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宗教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宗教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宗教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宗教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印度文化基本上就是宗教文化,印度教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个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有了这种追求和信仰,因此,印度教徒在精神与物质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表现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它同时也决定了绝大多数印度人最基本的价值观。它以崇尚上帝和神明的神圣事业作为集资的动力标记,从而与一般社会集资方式完全不同。宗教经济的集资方式多种多样:政权机构和社会集团的资助和捐赠、教徒的布施和奉献、宗教的课税和募捐、宗教服务集资和宗教投资经营等。政权机构的资助主要着眼于运用宗教的认同功能和整合功能来维持和稳定现存的社会秩序;社会集团的资助主要着眼于扩大和增强其集团的社会影响和实力。这两种资助是宗教实体最为稳定和可靠的重要经济来源。这种情况在神权制、国教制和政教合一的国家中最为突出。宗教课税制带有宗教义务的强制性。它对于低收入的信教群众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当宗教运用神权统治的权力来加重宗教课税时,就把宗教义务性的负担转变成一种超经济剥削,具有明显的世俗性,从而抛弃了其神圣义务的光圈。

当今印度经济的发展往往深受印度文化价值的影响。在现代普通人的观念里,经济的发展不能牺牲人与物的生存环境,更不能违反自然界万物发展的规律。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20世纪9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准备在印度建立大型火力发电厂,其资金达数亿美元之巨,这对基础设施落后、电力严重不足、资金及其匮乏的印度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该项目在论证的过程当中,涉及多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地方政府不得不取消了这个项目。不少外国人为之惋惜,但是大多数的印度人认为,以牺牲自然环境求得的经济发展的目光是短浅的,也不符合传统印度人的兼职观念,为了人与自然地和谐共存,这些是值得放弃了。这也证明了印度是多元素的国家,也证明了宗教对其投资环境的影响

宗教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宗教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印度文化基本上就是宗教文化,印度教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个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有了这种追求和信仰,因此,印度教徒在精神与物质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表现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它同时也决定了绝大多数印度人最基本的价值观。它以崇尚上帝和神明的神圣事业作为集资的动力标记,从而与一般社会集资方式完全不同。宗教经济的集资方式多种多样:政权机构和社会集团的资助和捐赠、教徒的布施和奉献、宗教的课税和募捐、宗教服务集资和宗教投资经营等。政权机构的资助主要着眼于运用宗教的认同功能和整合功能来维持和稳定现存的社会秩序;社会集团的资助主要着眼于扩大和增强其集团的社会影响和实力。这两种资助是宗教实体最为稳定和可靠的重要经济来源。这种情况在神权制、国教制和政教合一的国家中最为突出。宗教课税制带有宗教义务的强制性。它对于低收入的信教群众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当宗教运用神权统治的权力来加重宗教课税时,就把宗教义务性的负担转变成一种超经济剥削,具有明显的世俗性,从而抛弃了其神圣义务的光圈。 当今印度经济的发展往往深受印度文化价值的影响。在现代普通人的观念里,经济的发展不能牺牲人与物的生存环境,更不能违反自然界万物发展的规律。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20世纪9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准备在印度建立大型火力发电厂,其资金达数亿美元之巨,这对基础设施落后、电力严重不足、资金及其匮乏的印度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该项目在论证的过程当中,涉及多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地方政府不得不取消了这个项目。不少外国人为之惋惜,但是大多数的印度人认为,以牺牲自然环境求得的经济发展的目光是短浅的,也不符合传统印度人的兼职观念,为了人与自然地和谐共存,这些是值得放弃了。这也证明了印度是多元素的国家,也证明了宗教对其投资环境的影响

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是怎样的

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是怎样的 印度是一个大陆,也是一个半岛。北方以世界最大山脉的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 兴都库斯山为屏障,而与大陆的我国西藏、西康、云南接壤,又与西北方的阿富汗及东南 方的缅甸为分界。但是印度的西面是阿拉伯海,东面是孟加拉湾,最南端是科末林岬,隔 着保克海峡,与锡兰相望,锡兰之南即为印度洋。向北看,是大陆,向南看,是半岛。南 端尖突,北部广阔,形成一个大三角形。 地理现在,从东到西,阔有一千三百六十英里,从南到北,长则一千八百英里,海岸 线长达三千英里,面积之大几占全球十五分之一,与全部欧洲除苏联部分相等。原来,西 起东经六十二度之巴基斯坦西南边境,东迄阿萨密东部之东经九十三度,宽占经度为三十 一度;北起克什米尔北端之北纬三十七度附近,南迄锡兰岛中部之北纬七度附近,长占纬 度亦约三十一度。以北纬二十五度稍北,为全区的最宽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故其大部属热带,小部属温带。 印度的地域,现可分为三大地区。 一喜马拉雅山及其关隘地区:北起阿富汗,东至阿萨密省。西部则关隘甚多。而以基 尔及Cilgit与白夏瓦Peshawar最富军事价值,因其与中国、苏俄、阿富汗接壤,今此二 关隘,在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本藉山水屏障,堪称世外桃源,可是历代外族的入侵,即是 通过此等关隘而来。 二印度河及恒河流域地区:由印度河及恒河盆地所形成的平原,位于喜马拉雅山,长 约二千英里,阔约二百英里。这便是印度文化的发祥地带,又可分为二区:①以西方印度 河为中心的五河地方,其地富于水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牧。印度河的出口是 阿拉伯海,其上游注入印度河的支流很多,而以五河最著。旁遮普省之名,即由五Panj 河ab的古波斯语而来。印度的名,即由印度河Indus而来,泛称为信度Sindhu即是水或 能的意思,首先仅用于称呼印度河流域,终于成了全印度的名称。②东南方恒河为中心的 平原,恒河发源于雪山,途中集无数支流,灌溉两岸广大的平原,而以孟加拉湾为出口。 恒河最大的支流是阎牟那河Yamuna,在此河的上流萨特雷池河Sutlej之间的区域即 拘罗Kuruksetra地方,即是婆罗门文明的中心地,婆罗门所称的中国Madhyadesa,便是 指的这一区域,故又被称为婆罗门国Brahmavara或雅利安邦Aryarta。佛教所称的中国,乃是指的恒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地方。 三德干高原:此在恒河以南,又可分为:①中央高原,即起自频阖耶山、及萨婆罗山,达印度洋,拥有孟加拉湾及阿拉伯海之间一带地区。②利于耕种的东部海岸地区。③利于 工商的东西部海岸地区。④现代国防上极有价值的半岛极南地区。

