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文化艺术图片

日本文化艺术图片

日本文化艺术图片
日本文化艺术图片

一.流源

二. 雕塑

三.大和绘

四.雅乐

五.能乐

八.花道

为什么不少日本电影演员的表演都相对比较夸张

为什么不少日本电影演员的表演都相对比较夸张? 【yolfilm的回答(284票)】: - 日本演员的演技,跟他们的生态环境是离不开关系的。 一、 首先,日本(包括韩国),媒体圈是以经纪公司为大,很多演员都是领月薪的,生死存活,全凭经纪公司的支持和扶助。作为演员,除非少数特例,不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都有起伏。尤其是小演员养成的阶段,没有那么多的电影电视机会,只能靠剧场演出存活。 在日本,剧场演出一直常盛不衰,那个生态是很健全的,演员只要服从公司安排,总有表演机会,总有一碗饭吃。(前提是你有经纪公司签约)。 长久的舞台演出,造成很多演员身上,都有一股浓厚的「剧场化表演习惯」,日本国人自己见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二、 这些年,在中国当红的日剧,都有点「疯狂」的元素在里面,例子原谅我不多举证了,就是一个正常的戏,比如「神探伽利略」,主角(福山雅治)演技正常,可他的实验室里,都要配个演技夸张的助手(栗林宏美),这其实就是为了戏剧效果。

真的看多了日剧(包括电影和电视),其实,全部用平和、正常的表演方式,完成全部演出的表演,还是有很多。多到不可胜数。(其中最著名的,是以「拘谨美学」传世的「小津安二郎」。) 从这一点上来看,剧目的品类,导演对角色的设计,主配角表演的刻意差异化,等等等等,有太多的理由,也是造成这种「夸张表演」的偌大原因。 三、 题目所提的「图书馆战争」,那是科幻品类的轻小说,先有漫画(2007),再有动画(2008),最后出来电影(2013),还有广播。它的属性,以及系列衍生物的出现,已经决定了这样的作品,不可能正经到哪去。 极夸张的表演,说穿了,就是我说的「日本疯狂表演」的第三个源头:也就是「动漫的影响」。 因为日本是地球上,最爱看动漫的民族,从浮世绘的传统,到现代的大量动漫作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耳溽目染下,现代影视真人作品,被浮世绘、动漫式的夸张元素浸润,也是一种文化上,民族学上,社会学上的必然。 四、 说到底,夸张式的表演,不见得是日本影视作品的耻辱,往好处想,那是他们大和民族的坚实遗产。 用「包含的态度」去欣赏,也能看出日本人的真性情(以及

日本传统节日简介

日本传统节日简介 日本人认为"真正的日本"体现在节日中.虽然几个世纪以来受到西方影响,节日上的仪式,风俗,食物,饮品,服装,饰品,音乐及舞蹈还是会让人想起日本独特的文化特征.节日会为日本之行增添地方色彩和无限乐趣.有些节日场面盛大华丽,游行队伍中有艺妓和武士;其他节日,尤其是佛教节日,如孟兰盆节,悼念故去的人(在日本并不意味着晦气).许多节日以集市的形式出售食品,糖果,护身符,植物以及廉价玩具.如果大家打算赶好多节日,一定要记住旅店床位也许十分紧张.日本有几百个节日下面,小草为大家例举一些日本各地的重要节日!当然,只是简单介绍而已哦 全民节日 1月 成人节 (第二个周一).当年满20岁的人都可以拥有这个节日!青年人通常身穿正式的服装去游览观光(主要是神社和寺院) 2月 春分节 (2月3日或4日)标志冬天的最后一天.许多神社和寺院举行传统庆祝活动,而后经常有扮成恶魔和诸神的演员进行表演. 3月 女儿节也叫偶人节或桃花节(3月1日-4日).这是女孩子的节日;日本人家里搭起专门的小棚子,上面摆着偶人,代表天皇,皇后以及皇宫随从. 4月 赏花同事,朋友,亲友在盛开的樱花树下野餐,其乐融融. 花节全国的寺院共同庆祝佛主的诞辰 8月 孟兰盆节(8月中旬)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同时也是暑假的开始,同时也是暑假的开始.各地庆祝方式不同,著名的活动有孟兰盆舞,壮观的焰火,以及在河边用小纸船放蜡烛(每支蜡烛代表一个灵魂) 11月 七五三节(11月15日).全国年龄为7岁,5岁,3岁的孩子身穿华丽的传统服装,到神道神社参加祈福仪式.

