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也可以说,其研究的主题是伦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从一种文化伦理的视角论证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生成关系。

研究假设:新教教义的某种解释曾经造成过某种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动机。

三个方面的论证:a.新教徒所拥有的财富 b.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共同性 c.其他文明中的宗教伦理

新教加尔文教派所信奉的“预定论”认为,上帝所要救赎的并非全部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选民”。“预定论”认为个人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教徒只能以世俗职业上的成就来确定上帝对自己的恩宠,成为“选民”。如此,信徒们会在宗教热情的激励下拼命地工作。

同时,新教的禁欲主义不允许教徒挥霍金钱,而是推动他去积累资本。因此,新教伦理就导致了勤勉刻苦,把劳动视为对宗教神圣“天职”的履行,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的资本主义精神。

利益分析的方法:(1)宗教利益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2)在集体层面上,这两种利益的结合使得人类的能量强有力地集中,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得以释放。这种精神条件与特定的经济条件相结合就必然产生了资本主义。

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现代资本主义

《经济与社会》:对经济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理解的社会学(understanding)或称解释的社会学

意义的世界

韦伯还对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等都进行了一定的论及

3)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

《社会分工论》

劳动分工的社会维度

社会劳动分工的原因—人口密度过大

社会劳动分工的功能:“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分工使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并使社会整合起来。

与经济学家认识的劳动分工不同

西方国家的“经济失范”、“社会失范”

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

(三)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入手理解经济社会学

三个阶段或时期:(1)19世纪,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处得非常融洽

“对其他事物一窍不通的人多半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各种社会现象都在彼此交互作用着,如孤立起来,则不能加以正确地理解。”——穆勒

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三次冲撞

亚当. 斯密时代:良好的开端

1. 亚当.斯密活动的历史背景

“现代社会科学的破晓时分”: 各门科学的不成熟时代

两部著作:《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自由行走于经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之间

2.早期社会学家的好评

孔德:“伟大的导师”(Immoral Master)

马克思:受到斯密的重大影响:“劳动”、“分工”…

斯迈尔:“斯密是伟大的社会学家”

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三次冲撞

3. “好评如潮”的原因

斯密建构“一般社会科学”的尝试:“道义的”+“宽泛的”

4. 当代社会学如何研究斯密

以涂尔干的《分工论》为榜样

注意《国富论》对“自由贸易”、“保护主义”等的研究

强调斯密是“多维度的学者”:“看不见的手”与各种制度安排的结合(Swedberg)

5. 结论: 古典时期的良好开端

熊彼特:“交叉培育的可能性”(经济分析史)

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三次冲撞

第一次冲撞:“方法论之争”

1. 孔德及其《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

2. 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1839)

政治经济学是一种“形而上学”,毫无意义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强调演绎,并不科学

政治经济学者往往是作为律师和作家而开展工作的,因此并不具有学术性

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术语,并不统一

结论:人们要想研究经济现象,就应当转向社会学

3. 孔德和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从1841-1847年,英伦三岛唯一作出积极反应的经济学家:与孔德通信7年,对实证主义表示支持

1865年与孔德决裂,开始批评实证主义

实际上是德国历史学派与早期经济学的“方法论之争”的英国版本

4. 英伦三岛关于“实证主义”的大争论(1870年)

参加者包括John Elliot Cairnes、Alfred Marshall、John Neville Keynes等英国早期著名政治经济学家

5. 经济学家的结论

孔德对于他所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知之甚少,因此对经济学没有什么发言权

孔德批判演绎方法,但是空洞的归纳才一无是处

孔德主张“社会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女王”,但这门学科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

6. 评论:孔德的批判仍然具有的意义

经济学过于抽象,欠缺具体的经验内容

对经济现象不能脱离社会的其它部分孤立地研究

经济学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合情理的

7. “方法论”之争开启了第一次冲撞,其影响至深至远

第二次冲撞:“制度化之争”

1. “制度化之争”的基础:“智力的劳动分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状况:学会和大学系科的建设

各个学科为了在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都必须陈述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

2. 美国作为典型案例的缘由

早期芝加哥学派的出色研究

在整个20世纪,社会学在美国最为发达

世纪之初,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制度化过程之争也最为强烈

3. 美国的制度化过程

1880年:社会科学的分化:专业化的学科组织开始出现

1885年:“美国经济学会”成立

1890年:社会学开始作为独立系科在大学里出现

⒋经济学对社会学的打压

对社会学作为“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王”心存疑虑

1894年甚至将社会学家招到经济学会议的会场上,“要他们正在做些什么加以说明”

5.社会学家的反应:三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坚持孔德路线,以社会学为“万王之王”

第二种策略:坚持社会学可以独立地分析经济生活现象

第三种策略:退守“剩余科学”(leftovers)

6.“制度化之争”的最终结果

“剩余科学”策略占据上风:社会学退出经济研究,经济学家协助社会学建立自己的学会(1905)

7.社会学第二次战败的原因:学术发展尚不成熟,大师们尚未出现或得到认同

第三次冲撞:价值中立之争

1. “价值中立之争”的起因

孔德批判经济学: “无视工人的痛苦”,并且反对“国家对无政府的工业秩序”加以干预

卡尔尼斯:科学与道德和政治无关

争论转化: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value-free,neutral)

2.社会学与“价值中立”

分不清“理应如此”和“现实如此”(is to be & ought to be)

“社会学”(sociology)和“社会主义”(socialism)的天然联系

在起源上与各种慈善事业有关

(philanthropy/charity/social work)

3.经济学与“价值中立”

经济学较早地区分了“事实”和“价值”、“科学”与“艺术”。

如:[例证]小穆勒的一段著名言论

4.评论:社会学家的下述批判是正确的

古典经济学家与现实有亲和性,多半不是采取批判的和超越的立场

他们反对国家干预市场,主张“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laissez-fair)

他们在原则上是与资本家而非工人阶级站在一起

5.结果:经济学家赢得了第三次争论

(2)“黑暗年代”

1920年代到1960年代

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的长期隔膜

大家们后继无人。(莫斯《礼物》)

三个表现:表现之一:社会学家长期地不去触动经济学的题目

表现之二: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互不往来

表现之三:当产生研究需要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各自发展出自己的“原始经济学”和“原始社会学”(熊彼特语)

“经济学的重心脱离了社会的其他方面而专一地集中在经济利益问题上,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的重心脱离了社会的结构。社会学则只处理留给它的一隅之地:用强调社会结构的方法,

分析非经济的论题。”(斯维德伯格)

例证之一

19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经济学的九个邻居”)经济学对其相邻学科能作出什么贡献?

