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

日本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

日本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
日本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

我眼中的日本文化

我眼中的日本文化 提起日本文化,首先我要说的是,我是一个日本动漫迷。因此,我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大部分来源于动漫。其余的对日本的印象,则是通过我们国内的报道,引进的日本电视电影得来的。 由于日本的那段不光彩历史,以及近年来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令人不齿的行径,令很多中国人为之愤慨。所以,每当我说我喜欢看动漫,或是说我要学习日语时,我的很多好友都会用一种很轻蔑的语气说:“小日本的东西有什么好看的(好学的)。”之类的话。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会想,我们的想法会不会太极端了,难道所有日本人或日本文化都是不好的吗难道他们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不见得吧。 我喜欢日本动漫,并且深受动漫的影响,所以我并不“仇日”,但我也没有因为动漫而“哈日”。我希望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日本文化。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它的价值所在。正如中国文化有它的精华也有糟粕一样,日本文化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其可取之处。 首先要说的是日本人很有礼貌。中国虽然自称是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但是在礼仪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不如日本。日本人非常注重对小孩子的礼貌教育。我曾看过一篇去日本大阪生活的中国人的文章,写的是每天早晨他送孩子去幼儿园,都会看到幼儿园的园长站在学校的大门口,满面笑容的对走进校园的学生大声招呼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走进学校大门,而

站在校门边的园长,就一个接一个的对走进校门的每一个孩子面带笑容地大声问候,不疏忽其中的任何一位。一开始他还觉得奇怪,后来也就习惯了,因为他的孩子上小学后也是如此,校长也会站在校门口问候每位学生,而且日本的学校似乎大都如此。如果学校有300名学生,那么校长每天早晨最多说300次“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但如果学校有800名学生呢也就是说,校长每天要第一个到学校,守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们的到来,有800名学生的话,校长每天就要问候800次!而且不仅仅是一天,而是风雨无阻,天天如此。这就不得不令人心生敬意了。这每天早晨的800此问候,不是给领导,也不是给上级,而是给自己的学生。试问中国的哪位校长会如此呢现在很多人都说中国的学生没礼貌,虽说不是全部,但至少有一大部分如此。可是仔细想想,这“没礼貌”难道不是由学校、家庭、社会造成的么中国现行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幼儿园本应该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地方,可是现在的幼儿园并不是很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反而提前开发孩子的智力。家长们也是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的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忽视了最基本的礼貌教育,以至于后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低下头,谦虚地向日本人学习学习。中国有句老话,叫“身教重于言教”,与其用语言去指点孩子说要如何如何才是懂礼貌,还不如从我们自己开始,用实际行动示范给孩子们看,什么是礼貌。因为在礼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大人告诉他“什么叫礼貌”,他也同样会做得很好。 暂且不说这篇文章,从动漫中就可以看出日本人有多么的懂礼

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解读

[摘要]日本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表现为日本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和暧昧性;对外寻求在国际体系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极力向外扩张,寻求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神道教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决策制定人员及外交政策的牵制作用;“耻感文化”使日本外交具有敏感性,很大程度上是对外部世界行为的被动反应,同时也使日本外交很少考虑道德问题;“集团主义”表现为在国际交往方面十分谨慎和追求与强国的结盟。 文化是民族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与外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交的进行自始至终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无论是对交往对象的认识,还是对外交往政策的制定过程,文化始终是在幕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政治文化是文化中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部分,所以,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尤为突出。政治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政治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政治文化也是一国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一国外交总是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体现该国的政治文化,在个人层面上影响决策者的对外决策方法,在国家层面上影响对外政策的内容。[1]从政治文化入手研究一国外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日本的政治文化入手,来分析其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内容 日本政治文化是与日本政治紧密相关的文化,它扎根于日本,但是又不仅仅来源于日本,它不仅包括日本本土的政治文化而且包括与外界交往过程中吸收的政治文化。纵观日本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政治文化中蕴藏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结合东西方文明,既有吸收性又有对传统的保守性。 从古代对中国文化的尊崇、对中华文明的向往,到近代以来,“脱亚入欧”口号的提出,在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过程中,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吸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日本政治文化不断学习汲取和模仿其他先进文化的图画,因此有学者又把日本文化称作“混血文化”、“合金文化”、“飞地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化虽大量汲取东亚文明中心的文化要素,具有东亚文明的共同特征,但它在自身历史积淀中却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日本采取的是一种“有用性”的选择原理和日本式的审美意识,一边吸收一边改造。日本民族文化摄取了中国儒学,挖掘了它的合理内核,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儒学讲求分析事物的“格物”思想,并逐渐将它改造为经验论性质的学术思想。日本民族在东亚文明总体框架之中创造了民族文化,日本文化也是在东亚地区文明的撞击中锻造形成,并不断取得飞跃的。[2](69) 在对待西方文明方面,日本的功利性更为明显。如果说在学习中华文明时,日本是被先进文明所主动吸引,那么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被动的成分则很明显。日本是在幕府锁国状态下,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的。对其学习是在感受到与西方差距的刺激下,由学习“兰学”开始的。所谓“兰学”即西学,主要指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技。而到了幕府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尤其是目睹满清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日本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的政治制

