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空空偈

空空偈

空空偈
空空偈

空空偈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动。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

喜也空,悲也空,无非都是在梦中。缘也空,孽也空,前生后世觅无踪。诗也空,曲也空,随风飘落任西东。帅也空,丑也空,转瞬即是白发翁。春也空,秋也空,繁华过尽就是冬。江也空,海也空,几度轮回做田耕。情也空,义也空,大难来时影无踪。爱也空,恨也空,人生陌路不相逢。

-

成也空,败也空,百年身后罪名声。真也空,假也空,真真假假两难清。食也空,色也空,酒囊饭袋养残生。亲也空,戚也空,亲荣戚贵才沟通。苦也空,乐也空,苦乐从来不均衡。身也空,意也空,体魄刚强路难通。

-

斗也空,让也空,争来让去不兼容。非也空,是也空,是非自古不分明。

福也空,祸也空,祸福相依一路行。恩也空,怨也空,恩怨相交一杯羹。

也空,歹也空,好歹尽在不言中。

善也空,恶也空,善恶相报难公平。

-

醒也空,梦也空,一枕黄粱事无成。活也空,死也空,生难死易奈何终。朝走西,暮行东,人生犹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夜来听到三经鼓,转身就见五更灯。从头到尾晕转向,人生一世空空空!……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94-女子-吐血参禅 剃头开悟 这名女子可伏狮——行刚

94■吐血参禅剃头开悟这名女子可伏狮——行刚 体味人生的无常 祇园行刚(公元1597至1654年),名行刚,号祇园,俗姓胡,嘉兴人。处士胡日华之女。(注: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胡日华,字养素,嘉兴竹里人。宋经学家胡安国裔孙。由庠生入国学,不愿受职,筑园林以隐。德望倾一时,为乡饮大宾。) 自幼,行刚即秉至深性情,爱好禅静。但父母不遂她愿,将她许配给秀才常振(有说常振未)。婚后不久,常振去世。她独自奉养翁姑。31岁丧父、34岁丧母,行刚体悟人生无常,发愿修行,誓了生死。 嘉兴金粟寺,有密云圆悟(1566~1642)禅师。行刚前往请教怎样学禅。悟禅师见她丧服还没期满,暂时没有收她为弟子。 参话头吐血数升 服丧期满,悟禅师正式接受行刚为弟子。三十五岁时,行刚剃发染发,受具足戒,哀请悟禅师开讲人生真谛,禅的要妙。 密云甚器重她,让她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行刚痛彻追究,体不沾席。但久无入头,未曾参透。 后来悟禅师离开金粟寺,石车通乘禅师继席。行刚又向乘禅师求法,请求开示:“大师慈悲,弟子学禅,久思不得其门而入。不知究意该怎么样,才能入山探宝,不致空回?” 乘神师道:“你可把这句话头,仔细参究:爹娘在没有生下你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个什么模样?” 行刚得了话头,一心参究。白天思量,晚上思量,行也思量,坐也思量,百计思量,没个入口处。日煎夜熬,劳心思虑,深加逼拶,直至有一天,行刚呕血数升,依然参究不辍。 剃头的时候开悟 一天,行刚头发长了,去剃头。剃头师父动作干净利落,剃刀在行刚耳边沙沙作响。剃刀的爽利声,让行刚心头感到一阵透亮:愿来用看话头的方法,一旦

