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万宝龙+艺术赞助人4810系列+94'+路易十四

万宝龙+艺术赞助人4810系列+94'+路易十四

万宝龙+艺术赞助人4810系列+94'+路易十四
万宝龙+艺术赞助人4810系列+94'+路易十四

万宝龙艺术赞助人4810系列94' 路易十四限量墨水笔

(LOUIS XIV)

1994年万宝龙为配合当年年的万宝龙文化赞助大赏(Montblanc De La Culture Awards) 而推出万宝龙艺术赞助人-路易十四限量墨水笔,此笔除三支精制的使用18k纯金制造,并镶饰8颗钻石,做为万宝龙文化赞助大赏得奖者-Keizo saji, Susan Sontag与Alan Ayekbourn 的奖品外。另全球限量发行4810支,以925纯银包23.5k黄金手工雕刻华丽的花叶图饰,配以带有心形开口并琢刻一致的花叶图案的18K黄金笔尖,面向大众发行。

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语、英语: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é),自号太阳王(法语:le Roi Soleil,英语:the Sun King),是法国波旁王朝著名的国王,执政期从1643年至1715年。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则于1640年出生。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摄政,直到1661年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他的执政期是欧洲君主专制的典型和榜样。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李希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专制的、巴洛克式的专制王国。他发动战争、在凡尔赛宫举行豪华的夜宴、资助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来为他自己增光。在财政大臣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的帮助下,他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强化法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决策权。对他执政不利的事件有:与教皇之间的不和、对胡格诺派教徒的迫害以及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他执政的后期,找后继人选找得很辛苦。

路易十四一共执政72年,是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

路易十四刚刚开始亲政时,他住在巴黎的皇宫、卢浮宫或者杜乐丽宫,也曾试着在樊尚宫和圣日珥曼新宫长住,旅居枫丹白露宫。国王对这些宫殿权衡利弊,每个宫殿都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也督促进行了一些装修工程,但始终没有一个让他觉得特别舒适的宫殿。

另外,由于儿时不愉快的记忆,使路易十四产生将政治中心搬离巴黎的想法。他梦想建立一座独一无二的宫殿,将他周围的内阁大臣全部重新组合,达到其政权集中的目的。而

这一切在卢浮宫和杜乐丽宫是不可能达到的。1651年,当路易十四第一次来到凡尔赛,就对这里一见钟情,也只有这里这里才能满足他的政治和经济要求,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

的凡尔赛宫。这也是此笔的设计灵感来源。

1661年,凡尔赛宫的扩建工程在马萨林死后正式开始了。他的这一决定在群臣中引发了一些相当激烈的批评。西蒙爵士认为这将是个徒劳无益的工程,说这里风景凄凉,缺树少水,除了泥沙就是沼泽,空气也相当污浊。然而路易十四对这一切置若罔闻,在接下来的十

年间向这个工程中投入了一百多万磅。

子爵府的建筑师路易斯·勒沃承担了这项工程;夏尔-艾尔拉德和诺埃尔-克易贝尔负责套间的装饰;勒诺特则整理花园和动物园。在整个建造过程中,路易十四对艺术家们十分重视,给予他们丰厚的薪水,让他们的艺术才干得到了充分发挥。

路易十四在舞蹈上颇有天分,不但在巴黎创立的了世界上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他自己还出任芭蕾舞剧的主角。从十三岁开始登台演出,一直到30岁才因为体重关系退出舞台。在这个时期,三位著名的艺术大师吕厉利、莫里哀和博尚负责芭蕾艺术的创作和演出,芭蕾也就是此时形成了其独特的舞蹈动作体系。国王也对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给予了资助,法国科学院、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国戏剧院先后成立,艺术家、文学家层出不穷,除了上面提到的莫里哀,还有戏剧家拉辛、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与一身的笛卡尔、寓言家拉封丹等等。

路易十四信奉重商主义,所以在法国积累了许多贵重金属。这也是法国干预经济生活的开端。国家兴办大规模的手工共产,并拨给巨额津贴,配备先进的设备。路易十四还修建公路,改善河道,奖励工农业生产,市场得到了极大发展。

仗着法国强大的军队和几位叱咤风云的将军,路易十四在其统治期间发动了四次较大的战争:1667年至1668年,同西班牙的遗产继承战;1672年至1678年同荷兰的战争;16 88年至1697与奥地利皇帝为首的奥格斯堡同盟的九年战争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继承权战争,另外法国也参与了西欧国家掠夺海外殖民地的竞争,在印度、路易斯安娜、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扩大殖民地侵略。1685年,路易十四还颁布了"黑法",允许在法国所有

的殖民地贩卖奴隶。

路易十四坚信一个国家的宗教应该绝对统一。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1598年颁布的宽容的南特赦令被路易十四完全推翻。他对新教教徒施加压力,摧毁胡格诺派的教堂,关闭新教

的学校,许多胡格诺派教徒不得不逃到国外。

路易十四在其统治期间扩大了法国的疆土,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在17、18世纪,法语是欧洲外交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就连18世纪的俄罗斯上层贵族说法语也多于说俄语。而与此同时,由于常年征战,法国负债累累,路易十四又大肆修建凡尔赛,每年几乎一半的税收用于凡尔赛的日常开销,平民百姓在苛捐杂税压迫下生活非常贫困。在临终前,路易十四也告诫后来的路易十五,要尽可能地避免战争。有历史学家认为后来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在路易十四执政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1715年9月1日早上八点,照耀了欧洲半个多世纪的太阳陨落了。路易十四77年的生命当中,有72年统治着法国,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几乎亏空殆尽的国库。他的死也标志了一个时代的完结,伏尔泰称之为是伟大的路易十四时代。

路易十四被称作“上帝之子”、太阳帝王,虽然他在历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他对艺术的鉴赏和喜爱却得到了公众的认同。路易十四建立了众多顶尖的欧洲文化学院,他本人对有希望、有才能的艺术家很感兴趣,并建造了一座始终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建筑----

