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保罗_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_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_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_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克鲁格曼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通过揭示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他的观点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方向。

1.诺贝尔奖评委会给克鲁格曼的获奖评语是:

通过将规模经济融入清晰的一般均衡模型,克鲁格曼加深了我们对贸易决定因素和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解,他具有开拓性的研究体现在1979(a)和1980发表的关于新贸易理论的论文,以及1991(a)用新的方法研究经济地理学的论文。他与Helpman、Fujita和Venables 合写的著作展示了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2.学术贡献之一:规模经济导致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

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学家们如克鲁格曼(1979,1980),迪克希特和诺曼(1980,第9章)以及兰开斯特(1980),各自独立地形成了一些思想,即不存在要素禀赋差异的条件下,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是可以带来贸易的。在通往国际贸易理论革命性的新方法的道路上,是克鲁格曼首先给出了最明确和有力的证明。

1979年他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发表了名为“收益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文章,建立了一个严谨而精炼的模型,表明了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多样性是如何创造新的贸易的:每个产业都有许多企业,所有企业都生产有差异的产品(因此市场结构是张伯伦垄断竞争的),因为存在规模经济,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世界上各种花色品种的产品。各个国家只专业化生产同一组产品内的某些产品再进行产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品种。由于自产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所以,在同一产业内必然会出现双向国际贸易,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生产中存在着取之不尽的规模经济。因此,一个国家为世界市场专业化生产一种品牌的汽车,同时另一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另一种品牌的汽车是有益的。此时各国都得到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与各国都独自地为国内市场生产而不参与国际贸易相比,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程度的产品多样性将为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利。这就说明,国际贸易除了要素禀赋以外还有另一个渠道——由规模经济导致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

3.学术贡献之二:运输成本与贸易模式——本地市场效应

克鲁格曼于1980年在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发表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模式》一文,通过引入萨缪尔森式的冰山成本,扩展了他1979(a)的模型,对本地市场效应提供了严谨的证明,解释了早在1961年林德提出的为什么会有贸易格局偏好的问题。

规模经济使得每种异质产品的生产集中在一个国家再到国际市场上去交换,但哪个国家生产哪种产品呢?或者说,贸易量确定了,贸易的方向如何确定?克鲁格曼用一个本地市场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两个国家对产品的偏好有相当的不同,每个国家都会专业化生产在本国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那种产品,并且每个国家都会成为这种产品的净出口国;如果两国具有相同需求模式,那么较大的国家将会成为其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产品的净出口国。于是,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是由本国市场决定的:每个国家都倾向于出口其具有较大本国市场的产品。这篇文章的价值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不仅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同时也在经济地理理论方面,因为本地市场效应本身就是经济地理的重要特点。只要存在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就会激励企业接近大的市场,生产要素就会向大的市场集中。因为生产集中能实现规模经济,而定位于大的市场,运输成本也会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本地市场如果对某种

商品有特别大的需求偏好,就会吸引生产要素向本地集聚。因此本地市场效应可以导致新的经济地理格局。

4.学术贡献之三:规模报酬与新经济地理

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者们开始把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纳入区位和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对早期学者的口头分析给予精确解释并加入了新的重要的观点。这些工作形成了今天人们所说的新经济地理学或者空间经济学。许多研究人员为此做出了贡献,但最有影响力的贡献当属克鲁格曼。

克鲁格曼1991年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发表“规模报酬和经济地理”一文,通常被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尽管新经济地理学的种子早已能够在他1979年的文章中找到。

克鲁格曼在文章中建立了一个中心—外围模型,回答了为什么起初两个人口规模差不多的地区,一个地区的人口会向另一个地区流动,企业会迁移,最终一个地区变成了工业化的中心,另一个却成了农业外围地区?假设有两个地区,起初这两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差不多。但是,现在假定是,偶然地,这种均衡被人口流动打破,从而使一个地区人口略大于另一个。如果本地市场效应与实际工资的影响足够强大,最初人口变化的扰动将进一步刺激人口迁移到更大的区域。这将启动一个累积循环的过程,移民人口的增加和市场的规模再次扩大,从而进一步提高实际工资和刺激移民。特别是当运输成本下降到一个阀值时,集聚的力量会突然更加强大,出现集聚的“瞬间突变”。此时,新的均衡不再是原来的情况,区域性的不平等内生地形成,一个地区成了工业化的中心,另一个地区变成农业外围。但是,也有相反的力量。企业的大量迁移会导致当地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人口的大量迁徙必须有足够高的实际工资来维持,也会产生企业从中心向外分散的动机。因此,也有可能是走向一个分散的均衡,工业生产发生在这两个地区。这种情况是否发生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消费偏好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较低的运输成本、较大的规模经济和较大的制造品份额是维持集聚的条件。