日语高考日本文化常识题背诵题

日本国基本概况以及民族风俗 一、基本概况 1、国名全称为日本国。 2、地理位置 是本是一个地貌特征奇特的群岛国家。它多山地、多地震、多温泉、多火山、多森林、多河流、多湖泊,但平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北濒颚霍茨克海,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黄海、东海与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相望。 日本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千米。日本列岛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 900多个小岛组成,四个大岛的合计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6%。日本地域狭长,四面临海,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约达3.4万千米。 3、山川河流 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部面积的75%,其中一般山地和丘陵占65%,火山地和火山麓占10%。并湾山系和南湾山系纵横贯穿四个大岛,相汇于本州中部。主要山脉有奥羽山脉、木曾山脉、赤石山脉、越后山脉、飞弹山脉、日高山脉、四国山地、九州山地等。富士山为全国第一高峰,世界著名火山,被日本人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该山海拔3776米。 日本列岛河流密布,共有河流上百条,主要有利根川、信浓川、石狩川、北上川、天盐川、木曾川六大水系。其中信深川最长,为367千米,而利根川流域面积最广,达16840 平方千米,为日本第一大河。湖泊较多,共有600多个,最大的是琵琶湖,面积为672平方千米;最深的是田泽湖,最深处达423.4米。 4、气候 日本列岛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多雨、多雪、多台风。终年比较温和湿润,夏季东海岸多雨,冬季日本海沿岸多雪,夏秋之交多台风,年均降水量在1700-1800毫米左右。 日本的平均气温多在10摄氏度以上,最冷的月份一般为1月和2月,最热的月份一般为7月和8月,梅雨和台风也是日本气候的特点。 5、人口、民族 日本人口为1.2594亿,人口总数居世界第八位。 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占人口的99.3%以上,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有1.24亿人。少数民族只有阿伊努族,旧称"虾夷"族。 6、行政区划 日本行政区划为都、道、府、县制。全国共分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下设662个市、1993个町、81个村和23个特别区。 7、宗教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神道教和佛教是并立的两大宗教,为多数日本人所信奉,其次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信徒较多。 8、教育 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大专2-3年。实行9年义务教育。

有关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的英语300字作文

作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lf-check:Finish the Editing Checklist attached. Peer Review: Finish the Editing Checklist attached. China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Japanese cultur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s show that in the first century BC, Chinese and Japanese came into contact. From then on, the two country have been keeping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In the history, China has advantages over Japan in the areas of science and economy. Therefore, there is a large amount of Chinese culture adopted by Japanese. Particularly, in the Tang Dynasty, which is the most splendent dynasty in the Chinese history, China left a permanent mark on the Japanese culture. As a consequence, in the historical and modern Japanese culture, it is noticeable that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Japanese culture in the areas of language, life habits and cartoon. In the first place, the influence of China on Japanese language is evident. As is well-known, almost every Japanese name consis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deed, in a sense, Japanese language words originate from Chinese characters, though their pronuncia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ddition to language, another important area affected by Chinese is life habits. Japanese traditional coat, kimono, has become a symbol of Japanese women. However, it is the cloth of Tang Dynasty that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kimono. Turning to the subject of Japanese daily life, drinking tea is one of their important habits, but the tea, tea ceremony and tea sprit all dates from China. Finally, it may be incredible that the Chinese culture also has a mark on the Japanese cartoon, which is not outstanding in China relative to the language and life habits. Some characters in the Japanese cartoon are expert at Chinese kungfu, which is one of the Chinese symbols. Moreover,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artoon inspired by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at is the most famous fairy books in China. Although the influence on cartoon is indirect, it suggest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China. In conclusion, in the areas of language, life habits and cartoon, China make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Japanese culture, regardless of the other important areas. However different Japan will be from China, the influence of China on Japanese culture is eternal. Comment and suggestion:The ad writing employs Classic syllogism to stat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on Japanese. It is coherent and understandable,but it doesn't have enough actual examples to support the idea.