凡尔赛宫

路易十四艺术赞助人其整笔精巧中蕴藏的光芒和对细节的强烈追求,以及金色的笔身以及雕刻其上的图案灵感来源于凡尔赛宫中房间和沙龙的内部豪华装饰。

笔尖雕刻的花奔图案其设计灵感来自举世闻名的凡尔赛宫的花园。这一切皆与凡尔赛宫的经

典设计一脉相承。

万宝龙艺术赞助人4810系列94' 路易十四限量墨水笔

(LOUIS XIV)

END

授课:August-Liu

西服起源

西服的起源 西服,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想了解西服文化,就不能不重温一下西服的历史。西服是从国外传入的一种服装品种,在国外是男子的正统服装。 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尔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服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它的式样变化很多,常穿的有平驳领、圆角下摆的单排纽式、抡驳领、平下摆双排纽式。西服还有套装和单件上装的区分,套装就是上衣和裤子用同色同料裁制,可作礼服用,若加上一件马甲就成为三件套套装。穿着正规的套装,要求系领带。单件上装可以和各种裤子配穿,可不必系领带,里面也可衬毛衣或套衫。 领带的始祖:1705年,克拉巴特 1670至1675年间,克罗地亚轻骑兵作为路易十四的近卫兵在巴黎服役,他们被称为“克拉巴特近卫兵”,其脖子上系一条亚麻布引起人们的模仿而成为男装领口不可缺少的装饰物,这就是现代领带的始祖“克拉巴特”。长裤是中国第一套国产西服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服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徐锡麟于1903年在日本大阪与在日本学习西服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相识,次年,徐锡麟回国,在上海王睿谟开设的王荣泰西服店定制西服,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中国第一套国产西服,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工艺未必超得过西方国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显示出“红帮裁缝”的高超工艺,成为中国西服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英国田园式的流行:1982年,田园式 八十年代是一个复古的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度复苏,西方传统的构筑式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视。七十年代末的倒梯形西服这时又回到传统的英国式造型上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在这个传统造型中追求舒适感;胸部放松量较大,驳头变大,扣位降低。单件上衣与异色裤子的自由组合很受欢迎。人们在稳重的传统造型中追求无拘无束的休闲气氛,以在宽松舒适的休闲味西服中寻找传统美的感觉。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用粗花呢制作的“田园式”非常时髦,从此,休闲西服日渐兴盛。 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1853年,拉翁基·茄克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层社会,有许多礼仪讲究,特别是夜里的社交活动,男士必须穿燕尾服,需举止文雅谈吐不俗。晚宴过后,男士们可以聚在餐厅旁的休息室小憩,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抽烟、喝白兰地、开玩笑,也可以在沙发上躺卧,这时那笔挺的紧包身体的燕尾服就显得不和时宜。于是,一种宽松的无

法国路易十四的历史简介

关于伏尔泰的简单情况在《路易十四时代》的最后,附录了一份《伏尔泰生平和著作年表》,从这个表里我们能得到如下的关于伏尔泰的情况。伏尔泰的情况,用一个我们相对熟悉的人来比较的话,其作家的命运有点与李敖类似。李敖说,自己写了100本书,99本让政府查禁了,结果使他的书沦落到了与地摊上黄色书刊为伍的地步。伏尔泰的书,具体不知有多少(没数过),但基本上也全是被政府查禁的,有的甚至被政府公开焚毁。他的书在当时之所以出版,多数是在国外被出版或者在法国秘密出版。虽然没有沦落到与地摊上黄色书籍为伍的地步,但却深受盗版书的侵害。当年,《路易十四时代》在柏林匿名出版(1751年,伏尔泰五十七岁,此书之出版当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支持,腓特烈二世后面说到。),数日售罄,几乎同时,在爱丁堡、伦敦、普鲁士、荷兰等各地出现盗版。至于伏尔泰本人的命运,正好跟李敖相反,李敖几乎是一辈子在台湾,哪都没去。而伏尔泰则大多数时间流亡在国外,即使在法国呆着,也不是化名便是匿名,总之躲躲藏藏。伏尔泰的朋友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他的人;另一类是他帮助的人。帮助他的这类人几乎都是当时的牛人;他帮助的这类人几乎都是后来直到现在的牛人。他帮助的这类人,不大用说,因为就是启蒙运动那些,什么狄德罗、卢梭、达兰贝、孔迪亚克等等。帮助他的人应该说一下,首先是他的红颜知己夏特来侯爵夫人。他们相识于1733年的西雷城(应该是在夏特莱夫人的别墅),当时伏尔泰三十九岁,夏特莱夫人二十八岁,倾慕伏尔泰已久。而当时的伏尔泰仍然被迫流亡,此次回到法国是伪装返回法国。夏特莱夫人于当年夏季即向凡尔赛的王室疏通希望王室允许伏尔泰留居巴黎,结果未成。1734年,伏尔泰遭到法国政府通缉搜捕,此时夏特莱夫人收留了他,伏尔泰于是便在西雷的夏特莱夫人别墅留居,一留便是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伏尔泰与夏特莱夫人共同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第一章古典史学(古希腊史学、古罗马史学) 一、名词解释 1、赫克泰阿斯 希腊史学的摇篮---米利都人,希腊第一位历史家。主要作品是《大地环游记》,其书的叙述特点是记实而非虚构。赫克泰阿斯在介绍某民族时力求从历史根源上加以说明,体现了他超越本民族界限的世界眼光。 2、色诺芬 色诺芬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成为过希腊三大历史家。它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代表作为《希腊史》、《长征记》,并且《长征记》是以回忆录的形式呈现,但是色诺芬的治史能力远不及他的前辈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 色诺芬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西方军事史上一位颇有才干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色诺芬写史注重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故其作品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色诺芬比其他人更重视社会经济生活,且作品内容富有文采。 3、李维 古罗马著名史学家,其代表作是《建城以来史》。李维的史学作品文笔优美,且体现出他垂训的思想,并开创了通史体例。但是李维在写史时不但疏于对史料的考订和辨析,