东京 1月 出初式 (1月6日)消防队员们穿着某个时代的服装,沿着东京湾的晴海街游行在竹子梯子的顶端表演精彩的特技 5月 三社祭(5月17日左右).人们穿着某个时代的服装拥挤在浅草区的大街小巷. 6月 山王祭 (每年6月10日-16日).在日枝神社举行.每相隔一年,僧侣们会骑马,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沿着浅草去主要街道游行. 7月 焰火节(7月最后一个周六)在浅草区的隅田川上举行.这是日本最盛大的焰火表演哦 11月 酉市 (11月中旬之前,每年时间不同)浅草区鹫神社和新宿区花园神社的夜市.夜市上出售装饰精美的竹耙子(祈求众神保佑多多赚钱)街上有精彩的通宵晚会,还有摊位出售酒,面条和叉烧肉. 12月 板羽市 (12月17-19日)这是千僧寺庆祝节日的通宵夜市.夜市上出售板羽球和用木刻印染的精美布料 东京周边名胜 4月 镰仓节(4月第二个周日到第三个周日).集中在鹤冈的八幡宫,节日上的舞蹈和古代武士游行队伍非常富有特色.佩带武士勋章的弓箭手骑在马上格外引人注目. 5月 千人游行(5月17-18日)节日在日光的东照宫到达高潮.场面壮观,1000人穿着武士盔甲游行 9月

民俗文化在现代日本能剧中的应用

民俗艺术在现代日本能剧中的应用 能剧(Noh)在日本的古典舞台艺术中,格调甚高,极受推崇,是日本独有的音乐戏剧,是将舞蹈、音乐、诗歌、戏剧等艺术混合的一种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舞台艺术。能剧出现于南北朝时期(1336—1392)。早在10世纪后,日本从中国输入“散乐”,促进了日本杂艺的发展。12世纪末,每当宫廷庆典或各大寺院举行法会,总要举行演艺大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剧“猿乐能”,后简称为“能”。曲子的结构并不重视旋律的多样变化,而以序、破、急的形式为格。能剧是幽玄美(优雅的美)最好的代表,其着眼点在幽玄的歌舞,主角几乎都是幽魂,因此情节都是叙述已经完结的人生,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戏剧。能剧的动作非常缓慢简单,但是每一个动作都能表现出复杂的感情。

表演者是 扮演一种 叙述故事 的角色,能 剧中的对 话极少,动 作、音乐都只是个大概象征,其中几无事件的发生,表演者多是以某种形式的譬喻来表达具体的概念,故必需对日本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知,才能明了表演者所表达的内容。能剧的演出以捕捉意境或情感的精髓为目标,一段情节往往费时长久,精采的部份则出以极端特定风格化的静止姿势与体态。演出时的举手投足、吐气语调等都遵照既定规则。乐团主司配乐,并且控制每个姿态持续的时间。能剧是世界上剧场条件最经细心控制的表演方式之一,从表演者走路方法到持扇方式都有严格,13世纪圣德太子大化革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全面学习唐文化的道路,引进了唐朝的礼法,儒教文化教曰:“始于礼,止与礼,”能剧深受礼法的影响而产生一种繁缛典礼或仪式的总体效果。能剧的表演中,面具是非常 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具对于能乐者,有如武士刀对于武士,面具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17239825.html, 日 本 研 究二○○三年第一期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江丽珠 歌舞伎是日本民族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既有优美的舞蹈表演,又有悦耳的念、唱和音乐伴奏。歌舞伎本有“狂欢乱舞”之意,因最早的歌舞伎表演并无舞台,只是在广庭大众面前纵情乱舞。后屡经艺术改良,才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舞台表演剧种。 相传,歌舞伎最早出现于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前后。当时,有一位名叫阿国的女性,为募捐修建出云大庙的资金,在京都街头舞蹈唱歌。阿国色艺双全,舞姿优美。观众为之陶醉,也情不自禁地纷纷随之翩翩起舞。最初的歌舞伎,皆由女性演员表演。一些女艺人,模仿阿国的舞姿,纵情载歌载舞,被称为“女歌舞伎”。1629年,政府当局指责歌舞伎卖弄姿色,禁止其演出。取而代之的是“若众歌舞伎”,由一些俊美少年组成舞蹈团,男扮女装表演。后仍被政府当局以有伤风化的借口,再加禁止。直到1652年,演员们把头发饰成武士发型,并将单纯的舞蹈表演,丰富为有说有唱的形式,歌舞伎才被允许公演。在17世纪末的元禄时代,歌舞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几位专门编写歌舞伎脚本的名作家,如近松门左卫门、中村传七等。此时的歌舞伎,按内容划分,有“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多以爱情为主,“武戏”则多以为父报仇、为君雪恨为重。1700年左右,歌舞伎已形成了市川团十郎系、松本幸四郎系、中村歌右门系、尾上菊五郎系、片冈仁右卫门系、市川左团系六大派系。歌舞伎的经典名作有《忠臣藏》、《镜狮子》等。《忠臣藏》由木偶剧移植而来,根据一个为君复仇的真实故事改编写成,表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冲突和较量。《镜狮子》是一出舞剧,由“能乐”移植而来。剧中,演员在前半场扮演温柔可爱的姑娘,舞姿优美妩媚;后半场则以象征性装扮表现传说中的狮子,舞蹈粗犷奔放,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无论在古代日本,还是在近现代日本,歌舞伎都成为日本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尽管歌舞伎具有浓郁的日本情调,但却与中国文化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日本书纪》记载:“百济人味摩之归化曰,学于吴(中国),得伎乐舞。则安置樱井,而集少年,令习伎乐舞”。693年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踏歌之技》,以及中国南北朝的《代面》、《踏摇娘》和唐代的《参军戏》,均对日本歌舞伎有深刻的影响。歌舞伎的演奏乐器,也多由中国传去。歌舞伎的有些演唱腔调,甚至颇象中国的昆曲。歌舞伎著名传统剧目《双蝶道成寺》的故事情节,类似中国的《白蛇传》。舞剧《镜狮子》中的狮子,是理想中的美好象征。日本人传说这只狮子生活在中国山西五台山,那里风景优美,终年花开蝶舞。对于日本歌舞伎深受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日本著名的歌舞伎大师市川猿之助曾感慨地说:“京剧和歌舞伎从古以来就有很深的姻缘。”因而,当他1955年率歌舞伎团来华访问演出时,受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歌舞伎是中日文化艺术交流的一朵绚丽奇葩。 (责任编辑 崔新京) — 06—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中国传入日本的格斗运动。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 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合气道原来只是一种用于练习“形式”的运动,其基本理念是对于力量不采用力量进行对抗。与柔道和空手道等运动相比,没有粗野感的合气道作为一种精神锻炼和健身运动,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欢迎。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 毛笔抄录经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寿司是以生鱼片【刺身(さしみ)】、生虾、生鱼粉等为原料,配以精白米饭、醋、海鲜、辣根等,捏成饭团后食用的一种食物。寿司的种类很多,不下数百种,各地区的寿司也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是先用米饭加醋调制,再包卷鱼、肉、蛋类,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鱼寿司时,饮日本绿茶或清酒,别有一番风 味。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 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 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古坟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劳动力,坟内陪葬有镜、剑、勾玉等精致工艺品,象征着死者生前拥有强大权力。这与一般民众死后的简易安葬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而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所谓“归化人”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期末整理完全版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 往届考题整理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马玉玲 1100012805

