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

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满足公共需要,由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资金收支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运行中自发产生的缺陷或弊端,或者说,是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条件的因素以及市场运行结果中被认为不完善的方面。

外部效益:是指在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时,社会成本或利益与私人成本或利益之间存在的偏差,也就是一些经济主体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所产生的附加效应,其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使用它的人数规模变化而变化,如公共设施、环境保护、文化科学教育、医药卫生、外交、国防等。

1财政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为什么说国家的产生式财政形成的标志?

答:首先财政的产生:1剩余产品的出现时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2阶级的出现时财政产生的社会根源。

其次财政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奴隶制财政;2封建制财政;3资本主义财政;4社会主义财政。

财政形成的标志:1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分配范畴;2财政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的分配;3财政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

4简述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标准和方式?

答:首先是含义:在按市场要素分配的基础上,政府财政通过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对市场分配的不公平进行调节的职能。

其次是标准:1最大福利总量论;2最低福利标准论;3公平与效率权衡论。

最后是方式:1税收;2转移支付;3社会保障制度;4公共支出;5通过财税政策鼓励社会慈善事业。

6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公共性;2非营利性;3民主和法制性。

8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1垄断;2外部效应;3公共产品;4分配不公;5经济周期;6信息不对称。

9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与财政的关系?

答:简单的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一些其他的多个环节在起作用,比如,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健康,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的生产、服务效率提高,剩余价值更多,自然财政收入也就增加,另外,财政收入的增加,使得政府有能力加大对新医改的财政投入,将进一步促进新医改政策的实施。

第二章

购买性支出:是指财政预算中直接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费用。

转移性支出:是财政预算的单方面资金支付,而不相应地直接取得商品和劳务。

投资性支出:是指用于形成资产的资金支出,包括补偿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两部分内容。

财政补贴:是政府的一种转移性支出,是各级政府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为了达到调控经济运行或稳定社会等特定目的,对某些特定项目所实施的资金补助。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因素是什么?财政支出的规模是否越大越好?

答: 因素有:1经济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

2政治因素,主要是政局稳定程度、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3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

否,因为财政支出规模过大会产生如下危害:1影响人们的自由选择。2产生出“挤兑效应”。3导致通货膨胀。4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它们各自对社会总需求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何不同?

答:购买性支出是指财政预算中直接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费用。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包括用于国防、行政管理、教育、太空、公路、邮政、职业培训、水利、国家公园、图书馆等许多方面的开支,又称为消耗性支出。这部分支出全部直接形成当期的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购买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活动,政府通过购买性支出的增减对市场价格、供求的影响,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而对分配却起到间接影响。

而转移性支出是财政预算的单方面资金支付,而不相应地直接取得商品和劳务。转移性支出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政府支出用于社会保障、财政补贴、债务还本付息等方面。二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拨付一定的财力。转移性支出不构成当期的购买力,只引起当其利益的再分配,该项支出最终的使用结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商品的供求和色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不如购买性支出更直接,但它对分配却起到直接的影响。

3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请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说明。

答: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补偿功能,是指为了保障失去或没有生活来源者、贫困者、遭遇不幸者和一切工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工作岗位后),仍能凭借保障提供的资金维持基本生活需要。1收入补偿。2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3促进社会安定。4保障劳动力扩大再生产。5促进社会公平。6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第三章

税收:是指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和对经济的调控,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预定的标准,向法人和公民强制征收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基本方式,它体现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税负转嫁: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人通过提高售价或压低购价等办法,将税负转嫁给他人的一种经济现象。

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有资产被投入社会生产和流通经营活动之后,所带来的超出原有国有资产投入量的价值。

债务收入:是政府作为债务人运用有借有还的信用形式取得的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一种补充形式。

1简述税收的基本要素。

答:1纳税人2征税对象3税率4纳税环节5税收优惠6违章处理

6试分析公债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和作用。

答:公债产生的原因:1财政上的需要2社会闲置资金的存在3证劵市场的建立4信用制度的稳固5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功能和作用:1弥补财政赤字2筹措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运行

7结合公债的负担及限度说明公债的规模是否越大越好。

答:公债负担是指公债的发行与偿还对各种经济主体产生的压力。政府公债发行需考虑到一下问题:1成勾着的负担2发行者的负担3纳税人的负担4后代的负担

公债限度是指政府举债的最高规模与数量界限。所以,公债的发行,应该考虑到经济的运行情况,也就是说考虑到偿还的问题,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靠的是征税,纳税人的负担我们不许要考虑,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安邦大计。其次,要考虑到后代的负担,考虑到后代的偿还能力,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把过多的债务留给子孙后代,更不能寅吃牟粮。

第四章

总预算:是与国家政权结构相对应的预算,由政府本级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汇编而成。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年度收支计划。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又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建立、规范国库集中收付活动的各种法令、办法和制度的总称,由国库集中收入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和国库集中账户管理支付三部分构成。

3简述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程序。

答:1自下而上上报预算收支建议数。2自上而下下达预算收支控制指标。3自下而上上报预算草案。4自上而下批复预算。

第五章

分税制体制:是分税制预算体制的简称,通常俗称“分税制”。它是指在确定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的基础上,以税种为主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据此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种财政体制。

