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小高庄小学张丽君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对学生基础了解太少,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这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或者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

(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时还是放不开,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错。比如:在教学例6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所以导致后面完不成教学任务拖堂。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最后一部分知识是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后的实践应用。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它们的关系,列出相应的比例式,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质疑辨析、对比归纳、概括小结、拓展延伸完成了教学任务,反思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数学教学要注重严谨性。比如在开始复习旧知的环节,我的意图是让学生找出相关联的量,并判断出比例关系,结果我却给出了具体的量让学生判断,忽略了当一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误导。

2、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例题时当单价一定,水费和用水吨数成正比例时列出的比例式是:=,这时教师就可以就地取材的引导学生想想:还可以怎样列比例呢?引导学生再探究其它的解题方法。如:每元钱可以买多少吨水一定,列出的比例式是:=等等。而在课上我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课堂生成而错失良机。又或者在设计拓展环节上引导学生利用直接设和间接设的方法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非常不错的教学方法。

3、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的检验习惯会减少很多错误的发生。在教学设计学生总结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时,我忽略了检验这个环节,让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好像缺少了筋骨一样,这也是自己今后教学中值得引起重视的一点。

反思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一位好的数学老师必须具备全面、科学调控课堂的

能力,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点,适时点拨,拓展延伸。与此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知识的前后联系,不能让知识搁浅,做好做实日常工作,让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扎根学生心中。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教学反思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教学反思这个学期本人就《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上了一节全校的公开课,课后对本次课进行了细细思量,发现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灵活使用教材 本课的知识点主要是解决求百分率问题。教材上的例题虽然也来源于生活,但体育测试的达标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这节课,本人大胆地改编教材,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从学生上一次单元测验的及格率切入,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和有意义,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对于达标率的计算公式、以及达标率等百分率的计算是有比较公式化的规定的。那么教学过程中是否一定需要按照这一规定来做呢?本人细心钻研教材、教参之后对此也进行了改编。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结构出发,让学生明白求百分率实质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分之几,这样即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

系,又锻炼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页 1 第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课件出示)的具体含义,学生通过说与听,调动了多种感官。再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公式,手脑并用,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求出及格率,在理解百分率基础上总结出百分率的计算公式,然后学生列举生活常用的百分率并说出其含义,如出勤率近视率优秀率等等,并当场统计班级的近视率等问题,将数学融于解决问题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四、加强了德育教育 如学生计算出近视率后,教育学生要保护好视力,科学用眼,常做眼保健操。 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给学生流露自己观念的机会比较少。 如在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我是以课件的形式直接出示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这一过程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百分率,能够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新授课第三节课,在“数形结合”的主线下,使学生具有了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首先简单复习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图像、图像象限和增减性,其次利用基础训练的五个题目求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和图像及增减性,复习一下代入法和待定系数法; 三、例题精讲,在例题的处理上我注重了学生解题步骤的培养;同时通过题目难度层次的推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变式训练之后,我又补充了一个综合性题目的例题;达到在课堂中就能掌握比较大小这类题型。但在补充例题的处理上点拨不到位,导致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点走弯路. 例题在本节既是知识的巩固又是知识的检测,通过这组题目的处理,发现学生对所学的一次函数坐标等方面可以有一点的复习.从整体来看,时间有点紧张,尤其是最后一个与一次函数相结合的综合性题讲解得太少,学生还不太能理解,导致小结很是仓促,而且是由老师代劳了,没有让学生来谈收获,在这点有些包办的趋势 四、不足:虽然在题目的设计和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了由浅入深的梯度,但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的时间分配上还可以再调整;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细节问题的.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上完此节课后,我回忆着这节课的段段细节,不断思索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希望能使自己在这节课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最成功之处是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此节课是以现在最热门的房产买卖为切入点,从生活中买房的例子出发,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这节课能得以发挥。由于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所以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师生得以互动。在正反比例解析式及其性质的比较中,学生能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在图象画法比赛中,许多学生能积极指出图象的优缺点,并且不断发现图象画法的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既提高了他们画图的本领,更为后面学习图象性质做了铺垫。当对图象性质进行小组讨论时,许多学生能积极思考,互相反驳,互相提问解决问题,并且运用类比方法进行分析。应当说这节课让学生得到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整节课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场面比较热烈,使我也能充分发挥。 在课程设计中,我将反比例函数比较数学化的问题实际化,从实际出发又回到实际也是比较合理的。由于现在学生知识面的扩大,数学教学应该为实际服务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因此我认为联系实际是很重要的。 在这节课中,多媒体教学也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电脑课件的帮助下,这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学生能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计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把一张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组想办法把3张圆形纸片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学生清楚为什么要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 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我有意识的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题。1÷3= 8÷9= 2÷6=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练习本上,比比看谁先算完。结果有的学生一两秒钟就举起了手,而有的学生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出了计算结果。汇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1÷3=0.333……与1÷3=1/3 8÷9= 0.88……与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计算太麻烦,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时告诉学生,以后计算两个整数相除的商,除不尽时或商里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3、借机引申,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次向学生介绍分率与数量的区别。如①“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这张饼的几分之几?每份分得多少张饼?”②"把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③"把4千克盐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盐的总数的几分之几/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明白这三道题第一问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没有单位,都是把总数看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一,都是用单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如前三道题的分率分别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问都是求每份数量是多少,每份数量是有单位的,都是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得数一定带单位名称。前三道题第二问的算法分别是1÷4=1/4(张)2÷7=2/7 (米)4÷5=4/5(千克) 此处学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数量之后,为后面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4、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 当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引导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时候,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多数学生写下:a÷b=a/b,老师拿一名稍差学生的板书出来,故意表扬这位同学。正表扬却突然转身给这名学生作业后面一个大叉号。正当同学们都诧异的时候?问为什么错了?这时几个思维灵活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追问:“为什么b不能等于0?”。我继续用课堂中的例题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4为例,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中的‘4’表示什么?”“如果把‘4’换成‘0’呢?”学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平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a÷b=a/b(b≠0)”学生经常会忘记,

