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市大众文化

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市大众文化

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市大众文化
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市大众文化

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市大众文化

摘要:清末民初的上海,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市民社会产生,在此基础上,上海萌生出都市大众文化,它呈现出娱乐性、通俗性、大众性的特征,并影响到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

关键词:上海都市大众文化

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不再是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商业精神进入文化领域并正在成为文化发展的基本精神,建立在此经济基础和精神之上的文化,呈现出对大众的青睐或者是迎合。

一、清末民初上海都市大众文化产生的原因

首先大众文化的主体基础是市民大众。市民大众与乡民不同,他们生活在城市里,见识和眼界都比较开阔。尤其是上海,租界、华界各自独立,五方杂处,各种社会现象应有尽有,可谓见多识广。域外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是先驻足上海,然后才传向国内其他地方的,这决定了市民大众本身的素质,对文化的接受和创造都有着较高的水平。

其次市民社会和民主环境是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晚清以降,西方先进的思想不断地被引进中国,在同中国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渗透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新文化。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市经济的繁荣,出现了非西方严格意上的市民,以及由他们构成的市民社会。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上海的都市大众文化得以产生。

再次商品(市场)经济是大众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一切都直接、间接转变成为商品,文化自然也不例外,文化参与市场的流通,并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价值,这本身就是对传统价值认定的反叛。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文化被不断地复制,走进市民生活;同时,商业社会也造就了大量的消费者。大众文化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走上历史的舞台,开始展现它的风姿。〖3〗二、清末民初上海都市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社会现象,是工业化时代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内容的反映。它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是双向性的互动传播。另外,由于大众文化面对的是下层市民,加之商业化的操作,因此,它必须讲求娱乐性、通俗性和兼容性。

第一,娱乐性

清末民初的上海大众文化与传统的精英文化不同,它需要的是娱乐性,让消

费者能从中获得愉悦和轻松。

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的目的在于消闲、娱乐,特别是劳动阶层的市民,一天或者一星期的劳作后,为了使身心得到放松,不乏去娱乐场所的。当时小说对此多有描述,像《上海春秋》中的白娘娘和大新,俩人在一纱厂工作,散工后结伴去大世界游逛。至于看戏,这种传统的娱乐形式,老少咸宜,不仅传统的戏剧形式,还有域外引进的新剧。至于有闲阶层去娱乐场所更是司空见惯,像《上海春秋》中的陈老六,就经常出入大世界、舞厅。洋场的繁荣,也带来洋娱乐地流入,像电影业、舞厅、戏院、公园,以及多数的体育项目等,人们也积极参与,丰富了娱乐的项目,也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上海还有像张园、愚园等所谓的公共空间,这是在以黄浦公园为代表的西方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众文化空间。这种公共空间构建的本身,正是建立在大众文化娱乐之上的,体现了对文化大众的呵护。

第二,通俗性

上海都市大众文化选择的是下层路线,通过大众传媒、审美情趣的市民化,实现对社会文化的把握、对市民大众的抚慰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清末民初的上海,报纸、杂志等各种传媒不断走向成熟,影响所及,上海的、中国的乃至于世界的各种信息,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报纸、杂志连载的小说,经典在这里已经被支解,留下的只是人们逗趣、解闷的娱乐形式。报刊连载的通俗小说的写作也是如此,从文人志怪小说到世情小说到谴责小说,最后汰去传统士大夫的审美习惯和文字习惯,用白话写粗陋的武侠小说和缠绵的言情小说,彻底地做到了为市民服务。因此,正如美国大众媒介专家里索弗尔认为:“大众媒介就是使通俗艺术通俗的原因。”〖6〗那些过去非正统的、民间的文化形式,如小说、戏曲、弹词等,成为社会上最惹人关注的东西,并被知识分子所接纳。对正统审美观念的反叛,这本身正说明人们审美情趣的通俗取向。

第三,包容性

上海的大众文化有着巨大的包容性,这不仅是移民文化的结果,也是域外文化刺激的结果,是它们造就了大众文化的特性、品格,打造了“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海派文化。

