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万方数据

2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41卷第3期

计2目:①蜉蝣目(Ephemeroptera),②蜻蜓目(Odona.ta);(B)新翅下纲(Neoptera):计26目:①横翅目(Ple.coptera),②等翅目(Isoptera),③蜚蠊目(Blattodea),④螳螂目(Mantodea),⑤蛩蠊目(Grylloblattodea),⑥螳蠊目(Mantophasmatodea)(2002年命名的新目),⑦竹节虫目(蚺目)(Phasmatodea),(9纺足目(Embiidina)(Em—bioptera),⑨直翅目(Orthoptera),⑩革翅目(DerIIIapter-a),⑩缺翅目(zoraptera),⑩啮虫目(Psocoptera),⑩虱目(Phthiraptera),⑩缨翅目(Thysanoptera),⑩半翅目(Hemiptera),⑧脉翅目(Neuroptera),◎广翅目(Mega.1叩tera),⑧蛇蛉目(Raphidi叩tera),⑩鞘翅目(coleopt—era),⑩捻翅目(strepsiptera),①双翅目(Diptera)延≥长翅目(Mecoptera)延≥蚤目(siphon印tera),⑨毛翅目(Tri—ch叩tera),⑧鳞翅目(Lepidoptera),⑧膜翅目(Hymeno—ptera)(Gullan&Craston,2005)。

不过,一般在教科书中采用六足亚门内分2纲的系统:把原尾、弹尾和双尾3类仍保留在“目”一级的水平,安置在内颚纲(Entognatha)内(原尾目、弹尾目和双尾目);以内颚纲(口器内颚式,即口器的基部隐藏在头囊内)与昆虫纲(口器外颚式,自头囊伸出,暴露在外;其他30目)并列。但由于内颚纲可能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故此分类系统并不恰当。顺便提一下,旧的系统中的昆虫纲(广义的,相当于现在的六足动物亚门)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无翅亚纲包括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Thysanura)(广义的,现分为石炳目和衣鱼目);有翅亚纲(Pterygota)则包括上列其余各目。1。4多足亚门体分头和躯干部:头部有触角、大颚、第1小颚(或愈合)和第2小颚(不同程度的愈合,或无)等4对附肢;躯干部长,由许多相同的节组成,各节有1。2对足。约12000种,全为陆生种类。分4个纲:1)倍足纲(Diplopoda)(马陆);2)唇足纲(Chil叩oda)(蜈蚣、蚰蜒);3)少足纲(Paumpoda)(蝎虫戋;4)综合纲(Symphyla)(幺蚰)。

2节肢动物的起源

学者们普遍认为与节肢动物近缘的是缓步动物(Tardigrade)(熊虫)和有爪动物(Onych叩hora)(栉蚕)。形态学的研究和近30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都支持节肢动物和缓步动物是姐妹群.这两类然后又与有爪动物构成姐妹群的关系。学者们把这3类合称为泛节肢动物(Panarthropoda)(图1),对构建这3类亲缘关系的共同衍征并无多大的争议。

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对泛节肢动物是否与环节动物(Annelida)来自同一祖先尚有争议。泛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共享的衍征包括:有一与众不同的“脑”以及按体节排列的神经节;心脏长管状。位于背方,系由一纵血管演变而来;有4~5束纵肌;朗基因(en舯iledgene),体节极性基因(segmentalpolaritygene)在早期的分节过程和神经发生时,按体节双重复表达。泛节肢

动物的体腔被认为是由它们与环节动物的共同祖先的成对的体节腔变化而来.因为这两大类的体节的端细胞发育和最终造成身体的分节根本上是相同的,而且可以认为是同源的,这被认为是强有力共同衍征。由于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G.Cuvier)在1817年为这些类群创立了“Articulata(关节动物)”一名,所以也称为“关节动物假说”。但在1999年,Aguinaldo等人基于18SrDNA序列资料的分析提出另一种假说,把节肢动物、缓步动物、有爪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动吻动物和曳鳃动物这些已知“蜕皮”的后生动物归在一起.称之为“蜕皮动物(Ecdysozoa)”。蜕皮动物中不包括环节动物,所以与前说是对立的。不过有许多学者对此假说提出种种质疑,在此限于篇幅,不作详细说明。

图1节肢动物和近缘类群f泛节肢动物)的亲缘关系

(蝗虫图仿自堵南山,1988;熊虫、栉蚕和蚯蚓图

仿自Hickman拼aj.。1997)

国外的化石资料表明:节肢动物可能在寒武纪已成为种类数量占优势的类群.在晚寒武世发现的种类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占总数的1/3以上。在瑞典奥斯坦(Orsten)的上寒武世的沉积物中发现的大量甲壳类的化石,有许多与现代的甲壳类如头虾类、鳃足类非常相似。由于保存完好,可以看到许多古代种类体节和附肢的细微构造。它们具备现代甲壳类的所有属性,如:复眼、头盾、无节幼体(有用于运动的第1触角)、第2触角和大颚两肢型。我国学者也发现早在5.2亿年前已经有类似现生甲壳动物的不同的体躯分化,占据了不同的生境(Chenef“.,2001)。

3节肢动物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和演化

多年来.多数学者在探讨昆虫起源时,都认为六足类与多足类最近缘。例如颚肢亚门、单肢亚门和缺角类的提出都是建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的。但近年来学者们在特征分析中得到1个“六足类+甲壳类”的分支,从而提出“泛甲壳动物(Pancnlstacea)”的概念。他们认为六足类不是与多足类,而是与甲壳类最近缘。这一观点得到来自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资料(如12SrDNA、28SrDNA、EF一1仅、POLII、Hox基因、中枢神经系的发生等)的强烈支持。而且研究还表明:甲壳动物实际上是1个并系类群.即现在的甲壳亚门并没有把同一祖先的所有后裔

