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彝族骨伤药物与处方特点探析

彝族骨伤药物与处方特点探析

彝族骨伤药物与处方特点探析作者:周红海何心愉覃鸿图黄杨竣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2期

摘要:彝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以“三气”学说、由清浊二气化生的五行学说、清浊二气六路学说、毒邪理论为主的彝医基础理论体系。由于彝族长期生活在山地林区,自然环境恶劣,常发生跌伤、骨折、刀伤等骨伤科疾病,形成了经验为先,擅用草药,喜用鲜药,单方独味,外治为主兼有内治的彝医药治疗特色。

关键词:彝医藥;骨伤病;药物;处方;特点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2-0057-04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彝药作为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口碑、图形及语言等形式得以传承。彝药独特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在彝族世代聚居的云南地区发挥着重要的防病治病作用,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了彝族“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的三大聚居地特点。由于彝族聚居地主要处于高原、盆地及山脉的过渡地带交接处,山高林密,道路崎岖险峻,雨量充足,湿度大,常易发生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病等骨伤科疾病。因

此在彝族医药中,骨伤科治疗的方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所记载的骨伤科方药进行统计和归纳,分析其用药规律和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主要资料采集于《中国彝族药学》[1]、《彝族医药》[2]。《中国彝族药学》是专门详细论述和记录彝族医药的专著,囊括了彝族医药中的理论基础、特色方药、彝药的传统应用等。《彝族医药》是由阿子阿越主编的介绍彝族医药的专著,根据云、贵、川三省的历史文献及作者的实地考察所编写的书籍,详细介绍了彝族医药的发展现状及常用彝药、验方等。

1.2 药物的收集与筛选(1)药物数据来源于《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重点收集并统计该书籍中关于治疗骨伤疾病的药物与处方。(2)入选标准:有关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药物与处方;药物及处方信息完整,拉丁名称和性味效用齐全。(3)排除标准:仅有药名,未标注拉丁名称;重复出现的方药;与骨伤疾病关系不密切的药物及处方。

1.3 研究方法(1)数据处理:以《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为研究蓝本,将药物的不同名称做统一规范处理,参考《中国民族药辞典》[3]、《中国药典》[4]。(2)以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骨折、腰腿痛、风湿痹痛、骨髓炎五个目标药物为摘选范围进行统计,统计时以该药物的功能表现为主,兼顾单味和复方中的药物作用,除去重叠的药物,共研究了212种药物,统计312个方药(包括单方、复方),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统计描述。对彝族医药治疗骨伤疾病的药物分类、主治疾病、用法、性味的特点等进行频次分析。

2 结果

2.1 彝族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方药情况在统计的211味彝药中药物分类共分为解表药、清火药、杀寒药、补养药、解毒药、顺气药、活血药、消食药、咳喘药、风湿药、跌打药、癞疮药、收涩药、泄利药、止血药共15类,除跌打药外,风湿药和活血药用药频次较多;在所统计的药物中,治疗骨伤科疾病病种分类上跌打损伤、风湿病占比最大,其次是骨折。见表1。

2.2 彝医药骨伤科疾病211味药物性味药效分析依据《中国彝族药志》标准,将211味彝药按照药性、药味和归路进行规范统计和分类,彝药药物药味则与中药类似,有单一性味的,大部分则是复合性味的,占比最大的是苦味类药,其次是甜味,再者是辣味药,其余药味相对占比较小。此211味药物归肝路(146次)、肺路(101)次、胃路(88次)、肾路(82次)、大肠路(81次)、胰路(56次)、小肠(52次)、心路(33次)、膀胱(16次),见表2、图1、图2。

3 讨论

彝医学是以生命(包括形体与灵体)为对象的主动医学。“千年彝方,百年彝药”是对其民族医学智慧结晶的高度赞誉。彝族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划分为智能之源(八相人上)、宗脉之根(八相人下)和生命之体(八根)三层次。并运用天文、历法与人体生命的命数或与命数相处的质点联系,推算生命体在某个时辰(或某地)异变或突变的规律,并及时对其掌握,预防或遏制其发生和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医算”诊病理论和方法[5]。通过“医算”对骨伤科疾病发生的时间、空间结合推算,四时不正之气、环境的改变容易衍生骨伤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多为急性起病,易伤筋、损肉、动骨,故彝医临床常用干预疗法和根治疗法相结合,予以药物内服外敷,纠正生体异常。彝医认为清浊二气是辨病的总纲,“哎哺”生元气,元气下行分为清浊二气,周行全身[6]。而彝文典籍《医算书》指出:“组方下药要注重卦象、卦位、五行与人体脏腑相对应的关系[7]。”故彝医用药、组方是基于“哎哺”、天地五行、宇宙八角、人体脏腑(根、相)等理论综合进行。

在整个研究药物中,治跌打损伤的药物占第一位,治风湿病药物占第二位,外伤出血、骨折治疗药物相差不大,其余相对稀少。彝族世居山地高原,从事农业生产劳作,跌扑、骨折、劳损常为发生。彝医学认为,天地万物源于哎哺,哎哺化生天地之五气五行[8]。哎哺得其常则为五气五行,哎哺失其常则为五毒。人体清浊之气不足,五毒为病,首犯筋肉骨节,导致人体“六路”不畅,不通则痛,多引起风湿类疾病。总的来说这种现象,与彝族居处滇、黔、桂三地的山地高原的地形所形成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疾病谱排列相关。彝药的药物分类最初是按动植物的自然属性做原始分类的层次和思路,后发展成原始的彝药功能分类和现代植(动)物学分类。但在对药物统计过程中发现,彝药现多按其本质性能和各味药物性能分类,以突出彝医药治法和功能的共性,这个分类方法是与中药以药物功效分类的方式相同的地方。药物分类中,跌打药占比第一,其次是风湿药和活血药,这与彝族人民跌打损伤、风湿病等常见疾病系的治疗相契合。