浅析古印度法与宗教的关系

浅析古印度法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对神的信仰,是历史上早已经产生的十分普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古印度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古印度人对宗教的崇拜可以说的上是达到全民痴迷的状态。因此,产生于古印度社会的古印度法也不可避免与宗教发生关系。事实上,古印度法就具有深厚的宗教哲学基础,与宗教关系密不可分。统治者往往凭借宗教的强大凝聚力和延续性实现对国民的稳定统治和国家各方面的管理。并且,宗教对古印度社会法律制度的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印度法婆罗门教法《摩奴法典》佛教 一、古印度法的产生、发展及演变 古印度法是印度奴隶制时期法律制度的总称,它的历史跨度一般认为是自后期吠陀时期到公元4世纪至7世纪印度社会逐渐由奴隶制转向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15世纪左右,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原始的土著居民便沦为了雅利安人的奴隶,这一时期印度有了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吠陀”被古印度人视为神灵所授,虔诚而又自觉地加以信奉。这样一来,“吠陀”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印度最古老神圣的法律渊源。 (一)古印度法的产生 法律产生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是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而产生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印度法的产生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雅利安人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最终原始的吠陀教逐渐演变为婆罗门教。从而对古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婆罗门教法的渊源主要分为三大类:其一、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其二、解释和补充吠陀的经典-法经;其三、根据吠陀经典和原有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法典;其中最著名的《摩奴法典》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极大影响和权威。 (二)古印度法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的频繁,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各种姓纷纷对婆罗门的至高地位发起挑战。在战争中发展强大的刹帝利和经济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吠舍强烈要求改变原有地位,佛教由此应运而生。 公元前324年,摩揭陀王国统一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孔雀王朝,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奴隶制国家。其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32年在位)统治时期把佛教变成了国教,佛教经典由此成为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之一。佛教经典总称“三藏”:经藏、论藏和律藏。其中尤以律藏的法律意义最为明显。 阿育王在位时期还在帝国境内开岩凿壁,树立石碑,在上面刻下诏令弘扬佛法,这些刻在岩石、石碑上的诏令被后世称为“岩石法”、“石柱法”,其不仅促进了佛教的传播,更促进了古代印度法律的发展。公元4世纪至7世纪,印度社会逐渐由奴隶制发展为封建但因其宗教发展的连续性,使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法律的发展也呈现延续性特点。公元6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改革后的婆罗门教,即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婆罗门教法和佛教法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延续,但其性质已发生改变,诸多内容也由奴隶制色彩转变为封建制色彩。 二、古代印度的宗教

印度文化概要-MOOC-全章节测验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共45.00分) 1. (单选题)请问《印度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哪位?() A. 拉马昌德拉 B. 兰密施 C. 尼赫鲁 D. 戒日王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2. (单选题)“印地秦尼,帕依帕依”的意思是( )。 A. 中印人民是兄妹 B. 中印人民是兄弟 C. 中印人民是亲戚 D. 中印人民是姐妹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单选题)“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出自哪位作家的作品? A.

章太炎 B. 鲁迅 C. 玄奘 D. 尼赫鲁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二、多选题 (共25.00分) 1. (多选题)胡适将印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归为以下哪三大贡献? A. 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B. 对中国文学体裁的巨大影响 C. 歌舞剧的传入 D.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印度文学影响的产儿 满分:25.00 分 得分:25.00分 你的答案: A B D 正确答案: A B D 教师评语: -- 三、判断题 (共30.00分) 1. (判断题)印度医生志愿者柯棣华曾受印度国大党委派奔赴我国抗战前线支援。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2. (判断题)章太炎认为:“东方文明之国,辈辈大者,独吾与印度耳。言其亲也,则如肺腑,察其势也,则若辅车。”意思是印度文明程度强于中国。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判断题)印度人种繁多,堪称人种博物馆。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第二章 一、单选题 (共20.00分) 1. 大部分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以下哪个关键词?(单选题) A. 万物有灵

