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大气探测技术

浅谈大气探测技术

浅谈大气探测技术
浅谈大气探测技术

浅谈大气探测技术

摘要:大气探测是利用各种探测手段对大气中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及气象要素等进行观测、探

测并使用不同的载体记录下来。大气探测所获取的气象记录、资料是进行天气预报、气候分析、

气象科学研究和为各行各业服务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国际气象探测

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本文在此阐述了以下几种探测技术。.

关键词: 大气探测技术气象探测.

大气探测又称气象观测,是对地球大气圈及其密切相关的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生物圈等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大气探测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气象观测是气象科学的重要分支,它将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立学科,处于大气科学发展的前沿。气象观测信息和数据是开展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预估及气象服务、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的源动力。发展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

大气探测主要包括:地面观测、高空探测、特种观测和遥感探测等。

1、地面气象观测主要是对近地层范围内的气象要素进行观察和测定,大气探测主要观测的项目有:气温(离地1.5米高处,百叶箱内的气温)、地温、湿度、气压、风(包括风向风速)、云、天气现象、能见度、降水、蒸发量、日照时数、太阳辐射等。

2、高空气象探测一般是用探空气球携带探空仪器升空进行,可测得不同高度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并以无线电信号发送回地面。利用地面的雷达系统跟踪探空仪的位移还可测得不同高度的风(风向、风速)。

3、特种观测主要包括大气本底观测、酸雨观测、臭氧观测、紫外线观测等。遥感气象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等设备进行气象要素探测。

下面介绍三种具体的大气探测技术:

一、利用微波折射率仪探测

探测对流层中大气时,折射率仪是众多测试手段中的唯一一种直接测量大气折射率的设备。它的研制可上溯到40年代。历史上有以谐振腔为传感器和以电容为传感器的两类折射率仪。后者虽重量轻,但其精度相对较低。目前常用的是前一种。以谐振腔测量空气折射率的原理是,通过测量谐振腔内空气折射率变化δN引起的谐振频率f的变化量盯来得到空气折射率N。δN=-δf/f。典型的仪器是3公分微波折射率仪,这种仪器的特点是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其测量精度一般都达到IN单位,采样速度可在100次/秒以上。仪器稳定度可达士10-7/℃。采样腔的开口部分使折射率仪能够瞬间响应空气的折射率变化。它在雷达定位等系统的工作中是大气结构精确测定的必需设备。目前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国都拥有微波折射率仪,并且在评价大气对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的影响中,一直进行机载测量。

国内是电子部22所首先研制成功微波折射率仪并且是目前国内的唯一拥有单位,“八五”期间又自行研制成功的小型折射率仪,通过了部级鉴定。微波折射率仪的轻型微型化是其一个发展方向,这可以解决测量平台的困难,前苏联可生产重约1.5kg的微波折射率仪。

二、利用天气雷达探测探测

由于天气雷达探测在气象业务和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监视和预报强风暴天气、洪水、咫风以及开展外场大气科学试验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也非常迅速。近年来主要是采用loCM雷达,探测距离一般迈45oKM,组成较完善的雷达网,配备有较完善的伺服系统,依靠电子计算机实现了回波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和用户之间也有较好的传输设备。

我国武汉的数字化天气雷达系统由WSR一815雷达、数据处理(用PDP一11/44计算机),终端显示和自动雨量站校准4个子系统组成,有8种彩色图象和数据产品:PPI、RHI、ZPPI、CAPPI、VIL、ECTOP、COI、MAX及HYDRA(64个河流子区域平均攀积降雨量)。微机远程终端网络作为数字化天气雷达系统的产品分发子系统。

英国气象局的雷达观测网的建设积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覆盖全英主要地区的雷达网。另外,再加上西欧的气象雷达网,这些为短时预报提供分辨率极高(雷达站附近ZXZKM,全国范围

sx5KM,每五分钟扫描一次)的降水(雨或雪)资料。与这些雷达配套,英国近年发展的FRONTIERS系统,采用最新的增强显示技术能将卫星与雷达观测资料进行优化综合,给出短时的降雨预报。

三、利用无线电掩星探测

目前在探测中高层大气工作中,探测大气参数垂直剖面的手段主要有无线电探空气球和气象卫星、雷达等遥感技术,但它们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无线电探空气球是大气高精度的常规探测工具之一,因受经费和条件限制,站点间距大,且在海洋、沙漠、高山等地留下大片空白。卫星垂直探测遥感技术对大气参数的反演精度尚未完全达到实用要求,而且垂直分辨率低。雷达等其它地基遥感技术也存在空间间距大、探测参数单一,无法在海洋、沙漠等荒凉区域进行常规探测等缺陷。在国际上,掩星技术探测地球大气就是一个旨在克服以上困难的创新性课题。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探测地球大气被认为是当前大气探测中最具有潜力的手段之一。它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综合了天文学、大气科学、遥感技术、卫星动力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是近几年国际空间测量技术中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从GPS掩星反演的地球大气弯曲场、折射场、密度场和中性大气层的气压、温度、湿度剖面,以及电离层剖面是国防建设、大气科学、气象、地球灾害预报等应用部门的重要的数据。自从1995年4月3日美国发射GPS/MET计划的第一颗无线电掩星探测地球大气试验卫星MicroLabl以后,丹麦、阿根廷和德国等国分别成功发射了Orsted、SAC-C和CHAMP等卫星,美国和台湾联合制订了COSMIC计划,欧洲共同体制定了ACE 计划。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均有相应的掩星观测计划。目前,我国也制定了自己的掩星观测用的小卫星计划。它们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就是利用GPS无线电掩星技术进行地球大气剖面反演。MicroLabl、Orsted ,SAC-C和CHAMP等卫星都已获得重要的观测结果。目前,我国台湾与美国计

