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防爆电器基础知识

防爆电器基础知识

防爆电器基础知识
防爆电器基础知识

防爆电器基础知识:名词术语

2008-9-13

防爆电气设备:在规定条件下不会引起周围爆炸性环境点燃的电气设备。

爆炸性环境:在大气条件下,气体、蒸气、薄雾、粉尘或纤维状的可燃物质与空气形成混合物,点燃后,燃烧传至全部未燃混合物的环境。

爆炸性气体环境:在大气条件下,气体、蒸气或薄雾状的可燃物质与空气形成混合物,点燃后,燃烧传至全部未燃混合物的环境。

爆炸性粉尘环境:在大气条件下,粉尘或纤维状的可燃物质与空气形成混合物,点燃后,燃烧传至全部未燃混合物的环境。含有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环境。

防爆型式:为防止点燃周围爆炸性环境而对电气设备采取各种专门措施的型式。电气设备类别:根据电气设备使用的爆炸性环境而划分的类别。

注:GB3836将防爆电气设备划分为两类:

Ⅰ类:煤矿井下用电气设备;

Ⅱ类:除煤矿井下之外所有其他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这类设备再划分为几个级别。

最高表面温度:电气设备在规定范围内的最不利条件下运行时,可能引起周围爆炸性环境点燃的电气设备任何部件或电气设备的任何表面所达到的最高温度。

温度组别:爆炸性环境用电气设备按其最高表面温度划分的组别。

引燃温度:可燃物质以气体或蒸气形态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在规定条件下被热表面引燃的最低温度。

爆炸性混合物:在爆炸上、下限之间的可燃性气体、蒸气、薄雾、粉尘或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

基本防爆型式

2008-9-11

(1) 隔爆型“d”

隔爆型防爆型式是把设备可能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部件全部封闭在一个外壳内,其外壳能够承受通过外壳任何接合面或结构间隙,渗透到外壳内部的可燃性混合物在内部爆炸而不损坏,并且不会引起外部由一种、多种气体或蒸气形成的爆炸性环境的点燃(参见GB 3836. 2标准)。把可能产生火花、电弧和危险温度的零部件均放入隔爆外壳内,隔爆外壳使设备内部空间与周围的环境隔开。隔爆外壳存在间隙,因电气设备呼吸作用和气体渗透作用,使内部可能存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当其发生爆炸时,外壳可以承受产生的爆炸压力而不损坏,同时外壳结构间隙可冷却火焰、降低火焰传播速度或终止加速链,使火焰或危险的火焰生成物不能穿越隔爆间隙点燃外部爆炸性环境,从而达到隔爆目的。

隔爆型“d”按其允许使用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种类分为I类和IIA、IIB、IIC类。

该防爆型式设备适用于1、2区场所。

(2) 增安型“e”

增安型防爆型式是一种对在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会产生电弧、火花的电气设备采取一些附加措施以提高其安全程度,防止其内部和外部部件可能出现危险温度、电弧和火花的可能性的防爆型式。它不包括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产生火花或电弧的设备(参见GB 3836.3标准)。

在正常运行时不会产生火花、电弧和危险温度的电气设备结构上,通过采取措施降低或控制工作温度、保证电气连接的可靠性、增加绝缘效果以及提高外壳防护等级,以减少由于污垢引起污染的可能性和潮气进入等措施,减少出现可能引起点燃故障的可能性,提高设备正常运行和规定故障(例如:电动机转子堵转)

该类型设备主要用于2区危险场所,部分种类可以用于1区,例如具有合适保护装

(3) 本质安全型“i”

本质安全型防爆型式是在设备内部的所有电路都是由在标准规定条件(包括正常工作和规定的故障条件)下,产生的任何电火花或任何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气体环境的本质安全电路。“ia”等级电气设备是正常工作和施加一个故障和任意组合的两个故障条件下,均不能引起点燃的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ib”等级电气设备是正常工作和施加一个故障条件下,不能引起点燃的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参见GB 3836.4标准)本质安全型是从限制电路中的能量入手,通过可靠的控制电路参数将潜在的火花能量降低到可点燃规定的气体混合物能量以下,导线及元件表面发热温度限制在规定的气体

该防爆型式只能应用于弱电设备中,该类型设备适用于0、1、2区(Exia)或1、2区(Exib)

(4) 正压型“p”

电气设备的一种防爆型式。它是一种通过保持设备外壳内部保护气体的压力高于周围爆炸性环境压力的措施来达到安全的电气设备(参见GB 3836.5标准)。

正压设备保护型式可利用不同方法。一种方法是在系统内部保护静态正压,而另一种方法是保持持续的空气或惰性气体流动,以限制可燃性混合物进入外壳内部。两种方法都需要在设备起动前用保护气体对外壳进行冲洗,带走设备内部非正压状态时进入外壳内的可燃性气体,防止在外壳内形成可燃性混合物。这些方法的要点是监测系统,并且进行定时换气,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该类设备按照保护方法可以用于1区或2

(5) 油浸型“o”

油浸型防爆型式是将整个设备或设备的部件浸在油内(保护液),使之不能点燃油面以上或外壳外面的爆炸性气体环境(参见GB 3836.6标准)。

这是一个主要用于开关设备的

该类型设备适用于1区或2

(6) 充砂型“q”

充砂型防爆型式是一种在外壳内充填砂粒或其他规定特性的粉末材料,使之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壳内产生的电弧或高温均不能点燃周围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气设备保护型式(参见GB 3836.7标准)

该防爆型式将可点燃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导电部件固定并且完全埋入充砂材料中,从

而阻止了火花、电弧和危险温度的传播,使之不能点燃外部爆炸性气体环境。通常它用于Ex“e”或Ex“

该类型设备适用于1区或2

(7) “n”型防爆电气设备

该类型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时,不能够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气体环境,也不大可能发生引起点燃的故障(参见GB 3836.8标准)

“n”型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时,即指设备在电气和机械上符合设计规范并在制造厂规

该类型电气设备仅适用于2

(8) 浇封型“m”

浇封型防爆型式是将可能产生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爆炸的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部分的电气部件,浇封在浇封剂(复合物)中,使它不能点燃周围爆炸性混合物(参见GB 3836 9标准)采用浇封措施,可防止电气元件短路、固化电气绝缘,避免了电路上的火花以及电弧和危险温度等引燃源的产生,防止了爆炸性混合物的侵入,控制正常和故障状况下的表面温度。

该类设备适用于1、2

(9) 气密型“h”

该类防爆设备型式采用气密外壳。即环境中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不能进入设备外壳内部。气密外壳采用熔化、挤压或胶粘的方法进行密封,这种外壳多半是不可拆卸的,以保证永久气密性(参见GB 383611标准)

该防爆措施属于“n”型防爆措施范畴,GB 3836.11已被GB 3836.8—2003代替。

(10) 特殊型防爆电气设备“s”

指国家标准未包括的防爆类型式,该型式可暂由主管部门制定暂行规定,并经指定

(11)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设备

粉尘防爆电气设备是采用限制外壳最高表面温度和采用“尘密”或“防尘”外壳来限制粉尘进入,以防止可燃性粉尘点燃(参见GB 12476.1标准)。

该类设备将带电部件安装在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外壳中,从而限制了粉尘进入,使引燃源与粉尘隔离来防止爆炸的产生。按设备采用外壳防尘结构的差别将设备分为A型设备或B型设备。按设备外壳的防尘等级的高低将设备分为20、21和22级,例如DIP A20、DIP A21、DIP B20 和DIP B21等。

该类型设备按照等级适用于20、21或22

在平常实际使用中可能很容易的看到,许多防爆电气产品在一个产品中就采用了多种防爆保护方法。例如,照明装置可能采用了增安型保护(外壳和接线端盒)、隔爆型保护(开关)和浇封型保护(镇流器)。这样能够使制造商采用最适用的复合防爆保护方法。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产品铭牌上列出采取的防爆方法的顺序将往往告诉用户产品的结构,如一个产品被标识为Exde,则极可能为隔爆型而其中带有增安型部件。另一个产品被标识为Exde,则极可能不是隔爆型外壳(例如不锈钢或强化聚脂玻璃),而带有隔爆开关或部件安装其中。两种产品可能均适用于1区,但它们是使用不同的防爆保护措施达到同样的目的。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所了解信息,来选择可提供在费用、性能和安全方面达到最佳平衡的防爆型式的产品。

防爆电器基础知识:防爆标志

2008-9-11

产品

防爆电气设备按GB 3836

防爆型式+设备类别+(气体组别)+温度组别

1. 防爆型式

根据所采取的防爆措施,可把防爆电气设备分为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正压型、油浸型、充砂型、浇封型、n 型、特殊型、粉尘防爆型等。它们的标识如表1所示。

表1 防爆基本类型

防爆型式防爆型式标志防爆型式防爆型式标志

隔爆型Ex d 充砂型Ex q

增安型Ex e 浇封型Ex m

正压型Ex p n型Ex n

本安型Ex ia

Ex ib

特殊型Ex s

油浸型Ex o 粉尘防爆型DIP A DIP B

2.