古印度文化

古印度文化 一、文学 1、文字 哈拉巴印章文字:2.5CM 见方 天青石、陶土、象牙、铜 摩亨佐?达罗出土 雅利安梵语:吠陀经梵 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俗语 (梵语:Samskrita,意为"整理好的” 吠 陀经梵语:用来书写《梨俱吠陀》 史诗梵语:用来书写《摩诃婆罗多》 古典梵 语:称其它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等著作所用的语言。 俗语:民间雅利安人所用的梵语的各种方言,主要指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巴利语 2、 吠陀文学(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 婆罗门教四大吠陀本集: 《梨俱吠陀》 、《阿闼婆吠陀》 、 《娑摩吠陀》 、 《耶柔吠陀》 《梨俱吠 陀》最早、最重要、最具文学意义,四大本集成书于 BC1500-BC500 ,韵文作品 吠陀文学指文献中富文学性 的成分,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 3、 史诗文学(产生于与刹帝利王族关系密切的“苏多”阶层) 重要标志:印度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 多》 、《罗摩衍那》的诞生 《摩诃婆罗多》 被认为印度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内容被视为印度人民的圣经, 被誉为印 度文学史上 的《伊利亚特》 BC4 世纪成书,作者:毗耶娑 《罗摩衍那》作者:仙人蚁垤,成文于 2 世纪 4、 往世书文学 《往世书》又译“古事记” 、“富烂那”,印度教百科全书,基本用诗体写成,行文多问答 《薄伽梵往世书》地位仅次于两大史诗,描写黑天,为最具影响力的往世书 5、 佛教文学 巴利文佛教文学、梵文佛教文学(因佛教典籍有巴利文和梵文经典两大类) 巴利文佛教“三 藏” :经、律、论 经、律包含较多文学成分 律藏由《经分别》 、《犍度》、《附篇》组成, 《犍度》较 有文学趣味 经藏《小尼迦耶》 、《法句经》包含格言诗、偈颂诗、民间故事、寓言 《佛本生故事》是《小 尼迦耶》第十部经,是一部体系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 最为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大致分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报恩故事: 魔法故事: 笑话故事: 道德故事: 世俗故事: 梵文佛教文学: 6、 梵文古典文学 特点:情节的非现实性和大量作品以恋爱为主题,文学和宗教混合在一起 体裁:诗歌、戏剧、故事、小说 诗歌:出现了伐致呵利、马鸣、迦梨陀娑等著名诗 人 伐致呵利:梵文古典文学初期最引人注目的诗人,生活在公元初期,诗集《三百咏》 道百咏》、 《艳情百咏》 、 《离欲百咏》 )在印度长期广泛流传 马鸣:长诗《佛所行赞》 、《美难陀传》 ,引申为“完美” 、“文雅”) 、 《阿闼婆吠陀》的最古老的梵语 、《罗摩衍那》 曰_ 是一 7 类: 主角多为动 物,隐喻人间各色人物 主角为蛇精、仙鸟、罗刹,不乏对人类社会的映照 将人与动物对比,劝谕人心向善 主角基本是人,劝人不要贪财或心术不正 主角为愚人或智者,以幽默讽刺见长 多劝人积德行善 描写男女青年如何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取爱情的成功 大事》、 《神通游戏》 《世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讲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讲 于晓非 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佛陀为什么会降生在恒河流域,而没有降生在黄河流域或尼罗河流域?是什么样的文化沃土成就了释迦出世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我觉得我们如果要想深入地理解佛陀的教法,就应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佛经中佛陀的很多教诲都是有所指的、是有针对性的,所以要想如实地领会佛陀的教法,就必须对释迦佛出世时期印度的宗教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当然,回答好这个问题确实是很难的。对于印度的早期宗教源流这个问题不仅我们中国人搞不明白,就是印度人自己也搞不清楚。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诞生在印度本土的宗教派别不计其数,而且还经历过多次外来宗教的入侵,各种宗教相互融合,又产生了无数的新的教派,可以说印度是人类的"宗教博物馆"。再一个原因就是印度人不记载历史,举个例子,印度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叫迦利陀娑(Kalidasa),他在印度诗坛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的李白,但是印度人到现在都搞不清楚迦利陀娑是什么时代的人,学者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说法,最早的说他是公元前二世纪的人,最晚的认为他是公元后六世纪的人,前后差了七、八百年,印度人对历史就是这么一笔糊涂帐。关于佛陀是哪年涅槃的,一九五五年南传佛教已经纪念了佛陀涅槃两千五百年,按吕澂先生的考证汉传佛教认为二零一四年才是佛陀涅槃两千五百年,历史记载相差五十八年,但这对于印度历史来说,可是相当准确的了。研究印度历史要依靠许多其他国家的著作,比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那是研究印度历史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印度人不记历史,当然与他们的文化有关。所以,我今天对这个题目的讨论,提出的问题会多于得出的结论,只要对大家有启发,就达到目的了。下面进入主题。印度人自己认为他们最古老的而且流传至今的经典叫《吠陀》(Veda),《吠陀本集》(Veda-samhita)主要有三部,第一部叫《梨俱吠陀》(Rg-veda),大约是在公元前两千年到公元前一千五百年期间形成的,有一千零一十七个颂子,这部书的核心就是赞美神,它是一部颂神的歌集。关于这部书的来源,学者们的意见比较统一,它是一部雅利安人(Arya)的著作。根据考古等各方面的发现和研究得出的结论,雅利安人大约是起源于俄罗斯南部高加索地区与土耳其东部之间的欧亚大草原上,是一个以养牛为生的骑在马背上的非常好战的半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崇信鬼神、喜好祀事,有支雅利安人在公元前两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左右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往东南走来到了古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据说这支雅利安人后来分裂了,有一部分继续往东走,就到了现在的阿富汗地区,逐步地进入了印度。《梨俱吠陀》就是这一时期和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的最初时期完成的,当时雅利安人没有文字,《梨俱吠陀》靠口耳相传。注意,我们这里所谈的印度是文化学意义上的印度,是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我们中华民族是靠黄河和长江养育的。印度也有两条大河,一条是印度河(Indusriver),另一条是恒河(Gangesriver), 这两条大河和长江黄河一样,都是发源于青藏高原,往东走就是中国的黄河和长江;往西走就是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这四条大河是同源的,这四条大河哺育了两个伟大的民族,养育了两个古老的文化,非常了不起!雅利安人是在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左右从印度的西北方入侵印度,之后逐步地占领整个印度。雅利安人是一个外来民族,不是印度的土著,这是有证据的,例如在中亚地区的一些考古中,发现古代中亚地区的丧葬仪式和祭品的许多细节都跟《梨俱吠陀》里边的描述完全吻合,这说明《梨俱吠陀》记载着雅利安人进驻印度之前的宗教状况。当然《梨俱吠陀》里边也有一些内容是他们进驻印度之后受到印度土著影响而补入的一些东西,但是前者是主要的。再举一个证明雅利安人是外来民族的证据,就是他们的《吠陀》语言不是印度土著语言,而是与欧洲语言有亲缘关系的语言。以吠陀语为基础,在公元前四世纪形成的梵语(Sanskrit)被语言学家很明确地与欧洲语言划为同一个语系--印欧语系,梵语是印欧语系相当原始的语言形态。举一个说明梵语与欧洲语言有亲缘关系的有趣的例子,佛教里有个菩萨,中国人叫他"观世音",其实这个翻译是错误的;他的梵文名字是Avalokitesvara,玄奘译作"观自在",这是正确的。名字当中的"