都包括在内。泛甲壳动物的观点就是说:“昆虫是陆生

 万方数据

2006年第41卷第3期生物学通报3

的甲壳动物”,而且两者的关系是互为并系。这种情况就像把鸟类看成是会飞的爬行动物一样。

图2关于节肢动物系统发生的推测(自Miller&Harley,2005)对节肢动物系统发生的一种推测如图2所示,现作进一步的说明下:1)最早的节肢动物可追溯到6亿年前,有趣的是最早的化石不是三叶虫,而是与甲壳类相似。有人推断节肢动物都源自一个基干类群——古代的甲壳类,或“原甲壳动物(Protoclllstacea)”。2)三叶虫出现于寒武纪的早期.可能是自原甲壳动物演化出来的第1主支,它们是当时最繁盛的节肢动物,直到2.4亿年前(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灭绝。3)螯肢动物肢口类可能起源自前寒武纪的晚期,在寒武纪中大爆发。肢口纲广鳍目(Eurypterida)(已灭绝)和剑尾目(Xiphosura)的化石见于5亿年前的奥陶纪。广鳍目的鳍鲎(Pterygotus)是节肢动物中个体最大者,体长近3m,曾在古代的海洋和淡水中一直生活到二叠纪,在志留纪和泥盆纪十分繁荣。有证据表明:广鳍目的某些种类甚至演化为两栖的或半陆生的。剑尾目大多灭绝,现仅剩3属5种,成为一类“活化石”。到志留纪许多螯肢动物演化为陆生种类。4)在化石中随后出现了多足动物。现生的多足类都是陆生的,但最早见于奥陶纪晚期与志留纪早期之间的化石却是海洋种类。陆生种类在志留纪中期才出现,它们与陆生的螯肢动物共同在陆地上栖息。5)六足类是节肢动物中最后出现的一支。类似今天的弹尾类和石蛹类的化石出现在泥盆纪的早期,可追溯到3.9亿年前。但在志留纪发现的一些遗迹化石与六足类非常相象,以及分子钟的资料似乎表明昆虫的起源应推前到志留纪的早期。第1个有翅昆虫的化石见于泥盆纪稍晚时。随着1.3亿年前开花植物的出现.以及昆虫飞行的演化.昆虫在白垩纪可能有了快速的发展。昆虫基本上是一陆生类群,水生种类是次生性进入水生境后产生的。6)现在的甲壳动物起源自节肢动物进化树的很基部的分支.而且可能由原甲壳动物在不同时期多次演化而来(图中多条未具体标名的进化支)。最后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节肢动物是一单系类群:节肢动物在地球上很早就出现。它们的多样化在后生动物很早的时期(前寒武纪)就已开始,到寒武纪已成为地球上种类最多的一门后生动物:一类古老的甲壳动物是所有现在的节肢动物的祖先:现生甲壳动物是一并系类群,与六足动物近缘,两者互为并系(图2未表达);甲壳动物和六足动物构成泛甲壳动物。真如古生物学家所主张的.要想最终弄清节肢动物起源的奥秘,还需依据已灭绝了的“基干类群”的化石证据。近年来,我国学者发现了兼有节肢动物和叶足动物(Lobopodia)(具有叶足状不分节附肢的蠕虫)特征的化石.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演化信息(刘建妮等,2004)。

结束语:节肢动物为什么从古就取得巨大的成功,并一直延续到今。专家们作如下的解释:1)节肢动物中的微型种类可以栖息在各种微小的生境内,如海洋沉积物、珊瑚礁、藻类、苔藓、低等植物和各种动物体上;小型昆虫和螨类占据了所有陆上的微生境。2)昆虫在水中与藻类、在陆地与植物形成亲密的关系并协同进化;甲壳动物以藻类作为它们的生活场所和食物,也协同进化。3)昆虫是最早的会飞的动物,使它们能到达其他无脊椎动物不能到达的生境。4)分节现象(系列重复的体节和附肢)为体制的千变万化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为趋同进化、并行进化和反向进化等进化过程提供了无穷的空间;Hox基因和其他调控基因的变化使体制发生巨大的变化。

附言:由于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文介绍的资料如有不当或需更新处,欢迎读者不吝指正。关于节肢动物的形态和生物学.读者如有兴趣可参看笔者前已发表的拙作(宋大祥和堵南山,2004;宋大祥,2004),在此不再赘述。感谢张超同志协助制图和准备文稿。——笔者

主要参考文献

l刘建妮,舒德干.韩健等.澄江化石库中具眼睛的珍稀叶足动物及其在节肢动物起源上的意义.科学通报,2004,49(10):977—984.2宋大祥.无脊椎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学通报,2004,39(3):l一4.3宋大祥.周开亚.2003.节肢动物高级阶元的系统发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21:12—15.

4宋大祥,堵南山.节肢动物.生物学教学,2004,29(8):1—4.

5尹文英.有关六足动物(昆虫)系统分类中的争论热点.生命科学,2001,13(2):49—53.

6尹文英.从泛甲壳动物新假说评述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进展.动物学研究,2003,24(1):1l一16.

7BmscaR.C.&G.J.Bmsca,Invertebmtes.2nded.,sinauerAssociates,Inc.,Sunderland,2002:936pp.

8ChenJ.Y.,Vannier,J.&D.Y.Huang,Theori矛nofcrustaceans:newevidencefromtheE盯lyCambrianofChina.Proc.R.Soc.London,B,

2001.268:2181—2187.

9GullanP.J.&P.S.Craston,Theinsects:an0utlineofentomology.3rded.,Blackwell,PublishingLtd.,USA,2005:505pp.

10HickmanC.P.,Roberts,L.S.&A.Larson,Integratedprinciple8ofz00logy.WCBPublisher8,USA,1997:90lpp.

11MillerS.A.&J.P.Hadey,Zoology.6“ed.,McGraw—Hill,Boston,

(BF) 万方数据

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作者:宋大祥, Song Daxiang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刊名:

生物学通报

英文刊名:BULLETIN OF BIOLOGY

年,卷(期):2006,41(3)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11条)

1.刘建妮;舒德干;韩健澄江化石库中具眼睛的珍稀叶足动物及其在节肢动物起源上的意义[期刊论文]-科学通报2004(10)

2.Gullan P J;P S Craston The insects:an outline of entomology 2005

3.Chen J Y;Vannier J;D Y Huang The origin of crustaceans:new evidence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of China[外文期刊] 2001

4.Brusca R C;G J Brusca Invertebrates 2002

5.尹文英从泛甲壳动物新假说评述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动物学研究 2003(01)

6.尹文英有关六足动物(昆虫)系统分类中的争论热点[期刊论文]-生命科学 2001(02)

