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七课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第三节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一框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任务和手段。

理解: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对国家的大事的关心程度及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路

线等问题。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

二、教学重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教学难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及调控手段中的行政手段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举例、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环节。

市场是通过价值规律这支无形的指挥棒来调节资源的配置,市场经济要遵循价值规律,才能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我们把价值规律称做“看不见的手”,而市场主要通过价值规律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所以我们也把“市场调节”称做“看不见的手”。但是如果仅仅靠市场来调节资源,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银杏的特殊医疗保健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外商高价从山东省购银杏叶,价格最高时达到每公斤16元。受此利益的诱惑银杏叶采叶园快速发展。市场无情,风云突变。近几年,银杏叶价格直线下滑,降至每公斤3元。大量的银杏叶因无人收购,无奈地飘落在田野里。曾一度被农民视为“摇钱树”的银杏叶,如今却变成了“苦菜花”。

请大家想一想: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这个例子说明了市场经济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的,人们追求自身利益也是自发的,所以可能造成一些不正当竞争和收入差距的扩大问题。如假冒伪劣,走私,非法传销等屡禁不止的问题,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收入差距的拉大;由于生产者和经营者分散经营,对市场供求关系不能完整把握,也不能控制,所以生产经营带有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如资本主义初期自由竞争阶段,无政府状态下的自由竞争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主义也是这样,盲目的竞争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前面两种缺点,也造成市场调节的滞后,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当价格发生变化后人们才做出反映,其实已经晚了。

(让学生围绕以上银杏叶的例子说明市场调节的缺陷:)

在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作用下,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人们在不知道当时全省银杏树的产量是多少,市场容量有多少,也不知道全省新种了多少银杏树,几年以后的产量又是多少,市场容量将是多少,只知道盲目的种植,当银杏的价值由16元跌到3元后,才知道种晚了。这种分散经营和信息传递的滞后,使农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结论: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这就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要求国家宏观调控(板书)

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一是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板书)

1、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多媒介体演示)

国家(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

2、主要目标(多媒体演示)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因为经济增长不仅体现为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为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

治理通货膨胀,由于供给少,需求多。根本要大力发展生产,再就是减少货币流通次数,通过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使货币回笼,在货币政策上实行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银根,减少一些大型项目的开支;治理通货紧缩,由于供大于需,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扩大内需。当前我国通过刺激消费,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来调节。另外加入世贸后,将进一步扩大出口。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另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在经济总量平衡的基础上,还要求经济内部结构平衡和优化。如社会总供给包括生产资料的供给和消费资料的供给。这两部分如比例是5:5,但是社会总需求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是6:4,那么生产资料就不足,而消费资料就要积压。所以二者内部也要优化。“十五”计划的总体思路就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包括地区、城乡和所有制的优化。这也不是单靠市场就能调节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一个“双赢”战略,不仅可以维护经济总量的平衡,而且有利于地区间经济结构的优化;对西部是发展机遇,对东部也可弥补资源的紧缺,更快地发展。

西部集中了全国82‰的水能资源,39‰的煤炭资源,而对力量最渴求的是东部,因为它正在快速地向前奔跑。所以为了实现双赢,有了西部大开发的四个标志性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青藏铁路。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西部开发的认识,也可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3、宏观调控手段

(1)、经济手段(多媒体演示提纲)

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A、经济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利率政策、产业政策等

(例子学生举。)

B、经济计划:如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年度计划、西部大开发(刚才我们讲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属于经济政策,通过一些税收、利率、信贷政策倾斜影响人们的利益来开发西部,而不是国家直接投资。)

这个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的“计划”,我们现在的计划不再是以前命令指令式的,而是指导,预测性的。如“十五”计划,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不只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资本主义也有,如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对经济有一定的规范和调整,使之沿高速发展。

2)、法律手段(多媒体演示提纲)

A、含义: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B、宏观调控手段具法律手段的原因:因为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的一般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我国立法部门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龙永图说过:入世后我们最大的改变是法制环境的变化,在法律上要与国际法接轨,尤其是经济法这一块。那么当前我们有许多经济法规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它有序健康的运行。

C、法律作用: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

A、含义: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通过行政机构,哪些是行政机构呢?大到国务院、小到各级政府、工商行政部门、税务局、质量检查部门、统计、审计等部门。

假冒伪劣、地方保护、走私贩私、金融证券黑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

(4)、宏观调控手段组成的关系是:

A、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

B、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2003年全国电荒:电荒——火电建设迅速发展——煤炭需求大增——煤矿承包热兴起。

【思考】:(1)为何会出现“炒煤热”?