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HINDUISM)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它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印度教还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它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印度教有种姓制度。根据这一制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且生来就决定。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伊斯兰教(ISLAM)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期间,伊斯兰教被定为印度国教,迅速发展,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印度穆斯林以逊尼派为主。伊斯兰教对印度宗教、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于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基督教(CHRISTIANSM)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据说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传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达数百万。现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基督教在印度有几个分支,如叙利亚教会、伦敦教会、丘奇教会、妇女教会以及兄弟教会等。基督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锡克教(SIKHISM) 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锡克教。“锡克”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德里和哈里亚那邦。该教于15世纪末由拿纳克创立。锡克教原属印度教,后发展为独立的宗教。该教祖师称为“古鲁”,共有十位师尊。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十七世纪高文德·辛格祖师提倡五K的装束以示与其他教徒的区别。五K即木梳(KANGHA)、长发(KESH)、剑(KIRPAN)、内裤(KAOHHA)、手镯(KARA)。 佛教(BUDDHISM) 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发源于印度,乔达摩是该教的创始人,是印度、尼泊尔交界处一小国王子,释迦牟尼是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

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宗教的起源

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宗教的起源 印度是个文化大国,其历史源流悠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宗教的起源。一起来看看吧。 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产生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脉,侵入到南亚次大陆,开启了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属于游牧部落,他们在征服印度河流域的原住民达罗毗茶人之后,于数百年间逐渐使自己的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茶文化融合起来,印度婆罗门教的前身吠陀教就在此时诞生。公元前1500年至前1000年出现的梵文经典《梨俱吠陀》,是婆罗门教产生的重要标志。它是印度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献,被认为是印度文学和哲学的源头。吠陀文明即雅利安文明由此兴起,为日后印度教的发展和印度文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从《梨俱吠陀》的内容,可以看出初期婆罗门教的基本特点:一是多神崇拜,二是盛行祭祀之风,三是瓦尔那等级制度开始确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开始分化,社会中的人逐渐分成四个等级,称瓦尔那。梵文“瓦尔那”原意是颜色、特征、种类。 由于神灵崇拜盛行,祭拜神灵已经成为部族兴旺和战争胜利的保证,所以主管祭祀和宗教的神权的僧侣阶层权利逐渐扩大,上升为第一个等级,成为婆罗门瓦尔那。

军事首领和武士在征服土著民族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战争中他们还掠夺了大量的财产和奴隶,随着财产和实力的增加,他们形成了武士贵族集团,成为第二等级,即刹帝利瓦尔那。 那些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一般平民,则变成了第三等级,即吠舍瓦尔那。 那些被沦为奴隶的土著居民,还有一些违反族规,被高级瓦尔那开除出来的雅利安人,他们被迫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如洗衣、理发、清扫、屠宰、制革、收尸等,这些人成了第四个等级,即首陀罗瓦尔那。 在梨俱吠陀时代,瓦尔那等级制度就已经开始确立,随着这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到后吠陀时代(约公元前600年),逐渐演化形成印度社会特有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的四行期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人在参加一定的宗教仪式后可以获得“再生”,而首陀罗种姓的人则没有这种资格。 对于再生者来说,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称四行期。 梵行期,从5-8岁开始到25岁,主要是学习期。认师为父,恪守行为规则,学习经典文化,生活简朴。 家居期,从25岁到50岁,完成学业,回家结婚生子,劳动养家。 林栖期,从50岁到75岁,一个人完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离开村庄到森林里居住,以蔬菜水果为生,衣衫褴褛,四方流浪,行无定踪,旁观世事,荣辱不惊,断绝一切世俗欲望专心致力于“吠陀”