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乘法两步计算,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案例反思 能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在教学时,我借助图文、表格、连线、对话、卡通情景等方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还考查了学生优化选择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关键句,理清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里的数量关系,找数量关系要从关键句入手,因此教学时,我首先然学生通过细读题目找出题中的关键句,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二、强化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 分数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中,我强化训练学生如何理解数量关系,等学生将一道题的数量关系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后,对于这道题的解决也已等心应手了。 三、巧用错误资源,对于一些易错题进行针对型的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自己的班情、生情的特点,也结合学生日常暴露的易错易混资源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过程中改正错误,体验成功,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细心、认真和检查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做题的正确率。具体习题如下: (1)某商店有10吨面粉,上午卖出总数的2/5,下午卖出2/5吨,还剩多少吨面粉? (2)某商店有10吨面粉,上午卖出总数的2/5,下午卖出总数的2/5,还剩多少吨面粉? (3)某商店有10吨面粉,上午卖出总数的2/5,下午卖出余下的2/5,还剩多少吨面粉? 总之,在教学设计时,我尽量把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融为一体,无论怎样,把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喜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

初中数学_19.2.1正比例函数(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9.2.1(2)正比例函数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回顾知识 1、在下列函数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并指出比例系数分别是多少。 ①x y = ②23x y = ③ x y 2= ④42-=x y ⑤x y 1-= ⑥ x y -= ⑦x y 2-= 2、画函数图像需要哪些步骤? 列表 描点 连线 3、你能依据这些步骤画出下列正比例函数图像吗? (1)x y 2= (2)x y 3 1= 二、探究性质 教师活动: 问题:观察上面函数图像的相同点(从图像经过的象限和变化趋势方面考虑),思考y 随x 的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 (1)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质疑,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活动: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当引导,要求将得到的规律填写出来。 (2)在大屏幕上展示正比例函数图像和黑板上板书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正比例函数 )0(≠=k kx y 的图像是一条经过-------点的-------。 当0 k 时,函数图像过一、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教师活动: 当k 0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及性质又怎么样呢? 根据前面的方法,请你画出 x y 5.1-= x y 4-=的图像 师生归纳: 当k 0时,函数图像过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三、用简单的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像 教师活动: 思考:怎样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最简单?为什么? 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时我们只需要描点(0,0)和点(1,k ),连线即可。 教师活动:要求:用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像x y 3-=和 x y 2 3= 的图像。 学生活动:按要求作图,体会能用原点和(1,k )点画图像的原因和便捷性 四、尝试应用 1.下列图象哪个可能是函数y=-8x 的图象( )

【新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与除法-优质教案

分数与除法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第49~50页的内容及第51~52页练习十二的1~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 1.3 5 单位? 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你们把谁看作单位“1”? 3.引入: 教师:5除以9,商是多少?板书:5÷9