【生】:由于“电荒”,煤炭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吸引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煤炭行业的分配,出现“炒煤热”现象。

【师】:如何看待“炒煤热”现象?

【生】:“炒煤热”说明煤炭资源通过市场调节,可以实现供求平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个人赚钱,另一方面国家得利,何乐而不为呢?

【生】:“炒煤热”有利于缓解国家用电紧张局面,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师】:可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无形手),但是市场调节是万能的吗?

《关井令下》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生】:体现了市场调节具有弱点和缺陷,资源浪费严重,安全问题严重。

【生】:国家有关部门管理的对,否则资源被破坏严重,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安全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1、市场的弱点和缺陷:

自发性——利益驱动;盲目性——信息不灵;滞后性——事后调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市场调节具有其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要克服市场的这些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形手)。那么上述材料中国家通过哪些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呢?

【生】:行政手段

【师】:运用行政手段,关停小煤矿会有什么结果?

【生】:导致一些资金和技术的浪费,影响市场作用的发挥。一些投资者倾家荡产,影

响社会的稳定。

【师】:行政手段有何特点?

【生】:直接、迅速

【师】:行政手段如过多使用,会有什么后果?

【生】: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

【师】:国家应主要运用何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才有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呢?

【生】: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如通过价格政策的调整,让小煤矿与国有大煤矿的煤价同质同价,避免小煤矿的不正当竞争,达到公平竞争的目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生】: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如国家依《安全生产法》加强对小煤矿的安全检查,安全措施不到位不许上马,出了事故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师】:三种手段关系如何?

【生】: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师】: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让学生明确我国宏观调控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师】:你能举出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例子吗?

【生】:抑制通货膨胀、西部大开发、东北大开发、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等

【总结】:结合上述同学们的发言,我们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二者可形象地概括为“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育人价值实践】宏观调控距离学生的认知范围太远,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必须注意将宏观调控的相关内容以事例的形式先让学生有所认识。然后再总结归纳。也可以借机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的认识和逻辑思维。本课由于素材选取学生较感兴趣,效果不错,可惜不够深入。

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

市场作用和政府调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期指导性。 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有不同的配置效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也是30多年改革开放最重大的成果。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我国经济迅速告别短缺,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我们正从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发挥微观主体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从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也要看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缺陷,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必须发挥政府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克服市场缺陷,解决市场失灵,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更显重要。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普遍越来越重视宏观调控的作用。特别是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无不采用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减少危机的冲击,促进经济复苏。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用好市场机制无形之手和宏观调控有形之手,是题中应有之义。两个优势都要强,两只手都要硬。 市场作用和政府调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市场作用多一些还是政府作用多一些,需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相机抉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