7.宋大祥;堵南山节肢动物[期刊论文]-生物学教学 2004(08)

8.宋大祥;周开亚节肢动物高级阶元的系统发生 2003

9.宋大祥无脊椎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期刊论文]-生物学通报 2004(0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10681751.html,ler S A;J P Harley Zoology 2005

11.Hickman C P;Roberts L S;A Larson Integrated principles of zoology 1997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尹文英从泛甲壳动物新假说评述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动物学研究2003,24(1)

2.谢强.卜文俊.李新正.郑乐怡有关节肢动物系统发育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动物分类学报2002,27(3)

3.邵红光.SHAO Hong-Guang关于节肢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的分子佐证[期刊论文]-动物分类学报2000,25(1)

4.宋大祥.堵南山节肢动物[期刊论文]-生物学教学2004,29(8)

5.朱明生.杨自忠.张志升.ZHU Ming-sheng.YANG Zi-zhong.ZHANG Zhi-sheng中国跳蛛科1新种和1新纪录种(蛛形纲:蜘蛛目)[期刊论文]-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5)

6.廖永岩.叶富良中国鲎资源已告危急[期刊论文]-中国水产2000,299(10)

7.Aline Ferreira QUADROS.Paula Beatriz ARAUJO新热带区两种潮虫的生态特征(甲壳纲:等足目)[期刊论文]-动物学报2007,53(2)

8.郭风平.方建斌中国园林动物起源与变迁初探[期刊论文]-农业考古2004(3)

引证文献(2条)

1.贾少波.贾鲁跳虫与"会跳跃的虫类"[期刊论文]-生物学教学 2010(1)

2.贾少波.李朝晖.张玉平.赵岩.岳丽蕊跳虫新分类系统的目科检索[期刊论文]-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10681751.html,/Periodical_swxtb200603001.aspx

教科版《给动物分类》公开课优秀教案 1

《给动物分类》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分类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能运用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等方法。知道有些动物的外观和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 二、活动重难点 1.知道有些动物的外观和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2.通过分类让学生建立对生物多样性的初步认识。 三、活动资源 动物卡片(每组1套)、磁力贴、PPT。 四、注意事项 1.建议用动物图片在黑板上呈现分类过程。学生分组活动也要准备各种动物图片,并且图片下方要留有空白,这样便于统一编号。 2.可以先复习第一单元中学习过的分类方法,再进入新课,这样既有衔接又易于固化分类的方法。 3.本单元已详细认识过蜗牛、鱼。可以从这两种动物入手进而找一些较为相近的动物进行补充并第一次分类。在进行第二次分类时,可直接出示十种动物,尽量挑选常见的动物,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为准进行相应调换,但种类不宜太多。 4.本课是第二次进行分类教学。教师可通过板书列序号的形式渗透二歧分类法,不用讲解什么是二歧分类。 五、活动过程 (一)回顾蜗牛和鱼的特点 1.出示蜗牛和鱼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还认识这两种动物吗?

2.它们在身体结构、运动、呼吸和反应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 (1)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蜗牛能对外界的触碰产生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等。它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不同的物体表面爬行。 (2)鱼具有鳞片、鳍、鳃、嘴和眼等身体结构。 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鱼生活在水中,它的身体适应水生环境。 3.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 相同:(1)有眼、口。(2)没有腿。 不同:(1)一个生活在陆地或水边,一个生活在水里。(2)蜗牛用腹足(脚)运动,鱼用鳍运动。(3)蜗牛有壳,鱼没有。 (二)探索给多种动物分类 1.如果增加两种动物(出示图片:)你们能试着给这四种动物进行分类吗? 【预设1】按是否用鳃呼吸分类。 【预设2】按是否完全生活在水里分类。 【预设3】按是否用腹足运动分类。 【预设4】按是否有鳍分类。 2.小结:同学们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动物归为一类,把不具有相同的特点的归为另一类,生物学家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对已知的自然界数百万种生物进行划分的,其中一种划分方式是把生物分为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我们把这种方法就叫做“分类”。 【教学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回忆前面观察过的动物,说说它们的特点。为后续的分类活动分散难点。本环节的小结是向学生介绍科学家观察研究生物的方法——分类。 【提示】(1)第一次分类时给的动物种类不宜太多。可以在先说了特点之后,再进行分类。(2)第一次分类是在全班讨论基础上,请1~2名学生到黑板上以磁力贴形式呈现分类结果。一定要让学生说清楚分类的标准。关于分类标准的讲解在后面会有详细指导。

一年级科学下册动物6给动物分类教案教科版

《给动物分类》 【教材简析】 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从一年级开始训练分类对学生掌握事物的特征 具有积极意义。本课借助动物的多样性,训练学生的分类能力,让学生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小学中段的教学目标,所以本课的分类练习不是 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题材,依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 行的分类练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 教科书第40页“聚焦”部分首先对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动物的种类这么多,如何更方便地学习呢?教科书告诉学生“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科学 家对动物的分类大多是动物形态学的分类,但这句话所要传达给学生的重点是,分类是一 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因此这节课我们也来分类,用分类的方法进一步观察动物。 本课“探索”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给动物分类,其实就是学生用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在 分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之前观察动物形态时的发现,如有足、有壳、生活在水里等,同时也需要对动物形态进行再一次观察并分析。就像记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观察一样,分类也有促进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作用。 教科书分三步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1.给下面的动物卡片编号。动物不像植物,它会运动,所以这里的动物以卡片的形式给学生。教科书出示了狗、蝴蝶、鸡、蛞蝓、蚂蚁、 金鱼、蜗牛、老虎、喜鹊和蛤等。这些动物都是前面几课出现过的,学生对它们比较熟悉。考虑到动物较多,教科书指导学生给动物卡片编号,这样一年级学生记录起来就方便多了。每个小组的动物要一样,并且编号也一样,便于交流和讨论。2.自己确定一种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这里的分类标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予肯定,如根据是不是生活在水里,分 成生活在水里的和生活在陆地上的两类;根据有没有脚,分成有脚的和没脚的两类;根据 有没有毛,分成有毛的和没毛的两类;根据是不是会飞,分成会飞的和不会飞的两类;根 据有没有壳,分成有壳的和没壳的两类等等。学生只需达到以一个标准将动物分成两类这 个程度即可。3.与同学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这里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合作、分享意识的任务,使学生不仅要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愿意倾听他人的信息。 最后的研讨环节“我们有哪些给动物分类的方法”,是对之前分类标准的一个小结, 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现了动物的多样性。同一种动物因为 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归为不同类别,体现了动物形态特征的不同。 另外,本课还联系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动物和植物单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这其实是在启发学生寻找动物 和植物所共有的生物特征,如都会长大、都需要摄取营养、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等。 【学情分析】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嘉善县逸夫小学唐玉珍 【教材简析】 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 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 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万方数据