2简述分税制体制的构成要素。

答:1分权2分税3分管4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5分级预算

第六章

中性财政政策:分两种情况:1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比较合理。这时保持财政收支总量的大体平衡和结构的基本稳定,以实现社会总需求的总供给同步增长,从而维持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基本平衡。2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是结构不尽合理。这时实行的中性财政政策着力点是在结构上的有保有压,即加强薄弱环节,压缩过热环节,从而实现经济平衡发展。

均衡财政政策:是以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为前提选择的财政政策。

1简述制定财政政策的原则。

答:1统筹规划原则2标本兼治原则3长短结合原则4综合治理原则

5简述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含义和内容。

答:紧缩性财政政策通常是为抑制经济过热、减少需求采用的一种政策。

内容:第一,增加税收,即开征新税种或提高税率。第二,减少财政开支,即削减行政事业经费和转移支付或减少公共投资。两方面必须同时进行,才能使财政预算有较多的盈余,从而达到抑制需求的目的。

6简述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含义和内容。

答: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为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采用的一种政策。

内容:第一,减税,即通过减少政府税收可增加个人和企业的收入或提高其可支配收入的实际价值,刺激消费和投资,其结果是社会总需求增加。第二,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即增加行政事业开支和转移支付,扩大社会公共投资。

第七章

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

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各种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贷款等业务活动性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政府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利用信用形式筹集和运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配形式。利率:是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其本金的比率。

1简述货币制度的构成内容。

答:1货币金属的确定2货币单位的确定3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4准备金制度

2简述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

第二,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

第三,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

第四,人民币的发行保证是国家拥有的商品物资、信用保证(如政府债券)、黄金、外汇储备等。

第五,我国金银和外汇储备由中国人民隐含集中掌握,主要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4简述金融体系的构成环节和内容。

答: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并在金融体系中处理领导地位。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直接面向企业单位和个人,具体办理存贷款和结算等业务,以谋取利润为主要目标的特殊企业,是世界各国现代银行中最基本、最典型的银行组织形式。

3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以外的各种具体经营某一类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第八章

第九章

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以内(包括1年)的短期资金交易市场。

资本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资金交易市场。

发行市场:也称为初级市场或一级市场,是指将新证劵从发行人手中转移到投资者手中的市场。

流通市场:也称为次级市场或二级市场,是指以发行在外的金融工具在转让时的买卖市场。股票价格指数:是用以表示多种股票平均价格水平及其变动并衡量故事行情的指标,它是整体股票市场价格水平及变化的衡量标准。

汇率:外汇价格的表现形式是汇率。

套利交易:又称利息套利,是指套汇者利用不同国家短期利率的差异,将资金由低利国家跳入高利国家,以赚取利率差额收益的外汇交易。

1如何理解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答:一、有效聚集和转化资金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资金的推动,而金融市场在聚集和转化资金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优化资源配置

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资金投入量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这些资金能否被有效地利用。三、分散风险

金融市场具有较大的风险,同时又具备分散风险的功能。

四、经济运行指示器和调节器

经济运行时隔动态的过程,市场会发生诸如“过热”或“衰退”这些不稳定的现象。

2货币市场的构成及其内容是什么?

答:一、同业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临时性资金余缺调剂的市场。

二、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市场主要指商业票据的流通和转荣市场,具体包括票据承兑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

三、国库劵市场

国库劵即短期政府债劵,是一国政府为满足短期财政资金的需要而发行的一种短期债券。四、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是指商业银行签发的注明存款金额、期限、利率,可以流通转让的信用工具。

五、证劵回购市场

证劵回购市场是指证劵交易双方在买卖成交的同时就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某一价格双方再行反向交易的融资行为。

3试分析证券发行市场及基本特征。

答:首先,证劵发行市场也成为初级市场或者一级市场,是指将新证劵从发行人手中转移到投资者手中的市场。

其次,主体:1发行人,是指符合证劵发行条件的、申请进行证劵发行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或者企业。2投资者,是指有关法规或招募契约中规定的合法投资对象。3中介机构,通常是负担承销义务的投资银行、证劵公司或者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

发行方式:1公募,是指以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投资者为对象发售证劵的方式。2私募,是以特定的少数投资者为对象方形证劵的一种方式。

发行价格:1平价2溢价3折价

9外汇市场交易类型主要有哪些?

答:一、即期外汇交易:1电汇2信汇3票汇

二、远期外汇交易

三、套汇交易

四、套利交易

第十章

信用货币创造:以存款为基础;受到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以及贷款需求的影响,靠原始存款派生产生的货币。

核心资本:也称一级资本,包括普通股的实收资本、不能收回且不能积累股息的优先股溢价以及公开储备,其特点是资本的价值相对稳定。

附属资本:也称为二级资本,包括:第一,未公开储备,即不包括在资产负债表内银行所持有证劵低于市值而产生的隐藏价值。第二,资产重估储备,包括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银行自身房产价值根据市场价值所作的正式重估以及隐蔽价值的资本名义增值。第三,普通准备金和普通呆账准本金。第四,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第五,长期刺激债卷等。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即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有称为或有资产及或有负债业务。

衍生金融交易: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者自身头寸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

1试分析商业银行的性质及其特征。

答:商业银行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信用机构。其具有一本企业的盈利性、独立性、自主性、平等竞争性等所有属性,是经营借贷资本的特殊企业。

特征:第一,产权制度一股份制为主。第二,商业银行是整个金融体系中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并且直接参与支票存款、信用货币创造过程的银行。第三,商业银行是多功能综合性的银行,业务范围不受专业分工限制,业务种类多样化。第四,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是“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第五,商业银行集中化趋势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第六,业务技术手段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

2商业银行的职能有哪些?

