有碳酸钙)。写出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东营(8分)化学与杜会生活

(1)从铁、生石灰、烧碱、小苏打、硫酸铜中选择符合题意的物质(用化学式填空)。 常用来配制波尔多液的盐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份是。 (2)生活中常用二氧化碳灭火而不用氮气灭火的原因是。 化学与传统文化 (3)北宋《浸铜要略序》载“山麓有胆泉(硫酸铜溶液),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4)《汉代古火井碑序》记载:“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气指天然气),引井火以煮盐”,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4.菏泽(6分)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综合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请根据要求用氨气、碳酸氢钠、氧气、甲烷四种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①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②溶于水呈碱性的气体是; ③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④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 (2)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合理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低血糖患者每天都应摄入一定量含糖类的食物,下列物质中富含糖类的是。 A.鸡蛋B.牛肉C.大豆油D.面包 ②油炸食物不宜多吃,因为长时间煎炸会产生有毒物质丙烯醛,该物质在空气中可以完 全燃烧,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X+7O2点燃6CO2+4H2O,则X的化学式为。 5.菏泽(5分)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请利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

2017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

专题七实验探究题 1. (2017甘肃省卷)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家用普通干电池中含有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剥开电池时闻到氨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氨味?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能闻到氨味说明含有铵盐(如NHCI);黑色固体可能有铁粉、氧化铜或二氧 化锰.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I .小聪取适量黑色物质与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强烈氨味,再用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观察到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实验II .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_,取不溶物进行实验. 【交流讨论】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I .熟石灰(或烧碱或其他碱性物质); MnOn 【交流讨论】2fQ 2fO+Of. 【解析】实验I.铵盐与碱混合会放出氨气,所以取适量黑色物质与熟石灰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故填:熟石灰(或烧碱或其他碱性物质); 实验n.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过滤,取不溶物进行实验; 1. 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生成,溶液不变色,说明黑色粉

末中一定不含铁粉与氧化铜; 2、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H 2C 2 (或过氧化氢)溶液,向上述试管中伸 入带火星的小木条?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生成,黑色粉末中含有二氧化锰. 【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会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H 2O 吭—2HaO+O f; 2. ( 2017 ?盐城)小明取酸性锌锰干电池进行探究,他发现电池内部结构如图 1所示。 【查阅资料】(1)锌皮为金属锌(含有少量的铁) (2) 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 Mn? ZnCI 2和NH 4CI 等组成 (3) 有关数据见下表 温度/C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HCI 29.3 37.2 45.8 55.3 65.6 77.3 Zn Cl 2 343 395 452 488 541 614 【实验探究一】小明取适量黑色糊状填充物,按图 2所示实验流程进行探究。 (1) 溶液A 中溶质主要有 (填化学式),操作H 中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实现两者分离的依据是 ; (2) 欲从固体M 中得到较纯的 MnO,操作川可采用的简便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小明取电池外壳锌皮,用砂纸打磨干净,剪成小块,进行实验。 (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有 Zn CI 2生成。 ①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__反应。 ② 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也能生成 ZnCl 2的有 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 ZnO 与稀盐酸 B. ZnSO 4 溶液与BaCt 溶液 C. ZnCO 3与 NaCI 溶液 D.Zn(NO 3 ) 2溶液与 NHCI 溶液 黑鱼糊状 黑色糊状 辭】r 填充物 操作11 超岌液缩、冷却热饱和痞瀚 操作IU XInO 3 -碳棒 L 锌皮 團1 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