2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41卷第3期 计2目:①蜉蝣目(Ephemeroptera),②蜻蜓目(Odona.ta);(B)新翅下纲(Neoptera):计26目:①横翅目(Ple.coptera),②等翅目(Isoptera),③蜚蠊目(Blattodea),④螳螂目(Mantodea),⑤蛩蠊目(Grylloblattodea),⑥螳蠊目(Mantophasmatodea)(2002年命名的新目),⑦竹节虫目(蚺目)(Phasmatodea),(9纺足目(Embiidina)(Em—bioptera),⑨直翅目(Orthoptera),⑩革翅目(DerIIIapter-a),⑩缺翅目(zoraptera),⑩啮虫目(Psocoptera),⑩虱目(Phthiraptera),⑩缨翅目(Thysanoptera),⑩半翅目(Hemiptera),⑧脉翅目(Neuroptera),◎广翅目(Mega.1叩tera),⑧蛇蛉目(Raphidi叩tera),⑩鞘翅目(coleopt—era),⑩捻翅目(strepsiptera),①双翅目(Diptera)延≥长翅目(Mecoptera)延≥蚤目(siphon印tera),⑨毛翅目(Tri—ch叩tera),⑧鳞翅目(Lepidoptera),⑧膜翅目(Hymeno—ptera)(Gullan&Craston,2005)。 不过,一般在教科书中采用六足亚门内分2纲的系统:把原尾、弹尾和双尾3类仍保留在“目”一级的水平,安置在内颚纲(Entognatha)内(原尾目、弹尾目和双尾目);以内颚纲(口器内颚式,即口器的基部隐藏在头囊内)与昆虫纲(口器外颚式,自头囊伸出,暴露在外;其他30目)并列。但由于内颚纲可能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故此分类系统并不恰当。顺便提一下,旧的系统中的昆虫纲(广义的,相当于现在的六足动物亚门)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无翅亚纲包括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Thysanura)(广义的,现分为石炳目和衣鱼目);有翅亚纲(Pterygota)则包括上列其余各目。1。4多足亚门体分头和躯干部:头部有触角、大颚、第1小颚(或愈合)和第2小颚(不同程度的愈合,或无)等4对附肢;躯干部长,由许多相同的节组成,各节有1。2对足。约12000种,全为陆生种类。分4个纲:1)倍足纲(Diplopoda)(马陆);2)唇足纲(Chil叩oda)(蜈蚣、蚰蜒);3)少足纲(Paumpoda)(蝎虫戋;4)综合纲(Symphyla)(幺蚰)。 2节肢动物的起源 学者们普遍认为与节肢动物近缘的是缓步动物(Tardigrade)(熊虫)和有爪动物(Onych叩hora)(栉蚕)。形态学的研究和近30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都支持节肢动物和缓步动物是姐妹群.这两类然后又与有爪动物构成姐妹群的关系。学者们把这3类合称为泛节肢动物(Panarthropoda)(图1),对构建这3类亲缘关系的共同衍征并无多大的争议。 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对泛节肢动物是否与环节动物(Annelida)来自同一祖先尚有争议。泛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共享的衍征包括:有一与众不同的“脑”以及按体节排列的神经节;心脏长管状。位于背方,系由一纵血管演变而来;有4~5束纵肌;朗基因(en舯iledgene),体节极性基因(segmentalpolaritygene)在早期的分节过程和神经发生时,按体节双重复表达。泛节肢 动物的体腔被认为是由它们与环节动物的共同祖先的成对的体节腔变化而来.因为这两大类的体节的端细胞发育和最终造成身体的分节根本上是相同的,而且可以认为是同源的,这被认为是强有力共同衍征。由于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G.Cuvier)在1817年为这些类群创立了“Articulata(关节动物)”一名,所以也称为“关节动物假说”。但在1999年,Aguinaldo等人基于18SrDNA序列资料的分析提出另一种假说,把节肢动物、缓步动物、有爪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动吻动物和曳鳃动物这些已知“蜕皮”的后生动物归在一起.称之为“蜕皮动物(Ecdysozoa)”。蜕皮动物中不包括环节动物,所以与前说是对立的。不过有许多学者对此假说提出种种质疑,在此限于篇幅,不作详细说明。 图1节肢动物和近缘类群f泛节肢动物)的亲缘关系 (蝗虫图仿自堵南山,1988;熊虫、栉蚕和蚯蚓图 仿自Hickman拼aj.。1997) 国外的化石资料表明:节肢动物可能在寒武纪已成为种类数量占优势的类群.在晚寒武世发现的种类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占总数的1/3以上。在瑞典奥斯坦(Orsten)的上寒武世的沉积物中发现的大量甲壳类的化石,有许多与现代的甲壳类如头虾类、鳃足类非常相似。由于保存完好,可以看到许多古代种类体节和附肢的细微构造。它们具备现代甲壳类的所有属性,如:复眼、头盾、无节幼体(有用于运动的第1触角)、第2触角和大颚两肢型。我国学者也发现早在5.2亿年前已经有类似现生甲壳动物的不同的体躯分化,占据了不同的生境(Chenef“.,2001)。 3节肢动物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和演化 多年来.多数学者在探讨昆虫起源时,都认为六足类与多足类最近缘。例如颚肢亚门、单肢亚门和缺角类的提出都是建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的。但近年来学者们在特征分析中得到1个“六足类+甲壳类”的分支,从而提出“泛甲壳动物(Pancnlstacea)”的概念。他们认为六足类不是与多足类,而是与甲壳类最近缘。这一观点得到来自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资料(如12SrDNA、28SrDNA、EF一1仅、POLII、Hox基因、中枢神经系的发生等)的强烈支持。而且研究还表明:甲壳动物实际上是1个并系类群.即现在的甲壳亚门并没有把同一祖先的所有后裔 都包括在内。泛甲壳动物的观点就是说:“昆虫是陆生  万方数据