药有味、性和化味之别,彝医作为一种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在防治疾病中所形成的经验医学,彝药的性能、化味只在彝族彝药典籍中有散见的记载,但经过了近现代民族医药的发掘与整理,彝药的基本理论内容可分为二气、六味、归路、升降通涩、毒性、功能主治六方面。彝医将彝药作用与人体后,影响机体清、浊盛衰以及寒、热病理变化性质和特征分为寒、热二性,寒热二性又由清浊二气派生。彝医的清浊二气学说认为精神意识由清气所司,形体组织由浊气所主,清气主表、主气,浊气主里、主血。彝医的对抗疗法,擅用具有杀寒、化湿、消积滞、散瘀血功效的清轻热性彝药,治疗浊气过盛所致的寒邪、水湿、积滞、瘀血疾病;用具有清火、解毒、息风、补养、泻热功效的浊重寒性彝药,治疗清气有余所致的毒邪、风邪、炽热等疾病。骨伤科疾病最明显的病理表现为形体组织受损,进而引起气血的瘀滞,气血所伤中又尤以血为先,而成清气有余,浊气受损的清盛浊衰之候。彝医在疾病治疗上擅用对抗疗法,并根据“医算”结果对症用药,故而在所研究的药物中,寒性彝药在骨伤科疾病中运用最多。清·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指出:“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彝药的“六味”指的是酸、甜、苦、辣、麻、涩。由于骨伤科疾病众多,每个病的病期和病性不同,所用彝药的药性和药味不一样。在所统计的骨伤科药物中,苦、甜味药物占比最多,辣味药占比次之。

苦味药大多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甜味药具有益气养血、补肾强壮、健胰的作用。辣味药常具有芳香之气,多具有发表祛风散寒作用。彝医独特的“毒邪病因”理论,不仅将有毒的物质致病作为其内容之一,还将一切的致病因素纳入到毒邪范围。“毒邪病因”主要包括由四季五行产生的“五毒”;由人体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各种创伤,如刀伤、跌打伤等。而引起骨伤科疾病的致病特点多为意外损伤所致,临床表现常为瘀毒类症候并发炎性热毒。故在研究中发现,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彝药中常以具有清火解毒功效的苦味类药物居多。骨伤科疾病轻者损伤皮肉、筋骨,导致出血、皮肉破损、骨折,重者可导致脏器损伤,出现休克、猝死等,具有发病急骤,病势急,病情或轻或重的发病特点。清浊二气亏虚严重,外毒倍袭,内毒渐生,故要用具有补益气血、补肾强壮、健胰的甜味类药物,催生元气,通顺“六路”,平衡协调清浊二气。由表1可知,彝医常治疗的骨伤科病种有风湿病,而风湿病的成因彝医认为是由四季五行岁气乖戾化生的“五毒”有关,即风寒湿热燥[9]。人体浊气不足,“五毒”乘机侵袭肌表关节,影响了清浊二气的升降协调及气血在气路中的循环运行,内生寒毒、热毒、瘀毒、痰毒等,导致肌表关节等处反复疼痛,风湿类疾病由此而发。风湿类疾病的辨治原则总以调衡清浊、条畅六路,这与骨伤科疾病中常用辛味类药物的用药习惯相契合。

彝医认为人借清浊二气以成形,成四肢百骸、脏腑形体。清浊二气又借清三路、浊三路而贯通机体的上下内外,联络五脏六腑;清气流注于脏腑组织,与肝、心、脾、肺、肾、胃、肠及生殖系统相联通,浊气循行环周腹背。药物的运用讲求“适其至所”原则,彝药的使用同样注重药物作用对机体部位的选择性,称为药物“归路”。彝药的“归路”称谓虽与中医的“归经”不同,但实际上都是指药物的作用部位。由图2可知,肝、肺、胃、肾四路是彝族骨伤科药物作用的脏腑。与上述针对骨伤科疾病清气有余,浊气受损的清盛浊衰的症候,对“清气”流通经过的肝、肺、胃、肾四脏器进行“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彝医“对抗疗法”,可使清浊二气攒簇,升降有常,已达到柔筋生肌养骨之效。而《西南彝志》载:“天之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人之五行是心、肝、脾、肺、肾。”肝属木,肺属金,胃属土,肾属水,借肺金生肾水,胃土生肝木,肺金克肝木,胃土克肾水的五行生克循环之势治疗骨伤科疾病。

彝医不仅有丰富的药物资源,在骨伤科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治疗特色。对组方药物数量和用药习惯统计中,发现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以单方独味药居多,即使是病势重、病情复杂的情况,组方药物数量也不超过7味药。彝医还习用植物药治疗伤科疾病多达数百种,区别各种草药不同部位的特殊功效,并习惯采集新鲜的植物叶或根或根皮,加少许水或盐冲烂、揉搓、捣绒后外敷于伤处或煮水泡洗。例如单用将斯赤列(忍冬科接骨木)的根皮捣烂外敷于伤患处治骨折;用透骨草、草乌、四块瓦煎水泡洗,治疗风湿病;用血满草、接骨丹、茜草煎水泡洗,治疗跌打肿痛等。在骨伤科药物组方中,彝医常用酒为媒介。此因彝医药酒历史悠久,无论是内服或是外用药都以酒入方,还常将补养药、風湿药、跌打损伤药加入上好的荞麦酒浸泡[10]。例如《医病书》治外伤骨折用羊奶果、被单子、水蛭舂捣泡酒服在治疗骨折类病,彝医常选用以中医不同好的治疗方案。例如在整复骨折错位时常用线测法测定四肢受伤后的长短粗细变化,来诊断和鉴别骨折错位情况,并在正骨手法上强调针刺放血;彝医认为芭蕉壳的汁有消炎解毒的作用,夹板材料也选用与中医杉树皮不同的芭蕉壳来做。此类的用药习惯及医疗操作的

形成,推测其原因,一是彝医医疗实践经验多为口传的方式传承,对单方独味的认知力较强;二是对单味药药力专一、药效清晰的医疗实践认识有关;三是彝族多居住在山地,气候多寒湿,历来有饮酒的生活习惯有关。

4 小结

彝医药是植根于彝族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医学,是与地域生产高度相关的山地骨伤科医疗方药总结,形成了独特的骨关节与软组织病变诊疗经验。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彝医总以经验为主,擅于外伤治疗,草药丰富,喜用鲜药,单方独味。彝医药独特的诊疗经验需要继承和发扬,使古老的彝医药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本雷.中国彝族药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656.

[2]阿子阿越.彝族医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60-274.

[3]贾敏如,张艺.中国民族药辞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886.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5-156.

[5]王正坤.彝医药理论与应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7:80.

[6]潘立文,李光富,陆鸿奎,等.彝医清浊六路学说临床意义的探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7):901-905.

[7]王正坤.彝医揽要[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153.

