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震segy格式介绍

地震segy格式介绍

地震segy格式介绍
地震segy格式介绍

地震segy格式介绍

地震SEG-Y格式

SEGY格式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数据格式,所以了解SEGY格式、学会读取SEGY格式数据是非常必要的。现将SEGY格式说明如下。

1、 SEGY格式的一般情况

每个数据占4个字节(既每个数据由32位2进制数字组成);

每个数据的4个字节的摆放顺序是:低位在前,高位在后。

如有一个十进制数据一千五百二十一,在SEGY格式中表示为:1251。当然,SEGY格式是二进制的,这里用十进制为例,仅仅为了说明而已。所以在读取SEGY格式的步骤有两个,Step1:读取一个32位的数据;Step2:互换该数据的第一个字节和第四个字节,互换该数据的第二个字节和第三个字节。这时得到的数据才是确切的数据。

2、 SEG-Y 格式道头说明

字(32位) 字节号说明

1 1-4* 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若干卷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每卷带的道顺序号从1开始。

3 9-12*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

4 13-16* 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的道号。

5 17-20 震源点号(在同一个地面点有多于一个记录时使用)。

6 21-24 CMP号。

7 25-28 在CMP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CMP道集中道号从1开始)。

8-1 29-30* 道识别码:

1=地震数据;4=时断;7=记时;

2=死道;5=井口时间;8=水断;

3=DUMMY;6=扫描道;9…N=选择使用(N=32767) 8-2 31-32 产生这一道的垂直叠加道数(1是一道;2是两道相加;…)。

9-1 33-34 产生这一道的水平叠加道数(1是一道;2是两道叠加;…)。

9-2 35-36 数据类型:1=生产;2=试验。

10 37-40 炮检距(如果是相反向激发为负值)。

11 41-44 接收点高程。高于海平而的高程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

12 45-48 炮点的地面高程。

13 49-52 炮点低于地面的深度(正数)(井深)。

14 53-56 接收点的基准面高程。

15 57-60 炮点的基准面高程。

16 61-64 炮点的水深。

17 65-68 接收点的水深。

18-1 69-70 对41-68字节中的所有高程和深度应用了此因子给出真值。

比例因子=1,±10,±100,±1000或者±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则除以因子。

18-2 71-72 对73-88字节中的所有坐标应用了此因子给出真值。比例因子=1,±10,±100,±1000或者±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则除以因子(在GRISYS中为10)。

19 73-76 炮点坐标--X |- 如果坐标单位是弧度的秒,X值代表

20 77-80 炮点坐标--Y | 径度,Y值代表纬度。正值代表格林

21 81-84 检波点坐标--X | 威治子午线东或者赤道北的秒数。负

22 85-88 检波点坐标--Y |- 值则为西或者南的秒数

23-1 89-90 坐标单位;1=长度(米或者英尺);2=弧度的秒。

23-2 91-92 风化层速度。

24-1 93-94 降速层速度。

24-2 95-96 震源处的井口时间。

25-1 97-98 接收点处的井口时间。

25-2 99-100 炮点的静校正。

26-1 101-102 接收点的静校正。

26-2 103-104 应用的总静校正量(如果没有应用静校正为零)。

27-1 105-106 延迟时间-A,以ms 表示。240字节的道标识的结束和时间信号之间的时间。如果时间信号出现在道头结束之前为正。如果时间信号出现在道头结束之后为负。时间信号就是起始脉冲,它记录在辅助道上或者由记录系统指定。

27-2 107-108 时间延迟-B,以ms 表示。为时间信号和能量起爆之间的时间。可正可负。

28-1 109-110 时间延迟时间,以ms 表示。能量源的起爆时间和开始记录数据样点之间的时间(深水时,数据记录不从时间零开始。)

28-2 111-112 起始切除时间。

29-1 113-114 结束切除时间。

29-2 115-116* 本道的采样点数。

30-1 117-118* 本道的采样间隔,以ms 表示。

30-2 119-120 野外仪器的增益类型:

1=固定增益;2=二进制增益;3=浮点增益;4…N=选择使用。

31-1 121-122 仪器增益常数。

31-2 123-124 仪器起始增益(DB)。

32-1 125-126 相关码:1=没有相关;2=相关。

32-2 127-128 起始扫描频率(HZ)。

33-1 129-130 结束扫描频率(HZ)。

33-2 131-132 扫描长度,以ms 表示。

34-1 133-134 扫描类型:1=线性;2=抛物线;3=指数;4=其他34-2 135-136 扫描道起始斜坡长度,以ms 表示。

35-1 137-138 扫描道终了斜坡长度,以ms 表示。

35-2 139-140 斜坡为型:1=线性;2= ;3=其他。

36-1 141-142 滤假频的频率(如果使用)。

36-2 143-144 滤假频的斜率。

37-1 145-146 陷波滤波器频率。

37-2 147-148 陷波斜率。

38-1 149-150 低截频率(如果使用)。

38-2 151-152 高截频率(如果使用)。

39-1 153-154 低截频率的斜率。

39-2 155-156 高截频率的斜率。

40-1 157-158 数据记录的年。

40-2 159-160 数据记录的日。

41-1 161-162 小时(24时制)。

41-2 163-164 分。

42-1 165-166 秒。

42-2 167-168 时间代码:1=当地时间;2=格式威治时间;3=其他43-1 169-170 道加权因子。

(最小有效位定义为2**(-n), n=0,1,2, (32767)

