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动检测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实验一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掌握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要求。

二、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要求:

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质量直接影响着测量的精度与成败,因此必须按照粘贴工艺规程粘贴应变片,一般步骤为:

1、应变片的检查

(1)外观检查

用放大镜(或投影仪)进行外观检查。凡是金属丝栅不紊乱、布置均匀。引线牢固,底基胶层均匀者可以认为合格。

(2)阻值分选

用精密电桥测量应变片的阻值,一般不超过应变片名义阻值的±0.5%时,认为其合格。但要根据实测电阻值分组包装使用。在同一组中,各片之间的实测电阻值偏差最好不超过±0.1Ω。当相差为±0.5Ω时上,电阻应变仪就不易平衡了。

2、粘贴表面的清理(即试件清理)

一般对贴片表面的要求为:

(1)完全去掉表面的氧化皮及污垢。通常采用手提电动砂轮,钢刷、

砂布等打磨。测点表面最好用0#或1#砂布打磨到▽6即可,也

不易太光滑。打磨表面为应变片基底面积的2~3倍

(2)用划针在测点表面轻画贴片位置的坐标线。

(3)用丙酮(或无水乙醇、甲苯)和脱脂棉清洗。直到没有脏物为止,晾干后即可开始粘贴应变片。

3、贴片的具体步骤

一般按使用粘贴剂所要求的工艺进行。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使用KH一502粘贴剂为例)

(1) 粘片前粘片的工具要准备齐全。

(2) 首先在应变片如背面和清理好的试件表面上都涂上—层很薄的粘贴剂、然后将应变片按试验要求的方位贴于试件上。

(3) 贴上后,在片上盖上—层玻璃纸。一手提住引线,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滚压(主要用垂直压力,不要有推力)。把多余的胶水与气泡挤出。

(4) 贴片完毕后,应变片应该整齐、干净,位置准确,胶层均匀。

4、应变片的干燥处理:

在贴片完成后,应根据所用粘贴剂的干燥固化条件,进行干燥处理。对KH一502粘贴剂。一般可在干燥的空气中自然干燥,也可用热烘干燥,如用红外线灯烤,电吹风吹等。

5、粘贴质量的检查:

对应变片粘贴质量应检查如下项目:

(1)应变片粘贴位置是否准确;

(2)胶水是否均匀。有无气泡与漏贴部分,尽量给以补救。尤其注意将两端贴牢。

(3)用万用表检查应变片是否断路或短路。

(4)用高阻计或万用表欧姆高阻挡,(如MF—10型的10K档)检查应变片与试件间的绝缘电阻。对于一般的测量,绝缘电阻≥50~100兆欧即可。

6、导线的连接与固定:

对经过检查合格的应变片,即可焊接导线并使之固定。导线是应变片与测量仪器连接的桥梁,起着传输应变信号的作用。因此,应选择合适的导线。一般为了保护应变片,往往应在应变片与导线之间设有接线

块(亦称过桥)。

7、应变片在干燥固化和接好导线后,应立即涂上保护层。其作用是:防止胶层受潮,从而降低绝缘电阻,降低粘结强度,影响变形传递;防止油污腐蚀、机械损伤等。常用的材料有凡是林、石蜡环氧树脂等。

三、实验用仪器、仪表、工具、材料等:

1、应变片、导线、接线块等强度梁、补偿块;

2、万用表、精密电桥、放大镜;

3、KH—502粘结剂(胶水)、丙酮、脱脂棉(0#、1#)、玻璃纸(或聚氯乙稀膜);

4、画笔、划针、钢板尺、电烙铁、焊锡、焊油、镊子、砂布;

四、实验步骤:

用KH-502粘结剂,严格按照工艺规程。耐心、细致地进行应变片的粘贴。KH-502粘结剂使用时胶层要薄而均匀;涂胶水后在空气中暴露十分钟左右,再进行粘贴片比较理想。此胶固化后可用基甲或丙酮溶掉。注意勿粘触到手上严防胶液溅入眼内。切忌用水洗。涂油质眼膏使之脱落。

五、实验报告的内容

1、详细记录所用应受片的规格、性能参数[尺寸、原始阻值,灵敏系数K值,应变片类型等]。

2、记录下应变片粘贴后的阻值,绝缘电阻值,粘贴中出现的问题及其采取的解决办法。

3、所使用仪表的精度及测量误差值。

4、若粘贴后阻值与原阻值(粘贴应阻值)不一样,试指出阻值变化的原因。

六、思考讨论题

1、影响粘贴质量的因素有那些?

2、怎样提高粘贴质量?

3、从传递变形的角度来看,应变片只粘贴两端不粘贴中间是可以的,而实际中却不能采用,试说明不能这样粘贴的原因。 附:试件(等强度梁)上粘贴片应变片位置示意图(图1)。

图1

P

砝码

试验二 电桥特性试验

1、实验目的

1.1 通过实验加深对电桥和差特性的理解; 1.2 掌握CM-1L 型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 2、实验仪器及设备

2.1 CM-1L 型静态电阻应变仪 1 套;

2.2 BDQ-1D 型等强度梁实验装置及法码 1 套。

3、实验原理及方法

电阻应变仪电桥的输出电压U ?与各桥臂电阻应变片的实际应变(12)i i ε=、、3、4有如下关系:

01234()4

U K

U εεεε?=-+- (1)

式中:i ε—各桥臂应变片的实际值;

K —应变片的灵敏系数;

0U —供桥电压。 3.1 半桥接法

等强度梁采用低碳钢材料,其弹性模量E=210GPa 。等强度梁上下表面粘贴的五片应变片,分别为1R 、2R 、3R 、4R 、5R 。

半桥接线法有单臂半桥接线法和双臂半桥接线法。 a .单臂半桥接线法

单臂半桥接线法是用一个工作应变片和一个补偿应变片接成半桥。取等强度梁上任一片应变片作为工作应变片与一补偿应变片接成半桥,即为单臂半桥接线法。

014

U K U ε

?= (2)

b .双臂半桥接线

双臂半桥接线是用两个工作应变片接成半桥。取等强度梁上应变片1R 和2R (或3R 和4R )接成半桥,即为双臂半桥接线。

00112()42U K U K U ε

εε?=-= (3)

3.2 全桥接法

全桥接线有对臂全桥接线法和四臂全桥接线法。 a .对臂全桥接线法

对臂全桥接线法是用两个工作应变片和两个补偿应变片接成全桥。取等强度梁上应变片1R 和3R (或2R 和4R )与两个补偿应变片接成全桥,即为对臂全桥接线。

012

U K

U ε?=

13()εε=…………(4) b .四臂全桥接线法’

四臂全桥接线法是用四个工作应变片接成全桥,取等强度梁上应变片1R 、2R 、3R 、4R 接成全桥,即为四臂全桥接线。

0123401()4

U K

U U K εεεεε?=-+-=

1234()εεεε-==-=………………(5) 4、实验步骤

4.1、准备工作:

应变片与CM —1L 应变仪的连接:

每组测点组成同一种电桥的接线方式见图1,图2,图3:

图1 1/4桥接线方法

图2 半桥接线方法

图3 全桥接线方法

同时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本应变仪每一组内的测点也可根据需要组成不同方式的电桥。全桥方式只需接好对应电桥的ABCD端即可。1/4桥,半桥,全桥的混合接线参见图4。

图4 混合接线方法示意

每一测试组连线应使用屏蔽电缆,长度相等,应变片阻值也应预先挑选,使其基本相等,以利桥路平衡。

4.2、按键功能及使用

CM—1L系列静态应变仪键盘为矩阵式键盘,具有数字键及功能键。数字键的功能:数字键主要用于数据采集通道的切换及K值大小的设置,由数字0~9以及增“▲”、减“▼”键组成。

功能键的功能:功能键共5键,即功能换挡键Shift、K(S)/测量键、总清/清零键、K(A)/巡检键、机号键。

有关键盘的操作介绍如下:

(1)切换测点:

测点的切换要求在测量界面下完成,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方法一:用户可通过数字键输入2位数来实现测点切换。如由键盘输入0、2,则表头显示切换为第2测点应变。

方法二:用户可通过按“▲”“▼”键来查看各通道数据。

(2)K 值修正:

当表头显示测量界面时,用户按“Shift ”+“K(S)/测量”组合键将表头显示切换为K 值修正界面,查看K 值或对K 值进行修正,即:首先在键盘按下功能换挡键Shift ,释键后再按下“K(S)/测量”键,进入K 值修正界面,表头显示当前测点应变片K 值。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可由数字键的输入对当前K 值进行修改。例:当前K 值为2.000,若操作者输入四位数如1999,则表头K 值指示修正为1.999,完成对K 值的设置并自动保存,也可以通过按“▲”“▼”键来设置。

表头显示K 值时只需按下“K(S)/测量”键,表头即可切换回测量界面显示应变。(应变值与K 值显示最显著的差别是应变值无小数点,K 值显示是2.000左右的数值)。若设置完K 值返回测量界面,只对当前测点K 值修正,在设置完K 值后,按“K(A)/巡检键”键,则仪器所有测点的K 值被修改为与当前测量点相同的K 值并返回测量界面。

(3)总清/清零:

按总清/清零键,对表头当前的测点进行清零;若该键与Shift 键相组合实现总清功能,即先按下Shift 键,再按总清/清零键对各测点自动进行清零,然后返回原测点(即总清前测点)。

(4)巡检:

按一次“K(A)/巡检键”键,对各测点自动循环测量一次,并显示。 4.3、测量

连线接好后打开电源,10位数码管发亮由5到0递减显示完成仪器自检进入工作状态,应变表头左部1~2位显示联机站号,3~4位显示测点P ,第5位显示正负号,第6~10位显示应变值或K 值(仪器的应变片灵敏度系数)。预热30分钟,检查每个测量点初始不平衡值,如是该数值稳定时,表示此点连接正确。出现不平衡数值有大的跳变或显示“E ”时,应查明应变片或导线是否断、短路或其他异常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排除故障。经此检查正确后按“总清”组合键(Shift+总清/清零)进行巡检清零。总清后给测件加载,加载完成后按“K(A)巡检”键,仪器以约每秒一测点的速率进行显示,也可通过数字键切换显示测点。

表1 各种组桥方式测量结果表(213K K ==

.)

4.4、按照表1中序号顺序分别组桥测量。

4.5、按递增法逐级加载、卸载(按递减法逐级卸载)三次,记录各级

载荷所对应的应变值,并取其三次数据的平均值记入表1。

5、实验报告要求

5.1 按上页表中顺序分别记录、整理数据。

5.2 讨论分析应变片各种组桥方法,比较其优缺点。

一、试验目的:

掌握电桥特性,以便在实际使用中能正确地接桥。使用仪器。

二、试验要求:

1、熟悉电桥平衡及输出的概念及电压输出公式;

2、掌握电桥的桥路温度补偿原理;

3、试验前仔细阅读有关应变仪的使用说明,掌握应变仪的使用、操

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试验用设备与器材:

a)等强度梁及加载砝码;

b)CM-1L-10静态电阻应变仪。

四、试验步骤及方法:

a)将所用仪器各连接线接好,各操作旋钮置于零位,灵敏系数旋钮

放在与所选用应变片K值对应位置上;

b)按试验报告中序号1接桥线路,接到应变仪的接线柱上,并紧连

线柱;

c)开启电源,调节应变仪至平衡;

d)用砝码P=()kg给等强度梁一次加载,读出应变仪指示应变

值,记入表内。

e)卸载后,待等强度梁平稳后再加载,重复三次,并将应变读数一

一记入相应表格内。取其三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仪器读数ε值并

求出桥臂系数N。计算试件表面真实应变ε填入相应表格;

f)按材料力学方法计算P=()kg时的应变值ε计,与ε实比

较,看其相差多少,并指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g)按以上步骤,将试验报告中所列各种接桥方式依次进行试验。

五、试验报告(见附表一)

六、思考讨论题:

a)正确地布片与接桥应从那些方面来考虑?

b)通过本次试验你有什么收获?

c)试讨论用图示的布片方式能测出等强度梁材料的弹性模数E,泊

松比μ来吗?若可以,如何测量?若不行,试设计一个能测量等

强度梁E、μ值的方案。

试验三灵敏系数K值的测定试验

一、试验目的:

熟悉掌握应变片灵敏系数的测定方法。

二、基本说明:

灵敏系数K是应变片的主要参数之一,但应变片在厂时是抽样鉴定的。若应变片储存时间过长或质量不可靠时,在使用应变片前应对其K 值进行必需的测定。一般采用等强度梁来进行测定。如实验一图1所示,

贴于梁上的为工作片(待测片,贴在与梁的材料相同,但不受外力的补偿块上的电阻片为温度补偿片,与工作片为同一类型。)

由材料力学我们知道,所谓等强度梁是各横截面上应力相同的梁。假设梁的高度0h h =,宽度按X 的一次函数变化,即:

l

x

b b x 0

= 则梁上下表面任一点的应力都相等,支座处的上下表面应力为:

W

M =

σ 式中:PL M =

6

2

00h b W =

此时,梁的各纵向纤维处于弹性应力状态,根据虎克定律:εσ?=E 等强度梁各截面上任一点的应力为:

E

W M

?=

ε 式中:E -材料弹性模量,取26/101.2cm kg E ?=

这样,当已知自由端砝码重量P 和E 值,便可以算出等强度量的应变ε计。

由于应变片牢固地粘贴在梁的上表面,因而与梁表面具有相同的变形,即应变片所反应ε值是梁上表面贴片的应变ε。即计片εε=。

在等强度梁上加载前,先将工作片与补偿片接入电阻应变仪。把仪器的灵敏系数旋钮对准任一数值仪K (一般取仪K =2),并将仪器调平衡。然后在梁上加载荷P=( )kg 。应变仪则失去平衡,则可得应变仪指示应变仪ε,仪ε是指仪器灵敏系数为仪K 时所反应的贴片处应变。

仪仪ε?=?K R R

又计片εε?=?=?K K R

R

仪εε?=K K

式中:K -所测得的应变片灵敏系数; 仪K -应变仪指示的灵敏系数;

仪ε-应变仪灵敏系数为仪K 时测出的应力值; 计ε-用理论公式算出来的应变值。 三、试验步骤

1、记录被测应变片的灵敏系数片K (即出厂时的平均名义灵敏系数)。

2、测量并记录等强度梁的几何参数L b h ,,00值。

3、将被测量片和补偿应变片接入应变仪,应变仪灵敏系数旋钮调至2处,按仪器使用说明书把仪器调平衡,并记录初ε。

4、按P =( )kg 逐次加载。分别记录下应变仪上相应指示的应变值加ε。则初加仪εεε-=。

四、试验报告要求

1、按下表内项目进行试验结果的整理计算;

2、比较片K 与K 的平均值。并作出测定结论(相对误差形式给出)。

3、试分析误差原因。

K值测定记录表表二

附录等强度梁的标定

标定—标准载荷与对应输出信号(波形)之间的关系。

标定的作用—制定一个标准尺度,用以衡量实测信号的大小。

1、实验目的

1.1 熟悉CS—1D型动态应变仪的操作;

1.2 了解信号采集及分析软件的功能;

1.3 学会用上述仪器标定等强度梁。

2、实验设备及仪器

2.1 CS—1D型动态应变仪 1 套;

2.2 多通道AD采集卡及电脑 1 套;

2.3 等强度梁及法码 1 套。

3、实验仪器操作说明及标定方法

图1 动态应变测量系统

3.1 面板说明

1.增益选择开关

此开关分为1倍、1/2倍、1/5倍、1/10倍、1/20倍、0倍,共六档,使用时可根据被测信号的大小改变此开关。

2.过荷灯

当仪器输出过荷时此灯亮。

3.自动复零按钮,用于仪器输出清零。

4.校准选择开关:

此开关为0、100με、200με、500με、1Kμε、2Kμε,共6档,可根据

被测信号的大小,选择此开关的位置。

5.功能选择开关:

选择此开关不同的位置,可输出正校准值,负校准值及测量值。

6.低通滤波器:

低通滤波器分为:10Hz、100Hz、300Hz、1KHz、10KHz、F共六档,可根据被测量信号的频率选择适当的档位。

7.电桥平衡:

测量时用于调节初始不平衡外接电位器。

8.增益微调:

此电位器为增益调节,出厂时已调节好,正常情况下不要调节。

图2 动态应变仪前后面板

3.2 测量前的准备和仪器调节 1、桥压选择:

桥路电阻120Ω,桥压选2V 或4V

2、桥路的连接

桥盒是应变测量元件与信号适调放大器(动态应变仪)连接的桥梁,熟悉桥盒的结构及连接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图3给出了桥盒的引线结构,图中1R 、2R 、3R 是放在桥盒内的120Ω精密线绕电阻,作为辅助组桥用。图4给出了1/4桥到全桥的连接方法。在(a)、(b)、(d)的连接方式中,必须使用120Ω的应变片,才能保证电桥平衡。在实际测量时,应变片的连线、桥盒接线柱之间的短路线都要尽可能用烙铁焊接。

图4应变片与桥盒的连接方法

为防止外部电磁干扰,特别是50Hz的干扰,桥盒与应变片之间用屏蔽线。遇到干扰严重,譬如集流环转接时,桥路干扰可能很大,可采用图4中(b)、(d)三线式接法予以降低。在测量点远离仪器条件下,为了保证校准值的准确度,可采用六线制接法,即在桥盒插头和仪器桥路输入插座之间引入需要长度的七芯

(或六芯)电缆,两端配接相应的六芯转接插头,即1-1,2-2,……6-6对应连接,

第七根芯线可剪断。

3、应变片灵敏度系数的修正

本仪器设计使用的应变片系数K=2.00,若使用灵敏度系数为KP 的应变片,实际的应变值p ε应:

c p

p K εε00

.2=

式中c ε为测量的应变值。

4、接通电源

所有测量通道桥路接好后,放大器增益置于“1”档的位置,无桥路接入的增益置于“0”位,开启电源。 5、预热

仪器接通电源后即进入工作状态,为了保证稳定运行,电路应预热15-30分钟,对于小应变或长时间测量,则需要30-60分钟预热。预热完毕,即可进行测量。

6、零点调平衡

将功能转换开关置于“测量”位置,按下自动平衡按钮。使初始不平衡在最小范围内,然后调节平衡微调(逆时针旋动为减小,顺时针旋动为增大),观察电源通道的表头显示,使仪器输出为零。

3.3 测量

1、低通滤波器档位的选择

为了滤除测量信号中不必要的频率分量,应将滤波器开关置于最高被测信号频率5-10倍的截止频率处,本装置截止频率为10、100、300、1K 、10KHz 和F (平坦无滤波)。

2、量程选择

为了正确的测量,使被测信号有一个合宜的输出幅度,可用放大通道前面板上方增益量程开关和增益微调来完成(微调用螺丝刀调节)。为此,预测被测输出电压值或应变量是必要的。每个通道放大器放大倍数约5000倍,若桥压为2V ,单只应变片产生1με时,输出约5mV 峰值电压,100με产生约0.5V 输出电压。用户可以根据预计的应变产生值来放置增益开关位置。增益开关为“1”时,约5000倍增益,“1/2”时为2500倍,依此类推。顺时针调节“微调增益”电位器,增益变大,逆时针增益减小,最小时约为最大增益的“1/3”值。桥压增加,相当于系统增益加大,即若桥压为2V 时,对被测信号放大为5000倍,桥压为4V 时,系统实际增益变为10000倍。在连续信号测量时,还可以利用过荷灯来适当调节增益,即用增益开关粗调,用随仪器配带的螺丝刀对增益微调电位器进行调节,以保证不过荷,过荷会造成输出信号过大甚至波形失真。

3.3 标定方法 1、组半桥标定。

按图4方法接半桥。按递增法和递减法依次加卸载,每次加卸载稳定后记录。重复三次。用手给等强度梁端部加一个任意载荷,记录相应数据。

2、组全桥标定。

按图4方法接全桥。按递增法和递减法依次加卸载,每次加卸载稳定后记录。重复三次。用手给等强度梁端部加一个任意载荷,记录相应数据。 4、实验报告要求

4.1 把每次加卸载以及对应的应变值填入下表。

4.2 求标定曲线

以载荷P 为横坐标,波形高度h 为纵坐标描点,依次连接各描点即为标定曲线或用最小二乘法借助计算机求出回归直线方程。 4.3 检验标定精度 精度=

H

U δ

×100% 式中H U —满量程输出值

δ=

4.3.1 线性度

一般用非线性误差表示 1max1

max

H δ?=±

式中 Δmax1——实际工作曲线1和理论工作曲线2的偏移量。

Hmax ——额定输出值。

4.3.2 滞后

指加载特性曲线与卸载特性曲线的偏离程度,用下式表示

δ2=±max

2

max H ? 式中 Δmax2=H 1-H 2—加载和卸载特性曲线的差值。

Hmax ——额定输出值。 4.3.3 重复性

指相同条件下对传感器重复加载多次,其输出值的接近程度。由下式表示

δ3=±max 3

max H ?

式中 Δmax3——输出值的最大差值。 Hmax ——额定输出值。

4.4 讨论影响传感器精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5根据标定曲线求出所加任意载荷的大小。

试验四 动态应力测量

一、实验目的:

掌握进行动态应力测试时测试系统的组成。熟悉动态应变仪及数据采集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 二、实验要求:

实验前应熟悉动态应变仪及光线示波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阅读实验用仪器的有关使用说明书。

动态应变仪应掌握,怎样正确地接桥、调整仪器、电标定装置,衰减器的原理及正确使用以及仪器的正确操作等。

对于示波器则应注意其操作规程及使用注意事项。如振子的选择,记录纸选用、安装、纸速的选择,仪器联接之间的阻抗匹配及正确进行记录的一些条件等。 三、实验器材设备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 方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附件1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ZikaVirus)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可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一、检测对象 (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推荐采集血清标本开展检测。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 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4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如标本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应将标本置于2-8℃保存;如能在7天内开展检测,应将样本置于-20℃保存;如需保存7天以上,应将样本置于-70℃以下。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关于三类病原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三、检测方法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 (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测

自动检测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实验一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掌握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要求。 二、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要求: 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质量直接影响着测量的精度与成败,因此必须按照粘贴工艺规程粘贴应变片,一般步骤为: 1、应变片的检查 (1)外观检查 用放大镜(或投影仪)进行外观检查。凡是金属丝栅不紊乱、布置均匀。引线牢固,底基胶层均匀者可以认为合格。 (2)阻值分选 用精密电桥测量应变片的阻值,一般不超过应变片名义阻值的±0.5%时,认为其合格。但要根据实测电阻值分组包装使用。在同一组中,各片之间的实测电阻值偏差最好不超过±0.1Ω。当相差为±0.5Ω时上,电阻应变仪就不易平衡了。 2、粘贴表面的清理(即试件清理) 一般对贴片表面的要求为: (1)完全去掉表面的氧化皮及污垢。通常采用手提电动砂轮,钢刷、 砂布等打磨。测点表面最好用0#或1#砂布打磨到▽6即可,也 不易太光滑。打磨表面为应变片基底面积的2~3倍 (2)用划针在测点表面轻画贴片位置的坐标线。 (3)用丙酮(或无水乙醇、甲苯)和脱脂棉清洗。直到没有脏物为止,晾干后即可开始粘贴应变片。 3、贴片的具体步骤

一般按使用粘贴剂所要求的工艺进行。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使用KH一502粘贴剂为例) (1) 粘片前粘片的工具要准备齐全。 (2) 首先在应变片如背面和清理好的试件表面上都涂上—层很薄的粘贴剂、然后将应变片按试验要求的方位贴于试件上。 (3) 贴上后,在片上盖上—层玻璃纸。一手提住引线,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滚压(主要用垂直压力,不要有推力)。把多余的胶水与气泡挤出。 (4) 贴片完毕后,应变片应该整齐、干净,位置准确,胶层均匀。 4、应变片的干燥处理: 在贴片完成后,应根据所用粘贴剂的干燥固化条件,进行干燥处理。对KH一502粘贴剂。一般可在干燥的空气中自然干燥,也可用热烘干燥,如用红外线灯烤,电吹风吹等。 5、粘贴质量的检查: 对应变片粘贴质量应检查如下项目: (1)应变片粘贴位置是否准确; (2)胶水是否均匀。有无气泡与漏贴部分,尽量给以补救。尤其注意将两端贴牢。 (3)用万用表检查应变片是否断路或短路。 (4)用高阻计或万用表欧姆高阻挡,(如MF—10型的10K档)检查应变片与试件间的绝缘电阻。对于一般的测量,绝缘电阻≥50~100兆欧即可。 6、导线的连接与固定: 对经过检查合格的应变片,即可焊接导线并使之固定。导线是应变片与测量仪器连接的桥梁,起着传输应变信号的作用。因此,应选择合适的导线。一般为了保护应变片,往往应在应变片与导线之间设有接线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method 线性系统理论Linear system theory 362秋 机器人控制与自主系统Robotic contr ol and autono mous system 543春 计算机控制理论与应用Computer con trol system th 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543春 自动测试理论Automatic me asurement the ory 543春 运筹学Operation res earch 543秋 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System engin eering theory and its appli cations 543春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 f complex sy stems 543秋 非 学位课现代控制理论 专题 Special topic of modern co ntrol theory 362 鲁棒控制系统Robust contro l systems 362春 最优控制Optimal contr ol 362春 自适应控制Adaptive Con trol 362春