开埠后的上海,除了国内周边地区的移民外,还有域外殖民者的到来,他们

带来域外文化,其价值观、伦理观给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域外文化观的刺激和启迪下,大众文化不断地接纳、吸收和革新,极力以新的内蕴适应变化的环境。比如,在市政设施上,租界明显优越于华界,因而刺激了华界,促使华界革新。在餐饮业上,苏菜、徽菜、粤菜等不再是一统天下,已出现了大量的西菜馆。对不同文化的接纳表明上海是一个能够接纳百川的上海,上海的文化也是能集各民族的文化菁华于一身,上海的包容性正表现于此。

三、上海都市大众文化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市大众文化对市民的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表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

(一)、物质生活

1、服饰

由于与生活的切近和对美的追求,服饰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的存在。服饰于此时开始了审美的追求,时装的出现就是标志。当时许多的杂志,封面、彩页往往有时装女子的照片。包天笑曾回忆《时报》插画道:“这些铜版图,有的是各地风景,有的是名人书画,但狄平子以为这不足引人兴趣,于是别开生面,要用那种时装美人的照片。”〖14〗在上海的花界,女扮男装是引领风骚之举,像当时花界领军人物胡宝玉、陆兰芬等都有这样的照片。由于上海租界的刺激,在接受新观念上相对踊跃,人们观念比较时新,接纳“异质”文化已经成为上海人所具有的素质。尤其是当时上海的花界,在服装上领社会新潮流,以至于人们经常把打扮入时的女士,斥之为妓女一样的装束。排除对妓女的偏见,实际上也说明在服装上她们才是独领风骚者,她们才是最能接受新观念的人。新式服装,经过他们试穿之后,才走进市民生活。

2、饮食

“民以食为天”,对吃的选择也足以反映上海都市文化的特色。比如上海市民对番菜的态度。当时的西餐馆福州路上的最有名,有一品香、一家春、海天春三家。西餐馆也称番菜馆,最初出现时是冷冷清清的,后来逐渐繁盛起来,很多人逛上海,吃大菜(西餐)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目,并以之为摩登之举。当中的复旦和化欧那样吃西餐时闹笑话的情形。1909年出版的《海上竹枝词》中写尽了当时上海人拿起刀叉,学吃西餐时的好奇心。西餐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说,

是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渗透并抢占市场的过程。换一个角度说,中国人对西餐的认可,也体现了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和接纳。上海文化之所以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正体现了它能融其他民族文化于一炉的容纳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上海都市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食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深刻。

3、民居

石库门是上海独创的民居,现在的上海人对之已不甚了了,实际上,它是上海人有别于传统生活的标志,并将作为近代文化的象征而永存。石库门这一上海文化特色,就如同北京的四合院一样,书写着近代上海的文化历史。石库门既反映了上海人住房的紧张,也体现了上海人的经济头脑,真正代表了中国人都市生活的开始。“从早期石库门民居的布局和建筑风格看,既吸收了某些江南民居的特色,又具有西方城市民居的特点,可以说是兼容中西的产物。”〖16〗在小说中这种住房时时会被提到。比如前期《小说月报》中的《香花供养》(10卷1号)一文,故事就发生在石库门房子里,“我初进门时所见的那住房,两楼两底朝西厢房,是上海最普通的房子。”《小学生旅行》(2卷3号)里复旦和化欧在伯佺带领下去了一个石库门,那是卖灯喫的所在。

4、交通

清末民初的上海,集各种交通工具于一炉:独轮车、东洋车、自行车、马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等应有尽有。海上竹枝词有记载:“火轮船走快似风,声响似雷逆浪中。一日能行千百里,大洋西到大洋东。”(佚名《春申浦竹枝词》)〖17〗“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邀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来去也从容。”(朱文柄《海上竹枝词》)〖18〗汽车沪闵筑长途,创办邑人李汉谟。一小时中全路达,交通便利是良图。(李味清《上海六十年见闻竹枝词》)〖19〗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从上海到周边城市如苏州、杭州等,已是很容易的事。如此,以上海中心形成一个交通网络系统,借助于交通工具,把上海的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出,既拓展了市场,也丰富了吴文化乃至于江南文化,使区域文化更加活跃。