43-2 171-172 覆盖开关位置1的检波器道号。

44-1 173-174 在原始野外记录中道号1的检波点号。

44-2 175-176 在原始野外记录中最后一道的检波点号。

45-1 177-178 缺口大小(缺少的检波点总数)。

45-2 179-180 在测线的开始或者结束处的斜坡位置:

1=在后面;2=在前面。

46-1 181-182 数据道数。

46-2 183-184 未用。

47 185-188 炮点位置剩余静校正量。

48 189-192 检波点位置剩余静校正量。

49-1 193-194 应用后的CMP基准面静校正量。

49-2 195-196 检波点位置站号。

50 197-198 三维线号。

199-200 未用。

51 201-204 CMP点X坐标。

52 205-208 CMP点Y坐标。

53 209-212 统一坐标系投影方式。

54 213-216 标识号(IDENT)。

55-1 217-218 野外文件号。

55-2 219-220 炮点位置站号。

56-1 221-222 CMP位置高程。

56-2 223-224 CMP位置站号。

57-(60-1) 未用。

60-2 239-240 二维、三维识别符:0-二维;1-三维。

说明:带 * 的字节的信息必须记录。

地震segy格式介绍

地震segy格式介绍 地震SEG-Y格式 SEGY格式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数据格式,所以了解SEGY格式、学会读取SEGY格式数据是非常必要的。现将SEGY格式说明如下。 1、 SEGY格式的一般情况 每个数据占4个字节(既每个数据由32位2进制数字组成); 每个数据的4个字节的摆放顺序是:低位在前,高位在后。 如有一个十进制数据一千五百二十一,在SEGY格式中表示为:1251。当然,SEGY格式是二进制的,这里用十进制为例,仅仅为了说明而已。所以在读取SEGY格式的步骤有两个,Step1:读取一个32位的数据;Step2:互换该数据的第一个字节和第四个字节,互换该数据的第二个字节和第三个字节。这时得到的数据才是确切的数据。 2、 SEG-Y 格式道头说明 字(32位) 字节号说明 1 1-4* 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若干卷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每卷带的道顺序号从1开始。 3 9-12*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 4 13-16* 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的道号。 5 17-20 震源点号(在同一个地面点有多于一个记录时使用)。 6 21-24 CMP号。 7 25-28 在CMP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CMP道集中道号从1开始)。 8-1 29-30* 道识别码: 1=地震数据;4=时断;7=记时; 2=死道;5=井口时间;8=水断; 3=DUMMY;6=扫描道;9…N=选择使用(N=32767) 8-2 31-32 产生这一道的垂直叠加道数(1是一道;2是两道相加;…)。 9-1 33-34 产生这一道的水平叠加道数(1是一道;2是两道叠加;…)。 9-2 35-36 数据类型:1=生产;2=试验。 10 37-40 炮检距(如果是相反向激发为负值)。 11 41-44 接收点高程。高于海平而的高程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 12 45-48 炮点的地面高程。 13 49-52 炮点低于地面的深度(正数)(井深)。 14 53-56 接收点的基准面高程。 15 57-60 炮点的基准面高程。 16 61-64 炮点的水深。 17 65-68 接收点的水深。 18-1 69-70 对41-68字节中的所有高程和深度应用了此因子给出真值。

地震采集SPS实用操作手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电子班报 1 SPS格式标准简介 1.1对SPS标准格式数据文件说明 SPS是Shell processing support format for land 3d surveys的缩写,SPS格式标准是由英国SHELL 公司制定的。由于他在国际勘探市场的广泛应用,被SEG年会推荐为国际通用的标准格式。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工司于1997年发布了《陆上三维地震勘探辅助数据SPS格式》标准(SY/T 6290-1997)(简称《SPS标准》),将它作为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在全国行业范围内执行。采用这种格式,有利于与国际石油勘探市场接轨。 SPS的主要功能是将地震队施工的基础数据(测量设计、静校正数据、地震班报等数据)按照标准的数据格式整理存储于磁记录介质上,并经过质量检查合格后,与野外磁带一起上交处理中心。处理系统将根据标准格式直接读取数据,更加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交流。 SPS格式文件包括四种:炮点数据文件、接收点数据文件、关系数据文件和注释文件。每一种文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头卡;第二部分是数据卡。头卡记录了与野外采集相关的信息,数据卡记录了野外采集到的实际数据。 1.2 头卡组成和要求(详细见附录1) 头卡大致分成七种:1、基础卡;2、自由卡;3、可选择卡;4、仪器参数卡;5、接收参数卡;6、震源参数卡;7、质量控制卡七种。 ⑴每张卡的参数都是以自由格式填写,参数之间以逗号“,”分隔,以分号“;”表示此卡参数填写完成; ⑵头卡数据参数要用英文填写; ⑶基础卡中有些与测量相关的卡不能用自由格式填写,必须用固定格式填写。 ⑷基础卡H00—H20卡必须都有; ⑹投影类型卡H18卡与投影参数卡H21到H25卡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 ⑺仪器卡为:H400—H599,20卡一组,每张卡都不可缺少,最多9组; ⑻接收器卡:H600—H699,10卡一组,每张卡都不可缺少,最多9组; ⑼震源卡:H700—H899,20卡一组,最多9组;

