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

趣可理解为趣味兴姑且理解为可提起你兴致的事物

兴趣即为可以提起你兴致对你有吸引力你喜欢、向往的事物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的交际原则

在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课堂上,汉语语法是无法回避的教学内容,对遣词造句规则的讲解自然也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既反映教师的经验,也显示教师的功底。

许彩华(2007)曾使用自陈评定量表和自传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发现老教师讲解语言点的能力更强,对课堂的控制感更好,对教学的情绪体验也更积极。同时也发现对外汉语教师从业之初的难点主要是:用学生能懂的方式讲解语言点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两个难点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是一致的,具有跨时间性。

对汉语语言点的讲解,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从来也不主张大量使用语言学术语进行语法分析式的讲解,因此让学生明白一个语言规则,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举例子,伴以简单而又到位的归纳。

然而怎么举例,举什么例子,举多少例子,以怎样的语言或样式来归纳,都需教师对语言形式有高度敏感。这种敏感来自深厚的语言学功底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并且对语言结构的使用环境和场合有恰当把握,更要考虑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及其对语法学习持有的务实态度。

本文拟就代表汉语语法特点的几个语法点举若干教学实例,来说明在给学生语法示例时,看似信手拈来的例子,其实经过精选挑选甚至创造,必须是将语法结构与语义、语用、语境甚至学习者实际结合起来考虑的典型例子。这些例子不但担负着说明语言规则的作用,而且鲜活益智,易于理解,从而令学习者过目不忘,并可能成为他今后学习的原点。

凡教留学生汉语的,谁都知道解释“了”破费周折,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都觉得“了”的用法不好把握。尽管语法书和各家对“了”的语法意义及其用法说明或简或繁,都言之成理,但学生遇到的问题却是很难将这些规则一一对应到语境中去。句尾助词“了”表示“状态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是国内学者都认可的说法,李讷、Chang,VincentWu-chang、屈承熹等海外学者则将句尾助词“了”称作已然体或叙述体标记。然而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关心的是该怎么用“了”来还原“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这些抽象的意义,什么时候在叙述一个事件时必须用上“了”。

经验告诉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一旦将“了”的用法跟“变化”、“叙述体”、“肯定语气”等概念纠缠在一起,是相当被动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设法跳出学生的追问,举出典型用例来说明,还要充分信任学生的体悟力。这里介绍笔者惯用的一个讲解句尾助词“了”的案例,并借此尝试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一下“了”的功能。

我们问年龄时,“你多大?”和“你多大了?”的适用范围即询问对象可以没有区别,既可问孩子,也可问成人,当然,用“你多大了”问成人时可能会带有某种发觉对方有与年龄不符的言行而加以调侃讥讽的意味,但其形式不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如果我们问身高,“你多高?”和“你多高了?”适用范围却不相同:“你多高?”既可以问孩子,也可以问成人;而“你多高了?”,多一个“了”字,却只适用于还在成长的儿童,绝无可能用来询问成人。原因说出来当然很简单,年龄一直都在发展变化,身高的发展变化却是有阶段性的。这个例子因为可以非常确切地划分适用对象,因而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该怎么理解“了”所传递的“变化”的讯息。

其实作为一个语气助词,“了”关涉的是说话者看事物的态度和角度,如果我们承认一个事物有发生、发展和消亡,把它看作一个在时间轴上连续发展的事件,结合这样的背景再说明它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况,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了”。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事物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情况而忽略它的历史和未来发展,那我们就不必使用“了”。刘勋宁称使用“了”时遵循“言有所为”的原则,即要有一个背景,Li&Thompson也指出“了”字句表示事态与特定状况的相关性,说的也都是同样的意思。但在给学生讲解时,为了好懂,我把它简单地概括为“讲故事”的原则,而非使用专业性很强的术语。

由于世界本身就是时空两轴的,所以很多时候,看世界的方式本来就是既可以动态也可以静止地,无所谓对错,但有些基本前提却会影响人们的态度,譬如对孩子和成人的身高的理解。二者比较,对孩子的身高,既可以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看,也可以只关注当下而不管“前因后果”;对成人,除非特殊情况,人们不太可能意识到其身高的变化,所以也就不大可能从动态的角度来评价这件事。使用“了”反映出说话人以动态的眼光描画事物、陈述事件的态度,关于这点,也可以解释“太大”和“太大了”,“最好”和“最好了”两类结构的异同。一般都认可前者语气比后者生硬或者直率得多,并以此作为“了”表达特定语气的结语。但为什么给人这种感觉呢?我想可以这么解释,因为不用上“了”这么讲话的人没有向听话者暗示自己思考的过程。