最优估计与系统辨识Optimal estim ate and syste m identificati on 362春 过程控制Process contr ol 362秋 非线性控制系统Nonlinear con trol systems 362春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 ems 362春 PETRI网Petri net362秋 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Artificial intel ligence theory and its appli cations 362春 智能化方法与技术Intelligent me thod and tech nology 362 模糊理论与应用Fuzzy theory and applicatio ns 362春 模糊逻辑控制系统Fuzzy logic c ontrol system 362春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 al network 362秋 遗传算法与进化算法Genetic and e volutional alg orithm 362春 实时控制系统Real-time con trol systems 362秋 机器人视觉Robotic visio362春

自动检测技术期末检测题及答案汇总

1-3 用测量范围为-50~+150kPa 的压力传感器测量140kPa 压力时,传感器测得示值为142kPa ,求该示值的绝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标称相对误差和引用误差。 解:绝对误差 2140142=-=?kPa 实际相对误差 %43.1%100140140142=?-=δ 标称相对误差 %41.1%100142140142=?-= δ 引用误差 %1%10050150140142=?---=)(γ 1-4欲测240V 左右的电压,要求测量示值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大于0.6%,问:若选用量程为250V 电压表,其精度应选哪一级。若选用量程为500V 的电压表,其精度应选哪一级? 解:相对误差 δ=△x ×100% ∴0.6%=△240 ×100%,解得△=1.44V 当量程为250V 时,γ1 =△x 1 ×100%=1.44250 ×100%=0.576%,∴精度应该选0.5级。 当量程为500V 时,γ2 =△x 2 ×100%=1.44500 ×100%=0.288%,∴精度应该选0.2级。 1-6 什么是随机误差?随机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小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答: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时,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着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是由很多不便掌握或暂时未能掌握的微小因素(测量装置方面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人员方面的因素),如电磁场的微变,零件的摩擦、间隙,热起伏,空气扰动,气压及湿度的变化,测量人员感觉器官的生理变化等,对测量值的综合影响所造成的。 对于测量列中的某一个测得值来说,随机误差的出现具有随机性,即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是不能预知的,但当测量次数增大,随机误差又具有统计的规律性,测量次数越多,这种规律性表现得越明显。所以一般可以通过增加测量次数估计随机误差可能出现的大小,从而减少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1-6 什么是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可分哪几类?系统误差有哪些检验方法?如何减小和消除系统误差? 答:(1)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实验室技术总结

实验室技术总结 是最新的《实验室技术总结》,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一: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工作总结 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工作总结 随着国家认证实验室评审的日益临近,我们的实验室管理、设备、技术能力、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本质量检测中心质量体系运行已有一年多时间,为了验证我们的检测活动及结果是否符合体系的要求,同时保证本中心的质量方针、目标、质量体系的适用性、有效性,并得到持续改进,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一.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检测、检验的法令、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通过上跟踪查询,购买最新版本的相关标准等渠道,不断更新中心现有的标准资料,并通过外来文件确认表及文件定期审查表和文件清单的形式不断更新。随着我们质量检测中心的核心标准之一GB/T颁布实施,不仅我们的人员需要进一步培训,我们的体系同时做出了重大的修订,对于文件定期审查表、外来文件确认表的升级,对于新版标准中提出的新的要求进行重新学习、评估质量检测中心在新版标准下的检测能力,重新进行了抗拉强度和脱碳试验两个检测方法的确认,对本质量检测中心经过严格能力评估以后,认为符合新版国家标准的检测要求。同时又进行了合同的评审等等,使得我们质量检测中心能够迅速适应新版标准,使用新版标

准进行检测工作。结果证实我中心采用的标准是持续和有效的。 二、作业指导书的组织制定和批准 今年上半年本质量检测中心购入了一台新型金属分析光电直读光谱仪,以替换先前使用的直读光谱仪,由光谱操作员和本人编制批准了新型金属分析光电直读光谱仪的操作规程。由于GB/T的颁布范文TOP1O0使得本质量检测中心的抗拉强度和脱碳试验这两个检测项目发生了部分变更,又重新对这两个试验项目的检测细则进行了审核,并修改了局部内容。 三、仪器配置工作 所有检测仪器均已由第三方计量机构进行检定和校准,并按规定程序完成金相显微镜、影像投影仪、数显卡尺、数显高度尺、数显千分尺、直读光谱仪等设备的期间核查,确保设备在有效期内能正常使用。所有的检测室均配备空调系统和温湿度计,每天填写温湿度值。经检查表明符合《设施环境条件控制程序》的要求,资源配制方面比较合理,完全符合本检测中心检测方面的要求。鉴于本质量检测中心的300KN万能试验机年代较为久远,虽然运行正常,但有故障隐患,为了保证检测工作不受检测设备可能的故障影响,今年又添置了一台新的300KN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而为了完善钢结构连接副的检测工作,又配置了一台10000NM 的高强度螺栓轴力扭矩检测仪。 四、检测人员的培训情况 今年我们又进行了ISO17025体系标准及管理文件再次培训,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指导书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指导书 张毅李学勤编著 重庆邮电学院自动化学院 2004年9月

目录 C S Y-2000型传感器系统实验仪介绍 (1)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测力实验(单臂单桥) (3) 实验二金属箔式应变片测力实验(交流全桥) (6) 实验三差动式电容传感器实验 (9) 实验四热敏电阻测温实验 (12) 实验五差动变压器性能测试 (14) 实验六霍尔传感器的特性研究 (17) 实验七光纤位移传感器实验 (21)