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篇一: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摘 要: 寒暄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 ,但其具体 内容和表达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与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分析日语寒暄语表 达的独特性可以管窥到日本民族的深层社会文化。 关键词: 日语寒暄语 语言特征 文化 人们在交谈中离不开寒暄语,日语寒暄语是日本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作为日 语学习者,我们必须掌握日语寒暄语,以实现与日本人的顺利交流。日语的“挨拶”一词源于古代 汉语。在唐、宋时期佛教盛行,禅宗和尚们为了悟道,常常进行一对一的问答,这被称为“挨拶”。 佛教传入日本以后,“挨拶”一词便在日本扎下了根。“挨拶”一词的含义较广,日本语言学家渡边 友左在《国语学研究事典》中所下的定义是:“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关系,或为维持、加 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社交、社仪性行为之一。”由此可见,“挨拶”是以语言行为 为主的包括某些动作的社会行为方式。 所谓动作,可以想象到的如见面或分别时的点头、 握手、 鞠躬、拥抱和亲吻等。“挨拶”还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用以建立、维持和加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关 系。事实上,所谓“挨拶”行为,是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因为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两个 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相见时,总需要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相互确认对方的存在 ,增进感情,建 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寒喧虽然是人类社 会的普遍行为,但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与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譬 如中国人喜欢握手,日本人喜欢鞠躬,西方人则更习惯于拥抱,诸如此类都有很深的社会渊源。在 语言表达上,更是互不相同,例如,中国人见面时说“幸会”“你好”,而日本人则说“早安”“晚安”,甚至 于以“今天好冷啊”“又下雨啦”之类有关天气的情况来打招呼。所有这些,都与各民族的历史、社 会文化乃至人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对日语寒暄语表达作考察。 一、日语寒暄语表达体现了日本人强烈的集团主义归属心理 集团主义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理位置来看,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 山地和火山占国土面积的 74%。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频发,自然环境 恶劣,与外界交流很少,外来影响很难进入日本 ,而且日本列岛内部的各地域之间相对隔绝的环 境使日本人有了同甘共苦、团结互助、居安思危和竞争的意识,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民族集团意 识。日本是一个集团主义意识很强的社会。由于历史和地理的缘故,日本人对其所在的集团形 成了“家”的意识,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在家靠家庭,在社会靠企业,而企业靠国家。所以欧美人说, 整个日本就像一家官民合办的股份公司。日语日常寒暄语表达也反映了这一点。日本人在离家 出门时,通常对家人说:“いってきます(我走了)。 ”而家里人则说一声:“いってらしゃい(你走呀)。 ” 外出回来的人在进门时要说 :“ただいま (我回来了)。”而在家的人则说:“お帰りなさい (你回来 啦)。 ”这种“挨拶”不仅仅用于家庭成员之间,在学校、 公司,在凡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之间均普遍 1 / 9