克鲁格曼的分析使我们方便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经济地理是如何演化成中心—外围结构的,以及运输成本下降和技术的报酬递增是如何强化了这种趋势的。这些工作后来都出现在诺奖评委会特别提到的他与Fujita和Venables合著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和国际贸易》一书中。

从三个和尚没水吃到有水吃

从三个和尚没水吃到有水吃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一句中国俗语,它所反映的现象其实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1964年3月,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在凌晨3点的时候,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被一个杀人狂杀死。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附近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况和反复的呼救声,但没有一个人出来保护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给警察打电话。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异化与冷漠。 一、对这一现象的心理学解释: 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并没有认同这些说法。对于旁观者们的无动于衷,他们认为还有更好的解释。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他们专门为此进行了一项试验。他们寻找了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与一名假扮的癫痫病患者参加试验,让他们以一对一或四对一两种方式,保持远距离联系,相互间只使用对讲机通话。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交谈过程中,当假病人大呼救命时,在一对一通话的那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四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通过这个试验,人们对克尤公园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两位心理学家把它叫做“旁观者效应”。他们认为: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正是因为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旁观者可能更多的是在看其他观察者的反应。用该效应再来看一下媒体经常报道的“小孩落水事件: 旁观者甲本想下水救人,又有些犹豫,他在看其他目击者乙、丙等人的反应。转念一想:“这么多人都看到小孩子落水,总会有几位下去救险的,自己就不下去吧。”犹豫之间,小孩子被水吞没了。居然没人下水,甲不禁心里有些内疚。再一想,要责怪,要内疚,要负责任,也是和乙、丙等数十人分担,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走开了。就这样,一桩桩旁观者众多,却“见死不救”的事件产生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旁观者效应”,与人们一般以为的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之类的社会氛围或看客的冷漠等集体性格缺陷没有太大关系。 心理学家Ringelman是最早发现社会懈怠现象的。他让参加实验的工人用力拉绳子,并测他们的拉力。第一次,是让每个工人单独拉绳子;第二次是让三个一起拉;第三次让八个人一起拉。本来以为拉力会与人数增加的倍数而同样增加,但是,实验的结果却表明,单独拉绳子时,人均拉力是63公斤;三个人一起拉的时候,人均拉力是53公斤;八个人一起拉时,人均拉力是31公斤,不到单独拉时的一半。 另外一位心理学家,用大学生作为被试做的实验,进一步为社会懈怠的存在提供了证据。他让大学生们利用欢呼或鼓掌的形式来制造噪音,结果发现,每个人所制造的噪音随团体人数的增加而下降。 二、三个和尚没水喝之面面观 1、“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之公务员面试观-公务员考试 "为什么有的单位能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而有的单位则是三个和尚没水

