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样固然有其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 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且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一、“以人为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是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以人民为根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二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设稽此之,君为轻”。其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意义不大,也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境界。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什么“以人为本”,从来都是“以君为本”、“以官为本”。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把所谓封建统治阶级爱民的实质点出来了,他说:“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1[①]鲁迅的《狂人日记》说的更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②]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也总有人把它和西方人本主义联系起来。确实,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同中世纪宗教神学文化的“以神为本”相对应的。宗教神学文化通过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束缚了人的发展,压抑了人性。西方人本主义为了强调人的自然主义本性,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③]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离开这些讲人、讲人性、讲以人为本是没有意义的。

说到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也与近代西方的以人为本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一方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思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人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但谈不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的发展受到种种束缚,人的发展是不自由的、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而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强调“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在这个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又是对我们长期发展中的“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等不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制度修正和政策调整,是对过度开发、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改变,

是对只顾GDP,不顾人的发展的政绩观的纠正。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见物又见人,才能使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惠。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既不是重提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也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虽然以人为本是个历史性范畴,但在中国共产党这里却注入了新的内涵。那就是突出社会发展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有效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这种理论上的至高点,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当中没有的,也是几百年西方文化中所没有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人为本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新理念

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既然我们强调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又为什么说今天我们提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新理念呢?这里的关键是,一方面我们承认以人为本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另一方面更要看到,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勿容置疑,政党是阶级的组织,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建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而斗争的手段就是阶级斗争。所以,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既然政党是阶级的组织,阶级斗争是工人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现实途径。因而,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进行阶级斗争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就一直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自身的解放而奋斗,应该强调,工人阶级政党从事阶级斗争,并不是偏爱阶级斗争,也不是所谓在夺取政权前无产阶级政党要激化阶级矛盾进行阶级斗争,而是当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客观使然。因为在工人阶级获得合法权利之前,他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斗争,都遭到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暴力镇压。工人阶级要取得自身的合法权利,不经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也必须看到,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成功之后,也就是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确实有一个理念转变问题,就是要从领导阶级斗争转向领导经济建设,这种转变说到底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就是以人为本。所谓新理念,就是从执政的角度,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通过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比,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新理念并不是对原有理念的否定,而是一种新的提升,是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执政条件下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是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提出来的。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先进性政党,是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阶级差别,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的。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这种利益要求和运动目的不仅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且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完全一致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种理念,是以往任何剥削阶级政党所无法达到,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坚持的。

但是,市场经济的环境和执政党的地位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面临着挑战。早

在1956年,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了执政是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4[④]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善于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以权谋私,要特别注意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本来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法治、公平和自由竞争,如果对执政党的权力不加以科学的界定和监督制约,而是随意延伸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去,明显的就是对资源的垄断,对公众利益的侵犯。

因而,今天提出以人为本,就是牢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提出以人为本,就是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人”、“本”的原则和理念。在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即为谁发展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在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即靠谁发展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在发展成果的分配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者共同构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的有机整体,是新的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执政价值观。

三、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只是贯彻于党的全部理论之中,更重要的是真正贯穿和落实于党的执政实践之中。

第一,在全社会进行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持续数世纪,才把人们从迷信和偏见中解放出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追崇的不是人本位而是官本位,“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官本位?意识,流传了几千年,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5[⑤]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封建统治者看来,人民群众是草民、是刁民,顶多是“老百姓”、是“载舟的水”,就不是人。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反封建反了多少年,但这种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而要彻底根除“官本位”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要在全社会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

第二,在全党进行以人为本的作风建设。我们要落实以人为本,在全党就要紧紧抓住党风建设的问题,进行以人为本的思想作风建设。学习科学发展观,最根本是要把以人为本灌输到领导干部的思想理念中去,否则就很难使领导干部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更难以体现在制度层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强调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的产生,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从工人运动外面灌输进去。对某些领导干部在思想层面和实践中树立以人为本不能估计的过高。正如胡锦涛同志2008年9月19日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我们对这些事件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2009年1月13日,他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