CSY-2000型传感器系统实验仪介绍 本仪器是专为《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实验而设计的,系统包括差动变压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霍尔式传感器、热电偶、电容式传感器、热敏电阻、光纤传感器、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压电加速度计、压变式传感器、PN结温度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等传感器件,以及低频振荡器、音频震荡器、差动放大器、相敏检波器、移相器、低通滤波器、涡流变换器等信号和变换器件,可根据需要自行组织大量的相关实验。 为了更好地使用本仪器,必须对实验中使用涉及到的传感器、处理电路、激励源有一定了解,并对仪器本身结构、功能有明确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在仪器使用过程中有以下注意事项: 1、必须在确保接线正确无误后才能开启电源。 2、迭插式插头使用中应注意避免拉扯,防止插头折断。 3、对从各电源、振荡器引出的线应特别注意,防止它们通过机壳造成短路,并 禁止将这些引出线到处乱插,否则很可能引起一起损坏。 4、使用激振器时注意低频振荡器的激励信号不要开得太大,尤其是在梁的自振 频率附近,以免梁振幅过大或发生共振,引起损坏。 5、尽管各电路单元都有保护措施,但也应避免长时间的短路。 6、仪器使用完毕后,应将双平行梁用附件支撑好,并将实验台上不用的附件撤 去。 7、本仪器如作为稳压电源使用时,±15V和0~±10V两组电源的输出电流之和 不能超过1.5A,否则内部保护电路将起作用,电源将不再稳定。 8、音频振荡器接小于100Ω的低阻负载时,应从LV插口输出,不能从另外两个 电压输出插口输出。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1、一般测量方法有哪几种分类方法 按测量手段分类、按测量方式分类 2、相对误差分为哪几种具体误差表示 实际相对误差、示指相对误差、引用相对误差 3、什么是仪表的基本误差它与仪表的精度等级有何关系 最大引用误差又称为满度(引用)相对误差,是仪表的基本误差形式,故也常称之为仪表的基本误差。 基本误差去掉(%)后的数值定义为仪表的精度等级。 4、按误差表现的规律把测量误差划分哪几种误差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缓变误差 5、简述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具有的4个特征。 对称性、单峰性、有界性、抵偿性 6、什么是传感器简述传感器的组成 传感器就是能够感觉外界信息,并能够按一定规律将这些信息转换成可用的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7、什么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简述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传感器输入信号处于稳定状态时,其输出与输入之间呈现的关系。 表示为: 主要指标有:精确度、稳定性、灵敏度、线性度、迟滞和可靠性 8、现有一只量程为0 ~600℃,准确度为1.5级的温度传感器,用来测量锅炉的蒸汽温度。 若要求测量误差不超过5℃,试问:此传感器能否满足要求如不能满足,应选用多少等级的 9、某量程为400V、1.5级的电压表,当测量值分别为300V、200V、100V时,求测量值得 最大绝对误差和示指相对误差。 10、欲测量220V电压,要求测量示值相对误差不大于5%,若选用量程为250V的电压 表其准确度等级应该选多少 第二章电阻式传感器 1、简述常用的几种弹性敏感元件名称。 弹性圆柱、悬臂梁、薄壁圆筒、弹簧管、膜片、波纹管 2、简述丝式应变片的组成和常用规格。 敏感栅、基底和盖片、黏结剂、引线。规格120兆欧 3、什么是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什么是圧阻效应 电阻应变效应:金属丝的电阻随着它所受的机械变形(拉伸或压缩)的大小而发生相应变化。 半导体材料受到应力作用时,其电阻率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圧阻效应。 第三章变磁阻式传感器 1、简述变磁阻式传感器的分类。 自感式传感器、变压器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 2、什么是涡流效应涡流传感器分哪几类电涡流传感器可以进行哪些非电量参数测量 金属导体被置于变化着的磁场中,或在磁场中运动,导体内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该感应电流被称为电涡流或涡流,这种现象被称为涡流效应。 可以分为高频反射式电涡流传感器、低频投射式电涡流传感器

小度写范文[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课后习题答案]模板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版检测技术的选择题(上) 2011年01月06日星期四 14:57 第一部分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1.单项选择题 1)某压力仪表厂生产的压力表满度相对误差均控制在0.4%~0.6%,该压力表的精度等级应定为 C 级,另一家仪器厂需要购买压力表,希望压力表的满度相对误差小于0.9%,应购买 B 级的压力表。 A. 0 .2 B. 0 .5 C. 1 .0 D. 1.5 2)某采购员分别在三家商店购买100kg大米、10kg苹果、1kg巧克力,发现均缺少约0.5kg,但该采购员对卖巧克力的商店意见最大,在这个例子中,产生此心理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B 。 A.绝对误差 B.示值相对误差 C.满度相对误差 D.精度等级 3)在选购线性仪表时,必须在同一系列的仪表中选择适当的量程。这时必须考虑到应尽量使选购的仪表量程为欲测量的 C 左右为宜。 A.3倍 B.10倍 C.1.5倍 D.0.75倍 4)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频率上限仅为5kHz)测量频率高达500kHz、10V左右的高频电压,发现示值还不到2V,该误差属于 D 。用该表直流电压档测量5号干电池电压,发现每次示值均为1.8V,该误差属于 A 。 A.系统误差 B.粗大误差 C.随机误差 D.动态误差 5)重要场合使用的元器件或仪表,购入后需进行高、低温循环老化试验,其目的是为了 D 。 A.提高精度 B.加速其衰老 C.测试其各项性能指标 D.提高可靠性 2.各举出两个非电量电测的例子来说明 1)静态测量; 2)动态测量; 3)直接测量; 4)间接测量; 5)接触式测量; 6)非接触式测量; 7)在线测量; 8)离线测量。 3.有一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为0~200℃,精度为0.5级,试求: 1)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A 。 A. 1℃ B. 0.5℃ C. 10℃ D. 200℃ 2)当示值为2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 B ,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 C 。 A. 1℃ B. 5% C. 1% D. 10% 4.欲测240V左右的电压,要求测量示值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大于0.6%,问:若选用量程为250V电压表,其精度应选 B 级。若选用量程为300V,其精度应选 C 级,若选用量程为500V 的电压表,其精度应选 C 级。 A. 0.25 B. 0.5 C. 0.2 D.1.0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1. 单项选择题 1)电子秤中所使用的应变片应选择 B 应变片;为提高集成度,测量气体压力应选择 D ;一次性、几百个应力试验测点应选择 A 应变片。 A. 金属丝式 B. 金属箔式 C. 电阻应变仪 D. 固态压阻式传感器 2)应变测量中,希望灵敏度高、线性好、有温度自补偿功能,应选择 C 测量转换电路。A. 单臂半桥 B. 双臂半桥 C. 四臂全桥 D. 独臂 3)在图2-22a中,热敏电阻测量转换电路调试过程的步骤是 A 。若发现毫伏表的满度值偏

测试技术实验室建设方案.doc

测试技术实验室建设方案 电气信息工程系 2006年4月6日 测试技术实验室建设方案 一、必要性 为了适应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贯彻我院的教育宗旨—注重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对我院的现有实验条件的分析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我们认为应在现有实验设备基础上新建测试技术实验室,组建一个既能面向学生实验,又能有助于教师进行科研的具有先进水平的测试技术实验室。 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它们在各种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上的应用,使新的测试理论、测试方法、测试领域以及仪器结构不断涌现并发展成熟,在许多方面已经突破了传统测试技术的概念。基于虚拟仪器的现代测试技术逐步形成了一种发展趋势。虚拟仪器是一种功能意义上的仪器,它是由计算机技术、测量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而孕育出来的一项新兴技术。虚拟仪器通常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由强大的测试应用软件支持的,具有虚拟仪器面板,足够的仪器硬件及通信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例如,计算机加上A/D转换器及其他少量辅助电路,编制各种软件就可实现数据采集、波形显示、电压测量、时间测量、频率测量及频谱分析等各种功能,取代传统的示波器、电压表、频率计、频谱分析仪等仪器,配上相应的传感器,就可实现对非电量的测量。可见,虚拟仪器可借助通用数据采集装置,通过编制不同的软件测试方案,可构造任意功能的仪器,即定义仪器的功能。与传统的仪器相比较,虚拟仪器具有模块化及开放性和互换性的特点和资源复用性,同时可方便、经济地组建或重构自动测试系统。因此,与传统的仪器相比,虚拟仪器具有4大优势:性能高、扩展性强、开发时间少,以及出色的集成功能。 将虚拟仪器引入测试系统,就可以建立便于更新、机动灵活、资源共享、功能强大、成本低廉、自主版权的测试系统。这种测试系统能够按工程测试的要求,自由增减系统模块,通过重新配置系统资源,充分运用已有的标准化系统资源,以透明的方式提高工程测试技术综合应用的效率。 现代测试技术知识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学生所必须

自动检测技术的实验报告

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实验 ——单臂、半桥、全桥电路性能比较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了解箔式应变片的结构及粘贴方式。 2. 测试应变梁形变的应变输出。 3. 比较各种桥路的性能(灵敏度)。 二、实验原理: 应变片是最常用的测力传感元件,当用应变片测试时,应变片要牢固地粘贴在测试体表面,当测件受力发生形变, 应变片的敏感栅随同变形,其电阻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测量电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显示。 电桥电路是最常见的非电量电测电路中的一种,当电桥平衡时,桥路对臂电阻乘积相等,电桥输出为零,在桥臂四个电阻R 1、R 2、R 3、R 4中,电阻的相对变化率分别为44332211 R R R R R R R R ????、、、,当使用一个应变片时, ∑? = R R ;当二个应变片组成差动状态工作,则有 ∑?= R R R 2;用四个应变片组成二个差动对工作,且 ∑?= ====R R R R R R R R 4,4321。根据戴维南定理可以得出测试电桥的输出电压近似等于1/4 ? E ?ΣR ,电 桥灵敏度R R V K u //?=,于是对应于单臂、半桥、全桥的电压灵敏度分别为1/4E 、1/2E 和E 。由此可知,当E 和 电阻相对变化一定时,电桥及电压灵敏度与各桥臂阻值的大小无关,单臂、半桥、全桥电路的灵敏度依次增大。