(2)精神生活

开埠后的上海是国内外商品进出口的聚集地,是一个靠工业和商贸发展起来的都市。因此,商业精神是上海都市精神的核心,也正是由此精神营造了上海人

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态,打造了上海这个东方的大都市文化环境。

第一,竞争自强的敬业精神。上海被动的开放,虽然丧权辱国,无庸讳言,却也给上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上海能迅速发展成商业大都市,尽管这是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殖民地是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因素。殖民者在盘剥中国人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观念,如对商业的重视。如他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鼓励经商,并建立保护商业活动的商会组织。商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竞争的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商人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否则有可能被挤垮。像王晓籁在他的《王晓籁述录》中,非常清楚地回忆到他在创立纱厂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其敬业精神当可略见一斑。

第二,利益成为市民内在的价值准则。清末民初,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人们不再羞于言利,而是突出强调“利”的至关重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观点,成了市场经济作用下人们个人行为的真实写照。“利”作为人们社会关系的维系之物,可以从当时的俗语中得到证明。如“亲

兄弟,明算帐”,“桥归桥,路归路”,“英雄不问出处”,“天无一日雨,人无一世穷”,“爷有娘有不如自有”等。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功利主义逐步内化为市民的价值准则。

第三,对传统的反叛精神。古老的儒家传统在调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渐渐失去了效能,此时人们不再沿袭陈规,并以积极的反叛精神矫正传统,如以张扬个性来突破泯灭个性的“克己复礼”,以功利主义冲击重义轻利的认识。其实,这种反叛正是为社会进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第四,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和理性的交流融合态度。上海作为商业都市,其发展的文化基础就是多样性的整合,也就是说其文化具有“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海派特色。也就是说,上海人、对外来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同时在接纳的过程中,也积极与本土文化进行整合,提高自己文化的竞争力。所以在当时的上海可以看到,既有异域的文化,也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状态复杂。另外,人们对异域文化不再是仇视、排斥,视为异端,而是能师夷长技,且心态平和,甚至是崇洋,行动也更加理性。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14289804.html,

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1.都市农业的的由来及其定义 1.1都市农业的由来 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为都市农业。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所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 1.2都市农业的定义 都市农业(或说都市型农业、城市农业)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 City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n the city’s countryside, Metropolitan Agriculture, Metropolitan-intensive Agriculture等。 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定义是:“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 2.都市农业的特征 (1)都市农业所处的空间城乡边界不明显。 一种情况是如日本许多城市在扩展过程中,农业以其优美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在都市内建立各种自然休养村、观光花园和娱乐园,形成插花状、镶嵌型农业;另一种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间的农业,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无异,与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已经完全城市化。 (2)都市农业功能多样。 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 (3)都市农业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 城市化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不同于一般地区,农业经营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一是表现为设施化、工厂化;二是表现为专业化、基地化;三是表现为产业化、市场化。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大委发 [2010] 2号),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战略 根据我市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夯实转型升级的创新基础、培育持续竞争的综合实力、构建融入世界的对接平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战略选择 1.城乡一体融合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以“农业基地化和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转变农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要素互补、功能多样、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2.人才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农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涉农科教机构、企业研发总部和高

端人才,创建区域性涉农人才科技高地,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 3.标准品牌提升 持续支持设施农业和种苗农业,集成创新装备和技术标准;重点强化精品农业和外向农业,提升产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环境标准;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完善服务标准。建立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链和科技链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4.旅游休闲驱动 充分发挥我市青山碧海、田园沟域、岛屿岸线融合一体的生态景观优势,紧密链接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加速由产品市场决定的供应农业向产品、服务和消费市场共同决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农业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中心,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新领域。 5.生态循环提质 积极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绿色技术和设施装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加强陆地、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保护性开发,有效应对生态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立足大连、引领东北、影响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实现产业功能体系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标准品牌集成创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世界先进城市如何国际化

世界先进城市如何国际化 城市国际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这个工程的突破口?城市国际化有怎样的科学评价指标?又有哪些城市可以作为南京的样本?在全市进一步扩大开 放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会议上,相关负责人推荐了国内外先进城市普遍重视的城市国际化“三策”,值得南京借鉴。 策略一:以友好城市为平台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围绕友好城市做文章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措施。友城项目如果运作良好,城市领导人之间定期会晤,将大大推进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 【成功案例】1986年,西雅图成立了国际事务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成立西雅图为数众多的友城项目,并开展对外交往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1991年, 大西雅图区贸易发展联盟成立。该组织是公私合作模式的产物,目的是让本地企业在国际经济及对外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对世界市场针对性地投入,发行出版物及其他活动,提高大西雅图区在国际中的地位。达拉斯也设立了国际事务办公室,而大菲尼克斯地区经济理事会则解决了许多对外交往过程中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如外汇兑换、多语种翻译服务、国际会议场地、制作标识、开通直达航班运送乘客及货物、国际结算及法律咨询等。