印度宗教文化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二~二○一三学年度第1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主讲教师评分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 题目:印度宗教文化 【摘要】印度民族,是世界上宗教最悠久的民族,也是信奉宗教种类最多的民族。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在印度这片土地上都可以找到其信仰者。因此,一些学者称印度为“宗教博物馆”。在印度,信徒人最多的是印度教,其次伊斯兰教,再次为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帕西教,还有极少数印度教徒该信犹太教,一些少数部落中有萨满教的信奉者。【关键词】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 印度人的宗教与生活融合度之高,原因很多。印度久远的农耕传统和酷暑湿热的季风气候,是印度人对险恶的自然环境既畏惧的依赖,催生了以崇拜自然物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 一.印度教 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世纪,在史前社会后期的印度河流域已经发现宗教崇拜的遗迹。到公元前15世纪左右,自称为“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从俄罗斯南部和中亚一带草原进入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逐渐征服了北印度,并且由游牧民族逐渐变成以农耕为主的定居民族。他们从当地土著民族——达罗毗茶人的宗教文化中吸取了一些成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文化。 时间推移到现在看,当今的印度教,实际上是经历数千年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它吸取了印度其他宗教的一些教义及民间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一个龙杂的精神文化体系。相比印度的其他宗教,它的包容与开放的特点使它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在印度被认为超越宗教,追寻真理的正途。 当今的印度教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特点是,神灵多,化身多,教派多,教规多,神话多。第二特点是,具有特殊的社会教阶基础。第三特点是,印度教最重要的精神遗产是业报轮回思想。 二.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2%,仅次于印度教。

印度传统节日有哪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印度传统节日有哪些 篇一:印度节假日 印度节假日: 印度的节假日名目繁多,但各地情况不一。有全国性的,也有地区性的,有政治性,也有民俗性的,但更多的是宗教性的,富有民族色彩。全国性节日:·元旦1月1日·国庆节1月26日·独立纪念日8月15日·甘地逝世纪念日1月30日·宗教性节日·印度教灯节10月-11月·印度教十胜节9月-10月·印度教除十节5月-6月·伊斯兰教开斋节2月·伊斯兰教古尔邦节4月·基督教复活节4月·基督教圣诞节12月25日·锡克教那纳克诞辰节11月·耆那教摩诃毗罗节每逢15年一度的3月举行 像印度文化色彩斑斓一样,印度的节日也是五花八门。有政治性的,有宗教性的;有全国性的,有地区性的;有由来已久的,也有新推出的。印度节日数不清 印度的节日实在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呢?笔者曾经就此请教过一位很有学问的印度朋友,他开玩笑地说:“一年

有365天,我们印度人有366天是在过节,你说有多少?”如此回答,乍一听,似乎有点逻辑不通,但当你醒过味来时,就由不住抿嘴一笑了。 在印度,除了一些政治性节日,其他重要的节日大都是宗教性节日。印度的宗教多,宗教节日当然也就不少。印度官方认可的节假日每年有120多个,其中多数节日不仅与宗教有关,有着神话般的由来,而且还有别具特色的传统庆祝方式,下面就一些比较重大的节日,大致按时间顺序给读者列出,以供参考: 元旦公历1月1日。这是世界性节日,因而印度也不例外。新年伊始,各家各户都要喜庆一番。只是印度人在形式上似乎又加上了一点本国特色,那就是在相互拜年时,要在亲朋好友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点,以示吉祥。 国庆节公历1月26日。1929年,印度历史最悠久的政党国大党在其年会上通过决定,规定1930年1月26日为独立节。此后,这一节日每年都过。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宣布独立后,1月26日被正式定为国庆节。1950年1月26日,印度颁布了共和国宪法,1月26日具有了更为重大的意义。每年1月26日,印度政府都要在总统府前的广场上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 甘地纪念日公历1月30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独立运动的伟大领袖、当代印度国父甘地遇刺身亡。此后,这

