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中的典故

古诗中的典故

古诗中的典故是指古诗中引用的历史故事、传说或者寓言等。这些典故通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能够使古诗更加生动、形象、深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典故:

1. 煮豆燃萁:这个典故来自曹植的《七步诗》,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类社会中的内部斗争和分裂。

2. 画龙点睛:这个典故来自张僧繇的画龙点睛传说,比喻在事物上加上关键性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细节,使得事物更加生动、形象、深刻。

3. 精卫填海:这个典故来自《山海经》,讲述了一个名叫精卫的小鸟为了填平大海,每天从山上叼着小石头和树枝投入海中,不怕困难和艰辛。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毅力和决心。

4. 吹箫引凤:这个典故来自传说中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箫史的故事,两人共同演奏箫乐,引来了凤凰。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美妙的音乐和和谐的夫妻关系。

5. 破釜沉舟:这个典故来自秦末战争时期,项羽为了激励士气,下令破釜沉舟,表示不胜利不回头。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人为了达到目标而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6. 桃李满天下:这个典故来自唐代宰相狄仁杰的故事,他为官清廉,且门下学生很多,遍布天下。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教师的辛勤耕耘和丰硕的成果。

7. 梦笔生花:这个典故来自李白的故事,传说他梦中得到了一支生花的笔,从此文思泉涌,才华横溢。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文人的灵感和才华。

8. 闻鸡起舞:这个典故来自《晋书·祖逖传》,讲述了一个叫祖逖的人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的故事。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勤奋和进取心。

9. 孟母三迁:这个典故来自《孟子·离娄上》,讲述了一个为了让儿子受到好的环境影响而多次搬家的故事。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强调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10. 雪中送炭:这个典故来自南宋时期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张三的人在寒冷的冬天给一个快要冻死的人送去一桶炭火。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古诗文常用典故50例-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

古诗文常用典故50例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5.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6.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8.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9.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0.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1.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2.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13.折腰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语文古诗词:藏在古诗中的80个典故

语文古诗词:藏在古诗中的80个典故 1、 湘妃竹。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 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 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如恩爱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 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5、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6、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 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8、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9、登高 重阳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1、杜康 传说杜康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典故1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 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 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 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 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 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 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 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 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宋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3)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中国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篇1 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 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楼兰 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双鲤

古诗词里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

古诗词里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古诗文中的这27个典故

100条历史典故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gǔn)、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 chà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ó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ù)”,比干被挖心、萁(qí)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15、“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í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古诗文常用典故50例

古诗文常用典故50例 2021-10-31 06:15·老谢语文堂 积累:古诗文常用典故50例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5.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6.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8.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9.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0.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1.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2.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13.折腰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14.沉鱼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苌弘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诗词中常见122典故大全

高三语文导学材料 古诗词中常用122个典故 1、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碧血: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 《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 《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 如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

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

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 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一些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还能够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 一、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一个学者看到一匹白马,却 说它不是马。他的理由是:白马是有色的,而马是无色的,所以白马不是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观察和判断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客观的分析和思考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黄粱一梦 黄粱一梦是《列子》中的一个典故。故事中,一个人梦见自己成了一个国王, 过上了富贵的生活,但当他醒来后才发现这只是一个梦境而已。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三、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是《史记》中的一个典故。故事中,勾践被吴国囚禁,他卧在薪上, 尝过苦胆,发誓要报仇雪恨。后来,勾践成功解放吴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只有经历了磨难和苦难,才能够取得成功。 四、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是《诗经》中的一句诗。这句诗形容了学问的广泛传播和人才的辈出。桃李是植物的名字,用来比喻学问的传播,满天下则表示遍布全国。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学问应该广泛传播,人才应该辈出,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飞黄腾达 飞黄腾达是《左传》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形容一个人一夜之间变得富有和权势,就像坐在飞黄之上一样。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机遇会让一个人一夜之间改变命运,但是成功并不是偶然的,需要有足够的准备和努力。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常见典故,中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希望中小学生能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深刻的寓意。这些典故不仅 来源广泛,而且贯穿于古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通过解析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一、《离骚》中的典故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充满了许多典故。其中最著名的是“东篱把酒,对影成三人”这句诗。这一典故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故事中,庄子对 着井中的倒影自娱自乐,形成了“对影成三人”的典故。屈原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二、《静夜思》中的典故 李白的《静夜思》被誉为古代诗词中的绝世佳作。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 记·报任少卿书》中的故事。故事中,报任少卿在夜晚思念家乡,写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李白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三、《红楼梦》中的典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融入了许多典故。其中最著名的是“葬花吟”这一段。这一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曹雪芹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红楼梦的无奈和悲凉之情。 四、《水调歌头》中的典故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词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 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的故事。故事中,魏其武安侯潘安因为爱慕王昭君,写下 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苏轼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的典故来源广泛,涵盖了历史、神话、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通过解析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见解。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古诗词的精神,让这些典故继续在我们的文化中发扬光大。