地震处理数据文件格式

地震处理数据文件格式 1. SEG-Y 格式(标准) (1)卷头: 3600字节 (a)(a) ASCII 区域: 3200字节(40条记录x 80 字节/每条记录)。 (b)(b) 二进制数区域: 400字节(3201~3600)。 3213~3214 字节—每个记录的数据道数(每炮道数或总道数)。 3217~3218 字节—采样间隔(μs)。 3221~3222 字节—样点数/每道(道长)。 3225~3226 字节—数据样值格式码1-浮点; 3255~3256 字节—计量系统:1-米,2-英尺。 3261~3262*字节—文件中的道数(总道数)。 3269~3270*字节—数据域(性质):0-时域,1-振幅,2-相位谱 “ * “ 号字为非标准定义。 (2)道记录块: (a)(a) 道头字区: 含: 60个字/4字节整或120个字/2字节整,共240个字节,按二进制格式存放。·SEG—Y格式道头说明: 字号(4字节) 字号(2字节) 字节号内容说明 1 1— 2 1—4 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若干卷磁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3—4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每卷磁带的道顺序号从l开始。 3 5—6 9—12 *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炮号)。 4 7—8 13—16 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的道号。 5 9—10 17—20 测线内炮点桩号(在同一个地面点有多于一个记录时使用)。 6 11—12 21—24 CMP号(或CDP号)。(弯线=共反射面元号) 7 13—14 25—28 在CMP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CMP道集中道号从1开始)。 8—1 15 29—30* 道识别码: l=地震数据;4=爆炸信号;7=计时信号; 2=死道;5=井口道;8=水断信号; 3=无效道(空道);6=扫描道;9…N=选择使用(N=32767) 8—2 16 31—32 构成该道的垂直叠加道数(1是一道;2是两道相加;…) 9—l 17 33—34 构成该道的水平叠加道数(1是一道; 2是两道叠加;…) 9—2 18 35—36 数据类型:1=生产;2=试验 10 19—20 37—40 从炮点到接收点的距离(如果排列与激发前进方向相反取负值) (分米)。 11 21—22 41—44 接收点的地面高程。高于海平面的高程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cm)。 12 23—24 45—48 炮点的地面高程(cm)。 13 25—26 49—52 炮井深度(正数,cm)。 14 27—28 53—56 接收点基准面高程(cm)。 15 29—30 57—60 炮点基准面高程(cm)。 16 31—32 61—64 炮点的水深(cm)。 17 33—34 65—68 接收点的水深(cm)。 l8—l 35 69—70 对41一68字节中的所有高程和深度应用此因子给出真值。比例因子=l, 土10,土100,土1000或者土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 则除以因子。(此约定中= -100) 18—2 36 71—72 对73—88字节中的所有坐标应用此因子给出真值。比例因子=1,土10, 土[00,土1000或者土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则除

seg-y数据道头说明

SEGY格式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数据格式,所以了解SEGY格式、学会读取SEGY格式数据是非常必要的。现将SEGY格式说明如下。 1、 SEGY格式的一般情况 每个数据占4个字节(既每个数据由32位2进制数字组成); 一个SEGY数据文件的结构如下图: 每个数据的4个字节的摆放顺序是:低位在前,高位在后。 如有一个十进制数据一千五百二十一,在SEGY格式中表示为:1251。当然,SEGY格式是二进制的,这里用十进制为例,仅仅为了说明而已。所以在读取SEGY格式的步骤有两个,Step1:读取一个32位的数据;Step2:互换该数据的第一个字节和第四个字节,互换该数据的第二个字节和第三个字节。这时得到的数据才是确切的数据。 2、 SEG-Y 格式道头说明 字(32位) 字节号说明 1 1-4* 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若干卷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每卷带的道顺序号从1开始。 3 9-12*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 4 13-16* 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的道号。 5 17-20 震源点号(在同一个地面点有多于一个记录时使用)。 6 21-24 CMP号。 7 25-28 在CMP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CMP道集中道号从1开始)。 8-1 29-30* 道识别码: 1=地震数据;4=时断;7=记时; 2=死道;5=井口时间;8=水断; 3=DUMMY;6=扫描道;9…N=选择使用(N=32767) 8-2 31-32 产生这一道的垂直叠加道数(1是一道; 2是两道相加;…)。 9-1 33-34 产生这一道的水平叠加道数(1是一道; 2是两道叠加;…)。 9-2 35-36 数据类型:1=生产;2=试验。 10 37-40 炮检距(如果是相反向激发为负值)。 11 41-44 接收点高程。高于海平而的高程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 12 45-48 炮点的地面高程。 13 49-52 炮点低于地面的深度(正数)(井深)。 14 53-56 接收点的基准面高程。 15 57-60 炮点的基准面高程。 16 61-64 炮点的水深。 17 65-68 接收点的水深。 18-1 69-70 对41-68字节中的所有高程和深度应用了此因子给出真值。 比例因子=1,±10,±100,±1000或者±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则除以因子。 18-2 71-72 对73-88字节中的所有坐标应用了此因子给出真值。比例因子=1,±10,±100,±1000或者±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则除以因子(在GRISYS 中为10)。 19 73-76 炮点坐标--X |- 如果坐标单位是弧度的秒,X值代表 20 77-80 炮点坐标--Y | 径度,Y值代表纬度。正值代表格林