动物分类及图片

动物的分类 爬行类动物、飞禽类动物、哺乳类动物、昆虫类动物、家禽类动物、鱼类动物、食肉类动物。爬行类动物: 蛇蜥蜴 蛇蜥蜴壁虎、龟、鳖、鳄鱼等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比两栖类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环境。身体已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颈部较发达,可以灵活转动,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发挥头部眼等感觉器官的功能。骨骼发达,对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和增强运动能力都提供了条件。用肺呼吸,心脏由两心耳和分隔不完全的两心室构成,逐步向把动脉血和静脉血分隔开的方向进化。大脑结构比两栖类有了进一步发展,感觉器官也增加了复杂程度,功能增强。在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卵的结构和胚胎发育也出现一些变化,卵外包着坚硬的石灰质外壳,能防止卵内水分的蒸发,同时是体内受精,摆脱了生殖发育中受精时对水的依赖;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和羊水,胚胎可以在羊水中发育,既可防止干燥,又能避免机械损伤。爬行动物在中生代很繁盛,几乎遍布全球,恐龙就是当时的代表。以后由于气候和地壳的变动,绝大多数种类灭绝。现存种类约5000多种,常见的有蜥蜴、蛇、龟、鳖、鳄鱼等。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Amniota)。是一支从古两栖类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分化出来产羊膜卵的类群,它们不但继承了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性,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适应陆地生活和繁殖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爬行类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同时古爬行类还是鸟、兽等更高等的恒温羊膜动物的演化原祖,因此,本纲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爬行纲在地质史的中生代曾盛极一时,种类和数量极其繁多,在中生代的末期出现衰退。现存种类只包括鳄、龟、蜥蜴和蛇等动物。其中个体最大的是产于亚洲东南部的网蟒(Python reticulatus),全长可达9.9m,而最小的蜥蜴为斑点圆趾虎(Spha erodactylus argus),全长却只有36mm。除南极地区外,分布几乎遍及全球而尤以南半球的种类更为繁多,能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草原、荒漠。海洋和内陆水域等各种生活环境,少数几种蜥蜴(西藏沙蜥Phrynocephalus theobaldi、红尾沙蜥P. erythrurus)的最高垂

1.1《给动物分类》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1《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给动物分类单元 1 学科科学年级 4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 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2、进一步提问: 你去过动物园吗? 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 区的? 归纳: 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观看视频,回 答 看图回答 交流 从视频和旅游等 方面入手,让学 生知道动物的种 类很多,应该进 行分类。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 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小组内确定标 准给动物分类 给动物分类需要 一定标准。按不 同标准会有不同 分类。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 明确: 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具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 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 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二、摸脊椎活动 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每人体验一次。 提示:首先找准脊椎位置。 2、体验交流: 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脊椎摸上去是一节一节的。 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 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一)做脊椎模型 1、准备材料:线轴6 个、圆纸片5 张、棉线、胶带、剪刀。 2、制作步骤 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②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③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试一试 ①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 ②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二)研讨 1、脊椎有什么作用? 明确: 脊柱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2、如果脊椎不是一节一节的,而是一整根,那我们的身体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明确: 身体不能自由活动。 四、课堂练习阅读教材 在老师的指导 下,认识脊椎 列举 两人合作,互 摸脊椎,体验 交流 认识材料 制作模型 动手试试 研讨交流 了解并学会生物 学家给动物的分 类。 了解常见的脊椎 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 了解脊椎特点 实验探究脊椎的 作用。

(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2.6 给动物分类 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2.6《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给动物分类单元 2 学科科学年级 1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 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科学探究 1、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 2、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认识到分类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重点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 难点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活动 动物王国要开运动大会。国王邀请所有的动物参加。 比赛项目有:游泳比赛、飞行比赛、奔跑比赛 ……各比赛项目谁能参加,谁不能参加,你知道吗? 填报运动员参赛表。 2、小结 其实,刚才的活动就是给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是一种 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 物。为了便于研究,有的科学家一生都在对动物进行 分类研究。交流并填表在无形中知道 分类概念,由浅 入深,了解分类 的意义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你还记得这些动物吗?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征? 这些动物该怎样分类? 【方法指导】 第一步:给下面的动物卡片编号。 第二步:自己确定一份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 第三步:与同学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二、研讨 1、我们有哪些给动物分类的方法? 【提示】 水中的和陆地上的 会飞的和不会飞的 有羽毛的和没有羽毛的 …… 2、动植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从哪些交流回答 给动物分类 讨论交流 掌握分类方法, 正确地给动物分 类