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出台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提振信心,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实践证明,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是完全必要、非常及时、积极有效的,在紧急关头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其乘数效应不可替代。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维护市场有序运转职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需要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有清醒的认识,有准确的把握。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就能既增强企业活力和经济活力,又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点,我们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机遇难得,机遇稍纵即逝。能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不仅在于能不能正确认识机遇,更在于能不能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机遇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只有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才能乘势而上,把发展的可能变成发展的现实。国际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一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调控的客体和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 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一般要求,而且在我国当前市场发育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客观的必然要求。 第一、是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由于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而带来的损失。这也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程度越来越大的要求。 第二、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其弱点和不足表现为“市场失灵”。这就需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例如,调控涉及总量问题,象就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问题、结构协调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第三、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具体分析,一是公有制经济的要求。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属于广大劳动人民,它的经济活动应该服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就靠宏观调控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生产,使经济活动符合人民的利益。二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走出一条较为自觉的快速发展道路,必须要国家对促进经济发挥作用,发挥社会主义优势。三是共同富裕的要求。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立足点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要求更多,这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二、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应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服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里说的很明确,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就是宏观调控的总目标。 具体说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是要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 (用公式表示,可以手写扫描) 只有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大体平衡时,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宏观调控的手段: 1、计划手段 2、经济手段 3、法律手段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七课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第三节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一框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任务和手段。 理解: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对国家的大事的关心程度及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路 线等问题。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 二、教学重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教学难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及调控手段中的行政手段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举例、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环节。 市场是通过价值规律这支无形的指挥棒来调节资源的配置,市场经济要遵循价值规律,才能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我们把价值规律称做“看不见的手”,而市场主要通过价值规律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所以我们也把“市场调节”称做“看不见的手”。但是如果仅仅靠市场来调节资源,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银杏的特殊医疗保健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外商高价从山东省购银杏叶,价格最高时达到每公斤16元。受此利益的诱惑银杏叶采叶园快速发展。市场无情,风云突变。近几年,银杏叶价格直线下滑,降至每公斤3元。大量的银杏叶因无人收购,无奈地飘落在田野里。曾一度被农民视为“摇钱树”的银杏叶,如今却变成了“苦菜花”。 请大家想一想: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这个例子说明了市场经济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的,人们追求自身利益也是自发的,所以可能造成一些不正当竞争和收入差距的扩大问题。如假冒伪劣,走私,非法传销等屡禁不止的问题,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收入差距的拉大;由于生产者和经营者分散经营,对市场供求关系不能完整把握,也不能控制,所以生产经营带有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如资本主义初期自由竞争阶段,无政府状态下的自由竞争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主义也是这样,盲目的竞争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前面两种缺点,也造成市场调节的滞后,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当价格发生变化后人们才做出反映,其实已经晚了。 (让学生围绕以上银杏叶的例子说明市场调节的缺陷:)

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税收调控政策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税收调控的高度重视,也突出反映了税收调控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税收调控作用不可替代 税收调控是税收固有的职能,它通过法律调节利益分配关系,进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来实现政府调控目标,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相比较于其他调控手段,更具有“作用直接、运用灵活、定点调控”的优势,因而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重视,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时期,我国税收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们坚持把税收调控作为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税收政策,深化税制改革,为我国经济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方面,应该说,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作用之深前所未有。在深化税制改革方面,可以说实现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在运用税收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也纷纷出台一系列税收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综观这些政策,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鲜明特点:一是调节经济与调节收入分配并重。例如,加拿大在降低联邦商品和劳务税税率的同时,提高个人和家庭免税额。英国在降低增值税税率的同时,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扣除标准,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可支配收入。二是实行减税与增税相结合。例如,为控制财政赤字规模,美国在实施减税的同时,将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高收入者的税率从35%提高到39.6%。三是注重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扶持。例如,加拿大逐步降低联邦公司所得税税率,计划从2009年的19.5%逐步降至2012年的15%;美国规定,对小企业2008、2009年度发生的经营亏损可以向前结转5年;日本自2009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将年所得不超过800万日元的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由22%降至18%。无论是税收调控的政策取向,还是税收调控的实施方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新时期对税收调控提出新要求 面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对发挥税收调控作用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税务部门要深刻认识,认真落实,切实增强税收调控作用。 第一,进一步扶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们要抓紧研究完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鼓励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和完善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和促进企业“走出去”等方面的税收政策。 第二,切实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发挥税收调控作用,促进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税制结构,合理调整各主要税种收入比重,从制度上建立有利于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税收调控机制。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增加中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促进形成有利于就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能够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达到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一 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 功能差异。其一是明显度不同。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财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财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些。其三是着重点不同。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政策。 (2) 目标选择差异。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财政采取压缩一般建设、保证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金融部门则实行择优扶持,这样易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一般建设,加剧一般性建设的膨胀。 (3) 实施差异。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职能、作用、任务不同,因而各自采取的政策实施起来也不同。财政政策主要实行税制改革、税率调节、调节财政支出与补贴范围等,货币政策主要围绕着利率(包括贴现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公开市场业务制订相应的措施,例如:实行储蓄保值贴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开放国债二级市场等。因此,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分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独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都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二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 二 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两个手段在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在我国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尚未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尚在两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影响,两大政策的协调配