地质资料工作有关标准、规范目录.doc

地质矿产调查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B/T16819—97 地质矿产勘查测绘术语GB/T17228—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98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DZ/T0082—9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94 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94 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94 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 侵入岩地质数据文件格式DZ/T0146—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4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95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DZ/T0158—95 1∶500000、1∶1000000省(市、区)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9—95 1∶20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万) DZ/T0167—95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97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DZ/T0171—97 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97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97 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80—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97 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DZ/T0185—97 地学数字地理底图数据交换格式DZ/T0188—97 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文件格式DZ/T018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DZ/T0190—97 1∶2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91—97 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97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96.1~9—97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整体流程 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整体流程如下: 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 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则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 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

数据。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 置道头 2.1 观测系统定义 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 2.2 置道头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GOEAST软件有128个道头,1个道头占4个字节,关键的为2(炮号)、4(CMP号)、17(道号)、18(物理点号)、19(线号)、20(炮检距)等。 2.3 观测系统检查 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 3 静校正(野外静校正) 静校正为利用测得的表层参数或利用地震数据计算静校正量,对地震道进行时间校正,以消除地形、风化层等表层因素变化时对地震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是实现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同时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静校正方法: 1)高程静校正 2)微测井静校正-利用微测井得到的表层厚度、速度信息,计算静校正量 3)初至折射波法 4)微测井(模型法)低频+初至折射波法高频 4 叠前噪音压制 干扰波严重影响叠加剖面效果。在叠前对各种干扰进行去除,为后续资料处理打好基础。 常见干扰有:面波、折射波、直达波、多次波、50Hz工业电干扰及高能随机干扰等多种情况。不同干扰波有不同特点和产生原因,根据干扰波和一次反射波性质(如频率、相位、视速度等)上的不同,把干扰和有效波分离,从而达到干扰波的去除,提高地震资料叠加效

地震勘探仪器使用教程

地震勘探仪器使用教程 胜利油田物探公司编写 二OO五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地震勘探仪器的有关常用术语 第二章 408UL地震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主要窗口功能介绍 第三节 408UL地震仪技术操作规程 第三章 ARAM.ARIES地震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系统结构及功能特点 第三节仪器操作流程 第四节 ARAM.ARIES地震仪技术操作规程附录1 采集设备维修维护的有关规定 附录2 物探行业采集设备的配置标准要求

第一章综述 地震勘探工作基本包括激发地震波、接收记录地震波和处理解释地震资料三个方面。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使用特定的设备,才能完成预期的任务。 地震勘探仪器就是为了接收和记录地震波专门设计的一种集精密传感器技术、近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组合装置。 第一节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情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新型遥测地震仪器问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新型遥测地震仪在品种和数量上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型遥测地震仪器的标志是启用了频谱整形滤波器和24位的模数转换器等新技术。新型遥测地震仪主要有:美国I/O公司推出的SYSTEM IMAGE 系统,美国FAIR FIELD公司推出的BOX系统,法国SERCEL公司推出的SN-388系统和408UL系统,加拿大GEO-X系统公司推出的ARAM.ARIES系统;日本地球科学综合研究所株式会社(JGI)推出的G.DAPS-4系统。这些产品代表着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遥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各有其独到之处。本书主要对其中两种有代表性的新一代遥测地震仪的使用进行介绍。

几种主要型号地震仪的模拟性能指标对比

地震资料格式说明

§3 资料处理流程说明: 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解编 预处理(建立工区,切除,振幅处理等) 一次静校正 一、二维数字滤波 抽道集 高精度速度分析 剩余静校正高精度动校正 水平迭加 滤波、反滤波 (倾斜相干加强) 迭后偏移 一维数字滤波 振幅均衡、输出 在资料的处理过程中,应根据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情况选择模块,组合流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处理过程中,应首先根据野外电子观测班报和测量电子班报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由建立工区模块完成),若无测量结果,可根据模块提示完成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的工作。本系统适合于有或无测量资料的情况;同时也适合于变观资料处理。文件格式参见相关模块说明。 §4 处理资料文件格式说明: 4.1 SEG-Y 记录格式(标准) (1)卷头: 3600字节