/* ********************* 比较题整理 ********************* */ 1.绳纹火焰式陶塑 & 弥生陶罐 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是绳文时代的雕塑;右图是弥生陶罐,诞生于弥生时代。 绳纹陶塑存在量块的堆积,用绳纹的装饰体现美感,不具稳定性、均衡性,它体现丰富的想象力,具 非写实性、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重实用性,仅用器形本身线条展示造型美,有稳定性、均衡性。 两者的不同体现出陶制品对其时代环境的适应,也印证日本文化从本土源起到吸收外来文化的轨迹。 绳纹时代日本人过着采集、捕捞的群居生活,对实用性需求不高,且原初艺术对自然存有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故造型显示出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传自农耕文化的亚洲大陆,注重实用,适应农耕文化和进步的生产生活需求。 2.绳纹火焰式陶塑 & 仰韶陶瓶 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日本绳文时代雕塑;右图是仰韶陶瓶,诞生于同时代中国大陆。 绳纹陶塑凭借想象制造而成,有粗糙的大块装饰,有浓厚的主观性和观念性,明显缺少稳定性和均衡 性;仰韶陶瓶模仿自然物质加工的器皿制成,具稳定性和均衡性,更实用。 两者的不同反映当时日本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生活形态和文化意识。绳纹陶塑缺少对自然物体的模仿, 体现日本原初艺术对自然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当时日本尚未进入农耕文明,对器具要求不高。而仰韶陶瓶所展示的实用性理念更适合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

3.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 & 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 左图为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右图为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 鉴真干漆佛像采用泥塑干漆像技术制作,重量轻、不易裂、易搬动,是日本引进、模仿大陆雕塑艺术 的标志性成果;阿弥陀拼装木佛像采用拼装木雕法制成,既防干裂又可流水作业;佛像神态安详、纹饰华丽,表现日本人崇尚的优美圆满的阿弥陀极乐世界,宣告着日本民族风格雕塑艺术的成立。(中国影响/ 日本独特) 这反映了日本雕塑艺术经历了从对大陆文化的模仿—咀嚼—融合—自我创新的过程,印证了日本文化 艺术对外来文化的大量吸收。 4.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 & 青州石佛像:韩小华造弥勒佛 左图为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右图为中国青州石佛像:韩小华造弥勒佛。 韩小华造弥勒佛为半浮雕石刻,采用切凿式制作方法;而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为铜制,采用浇灌式制 作方法。后者本可以方便地塑造佛的独立、立体的形象,但仍做成半浮雕式,可能是对大陆连体佛像的模仿。 两者的不同印证了日本雕塑艺术体系对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雕塑文化)模仿和吸收的历史过程。