横扫百种杂念,千种妄想,话头本身,就会失去意义而变成包袱。现在我何不也像剪子落发那样,把那话头的渣滓,来个彻底的扫除? 行刚豁然大悟,触目遇缘,无不了了。她写下自己的开悟偈: 父母未生前,虚凝湛时圆,本来无见少,云散露青天。 石车通乘禅师见行刚豁然贯通,于是授给她如意祖衣,印可(承认参禅合格)了她。(注:通乘(?~1657),字石车,俗姓朱氏,金华人。明末清初诗僧。年二十六弃家受具,远参天童密老人,机契得法。继席海盐金粟寺,宗风颇振。(见《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此后,行刚在胡庵闭关九年。攻苦食淡,艰辛备尝。 了不起的伏狮院 闭关期满,行刚道业非凡。五十一岁,应请入住梅溪伏狮院。在这里,她首创了庵中禅堂,订立规矩法度,森严峻绝,尼众整肃,戒行森严,禅观清寂,接应学人时棒喝自在,法矩清严,法席兴盛,伏狮院成为江南有名的禅宗尼庵。 出家众、白衣居士向她瞻礼求法者,日不间断。当世士大夫家的闺阁女子,没有不向她虔诚请教的。世间人,无论识与不识,闻其风范,都以手拍额,赞叹道:这真是古佛再世啊。 看她在升座中云: …僧问:“开炉结制,龙象骈臻,今日和尚升座,将何法示人”?师竖一指。 进云:“诸佛未出世,人人鼻孔撩天,出世后为什杳无消息”? 师打云:“你分柝看”。 僧一喝,归位。 师乃云:“从来个事人皆具,何必山僧落二三”。 喝一喝,云:“喝处掀翻海岳,认将为喝成肴誵,笑看结角罗纹处,铁眼铜睛不易窥,且道超宗越格一句作么生”?道: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 卓拄杖,下座。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的方式 训诂的方法指的是探求词义的方法。前人习惯把它分成三类:声训、形训和义训。 (一)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具体地说,就是用音同、音近或音转的字来解释词义。这是前代训诂学家常用的一种训诂方法。 因声求义的方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 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 《孟子·藤文公上》:“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一类训诂,在当时的文献正文里,已经屡见不鲜了。 秦汉间的《尔雅》和汉代的《说文》、《方言》、《释名》等训诂专著,多半都用这种训诂方法。尤其是《释名》,几乎全用声训。 例如:《释山》:“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同音相训) 《尔雅·释言》:“宣,缓也。(音近相训) 《说文·上部》:“旁,薄也。”(音转相训) 声训有时还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具体有三种方式: (1)用声母训声子,例如:《尔雅·释言》:“讹,化也。”《释名·释形体》:“帽,冒也。” (2)用声子释声母,例如:《尔雅·释言》:“干,扞也。”《说文·古部》:“古,故也。”《释名·释形体》:“眉,媚也,有妩媚也。” (3)用声母相同的字相训,例如:《尔雅·释言》:“葵,揆也。” 《释名·释形体》:“恭,拱也。” 二、形训——因形求义的方法 形训就是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如《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荀子·劝学》:“天见其明。”注:“明谓日月。” 汉代以后,经师的解经,《说文》等书的释义,都常用这种形训的方法,如《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郑众《周礼注》:“忠,言以中心。” 《周易·讼卦》释文:“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说文解字》可以说是形训的专著,它对字形的解说多半是为了释义。例如:命:使也。从口令。 吠:犬鸣。从口犬。 戒:警也。从共戈,持戈以戒不虞。 之所以可以采取形训的方法解释词义,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形体与词的本义有直接关系。 三、义训——直陈语义的方法 义训并不借助于字形和字音,而是直接陈述语义。从解释词和被解释词的关系来看,这种训诂方法又可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同义相训 有的是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同义词。例如: 《尔雅·释言》:“增,益也。”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水浒传》中的偈语