答:1创造信用货币2充当信用中介3充当支付中介4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3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及其内容。

答:1盈利性原则,追求盈利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是商业银行改进服务、开拓业务和改善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所谓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能力。

2流动性原则,所谓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满足必要贷款的能力,从保证这种支付能力来讲,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流动性是指在银行资产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流动性是指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的资金。

3安全性原则,所谓安全性,是指银行资产免遭风险的能力,或者说是银行暗器收回资产本息的可靠程度。

4商业银行资本是怎样构成的?如何筹措?

答:商业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并且根据巴塞尔协议核心资本必须占银行总资本的50%以上。

商业银行的资本筹措:1普通股和留成收益,商业银行成立之初,主要通过发行普通股票来筹集资本。2优先股,优先股对银行收益和资产分配权优于普通股。3贷款损失准备金,银行为应付贷款意外损失而从税前利润中提取一定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它构成了银行附属资本的一部分。4债务型资本,它包括普通的、无担保的、初次所定期限至少5年以上的次级债务工具盒资本票据。

7何谓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主要有哪几大类型?

答: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即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有称为或有资产及或有负债业务。

类型:一、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1信托业务2代理业务3租凭业务4结算业务5基金托管业务6咨询顾问业务

二、或有项目的表外业务:1担保类业务2承诺类业务3即溶衍生交易类业务

第十一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的规定必须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间的比率。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贴近或开具的合格票据办理贴现时所采用的利率。

道义劝告:中央银行采取书面或面谈的方式,向各银行发出通告,表明立场,劝谕其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从事业务活动。

2何谓货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内容:一、货币政策目标:1货币政策目标体系:1)稳定物价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4)国际收支平衡;2目标体系的矛盾与冲突:1)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之间的矛盾。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4)国际收支平衡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3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1)根据“相机抉择原理”进行选择。2)根据“临界点”原理进行选择。3)根据“单一规则论|进行选择。

4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如何运用?

答: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量。

2再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劵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业务活动。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联系及区别?

答:1政策主体不同: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而财政政策的主体则是政府。

2政策调控对象不同:货币政策调控涉及的领域广泛,几乎涉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它是通过对货币总量关系的调节来实现总供求平衡的,因而是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性调控。财政政策属于分配性关系调控,一般只涉及社会在生产的分配环节,它是通过对社会纯收入的分配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3政策调控中的货币流向不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都是通过货币的运动来进行的。但在货币政策调控中,货币在供求关系作用下,在个经济主体之间作横向流动,通过这种横向流动改变了货币在各个经济环节中的分布状况。在财政政策调控中,货币运动以纵向为主。4政策调控机理与时效不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依靠货币供给机制来进行的,货币供给是借贷资金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偿还性和交易性,因而货币政策是以非指令性的简介调控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市场活动,才对宏观经济发生影响作用,其调控的时效长,调控效果显示较慢。财政政策主要是运用财政收入和分配机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模式有哪几种?通常各模式适用的经济环境如何?

答:模式一是双松模式。这一模式一般是在经济中存在着大量没有被充分利用的人力、机器设备等资源是才采用。

模式二是双紧模式。一般是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期采用的调控模式,目的是压缩总需求,稳定物价。

模式三是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组合。一般来说,在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不高、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

模式四是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组合:既能调整政府财政投资比例和结构,又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量,因而适宜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财政与金融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与金融》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2、外部效应:指的是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之间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非一致性。 3、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 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运动。 5、汇价:指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6、货币头寸:是商业银行每日收支相抵后,资金过剩(多头寸)或不足(少头寸)的数量。 二、填空题 1、市场失灵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有: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 2、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税收收入、企业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3、税收的形式特征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4、信用的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 5、财政支出的原则有:量入为出、优化支出结构、公平与效率兼顾。 6、金融创新主要发生在五个方面:金融工具创新、交易技术创新、市场形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方式创新。 7、中央银行一般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 三、判断题 1、利息来源于劳动者所创造出的价值的一部分。(√) 2、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3、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 从事商业性的金融活动。(×)4、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发放贷款,而不是吸收存款。(×)5、金融创新,是指来自金融业内部的种种创造性的变革。(√) 6、信托以信任为核心,资财为基础,委托为方式的财产管理制度。(×) 7、证券行市是指在证券流通市场上买卖证券的价格。(√) 8、货币流动性程度,即指货币变为现款的能力。(√) 9、金融工具交易的方式按达成交易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10、证券业监管方式有:官方监管、自律、社会公众监督。(√)11、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发行过度,主要表现是个别物价上涨。(×)12、国际收支反映的是一定时期的存量。(×)13、外汇具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14、外汇交易泛指国际上不同货币之间的各类买卖业务。(√)15、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外汇汇率一起构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三大支柱。(√)16、狭义的国际储备即指借入储备。(×)17、货币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四、简答题 1、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答: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学界的三类观点: A、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增加产出的效应。①,提高货币供给,可刺激有效需求,满足财政赤字的弥补需求;②,通货膨胀通过物价上涨中利益的得失,利于高收入阶层的国民收入再分配;③,物价上涨,企业的利润提高,从而刺激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 B、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无益,具有减少产出的效应。通货膨胀对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都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生产过程紊乱、生产性投资减少、破坏了商品的正常流向、改变了原有收入和财富占有的比例、市场混乱、囤积居奇、投机活动猖獗),妨碍着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都证明了这一点。 C、中性。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实际上不产生任何影响。由于公众存在合理预期,在一定时间内会对物价上涨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这种调整会抵消通货膨胀产生的各种影响。 2、利用外资的形式有哪些? 答: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中外合作。 3、我国弥补财政赤字,基本上有哪几种方式? 答: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A,筹集财政收入(遵守利益兼顾、增产节约开辟财源、正确处理筹集收入与发挥经济杠杆功能、区别对待合理公平的原则); B,发行国债(国债的管目标:1,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增长,2,满足投资者的需求,3,利息成本最小化,4,减少国债流动性。); C,控制财政支出(遵守量入为出与收支结合、厉行节约与讲求效益、统筹兼顾与全面安排的原则); D,严格执行国家预算。 4、企业投资行为引起债权债务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答:合同是债权产生最主要的原因。 债权是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司法上权利。相对於债权者为债务,即必须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司法上义务。债权和债务都不能单独存在,否则即失去意义。债发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契约、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债的消灭原因则有