[8]高金荣,许嘉鹏.“哎哺”学说是彝医辨证治疗的总纲[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9,25(5):70-71.

[9]赵桂刚,潘立文,余成敏,等.彝医药防治风湿类疾病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0,26(5):52-55.

[10]余秋虹.彝医药酒治病浅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0,26(7):67-68.

(收稿日期:2021-09-01)

彝族骨伤药物与处方特点探析

彝族骨伤药物与处方特点探析作者:周红海何心愉覃鸿图黄杨竣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2期

摘要:彝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以“三气”学说、由清浊二气化生的五行学说、清浊二气六路学说、毒邪理论为主的彝医基础理论体系。由于彝族长期生活在山地林区,自然环境恶劣,常发生跌伤、骨折、刀伤等骨伤科疾病,形成了经验为先,擅用草药,喜用鲜药,单方独味,外治为主兼有内治的彝医药治疗特色。 关键词:彝医藥;骨伤病;药物;处方;特点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2-0057-04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彝药作为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口碑、图形及语言等形式得以传承。彝药独特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在彝族世代聚居的云南地区发挥着重要的防病治病作用,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了彝族“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的三大聚居地特点。由于彝族聚居地主要处于高原、盆地及山脉的过渡地带交接处,山高林密,道路崎岖险峻,雨量充足,湿度大,常易发生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病等骨伤科疾病。因

此在彝族医药中,骨伤科治疗的方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所记载的骨伤科方药进行统计和归纳,分析其用药规律和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主要资料采集于《中国彝族药学》[1]、《彝族医药》[2]。《中国彝族药学》是专门详细论述和记录彝族医药的专著,囊括了彝族医药中的理论基础、特色方药、彝药的传统应用等。《彝族医药》是由阿子阿越主编的介绍彝族医药的专著,根据云、贵、川三省的历史文献及作者的实地考察所编写的书籍,详细介绍了彝族医药的发展现状及常用彝药、验方等。 1.2 药物的收集与筛选(1)药物数据来源于《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重点收集并统计该书籍中关于治疗骨伤疾病的药物与处方。(2)入选标准:有关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药物与处方;药物及处方信息完整,拉丁名称和性味效用齐全。(3)排除标准:仅有药名,未标注拉丁名称;重复出现的方药;与骨伤疾病关系不密切的药物及处方。 1.3 研究方法(1)数据处理:以《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为研究蓝本,将药物的不同名称做统一规范处理,参考《中国民族药辞典》[3]、《中国药典》[4]。(2)以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骨折、腰腿痛、风湿痹痛、骨髓炎五个目标药物为摘选范围进行统计,统计时以该药物的功能表现为主,兼顾单味和复方中的药物作用,除去重叠的药物,共研究了212种药物,统计312个方药(包括单方、复方),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统计描述。对彝族医药治疗骨伤疾病的药物分类、主治疾病、用法、性味的特点等进行频次分析。 2 结果 2.1 彝族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方药情况在统计的211味彝药中药物分类共分为解表药、清火药、杀寒药、补养药、解毒药、顺气药、活血药、消食药、咳喘药、风湿药、跌打药、癞疮药、收涩药、泄利药、止血药共15类,除跌打药外,风湿药和活血药用药频次较多;在所统计的药物中,治疗骨伤科疾病病种分类上跌打损伤、风湿病占比最大,其次是骨折。见表1。 2.2 彝医药骨伤科疾病211味药物性味药效分析依据《中国彝族药志》标准,将211味彝药按照药性、药味和归路进行规范统计和分类,彝药药物药味则与中药类似,有单一性味的,大部分则是复合性味的,占比最大的是苦味类药,其次是甜味,再者是辣味药,其余药味相对占比较小。此211味药物归肝路(146次)、肺路(101)次、胃路(88次)、肾路(82次)、大肠路(81次)、胰路(56次)、小肠(52次)、心路(33次)、膀胱(16次),见表2、图1、图2。 3 讨论