保罗_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克鲁格曼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通过揭示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他的观点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方向。 1.诺贝尔奖评委会给克鲁格曼的获奖评语是: 通过将规模经济融入清晰的一般均衡模型,克鲁格曼加深了我们对贸易决定因素和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解,他具有开拓性的研究体现在1979(a)和1980发表的关于新贸易理论的论文,以及1991(a)用新的方法研究经济地理学的论文。他与Helpman、Fujita和Venables 合写的著作展示了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2.学术贡献之一:规模经济导致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 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学家们如克鲁格曼(1979,1980),迪克希特和诺曼(1980,第9章)以及兰开斯特(1980),各自独立地形成了一些思想,即不存在要素禀赋差异的条件下,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是可以带来贸易的。在通往国际贸易理论革命性的新方法的道路上,是克鲁格曼首先给出了最明确和有力的证明。 1979年他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发表了名为“收益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文章,建立了一个严谨而精炼的模型,表明了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多样性是如何创造新的贸易的:每个产业都有许多企业,所有企业都生产有差异的产品(因此市场结构是张伯伦垄断竞争的),因为存在规模经济,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世界上各种花色品种的产品。各个国家只专业化生产同一组产品内的某些产品再进行产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品种。由于自产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所以,在同一产业内必然会出现双向国际贸易,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生产中存在着取之不尽的规模经济。因此,一个国家为世界市场专业化生产一种品牌的汽车,同时另一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另一种品牌的汽车是有益的。此时各国都得到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与各国都独自地为国内市场生产而不参与国际贸易相比,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程度的产品多样性将为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利。这就说明,国际贸易除了要素禀赋以外还有另一个渠道——由规模经济导致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 3.学术贡献之二:运输成本与贸易模式——本地市场效应 克鲁格曼于1980年在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发表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模式》一文,通过引入萨缪尔森式的冰山成本,扩展了他1979(a)的模型,对本地市场效应提供了严谨的证明,解释了早在1961年林德提出的为什么会有贸易格局偏好的问题。 规模经济使得每种异质产品的生产集中在一个国家再到国际市场上去交换,但哪个国家生产哪种产品呢?或者说,贸易量确定了,贸易的方向如何确定?克鲁格曼用一个本地市场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两个国家对产品的偏好有相当的不同,每个国家都会专业化生产在本国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那种产品,并且每个国家都会成为这种产品的净出口国;如果两国具有相同需求模式,那么较大的国家将会成为其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产品的净出口国。于是,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是由本国市场决定的:每个国家都倾向于出口其具有较大本国市场的产品。这篇文章的价值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不仅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同时也在经济地理理论方面,因为本地市场效应本身就是经济地理的重要特点。只要存在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就会激励企业接近大的市场,生产要素就会向大的市场集中。因为生产集中能实现规模经济,而定位于大的市场,运输成本也会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本地市场如果对某种

六经气化学说

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 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论述了人身经络脏腑与六气标本中气相应的关系。历代医家对于阴阳标本中气理论的论述,对后学研究人体生理和治疗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2、《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创始人为清代张志聪与张令韶二人,而以张志聪为主。张氏将《内经》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与天人相应等理论用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如他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辩》中也指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强调三阳三阴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的观点。张氏论述了六气与六经病的关系,其曰:“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又指出“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也就是说张氏所说的六经病,早期大多是“气与气相感”的六经之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继则才从气分入于经络,但只是十之二三。 张氏认为人身之六气,内生于脏腑,外布于体表,“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胃金。”而后各循其经,分主所属皮部:太阳在背,阳明在胸,少阳在胁,太阴在腹,少阴在脐下,厥阴在季胁少腹之际。在六气中惟太阳之气不仅主皮部,还主通体。盖太阳之气外统一身之皮毛,内合五脏六腑,为肤表之第一层。六气运行于皮

近五年主要学术成就简介范本

近五年主要学术成就简介范本 范本一 利用同步辐射能谱研究凝聚态物理,特别是在探索***的机理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发现***的直接证据,理清它与***的关系,解决了一个该领域的主要问题;发现了***及其作为超导序参量的重要性;指出***作用不可忽略;发展光电子能谱和软x射线散射新技术,建成国内首个***仪。在“科学”、“自然”、“物理评论快报”等杂志发表论文25篇,被引940多次。 范本二 在***任职期间,主持神经系统网络形成和应用实验室,首次提出***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一系列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和***的新药。近五年共发表11篇期刊论文,多数刊登在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国际一流期刊。曾在数十种主要国际会议上做大会专题发言。 范本三 开展时滞系统鲁棒控制研究,降低控制器设计的保守性和脆弱性,解决非线性时滞系统递推控制器设计的***难题。提出基于参数辨识的***和***反馈控制器设计原理,克服辨识过程中对状态微分信号的依赖,揭示系统***时滞、***时滞和增益的解析关系。提出自适应时变参数设计方法,突破了***控制算法在高动态流量下的性能瓶颈问题。SCI收录50篇,他人引用145次,