初级会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总论 1、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些?会计有哪些目标? 核算与监督; 会计核算: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证报告的工作。 票据审核--确认计量--会计凭证--记账 会计核算特点: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可以采用三种量度(货币量度、实物量度、劳动量度);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各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反映。 会计监督: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要求进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会计监督特点: 1.通过价值指标进行 2.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全程监督。 3.监督的依据合法性和合理性 总目标:提高经济效益 具体目标: 1.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基本目标) 2.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会计对象具体由哪些要素构成?写出会计等式,简要分析其恒等性? 会计对象:基层单位组织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从采购原材料直到产品销售,资金回笼。 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1、各要素的定义和内容? 资产: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权益,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 收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收入减去费用后的结果。 2、分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具体内容? 会计主体 企业会计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经济法人不是一个概念。 一般情况下,经济法人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经济法人。 持续经营 是指假定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按照当前规模持续经营下去(如果没有明显证据证明企业不能经营下去)。 会计分期

(完整版)会计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会计学原理知识整理-第一讲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及其生产与发展 一.会计的含义与特点 1.从会计的工作来看,会计可以被认为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确认, 归集,分析,计量,分类,记录,汇总和报告,并进行控制(反映)与监督,预测与决策的一种管理方法 (1)会计是一种管理工具 (2)会计是一种提供信息的技艺 (3)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4)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 2.现代会计的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实物量和劳动量通常是会计货币量度的辅助量度) 2)以凭证为基本依据 3)以一套完整的专门技术方法为手段(包括核算方法和监督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基本) 4)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具有全面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会计的发展 1.会计作为一门学科,是基于人类管理生活,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关系和经济管理活动的日 趋复杂而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会计的只能与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1.会计职能包括核算(反映),监督(控制),预测和参与经济决策等方面 1)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 2)控制职能(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3)预测和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 二.会计的目标(也是财务的目标) 1.会计的目标可分为两层: 1)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2)反应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第四节会计基本假设与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重点) 1.会计主体假设(是对空间的限定,概念详见书17页) 1)注意:法律主体可以成为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能成为法律主体 2)会计主体可以由一个法律主体,几个法律主体,几个法律主体组成的企业集团构成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 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满足公共需要,由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资金收支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运行中自发产生的缺陷或弊端,或者说,是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条件的因素以及市场运行结果中被认为不完善的方面。 外部效益:是指在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时,社会成本或利益与私人成本或利益之间存在的偏差,也就是一些经济主体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所产生的附加效应,其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使用它的人数规模变化而变化,如公共设施、环境保护、文化科学教育、医药卫生、外交、国防等。 1财政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为什么说国家的产生式财政形成的标志? 答:首先财政的产生:1剩余产品的出现时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2阶级的出现时财政产生的社会根源。 其次财政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奴隶制财政;2封建制财政;3资本主义财政;4社会主义财政。 财政形成的标志:1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分配范畴;2财政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的分配;3财政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 4简述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标准和方式? 答:首先是含义:在按市场要素分配的基础上,政府财政通过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对市场分配的不公平进行调节的职能。 其次是标准:1最大福利总量论;2最低福利标准论;3公平与效率权衡论。 最后是方式:1税收;2转移支付;3社会保障制度;4公共支出;5通过财税政策鼓励社会慈善事业。 6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公共性;2非营利性;3民主和法制性。 8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1垄断;2外部效应;3公共产品;4分配不公;5经济周期;6信息不对称。 9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与财政的关系? 答:简单的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一些其他的多个环节在起作用,比如,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健康,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的生产、服务效率提高,剩余价值更多,自然财政收入也就增加,另外,财政收入的增加,使得政府有能力加大对新医改的财政投入,将进一步促进新医改政策的实施。 第二章 购买性支出:是指财政预算中直接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费用。 转移性支出:是财政预算的单方面资金支付,而不相应地直接取得商品和劳务。 投资性支出:是指用于形成资产的资金支出,包括补偿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两部分内容。 财政补贴:是政府的一种转移性支出,是各级政府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为了达到调控经济运行或稳定社会等特定目的,对某些特定项目所实施的资金补助。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因素是什么?财政支出的规模是否越大越好? 答: 因素有:1经济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 2政治因素,主要是政局稳定程度、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3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