10分钟读懂:古诗文中最常见的30个典故

10分钟读懂:古诗文中最常见的30个典故 1、尺素: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索书。”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2、雕虫: 语出汉代扬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唐李贺的《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3、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5、古乐曲: ①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②梅花落——曲调名。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由《落梅花》的笛声想像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有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了冷落的感受。 ③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变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颦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④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靡靡之音。 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主。 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⑥行路难——古曲,多言世路艰辛及离别伤悲之情。 唐李益《从军北正》:“天山雪后海风残,横笛遍吹《行路难》。” ⑦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到关于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感知乐曲的高妙。 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

古诗词中经常用到的30个典故,读懂了受益匪浅、智慧剧增

古诗词中经常用到的30个典故,读懂了受益匪浅、智慧剧增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含蓄之美,古典诗词文学中更是经常使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典故用的好,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青衿、抱柱、尺素、还珠.....这些典故的含义,您都知道吗? 典故的来源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等。第二类来源于历史上或者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第三类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籍上的故事。今天跟大家分享30个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典故,一起欣赏诗意中华。 1.梦蝶 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庄周,实在难以分辨。后“梦蝶”多用来比喻做梦、梦幻,和变幻无常的事物。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无题》 2.化碧 苌弘化碧,苌弘是周敬王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后蒙冤被人所杀,其血化为碧玉,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 一腔热血勤珍重,死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瑾《饮酒》 3.青衿 青衿,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多用“青衿”代指读书人。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 唐-----杜甫《折槛行》 4.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好久,却不见女子到来,这时候河水开始上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

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用来比喻坚守信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唐-----李白《长干行》 5.尺素 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 6.黍离 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过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 7.还珠 还珠,古时候,合浦地盘产珍珠,可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东汉的孟尝到这里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比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 8.投笔 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张骞立功西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9.东山高卧 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唐-----李白《梁园吟》 10.柳营

古诗词中的典故

古诗词中的典故 这些典故是牧延从古诗词中收藏并整理的。 1、“鸿鹄” 据《史记·陈涉世家》,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时有鸿鹄之志,后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吴潜《八声甘州》 2、“抱柱” 相传尾生同一女子相约桥下,未等到女子来。河水猛涨,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李白《长干行·其一》 3、“怀橘” 典故出自《三国志》,陆绩随父在九江见袁术,袁术用桔子款待。陆绩将两个桔子放在怀中,拜谢告辞之时,桔子落地。袁术嘲笑客人为何将桔子带走,陆绩说准备带回给母亲吃,袁术对陆绩(的孝心)“大奇之”。后以怀橘指孝顺双亲。 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奉祠养亲》 4、“还珠” 古时合浦盛产珍珠,因太守贪婪,珍珠都转到别的地方。孟尝任太守后,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比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杜牧《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 5、“化碧” 周敬王时刘文公属下的大夫苌弘蒙冤,因忠于刘氏被人杀于蜀地,其血三年化为碧玉。后遂以“化碧”比喻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而死或忠心不泯。 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朱敦儒《木兰花慢》 6、“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春夏季节,杜鹃彻夜啼鸣,啼声清

脆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后人以杜鹃叫比喻伤怀、惆怅的情感。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惯,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8、“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官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必知的70个古诗词文化典故

70个古诗词文化典故 1.斑竹 潇湘竹。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上生了斑痕。“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刘禹锡《秦娘歌》) 2.比翼鸟、连理枝 传说中鹣鲽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夫妻恩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3.烂柯 出自任昉《述异记》。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几个童子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发现斧头柄全烂了。回到家,同时代的人都不在人世了。比喻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采薇 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周朝建立后,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后以此比喻隐居不仕。“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5.长亭 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6.尺素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 7.登高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归隐东山。后泛指隐居。“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李白《梁园吟》) 9.杜康 传说杜康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10.东篱 表现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情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11.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下令在介之推忌日禁火,只吃冷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翊《寒食》) 12.汗青 古时写字用的竹简,需先用火烧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3.红豆 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以其象征爱情或相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 14.画眉 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妆罢低头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15.金乌 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代称太阳。“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韩愈《李花赠张十一暑》) 16.楼兰 汉代,楼兰国经常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7.梦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亦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18.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殿中,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88个古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88个古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来源:高考语文资讯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

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说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