划联合发射的COSMIC卫星将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GPS掩星资料。由于掩星探测基本上在全球是均匀分布的,掩星资料是对传统气象探测手段的有力补充。

尽管这只是一项新的技术,但无线电掩星技术已在空间探测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它提供全天候的全球观测,具有垂直分辨率高、准确、稳定性好和探测参量多等特点。许多先前的文章已将GPS掩星技术与其他众多探测手段进行了对比,发现由掩星技术所获得的大气数据参量与其他手段得到的数据相当一致。曾祯等利用瑞利和钠激光雷达对中层大气密度和温度廓线观测结果与掩星的比较,研究30 km以上的掩星资料,结果证实掩星反演得到的30~50 km高度范围的大气密度剖面是可靠的;从掩星观测得到的温度剖面与激光观测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结语:

大气探测是大气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基本业务和气象服务的重要基础,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高服务质量,必须首先提高大气探测技术水平。

20世纪大气科学取得迅速的发展,其原因之一是重视观测系统的建设和新探测技术的应用。目前,国际几个大型研究计划,如气候变化与可预报性研究计划(CLIVAR)、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计划(GEWEX)、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都把观测系统建设放在首位;并且,积极发展新的大气探测技术,如空基遥感探测技术,GPS技术等。

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大气探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探测能力显著增强,观测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重视观测方法、观测网的设计,讲究观测工具的配合,直接观测、遥测和遥感三种观测技术并存,各取所长,综合利用。

气象学是以大气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科学,其任务是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运用大气探测技术,预报大气的行为,进而对天气进行人工控制,对大气进行探测是气象站一项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蒋小平, 赵乃文.高空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及对策[J]. 四川气象, 2001, (01)

[2]陆志良, 徐树清.WP3103型自动气象站故障部件更换注意事项[J]. 广东气象, 2011, (03)

[3]张庆阳, 张沅, 李莉, 田静. 大气探测技术发展概述[J]. 气象科技, 2003, (02).

[4]郄秀书, 吕达仁 ,陈洪滨, 王普才, 段树, 章文星, 王鑫, 宣越健, 王勇, 霍娟, 白建辉, 杜睿. 大气探测高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 大气科学, 2008, (04).

航概复习知识要点

航空航天概论要点 第一章航空航天发展概况 1.1 航空航天基本概念 航空:载人或不载人的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中的航行运动。航空按其使用方向有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之分。军用航空泛指用于军事目的的一切航空活动,主要包括作战、侦察、运输、警戒、训练和联络救生等。民用航空泛指利用各类航空器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非军事性飞行活动。民用航空分为商业航空和通用航空两大类。航天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者宇宙航行。航天实际上又有军用和民用之分。 1.2 飞行器的分类、构成与功用 在地球大气层内、外飞行的器械称为飞行器。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称为航空器。 1.3 航空航天发展概况 1783年6月5日,法国的蒙哥尔费兄弟用麻布制成的热气球完成了成功的升空表演。

1852年,法国人H.吉法尔在气球上安装了一台功率约为2237W的蒸汽机,用来带动一个三叶螺旋桨,使其成为第一个可以操纵的气球,这就是最早的飞艇。 1903年12月17日,弟弟奥维尔·莱特,驾驶“飞行者”1号进行了试飞,当天共飞行了4次,其中最长的一次在接近1min的时间里飞行了260m的距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持续而有控制的动力飞行。 1947年10月14日,美国X-1研究机,首次突破了“声障”。 火箭之父:俄国的K.齐奥尔科夫斯基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苏联的领土上成功发射。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把两名航天员N.阿姆斯特朗和A.奥尔德林送上了月球表面。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发射升空不久即爆炸,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 2003年美国当地时间2月1日,载有7名航天员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结束任务返回地球,在着陆前16分钟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机上航天员全部罹难。 1.4 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 新中国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歼教1。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并投入成批生产和大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飞机是初教6。 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歼5型飞机,是一种高亚声速歼击机。 歼6飞机是我国第一代超声速战斗机,可达1.4倍声速。 我国第二代超声速战斗机包括歼7和歼8系列。 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军用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自行研究、自行设计