会计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会计学复习资料整理版(A卷)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核算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四柱清册”: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会计结算方法. ----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期初结存+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结存. 2、财务报告要素----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一定标准进行的基本分类,为会计分类核算提供基础,也为报表编制构筑了基本框架。(一)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特征 ①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②资产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 ③本质是一种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3.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利益,是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所有者权益表明会计主体的产权关系,即会计主体归谁所有。)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收入、费用、利润 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一般表现为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 2.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一般表现为资产减少和负债增加 3.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成果,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 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权益 存量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增量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补充: ●会计对象---企业的资金运动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一)相关性---对决策有用(二)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三)可理解性---清晰易懂(四)可比性---统一性和一贯性 ●利得与收入、损失与费用之间的区别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利得和损失之间不存在配比关系

学习初级会计学的心得体会复习过程

学习初级会计学的心 得体会

学习初级会计学的心得体会 1、对会计和初级会计学这门课程的总体印象: 经过半年的学习,我很高兴终于念完了《初级会计学》这门课程。我以前对会计的印象是给企业登记账务的,也听说过这个职业是稳定、可靠、吃香的,即所谓“铁饭碗”,有亲戚从事会计行业,结果在大城市买房安家落户。我在学会计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关于会计之类的课程,这个学期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仅一周一次,但还是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深知会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企业运作中,且明白了原来记账报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刚开始学习这门课时,我觉得很枯燥,不过在后面的学习中让我越来越有兴趣,主要是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 2、学习会计学的方法 在刚开始学习这门初级会计学的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学习会计学,要注重原理的学习,吃透原理,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死记硬背,初级会计学重在讲述会计工作的原理,强调基础,其主要内容是阐述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故而我学习会计学的方法主要就是注重会计原理。具体细分为下: 首先从原理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学习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时,不能局限在案例和案例所用的方法上上,不能就方法论方法,而是找到并理解其理论依据,也就是说既要学会应当怎样做,又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次是将课文中阐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实际案例中阐述的会计核算所用的具体方法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以求对会计学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活学活用的基础是充分地理解与感悟原理。因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还有要认知有关的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非。还要领会,即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把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并能表述其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分析相关的区别和联系。更重要的是会应用,即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去分析有关的理论问题,处理某些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账务处理。简单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计算、分析、处理某个业务问题。综合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若干个知识点综合地计算、分析、处理比较复杂的业务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在学习会计学基础课时要把书上的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下功夫把知识点构建一个体系。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很多,需要用心去学。会计学是一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学好了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企业管理会有相当大的作用。 3、学到了些什么 一开始老师就说会计的作用在于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从总体上讲,整个《初级会计学》这本书和这门课程其实都是围绕会计要素展开的。如果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细致划分的话,就产生了会计科目,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同样,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也都要以基础会计为基础,所以,初级会计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建立和实施会计制度规范了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真实完整会计信息,规范有序的会计制度也对企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控制成

会计学知识点整理学习资料

会计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会计的定义:会计在本质上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一个对经济业务以货币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分析的信息系统;会计又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内容:也称会计对象,从广义来说包括会计核算(记账、算账、报账)、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 会计的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具有综合性。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对属于会计对象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必须加以记录,不得遗漏其中的任何一项。 连续:对各项经济活动应按发生的时间顺序不间断进行记录和核算。 系统:对各种经济活动,要分门别类的进行核算,并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取得系统的会计信息。 3、会计核算以凭证为依据,并严格遵循会计规范。 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利用货币计量,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 会计监督职能的特点——利用各种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假设是对那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确的情况或趋势所作出的一种合理判断。