句尾助词“了”本质上牵涉的是语气,是主观的难以量化的东西,但引发某种主观判断的客观线索,也不是不能寻找到。笔者觉得,寻找和揭示出这种线索,对于留学生理解和使用“了”一定是有帮助的。

如果说关于某些虚词,不一定是“了”,其用法要不要明确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师那里还有争议的话,那么一些重要的格式,譬如“是……的”,是学生肯定要学习的表达。“是……的”句有几种类型,这里仅限于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环境之强调一类。

学生对此格式如何使用的困惑,一是不容易搞清楚与用在陈述已经发生的事件中的“了”的区别。譬如“我上个月结婚了”和“我是上个月结的婚”,这两个句子,如果翻译成英文,可以是一样的,但在汉语中却承担不同的功能,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同?二是老师们解释此类句式时惯用的“强调”究竟为何义?为什么要强调?总不能“辞不够,强调凑”吧。

对于学生的这两点困惑,目前的汉语教材中,《汉语口语速成》等的用例选择和英文释义已相当不错,笔者在讲解中又突出了一个情景交际的练习,即让学生互问个人出生信息:

1)你是在哪儿出生的?2)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然后,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反问学生为什么这两个句子不能换成“你是在哪儿出生了”和“你是什么时候出生了”。学生结合教材的释义,就可以很自然地明白,在“是……的”句中,听说双方关注的重点显然不是事件发生没发生这样的事实,而是事件发生时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背景信息,因此,当说话人使用“是……的”句时,就意味着某一事件存在与否这样的一个前提是不言而喻,无需解释的。我们问“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时,被问话的人就站在面前,他出生没出生这件事当然不需要再被考虑。而“你什么时候出生了?”这句话是不是就真的完全没有可能说呢?也不是,当一方不相信“我在某天出生”这个事实,有意抬杠时,就有可能急赤白脸地反问“你什么时候出生了?!”语言学家们所谓的“强调”,其实指的是一种语用价值,只有结合交际场景,才突显出来。

重叠是汉语实词常见的语法手段,却是汉语学习者学习之后常常回避使用的语言形式。笔者不止一次听到留学生谈起对动词重叠的听觉感受,他们觉得“说说”“谢谢”“介绍介绍”,听上去都有加重语气即强调的意味,因为依照他们母语学习的语感,只有着重要说明的时候,才会重复某个词。而汉语教材中对此的说明恰恰是与他们的主观感受相反的,汉语教材通常将汉语里的动词重叠的作用零散地解释为减少减弱动作的量,常常表示尝试义,或表示客气,或传递一种轻松的口气。这种描述当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让学生改变他们依赖母语获得的主观感受,而这很可能是造成留学生对动词重叠的使用采取回避策略的原因。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材现有的解释之外,揉进更易被学生理解和乐于接受的要素。

笔者就此常举的带有对比意味的例子有二:第一,“他打了我”和“他打了打我”,二者形式上区别只是一个字,但大异其趣,前者表达的恐怕是打得很严重,后者说的却是打得很轻、很亲热。这样的例子,会让学生对汉语里动词重叠是减少动作量这个核心观念记忆深刻;第二,“咱们散散步吧”和“咱们散步吧”,二者均可说,但“咱们结婚吧”和“咱们结结婚吧”,却是前者听着自然,后者听着别扭,其实是根本不能说。为什么同为动作行为,有的量减少与否(如“散步”),两种表达都可接受,而有的量减少与否(如“结婚”)却出问题?专家语法对此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认为这是两类不同的动作动词,但在面对留学生的汉语课堂上,引入过多的术语无疑给教学双方增添麻烦,笔者在教学中则还是站在判断语言形式成立与否,必须看其是否符合交际语用的基本立场,然后从礼貌原则入手来加以解释的。

我们知道,动词重叠最常见于表达建议和意愿的祈愿句中,不论建议对方还是自己有意做什么,都应礼貌得体,注重分寸,方能使交际进行下去。同为礼貌得体,“咱们散步吧”和“咱们散散步吧”,后者更客气,因为这时减少动作的量,是不给听说双方负担,散步是放松,不该紧张;但“结婚”可不一样,普世的价值观不会把结婚当儿戏,“咱们结婚吧”,真诚、庄重才显得体,假如这时说话者把“结婚”的量也减少的话,说成“咱俩结结婚?”,带着戏谑甚至轻薄,这不但不客气,反倒是大不敬了。