而且包含着宿命论及迷信观念。 4、波里比阿 出身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显贵家族,著述颇多,但只有一部《通史》传世,而且残缺不全。《通史》是一部断代史,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通史。《通史》一书中体现了波里比阿关于真实的思想与获得真实的方法以及政体循环论和天命观的史学思想。但是《通史》一书也体现了波里比阿由于语言平直,夹论夹序,思考较多,内容缺乏吸引力、在价值评估和史料选择上暴露出一些主观以致歪曲事实、英雄史观等不足之处。 二、问答题 1、希罗多德及其史学思想 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三大历史家的第一位史学家,出身殷实,并因生活环境使他毫无民族偏见,代表作是《历史》。希罗多德在西方史学史上既是结束希腊幼稚的早期史学的最后一位散文记事家,又是希腊史学进入成熟时期的第一位历史大家。希罗多德是自觉运用历史批判方法集中研究特定重大历史时间和重大历史人物的第一人,为希腊人科学地关照自己、认识自己的历史而不是神的谱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希罗多德的历史观是天命观和人本观的混合体,这反映了古希腊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矛盾性。 史学思想:

2018版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本复习题考查标准分知晓、掌握和理解三个层次。 知晓: ●法国学者波普利尼埃尔在1599年出版《史学史》一书,成为西方史学史上把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 象的开山之作。 ●1913年英国史家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问世,这是一部对19世纪西方史学系统总结 的权威之作。 ●色诺芬是一位多产作家,代表作有《长征记》和《希腊史》。 ●老伽图以其著作《罗马历史源流》开创了用拉丁文写作罗马史的先例。 ●恺撒采用第三人称的形式撰写了关于高卢地区战事的历史回忆录《高卢战记》。 ●古罗马三大史家有李维、塔西陀和撒路斯提乌斯。 ●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的古罗马时期希腊史家是波里比阿。 ●“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在基督教史学写作体系里,时间代表着线性发展,而不再是循环不已,这与古希腊罗马的时间观形成 显著差异。 ●为了与异教徒展开辩论,奥古斯丁撰写了《上帝之城》。 ●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的是巴勒斯坦凯撒里亚的主教攸西比乌斯。 ●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是欧洲早期教会史学名著之一。 ●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的艾因哈德代表作为《查理大帝传》。 ●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的比德最早用基督降生之年为基准,用“吾主纪年”来计算年代,这种做法 很快被其他基督教学者接受并沿用至今。 ●弗雷辛主教鄂图撰写8卷本《编年史》,因以《上帝之城》模式写成,因此又被称为《双城史》。 ●拜占庭史家安娜·康尼娜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女性史家。 ●马比昂撰《古文书学》、蒙福孔撰《希腊古文字学》,极大推动了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 ●马比昂和蒙福孔代表了圣摩尔派的最高水平,圣摩尔派则代表了博学时代欧洲学术的最高水平。 ●18世纪的西方史学,总的来说是以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 ●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被称为西方近代文化史之滥觞。 ●休谟与罗伯逊、吉本一起,通称为18世纪英国三大史家。 ●哥丁根学派代表史家有加特勒、施洛塞尔和赫伦。 ●维科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学术界倾向把他称作为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新科学》 是维科最重要的著作。 ●赫尔德的历史哲学思想主要蕴含在其代表作《人类历史哲学观念》一书中。 ●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这成为19世纪德国学术复兴开始的标志。 ●《德意志史料集成》由德意志政治改革家施泰因倡导发起编纂,佩茨任主编,主要汇编了公元500-1500 年间日耳曼人的各类史料,对欧洲各国史学有较大影响。 ●《拉丁和条顿民族史》是兰克的成名之作。“史学的批判时代的开端” ●普鲁士政治史学派的精神之父是达尔曼,首席代表是聚贝尔,主要干将有德罗伊森和特赖齐克。 ●1902年,蒙森因《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法式古典家具之巴洛克—路易十四

法式古典家具之巴洛克·路易十四式家具 17世纪后期,法国受到意大利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也进入了巴洛克时代。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移植和培育,这种艺术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独特的法国巴洛克,并成为欧洲的巴洛克艺术发展中心。1661年法国路易十四开始亲政,这位欧洲君主专制政体中最有权威的皇帝,自称为“太阳王”,提出“联邦国家”,国王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法国的巴洛克家具一般被称为法国路易十四式家具,这时期的家具主要是宫廷家具,大多是精致华丽的雕刻,以及精巧的镶嵌细木工艺和青铜雕饰镀金银,非常生动豪华。 推动法国路易十四式家具风格发展的艺术大师有查里?拉?布尔、简?拉?包特和安得列?查里士?鲍里,尤其是拉?布尔是法国路易十四式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奠基人。他曾于1642年至1645年赴意大利罗马学习,吸取意大利巴洛克艺术营养,研究装饰艺术。回国以后,他担任首席宫廷画师,领导美术学院和葛布林缀织厂。1660年开始为王室担任装饰设计工作,把缀织厂、家具作坊等集中起来,改成专为凡尔赛宫生产室内装饰用品的工厂。 路易十四的凡尔塞宫: 一、椅类家具 路易十四时期的椅子, 都是当时宫廷及贵族 的旅馆、邸宅的前厅和 客厅所留下来的古典 家具。这些椅子精雕 细琢,非常讲究,非常 高贵,供统治阶级享 乐。宫廷中使用的椅子 有详细规定,表示不同 的地位和身份。路易十 四式椅子木构架都是 雕刻制作,多采用山毛 榉和橡木,遗留下来的 胡桃木椅子却很稀少。椅 子底脚或是有力的方形 栏杆、或是椭圆形旋木雕 饰、或是曲腿,带有凹槽、 花叶饰、带枝树叶等浅浮 雕装饰。底脚横撑为X型 或H型。靠背和座面用华 丽的葛布林织物包面。靠 背高高的,象征着地位和 权势。 路易十四时期的扶手椅,一般在笨重的靠墙桌旁使用,所有木构件都是雕刻装饰。强有力的栏杆腿上,有方形和蜜瓜形,布满了浮雕纹样;底腿横撑由腿部扭曲交织到中心,连结成X形;带凹槽的弯曲扶手,由靠背处向前顺势而下,与座面前部的扶手支撑柱连为一体,成为一个涡卷形,有很强的动势感。座面和靠背是华丽的葛布林织物包面,整件家具庄严、厚重、豪华,表现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权势。