民族医药彩云之南,彝医之美

民族医药彩云之南,彝医之美 彝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是西南地区历史舞台上的主体民族。彝族医药是彝族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以彝族医药理论为指导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医药,是彝族人民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为彝民族的生存、发展、社会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更是中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医药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历史沉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医药宝库,是一部饱含民族情感的壮丽画卷。 【历史沿革】 据彝文《帝王纪》和《西南彝志》记载,彝族的医疗实践活动产生于哎哺原始时期,可追溯到5000年以上。在母系社会时期,彝族先人就利用土生土长的彝药内服、外敷、熏蒸治疗疾病。古彝文记录最早的药物疗法是“毒蛇咬伤的,麝香拿来敷;蜂子蜇伤的,尔吾拿来敷”(见《支呷阿鲁》),这是母系社会时彝医阿莫流传下来的疗法。支格阿龙是彝族母系社会时期的先祖之一,是古滇国的国王,他在与雷神的医药回答中谈到了腹痛、腹泻、咳嗽、疟疾、麻风、秃疮、冻疮、牙痛、眼睛红肿等9种病症的治疗,涉及十余种彝药的临床应用方法,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古远的彝药临床应用的记载(见《支呷阿鲁》)。据《大理古佚书钞》记载,1800多年前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将士于落马坡误食哑姑泉,三百余失声,求于孟节,“孟以苦良皮、黑霸蒿、青茶、紫茎菊熬水服之,而肿消毒平”,孟节就是彝医。晋代和唐代,犀角、琥珀已被当作彝药应用,并成为皇宫贡品,唐开元(713~741年),有一味制作毒箭的彝药叫作独自草,被陈藏器收入《本草拾遗》。在大理国时期,彝族名医杜清源被尊为药王,在彝族民间享有极高声誉,其孙杜广将其遗著及其经验整理成《点苍药王神效篇》(后失传),“载草、木、虫、石四类,千四百余种,详记色形、药性、配方、忌解、提炼丹丸、盖皆古南诏七百余载诸验方。”元宣和年间,在滇西一带,以彝药“龙珠草、重楼、天南星、虎掌草、百毒消疗外伤,有显效。”(《淮南夜语》)。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区别及用药注意事项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地区别及用药注意事项 所谓处方药,就是只能凭有处方权地执业医师开出地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地药品;而非处方药则是消费者不需要医生处方,并根据自己地病情,按药品标签内容、说明书地说明,自行到药房或药店购买使用地安全有效药品,简称. 一、非处方药特点:①适用范围:主要是常见地或时令性地轻微疾病,症状明 显,病人及家属容易自行判断,并能准确选购药品.②应用安全:据现有资料与临 床使用经验证实,为安全性大地药品.在正常用法与正常剂量时,不产生不良反应,或有一般反应,病人会自行察觉,并可忍受,且为暂时性地,待停药后,便可迅速 自行消退.③疗效确切:药物作用地针对性强,适应证明确,易被病人掌握与接受; 治疗期间不需要经常调整剂量,更无需特殊监测;在较长时间应用后,机体不会产生耐受性,既不会出现为维持疗效药品剂量愈用愈大地现象.同时,用药后也不会 掩盖其它疾病.④质量可靠:药品地理化性质比较稳定,在一般贮存条件下,较长 时间(如年左右)内不易变质.药品出售时应明确标出贮存条件、有效期及生产批号. 包装也应符合规定地要求.⑤说明详尽:药品说明书及药品包装说明要力求详细, 实事求是,准确无误,而且文字要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以利于操作.⑥应用方便:以口服、外用、吸入等便于病人自行应用地剂型为主.若要分剂量应用,需简便明 了,易于掌握.此外,药品价格要合理,易被病人及病人家属接受.非处方药地范围,有感冒药、解热、镇痛药、止咳药、咽喉含片、助消化药、抗胃酸药、维生素、驱肠虫药、滋补药、避孕药、通便药、外用药及护肤保健药等. 二、而处方药是指那些药理作用强、用于治疗较重疾病、易引起毒、副反应地 药品,病人必须去医院,经医生明确诊断后,凭处方取药,并在医护人员地指导或监护下使用.如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降血压药、治冠心病药等,以及经注射途 径使用地各类药品,均不得在药房、药店或超市内销售,以防应用不当而中毒,危及人们地生命安全. 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除上述地界定外,我们还应知道同一种药物(活性成分), 因其剂型地不同和适应证地不同,可以同时将其划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并在剂量、疗程和适应证方面加以限定.因此,如果您对自己地病情把握得不是很准确,最好 还是到正规医院找医生看,这样用药才更稳妥些. 四、自购非处方药时地注意事项:除根据自己地病情及认真看标签内容、说明 书外,还应注意:①解热、镇痛药:用于解热时最多服用日,止痛时最多服用日,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②镇静催眠药:用于失眠时,连续服用不得超过 周.③抗酸药与胃粘膜保护药:服用周,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生咨询.④胃肠解痉药:服用日,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⑤感冒用药:服用周,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⑥镇咳药:服用周,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⑦平 喘药:不推荐儿童使用.服用日,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 所以在应用非处方药地过程中,患者应注重医疗知识和用药知识地学习,要重视咨询医师和执业药师,防止经验用药和盲目用药,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药物地双重性,特别要注意药物地毒副作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药可医人,亦可 害人.随着药品说明书和标签地不断规范,使用非处方药地合理性与安全性会逐步 提高. 所谓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购买和使用地药品.它们都是在临床使用多年,经过科学评价,被实践证明由消费者自我使用比处方药更安全地药品.非处方药是消费

骨伤科常用药用法与注意事项

骨伤科常用药用法与注意事项 一、抗生素 1百定(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30分钟适用于对哌拉西林耐药对本品敏感的产β-内酰胺酶致病菌引起的下列感染。1呼吸系统感染。2泌尿系统感染 【不良反应】1 胃肠道反应2 皮肤反应 2仙必他(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30分钟仅用于治疗由对头孢哌酮单药耐药、对本品敏感的产β-内酰胺酶细菌引起的中、重度感染。1呼吸系统感染。2泌尿系统感染 【不良反应】1 胃肠道反应2 皮肤反应 3舒普深(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0分钟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胆囊炎、胆管炎和其他腹腔内感染等。 【不良反应】1 胃肠道反应2 皮肤反应 4泰能(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30分钟已有使用更昔洛韦和泰能静脉滴注于病人引起癫痫发作的报。泰能静脉使用时速度太快可引起血栓静脉炎 5甲硝唑>60分钟 6替硝唑>60分钟 7环丙沙星>30分钟 8左克(左氧氟沙星)>60分钟 9他格施(替拷拉宁)>30分钟 10去甲万古霉素>60分钟 11氟康唑>60分钟最大速率小于200mg/h 12法多琳>30分钟 13头孢地尼胶囊。进食后给药,其吸收稍有降低。

14普尼克斯。口服成人,一次0.75g,一日3次 15彼妥-盐酸左氧氟沙星片 一、抑酸药 1韦迪 【适应症】主要用于: ①消化性溃疡出血。 ②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和应激状态下溃疡大出血的发生; ③全身麻醉或大手术后以及衰弱昏迷患者防止胃酸反流合并吸入性肺炎。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一次40mg,每日1~2次,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稀释后供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时间要求15~30分钟内滴完。本品溶解和稀释后必须在3小时内用完,禁止用其他溶剂或其他药物溶解和稀释。 2洛赛克40mg/支 【适应症】作为当口服疗法不适用时下列病症的替代疗法: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用前将瓶中的内容物溶于l00毫升0.9%氯化钠注射液或100毫升5%葡萄糖注射液中,本品溶解后静脉滴注时间应在20一30分钟或更长。禁止用其他其溶剂或其他药物溶解和稀释。 3耐信。用法用量:药片应和液体一起整片吞服,而不应当咀嚼或压碎。40mg/片 4高舒达。 三、止血药

蒙医药特色优势

蒙医药的特色优势探讨 摘要:世界上一切高水平的传统医学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察和积极调整。同时注意天然药物的应用和心灵手巧的技艺,这是传统医学的精华所在。我们要在这基础上发扬广大。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蒙医药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经验和确切的疗效为民族同胞的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特色蒙医蒙药优势 蒙医蒙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蒙古民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医药蒙医蒙药知识,并虚心地吸收了中医药学、臧医药学、印度医药学的经验和理论,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蒙医药学体系,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

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呻吟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 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收集整理研究概述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收集整理研究概述 刘斌;陈眉;骆始华;张超 【摘要】从文献的发掘整理、基础理论、诊法治法、单验方、云南民族药等方面阐述了云南民族医药的文献收集整理研究现状.提出了从文献角度找出民族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价值依据及民族医药的临床用药规律.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目前云南民族医药的文献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收集整理阶段,缺乏系统研究和科学的分析评价.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5)001 【总页数】4页(P23-26) 【关键词】云南;民族医药;文献;概述 【作者】刘斌;陈眉;骆始华;张超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临沧6770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5 1 云南民族医药的研究基本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占云南省总人数的1/3以上,勤劳的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知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绚丽