经济学从其相邻学科能获得些什么?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将社会学排除在外了。我想,那些被我选入文章中的学科,大多是因为我能分别确认它们在某种方式上对经济学的贡献。可能社会学没有对经济学作出什么很显著的贡献,不论从哪方面说。”(布坎南对斯维德伯格的回答,1988)

经济学:“新古典革命”

“新古典革命”奠定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区别

经济学的“新古典革命”

⒈时间:1870年代以后

2. 代表人物:“边际革命”: 杰文斯(W.S. Jevons) 门格尔(K. Menge)瓦尔拉(M.L.Walras) “新古典革命”:马歇尔(A. Marshall) 帕累托(W. Pareto)

3. 新古典革命的主要内容:

“边际”+“效用”=分析工具

数学分析的引入和使用

奠立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根基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

马歇尔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均衡价格论”,是其《经济学原理》的核心。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是由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的。“黑暗时期”的几个例外

①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经济学家闯入社会学领域并不是什么令人奇怪的事情。他们研究工作的很大部分,特别是他们对制度和对构成经济行为的力量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学家的研究领域重叠”经济分析的四门“基础学科”

“第四门基础学科”——经济社会学。在对经济行为的研究中,经济社会学将重点放在经济行为发生的制度中。

三篇关于社会学的研究:A.关于社会阶级:通过运用企业家理论来解释中产阶级家族的沉浮。

B.关于帝国主义的本质:处在资本主义之前并且毫无理性的,主要是尚武阶级或阶层意识的表达。

C.《税国的危机》:“财政社会学”的研究。从财政可以分析一个国家的行为。

熊彼特很多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观点在本质上都是社会学的,并且丰富了今天的经济社会学。对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前途的分析

创新→经济繁荣→盈利消失→经济→衰退→新的创新→经济复苏

资本主义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因此是同源的——“创造性的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

通过对资本主义宪法的修改或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用和平的方式,在资本主义体制范围内逐渐实现社会主义化是很可能的。

②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社会秩序何以可能?AGIL模型

社会系统生存与维系必须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必要功能):适应(Adaptation) 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维模(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经济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执行适应(A)功能《经济与社会》(与斯梅尔瑟合著)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学和经济学应该重新定义为社会系统一般理论的一部分。经济本身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子系统,与其它三个子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文化系统——相互依存和相互交换,从而使社会系统趋于均衡。

“社会学帝国主义”

③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大转变、大转折、大转型、巨变

《大转型》:主要论题是,19世纪的英国革命性地尝试引入完全崭新类型的经济,一切事情都围绕市场展开。

自我调节的市场(the self-regulating market)之形成

商品化:土地(自然)、劳动力(人)、货币

前所未有的大转变

“市场社会”——将市场原则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吞噬社会

“一个文明被没有灵魂之制度的盲目行动摧毁了,而这制度唯一的意图是物质福利的自动增加。”

“嵌入”概念(embeddedness):波兰尼以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方式运用这一概念。

当前的用法:意味着经济行为大体上“嵌入”于社会结构的某种形态。

波兰尼的用法:当经济行为“没有嵌入”或者没有被社会或非经济权威控制的时候,他们变得具有破坏性。资本主义的真实问题,是经济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经济,是“社会关系嵌入于经济系统中。”

对当代新经济社会学产生深刻影响

经济生活的整合方式

a.互惠—发生在对称的团体之间,如家庭、亲属团体和邻居

b.再分配——团体中的物品分配,如国家,非对称的

c.交换——由价格决定的市场进行物品分配

④彼得·布劳(Peter Plau)

社会交换理论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因此,经济人那种理性选择的特点无疑会出现在社会交换领域。

社会交换领域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

(3)新的经济社会学的崛起1970年开始,经济学与社会学重建关系“越境行动”

①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

向社会学的传统领域不断进入

《歧视经济学》、《人力资本》:教育作为投资的特殊形式、《犯罪与惩罚:经济分析法》:“理性犯罪”、《家庭论》:家庭= “小型工厂”、《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理性选择作为分析人类行为的普遍方法

将理性选择的分析进一步延伸到传统、时尚、广告、吸毒等领域。

“经济学帝国主义”——经济分析提供了理解全部人类行为的可贵的统一方法。

“确实,我坚持这样的立场——经济学研究是一个能够用于所有人类行为的全面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的应用被认为象前面定义所给的经济学范围一样广泛。这是一个与宽泛和绝对的定义相称的适宜的方法……”

贝克尔的学说在整个社会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形成了“支持”与“反对”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

社会学界的支持派:詹姆斯. 科尔曼(James Coleman)及其《社会理论的基础》: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重建整个社会科学。

社会学界的反对派:以哈里森. 怀特(Harrison White)为代表

②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

经济学在社会学中的代言人

《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

理性选择社会学

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具来分析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将利益作为自己所有社会学分析的基础。

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重建整个社会科学

核心思想:人们都是理性地采取行动来满足他们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

③哈里森·怀特(Harrison White

社会学的反攻

将贝克尔的行为斥责为“经济学帝国主义”

在1980年的“美国社会学年会”上的发言:“鉴于经济学已经进入社会学的领域,所以,社会学也要进入经济学的领域”。

1981年的论文“市场是从哪里来的”,被认为是社会学向经济学核心领域的首次进军。

社会网络学派的关键性开创者之一,并亲手培养了诸如格兰诺维特(M. Granovetter)、迪玛奇奥(Paul DiMaggio)等一批新经济社会学家。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一个多元的局面

“新经济社会学”只是“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

探讨经济行为、经济制度等传统上被认定是经济学核心领域的那些现象并对之给出社会学解说。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处于社会学的领军地位,导引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学的发展。

经济社会学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历了帕森斯学派解体所带来的10多年沉寂之后,随着“新经济社会学”的崛起,经济社会学正在逐步恢复自己在社会学中的核心地位。

经济社会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并对相关学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新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与社会学重建关系后出现的多元格局

五个学派:理性选择的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社会经济学、心理、社会、人类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

当代经济学与社会学关系的六个基本趋势

趋势之一:当今情境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自19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第一次开始分析制度。这已经在经济学本身,以及在与社会学的可能的对话中,产生了一系列有趣的发展。重要的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已经做出了努力,去加深这一对话。因为这两个学科都需要填补由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对经济制度的忽视而造就的空白。

趋势之二:“帝国主义”模式,无论其为社会学的形式,还是经济学的形式,作为处理经济行为和制度的方式……都是不允许的。每一种行为的决定因素的复杂性,都提示着对非单一性的研究路径的更为科学的使用。“帝国主义”的字眼当然极大地刺激了围绕着经济与社会的讨论。不过,这种[“帝国主义”]路径势必以牺牲冷静的研究为代价,激起领土战争,从而变成在科学上没有产出的方法。

趋势之三:相应地,按照我们的观点,追寻韦伯和熊彼特在他们的社会经济学中(Sozialoekonomik )所采纳的那种方法,即宽基础和跨学科的方法,是更有成效的。换言之,经济社会学应当有其自己独特的面貌,同时又与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人类学一起运作和共同存在。

趋势之四:虽说当下的多元方法是按照正确的路线运动的,但引人注目的是:旨在理论综合的广泛努力尚付阙如。若没有理论化的互补的路线,则经济社会学领域……将势必是散漫无际的。持续努力地塑造经济社会学的理论焦点,以及对其发现加以综合性解释的工作,都是本质性的。

趋势之五:将经济学和社会需关联起来的最有希望的领域之一,仍然是可被称之为“互补性

连接”的领域。学科性的任何研究都必定以若干操作变量和决定因素为焦点,并将其它变量“冻结”为参照假设。如此冻结起来的疆域,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条路线的立场看来,正是是设问的领域。正是这一关于操作变量和参数的概念地位的严格角色的对话,才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沟通和理论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前提。

趋势之六:由于一个世纪对经济制度的忽略带来的空白,我们还希望提出贯通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通常边界的新问题。由于这个原因,最本质的是在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之间存在一种意愿,以迎接新的和不熟悉的思想。如同当前这样的机会是很稀罕的,不应该被忽视。

新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

诞生标志: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1985年,《美国社会学杂志》)

基本含义:用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重新解读诸如“生产”、“分配”、“消费”、“市场”、“厂商”等传统上属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那些经济生活现象。(“新”之所在)

目标:同经济学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丰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核心概念:“嵌入”、“经济行为的社会建构”

研究对象(What is analyzed?):

消费,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劳动力,金融,工业,消费者),性别和种族对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组织(银行,保险公司,企业,行业等),经济与非经济组织(国家,工会等)之间的关系,经济阶层,车间生活,分层,职业隔离,经济理论和思想,对经济的态度,经济职业(包括企业家),福利国家,国际经济,通货膨胀,合同,货币,正规与非正规经济等。