(a)ASCII 区域: 3200字节(40条记录 x 80 字节/每条记录)。 (b)二进制数区域: 400字节(3201~3600)。 3213~3214 字节—每个记录的数据道数(每炮道数或总道数)。 3217~3218 字节—采样间隔(μs)。 3221~3222 字节—样点数/每道(道长)。 3225~3226 字节—数据样值格式码1-浮点; 3255~3256 字节—计量系统:1-米, 2-英尺。 3261~3262*字节—文件中的道数(总道数)。 3269~3270*字节—数据域(性质):0-时域,1-振幅,2-相位谱“ * “ 号字为非标准定义。 (2)道记录块: (a)道头字区: 含: 60个字/4字节整或120个字/2字节整, 共240个字节,按二进制格式存放。 ·SEG—Y格式道头说明: 字号(4字节) 字号(2字节) 字节号内容说明 1 1— 2 1—4 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若干卷 磁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3—4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每卷磁带的道顺序号 从l开始。 3 5—6 9—12 *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炮号)。 4 7—8 13—16 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的道号。 5 9—10 17—20 测线内炮点桩号(在同一个地面点有多于一个 记录时使用)。 6 11—12 21—24 CMP号(或CDP号)。(弯线=共反射面元号) 7 13—14 25—28 在CMP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CMP道集中道号从 1开始)。 8—1 15 29—30* 道识别码: l=地震数据; 4=爆炸信号; 7=计时信号; 2=死道; 5=井口道;8=水断信号; 3=无效道(空道);6=扫描道;9…N=选择使用 (N=32767) 8—2 16 31—32 构成该道的垂直叠加道数(1是一道;2是两道相 加;…) 9—l 17 33—34 构成该道的水平叠加道数(1是一道; 2是两道叠 加;…) 9—2 18 35—36 数据类型:1=生产; 2=试验 10 19—20 37—40 从炮点到接收点的距离(如果排列与激发前进方 向相反取负值) (分米)。

抗震工程概论

第3章地震波 概述 地震发生时,震源释放的能量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周围地球介质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产生地面运动,导致了建筑结构的破坏。地震波既是地震产生的后果(结果),又是导致结构物地震破坏的直接原因,同时地震波携带着地震震源及地球介质的信息,是研究震源和地球构造的基础,因此地震波是地震学的理论基础。 地震波的用途和作用: ①研究地震震源机制。作为地震产生的结果,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因此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和模拟可以揭示震源的几何和物理力学参数,以及地震断层的破裂传播过程等。 ②研究地球介质的结构。地球的深部构造、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的确定往往是通过对地震波记录的分析获得的。 ③正确估计结构地震反应。地震波是引起结构破坏的原因,对原因特征的了解是正确估计结构地震反应的基础。在大型复杂结构抗震问题研究中,常常需要进行结构多点输入,多维输入的地震反应分析,当计算分析方法合理可靠时,地震动空间分布场的特性确定是否正确,决定了分析结果是否可靠。地震动空间分布特性是地震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小波变换方法也常常用于地震波动特性的分析,小波变换可以研究波动频率成分随时间的改变,而频率的变化对已出现损伤的结构的反应有时可以产生重要影响。 波动是能量的传播,而不是介质物质的传播,这可以用水波为例说明。固体介质中的波可以分为弹性波、非线性波、弹塑性波。 在震源及邻近区域,介质的变形是非线性的,而离开震源一定距离后,岩石则表现为线弹性的。 在线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波称为弹性波,地震波理论一般都是弹性波理论。在弹性波理论中,最简单的是一维波动理论。在一维波动问题中,仅用一个空间坐标就能确定波场的空间分布。求解一维波动方程可以避免多维空间造成的数学困难,有利于阐明波动过程的物理概念。同时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采用一维介质模型考虑土层场地的影响,对于构造规则的多层结构也有研究人员采用一维剪切型结构进行研究的,所以一维波动分析在波动理论 研究及实际应用两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一维行波与简谐波 1、一维波动方程 一维剪切直杆,剪切模量G,质量密度P,横截面积A 图一维剪切直杆及其变形1 剪切杆的运动状态完全由杆轴线的横向位移u表示 u= u ( x, t ) X—空间坐标,固定在未变形状态杆的轴线上,t —时间坐标。 为建立剪切杆的运动方程,分析如图所示的微元体。图中,F为横截面上的剪力;P为介质 的质量密度;A为横截面积。 图剪切直杆的微元体受力图应用达朗伯原理,得到微元体力的平衡方程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交换格式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 EDS/Tx—2006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交换格式 Earthquake-related scientific data - formats for data exchange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06年11月20日) 中国地震局发布