I

II

II类隔爆型“d”和本质安全型“i”电气设备又分为IIA、IIB、和IIC

A型尘密设备;B A型防尘设备;B

3. 气体组别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传爆能力,标志着其爆炸危险程度的高低,爆炸性混合物的传爆能力越大,其危险性越高。爆炸性混合物的传爆能力可用最大试验安全间隙表示。同时,爆炸性气体、液体蒸气、薄雾被点燃的难易程度也标志着其爆炸危险程度的高低,它用最小点燃电流比表示。II类隔爆型电气设备或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按其适用于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比,进一步分为IIA、IIB和IIC类。如表2

表2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组别与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比之间的关系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最小点燃电流比

IIA MESG≥0.9 MICR >0.8 IIB 0.9>MESG >0.5 0.8≥MICR≥0.45 IIC 0.5≥MESG 0.45>MICR

4. 温度组别

电气设备按其最高表面温度分为T1~T6组,使得对应的T1~T6组的电气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不能超过对应的温度组别的允许值。温度组别、设备表面温度和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引燃温度之间的关系如表3

表3

温度级别 度可燃性物质的点燃温度[ ℃] >>>>

防爆电器基础知识:危险场所划分

2008-9-11

根据爆炸环境出现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把危险场所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气体场所分为三个区域:0 区、1 区和 2 区

0 区:爆炸性环境中的爆炸混合物以气体、蒸气或薄雾形式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在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环境中可能出现气体、蒸气或薄雾形式的爆炸性混合物的场

所。

1 区:1 区是防爆电气设备的典型应用场所。

2 区:在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环境中不太可能出现气体、蒸气或薄雾形式的爆炸性混合物,如果出现也只是偶尔发生并且短时间存在的场所。通常情况下,“短时间”是指持续时间不多于 2 个小时。

粉尘场所分为三个区域:20 区、21 区和 22 区

20 区: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燃性粉尘连续出现或经常出现,其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和/或可能形成无法控制和极厚的粉尘层的场所及容器内部。

21 区: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粉尘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但未划入 20 区的场所。该区域包括,与充入或排放粉尘直接相邻的场所、出现粉尘层和正常操作情况下可能产生可燃浓度的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场所。

22区:在异常条件下,可燃性粉尘云偶尔出现并且只是短时间存在、或可燃性粉尘偶尔出现堆积或可能存在粉尘层并且产生可燃性粉尘空气混合物但未划入 21 区的场所。如果不能保证排除可燃性粉尘堆积或粉尘层时,则应划分为 21 区。

防爆电气产品的安全使用应从危险场所的正确分类开始

2008-10-20

1. 防爆电气产品的安全使用是和产品安全性能同等重要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涉及防爆电气安全的国家标准,主要是防爆电气基础标准(国标GB 3836 系列为主的制造检验标准)和防爆电气产品标准。这些标准的实施主体是产品制造企业和防爆电气产品质检机构。但是防爆电气产品在危险场所使用能否确保防爆安全,不仅有赖于设计制造和检验部门提供高防爆安全性的产品,而且有赖于产品用户部门的安全使用。性能质量再好的防爆电气产品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起到防爆作用,甚至可能成为危及安全的可怕杀手。许多惨痛的爆炸事故都证明了这点。例如,防爆电气产品电缆引入装置中的橡胶密封圈,是一个保持产品防爆性能的重要零件,这个零件在使用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不能被正确的选型、安装和维护。如,有的用户在维修后未将其压紧,有的选用的密封圈尺寸和材质不符合标准要求,有的检修后干脆不安装密封圈。结果就使危险场所中的可燃性气体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接线盒空腔内。一旦接线盒内的接线端子的连接处出现电弧、火花时,就可能点燃可燃性气体,引起爆炸。类似这种不能安全使用防爆电气产品而引起爆炸事故的例子在爆炸事故总的统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此可见,防爆电气产品的安全使用和反映防爆电气产品安全性能的制造质量是同等重要的。这正如我们有病时,通常都需要医生在对我们身体的各种症状进行仔细检查确诊后,再指导我们正确地服药的道理一样。质量合格的药物必须和正确的使用相结合,才能起到安全的对症治病的作用,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质量合格的药不仅不能安全地治病,甚至可能危及身体安全。

我们所说的防爆电气产品安全使用,一般包括下述几个方面:正确地划分爆炸危险场所的类别;正确地选型、安装防爆电气产品;正确地维护、检修防爆电气产品。

由上述可见,防爆电气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防爆电气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危险场所的分类、防爆电气产品的选型安装、维护检修,以及与此有关的质量管理、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成为爆炸事故的隐患。

诚然,许多用户部门也认识到防爆电气产品的安全使用对保证防爆安全的重要意义,但是苦于长期以来没有一套完整的国家标准可循,因此,只能根据经验和一些不完整的资料制订出一些部门标准、规范来实行防爆电气产品安全使用的技术生产管理。因此,尽

快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并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标准,一直都是各方面迫切关注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防爆电气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及加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需要,我国防爆电气标准也由过去的产品制造检验标准为主的状况,逐步演变为包括制造检验、场所划分、选型安装和维护检修等标准组成的完整的防爆电气安全标准体系。“危险场所的分类(GB 3836 14—2000)”、“危险场所电气安装(GB 383615—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的检修(GB 383613—1997)”三项标准第一次以国家标准形式,完整地规定了用户部门安全使用防爆电气产品的各项技术和管理要求,对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这三项标准和国际标准实施了接轨,从而也为我国石油化工装置进入国际市场,以及做好引进设备的防爆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危险场所分类是实现防爆电气产品安全使用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上述三项标准对用户部门来说,首要的、最基础的工作是对本部门所涉及的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这正如一个就诊的患者,首先要通过全面检查和医生对症状的分析判断后的确诊一样。准确的确诊是对症治疗和安全用药的基础。本文专门针对国标“危险场所分类” (GB 383614—2000)进行一些分析介绍。

2.1危险场所分类的目的

危险场所分类是对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进行分析和分类的方法。场所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于该类爆炸危险场所的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和安装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经济性。因为在使用可燃性物质的危险场所,要保证爆炸性气体环境永不出现是困难的。同样,要确保使用于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永不成为点燃源也是困难的。因此,危险性大的场所( 即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可能性大的场所)应选择安全性能高的防爆电气设备类型。反之,对于危险稍小的场所(即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可能性稍小的场所),可选择安全性稍低(但仍具有足够安全性)、价格相对便宜的防爆电气设备类型。

2.2 危险场所分类工作的主要内容

危险场所分类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1) 根据爆炸性气体环境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把危险场所分为三个区域

0区:爆炸性气体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

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如果出现也是偶尔发生,并且仅是短时间存在的场所。

(2) 确定危险场所存在的数量和范围

因为仅仅确定某处危险场所的区域类别还不够,还必须确定这类危险场所在设备内部和周围存在的数量,而且要确定每类危险场所的空间范围,也就是说要对场所的空间范围进行准确的定量。

2.3 危险场所分类的基本安全原则

(1) 对处理或贮存可燃性物质的设备及装置进行设计时,应尽可能使危险场所的类别成为危险性最小的类别,尤其应使0区场所及1区场所的数量及范围都成为最小,亦即尽可能使大多数的危险场所都成为2区场所。

(2) 工艺流程用设备应主要为2级释放源,如果达不到此要求,也应使该释放源以极有限的量及释放率向空气中释放。

(3) 危险场所的类别确定后,不得随意进行变更。对于维修后的工艺设备,必须认真检查后确认其是否能保证原有设计的安全水平。

2.4 危险场所分类的思路

由危险场所的定义可知,危险场所是爆炸性气体环境出现或预期可能出现的数量达到足以

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取专门安全预防措施的区域。

由定义可见,判断场所是否为危险场所,主要根据该场所是否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而爆炸性气体环境形成的条件,是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范围是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在这个爆炸极限(即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范围内,遇点燃源即可形成爆炸;若超出这个范围,即使用很强的点燃源也不能激发爆炸。也就是说,凡是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的混合物,与点燃源接触时都不会引起火焰自行传播。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时,由于过量的空气作为惰性介质参与燃烧反应,消耗一部分反应热,起了冷却作用,阻碍火焰自行传播;相反,浓度高于爆炸上限时,由于可燃物过剩,即空气量不足,导致化学反应的不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损耗的热量,因而也阻碍火焰蔓延。

由上述可见,场所中的可燃性气体出现的数量是决定场所危险性的关键,而场所中可燃性气体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可燃性气体释放源及影响可燃性气体积聚的通风状况。因此,我们可以理出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场所根据其危险性大小分类——场所的危险性取决于场所中爆炸性气体环境出现的数量——爆炸性气体环境是由可燃性气体的出现数量,即爆炸极限决定的——可燃性气体出现的数量取决于释放源和场所的通风状况。

2.5 场所分类的方法

场所分类方法的核心问题是对场所中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基本概率的分析,这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的研究和参与,同时,要积累和收集场所中每台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场所环境因素等资料。因此,场所分类应由熟悉可燃性物质性能、设备和工艺状况的专业人员与从事安全、电气及其他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讨论确定。具体方法如下:

(1) 查找和确定释放源

场所中存在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才有可能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因此,首先必须查找场所中的含有可燃性物质的储存设备、加工设备或输送管道是否可能向场所中释放出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或者空气是否可能进入容器内与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每一台设备(例如储罐、管道、泵、压缩机等),如果其内部含有可燃性物质,就应该被视为潜在的释放源。如果它们不可能含有可燃性物质,那么很明显它们的周围就不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果该类设备虽含有可燃性物质,但不可能逸出或泄漏到场所中,则可以不视为释放源(例如:设置于某一空间的无接缝的管道)。

如果已确认设备会向场所中释放可燃性物质,则应先确定释放频率和持续时间,并据此确定释放源的等级:

1) 连续级释放源:连续释放或预计长期释放的释放源。

如,固定顶的油罐上部空间和排气口;敞开的可燃性液体容器的液面附近处等,均应视为连续级释放源。

2) 1级释放源:在正常运行时,预计可能周期性或偶尔释放的释放源。

如,正常运行时,预计会向周围场所释放可燃性物质的泵、压缩机或阀门的密封处;含有可燃性液体的容器上的排水口处;正常工作时,预计可燃性物质可能释放到周围场所中的取样点;正常工作中,预计会释放可燃性物质的泄压阀、排气孔或其他开孔等均应视为1级释放源。

3) 2级释放源:在正常运行时,预计不可能释放,如果释放也仅是偶尔和短期释放的释放源。

如,正常运行时,不可能泄漏的压缩机或阀门的密封处;正常运行时,不可能泄漏的法兰、连接件或管道接头;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向周围场所释放可燃性物质的取样点等均应视为2 级释放源。

(2) 确定危险场所的区域类型

划分危险场所的区域类型主要依据场所中的释放源等级和通风条件。

一般来说,连续级释放源形成0区危险场所;1级释放源形成1区危险场所;2级释放源形成2 区危险场所。

同时应根据通风条件确定区域划分。如通风良好时,可降低危险场所的区域类别。反之,如通风不良时,可提高危险场所的区域类别。这是因为释放到周围场所中的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会借助于通风形成的空气流动或扩散,使其浓度稀释至爆炸下限以下。

(3) 确定危险场所的区域范围

影响危险场所区域范围的有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释放速率、气体的爆炸下限、相对密度、通风条件等诸多因素,因此要对它们的影响综合分析后,确定危险场所的区域范围。

2.6 影响危险场所区域范围的因素

(1) 可燃性物质的释放速率

释放速率越大,单位时间内释放到周围场所中的可燃性物质的量就越多,则危险区域的范围相应就越大。

(2) 爆炸下限

对于一定的释放量,爆炸下限降低,则浓度达到爆炸下限之上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量就相应增加,危险区域的范围也会相应变大。

(3) 气体或蒸气的相对密度

如果气体或蒸气的相对密度比空气小,那么轻于空气的气体和蒸气就向上飘逸,这样,释放源上方垂直方向的危险区域范围将随着相对密度的减小而扩大;如果气体或蒸气的相对密度比空气大,那么重于空气的气体或蒸气就趋于沉积在地面上,这样,在地面附近,危险区域的水平范围将随着相对密度的减小而扩大。

(4) 通风

加大通风量,可以缩小危险区域的范围。这是因为通风可以将场所中泄漏的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吹散或稀释,使危险区域的范围缩小。如果通风效果良好,通风换气量足够大,并且通风连续存在,例如,有备用风机等,则可以降低危险场所的区域类别。

此外,释放源周围的障碍物可以影响通风效果,使危险区域的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如果障碍物(如堤坝、围墙、天花板等)能阻挡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向周围进一步扩散,这时障碍物能限制危险区域的范围进一步向外围扩展。

不同的通风条件对危险区域范围的影响可以分析如下:

1) 自然通风和整体强制通风时

如上所述,虽然通常情况下连续级释放源形成0区场所,1级释放源形成1区场所,2级释放源形成2区场所。但是,实际的生产现场由于通风的影响,情况要复杂得多。例如,通风良好,也许会使危险场所的区域范围小到忽略不计,也许会成为危险性较低的区域类别。如果通风效果特别好,也许会成为非危险场所。反之,如果通风不良,也许会扩大危险场所的区域范围,也许会成为危险性较高的区域类别。

2) 局部强制通风时

一般情况下,采用局部强制通风稀释爆炸性混合物,比自然通风和整体强制通风的效果更好。其结果会使危险场所的区域范围缩小,甚至会缩小至可忽略不计的程度。也许会成为危险性较低的区域类别。甚至成为非危险场所。

3) 无通风时

无通风的场所存在释放源时,连续级释放源肯定会形成0区场所,1级释放源也可能形成0区场所,2级释放源也可能形成1区场所。但是,特殊情况下,例如释放量极

小或监视释放时,也可能使之成为危险性较低的类别。

4) 障碍物限制通风时

如果危险场所内有障碍物影响通风时,则会使危险场所的范围扩大,或使之成为危险性较高的类别。考虑障碍物影响时,应特别注意地坑及凹处的气体或蒸气的相对密度。

5) 通风装置出现故障时

对危险场所进行分类是以通风装置正常工作为前提的。如果通风装置故障时的危险可以忽略不计(如另外设置有自动待机系统时),则没有必要改变以通风装置正常工作为前提所确定的危险场所分类。但是,如果通风装置的故障危险不容忽视,则应预测无强制通风时爆炸性混合物的范围的扩大程度,同时还应预测通风装置出现故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并据此来确定场所的类别。

如果通风装置不出现故障或即使有故障也很短暂,则应把因通风装置的故障而扩展的危险场所定为2区场所。

如果在通风装置出现故障时,能够采取措施防止可燃性物质的释放(例如:工艺流程自动停止),则不必改变原确定的场所分类。

6) 其它条件

气候条件、地形等其它因素也能影响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综上,在确定危险区域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重于空气的气体或蒸气可能流入低于地面的空间,例如凹槽和沟;轻于空气的气体或蒸气可能会滞留在高处的空间,例如屋顶空间;如果释放源位于车间外面或场所附近,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或蒸气进入车间或场所;通风的状况对爆炸危险场所的范围影响很大,在进行区域划分时应十分注意。

2.7 根据危险场所分类示意图和危险场所划分举例确定场所类别及范围

在生产现场仅根据成套设备或成套设备设计的粗略审查,就把设备周围的各部分确定为0区、1区或2区场所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必须仔细地分析爆炸性混合物形成的各种可能性。

要想确定可燃性物质释放的频度、释放时间、释放速率、浓度、通风及其他影响危险场所类别、范围的要素,就必须对可能形成释放源的容纳可燃性物质的工艺流程用设备逐一进行仔细的考察分析。国家标准GB 3836.14—2000《爆炸性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危险场所分类》中给出了“危险场所分类示意图”及“危险场所划分举例”的提示性附录,这些资料为掌握场所分类原理及方法提供了实际帮助。但是标准中给出的一些危险区域范围示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划分的,使用时应注意其限定条件。标准中给出的示例仅是指导性范例,若要将标准中的例子用于实际的场所分类,必须考虑实际的特殊环境和各种不同情况的特殊细节,例如,油井设施危险区域的划分是指在一般情况下确定的。如果油井的油压或气压非常高,则危险区域的相应范围就会扩大。此外,每个例子中只给出了一些影响参数,而不是全部,一般情况下,考虑到这些因素是特殊规定的,而且有一些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所以分类结果较为保守。也就是说,若可能更严密地规定运行参数,便会得到更准确的场所分类结果。

爆炸性混合物产生爆炸的条件

2008-9-11

爆炸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产生的光和热或机械功。在此仅谈及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即所有的可燃性

气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所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

这类爆炸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能发生:第一,必须存在爆炸性物质或可燃性物质;第二,要有助燃性物质,主要是空气中的氧气;第三,就是还要存在引燃源(如火花、电弧和危险温度等),它提供点燃混合物所必需的能量。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才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不具备,就不会产生燃烧和爆炸。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三个条件不同时具备即可达到防止爆炸的目的。

由于爆炸性混合物普遍存在于煤炭、石油、化工、纺织、粮食加工等行业的生产、加工、储运等场所,如发生爆炸则危害极大。于是,人们采取了多种防爆技术方法,防止爆炸危险性环境形成及其爆炸。

燃烧、火灾和爆炸

2008-9-11

提起燃烧、火灾、爆炸这些名词谁都不陌生,但是如果细究起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恐怕就有不少人说不清楚了。

可燃物与助燃物作用发生化学反应,伴有发热、发光或发烟的现象,称为燃烧。按燃烧的状态,可分为闪燃、着火和自燃。

在一定温度下,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能蒸发蒸气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产生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在遇到火源时能闪出火花,发生瞬间燃烧的现象,叫做闪燃。可燃物质受到外界火源的作用而发生持续燃烧的现象,叫做着火。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明火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

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称为火灾。

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阴燃。引起闪燃时的温度称作闪点,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则随时都有被火焰点燃的危险。闪点是表示可燃性液体性质的标志之一,闪点愈低,该可燃液体愈易引起燃烧和爆炸。同系物中异构体比正构体的闪点低。同系物的闪点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其沸点升高而升高。各组分混合液,如汽油、煤油等,其闪点随沸程的增加而升高。低闪点液体和高闪点液体形成的混合液,其闪点低于这两种液体闪点的平均值。