理论视角:网络、组织、文化

制度化的标志:一批读者,一本手册(《经济社会学手册》,1994),美国社会学会的教学大纲和制度化的材料,美国社会学会的经济社会学分会的成立(2001)

学术重镇: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SUNYSB或SBU),今天的斯坦福、康奈尔、伯克利、普林斯顿和西北大学。“新”“旧”经济学的主要差异:陆德梅朱国宏,“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探微”

马克?格兰诺维特

“网络视角”(network perspective)的主要代表人物

“用社会学的解释变量替代经济学的解释变量”(F. Dobbin)

“在我们鼻子底下有一个主题金矿,我们(社会学家)能从中得到非常多的好处。萨缪尔森在《经济分析基础》一书的新版前言中谈到,19世纪30年代是经济学的黄金年代,当数学首次被引用到经济分析时,经济学中争论多年的各种不能解决的问题突然一下子全能解决了。…萨缪尔森说‘犹如在一个处女湖钓鱼一样:每一竿下去,都有收获。’那就是所谓的黄金时代…我认为现在对经济社会学而言,也正处在这样的时代。我认为一个巨大的还未开发的疆土,对懂得一些社会学的人而言,也有一个‘处女湖’,也可以钓到鱼。”(1985)主要研究和贡献:

1、弱关系/弱连带Weak Ties

博士论文: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

劳动力市场作为入手点:马萨诸塞州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

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究竟是怎么碰在一起的?(匹配问题)

人际关系网络:强关系与弱关系

四个指标:分别是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行动

在劳动力市场这个网络中主要是弱关系在发挥作用

据Mark Granovetter统计,以成功取得职位为例,令人意外的是,通过“Strong Tie”(“经常”来往)的只有16.7%,远比“偶有来往”(55.6%)和“甚少来往”(28%)的比率少得多。如果我们简单地把朋友分为“知己”、“普通朋友”、“点头之交”的话,在事业发展方面,后二者更的贡献远比“知己”为大。

信息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弱关系的威力在于信息的异质性较高,这样的信息是不可能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的,这些信息对个体是有用的。

2、嵌入性EMBEDDEDNESS

卡尔?波兰尼

“近因分析”方法社会结构经济行为

劳动力的合约、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嵌入到人际关系中的

“关系嵌入”(relationship embeddedness)

穿越于“低度”和“过度”社会化(under-and over-socialized)路线之间的嵌入性路线

嵌入性研究路径通过追寻和分析具体的社会关系模式,从而穿越于…过度社会化研究路径和……低度社会化研究路径之间

3、经济制度的社会建构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Institutions

对1985年论文的增补;对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效率”观点的批判;将经济制度看作固化的网络(congealed networks);

理论概括;例子:美国电力产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键盘的故事:QWERTY键盘;以低效率为设计目标;机械打字机

制度的形成并不一定是效率优先的产物,因此,效率不是解释制度的唯一原因。Granovetter 仿效这一经济史研究

美国今天的电力供应制度(电力工业的组织形式)是通过为投资者所拥有的电气公司在某一中心电站发电来为广大的地区提供电力。这一制度的形成不是因为效率问题,而是因为当时与此事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的社会关系网络决定的。

爱迪生和他的私人秘书因素尔(S?Insull)

4、硅谷的社会网络

硅谷戏剧性的成功之最重要的因素

硅谷社会网络的形成、演化及其运作机制

从劳动力市场、权力和影响、创新知识交流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而后重点分析了社会关系网络的思想和方法是如何对硅谷产业地区的主要机构如教育、产业、金融和法律活动产生作用。

绘制了半导体产业、风险资本公司和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的“产业家谱”。

欧洲的新经济社会学

近些年来开始在欧洲传播开来;良好的学术传统与基础;法国、德国、意大利

特点:与各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带有很强的实证性和应用性。

人物:法国的皮埃尔?布迪厄,德国的尼克拉斯?卢曼、意大利的阿尔伯特?马蒂尼利、瑞典的理查德?斯维德伯格等等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当代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1950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专业;1956年应征入伍,到阿尔及利亚为军队服务;1968年至1988年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教育文化社会学中心主任;1981年进入著名的法兰西学院执掌社会学教席(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2000年英国皇家学院颁发给他的赫胥黎奖章目前所有主要欧洲社会学家中对经济表现出最浓厚兴趣的人

经济社会学研究:1. 20世纪50年代对阿尔及利亚的研究;2.“场域”概念;3.“资本”概念;4.区隔;5.经济苦难与社会底层

1、20世纪50年代对阿尔及利亚的研究:

从哲学转向人类学和社会学

阿尔及利亚的农民与土地保持着一种强烈的情感和近乎神秘的关系;基本的经济单位是血缘关系群体;礼物普遍存在;货币和交易被看做不如积累和物品交换那么重要;风险相对较小的商业投机比工业投机更受欢迎

阿尔及利亚作为一个和谐的文化整体,由于殖民统治而分崩离析,并被强迫性卷入到由传统价值向现代价值的痛苦转变过程之中。

《阿尔及利亚的工人和工作》、《无家可归者:阿尔及利亚传统农业的危机》1958年出版《阿尔及利亚社会学》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2、“场域”概念:

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

“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

论文:“经济场域”(1997),“经济人类学的原理”(2000)

经济可以被概念化为一个场域,即作为实际的和潜在的关系结构

3、“资本”概念:

社会世界是具有积累性的历史世界;与经济学家使用的“资本”概念不同

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为主体或群体所占有。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

4、区隔:

《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1979

考察不同阶级之间的生活方式

一切文化实践中存在的品味,实际上与教育水平和社会出身(主要是指父亲的职业)两大因

素相关。

文化的区隔充当着将社会阶级的区隔加以合法化的功能,从而掩饰了社会不平等的事实。文化趣味的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消费分层

5、经济苦难与社会底层:

《世界的苦难》(La misère du monde,1993)

《世界之重:当代社会的社会疾苦》(The Weight of the World : Social Suffering in Contemporary Society,1999)

对社会疾苦的研究

市场意识形态的扩张和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行其道,这是造成当代世界社会疾苦的根源。

反全球化

尼古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德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社会系统论;“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必须以其方法的全面检查为前提,而且必须从将经济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的概念出发”。

理查德?斯维德伯格(RICHARD SWEDBERG):瑞典人;1978年获波士顿学院社会学博士学位;1982-2002斯德哥尔摩大学社会学教授;2005-2006年美国经济社会学学会主席;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康纳尔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两主任之一

社会家常常不能在经济决策中强调利益的作用,而经济学家时常低估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因此,经济社会学的下一步主要任务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索利益和社会关系的是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经济行为的。

阿尔伯特?马蒂尼利(ALBERTO MARTINELLI ):意大利著名经济社会学家;意大利米兰大学政治科学学院院长、教授;1998-2002年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曾任意大利“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主席;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经济社会学概念》、《国际市场与全球公司》等

要点

①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

②经济行动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

③经济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第二讲经济行动

一、经济行动: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观点

经济行动:

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社会学理论中,经济行动都构成了基本的出发点。

经济行动是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从狭义来说,经济行动是指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人的经济活动,例如生产、交换、消费、储蓄、投资、税收等等。从广义而言,经济行动不仅指人的外在可见的经济活动,而

且还包括与外在经济活动相应的动机、态度、预期等内在的心理活动。

经济行动:经济学的观点及其局限:

“经济人”(Economic man)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实利人”、“唯利人”————“理性人”