浅谈大气探测技术

浅谈大气探测技术 摘要:大气探测是利用各种探测手段对大气中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及气象要素等进行观测、探 测并使用不同的载体记录下来。大气探测所获取的气象记录、资料是进行天气预报、气候分析、 气象科学研究和为各行各业服务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国际气象探测 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本文在此阐述了以下几种探测技术。. 关键词: 大气探测技术气象探测. 大气探测又称气象观测,是对地球大气圈及其密切相关的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生物圈等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大气探测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气象观测是气象科学的重要分支,它将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立学科,处于大气科学发展的前沿。气象观测信息和数据是开展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预估及气象服务、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的源动力。发展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 大气探测主要包括:地面观测、高空探测、特种观测和遥感探测等。 1、地面气象观测主要是对近地层范围内的气象要素进行观察和测定,大气探测主要观测的项目有:气温(离地1.5米高处,百叶箱内的气温)、地温、湿度、气压、风(包括风向风速)、云、天气现象、能见度、降水、蒸发量、日照时数、太阳辐射等。 2、高空气象探测一般是用探空气球携带探空仪器升空进行,可测得不同高度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并以无线电信号发送回地面。利用地面的雷达系统跟踪探空仪的位移还可测得不同高度的风(风向、风速)。 3、特种观测主要包括大气本底观测、酸雨观测、臭氧观测、紫外线观测等。遥感气象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等设备进行气象要素探测。 下面介绍三种具体的大气探测技术: 一、利用微波折射率仪探测 探测对流层中大气时,折射率仪是众多测试手段中的唯一一种直接测量大气折射率的设备。它的研制可上溯到40年代。历史上有以谐振腔为传感器和以电容为传感器的两类折射率仪。后者虽重量轻,但其精度相对较低。目前常用的是前一种。以谐振腔测量空气折射率的原理是,通过测量谐振腔内空气折射率变化δN引起的谐振频率f的变化量盯来得到空气折射率N。δN=-δf/f。典型的仪器是3公分微波折射率仪,这种仪器的特点是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其测量精度一般都达到IN单位,采样速度可在100次/秒以上。仪器稳定度可达士10-7/℃。采样腔的开口部分使折射率仪能够瞬间响应空气的折射率变化。它在雷达定位等系统的工作中是大气结构精确测定的必需设备。目前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国都拥有微波折射率仪,并且在评价大气对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的影响中,一直进行机载测量。

控制测量复习题以及答案

《控制测量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子午圈:过椭球面上一点的子午面同椭球面相截形成的闭合圈。 2、卯酉圈:过椭球面上一点的一个与该点子午面相垂直的法截面同椭球面相截形成的闭合的圈。 3、椭园偏心率:第一偏心率 a b a e 2 2- =第二偏心率 b b a e 2 2- =' 4、大地坐标系:以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和大地高来表示点的位置的 坐标系。 P3 5、空间坐标系:以椭球体中 心为原点,起始子午面与赤道面交线为X轴,在赤道面上与X轴正 交的方向为Y轴,椭球体的旋转轴为Z轴,构成右手坐标系O-XYZ。 P4 6、法截线:过椭球面上一点的法线所作的法截面与椭球面相截形成 圈。 P9 7、相对法截线:设在椭球面上任意取两点A和B,过A点的法线所 作通过B点的法截线和过B点的法线所作通过A点的法截线,称为 AB两点的相对法截线。 P15 8、大地线:椭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线。 9、垂线偏差改正:将以垂线为依据的地面观测的水平方向观测值归 算到以法线为依据的方向值应加的改正。 P18 10、标高差改正:由于照准点高度而引起的方向偏差改正。 P19 11、截面差改正:将法截弧方向化为大地线方向所加的改正。 P20 12、起始方位角的归算:将天文方位角以测站垂线为依据归算到椭 球面以法线为依据的大地方位角。 P22 13、勒让德尔定理:如果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则 平面角等于对应球面角减去三分之一球面角超。 P27 14、大地元素:椭球面上点的大地经度、大地纬度,两点之间的大 地线长度及其正、反大地方位角。 P28 15、大地主题解算:如果知道某些大地元素推求另外一些大地元素, 这样的计算称为大地主题解算。 P28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Clean Ai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Moisture 水汽(滴)② Impurity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③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N2):氮气(①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氧气(O2②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臭氧(O3③ 时空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水 ,含量极少。~60km 垂直:55 ,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25km 20 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12 ~ 10km向上,逐渐增加;从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a. 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b. 温作用。 CO2) 二氧化碳(④ 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

垂直:0~20km,含 量最高;20km 以上,含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三、水汽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① ②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K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实施日期 HJ 77.2-2008 环境空气和废气二噁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 法 2009-4-1 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2007-1-19 HJ/T 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2007-8-1 HJ/T 76—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2007-8-1 HJ/T 373-2007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2008-1-1 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2008-3-1 HJ/T 398-2007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2008-3-1 HJ/T 400-2007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2008-3-1 HJ/T 174-2005 降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005-5-8 HJ/T 175-2005 降雨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005-5-8 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2006-1-1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2006-1-1 HJ/T 165-2004 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2004-12-9 HJ/T 167-2004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2004-12-9 HJ/T 93-2003 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003-7-1 HJ/T 62-2001 饮食业油烟净化设备技术方法及检测技术规范(试行)2001-8-1 HJ/T 63.1-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3.2-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3.3-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丁二酮肟-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4.1-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4.2-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4.3-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5-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锡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6-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001-11-1 HJ/T 67-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2001-11-1 HJ/T 68-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苯胺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001-11-1 HJ/T 69-2001 燃煤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核定技术方法—物料衡算法(试行)2001-11-1 HJ/T 77-2001 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率毛细 管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2002-1-1 HJ/T 54-2000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2000-9-1 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2001-3-1 HJ/T 56-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2001-3-1 HJ/T 57-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2001-3-1 GB/T 12301-1999 船舱内非危险货物产生有害气体的检测方法2000-8-1 HJ/T 27-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28-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29-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30-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气的测定甲基橙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31-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32-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2000-1-1