EI收录71篇,专著1部。 范本四 在复杂制造系统的智能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的独创性研究。在模糊PID控制研究基础上,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多个复杂制造过程和系统;首次将***引入电子封装过程,在***创建了全球首个面向电子封装的***研究实验室,并已开发出***系统;在香港主持了17项科研项目,参与了国内4项科研(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论文20多篇。现任***副主编。 范本五 在我国开辟了***动力学和***动力学两个研究方向,首创国际领先水平的非对称***技术,首次提出***方面3个理论关系式和***安全评判准则,创建了吸能***设计和***安全评估方法。以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进步一等奖3项、发明专利1项,EI、SCI收录12篇。带领学术团队自主研建国际领先的***试验系统,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负责“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Ⅱ) 建设。 范本六 首次通过量子化学过渡态理论计算得到了有***的氧化化学动力学参数,发现了***氧化的新的反应通道,提出了迄今最全面的含***复杂系统反应模型;合作开发了电站锅炉“***”,据

曼瑟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

曼瑟?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 管清友 2012-12-25 15:38:40 来源:《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8期作者简介:管清友,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100732 内容提要: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本文将遵循这一脉络介绍奥尔森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并简要回顾中国学者对奥尔森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集体行动利益集团国家兴衰 一 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 1932~1998),1932年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1990年在马里兰大学创立了“体制改革与非正规部门研究中心”(IRIS),专门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进行研究。[1]主要论文有:“通向经济成功的一条暗道”,(1992,《市场经济在东欧的兴起》)、“专制、民主与发展”(1993,《美国政治学评论》)、“掉到地上的大面额钞票没人捡: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1996,《经济学展望杂志》)。他的主要论著有《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的兴衰探源》(1982年)、《权力与繁荣》(2000年,遗著)。主要的代表作就是:《集体行动的

逻辑》、《国家兴衰探源》和《权力与繁荣》(这三本书现在都有了中文译本)。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口心脏病突发去世。Yegor Gaidar 教授说,“在我们看来,像奥尔森这样的教授是无可替代的。人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看到奥尔森对经济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奥尔森的合作者之一Peter Murrell 教授也感慨地说,“我们怀念(奥尔森)奔涌的智慧”。[2]罗伯特?梭罗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说道:“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类似,认识其中一个就等于认识了全部。但曼瑟则不同,他别具一格。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奥尔森去世两周后《经济学家》杂志便发表了讣告,并在其遗像下配了一行说明词,把他称为“利益集团的鞭挞者”。这篇讣告同时说,如果奥尔森没有去世,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很可能会让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奥尔森去世两周年之际,《经济学家》杂志又发表专门文章,评介他的遗著《权力与繁荣》。该文的结束语是这样写的:“奥尔森是不可替代的,但有这样一部杰作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二 概言之,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1965)可以说是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奥尔森开创了与其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体行动经济学”。群体规模,搭便车,选择性刺激等范畴业已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国家的兴衰》(1982)则是他运用集体行动理论来解释国家之繁荣与萧条历史现象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他还进一步丰富了一些极有

科斯和诺斯的学术贡献

诺斯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用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新的对象。也就是说,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在其早期对远洋运输和美国国际收支所做的研究中,他与福格尔所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并驾齐驱,将新古典生产理论与经济史中所发现的数据结合起来。这种新的方法推动经济史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诺斯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利用产权理论来解释美国历史中制度变革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诺斯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权理论,分析西方世界最近两个世纪中工业化的更为一般的理论。其目的是探讨西方世界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内在联系、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趋势、经济发展对制度的内在要求。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诺斯开始总结他30多年研究经济史的经验,从中提炼出一些对经济学尤其是对新制度经济学有重要贡献的理论。 概括起来说,诺斯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第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诺斯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第三,作为经济学家的诺斯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地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诺斯通过对西方市场经济演变史的审视与分析,升华出制度变迁理论的思想,并以三大理论基石来构建他的分析框架。如他所述,“我研究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这一理论的基石是: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变化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为何人们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值得提出的是,诺斯在阐明上述分析框架的过程中,始终以成本—收益为分析工具,论证产权结构选择的合理性、国家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而这种分析使得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一)、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第一大理论支柱。诺斯认为有效率的产权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能否增长往往受到有无效率的产权的影响。有效率的产权之所以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的作用,因为一方面产权的基本功能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关,另一方面有效率的产权使经济系统具有激励机制。这种机制的激励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降低或减少费用;人们的预期收益得到保证;从整个社会来说,个人的投资收益充分接近于社会收益(在产权行使成本为0时,充分界定的产权使得个人的投资收益等于社会收益)。所以诺斯认为产权的界定、调整、变革、保护是必要的。 (二)、国家理论 国家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第二大理论支柱。诺斯对国家的看法集中体现在这一悖论中:“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对这一悖论的论证,诺斯是从国家与产权的关系上展开的。如果国家能够界定一套产权,提供一个经济地使用资源的框架,它就能促进全社会福利增加,推动经济增长,这就是国家契约论;如果国家界定一套产权,仅使权力集团的收益最大化,就不能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会造成人为的经济衰退,这就是国家掠夺论。那么,对国家存在的解释到底是契约论还是掠夺论呢?诺斯认为“尽管契约论解释了最初签订契约的得利,但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所以他把不全面的两种理论统一起来,用“暴力潜能”论解释国家的存在。为什么国家对经济发展起着双重作用呢?诺斯认为国家作为“经济人”提供服务有两个基本的目的: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道格拉斯·诺斯