策略二: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或赛事,跻身世界版图 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或赛事是城市向世界展示城市魅 力和美好形象的最佳窗口之一,成功地举办一次重大的国际活动,能迅速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功案例】美国城市盐湖城通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2002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据调查,在奥运会举办之前,大多数欧洲人从未听说过犹他州或盐湖城。奥运期间,犹他州州长、盐湖城市市长等当地高层几乎每天都要会见参赛的各国代表团,目的是向世界表明本市与本州有能力成功举办重大国际赛事,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虽然其部分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的专项拨款),巩固并扩大国际商务往来,让盐湖城与犹他州进入世界版图。他们还希望以此为契机将盐湖城打造成冬季旅游胜地,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此休闲度假。 策略三:引进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总部和功能性机构,鼓励支持城市相关部门“走出去”在国外设立办事处 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一些功能性机构总部的落户能极大促进城市的开放程度,加强城市与世界的交流频率。一些城市还积极在海外设立代表处、办事处,面向重点国家和地区展示城市魅力和美好形象,提高城市开放度,提升国际化层次和水平。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珠三角大都市区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珠三角大都市区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史金善罗志勇 珠三角指以广州、深圳(香港)、珠海为中心城市,向周边辐射形成的大中小城镇密集区,目前境内城镇密度已高达115个/ 万平方公里,城镇间平均距离不到10公里。珠三角的大都市地位已为国内外所共识。在2001年广州召开的“中国产业化论坛”会议上,留日博士周牧之大胆推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应该放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一个是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GDP增长的50%以上将出现在这两个地区。从建设生态城市、满足市场需求、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看,珠三角大都市区建设都市农业已成必然趋势。 一、都市农业的内涵 都市农业的概念在学术上还在进一步探讨,不同国家、不同政府、不同学者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对都市农业的定义和范围不同。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以适应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由政府规划与引导的城市区域内的一种高级形态的农业。这个定义可以从都市农业的特征去理解。 1、都市农业的功能取决于城市居民的市场需求。都市农业在功能上不同于一般农业,台湾学者提出都市农业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都市农业为市场提供了三种产品即实体产品-农产品、公共产品-生态环境、服务产品-休闲、观光等。从市场需求角度看,都市农业产生于城市居民对上述三种产品的需求。 2、都市农业的政府干预(规划)性较强。一方面,都市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密切相关,在区域上位于城市内或界于城乡之间,因此,它不能不受城市规划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产生与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不无关系,受政府干预较强;另一方面,都市农业为城市提供公共产品-生态环境,从世界各国看,公共产品供给一般属于政府部门。 3、都市农业是高度集约性农业。都市农业位于城乡之间或城市内,由土地地理位置决定的土地价格和投资报酬率决定的土地利用特点,决定都市农业是高度集约性农业。 4、都市农业是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一方面要注重农业生产经营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互补,并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天然色彩,如青山绿水、花果飘香等构造与城市“灰色森林”相互补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注重为城市居民提供少有化学农药、化肥等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以此来满足都市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多种需求。 二、发展都市农业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

国际化城市的标准

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指标。反映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指标1、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指标体系均选择该指标并将其放在核心位置。根据预测,今后十年北京GDP增长速度年均约9%,到2010年北京人均GDP将达到6000美元以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参考其它城市的国际化历程,2020年左右北京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水平的人均GOF标准值至少为10000美元。 指标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也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城市的辐射力、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十五”期间。北京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约10%,到2010年北京市三产比重预测值为62%。目前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三产比重已超过80%,考虑到发展的不同阶段与速度的关系,北京进入国际化大都市的最低标准值应为75%以 指标3、外贸依存度是反映城市外向型经济特征的主要指标,即城市的出口总额与城市GDP之比。随着中国加入WTO,“十五”期间净出口负数有增大的趋势,但开放程度的加深决定了外贸依存度的上升空间。从其它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即具备国际化特征。 指标4、R&D(研究与开发)投资占GDP比重是世界广泛采用的衡量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相关性的指标。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增强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加研发投入的比重。根据GDP增长速度和目前其它国际化都市的相关指标,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标准应为5%以上。 第二类为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指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与自际化的根本目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指标5、人文发展指数(HDI)。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自1990年发表《人类发展报告》以来所采用的人大发展综合指标,它由3项指标组成:长寿、教育成就、生活标准,以此构建人文发展指数,已被各国广泛采用。其中长寿根据预期寿命测定;教育成就根据成人识字率(三分之二权数)和大、中、小学的综合入学率(三分之一权数)组合得到;生活标准则根据人均GDP测定。HDI指标小于0.5视为低水平,在0.5―0.8之间为中水平。大于0.8为高水平。据联合国1994年人文发展报告统计,北京HDI 指标已达0.861,在世界上排名第31位,排在韩国、新加坡之前;北京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值至少在0.9以上。