水浒传》中的偈语 偈,又作伽陀、偈陀。意译为偈颂、颂。系与诗之形式相同,以一句五言或七言表现的韵文,一般以四句为一偈。禅宗僧人多以之表现悟境、表达思想,在受戒等佛教仪 规中亦常见。《水浒传》中保留了一些偈语,本文拟对此进行梳理和考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书中第四回,鲁达在五台山文殊院剃度受戒时,智真长老作了两首偈语。一是鲁达要求保留自己的髭须,智真长老道:“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除,免得争竞。”(《水浒全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 年,第33页。以下引文版本同,只注明页数。)僧人出家需要剃发,这在佛教经律中是有规定的。《毗尼母经》卷三:“剃发法,但除头上毛及须,余处毛一切不听却也。所以剃发者,为除憍慢自恃心故。”智真长老此偈,表面上是要剃去鲁达的髭须,实际上是要求他除去憍慢争竞之心。另一首是智真长老为鲁达赐名时所念:“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第33 页)灵光指众生本具之佛性,清净无染,灵照而放光明。智真长老早已了知鲁达的根性,故有此偈。其中,“智”字一是体现出鲁智深的辈分,与智真长老同辈,同时也暗应“灵光” ,而“深”字则暗合“佛法广大” 。智真长老此偈,从结构和内容上来讲,都是相当精巧的。另外,第五回鲁智深离开五

台山时,智真长老赠给鲁智深第三个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第40 页)应该说,这首偈子是对鲁智深一生的点化。“遇林而起”,“林”自是指林冲,鲁智深为搭救林冲而恶了高太尉,从而走上了落草的道路。“遇山而富”,当指鲁智深于二龙山落草一事。“遇水而兴” ,“水”应该指的是梁山泊。至于“遇江而止” ,前人解“江”为宋江,并据此推断《水浒传》全书应结束于第七十回,后面的章节皆为后人所续。笔者虽然也同意《水浒传》的前后半部分不出于同一人之手,但此点似乎并不能作为证据。因“江”字亦可解为钱塘江,“遇江而止” ,正可与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坐化浙江相印证。第九十回,宋江于五台山参禅,智真长老共说了三首偈子,一是宋江向长老问禅:“宋江向前拈香礼拜毕,合掌近前参禅道:‘某有一语,敢问吾师:浮世光阴有限,苦海无边,人身至微,生死最大。 '智真长老便答偈曰:‘六根束缚多年,四大牵缠已久。堪嗟石火光中,翻了几个筋斗。咦!阎浮世界诸众生,泥沙堆里频哮吼。'” (第710 页)此偈代表了佛教对人生的态度,指出众生不求解脱,只在混浊的世上挣扎,殊不知人生如电光火石,倏忽即逝。第二首是智真长老对梁山众人前程的点化:“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第710 页)“当风雁影翩”一句,使人想起第一百十回《燕青秋林渡射雁》,宋江

第12讲训诂方法·形训.

第12讲训诂方法·形训 所谓训诂方法,就是指训释词语的传统释义方法。训诂的方法很多,有注音法、析句法、校勘法、释义法等,前代训诂学家通常把解释词义的方法分为形训、声训和义训。其实形训、声训的的目的仍然在于解释词义,应属于广义义训的下位概念。下面重点介绍形训。 一、形训原理 1、何谓形训? 形训就是通过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来说明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据形索义。 语言里面的词只有语音和语义,无所谓形体。形的概念,产生于文字。早期的汉字是根据汉语的词义来构形的,汉字的形体在通常情况下与其所反映的词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汉字具有表意性,这就使得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词义成为可能。《说文解字》全面采用了形训的方法,分析字形,推求本义。如:刀、取(见教材P125) 2、形训的理论依据——六书 “六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六书”的具体含义不得而知。到西汉才有了解释,著名的有三家:P126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后来采用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 戴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此为著名的“四体二用”之说。 二、形训的类型 1、以形说义(见教材P126-129) (1)象形字的形训 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的形态、状貌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由此造出的字就是象形字。如:P127~8 口自目吕犬万牛竹臣羊合体象形:瓜页(2)指事字的形训(见教材P129-131) 抽象的义理是无法用象形的办法来造字的,因此,“事无形,故须有所指以见意。”这就出现了指事字。如:十廿卅上下甘亦朱寸刃元本末 (3)会意字的形训(见教材P131-134) 会意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及所表达的意义合起来表达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对会意字进行形训,首先要明白各个独体字所表达的含义,然后才能去体察组合在一起的意义。如:及之祝戍林兼森磊