以上三则用例,说明汉语语法中许多看似不合语法的表达形式,归根结底是不合语用。那么落实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就是教师对语法规则的解释,不但要说明结构规则、意义,更要说明用法。在说明用法时该怎么结合学生实际,用生动而富于交际性的典型例子

来实现,才是教学的关键。

现在外语教学,早已不再就教不教语法而争论,问题的焦点已经是怎么教规则,怎么透过语言实例,将枯燥的语法条目化为无形而神奇的益智内容和富于交际意义的活动,来加深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启迪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即便是热衷掌握规则的成年人,学习外语时面对某个词语或结构,了解其使用规则从来也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是应用前的序曲。

因此,如果教师花大量时间解释语法,指望学生长时间关注语言形式本身,又不能恰时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其实是违背对外汉语教学宗旨的。当然,展示语言的使用规则,教师的课堂用例设计和组织要富于交际性,得体恰当,这还只是保证语法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方面,而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课文以及练习的设计,其实也需要体现得体性的交际语用原则,也应追求内涵丰富的趣味。将汉语研究的新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甚至利用教学实践发现新的汉语事实、进行新角度的研究。

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用心,更需要教材编写者的用心。这样,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才会摆脱死板、教条的面目,转而成为真正促进外国学生掌握汉语的因素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

趣可理解为趣味兴姑且理解为可提起你兴致的事物 兴趣即为可以提起你兴致对你有吸引力你喜欢、向往的事物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的交际原则 在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课堂上,汉语语法是无法回避的教学内容,对遣词造句规则的讲解自然也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既反映教师的经验,也显示教师的功底。 许彩华(2007)曾使用自陈评定量表和自传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发现老教师讲解语言点的能力更强,对课堂的控制感更好,对教学的情绪体验也更积极。同时也发现对外汉语教师从业之初的难点主要是:用学生能懂的方式讲解语言点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两个难点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是一致的,具有跨时间性。 对汉语语言点的讲解,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从来也不主张大量使用语言学术语进行语法分析式的讲解,因此让学生明白一个语言规则,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举例子,伴以简单而又到位的归纳。 然而怎么举例,举什么例子,举多少例子,以怎样的语言或样式来归纳,都需教师对语言形式有高度敏感。这种敏感来自深厚的语言学功底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并且对语言结构的使用环境和场合有恰当把握,更要考虑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及其对语法学习持有的务实态度。 本文拟就代表汉语语法特点的几个语法点举若干教学实例,来说明在给学生语法示例时,看似信手拈来的例子,其实经过精选挑选甚至创造,必须是将语法结构与语义、语用、语境甚至学习者实际结合起来考虑的典型例子。这些例子不但担负着说明语言规则的作用,而且鲜活益智,易于理解,从而令学习者过目不忘,并可能成为他今后学习的原点。 一 凡教留学生汉语的,谁都知道解释“了”破费周折,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都觉得“了”的用法不好把握。尽管语法书和各家对“了”的语法意义及其用法说明或简或繁,都言之成理,但学生遇到的问题却是很难将这些规则一一对应到语境中去。句尾助词“了”表示“状态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是国内学者都认可的说法,李讷、Chang,VincentWu-chang、屈承熹等海外学者则将句尾助词“了”称作已然体或叙述体标记。然而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关心的是该怎么用“了”来还原“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这些抽象的意义,什么时候在叙述一个事件时必须用上“了”。 经验告诉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一旦将“了”的用法跟“变化”、“叙述体”、“肯定语气”等概念纠缠在一起,是相当被动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设法跳出学生的追问,举出典型用例来说明,还要充分信任学生的体悟力。这里介绍笔者惯用的一个讲解句尾助词“了”的案例,并借此尝试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一下“了”的功能。