当代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当代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1.市场失灵 传统自由经济学认为,一个社会中的供给与需求可以构成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的经济状态下,生产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从而达到所谓帕累托效率的状态,即没有任何人的效用受损,资源分配获得最佳效率,价格像一双看不见的手,主导市场的经济活动。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市场无法达到完全竞争、供需匹配的理想状态,导致“市场失灵”。 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 ?国民经济无法保持综合平稳和稳定协调的发展,加剧经济周期的危力。 ?垄断导致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使其不能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外部性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纠正。 ?市场机制无力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贫富两极分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市场不能完美地界定市场主体的产权边界和利益分界。 ?公共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公地悲剧)。 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和失灵,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依据。看不见的手失灵需要由看得见的手来矫正,即政府来调节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美国政府“罗斯福新政”。 然而,政府干预并非万能,政府的全面干预,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 2.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有时也成为非市场失灵,它是由政府干预而引发的一系列非效率性资源分配的状态。政府失灵时,国家行为无改善经济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经济主体,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 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失灵往往与市场失灵相互发生作用。它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超过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 一般来说,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主要包括: ?信息不完全(政策决策信息失真,统计数据造假等) ?官僚机构(政府官员的自利性,规则死板,难以给政府官员提供有效的激励等) ?政府决策失误(正确决策在实践中有相当难度,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搭配,干预力度等) ?对政府行为缺乏监督(寻租、腐败等)

浅谈宏观调控法的法理解析

浅谈宏观调控法的法理解析 摘要: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高级形式,具有宏观性、总体性、间接性。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国家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建立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以此构建的宏观调控法体系分为宏观调控基本法和宏观调控特别法。 关键词: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法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体系 我国正在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时党中央也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二者相辅相成的,是有机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善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做到改革开放与法制建设的统一,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就是经济法制化的过程,即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家必须制定法律,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为经济健康发展有效的保驾护航。宏观调控法律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是基本的经济法律规范之一,其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宏观调控概述 调控,就是施控主体按照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受控客体施加影响,纠正偏差的一种行动。由此出发,经济学界对宏观调控进行了种种界定。如,有人认为,宏观经济调控简言之就是运用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状况加以调节,使之能够趋于和基本保持在供求均衡的状态。⑴有的认为,宏观调控是以国家社会为主体,从经济运行总体的角度,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的调节与控制,只有当国家或政府有意识地把经济运动点量的均衡作为目标而进行的调控,才能称作宏观调控。⑵还有人没有给宏观调控直接定义,认为宏观调控是政府最重要的一项经济职能,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为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以及决定和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各种因素。⑶ 法学界对宏观调控也进行了阐释。有人指出,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弥补市场失灵,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适度地发展,对市场所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⑷有的认为,宏观调控是指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通过经济总量的调节、控制、组织市场经济运行,引导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对象是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市场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其对象不是单个企业的经济活动。⑸以上各种对宏观调控的界定,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其某些特征。然而,诸多概念的最大缺限在于混淆了宏观调控和国家调节的区别。对此,漆多俊教授对宏观调控予以科学界定:“所谓宏观调控,其实就是国家用来调节经济的各种促导方式发达并形成系统后的综合体现,是国家运用促导系统调节经济的一种总称或通称”。也说明了二者的区别,⑹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是这样一种国家调节经济的基本形式:“国家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总体角度,运用国家计划、经济政策和各种调节手段,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以调节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⑺这种概念从法律意义上指明了宏观调控的主体(国家),对象(宏观经济的结构和运行),体系(国家计划,经济政策和各种调节手段)及其性质(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等方面的特征。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增加就业。 第三,稳定物价。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 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 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计划手段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的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的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 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规定国家最根本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要求更加严格 宪法的修改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5/1以上的人国人民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3/2以上通过。普通法律则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社会经济的权利 4.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5.人身自由 6.宗教信仰自由 7.妇女的权利和婚姻家庭儿童老人受国家特殊保护 8.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我国民法是以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其调整对象的 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 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 4.禁止权利滥用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3.无民事行为能力 人身权:民事主体基于其人格或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物权:权利人依法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债权: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 民事责任:是公民或法人违反民事义务,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照民法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构成民事责任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损害事实 2.行为人行为的违法性 3.违法行为和损害民事责任 4.行为人主观上须有过错 民事行为无効: 1.返还财产 2.赔偿损失 3.追缴财产