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一个特定单位。这个特定单位,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这些单位在经济上是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不同。(意义:明确了会计反映和监督的空间范围,解决了核算谁的经济业务的问题。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和所有会计核算原则建立的基础。) 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是假设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按照现在的形式和目标,无限期地继续下去,不会进行破产清算。持续经营假设规定了会计的时间范围。持续经营假设要求将会计建立在一个正常状态下。(意义:使会计原则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解决了会计上资产的分类、计价,收入、费用的确认等问题。如果企业破产,持续经营假设便不存在。) 3、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一定的时间段落,以便核算和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常以一年称为一个会计期间,即会计年度。会计年度可以是以十二个月份为终止的历年制,也可以以一个月份为终止的营业年。我国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意义: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长度。可以分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有了会计分期假定,产生了本期和非本期的概念;有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不同的会计基础;产生了收入和费用相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会计原则。) 4、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结果。在货币计量假设中,以币值不变作为前提。(意义: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能用来计量所有会计要素,也便于综合。使实际成本原则、可比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等会计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 会计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客观性——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真实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2、相关性——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可理解性——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最新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财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二是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是指社会上存在着可供财政分配的那部分剩余产 品。社会条件是指国家的产生。 2.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3.财政的特征: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5.财政的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时限资源结构的合理化,是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 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内容包括:a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B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C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支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内 容包括:a调节企业利润水平。B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3)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及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包括:a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B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C通过财政收支,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 6.市场机制的缺陷:其一,市场机制不能提供公共财货。公共财货又分三类,一是指政府向居民提供的用于维护社会 秩序的设施和劳务;二是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而企业或个人缺乏投资动机或容易引起垄断的社会公共设施;三是指 维持社会发展所必需,但不宜作为经营对象取得利润的事业。其二,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其三,生产和消费往往受外在因素影响。这里的外在因素指外在的效益和外在成本。 第二章 1.财政分配包括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两个阶段。 2.财政收入:指国家预算收入,宝库中央级地方各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部分预算外收入。 3.财政收入的分类: 1)按收入的形式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2)按国民经济部门分为农业收入、工业收入、建筑业收入、交通运输业收入、商业收入、服务业收入和其他行业收 入。 3)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为生产劳动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 4.财政收入的下限指标:是指政府履行各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政收入需要量。 5.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下限指标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性因素,是政府存在、实现其固有职能必不可少的开支。另 一类因素可以带有一定弹性,但也要有一定保证。 6.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上限指标的因素有三个。国民收入总量;剩余产品M总量;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 第三章 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3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的形式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制要素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附加、加成和减免税、违章处理等。 4.税收分类: 1)按课税对象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这是基本的分类方法。 2)按计税标准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5)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5.流转课税的特点:1)以商品交换为前提,课征普遍。2)税额与价格关系密切。3)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普遍实行比例税率。4)计征简要。 6.流转课税的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 7.所得税的特点:1)税负不易转嫁。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3)税源普遍,课征有弹性。4)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大。 8.所得税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9.资源税的税种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土地使用税等。 10.财产税的税种包括房产税和契税。 11.财产税的特征:1)课税不普遍,具有选择性。2)税负不易转嫁,课税比较公平。3)税收弹性差,税源有限,一般作为地方税。 12.行为税的税种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 第四章 1.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 国家债务。 2.国债的特征: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国债的有偿性决定了国债的自愿性,国债的有偿性和自愿性决定和要求发行上的灵活性。 国债的有偿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三个特征,才能构成国债。 3.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的功能。这是国债的最基本的功能。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4.国债的规模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国债的负担;另一方面是国债的限度。 国债的负担是指国债的发行和清偿会引起政府、纳税人以及债权人的真是资产的损失。 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活国债适度规模问题。 5.影响国债规模大小的因素:1)认购者负担能力。2)政府偿债能力。3)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 6.国债的种类: 1)按照国债发行的区域为标准,可以讲国债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

会计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总论 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借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既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 。 1、会计的基本职能: ①会计核算 特点: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 具有完整性、连续性(记录无中断)和系统性(转换无中断); 反映全过程,预测未来经济活动。 ②会计监督: 特点:价值指标进行;事前、事后、事中监督全过程监督;依据有合法性和合理性。 2、各会计要素的含义与特征 将会计对象分为六类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1)资产: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该资源预期 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特征: 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控制的。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 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进行计量 (2)负债: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的本质特征:一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二是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所有者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企业所有者享有的企业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剩余权益。 特征:一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净资产享有的所有者权利; 二是具有非独立性,即其确定需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 (4)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特点: ①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不包括偶发事件产生的利得——营业外收 入、补贴收入)。 ②收入要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③收入将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④收入只包括本企业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收益,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 项。 (5)费用: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润的流出。 费用的3个特征 A. 日常活动中产生(不包括偶发事件产生的损失——营业外支出) B .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完整版)初级会计学(第六版)重点归类

1、会计的基本职能 2、会计要素(资产的特征、收入包括的内容) 3、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基本等式)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5、会计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原则与收付实现制 6、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重要性、可比性、谨慎性) 7、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与区别 8、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 9、复式记账法的含义 10、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借贷记账法的含义、理论基础、记账符号、记账规则) 11、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 12、会计分录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13、试算平衡公式 14、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15、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盘存账户、调整账户) 16会计凭证按用途和填制程序分类 17会计账簿的种类 18、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计算 19、存货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 20、期末账项调整 21、对账 22、财产清查的种类 23、财产清查的一般方法 24、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25、未达账项的四种情况 注:彩色字体为计算题、问答题、业务题范围。 1、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 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两个:核算和监督。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通过对经济活动信息转换成为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本特点是:1.会计核算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2.会计核算具有完 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3.会计核算要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 映。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 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2.会计要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3.会计监督的依据有合法性及合理性。) (会计核算与监督联系)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对经济业务 活动进行正确核算的基础上,才可能提供可靠资料作为监督依据;同时,也只有搞好 会计监督,保证经济业务按规定的要求进行,并且达到预期目的,才能发挥会计核算 的作用。 2、会计要素是从会计的角度解释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根据交易或事项对于可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 的分类或概括。 (资产的特征:1.资产必须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拥有是指拥有产权(所有权);控制是指虽然没有产权,但有支配使用权。2.资产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的形态各异,但都能给企业带 来经济利益。3.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未来的交易可能形成的资产不能加以确认。 4.它必须能以货币计量,不能确认和计量其价值的不能作为资产。