大气探测技术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大气探测技术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大气探测技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大气探测技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大气探测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大气探测技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大气探测技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大气探测技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大气探测技术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大气探测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

气象基础知识培训中期学习总结

气象基础知识培训中期学习总结 XX年3月,我来到气象培训中心参加第十一期全国气象基础知识培训班,我们这个班是由一半文科生一半理科生组成,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培训中心的老师按照中国气象局制定的培训大纲,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以我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培训已至中期,总结如下。 一、学习大气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天气过程基本原理。 目前为止,我们开设了《天气学原理》、《气象学》、《气候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学概论》这四门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大气科学基础知识。在《天气学原理》中,学习了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原理,知道了热力环流、经圈环流和季风的特点;明白了气团和锋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并了解了几种锋面天气;学习了气旋反气旋以及影响我国天气的气旋活动,学习了强天气和暴雨的天气过程。在《气象学》中,了解了地球大气的成分和分布、大气的分层和结构、大气静力学原理、热力学过程、空气的水平运动以及大气辐射学等气象学的理论基础。在《动力气象学》中,我们学习到了大气运动的几个重要的力和运动方程,明白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气候学概论》中,学习了气候系统的几个部分,学习了大气圈、水圈、冰雪圈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这些大气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讨论当前热门气象课题,了解公共气象服务常识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但传授一些基础知识,而且还结合实际和我们讨论了大气科学的最新热点话题。比如应对气候变化的课题,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这一趋势,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来延缓气候变暖趋势。针对当前日本的地震海啸所引起的核危机,让我们了解到核危机过程中气象要素的观测以及有害物质的监测,明白了气象工作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给我们开设了公共气象服务专题讲座,请到**省局减灾处的领导为我们讲解公共气象服务的有关知识,了解到气象为公众服务的方式和渠道,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提升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和服务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课题,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气象的一把钥匙,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气象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参与高空探测实习,了解高空观测基本流程 经过高空气象观测的理论学习,我们进行了高空气象观 测实习。在实习的一个周里,每天早上和晚上跟着高空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学习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流程,进行实地观测,学习观测气象要素的基本方法,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施放高空探测气球。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也有收获,增加了对气象观测工作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理论打下基础。 四、理解气象工作的辛苦,增强作为气象人的自豪感 在理论学习和高空观测实习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气象工

大类招生共用《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说明: 1、不要求记住公式,试卷上会给出公式,但需明白公式中各项意义 2、考题题型有判断题、填空题、单选题、简答题与计算题 复习提纲: 一.绪论 大气探测的定义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以及化学成分)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 大气探测的发展历史 始创时期(16世纪之前) 相风乌、雨量器、风压板等 地面气象观测发展阶段( 16世纪末开始) 1593年,意大利人伽里略发明了气体温度表 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了水银气压表 1783年,瑞士德索修尔发明了毛发湿度表 高空气象探测发展阶段( 18世纪末开始) 二十世纪初,无线电探空仪 四十年代中期,气象火箭 大气遥感发展阶段( 20世纪40年代开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天气雷达 1960年4月,气象卫星 我国气象探测的组织 基准气候站:一般300-400公里设一站 基本气象站:一般不大于150公里设一站 一般气象站:一般50公里左右设一站 高空气象站:一般300公里设一站,每天探测2次或3-4次。(8:00,20:00北京时) 大气探测原理 直接测量:感应元件置于待测介质之中,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如:温度表 遥感探测:根据大气中声、光、电磁波等信号传播过程中性质的变化,反演出大气要素的时空变化。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如:雷达卫星 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和误差 准确度:仪器的测量值(已做各种订正后)与真值的符合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反映的是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合成大小,常用相对误差来表示,其值越小,准确度越高。 灵敏度:仪器的灵敏度就是它的示度在被测要素改变单位物理量时所移动的距离、旋转的角度或显示输出量的大小。 惯性(滞后性):具有两重性,一般要求惯性的大小由观测任务所决定 自动平均能力:探空仪惯性小;湍流探测惯性很小;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惯性适当大点 分辨率:仪器的分辨率——导致一个测量系统响应值变化的最小的环境改变量,它和量程及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T55-2000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设置方法、监测气象条件的判定和选择、监测结果的计算等作出规定和指导,是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C的补充和具体化。 1.2适用范围 1.2.1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监测部门为实施16297-1996附录C,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进行的监测,亦适用于各污染源单位为实行自我管理而进行的同类监测。 1.2.2本标准为技术指导性文件,环境监测部门应按照6297—1996附录C的规定和原则要求,参照具体情况和需要,执行标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1.2.3工业炉窑、炼焦炉、水泥厂的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点设置,仍按其相应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9O78—1996;16171—1996;4915-1996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余有关问题参照本标准的规定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3定义 本标准所涉及的名词术语,包括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源、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单位周界等,其含义均与6297-1996中相应的定义相同。 4无组织排放监测的基本要求 4.1控制无组织排放的基本方式 按照16297—1996所作的规定,我国以控制无组织排放所造成的后果来对无组织排放实行监督和限制。采用的基本方式,是规定设立监控点(即监测点)和规定监控点的空气浓度限值。在16297一1996中,规定要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设监控点,同时在排放源上风向设参照点,以监控点同参照点的浓度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值来限制无组织排放;规定对其余污染物在单位周界外设监控点和监控点的浓度限值。 4.2设置监控点的位置和数目 根据6297-1996的规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范围内;其余物质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按规定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参照点只设1个。 4.3采样频次的要求 按规定对无组织排放实行监测时,实行连续1小时的采样,或者实行在1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在进行实际监测时,为了捕捉到监控点最高浓度的时段,实际安排的采样时间可超过1小时。 4.4对于低矮有组织排放源造成影响的处理 依照上述规定设置监控点所测得的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并非都是由无组织排放所造成,事实上某