燃点是指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与火焰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移去火焰之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火源的作用下,在空气或氧气中被加热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

什么是爆炸?物质在瞬间突然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同时释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光能、热能和机械能)并伴有巨大声音的现象称为爆炸。按爆炸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和核爆炸。按瞬时爆炸速度,可分为轻爆、爆炸和爆轰。以燃烧速度为1000米/

秒~7000米/秒传播的爆炸称为爆轰。

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粉尘或纤维)与空气(氧气或氧化剂)均匀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遇到明火或一定的引爆能量立即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可燃气体和蒸气的爆炸极限以其在混合物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来表示。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是以其在混合物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能够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为爆炸上限。爆炸极限的数值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

小常识——氯的危险特性及泄漏应急措施

2008-9-11

氯在常温下是一种黄绿色具有强烈刺激性味的气体,加压至1.09×105Pa以上时,为金黄色液体。可溶于水和碱溶液,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再分解为新生态氧。

氯气不燃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能在氯气中燃烧,一些易燃性气体或蒸汽也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有强烈的腐蚀性,能腐蚀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氯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反应或爆炸性反应;氯气为剧毒化学品,接触极限(MAC)为

1mg/m3,大鼠吸人LC50为293ppm(1小时)。吸入、食入或经皮吸收可致死。3.5ppm时可感到臭味;15ppm时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感到痛疼、咳嗽、窒息及胸部紧束感;50ppm会有严重伤害,胸痛、吐黏痰及咯血;lOOppm时立即死亡。接触气体或液化气体可引起灼伤、严重损害和(或)冻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氯气曾被用作强杀伤性的武器,使数百名英、法战士窒息而死,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

液氯钢瓶泄漏时,现场负责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应立即组织抢修,撤离无关人员,抢救中毒者(抢修、救护人品必须佩戴防毒面具)。若小量泄漏,可转动钢瓶,使泄漏部位位于氯的气态空间,避免液体流出。易熔塞处泄漏时,应有竹签、木塞做堵漏处理。瓶阀泄漏时,拧紧六角螺母。瓶体焊缝泄漏时,应用内衬橡胶垫片的铁箍箍紧。在运输途中将载氯瓶车辆开到无人的偏僻处。使氯气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如无法堵漏或大量泄漏,现场所有人员应立即向上风向迅速撤离,到达安全距离后,立即拨打119报警。

事件处理的组织者,要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操作,消除泄漏区域附近的所有点火源,封锁现场,建立警戒区,处理事故源,疏散受污染地区的居民。大量泄漏,考虑下风向,白天撤离至少800米,夜间至少3l00米。

抢险救援人员要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污染区居民应用湿毛巾护住口鼻,向上风向地区转移,圳勿进入低洼处。,到安全地带要好好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眼睛、皮肤受到刺激时,应用大量水冲洗,吸入严重患者应及时送到大医院或有职业病科的医疗单位治疗。

防爆电气实操考试(2)

防爆电气实操考试(2)

————————————————————————————————作者:————————————————————————————————日期: 2

3 姓名:单位:身份证号: 防爆电气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试卷 序号12345项目科目1科目2科目3科目4总分得分

4 潍坊市安全生产资格考试中心 一. 安全用具使用(分值:20分) 1、考核内容:电动机测量;利用万用表、兆欧表测量电动机绕组绝缘性能并判定(直流法)电动机的同名端。 2、考试方式:实际操作、口述。 3、考试时间:10分钟 4、考核要求:(1) 按给定的测量任务,选择合适的电工仪表; (2) 对所选的仪器仪表进行检查; (3) 正确使用仪器仪表; (4) 正确读数,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判断。 评分标准: 序号 考试 项目 考试内容 配分 评分标准 扣分 原因 扣分 得分 1 电工仪表安全使用 选用合适 的电工仪表 20 口述各种电工仪表的作用,不正确扣 3-10 分。 针对考评员布置的测量任务,正确选择合适的电工仪表(万用表、钳形电流表、兆欧表、接地电阻测试仪),仪表选择不正确扣 10 分 仪表检查 20 正确检查仪表的外观,未检查外观扣 5 分。未检查合格证有效期检查,扣 5 分。未检查完好性检查,扣 10 分。 正确使用 仪表 50 遵循安全操作规程,按照操作步骤正确使用仪表。操作步骤违反安全规程得零分,操作步骤不完整视情况扣5-50 分。 对测量结 果进行判断 10 未能对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扣 10 分。 2 否决项 否决项说 明 扣除该题分数 对给定的测量任务,无法正确选择合适的仪表, 违反安全操作规范导致自身或仪表处于不安全 状态等,考生该题得分零分,终止该项目考试。 3 合计 100

防爆电器安装标准及要求

防爆设备密封胶圈的具体规定 1、胶圈外径D 与腔室内径间隙不大于2mm 。 2、胶圈内径d 与电缆外径间隙不大于1mm 。 3、胶圈宽度A 不得小于0.7倍的电缆外径,但不得小于10mm 。 4、胶圈厚度B 不得小于 0.3倍的电缆外径,但不得小于4mm 。 用螺栓固定的隔爆结合面在什麽情况下为失爆 1、缺螺栓、弹簧垫或螺母。 2、弹簧垫未压平或螺栓松动。 3、螺栓或螺孔滑扣未采取规定措施。 隔爆设备的电缆引入装置在什麽情况下为失爆 答:电缆引入装置(即进线嘴)应完整、齐全、紧固、 密封良好。有下列之一即为失爆: 1、密封圈内径大于引入电缆外径1mm 以上。 2 3、密封圈尺寸不符合规定的。 4、密封圈的单孔内穿进多根电缆的。 5、密封圈割开套在电缆上的。 6、密封圈部分破损。 7、密封圈没有完全套在电缆护套上。 8、密封圈与电缆护套之间有其他包扎物。 9、一个引入装置内用多个密封圈。 10、空闲引入装置没有密封挡板;挡板直径比引入装置内径小2mm 以上,挡板绝对厚度 小于1.82mm (公称厚度2mm ,允差为±0.18mm ) 11、挡板装在密封圈里边的;金属圈放在挡板与密封圈之间。 12、进线嘴压紧后没有余量,或进线嘴内缘压不紧密封圈,或密封圈端面与器壁接触不 严,或密封圈能活动的。 13、压盘式引入装置缺压紧螺栓,或压紧螺栓未上紧。 14、压紧螺母式引入装置因乱扣 、锈蚀等原因紧不到位或用一只手的手指能使旋进螺母 旋进超过半圈的。 15、使用压紧螺母式引入装置,在螺母与密封圈之间缺少金属垫圈的。 16、电缆在引入装置处能轻易来回抽动的,(注:电缆紧固程度的判别方法:顺着电缆方 向以用手不能将电缆推进接线室为合格。) 17、高压铠装电缆终端接线盒没有灌绝缘胶;绝缘胶没有灌到电缆终端分叉上,绝缘胶 裂纹而能相对活动的。 18、备用高压接线盒缺挡板或挡板不合格。

防爆电器安装技术要求

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装技术要求 (1)材料设备要求 防爆设备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并有国家防爆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签发的防爆合格证书,产品附件、配件、备件应完整,技术文件齐全;电缆和绝缘导线必须具备合格证书。 (2)电气线路基本要求 1)电气线路导线绝缘的耐压强度应为2倍额定电压,并不低于500V。 2)绝缘导线必须敷设于钢管内,钢管应采用低压流体输送用镀锌焊接钢管,钢管连接的螺纹部分应涂以铅油或磷化膏。在可能凝结冷凝水的地方,管线上应装设排除冷凝水的密封接头。与电气设备的连接处宜采用挠性连接管。 3)电气线路PE(PEN)线绝缘层的额定电压,应与相线电压相同,并应在同一护套或钢管内敷设。4)配电线路中的接线盒、分线盒、活接头、隔离密封件等连接件的型号、规定,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的规范规定。 5)易燃易爆场所的配电线路在1区内严禁有中间接头,在2区内不应有中间接头。 6)引入防爆充油型电气设备的线路,应使用耐油的导线或电缆,否则应有防止绝缘油浸伤线芯绝缘层的防护措施。 7)10kV及以下架空线路严禁跨越有爆炸性气体环境。架空线路与有爆炸性气体环境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杆(塔)高度的1.5倍。在水平距离小于规定且无法躲开的特殊情况下,必须按设计要求,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8)电缆线路在有爆炸危险环境内安装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电缆之间不得直接连接。当必须连接时应在相应的防爆接线盒或分线盒内连接或分路。 (b)电缆的敷设一般应有铠装,当符合以下情况时可使用无铠装的电缆。 a)1区场所电压为1kV及以下的塑料护套电缆。 b)1区场所的控制、照明的电缆。 c)2区、11区场所电压为1kV及以下的电力、控制、照明的电缆。 (c)防爆电气设备、接线盒的进线口引入电缆后的密封,应符合以下要求: a)压紧螺母、金属垫片、弹性密封圈、及其密封填料,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b)电缆外径等于或大于20mm时,在隔离密封处组装防止电缆拔脱的组件时,应在电缆被拧紧或封固后,再拧紧固定电缆的螺栓。 (d)防爆电气设备、接线盒等的进线口有压盘式或压紧螺母式两种,其使用应符合以下要求:

防爆电气设备选型的原则示范文本

防爆电气设备选型的原则 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防爆电气设备选型的原则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选择防爆电气设备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设备选型原则 选择爆电气设备必须与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程度相适 应。 所谓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程度是指爆炸性混合物的传 爆级别、点燃温度的组别而言。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必须 与爆炸性混合物的传爆级别、组别、危险区域的级别相适 应,否则就不能保证安全。此外,如同一区域内存在两种 以上不同铖险等级的爆炸性物质时,必须选择与危险程度 最高的爆炸等级及自然温度等级相适应的防爆结构。 在非危险区域中,一般都是选用普通的电气设备,但 是,装有爆炸性物质的容器置于非危险区域时,在异常的

情况下,亦存在危险的可能性。比如,或因容器腐蚀溢出危险性物质,或因运转工人误操作放也危险性物质,或因异常反应而形成高温高压,使装置、容器受到破坏而泄漏出爆炸性物质等。 因此,必须考虑意外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2.选择合适的防爆类型 选择防爆结构必须适用于危险区域。什么性质的危险区域就必须采用什么样的防爆结构。防爆性能是因结构的不而不同,故必须根据爆炸性物质的种类,设备的种类、安装场所的危险程度等选择相适应的防爆类型。 3.适应于环境条件 本文章提到的防爆性能都以标准环境作为基本条件。防爆设备有“户内使用”与“户外使用”之分。户内使用的设备用于户外,环境温度为40℃就不合适了。户外使用的设备要适应露天环境,要求采取防日晒、雨淋和风砂等

防爆电气设计、安装及选型标准资料

一、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 在进行防爆区电气设计工作之前,应对爆炸危险性场所进行环境危险区域进划分,根据环境中存在的爆炸物形态可分为爆炸性气体环境和爆炸性粉尘环境, 火灾危险环境。在进行区域划分前应由熟悉设备工艺性能的技术人员提出易燃性 介质及其释放源,由电气的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有关规范,来划分爆炸危险区域。 场所分类对工程设计很重要,为了尽量准确地划分区域,在根据有关标准和规范 划分的同时,还应参考以往的经验和行业的特点。既要保证生产装置的安全可 靠,又要避免人为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而造成工程投资浪费。爆炸危险场所 的划分首先要查找和确定释放源,根据释放源的等级,划分爆炸危险区域,然后 还应结合释放源所在处的通风条件调整区域划分。 (一)、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划分 1、查找和确定释放源 在每个工程项目中,每一台加工设备(如罐、泵、管道、容器等),其内部含有易燃性物料,就应视为潜在释放源,如易燃性气体或液体的排放口、取样点、 泄漏的阀门等,都是释放源。该类设备中含有的易燃性物料不会向环境中释放 的。如全部焊接的管道等,则不可视为释放源。在场所分类中,首先应按易燃物 质的释放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确定释放源的等级。根据规范规定共分为三 级: ○1.连续级释放源:预计长期释放或短时频繁释放的释放源,可划为连续级释 放源。 如:固定顶贮罐的上部空间和排气口;油、水分离器等直接与空气接触的易 燃液体的表面;经常或长期向空间释放易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蒸汽的自由排气孔 或其它孔口等。 ○2.第一级释放源:预计正常运行时周期或偶尔释放的释放源,可划为第一级 释放源。 如:正常运行时,会释放易燃物质的泵、压缩机和阀门等的密封处;正常运 行时,会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安装在贮有易燃液体的容器上的排水系统;正常 运行时会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取样口。

防爆电器设备安装规范

防爆电器设备安装规定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 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7—96 条文说明 1 总则 1.0.2 本规范不适用的环境,是指不是由于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而引起,而是由于其它原因构成危险的环境。对于这些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的施工及验收,应按其各专用规程执行。 1.0.3 按设计进行施工是现场施工的基本要求。 1.0.5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采用的电气设备和器材,设计时根据其环境危险程度选用适合环境防爆要求的型号规格。所采用的设备和器材,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有接线板的防爆接线盒出厂时,根据产品标准的规定,也应有铭牌标志,故也应视为设备对待。 1.0.6 设备和器材到达现场后,应及时验收,通过验收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施工安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1.0.7 在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进行电气装置的施工安装,尤其是扩建和改建工程中,安全技术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事先制定并严格遵守。 1.0.8 国家现行的有关建筑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一些规定不完全适合电气设备安装的要求,如建筑工程的允许误差以厘米计,而电气设备安装允许误差以毫米计。这些电气设备的特殊要求应在电气设计图中标出,但建筑工程中的其它质量标准,在电气设计图中不可能全部标出,则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 为了尽量减少现场施工时电气设备安装和建筑工程之间的交叉作业,做到文明施工,确保设备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设备的安全运行,规定了设备安装前及设备安装后投入运行前,建筑工程应具备的一些具体条件和应达到的要求。 1.0.11 本规范主要是针对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中的电气设备的施工及验收,用于这类环境的电气设备有防爆电气设备,也还有大量的普通电气设备,而且防爆电气设备除了在外部结构、温升控制等方面有些特殊要求外,在许多地方跟普通电气设备是近似的,故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的安装,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系列中的“高压电器”、“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母线装置”、“旋转电机”、“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电缆线路”、“接地装置”、“电气照明”、“配线工程”等施工及验收规范和《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以及其它各专业标准规程的有关规定。 2 防爆电气设备的安装

防爆电器设备标准

防爆电器设备标准 【总则】 第一条、本标准适用于公司矿井井下和地面具有瓦斯、煤尘爆炸环境中使用的电器设备及连线电缆。 第二条、防爆电器设备、小型电器设备必须有永久性的防爆标志(Exdi)、煤安标准(MA)、产品“铭牌”,无“防爆标志”、“煤安标志”为失爆,无“铭牌”为不完好。 第三条、防爆电器设备、小型电器下井前必须经专职防爆检查员检查,粘贴“防爆检查合格证”,并签发“入井许可证”才能下井,现场检查无“防爆检查合格证”为失爆。 【壳体】 第四条、凡是转轴穿过隔爆外壳壁的地方应有隔爆轴承盖,否则为失爆。 第五条、隔爆外壳变形长度超过50mm,凸凹深度超过5mm为失爆。 第六条、隔爆外壳开焊为失爆,锈蚀严重、有锈皮脱落为失爆;油漆皮脱落较多为不完好。 第七条、穿越隔爆腔的接线座有裂缝或晃动为失爆。 第八条、隔爆外壳上的观察窗内密封衬垫必须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金属或金属包覆的不燃性材料制成,衬垫的厚度不能小于2mm。当外壳净容积不大于100立方cm时,衬垫宽度不得小于6mm,当外壳净容积大于100立方cm时,衬垫宽度不得小于9.5mm。否则为失爆。观察窗玻璃表面伤痕深度小于1mm为不完好,否则为失爆。 【防爆面】 第九条、隔爆接合面间隙和宽度不得小于表1、表2的规定,快开门或盖的隔爆接合面的最小有效宽度不小于25毫米,否则为失爆。 1、静止隔爆面的间隙与接合面宽度:【表1】

2、活动部分(操纵杆及电机轴)隔爆接合面间隙与接合面宽度:【表2】隔爆空腔净容积(升) <0.5 ≥0.5 接合面宽度(毫米) ≥12.5 ≤25 间隙操纵杆及孔 毫米电机轴及孔 ≤0.3 ≤0.4 ≤0.5 ≤0.6 第十条、隔爆面划伤为不完好,其深度与宽度大于0.5mm,或无伤隔爆面有效宽度小于表1、表2规定值的2/3,为失爆。 第十一条、转盖式或插座式隔爆面的宽度不得小于25mm,间隙不得大于0.5mm,否则为失爆。快开门或盖因变形打不开,且隔爆面间隙大于或结合面有效宽度小于表1规定值为失爆,否则为不完好。 第十二条、隔爆面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6.3um,操纵杆的粗糙度应不大于3.2um,否则为失爆。

防爆电气设备选型

防爆电器设备选型要点 我国现行的关于爆炸环境电气设计和设备制造的标准有: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3836.□-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设备》和GB12476.□-2000《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经过比较,1992年的标准与2000年的标准略有差异。据资料介绍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正在修订中。 根据国标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爆炸危险环境分为爆炸性气体环境和爆炸性粉尘环境。爆炸性气体环境按照释放源级别划分为0区、1区、2区;爆炸性粉尘环境按照粉尘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划分为10区和11区。不同的环境对电气设备选型有不同的要求。 1.防爆危险区域划分 国标GB50058-1992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将危险场所划分如下: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 间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国标GB50058-1992根据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将危险场所划分如下:1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环境。 11区:有时会将积留下的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环境。 2.国标GB50058-1992防爆环境电气设备的选择的规定 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气设备选择见国标GB50058-1992第2.5.2 – 2.5.5条;爆炸 性粉尘环境的电气设备选择见国标GB50058-1992第3.4.2条,但由于该条规定的“DP”、“DT”标记已经被修改,因此还需要对照国标《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GB12476.1-2000的“前言(5)”和“条文26标志”的规定选用电气设备。由于篇幅较长,本文未予原文引用。 还需要说明的是国标GB50058-1992与国标GB12476.1-2000一个是设计标准,一个是设备制造标准,是略有差异的,但是目前都属于有效标准。请设计者阅读中国电力出版社:《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第十一章第三节,表11-12、表11-13、表11-22、表11-25、表11-26、表11-28等内容进行分析比较。 2.1 爆炸性气体环境 需要按照爆炸性气体环境选择的电气设备有: 旋转电机类:鼠笼型感应电动机、绕线型感应电动机、同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电磁滑差离合器(无电刷); 低压变压器类:变压器、电抗线圈、仪表用互感器;