(完整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一、基本教学情况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教学对象:中低级水平留学生 学生人数:3名 授课学时:45分钟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图示使学生学习第三课关于“在饭馆儿”的个生词,并学会其读音、写法; 2、通过讲解新词语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并能在交际中使用; 3、适当对这些关于“在饭馆儿”的词语作出解释,从而扩大词汇量。 三、教学要求 1、要求能正确的掌握每个生词的读音; 2、要求能够正确书写每个生词 3、要求能运用本课生词造日常用的句子,并知道其运用的场合。 四、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owerpoint或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语境具体,有助于理解。教师可采用动作表演、自由对话、分组对话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更好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常出去外边的饭馆吃饭?” “有。” “那你们都是怎么点菜的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好吧,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关于“在饭馆儿”的的词汇,认识一下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生词导读: 给学生发印有18的生词一张纸,生词上方标注有拼音,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熟悉。接下来用ppt展示生词,分成三组,分别让每个学生读6个,如果学生发音错误,教师进行纠正。 (三)讲解生词: 1、“正好”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上展示一张同学们坐在一起吃饭的图片,教师给出一个情景,“大家正在吃

饭,Adam正好来了” (3)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正好”的意思,引导后讲解时“这时候,刚刚好”的意思 (4)练习:模仿上面的情景,让学生分别造一个有“正好”的句子。 2、“门口”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走到教室门口,向学生提问:“老师站在哪里?” (3)向学生讲解“门口”的意思是站在门外面的意思。 3、“清蒸”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插入一个关于“清蒸”的短视频,向学生讲解清蒸是做菜的一种方法(3)向学生拓展其它的做菜方法,如炒,煮等。 4“味道”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 上展示四张关于“酸甜苦辣”的图片 (3)提问学生图片中的四种事物尝(吃)起来怎么样? (4)向学生讲解味道是舌头对于食物的感知,只有吃东西的时候才有感觉。 (5)练习:让学生就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造一个关于“味道”的句子。 5、“嫩”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婴儿和老人”“嫩芽和大树”,采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嫩字的理解。 (3)讲解嫩的意思是“初生而柔弱”或者“幼稚” (4)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嫩的东西,教师加以引导和纠正。 6、“香”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准备两个东西:香水和樟脑丸 (3)教师将香水拿到鼻子前面做深呼吸的动作,表示很香水;当把樟脑丸拿到鼻子前,捂住鼻子,表示难闻。用动作演绎加深学生对“香”的理解,并告诉学生香的反义词是“丑”。 7、“菜单”“叫菜”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首先先展示菜单的图片,让学生清楚什么是菜单 (3)教师准备好一份菜单,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当服务员,一个当手里拿着菜单的客人。让学生演绎一个情景:你在餐馆拿着菜单该怎么做 (4)当客人将菜单上想吃的菜告诉服务员时,跟学生说这就叫做“叫菜”。 8、“新鲜”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展示一组图片进行对比:一个鲜红的苹果和一个放久了的苹果 (3)向学生讲解新鲜的意思是:新鲜形容物品生产日期很近,没有遭受过多的污染。 (4)练习: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新鲜的东西,举出几个。 9、“清淡”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展示两组关于食物的图片:大鱼大肉和蔬菜水果,很浓的汤和很清的汤。 (3)向学生讲解清淡的两张意思:颜色、气味等不浓;食物含油脂少的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教案设计

【课文】 我的腿被自行车撞伤了 罗兰:你的腿怎么了? 玛丽:星期天我骑车上街的时候,被一个小伙子撞倒了,从车上摔下来把腿摔伤了。 罗兰:要紧吗? 玛丽:流了一点血,不要紧。 罗兰:还疼吗? 玛丽:还有点儿疼。 罗兰:伤着骨头了没有? 玛丽:我被撞倒后,小伙子马上叫了辆出租车,把我送到了医院。大夫给我检查了一下,还好,没伤着骨头。 罗兰:那个小伙子是哪儿的? 玛丽:是外语大学的大学生。昨天他还来看过我。他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我说,没什么,你又不是故意的。 罗兰:街上人多车也多,骑车上街的时候,一定要特别小心。 玛丽:可不是! 【课程名称】《我的腿被自行车撞伤了》 【教学对象】初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 【授课时数】2课时 【使用教材】《汉语教程》第二册第14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生词及其运用的语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词,并能够在生活中熟练使用; 2.通过对语法知识点得讲解和操练,使学生掌握语法点的结构格式和语义功能,并能运用其进行表达; 3.通过课文讲解,使学生能准确朗读,理解大意并可以复述文章主要内容。【重难点】 1.“腿”、“撞”、“要紧”等生词的讲练; 2.“被”字句等语法结构的讲练 【教学方法】 1、生词:扩展法及情境法 2、语法: (1)设置情境;通过替换练习,从而使学生掌握结构格式及语义功能; 3、课文: (1)在词语、句法练习时,可以让学生重复课文中得句子,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能自动化地说出来; (2)把课文中重要词语、句法用空格替代,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不看课本而能把这些空格补上去; (3)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4、练习:叙述课文、运用所学自由对话等。 【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汇总