最新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1、大气探测按照探测方法分:目测(云、能、天)、直接探测(探测仪 器与被测大气直接接触,如玻璃液体温度表测量气温的方法。目前直接探测正向遥测方向发展,如自动站的温度传感器)和遥感(又称间接探测,指仪器与被测大气不直接接触进行的探测,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三种。 2、大气探测按照探测范围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探测两种。按 照探测平台分:地基探测、空基探测和天基探测。按照探测时间分: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WMO又把定时观测分为基本天气观测和辅助天气观测,两者均参与全球气象资料的交换。 3、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气探测系统,包括探测平台(基础)、探测 仪器(核心)、通讯系统(纽带)、资料处理系统(不可或缺)。 4、大气探测学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大气探测系统的建立原则和方法, 以便获得有代表性的全球三维空间分布的气象资料;制定大气探测技术规范来统一各种观测技术和方法,使其标准化,确保气象资料具有可比较性;研制探测仪器标准计量设备,制定计量校准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校准是确定测量数据有效性的第一步。校准是 一组操作,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指示值雨相应的被测量(即需要测量的量)的已知值之间的关系。主要确定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偏差或平均偏差、随机误差、是否存在任何阈值或非线性响应区域、分辨率和滞差。 6、校准结果有时可以用一个校准系数或一序列校准系数表示,也可以 采用校准表或校准曲线表示。 7、随机误差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消除的,但是它能够通过在校准 时采用足够次数的重复测量和统计方法加以确定。 8、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标准器可分基准、二级标准、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工作标准、传递标准、移运式标准等。基准设置在重要的国际机构或国家机构中。二级标准通常设置在主要的校准实验室中。工作标准通常是经过用二级标准校准的实验室仪器。工作标准可以再野外场地作为传递标准使用。传递标准既可用于实验室也可在野外场地使用。

测量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测量学:测量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测定地面点的位置和高程,将地球 表面的地形及其他信息测绘成图的学科。 2、测量学的任务有:测绘、测设、地形图应用 3、水准面:静止海水面所形成的封闭曲面(水准面上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通过任何高度 的一个点都有一个水准面,因而水准面有(无数)个。 4、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向陆地延伸所形成的闭合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5、高程:地面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绝对高程或海拔,简称高程。 6、(大地水准面)和(铅垂线)是测量依据的基准面和基准线。 7、一般而言,普通测量工作的目的就是(测定地球表面的地形并绘制成图) 8、测量的基本问题就是(测定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9、测量的基本工作是(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程测量) 10、测量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测量的布局上,是“由整体到局部”; 在测量次序上,是“先控制后碎部”; 在测量精度上,是“从高级到低级”。 11、简答:为什么要进行多余观测? 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又找不到完全消除其影响的办法,观测结果中就不可避免存在着偶然误差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测量工作中,为了检核观测值中有无错误,提高成果的质量,必须进行多余观测,即观测值的个数多于确定未知量所必须的个数。 第二章水准测量 1、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水准测量):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测出地面 上两点间的高差,根据已知点的高程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 2、简答:水准测量核心、目的、关键分别是什么?