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

北碚区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在实地考察北碚区柳荫镇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产业为主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通过对比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分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柳荫镇 1都市现代农业 都市现代农业是指处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农业。 中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将发展都市农业列人“九五”计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主要以产品型都市农业为其主体,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符合健康安全要求的农产品。除此之处,也发展了服务型和体验型的都市农业。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已出了观光农园,垂钓乐园、森林旅游、观光牧场、租赁农园、少儿农庄、民俗观光村、民宿农庄等多种形式。此外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天津等地也展开了都市农业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了重庆主城区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方向。北碚是全国知名的生态模范城,在北碚发展建立“城郊都市农业示范区”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与良性循环,它将是实现城乡统筹过程中一块重要的示范地。北碚区委区政府把发展都市型农业作为全区的重点工作抓,已委托中国农科院编制都市型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搭建都市型农业发展科技平台和人才智库。根据北碚区功能定位,柳荫镇被确定为北碚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 2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 2.1自然条件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 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 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 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 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 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 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 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 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 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由此不难看出, 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 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给北京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 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 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据有关研究显示,北京农田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100多亿元。农业的社会价值通 过各种途径显现,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 镇居民享受丰收的喜悦。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在拍卖 活动中,一个西瓜卖到19000元,一个大桃卖到6800元,一个苹果卖到66000元,一条鱼卖到236000元……从过去时角度看,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确实发生了背离;但从未来时角度看,正是这种背离使我们看到农 业的多元功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延伸,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第三,农业环境的再认识——优势得天独厚。 其一,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北京拥有潜力巨大的高端 消费市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二,科技资源丰富。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有25家,

国际大都市上海

国际大都市上海 四(2)班韩思顗上海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它座落在中国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大都市。波光粼粼的黄浦江穿过市区,把上海一分为二,分成了浦东和浦西。 上海是万国建筑的博览会。黄浦江的西岸是一幢幢用花岗石筑起的具有异国风情的大楼,是上海外滩的精华所在。这52幢建筑,风格迥异,其中哥特式、巴洛克式、西班牙式、罗马式、中西合璧式等等最具代表,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但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就像是“凝固的音乐”,看到它们,我仿佛置身于世界各地。 上海是一座美食的天堂。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更显独特。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辉煌灿烂的中华美食文化,还可以不出国门,用味蕾环游全世界。 上海是一座灯红酒绿的不夜城。华灯初上,各大百货商店发出的光芒,让人趋之若鹜。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你足不出“国”,便能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各式酒吧和咖啡馆是夜上海的主角,无论是美式的、英式的、日式的……都十分讲究异国风情的正宗地道。夜晚的上海流光溢彩,宛如白昼。 在上海,各种桥梁星罗棋布。有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等等。卢浦大桥就像是一架巨大的“竖琴”,横卧在黄浦江上。它北起浦西鲁班路,南至浦东济阳路,全长8.7公里,是当今世界第一钢结构拱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形桥。大桥为全钢结构,全长750米,主桥按六车道设计,引桥按六车道、四车道设计,设计航道净空为46米,通航净宽为340米。就像澳大利亚悉尼的海湾大桥一样具有旅游观光的功能。卢浦大桥将观光平台按在巨弓般的拱肋顶端,不但使观光高度更高,而且需要游客沿拱肋的“斜坡”走300多级台阶步行观光,增加了观光性,趣味性和运动性。当游客登上拱肋顶端,站在篮球场大小的观光平台中眺望,浦江美景尽收眼底。 上海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发展迅猛,它日新月异的变化,终将成为世界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都市农业园综合休闲园区创业策划书