印尼宗教文化概况

印尼宗教文化概况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信仰多宗教的国家,官方承认的宗教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和印度教。据1993年统计,88%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5%的居民信仰基督教,信仰天主教者占3%,其余的居民信仰佛教和印度教等宗教。印尼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其建国指导思想“潘查希拉(PANCASILA)”五基原则第一条就是“信仰神道”,所以印尼政府承认人民选择不同信仰的自由,并支持正常的宗教活动,每年都拨专款用于扶助建设清真寺,教堂,宗教学校,发行宗教经书和开展各种宗教活动。 伊斯兰教于13世纪末传入印尼。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徒的人数在世界上居首位。伊斯兰教对印尼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至风俗习惯都有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每逢伊斯兰教重大节日,伊斯兰教徒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政府高级官员亲自参加,并发表讲话。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有:斋戒月,开斋节,古尔邦节等等。 基督教和天主教大约于公元15世纪末传入印尼。目前印尼马鲁古群岛的安汶和特尔纳特一带是基督教传播最为广泛,信徒最多的地方。印尼独立后,政府实行宗教自由政策,天主教和基督教获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华人,必须选一种宗教,否则会被认为是共产党。而佛教多少有些中国色彩,因难于与原住民相互认同又不愿选伊斯兰教。因此大多至少在表面上成了上述两种宗教的信徒。到1980年基督教徒达到780万,占全国人口的5.3%,天主教徒达到370万,占全国人口的2.51%。 印度教也是印尼法律承认的五大宗教之一。目前印尼是东南亚各国印度教教徒最多的国家。公元初,由于印度文化的影响,建立在印度婆罗门教基础之上的印度教逐渐流行于爪哇,苏门答腊等岛。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取代印度教,成为印尼人的主要宗教信仰。目前印尼的印度教主要集中在巴厘岛。印尼全国有印度教庙宇三万多座。其中最大的印度教陵庙是建于9-10世纪的中爪哇日惹附近的普兰邦南陵庙。普兰巴南寺庙群是现今印度尼西亚境内最大、最美丽的印度教庙宇,是记录印度尼西亚人祖先灿烂文化的载体。 佛教在印尼传播很早,公元100年至200年间,首批来自印度的佛教徒抵达印尼,传播小乘教和大乘教。佛教的传入也与华人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宋,元以来,中国国内盛行的“佛教,道教和儒教”其三教文化随着中国和印尼通商往来和移民等各种渠道传入印尼。因而印尼信奉佛教的主要是华侨和华人。公元850年,婆罗浮屠塔的建立标志着印尼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印尼独立后承认佛教为印尼的合法宗教之一。印尼佛教徒在每年的涅槃节,都要举行盛大集会纪念释迦逝世。印尼政府把佛教的涅槃日定为全国的节日之一。卫赛节是印尼佛教纪念佛教主悟道的日子。每逢这一节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徒云集到中爪哇的婆罗浮屠塔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婆罗浮屠是南半球最大的古迹,同中国长城、柬埔寨吴哥窟、埃及金字塔合称“东方四大古迹”。据专家研究,婆罗浮屠佛塔是为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遗物而建的。

印度宗教民族主义探析

笠堂显尽夔芝至QQ璺生墓曼塑 印度宗教民族主义探析 管银凤 宗教民族主义(religiousnationalism)是一种以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和精神支柱的民族主义思潮或运动。在世界民族主义新浪潮中,宗教民族主义已成为日益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印度作为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其宗教民族主义思想更是日趋严重,印度教民族主义、伊斯兰教民族主义和锡克教民族主义相互碰撞和摩擦,不仅是印度国内动荡的根源,也严重威胁着整个南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本文拟主要从印度教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民族主义层面对印度宗教民族主义做一初步探讨。 一、印度宗教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印度宗教民族主义很早就已萌芽。早在公元7、8世纪伊斯兰民族入侵南亚次大陆时期,伊斯兰民族主义就已在印度初露端倪。穆斯林用“剑与火”的方式征服印度后,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和统治而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对不皈依伊斯兰教者进行暴力惩罚并课以重税,摧毁印度教神像,屠杀印度教徒。①面对伊斯兰民族的入侵和残酷统治,印度教徒奋起反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印度教民族反抗伊斯兰民族侵略的斗争。印度教民族主义也随之产生。不过,现代意义上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民族主义都产生得比较晚,大致形成和发展于英国取得对印度的统治权之后。 英国对南亚次大陆实行殖民统治之后,印度本体和许多土邦分别向英王负责。当时南亚次大陆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为了复兴印度并赶走英国殖民者,许多信奉印度教的仁人志士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利用印度教进行民族启蒙宣传。“复兴印度教”成为印度觉醒的最为重要的内容。许多民族运动领导人也力图把民族爱国主义与印度教结合在一起,以在民族独立运动中利用其影响力团结广大印度教信徒。1885年,印度国民大会党(以下简称国大党)成立。该党虽然自称没有任何宗教倾向并声言代表全体印度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其党员、高层领导等多是印度教徒,因而该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1915年印度大斋会在加尔各答建立;1925年,印度教极端分子成立了印度教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简称RSS)。这两个组织的基本宗旨是:保护印度教民族的宗教、文化,促进改信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皈依印度教,在政治争端中代表印度教徒的利益,力图在南亚建立一个印度教统治的国家。为了与“穆斯林国家”理论相对抗,印度大斋会的首领V?D?萨瓦卡(VinayakDamodarSavarkar)和国民志愿服务团的领袖M?S?戈尔瓦卡(MadhavaSadahivaGolwalkar)也 ①参见拙文:《印度、巴基斯坦冲突中的民族、宗教因素>,载《世界民族),2005年第3期,第28页。

印度宗教的基本介绍

印度宗教的基本介绍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印度宗教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印度宗教的简要介绍国家环境 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直到现在,绝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笃信宗教。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印度,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是工厂,还是学校,从几岁、十几岁的儿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同你交谈之间,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当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许多人甚至青年学生都会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在印度,可以说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区,街上的行人路过一座神庙,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举手击几下吊着的小铜钟,然后在一个容器里放一些钱,接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祈祷片刻。之后再继续赶路。前边若再遇到一座神庙,又会重复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庙内或路边的庙中,总有不少信徒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祭司向他们讲述各种神话故事。 由于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来,宗教至关重要,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按宗教