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领导干部要着力增强宗旨观念,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全党同志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我们党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三,在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上进行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表面看,以人为本是一个思想层面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是领导干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但实际上,以人为真深层次上反映的是执政者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围绕着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进行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既着眼于在改进党员干部作风上下功夫、见成效、求突破,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着眼于从严教育和管理党员干部,着力解决党性不强、党风不正、执纪不严的问题。又要在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上下工夫,着眼于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使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党的党的十七大强调的,“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样才能使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

浅谈“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谈“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浅谈“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新版)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已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而人是建设、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安全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做好安全生产,本身就是在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财产不受损失。“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所以,要做好安全发展,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现代安全管理的理念,首先是要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人身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所以,在安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

运作、推动和实施。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的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人与机械设备、环境、物料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所以要实现安全生产,就要挖掘员工在安全管理和生产上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员工。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员工拥有的知识、才能和技巧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只有依靠人的力量,把所有员工纳入到统一的安全管理中,才能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这可通过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树立起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形成做好安全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制定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是必须的,但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如果企业管理没有人性化,只是一味地强迫职工去执行,就容易使员工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在生产建设中无

试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2004.6新视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政策和具体国情的分析,以及“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逐步发展和体现过程的简要回顾,无疑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倡导“以人为本”原则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和 建国以来“以人为本”思想的启蒙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首先把人本主义原理引入哲学,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以具体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以人为根本,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历史。“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 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 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本质,体现的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前提,以现实的人为动力,以现实的人为目的的思想。一切以现实的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现实的人,就是要把满足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和具体国情的分析,对新时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的解读,试图说明“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实施和贯彻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证。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人为本;发展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4)06-0071-03 试析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文/王怡丹 人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人,而社会主义就是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社会主义概括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2]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要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则要把社会改造成为一个联合体。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封建思想浓重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因而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存在很多矛盾的制度体系。从建国到1978年以前,经济体制几乎沿袭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提出让农民群众富裕起来,但各项政策几乎只体现阶级和集体的抽象利益,个人利益淹没在国家和集体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历史功绩之一便是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理论指导下,重新确立起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作为我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指出 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 争而是落后的生产力不适应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的工作中心。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 义。”“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3] “社 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4]并强调:“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 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 展起来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 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就必须解放思想,其实质是解放人。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共同富裕”目标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本身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先富带动后富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社会主义制 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级分化”。[6] 消灭人与人的不平等,消灭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就是要从保障基本人权(生存权)到保障人类的发展权,充分体现人的价值。这种发展权不因人、因地、因制度、因民族而有不同,也不应该因时间不同而使后代无发展权。因此,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应有之意,并且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连续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育,经济领域的自由、平等、竞争唤醒了人们的自我发展意识,现代文明解脱了禁锢人们思想的束缚,呼唤着人的全面、充分 理论资讯

浅谈酒店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

浅谈酒店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

浅谈酒店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服务和服从于提高经济效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酒店员工的凝聚力,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从“以人为本”出发,就酒店如何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阐述了对酒店管理和服务中如何“以人为本”开展工作,论述了酒店经营发展的基本思路“凝人心、重营销、抓管理,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与加强酒店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关键词】酒店管理以人为本政治思想工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届大会上,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酒店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具体落实为创立一个安全、稳定、创新、和谐全新的天平大酒店,把“以人为本”引入到日常管理与服务中,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使酒店的管理与服务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人为本”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 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至深至广的影响。孔子的提出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管理论断;这些话充分表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国革命都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进行的,毛泽东著作中大 量论述过的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统一战线、人民战争,关心群众生活等都是教导各级干部要“以人为中心”进行工作。党历来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些说明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放到了第一位。 “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有效地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加强酒店员工的管理,这样,才能促进酒店稳定和发展。 二、“以人为本”思想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酒店是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的好坏与酒店员工的状态和素质紧密相关,抓队伍稳定,提高员工素质,是酒店管理工作的立足之本。抓酒店队伍的稳定,首先就是抓好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在酒店自主经营后,调整酒店组织架构和选拔聘任管理人员时,注重“德、能、勤、绩”,不搞“内外有别”,不搞“洗牌换血”,将原中高层管理人员根据其所长继续聘用到合适的岗位上。这一举措,既稳定了