核心:测定高差目的:推算高程关键:视线水平 3、DS3型水准仪由(望远镜、水准器、基座)三部分构成。 4、简答:水准仪使用的步骤:安置→粗平→瞄准→消除视差→精平→读数(4位数) 5、水准路线:(1)闭合水准路线(2)附合水准路线(3)支水准路线 6、简答:为什么要把水准仪安置在与两尺距离大致相等处进行观测? 大地水准面是一个曲面,只有当水准仪的视线与之水平时,才能测出两点间的真正高差。在实际测量中,一般采取前后视线距离大致相等来抵消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误差。 7、水准仪应满足: (1)圆水准器轴平行于仪器的竖轴; (2)十字丝横丝垂直于竖轴; (3)水准轴平行于视准轴。 8、课后第9题。将水准仪安置在A、B两点等距离处,测得高差h = ―0.350m,设仪器搬到前视点B附近时,后视读数a = 0.952m,前视读数b = 1.340m,试问水准管是否平行于视准轴?如果不平行,当水准管气泡居中时,视准轴是向上倾斜还是向下倾斜?如何校正? 答:①因为a-h=0.952-(-0.350)=1.302m≠b 所以水准管轴不平行视准轴。 ②b-1.302=1.340-1.302=0.038m 当水准管气泡居中时,视准轴是向上倾斜。 ③转动微倾螺旋,使中丝对准正确的前视读数,此时视准轴已处于水平位置,但水准气泡却偏离了中心,为了使水准轴也处于水平位置,即使水准轴与视准轴平行,可用校正针拨动水准管一端的上、下两个校正螺丝,使气泡居中即可。并反复进行,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第三章角度测量 1、水平角:由一点到两个目标的方向线垂直投影在水平面上锁构成的角度,称为水平角。 2、竖直角:在同一竖面内,瞄准目标的倾斜视线与水平视线间的夹角称为竖直角 3、DJ6 经纬仪:照准部、水平度盘、基座。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 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 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C l ea n A i 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②水汽(滴)M o i s t u r e ③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I m p u r i t y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 ①氮气(N2): 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 ②氧气(O2): 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 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 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臭氧(O3): 时空变化: 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 水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 垂直:55~60km,含量极少。 20~25km,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12~15km 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 从 10km 向上,逐渐增加;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a.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 b.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温作用。 ④二氧化碳(C O2) 空间变化: 水平:城市大于农 村; 垂直:0~20km,含 量最高;20km 以上,含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 面辐射、大气辐射), 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 度,产生“ 温室效

应”。 三、水汽 ①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 ②时空变化: 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 K 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o C =5 ( o F - 32) 9 K =o C + 273.15 o F =9 o C + 32 5 ④百叶箱的设置条件: 1.全为白色 2.四周全为百叶 3.离地面1.5m

大气探测学能见度知识点

大气探测学 第3章能见度的观测 1、能见度主要受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引起的大气消光的影响。其估计值依赖于个人的视觉和对“可见”的理解水平,同时受光源特征和透射率的影响。 2、能见度概念得到广泛应用,一是因为它是表征气团特性的要素之一,二是因为它是与特定判据或特殊应用相对应的一中业务性参量。 3、一般意义上的能见度,是指目标物的能见距离,即观测目标物时,能从背景上分辨出目标物轮廓和形体的最大距离。当能从背景上分辨出目标物轮廓和形体时,通常称目标物“能见”。 4、目标物的最大能见距离有两种定义法。一种是消失距离,它是指当观测者逐渐退离目标物,直至目标物从背景上可以辨别时的最大能见距离。另一种是发现距离,它是指当观测者从远处逐渐走近目标物,直至将目标物从背景上辨认出来时的最大能见距离。 5、目标物的消失距离要比发现距离大。 6、按照观测者与目标物的相对位置,能见度分为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 7、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对地面向上观测云或其他空中目标物以及从空中向下观测目标物有影响。 8、能见度影响因子:目标物的背景的亮度对比、观测者的视力—对比视感阈(白天)、大气透明度。 9、目标物和背景的色彩不同也影响到能见与否,但色彩的感觉只有在足够的光亮度条件下才能产生。亮度对比相对于色彩对比在目标物识别中显得更重要,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10、最小亮度的对比值叫做人眼的对比视感阈,取决于两个因素:视场内照明情况,即场光亮度;目标物视张角。场光亮度越低,目标物视张角越小。白天,对比视感阈变化不大,黄昏时,对比视感阈迅速增大。 11、柯什密得提出将0.02作为正常视力的人,在白昼野外,观测比较大的物体(如视张角大于0.5°)时的对比视感阈值,此值对应于消失距离值。而对应于发现距离,对比视感阈可取为0.05。 12、在白天光照条件下眼睛的感光效率在波长为550nm时达到最大值。在夜间暗光条件下,最大感光效率与507nm波长相对应。 13、大气透明程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 14、大气中气体分子及悬浮微粒通过散射、吸收及反射等机制对光起衰减作用,导致目标物固有亮度减弱,这一现象称之为物光减弱。 15、空气元对场入射光的散射,使空气层本身有了亮度,从而使空气层像一层亮纱附加在目标物上,使目标物亮度增强,这一现象称之为气幕光增强。 16、纯大气分子影响时,最大能见度可达277km,而在雾和沙尘暴天气中的能见度可低达几十米,甚至只有几米。 17、目标物的能见与否与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对比有关。由于大气中分子和悬浮微粒的影响,人眼见到的目标物亮度(称之为视亮度)与目标物固有亮度是不一样的,同样,背景的视亮度与其固有亮度也不同。 18、气幕光的强度随着水平空气柱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空气柱为无穷长时,此