日本一些有趣的文化

木偶人日本人称“考凯喜”是日本传统工艺品之一。日本人很喜欢木偶人,所以经常把它作为礼品互相赠送。中国朋友也有人收到过木偶人,但有人不知其经历,不解日本朋友为何赠送一个“木头疙瘩”。 日本木偶人的发祥地于宫城县鸣子町。在鸣子町的街道两旁的很多商店里摆满了木偶人,专门出售木偶人的商店门口矗立着巨大的、有两层楼房那么高的木偶人。商店本身就是木偶人作坊,里面有工匠正在创作,所以不少商店前高挂着“请看制作木偶人的实地表演”的宣传标语。听说鸣子町有木偶人制作师傅70多人,每年能制作15000多个木偶人。在鸣子町的木偶人馆里的木偶人琳琅满目,有大有小,有粗有细,神色服饰,各不相同。共有三个展室,一个木偶人文献室。据介绍,展品多是木偶人收藏家奉献的。其中部分展品是由木偶派生来的玩具。展览室中央有几名妇女出售木偶人,购买者不少,这说明木偶人在日本是受人欢迎的工艺品之一。为进一步发展木偶人工艺,鸣子町每年9月7-8日举办“全国木偶人祭”,届时交流经验,各地木偶人师傅向展馆奉献自己的得意作品。据介绍,木偶人是用枫树、齐椁果树的木材制作的。先选好制作木偶人的材料。每年十月末把树砍倒,在山上放置月余,让水分蒸发掉,后切成180公分长的木材,嗣后运到厂房,到第二年三月,便可使用。制作木偶人时,在根据要制作的木偶人的大小,把木材锯成小段。先做圆头或圆筒,后用铇子和磨具磨光、上彩、描绘,几乎都是手工操作。制作木偶人最难的是画脸部五官,特别是木偶人的眼睛,必须一笔画出。眼睛赋予木偶人生命,也表现出师傅的个性。 木偶人为什么诞生在日本东北呢?这的确也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任何

事物的诞生、成长、发展,都与环境有关。木偶人的诞生地宫城县鸣子町是温泉圣地,坐落在鸣子峡的山谷中,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木材资源丰富,所以盛产木盆、木碗、木勺等木器。其技术有千年以上历史,木偶人就是在木制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上日本东北地方农闲时间长,有条件在家从事工艺品的生产。东北木偶人具有朴素大方、表情集中的特点。也可说很好的反映了日本东北人的个性,符合东北的自然风土。 日本木偶人分十大系统: 1 鸣子系(宫城县),特点是头可转动,而且发出啾啾的声音。 2 花卷系(岩手县),头可动,无彩色。 3 温汤系(青森县),色彩鲜艳,受东北著名祭祀“睡猪”的影响。 4 木地山系(秋田县),身体向前倾倒。 5 肘折系(山形县),头大,身大,呈黄色,好看。 6 藏王系(山形县),头大,体大,有稳重感,色彩灿烂豪华。 7 土汤系(福岛县),头小,身细,头顶画有黑蛇。 8 山形、作并系(山形),头大,体大。 9 弥治郎系(宫城县),头比身大,头顶画有两三条黑线。 10 远刈系(宫城县),头大身小。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木偶人艺术也有不少发展,特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创造出不少新花样,人们称它们为“创造木偶人”、“近代木偶人”。为区别那些新型木偶人,所以称那些老方法制造的木偶人为“传统木偶人”。当前,木偶人有六十多种。不仅东北的孩子们喜欢木偶人,其他地方的孩子们也喜欢。有的买各式各样的木偶人装饰在加重,仔细欣赏、琢磨,确

日本传统的戏剧与曲艺

日本传统的戏剧与曲艺 歌 舞 伎 ?歌舞伎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戏剧。“歌舞伎”的“伎”,具有双层含义: “艺妓”和“技艺”。在歌舞伎出现的早期,“艺妓”的含义更多一些,渐渐的,“技艺”更为人们所强调。 ?2005年,歌舞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舞伎踊 ?庆长八年(1603),出云(现岛根县东部)大社的女巫“阿国”,为募集修复大社神殿的资金,来到京都,开始表演“念佛踊”(佛教僧侣为教化民众而发展出特殊的布教舞蹈)。她身着华丽衣裳,腰佩长刀短剑,扮演街上的轻浮游侠,与男性扮演的茶屋女调情嬉戏,言谈举止颇带色情。这种令人耳目一新、感官刺激强烈、贴近庶民生活的新潮表演颇受观众喜爱,演出大获成功。后人称之为“歌舞伎踊”。 游女歌舞伎 ?由妓院老板组织娼妓表演的团体歌舞伎。演出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妓女, 以二、三十人为一组粉墨登场,依次表演自己最擅长的技艺。这种表演无疑具有广告的性质,却同样是赚尽人气。她们开始组成艺团在各地巡回演出。宽永六年(1629),幕府认为“游女歌舞伎”有伤风败俗之嫌,禁止其继续演出。 若众歌舞伎 ?表演者为由美少年(稚儿)和美青年(若众)组成的团体。他们梳起刘海, 男扮女装,表演舞蹈和危险的杂技。更让观众感兴趣的,还是这些美少年们展现的非男非女的中性美。演出结束后,观众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少年叫到身边,一些有地位的武士甚至随意将他们带回宅弟,行有伤风俗之事。而且,演员还常与观众发生恋情,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无疑不利于幕府构筑封建秩序。1652年,“若众歌舞伎”被禁止。 野郎歌舞伎 ?然而,此时的歌舞伎已成为当时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幕府的禁令 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第二年,即1653年,幕府就取消了禁令。条件是,演出者要将前发剃成成年男子的发型,而且,演出形式必须是模仿剧。从此,歌舞伎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和妖艳舞蹈蛊惑观众的做法,增加了“狂言”的念白剧情,划分了男女角色,增设了舞台的引幕,创造了歌舞伎剧场的花道原型。歌舞伎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情节复杂、场景宏大的民族戏剧。 ?元禄时代(1688-1703),歌舞伎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快速成长期。表现在: 在戏剧文学上,出现了专门编写歌舞伎脚本的名作家;完善了演出剧本的文学形式。在艺术风格上,确立了“和事”和“荒事”两大流派。“和事”歌舞伎的表演文雅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图片索引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图片索引 00812091地质学基地班刘拓 A 阿国歌舞伎353 B 《柏木临终图》76 伴奏台375 “避祟”大花伞294 别格戏《翁》141 冰川神社“镇花舞”294 不均齐之美276 C 蚕茧花299 残月庭前茶庭210 藏于日本正仓院的药饼229 插写《源氏物语绘卷》88 茶室内部239 禅画六祖截竹图270 禅画圆相图270 禅语本来无一物268 尘穴238 《吹哨的美人》345