U-X关系曲线图 三、实验所需部件: 直流稳压电源(V 4 档)、电桥、差动放大器、金属箔式应变片、测微头、电压表。 四、实验接线图: 图(1) 五、实验步骤: 1、调零。开启仪器电源,差动放大器增益置100倍(顺时针方向旋到底),“+,-”输入端用实验线对地短路。输出端接数字电压表,用“调零”电位器调整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为零,然后拔掉实验线。调零后电位器位置不要变化。 如需使用毫伏表,则将毫伏表输入端对地短路,调整“调零”电位器,使指针居“零”位。拔掉短路线,指针有偏转是有源指针式电压表输入端悬空时的正常情况。调零后关闭仪器电源。 2、按图(1)将实验部件用实验线连接成测试桥路,单臂桥路中R 2、R 3、R 4和W D 为电桥中的固定电阻和直流调平衡电位器,R 1为应变片(可任选上、下梁中的一片工作片)。直流激励电源为±4V ;半桥桥路中R 1和R 2为箔式应变片,R 3、R 4仍为固定电阻;全桥桥路中R 1、R 2、R 3、R 4全部使用箔式应变片。在接半桥、全桥桥路时应特别注意其应变片的受力方向,一定要接成差动形式。 3、调节测微头,使悬臂梁处于基本水平状态。 4、确认接线无误后开启仪器电源,并预热数分钟。 5、调整电桥电位器W D ,使测试系统输出为零。 6、旋动测微头,带动悬臂梁分别作向上和向下的运动,以水平状态下输出电压为零,向上和向下移动各5mm ,测微头每移动0.5mm 记录一个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值,并列表。根据表中所测数据计算灵敏度S ,S = △V /△X ,并在一个坐标图上做出V-X 关系曲线。比较三种桥路的灵敏度,并作出定性的结论。 六、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位移mm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电压V (单臂) -0.006 -0.011 -0.016 -0.030 -0.038 -0.043 -0.050 -0.060 -0.069 -0.076 电压V (半桥) -0.015 -0.030 -0.044 -0.060 -0.072 -0.090 -0.102 -0.118 -0.136 -0.152 电压V (全桥) -0.029 -0.063 -0.093 -0.118 -0.150 -0.182 -0.213 -0.247 -0.282 -0.310 位移mm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电压V (单臂) 0.014 0.019 0.026 0.033 0.045 0.052 0.060 0.066 0.076 0.085 电压V (半臂) 0.019 0.034 0.050 0.065 0.080 0.102 0.120 0.138 0.155 0.175 电压V (全桥) 0.033 0.066 0.098 0.136 0.170 0.198 0.230 0.261 0.293 0.325 根据表中所测数据,在一个坐标图上做出V-X 关系曲线图,如下图: v W D +4V -4V R 3 R 2 R 1 R 4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项目、方法及数量一览表

附件:建筑地基基础检测项目、方法及数量一览表(恩施州) 第1页,共4页 序号基础选型 天然地基桩(墩)身完整性 桩(墩)的承载力检测方法检测数量检测方法检测数量 1 人工挖孔灌注墩 (埋深大于3米,直径不少 于1000mm,且埋深与墩身 直径小于6或墩身直径与 扩底直径的比小于4的独 立刚性基础,墩身有效长 度不宜超过5米。《建筑地 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 DB42/269-2003第 3.0.8 条) 非 嵌 岩 墩 浅层平板静载荷试 验 依据:《建筑地基基 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第10.1.6条 具体数量部位由设计文件 给出,但单位工程试验数 量不少于3点,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 技术规范》DB42/269-2003 第3.0.7.1条 低应变 依据:《建筑地基 基础检测技术 规范》 DB42/269-2003 第3.0.8条 每根柱的承台下抽检的墩数不应 少于1根,承台下单墩、二墩应 全数检测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 范》DB42/269-2003第3.0.8条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 范》DB42/269-2003第3.0.7.2条 。 执行《建筑地基基础检 测技术规范》 DB42/269-2003标准 3.0.7条第2款天然地 基的检测规定。 嵌 岩 墩 岩基静载荷试验 依据:《建筑地基基 础检测技术规范》 DB42/269-2003 第3.0.7.1条 具体数量部位由设计文件给 出,但单位工程试验数量不 少于3点,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 术规范》DB42/269-2003 第3.0.7.1条。

第2页,共4页序号基础选型 天然地基桩身完整性桩的承载力检测方法检测数量检测方法检测数量检测方法检测数量 2 人工挖孔 灌注桩 (桩径 ≥1000mm) 端 承 型 非 嵌 岩 桩 深层平板 静载荷试 验 具体数量由设计 文件给出,但单 位工程试验数 量不少于3点, 依据:《建筑地基 基础检测技术 规范》 DB42/269-2003 第3.0.7.1条 声波透射法 ①甲级设计等级的桩基、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 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 其他建筑桩: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 干成孔作业且终孔后经过核验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少于总 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根。 ②且每根柱的承台下的抽验桩数不少于1根,单桩和两桩应全 数检测。 ③依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DB42/269-2003第 3.0.6.7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10.1.7 条。 静载荷试 验或抗 拔试验 总桩数的1%,不应少 于3根,总数小于50 根时,不应少于2根。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 检测技术规范》 DB42/269-2003第 3.0.6.2条;《建筑地 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第 10.1.8条。 端 承 型 嵌 岩 桩 岩基静载 荷试验 具体数量由设计 文件给出,但单 位工程试验数 量不少于3点, 依据:《建筑地 基基础检测技 术规范》 DB42/269-2003 第3.0.7.1条 声波透射法 ①甲级设计等级的桩基、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 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 其他建筑桩: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 干成孔作业且终孔后经过核验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少于总 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根。 ②且每根柱的承台下的抽验桩数不少于1根,单桩和两桩应全 数检测。 ③依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DB42/269-2003第 3.0.6.7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10.1.7 条。 核验 根据岩基静载荷试验 报告,结合桩身质量 (声波透射法、钻芯 法)报告校验。依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规范》GB50007-2002 第10.1.8条。

基础检测技术方案

工程名称莞韶城一期项目(电子商务产业服 务区工程)60#~66#办公楼 监督注册号 建筑面积(规模) 6889.575㎡结构/层数地上二层 基础情况:详细介绍本工程基础类型、承载力等基础的具体情况 本工程为二类场地,基础采用天然基础,因基础、主体已封顶、经建设单位、设计单 位、施工单位共同协商压板试验在基础旁做检测,基础地面面积分别为522.55m2,粉质粘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60KPa,基础混凝土强度为C30.承台共计70 个 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粉质粘土不小于160KPa丙级 检侧依据: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 DBJ 15-60-2008 检测方法:低应变□静载□抽芯□超声波□高应变□压板试验□动力触探□检测点及要求: 1、压板试验:按500㎡取一点,每栋取3点。 2、动力触探试验:按每个承台取一个点。 3、基础回弹试验:按构件总数10%抽取,每栋取3个点。 责任主体会签建设单位(盖章)项目负责人(签字): 勘察单位(盖章)项目负责人(签字): 设计单位(盖章)注册结构工程师(签字并加盖执业章):监理单位(盖章)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并加盖执业章):施工单位(盖章)项目经理(签字): 注:1、基础检测方案一式三份,质监站、建设单位、检测单位各一份。办理监督注册后报质监站监督科备案,备案后方可实施。fE5IIgl。AJr9YRG。 2、如工程基础发生变更,需重新确认检测方案。

