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读李贽《茶夹铭》

解读李贽《茶夹铭》

解读李贽《茶夹铭》
解读李贽《茶夹铭》

解读李贽《茶夹铭》

李贽(1527一1602),字宏甫,号卓吾、笃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人,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李贽出身于一个商业世家,其二世祖林驽是泉州巨商,娶色目女为妻。但其父林白斋并不经商,家道中落(李贽原姓林)。李贽26岁乡试举人,30岁开始做官,一生做了二十多年的冷官。在他看来,做官一为做事,二为稻粱谋。如在云南姚安知府三年,“法令清简、不言而治”。他为官清廉,任满时仍两袖清风。他深恶痛绝假道学,选择了一条作为封建社会叛逆的道路。那么,一生不得志便成了命中之劫数。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捕入狱,其已刊未刊书籍,“尽搜烧毁”。最后,被迫自刎于狱中,终年76岁。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反封建传统、反封建礼教、反权威主义,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思想先驱之一。其一生著述宏富,最重要的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九正易因》及批点《水浒传》、《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等。李贽的思想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198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把李贽列为83位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并入选《中华英杰录》。

李贽身后留下的,不仅有《藏书》、《续藏书》这样黄钟大吕之作,还有《茶夹铭》这样的隽永小品。文章如下:

“我老无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逐日子饭,不辨几锺。每夕子酌,不问几许。夙兴夜寐,我愿与子终始。子不姓汤,我不姓李。总之,一味清苦到底。”(《焚书》·卷五读史)。

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我老了, 没有称得上知音的老友,朝夕相处的就只有你啊!至于说到世间的清苦嘛,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比得上你!每天把你当饭,也不知道吃了多少,每晚把你当酒,也不问喝了多少。晨起夜睡,整天与你在一起。其实啊,你并不姓汤,而我也并不姓李;只因你我全然结缘于志同道合,这就是:清苦到底!”

李贽之所以作此铭,是在读了唐代一位叫綦母旻所作《代茶饮序》后写的。綦在该文中说:“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脊气耗精,终身之苦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害则不谓茶灾。”李贽读后,哑然失笑道:“释滞消壅,清苦之益实多;脊气耗精,情欲之害最大。获益则不谓茶力,自害则反谓茶殃!”可见,李贽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明明是得益于茶,却要矢口否认;明明是自己色欲过度,伤及精血,却想嫁祸于茶。李贽作此铭,虽然直接源起于綦的茶害论,实则更是通过为茶鸣不平,来表白自己的人生体味和志向操守:绝不追名求利,绝不向传统道学和世俗低头,为了坚持真理,宁愿一生清贫,受尽苦难!

(一)一生吃茶

据史书记载,明代福建省产茶极盛。《八闽通志》记载:“泉州府各县皆有产茶,而晋江清源洞及南安一片瓦,产者尤佳。”当时所产皆绿茶,但吃茶、敬茶之风日盛。

李贽终生爱茶,终日与茶相伴。早吃茶、午吃茶、夜吃茶;待客时吃茶,看书时吃茶。如《阳明先生道学钞原序》中有这样的记载:“今岁庚子(1600)元日,余约方时化、汪本钶、马逢旸及山西刘用相暂辍《易》,过吴明贡,拟定此日共适吾适,决不开口言《易》。而明贡书屋正有《王(阳明)先生全书》,既已开卷,如何释手?况彼己均一旅人,主者爱我,焚香煮茶,寂无人声,余不起于坐,

遂尽读之。”好一幅“展卷阅经,焚香煮茶”的画卷!

据载:李贽逝世之后,其神主入李氏祠堂,配享时祀。遵照李贽生前“祭祀亦只是一饭一茶,少许豆豉”之嘱,其子孙每年正月初二和春冬二祀以及李贽生日,都轮值到祠堂举行祭祀。如此看来,李贽与茶不仅是忘年之交,简直是生死之交了。

(二)茶性清苦

李贽走上与封建主流社会对抗的叛逆之路,一生坎坷,物质生活也相当清苦。尤其是到老年时,几乎是居无定所,四处飘泊。有《元宵》一诗为证:

元宵真是可怜宵,

独对孤灯坐寂寥。

不是斋居能养性,

嗔心几被雪风摇。

“每夕子酌,不问几许”,李贽一生将茶当作自己的朋友,吃茶而思索世间万事。而且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程度。也正因为长年嗜茶,不但习惯了茶的清苦,而且从中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到了这样的境界,李贽对茶性的理解,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了。他已将茶当成渲泻情感,激励斗志的老朋友。即如《茶夹铭》,则能以其新颖独特的审美感悟而讴歌茶性的清苦之美,从而直抒胸臆,表达了茶的自然之性与作者的自我之性的契合。从《茶夹铭》中,我们可以知道,李贽相当了解茶的特性:清苦。清苦,便是茶的本性。

茶之清:在茶香之上,是指茶经冲泡后汤色清澈见底,没有一点浑浊。茶香而清,更是不凡,可算精品,茶性清淡,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清,可以清心,外物和内心达到清净合一。名茶多出深山幽谷中,最具大自然的清水灵泉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最能清人心神。一杯清茶,温馨香润,玉齿流芳,心清体畅,情感得以净化,返朴归真。一杯清茶,清淡无奇,让人生出一种清风怡人的感觉,一切更深的文化内涵便由此生衍。茶向来被认为是清高之物,苏轼的《叶嘉传》中就赞誉茶的秉性恬淡清白、品格清高,“少植节操,胸怀大志。”韦应物《喜园中茶》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皎然的《饮茶歌诮崔使君》有“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都由茶的清高联系到饮茗,被视为高雅脱俗之士。茶以清为精神。历代多少文人墨客以此明志,文思泉涌。有诗句为凭: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颜真卿等《五言月下啜茶联句》)

“数朝诗思清”(李德裕《故人寄茶》)

“五碗肌骨清”(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羡君潇洒有余清”(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

“愿携茶具作清欢”(梅尧臣《依韵和吴正仲闻重梅已开见招》)

“更作茶瓯清绝梦”(陆游《夜饮即事》)

“故人气味茶样清”(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

清是茶的本质。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从茶的品饮中感悟到茶之清,由茶汤的清纯升

华到为人的清廉,延伸到人的品质上的清白,即由物的清俭深化为人格与道德的象征,这便是中华茶道的精神主流。

茶之苦:我国许多古籍中,对于苦荼之称皆记载得明白无误,如:

《尔雅·释木第十四》篇云:“槚,苦荼也。”

东汉华陀《食论》云:“苦荼久食,益意思。”

东晋郭璞《尔雅注》云:“(荼)今呼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一曰舛,蜀人谓之苦荼。”

陆羽《茶经》载:“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等等。

被誉为日本茶祖之法印大和尚荣西禅师(1141——1194年),在其所著《喫茶养生记》中也称:“茶是苦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诸味之上味也。”并以此称“茶为养生之仙药也”。

《茶夹铭》所阐发的正是以茶之清苦加强修养。以茶陶冶性情,于忧愤中寻求自拔,以歌颂茶的情性来抒发个人的襟怀。借茶喻己,以茶雅志。这与鲁迅先生“世味秋荼苦”的感慨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著名诗人闻一多则唱出了“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的诗句,更道出了对于茶的崇高礼赞。

(三)吃茶与入禅

茶,清静,雅淡,秉山野之静气,绝流俗之污染,它以其平素淡远的性情,存在于每一个品茗人的心中。正因为茶有这样的品性,它与禅是相通的,不但可以养心,还可以养气。禅境和品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体验和顿悟的归宿。茶之韵味万千种,可意会不可言传,品茶品出味,是一种悟,是得道,故茶中有道,茶中有禅。

李贽的哲学思想,颇受佛学禅宗思想的影响,这是世人的一个公论。所谓“色、苦”,这些纯粹的禅学范畴,是佛经中对客观存在的、能为人们感知的具体事物的称谓。把李贽的诸种观点同禅学的有关论述加以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李贽的“童心说”、“生知说”等思想虽然多少有点王阳明的“良知说”的影子,但本质上与禅学更为相近,正是在禅学的“心性本觉”、“作为见性”等观点的启迪下,促使李贽通过进一步的理论思考而提出了上述思想的。他说过自己“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但“五十以后,大衰欲死,因得友朋劝诲,翻阅贝经,幸于生死之原窥见斑点,乃复研究学、庸要旨,知其宗贯。”