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 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分数与除 法。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教材第49页例1)。 (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 (板书:1÷3=) (2)讨论: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 这个蛋糕的1 3,就是1 3 个“1”。 板书:1÷3=1 3 (个) 2.教学例2(教材第49页例2)。 (1)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图画内容。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3)请几名学生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4)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 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1 4,即3个1 4 块,把3个1 4 块饼合 起来就是1个饼的3 4,即3 4 块,因此,3÷4=3 4 (块)。 由此可见,3 4 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 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100%),那么,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不原计划多的。说明学生的解题思路比较广泛的,通过这个学生的交流,又发展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把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让学生独立解答,以加强题目的变化,。由于题目的问题改了,题中的单位“1”变了,解答的方法也就不同了。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认识,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促 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本课中要讲两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少百分之几)的思路。一种是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实际比计划多造林的公顷数是计划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用多的公顷数除以计划公顷数,把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得到所求的百分数;另一种是根据实际造林是计划的125%,用125%-100%就能得到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这种思路把要求实际比计划多百分之几首先转化成实际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样一种思路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较少,或者在百分数前面有关内容的学习中还没有接触过。所以这样两种思

路如果要在一课内完成,那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因为第一种做法,比较容易找到学生新知的生长点,所以我们不必化很多精力,或者说我们可以重点通过比多比少的对比,帮助学生建立从百分数的意义这个角度去理解的模型。第二种思路是一种新的思路,它首先把比多比少转化成是百分之几,然后再根据与100%相比的结果,分别用百分之几-100%或100%-百分之几。学生可能对一会儿用百分之几-100%,一会儿用100%-百分之几比较难以理解,但我想只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学生也能理解的。因为一个是比100%少,只能用100%-百分之几,而比多时是大于100%,所以用100%-百分之几。 那么第二种思路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在根据百分数意义求解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习先转化的思路。我想可能更多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一种联想的习惯与能力。善于联想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基本素养,能根据已知的联想到与已知条件有关的其它结论,这是数学抽象推理的一种重要载体。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去思考,那么我们更应该把第二种思路作为重点。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例题出现前,先让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已知百分数联想其它百分数,这样的设计应该是有道理的,但实际操作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拖泥带水,不能拔高要求,确保在最佳时间段内解决关键问题。 同时我想到针对今天的课堂实施情况,下一节练习课我们应该着重解决什么?从理清思路的高度把两种不同的思路进行对比。应该包括:同一种思路内比多比少的对比,像第一种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应该突出百分数意义理解时的一个数相同(都是什么比什么少几或多几),