工程名称莞韶城一期项目(电子商务产业服 务区工程)16#~21#、31#~34#楼 监督注册号 建筑面积(规模) 16271.95㎡结构/层数地上分别为三层、四层基础情况:详细介绍本工程基础类型、承载力等基础的具体情况 本工程为二类场地,基础采用天然基础,基础地面面积6795㎡,粉质粘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60KPa,基础混凝土强度为C30. 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粉质粘土不小于160KPa丙级 检侧依据: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 DBJ 15-60-2008 检测方法:低应变□静载□抽芯□超声波□高应变□压板试验□动力触探□检测点及要求: 1、压板试验:按500㎡取一点,每栋取3点。 2、动力触探试验:按每个承台取一个点。 3、基础回弹试验:按构件总数10%抽取。 责任主体会签建设单位(盖章)项目负责人(签字): 勘察单位(盖章)项目负责人(签字): 设计单位(盖章)注册结构工程师(签字并加盖执业章):监理单位(盖章)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并加盖执业章):施工单位(盖章)项目经理(签字): 注:1、基础检测方案一式三份,质监站、建设单位、检测单位各一份。办理监督注册后报质监站监督科备案,备案后方可实施。SR41Cvz。ZtMOxbo。 2、如工程基础发生变更,需重新确认检测方案。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期末考试试题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期末考试试题A 一、填空(本题共39分,每空1.5分) 1、传感器由、、三部分组成。 2、在选购线性仪表时,必须考虑应尽量使选购的仪表量程为欲测量的倍左右为宜。 3、有一温度计,它的量程范围为0∽200℃,精度等级为0.5级。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为,当测量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 4、利用热敏电阻对电动机实施过热保护,应选择型热敏电阻。 5、在压电晶片的机械轴上施加力,其电荷产生在。 6、霍尔元件采用恒流源激励是为了。 7、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如从测量的具体手段来看它属于测量。 8、已知某铜热电阻在0℃时的阻值为50Ω,则其分度号是,对于镍铬-镍硅热电偶其正极是。 9、压电材料在使用中一般是两片以上,在以电荷作为输出的地方一般是把压电元件起来,而当以电压作为输出的时候则一般是把压电元件起来。 10、热电阻主要是利用电阻随温度升高而这一特性来测量温度的。 11、自动检测系统中常用的抗电磁干扰技术有、、、、等。 12、金属电阻的是金属电阻应变片工作的物理基础。 13、电磁干扰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的三项因素是、、。 14、在动圈式表头中的动圈回路中串入由NTC组成的电阻补偿网络,其目的是为 了。 二、选择题(本题共30分,每题2分) 1、在以下几种传感器当中属于自发电型传感器。 A、电容式 B、电阻式 C、热电偶 D、电感式 2、的数值越大,热电偶的输出热电势就越大。 A、热端直径 B、热电极的电导率 C、热端和冷端的温度 D、热端和冷端的温差 3、在电容传感器中,若采用调频法测量转换电路,则电路中。 A、电容和电感均为变量 B、电容是变量,电感保持不变 C、电感是变量,电容保持不变 D、电容和电感均保持不变 4、在仿型机床当中利用电感式传感器来检测工件尺寸,该加工检测装置是采用了测 量方法。 A、微差式 B、零位式 C、偏差式 5、热电阻测量转换电路采用三线制是为了 A、提高测量灵敏度 B、减小引线电阻的影响 C、减小非线性误差 D、提高电磁兼容性

检测公司实验室技术质量部管理制度

目录 1. 实验室管理制度 (160) 2. 化验室管理制度 (162) 3. 计量管理制度 (166) 4. 资料室管理制度 (167) 5. 取样班管理制度 (169) 6. 堆浸工段管理制度 (171) 7. 实验室考核制度 (172) 8. 化验室考核制度 (173) 9. 计量班考核制度 (175) 10. 取样班考核制度 (176)

技术质量部组织机构图 图一技术质量部组织机构图

1. 实验室管理制度 1.1 实验室工作 1.1.1 试验室保持肃静,集中思想,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现象,如实记录结果,积极思考问题。 1.1.2 试验时应保持试验室和桌面清洁整体。废纸,火柴梗和废液等应倒在废物缸内,严禁到入水槽内,以防水槽和下水道堵塞或腐蚀。 1.1.3 爱护公司财产,小心使用仪器和实验设备,注意节约水、点和煤气。 1.1.4 使用精密仪器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细心谨慎,如发现仪器有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及时报告并联系维修人员。 1.1.5 使用药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a. 药品应按规定量取用,应注意节约,尽量少用; b. 取用固体药品时,注意勿使其撒落在实验台上; c. 药品自瓶中取出后,不应倒回原瓶,以免带入杂质而引起瓶中药品变质; d. 试剂瓶用过后,应立即盖好塞子,并放回原处,以免和其他瓶上的塞子搞错,混入杂质; e. 各种试剂和药品,严禁拿到自己的实验桌上; f. 实验后要回收的药品,应倒入回收瓶中。 1.1.6 实验后,应将仪器洗刷干净,放回规定的位置,整理好桌面。 1.1.7 值日生打扫整个实验室,最后负责检查水龙头是否关好,拉开电闸,关好门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1.2 实验室工作中的安全操作 1.2.1 一切有毒的或有恶臭的物质的实验,都应该在通风橱中进行; 1.2.2 一切易挥发的和易燃的物质实验,都应该在离火较远的地方进行,且应该尽可能的在通风橱中进行; 1.2.3 加热试管时,不要将试管口指向自己和他人,也不要俯视正在加热的液体,以免溅出的液体将人烫伤; 1.2.4 在闻瓶中气体时,鼻子不能直接对着瓶口或管口,而应用手把少量的气体轻轻扇向自己的鼻孔;

自动检测技术实验一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检测技术 第1 次实验

实验名称:实验一、三、五、八、九 院(系):自动化专业:自动化 :学号: 实验室:实验组别: 同组人员:实验时间:2013 年11月16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一、基本原理 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 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ΔR/R=Kε式中:ΔR/R 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 为应变灵敏系数,ε=Δ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 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反映被测部位受力状态的变化。电桥的作用是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力状态。单臂电桥输出电压Uo1= EKε/4。 二、实验器材及连线 主机箱(±4V、±15V、电压表)、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砝码、万用表、导线等。

图2-1 应变式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图2-2 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接线示意图图2-3 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图 三、实验步骤 1、根据图2-3 工作原理图、图2-2 接线示意图安装接线。 2、放大器输出调零 将实验模板上放大器的两输入端口引线暂时脱开,再用导线将两输入端短接(Vi=0);调节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RW3 大约到中间位置(先逆时针旋到底,再顺时针旋转2 圈);将主机箱电压表的量程切换开关打到2V 档,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调节实验模板放大器的调零电位器RW4,使电压表显示为零。 3、电桥调零

拆去放大器输入端口的短接线,将暂时脱开的引线复原。调节实验模板上的桥路平衡电位器RW1,使电压表显示为零。 4、应变片单臂电桥实验 在应变传感器的托盘上放置一只砝码,读取数显表数值,依次增加砝码和读取相应的数显表值,直到200g(或500 g)砝码加完。实验结果填入表2-1,画出实验曲线。 表2-1 重量(g)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电压(mv) 15.2 30.5 45.9 61.5 77.0 92.4 108.0 132.8 148.3 163.9 拟合方程为:0.834 4.1933 U W =?- 重量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地基与基础检测方案

精品文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 地基与基础检测方案 编号: 一、工程概况 二、检测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 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106-2003 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 三、检测方案 四、单位意见 五、须知 1、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办理检测方案的备案手续; 2、各质量责任主体制定检测方案后,须送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审核备案后方可实施检测; 3、检测过程中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各质量责任主体应按规范要求制定检测方案进一步扩大检测;