训诂学名词解释1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05训诂的方法(1-4)

第五章训诂的方法(一) 一、几段故事: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

2.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晏列传》)

训诂方法之一:观境为训 (一)据境索义 (二)可怜 1.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唐白 居易《卖炭翁》) 2.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 母爲汝求。(《孔雀东南飞》) 3.可憐春淺遊人少,好傍池邊下馬行。(唐白 居易《曲江早春》) 4.可憐芳歲青山裏,惟有松枝好寄君。(唐卢 纶《早春》) 5.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唐白 居易《长恨歌》) 【可憐】1.值得怜悯。2.可爱。3.可喜。4.可羡。5.可惜。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

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三)失和 1. 一个例子 (梁)商疾边吏失和,使羌戎不静。并州刺史来机、叙州刺史刘康当之官,商亲喻之曰:“戎狄荒服,蛮夷要服,言其荒忽无常。统领之道,亦无常法;临事制宜,略依其俗。二君皆表素疾恶,欲分明黑白。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况戎狄乎!宜防其大恶,忍其小过。”机、康不从,羌戎扰动,机、康皆坐事征。(《后汉纪·顺宗纪二》卷十九)

训诂常用术语(学生用)

训诂常用术语(简) 第一部分随文释义的注疏术语 一、用以释义的术语 1、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的是”。一般用于“随文立训”,说明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毛传:“如云,言美长也。” 《诗经·郑风·子衿》小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脩焉。”传:“郑国谓学为校。言可以校正道艺。”(语源) 2、斥意思与“指”同。郑笺中多用,后世用“指”。。例如: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郑笺:“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3、亦用以说明变文避复或者似异而实同的词语。例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集解》引应劭曰:“黔,亦黎黑也。” 二、辨析词义和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 1、辨析词义的术语 (1)浑言析言 “浑言”又称“统言”、“通言”,即笼统称说之意,往往用于说明词义相同的原因。析言又称“对文”,与“浑言”相对。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于特指,即分析称说之意。例如: 《说文·夕部》:“夜,舍也。天下休舍。”段注:“夜与夕浑言不别,析言则殊。” (2)散文散言 与“对文”相对,即分开称说之意。例如: 《尔雅·释畜》:“未成豪,狗。”郝懿行疏:“狗、犬通名。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散文则《月令》言‘食犬’,《燕礼》言‘烹狗’,狗亦犬耳。今亦通名犬为狗矣。” 2、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 辞(词) 用以指明被训释的词是虚词。例如: 《诗经·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经传释词》卷五“居”字条:“居,词也。《周易·系辞传》:‘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郑王注并曰:‘居,辞也。’” 三、区别古今和说明通语方言的术语 (1)古文今文 古文指六国时的文字。今文指汉代通行的隶书。用古文所写的经书称古文经,与当时用通行的隶书所写的今文经相对。郑玄即兼通古文、今文诸经,他在经文中采用了今文,则在注文中往往注明某字古文为某。例如: 《仪礼·士冠礼》:“某有子某。”郑注:“古文某为谋。”意即经文从今文,用“某”字;古文经写作“谋”字。 (2)故书指郑玄注《周礼》时所见到的其他版本。 《周礼·天官·大宰》:“二曰嫔贡。”郑注:“嫔,故书作宾。”贾公彦疏云:“言故书者,郑注《周礼》时有数本,刘向未校之前,或在山岩石室有古文,考校后为今文,古今不同。郑据今文注,故云:‘故书作宾’。” (3)通语凡语通呼为扬雄的《方言》中,用以指没有地域限制,当时比较通行的词语。例如:《卷三》:“庸、恣、比、侹、更、佚,代也。齐曰佚,江淮陈楚之间曰侹,余四方之通语也。” (4)转语语之转指由于时、地不同而语音发生转变所产生的词语。如: 《方言》卷三:“庸谓之倯,转语也。”今按:“庸”、“倯”为迭韵相转。