曼瑟经济思想述评

曼瑟·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 【作者】管清友 【作者简介】管清友,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100732 【内容提要】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本文将遵循这一脉络介绍奥尔森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并简要回顾中国学者对奥尔森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摘要题】综述 【关键词】集体行动/利益集团/国家兴衰 【正文】 一 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 1932~1998),1932年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1990年在马里兰大学创立了“体制改革与非正规部门研究中心”(IRIS),专门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进行研究。[1]主要论文有:“通向经济成功的一条暗道”,(1992,《市场经济在东欧的兴起》)、“专制、民主与发展”(1993,《美国政治学评论》)、“掉到地上的大面额钞票没人捡: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1996,《经济学展望杂志》)。他的主要论著有《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的兴衰探源》(1982年)、《权力与繁荣》(2000年,遗著)。主要的代表作就是:《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兴衰探源》和《权力与繁荣》(这三本书现在都有了中文译本)。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口心脏病突发去世。Yegor Gaidar教授说,“在我们看来,像奥尔森这样的教授是无可替代的。人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看到奥尔森对经济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奥尔森的合作者之一Peter Murrell教授也感慨地说,“我们怀念(奥尔森)奔涌的智慧”。[2]罗伯特·梭罗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说道:“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类似,认识其中一个就等于认识了全部。但曼瑟则不同,他别具一格。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奥尔森去世两周后《经济学家》杂志便发表了讣告,并在其遗像下配了一行说明词,把他称为“利益集团的鞭挞者”。这篇讣告同时说,如果奥尔森没有去世,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很可能会让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奥尔森去世两周年之际,《经济学家》杂志又发表专门文章,评介他的遗著《权力与繁荣》。该文的结束语是这样写的:“奥尔森是不可替代的,但有这样一部杰作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二 概言之,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1965)可以说是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奥尔森开创了与其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体行动经济学”。群体规模,搭便车,选择性刺激等范畴业已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国家的兴衰》(1982)则是他运用集体行动理论来解释国家之繁荣与萧条历史现象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他还进一步丰富了一些极有价值之概念或命题的内容,比如共容利益(encompassing interests),分利集团以及个人理性并非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等。《权力与繁荣》(2000)通过引入政府权力于经济增长分析之中,说明了国家权力与私人权利、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繁荣程度。[3]解答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概念就是“分利联盟”,也就是我们讲的利益集团理论。所以,要了解