精品文档 . 4、未办理备案的工程不得进行验收; 5、质监站、检测机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各一份。 -2- 附录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摘要 3.1 一般规定 3.1.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分为地基检测、基桩及基础锚杆检测、支护工程检测和基础检测。应根据检测目的合理选择检测方法。 1 地基检测。地基检测内容包括天然地基承载力、变形参数及岩土性状评价,处理土地基承载力、变形参数及施工质量评价,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形参数及复合地基增强体的施工质量评价。检测方法可选择平板载荷试验、钻芯法、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土工试验、低应变法、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和岩基载荷试验。 2 基桩及基础锚杆检测。基桩及基础锚杆检测内容包括工程的桩身完整性和承载力检测、基础锚杆抗拔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和承载力检测、基础锚杆抗拔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可选择钻芯法、声波透射法、高应变法和低应变法等。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可选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高应变法,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可选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高应变法,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检测可采用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单桩水平承载力检测可采用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基础锚杆抗拔承载力检测可采用基础锚杆抗拔试验。 3 支护工程检测。支护工程检测内容包括土钉和支护锚杆抗拔力检测、土钉墙施工质量检测、水泥土墙墙身完整性检测、地下连续墙墙体质量检测、逆作拱墙的施工质量检测、用于支护的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检测方法可选择土钉和支护锚杆验收试验、钻芯法、声波透射法和低应变法。 4 基础检测。基础检测内容包括各类基础及桩基础承台的施工质量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混凝土强度可选择钻芯法和回弹法。 3.1.5 检测单位应根据调查结果和确定的检测目的,选择检测方法,制定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宜包含以下内容:工程概况,检测方法及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检测数量,抽样方案,所需的机械设备和人工配合、试验时间要求,必要时还应包括桩头开挖、加固、处理,场地平整,道路修筑,供水供电等要求。 当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判断所选择的检测方法不能满足检测目的时,应重新选择检测方法,制定检测方案。不能完全满足检测目的的检测结果,不能计入抽检数量。 3.1.6 地基基础工程验收检测的抽检数量应按单位工程计算。当单位工程由若干个子单位工程组成时,抽检数量宜按子单位工程计算。 3.2 地基检测规定 3.2.1 天然土地基、处理土地基和复合地基应合理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进行地基检测,并应符合先简后繁、先粗后细、先面后点的原则。 3.2.4 天然岩石地基应采用钻芯法这行抽检,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不得少于6个孔,钻孔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每孔芯样载取一组三个芯样试件。天然岩石地基特性复杂的工程应增加抽样孔数。当岩石芯样无法制作成芯样试件时,应进行岩基载荷试验,对强风化岩、全风化岩宜采用平板载荷试验,试验点数不应少于3点。 3.2.5 天然土地基、处理土地基应进行平板载荷试验,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为每500㎡不应少于1个点,且不得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抽检数量。 3.2.6 天然土地基、处理土地基在进行平板载荷试验前,应根据地基类型选择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法对地基处理质量或天然地基土性状进行普查,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为第200㎡不应少于1个孔,且不得少于10孔,每个独立柱基不得少于1孔,基槽每20延米不得少于1孔。检测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3.2.7 复合地基及强夯置换墩应进行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单位工程抽检平板载荷试验点数量应为总桩(墩)数的0.5%~1%,且不得少于3点。同一单位工程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形式可选择多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或单桩(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也可一部分试验点选择多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而另一部分试验点选择单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 3.2.8 复合地基及强夯置换墩在进行平板载荷试验前,应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对复合地基的桩体施工质量进行检测,抽检数量:当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等方法时,单位工程抽检数量应为总桩(墩)数的0.5%~1%,且不得少于3根;当采用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钻芯法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不得少于3根。 3.2.9 当设计有要求时,应对复合地基桩间土和强夯置换墩墩间土进行抽检,检测方法和抽检数量宜参照本规范第 3.2.5条和第3.2.6条的规定。 3.3 基桩及基础锚杆检测规定 3.3.1 工程桩验收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和单桩承载力检测。宜先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后进行承载力检测;当基础埋深较大时,桩身完整性检测宜在基坑开挖至基底标高后进行。 3.3.2 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低应变法或声波透射法检测时,受检桩桩身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70%或预留立方体试块强度不得 小于15MPa。 2 当采用钻芯法检测时,受检桩的混凝土龄期不得小于28d或预留立方体试块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等级。 3 高应变法和静载试验的间歇时间:混凝土灌注桩的混凝土龄期不得小于28d。预制桩(钢桩)在施工成桩后,对于砂土, 不宜少于7d;对于粉土,不宜少于10d;对于非饱和黏性土,不宜少于15d;对于饱和黏性土,不宜少于25d;对于桩端持力层为遇水易软化的风化岩层,不应少于25d。 3.3.3 桩身完整性和单桩承载力抽样检测的受检桩宜按下列情况综合确定: 1 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 2 设计认为重要的桩; 3 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 4 当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测方法时,宜根据前一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来确定后一种检测方法的受检桩; 5 同类型桩宜均匀分布。 3.3.4 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的抽检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每个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 2 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柱下四桩或四桩以上承台抽检桩数不应少于相应总桩数的30%,且单位工程抽检总桩数不得少 于20根。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工程; 2)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的桩基工程; 3)施工工艺导致施工质量可靠性低的桩基工程; 4)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采用新工艺施工的桩基工程。 对于其他工程,柱下四桩或四桩以上承台抽检桩数不应少于相应总桩数的20%,且单位工程抽检总桩数不得少于10根。 -3- 3 对于直径大于等于500mm的端承型混凝土灌注桩,应在上述两款规定的抽检桩数范围内,选用钻芯法或声波透射法对部分受检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 4 当检测数据难以评价整根受检桩的桩身质量,不能确定桩身完整性类别时,不得计入上述三款规定的抽检桩数范围内,应重新确定受检桩或重新选择检测方法,以确保抽检桩数满足本条的规定要求。 3.3.5 混凝土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静载试验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得少于2根。采用高应变法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 3.3.6 预制桩桩身完整性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孔内摄像或将低压灯泡放入管桩内腔对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查。 2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预制桩工程,应采用低应变法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和静载试验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完整性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静载试验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得少于2根。 1)场地地质条件为岩溶的桩基工程; 2)非岩溶地区上覆土层为淤泥等软弱土层,其下直接为中风化岩、或微风化岩、或中风化岩面上只有较薄的强风化岩; 3)桩端持力层为遇水易软化的风化岩层; 4)采用“引孔法”施工的桩基工程。 3 对本条第2款规定以外的预制桩工程,应采用高应变法同时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抽检桩数不应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8%,且不得少于10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和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乙级管桩基础工程,抽检桩数应增加一个百分点。其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桩基工程,抽检桩数可减少一个百分点; 1)已按有关规范的规定对焊接接缝进行了抽检的桩基工程; 2)对于已采用孔内摄像或低压灯泡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查、检查桩数超过工程桩总数的80%且未发现明显质量缺陷的预应力管桩工程; 3)采用机械接头的预应力管桩工程; 4)施工过程中采用打桩自动记录设备进行施工记录的桩基工程。 注:当不采用高应变法进行抽检时,检测方法和抽检桩数应符合本条第2款的规定。 3.3.7 钢桩应采用高应变法和静载试验进行检测。高应变法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得少于10根;静载试验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不得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得少于2根。 3.3.8 采用高应变法进行打桩过程监测的工程桩或施工前进行静载试验的试验桩,如果试验桩施工工艺与工程桩施工工艺相同,桩身未破坏且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大于等于2倍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这类试验桩的桩数的一半可计入同方法验收抽检数量。 3.3.9对竖向抗拔承载力有设计要求的桩基工程,应进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抽检桩数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 3.3.10 对水平承载力有设计要求的桩基工程,应进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抽检桩数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 3.3.11 基础锚杆应进行抗拔试验,抽检数量不应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6根。 3.4 支护工程检测规定 3.4.1 支护锚杆应进行验收试验,抽检数量不应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6根。 3.4.2 土钉墙质量验收应进行土钉抗拔力试验,抽检数量应为土钉总数的0.5%~1%,且不得少于10根。墙面喷射混凝土厚度应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可采用钻孔法,抽检数量宜每100㎡墙面积一组,每组不少于3点。 3.4.3 用于支护的混凝土灌注桩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抽检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于10根,检测方法可采用低应变法;当根据低应变法检测结果判定的桩身缺陷可能影响桩的水平承载力时,应采用钻芯法补充检测,抽检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得少于3根。 3.4.4 应采用钻芯法对水泥土墙身完整性进行检测,抽检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5根,并应截取芯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3.4.5 地下连续墙墙体完整性应选择声波透射法、钻芯法检测。当地下连续墙作为永久性结构的一部分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槽段数的20%,且不得少于3个槽段;当地下连续墙作为临时性结构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槽段数的10%,且不得少于3个槽段。 3.4.6 应对逆作拱墙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测,抽检数量为每100㎡墙面一组,每组不应少于3点,检测方法可采用结构钻芯法。 3.5 基础检测和沉降观测规定 3.5.1 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和桩基础承台应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构件总数的10%,且不应少于3个构件。检测方法可选择钻芯法和回弹法;采用钻芯法检测时,每个构件钻取芯样孔不应少于3个,每孔截取1个芯样试件,对于截面尺寸较小的构件不应少于2个孔。 3.5.2 钢筋混凝土基础和桩基础承台宜进行保护层厚度检测,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不宜少于构件总数的10%。 3.5.3下列建筑物应进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达到稳定标准: 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2 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3 基础有严重质量问题并经工程处理的建筑物; 4 受施工影响的邻近建筑物; 5 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6 改扩建工程和加层工程; 7 采取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物; 8 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