一、公司介绍 公司理念:偷菜偷的不是菜,是压力的释放,农场玩的不是开心,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一块悠然的田园。 现代人成为房奴、车奴和孩奴,生活压力大,没有大把悠闲的时间去娱乐;现代人忙于工作与朋友联系日渐减少;现代儿童已经失去了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的风靡流行,反映出人民以此来释放压力,但虚拟的网络不能真正填补人们内心的寂寞和压抑,周末宅在家里对着电脑发呆不如清晨来到自己的“农田”照料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创办的农家游乐园主要面向在事业上小有所成但压力十分巨大渴望在闲暇时间放松自己的都市白领,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政府鼓励近郊农村发展都市农业园,使之发展为农业生产为基础,集吃、住、行、游、娱为一体的综合休闲园区。这迎合了逆城市化的趋势,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追求,不仅为农民创收,也丰富了居民的休闲生活。 战略目标:经过五年的发展,成为沈阳最大的一家面向都市人的农家院式休闲娱乐会所。 二、行业分析 本公司提供的服务十分新颖,迎合市场需要,竞争对手就是公司自己,要不断的创新,构建成熟有趣的经营模式。 十八大报告显示,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忙碌的都市人越来越需要一个地方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针对这种市场需要,能够提供这类服务的本公司发展前景很乐观 三、服务项目 本公司是一家出租土地,提供种植,提供牧场,提供养殖,提供娱乐项目,提供特色农家吃住的农家游乐园区。在农业园中,划出专门的土地并按一定的面积分割成小分,再向外出租,农业园提供种子和农具,顾客种植、管理并收获。 在游乐园区中,游乐项目有种植、养殖、商品交换和出售、饮食、住宿:1、种植 (1)园区出售种子及花苗,免费提供农具,让消费者在自己租赁的土

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 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稳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个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园艺场;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投入各类建设资金54.82亿元,引入产业开发项目128个,有163项科研成果在园区推广应用。 上海市宝山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区域概况 上海市宝山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宝山区北部的"三罗"地区,南起罗南镇塘汇河、北至罗泾镇新陆村新洋机耕路,以潘泾路为轴线的两侧区域范围,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耕地面积1.8万亩,涉及罗南、罗店、罗泾三个镇、24个村,整个园区呈狭长带状分布。 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宝山现代农业园区是本区农业跨世纪发展的重大工程。园区坚持以高科技、高起点、高效益为宗旨,以发展特种水产和绿色蔬菜主产业为特色,加快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市场一科研一开发一生产一加工一销售各个环节配套的,具有源头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园区的营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面向市场,推进农业的产业经营。在3年内,完成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良种的引进和改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招商引资和多元化投资,来发展特种水产、绿色蔬菜、特种经济植物等产业,建成若干个集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市场化和融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实体,使园区科技贡献率、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益率得到明显提高。使园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和宝山特色的园区。 优越的地理位置 园区东临长江,南连郊区环线,西傍国家一级公路沪太路,北与江苏省太仓市相邻。市政交通设施健全,区域内的主要骨干道路己呈网络化,交通十分便捷,为园区进出运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园区紧邻上海宝钢、石洞口电厂和沿宝山的长江各港口等中央、上海市大型国有企业,其一是可成为园区产品的广阔销售市场;二是为园区建设所需的供电、水、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产品的出口转运提供了优越的依托条件和发展环境。 农业基础设施良好 园区内耕地成片,均为一级农田。近10年来,市、区、镇先后在园区区域内投入资金1.17亿元,建成了宝山区蔬菜园艺场、黄瓜研究中心、出口蔬菜加工基地、设施蔬菜基地、"三高"粮田示范区等,形成了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区域所在镇经济实力较为雄厚 园区区域的罗南、罗店和罗泾三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6亿元,财政收入1.6亿元,园区区域内已有农业固定资产1亿多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本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较强的经济基础和资金保证。 招商项目 长兴柑桔出口加工基地 有机蔬菜实验场 鳗鱼深加工 蔬菜加工出口 和平特种动物繁育养殖