日本文化的特质

日本文化的特质 -----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从现象到原因 摘要: 自杀的主题,在日本文化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日本人将死美化,升华,从情死到剖腹,死甚至成为一种艺术。这受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因素、宗教和哲学因素额影响,并与武士道息息相关,死在日本成为一种人格的昭示,象征着忠诚,也释放出自己的精神以求永生。且日本人的生死观不分善恶、不分是非,是一种“善人尚能往生,何况恶人哉”的独特生死观。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自杀似乎成为了日本社会摆脱不掉的毒瘤。透过其表面的原因---日本社会的生存压力过大,很大一部分应该归于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中国人在提倡积极入世的儒学的影响下,具有“重生安死”的倾向,而日本人“惜生崇死”1。西方的基督教反对自杀,认为人的生命是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处置,否则是对上帝的冒犯。日本文学评论家加藤周一谈到日本人的生死观时指出:“自杀的主题,在日本文化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日本人之所以自杀率高居不下,除了日本人天性的脆弱和爱走极端之外,这种传统的死亡观恐怕难辞其咎。 一、情死与剖腹 日本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以“情死”为主题,从近松门左卫门1703年的《曾根崎情死》到渡边淳一的《失乐园》,都在日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浪漫的殉情自杀甚至成为一种时髦的事情。在日本人看来,死是悲哀而美丽的,死的一霎那就是美的极致,如同樱花飘落般,让人震撼和难忘。而为了人世间最美的感情—爱情而死,更是双双放弃了对尘世的眷恋,那一霎那灵魂和肉体完美结合,重新回归人类最初的伊甸园。 除了情死,日本人很重要的另一种典型死法是剖腹。 日本历史上剖腹而死的不胜枚举,与“武士道”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直是武士和近代军人最崇尚的自杀方式。虽然剖腹并非自杀的理想部位,并不能很快致死,相反是异常痛苦的。据日本有关记载,没有“介错人”帮忙,最快毙命也需要6小时以上,长的则达72小时才能血尽而亡。因此,剖腹并非单纯为了实现死亡的目的而自杀,而是一种仪式行为。剖腹除了显示自杀者的勇敢和留下确凿的自杀证据2外,更主要的是源于日本人对“腹”的信仰。日本古代,男性以大腹便便为美,时至今日的相扑,也反映了日本一种传统的审美倾向。“腹”在日语中有丰富的含义,可以表示心、思想、情感、勇气、豪志等,认为“魂在腹中”。剖腹既表明忠诚与勇敢,昭示生者,震慑敌人,也释放出自己的精神以永生。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人这样连自杀也发展成为一种程式甚至艺术。 二、独特的生死观 坦然面对死亡,甚至于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正如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霎那间的魅力,刚刚盛开,便瞬间凋谢3。生命因死而得到超脱,进入永恒,美因死亡达到了极致。在日本人看来,人的肉体生命就仿佛烟花,绚烂而短暂,而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同时,不像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那种有善恶、有是非的生死观,日本人认为,一个人,无论生前是善还是恶,是是还是非,死后都将成佛,其牌位、理应放入神社,受后人供奉。所以说,日本人的生死观是一种不分善恶、不分是非的世界特有的生死观。 1《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李泽厚 2因在战斗中或平时以自刎或其他方式自杀,事后旁人很难判断是否是他杀 3引自《樱花的过渡---日本文化的面貌与精神》王永娟姜俊燕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日本文化常识

1.日本“成人の日”是每年的1月15日 2.日本在二战时期的战败投降日是1945年的8月15日 3.盂兰盆节时,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俗,这在日语叫做お中元 4.“雏祭り”在民间也叫做桃の日 5.在日本,每年的2月3号夜晚有撒豆驱鬼迎福的习俗。这一天被叫做节分 6.日本把沏茶、饮茶的规矩称之为“茶道”。而创立茶道的人是千利休 7.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是川端康成 8.《源氏物语》描写的是日本平安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 9.《源氏物语》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作者是紫式部 10.写下《鼻》、《罗生门》、《河童》等小说,最后以自杀了结一生的作家是芥川龙 之介 11.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国都设在京都 12.日本着名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 13.一部由紫式部撰写的、描写日本平安京中贵族生活的长篇小说是《源氏物语》 14.平安京就是现在的京都 15.相传为日本本土国技的、在“土俵”上进行比赛的体育活动是相扑 16.一个在唐代东渡日本,把佛教及中国文化、生产技术教给日本的中国人是鉴真 和尚 17.以“柔よく刚を制す”为其显着特征的体育活动是柔道 18.百人の歌人の歌を一首ずつ集めてできた歌集は《百人一首》です 19.日本最高的国家行政长官是首相 20.日本皇室的标志是菊花 21.连接日本本州与北海道的是青函隧道 22.1月1日的早晨日本人一般全家一起喝屠苏酒 23.日本全国划分为47个行政区域 24.日本的国土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以及数千个小岛组成的。 国土总面积约37.78万平方公里。 25.“日本”4这一国名在日语中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26.日本的天皇仅为国家的象征,没有制定大政方针的权利 27.日语平假名是把汉字草书而来的;日语片假名是由汉字的偏旁部首衍化来的 28.日本的首都东京在明治维新以前叫江户 29.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叫《万叶集》 30.植根于本本土的自然宗教是神道教,其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叫神社 31.二战末期,日本的长崎、广岛曾受到美国原子弹的轰炸 32.日本人把樱花开始开放的时间和由南向北推移所经区域的东西连线叫樱花前线 33.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台风、海啸、暴雨泥石流 34.《菊与刀》一书中写到:“日本人始终以耻辱感作为原动力的” 35.日本的书写文字通常由平假名、片假名、汉字构成。此外,还有用作标音的罗 马字 36.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一个岛国,自东北向西南成弧状排列。北面隔着鄂 霍次克海与俄罗斯相望,西隔日本海与朝鲜半岛、中国为邻,南面隔着东海有菲律宾等国。 37.日本最高的山是富士山,海拔为3776米,是典型的圆锥形休眠火山