教义行事。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 种姓制度 印度教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的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规和风俗习惯,一般不能互相通婚。除了这四个种姓以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圣雄甘地将贱民称为“哈里真”(意为神之子),印度独立后统称“达利特”(意为受压迫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好像被排斥在社会之外。印度教种姓制度下的妇女地位低下,支持童婚,寡妇的境遇悲惨。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社会分成若干社会集团,集团之间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给印度社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虽然印度经历了经济的现代化以及有关禁止歧视以及结束阶级结构的法律的制订,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的地位依然重要。 宗教情况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

宗教信仰对印度古典音乐文化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4232555.html, 宗教信仰对印度古典音乐文化的影响 作者:郑育 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0期 摘要:多神教的印度宗教信仰建构了独特的印度古典音乐文化,宗教信仰对印度南北古 典音乐体系的渗透,对印度古典音乐灵魂的影响,让追求精神本性至上的印度古典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之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关键词:宗教信仰;印度古典音乐;影响 印度是笃信宗教的多民族国家,印度人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雅利安人进入南亚征服土著,建立奴隶制国确立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到中世纪印度教兴起,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成为多神教的印度教,印度古典音乐在特定的宗教文化熏陶中逐渐发展起来,在进入被殖民时期后仍得以完整保存和发展。印度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在古典音乐的形成、传播、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宗教信仰影响下,印度古典音乐文化呈现出精彩纷呈的音乐表现特质。 首先,印度宗教哲学思想与印度古典音乐文化。在印度宗教哲学里,音乐可以使躁动紧张的心灵获得神赐予的永恒宁静和欢乐。印度人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在印度宗教哲学思想“轮回,梵我合一”中,克服物质欲望、追求精神本性,着重于心灵的精神层面追求。印度古典音乐的拉格、塔拉--印度节奏圈都表现出相对应的轮回与变奏的特征,神秘而多样化、具有冥想的灵性音乐极富宗教特色。印度绝大多数人信奉印度教,少数人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吠陀经记载了印度人最早的哲学宗教思想,《娑摩吠陀》把《梨俱吠陀》中的大部分赞歌配上曲调的歌曲集或旋律集,在祭祀时用来歌唱,吠陀经的吟唱,至今流传;历史悠久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和南亚音乐舞蹈中永恒的主题,深远的影响着南亚和印度音乐文化。 其次,宗教信仰对印度南北古典音乐体系的渗透。13世纪印度音乐理论家沙楞伽提婆的 著作《乐海》,强调了音乐不断变化的特性,不断需要系统整理的复杂音乐素材,可以看出印度传统古典音乐受到地域、宗教等影响极深。印度传统古典音乐两大音乐体系:北方的印度斯坦音乐和南方的卡那蒂克音乐,都把《乐海》作为基础理论。印度斯坦音乐中德儒帕得是古印度古典音乐的主流,源于宗教寺庙音乐盛行于宫廷,作品风格严肃多以梵语措辞表现。由于穆斯林国王统治北印度将近700年,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为迎合统治阶层给予音乐艺术的资助,印度音乐缓慢和迂回曲折的风格受到波斯音乐的影响,音乐风格趋向于更优美的旋律和多彩的形式,开始摆脱宗教仪式的束缚,由很强的宗教性逐渐过渡转为通俗性,即克亚尔形式出现。克亚尔用通俗的语言,活泼闲适的歌唱风格,富有修饰性的即兴创作表演,表达雅致浪漫的情感,克亚尔风格的演唱演奏中没有严格性,速度通常由很慢逐渐发展到很快。斯坦音乐在演奏或演唱时即兴部分可达到全曲的50%-90%,音乐极富娱乐性。南印度的卡那蒂克音乐被 认为是古印度音乐最纯正的继承者,宗教音乐占主导地位。南方被印度教控制后卡那蒂克音乐