摩尔根

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和获得博士学位后的10多年里,摩尔根主要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1900年,孟德尔逝世16年后,他的遗传学说才又被人们重新发现。摩尔根也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到了遗传学领域。摩尔根起初很相信这些定律,因为它们是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的。但后来,许多问题使摩尔根越来越怀疑孟德尔的理论,他曾用白腹黄侧的家鼠与野生型杂交,得到的结果五花八门。但与此同时,德弗里斯的突变论却越来越使他感到满意,他开始用果蝇进行诱发突变的实验。他的实验室被同事戏称为"蝇室",里面除了几张旧桌子外,就是培养了千千万万只果蝇的几千个牛奶罐。1910年5月,他的妻子兼实验室的实验员发现了一只奇特的雄蝇,它的眼睛不像同胞姊妹那样是红色,而是白的。这显然是个突变体,注定会成为科学史上最著名的昆虫。这时摩尔根家里正好添了第三个孩子,当他去医院见他妻子时,他妻子的第一句话就是"那只白眼果蝇怎么样了?"他的第三个孩子长得很好,而那只白眼雄果蝇却长得很虚弱。摩尔根极为珍惜这只果蝇,将它装在瓶子里,睡觉时放在身旁,白天又带回实验室。它这样养精蓄锐,终于同一只正常的红眼雌蝇交配以后才死去,留下了突变基因,以后繁衍成一个大家系。 这个家系的子一代全是红眼的,显然红对白来说,表现为显性,正合孟德尔的实验结果,摩尔根不觉暗暗地吃了一惊。他又使子一代交配,结果发现了子二代中的红、白果蝇的比例正好是3:1,这也是孟德尔的研究结果,于是摩尔根对孟德尔更加佩服了。 摩尔根决心沿着这条线索追下去,看看动物到底是怎样遗传的。他进一步观察,发现子二代的白眼果蝇全是雄性,这说明性状(白)的性别(雄)的因子是连锁在一起的,而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由一变二,可见能够遗传性状,性别的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它通过细胞分裂一代代地传下去。 染色体就是基因的载体!摩尔根和他的学生还推算出了各种基因的染色体上的位置,并画出了果蝇的4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排列的位置图。基因学说从此诞生了,男女性别之谜也终于被揭开了。从此遗传学结束了空想时代,重大发现接踵而至,并成为20世纪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为此,摩尔根荣获了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他是霍普金斯大学、也是美国的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也是第二位因遗传学研究成果而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在霍普金斯大学读书和留校任教的岁月里,摩尔根始终保持着对生物学界进展的高度关注。当1900年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被重新发现后,不断有遗传学的新消息传到摩尔根的耳朵里。摩尔根一开始对孟德尔的学说和染色体理论表示怀疑。他提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生物的性别肯定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决定性别的基因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不论怎样回答,都会面对一个难以收拾的局面,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的两性个体比例是1:1,而不论性别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都不会得出这样的比例。为了检验孟德尔定律,摩尔根曾亲自做了实验,他用家鼠与野生老鼠杂交,得到的结果五花八门,根本无法用定律解释;而且,关于染色体上有基因的说法,当时还只是猜测,用猜测的理论来解释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坚持"一切通过实验"原则的摩尔根认为那是不可信的。怀疑归怀疑,摩尔根依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忙碌着。1908年,他开始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实验材料,研究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个人事迹 施焕中,男,1964年出生。1982年中专毕业参加工作,1986年大学二年级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现任广西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呼研所)所长。施焕中通 过10余年的努力,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以及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2004年荣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2004年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广西是在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直到今天,施焕中及 其同事的研究论文中的观测指标都属于一般综合医院临床检验科所能提供的常规检测项目。施焕中 善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准确选择切入角度,并在一般的科研条件下从事高质量的 科学研究。 施焕中首次证实白介素-5可直接趋化嗜酸粒细胞浸润到哮喘患者的呼吸道,并进一步将其激活

释放毒性蛋白,促使气道反应性增高从而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相关的研究成果 先后于1997年和1998年分别发表在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和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发表。截止2006年6月初,这两篇论文分别SCI杂志引用42次和80次。施焕中首次观察到嗜酸粒细胞能够从支气管腔内返回到粘膜组织,移行到局部引流淋巴结并定位于的T细胞区,将经过处理的抗原信息呈递给CD4 + T细胞,从而促使后者出现显著的增殖反应,最终激发Th2反应。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J Clin Invest等多种医学杂志上。相关文章至今被SCI杂志引用超过100次。 由于在嗜酸粒细胞呈递抗原的研究工作中有良好的学术积累,美国J Leukoc Biol邀请施焕中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撰写一篇综述。题为Eosinophils function as antigen-presenting cells的综述已经于2004年在该刊发表。近年来,施焕中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2篇,所发表的成果被SCI杂志引用320余次。 1 广西一名公务员因公干出差到美国洛杉矶,于2005年10月16日不幸突发脑出血,病情十分危急,经当地医生进行救治后仍未脱离危险。家属要求将患者运回国内继续治疗,医院将这一跨国 接运危重患者的任务交给施焕中。 在航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相当棘手:首先、患者自主呼吸必须全程使用人工呼吸机。呼吸机必 须额外使用氧气源,后者是飞行危险品。其次,本次使用的的民航飞机,不具备相应的医疗救治条 件。运送患者的生命固然重要,但其他数百名乘客的生命同样重要,绝对不能因为运送一名重病患