《6、7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6、7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16-11-07 《6和7的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关键。下面我针对我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这一节课,我首先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接着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然后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引出“大括号”,明确“大括号”表示的意思。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考虑问号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大括号加上问号表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逐层理解,明确图意:“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然后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图意,再加上手势边比划边说一说图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本环节教学,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手比划比划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写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为将来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通过三道不同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内容。 本节中的不足:1、教师的引导还不能做到准确高效,提问没能达到精准,致使学生不能清楚明白提问的意思,教师语言不够精炼,不能用简洁的语句清楚的表达出要求和问题。2、有些环节没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3、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前紧后松的现象。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周攀 分数除法问题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三单元的内容,这单元的知识的学习应该以《分数乘法》的知识为基础,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比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我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第一步所做的事情,调动的方式主要以鼓励为主,精简课程当中所学的内容,减轻课后作业,在课程当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尽量让学生感觉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自己是主人,老师只是来帮助自己学习来的,学习任务是自己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在此基础上,我充分的备课,认真的批改作业,做到上课之前心里有充分的把握,胸有成竹,对知识点有整体的把握,并且对重点知识能够通过深思熟虑,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尽力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进行对话,让学生感觉有启发性,上课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启发学生,用身边非常熟悉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新的知识点,有时学生会出现思维短路的情况,我不着急,尽量耐心的引导学生来进行思考,不及不燥,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健康运行的状态。 在上课的时候,我采用线段图和教师讲解,学生自学为手段,通过读题和思考,来绘画线段图,我带领学生总结出这单元中的几类典型的问题,并逐类进行思考讲解,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结合图形来进行思考,通过逐类的讲解思考,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我在此也感谢同学们,通过教他们学习,让我在教学方面又有了一些进步。 课后我认真的批改作业,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找到学生的容易犯错的地方,并且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之处,也帮助学生找到思维上的短处,争取在下节课,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解决上节课遗留下来的问题。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时一个数乘分数的应用。他是分数乘法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在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经过二周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班学生的差生比较多,优秀生也不尖,在完成作业时不够积极主动,交作业没有及时,有可能在家没完成或者早晨想到学校后抄袭别人的作业。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不高,每次作业全对的学生只有少数的几个。 现在所学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对有些学生来说理解困难,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3)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中,我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2、重视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作图的技能 3、相互评价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形式有很多,但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的评价,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而在这节课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重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既培养了能力,又寻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达到自我矫正的目标。 4、让学生养成在众多意见中进行甄别、选择的习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方法 反思今后在教学中我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目的。近几年中考都有这方面的考题,所占分值也不少,我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指导,但基础差的同学仍然不会做,今后在这教学中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这一课,就是教材修订后增加的部分,在这节课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且用情境图来反应问题,这种设计有利于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理解图意),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用“图里有什么”做提示;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教材用“怎样解答”做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教材用“解答正确吗”做提示。这样的设计,学生能更好的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为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四能”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时刻注意以学生情感的最佳发展区为生长点,有效的加强了学生的“四能”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数学本质、帮助学生建立问题表征。 一个生动、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为课堂增色,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对于这节课的情境我思考过很多种,第一次试讲时,我设置了一幅有很多小动物的图画,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但是课后试讲中,觉得这与教材的情境图有些脱节,有点画蛇添足,于是根据一年级孩子年龄特点,我(直接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引入,兔妈妈和爸爸带领兔宝宝来草地上摘蘑菇了,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看图画审题时又难免会受到非数学性因素的干扰,课堂上,学生不光关注到了小兔子的只数,还关注到了蘑菇,因此在第二次试讲时,我的问题指向性就更强了,关于小兔子,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这样学生就很快找到了左边有四只兔,右边有2只兔。我随后跟了一句,你真善于观察。课后周老师说我的评价性语言没有及时跟上,点评不到位,这里还能体现出学生能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左右,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并加以描述,以此来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紧接着给学生介绍认识两位新朋友: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结合情境图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从而提炼出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第一次认识大括号,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比划,边比边说,这样问题就表现得完整而深刻,也让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是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不仅仅只是获得问题的答案,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关注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在这节课中,一年级的孩子虽然是第一次解决问题,但是绝不是一张白纸,在学前教育中,孩子对加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看到图画多数孩子马上就能说出算式,4+2=6,但对数学知识中的条件与问题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正如在试讲中,让孩子根据数学信息,试着提问题时,有位学生说:合起来一共有6人。马上把答案说出来了。课后研讨中,我们认为可以这样因势利导:你已经把答案告诉大家了,能把他换成考一考别人的问题吗?这样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问题,也就会学着提问题了。另外教材中给了解决问题的三个基本步骤,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堂上逐步引导孩子从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几个步骤去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策略,如:认识大括号让学生借助动作,练习加强学生对比,编写顺口溜帮助学生记住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正是这些细节的处理,学生及时回顾体验、感悟方法,一步步剥离表层信息抓住生成数学信息建构起用加法初步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关注数学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融入数学学习。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教研组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整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并且强调-------对于均分问题用除法算。接着,再引出几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不能整除),根据前边分饼的活动,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从而把除法与分数联系了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上面几个算式,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讨论,然后找学生说一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再找学生完整地说,我再补充,并强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且板书。

整节课,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都有充分的展现,学生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或者道理来证明,语言表达得十分流畅,分析能力路较强。通过最后练习题的巩固,学习效果不错,大大的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角形的特性听后反思 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什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也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又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不热爱到热爱。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学。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后反思.docx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一: 首先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函数知识,为接下去学习反比例函数作好铺垫,其次给出了三个实际情景要求列出函数关系式,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函数都是反比例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几种形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又通过列表格的方法对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巩固反比例函数知识。通过做一做的三个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但到这里用时接近25分钟,时间分配上没有很好把握为接下去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接下去是要进行例1的教学,先进行的是杠杆定理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学生练习纸上让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三个问题,然后有学生回答,当进行到第二题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再占用下课几分钟时间才讲完,很仓促地进行了小结。虽然上课大概推迟了5分钟,即使多了5分钟也没能完成课后的练习了,非常遗憾没能完成教学任务。 设想中的不少环节均没有得到体现,实际效果离设计相差不小,也许过于想要达到预计,设计效果,在准备过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备好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思考问题的时间不是很充分;还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