从拜殿上看神木200 D 打扫茶庭237 大瘪见面136 大星由良之助握着沾有主公鲜血的刀,发誓要为主公报仇368 德兵卫被九平次诬陷,却无法辩解373 德兵卫从蛤蟆模型中现身380 德兵味和阿初选择曾根崎的树林作为情死的场所373 点薄茶228 点好的浓茶246 点浓茶227 《东游》组曲48 东洲斋写乐《大童山》342 独坐观念267 E 二代歌川广重《美术馆》343 二代歌川利国《出门》338 《二世大谷鬼次之奴江户兵卫》346 F 法隆寺藏48尊小金铜佛像24 梵高临摹作品《怒放的梅花》333 飞鸟金铜佛像(法隆寺)23

飞石207 辅助人员帮助演员换装383 《父子相对图》75 G 干漆阿修罗佛像兴福寺27 干漆鉴真佛像唐招提寺27 高底鞋351 歌川芳国《霞关道》344 歌川广重《东海道之鞠子》342 歌川国芳《吉原群舞》340 歌川国贞《蚊帐里》338 葛饰北斋《凯风快晴》334 古坟陶俑《弹琴女》21 古坟陶俑《戏鹰武士》22 关守石208 管弦演奏57 管弦乐器配置57 《光源氏抱子图》77 《光源氏探望女三宫图》78 《光源氏探望紫上图》79 鬼戏《石桥》145 桂离宫表门216

日本艺术特点之我见

日本艺术特点之我见 日本文化艺术,由于其自身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海洋性文化物质。从人文思想的方面出发,我个人对日本艺术的特有品质有经下几点认识。 首先,日本艺术具有孤独与交流共存的特点,在日本的各类艺术表现形式中,常常带有着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因参与的人数而定,它是一种心灵上的孤独感,如在花道艺术中,每个艺术造型总是以单个形象展示在人的面前,是单个花瓶与几束花枝的配成,它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出现的。另一方面,这种寂静的孤独并不是绝对的,是含有交流的,正如茶道中虽有“无言礼”,但并不意味着人们感情之间的隔绝。同时在日本的文化艺术中,这种交流的方面也是全面的——陉有人与人的交流,又有人与自然、人与神的交流,更有人与自我的交流。只是这各种形式的交流往往是以安详、平和的方式进行的,就像观赏雅乐时,乐曲从日常空间中发生,将人们的精神带入到抽象之中,而人们感到的则是清闲和飘逸。因此说,日本艺术中的这种孤独与交流是相互融合的,它重点强调了人们的心理活动。 同时,日本的艺术还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夸张与克制的结合。这一点尤其反映在戏剧和绘画艺术上,日本艺术中带有许多夸张的成分,雕塑中的绳纹陶器,绘画中的浮世绘艺术,戏剧中的狂言,甚至像能剧中的各类面具等等。它们在审美特征上都表现了非常热烈,随性的气质,是人性的自然表达。但同时,这些夸张的手法并不是最终目的,以狂言为例,在其夸张、直白的舞台表演后,隐藏的是对人的自省,对人类愚性的揭露,显示出的是对自身精神的克制,可以说,夸张的外表是为了引出内省与体悟,而克制的精神则为夸张的手法引导了方向。 以上两点便是我个人对日本文化内涵的一点浅识,可以是,日本文化艺术的个性就是追求形美与精神美的结合,追求感性和理性的协调。 日本艺术特点之我见 在我看来,日本是在不断地接受外来的文明艺术,并将它们消化为自己所用,最后又有自己的创造。我惊叹于日本艺术是那样包容,却同时也感叹于日本本土的原初文明又造就了日本最终的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这点,我认为是日本艺术的最大特点。 从冰河世纪结束后,海平面上升,日本与大陆分离,从此,日本就开始孕育自己的独特性。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日本的管理艺术