以经济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并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完全理性的主体。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

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

《道德情操论》(1759)伦理学著作人的利己本性

“每个人首先和主要关心的是他自己。无论在哪一方面,每个人当然比他人更适宜和更能关心自己每个人对自己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比对他人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更为灵敏”。

“利他”是为了“利己”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

斯密的思想与“经济人”假设相关的思想体现为:

(1)人们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

(2)在价值规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并非出于本意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私利即公益”)

在斯密之后,经过边沁、西尼尔、穆勒等人对“经济人”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基本形成古典“经济人”模式,为经济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了科学假设和前提。

“经济人”假设的三个要素:

(1)行动主体——原子化的个人,利己本性,其偏好、利益及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的影响

(2)行动目标——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增加个人的效用

(3)行动决策——遵循理性选择与最大化原则

“经济动物”:刺激-反应简洁性和概括性

加里·贝克尔:人的行为万变不离其宗,各种人类行为都可以归源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行为。

经济分析可以对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经济学帝国主义”

“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偏好稳定”

“如我所见,不懈和坚定地使用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的联合假定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在经济学不断进步的同时,这种进步赖以取得的一个重要支柱——‘经济人’理念本身却遭到忽视。也就是说,经济学家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它,但却疏漏了对它本身的研究……”(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1998:7)。

“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

将个人偏好视为“给定”的,因而,行动目标的确定是外在于行动过程本身的,是行动的前提。

将经济利益视为个人行动的唯一动机

还存在一系列相关假设,包括资源供给不受限制、市场信息对称、市场机制充分有效、个人拥有综合这些判断作出明智决策的高明能力等。

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简化,忽视了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

社会学的观点:1.行动主体的结构性

社会结构构成了行动者所面临的客观情境。

行动者个人的偏好、行动的动机,还是行动的决策模式,行动的具体实施过程,都要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

行动所处的外部结构——规则、制度、文化、关系网络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行动者的行动能力,甚至是控制行动本身。

整体主义方法论

2.行动动机的复杂性

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在具体的经济生活中驱使人们行动的可能是多重动机的混合,是利益动机与非利益动机、经济动机与非经济动机的混合。

经济“行动的意向不仅在于经济目标,而且也在于(社会)交往、(他人的)赞许、身份与权力”(Granovetter,1985)。

以经济利益为标志的目的也经常会与其他目的(如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发生冲突。

3.行动目标的不确定性

行动目标的选择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行动者与其行动环境互动的过程,而不是“给定的”(或说行动的前提)。

经济生活不是一个瞬间的行动,而是一个绵延不绝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断调整、确定自己的目标。

偏好不是“给定的”,目标的形成也不是独立于行动本身的社会过程之外的,常常会在行动过程中因为行动本身而发生改变。

行动本身就创造了行动的目标。

4.行动决策的非理性

行动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行动者的偏好并不能有效地指导行动,因为有时候是无法清楚地认知到最大化策略的,因此也不能清楚地确定目标-手段的关系。

在行动过程中,行动者不断与自己所面临的行动环境发生互动,行动者关于目标-手段的关系结构的认知逐步调整、修正,一旦行动结束,一个最终版本的目标-手段的关系结构才得以确立。

行动的决策不一定是理性的。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美国管理学家,1978年诺贝尔经济奖

现实中人们所获得的资讯、知识与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充分的,因此,未必能作出使得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而是往往选择了还算差强人意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是次优方案,也可能只是能让决策者满意的答案,而非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主张的“最佳”方案。

经济学与社会学关于经济行动观点的差异:

讨论何谓“利益”?何谓“理性”?

Granovetter:虽然“理性行动的假定必然存在着问题”,但它仍是一个不应随便放弃的“好的工作假设”。如果我们把行动的动机由经济利益扩大到其他非经济动机的话,那许多表面上看起来不合乎经济理性的行为其实都可以纳入理性选择的分析框架之内得到解释。Bourdieu:理性选择理论的错误并不在于它表明所有的行动都是理性的、追求利益的,而在于它狭隘地理解了利益和理性本身,只把它们局限于行动者对利润和物质的追求之上。事实上,如果把理性选择理论稍作修改,经济利益的概念扩大为包含其他有价值的事物的话,那理性选择仍可有效地运用于研究中。

韦伯关于社会行动的分类价值理性

波兰尼关于经济生活整合方式的分类互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整体主义方法论:

社会整体决定各个部分的本质。

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整体,如社会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等。

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只能由整体特征或结构变量来解释,不能归结到个人特征,即不能还原到个人心理或生理的层次

个体主义方法论:

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个人。个人是有意义行为的唯一承担者。

国家、团体、社会制度等整体概念是表明人们互动的某种范畴,它们都可以还原为各个参与者的行动。

社会现象的理解应当根据人的动机、态度和行动。

第二讲经济行动

(二)交换行为

最初的商品交换——物物交换

货币交换

何谓“交换”(exchange)?

交换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的行动主体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对方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所有物”。交换行为是人类社会和经济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们进行互动的基本形式。交换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不同视野下的交换行为:1.经济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2.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3.社会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1.经济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经济人”假设:是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经济学家对交换的解释:1)亚当·斯密(早期经济学家)2)欧根·冯·庞巴维克(新古典经济理论)3)詹姆斯·布坎南(新政治经济学)

1)亚当·斯密关于交换的论述:在《国富论》中讨论了分工、交换与货币。

斯密对交换的看法贯穿三个原则:(1)交换是人类的天性,所有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2)交换造成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分工的程度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受到市场范围广狭的限制。(3)交换是受利己动机驱动的——斯密交换观点的基点。

2)欧根·冯·庞巴维克

庞巴维克认为参加交换的人有两种动机:一种是非利己动机,如人情、风俗、友谊、虚荣或外界的影响;另一种是利己动机,即追求本身的直接经济利益的动机。利己动机是引起交换的一般动机,并且应在交换价格的决定上具有支配性影响。

“一切参加交换的人,是完全从追求本身的直接经济利益这个动机出发进行活动的……在交换中利己动机在决定价格的动机中占主要的地位”。

从利己的基本动机中,庞巴维克引申出三条交换行动的原则:第一,只有在交换给他带来利益的时候,他才愿意交换;第二,他愿意为较大的利益交换,不愿为较小的利益交换;第三,如果不交换便没有利益,他愿意为较小的利益交换,而不愿意不交换。

由此推论:对一个谋求自己利益的人而讲,只有他对他所要得到的物品的估价比他具有的物品高的时候,交换在经济上才有可能。

3)詹姆斯·布坎南

公共选择理论:把政治决策的分析和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过程中。

公共选择方法的三个要素:(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2)经济人的理性原则(3)政治作为交换过程

“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的公共选择行为纳入同一个分析模式,即经济人模式。其中的一个工具和方法就是交换方法。政治的交换过程,类似于市场中的交换。在政治市场中,选民、利益集团相当于经济市场中的消费者(需求者),政治家和官僚相当于经济市场中的生产者(供给者),人们通过相当于货币的“选票”来交易,并选择能给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

“经济学家不必只限于研究市场中各个人的行为(例如买卖活动)。通过交易经济学方法的或多或少的自然延伸,经济学家们可以根据交易范例来观察政治和政治过程。只要集体行为的模型是以个人决策者为基本单位,并且只要这种集体行为基本上被认为反映了复杂交易或者一个相关群体的所有成员中间的协定,那么这样的行为或选择很容易就归入交易经济学的范围。”(布坎南,1991)

2.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关注互惠这一特定的交换行为;对经济学关于交换的观念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代表人物:1)马林诺夫斯基2)马塞尔·莫斯3)列维-斯特劳斯