EDS/T2—2005 I

EDS/T2—2005 II 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4) 2 术语和定义 (4) 3 概述 (5) 4 地震数据交换基本格式 (5) 5 地震数据交换辅助格式 (15)

EDS/T2—2005 前言 本标准是《地震科学数据》系列标准的第5 项标准,该系列标准的预计结构为: ——地震科学数据元数据编写指南;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模式编写指南;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库建库指南;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元目录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交换格式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分类与编码 ——….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仲和周克昌黄志斌杨辉顾左文吴敏赵宇彤代光辉冯义钧纪寿文田丰 III

EDS/T2—2005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交换格式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地震科学数据共享项目框架内的数据交换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分中心(节点)向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如数据下载)采用的数据格式。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分中心(节点)之间的相互数据交换,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分中心与其他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数据交换也可采用本标准中规定的格式。 2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2.1 数据元 data element 通过定义、标识、表示、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的一个数据单元。 2.2 聚合数据元 aggregate data elemen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相互关联的数据元组成的数据单元,用来表达特定语境中的一个清晰的业务含义。 2.3 数据类型 data type 值域说明,允许对该值域内的值进行操作。如:string、decimal、integer、boolean、date和binary。 2.4 数据交换格式 data interchange format 一个预定义和结构化的、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聚合数据元或数据元的集合,它涵盖在科学数据共享活动中对某类交换数据的共享要求,旨在双边或多边的数据交换中确保各方对所交换数据的无歧义理解和自动处理。 2.5 XML模式 XML Schema 基于W3C XML模式语言的文档类型定义。它可随附于一个文件,用以描述该文件的基本构成规则,如哪些元素会出现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等;它还定义了哪些标记可以在文件中出现、哪些标记可以包含其他标记、标记的号码和顺序、标记的属性,需要时还给出这些属性具有的值。 2.6 纯文本文件 text-only file 一种使用ASCII(美国国家标准信息交换代码)格式的文档文件,其中包含各种有关的字符、空格符、标点符号、回车符,有时还包括制表符和文件结束符等,但不包含格式化信息。 2.7 位图 bitmap 位映像 4

中国地震概况

中国地震 震级最大的地震 据仪器纪录,中国最大的地震为1950年8月5日发生的西藏察隅地震。震级Ms8.6级,震中烈度十一度,极震区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八度区破坏范围广达20余万平方公里。 烈度最高的地震 1920年2月6日傍晚发生于宁夏海原的8.5级地震,震中烈度高达十二度。 断层破裂长度最长的地震 海原8.5级地震时形成的巨大地表断层,长约230公里,断层走向N50~70W,自东而西,呈孤形展布,左旋逆断层,最大水平位移据最新研究为14米。 断层位移最大的地震 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蕴8级地震时形成的断层,走向北西,右旋水平位移达14.6米,垂直位移1~3.6米。震中附近,沿山麓断层形成的重力陷落陡坎高达60米。 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若以地震及其随后?、冻、瘟疫致死的总数论,则首推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夜发生在陕西华山的8级地震。死亡人数,“其奏报有名者83万有奇;不知名者复不可数计。”而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直接死于地震(房屋倒塌砸死、压死)的人数为24.2万人,伤16.4万人。 破坏和损失最大的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首次发生于现代工业城市底下的”直下型”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即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各种工程设施,设备被破坏损失的价值,超过百亿元。整个唐山市区,约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震毁1034万平方米,占77%,邻近各县农村房屋倒塌240万间。地震造成的破坏与损失都是空前的。全国最大的煤矿??-开滦煤矿的所有地面建筑物,井下照明、通风、提升、排水系统均被破坏,万名夜班工人被困在井下。矿井大量涌水,全矿70%的生产能力和60%的采煤工作全被水淹,估计井下给水达1.6亿吨。重要铁路干线??京山线受到严重破坏。唐山地区和天津的公路大、中桥梁倒塌或严重破坏的占3%和5%,分别达到20座和10座;所有正在冶炼的高炉、平炉、转炉、化铁炉均发生铸炉事故;化工企业发生毒气泄逸、爆炸和火灾达58起。密云水库白河主坝迎合水面、防浪墙以下的护坡发生大面积滑塌;唐山陡河水库大坝产生裂缝。大面积沙土液化和盆喷水冒砂,烈度六度区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喷砂孔子达18米。农用机井破坏达6万眼。天津市的破坏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