大气探测技术专业个人简历模板原创

……………………….…………………………………………………………………………………姓名:杜宗飞专业:大气探测技术专业 院校:浙江大学学历:本科……………………….…………………………………………………………………………………手机:×××E – mail:×××地址:浙江大学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今天我怀着对人生事业的追求,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您毛遂自荐,希望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片刻的关注。 我是大气探测技术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大学四年的熏陶,让我形成了严谨求学的态度、稳重踏实的作风;同时激烈的竞争让我敢于不断挑战自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 在大学四年里,我积极参加大气探测技术专业学科相关的竞赛,并获得过多次奖项。在各占学科竞赛中我养成了求真务实、努力拼搏的精神,并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在大学就读期间,刻苦进取,兢兢业业,每个学期成绩能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大气探测技术专业必修课都力求达到90分以上。在平时,自学一些关于本专业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工作上,我担任大气探测技术01班班级班长、学习委员、协会部长等职务,从中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 我的座右铭是“我相信执着不一定能感动上苍,但坚持一定能创出奇迹”!求学的艰辛磨砺出我坚韧的品质,不断的努力造就我扎实的知识,传统的熏陶塑造我朴实的作风,青春的朝气赋予我满怀的激情。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期待贵单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倍加珍惜。 下页是我的个人履历表,期待面谈。希望贵单位能够接纳我,让我有机会成为你们大家庭当中的一员,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为贵单位发挥应有的水平与才能。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2014年11月12日 唯图设计因为专业,所 以精美。为您的求职锦上添花,Word 版欢迎 下载。

工程测量学知识点

工程测量学知识点 1.工程测量学:(定义)是研究工程建设在勘测设计、施工过程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一 切测量工程的学科。(任务)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研究地球空间内具体几何实体测量和抽象几何实体测量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2.工程测量的实施三个阶段及基本任务 (a)规划设计阶段:向设计者提供所需的地形图。一般使用1:5000地形图用于初级规划设计(b)施工建设阶段:利用已知点来确定未知点的位置,也就是根据施 工要求在现场标定工程建筑物特征点的位置,作为实地修建的根据。(c)经营管 理阶段:工程建筑物的变形观测。为了解安全及稳定情况,需要定期对工程建筑 物的位移、沉移、倾斜和摆动进行变形监测。 3.点的平面位置放样的方法及分别用于何场合 (a)直角坐标法:是根据直角坐标原理,利用纵横坐标之差。测设点的平面位置。适用于施工控制网为建筑方格网或建筑基线的形式,且量距方便的建筑施工场地。 (b)极坐标法:根据一个水平角和一段水平距离,测设点的平面位置。适用于量距方便,且待测设点距控制点较近的建筑施工场地。 (c)角度交会法:是在两个或多个控制点上安置经纬仪,通过测设两个或多个已知水平角角度,交会出点的平面位置。适用于待测设点距控制点较远,且量距较困难的建筑施工场地。(d)距离交会法:是由两个控制点测设两段已知水平距离,交会定出点的平面位置。适用于待测设点至控制点的距离不超过一尺段长,且地势平坦、量距方便的建筑施工场地。 4.选择放样方法应从哪些方面考虑? 工程所需精度要求;自身所有的仪器设备条件;现场条件;放样程序的情况;现有的技术水平情况。 4.建筑施工测量(定义):就是根据图纸上设计的建、构筑物平面位置x、y和高程H按一 定精度放样到实地上,作为施工的依据,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一系列测量工作。 5.施工放样:通常人们把这种将图上内容按设计要求在实地上确定下来的测量工作。 6.施工控制网:为工程建设和施工放样而专门布设的测量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 控制网。 7.工程建筑物的建筑限差:是指竣工后建筑物的实际位置相对设计位置的极限偏差。 8.建筑基线:是建筑场地施工控制的基准线,一般适用于建筑设计总平面图布置比较简单 的小型建筑场地。常用一字形、十字形、直角形和丁字形的形式。 9.建筑红线:建筑用地的界址是由规划部门确定的,并由拨地单位在现场直接标定用地边 界点,这些边界点的连线。其可作为建筑基线放样的依据。 10.建筑方格网:由正方形或矩形的格网组成的建筑场地施工控制网。 11.高程传递方法:利用皮数杆传递高程;利用钢尺直接丈量;吊钢尺法; 12.厂房施工测量:矩形控制网放样方案;单一厂房矩形控制网;大型工业厂房矩形控制网 放样;厂房柱列轴线测量;桩基测量。 13.铁路线路测量是什么及包括哪些内容? 14.线路测量是为各种等级的公路、铁路等的设计和施工服务的。 15.圆曲线要素:半径R、偏角、切线长T、曲线长L、外矢距E、切曲差q。