Mancur Olson

Mancur Olson Mar 5th 1998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Mancur Lloyd Olson, scourge of special interests, died on February 19th, aged 66 IN THE early 1950s, when travelling in Europe, Mancur Olson was puzzled why West Germany was blossoming economically, while Britain was floundering. Germany had lost the second world war, while Britain was a victor. The two countries were similar in many important ways. Why, then, the difference in performance? A decade later, in 1965, Mr Olson took his first step towards an answer. In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the book that has come to be regarded as his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s, he examined the incentives that lead people to band together and collude for advantage. Five motor-car companies could be induced to form a cartel or a lobbying group fairly easily, since each would reap a fifth of any gains from price increases or government subsidies. But organising 5m drivers to fight back was a hard task, because each driver could hope for a free ride on the efforts of the others, and none had much to gain personally by joining the group. The conclusion was striking. Narrow, self-serving groups had an inherent, though not insuperable, advantage over broad ones that worry about the well-being of society as a whole. How might that insight explain the fate of nations? In 1982, i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he offered an answer. In any human society, he said, parochial cartels and lobbies tend to accumulate over time, until they begin to sap a country’s economic vitality. A war or some other catastrophe sweeps away the choking undergrowth of pressure groups. This had happened in Germany and Japan, but not

名医经典医案导读

细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名医经典医案导读 原价:32.80元 作者:张栋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09123560 字数: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名老中医学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中医继承工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之成就,医案最著。”医案作为名医学术经验的重要载体,在历代中医学术传承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内容提要 《名医经典医案导读》精选了近现代名老中医的经典医案,这些医案,或是有名医对处方用药的独到发挥,或是体现了名医辨证论治造诣水平,或是对中医治法的活学活用。医案作为名医学术经验的重要载体,在

历代中医学术传承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医案,都能给读者以启发,可以说是拓展临证诊治思路,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的重要参考书,适合各级中医业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外感时病医案外感(刘惠民医案)感冒(章次公医案)风寒外束(章次公医案)挟湿感冒(黄少华医案)风温(赵绍琴医案)春温(赵绍琴医案)春温夹郁(张鹳一医案)凉遏(胃肠型感冒)(赵绍琴医案)寒凝(胃肠型感冒)(赵绍琴医案)冰伏(重感冒)(赵绍琴医案)伤寒表实证(刘渡舟医案)湿温(赵炯恒医案)夏季湿热(范仲明医案)暑温(李莲清医案)阳明温病(姚贞白医案)上呼吸道感染(胡建华医案)病毒性咽炎(胡建华医案)第2章内科医案咳嗽1(张之文医案)咳嗽2(黎炳南医案)咳嗽3(朱荩臣医案)咳嗽4(张之文医案)夜咳5(胡翘武医案)躁咳(潘龙田医案)久嗽(王祖贤医案)咳喘1(刘渡舟医案)咳喘2(龚士澄医案)咳喘3(李翰卿医案)咳喘4(王少华医案)咳喘5(刘渡舟医案)咳喘6(赵锡武医案)哮喘7(周仲瑛医案)哮喘8(董漱六医案)哮喘9(周仲瑛医案)哮喘10(胡建华医案)哮喘11(苏世屏医案)哮喘12(王焕禄医案)过敏性哮喘(周耀庭医案)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邵长荣医案)哮喘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胡建华医案)悬饮1(焦树德医案)悬饮2(池如勋医案)悬饮腑实(管光炜医案)胸憋咳逆(胡翘武医案)心悸1(连建伟医案)心悸2(伍炳彩医案)心悸(贫血待查)(赵绍琴医案)心动过缓(彭静山医案)心下满痛(张志豪医案)胸痛1(胡翘武医案)胸痛2(余发梓医案)胸痹1(万友生医案)胸痹2(陈瑞春医案)真心痛(高辉远医案)冠心病1(刘渡舟医案)冠心病2(张珍玉医案)高血压病(盛国荣医案)高血压病(朱良春医案)头痛1(陈苏生医案)头痛2(刘献琳医案)头痛3(钟耀奎医案)头痛4(陈苏生医案)头痛5(王祖贤医案)头痛6(周耀庭医案)头痛7(池如勋医案)头痛8(万有生医案)头痛9(三叉神经痛)(赵绍琴医案)头痛10(神经性头痛)(赵绍琴医案)风阳头痛(范文虎医案)头痛痰喘(秦伯未医案)风邪头痛(江克明医案)血管性头痛(胡建华医案)面神经麻痹(胡建华医案)眩晕1(乔保钧医案)眩晕2(胡建华医案)眩晕3(余发梓医案)中风1(裴一民医案)中风2(刘渡舟医案)中风3(颜乾麟医案)出血性卒中(邓铁涛医案)蛛网