西方文论总资料

西方文论选择填空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1.毕达易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提出美是和谐统一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火”提出摹仿论,是摹仿论自然说 3.德漠克利特的摹仿说 第一个提出摹仿社会宇宙万物由原子构成 第一个探讨天才,重视灵感和语言的人,美是快乐 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 模仿的是人,神学目的论,美是有用的,美是善的 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1.理式论摹仿说 ①理式的基本含义 ②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③理式论摹仿论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 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①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 ②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 ③,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A,柏拉图为西方第一个重视自然美的作家 B,对于音乐,柏拉图认为,要保留的是简单的,严肃的多里斯式和激越昂扬具有英雄气概的佛律癸亚式的乐调 C,柏拉图式西方第一个把理智和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教育效果确定为审查文学艺术第一标准的人,是第一个要求文艺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的人 3.灵感说 ①灵感的基本含义 ②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③,您敢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一矛盾三启发 亚历士多德的诗学,文艺本质论,《诗学》是西方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之前世纪末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1.文艺本质论 ①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②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③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2.悲剧理论,本质在于行动的严肃 ①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点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②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 a.亚历士多德提出了悲剧六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 b.亚历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悲剧的基础和灵魂,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性格

路易十四的诞生当年被视为一项奇迹

路易十四的诞生当年被视为一项奇迹,因为他的父母结婚23年都未生育子女(另有 一说为路易十四是母亲安妮王后与人私通生下的孩子,且路易十四另有一名双胞胎兄弟被关闭在监狱,终身带着铁面具渡过余生,这是一种手法——避免引发王位继承人的更多纷争)。他五岁时(1643年)登基为王,但至23岁之前红衣主教马萨林是法国的真正统治者。 22岁时,1660年路易与西班牙公主玛丽亚·泰丽莎结婚。 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创办了全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并亲自参加演出,先后在26部大型芭蕾中担任主角。他十三岁首次登台演出,三十岁时因身材过胖而退出舞台;曾经演出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而被后世尊称“太阳王”。这个时期宫庭组织了三位艺术大师——吕利、莫里哀和博尚专门负责芭蕾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同时确立了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十二个手位和一些舞步,皆以法文命名之,使芭蕾动作有了一套完整的动作体系。 1679年,路易十四发现与他十分要好的一位情妇蒙提斯斑女侯爵(Fran?oise-Athé na?s,marquis de Montespan)在1666年-1668年期间就开始利用巫术举行黑色弥撒——用婴儿当祭物来作法赢得国王的爱,驱使国王娶她。巫术被揭发之后,她与国王的关系旋宣告结束。去请女巫拉·瓦辛作法的仕女不计其数,被侦讯的就有218人。当时蒙提斯斑女侯爵将做法后的药物加在国王的餐饮里面,以致国王早上起床就会头痛。此后蒙提斯斑女侯爵被要求接受宗教感化。 1683年当皇后玛丽·泰丽莎死后,1685-1686年间他又与奥比尼 (Constant d'Aubign é) 家族之女——弗朗索瓦丝·德·奥比尼 (Fran?oise d'Aubigné)秘密结婚。她是一个虔诚的女人,虽然离过婚,但国王因为某些原因,仍愿意娶她。国王册封她曼特农(Maintenon)的领地,并封她为曼特农女侯爵(Marquise de Maintenon)。但是路易十四主要的目的只是要利用这些入宫的仕女开眼界,增加她们学识与机会,所以所生子女多是私生子。 路易比他的子女、两名孙子和两名曾孙在世时间更长,1715年他唯一的 后来盗墓者将他的心从他的墓中偷走卖给了英国的哈考特爵士,因为他被做成木乃伊,盗墓者只是利用里面的殉葬品,来跟英国人交易。 路易十四给法国留下了财政的混乱和各方面的衰退,不幸地路易十五没能克服这些财政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他的优柔寡断和不守信用。在凡尔赛国王和围绕着他的贵族们标志着颓废和君主制的衰落。更糟糕的是路易似乎意识到反君主政治力量在威胁他的家族统治,但是仍然没有做什么来阻止它。有一个流传广泛的传说中路易甚至预言道:“在我之后,洪水将至(Après nous, le déluge)。”一个严酷和准确的预言是路易十五唯一的预警措施。