航空气象知识点

第1-4章选择填空,名词解释;5、6章简答 选择 10个(20分);填空 10个(20分);名词解释 15分;电码翻译 30分;简答 10个(30分) 第一章大气的状态及运动 1、本站气压:气象台气压表直接测得的气压。由于各测站所处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不同,本站气压常有较大差异。 2、场面气压:指航空器着陆区(跑道入口端)最高点的气压。场面气压也是由本站气压推算出来的,为了准确计算飞机起降时相对于跑道的高度。 3、场面气压高度:指飞机相对于起飞或着陆机场跑道的高度。在起飞和着陆阶段为了使气压高度表指示场面气压高度,需按场压来拔正气压式高度表,使得高度指针位于零值刻度。 4、测高仪表:无线电高度表、气压式高度表 无线电高度表:测高原理:天线向地面发射无线电波,经地面反射后,再返回飞机。测高是测量电波往返传播的时间Δt。 特点:较精确地测得飞机距地表的距离,对地形变化敏感,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用途:①用于校正仪表②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机起飞和着陆 气压式高度表:高灵敏度的空盒气压表 注意:高度表刻度盘是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按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而确定的。 含义:在标准海平面上(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高度值为零。 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温、气压和空气湿度的变化都会对飞机性能和仪表指示造成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它们对空气密度的影响实 现的: 6、密度高度 指飞行高度上的实际空气密度在标准大气中所对应的高度。密度高度表示了密度随高度变化的特征。 密度高度对飞行的影响:低密度高度能增加飞机操纵的效率;高密度高度则降低飞机操纵的效率。 飞机操纵的效率:指飞机的操作性能,这种操作性能受大气密度影响很大。机翼的升力(或螺旋桨的推力)受其周边的空气速度和空气密度所影响,在高密度高度的地区,需要额外的动力来弥补薄空气的不足,升力下降,发动机功率下降,喷气发动机的推力下降,飞机性能变坏且起飞和降落的距离加长,上升率和升限也降低。根据实测结果,当气压维持不变,气温每升高10℃,起飞所需跑道长度增加13%,落地增加5%;反之亦然。因此同一机场,夏季所需起降距离将比冬季长。 7、基本气象要素变化对飞行的影响 (1)对高度表指示的影响 气压:实际中标准大气“零点”气压不是标准气压时

环境监测中大气采样技术

浅谈环境监测中大气采样技术 摘要:在环境监测当中大气采样是大气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们采用24 小时连续自动采样的方法来进行空气质量的监测. 因此,采样中在保证固定的点位、适合的采样高度后,采样人员的采样技术至关重要.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大气采样技术,供大 家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大气采样;过程分析 abstract: in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atmospheric sampl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k, atmospheric monitoring, monitoring the 24 hours of continuous automatic sampling to air quality. therefore, the sampling in guaranteeing a fixed point, appropriate height of sampling, sampling techniques sampling personnel is essential. this paper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atmospheric sampling technology,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tmospheric sampling; proces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一采样误差分析 采样人员在采样之前,务必进行采样误差分析,并要对采样误差 做到心中有数,严格控制影响较大的误差. 1.1 采样仪器的校准

关于大气探测技术的研究理论

关于大气探测技术的研究理论 【摘要】当今的探测技术以及探测仪器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大气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今,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单纯地利用单一探测技术已经无法完成整个大气状态参数的测量,为此,我们必需进一步采用多种探测手段综合得出某一区域的大气结构。本文便根据当前国际上对于大气探测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通过雷达的地基遥感以及高层大气对于探测卫星以及对于无线电缆的探测技术的发展,结合反映大气参数的气球、火箭、飞船探测方面对我国近几年间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大气探测地基遥感神舟飞船探测 大气层的延伸很高,根据探测得知,自地球表面向上,一直到几千公里的高空,大气层一直有覆盖延伸。大气作为太阳同地球之间的大系统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存在着。目前大气层,特别是中高层的大气正吸引了无数的大气科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共同关心这一领域。尽管近年来,我们对于大气层的探测不断的加大投入,但是对于中高层大气情况的了解及其作用的研究仍旧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该层作为稀薄的中性大气,探测起来十分困难,因而探测技术的发展和探测仪器的研制一直是中高层大气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便根据当前国际上对于大气探测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重点对我国近几年在中高层大气探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做出介绍。 1 地基遥感 我们知道,像典型的雷达具有从1到几千米长度的垂直分辨率,至于它对时间上的分辨率则可以从十分钟一直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跨度。其中,中频雷达在用于测量中层和低热层高度在大气风场的应用中集合了电子密度的种种特点。它特别具备了具有设备简单、价格低廉以及运行方便和无人值守等特别突出的优点。我们知道,目前,国际上一共有多达二十多个中频雷达站运转,这些中频雷达运转站主要在北美、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均有所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如今,它已经成为这个区域风场和电子密度常规观测中所经常用到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中层大气风场参考模式的许多的重要的资料均来自与中频雷达对于数据的统计。我国的武汉中频雷达站最初是早在2000年年底的时候建成并开始成功正常的运转。经过了前后将近半年的运行,武汉中频雷达站获得了在这个高度范围的大气风场和电子密度剖面的颇为丰富的资料。由此,武汉的中频雷达的数据已被用于大气角谱、中层顶区域潮汐风、电子密度等的分析和研究。张冬娅等利用武汉中频雷达,日本的中频雷达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北纬30度地区上空60—98千米高度的中间层、低热层大气平均风的变化规律。潮汐是中层顶区域典型的大尺度扰动,潮汐、行星波和背景风场构成了中、高层大气的基本风场,并且会对中、小尺度重力波的传播产生显著的影响。张绍东等利用武汉MF雷达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层顶(80——98KM)区域冬季潮汐振荡及其之间通过共振所引发的相互之间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