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方舟子对中医评论的逻辑性

浅谈方舟子对中医评论的逻辑性

浅谈方舟子对中医评论的逻辑性

近日,方舟子发表了一些诋毁中医的文章,把中医和其它乱七八糟的民间医术”打入了“另类医学”,接着又以“反伪科学组织CSICOP”的名义把中医称作“玄学、巫术、伪科学”,最后又亲自出马,自称从“科学不是什么”的角度逐步批驳了中医的“科学性”。

源于易文化所构建起来的阴阳模型是中医的最基本模型,人体的组织结构,五脏六腑、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辨证、治疗原则与大法、药物性能等等,都离不开这个模型。上古先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及原始的医学思想,被《周易》的作者巧妙而生动地蕴藏在有关的卦、爻辞及“十翼”中的有关论述之中,经文涉论医理,主要有39卦,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阴阳两仪说为中医学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则。然而方舟子却给了中医一些批评。

方舟子认为,“中医不具有科学性,这使得它成为‘神医’的避风港。和现代医学不同,中医的理论本来就是模糊、粗糙、充满主观的想像的,没有客观的判断标准,而中医的疗法也没有必须用科学方法验证的要求。‘中医和西医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往往是中医拒绝科学验证的借口,‘神医’当然也可以为我所用。虽然在‘神医’被揭露的时候,总会有在医疗、科研机构任职的中医出来试图撇清‘神医’与中医的关系,但是历史上和现实中中医流派那么多,都自诩正宗,彼此都不服气,凭什么就不许‘神医’举中医的招牌呢?‘神医’最受诟病的是他们靠偏方治大病,但是翻翻至今仍备受中医推崇的中医经典著作,例如《本草纲目》,里面治大病的偏方还会少吗?其中有的偏方及其理论依据,比今天的‘神医’所提倡的,还要荒唐得多。”我个人认为,中医学讲究整体观,把人看作一个小宇宙,五肺六腑间相生相克,辩证地看待心理、环境、气候、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中医所以会被人误认为不具科学性,恰恰是我们对中医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在现代中医教育教育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试图通过尸体解剖去认识只有活体才存在的经络等等,把中医教育搞得不西不中。也许是《黄帝内经》太完美,以至于现在急功近利的人们不能完整,准确地认识、把握,才导致出现“中医不具科学性”的问题,作为炎黄子孙,为自己的健康、为人处事,不管是否是医务人员,都有必要去学习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

“科学讲究创新,绝不崇古,因此在科学中不存在人人必读、必信的经典”。不错,科学是讲究创新,已经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们对此早有深刻体验,而像孔夫人那样“崇古”的学人在现代也并不多见。但是,如果“科学中不存在人人必读、必信的经典”,岂不意味着一个学物理的人不必读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定律等等、“经典”便可以直接成为懂得相对论的大师?如此,全球的中小学乃至大学“基础性”科学教育岂不完全多余?,因此从逻

辑的角度分析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中医则不然,《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代文献是中医学生必读、必背、必信的至高无上的经典,是他们诊断、处方的依据”。“必读、必背”的总是有的,现代科学的学习过程也一样,但“必信”的帽子确是方舟子强加于人的。上述所提“经典”之后研究中医的著作汗牛充栋,又岂是“必信”的结果?方舟子坚持认为:“科学研究的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它没有国界,不具有民族、文化属性”,所以“中国人并不需要先去学习西方文化才能掌握现代医学”,而把“中医当作中国特有的科学”也是荒唐的。此番论断貌似有理,但却是极其片面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固然有超越国界、民族的结论,但科学的源头却永远离不开其所属历史文化积淀。正因如此,我们才在学西医百年后临床医术不次于欧美,但在所谓现代医学理论、原创西医药方等方面依然基本亦步亦趋的“零发现”的现实。正如我们的杨振宁、李振道们到了欧美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而在国内的智商不低于他们的科学家依旧落后一样。并非单单因为“国外研究条件好”,而是文化传统和氛围大不相同所致。