多彩的民族医药文化[1]。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人口在5 000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特有,是全国特有 民族最多的省份[2]。云南省有着全国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25个少数民族 几乎都有着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3]。由于各个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条件和疾病状况不同,其医药创造和医药成就也各有千秋[4]。其中,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和彝族医药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彝族医药在我省使用范围最广,纳西、苗、壮、拉祜、佤、德昂等民族,均有自己治疗常见及多发病和地方病的方法和药物[5]。近年来,云南省民族医药的抢救保护、收集整理、开发研究以及民族医药的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1 文献的调查、发掘、整理和保护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形式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 口传文化难以计数,书面典籍约可估量[6]。云南的傣族、藏族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故能把医药知识较为完整地记载下来,使本民族医药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属于“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医药)。且彝族是云南使用范围最广的民族医药,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潜藏着巨大的挖掘价值。在政府大力扶持以及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下,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对各自的民族医药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了一批民族药志、验方集、选编、名录、图鉴以及用药标准等[7],云南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1.1.1 常规载体文献 (主要为纸质文献) 傣族整理出版了《档哈雅龙》、《档哈雅》、《竹楼医述》、《傣医传统方药志》《古傣医药验方注释》、《傣族医药学基础理论》、《傣医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傣族传统医药方剂的研究》、《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傣药验方集》(1~3集)、《德宏民族药志》、《德宏民族药名录》、《德宏州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秘方验方汇编》、《元江傣族药》,《中华本草·傣药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区别与使用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区别与使用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区别与使用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区别与使用 文·屈茹楠海南省肿瘤医院 大家在购买药品时偶尔会听到处方药、非处方药这两个名词,那么它们究竟指什么,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医师处方,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依据所掌握的医药知识,按药品标签内容、说明书,即可自行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在美国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Over The Counter),简称OTC.它们是在临床使用多年,依据现有资料与临床使用经验证实为安全性大的药品,具有"安全、有效、稳定、方便"的特点,多用于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仔细观察药品包装盒,我们可以发现非处方药均有专有标示图案,印着"OTC",有红色与绿色,分别代表甲类非处方药与乙类非处方药,乙类比甲类更安全,疗效更确切,不良反应更小。 处方药是治疗借助于诊断手段来确诊的疾病,凭有处方权的医师开具的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用于病情较重并需要在医师、药师、护士监督下使用的药品。与非处方药不同,处方药没有专有标识,其药理作用强,易引起毒、副反应,应用不当易中毒,危及生命安全,这也是需经医生明确诊断后,凭处方取药的原因。处方药的范围有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降血压药、治冠心病药等,以及经注射途径使用的各类药品。另外,同一种药物因其剂型的不同和适应证的不同,可以同时将其划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并在剂量、疗程和适应证方面加以限定。因此,如果对自己的病情把握得不是很准确,最好咨询医师后再用药更稳妥。下面通过一张表做个简要归纳: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区别 自行购买非处方药时要仔细阅读药品标签内容、说明书、有效期,另外,非处方药有明确规定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以下归纳几种常用品种的使用时间:(1)解热镇痛药:用于解热时

骨伤科中医治疗方法

骨伤科中医治疗方法 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成佳中心卫生院四川自贡643101 近年来,我国建筑、交通等行业发展快速,由此造成的骨伤疾病也在增多。该类患者治疗时 间长,需要漫长的康复锻炼,否则会影响肢体功能。中医研究的深入,为骨伤科疾病的治疗 提供了新的途径,下面简单论述了中医治疗方法。 1.中医骨伤科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随着中医骨伤科的发展,目前可以治疗的疾病较多,主要包括:①骨关节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骨性关节炎等;②软组织损伤,如腱鞘炎、腱鞘囊肿、跟骨骨刺等;③骨折,如小儿斜颈、颈部寰枢椎等;④和骨科相关的免疫系统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 风湿性关节炎等。 2.中医骨伤科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中医在骨伤科中的应用更加普遍。和西医骨科相比,中医骨 伤科的特点如下:①功能复位,和解剖复位的作用类似,复位后的功能更加接近伤前的标准; ②治疗方法简单,器械设备低廉,治疗成本较低,但对医生的技能要求高;③治标治本, 更加注重患者的骨关节功能康复;④辨证施治,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采取针对性、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3.骨伤科中医治疗原则 (1)动静结合。“动”指的是功能锻炼,“静”指的是固定制动,两者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如何把 握好动与静的尺度,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成功率。 (2)筋骨并重。在筋骨体系中,骨骼是支架和杠杆,关节是支点和枢纽,筋肉是活动的动力, 具有连接关节、滋养骨骼的作用。治疗时,骨骼和软组织都要关注到,治骨、治筋同步进行。 (3)内外兼治。针对骨伤科疾病,外治是进行固定、手法复位,恢复骨骼的正常形态和结构; 内治是扶养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外来邪毒的抵抗能力,实现治标治本的目的。 (4)医患合作。不论是前期治疗,还是后期功能锻炼,都要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如果患者不 配合,即使医生的医术再高明,也会影响恢复效果。 4.骨伤科中医治疗方法 (1)药物。一是药物内治法。以骨损伤为例,中药治疗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采用攻下逐瘀方、清热凉血方、行气消瘀方;中期采用接骨续筋方、和营止痛方;后期采用补益肝肾方、 舒筋活络方、补气养血方。 二是药物外治法。①敷贴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患处,药物通过皮肤到达骨骼,常见 如药膏、膏药、药散,具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的功效。②搓擦药。将药物直接涂抹在患处,或在手法、推拿时配合使用,主要分为油膏、油剂、酊剂等,具有活血止痛、追风祛寒的功效。③熏洗药。首先把处方药物放在容器内加热,煮沸后利用药物的热气熏蒸患处;然后待 水温降低,用药水浸洗患处。通过中药熏洗,可以活血止痛、舒利关节,适用于关节强直、 酸痛、麻木、风湿损伤患者。④热熨药。辅助利用物理热疗设备,促使药物局部吸收,主要 用在腰背、躯干等不方便进行熏洗的部位,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2)手法。一是正骨手法。主要采用旋转、摇摆、拔伸、提按、分骨、折顶、杠杆等方法,注 意事项包括:观察患者的全身变化,把握好整复时机,做好准备工作,不能使用暴力,尽量 一次复位成功,必要时可适当麻醉。