防爆电器设备安装规范(正式版)

防爆电器设备安装规范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防爆电器设备安装规范 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1 总则 1.0.2 本规范不适用的环境, 是指不是由于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而引起, 而是由于其它原因构成危险的环境。对于这些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的施工及验收, 应按其各专用规程执行。 1.0.3 按设计进行施工是现场施工的基本要求。 1.0.5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采用的电气设备和器材, 设计时根据其环境危险程度选用适合环境防爆要求的型号规格。所采用的设备和器材, 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有接线板的防爆接线盒出厂时, 根据产品标准的规定, 也应有铭牌标志, 故也应视为设备对待。 1.0.6 设备和器材到达现场后, 应及时验收, 通过验收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为施工安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1.0.7 在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进行电气装置的施工安装, 尤其是扩建和改建工程中, 安全技术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事先制定并严格遵守。 1.0.8 国家现行的有关建筑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一些规定不完全适合电气设备安装的要求, 如建筑工程的允许误差以厘米计, 而电气设备安装允许误差以毫米计。这些电气设备的特殊要求应在电气设计图中标出, 但建筑

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的研究

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04T11:25:06.9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刘钰 [导读] 摘要:随着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化工企业的电气防爆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介绍了化工企业电气爆炸的特点,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要点,进而更好地保障化工行业的生产安全。 方大锦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葫芦岛 125000 摘要:随着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化工企业的电气防爆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介绍了化工企业电气爆炸的特点,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要点,进而更好地保障化工行业的生产安全。 关键词: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 1 概述 石化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爆炸源很多是石油化工生产中的重要特点。化工企业中的反应物料、介质及其泄露易燃和氧气等助燃性气体混合达到一定的比例形成的混合气体,决定了石油化工行业的防火防爆工作的艰巨性。随着石油化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多品种的联合化生产装置趋向大型化、超大型化方向发展。企业爆炸具有火灾损失大、影响面广,需要控制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形成或缩短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滞留时间,控制电气设备线路产生高温的可能性,设计中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以保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汽与空气混合物闪点低于或等于环境温度。对于连续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区域,在设计时应采取合理措施尽量减少爆炸区。 2 化工企业电气爆炸的特点 石油化工企业发生爆炸或者火灾的几率较高,而且一般是突发性的,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扑救起来难度大,且影响面非常广泛。因此在工艺设计上,对于可燃性气体、液体等的积聚要采取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消除隐患,在设计中还要针对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滞留时间等,进行极限和概率的计算。对于电气设备线路故障发生的火花、高温等情况予以控制。特别是对爆炸危险分区、气体的组别和级别、具备环境特征的电气设备等,都要在电气设计中进行预防性的措施规划。 3 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的研究 3.1 电气防爆设计及设备选型 在电气设备使用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电弧或电火花的外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要努力降低电气设备表面的温度,石油化工企业防爆厂房的选择一般分为三种,隔爆型、增安型、还有正压型。还有在电气设备选型前,我们一定要正确的查看和分析爆炸危险区域的等级,还有爆炸危险物品的种类和分级。通过这些条件限制,我们尽量选择相对合适,符合生产环境的电气设备。而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所选择的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能低于石油化工生产环境以及爆炸危险品的级别和组别,如果爆炸危险物品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那么我们就该选择的电气设备的防爆级别较高的。 3.2 电气接地设计 在对石油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进行接地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要求来进行,并且重视其安全与稳定。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设计出总体方案,确保等电位联结满足相应的需求。其中,可以在生产装置当中设置等电位联结,与保护接地、防雷与防静电接地及自然接地进行连接,最终形成等电位联结的接地网络,使得网络间距与埋设的深度与具体要求相互吻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装置区域当中,还应该对保护接地线的干线、金属部件、石油化工企业内部可导电体与装置区域内的输送管道进行等电位的连接,保证其安全性。另外,还应该按照电力设备接地规定来开展电力系统防爆的设计。通常,无需采取接地处理的位置,在爆炸性气体环境当中也同样需要接地设计,进而确保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更加安全。 3.3 静电处理设计 在石油化工厂房里有很多的电气设备、金属容器、金属管道、操作设备等等,都特别容易产生静电。为了预防不产生静电,首先工作人员都要穿防静电服,先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然后整个厂房都要采取静电接地的措施,防爆厂房内各种设备都可以直接与静电接地线可靠的电气连接,尽量避免静电的产生。 3.4 电线电缆的设计要求 电气防爆设计就必然会有配线设计,所以配线的质量一定要采用特别好的,可以采用阻燃的或者防爆的电缆,来确保以后的安全生产。由于配线的放置特别隐蔽,又不容易检查,所以这个步骤往往让人忽略。假设我们有好的电气设备,但我们却没有好的配线来配合启动运用它,那么再好的电气设备也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确保配线的型号,选择合适的尤为重要,其次是电线入口的处理,电气的线路应该直接埋地或者放置在较高处,当然要考虑实际情况和危险爆炸物的状态。最后所有电气配线中间都不要有接头,以免日后不必要的麻烦。 4 石化工程电气设计的注意事项 1、在设计环节中,应严肃工作流程、强化程序意识。内部经常产生电弧或电火花的电气设备需要增加安全程度的检验。增安型电动机要满足国家标准,还要配备合适的保护装置。在设计中不能为了规避安监等部门的审查而隐瞒或虚构工艺条件。 2、在爆炸危险场所分类时,非爆炸危险区域没有释放源,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高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值。使用明火的设备或炽热部件的表面温度超过区域内易燃物质引燃温度的设备周围的范围。以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中提供的典刑示例为参考,并结合已有同类工程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 3、设计工作除了强制性规范中已有明确规定之外,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明火的设备附近,或炽热部件的表面温度超过易燃物质引燃温度的没备附近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域。 4、通风系统必须用非燃性材料制成,其结构不得有产生体滞流的死角,设备要与通风系统联锁。运行前先通风,要等到在通风量大于电气设备及其通风系统容积的几倍时才能接通主电源,而且要求通风系统内的气体不应含有易燃物质,或其它有害物质,当通风系统的当风压低于时应自动断开电气设备的主电源或发出信号。 5 展望 石油化工企业具有易燃易爆的安全隐患,所以做好石油化工企业的防火防爆工作,责任重大且任务艰巨。需对电气防爆设计及设备选型、电气接地设计、静电处理设计、电线电缆的设计要求等方面进行严密的设计,每个工程设计人员要高度重视爆炸危险的严重性,将防

防爆电器检查标准

井下防爆电器检查标准 隔爆结合面 1、隔爆结合面(Ⅰ类)的最大间隙、直径差或最小有效长度(宽度)必须符合表1的规定,但快动式门或盖的隔爆接合面的最小有效长度须不小于25mm。 表1 Ⅰ类外壳隔爆结合面的最小宽度和最大间隙 1)对于操纵、轴和转轴,其间隙是指最大的直径差; 2)如果操纵杆或轴的走私超过了表现所规定的隔爆接合面的最小宽度,其接合面宽度应不小于操纵杆或轴的直径,但不必大于25mm;3)如果转轴的直径大于表1所规定的隔爆接合面的最小宽度,带有滑动轴承的隔爆轴承盖的火焰通路长度,当转轴直径不大于25mm时,应不小于转轴直径;当转轴直径大于25mm时,应不小于25mm。

2、如果接合面被紧固螺栓孔或类似物的孔分隔,则孔与外壳内外侧间的距离最大值1应满足;1)当L<12.5mm时,1≥6mm;2)当12.5mm≤L≤25mm时,1≥8mm;3)当L≥25mm时,1≥9mm。 3、隔爆电动机轴与轴孔的隔爆接合面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应产生摩擦。用圆筒隔爆接合面时,轴与轴孔配合的最小单边间隙不少于0.750mm;用滚动轴承结构时,轴与轴孔的最大单边间隙须不大于表1所规定的轴承盖允许最大间隙的2/3。 4、隔爆结合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6.03μm;操纵杆的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3.2μm。 5、隔爆结合面的法兰减薄厚度,应不大于原设计规定的维修余量。 6、隔爆结合面的缺陷或机械伤痕,将其伤痕两侧高于无伤表面的凸起部分磨平后,不得超过下列规定: A.隔爆面上对局部出现的直径不大于1mm,深度不大于2mm的砂眼,在40,25,15mm宽的隔爆面上,每1cm2范围内不超过5个;10mm 宽的隔爆面上不得超过2个。 B.产生的机械伤痕,宽度与深度不大于0.5mm,其长度应保证剩余无伤隔爆面有效长度不小于规定长度的2/3。 7、隔爆接合面不得有锈蚀及油漆,应涂防锈油或磷化处理。如有锈迹,用棉纱檫净后,留有青褐色氧化亚铁云状痕迹,用手摸无感觉者仍算合格。对无意造成的油漆,其痕迹不超过隔爆面宽度的1/8仍算合格。涂防锈油时,应在隔爆面上形成一层薄膜为宜,涂油过多