物探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定

物探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定 油勘字〔2004〕36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物探(包括地震、重力、磁法、电法、化探、垂直地震剖面等)资料的管理工作。 第二条物探资料管理范围包括:工程设计、采集、处理、解释及综合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磁(带、盘)、光盘、纸介质、胶片、照片等各种形式载体的原始及成果资料。 第三条物探资料管理内容包括:资料的检查、验收、入库、整理、归档、上交及资料的日常借用、保管和维护工作。 第四条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中取得和形成的物探资料是股份公司的重要资产。各油气田分(子)公司必须高度重视物探原始、成果资料的管理。资料的上交、验收、归档要有熟悉物探专业的专人负责。 第五条油气田分(子)公司要建立自己的物探资料存档部门,负责勘探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物探工程设计、采集、处理、解释及综合研究资料的存档和管理。 第六条为强化物探资料的管理工作,各油气田分(子)公司应成立由负责资料管理的副总经理牵头,勘探开发、研究院、信息档案等部门主管领导参加的物探资料管理领导小组。 第七条北京院勘探数据总库(简称数据总库)是股份公司勘探资料质量检验、集中异地保管和为油气田公司提供数据服务的专门机构。 第二章资料验收归档要求 第八条油气田分(子)公司勘探开发主管部门在签订物探工程技术服务合同时,应在合同文本中明确规定物探技术服务方提交资料的时间和资料的种类、格式、数量、质量以及存储介质。 第九条工程项目完成后,油气田分(子)公司勘探开发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按照合同和有关技术规范,对物探技术服务方提交的资料进行检查和验收。 第十条对物探技术服务方提交资料的要求: 1.各类资料的清单应与项目合同的内容相符; 2.野外采集的主数据和辅助数据必须是原始产生的; 3.纸介质资料均应按所列项目填写、字迹清楚,并按相应标准整理、装订成册,封面上填写内容说明; 4.原始、成果资料必须与相应的说明材料配套,文字、图表、数据必须清晰准确; 5.原始、处理成果磁带必须使用新的高密度优质磁带,资料处理成果必须使用3490E以上档次的磁带; 6.地震辅助数据(测量、静校正等)要采用SY/T 6290—1997规定的SPS格式,上交资料的介质应为光盘或磁带; 7.磁带、光盘所存储的各项数据必须齐全,并与相应的辅助记录、文字说明一致;

洪涝与地震概述

自然灾害导论论文 洪涝与地震概述 定义: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形成条件:要是自然事件(自然属性) 造成一定的损失(社会属性) 特点: 复杂性:灾害的周期性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时间尺度,某种灾害常常与其他灾害组成灾害链 周期性:相同事件相隔一段时间重复发生。 突发性:灾害发生之前常常没有可直接感受的前兆或严格的规律可循,通常不易被人们察觉和分辨 多因性:一种原因可能引起多处灾害,同一事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群发性:一些相同或不同类型的灾害常常接踵而至或多个灾害相伴发生。 潜在性:自然灾害的孕育有一个过程。用来积累或转换能量,以打破原有平衡和稳定性 分类: 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可分为: 天文灾害:陨星、太阳活动、超新星爆发、卫星凌日等。 气象灾害:旱涝灾害、寒潮、台风、风沙等。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 水文灾害:河流泛滥、凌汛、赤潮、海啸等。 生物灾害:禽流感、病虫害、生物入侵、鼠害、草害、蛇灾等。 危害:(大的方面) 大多数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正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人畜伤亡、环境恶化、设施损坏、社会次序混乱 中国的自然灾害: 特点: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威胁大原因: 自然原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象灾害频发,山区面积广大,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频发、 人为原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危害造陆,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经济活动普遍存在 我国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危害次之的是地震。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地震危害最为严重 下面简要讨论中国的主要灾害洪涝和地震。 洪涝: 洪水: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发布-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 (征求意见稿) 目录 一、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 二、地震科学数据一级数据发布规范 三、地震科学数据二级数据发布规范 四、地震科学数据三级数据发布规范 五、地震科学数据四级数据发布规范 六、地震科学数据用户分级与分类方案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 1 总则 适用范围 1.1.1为了规范地震科学数据发布活动,更好地提供地震科学数据服务,制定本规范。 1.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科学数据发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范。 发布原则 1.2.1有利于地震科学数据使用效益最大有效发挥的原则; 1.2.2尊重国际约定,保护国家利益的原则 1.2.3促进部门和行业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原则 地震科学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承担为社会共享的责任和义务 1.2.4与国家级数据共享发布策略一致的原则 各级科学数据共享发布单位必须在数据分级、用户分级的方法上和国家级的共享发布策略基本保持一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或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本规程颁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B/T11.1-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基本类别 DB/T11.2-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2部分:观测数据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 《地震科技数据分级分类方案》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规定》 《地震科学数据汇交管理规定》

《地震科学数据用户分级与分类方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网站 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HTML等语言制作的用于展示特定內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 元数据metadata 关于数据的数据,是用于定义和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 基础数据basic data 与地震观测数据获取相关的数据,包括观测环境、观测场地、观测设施、观测仪器、观测网络等方面的数据。 原始数据raw data 由观测仪器直接产出的数据。 加工数据processed data 对原始数据作必要的转换、规范化处理和质量检查订正后产出的数据。 数据发布data release 通过网站、报刊、广播、电视和电话等各种新闻媒体和通信工具对社会公众宣布有关方面信息的服务活动。

地震波的定义

地震波的定义

————————————————————————————————作者: ————————————————————————————————日期: ?