简述处方药的市场特点

简述处方药的市场特点 处方药是一类需要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药物。与非处方药相比,处方药具有一些独特的市场特点。下面将就这些特点进行简要的介绍。 首先,处方药市场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由于处方药的成分及使用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风险,各国政府对处方药的销售和使用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通常情况下,医生必须对患者进行诊断,并根据病情和需要开具处方,患者才能凭处方购买处方药。这意味着处方药的销售渠道相对狭窄,只能通过医生或经过合法授权的药店出售。 其次,处方药市场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技术含量。处方药的药效和安全性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和临床验证,因此其研发及生产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相比之下,非处方药由于风险较低,其研发和生产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处方药市场常常由一些大型制药公司主导,它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力量和研发能力,能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开发。 再次,处方药市场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由于处方药的销售受到法律限制,一般情况下只有医生才能开具处方,这导致购买处方药的人群数量相对较少,市场规模有限。相比之下,非处方药没有这些限制,可以由任何人自由购买和使用,市场规模更大。因此,处方药市场对于制药公司来说,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利润率相对较高。 最后,处方药市场具有较长的产品生命周期。由于处方药通常具有较高的科研投入和复杂的审批程序,从研发到上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但一旦获得批准进入市场,处方药往往能够维持较长的市场霸权,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长。这也意味着制药公司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回收投资,并获取持续稳定的利润。 综上所述,处方药市场具有严格的监管、高专业性和技术含量、较低的竞争程度以及较长的产品生命周期等特点。对于制药公司来说,进入处方药市场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和精力,但一旦成功,也能够获得较高的回报。

新形势下处方规范化和合理用药特点探析(全文)

新形势下处方规范化和合理用药特点探析 处方是医疗和药剂师配制的一项重要书面文件。根据《处方治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 1 医院处方规范化 1. 1 处方类型处方类型主要分为法定处方、协定处方、医师处方。①法定处方是指有一定标准规范,具有法律约束力,医师在开具时需要按相关规定进行;②协定处方是根据某一地区或某一医院日常医疗用药需要,由医院药剂科与医师协商共同制定的处方,通常用来开具大剂量或储备型药物的,便于操纵用量和种类,减少患者中间购药程序;③医师处方则是医师根据患者的特别需要为患者当面开具的书面文件,同时具有法律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效力,如因处方造成医疗事故,则需要开具处方的医师负责。 1. 2 处方规范处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处方前记,包括医院名称、患者基本信息、就诊信息等;处方头,处方以“R”或“RP”起头;处方正方,处方的主要部分,包括药品名称、规格、用量、用法等;处方后记,包括医生、药剂人员、计价员签名以示负责,签名必须签全名。原则上处方不得涂改,如有涂改,处方人必须在涂改处签字以示负责。

2 处方规范化的效益 自20XX年9月1日起,最新制定的《处方治理方法(试行)》正式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处方的开具步骤和程序,从而保证了用药安全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1 处方颜色严格进行区分《方法》要求所有医疗机构的处方格式采纳统一印刷方式,其中包括机构名称、处方编号、患者基本资料、药品信息等10余个项目。而不同科室开具的处方做了严格的颜色区分,具体为麻醉药品处方为淡红色,急诊处方为淡黄色,儿科处方为淡绿色,一般处方为白色。通过对处方基本格式的规定,药品监管人员可以具体查找处方药品的流向、使用情况,从而在方便医院药剂审核的同时,还方便了医院财务整理。 2. 2 规范处方书写《方法》要求医师在开具处方时要采纳规范化语言,准确进行药品名称、数量、用法、用量的书写,并且对西药、中药、中成药要分开开具。规范处方的书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医师用药与药师调配药物的分离,确保处方调配的准确性,同时,字迹清楚的处方能让患者了解自身就医用药情况,实现就医用药透明化。 2. 3 规范处方用药天数、用药品种数《方法》还规定,医师开具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 d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超过3 d 用量。西药和中成药的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别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

试析零售药店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管理区别与使用

试析零售药店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管 理区别与使用 【摘要】随和我国医药合成生产技术的完善,国家有效加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生产,药品监督管理局为有效解决零售药店处方药非处方药的质量监管,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拟定管理相关要求,规定要求按照药品的分类、使用类别进行划分管理,零售药店要根据患者对药物的适应症状进行药品药效的分类,本文通过药品监管局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管理区别探析二者之间的使用注意事项,有效提高患者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区别上的辨析。 【关键词】处方药;非处方药;区别使用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本质上区别在于使用的途径不同,处方药主要是临床医学用药,处方药有些品种具备药物不良反应,因此零售药店要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认证才可售卖处方药保障缓和用药的安全。非处方药主要是保健用药以及外用药物等,非处方药不需要经过医师的处方证明和执业药师资质就可直接在零售药店购买处方药,虽然处方药不具备不良反应,但本质上是含有药物成分存在一定的药效危险系数,保健药物如果长期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损伤,所以本文结合管理区分的实际经验对二者的使用区分进行详细说明。 1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的区别 1.1处方药分类 处方药的分类处方药大致分为:①刚上市的新药,由于新药的活性与副作用需要进一步观察,所以需要医师指导使用。②可产生依赖性的药物,如麻醉药、吗啡类镇痛药、精神药品、催眠安定药物等。③毒性较大药物,如抗癌药物等。 ④需由医生进行确诊的疾病,需根据医生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如心血管疾病药物等。