防爆设计的通用要求

1.防爆外壳材料 1.1 金属材料 常用的有铸钢、铸铁、焊接钢板、铸铝合金、不锈钢等材料。如采用铸铝合金时,对Ⅰ类电气设备外壳,铝、钛和镁的总含量不允许大于15%(质量比),且钛和镁的总含量不允许超过6%;对Ⅱ类电气设备外壳,含镁量不允许超过6%(质量比)。金属外壳的厚度:对隔爆型外壳,应能承受内部爆压和外部冲击能量的考核;对其它防爆类型外壳,应能承受外部冲击能量的考核。 1.2 塑料材料 塑料外壳在增安型电气设备和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用的较多。主要考虑结构轻便,抗环境化学腐蚀能力优的特点。但材料的老化和变形是塑料制品的关键缺陷。某些塑料能克服以上的缺点,如DMC、SMC 塑料制品已大量在防爆电气产品的外壳中使用。选用塑料牌号时要考虑材料的热稳定性至少比设备产生表面温度高20K;低温特性至少比设备使用环境温度下限低5-10K的条件下能耐规定的冲击或跌落试验不损坏。对移动电气设备及可能被摩擦或擦拭的塑料表面要考虑静电荷的影响,这可按表2的要求来进行设计。 2、紧固件 2.1 设计原则 2.1.1 紧固件的尺寸和材料要满足防爆类型的结构要求,如隔爆型设备紧固件的抗拉强度要承受爆炸压力;增安型和其它设备的紧固件应保证外壳充分压紧,达到规定的防护等级。 2.1.2 铝合金和塑料外壳的紧固件如采用轻金属或塑料制的螺栓,则螺栓的材料和螺纹形状要满足紧固要求就可使用。 2.1.3紧固件的紧固应保证只能用专用工具才能开启的结构。 2.2 特殊紧固件按GB3836.1-2000第9.1条规定。

3、粘接材料 防爆电气部件之间需用树脂复合物进行粘接来达到规定的接合强度时,应考虑复合物的配方和工艺,并应考虑粘接材料的极限温度至少应比设备表面温度高20K。 4、电气连接件和接线空腔 防爆电气设备外部电缆或导管的引入,除用*电缆方法引入外,绝大部分在接线腔内进行的。设计接线空腔时,应保证有足够的尺寸,便于导线可靠连接。外壳的防爆型式要符合使用的爆炸性危险环境。接线腔内设置的接线端子,其导电螺栓的规格应有余量。 5、连接件 防爆电气设备金属外壳上应设置内、外接地连接件。外接地连接件应尽量靠近电缆引入装置处,内接地连接件应在接线腔内。连接件的尺寸应能至少和4mm2以上的保护线可靠连接,并应有防松措施保证可靠压紧,在接地连接件处应设置接地符号,以示正确连接。有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的电气设备;有金属导管连接的电气设备,可不必设置接地连接件。 6、电缆和导管引入装置 电缆和导管引入装置可以和防爆外壳制成一体,也可制成防爆部件(Ex元件)固定在防爆外壳上。关于电缆和导管引入装置的技术要求见GB3836.1-2000 附录D。电气设备上不装电缆和导管的通孔须用封堵件封堵。 7. Ex元件 防爆外壳、接线端子、电流表、小型开关、小型按钮、指示灯、仪表显示器引入装置、等部件,如制成Ex元件,就可方便的安装在增安型外壳内,达到结构轻巧,安装维护方便的目的。

防爆电气设备安装规范(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防爆电气设备安装规范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904-56 防爆电气设备安装规范(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防爆电器设备安装规定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7-96 条文说明 1 总则 1.0.2 本规范不适用的环境,是指不是由于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而引起,而是由于其它原因构成危险的环境。对于这些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的施工及验收,应按其各专用规程执行。 1.0.3 按设计进行施工是现场施工的基本要求。 1.0.5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采用的电气设备和器材,设计时根据其环境危险程度选用适合环境防爆要求的型号规格。所采用的设备和器材,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有接线板的防爆接线盒出厂时,根据产品标准的规定,也应有铭牌标志,故也应视为设备对待。 1.0.6 设备和器材到达现场后,应及时验收,通过验收可及时发现问题及

防爆电气设备检查标准

防爆电气设备检查标准 为加强煤矿井下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结合我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标准。我矿井下防爆电气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必须严格按照本标准规定执行。1、鸡爪子①? 橡套电缆的连接不采用硫化热补或同等效能的冷补者;②? 橡套电缆(包括通讯、照明、信号、控制以及高低压橡套电缆)的连接不采用接线盒的接头;③? 铠装电缆的连接不采用接线盒或不灌注绝缘充填物和充填不严密(漏出芯线)的接头。2、羊尾巴在供配电电缆的末端不接装防爆电气设备或防爆元件者为羊尾巴。距离电气设备接线嘴(包括五小电气元件)2米内的不合格接头或明线破口者均属羊尾巴。3、明接头电气设备与电缆有裸露的导体或明火操作者均为明接头。4、破口①橡套电缆的护套损坏,露出芯线或露出屏蔽层者;②橡套电缆的护套损坏伤痕深度达最薄处二分之一以上,长度达20mm,或沿周长三分之一以上者。出现以上四种情况之一者(包括安全火花型电气元件)均为电缆不合格接头,均属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隐患点。5、高低压防爆电气设备的机械闭锁装置起不到闭锁作用者为失爆。6、隔爆外壳结合面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5um,操纵杆的表面粗糙度应不

大于Ra2.5um,否则为失爆。隔爆外壳结合面有锈迹,用棉纱擦后,仍留有锈蚀斑痕者为锈蚀,属于失爆。7、隔爆外壳结合面有锈迹,用棉纱擦后,只留云影不留锈蚀,也不为失爆(但在井上修理防爆电气设备时不允许有云影)。8、云影:经擦掉锈迹后,留下呈青褐色氧化亚铁云状痕迹,用手摸无感者。 9、隔爆外壳结合面上的小针孔,在1cm2的范围内不超过5个,且其直径不超过0.5mm,深度不超过1mm的结合面不为失爆。10、隔爆外壳结合面,对于机械伤痕的深度、宽度均不超过0.5mm,其伤痕的投影长不超过对应容积结合面宽度的50%,个别伤痕深度不超过1mm,其伤痕距结合面最短无伤痕距离相加不小于对应容积规定的结合面宽度不算失爆,但其中有一项超过均为失爆。11、隔爆外壳结合面上不允许涂有油漆和存在机械性杂物,否则为失爆(如属于无意造成的油漆痕迹不超过隔爆面宽度的1/8不在此限)。12、隔爆外壳结合面应涂以适量的中性凡士林等合格的防锈油(如医用凡士林油)或进行磷化处理(磷化后也可涂凡士林油),如无防锈油或磷化面脱落均属失爆。涂油应在结合面上形成一层薄膜为宜,涂油过多为不完好。如磷面脱落小于隔爆外壳结合面宽度的1/5并涂有防锈油可不算失爆,但为不完好。13、隔爆外壳结合面宽度减去超限间隙部分的宽度不得小于所规定的结合面宽度,否则为失爆。①转盖式或插盖式的隔爆外壳结合面宽度不小于

粉尘防爆电气设计及设备选择问题综述Word版

粉尘防爆电气设计及设备选择问题综述 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王素英 由于目前国家设计标准、规范陆续进行修编,在新旧标准、规范交替阶段给设计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鉴于部分设计规范中涉及到对粉尘防爆电气设备的选用,由于设计人员中对现行粉尘防爆系列标准不了解或理解不深,导致在设计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标准而出现错误,影响设计质量。 为了正确了解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以及粉尘危险环境等级的划分,以便正确选择粉尘危险环境电气设备,现将该系列标准GB12476·□-2000以及IEC相关标准介绍如下,并对目前应用中与现行设计规范《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中不一致之处做出对比表,并提出过渡实施办法。供设计者参考。 一、现行标准GB12476·1-2000与旧标准及GB50058-92比较 1、标准名称 GB12476·1-2000标准名称为《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第1节:电气设备的技术要求》;旧标准名称为《爆炸性粉尘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 2、电气设备的型式 GB12476·1-2000标准中电气设备的型式分为A型、B型二种,二者的试验条件不完全相同。但A型和B型两种型式具有相同保护水平。在原标准中无此内容。 3、外壳的防护型式 GB12476·1-2000标准中A型、B型分别有“防尘”和“尘密”外壳,而在产品标志中取消原标准中E X及“DT”尘密和“DP”防尘标识。 4、可燃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划分: GB12476·1-2000标准及IEC61241-3-1997版标准中可燃性粉尘环境区域划分为三个区,即20区、21区、22区,原标准及GB50058-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中分为二个区即10区、11区。 5、可燃(GB50058-92中提法为“爆炸”)性粉尘特性中引燃温度分组:

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及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

浅谈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及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 一、概述 众所周知,易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遇到火花、电弧或危险高温就会被点燃,会形成燃烧或爆炸。 石化和化工企业经济要加工和处理易燃性液体或气体,石化工业的原料中有相当多的品种是易燃性的,如常用的原料中的石油、天然气、氢气是易燃性物质;半成品中的烷类、烃灯化合物多数是易燃性物质;成品中的汽油、柴油等也是易燃性物质。这些易燃性物质在被加工、贮存的工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从管道、反应器、贮罐中逸出或漏出,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果当时现场有点燃源,就会形成爆炸。爆炸产生高温和冲击波,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由于上述特点,石化企业的防爆安全就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为了防范这种工程爆炸,需在工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工程上采用的防爆安全措施一般分两类,第一类称为一次防爆措施,如建筑物的防爆设计,通风设施等。第二类称为二次防爆措施,如选用防爆电气设备等。这些措施都需要增加工程的投资,其设备费用、安装费用都高于普通电气产品,且平时的运行和维护都比普通电气设备难度大。如何在设计中正确划分爆炸危险区域,合理地按级选用防爆电气设备,事关企业的安全和工程投资的合理。 二、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 如果对于一个炼油厂或其中的一个装置,由于它的原料、产品有易燃性物质,就把整个厂区或装置都认定为爆炸危险场所,是极不经济的,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易燃性物质的出现形成了一个潜在的爆炸性环境。所谓潜在的,就意味着它们并不是时刻出现的,有的出现频率高,有的出现频率低。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危险性大的场所和危险性小的场所。因此,就有必要对这些危险场所进行的“场所分类”。分类的目的就在于运用统计学的原理,按照场所中气体环境出现的频率和存在的时间的长短,将场所的危险程度分类,以便按照危险区域类型采用不同的防爆措施。

防爆电气设备安装规范

防爆电气设备安装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防爆电气设备安装规范防爆电器设备安装规定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7—96 条文说明 1 总则本规范不适用的环境,是指不是由于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而引起,而是由于其它原因构成危险的环境。对于这些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的施工及验收,应按其各专用规程执行。按设计进行施工是现场施工的基本要求。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采用的电气设备和器材,设计时根据其环境危险程度选用适合环境防爆要求的型号规格。所采用的设备和器材,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有接线板的防爆接线盒出厂时,根据产品标准的规定,也应有铭牌标志,故也应视为设备对待。设备和器材到达现场后,应及时验收,通过验收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施工安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在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进行电气装置的施工安装,尤其是扩建和改建工程中,安全技术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事先制定并严格遵守。国家现行的有关建筑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一些规定不完全适合电气设备安装的要求,如建筑工程的允许误差以厘米计,而电气设备安装允许误差以毫米计。这些电气设备的特殊要求应在电气设计图中标出,但建筑工程中的其它质量标准,在电气设计图中不可能全部标出,则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为了尽量减少现场施工时电气设备安装和建筑工程之间的交叉作业,做到文明施工,确保设备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设备的安全运行,规定了设备安装前及设备安装后投入运行前,建筑工程应具备的一些具体条件和应达到的要求。本规范主要是针对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中的电气设备的施工及验收,用于这类环境的电气设备有防爆电气设备,也还有大量的普通电气设备,而且防爆电气设备除了在外部结构、温

防爆标准

防爆标准 一般规定: 1. 防爆电气设备(包括小型电器)、电缆的使用 电压等级不得高于其标 称电压等级,否则视为失爆。 2. 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使用的防爆 磁力开关9 #接线端接地或某 种原因使防爆外壳带电的,视为失爆。 3. 利用开关控制进线装置出入动力线的视为失爆(但出入 检漏继电器, 控制回路电源的除外)。 4?凡是防爆电气设备不论在井下任何地点使用,都应按防爆要求进行管 理。 隔爆外壳必须有清晰的防爆标志,煤安标志。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失爆: 1. 外壳有裂纹、开焊、严重变形的(变形长度超过 50mm ,且凸凹深度 超过5mm 者)。 2. 防爆外壳内外有锈皮脱落(锈皮厚度达 0.2mm 及以上)的。 3. 隔爆室(腔)的观察孔(窗)的透明板松动、破裂或使用普通玻璃的。 4. 隔爆设备隔爆腔直接贯通,去掉防爆设备 接线盒内隔爆绝缘座的。 5. 闭锁装置不全,变形损坏起不到闭锁作用的。 隔爆面应保持光洁、完整、需有防锈措施。 1. 隔爆接合面结构参数要符合下述规定,否则视为失爆: 1)电气设备静止部分隔爆接合面、操纵杆和轴及带轴承转轴的防爆接合 面与相应外壳容积对应的 最大间隙必须符合表一的规定。快动门式的 隔 爆接合面的最小有效长度不小于25mm 。 2) 隔爆接合面的平均粗糙度不得高于6.3 ym 。 3) 隔爆面无锈蚀(用 棉纱擦后,仍有锈蚀斑痕者为锈蚀,而只留云影, 不算锈蚀)。 4)用螺栓紧固的隔爆面: ① 螺栓、弹簧垫圈必须齐全和紧固(紧固程度以将 垫圈压平为合格) ② 弹簧垫圈的规格须与螺栓相适应,(偶尔出现个别 弹簧垫圈断裂或失 去弹性时,检查该处防爆间隙,若不超限,更换合格弹簧 垫圈不为失爆) ③ 螺栓或螺孔不能滑扣(但换同径长螺栓加 螺母紧固者除外)。 ④ 螺栓和不透螺孔的配合,紧固后螺栓和螺孔上剩余 于弹簧垫圈厚度的1.5倍;螺孔周围及底部厚度大于 ⑤ 同一部位螺栓、螺母规格应一致,钢紧固螺栓拧入 于螺栓直径。 ⑥ 沉孔钢紧固螺栓伸入螺孔长度应大于该螺栓的直径, 铸铁、铜、铝件 不小于螺栓直径的1.5倍;如果螺孔深度不够,则必须上满孔。 ⑦ 电动机接线盒盖不得上反。 2. 隔爆面上,在规定长度及螺孔边缘至隔爆面边缘的最短有效长度范围 螺纹轴向长度应大 3mm 。 螺母的深度不能小

粉尘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设计要求

粉尘爆炸是粉尘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遇到热源(明火或温度),火焰瞬间传播到整个混合粉尘空间,化学反应速度极快,同时释放大量的热,形成很高的温度和很大的压力,系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功以及光和热的辐射,破坏力极强。 现代工业生产中,随着粉体加工业的发展,粉尘大量产生,粉尘爆炸以及污染对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健康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威胁显著增加。广泛存在于煤炭、石油、化工、纺织、粮食加工等行业的生产、加工、储运等场所的爆炸性混合物,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为防止粉尘爆炸,人们采取了多种防爆技术措施,以防止爆炸危险性环境的形成及爆炸的发生。 那么,粉尘防爆对电气产品的设计一般有哪些要求呢?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一、设备材料选择方面的要求 电气设备外壳材料应热稳定性好,具有足够高的强度,能承受爆炸压力而不致损坏和变形,其隔爆接合面应能承受爆炸而不传爆。 二、设备最高表面温度方面的要求 限制粉尘外壳最高表面温度的形成是防止粉尘点燃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由于电气元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发热,所以要保证安全,限制电气设备最高表面温度值范围就显得格外必要。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点燃温度,所以,电气设备最高表面温度的范围也应有所不同。气体电气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与粉尘电气设备最高表面温度一致。 三、非金属部件方面的要求 设备的非金属部件,也应能够满足相关标准的耐热、耐寒要求。

四、IP防护方面的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GB12476.1的要求,粉尘防爆电气设备的外壳还需满足以下2个条件: 1、防尘外壳:虽不能完全防止粉尘的进入,但进入量尚不足以影响到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外壳防外物能力为5级; 2、尘密外壳:外壳的结构设计成隔尘结构,粉尘不能进入,外壳防外物能力为6级。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粉尘防爆意识的加强,要求产品进行粉尘防爆认证的厂家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国外知名品牌厂家,其产品一般都经过粉尘防爆认证。 由于对粉尘防爆认识不够,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厂家的产品在设计之初并没有做粉尘防爆方面的设计,更没有进行粉尘防爆方面的认证,这无疑为粉尘爆炸事故的发生留下了安全隐患,进而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深圳中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立足于华南地区,是一家专注防爆认证和煤安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业务涵盖防爆3C认证、防爆合格证、防爆检测、ATEX认证、IECEx认证、防爆设计、现场防爆检查、防爆工程、防腐等级测试、煤安&矿安认证、KY认证、防爆培训、SIL认证等。为客户提供从防爆设计、检测、认证、安装、检修、现场检查、防爆施工、防爆改造等一站式防爆技术咨询和服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