地震波的定义?地震是地壳的一切颤动,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主要能源来自地球的内部,是由地球内部自然力冲击引起的。地壳或地幔中发生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发生原理 英文seismic wave.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球内 地震波 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概念介绍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传播方式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1]。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纵波和横波 现象介绍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的应用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的应用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察的一种方法,关系到地质分析的效率和效益。地震勘探中的特殊观测系统,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的水平,优化地震勘探在地质分析中的应用,落实特殊观测系统中的实践性,进而发挥特殊观测系统的优势。因此,本文通过对特殊观测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标签:特殊观测系统地震勘探炮点 地震勘探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增加了地质勘测的压力,引发了多项勘探问题。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具有实践性的价值,加强地震勘探在野外环境中的控制力度,提高地震勘探的作业水平。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益,完善地震勘探的环境,体现了特殊观测系统的积极性与控制性,强调地震勘探的准确度。 1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原理与布置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原理是:在矿区地震勘探的过程中,地震波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障碍物,不能保障地震勘测的质量。特殊观测法在地震勘探中,取代了传统的勘探方法,通过研究激发点得出地震勘探反射波的路径,记录相关的反射点,合理安排信息处理。 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布置方法为:首先确定地震勘探的震源点,在震源处实行放炮激发,途中会经过需要勘探的障碍物,而障碍物的另一侧需要安置接收装置,便于获取地震勘探的数据资料;然后根据震源点和接收点的数据信息,得出相关的数据资料,利用特殊观测系统移动震源位置,比对数据后得出障碍物的信息;最后将震源位置与接收位置相互调换,重新安排特殊观测系统的应用,获得另一部分障碍物的信息,由此得出整个障碍物的信息,找准矿区勘探中的障碍物[1]。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布置方法,需要加强准确性的控制,保障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消除潜在的误差信息。 2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 特殊观测系统的综合性强,需要根据地震勘探的方法进行设计,确保其符合地震勘探的需求[2]。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勘探地下障碍物的信息,得出障碍物的准确信息。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需要采取灵活修改的方式,合理安排修改,落实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分析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比较常见的设计方式,如:(1)安排专业人员执行修测,按照地震勘探的方式,设计出灵活的特殊观测系统;(2)充分准备特殊观测系统应用中所需要的设备,促使系统设备能够满足实际设计的需求,避免出现发送或接收问题,还能保障炮点分配的准确性;(3)特殊观测系统中应该保障覆盖次数设计的准确性,尽量设计出高于正常值的次数,便于特殊观测系统应用的调节,辅助地震勘探能够准确的得出障碍物的信息,满足现代地震勘探的需求,表现特殊观测系统

学习地震知识心得体会

学习地震知识心得体会 这次培训收获颇丰,简单概述如下: 一、地震的危害 地震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二、地震基础知识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地震波包括纵波P 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三、地震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关于地震地质问题的概述

关于地震地质问题的概述 (工程地质) 姓名:????? 学号:?????????????? 班级:土工程3班 指导老师:???????? 日期:2013.05.01

关于地震地质问题的概述 一、文章概述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全球板块运动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发生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释放能量越高,震级就越高。5-6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为强烈地震。目前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大地震8.9级。 地震烈度是指产生破坏程度的指标。它与距震中的距离、震源深度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埋深)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震中周围地区的破坏程度则随震中距离的加大而逐渐减小,形成多个不同的烈度区。 震级和地震烈度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二、地震的危害 最近世界上地震频发,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与伤痛。地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例如,离我们最近的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一;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造成6.9万于人死亡;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造成2698人死亡;还有最近刚发生的雅安7.0级地震造成逾百人死亡。 在地震作用下,地面出现各种震害成为地震效应,主要有:地震力效应、地震破坏效应、地震液化与震陷和地质激发地质灾害;还有震后效应。 1、地震力效应 地震力,即地震波传播时施加于建筑物的惯性力。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强烈的振动,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直接破坏如:由于地面强烈振动引起的地面断裂、变形、冒水、喷砂和建筑物损坏、倒塌以及对人畜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等。例如: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面积建筑物倒塌。 2、地震破裂效应 地震引发岩石地层破裂位移形成地震断裂和地裂缝,对建筑物、道路造成极大危害。如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震源深度12-16Km(浅源地震),极震区最高烈度11度。唐山市区形成地震断裂,其走向30度东,长8Km,最大水平错距3m,垂直断距0.7-1m,错开了道路和各种建筑物。 3、地震液化与震陷 饱和粉细沙土,在地震过程中,震动使得饱和沙土中的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而在的地震过程的短时间内,骤然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这就使得原来由沙粒通过其接触点传递的压力(有效压力)减少。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砂土层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呈现液态特征,这就是沙土液化现象。地震液化的宏观表现有喷砂冒水和地下沙层液化两种。这两种液化现象会导致地表沉陷和变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