1.2处方药使用注意事项 处方药的使用限制患者不可自行用药,必须经过医师处方才能从药房或药店 获取并在医师监控或指导下使用。零售药店可销售的处方药包括:注射给药的针剂、口服抗生素类药物等;零售药店不可销售的处方药包括:麻醉药品、一类精 神药品、堕胎药品、放射性药品等。 1.3非处方药分类 非处方药的分类根据药品的安全性将非处方药物分为甲、乙两类,OTC是 非处方药的专有标识图案,位于药品通用名称的右上角,甲、乙类分别为红、绿 色椭圆形底印文。①甲类非处方药:只能够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并且配有执业 药师的社会药店、药房零售的非处方药。②乙类非处方药:除医疗机构药房和社 会药店外,还可在经过批准的企业零售药店或普通零售商店销售的非处方药,如 口服维生素类药物。 1.4非处方药使用注意事项 传统意义上非处方药需要执业药师资质药店就可零售,非处方药除了保健类 药品和外用保养药品之外还有少数的临床用药之甲类非处方药,通过临床反复实 验药物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概率几乎微弱就可面向患者进行销售,不需要医用 处方就可购买。但是非处方药给个别患者会产生较小的不良反应,所以在患者进 行非处方药的购买上一定告知销售人员曾经是否有过药物过敏史,禁止对孕妇和 婴幼儿售卖非处方药。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管理的区别 2.1处方药管理 处方药的管理国家对处方药的生产、零售与批发方面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如 药品流通领域的处方药的药品包装或药品使用说明书上,要求印有“凭医师处方 销售、购买和使用!”的警示语;只能在面向医师、药师的医药专业刊物上发布,不能在面向公众的大众媒体上发布;禁止以任何方式向患者推荐、销售处方药。

中医骨伤科技术特点及文化

中医骨伤科技术特点及文化 中医骨伤科技术是指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以手法、中药、针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为手段的医疗技术。中医骨伤科技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 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骨伤科技术源于传统医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中医学一样,是一种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 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和突出的特点。 一、整体观念 中医骨伤科技术以中医学为理论指导,其宗旨是强调整体观念,重视整体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构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功能,表现在外则为肌肤毛发、五官九窍和脏 腑经络等;在内则为精神意识、脏腑气血、形体官窍等。因此,中医骨伤科技术 的治疗过程,就是通过手法、中药、针灸等手段对人体各系统进行调整,使其协 调统一,以达到整体治疗的目的。中医骨伤科技术的整体观念要求医生不仅要了 解和掌握患者局部的病情,还要了解和掌握患者整体的情况。这不仅可以提高医 疗技术水平和疗效,而且对疾病的康复也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整体观念使中医骨 伤科技术具有了较强的“整体观”思想。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种基本诊疗方法,也是中医骨伤科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辨证论治的实质就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在辨病与辩证的基础上,确定病因、病机及证的诊断,然后才能确定相应的 治疗方法和方药。辨证论治在中医骨伤科技术中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中 医骨伤科技术对疾病的整体治疗作用,从而使各种疾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辨证 论治是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它是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而得出的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辨证论治是中医骨伤科技术中

水族医药诊疗骨伤疾病整理研究及特色分析

水族医药诊疗骨伤疾病整理研究及特色 分析 水族是源于古代“百越”族系,是由秦汉时西欧中的“骆越”一支发展演变而来。唐宋时称“僚”,明清时称“水”,1956年确定称为“水族”。水族先民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族医药,是结合中医、苗族、布依族、壮族、瑶族医药等传统医学形成的具有云贵高原药物学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传统的水族医药对于骨伤的认识和治疗其特点是“巫医结合,神药两解”,其用法特殊、疗效独到。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等原因,靠口传心授,致使许多诊法或技术濒临失传,水族医药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发掘整理水族医药民间骨伤理论、诊疗技术。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笔者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简称三都县)及周边部分水族居住地区进行水族医药诊疗骨伤疾病的调查,以期为水族医药诊疗骨伤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1 调查区域概况 调查区域主要集中在三都县辖10个镇、11个乡及周边荔波县水尧乡、都匀市的坝固镇及独山县下司镇,这里位于北纬25°30′至26°10′之间,东经107°40′至108°14′,地处云贵高原南端的破

碎地带,山地沟谷纵横,年平均气温18 ℃,年平均降雨量1 384 m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2 方法 调查方式通过对水族聚居区的水族长者、宗教人士和民间医生开展座谈、访谈、专访及采取对水族民间医药市场调研等形式,调查水族医药在骨伤诊疗的方面历史渊源、行医方式、传承方式、诊疗方法、诊疗工具,并了解水族医药治疗骨伤常用药物种类、分布、生态环境等。 3 结果 3.1 水族医药地理及服饰特色 3.1.1 水医医药形成环境及传承特色以三都为中心的水族聚居地药物品种有千种以上,约占贵州省药物资源1/4(全省约4 024种);珍稀名贵品种有30多种,大宗药材有数十种;栽培品种数十种,水药材资源藏量巨大,在骨伤方面诊疗主要依托生物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就地取材、医疗成本低,对跌打损伤、风湿疾病有其治疗的的特长。同其他民族医学一样,大多是祖传或亲人相授,有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习俗,传授方式是”先药后医”,老医生先带徒弟采药、认识药材,学习药材的采集、功效、主治病症、收藏及炮制后,然后通过临床诊治疾病,言传身教,把祖传水医骨伤经验传给下一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水族医药治疗骨伤疾病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不可

骨伤科常用中成药试题

骨伤科常用中成药 [单项选择题] 1、活血化瘀,接骨续筋的常用中成药是() A.七厘散 B.接骨丸 C.接骨七厘片 D.跌打丸 E.活血止痛散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2、内含马钱子,切勿过量或持久服用的常用中成药是() A.舒筋活血片 B.接骨丸 C.接骨七厘片 D.跌打丸 E.活血止痛散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3、运动员慎用的常用中成药是() A.舒筋活血片 B.接骨七厘片 C.云南白药胶囊 D.跌打丸 E.活血止痛散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药品使用的注意事项。答案A使用的注意事项为孕妇忌服。妇女月经期慎服。因所用的香加皮含强心苷而有毒,故不宜过量或持久服。B项使用的注意事项孕妇禁用。骨折、脱臼者应先复位后再用本品治疗。脾胃虚弱者慎用。C项使用的注意事项孕妇禁用。妇女月经期及哺乳期慎用。运动员慎用。过敏体质及有用本品过敏史者慎用。服药1日内,忌食蚕豆、鱼类及酸冷食物。外用前必须清洁创面。用药后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视症状轻重给予抗过敏治疗,若外用可先清除药物。D项使用的注意事项为孕妇禁用。骨折、脱臼者宜手法先复位后,再用本品治疗。饭后服用可减轻肠胃反应,脾胃虚弱者慎用。E项使用的注意事项为孕妇禁用。宜在饭后半小时服用。脾胃虚弱者慎用。不宜大剂量使用。妇女月经期及哺乳期慎用。服药期