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提示】 ①会运动 ②会长大 ③需要空气 ④需要水 ⑤会繁殖 ⑥会死亡 三、课堂练习:按要求进行分类(只填序号)(1)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 (2)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 (3)会飞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会飞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高 (一)动物,我们的朋友 导盲犬可以帮助盲人安全地走路、乘车和传递物品。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利于植物的生长。 蜣螂以粪便为食,它是大自然的“清洁工”。 鸟吃害虫,是害虫的天敌。 蜜蜂可以传粉利于果实的形成。 奶牛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的乳汁。 (二)我们要保护动物 为失去父母的动物幼崽喂食。 给小鸟做个窝,让它有栖息的地方。 五、作业布置 知道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不同吗?查阅资料,与同学分享。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 认真听,并 参与交流 课后查阅 学会动植物比 较,寻找生命的 共同点 检测课堂学习情 况 增强保护动物意 识 培养探索兴趣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 方法;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 好地认识动物。在科学探究中,能运用观察与描述、 比较与分类等方法,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 与同学讨论、交流。 总结课堂 板书 编号 给动物分类标准 分享 板书设计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生活在今天地球上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一般将动物界分为34个门,在此我们仅介绍主要的、在进化上占主线的门类。 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它们多数是单细胞生物,极少数是由几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群体。原生动物的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细胞的结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原生动物的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多细胞生物表现出的生命功能,如从环境种吸取营养、呼吸、排泄、生殖,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这些功能是细胞或由细胞特化而成的细胞器来完成的。 二、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如水螅(Hydra)。 ⒈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一,辐射对称。第二,有两胚层。第三,有组织分化。 ⒉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最普遍的是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在其生殖期产生精巢和卵巢,雌雄同体。薮枝螅有明显的世代交替,这是动物中少有的特征。 三、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包括涡虫、日本血吸虫、牛绦虫等。 ⒈扁形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两侧对称。第二,三胚层出现。第三,器官系统分化。 ⒉扁形动物分类 扁形动物约有7000种,分3个纲:涡虫纲(Turbellaria)、吸虫纲(Trematoda)和绦虫纲(Cestoioda)。 四、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线形动物是一大类群,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出现了一个进步性的特征,即假体腔(primarycoelom),如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人蛔虫营肠内寄生,身体表面覆盖着角质层,体内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雌雄异体。 五、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包括各种蚯蚓、沙蚕、蚂蟥等。环节动物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⒈环节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身体出现分节现象(metamerism),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环节动物的分节,仍属原始分节现象。 第二,环节动物出现了真体腔(coelom),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分化出来的,由壁体腔膜和脏体腔膜围绕而成,因而体壁和肠壁都有发达的肌肉。 第三,环节动物器官系统较完善 ⒉环节动物分类 多毛纲(Polychaeta),如沙蚕,海产,有发达的头部和疣足,雌雄异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寡毛纲(Oligochaeta),如环毛蚓,无疣足而有刚毛,有生殖带,雌雄同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蛭纲(Hirudinca),如蛭,亦叫蚂蟥,无疣足无刚毛,体节数目固定,身体前后端有吸盘,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分类及分布 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还可进一步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则可以分为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Tropical forest) 分布:赤道南北纬5 ~10度以内的热带气候地区(热带辐合带)。 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长期处于稳定。据不完全统计,热带雨林拥有全球40~75%的物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热带雨林 植物:高大乔木为主。 动物:丰富度极高,大多数为树栖或攀爬型。 针叶林(Temperate deciduous Dorset) 分布:寒温带及中、低纬度亚高山地区 植物:冷杉,云杉,红松 热带草原(Grassland(Temperate Tropicana)) 分布:干旱地区。 特点:年降水量少,群落结构简单,受降雨影响大;不同季节或年份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景观差异大。 荒漠(desert(Hot or Cold)) 分布: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 特点: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布斯基纳法索境内的稀疏大草原量一般少于250mm,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冻原(tundra) 分布: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边缘地区,包括寒温带和温带的山地与高原。 特点: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凉短暂,最暖月平均气温不超过14℃。年降水200~300mm。水域生态系统 湿地(wetland) 分布:大部分地区 种类: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水库、池塘、沿海滩涂、深度小于6m的浅海。生态价值:可作为生活、工农业用水的水源;补充地下水;水禽的栖息地,鱼类的育肥场所。

一年级科学下册2.6《给动物分类》教案教科版

2.6 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教学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具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组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卡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大卡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学生说出动物的名 字。 2.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 行了分类。(板书:给动物分类) 二、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卡片编号 1.依次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并简 要说说该动物有什么特点。 2.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 教师示范:在狗卡片上标上①号,蝴蝶卡片上标上②号,鸡卡片上标上③号,蛞蝓 卡片上标上④号,蚂蚁卡片上标上⑤号,金鱼卡片上标上⑥号,蜗牛卡片上标上⑦号, 老虎卡片上标上⑧号,喜鹊卡片上标上⑨号,蛤卡片上标上⑩号 (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3.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 (二)给动物分类 1.分类活动。 教师提问: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 有一个标准。 教师举例: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有没 有脚。将有脚的狗、蝴蝶、鸡、蛞蝓、蚂蚁、蜗牛、老虎、喜鹊、蛤归为一类(边说边 将这些动物卡片摆放到一起),将没有脚的金鱼归为另一类(将金鱼卡片放到另一边)。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第一节主要特征 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到陆地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真正的陆栖动物。 登陆成功要解决的问题:呼吸、承重、保水。 节肢动物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适应,克服了以上问题。 一.异律分节和身体分部 异律分节:体节发生分化,各体节的结构和机能互不相同。(顶节和尾节不是真正的体节) 身体分部是异律分节的高度发展,由相同功能的体节愈合而成。 各部的功能:头部——感觉、摄食 胸部——支持、运动 腹部——代谢、生殖 分部的类型:头、胸、腹——昆虫纲 头胸部、腹部——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 头、躯干部——多足纲、有爪纲 二.发达的几丁质外骨骼(解决保水和承重) 外骨骼:指覆盖在节肢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坚硬的外壳。具有防止水分蒸发、支持、保护内脏,供肌肉附着和协调运动的机能。体壁:包括表皮、单层上皮细胞和基膜。 表皮(形成外骨骼):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由上表皮和原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组成,主要成分为几丁质和蛋白质。 外骨骼按体节形成分离的骨片,骨片间通过节间膜相连。每1体节通常包被4块骨片:背板、腹板和2块侧板。 矛盾和适应:限制动物的生长发育(通过蜕皮解决),限制运动(形成骨片和关节解决) 蜕皮受激素的控制。通常由1对互为拮抗作用的激素调节,如昆虫的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 三.附肢分节 附肢与体壁相连处有关节,附肢本身也有关节相连接。这种附肢称节肢 由原肢和端肢组成,原肢和端肢各有内、外肢,端肢附着在原肢的内肢上 附肢的2种类型: 双枝型:较原始,由原肢、内肢和外肢构成,是甲壳动物的典型附肢。 单枝型:由双枝型的端肢外枝退化演变而来,如虾的步足。 附肢高度特化,有支持、运动、感觉、摄食、咀嚼、进攻、防御、呼吸、生殖等功能。 代表动物的附肢: 蝗虫的附肢:触角、大颚、小颚、下唇、足、产卵器、交配器、尾须 虾的附肢:触角、口肢、颚足、步足、游泳足 四.肌肉系统的特点 为横纹肌,肌纤维成肌肉束着生在外骨骼上,与骨骼共同作用,增强了运动机能。 肌肉束往往按节成对排列,相互拮抗。每体节有躯干肌和附肢肌2种。 五.血体腔和循环系统 1、体腔为混合体腔,由次生体腔与原体腔合并而成,内充满血液,故又称血腔。由背隔膜和腹隔膜分成背窦、围脏窦和腹窦3部分。 2、心脏由背血管演变而成,形成一系列心室,每心室有心孔、瓣膜、翼肌。 3、开管式循环:血液从心孔→心脏→动脉→血腔—器官组织—心孔 功能为传送营养和代谢物、激素 开管式循环对节肢动物具有保护意义(压力较低,附肢折断时不致大量失血)。 六.呼吸系统 水生种类以鳃或书鳃呼吸(向外突起形成,血管发达,血液含呼吸色素) 陆生种类以气管或书肺呼吸(内陷形成,血管不发达) 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与呼吸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 七.排泄器官: 1. 马氏管:陆生种类具有,来源于外胚层,着生于中肠和后肠交界处,开口于消化管,末端封闭。从血体腔中收集代谢废物