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肢体语言也不够丰富,鼓励的话显得很单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课导入的时候还出现了差错在公开课上确是不应该,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存在的问题。 综观整堂课,严谨亲切有余,但活泼激情不足,显得平铺直叙的感觉,缺少高潮和亮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 经过这么一堂公开课的执教,让自己收获不少, 反思更多。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 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通过一个实例从而揭示了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为0)的商。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4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技能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合作探索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体 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经历探究过程,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剪刀胶棒或双面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今天,班里同学来家里做客,妈妈烙饼来招待大家。 二、复习旧知,探究新知。 1、引入题 课件出示题目,直接提问。 (1)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张饼? 口答列式,教师板书:6÷3=2(张) (2)把1张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张饼? 口答列式,教师板书:1÷2=0.5(张) (平均分问题用除法来解决。) 2、教学例1 (1)课件出示题目,直接提问。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 (2)尝试口答列式,教师板书:1÷3= (3)引导学生理解1÷3,就是把1张饼平均分成3份,每人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张饼。 (4)用多媒体课件图解结果完善板书:1÷3= (张)。 2、教学例2。(小组合作) 课件出示例2。 (1)课件出示题目。把3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张? 把2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 (2)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3÷4= 2÷3=

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王玲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 首先,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我先出示4个小朋友扑蝴蝶的画面,再出示2个小朋友观察昆虫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号,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人,让学生议论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及“人”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小结的时候我边讲解边用类似于大括号的手势把两边的人物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边的物体数量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人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人?”。问题“不知道两边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两边的人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接着,教学减法计算。在前面教学解决加法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初步理解了大括号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放在认识大括号下面的数量及部分数位置的问号上。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大括号,说一说大括号表示什么,让学生明确大括号一样是表示两边物体的数量,大括号下面有数字,就是表示已经知道总的有多少个,再让学生观察分析画面中和上一题加法不同的地方,知道加法中原来两边都已经知道数量是多少,现在其中的一部分有问号,也就是说其中的一部分物体不知道数量是多少,让学生讨论明确已经知道总数及其中的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要用总数扣掉已经知道的那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计算。 最后,在练习的时候,我都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观察画面,找到大括号和问号,想一想它们分别和哪一道题的形式一样,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在哪里,要问的问题又是什么,应该怎么样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解决加减法问题的格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 1

初中数学_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正比例函数2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首先什么是正比例函数,出示一系列函数,分析哪些为正比例函数,以及其中的比例系数。其次复习画函数图像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二.引入新知 布置任务: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画(1)中的两个函数图像 (1)y=2x y= 另外一组画(2)中的两个函数图像 (2)y=-1.5x y=-4x。 图像画好后,以(1)中的函数图像为例,研究它的性质 x 3 1

这些图象都是经过原点的 直线 ,函数y=2x 的图象从左向右 上升 ,经过第 一三 象限, y 随x 的增大而 增大 ;函 数y= 的图象从左向右 上升 ,经过第 一三 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 增大 。 总结两者的相同点:两者图像都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经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进一步提出假设 是不是所有k 大于0的时候函数图像都是这样的呢?出示一系列这样的函数图像 从而得到k 大于0时,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经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当k 的值越大,函数图像越接近y 轴。 x 3 1 1 3=x 110 =x

利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当k小于o时,函数图像的性质:也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的值越大越接近x轴。 进而我们得到了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进而提出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单的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时我们只需描点(0,0)和点(1,k),连线即可。 出示练习用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 = -3x ;(2)三:巩固练习 3 . 2 y x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是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两者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因此,这节课我通过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用转化的方法,从而学会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始,我用学生熟悉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和“神州”五号的场景开课,为了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深深地吸引学生,顺利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进行例2的教学,让学生在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语言表述中,领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力求讲清两点:是两个数量在比较;用其中一个量作标准,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它就是它的几倍。从而在操作活动和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逐渐地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会应用所学除法的含义来分析数量关系,初步理解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接着出示例3主题图,利用初步构建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分析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情景中的唱歌和跳舞的人数是清晰可数的,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收集信息,自己去分析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小组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初步用较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7,所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最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和学生身边的两组信息,来巩固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通过举例说说生活中倍数关系的事物,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反思: 1、摆飞机这一操作活动是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活动直观感知一 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最好再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摆出“12是3的4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