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1.政府的经济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界定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作用的一般原则:在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应当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才需要发挥政府的经济作用 2.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 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直接调控实质上是一种限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控方式,并具有强制性特点;间接调控是以承认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经营和市场机制作用为前提的,也是以存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条件的,是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参数调节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应采取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 4种主要调控手段: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国家计划 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计划指标大都是预期性或预测性的。 运用国家计划进行宏观调控,首先要制定全局性的经济发展战略,然后编制符合发展战略的经济发展计划,保证社会总的供需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经济手段 含义:用来调控经济运行的经济政策的总称。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外贸政策。 调节对象:市场体系或总体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诱导。 特点:弹性调节而非刚性调节,不具有强制性。 法律手段 内容: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体现: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节;为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手段规范和保证其他调控手段。 特点: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 行政手段 特点:直接性、强制性和速效性 例题:单选 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实质上是一种()的调控方式。 A. 限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 B.承认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经营和市场机制作用 C.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参数调节经济运行

高中政治教案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资源信息表 第七课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第三节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一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什么是宏观调控?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懂得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明确坚持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内阅读教材,课外收集相关信息,获得对宏观调控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无论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经济都用“两只手”:一只是看不见的手,一只是看得见的手。用案例法、分析对比法来认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两只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经济热点,懂得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加深对党中央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先富带动后富,使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认同感。

二、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究性学习:深入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生活中所接触的有关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各大超市,集贸市场等。 2.结合教材分小组收集资料。第一组:为什么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经济学上引起一场“革命”。第二组:在宏观调控中,国家是如何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的。第三组:收集有关社会经济中的大起大落和资源的严重浪费的案例。第四组: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两只手,“一只是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 “一只是看得见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第五组:收集我国的分配制度、税收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资料,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第六组:收集有关保护公平竞争和限制垄断、促进新型产业成长和优化社会产业结构、国家宏观调控体现的特殊作用等案例。 3.要求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市场经济问题:当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实行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并非万能。 【由学生介绍】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及其观点:引出宏观调控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什么是宏观调控? 简单地说,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 宏观调控实施的主体——国家 【学生介绍收集资料】 资料一,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着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遏制一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使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抑制。 资料二,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资料三,2004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集中精力抓好中央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2)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 【学生介绍案例】 案例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的主要是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的三大目的和六大意义

宏观调控的三大目的和六大意义 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调控是一个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总体进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调节和控制,是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手段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规划引导、政策调控、法律规范、信息导向和行政干预。分述如下:1、规划是指国家和地方z府各级、各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规划对象所组成的规划体系,像“十五”规划就是最高级别的规划。其余规划必须以这个规划作为依据来编制。2、政策也是一个很大的体系组成,具体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流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等。3、法*律就不细说了,一提你就明白。象最近出台的《循环生产法》,就是促进再生资源利用、保护环境的法律。对宏观经济的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4、信息导向。主要建立guo家公开经济信息系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经济运行和预测方面的信息,给全国的生产经营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导,改善经济运行的盲目性。n5、z府的行政干预是超经济行政强制的方式,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来说,越少越好。但是却很有必要。它的作用主要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如果z府不用超经济手段(当然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局面可能还要严重。