日本的管理艺术 (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 一、作者简介 《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合著。 理查德·帕斯卡尔(Richard Tanner Pascale), 是牛津大学的协同院士,也是圣塔菲研究中心(Santa Fe Institute)的访问学者。曾任教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所达二十年之久,全球首屈一指的企业顾问、畅销书作者,也是备受敬重的学者。帕斯卡尔博士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日本的管理艺术》的合著人,也是《刀口上的管理》(Managing on the Edge)一书的作者。帕斯卡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所发表的文章《禅与管理艺术》(Zen and the Art ofManagement)荣获麦肯锡奖。他曾与数十位财富杂志五百大公司的执行官及最高经营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组织转型。 安东尼·阿索思(Anthony G·Athos)曾任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一九八二年辞职后,全時間投入辅导高层经理人。阿索思以教学出色著称,与帕斯卡尔(Richard Pascale)合著《日本的管理艺术》(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 二、书背景介绍 企业文化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是美国的一些管理学家总结日本管理经验之后提出来的。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人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他于1981年出版了自己对日本企业的研究成果《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在这本书里,他提出: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它们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一观点引起了管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事企业文化的研究。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美国又连续出版了三本企业文化的专著——《日本的管理艺术》、《企业文化》和《追求卓越》,连同威廉.大内的著作一并构成了所谓的“企业文化新潮四重奏”。 七十年代以来,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越来越严重的竞争,对此帕斯卡尔和阿索斯两位教授花了几年的时间,调查了三十四个美国和日本公司,分析比较了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他们提出: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方面,美日之间的差别在于:美国人更重视管理中的“硬”因素和“硬”技术,而日本人则比较重视管理中的“软”因素和“软”技术。并从中总结出管理中的七个要素——崇高目标、战略、结构、制度、才能、风格和人员,论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这七个要素的英文写法中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称为“7S”要素。相比之下,在美国企业管理中比较重视前三个“硬S”即战略、结构、制度,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则比较重视后四个“软S”,即人员、作风、技能和最高目标。为此,日本的管理能在

浅谈日本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论文 课题名称:浅谈日本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学生姓名:张婉宁洪敏何琪媛戴安琪 院别:美术学院 专业:美术学 指导教师:刘乃芳

浅谈日本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目录: 一、摘要 二、第1章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 1、1.1 战后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 2、1.2 日本平面设计快速发展时期 三、第2章日本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1、2.1 禅宗 2、2.2 武士、艺妓 3、2.3传统绘画 4、2.4传统名俗 四、结论

摘要 在当今的世界,平面设计的风格越来越注重对于本土文化的运用。通过对本土文化内涵的探索,继承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从而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对于当代平面设计师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在设计与审美日益同化的今天,日本的现代设计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设计强国中独树一帜,甚至成为代表东方设计体系的代言人。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日本传统文化的禅宗观念、武士、艺妓以及传统名俗和绘画等方面对进行简要分析并指出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在日本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字:日本平面设计传统文化

第1章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 19世纪中后期,日本一直在致力于对外的领土扩张,使之经济、设计发展一直处于缓和停滞状态,所以日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其设计得到真正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在朝鲜战争之后。 1.1 战后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 战后的日本,在经济上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助,使得日本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面向世界方面,日本为了更好的在世界市场上立足,采取了走世界认同的国际形象以及国际主义风格的平面设计形式,争求在其中得到广泛了解。在面向国内方面,日本则采取了符合本民族传统审美观的设计形式,主要依据传统方式,特别是采取汉字作为设计的构思依据。 1.2 日本平面设计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20世纪40、50年代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采取走向世界的发展模式。日本人很擅长学习,不管是在经济还是在文化方面,就像他们曾在中国唐代时期全盘吸收汉字而发展出自己的文字那样,在日本现代设计的开端,他们也全盘接受了欧美现代设计的成果,把欧洲设计的式样完全照搬过来。日本设计采取了一种“拿来主义”是的发展方式,但他们很注意扬长避短。 在50年代,他们经常邀请一些欧美著名的设计师来日本传授设计知识,还举办了一些欧美的设计作品展览,派遣学生去欧美学习或是在旅行途中学习他们的设计经验。日本政府以及民间设计者对此的重视,使得日本的平面设计得到迅速的发展。 然而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后半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日本设计师对现代设计的深一步了解,发现国际主义风格过于单调和形式主义,不符合不同民族和不同人群的需要,于是开始在设计中寻求自己的风格。日本人深刻知道,一直走模仿的道路,是永远不会有所超越的,只能是成为别人的附庸。在对外交流中,日本敏锐的发现在欧洲现代主义文化强大的设计浪潮冲击下,长期保留传统工艺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的设计在世界市场上深受好评,而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在世界上开始受到批评,于是开始意识到要改变现有的方式,将“具有风格”这种方式当成一种对外贸易的手段,试图以传统手工艺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关注与影响,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的引导下,日本平面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双规并行的体制。 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经济水平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茅。随着商品经济带出的平面设计,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让世界都看到了他们的设计,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同,成长为世界设计界中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积极面向世界,为将日本设计更好的展现在世界面前,参与了各种世界设计会议。1960年日本承办世界设计大会,使与会各国开始关注日本的现代设计;1961年“世界工业协会联合会议”开始走向世界;1963年巴黎“世界工业设计协会”。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工业化高速发展,使得大批的各具特性的新素材诞