姓名:李曼 学号:2013140016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年级:13级 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素教学 教师:刘吉艳 作业题目: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汇总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汇总 1、直观法 利用实物、图画、表格、示意图、符号、公式等辅助手段,化抽象的定义为具体形象的图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讲解趋向补语时,可以画简笔画的房屋、楼梯、人物来表示“进来、出去、进去、出来、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等。 2、情境导入法 教师通过一个具体情境的设置,通过问答、展示图画、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出要讲的语法点。 例如本课要学表示完成的“了”,教师进教室就问一个学生: 教师:××昨天来了没有? 学生:他昨天没来。 教师:哦,他昨天没来。××,你昨天去哪儿了? 这种闲聊其实是有意为之,在为该语法点教学做铺垫。 3、语境教学法 语法规则都是从一个个典型的语境中抽象出来的。与其空讲规则,对学生云里来雾里去地讲解,不如再重新回到语境中去,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自己发现、总结语法规律,从而掌握语法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语境或创造语境。 以副词为例,副词意义抽象,它们的意义体现在与句中以及前后句其他成分的关系中,体现在句子的内容与说话人的态度的关系中。例如“简直”一词,它常用来强调某种情况、状态达到很高的程度,含有夸张语气。但是,不说明说话人、行为者的主观态度,就不能充分揭示为什么它具有强调作用和夸张语气。例如:“妈妈平时总唠叨我找对象的事,这次听说有人要给我介绍……简直不知道怎样打扮我好了。”该句说明了“妈妈”天天急着让我找对象,“简直”的强调,夸张语气也就突显出来了。 4、对比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40基本语法和教案复习过程

基本语法项目(40项) ●主语—谓语—宾语 我学习汉语 ●定语、状语、补语 我的朋友学习汉语他认真地学习汉语他学得很好 1.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 怎么去? 2.正反疑问句:1.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去不去商店?/ 你忙不忙? 2.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词典?/ 你有词典没有? 3.用“还是”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区别:A还是B ?// A或者B 4.定语:1.的+ 名词: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领属关系) 2.不用“的”:这是中文书。/ 他是汉语老师。(说明性质)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亲属或单位)3.动词…的+名词:这是我买的书。/ 看电影的人很多 5.状语:1.副词作状语:我常去商店。 2.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 3.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 我要多听多说。 4.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们很认真地学习。

5.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在他那儿看电视。/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 6.存现句:处所+动词+名词 1.表示存在:墙上有(挂着)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 7.动态助词“了”:动词+了(“了”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1.昨天我去了书店,他没有去书店。(过去:动作已经完成) 2.明天我吃了早饭去书店。(将来:动作1完成后会出现动作2)3.每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平时:动作1完成后出现动作2) 8.语气助词“了”(一):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事情已经发生):1.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2.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 9.语气助词“了”(二):名词/ 形容词/ 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变化):1.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2.他现在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10.表示很快会发生:“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1.要下雨了。/ 新年快到了。/ 汽车快要开了。 2.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国了。(“快要”前不能用时间词语)