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注意这个增长是量和质的统一,而且要平稳,不能大起大落)n2、充分增加就业(失业率高,意味着劳动力浪费大。劳动力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必须充分利用。再则,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率高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n3、保持物价相对稳定。(这也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n4、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的平衡是指中平衡。现在我国的国际收支中,经常性项目严重不平衡,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大,外汇储备达几万亿美元,外国(我们的国际贸易伙伴国)很有意见。别人吃了亏,就不愿意和你做生意了。最终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我国的资本项目是逆差。就是外国投资者带进zhong国的钱多,我们出国投资者带出去的钱少。这样可以抵消一部分。但是仍然不平衡。 宏观调控的目的1.做给外国人看,防止资金外流。n2.做给全国人民看,保证各行各业平衡发展,防止失控。n3.做给当地人看,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生活问题,杀鸡给猴看,井水不犯河水。 宏观调控的六大意义1.统一管理,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n2.控制区域性经济增长及影响力。n3.打击非法从业人员,规范行业队伍。n4.杜绝盲目跟风,确保从业人员的素质。n5.提高从业人员的成功速度。n6.为以后立法做依据。【内部资料,注意保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社会经济的宏观和总体的角度,运用计划、经济政策和各种调节手段,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维护和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一种国家调节方式。或者说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引导、促进方式,对社会经济宏观结构和运行进行调节的一种国家经济职能活动。房地产宏观调控,是指以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政府通过经济、政治以及法律等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运行进行调节和规范的各项职能活动。国家启动对房地产对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是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推动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内容。总体而言,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施宏观调控是房地产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履行的一项基本职能。社会资源以市场配置为基础,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但是,市场配置资源也存在着自发性与盲目性等缺陷。为克服市场失灵,保证其健康运行,政府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资源配置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同样需要政府的调节和控制,以保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在房地产市场中,土地和房屋是重要资源,尤其是作为房地产基础的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迫切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其合理配置。 (二)实施宏观调控是由房地产业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房地产行业关联度,带动力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房地产业的运行状况与发展水平,会影响到诸多产业的繁荣与衰退,尤其会对直接相关产业,如建筑业、建筑装潢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另外房地产业的发展还会直接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正因为房地产业的特殊地位与巨大影响力,中央与地方政府始终采取各种手段与措施,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有力的宏观调控,力求在市场发挥积极调节作用的同时,不断提高和履行政府职能,来克服市场失灵,维持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 (三)实施宏观调控是由房地产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房地产是不动产,具有位置固定不能移动的特点,短期内难以调整或调整费用很高,所以必须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同时,由于房地产是使用年限特别长、价值很高的耐用品,所以房地产投资决策正确与否,对整个社会的房地产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平衡和结构平衡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关乎整个社会经济能否良性运行,所以必须对房地产投资实施有效控制。此外,房地产交易是一种产权交易,要依法通过产权转让来完成,如产权的界定、分割、复合、重组、转移都要靠法律来界定、确认和保护,因而也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其行为。因此,正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具有以上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宏观控制的必要性。 (四)实施宏观调控是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的需要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还不够成熟,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部过热;住房保障能力差、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市场管理体制仍不健全;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市场主体行为缺乏理性等。因此,必须由政府提供有力的扶持和引导,通过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措施,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促使其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主张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有什么现实意义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 摘要:约翰·凯恩斯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他的理论和政策立足于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分析,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运用财政、金融和货币手段对经济进行全方位的干预;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以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是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和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特别是凯恩斯主义,对于指导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就业投资宏观调控 在任何市场经济社会,市场机制都是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性调节手段。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入后,中国经济又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化的取向,市场机制必将完全取代传统的计划机制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调节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当然需要市场,但我们也需要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百年历史验证了单靠发挥市场机制,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繁荣,西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弱点,凯恩斯主义无疑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源泉。那么,凯恩斯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凯恩斯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凯恩斯主义”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年)提出的以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为核心,包括赤字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政策和扩大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一整套稳定经济的政策主张。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通过“凯恩斯革命”对他所谓的“古典经济学”

的变革而建立的。早期的凯恩斯曾经是“古典经济学”的信奉者,他崇拜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自由放任”的政策能够确保“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矛盾,特别是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长期的大萧条,将“古典经济学”宣扬的“自由放任”和市场机制的乐观论调一扫而光。凯恩斯作为一位面向现实的经济学家,比同时代的许多人都更早﹑更敏锐地察觉和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经济理论与“一战”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格格不入,于是他逐步走向了怀疑﹑批评和修正“古典经济学”的道路。在年至年间,凯恩斯首先在失业﹑保护关税等实际问题上同“古典经济学”决裂,同时也在理论上独辟蹊径。年,他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以“反危机”为目的,系统地提出了他的经济理论以及相应的经济政策纲领。这本书轰动了资本主义世界,西方经济学家把凯恩斯主义称为“凯恩斯革命”,把《通论》比做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也有人把《通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甚至还有人将凯恩斯比作经济领域里的达尔文或哥白尼。 二次大战结束后,凯恩斯作为英国的代表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是战后新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倡导者之一。在世纪年代以前的多年里,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并对缓和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改变“自由放任”主义,实行政府干预