[让教育回归平和] 让内心回归平和

[让教育回归平和] 让内心回归平和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曾写道:“我校有一个传统,每逢暑期每个教师都要带孩子们到野外去宿营几天。孩子们特别喜欢在草场上宿营。他们迫不及待地盼着那些令人神往的夜晚的到来,那时,他们将在繁星闪烁的夜空下,在散发着清香的干草堆上,倾听关于远方国家和遥远星空世界的故事,静听夜的沙沙声。繁星的闪烁,可口的稀粥,篝火引燃的炭火,黎明前那逼人躲进草堆的寒气,河岔中的嬉水。这一切,都在孩子们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的、无法忘怀的印象。”这是一种多么平和的教育境界啊! 平和的教育追寻这样的教育情境:在广袤的大地上,教师和孩子们就是一棵棵正在长大的树,既吮吸着大地,又直上蓝天,树间明月、树下小河,枝头清风白云,枝间鸟雀筑巢,这是一种充盈着诗意的高贵又平实的栖居。 平和的教育要求教师保持一种静美的心境,拥有一种平淡的心态,在苍茫中从容,在纷繁中淡定。学生有自由的飞翔和向往,正如道元禅师的开悟偈:“空阔透天兮,鸟飞如鸟;水清澈地兮,鱼行似鱼。”天空多么开阔呀,鸟自由得就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呀,鱼快乐得就像鱼一样。在这样的境地里,学生充分享受着自主和创新的快乐,正如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人。”在这样的天地里,没有谎言滋生与流传,也没有三十六计复制与再版;没有名利场上你倾我轧,也没有邪恶的病菌繁殖与蔓延;没有卡通动漫的暴力和虚幻,也没有网络影视的追星与沉迷。在这里,有李白的“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左思的“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苏轼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迈与超脱。在这里,雨淋了,权“雨裹红蕖冉冉香”;霜打了,必“霜叶红于二月花”;受宠了,“富贵不能淫”;受伤了,“邢

第六讲 训诂方法之义训

第六讲训诂方法之义训 一、什么叫义训 在训释词语时,仅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选择训释词或作出义界,而不考虑词义来源与形义关系,这种直陈词义的训释方法就叫义训。义训是训诂学上运用的最普遍的一种训诂方法。 二、义训的表现形式 主要有同义为训、反义为训、递相为训三种形式。 (一)同义为训就是用同义词说解词义。如: 僖,乐也。 接,交也。 祺,祥也。 蒙,覆也。 《诗经》:“硕鼠硕鼠”郑笺:硕,大也。 《尚书》:“九族既睦”孔传:既,已也。 (二)反义为训简称“反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词兼有正反相因的两个意义,这在训诂学上叫“施受同辞”或“美恶同名”。后世只通行其中一个意义,训诂学者为了说明古书中本来的词义,往往就要用反义词来说明词义。如: 《尚书》: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孔安国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同心同德。

《尚书》: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孔安国传:乱,治也。“乱”在《尚书》时代有“治理”和“紊乱”两个相反的意义,到汉代只通行“紊乱”一义。 (三)递相为训就是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同。 《尔雅·释言》:速,徵也。徵,召也。邢昺疏:转相解也,皆谓呼召。 这种方法的使用应该注意:如果释词和被释词都是多义词,那么递相训释的义项所表示的概念必须有同一性,否则就会犯移花接木的错误。 三、义训的实质——据文证义 形训是从字形分析寻找解释词义的依据,声训是从读音线索寻找解说词义的依据,义训是不利用语音和字形线索,不考虑词义来源和形义关系,只是就文献中具体的语言材料来解释词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唐人文字,仅多训庶几之几。如杜诗:山城仅百尺。韩文: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又,家累仅三十口。柳文:自古贤人才士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仅以百数。”由唐人诗文的用例排列归纳得知,“仅”有“几乎”、“将近”的意义。 镇下千行泪,非是为人思。李世民《咏烛》 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柳永《倾杯》 镇长独立到黄昏,却怕良宵频梦见。顾琼《玉楼春》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复习题 1.训诂: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通行的语言,解释方言。 2.训诂学:是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3.我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小学发展为三个分支学科:文字学,以字形研究为主;音韵学,以字音研究为主;训诂学,以字义研究为主。 4.训诂学两条紧密联系的发展主线:一通释语意,包括对字书、词书的编著工作,后来成为语言学的内容;二释经,主要任务就是解释经书(经指儒家经典)属于古代语文学范畴。