《会计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基础会计学 第一章总论 我国最早记载会计活动得典籍就是《周礼》。 宋代“四柱清册”: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1494年,卢卡·巴其阿勒,《算数、几何、比及比例概要》,阐述复式薄记得基本原理。 最初,会计就是一门艺术。1966年,美国会计界提出,会计就是一个“信息系统”。 我国会计界认为: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 西方会计界认为:艺术论、信息系统论。 会计定义:旨在提高企业与各单位活动得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得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得经济信息系统。 会计对企业得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得核算与监督。 会计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会计基本假设: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依存得客观环境中与会计相关得因素进行抽象与概括。就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与发展得基本前提与制约条件。 会计基本假设分四种: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目标:(一)谁就是会计得使用者(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得会计信息(三)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我国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充分披露与重要性、谨慎(稳健)性、及时性原则。 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 会计对象就是价值增值运动,就是在市场经济下,在每一个会计主体范围内能够反映与控制得经济事务与经济行为、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利得、损失。 资产:企业过去得交易或事项形成得、已拥有或控制得、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得资源。 资产确认:(一)与其有关得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其成本与价值能可靠计量 负债:企业过去得交易或事项中形成得、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得现时义务。 负债确认:(一)与其有关得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出企业(二)流出金额能可靠计量、 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得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投入资本+利得或损失+留存收益 收入: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得,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得,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得经济利益总流入。 费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得,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得,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得经济利益总流出。 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得经营成果。

财政与金融复习题

《财政与金融》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信用形式是( A )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 D.消费信用 2.银行在技术上的创造货币能力能否发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D ) A.银行贷款 B.银行存款 C.提现率 D.社会再生产等若干内在因素 3.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是( B )。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保险公司 D.证券公司 4.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同时具备( C ) A.强制性、相关性、可控性 B.可测性、可控性、固定性 C.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D.靠靠性、可控性、相关性 5.表示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称为( B ) A.升水 B.贴水 C.平价 D.兑换收入 6.因进出口商品而引起的收支是( A ) A.贸易收支 B.劳务收支 C.单方面转移 D.特别提款权 7.保险是一种( B ) A.经济管理制度 B.经济补偿制度 C.社会保障制度 D.社会福利制度 8.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是( B ) A.私人 B.股份制 C.国家 D.中央 9.一般而言,通货膨胀的受害者是( C ) A.政府 B.企业 C.居民 D.投机商 10. 审查和批准本级地方政府预算的部门是( B ) A.政协 B.人大 C.法院 D.财政部门 11.财政产生的条件( B ) A.政治和文化 B.经济和政治 C.经济和效益 D.政治和历史 12.一种税不同于另一种税主要起因是( B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率 D.加成和减免 13.根据市场利率变动幅度而浮动的利率是( B ) A.固定利率国债 B.市场利率国债 C.保值国债 D.普通国债

管理会计学考试复习题_整理版

一、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 1、在广义管理会计的围,管理会计既包括财务会计,又包括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 2、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3、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管理会计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约,同时企业亦可根据管理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 5、机会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管理会计常用的概念。√ 6、管理会计提交报告的对象局限于企业部各管理层次。× 7、1、固定成本是按其总额在一定期间不受业务量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8、2、若从单位业务量所负担的固定成本多寡的角度考察,固定成本则是一个变量。√ 9、3、约束性固定成本通常是由企业管理当局在每一个会计年度开始前制定难度预算,一旦预算制定后,将对年度固定成本的 支出起约束作用。× 10、4、酌量型固定成本与经营能力成本均与企业的业务量水平无直接关系。√ 11、5、变动成本还可以按其所涉及围的大小,划分为专属成本和联合成本。× 12、6、联合成本是由多个产品和部门共同负担的成本,因此属于相关成本,决策时应予以考虑。× 13、7、约束性成本不依经营管理者决策而发生变动,因此是无关成本,决策时不予考虑。√ 14、8、机会成本是一项支出,应该登记入账。× 15、9、沉没成本是现在发生的,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 16、10、以贡献毛益减去固定性制造费用就是利润。× 17、成本按形态划分的基本假设同时也是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18、在传统式盈亏临界图中,可以用横轴表示销售收入量,用纵轴表示成本,纵轴与横轴的金额最好保持一致,此时总成本的仰角应大于45度。× 19\在传统式盈亏临界图中,总成本既定的情况下,销售价值越高,盈亏临界点越高;反之,盈亏临界点越低。× 20企业各种产品提供的贡献毛益即是企业的营业毛利。× 21、销售利润率可以通过贡献毛益率和安全边际率相乘求得。√ 1、购买力指数法是指企业按照各地区购买力指数,将其销售潜量总额分配到各地区市场的一种方法。√ 2、定量销售预测比定性销售预测更为精确。× 3、生产设备能力余缺可以通过计算设备负荷系数来确定。√ 4、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单位产品中工资费用的变动呈反比关系,而平均工资的增长,与单位产品中工资费用的增长呈正比关系。√ 5、目标成本法是指根据产品的成本构成来制定产品目标成本的一种方法。× 6、产品成本与产品产值之间客观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比例越大说明消耗越小,成本越低;比例越小说明消耗越大,成本越高。× 7、产品功能与成本的比值,表明每一元成本开支所获的产品功能的大小,它与产品功能呈反比,与产品成本呈正比。× 8、产品品种结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是由于各个不同品种的产品利润率是不同的,而预测下期利润时,是以本期各种产品的平均利润率为依据的。√ 9、凡是顾客数量有限,调查费用不高,每位顾客意向明确又不会轻易改变的,均可以采用调查分析法进行预测。√ 10、按照各个观察值与预测值不同的相关程度分别规定适当的权数,是运用对数直线法进行预测销售的关键。× 1、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适用于收入成本型方案的最优决策。× 2、决策中我们只需要根据单位贡献毛益额的大小即可进行最优决策。× 3、差量分析法仅适用于两个方案之间的比较。√ 4、贡献毛益的大小,反映了备选方案对企业目标利润所做贡献的大小。√ 5、只要亏损产品能够提供贡献毛益额,就一定要继续生产;凡不能提供贡献毛益额的亏损产品,都应予以停产。×