李贽倡导“童心”与“迩言”,推崇“绝假纯真”的“童心自出之言”,强调“自然宣畅”之美。这些观点和方式,表明修禅同平常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区别,修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说历代僧人因为有了很高的禅学境界而由修禅进入茶道,禅茶一味,那么李贽却是以吃茶悟理而探讨禅学来达到参悟人生的境界,茶禅一味。

李贽人茶合一,将茶融入生活和生命之中,我们从《茶夹铭》中可以读到更多的玉洁冰清,更多的丹心傲骨。

信息来源:海峡茶学港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其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文化价值 中文系非师2班杨武丽 090105230 指导老师:吴文文 摘要:李贽?童心说?的核心是?真?,追求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追求自然之真、自然之情及自然之趣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当时和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市场经济规范体制下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童心、本性状态、文学价值 一、?童心说?的提出 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方面严厉奉行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信条,因而严重束缚着人的自然人性的要求,抹杀了个体的感性自由和心灵自由。但是到了中后期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兴起,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憧憬个性解放,肯定世俗生活。 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1的重视主题精神的学说和泰州学派的重视自我个体是新的、活泼而富有生机的自然天性的良知说,进一步扩张心学,重视感性的个体生命欲求的内容和强化主体的心对自然世俗感性化的追求,提出了?自然人性?的学说。他肯定了个体的生命欲求和生存需要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自然人性;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每个人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要求去伪存真保持真情至性,扩充主体自我的内在自然本性的情感,主张率性而为,保持个体的独立意识,?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1中国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2 ?童心说?的提出是应时而生,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上提炼而出的,是李贽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核心理论。晚明社会,世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李贽以纯洁的?童心?与腐朽的封建意识相对立,反对一切传统观念,主张人们顺着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真人,作真文。 二、思想核心——?童心之真? 在《童心说》中,李贽认为,人自降生,即有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此之谓?童心?。它是人的先验的真心、本心。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3在李贽看来,童子是人之初,童心是人心之初。唯有童子,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原;童子之心是未受外来污染的绝假纯真之心,是无善无不善的至善,是不分善恶的,是超善恶超是非的,是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保持童心就是保持本真自我;具有本真自我,才能立言行事皆真。而童心的真还在于不分圣凡,乃人人都同样拥有。?德性之来,莫知其始,是吾性故物也,是由今而推之于始者,然也……故圣人之意若曰:尔勿以尊德性之人为异人也,彼其所为亦不过众人之所能为而已。人但率性而为, 2][明]李温陵. 《李贽文集:答邓石阳》.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3李贽.《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摘要 李贽作为明中后期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童心说”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历来备受学界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童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同时,围绕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及体现深刻阐述其童心思想。论文首先论文首先阐释童心的内涵,接着再从李贽童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手,阐述其思想在文艺创作与道德追求方面的实践。本文运用追本朔源、知人论世等方式来深入研究其童心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对社会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 明代后期;李贽;童心思想;社会意义 Li Zhi 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Abstract Li zhi as the leader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deo l ogical circle figur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lef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He though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ven the time of the thinker, astronome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And"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he thought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part, always has th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o "child" in this paper defines and explains at the same time, around it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elaborated profoundly embodies the child thought. It firstly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ld and then li zhi chil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 have laid a hand on him, explains its thoughts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moral

中国式管理系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

1. 哪一个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 1. A 成全 2. B 分享 3. C 自律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2.为了使有潜力的人员在组织中到充分的发展, 有效的做法是: 1. A 提高薪酬水平 2. B 扩大工作内容 3. C 建立人员发展部 4. D 改善管理方式 错误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 A 组织人员发展的策略必须重视阶段性调整 2. B 人员发展要遵循民族性 3. C 要想开发中国人的潜力,一定要从心理上着手 4. D 从事人员发展的人首先要把人当作纯理性的生物看待 正确 4.下列哪种表述不正确:

1. A 一个会带动其他人的人,就是要打动对方的心 2. B 爱管人的人经常会既费神费力又不值得 3. C 一旦把人纳入管理,就会一切公事公办,这样必然留不住人心 4. D 让员工努力工作的最高境界叫做理人 正确 5. 沟通技巧的宗旨是: 1. A 讲道理 2. B 沟通彼此之情 3. C 意图表达明确 4. D 目标一致 正确 6. 在中国式的管理中,哪种属于合乎人性的领导: 1. A 能让大家都自动,而且自己也会因为无为而轻松愉快 2. B 让大家很被动 3. C 让大家不知所措 4.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 7.员工有能力而不肯做的主要原因是:

1. A 害怕做错了要自己承担后果 2. B 多做多错多挨骂 3. C 主观没有主动工作的意愿 4.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错误 8.为了做好人员发展工作,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1. A 甄选人员时把握出其不意的原则 2. B 尽量公开处罚员工 3. C 关心员工的生活 4. D 关注员工方方面面的问题 正确 9.哪一个不是做好阶段性调整的有效方法: 1. A 从管人慢慢提升到理人,再慢慢提升到安人 2. B 与时俱进 3. C 循序渐进式调整 4. D 跳跃式调整 正确 10.管人带来的祸害是: 1. A 管人的人经常会成为费力不讨好的人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李贽的离经叛道

李贽的离经叛道 1.某同学参观李贽故居,最有可能看到的字幅是() A.“天不生仲尼,万古为彻夜” 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2.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以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A.利己主义 B.仁爱精神 C.尊重个性 D.个人主义 3.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他是() A.李贽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4.“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王守仁 B.陆九渊 C.李贽 D.朱熹 5.下列选项中,关于李贽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否定孔子是“圣人” B.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 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强调用“调查研究”的治学方法 6.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定此人是()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董仲舒 7.《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8.下图人物在五四时期被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9.“兰台序九流,儒家但居一。诸师自有真,未肯附儒术。后代儒益尊,儒者颜益厚。洋洋朝野间,流亦不止九。不知古九流,存亡今孰多?或言儒先亡,此语又如何?”这是清代学者龚自珍表达对儒学地位看法的诗。下列观点与他相近的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李贽《童心说》的“真”与“假”

李贽《童心说》中的“真”与“假” 童心说,既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也是他文学批评观点的理论基石。李贽在《童心说》中先是提出了“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以真假的辩论将文章作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阐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李贽在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就是真心,并不只是指的就是一种真诚之心,而是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本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是靠着博览群书和众多的所见所闻从而使自己的见解符合众人的一种审美感受和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符合社会的一种舆论,在世人的眼里认为你是真,这才是所谓的真心。 在我看来这种童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人的本性,而非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化。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完全是违背了人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把人内心的一种想法给完全束缚住,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人的各种反应都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反应和需求,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而并不只是以一味的抑制。朱熹是将伦理道德放得太高,胜过一切。再说李贽的童心,要求流露出人的自然性情,不必因周围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本心。在我看来李贽和朱熹是一种完全相悖的观点,要求自然流露,不依傍他人的理论见解,这又完完全全违背了社会道德发展的一种要求。 李贽所说的“童心者,心之初也。”拥有一颗童心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性。就连古代的圣人,尽管他们也是博览群书,但是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会因己所说的和所写的就是自己内心最初的体验,完完全全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如故因要符合众人的一种满足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那这就是所谓的假人假事。 “夫既以闻见道为心,则所言者皆以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要求“发乎情,止乎礼”,在李贽看来,我们的这种行为方式是完完全全的一种虚假的行事作风。就如俗语所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满场都是假,没有一点观点是自己的,只会引用圣人所说的,但是圣人所说的出自何处,本义到底是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就像现在许多的人写文作诗,全是照搬照抄前人,用一个套子将自己套在其中,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创作,只是一味的因循守旧。 因循守旧的人,必然都是在环境的束缚下,改变了自己本心的一种观点和看法,自己所做所说的都只是为了迎合众人的一种口味,众人的一种审美要求和道德规范而已。此时,又将自己的观点置于何处,将自己的“童心”置于何处。李贽所说的真与假并不仅仅只是指,对人的真诚之心和假人假言,更是一种对个性的束缚。 博览群书,博闻强识,无疑对我们形成一种定式思维。圣人所说的和所做的,就是如今的我们应该学习的,只有圣人的才能称得上是正确的。而我们就不必在提出自己那浅薄的见识,按照圣人的做法,就会取得大的成就。反之,自己的本心,自己独特的观点就应该被完全的抑制。李贽是非常不赞同的,他支持的是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在写文作诗上,更是要求创新,反对矫揉造作。 但是在我看来,李贽的观点过于的激进。他的要求内容和体制的创新,以及自然本性的流露,我也是非常赞同。但是我们在成就任何一样事情,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自己的观点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前人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功底做铺垫,事情是不会进行的那么的顺利。不是有人说过:“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远。”再加上任何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着的,不可能将事物分裂开来看。 对于“假人假言”和“真性情”的流露,我也不敢完全的认同,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