日本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日本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日本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富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征。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由于篇幅和能力所限,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些特点,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剧本结构和演出体制 日本人喝茶有茶道,插花有花道,写字有书道,艺术创作自然要有艺道。所谓道就是理论、理法或规则。日本的演剧,经过了长期的艺术实践,并不断吸收外国的一些经验,约在十四世纪出现了比较完整的戏剧理论。杰出的能乐大师世阿弥的戏剧理论著作,为日本戏剧创造了宝贵的财富。其中有很多经验和理论,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我们在这里只想谈一谈关于剧本结构和演出的体制问题。 凡事有首有尾,有始有未,戏剧更是如此。日本古典戏的结构非常严谨,它的所谓“序、破、急”的创作理论,长期以来不仅在戏剧创作,而已在演出体制上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所谓“序、破、急”,就是一剧的开始、发展和结束,大概和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讲的“头、身、尾”的意思差不多。“序、破、急”都用汉字书写,可能与我国唐代大曲的结构具有密切联系。我国唐代大曲一般分为三大段,即散板、慢板和快板。散板从“散序”开始,这是乐器的演奏,不歌不舞。日本能乐的“序”可能来源于此。慢板从“中序”开始,以唱为主。快板包括“破”(以舞蹈为主)和“杀兖”。“兖”在这里就是急速的意思。“杀兖”就是急速的收尾。这和日本能乐中“破”段和“急”段的涵义基本上也是吻合的。不过我国的大曲,虽有歌有舞还有乐器伴奏,但还不是戏剧。 日本的能乐,保留了古代舞乐和宫廷歌舞的一些特点,某些地方也有我国大曲的痕迹。如它的“序”段也是从无歌无舞的器乐曲开始,然后才有合唱和配角“胁”的登场歌。而“破”段一开始就是主角登场后的独唱,名为“一声”,然后穿插“问答”和歌舞。最后以“急”结尾。这和大曲的结构是很相似的。但日本的能乐已是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它除了歌舞音曲而外,最主要的是有了故事情节,并有表演故事、扮演人物的演员。 能乐盛行于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看来它还吸收了我国宋代杂剧和元曲的某些因素。宋杂剧的演出分为艳段、正杂剧和杂扮三部分。元曲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能乐没有直接采用这种称谓,而用序一段、破三段,急一段的五段结构。这种三体五段结构和宋元杂剧的相似也决非偶然。能乐的结构在某些地方,也可着到与希腊悲剧的相近之处。如希腊悲剧中有序诗、登场歌、插话、舞蹈歌、退场歌等,基本上也可以说是五段。所以我们说,日本的能乐已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它的标准的结构形式如下: 以上是谣曲的基本结构。狂言的结构基本上也是“序破急”的格式,不过比较简单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的演剧艺术中,“序、破、急”这种形式不仅应用于剧本的结构,而且还常常把它作为演出的体制。我们已经知道,能和狂言都不长,每次演出一般是五出能,突演四出狂言小戏。能乐按题材分为神、男、女、狂、鬼五类。演出时基本上是按照“序、破、急”的顺序安排的。第一出是“序”、第一、三,四出是“破”,第五出是“急”:根据这样的安排,每次演出中既有悲剧(二、三、四类能),又有喜剧(狂言);既有以男角为主的(二类),又有以女角为主的(三类);既有历史题材,又有现代题材;还有以歌舞为主的胁能和尾能。 到了歌舞伎的时代,每出戏的容量和篇幅增大了,每次只能演一两出戏。歌舞伎是多幕戏,有一个时期以四幕这是怒;第三幕是世话场,多是家庭不幸的场面,这是哀;第二、三幕也就是“破”。第四幕坏人受到惩罚,矛盾得以圆满解决,这是乐,也就是“急”了。 统观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古典戏的一次演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种演

日本文化艺术复习资料

日本文化艺术 日本历史简介 绳纹时代(约BC10000——BC300) 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 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 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 古坟时代(约300——500) 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 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 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奈良时代(710——794) 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平安时代(794——1192) 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镰仓时代(1192——1333) 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室町时代(1336——1573) 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一休)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 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 江户时代(1603——1868) 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 明治维新(1868)开国近代国家成立