制造路易十四个人读后看法

制造路易十四个人读后看 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制造路易十四》评介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对历史的“真实”表达了质疑。其认为历史是可以被“操纵”的,这并非毫无道理。今日一些我们看到的过往记载甚至所谓的“信史”,恰恰是最应该被怀疑的。在历史上,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以“太阳王”自居,其光辉形象深入人心。但英国学者彼得·伯克通过对塑造路易十四形象的研究,逐渐解构了围绕在国王头上的光环。伯克向我们表明,所谓“太阳王”的荣耀,很大程度上是彼时当政者及其支持者有意“制造”的结果,后世所见的“路易十四”并非真实,其研究即体现在《制造路易十四》1一书中。作者以其言简意赅、通俗精炼的写作风格,将路易十四的形象在“后台”加工的过程生动的展示了出来。其目的不在于探求真实的路易十四,而是揭示路易十四及其支持者们有意通过各种方式包装甚至是操纵来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至少作者提示我们许多与路易十四相关的记载和描述与国王本人相差较大。在本书中,作者独辟蹊径,从文化对政治的作用、艺术与权力的角度出发,关注国王的形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在艺术与权力的纠缠中,政治权威被神化的过程“润物细无声”却又非常重要。 一 本书最初完成于1991年,正值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流行于西方学界的时候。新文化史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认为简单的将图像或文本视为对于社会现实的模仿感到不满,“因此,将‘表象’视为现实的‘建构’或‘生产’来加以思考和讨论,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2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学者“谋求通过语言、图像和象征符号等重建表现为‘接受’、‘发明’和表象斗争上的文化实践”3,而“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也比过去更频繁的谈论起种族的、阶级的、性别的、甚至社会本身的‘发明’与‘建构’”。4这种学术范式的变化影响到了许多史学家。夏蒂埃坦诚,他的研究历程即“表现为从以非常强烈的统计学和社会学为基础的文化社会史转向接受的历史、实践行为的历史和意义重建的历史”。5这种“预流”的做法,多少反映出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的影响。 在此种研究语境下,本书亦有浓厚的文化史研究趋向。这种“制造”类的选题无不在回应着研究语境;而作者关注看似不重要的“表象”而不是路易十四时期的制度与政策,也有新文化史研究的影子;在200多页的书中,插图有88幅,甚至成为作者分析论述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作者逐步揭开图像背后的隐喻。因此,尽管从书名上看,这似乎是不折不扣的政治研究,但方法论上与文化史关联。同时,作者的研究也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伯克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对统治者的形象制造这一想法广受关注。传媒经常讨论它们自己制造美国总统或英国首相的方式方法问题”,类似的事件多少影响 1 [英]彼得·伯克:《制造路易十四》,郝名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1月版。 2 [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3 [法]米歇尔·伏维尔:《历史与表象》,沈坚译,载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页。 4 [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第90页。 5 [法]罗杰·夏蒂埃:《过去的表象——罗杰·夏蒂埃访谈录》,沈坚译,载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第136页。

【中华古史】彼得路易十四康熙之比较

【中华古史】彼得、路易十四、康熙之比较 在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前期,中、法、俄三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三位文韬武略兼备的封建君主。他们是中国清朝的康熙、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和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一世。 康熙生于1654年,1661-1722年在位,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好的守成之君之一,也是我国封建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此期间,中国的封建制度由盛走向衰败。 路易十四生于1638年,比康熙帝年长16岁,1643-1715 年在位,在此期间,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达到极盛时期,综合国力也大为发展,一度称霸欧洲。 彼得一世生于1672年,比康熙小18岁,1682-1725年在位,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皇,彼得大帝将落后的俄国推向了近 代工业强国之路。 三人均是少儿时代即位,在位时间特别长,都博学多才、励精图治、叱咤风云;都以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显赫的政绩著称于世,但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却大相径庭,可谓“三日并出、其辉异矣”。 康熙所推行的政策,基本是沿着一条满清入关后恢复封建经

济促使满洲农奴贵族继续封建化的道路往前走的,他统治61年的结果是: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延续,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反而倒退,之后清朝日渐闭关锁国,最终导致近代落后伦为东亚病夫的局面。 与康熙帝不同,路易十四与彼得一世各自在国内进行了制度改革,改革虽然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统治,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减少国内关卡,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国内市场。他们推行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一方面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增加财富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向前发展。 因此,法俄两国与中国清朝在其后的一百多年中,在世界历史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法俄最终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强国道路,而中国却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步入痛苦的被殖民化进程。 彼得、路易十四、康熙之比较 彼得大帝

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和特点

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和特点 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学习古典艺术的高潮:第一次是文艺复兴,第二次是17世纪,第三次则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古典艺术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人文主义方面,其原则就是强调理性和秩序。画家在绘画中致力于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怀着理性的审美情趣去表现自己心中的“图式”。尤其是拉斐尔的作品,以古典式的均衡和端庄被后世的古典主义艺术家奉为楷模。虽然意大利文艺复兴确立了古典主义美术的基本原则,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古典主义的真正发展是在17世纪,它是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掀起的一种文艺思潮。路易十四时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把专制君主制度推向了高潮。政治环境孕育了宫廷文化,并催生出古典主义文化潮流,从思想和伦理层面为专制王权提供了基础。古典主义所崇尚的规则、秩序、均衡、典雅与君主专制制度所崇尚的神圣、崇高、等级秩序和国王的威严有机融为一体。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古典主义绘画的最后一个高峰,这一阶段的古典主义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18世纪下半叶是法国封建君主制日趋腐败堕落和资产阶级逐渐强大的时期,资产阶级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反封建、反宗教神权的旗帜,号召和组织人民大众起来为资产阶级革命而献身。为取得这一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首先要在人们的心理上注入为革命献身的美德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战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因此,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成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偶像。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借用古代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了大卫、热拉尔、勒布伦夫人、格罗、安格尔等多位大师,以大卫和安格尔最具代表性。大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最纯粹表达者;而大卫的学生安格尔更是将新古典主义推向了高峰。新古典主义美术由大卫到安格尔是一个转折,在内容上由革命的、与时代相关的事件转向了脱离现实的神话和纯艺术的表现;在形式上由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走向了带有华丽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 2 新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都对造型的准确性要求严格,因此非常强调素描的主导作用。 古典主义者坚信只有通过素描,艺术家才能使思想得以表现。普桑是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主张艺术家应以智性与理性来支配其素材,他对色彩有过这样的见解:绘画中的色彩是迷惑眼睛的圈套,就像诗歌韵文的迷惑力一样。由此看来,古典主义推崇理智而排斥感觉,进而认为素描比色彩更加高贵。他们非常重视精准的形体观察和对光影的正确分析,并通过理性的空间描述来保持结构的均衡和形式的完整,使写实造型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两位不同时期的古典主义大师——拉斐尔和普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非常强调“形”的准确性,且都掌握了对轮廓线精妙处理的素描技巧,这种表现方式与威尼斯画派及鲁本斯在色彩上所表现的张力形成了鲜明对照。 新古典主义仍然没有摆脱对素描的依赖。他们的作品普遍具有结构精准、造型完整的特性,而素描训练正好能够达到这种要求。因此,他们把素描的作用放在了首位,认为素描中包含着艺术的尽善尽美。在新古典主义者的理念中,素描甚至被认为是绘画的最高成就。从新古典主义者的标志性口号“只有素描才是真正的艺术”就可以看出他们对素描的认识和推崇。无论是大卫还是安格尔,均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素描大师。