第十四讲李贽的社会思想

第十四讲李贽的社会思想 一、李贽生平 李贽,生于明嘉靖六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527~1602年),原姓林,中举后改姓李,号卓吾,又名载贽,福建泉州人。16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李贽世代是商人,祖父时才衰落,其远祖信奉伊斯兰教。李贽本人也一直保持着伊斯兰教信仰。他25岁中举,先后在河南共县(今辉县)、云南姚安府做教谕、知府等中下层官吏。为官时,政绩显著,百姓称道。万历六年任姚安知府任满,离开云南,来到湖北麻城耿定理家(1580年),后因与耿定理哥哥耿定向不合,离开耿家,移居麻城龙湖芝佛院,从事讲学,著述,住芝佛院时,李贽思想矛盾,他既谈经念佛,又供奉孔子;剃掉了头发,但留下了胡须;自称和尚,又喝酒吃肉。这种奇怪的行为,被当时正统道学家称为“左道惑众的‘妖人’”。由于李贽的奇奇怪怪行为和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最终由明王朝下令逮捕,其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明神宗万历实录》卷369)。其时,李贽已经76岁了。 李贽一生的著作甚多。其代表作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另外,还有《李贽文集·明灯道古录》等书,其激进进步思想在这几本书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二、李贽的“自然人性论”思想 “自然人性论”的思想,曾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在先秦,老庄的“人性论”思想便带有鲜明的“自然人性论”色彩。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人的人性论思想,也带有浓厚的“自然人性论”色彩。这一思想在批驳儒家虚伪的“仁义礼教”的思想斗争过程中,都曾放出异样的光彩;在近代开始之初,又再次放出新的光芒。从整体思想框架来看,李贽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源之于王守仁的“良知”说。但从思想内容的实质来看,则已经从根本上背叛了王学“良知”说的宗旨。它由王学的维护“天理”转化到李贽“童心”说批判“天理”这一实质性的转向。如李贽的“童心说”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在李贽看来,“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人们之所以失却童心,其原因有三:

传统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人文环境得出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不断加剧,许多企业和管理人员感到:采用西方的管理模式有时会事倍功半。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的研究,结合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更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对减少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程建新、蒋月月从“人的维度”、“关系的维度”、“制度的维度”把握分析了儒家文化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的作用,指出企业管理建设要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和方法,强调“以诚待人、言而有信、取信于人”的伦理准则。 张鑫莲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多感情,少理性”。她还认为发掘儒家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能背离世界管理发展的趋势去从零开始一个新的创造。 曾仕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针对中国管理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式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因道结合,依理而变”的人性化管理。 邱晓东指出无为而治实质上是讲一方面要遵循经济运行中的客观规律,不要不可而为之;另一方面又强调管理行为的自然而然,要求管理者不要什么事情都要有所作为,要为企业的个体发展提供一个热适度的空间。 菅振荣认为儒家思想对企业积极影响大致可概括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积极的入世精神;诚实守信的要求。负面影响可概括为:重义轻利, 模糊了企业的目标指向;趋平心态, 与企业的分配机制不合。 张宣吉讲道企业应当采取“法家制企”(即制度化)与“儒家待人”(即人性化)相结合的思想,制度化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员工的行为,人性化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赵应宗认为“中庸之道”是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法宝,可以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现状,使之成为企业外向发展的一种策略。“中庸”是“用中”,是同过激偏向作斗争,保持自身平衡。