浅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浅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摘要】本文简述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围绕“尊重、沟通、激励”六个字做文章,具体阐述了:“尊重”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沟通”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有效方法:“激励”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重要手段。把人为的制度管理这种死的东西活用,做到“人性化”。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实现管理目标,达到管理目的,从而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关键词】尊重沟通激励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学校要管理,学校呼唤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能否将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才智和被管理者的作用,这决定于管理者的思想,管理水平。学校管理的目标就是培养人,出质量。然而,在管理者的工作实践中,在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时常有意无意地伤害了被管理者的自尊、人格,甚至侵犯了被管理者的权利。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涵很丰富,其中包括对人的:尊重、关怀、爱护、体谅、欣赏等方面。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呢?就是要在“尊重、沟通、激励”六个字上做文章。 1“尊重”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 每一个集体、团体,要实现目标,靠的是团结。只有把团队的整体实力展现出来,才能使管理思想更清晰,目标更容易实现。要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其核心是多听意见,维护每个人的权益。实际上,这也是管理者一个调研、分析、、综合的过程。有的学校开学初,特意设计一个征询意见的表格,把每位教师所希望担任的年级、学科;自已有什么特别要求;对学校有什么合理建议都反映出来。对这些意见,学校又很重视。认真对待,专门一桩桩、一件件落实。安排工作尽量满足老师的要求,只要是合理化的建议就采纳,老师称之为“连心卡”。还有一个“帮你了确一个小心愿”为主题的活动,也很有人情味:就是在班会上让每个孩子许一个小小心愿,对特别困难一时不能如愿的学生,班主任就组织学生帮助他、满足他。这种做法都是对人格的尊重,既简单又行之有效。 人人都渴望尊重,教师也不例外,哪怕一句温暖鼓励的话,可以使他干劲倍增,孩子需要一句“你真行”,有可能会改变他的人生,尊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尊重能创造奇迹。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有效方法 在一个集体中,管理者以及每个人的文化层次。思想素质,理解水平参差不齐,有不同意见,不同看法,甚至产生矛盾都是正常的,如何达成一致,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缩小对事物差异,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让每个人愉悦地工作和学习。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样固然有其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 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且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一、“以人为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是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以人民为根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二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设稽此之,君为轻”。其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意义不大,也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境界。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什么“以人为本”,从来都是“以君为本”、“以官为本”。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把所谓封建统治阶级爱民的实质点出来了,他说:“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1[①]鲁迅的《狂人日记》说的更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②]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也总有人把它和西方人本主义联系起来。确实,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同中世纪宗教神学文化的“以神为本”相对应的。宗教神学文化通过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束缚了人的发展,压抑了人性。西方人本主义为了强调人的自然主义本性,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③]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离开这些讲人、讲人性、讲以人为本是没有意义的。 说到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也与近代西方的以人为本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一方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思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人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但谈不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的发展受到种种束缚,人的发展是不自由的、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而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强调“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在这个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又是对我们长期发展中的“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等不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制度修正和政策调整,是对过度开发、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改变,

以人为本 创建文明学校 促进和谐发展汇编

以人为本创建文明学校促进和谐发展 ——XX学院创建文明学校工作汇报 XX学院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XX高等专科学校和XX医科大学XX分校合并基础上,吸收XX华侨体育师X学校教学资源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本科大学。新校初创,百业待举。校党政领导统一认识,把创建文明学校、迎接省教育厅学士学位授予权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三件大事作为重中之重的牵头项目,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围绕中心,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学校、平安校园活动,营造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加快了三个校区的的实质性融合,校园面貌和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教书育人诸项工作实现了从专科向本科的体制性转变。现将我校创建文明学校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确保“三个到位” 1、广泛动员,统一思想,确保认识到位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创建文明学校工作。党委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部署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各级党政领导利用各种场合,多形式,多渠道,反复强调创建文明学校的重要性。三年来,学校先后召开5场全体教职员工和部分学生动员大会,每次会议都由院长主持,党委书记动员,把文明创建活动上升到事关学校生存发展、事关学校品牌形象、事关师生员工综合素质的高度,广泛发动,层层动员,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进一步统一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坚定了创建文明学校的决心和信心。 2、制定规划,加强领导,确保组织到位