“太阳王”路易十四---上海博物馆教学文案

“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藏展 (2005年9月1日~11月30日) 教育辅助资料 1.展览介绍 (1) 2.展品精粹 (1) 3.路易十四的时代 (8) 4.路易十四与康熙大帝——300年前的中法文化交流 (11) 5.参观小课题 (12)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编

一、展览介绍 本展览是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的一个环节,展品84件(组),包括反映路易十四一生的油画、雕像,以及其王后、太子、重臣的肖像和用品,展示了路易十四及其奢华的宫廷生活,体现了17世纪法国艺术的魅力,其中一些展品还再现了300多年前中法交流的景况。展品大都按凡尔赛宫里的原状陈列。 本展览分为“太阳王的一生”、“太阳王的宫廷”、“太阳王的宫殿”三部分。 二、展览精粹 1.童年路易十四半身像 (大理石) 雅克?萨拉赞 约1643年 56×42×24厘米 路易十四时年5岁。画中的路易十四头戴假发,身穿古罗马盔甲,上饰长着翅膀的鬼脸面具。塑像上没有代表皇室的标志,尤其没有百合花。半身像最初被认为是柯赛沃克创作的路易十五像,后来,人们根据它的雕塑风格将其确认为雅克·萨拉赞的作品。萨拉赞是17世纪40年代早期法国最主要的雕塑家。

2.少年路易十四画像(布面油画) 佚名约1647年 45×37厘米 这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作品,画中的路易十四年仅八九岁。 当时名义上是由他的母后(奥地利的安娜)摄政,实际上却 是马扎然大主教主持国事。这幅画应该绘于“投石党运动” 爆发之前。该事件中,由议会议员、巴黎民众和最有权势的 贵族组成的暴动,严重地动摇了皇权。年轻的国王一度被软 禁于巴黎市中心的杜勒伊宫中,他不得不乔装逃离巴黎,直 到1653年底动乱平息。 3.路易十四大婚寓意画 (布面油画) 克罗德?德吕埃 1660年 98×115厘米 这是一幅现实与神话交织在一 起的画,描绘了路易十四和西班牙公 主玛丽-泰蕾莎结婚的场面。画中路 易十四和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弟 弟奥尔良公爵骑马迎向三位女神:左 边为密涅瓦,中间是维纳斯,右边是朱诺。创作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帕里斯选择了允诺代表爱情的维纳斯,而不是另外两位女神所代表的荣耀和权势。以此象征国王和帕里斯一样选择了爱情。事实上路易十四的婚姻完全是一场政治婚姻。 4.路易十四肖像画(布面油画) 夏尔?勒布伦 1661~1662年 67×57厘米 画像中的国王年仅二十出头,其时正值大主教马扎然去 世(1661年),国王决定亲政。画中的路易十四坐在宝座上, 蕾丝衣领使雄心勃勃的国王的面孔看上去更加和谐。这幅画 现在被认为是勒布伦的作品,是国王和画家在17世纪60年 代初期就已建立起联系的见证。

启蒙运动简介及主要代表人物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德文:die Aufkl?rung) 通常是指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背景十八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国家,专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农村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盘剥下已是满目疮痍,宫廷贵族挥霍无度、国库空虚。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疯狂残害不同信仰者和有进步思想的人们。与专制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进步力量的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1] 。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天主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性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 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和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历史贡献 在启蒙运动中,一批先进的、新兴的思想家前赴后继,口诛笔伐:(1)对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2)对未来的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 (3)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民智,为欧美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4)这场运动传播到世界成为强大社会思潮,为民族解放斗争做了贡献。 思想精髓 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认为启蒙运动是以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期)。这个时代的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派、政治改革派皆是启蒙先锋,但他们只是松散、非正式、完全无组织的联合。而当时的启蒙知识的中心是巴黎,法语则是共享语言。 对比性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启蒙时代的学者不同于之前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 (1)他们不再以宗教辅助文学与艺术复兴,而是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识系统能独立于宗教的影响,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 (2)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新的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3)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真正信仰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新的政权。 发展历程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是伏尔泰。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都具有统一欧洲的思想,这一思想最终得以实现的事件是1993年《马约》生效,欧盟建立。 代表人物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1732年3月31日-—1809年 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 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 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 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 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 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 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 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爸爸”。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太阳王路易十四

太阳王路易十四 [摘要] 他是西方升起的一颗太阳,而且不光是太阳还是“王”,他就是法国的国王路易十四。是他将法国从一个羸弱的国家一跃成为西方的强大帝国。在法国历史里,路易十四极富盛名和威望,他长达72 年的在位历史,是人类历史中 国王在位时间最长的之一,超过了中国所有的帝王。 [关键词] 路易十四;战争;文化艺术 路易十四的统治是法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他为法兰西缔造了前所未有的强大与繁荣,并且使后人对他的时代给出了毫无节制的赞美。其中最为著名的著作当数《路易十四时代》。,他不是别人撰写的作品正是启蒙运动重要精神领袖之一、伟大的思想家伏尔泰。鉴于伏尔泰本人在思想史上所拥有的巨大声望,他对路易十四的书写就更值得加以重视,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看看路易十四是如何苦心经营起强大的法兰西帝国的。 首先,路易十四的执政之路 路易十四的父亲路易十三不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国王。为了贪图享乐,逃避政务总是将工作交于首相处理。这位首相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有铁血首相之称的黎塞留。他鞠躬尽瘁,对王室忠心耿耿。用尽一生来树立王室尊严,国家的威严。他对自己一生政治活动进行总结的回忆录《政治遗嘱》中明确指出:“我的第一个目标是使国王国王崇高,”