5.传统训诂学解释词语的三种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6.形训: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据形说义”是其另一种说法。形训的代表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7.形训的局限性:(1)形训仅限于解释字的本义,无法知道其引申义、今义;(2)辨形有误,常导致主观臆测;(3)字形讹变,影响形训。 8.声训:根据汉字的读音来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音近则往往义通,声训实际上是用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被释词,前人也称之为“因声求义”。代表作是刘熙的《释名》。 9.如何进行声训?首先,要了解古音;第二,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的声符是声训的重要线索,通过声符来解释字义。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寻找语言线索,探求词义的方法,到了宋代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仅在实践中运用,并在理论上加以研究和阐述,于是产生了“右文说”。 10. “右文说”:是北宋王圣美提出的。“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除表示读音外,还表示这个形声字的意义。声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相通。因为形声字绝大部分是左形右声的结构,也就是声符在字的右侧,因此这种学说被成为“右文说”。 11.声训的类型:一是音同的声训包括原字相训和同音字相训;二是音近的声训包括声同韵近字相训,声近韵同字相训和声近韵近字相训。 12.声训的局限性:(1)主观臆测;(2)滥用声训(无限度扩大声训的范围);(3)不明古音。

训诂的方法与原则

第六章训诂的方法与原则 一、训诂的方法 (一)排比归纳 《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暴,顧我則 笑,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毛傳:“終日風為終風。” 韓詩說:“終風,西風也。” 終……且(又)…… 《終風》:“終風且暴,顧我則笑。” 《燕燕》:“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北門》:“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伐木》:“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甫田》:“禾易長畝,終善且有。” 《正月》:“終其永懷,又窘陰雨。” 柳永《木蘭花》:“若言無意向咱行,為甚夢中頻夢見。” 行你在我行,口強,硬抵著頭皮撞。(王實甫《西廂記》) 最苦夢魂,今宵不到伊行。(周邦彥《風流子》)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周邦彥《少年遊》) 我也則是嫂嫂行閒聒。(《殺狗勸夫》) 《水经注》卷34《江水》:“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华为草,实为灵芝。” 《唐语林》卷一:“公主既行,每进见,上常诲曰:‘无轻待夫,无干预时事。” 《太平广记》卷245:“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今处姊未适,先行可乎?” 《太平广记》卷117:“其妇曰:‘……守制婺居,官不免税;孤穷无托,遂意 再行。’” 又:“(刘弘敬)有女将适,抵维杨,求女奴资行,用钱八十万,得四人焉。” 敦煌變文《漢將王陵變》:“斫營比是王陵過,無辜老母有何愆?” 比 比望我子受快樂,因何愁苦轉悲傷。(敦煌變文《八相變》) 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裏。(《敦煌曲子詞·鵲踏枝》) 仁矩比節使下小校,驟居内職。(《北夢瑣言》卷十六《以酒致禍》) 余嘗集錄前世遺文數千篇,因得悉覽諸賢筆跡。比不識書,遂稍通其學。(歐陽修《集古錄跋》卷四) (二)辞例(属词之惯例)求证 1.连文 所谓“连文”,就是并列复合词。连文往往同义。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 《汉书·灌夫传》:“婴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相夺乎?” 《史记·商君列传》:“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伍子胥列传》:“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训诂常识