中国动物微生态产业的发展情况

中国动物微生态产业的发展情况 一、中国动物微生态产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1997年至1999年的这段时间,是微生态产业的概念导入期,被称为初创阶段。这个阶段的动物微生态产业,还带有浓厚的科研色彩。大多数动物微生态制剂企业,从属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如中国动物微生态学会的奠基人、四川农业大学已故教授何明清先生创办的校办工厂。还有诸如河北的王厚德老师、山东农大的牛钟相教授、南京农大的薛恒平教授、华南农大的毕英佐教授等等,都对动物微生态产业的前期发展做出了贡献。 应该说中国动物微生态行业发展的概念导入阶段还是比较成功的,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有序的产品市场竞争。直到1999年末一家日本企业的介入,从此打破了中国动物微生态行业的发展平衡,这就是日本比嘉兆夫教授的“EM”公司及其“EM”产品。该产品是一种液体剂型,号称其中含有80多种益生菌,可以拿回来当种子用再发酵更多“EM”,也可以直接使用,在功能宣传上几乎是无所不能。采取的市场营销模式是与国家环保部合作,在全国全面寻求生产合作伙伴。从此“EM"在这个刚刚起步的行业打开了中国式竞争的潘多拉宝盒,市场上充斥了各式各样的“EM”.于是就有了2000年中国动物微生态学会上学术界和企业界集体声讨“EM"的一段往事。 此后的2000年至2003年,是中国微生态制剂产业发展史上非常混乱的一个阶段,市场上处于严重投机性的无序竞争。看到该行业有利可图,一些根本不具备研发能力和生产条件的兽药企业、添加剂企业纷纷加入进来,造成以价格战和虚假宣传为主的恶性竞争,使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遭受严重挫折。仿佛一夜间,中国就冒出了数百家竞争对手。仅山东省就有80多家兽药厂上马了微生态车间,而河北沧州市的动物微生态厂家就超过了150家。据中国动物微生态学会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动物微生态企业数量激增至500-600家,其中90%以上并不具备研发条件和生产条件.你说产品有1亿活菌,我的产品就标10亿,甚至有个别产品标到200亿,实际检测的结果,大多数产品也就几百万个活菌,甚至全是杂菌.一时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使消费者真假莫辨。 从今天来看,其实任何行业在发展的前期阶段都要经历这种痛楚,中国动物微生态行业也不例外.行业不成熟的另一个特征还在于这期间的动物微生态产品非常单一,说到底就只有益生素,在饲料中添加或饮水。而功能定位上则比较模糊,如同“三株口服液”一样几乎

生物的界级分类(classification.

生物的界级分类(classification of kingdoms oforganisms) 根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特别是根据生物的演化概况所进行的各种“界”级分类系统。随着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多种生物界级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林奈的两界系统(1735),包括植物界和动物界;(2)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866年),包括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植物界和动物界;(3)李代尔(G.F.Leedale)的四界系统(1974),包括原核界(Kingdom Monera)(细菌、蓝藻)真菌界(Kingdom Fungi)、植物界和动物界;(4)魏泰克(R.H.Whittaker)的五界(1969),包括原核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5)胡先骕的二总界系统(1965),包括始生和胞生两个总界,始生总界(Suprastatus Protobiota)只有病毒界,胞生总界(Suprastatus Cytobiota)包括细菌界(Status Bacteriobion-ta)、粘菌界(Status Myxobionta)、真菌界(Status Myco-bionta)、植物界(Status Phytobionta)和动物界(StatusZoobionta);(6)陈世骧等的三总界六界分类系统(1979),即: Ⅰ.非细胞总界(Superkingdom Acytonia) 1.病毒界(包括类病毒) Ⅱ.原核总界(SuperkingdomProcaryota) 2.细菌界(Kingdom Mycomonera) 3.蓝藻界(Kingdom Phycomonera) Ⅲ.真核总界(Superkingdom Eucaryota) 4.植物界(Kingdom Plantae) 5.真菌界(Kingdom Fungi) 6.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 生物的分界 面对着众多的生物,科学家为了便于研究起见,逐将生物分门别类。凡是形态功能相近的生物,即归为一类。显微镜未发明之前,传统上将生物划分为动物与植物王国,这是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图4.1)提出的二界分类法(two kingdom classification)。到了18世纪显微镜发明以后,科学家发现尚有许多低等的微生物兼具有动植物的特征,例如细菌、眼虫等等,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实验9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沼虾和棉蝗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了解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和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认识节肢动物各纲的代表种类。 二、实验材料 1.沼虾、棉蝗的活个体。 2.节肢动物门各纲常见种类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 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解剖剪、眼科剪、解剖针、便镊、尖头镊、蜡盘、解剖盘、大头针、吸水纸、擦镜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沼虾(Macrobrachium)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1.外形观察 沼虾身体由20个体节组成,异律分节,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图9-1)。体表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掩盖着头胸部背面的外骨骼为头胸甲,其两侧游离称鳃盖,盖住鳃部,头胸甲的前端有一长而尖的的额剑,两侧各有一长在能活动眼柄上的复眼。腹部分为6节,末节为尾柄,尾柄连着尾肢,肛门位于尾肢腹面基部。沼虾的每一体节都有附肢一对,共有19对附肢,随着不同的位置演化为不同功能的器官。 2.内部解剖 用眼科剪除去沼虾的外骨骼和分离其表层的肌肉,依次解剖、观察下列各系统(图9-2)。 (1)呼吸器官把头胸部右侧的鳃盖去除,可见鳃腔中有鳃7对,成羽状。 (2)循环系统从头胸部后缘开始向前小心剪除整个头胸甲,可见心脏位于头胸部后背方,包被在围心腔膜内,呈三角形,黄白色,有心孔3对。用镊子把心脏轻轻地提起,可见连接的呈粉黄色丝状的血管,向前一条为前大动脉,再分出眼动脉、触角动脉、肝动脉等;