创建文明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党政领导把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同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文明创建为载体,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素质,实现学校的健康、协调、和谐发展。2003年之初,校党委在讨论制定学校各项发展规划时,率先通过了《XX学院创建文明学校三年(2003-2005)规划纲要》,对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接着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担任组长,学校所有党政副职任副组长,各院系(部)党总支书记和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的校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思想道德建设、校容校貌建设、学风建设、教风建设、机关作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平安校园建设七个工作小组,分头负责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各院、系(部)以及机关单位也相应设立了本单位的文明创建领导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人员,校、院系(部)还分别成立了文明督导组和督导队,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网络,建立了严格的责任制度,保证了创建文明学校活动的顺利开展。 3、多管齐下,营造氛围,确保宣传到位 学校通过电台、校报、校园网络、宣传栏等宣传媒体进行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宣传,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影响,努力为创建文明学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校广播电台开设了创建文明学校的专题节目,定期对文明学校创建情况进行多角度的报道。校报和校内各种系办刊物开设了创建文明学校专栏,及时进行动态报道,宣传创建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刊登和文明创建有关的文学作品。学校和各院系部的、宣传栏、黑板报都设有文明创建专栏,宣传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实质及文明用语、文明礼仪、文明规X等相关知识。校团委和学生会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的醒目位置X贴文明警示标语,时刻提醒师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校党委宣传部与地方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拍摄专题片、报送新闻信息等方式向社

浅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浅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白雀寺八一中心小学李彦青 以人为本,是管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潜能,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近几年广泛被引起重视,学校管理提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学生亦提倡以人为本,提倡人文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利用一切有利于工作的方法促进人的能动性,使其发挥个人特长,激发其内在的潜质,一心为工作着想。 在学校管理中,完全依赖于制度、规程是有很大弊端,因为这些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对老师行为只起约束、限制作用,难以发挥和调动人的内在潜力。而以人为本就是弥补这一不足,它通过领导同志的尊重、信任;率先垂范,言行一致等行为感染教师,而不是动不动就拿老师的绩效工资做文章,说什么不想干了就走人等一些话,还有说把工作干不好上面的领导把他怎样了他就要把下面的人怎样的话。其实大多数教师在工作中都是有自觉性、主动性的,都是希望发挥好个人的才能。只要领导能做到以人为本,就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我认为作为学校的领导,管理学校需要的不仅仅是权力,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早有精辟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在此,我想说的

是学校领导在管理教师方面首先就要具备以人为本这种管理思想,而尊重是践行这种思想的前提,领导要尊重教师的人格,维护教师的自尊心,这样,领导才能获得教师的尊重,这也是一种无形的领导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人本管理思想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信任。对同志的充分信任,才能促使同志很好地完成任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既然无法选择所管教学校的教师,那么,就尝试信任他们。人与人的信任是一种美好的感觉。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坚持人本取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率先垂范、言行一致也是体现领导们人本管理思想的一个方面。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必须做到,而这不仅仅是挂在嘴上的,关键是要用行动证明一切,包括很多细节化的问题。有些学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领导就是领导,看那些教师顺眼,所有的利益就是那些教师的,而且年年都是,顺眼的教师犯有错误,领导看不见,不顺眼的教师有丁点问题就在会上指桑骂槐,甚至还可以拍桌子吼叫:你觉得这里放不下你,你就可以走呀等、、、、、、哎!这往往都是学校不利于开展工作的过激的行为。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意蕴辨析

[收稿日期]2008-03-10 [作者简介]宋德孝(1981— ),男,河南省安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8年6月第24卷 第6期 学习论坛 TR I BUNE O F STU DY Jun 12008Vol 124 No 16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意蕴辨析 宋德孝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西方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从唯心史观出发来界定人,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追求个体的幸福。虽然两者都强调人的重要性,然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根基、历史观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为我们提供了廓分两者哲学界限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理论界限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8)06-0027-03 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在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我国各方面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将发展落脚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和坚持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人学观和历史观作为理论指导的关于人及其发展的科学。人本主义兴起于西方资本主义革命时期,是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哲学基础。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本主义思想也经历了不同的改变。然而伴随其发展始终的是,人本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从抽象的人的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抛开以实践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观与历史观,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对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各自哲学内涵的讨论以及对两者理论界限的科学划分,有助于肃清妨碍人们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干扰,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及其哲学意蕴 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 在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经验总结。无论从社会实践背景、阶级基础、哲学基础以及对人之内涵的理解的各个方面来讲,以人为本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首先,以人为本是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发展中的各种困境提出的,这是其产生的社会基础。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出现。例如,经济结构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利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来统领各项事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迈进。 其次,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就是将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理想,将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作为基本诉求。这些都构成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诉求。 再次,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的,这是它的阶级本质。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 ? 72?