浅析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

浅析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交流的手段。各种语言都有其独特性:语音、语法、文字等不同。我們理解一个句子,不仅要懂得每一个词的构成及其所表示的意义,还要了解词与词之间发生的关系,了解它们是如何组合成一个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此外,句子与句子如何组成语段,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语法讲的就是语言的构词、造句以及连句成段的规则。它包括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词组成词组、词或词组组成句子、句子与句子组成语段的规则等。 标签:交流;语法规则;理论性;实用基础;语义 一、语言学语法和教学语法 语言学语法和教学语法是有区别的。语言学语法是将语言作为一种规则的体系来进行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以明晰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则,偏重于理论性;而教学语法是将语言作为一种运用的工具来进行传授的,目的是应用,使学习者能够正确运用语法规则进行表达,偏重于实用性。明确语言学语法和教学语法的区别和联系,对于语言教学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教师既要注意不断吸收语言学语法研究的成果,因为这是语法教学的基础,又要在教学中考虑到语法的实用性,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汉语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共有四级,即语素、词、词组、句子。如果从语法教学培养学生组词造句、连句成段能力的基本目标出发,语法分析单位还应包括语段。 (一)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是意义上不能再分析的最小语法单位。尽管语素具有它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和它起语法作用的意义,但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不必刻意停留在这个环节上。 (二)词 比语素高一级的语法单位是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所谓“最小的”,就是说词的意义是整体融合的,不能任意扩展,当中不能插入别的成分。如:“马路”不是“马的路”,“打算”不是“打和算”等。 (三)词组 词组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如:“学习语法”“看得清楚”“世界地图”“非常高兴”“对人很热情”“给他打电话”等都是词组。 (四)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与词组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论文关键词:语言教育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论文内容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关于如何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探讨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词汇教学入手,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拓展和教学实践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几乎每一篇关于词汇教学的论文中都谈到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教育的重要性做了详细论述:杨惠元先生从词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关系角度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 ①的观点;齐春红先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对词汇教学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理论阐释,详细论述了词汇教学的特点与认知理据②;胡明扬先生以语言的实质情况为视角,认为“语言说到底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离开了词语也就没有语言可言。”③总之,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此,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提升留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它贯穿学习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整体水平。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种种语法关系,因此,词汇的学习也涉及到语音和语法。词汇的本质就是人们对现象的分类、归类和命名,词汇具有音节的整齐性、组词的灵活性以及复合词的构成方式跟词与词的结合方式的一致性等特点④。词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汉语认知能力的一门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什么,如何通过对词汇本质和特点的把握来实现词汇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以汉字为基础的词汇讲解是基础,因为学生学习汉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与中国人交流,能够应用。所以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要能够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汉语应用起来,就是教给他们如何应用和怎样应用,让他们分清日常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的不同,并加以运用。同时需要学生明白,书面语词汇与口语词汇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很多时候书面词汇的东西也需要在口头上来表达,在初等阶段需要的是汉字(语素)与基本词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词汇认知能力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目标,词汇认知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词汇意思表达的准确性、词汇运用的正确性和词汇使用的得体性,这种能力要建立在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词汇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任务非常繁重,因此教学要分阶段、有侧重地完成目标。 二.词汇教学的难点

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 动词/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动词 + 上来 / 上去、下来 / 下去、进来 / 进去、出来 / 出去、回来 / 回去、过来 / 过去、起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 去”在句末 他走进教室来。| 他跑回家去。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的两种形式: 他拿出来一本书。| 他拿出一本书来。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 他拿出书来。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教学大纲.doc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专业(适用型)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 课程学时:34学时(周2学时) 课程编号:55762204 课程学分:2学分 一、课程说明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由语言、文化、教学技能等课程构成,《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是一门集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于一体的重要课程。通过课堂讲授、教学实践,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意义、基本理论、教学体系;学习和掌握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规律、方法和策略,并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规律和方法指导汉语语法的教学实践,具备较高的驾驭语法知识、解决语法问题和组织语法教学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将讲授、讨论、课堂教学演练与实地教学观摩相结合,注重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大纲适用于对外汉语专业(适用型)的特点,突出运用和实用特征,轻理论、重实践,只介绍相关的基本理论,通过增加教学录像观摩、实际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观摩的次数以及使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实际语法教学技能,成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上手者”。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论(4学时) 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说;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教学内容涉及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区别,教学语法的研究领域,几组二语习得术语、二语习得的心理过程以及中介语等内容。理论略讲,每次课为学生安排30分钟的教学录像观摩,为学生提供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实例和典范。 第二章汉语语法教学的理据与方法(4学时)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问题;语法的课堂教学技巧和方法。教学内容涉及如何依据汉语