童心说 李贽阅读附答案

童心说李贽阅读附答案 童心说(明)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辞不能达&n bsp; 达:畅达 B.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过:批评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卒:最终 D.诗何必古《选》古:推崇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因病发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D.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测试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年前)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8湖南衡阳一模)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朝代丞相(宰相、副 相)人数 朝代 丞相(宰相、副 相)人数 秦6位两宋121位 西汉47位明4位 唐182位清0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2.(2018陕西榆林高三模拟)下表是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有关科举制度的规定。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科举制( ) 时期规定 明朝初期当谕诸酋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受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 明朝后期凡土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士子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 康熙时期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准许就近府、县入学考试 A.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 B.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C.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D.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差距

3.(2018广东惠州高三一模)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 4.(2018辽宁大连高三一模)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入关前到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清朝东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了( ) A.满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B.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C.“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 D.地方治理困难重重 5.(2018天津和平高三一模)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也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出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 A.农耕经济的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 C.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D.沉重的人口压力 6.(2018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三诊)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一规定客观上推动了( ) A.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的巩固 C.激发工匠生产积极性 D.商品经济的发展 7.(2018山东聊城高三二模)乾隆《嘉定县志》载,“男耕得食,女织得衣,普天所同。而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这表明,当地( )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 1 2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3 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 4 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 年举人,不应会试。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童心说》5 6 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 7 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 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8 9 精神。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10 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 11 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在《童心说》的开头, 12 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 13 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 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4 15 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 16 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 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 17 18 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而 19 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 20 “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 21 却真心”。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讲真话,把心交 22 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 23 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 24 “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他在《随 25 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

李贽的文论思想

第十七讲李贽的文论思想(提纲) 一、李贽的文论思想 1、李贽的生平与思想 受左派王学的影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思想具有叛逆色彩和反抗精神,把伪道学作为攻击的目标,被时人目为“异端”。李贽主要的文论思想(1)“童心说”:文学本质观 《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是李贽论文的基础,强调为文须有真情实感,不能人云亦云 (2)“发愤而作”:文学创作观 这是李贽批评小说《水浒传》时提出的观点。 另外,李贽标举“忠义”二字,揭示《水浒》的创作精神。李贽从正面肯定了水浒人物的正义精神,也就大大提高了《水浒》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 然而,李贽的认识自然有他的局限性。首先,他所认同的“忠义”英雄,是“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的宋江;而把鲁智深的“坐化六和”、燕青的“涕泣辞主”、李俊、童威、童猛的退隐江湖,看作是“小丈夫自完之计”,不算得是“忠义”之举。其次,李贽把《水浒》看作是“君臣必读”的教科书。他说,“有国者”、“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朝廷矣”。 (3)“化工”与“画工”:文学境界观 李贽把文章的境界,分为“化工”与“画工”两种。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什么是“画工”?就是作者殚精竭虑,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什么是“化工”呢?乃是天地造化之工。 李贽在此强调的“化工”之作,实质是指真情吐露之文。 1.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思想 (1)“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小说艺术与历史著述的区别 金圣叹把《水浒》与《史记》比较后发现,“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就是说,历史必须尊重事实,小说则可以在事实基础上进行虚构和夸张。另外,《史记》只是从事件出发,只能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斟酌损益;《水浒》则以性格塑造为中心,允许想象和虚构。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浒》胜似《史记》”。 (2)“性情”“气质”与“形状”“声口”:典型形象的塑造 “他认为,《水浒》的价值,就在于塑造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水浒》中的人物形象是概括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即是文学典型。 (3)一人一样语言:语言的性格化 三、王夫之、叶燮的诗论思想(叶不讲) 1、王夫之的生平与思想 2、王夫之的重要诗论思想 (1)“情景说” 诗歌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 他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诗歌意象不是孤立的一“景”一“情”,犹如筵席上的一荤一素。离开了“情”,景就是“虚景”;离开了“景”,情就是“虚情”。王夫之强调,情与景是“内在”的统一,不是拼凑。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首先我很高兴能够选上杨老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杨老师的传统文化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节课不仅仅在于教会你传统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让我对自己更加懂得了让自己过的充实,让自己学会了取舍以及洒脱。 记得小时候学古诗,学名著,当时只不过是为了学业要求,为了显示让父母开心。高中时学习孟子论语,只不过是为了高考的要求。当时在我的心中认为这些文化的精华是很高深,但是当时却很少去体会里面真正所代表的意义。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却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么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学,如何改,想不想学,想不想改。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上这堂课的开始,老师就让我们每人准备自己对国学和传统文化认识和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上去讲讲。在自己的准备和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来传统文化对我们人手的指导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说我自己讲的《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 1 / 4