浅析以人为本与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浅析以人为本与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管理学界对管理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管理模式已从物本管理阶段过渡至人本管理阶段,而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经历了从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转变。本文从分析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阐释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 关键词: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以人为本的提出。 在早期的管理学、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理论中,特别是物本管理阶段,基于“经济人”假设,“人”是作为物质与机器来对待的,人变成了资本的工具,获取利润的工具。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理论又认为只要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人就会被激励从而积极地工作。 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源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一种能够推动物质资源能动性资源。同时,随着马斯洛等管理学家的学术研究,发现人不是等同于物的工具,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肯定了人的多方面需求,开始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及个体的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承认人是社会人,人对工作的热情不但是基于物质刺激而且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产生的,要求企业管理者注重人物质与精神和各层次需要的满足。基于这些管理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在当时各大企业中的实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肯定和推广,因此管理模式也从以物为本的管理逐渐过渡到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我国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几乎都是以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主,其特点表现为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具体来讲,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病如下: (一)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淡薄,观念相对落后。 在人才培养方面,偏重行政人员培养而忽视技术人员的培养,偏重政工型管理者的培养而忽视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在薪酬涉及中留有浓厚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官本位”的色彩;在分配和激励方面带有平均主义倾向,不重视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培养。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 在人员配置方面,公共部门极力压缩编制,或者同一人员兼任多职。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劳动力内部市场干部选拔任用实行公开等制度,但是由于总体上竞争意识淡薄、市场机制作用性不强,人力资源配置上缺乏科学性,存在着大量人力资源的冗余和浪费现象。例如,人才招聘缺乏科学性、人员录用有随意性、未能根据岗位应有编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从而造成人事不匹配、能岗不匹配、人浮于事、人力资源信息流通不畅,有的岗位人员相对过剩或不足等现象。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比较

摘要: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出发点都是“人”,但二者对“人”的理解不同。前者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后者从抽象的人出发,两者在历史观上也有着根本的不同。比较这两种历史观的差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中共十七大明确昭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它肯定人的价值,但从抽象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比较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各自的哲学历史观,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肃清妨碍人们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干扰。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 以人为本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统一,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而提出的科学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在管仲看来,人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手段。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在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本”,是指确立、维护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 (二)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基础 唯物史观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人及其需要。以人为本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状况来考察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人是历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维护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马克思指出: 是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人也就无所谓人类历史的存在。正像马克思指出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时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规范办学,,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规范办学,,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本页是精品最新发布的《规范办学,,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详细文章,觉得有用就请下载哦希望对网友有用。规范办学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陵水县东华初级中学 根据省厅、县教科局有关文件精神,对照《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方案》和《海南省省级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指标及评分细则(普通初级中学)》,我校认真组织开展自评工作,现将我校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1、学校概况 东华初级中学创建于1979年,位于陵水县椰林镇,与黎安先行试验开发区毗邻,环境优美,硬件设备完善,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农村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4400平方,经过36年的发展,校舍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约3300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6.8平方米。校园内主要建筑包括:一幢含18间教室的教学大楼、三幢综合办公楼、三幢学生宿舍楼、四幢教师公寓、一幢二层学生食堂、一幢三层图书馆。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离,布局合理。 2、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81人,其中180名学生住校,学校教职工61人,其中在职专任教师57人,工勤人员1人,校警3名。大专以上学历5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本科学历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中学高级教师12人,占21%;中学一级教师25人,占44%;中学二级教师20人,占35%。学校教师学科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其分布较为合理。 3、办学硬件 学校现有校长办公室1间,精品副校长办公室1间,教导主任办公室1间,德育办公室1间,团支部活动室1间,教学楼1幢,教室18间,办公楼2幢,科组教师办公室7间,心理咨询室1间,医务室1间,多媒体教室1间,电脑室(电脑总量51台)1间,物理实验室、仪器室各1间、化学实验室、仪器室各1间,生物实验室、仪器室各1间,乒乓球室、书画室、音乐室、舞蹈训练室、体育室、劳动实践工具室各1间,各类教学仪器均达到国家标准。图书馆1幢,藏书总量达27000万册,生均56.3册,学生食堂1幢2层,可容纳500名学生同时就餐。学生宿舍楼2幢,可容纳300多名学生住宿。学校有300米环形跑道一条,足球场1个,标准篮球场2个,标准排球场地2个,羽毛球场2个,沙池2个。学校有教师周转房1幢24间。教师办公电脑56台,教室电子白板18套,会议厅多功能系统1套,校园广播系统1套,移动网络接入10mb,全校区域覆盖。 二、学校自查自评工作