1)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一种名为库拉圈的交换仪式

库拉交换的物品:红色贝壳做的叫做索巫拉伐(soulava)的长项链,它不断地朝着顺时针的方向移动。白色贝壳做成的叫做姆瓦利(mwali)的臂镯,则朝着逆时针的方向移动。

库拉交换的基本规则:两个人一旦进入库拉圈,就永远在其中。没有哪个人能够长期保有哪件东西。个人因拥有库拉宝物而产生的名望。人们拥有的目的在于付出。身份越高的人,义务也越大。权势的主要表征就是富有,而富有的表征就是慷慨。

这两种物品并不具备实质上的功用。这种交换过程倚赖于彼此间的信任,而这信任的原动力其实是为了其他民生物资的交换:由于各岛之间物资有限,彼此间依赖度颇深,库拉圈的交易过程得以建立彼此的相互信赖感,使其他顺带的交易成为可能之事。

库拉宝物的每次移动,每次交易的各个细节,都受到一套传统规则和习俗的规制,而且遵行固定的方式,有些库拉行事还伴随着精致的巫术仪式和公共礼仪。

库拉仪式隐含着一种互惠逻辑。这一逻辑的一个基本交换原则就在于,赠与礼仪性的礼物以后,时间不论长短,总要报以等值的答礼。

2)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1925):介绍了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北美洲西北部等地土著民族的交换和契约形式。在简单的群落里,多数经济行为都是通过非市场交换进行的,这些可以为称作“礼物”。

核心问题:“在后进社会或古式社会中,是什么样的权利与利益规则,导致接受了馈赠就有义务回报?礼物中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得受赠者必须回礼?”

交换具有“义务性”:给予(送礼)—送人礼物是义务性的;接受(收礼)—对方也是有义务接受的;回报(回礼)—接受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回赠相等或更多的礼物以为回报

北美西北海岸的“夸富宴”、南太平洋的库拉圈。

夸富宴:美国西北海岸的印第安土著人。在一次夸富宴的仪式中,地方上的首领会以看似非常浪费的方式,把他们所拥有的大量的物品和财产都拿出来分掉。首领往往要比普通人拿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来与和他竞争夸富的人争相散尽他们的财物。他们拿出和挥霍的礼物越多,他们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越高。

礼物中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得受赠者必须回礼?

礼物交换存在一种社会心理机制,即赠礼所引起的无休止的相互期待。

莫斯的“礼物”就是一种“总体性社会事实”:远古社会的社会生活是由宗教、法律、道德、经济等社会事实交融在一起共同形成的。

“交换——礼物的经济,根本不能纳入所谓的自然经济或功利主义经济的框架。……‘利益’是一个相当晚近的词,在古代道德中它指的是人们所寻求的善与快乐,而不是物质的有用性。……是我们西方社会在不久以前使人变成了‘经济动物’。不过我们还没有完全变成这副样子。经济人不在我们身后,而在我们前方;道德人、义务人、科学人、理性人都莫不如此;在过去的无尽岁月中人们都未曾是这样的人。人成为机器,成为复杂的计算机器,实在只是不久以前的事。”

3)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

“互惠(性)原理”或“交换的原理”是人之所以构成社会的一个基本原理;《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8年);人类的行为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尤其在社会交换中。人类在任何交换情景中都遵循一定的观念和规则。人们学习并定义这些行为方式的规范,从而保证了人类交换原则的特殊性。所以,交换不能仅从个人的动机来理解,而是应该通过社会结构的各种形式进行分析。

所有交换关系都受到互惠规则的制约,它要求那些得到贵重资源的人给予那些提供资源的人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在某些情况下,规范要求给予施惠者以“相互的”和直接的报酬,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互惠可以是单向的,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间接交换模式,即行动者不能直接互惠而只能通过第三者的转换。

社会系统中的交换关系并非限制在个体间的直接互动,而是延伸到间接交换的复杂网络。人类学家通过对非西方社会(初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与传统经济学家不同的理论。

经济学家关注的市场交换行为只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交换行为,并非唯一甚至在某些社会中也并非最为重要的交换行为。

非西方社会(初民社会)中经济交换以及生产和消费不是独立的现象,而是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形态、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宗教信仰等因素的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学的交换行为如同其他的经济行为一样受制于社会、文化等因素。

3.社会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社会学家的交换论1)齐美尔2)霍曼斯3)布劳

1)齐美尔(Georg Simmel)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形式社会学的开创者

《货币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ney,1900年)描述了金钱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金钱成了现代社会的语法形式。”研究了交换关系,特别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后果。

交换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普遍的一种关系(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可以精确分割,便于管理。

社会交换包括四个内涵:(1)对自己不具有的有价值物品的渴望;(2)某一可辨识的人拥有这一物品;

(3)能提供有价值的物品以便于从他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有价之物;(4)拥有这一有价值物品的人接受其物品。

交换的四个原则:

(1)吸引原则(Attraction Principle):行动者越是感到对方的资源具有价值,他们之间就越有可能建立交换关系。

(2)价值原则(Value Principle):行动者对于某一种特定类型的资源的需求越迫切,同时得到的可能性越小,则这种资源对他越有价值。

(3)权力原则(Power Principle):a.行动者越是认为另一人的资源的价值大,则拥有资源的人的权力也越大;

b.行动者的资源越是容易改变,则在交换中的选择和变更能力越强,从而在交换中的权力越大。

(4)张力原则(Tension Principle):在社会交往中,行动者越是力图控制局面来掩盖对某一资源的需求或隐藏这种资源的可用性,那么交换中的紧张程度就越大,也就越有可能引发冲突。

货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自身的理性化。货币使社会交往频繁,使人类获得了相当的独立性和自由,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合理性一面。但是,货币经济的长足进展,也使人际关系愈来愈非人格化。

货币对社会、政治和个体的冲击力将持续增长。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货币越来越呈强势,货币成为纯粹的交换工具,对货币本身的追求使得这种最纯粹的工具本身成为目的。

2)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年)

批判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强调作为行动者的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

把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为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是由个人行为创造和维持的。

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尤其是斯金纳(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行为主义交换论”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行为主义心理学;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箱(Skinner box):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将此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

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六个命题:

①成功命题:行动者的某一行动越是频繁地得到回报,他就越可能再进行这类行动。

②刺激命题:如果人们在过去情境中的某种特定刺激伴随着对行动的回报,那么,现在的情境与过去的情境越相似,行动者也就越可能发生同样的行动。(情境再现行动再现)

③价值命题:(“回报的程度可以在这里称之为价值” )行动的结果越有价值,行动者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④剥夺-满足命题:行动者在近期越是频繁地得到某种回报,该回报的追加对他来说越没有价值,他就越不愿进行带来这一回报的行动。(边际效益递减)

⑤攻击-赞同命题:

a.当行动者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或者得到意外的惩罚时,他就会愤怒并有可能采取攻击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而言更有价值;

b.当行动者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回报,特别是回报大于其预期,或者没有收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为此高兴并有可能采取赞同/认同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结果对他而言更有价值。

⑥理性命题:行动者会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决定其具体行为,其通常会选择那种对自己获利可能性较大的行为。(仍然局限在“经济人”的圈子中)

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公平分配”

公正性期待:“处于交换关系之中的双方期望每一方的报酬与他付出的代价成正比,即报酬愈多,代价也应愈大,以及每一方的纯报酬或利润也应与他的投资成正比,即投资愈多,利

润也应愈多。”

从根本上讲,社会交换应该是公平的,否则,就会使个体产生不公平的知觉而导致愤怒或罪恶感,社会就会发生混乱。

3)布劳(Peter Michael Blau)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年);《互动的社会交换》(1968年);《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1971年)