(2020年)(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 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 近些年来,北京加大了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初具风貌,为更好推动和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使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本意见。 壹、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壹)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郊区“十壹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深入实施“221”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在坚持和确保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集成政策,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发展保障服务支撑体系,通过支持重点领域和项目,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加强特色、优化结构、拓展空间、增强能力、提升效益。提升农业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绿色附加值,使郊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指导原则 市场引导,主体积极的原则。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确定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靠市场调动运营者的积极性。调动和整合社会、企业及个人资金,共同推进发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政策措施要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约、高效的特点,提升农业的科技、绿色、文化、加工等附加值,按照层次推进、重点推进、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创新机制,集成推进的原则。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集成政策优势,整合公共资金,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予以扶持,力争实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培育亮点的目标。 优化结构,扶大成强的原则。结合“221”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优势资源,优项增量,培育特色的产业,促进郊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把各种资源优势变成发展的强势,集优成势,把产业扶大做强。 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贯彻落实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搭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平台,完善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投入机制。经过“十壹五”期间的努力,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北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郊区农业由单壹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使郊区农业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和谐发展。 二、政策扶持重点和条件 针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意见重点围绕构建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中国大城市政治地位综合实力排名

全国各大城市在中国区域地位排名 一个城市地位是有政治地位、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地域位置等综合实力决定的。 一、政治地位: 1、(直辖市 4 个):上海、北京、天津、重庆 2、(副省级城市 15 个):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沈阳、成都、西安、杭州、青岛、大连、哈尔滨、长春、济南、宁波、厦门 3、(一般省会城市 17 个):郑州、太原、昆明、长沙、石家庄、乌鲁木齐、兰州、合肥、福州、南宁、南昌、海口、呼和浩特、贵阳、银川、西宁、拉萨 4、(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城市和一般经济特区 17 个): 齐齐哈尔、吉林、鞍山、抚顺、本溪、唐山、邯郸、包头、大同、洛阳、淄博、徐州、苏州、无锡、淮南、汕头、珠海 5、(一般沿海开放城市 7 个):秦皇岛、烟台、连云港、南通、温州、湛江、北海 6、(各省比较大的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一部分城市的市委书记是省委常委 14 个): 大庆、九江、赣州、三亚、桂林、柳州、遵义、佛山、东莞、漳州、泉州、延边、延安、芜湖 二、中国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一览 1、中国首都:北京 2、中国两个特别行政区城市:香港、澳门 3、中国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4、中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广州、深圳、哈尔滨、长春、沈阳、西安、大连、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武汉、成都 5、中国七大军区驻地:北京、沈阳、兰州、济南、南京、成都、广州 6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八大网络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沈阳

7、中国八大邮政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沈阳 8、中国七大民航管理局所在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乌鲁木齐 9、中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 10、中国十七个铁路局所在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沈阳、郑州、济南、兰州、成都、南昌、哈尔滨、南宁、昆明、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太原 11、中国七个有电影终审权的城市: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武汉、沈阳、成都 12、中国九个国家土地督察局驻地:北京、沈阳、上海、南京、济南、广州、武汉、成都、西安 13、中国六个核幅射安全监督站驻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 14、中国人民银行九个分行城市(总行:北京):沈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西安、成都、济南 15、中国科学院十二个分院城市(中科院:北京):长春、沈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合肥、乌鲁木齐 16、中国七个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城市:北京、苏州、沈阳、成都、西安、南京、洛阳 17、中国八大通信、交换中心局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成都 18、中国电信四大节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 中国三大植物监测中心:北京、武汉、广州 19、中国电网七大节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沈阳、武汉、济南 20、中国四大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北京、西安、上海、桂林 21、中国五个拥有外资旅行社的城市: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 22、中国金融管理、监督、结算中心:北京

都市农业论文

浙江农林大学 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第2学期) 论文题目:都市农业的发展需要 课程名称:都市农业概论 任课教师:刘宏波 班级:农学111 学号:201120020121 姓名:嵇成伟