“中医做为一个辩证的玄学系统,表面上尽善尽美,总体上无法加以否证(不排除对特例的否证),也就缺乏自我改善的能力,只能靠外来的力量扬弃。如果不是现代科学,我们大概还在相信中医的许多谬说。所以两千年前中医是这个水平,两千年后还是这个水平。从前中医对破伤风、痨病、水肿、哮喘、梅毒等等束手无策,死人无数,现在依然是束手无策,全靠现代医学来治,而现代医学从前也治不了的。一般的疾病,在中医手里也成了疑难病症,各执一词,争辩不休。”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到方舟子对中医是排斥的,钱学森说过:“西方医学之短,恰恰为中医学所长。中医学立足于自然过程和生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和多种药物与非药物防治之法,无论是现代难治病,还是康复保健都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不仅认识到西医的不足和日益面临的困境,也认识到中医自己独特的长处和优势。但他对于中西医比较的认知也仅限于表象,并没有深入到各自内在的原理乃至上升到东西文化层面的本质差异上去进行把握,这就使得钱学森即使看到西医的不足最终还是要中医走上科学化的道路。我们知道西医在近代正是基于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之上才摆脱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式的思辨和臆想的状态,走上了实验医学的发展路线。这就是说西医的内在原理和根基就是现代科技理论,那么西医的不足和困境也正是现代科技对人体认识的不足和困境。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中医还需要把自己的根基建立在这样一个对人体认识有着根本缺陷的现代科技之上吗?方舟子在对待中医的态度上将西方文化中心论之下的唯科学主义的狭隘性和排它性表现得一露无遗。方舟子认为中医应属于中国文化中的玄学部分,根本不是科学,这种对中医的文化归属本身并没有错,中医的确与西方现代科学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但他基于唯科学主义的信仰,对非科学的认知途径进行大加贬低和诋毁,却是唯科学主义的独断与狭隘的表现。他的这种贬低中医认知有效性的态度无视人类认识论的多样化,也是对人类智慧的贬低。

“现代医学研究跟别的实验科学并没有什么不同,遵循的也是‘观察-建立模型-预测-验证’这一套方法。相反的,中医著作中却充满了无法检验的预测。比如历代中医家都断言夜半受孕,生子必寿且富贵,怎么检验?孙思邈断言:‘但能御十二女而不复施泻者,令人不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自固者,年万岁矣。’又怎么个检验?只是一套美丽的空想。”这些问题有些并非是不能检验,另外检验也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但方舟子对中医充满了无法检验的预测,就去抵制它,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仅仅在一些已知的领域中验证,在未知领域却无法预测,但我们还是认为它为科学,而且对于某些问题,按照方舟子苛刻,吹毛求疵的检验条件,往往很难验证的,也不能说不能严格验证就是谬论。

“在科学出现之后,就必须毅然抛弃过时的理论,而代之以科学的理论方法,如此才有发展的可能。西医抛弃得早一些,发展得也就快一些,看看近百年来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再过几千年也赶不上,如果还再对着两千年前的理论顶礼膜拜的话。”如何来定义和确定过时,是方舟子需要回答的问题。不能发展并不代表过时,比如有些已经发展到很完美的理论就不过时。中医的发展还受到许多方法的制约,而且中医研究的问题并不象西医那样广泛,导致了它的发展缓慢。好的东西始终是好的,即使有更好的替代物,我们也不能说它是谬论,另外西医并不能够替代中医,比如中医治本这方面优越于西医。毒副作用方面,中医和西医都有自己的问题。还有方舟子等所谓科学家否认辟谷的真实性,认为现代医学可以得出人不能7天不吃饭,否则要饿死,这样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尽管有些不足,我们应该包容它。

————————————————

参考文献:

《批评中医》方舟子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