交易行动理论(1)

第三章交易/行动理论 本章重点:行动理性选择与社会秩序生成 本章难点:能动性与结构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交易/行动理论的主要论点,理解其与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的理论关联和争辩 教学内容: (一)主要论点 行动(action)与行为(behavior) 现代西方哲学有一个专门领域,叫做“行动哲学”(philosophy of action),而“行动”和“行为”之间的区分,被认为是“行动哲学”的基本前提。行动哲学是在后期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一个哲学分支;研究这个分支的学者的一个基本共识,是认为“行动”(action)和“行为”(behavior)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 1、行动当然是行为,而行为,如果没有意向性的话,就不是行动。课堂上学生打喷嚏,通常只是一种行为;但课堂上学生吹口哨,通常就是一种行动。当然,有同学会假装打喷嚏,也有同学会不自觉地发出口哨声音出来。但我们都知道假装打喷嚏不等于真的打喷嚏,不自觉发出口哨声音,也不等于吹口哨。“意向性”在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中都是重要概念,两者都把“意向性”理解为“心智指向某物的能力” 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于1971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作了一个系列演讲,其中第一讲第一节的标题就是“行为与行动的区别”(Verhalten versus Handeln/Behavior versus action)。在哈贝马斯后来的许多著作中,行为与行动的区别也是一个根本的区别。哈贝马斯在肯定行动与行为的区别在于行动的意向性的同时,强调行动的意向性特点与行动的遵守规则的特点有密切联系,因为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同一性”,而意义的同一性则依赖于规则的主体间有效性。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有一条著名论证,说人们是不可能独自地遵守规则的:“以为[自己]在遵从规则并不是遵从规则。因此不可能…私自?遵从规则;否则以为自己在遵从规则就同遵从规则成为同一回事了。哈贝马斯把这个论据拿过来,用来论证这样一个观点:既然行动的意向性特点与行动的遵守规则的特点有密切联系,既然遵守规则是不可能私下地遵守的,那么,人类行动从一开始就只有在一个主体间网络当中才有意义,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与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密切相关。 理性选择,经济学的人 “理性选择理论”所讲的“理性”就是解释个人有目的的行动与其所可能达到的结果之间的联系的工具性理性。一般认为,理性选择范式的基本理论包括:①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②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③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④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理性选择可以概括为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什么是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是个人为主导而非社会为主导。 “理性”一词亦为舶来品,在西方哲学语境中有着丰富多变的涵义,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斯多葛学派、柏拉图到尼采、康德、黑格尔等都对“理性”有深刻而不同的洞见,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所要探讨的“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理性”主要是指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因此,要谈这个“理性”,定绕不开马克斯·韦伯。在社会学理论中,韦伯代表的“理解社会学”路线与迪尔凯姆代表的“实证社会学”路线是两大主要流派,体现在方法论上则为“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对峙。韦伯对社会学曾下定义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 由此观之,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到人的行动上面。韦伯区分了四种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①目的合理性行动(也称工具合理性行动);②价值合理性行动;

三个庙、三个和尚、三种办法管理学案例分析

三个和尚,头脑风暴,观点碰撞 三个庙、三个和尚、三种办法 有一名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今,这三个观点过时了。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 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协作的办法,也叫“机制创新”。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了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 由三个和尚没水喝,到三个和尚通过不同的办法达到共同的目的,关键在于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发扬了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给我们新的启发。 三个和尚挑水衍生案例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 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

钱学森主要学术贡献

钱学森主要学术贡献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 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 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