“我的第二个目的是使国王荣耀”。而他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切。也正是由于他的内政外交使得法国君主专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也为路易十四称霸欧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当时他才是一个年仅5 岁的小孩不仅无法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且处处受制于人,听人摆布。投石党运动爆发后,曾逼迫年幼的他两次出逃巴黎。正是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培养了他刚毅勇敢的个性,使他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自己掌握了无上的权力才能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最初暴露他高度野心的是在登基仪式上。由于投石党运动,本该在登基时举行的涂油仪式一直推迟到1654 年,这时的路易十四已经是一个16 岁的翩翩少年。但是年轻并不等于没野心。在他看来,祖宗条例不足效法的,过去列祖列宗都是站着进行仪式以示对教廷的尊重,可是路易十四却坐了下来。这个小小的变化,使人察觉到了这个年轻国王的勃勃野心,果然,他亲政以后即表现出了强硬的作风。那些习惯向首相汇报工作的大臣们,在马扎然首相死后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于是询问国王:“我们今后有事找谁?”他回答:“找我。”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设置过首相的位置。从以上几件细枝末节的小事中就能对路易十四的野心和铁腕政治可见一斑。 其次,成为欧洲霸主——战争 在路易十四时代他发动了许多次战争。在亲政的54 年中,法国处于战争状 态长达31 年,他开打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是“王后权利战争”,又叫“遗产争夺战”。路易十四的王后玛丽·泰蕾丝是西班牙国王菲利

法国波旁王朝时期的密扎制度

法国波旁王朝时期的密扎制度 学号:41403086 姓名:孙琴琴班级:14级历史(2)班 摘要:密扎制度是法国建立法制国家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制度,在波旁王朝时期,密扎制度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之一,它在法国旧制度时期人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 关键词:密扎家庭法制 如今的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一个法制制度成熟的国家。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美好事物,都有不被我们亲眼所见的艰辛一面。如今法国的法制社会,也是无数革命先辈经过无数次的努力经营来的。而密扎制度是法国建立法制国家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制度,在波旁王朝时期,密扎制度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之一,它在法国旧制度时期人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 密扎,直译为“附有印章的信”,也议成“空白逮捕令”。在法国历史上,密扎是指由国王签署,并由一位国务大臣副署,盖有官方印章加以密封,由指定的收件人阅读并执行的信件。密扎的发布者是国王,送信人是警察,送信的方式是秘密送达,而最后抵达的地方,便是执行者手中。对于执行者来说,胆战心惊地打开信件毫不夸张,因为这种密扎,一

般都是凶多吉少。密扎具有灵活性,随意性,快速性和私密性,国王一般会将某人不经审判就逮捕入狱,或是监禁,或是流放,或是驱逐。毫无疑问,密扎成为绝对君主专制时期国王发号施令的首选工具。 密扎制度在欧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制度,不管是英国,德国,还是法国,都曾在历史上出现过密扎制度。可见,密扎对于君主专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武器。在英国,这种制度叫做“普通搜捕令”;在德国,这种制度叫做“保护性拘留”,这种“保护性拘留”,后来演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集中营。但无论是英国,德国还是法国,这一制度最终的命运都被废除。它越是对君主专制有利,最后被废除的呼声就越是高涨,正如法国大革命的浪潮铺天盖地而来…… 波旁王朝时期的密扎主要分为两类,一种叫做大密扎,一种叫做小密扎。所谓的大密扎,就是处理国家大事的密扎,一般是国王通过密扎来处理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或者是对付一些政治对手。如17世纪中世纪,巴黎发生投石党起义在这种情况下,国王发布了一道大密扎,将主要反对者逮捕。又如,18世纪的法国记者西蒙尼古拉〃亨利兰格因为在一起巴黎的民事诉讼报道中对迪拉斯公爵进行尖刻地攻击,1780年9月27日在国王的大密扎下被逮捕送入巴士底狱。还有一个人,大名鼎鼎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是大密扎的降服