具象型特性确定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点与策略,展示语法点的技巧、解释语法点的技巧、练习语法点的技巧以及归纳语法点的技巧等。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教案写作(4学时)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教案写作的基本步骤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志愿者培训的教案模式为主,不同授课内容,教案具体形式略有不同。定期安排学生写教案,让学生熟练掌握此项基本教学技能。 第四章量词及其短语教学(4学时) 主要讲授汉语量词的基本知识,学习者学习量词时的主要偏误类型,量词的认知性教学,动量词的教学等。其中量词的认知性教学、相近名量词的对比教学和动量词的教学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课前采用案例分析法,学生尝试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师总结。 第五章副词、区别词及其短语教学(4学时)主要讲授汉语副词基本知识,学习者习得汉语副词常见偏误类型,副词教学的知识要点,相近副词辨析;区别词的定义,学习者习得区别词的常见偏误类型,区别词的教学策略。其中相近副词辨析和区别词的教学策略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六章汉语虚词及其短语教学(4学时) 主要讲授介词及其短语教学以及汉语助词的教学。内容包括介词及其短语的基本知识,习得者的主要偏误类型,介词教学应侧重的方面,介词比较教学;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助词的主要偏误类型和教学策略。其中介词教学,介词比较,助词的教学策略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第七章汉语补语教学(4学时) 主要讲授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教学。内容包括什么是结果补语,主要偏误类型,结果补语的教学要点,结果补语的主要操练模式;什么是趋向补语,主要偏误类型和主要问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具体教学技巧。其中结果补语的教学要点、主要操练模式、趋向补语的主要存在问题和具体教学技巧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第八章汉语句式教学要点与策略(6学时) 主要讲授汉语“把”字句教学要点与策略;汉语“比”字句教学要点与策略。内容包括“把”字句的主要特征,主要偏误类型,“把”字句的教学要点和策略;汉语“比”字句概说,“比”字句教学要点与策略等。其中“把”字句的教学要点和策略、“比”字句教学要点与策略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除以上教学内容外,本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常设置讨论题,课后适当留作业。本学期的教学过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第二课生词:国家、一样、时差、夜、季节、春(天)、夏(天)、秋(天)、热、冷。 二、教学对象 初等阶段留学生,具有半年汉语基础。 三、教学目标 使留学生基本掌握词汇的意思,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如基础的造句等 四、教学时间:30分钟 五、教学程序 1、导入 与同学们打招呼,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过的词汇。 2、教学生词 进入本节课的生词教学。 1)国家 先给出英语解释“country”,让留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国家”的意思 (country在英语中是基础词汇,基本上所有的留学生都能掌握,有助于对汉语的理解) 再举例:中国是一个国家。 教师提问:同学们来自哪里 学生回答:美国、日本、韩国…… 教师:美国、日本、韩国都是国家。 2)一样 举例1:小明今年20岁。小红今年20岁。那么他们两个人的年龄都是20岁,是一样的。 举例2: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法”这门课的时候,我们带的书都是一样的,书名都是《对外汉语 词汇教与学》。 (一样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所以直接用例子来说明) 学生活动:用“一样”造句。 3)时差 举例:中国现在的时间是14:00,英国现在的时间是6:00,中国和英国差了8个小时,这就是时差 (因为时差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直接运用例子来解释会比较直观,容易理解) 注意:“差”的读音 曾经学过“chà”的读音,比如“差(chà)不多”,即第四声,但是在这里“时差”的“差”的读 音为chā,为第一声。(跟读练习) 4)夜 先给出英语解释“night”,使留学生基本理解“夜”的意思 (night在英语中是基础词汇,基本上所有的留学生都能掌握,有助于对汉语的理解) 在汉语中意思与“晚上”基本相同。 举例:组词:夜景,意思是晚上的景色。 5)季节 直接给出英语解释“season” 教师:一年中有四个季节(4 seasons),spring、summer、autumn、winter。上节课已经学习过了 winter,冬天,今天学习另外三个季节。 6)春(天) 给出英语解释“spring”,同时屏幕上放出春天的图片。(百花盛开,孩子们在绿色的草坪上放纷争) (图片是比较直观的展示方式,有助于留学生在脑中对春天留下深刻的印象。) 7)夏(天)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个语法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个语 法点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谓语+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全)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课程目录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说 第二章语素与词 第三章词类 第四章短语 第五章句法分析 第六章句型、句式、句类概说 第七章复句 第八章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第九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说 第一节汉语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一、对汉语的认识(宏观、历史、语言内部) 九大语系中之五大语系:汉藏、印欧、阿尔泰、南亚、南岛。 汉藏语系: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 汉语历史悠久,使用人口最多 (现代)汉语的语言特点:语音、词汇、语法 ●汉语普通话的形成 汉语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1、汉民族共同语古已有之:雅言、通语、官话 2、古代书面语:主要以文言为主流,中古以后,白话开始发展 3、官话的产生与发展:元明清、公用口语、外国人学习北京话 4、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 5、政府的推动 ●影响汉语形成、发展的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因素) (参考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P7-11,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1、多元性的汉文化 民族融合:蛮夷戎狄、百越 人口迁徙:西晋永嘉之乱,赣方言、吴方言初步形成 唐代安史之乱,赣方言基本形成,吴语和湘语分离 南宋移民南迁,客家话最终形成 2、汉字对汉语、文化的统一和维系 汉字王国、书面语(文言、白话) 3、佛教文化的影响 (1)四声理论的建立:梵语、反切 (2)书面语口语化倾向的产生 (3)对汉语词汇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大量音译词进入汉语:禅、塔、佛、佛陀、菩萨、般若、琉璃、和尚、涅盘 4、近代开始的西方文化 二、什么是语法? (一)语法:(1)指语法本身,词的构造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客观存在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说话的规则。(2)指语法学或语法著作。 ●语法和语音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得基本语序 主语+ 谓语+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得疑问句 您去吗?| 您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得疑问句 她就是谁?|这就是什么书?|您去哪儿?|您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您就是不就是中国人?—您就是中国人不就是? 您有没有照相机?—您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就是B?”得选择疑问句 您喝咖啡还就是啤酒?|您去商店还就是(去)书店? 注意:“还就是”与“或者”就是有区别得: 星期天,我在家里瞧电视或者(×还就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得”: 这就是我得书,那就是她得笔。 (2)说明人或事物得性质,不用“得”: 她就是汉语老师。| 这就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得”: 她就是我爸爸。| 那就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她写信。| 您往前走。| 我对她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她高兴地说:“今天就是我得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您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她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得结果) 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我瞧见她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您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来、去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就是“来 / 去”得情况: (1)宾语就是处所词语得形式:动词+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她回北京来。| 她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就是事物词语得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去 + 事物词语