都市农业的发展需要 摘要:都市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在整个市区域范围内及环城市经济圈形成的并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功能多样丰富,产业融合的农业综合体系。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在城市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都市农业;哲学思考;人文理念;艺术想象;科学见地;技术支撑 都市农业的是以社会都市经济发展及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构建城乡和谐发展的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体系目标。以起初完善,科技领先,产业高端,服务完善,装备现代,人才一流为主要标准的现代化农业系统。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都市农业。 (一)都市农业需要人文的理解 都市农业不是填饱人们是肚子的农业,而是丰富人们生活,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农业。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压抑的大都市里有着这样一个地方,让你享受自己自由支配的生活方式,自己种植,自己采摘,既锻练身体又亲近自然放松心情,暂时远离浮躁的社会。 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都市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降低了城市污染,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城市递上第一张绿色名片。 提供让居民安心的食品。在改革开放时期,国家粮食短缺,人们为增大规模生产,高效率生产,解决人们饿肚子的问题奋斗着。这时候无人监管食品安全问题。而今天,随着国家的日益兴盛,物质需求不断增长,不法分子利用违背道德的商业手段竞争,以牟取非法利益致人民的健康于不顾。然而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增加了供给量。同时通过生产无公害的、绿色的甚至有机产品,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优质的、有营养的农业食物,让市民吃的放心,为市民身体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护屏障,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 良好的传播途径,在农村的孩子都知道土地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不仅仅是收获后的钱财,还有的是他们无限的乐趣和坚强的意志。在城市里孩子没有机会认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

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 国务院批准实施到2020年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 西安,中国西北地区最大城市,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然而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西安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西安建设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又一国际化大都市。 未来大西安将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将逐步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富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大西安的规划范围将包括西安市整个行政辖区,渭南市富平县,咸阳市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两区两县”,面积12009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面积1280平方公里。200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时隔一年,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出2020年西安建设成为8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以上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上,国际化大都市有一些主要的评判指标,在打造大西安的过程中,西安也将向这些指标奋进。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表示,到2020年,也就是说,还需10年,西安的目标指标大部分将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用10年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指标 在国际上,国际化大都市有一些主要的评判指标,在打造大西安的过程中,西安也将向这些指标奋进。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表示,到2020年,也就是说,还需10年,西安的目标指标大部分将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其中,城市规模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到2020年,大西安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00万-1000万人,到规划期末的2030年,大西安的城市规模将达到1329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200万人,进入国际化大都市之列。 在经济实力方面,2020年西安人均生产总值目标数据将达到10000美元,基本上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10000-12000美元的标准。 在国际交流方面,国际化大都市要求一半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外国金融机构数量100家以上,外籍人口比例5%-20%。目前西安跨国公司进驻数量还不到100家,外国金融机构数量6家,外籍人口比例只有0.08%,2020年目标数据跨国公司200家以上,外国金融机构、外籍人口都需大幅度增加。 轨道交通方面,国际化大都市标准为轨道交通客运比重将不少于50%,目前,西安2020年的目标数据为占比达到25%,未来10年肯定是西安轨道交通大建设期。 大西安辐射8个大城市 大西安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分别为: 第一层次大西安都市圈辐射范围 区域范围:成都、重庆、武汉、郑州、太原、包头、银川、兰州。

嘉定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嘉定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专项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嘉定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根据《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沪农委规[2018]2号),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是市、区、镇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用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聚焦三区建设及产能提升,支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资金。 第三条项目和资金管理按照市规定,实行市级统筹、分级负责、市区联动、部门合作。区农业农村委会同区财政局负责做好项目储备库建立、项目预审、项目申报、市计划批复后的立项批复、监督检查、项目验收、整改复验、决算上报等工作;区财政局负责项目市和区本级财政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监管,项目中设施设备等货物的政府采购工作;区建设管理委负责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各镇人民政府、嘉定新城管委会(马陆镇人民政府)、嘉定

工业区管委会、菊园新区管委会(以下简称各镇)负责项目意向申报、配套资金的筹措和使用、项目建设管理、财政性资产管理等。 第二章项目储备和预审 第四条项目建立储备库,各镇应提前一年向区农业农村委申报项目意向,区农业农村委根据农业规划、“三农”工作重点和产业发展导向对申请入库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储备库。 第五条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对项目储备库内的项目进行预审,并按照项目轻重缓急列出当年申报计划。申报计划经区农业农村委党委“三重一大”讨论通过后报区分管领导审核,对重大项目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定,经审定的项目,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可研报告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区财政局统一委派投资监理前期参与编制可研报告中投资概算评估,编制完可研报告的项目由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联合报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审批。 未列入申报计划的入库项目自动结转至下一年度储备库,库内项目实行动态管理。 第三章审批和建设管理 第六条根据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下达的项目计划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