向后一条为后大动脉,再向背面和腹面分出动脉干。 (3)排泄器官 绿腺(触角腺)1对,位于大触角的基部,呈浅黄绿色,其上附着膀胱和排泄管,在触角基部开口。 (4)生殖系统 除去心脏可见到生殖腺,雌雄异体。雌虾有卵巢1对,左右愈合为一个,位于心脏的前端或延至腹面,成对的输卵管由两侧向下、 通到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 图9-1 日本沼虾的外部形态(自江静波等) 图9-2 日本沼虾的内部结构(自江静波等)

2.3 动物的分类 教案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3 动物的分类教案 3 动物的分类 【教学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其他动物又有什么特征,这一节课研究动物的不同特征,让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给动物分类,让学生在给动物的分类的过程中中,感受动物的多种多样,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教学目标】 (1)动物种类繁多,让学生认识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的特征。 (2)能按自定的标准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能分别总结出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并分别举例。 (3)在给动物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并能体验到分类过程中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各组自己写好多种动物的卡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和动物的卡片。 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入活动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种动物,并从你们的卡片中把它找出来贴到黑板上来。(教师先演示一种:如:“鸽子是空中飞的动物”,并把它贴到黑板上。)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分别说出:蜗牛、带鱼、蝴蝶、牛、虎、蝗虫、草鱼、鸭子属于哪一类。 师:思考一下你的介绍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刚才你们小组找这种动物的时候方便吗?怎样做可以方便一点呢? 生:分类。 (2)给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师: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给这9种动物进行分类呢? 生:先小组统一好一个标准,再动手分分看。 师:抽一个组到黑板上来展示。并说说你们的分类理由。其他小组补充不同的分类方法,并分别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并说说你们的分类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由进行板书:按运动方式:游、飞、爬(走)。按生存方式:家养、野生。按食性:肉食、植食、杂食。按身体特征:鸟类、鱼类、哺乳类、昆虫、软体。 师:提出疑问:看黑板上的分类方法,你们感觉到满意吗?为什么?能不能寻找到更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呢? 二、事实证据 师:从课本上选一类动物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观察它们的特征 师:科学家也像我们一样在寻找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看看他们找到了什么好方法呢?请大家看看老师给出的几个动物的骨骼,说说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有脊柱。 师小结:科学家就是根据动物的身体中是否有脊柱,把动物分成了两大类,具有脊柱的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叫无脊椎动物。

节肢动物分类

实验六蜚蠊解剖及节肢动物分类 一.目的 通过对蜚蠊的观察,了解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基本形态、生理及其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进一步通过对昆虫各种类型的触角、口器、翅、足、及变态的观察更深了解昆虫纲的多样性与适应的广泛性,并识别重要目的一些代表。了解节肢动物的分类。 二.材料与用具 活体蜚蠊,各种代表昆虫的口器、翅、足、触角和变态的制片。体视镜、解剖镜、解剖器、蜡盘、大头针。有关节肢动物标本。 三. 观察 (一)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解剖: 首先将乙醚滴在脱脂棉上,然后将脱脂棉放进装有活体美洲大蠊的广口瓶内,待蜚蠊被麻醉,不能爬行后,进行活体观察和解剖。 1. 外形(图6-1): 观察蜡盘中的蜚蠊。身体已明显具有体区的分化,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体节愈合,胸部三节,腹部分节明显,整个身体覆以几丁质外骨骼。 图6-1 雄性蜚蠊外形及内部结构图 (1)头部:是蜚蠊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头部以活动的颈部与胸部相连,头部向前伸出一对鞭状的触角,由基节(柄节),梗节,与多节的鞭节组成,是感觉器官。头前端两侧有一对椭圆形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头部外骨骼坚硬,复眼之间为额,额上端为颅顶,头的两侧复眼下方为颊。蜚蠊的口器属于咀嚼型。这种口器由上唇、

下唇、上顎、下顎及舌五部分组成(图6-2)。用镊子轻轻将口器各部分取下,依次放蜡盘中观察。 图6-2 咀嚼式口器(以蝗虫口器为例) (2)胸部:头后有足和翅的部分是胸部。胸部分三节,即前胸、中胸、后胸。每一胸节上有一对足,中胸与后胸各有一对翅。在胸部侧面,前胸与中胸之间有一对气孔(spiracle)。中胸与后胸之间也有一对气孔,明显可见。 (3)足:蜚蠊的前足、中足和后足均为步行足。这三对足在构造上是相似的。每一足都是由五部分组成,第一节与躯体相连,称为基节(coxa),其次为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及跗节(tarsus)。蜚蠊跗节又分为5节。 (4)翅:在中胸背面伸出一对革质前翅,有保护后胸膜质后翅的功用。揭开前翅即可看到折叠于其下的后翅,后翅较薄,纵行折叠,展开后很宽大,是飞翔的主要器官。 (5)腹部:腹部是生殖与消化代谢的中心。腹部分节清楚,共有11节,但第9节后的体节不易分清楚。试以一手拿住头部,另一手拿住尾端,轻轻拉动蜚蠊身体,便可看出腹节之间有节间膜可使腹部拉长或缩短。每一体节包括一个背板,一个腹板,侧区为膜状。腹部从第一节到第八节共有八对气孔,为气管的开口。尾部侧面有一对尾须,是第11腹节的退化附肢。 2. 内部构造(图6-3): 将蜚蠊足和翅剪去,背部朝上放在蜡盘上(此时可透过体壁看到背血管)。用解剖剪从尾端稍前位置沿侧膜向前至头部纵行剪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住腹板,轻轻掀去背板,露出整个体腔(混合体腔即血腔,haemocoele),加入少量水以免干燥,由于蜚蠊体内有较多的脂肪体,在解剖镜下用镊子小心去除脂肪体,并用清水轻轻冲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