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们经常缺少主见,总希望依赖他人。很多时候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以前没学到什么。其实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学习的,别人的只能参考,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听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还是要克服自己惰性,从根本上博学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顺利伐舟。还有《论语-学而》中的过则勿禅改,其实一个人不要害怕做错事,没有谁是都不错的。但很少人却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它。我们都只会选择逃避,怕丢脸,总是找一堆的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一个大丈夫如果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么他还能做什么呢?我们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一错再错,所以要勇于承认错误的同时,并且学会改正。还有《孟子-公孙丑上》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自己从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便决定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所要承担的责任。不要抱怨什么条件,运气等一些因素不好,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们做下了决定,我们就要有接受后果的那些担当,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败。或许有些东西的优劣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承担我们以前做这些事情的后果,好比那句话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对我们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贪图享受,不要现在把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毁了。一学期课当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和指导,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四书五经,原来还有如此多的东西。老师的卦象讲解更是精彩。这些枯燥的知识,通过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2 / 4

李贽童心说的理论渊源及其文学批评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9079783.html, 李贽童心说的理论渊源及其文学批评意义 作者:阳竞希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1期 摘要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本文在理论渊源方面探讨良知说到童心说的理论演进轨迹。同时,从创作和鉴赏两个角度对童心说之文学批评价值做一阐述。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Theory Origin and Its Literary Criticism Significance of LI Zhi's Theory of Preserving Childlike Innocence YANG Jingxi (Humanities School,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AbstractLi Zhi proposed the theory of preserving childlike innocence tha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cience in the theory origin aspect to speak of the theory evolution path which the childlike innocence said. At the same time, from created and appreciates two angles to the childlike innocence saying that the literary criticism value made an elaboration. Key wordsLI Zhi; theory of preserving childlike innocence; conscience; literary criticism significance 1 童心说的理论渊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哲学与文学呈现出水乳交融的面貌。哲学与文学同为“人学”,二者“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和最后的必然归宿,那就是对人的认知和建构”。晚明时期,人称“异端”的李贽,深受阳明心学之影响,提出了他颇具影响的童心说。作为李贽的思想核心,“童心”既是一个自然心性范畴,又兼具文学批评的意义,是李贽“对人的认知和建构”的集中反映。 1.1 何谓“童心” 关于自然心性的“童心”,李贽在《童心说》一文开宗明义,这样论述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4课文注释: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课文注释: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之道,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驱逐出境。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绝非“万世之至论”。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的区别。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一) 管理是门深奥的学问,无论是西方管理还是中国式管理,都基于某种管理哲学,而并不像部分学者所说的,西方管理有科学、制度和流程而没有文化,中国式管理有文化而没有科学和规章制度。只不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对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或者说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的侧重程度不同而已。 学校管理的四大精髓: 1、学校的文化管理 学校的文化管理分两个层面,即内部文化管理和外部文化管理。内部文化管理需要解决的是内部价值观统一的问题;而外部文化管理要解决的是外部文化认同的问题。 2、修身 儒家思想提倡群体本位和伦理至上,因而强调“经世济民”的人生目标。具体到企业内部,群体本位体现为员工之间的“和”、企业对员工的“仁”和企业对社会的“义”。企业员工强调团队精神,以“和”为本,待人以诚。学校对老师则是要“仁”,强调以人为本。 3、学校的制度管理 韩非在《用人》中写道:“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意思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依靠一种