?“结构交换论”

布劳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是具有整体的效应。霍曼斯的理论只适用于直接人际互动的小群体,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化行为。

布劳交换论的重点不是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而是社会结构的交换基础;不是探讨影响个人之间交换过程的心理因素,而且是考察基本交换过程对形成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业已形成的社会结构对交换过程的制约。

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一种自愿性行动”。具有两个特征:

①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他人的回报,一旦他人停止所期待的回报,交往关系就中止。(那些不期待他人回报的交往,不属于交换)

②社会交换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性活动。(信任维持稳定的交换模式)

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因此,“经济人”那种理性选择的特点和经济交易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交换领域。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不同点:

(1)经济交换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契约合同进行的,而社会交换不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和明文的承诺。

(2)经济交换不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感,而社会交换则相反。

(3)从经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可以精确计算和预测,货币是衡量经济交换中一切价值的媒介;而从社会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则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报酬的价值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比如爱、感激、尊敬、社会赞赏等都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

始于“社会吸引”(social attraction)——“个人由于期待内在的或外在的报酬而被吸引到交换中去。”

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互相提供报酬将维持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继续交往。

要使对方愿意与自己交往,就必须向对方证明自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表明与自己交往能从中得到报酬。如果能够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交往行为就会随之发生。如果双方都从交往中得到了期望的报酬,则会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相互吸引。

社会交换中的竞争与分化

交换关系中的各方都尽力展示自己的报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换,因此,在社会交换中必然发生竞争。

由于人们拥有的资源在数量、质量、种类、稀缺程度等方面是不均等的,竞争的结局必然是:那些拥有丰富资源或稀缺资源的人在群体中会获得较高的交换地位,他们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因此能从多数人那里获得回报,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换对象。相反,那些没有多少资源的其他成员,只能处于较低的交换地位,没有或很少有自由选择其他交换对象的余地。由此,竞争带来了社会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

社会交换的后果

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交换都是对等的,以相互吸引、平等交换为基础的。

四类一般性报酬的形式:金钱、社会赞同、尊敬和依从,这四类报酬根据它们所具有的价值由小到大排列。

最能体现不对等性交换的报酬形式是尊敬和依从,它们是具有最高价值的报酬。

当社会地位差距较大的双方进行社会交换时,处于弱势的一方会选择尊敬、服从等作为回报,这就使另一方获得了权力,群体中就出现了权力分化。

权力的分化会导致两个结果的产生:

整合:一方面,为了获得利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会甘居臣属地位,这就等于认可了权力(权力的合法化)。权力的合法化使每个成员都有了固定的位置,只要按照自己的角色办事,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减少了交换中的竞争和磨擦,有助于促进群体的整合。

冲突:另一方面,如果权力的实施没有带来所期望的报酬,人们会产生被剥夺感。这种被剥夺感会逐渐瓦解合法权威赖以存在的基础,并导致对权力的反抗或者说社会冲突。

宏观交换观点

布劳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指出不对等性交换产生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分层现象。

用交换理论解决了社会学中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的鸿沟。

宏观社会结构中的交换不仅包括人际互动,还包括群体之间、组织之间的交换;不仅包括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还包括间接的、时空间隔较大的交换。

共享价值观:包括一套为参与交换各方共同接受的统一的社会标准,使交换各方能以同样的情境定义进行交换。

制度化:核心部分是在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涉及各种具体交换关系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

4.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区别

两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交换行为类型

从经济社会学的观点看,经济存在于整体社会之中,因此,社会交换应该包含经济交换。但是,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交换——人类学、社会学视野中的交换行为;经济交换——经济学视野中的交换行为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论述:基于交换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参与程度和形式不同,交换被划分为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两种类型。

在西方,交换是正式的、脱离社会关系的契约性行为;而在远离西方社会的地方,交换关系则离不开社会关系的整体,有些交换与西方社会的经济交换截然不同,它们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性。

社会学家布劳发展了这一观点,并将是否有明确规定的义务和信任作为划分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的标准。

在经济交换中,尤其是合同关系的交换中,现在的还是将来的义务都在事先或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社会交换“包括着那些创造着各种未来义务的恩惠,不是加以明确规定的义务,回报的性质是不能讨价还价的,而需留给做回报的人自己决定”。

二者区别可以总结为:①交换主体的性质不同②交换的规则不同③交换对象的范围不同④交换的时间结构不同⑤交换的后果不同

①交换主体的性质不同

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上的交换,它假定交换是发生在抽象双方之间的相互转让所有物的行动,不管交换参与者、具体的交换对象以及交换情境。(“经济人”假设)社会学意义上的交换则是一种实际的、现实的、具体的交换,它强调具体交换者的身份(特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社区工作 笔记

社区工作徐永祥主编 一、社区工作的涵义(大纲内容)??? 社区工作是以整个社区及在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的、利他的服务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组织和发动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1、它是一种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 2、它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 3、它是一种过程; 4、它运用集体行动的方法; 5、它鼓吹居民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 6、他能找出及满足社区的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区整合,改善生活质量; 7、他能发展居民能力,加强其自主性; 8、它能促进社会转变。 二、社区发展的定义 概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的社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塑造居民社区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的过程,是增强成员凝聚力、确立新型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 三、社区组织的涵义与特点 涵义:是指在社区内开展工作或活动,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组织 特点:第一,是一种地域性组织;第二,以兴办或管理一定社区的社会服务、政治活动、文化事业及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第三,社区组织的功能有明显的地域性 四、社区工作的目标 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意识; 2、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 3、寻求社区需要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区需要,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进步; 4、追求权利和资源的公平分配; 5、发挥居民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 6、培养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美德; 7、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五、社区工作的特点(大纲内容) 1、以社区为对象 2、结构导向的分析视角,对问题的分析多采用宏观的角度,因为社区工作认为问题的产生并非个人原因,而是与社区周围的环境、社会制度以及整个社会有密切关系 3、广泛的介入 4、强调居民参与,鼓励居民一同参与,合力解决问题,为社会做贡献; 5、事工目标与过程目标相结合; 6、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具有政治性 六、社区工作的社会功能 1、社会福利功能:是指立足社区居民的福利需求,开发和利用社区的社会福利资源,以解决社区的问题,改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三章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市辖区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的“市辖区人口”指“区”的总人口,不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 县级市的市辖区总人口指的是县级市的城关镇人口。 全市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的市城总人口。 按照人口类型 户籍人口(农业人口加非农业人口) 户籍非农业人口 常住人口——户籍总人口减去外出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加上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第三章城市化 掌握城市化基本原理 掌握城市化的类型 了解当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特征 掌握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方法 重点 城市化概念的理解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类型 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水平对策 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 一城市化定义 1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 的概念 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citification 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2城市化涵义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涵义: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涵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人口学——人口结构的转型 社会学——生活方式的转型 经济学——经济结构的转型 地理学——地域空间的转型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基础知识整理