制造路易十四个人读后看法

《制造路易十四》评介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对历史的“真实”表达了质疑。其认为历史是可以被“操纵”的,这并非毫无道理。今日一些我们看到的过往记载甚至所谓的“信史”,恰恰是最应该被怀疑的。在历史上,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以“太阳王”自居,其光辉形象深入人心。但英国学者彼得·伯克通过对塑造路易十四形象的研究,逐渐解构了围绕在国王头上的光环。伯克向我们表明,所谓“太阳王”的荣耀,很大程度上是彼时当政者及其支持者有意“制造”的结果,后世所见的“路易十四”并非真实,其研究即体现在《制造路易十四》1一书中。作者以其言简意赅、通俗精炼的写作风格,将路易十四的形象在“后台”加工的过程生动的展示了出来。其目的不在于探求真实的路易十四,而是揭示路易十四及其支持者们有意通过各种方式包装甚至是操纵来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至少作者提示我们许多与路易十四相关的记载和描述与国王本人相差较大。在本书中,作者独辟蹊径,从文化对政治的作用、艺术与权力的角度出发,关注国王的形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在艺术与权力的纠缠中,政治权威被神化的过程“润物细无声”却又非常重要。 一 本书最初完成于1991年,正值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流行于西方学界的时候。新文化史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认为简单的将图像或文本视为对于社会现实的模仿感到不满,“因此,将‘表象’视为现实的‘建构’或‘生产’来加以思考和讨论,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2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学者“谋求通过语言、图像和象征符号等重建表现为‘接受’、‘发明’和表象斗争上的文化实践”3,而“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也比过去更频繁的谈论起种族的、阶级的、性别的、甚至社会本身的‘发明’与‘建构’”。4这种学术范式的变化影响到了许多史学家。夏蒂埃坦诚,他的研究历程即“表现为从以非常强烈的统计学和社会学为基础的文化社会史转向接受的历史、实践行为的历史和意义重建的历史”。5这种“预流”的做法,多少反映出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的影响。 在此种研究语境下,本书亦有浓厚的文化史研究趋向。这种“制造”类的选题无不在回应着研究语境;而作者关注看似不重要的“表象”而不是路易十四时期的制度与政策,也有新文化史研究的影子;在200多页的书中,插图有88幅,甚至成为作者分析论述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作者逐步揭开图像背后的隐喻。因此,尽管从书名上看,这似乎是不折不扣的政治研究,但方法论上与文化史关联。同时,作者的研究也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伯克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对统治者的形象制造这一想法广受关注。传媒经常讨论它们自己制造美国总统或英国首相的方式方法问题”,类似的事件多少影响到作者“从传媒制造形象这一角度审视路易十四”(中文版前言,第3页)。作者开始即明确指出本书的目的,“即力图揭示谁在说道路易十四、在说些什么、在对谁说、通过什么信息渠道和电码系统在说、在什么场合说、说的意图是什么、说的影响是什么、说的影响如何”(第15-16页)。一种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进行路易十四形象的研究呼之欲出。马克·布洛赫特别强调历史“由古知今”“由今知古”的作用,或许作者也期望通过今天的现象去窥探昨日,对昨日的探讨来理解今天。正如作者指出的,“路易十四与20世纪的独裁者们迥然不同,但路易十四时代和20世纪官方描绘统治者时所对应的某些表现方式是相同的”(中文版前言,第6页),而在书的结尾作者进一步强调,“17世纪的领导人与20世纪的领导人之间的对比并不是虚情假意与真心实意之间的对比,而是两种虚情假意的表现之间的对比”(第224页)。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个书写策略即是将古今进行对比,进而找出某种共性。如此不遗余力的将两个时代建立联系,多少能看出伯克对于当下公共政治人物“虚伪”表演的讽刺,一定程 1 [英]彼得·伯克:《制造路易十四》,郝名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1月版。 2 [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3 [法]米歇尔·伏维尔:《历史与表象》,沈坚译,载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页。 4 [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第90页。 5 [法]罗杰·夏蒂埃:《过去的表象——罗杰·夏蒂埃访谈录》,沈坚译,载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第136页。

路易十四时代

《路易十四时代》读书笔记 内容摘要: 本文对《路易十四时代》进行了粗略的解读,将路易十四的军事才能和他所在的时代的文化、人们的精神面貌作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伏尔泰,路易十四,路易十四时代,文化,精神面貌。 伏尔泰生平: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原名弗朗所瓦·阿鲁埃。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头人,自由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倡导者,被誉为“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思想之王”。伏尔泰著作颇丰,有《哲学通信》、《论形而上学》、《风俗论》、《路易十四时代》等,也创作了众多悲喜剧。 伏尔泰的目的不在于写路易十四个人的一生、功过,而在于写他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人类的精神文化所取得的进步,着重描绘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技艺的日臻完美。 伏尔泰的文笔从路易十四幼年起,描绘出当时欧洲的状况。西班牙已航海远行,葡萄牙也摆脱西班牙桎梏驶向美洲,土耳其帝国开始衰败,英国则开始对海上霸权的追寻,法国还正继续着与德意志帝国及西班牙的战争。 在伏尔泰笔下,路易十四是一位伟大到不能用形容词来评价的英雄。路易十四亲政后不设首相,集中王权,事事亲为。大刀阔斧地进行财政上的改革,废除三百万人头税;进行法律上的改革,为百姓立法,为军队制规。完善交通,开展海外贸易,建工场,发展工业;建立了海军。 “步枪上装刺刀,也是路易十四创始的。在路易十四以前,有时刺刀也有人使用,但只有少数使用连队使用这种武器打仗,而且从来没有统一用方法,也没有训练。一切都取决于将领的个人意志。长矛

被认为是最可怕的武器。首先使用刺刀并受过劈刺训练的,是1671年建立的步枪团。”① “今天使用大炮的方式也完全是路易十四创照的。他先后在杜埃、梅斯和斯特拉斯堡等地开办炮兵学校。后来炮兵团有很多几乎都能指挥攻城的军官。国王的武器弹药库都得到充分供应。每年分配给他们火药八十万公斤。国王还建立了一个炮轰团和一支轻骑兵。过去,只有敌方有轻骑兵。”② “为了加强军队的纪律,他设置了军事总监和督察官,由他们负责向上级汇报部队情况,通过他们的报告可以看出将领是否尽职。”③ 路易十四“对文学艺术广施恩泽,厚加优待”。④他所在的时代,人们对科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思想运动波澜壮阔,对理性和真理不断推崇。教派纷争和宗教狂热,宗教迫害对思想家反宗教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教派间的争斗造成了一系列流血事件。造成这些的是宗教狂热,是迷信。在此期间,思想家们开始冲出宗教的束缚,封建的桎梏,人们开始尊重科学,学习科学。 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征服佛兰德尔,打败过荷兰,在与德意志交手中有胜有败。而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失败使这位致力扩张的帝王霸权之梦破灭。 本书还讲到路易十四时代的轶事及特殊事件。如他的馈赠,他 ①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1982年,430页。 ②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1982年,430页。 ③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1982年,431页。 ④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1982年,361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