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董叶飞(1041051009)5.对日本文化的一点认识 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摘要:基于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了解日本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释日本文化的特点以及中日文化的异同,旨在深入剖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了解日本文化特征。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特性文化比较日本文化双重性 中国、日本一衣带水,千百年来恩怨相系,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着各自相通而又迥异的文化。我们曾以天朝上国的姿态睥睨东方的小小番邦,我们也曾背负东亚病夫的耻辱忍受近代数次战争的欺凌。时至今日,多极化的世界中,两大国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矛盾的状况更是纷繁复杂。近来,围绕钓鱼岛问题中日矛盾升级,一度走向缓和平稳的外交关系又陷入僵局,在成都也出现了反日游行和抵制日货的号召。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无论是怎样反对他攻击他,总而言之,非晓得他不可。” ----戴季陶 无庸置疑今后中日间将有更多的摩擦与碰撞也会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可无论怎样我们都有必要了解日本熟悉日本文化。下面是我对日本文化特性的一些认识。 日本文化中包含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 日本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保持着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即使在明治维新后走向资本主义等级制也是组织社会结构的主导形式;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现代文明和西方民主传统的影响和冲击下,旧时代那种金字塔式的鲜明的阶级划分已不复存在了,但等级观念在其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性格中是难以磨灭的。 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从根本上促使日本形成了与西方民主国家完全不同的战争观。即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国家体系,让落后国家和外部强国各得其所。基于这种观念,日本认为二战的动机是合理而纯洁的,因此堂而皇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

电影《忠犬八公》讲述了一只日本秋田狗对主人的忠诚和爱,从侧面也反应出了一些日本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文化最为明显地体现为如下特征: 一、忠诚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忠诚,员工忠于上司、忠于企业、公司忠于员工。 日本企业不仅推崇能力,更看重忠诚。 同时,日本企业员工也同时把忠诚企业作为自己人生的荣耀。 在日本,不忠诚的人是被人唾弃的。 日本员工时时处处维护自己企业的荣耀,不允许任何人有辱自己的企业。 日本年轻人一旦进到一家大公司,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企业是员工的家,情感的纽带,道义和责任的要求都使得企业不会轻易辞退员工,员工跳槽的现象也也十分罕见,从一而终任劳任怨是日本企业员工所只能从的道德准则。 此外,日本企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使员工产生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 日本员工行为中往往表现出无条件服从企业,为企业发展忍受各种苛刻的条件。 日本人的忠的意识除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外,还因为自身的忧患意识浓重,日本的耻感文化特色,资源短缺,受灾频繁,是日本人必须强调一种忠的意识,才能更好的生存,从忠于天皇、忠于国家、忠于企业,日本人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文化资源。 二、以人为本,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日本民族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农耕民族,种族单一,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具有长期的家族主义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日本民族主义传统和与此相联系的团队精神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各种制度、方法、习惯之中,使企业全体员工结成“命运共同体”。 员工与企业之间保持着叫深厚的“血缘关系”,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矩,有着很强的归属感。 日本企业把“以人为本”的细想贯彻到企业文化中,把培养团队精神视为企业文化的灵魂。 正是这各方面的综合,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得日本企业成为一个个真正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从而爆发出勃勃生机和很强的创造力,完全不同于美国企业的机械性组织。 团队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日本企业重视团队能力,个人能力被置于其次地位。 日本企业采取年供序列工资制,晋升主要凭年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年资,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晋升的机会较多,并保证大部分员工在退休前都可升到中层位置。 这种制度是以论资排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比能力更重要。 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要成长为一名受重用的优秀员工,要被派往多个地点去任职,要经历多种岗位和工种,虽然有些工作貌似琐碎无聊,与企业似乎无关,但能否安心兢兢业业地做好这些工作,却是企业考察员工的适应性与团队意识的重要手段。 日本企业内部往往没有鼓励员工相互竞争的机制,要求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团结协作,过分的自我表现会收到无情的打击,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员工不能以个人好恶来评判事物,二是要以群体的和谐为评判标准。 在日本,集体活动甚至于下班后去喝酒都不能够轻易不参加。 三、精细日本作为地域狭小的岛国,资源匮乏,为应对这种局面,日本人养成了精细的文化习惯,甚至有人认为日本人太过于拘泥小节。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雄伟崇高,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