学习初级会计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初级会计学的心得体会 1、对会计和初级会计学这门课程的总体印象: 经过半年的学习,我很高兴终于念完了《初级会计学》这门课程。我以前对会计的印象是给企业登记账务的,也听说过这个职业是稳定、可靠、吃香的,即所谓“铁饭碗”,有亲戚从事会计行业,结果在大城市买房安家落户。我在学会计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关于会计之类的课程,这个学期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仅一周一次,但还是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深知会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企业运作中,且明白了原来记账报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刚开始学习这门课时,我觉得很枯燥,不过在后面的学习中让我越来越有兴趣,主要是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 2、学习会计学的方法 在刚开始学习这门初级会计学的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学习会计学,要注重原理的学习,吃透原理,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死记硬背,初级会计学重在讲述会计工作的原理,强调基础,其主要内容是阐述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故而我学习会计学的方法主要就是注重会计原理。具体细分为下: 首先从原理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学习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时,不能局限在案例和案例所用的方法上上,不能就方法论方法,而是找到并理解其理论依据,也就是说既要学会应当怎样做,又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次是将课文中阐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实际案例中阐述的会计核算所用的具体方法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以求对会计学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活学活用的基础是充分地理解与感悟原理。因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还有要认知有关的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非。还要领会,即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把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并能表述其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分析相关的区别和联系。更重要的是会应用,即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去分析有关的理论问题,处理某些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账务处理。简单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计算、分析、处理某个业务问题。综合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若干个知识点综合地计算、分析、处理比较复杂的业务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在学习会计学基础课时要把书上的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下功夫把知识点构建一个体系。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很多,需要用心去学。会计学是一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学好了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企业管理会有相当大的作用。 3、学到了些什么 一开始老师就说会计的作用在于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从总体上讲,整个《初级会计学》这本书和这门课程其实都是围绕会计要素展开的。如果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细致划分的话,就产生了会计科目,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同样,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也都要以基础会计为基础,所以,初级会计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建立和实施会计制度规范了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真实完整会计信息,规范有序的会计制度也对企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控制成本方面。而且会计部门

《基础会计学》知识点总结

会计凭证、账簿及会计核算实务 1.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 会计核算的实质就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四个环节。对于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首先要确认是否属于会计核算系统应该而且能够反映的内容,其次要确定用什么价值标准进行计量,第三是要对这些应该反映的经济活动用恰当的计量标准在一定的载体(如会计凭证、帐簿)中加以记录,最后是要定期地对已记载的各种经济活动信息进行加工汇总,提出报告,以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各要素的概念及其特征。会计事项处理的两种标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也是需要认真理解和掌握的重要基本问题。 2.资产、费用、成本、收入、利润、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 教材中对这些问题用了较大篇幅来介绍,其中对于各要素所属具体项目的确认与计量的标准介绍的非常详细,这些内容对于初学的同学们来说掌握起来难度较大,而且似乎也可以放到后面的《财务会计》课程中去学习,因此我认为这里同学们应主要注意掌握各要素的核算方法,把教材中的例题真正理解了,并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1.会计凭证。 学习这一章除了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和作用以外,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需要注意掌握:(1)会计凭证的种类。会计凭证的种类繁多,各种凭证具有各种不同的格式和用途,同学们要在理解其各自含义的基础上注意它们的区别。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找一些各种凭

证的实物来对照一下,增加一些感性认识。(2)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及其审核的内容。这里涉及到一些会计操作技术规范,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掌握。 2.会计凭证的作用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按一定格式编制的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书面证明。会计凭证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居于基础地位。填置和审核会计凭证,对于如实反映和有效监督经济业务,加强经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1)反映经济业务,提供记账依据;(2)明确经济责任,推行经济责任制;(3)监督经济业务,保护财产完整和合理使用。 3.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1)凭证的名称;(2)受证单位的名称;(3)填制凭证的日期; (4)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5)经济业务的金额(或数量与金额);(6)凭证应具备的签字或盖章;(7)凭证的编号;(8)凭证的联次说明;(9)凭证的附件。 4.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 原始凭证的审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2)舍核原始凭证的合理性;(3)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4)审核原始凭证的正确性。 5.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及其填制要求 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1)凭证的名称;(2)填制凭证的日期;(3)经济业务的内容摘要;(4)经济业务所涉及会计科目和明细科目的名称;(5)经济业务的金额;(6)凭证的类别和编号;(7)过账的标记;(8)所附原始凭证或其他资料的张数;(9)凭证应具备的签字与盖章。 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是:依据正确;内容完整;书写清楚;填制及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