浅谈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浅谈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前沿的企业管理理论。管理中由重物到重人,是管理哲学上的跃迁,它表明人们认识到人是管理中最根本的因素,一切管理都必须依靠人,而且还认识到一切管理活动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人,为了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企业开始注重培育企业价值观、塑造企业精神,力求以企业文化凝聚人、引导人,结合人的发展与企业发展进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增强职工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光荣感,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注意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等等。在企业营运中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活动,实行以人为本管理。论文结合有关文献对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归纳,重点说明了我国企业在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基本特征,和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探讨了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和基本途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对策 一、以人为本管理思想概述 (一)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渊源 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很早就有以人为本的说法。这种以人为本是古代哲人和圣明君主意识到民众力量的一种理论反映。具体形式有:一、用以人为本反对“以神权为本”,如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二、用“以民为本”反对“以君为本”,孟子明确阐述了人民、国家、统治阶级三者的关系。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人为天地万物之尊。当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主要是从手段意义上来讲的,仅仅是把人当作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古代一些圣贤和开明君主在一定意义上意识到,民众对于成就霸业和维护统治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而今天我们讲“以人为本”的“人”是真正大写的人。我国古代政治统治和管理中的人本思想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它映现着中华民族的人本主义精神,构成了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的思想渊源。 (二)以人为本管理的含义 企业中的以人为本管理即人本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涵义:第一,把人的因素当作企业管理的首要因素和本质;第二,通过以人为本管理活动,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提高和完善人的意志、品格、智力、体力等,使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管理是以人为目的的管理,即以谋求人的全

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的重要思想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国情,一方面决定了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着比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更大的挑战,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切实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完全有可能使数量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变成潜力巨大的人口财富。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素质,使科技进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以人为本,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具体来说,有这样几层含义:其一,充分肯定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既要强调人在学习中的

主体地位,又要强调人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和必然要求。 1、人是首要的管理对象管理的实质,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诸种手段来整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各种资源。管理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人、财、物、信息等,在管理对象的诸要素中,人是首要的,因为一切活动都是靠人来完成的,对物的支配是靠对人的支配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企业管理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树立人本观念。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思想观念体系。其内涵包括:(1)管理的起点必须是人,必须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作为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2)人是首要的管理客体。各项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首先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发挥能动作用,协调与运用好其它要素。(3)人本观念中的“人”,不单指现实管理活动中具有自己的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个人,而且也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或组织。不论作为管理主体,还是作为管理客体的人,都反映和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2、人本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版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一、定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简而言之,因强调以人为本体的价值观而得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整体人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二、特点 因其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三、代表人物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其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论),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和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主要观点是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而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C.R.Rogers),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包括人格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和会心团体治疗。其主要观点则是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四、主张 1. 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并且正常的人,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强调影响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注意研究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学习者展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促进学习的发展。 2. 强调人的因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一个有意识和目的的人,他能够主动进行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此外,把学习者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3. 主张有意义的或有经验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的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因此,学习者应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老师也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学习他喜欢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 4.促进学习者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如何学习。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各种知识理念层出不穷。又因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学习者需要感受到变化的存在并能适应,如教材的不断更新。让学习者自主探索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追求的目标。 五、人本主义的优点 1.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反对把人降低到“一只较 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水平”,重视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在智能等内部心理世界的研究,主张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动,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人本主义不主张学生的行为依赖于现在或过去的环境而刺激,而认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而进行创造的能力才是他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人所处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只能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潜能的实现。 2.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类能否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