1 统计是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层涵义。 2 统计学,即统计理论,是指统计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是研究、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以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为研究领域,以研究和阐明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与方法为内容,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3 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 4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认识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独立的统计科学,并且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5 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的过程可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6 统计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并在某一相同性质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由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叫做总体,即总体。统计总体的特点: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7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个独立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或个体。(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可相互转化) 8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例如某企业的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工业设备的种类、个人的性别、年龄、工种、工资等。总体单位和标志有关系,总体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标志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它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数量特征的,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 9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特征的。它在实践中一般有两种理解:⑴反应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某种数量特征的概念⑵反应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统计指标有3个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11 统计指标的种类 1)统计指标按其说明的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 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一般表示为总量指标、绝对数,它的数值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例如:人口数、企业数、商品销售额等)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性质和数量关系,表明总体的内容构成、比例、发展变化速度和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表现为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其数值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它的数值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例如:人口的性别构成、出生率、死亡率、物价、人口密度、职工平均工资、每亩粮食产量等) 2)统计指标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3)统计指标按其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可分为考核指标和非考核指标 13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科学性(2)目的性(3)联系性(4)统一性(5)可比性 15 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全面统计报表 非全面调查包括: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以及非全面统计报表 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带有连续性,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3)按组织方式不同,分为统计报表、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 专门调查:是为了了解研究某种情况或某项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多属于一次性调查,如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 4)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分为直接观察法、采访法、报告法和问卷法 16 课本38页与课本44页(统计报表与专门调查)

经济社会学知识点

经济社会学 第二章 1,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式,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2,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想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 3,主流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的比较:(论述) (1)行为者。经济学研究是以个人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的;经济社会学家研究的基点是群体、制度和社会。 (2)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经济社会学家则认为人有不同形式的行为。经济学家的理性只是一种“有效理性”,经济学家将理性视为常量,社会学家则将理性视为变量 (3)经济行为的约束。影响人经济行为的因素: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限制,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4)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5)分析目的 (6)使用的方法 (7)知识传统 4,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经济行为不但受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的限制,同时还受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5,农业社会表现为对土地的拥有,而现代社会显示其地位的符号为房子、汽车、艺术品等。第三章 1,马克思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1)短期自利目标的工具理性行动、(2)有意识的信仰和认同的价值理性行动(3)情感行动(4)传统行动。 2,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是以宏观社会系统作为研究目标,以微观的个体行为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为。合理性是理性行为者的行动基础,行为者的行为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通过研究个人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围观——宏观的联结。 3,社会资本理论以社会网研究为基础。社会网的基本元素是接点和联系。 4,社会资本——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它具有网络性、增殖性和不可让渡性等一系列特征。 5,,由于社会资本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迁出则切断了与原有某些关系的联系,原社区的居民可能遭受损失,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这种原有关系的中断,因此,稳定的社会结构产生广泛的社会资本。 6,组织中权力的另一问题是公司中的“权力距离”。所谓“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度,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权力距离”是公司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反映。 7,有学者视群体动力学现象为“信息瀑布”,借助于所提供的信息,使私有信息公有化,从而改变另一些人的偏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8,学者们对理性的概念提出了挑战,人们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即所谓“有限理性”。学者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行动者不能克服的困难,因而追求理性最大化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总结,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根据那一个方向去写,这个是部分大学生的一个通病,在这里学术堂根据网友的反馈以及大学生的需求不同,在这里以经济社会学专业为例,举例了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希望 能够帮助到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祝各位学子毕业成功,前程似锦!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 学专业为例 3. 社会经济形态视角下的屯堡族际婚姻观变迁研究 4. 中缅. 中老. 中越少数民族跨境婚姻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5. 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一个历史的考察 6.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7.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8.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类期刊管理学系列 10.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11. 仪式礼物变迁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以广西田阳县龙河村那逻屯祝寿仪 式为个案 12. 试论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发展 13.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 景 14. 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15. 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 16.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17. 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 18. 统计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应用 19. 老年人社会经济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第十二章 社区讲义

第十一章社区 讨论:社区在你的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像?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一、什么是社区 ●1、社区概念的来源与演变 ●Community and Society ●《社区与社会》————藤尼斯 ●至滕尼斯之后,社会学家从各种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说。基本上可以把社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由相互关联的人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一类是从地域出发,认为社区是在某一特定地区内共生的有组织的人群。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概念的涵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l)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集镇、村落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个“区”乃是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在同一地理空间可以同时存在许多社区。 (2)社区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在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他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社区的历史演变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 ●在远古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并无固定的住地。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 ●其后,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简述论述

社会学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 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的学生K 默顿创立了( C ) A. 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 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B ) 4. 阶级产生的根源是(C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C.私有制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D ) A.理解角色 C.期望角色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C )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A.孟德斯鸠 圣西门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 功能主义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A ) A. 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 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C )A.2—10人 B.2—20人C.2—30 人 D.2—40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B ) 《社会学概论新修》 A. 正向社会化 B. 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B.领悟角色 B.伏尔泰 C.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C ) A.未成年人B.成年人C.离轨和犯罪者D.老年人 13. 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D )。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C ) A.社区 B.群体C傢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C ) 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7.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8.按照流动的参照物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B ) A.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C.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D.向下流动和向上流动 19.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20.首先提出社会学”一词的是(A ) A.孔德B.斯宾塞C.韦伯D.马克思 2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07行管喻娟 第三章统治的类型 韦伯谈到构成统治的可靠基础包括:一就是习俗,即纯粹情绪合乎理性的动机。二就是利害关系,即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三就是对合法性的信仰。便以此把统治分成三种类型: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 二、三种类型的特征 韦伯进一步谈到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三种统治类型。 1、合法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制订章程与规则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而作为其中的成员就是仅仅服从法,而不就是统治者。统治者的号令也应就是由以规章制度为取向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职务的不同,仅仅就是在事务上服从官职。她还谈到这种合法型统治就是建立在官僚体制的结构上的,因此也有很多的弊端,如职务的“升迁”只取决于上司的评价、造成规则制度的形式主义等。 2、传统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制度与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上的,并且也被人们相信就就是这样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主与仆的关系,必须服从统治者而不就是规章制度,而统治者也受到来自传统的一些约束。她们大多就是世袭来得到统治者的权力力。 3、魅力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顷英雄的崇拜与对领袖的信赖的基础上的,就是英雄或领袖的个人献身精神所经给予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可以解释成就是领袖与追随者。她们之间没有薪金,没有规章,她们依据在同一共同体中的承认来获得统治,她们不存在有经济的关系,只受天职与使命的驱使。它不就是理性的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感性的。而魅力型的平凡化到最后也很容易转换成传统型的统治。 三、合议与权力分立 韦伯就是由古至今来讲述合议与分权的,我认为她大致就是从封建制(社会等级的权力分立——官僚制(权力受到机构的限制)——政党(合议原则让集权主义失去一个人的统治)——直接民主(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 机构限制,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权力,因此在权力上会相互制衡。 政党合议,不同的党派之间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不同利益者之间的角逐。 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这些统治就是以服务为基本的理念,不以利益为基