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单项选择题] 4、禁与强心苷类西药共服的常用中成药是() A.舒筋活血片 B.接骨七厘片 C.云南白药胶囊 D.跌打丸 E.活血止痛散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5、跌打损伤,闪腰岔气,骨折筋伤,瘀血肿痛宜选用的常用中成药是() A.舒筋活血片 B.接骨七厘片 C.七厘散 D.跌打丸 E.活血止痛散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6、妇女月经期及哺乳期慎用的常用中成药是() A.接骨丸 B.接骨七厘片 C.七厘散 D.跌打丸 E.活血止痛散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7、接骨七厘片的功能是() A.活血化瘀,接骨续筋 B.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C.活血止痛,解毒消肿 D.舒经活络,活血散瘀 E.化瘀消肿,止痛止血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门诊处方点评与分析

门诊处方点评与分析 目的通过对处方进行点评分析,了解处方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规范处方书写和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以随机抽样法抽取某院2012年1~12月门诊处方4080张逐一点评,分类统计基本用药指标和汇总点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每张处方用药 2.74种,平均每张处方金额128.32元,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9.63%,注射剂使用率为22.54%,药品通用名使用率为98.42%,基本药物使用率为41.69%,不合格处方281张,占抽查处方数的6.89%,其中不规范处方173张,用药不适宜处方94张,超常处方14张,分别占不合理处方数的61.57%、33.45%、4.98%。结论某院门诊处方基本合理、规范,对存在的问题,医院还须加强管理和干预,进一步提高医师合理用药、书写处方和药师审核处方的水平,进而提高处方质量。 标签:处方点评;处方分析;合理用药 处方是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师开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处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用药安全和效果,也体现了医院的医疗水平。卫生部于2007年5月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2010年2月卫生部再次发布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简称《规范》),对医院处方点评工作进一步规范。现对某院2012年1~12月的门诊处方进行点评分析,旨在了解门诊处方的规范性和用药情况,从中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干预和改进措施,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按《规范》门急诊处方抽样率不应少于总处方量的1‰,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应少于100张的要求[1]抽取2012年1~12月门诊处方,每月随机抽取340张,共4080张,抽样处方覆盖门诊各科室,具有代表性,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资料对处方的基本指标和规范性、用药适宜性逐一点评,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基本指标情况 4080张处方经统计,平均每张处方品种数为2.74种,平均每张处方费用为128.32元,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9.63%,注射剂使用率为22.54%,基本药物使用率41.69%,药品通用名使用率98.42%。 2.2 处方点评结果 408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281张,占抽查总处方数的6.89%,其中不规范处方173张,用药不适宜处方94张,超常处方14张,分别为不合理处方数的61.57%、

中国民族药产品研究思路探讨

中国民族药产品研究思路探讨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药新产品是发挥民族医药疗效优势的重要形式,其研究与开发需注重保持民族医药特色。本文从民族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选题立项角度,探讨在开发民族药新产品过程中的研究思路,提出需要重视民族药用药经验发掘、民族医药文献整理、民族药资源保护利用及民族药新产品研究开发中的多种研究策略,如民族药材及其有效部位、有效成分、二次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民族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水平。 标签:民族药;民族药资源;研究策略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体系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疑难病、药源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优势。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民族药生产规模迅速发展壮大,生产方式从传统作坊式手工生产到按照GMP标准的现代化工厂生产,促进了一批新的民族药产生,其品种数量已超过900种[1];作为民族药材应用的特殊形式,配方中含有民族药材原料的保健食品及普通食品的市场份额也逐步扩大[2-3]。 民族药的生物多样性及化学多样性是民族医药独特疗效的基础,在民族药新产品研究过程中,有必要重视民族医药用药经验的继承与民族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民族医药理论和用药经验为导向,按照民族药新产品开发研究的指导原则和注册要求,促进具有资源优势、原始创新、知识产权明晰、疗效确切及安全性良好的民族药新产品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提高民族药新产品的研究水平。 1 用药经验是民族药产品选题的源泉 民族药的用药经验主要来源于民族地区当地的生活环境、药物资源状况和传统医药文化,并在长期防治疾病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本民族长期流传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用药配方,但由于历史原因,较多的民族(民间)用药经验是以零散的语言形式流散于民间,迄今没有得到正确认识,更没有进行科学评估。 随着现有民族药的开发、研究与生产越来越多采用天然药物开发模式,民族药新产品在立项选题阶段就淡化了民族医药特色用药经验的引导作用,其民族特色与疗效优势成为无根之水,“成分论”[4]之类的中药新药研究方法学上的困惑,也导致民族药新药开发处于较低水平。 笔者认为,在民族药新产品立项选题的前期阶段,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民族药物学田野调查法发现民族民间医药经验的传承者、采集者和受益者,收集有代表性的民族医药记载、采药经验、凭证标本等,使口碑医药从无形成为有形,从口传成为文传,从零散成为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具有开发前景、资源丰富的新药,为民族药新产品注入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医药文化内涵。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药物分类,它们在管理和销售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处方药是指按照医生的处方,在药店或医疗机构购买的药物,而非处方药则是可以直接在药店等地购买的药物,不需要医生的处方。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方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和健康,确保药品的合理使用。通过对药物进行分类管理,可以减少滥用和误用药物的风险,提高人们对药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使用。 在处方药的定义和分类方面,一般是指那些需要经过医生诊断和处方后才能购买的药物。根据药物的危险性和用途等因素,处方药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等级或类别。不同等级的处方药需遵守不同的管理规定,例如有些处方药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开具处方后才能购买,而有些只需要在药店出示处方就可以购买。 非处方药则是那些可以直接在药店等地出售的药品,常见的如感冒药、退烧药等。这些药物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一般不需要医生的诊断和处方。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合理的分类管理,可以确保医生对药物的控制和监督,减少滥用和误用药物的风险。同时,也可以提高药物的正确使用率,让患者或消费者更加理性地使用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为了实现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目标,可以采取一些可行的方法。例如,加强对药品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处方药管理体系,强化药店等销售渠道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也需要引导公众加强对药物的正确使用和用药常识的学习,提高药物的自我管理能力。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方法不仅涉及到药品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责任,也需要广大医生、药店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合力管理和监管,才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和健康。 1.2文章结构 1.2 文章结构 本文章主要讨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方法。文章结构如下所示: 第一部分是引言。在引言中,首先会给出一些关于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概述,介绍这个话题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会说明本篇文章的结构,列举出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整体的框架和导引。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