客观的标准,不能依靠主观的判断。这实际上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4、正心 佛家思想奉行克己观念,引导人们戒除“贪、嗔、痴”,以免除无谓的烦恼,影响自身的理性判断。把“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作为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标准。赛马是看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不相马意味着不以你目前的学历和以前的成绩来评价老师们的优秀与否。 总之,无论是西方管理还是中国式管理,只要能在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都会取得不错的管理绩效。而培训学校如果能灵活地运用以上所说的三招两式,必定会利器所至,无往不利。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二)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除了儒家文化之外,还有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不可否认它里面当然有陈腐的旧质,但那些精华的部分,在现在依然继续闪耀着它的光芒!中国的现代教育管理,植根在中国的土壤之中,与中国的古老文明、传统教育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我们现在谈中国现代的教育管理,当然更是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管理的负影响。 1、影响现代教育的方向,造成教育本性的严重丧失。教育表现为选

论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

论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 【内容摘要】李贽的童心说美学思想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中国美学史上拥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童心说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其独特价值在于它的超越性。在文艺实践中,童心说的超越性体现为对小说等新文体的美学价值的肯定。 【关键词】童心说超越性新文体独特价值 童心说美学思想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进一步激化,政局动荡,政教合一局面开始被打破,士人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实现,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价值和自我解脱。童心说的美学思想来源于儒家(心学)、道家和佛教(禅宗),也是李贽自身经过理论发展提升的结果和新的时代文化因素影响的体现产物。它重视情感表达的特色,与中国古典美学情理之辩中重情一极的发展线索一脉相承;它的“真心”、“真人”、“真文”对真实的强调,则是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道家美学中“法天贵真”思想的发展;建立在童心说基础上属于童心说美学体系的关于“发愤”的情感强度的美学主张,则是对司马迁以来的创作论思想的继承和改进。然而,继承和发展只是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价值所在,它的更为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在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各种思想元素之后,将他所继承发展的思想都发展和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得其中一些美学因素甚至的突破了原有的古典美学的和谐范畴,在某种意义上显示出了近代美学因素的性质。童心说重视个人作为审美主体的重要价值,强调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感及其合理表达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在个人和社会、情感和伦理关系中强调个人的主体意义与情感的独特价值。这种对传统美学思想在个人与社会、情感和伦理关系上的突破,就是童心说的超越性,也就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特征,在理论内容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童心”概念中的私心对道心的超越、强调“真情”的情感对伦理的超越、“发愤”所体现的情感强度对传统情感表现原则的超越。在其直接影响到的文艺实践中,则体现为对小说等新文体的美学价值的肯定。 《童心说》中提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李贽对于“心”的关注,始于他受到的将心作为自立自足本体的心学的影响,然而论其内涵本质,则更多地体现了禅宗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这里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既有禅宗“明心见性,了悟本心”的痕迹,又是受到道家见素抱朴思想启发的结果。李贽认为,只有在人的基本物质欲求的到满足的前提之下,人才可能以真诚、真实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各种事务。在他的观念体系中,“私心”是真心的前提和基础,这种思路一直延伸到了高举童心和真心的童心说中。“童心”的“私心”和“个体之心”的本质,体现了童心说美学思想在个人和社会,个人欲望和社会伦理关系上的超越性特征,即私心对道心的超越。童心说美学思想在个人和社会及伦理关系中强调个人的一极,显示出了个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断裂倾向,体现出了一种近代色彩。中国古代是“以血缘宗法纽带为特色,农业家庭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1],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血缘根基的强大力量将人连在一起,按照君臣、父子、夫妇的模式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个人从属于社会或群体,即这个人所属的家庭、宗族、阶层,个人的概念并不清晰,社会或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思想和欲望必须服从于社会和群体的利益和规范。李贽的童心说反映的就是“私心”对“道心”的反抗和胜利。在童心说美学思想中,代表个人情感欲望的“私心”被赋予了合理的地位,而代表血缘宗法社会的伦理价值的“道心”则被颠覆了,个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童心说强调了其中的一极——个人的“私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被质疑并最终打破,产生了断裂。而和谐,恰恰是作为古代的美的形态的狭义的美的本质特征:古代的美的形态是以和谐为标志的美(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班级:09国金(1)班姓名:詹茂开学号:0904020110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管理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包含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 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藏着的许多丰富哲学思想和道 理,对我国现代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借鉴意义。任何有效的管理都是 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之上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 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 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 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以促进我国现代管理的发展。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人为邦本”: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