关于日本奴性文化的资料

被男权矛盾性文化塑造出来的日本女人 日本浮世绘 在日本的文化中,有一种矛盾、复杂的思想存在,日本人认为女性不仅是美好的、贞节的,同时又是可怕的、肮脏的,有些日本人对于女性有性欲表现得很开心,但是有些日本人却对这件事情十分忧虑。 日本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本国的历史,外国的历史、佛教、儒

教、基督教都曾经对日本文化产生过影响,可是日本却从来没有脱离其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日本人强大的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没有改变,日本民间信仰和巫术的盛行,女人对男人的顺从和依赖也没有变化。在平安时代,政府大力提倡大唐文化,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全都会用汉语写作,而妇女则成为了日本本土文学的先驱。 当时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在政府准许、控制的一些地区里,人们都可以随心所欲。男扮女装的演员、男性卖淫者、妓女、木版画家在日本昌盛一时。在繁荣的17世纪,江户时代的城市民间文化在日本十分流行。很多音乐家、作家、演员、画家都活跃在这个平民喜爱的“淫荡世界”中。虽然娱乐和色情被官方严格控制,但是人们却依然把这些作为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日本这个民族可以说是一个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轻柔、温顺、礼貌、温和的,他们是用温和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而不是用生硬、冷淡的理论思想。日本和其他民族相比,要更受到感情的束缚。如果两个人之间出现了争论,若是西方人的话,就会生气的质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吗?但是,如果是日本人,他们会把愤怒和不愉快掩饰起来,并温和地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他的感情吗?所以说日本人都比较宽容、忍让,他们经常用不同的方式去维持表面的和平,出现冲突也会被礼貌和忍让所掩盖。 这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在日本男女的交

《日本人のかわいい文化について》(关于日本人的可爱文化)学位论文

编号 江南大学太湖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のかわいい文化について 语言文学系日语专业 学号0734058 学生姓名徐岳 指导教师刘一梅讲师 二〇一一年五月

摘要 摘要 “可爱”是日本人在生活中提及频率比较高的词语之一,它的含义是对幼小、脆弱的事物包含慈爱的心情;另外也指对外形、动作、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能体察到可爱之情的意思;还包括对小巧玲珑的日用品感到爱怜之意;其次对抱有好感的对象也可以使用。而日本近年来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即可爱文化。可爱文化接近日本美学价值,融入日本文化,又集中反映了日本当代人的思想变化,并与少女文化,动漫文化相互影响,进而影响到各个领域。可爱文化通过将事物简单化,夸张化以及温和化博得了年轻人的热爱,可爱风潮正在席卷全球。与此同时,中国也受其影响慢慢发展起自己的可爱文化。可爱文化的含义和来源是什么?可爱文化的现状和影响又是如何?特别对我国社会,以及经济的影响又有哪些启发?本文将通过对可爱及可爱文化的深入分析,揭示可爱文化的魅力所在,意图探寻可供我国可爱文化发展的参考资料,做为我国日后在相关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可爱;少女文化;次文化 I