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教案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设计 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勇敬谦俭恒思诚谨预慈恕平 编撰缘起 文字犹如化学成分。不同的组合,营造不同的氛围情景,表达不同的意境,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不同的化学组合有不同的功效,有的成为治病疗伤之灵丹妙药,而有的却成为危害身心之毒药。文字也一样。有的文字成为了宣扬暴力、色情、邪恶恐怖思想之工具,有的文字则成为维护利益集团之法宝,牢牢把控文字意义解释权。汉语文字却是中华民族亿万人民在几千年中,不断丰富其深刻内涵的,具有极其深刻的神韵内涵,饱含民众的痛苦泪水、欢歌笑语、雪雨风霜。我们编著此教材,意在使文字成为人心向善之阶梯。让人在文字学习中,自然得到良善性情之熏陶,吸收强大之正能量。 本教材在编撰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古今中外高效识字教材之精华。 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传统蒙学识字教材,也研读了近现代各类汉语速成教材,吸取各家之所长,形成自己独特神奇的风格。作者在编撰教材过程中通读了大量书籍,当然包括《澄衷蒙学堂识字字典》,台湾新民书局的《学典》、大陆社科院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更包括各类传统文化经典名著,从中汲取可用之词。

本教材采用意义集群,音韵集群,符合孩子的天性和认知规律,在实践过程中是非常成功和可喜的,是值得信赖的好教材。 教材特点: 1:集中识字。短短几页纸把所有常用汉字浓缩进去。使复杂中文简单化。大道至简至易。但又区别于其他集中识字教材,本教材在诵读过程中,能自然明白其意义内涵,而不是:只知其音,不知其义。在一定程度上义比音更重要。因而出现不少汉学家只识字不能读音。因为中国字的造字方法特殊而多样,包括意象法之类,看其形,知其意。比如凶恶的凶,一个坑里布满类似荆棘的东西,人路过,能不让人倒霉吗? 避免生涩的不重复,采用生动有趣的重复。让孩子愿读、想读。三岁孩子都可以读的。在重复中记忆,在重复中体味汉字的魅力韵味,在重复中体会理解汉字的意义。本教材不但能让学者快速识字,还能理解字词的含义,真正掌握汉语含义实质。 语言教材要为学者创设不同场景,使学员通过已有知识、认知,去领会未学词组之含义,实现语言学习的帮带片之奇效。创设好的语境情境,能使学员自然猜测出词之含义。 天马行空式情景创设来源于:音乐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自然能吸引人,能让人持续读下去,而不会使得教材枯燥乏味。如果教材所创设情境太雷同、平淡、枯燥,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