经济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概念题 ? ? 经济社会学、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嵌入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社会网、结构性要素、资源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动力性要素、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强关系、弱关系、市场、市场主体、市场规则、市场类型、市场体系、消费行为、家庭生命周期、社会阶层、炫耀性消费、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经济交换、社会交换、交换模式群体、企业的市场性、企业的社会性、内部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专业劳动力市场、生产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区别和联系 ?2、社会学家是如何认识交换行为的。 ?3、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有何关系? ?4、简述社会网的要素包括哪些? ?5、简述社会网的连接。 ?6、比较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内涵 ?7、交换的分类有哪些?具体含义是什么? ?8、试析品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9、试比较企业、市场、网络结构的特征 ?10、简要叙述劳动力市场如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而出现。 ?1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 ?12、简述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 ?13、试述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4、简述礼品经济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述网络分析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2、应用社会网分析某一具体经济生活现象 ?3、简要比较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的异同。 ?4、试析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5、试述社会网在经济生活中运用。 ?6、以劳动力市场为例,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嵌入社会网络形成的社会结构中的。 ?7、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经济社会学A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为什么要研究经济社会学 ?1、现实的需要 ?2、学科建设的需要 ?3、研究者个人的需要 ?帕森斯、斯梅尔瑟 ?二、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定义: ?斯梅尔瑟的定义:(1)是研究经济行为本身的,即这些经济行为如何将不同的角色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1.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 2.波兰尼著有《大转变》。 3.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1)偏好是如何产生的。(2)行为理论。(3)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 4.新经济社会学有两个基本的社会学假设:一个假设是认为行为总是被社会定位的,不能仅用个人的动机来解释行为;另一个假设认为社会制度不可能自发形成,而是社会构建的。 5.中国经济社会学重建的特点:(1)移植性(2)应用性(3)学科性 6.有限理性的概念是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但这种理性有时有限的”。 7.科尔曼的“理性人”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 8.社会优化::在理性选择理论中,如果双方自愿交换没有外在影响的资源,双方均能获得较多的利益,没有任何一方被伤害。如果这种交换发生在非竞争的结构中,交换率将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在这种结构中,所有使双方获利的交换完成后,便达到一种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社会优化(或称帕累托优化)。 社会均衡:是一个由所有参与人组成的最优战略组合,也就是说,在给定战略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行动者可以单独行动,同时也没人去积极地打破这种均衡。两者的异同:74 9.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下列假设上的:第一,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假设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第三,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第四,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10.第一个对社会资本做出系统分析的学者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 11.两种类型社会资本定义视角:一种是将社会资本看做封闭网络中的信任、互惠和规范网络;另一种是将社会资本看做开放网络中的信息和影响力。 两种视角的共同点与区别: 区别: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即个人所投资的社会资本可能使他人收益,而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个人投资。前者关于集体性社会资本的假设前提——封闭型和紧密性是社会网络的必要条件,而后者则认为松散网络和不同社会网络之间的桥梁对促进信息流和影响流具有关键作用;前者侧重团体内部关系,体现为“联结”形式的社会资本,后者侧重于团体外部关系,体现为“桥梁”形式的社会资本。 共性:它们都突出了社会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特性:社会资本不是被个人所占有,而是存在于两个或多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之中;社会资本能促进行动绩效,无论是对于个体行动而言还是对于集体而言。二者的分歧实际上是一种互补:流通于集体和封闭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素是信任,流通于个体和开放网络中是信息。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桂勇2010经济社会学笔记

经济社会学笔记 整理:李晓明 导论: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1、含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经济学。 2、与经济学区别: (1)行动者: 经济学关注的是“个人”——方法上的个人主义(比如奥地利学派) 经济社会学关注“个人”“集体”“组织”。行动者不是原子化个人,每个人 行动受到社会背景、制度、他人的影响。 (2)关于“理性” 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的,寻求效益最大化。 经济社会学认为理性也是变量,有多种形式,经济理性不是唯一理性。 (但是经济学反驳:经济理性内涵可以外延,包括除了经济利益外更多的 内容,且许多行为,看似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行为,最终还是以经济利益 为目的,所谓多重博弈,以期待长期利益。) (3)约束条件: 经济学认为约束条件小,仅技术、资源等等。 社会学认为还包括制度、文化等等。而且经济-社会关系处于运动之中,很 难给出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包括市场等经验现实很难一模型以蔽之。 (4)研究目标和方法 社会学:注重收集资料,在描述基础上的解释、理论化和少量预测。即重 统计归纳。对于经典,社会学也更为推崇。 经济学:注重数据推导,简化现象,预测和解释。即重抽象模型。对于经 典,经济学更敬而远之,因为知识的统摄性,经典已成为基础,所以往往 总引用最新材料。 3、本土化问题 把北美的新经济社会学框架用中国经验加以检验本土化。 二、经济学若干原理: 1、稀缺性 2、一些原理 (1)个人决策 ●选择与平衡 ●机会成本(奥地利学派等等) ●边际成本-收益(边际学派等等) ●人们会对激励作反应(比如推出一项政策,新政策可能会由于当事相关 方的动态反应而失效,如泡面限价、稀土出口配额等等)(2)交易 ●贸易是有好处的(人们都能从事自己机会成本最小的事情) ●市场的优势 ●政府可能有作用(庇古、凯恩斯等)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探究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探究 摘要:西方的新社会经济学对经济市场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为了描述经济市场的运作机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目前,我国对经济市场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经济市场的研究成果,其会对我国市场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分析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总结新经济社会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并且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分析研究 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源于社会网络分析,学术的传承涵盖了不同的知识领域,新经济社会学通过经济的方法来对社会进行研究,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社会人是在经济问题逐渐复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在社会生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有利依据,避免了人们一味追求利益而在经济社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新经济社会学主要通过网络理论研究及组织理论研究来研究社会发展趋向,在连接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中期,但是社会经济学以一门学科的形式出现是在20世纪初,通过学者们的研究与讨论而形成。西方的新经济社会学不能够把离散的经验研究成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是一味地注重经验研究。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

性逐渐表现出来,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主要从研究社会方面对经济学进行扩展。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以及方法来探索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个新生的学术流派,许多特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伴随格林兰诺维特发表的标志性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同时诞生,主要是指用组织理论、网络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新经济社会学得以迅速地发展,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趋势是分不开的,新经济社会学的逐渐兴盛是结合了社会学与经济学等多门研究成果。当今社会,教育、婚姻、犯罪等领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许多领域的研究导致研究者忽视了基本概念,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使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分歧,新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核心的主题上,关于经济生活中的其他领域还没有受到人们高度重视。这种现象表明,我们还有大量的研究要去做,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要不断吸收与借鉴政治、文化等学科的思想,为了主题研究获取全新的发展动力。尽管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学术兴趣与研究视角,所持观点也各不相同,但是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势必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新经济社会学所研究的领域 1.网络领域研究。新经济社会学中的网络理论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到社会网络中的。网络理论分析认为,个人的行为与决策是与社会情境融合在一起的,必须用嵌入来说明社会现实与个人行动之间所存在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行政管理学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行政的词源 行政管理是行政管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在日常用语中,“行政”这个词,有着很广泛的含义。 “行政”一词在中国古书中最早见于《左传》,在此书中有“行其政事”、“行其政令”的记载。因此从词源上看,“行政”一词是指执行政策和政令的意思。在国外,英文中的“行政”一词是“administration”,它来源于古希腊语。亚里士多德最早把国家权力分为讨论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其中行政就是指推行和执行政务的意思。 (二)行政概念的三种涵义 现代行政管理学所讲的“行政”概念,确切地说,来源于西方的学术传统。从西方的学术传统来看,“行政”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国家的议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在近代,从英国的洛克开始,就着手对国家权力进行划分,提出政府要实行分权制。在他所著的《政府论》中,他首次将政府(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法国的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的思想,即政治学上著名的“三权分立”或称“分权制衡”原则。 【例】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国家的议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哲学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马基雅维里 【答疑编号0120001】 答案:B 第二,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现代行政学的产生与政治学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的行政学首先是由美国的政治学家提出来的,如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古德诺等人。他们主张研究行政学的起点是把行政与政治分离开来。按照他们的说法,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说,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就是行政。 【例】从严格意义上说,首先提出真正的行政学的是() A.法国的政治学家 B.美国的政治学家 C.英国的政治学家 D.意大利的政治学家 【答疑编号0120002】 答案:B 第三,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活动就是管理活动。如美国学者古立克认为,行政是由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s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和预算(budgeting)等功能构成的一个过程,即著名的POSDCRB七功能说。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或称公共行政,即有关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既包括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包括非政府公共机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仅仅指政府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按照这种观点,并非所有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都是行政,只有政府行政机关对公共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