政府宏观调控对房价的影响

政府宏观调控对房价的影响 【前言】: 自1998-2007年来房价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上涨的势头一直在持续,尽管国家紧缩“银根”和“地根”等多种调控错施下,但整体依然涨声依旧。08年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房价开始降价,到7月份住房价格终于出现大面积松动,09年国家实施四万亿救市计划,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并出现加速反弹,到2011年3月份,各地开始实行“限购令”,直到现在,房价表现瘫软无力,住房营销走向“弃价保量”,不少中小房地产企业则面临破产困境。下面简单分析下政府宏观调控对房价的影响。 【关键词】 宏观调控房价金融政策 【正文】 1、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是房价太高,结构性的供需矛盾加剧,大部分地区的房屋开发中,高档房屋所占比例过高,经济适用房屋的开发不足。在房地产开发中忽视了供需关系,房地产开商为了追求高利润,热衷于高档商品房的开发,造成了高档商品房供过于求,价格虚高。 二是市场上低价位房屋供不应求,导致出现了经济适用房销售违规操作和市场炒作现象。 三是房地产投资过热,主要是指房地产开发投资超越宏观经济的发展水平,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2、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住宅的社会性要求政府介入房地产市场。住房既有商品属性,也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属性。在住房商品化的过程中,致使城镇中一些低收入群体无法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上租房或买房,因此,既然市场无法按价格规律供给所有居民以住房,住房也就应当像养老、医疗一样,在一定程度上,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借助政府的力量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居住要求。 2.房地产市场是区域性、垄断性的市场,需要政府进行必要干预。由于土地

经济法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相互影响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原理一 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

宏观调控复习题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国家工商总局于2015年7月11日开展了2015红盾网剑专项行动。工商部门将推进开展网络经营者电子标识等工作,进一步完善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落实网店实名制,打击网络交易非法主体网站,重点打击冒用合法市场主体设立网站从事欺诈经营等违法行为,并将多措并举,强化网络交易监管执法。国家工商总局这样做的目的是() ①规范网络市场秩序,促进网络市场健康发展 ②限制网络市场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③良好的网络市场秩序是网络市场发展的基础 ④保护消费者、经营者合法权益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题干中“重点打击冒用合法市场主体设立网站从事欺诈经营等违法行为”等,说明该行动目的是规范网络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经营者合法权益,①④正确;②中“限制”表述错误;良好的网络市场秩序有利于网络市场发展,但不是网络市场发展的基础,③错误。 2.宏观调控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科学。宏观调控不能拍脑袋,必须尊重经济规律。近来,“定向调控”为大众所熟知,它是对宏观调控的进一步创新,基于区间调控,成熟于微刺激,意在更加精准发力,强调调控“靶点”的精准度,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下列符合“定向调控”的措施有() ①降低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 ②证监会进一步加大稽查执法力度,打击内幕交易 ③GDP增长率等不滑出下限,CPI涨幅不超过上限 ④财政部宣布扩大对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的范围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降低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对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的范围,都是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属于“定向调控”的具体体现,①④正确;②③不符合题中“定向”的要求,排除。 3.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自2015年8月18日零时起,我国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210元和205元。这是国内油价迎来年内首次“五连跌”。油价每一次调整都会给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影响。从资源的合理配置角度看,合理的价格应() ①由市场引导,调节资源在全社会配置 ②既能有效利用资源又能保证百姓生活 ③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又受政府调控影响 ④既保证企业利润增长又维护百姓利益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C。合理的价格既要由市场调节形成,也要受政府调控的影响,③正确,①错误;合理的价格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保证百姓生活,而不是保证企业利润,②正确,④错误。4.旧货市场,作为一种专门组织旧货流通的场所,它在活跃流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满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张杰 摘要: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作用更为 突出,几乎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代名词。在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货币政策也在经济宏观调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货币政策有自己的特点。我国是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转轨时期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决定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多重性和实现途径的复杂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坚持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合理控制信贷规模,调整信贷结构,解决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温总理的这番话,再一次明确中央赋予金融工作和货币政策的重要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也规定了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作用更为突出,几乎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代名词。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稳定物价,二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来实现最终目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方面积极探索,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灵活采取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消费等行为,既成功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又有效地防止了通货紧缩,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1993—1994年,各地涌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急剧扩张,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对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灵活调节利率、协调运用本外币政策等措施,适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同时大力整顿金融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包括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内的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再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中国从自身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要求出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地区金融稳定作出重要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需求减少,同时国内供给能力提高,部分商品供大于求。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国民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迹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扩大内需方针,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政策法规和“窗口指导”,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促进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