板书)日本文化艺术的源流 (一)日本的自然环境与宗教思想(P1~P5) 岛国 3900个岛屿 37,77万平方公里表日本里日本 200座火山年降水 量1700毫米 3492种海洋生物气候温暖四季分明 日本地图(p1) 日本原始时代的四季生活(P3) 人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共生对大自然感激与恐惧 日本原始信仰——‘万物有灵’图:日本原始时代陶俑(p4) 日本里层文化与表层文化的区别及原因 (二)日本的原初文化环境与民族的起源(P5~P7)日本原初的文化环境(P5) 来自西伯利亚的文化----日本文化根基弓箭石器服饰自然崇拜精灵崇拜 萨满教 来自中国的文化----巨大推动力物质制度宗教民俗 来自印度的文化----佛教 (来自中国东南(村落)、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渔业)) 多个种族混血而成-(大和民族)---古蒙古利亚人新蒙古利亚人 (印度支那族印度尼西亚族韩族汉族马来族)日本民族的形成(P7)(三)日本文化艺术的流变与中国 绳纹时代(约BC10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 ----绳纹陶器(原始巫术的出现)盘蛇禽兽造型的绳纹陶塑P8 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 ---铜铎(祭祀文化的形成)铜铎上的图案(P9) 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 --- -古坟红陶明器(权力社会的成长)陶塑人物P9 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 ---法隆寺佛像药师寺佛像高松冢墓壁画(对中国隋、初唐文化的成功模仿) 法隆寺铜佛像P10 木佛塔药师寺P10 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 ---正仓院(唐风文化盛行)奈良干漆佛像P11 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藤原氏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佛像(图P11)和歌的形成(《古今和歌集》 大和绘源氏绘(国风文化形成)雅乐定型 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 ---水墨画(宋元文化盛行)(雪舟《天桥立》P12) 室町时代(1336——1573)武士掌权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一休) ----能乐(民族审美意识确立) 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丰臣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 ----城堡(姬路城P13)障壁画茶道(民族艺术开花) 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 ----浮世绘歌舞伎(民族艺术烂熟)俳句花道香道(香道具P14)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参考

第一讲日本文化艺术的源流 第二讲日本的雕塑艺术 解词: 1 绳文陶塑:距今12000年前至公元前300年,随着日本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活动的发展以及原始居民头脑的发达,日本的原始陶塑也逐渐发展起来。据推测,其形成年代与我国的仰韶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陶塑不相上下,甚至更早。当时的日本人用草绳在陶坯表面滚动,或是变换草绳的缠绕方式,从而获得了丰富多彩的花纹,于是这样制得的陶塑被称为绳文陶塑。这一陶塑装饰方法在世界雕塑史上十分突出。 2 弥生陶偶: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的五六百年被称为弥生时代。弥生陶偶传自大陆,随大陆的移民自西南而遍布本州岛东北部。弥生陶偶简洁朴素,重视实用性,着意用陶偶本身的线条来展示造型美。因为弥生陶偶并非来源于绳文陶塑,而是传自农耕文化发达的大陆,因而较之绳文陶塑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 3 古坟陶塑:美术史上的日本古坟时代是指4世纪至佛教公传的6世纪中叶左右。公元3世纪-5世纪,受我国汉代厚葬习俗的影响,在日本也开始大量地修筑巨大的古坟。在这些古坟的外面装饰着古坟陶塑。古坟陶塑最大的特点是中空的制作法,其眼睛和嘴是用竹刀旋割而成,体现出梦幻之美;第二个特点是上面不施釉,用橙红色陶土完成,体现出质地之美。 4干漆像制法:8世纪后半,由随鉴真渡日的鉴真弟子制作的鉴真干漆像成为日本干漆像的嚆矢。其制作方法如下:先做一个泥塑的芯,然后贴上若干层麻布,待其固定成型后,抽掉泥芯,中间放一根木条来支撑,最后在外表反复刷漆定型。干漆像制法比起木雕像来,有质量轻,不易裂的特点。这一制法目前在我国也已恢复。 思考题: 1 请简述6世纪前日本古代陶塑艺术的概况及其在艺术上的特征。 答:6世纪前日本陶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三个阶段。 距今12000年前至公元前300年,随着日本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活动的发展以及原始居民头脑的发达,日本的原始陶塑也逐渐发展起来。据推测,其形成年代与我国的仰韶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陶塑不相上下,甚至更早。当时的日本人用草绳在陶坯表面滚动,或是变换草绳的缠绕方式,从而获得了丰富多彩的花纹,于是这样制得的陶塑被称为绳文陶塑。这一陶塑装饰方法在世界雕塑史上十分突出。绳文陶塑多有粗造的大块装饰,这与当时的物质生产生活环境有关。与同一时期其他文明创造的陶塑相比,绳文陶塑缺少稳定性和均衡性。但是绳文陶塑丰富的想象力弥足称道。从绳文时代的女性土偶来看,更能看出其强烈的非写实性。当时的日本人并不是区分人与自然,而是将其视为一体,绳文陶塑有着明显的主观性和观念性。 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的五六百年被称为弥生时代。弥生陶偶传自大陆,随着大陆的移民自西南而遍布本州岛东北部。弥生陶偶简洁朴素,重视实用性,着意用陶偶本身的线条来展示造型美。因为弥生陶偶并非来源于绳文陶塑,而是传自农耕文化发达的大陆,因而较之绳文陶塑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 美术史上的日本古坟时代是指4世纪至佛教公传的6世纪中叶左右。公元3世纪-5世纪,受我国汉代厚葬习俗的影响,在日本也开始大量地修筑巨大的古坟。在这些古坟的外面装饰着古坟陶塑。古坟陶塑最大的特点是中空的制作法,其眼睛和嘴是用竹刀旋割而成,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