中国与印度的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印度 印度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宗教性。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几乎人人笃信宗教。如果我们对印度的语言、文学、艺术等进行分析研究,就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宗教为中心的,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与宗教密切相关。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道德观念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都烙有宗教的印记或是在宗教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宗教已融入印度文化的各个角落,无宗教就不成其为印度文化。 其次是多样性。在印度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大文化体系的影响,其中不乏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等成分。从宗教区分的话,它们是古吠陀教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耆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巴哈伊教文化。正是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才显示了印度文化的古老、丰富、灿烂与辉煌。 再次是包容性。印度文化的包容性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中极为罕见。它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势,迎接着各种异域文化的进入,并吸纳其精华,使印度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最后是区域性。由于印度次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几乎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及高温气候与丰富的物产,使印度民族的祖先走进山林,聚集在大树下,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尽情展开自己的想象翅膀,久而久之,形成了印度民族富有想象力和健谈的脾性。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探讨天地、宇宙、自然和人的内在联系。 对于印度文化价值体系的认识,印度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流派侧重点有所不同,弥漫差强调法的价值,顺势论强调财富和欢乐的价值,而佛教和耆那教则否定了财富与欢乐的价值,注重法和精神的解脱。 总的说来,印度文化的价值体系也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价值观。印度的物质价值观认为,物质价值虽然也是人追求的一个内容,但并不能体现印度人追求的最终目标。印度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己的一种完美奉献。因此,一般来说,印度人思想中对物质价值的绝对追求欲和占有与享受欲不是太高,他们有重精神价值轻物质价值的倾向。大多数印度人不过多考虑死后对财产的绝对占有。如印度的历史文物往往地上占多数,而地下占少数,这与中国及西方文物大多从地下发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次是政治价值观。一般印度人认为,社会政治价值是人力求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用达摩去约束个人的得失,担负起家庭和国家的责任,不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利欲享受为目的。人必须遵循和服从?法#,接受达摩的社会法则和道德约束。同时,人也只有爱与善,爱人,爱世间万物,善待一切,其社会政治价值才能得到完美体现。 再次是精神价值。早在吠陀时代,印度人就深信人死后尚有一种个人人格的存在,这种个人人格指的就是人最初的灵魂。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天国思想,认为人死后亡灵居于天、地、空三界,最理想的境界是自然,是耶摩天国。灵魂与后来形成的“业”的思想相结合,就产生了人世间必须对善恶、“业”负责,而天、地、空三界的最高主宰是“梵”,世界万物都是“梵”的再现,人最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就是亲证“梵我一如”。再而,人又不能体认自我,就是“业”的作用,所以人生是痛苦的,人要免除轮回之苦、永驻天国,必须寻求解脱,那只有“善业”能达到与“梵”同一的方法。 最后是非暴力不杀生思想。印度的吠檀多哲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从大我分化出来的小我,应该相亲相爱,一视同仁,而且都具有“梵”性,都蕴藏着真善美的德性。因此,人不但要互相亲爱,即使对飞禽走兽、花卉草木也要有友爱精神,不能用暴力,更不能杀生。 中国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来,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看到蜀地出产的竹杖、布匹,这说明我国的产品当时已输入印度。唐朝时候,对印度半岛统称天

印度文化的宗教性

印度文化的宗教性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和古埃及、巴比伦、中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因此印度在我的思想中一直都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国度。最早开始接触印度文化是在初中课本上学习泰戈尔的诗时,由于诗歌往往是建筑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上,介于对诗歌背景以及作者的了解,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印度这个国家。后来我逐渐喜欢上了印度的音乐,它让人有一种很享受、超脱世俗的感觉,仿佛把古老漫长的印度文明都融入在其中。在食物上我也对咖喱饭很感兴趣,这更加深了我对印度的兴趣。随着我的生活阅历一点点的增多,通过对印度的人文历史、音乐、饮食舞蹈等方面的接触,我对印度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印度文化有两大基本特征,即它的多样性和宗教性。印度文化多种多样,但印度的宗教几乎能涵盖到各个方面,因此,印度文化基本上就属于宗教文化。印度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印度教、耆那教、佛教等。印度教是印度本土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宗教,在纷繁复杂的印度文化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它贯穿了印度文明史的始终。目前印度80%以上人口都是印度教信徒,成为印度最流行的宗教。恒河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至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印度教善男信女在恒河圣水中沐浴,洗涤罪孽,净化灵魂,希冀死后灵魂被引渡到彼岸世界。整个恒河,不管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总是有印度教徙在洗浴。最壮观的是瓦腊纳昔的恒河晨浴,前往此地朝圣、观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此而来。每天早上四五点钟,晨光熹微,成群成群的男女老少已经在瓦腊纳昔的大街小巷中涌动,他们中有当地居民,有千里迢迢赶来的印度教教徙,也有为了一饱眼福的异乡游人,大家只有一个目的地——恒河之岸。佛教创自于印度的释迦牟尼,因此佛教在印度也有很大影响。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使得佛教在印度的地位逐渐削弱,如今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徒。耆那教也是印度的一个主要宗教,它主张不害(非暴力),提倡严格苦行。除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外,世界上其他各大宗教在印度都能找到它的教徒。因此,印度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而且还可谓是一个多宗教、多种姓的“宗教博物馆”。 印度文化中人们坚定的宗教信仰对印度人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寄托,这种信仰充斥在印度的各个领域,宗教在印度几乎无所不在。 (一)宗教与文学 文学是反映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印度文化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有深刻的宗教烙印。 1、《吠陀》:这是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包括从原始公社制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的作品。《吠陀》被印度教视为圣典,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它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对后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史诗:在印度文学中,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们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学成就,具有很强的宗教性。3.《往世书》:是以《往世书》为名的一大批文献,都是印度教的经典。《往世书》的内容相当丰富,且十分集中,可视为神话传说集。以上的三种基本都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印度神话文献实际上也是印度宗教的经典文集。印度的神话基本上都完整地保存在大量的宗教典籍和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文学作品中。宗教在印度文学的整个历史进程始终不可分解的渗透其中。(二)宗教与饮食 印度并存着多种教派,各个教派在对教徒的饮食要求上也不同。印度教的信徒把牛奉为“神”,称为“神牛”。“神牛”自然不能成为人们口中之物。印度平均每三个人便有一头牛。印度教的上层人物更是不能沾任何肉类的斋戒主义者。约占总人口11%的伊斯兰教徒戒猪肉,而约占2%的锡克族教徒戒酒。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中同样有许多人是戒酒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