II

要旨 要旨 「かわいい」は日本人の日常生活に使用頻度が比較的高い単語である。その意味は幼いこと脆弱であることに対して慈しみ愛する;またある形状、動き、性格、行動などに愛の意味を感じる;また小さいサイズの商品に愛意を感じる;良い印象を持てるものに使用することもできる。近年の日本は、新しい文化が表れ、「かわいい文化」というである。「かわいい文化」は日本の美意識や文化的価値にかなり近いが、日本文化に滲み込み、集中に現代日本人の心の変化を反映し、少女の文化、アニメーション文化と相互作用することにより、様々な分野に影響を与える。かわいい文化はものを簡単化し、誇張し、萌えさせて若衆の愛を獲得し、今現在この風潮が世界を席巻している。同時に、中国は徐々に自分のかわいい文化を発展している。「かわいい文化」の意味と源流とは何?「かわいい文化」の現状と影響は何?特に我々の社会的、経済的影響とその示唆は何?本論文は「かわいい」と「かわいい文化」に対して詳細な分析し、かわいい文化の魅力を掲示し、わが国のかわいい文化に参考資料を提供したい。 キーワード:かわいい;少女文化;日本 III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 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 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 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 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 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 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 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 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 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 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 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 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 徐静波3 内容提要:日本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体现在饮食中的日本文化的特征,它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但更多的是通过饮食揭示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对食物原初滋味和其季节性意味的纤细感受;二是对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三是对食物器具和饮食环境的执著追求。这三个特征大抵体现出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感觉文化的发达。 关键词:饮食文化 审美意识 感性文化 特征 3  一 饮食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演进 饮食文化无疑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所论述的日本饮食文化,重点不在饮食本身,而是透过饮食的表象来探讨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以及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关联性。说到文化或者是民族文化,范围自然极为广泛,论者间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但它一定是某一民族之所以能成立的基本前提。美国学者亨廷顿说:“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 素都是语言和宗教。”①语言是该民族圈内用于交流和表述的基本媒介, 其发音、句式结构和词汇自然包含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因子,但不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亨廷顿这里所说的宗教,未必是仅仅由信仰和仪式构成的狭义的宗教,而是基于民族宗教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即该民族全体所认同的基本伦理和对事物(物象)是非美丑的判断基准,其范畴应该还包含了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无疑也是广义宗教的重要内涵之一。— 401—3①作者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47页。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  价值观和审美意识构成了某一族群或民族的精神内核。当然这种精神内核的最终形成都有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一旦基本形成,就将长期成为该民族的最基本的文化标志(当然它也会随着与外界的交流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的最终形成,大致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该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个是该民族所得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审美意识更多的往往来自于后者。也许,自然环境这一词语还不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日本哲学家和辻哲郎(1889—1960)使用了“风土”一词,并撰写了同名著作,试图从风土的角度来阐释日本人的国民性和艺术。按照他的理解,风土是某一区域的气候、气象、地质、土质、地形、景观等的总称,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自然现象,它与生活于这一土地上的人(族群或民族)彼此发生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样式和艺术形态。食物也是如此。“与食物的生产关系最深的就是风土。”风土决定了当地人们的生产形式是畜牧还是渔业,决定了人们是选择兽肉还是鱼肉,“这种料理的样式表现了一个民族在漫长的时期内所形成的风土性的自我理解”。这一现象在文 艺、美术、宗教、风习等所有的人的生活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①囿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对于其他的文化领域,日本饮食文化的最终形成和成熟是比较晚的,相对而言,它受其他相关领域文化的影响也颇为明显。 1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遣唐使的废止和唐朝的没落,新的外来文化影响相对减弱,此前传自大陆的文化逐渐与原有的本土文化融通交汇,慢慢催生出一种本土色彩鲜明的新的文化形态,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国风”,以区别于外来的唐风。那一时期,朝廷的政权操纵在外戚的摄政、关白以及上皇手中,宫廷中的王公贵族和拥有巨大庄园的豪族们则悠游岁月,游园、宴饮、吟诗作歌,差不多成了贵族们的主要生活内容。由此积聚和滋生出的精神,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感受的纤细精致,另一是气象的狭小萎靡,这虽是平安中后期贵族阶级的精神,却对后来整个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另有一个表现在艺术 — 501—①和辻哲郎 風土 、岩波書店、2005年、9—17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