训诂常识 要点: 一、什么是训诂 二、训诂的内容 三、训诂的方法 四、训诂著作形式 五、训诂的术语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 一、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汉代指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角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音近、同,义通)。训诂二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比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行语解释方言。比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方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以上是“对言”,“散言”、“浑言”则无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傳者,傳通其義也。《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釋言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釋訓言形貌也。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二、学习训诂学的功用 1、阅读、教学古文 △《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

《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伏兵而袭)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说文》:“败,毁也。从攴贝。”又“bai,坏也(段注:坏,毁也。bai与败音义同)。从辵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石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辵朿声)” 《说文》:“迹,步处也。从辵亦声。蹟,或从足責。籀文迹从朿。” 《说文》:“绩,缉也。从糸責声。”《诗·七月》:七月鸣鴂,八月载绩。(毛传:丝事毕而麻事起矣)缉麻——续接——功绩 《诗·小雅·沔水》:“念彼不蹟”,毛传:“不蹟,不循道也。” 《礼记·檀弓》:“魯莊公及宋人戰于乘丘,縣賁父御,卜國為右縣卜皆氏也凡車右勇力者為之○縣音 卷內皆同賁父上音奔下音甫人名字皆同馬驚,敗績。驚奔失列○馬驚敗一本無驚字公隊,佐車授綏。戎車之貳曰佐授綏乘公○隊宜類反綏息佳反公曰:‘末之,卜也!’末之猶微哉言卜國無勇縣賁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公他日戰其御馬未驚奔遂死之。二人赴敵而死圉人浴馬,有流矢在白肉。圉人掌養馬者白肉股裏肉○圉魚呂反股裏上音古下音里公曰:‘非其罪也!’流矢中馬非御與右之罪○中丁仲反遂誄之。誄其赴敵之功以為謚○誄力軌反謚也士之有誄,自此始也。記禮失所由來也周雖以士為爵猶無謚也殷大夫以上為爵△○上時掌反”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败绩,依照意思,字形应该是“bai(从辵贝声)迹(或蹟)”。原义是不循轨迹(乘丘之役,鲁胜宋败,可见“败绩”原非战败之义。马受伤不循轨迹前进驚奔失列,致使庄公掉下车来),因为车战失败的一方总是夺路而逃,不会依次循前车轨迹行进,所以引申为大败(大崩)。对这个词的训释,我们采取了分析字形、字音(绩与蹟是同音假借关系),查考同时代文献,依托上下文去取等方法。 2、了解古代文化 △《诗·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小雅·斯干》:载衣之裳

历代高僧大德 开悟偈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偈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顿彻诗100首 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 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 釐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 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分庵主开悟诗, 6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于忈勤开悟诗, 8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 帯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舐普度墨梅诗, 11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舏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 孤于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匘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 入县。,王梵忈我有诗, 16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忉。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 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历代高僧大德 开悟偈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顿彻诗100首

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 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 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分庵主开悟诗) 6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 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

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 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 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20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 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 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 真心。(寒山诗)

训诂术语

训诂学概念题 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3、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包括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和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4、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随文释义的注疏: 即驸经的注疏,在经文里插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汇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的专门是释义的书。杂考笔记中的训诂:散存于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之中的训诂资料。 5、诂、训:"诂"和"训"各自单独讲的时候,都是"解释"的意思;连在一起作" 训诂"或"故训"的时候,也是一个同义复词。如果笼统地讲,"诂"、"训"(包括下文的"传")都可说是"注解之别名",,都是"解释"的意思。而要找他们的区别,主要是解释的词语类型有不同:"诂"是指解释一般的单音节实词和虚词;"训" 是指解释双音节的联绵词和叠音词。 6、传:《说文》:"传,遽也。从人,专声","传"的本义为"所以达急速之事"。引申出"由此达彼"这个意思,又引申出"以语言递达"这个意思,再引申出"递达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最后引申出"解释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那么"传"作为训诂体制的名称,它是"解说"、"注解"、"训诂"的意思。这和我们在上文提到过的--"传"也和"诂"、"训"一样,是"解释"的意思。"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内传"是与经义比附的注解;"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大传"就是大义的意思;"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一种谦词;"补传"与" 补注"同义;"集传"与"集注"同义。 7、说:"说"作为训诂体制的名称,就是说明、解释的意思,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 8、解:"解"的本义是分析,作为训诂体制的名称,"解"就是分析语义。后世有所谓"集解",有两种意义:一是通释经传,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二是集各家之说,如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 9、注:"注"的本义是(水)灌注。后来引申出注书--给书作注解的意思。给书作注释称为"注",本书认为贾公彦为《仪礼·士冠礼》作的疏所讲"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的说法较为妥当。实际上,"注"和"'传"的意思差不多, 1 "给书作注释" 最早称为"传",郑玄以后,注书称"注"的人渐多,"注"字已成训释的通称。 10、笺:《说文》:"笺,表识书也。""笺"作为训诂体式的名称之一,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笺"和"注"有不同:"注"只是对原著作注释,"笺"既有对原著的注释,也有对注

《水浒传》中的偈语

《水浒传》中的偈语 偈,又作伽陀、偈陀。意译为偈颂、颂。系与诗之形式相同,以一句五言或七言表现的韵文,一般以四句为一偈。禅宗僧人多以之表现悟境、表达思想,在受戒等佛教仪规中亦常见。《水浒传》中保留了一些偈语,本文拟对此进行梳理和考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书中第四回,鲁达在五台山文殊院剃度受戒时,智真长老作了两首偈语。一是鲁达要求保留自己的髭须,智真长老道:“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除,免得争竞。”(《水浒全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33页。以下引文版本同,只注明页数。)僧人出家需要剃发,这在佛教经律中是有规定的。《毗尼母经》卷三:“剃发法,但除头上毛及须,余处毛一切不听却也。所以剃发者,为除憍慢自恃心故。”智真长老此偈,表面上是要剃去鲁达的髭须,实际上是要求他除去憍慢争竞之心。另一首是智真长老为鲁达赐名时所念:“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第33页)灵光指众生本具之佛性,清净无染,灵照而放光明。智真长老早已了知鲁达的根性,故有此偈。其中,“智”字一是体现出鲁智深的辈分,与智真长老同辈,同时也暗应“灵光”,而“深”字则暗合“佛法广大”。智真长老此偈,从结构和内容上来讲,都是相当精巧的。另外,第五回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智真

长老赠给鲁智深第三个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第40页)应该说,这首偈子是对鲁智深一生的点化。“遇林而起”,“林”自是指林冲,鲁智深为搭救林冲而恶了高太尉,从而走上了落草的道路。“遇山而富”,当指鲁智深于二龙山落草一事。“遇水而兴”,“水”应该指的是梁山泊。至于“遇江而止”,前人解“江”为宋江,并据此推断《水浒传》全书应结束于第七十回,后面的章节皆为后人所续。笔者虽然也同意《水浒传》的前后半部分不出于同一人之手,但此点似乎并不能作为证据。因“江”字亦可解为钱塘江,“遇江而止”,正可与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坐化浙江相印证。第九十回,宋江于五台山参禅,智真长老共说了三首偈子,一是宋江向长老问禅:“宋江向前拈香礼拜毕,合掌近前参禅道:‘某有一语,敢问吾师:浮世光阴有限,苦海无边,人身至微,生死最大。’智真长老便答偈曰:‘六根束缚多年,四大牵缠已久。堪嗟石火光中,翻了几个筋斗。咦!阎浮世界诸众生,泥沙堆里频哮吼。’”(第710页)此偈代表了佛教对人生的态度,指出众生不求解脱,只在混浊的世上挣扎,殊不知人生如电光火石,倏忽即逝。第二首是智真长老对梁山众人前程的点化:“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第710页)“当风雁影翩”一句,使人想起第一百十回《燕青秋林渡射雁》,宋江见燕青射雁,遂有感而发,说道:“天上一群鸿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