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感情的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

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朱教仁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1、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注意句中的大停顿与小停顿,即在朗读一个长句时,主语与谓语。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长一点,即大停顿,而修饰语与中心语(即定语与主语中心语,定语与宾语中心语、状语与谓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与补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短一点,即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作示范,让学生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地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干巴巴,毫无味道。2.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3.我们教学生一点方法,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语气语调来,比如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

1.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应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宜强调朗读课文的遍数。2.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在克服学生朗读弊病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加

强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确地指导和点拨,才会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的书声。

一、激发兴趣,端正朗读的态度。

1. 提出要求,端正朗读态度。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朗读在语文学习的重要地位,学会朗读的就是掌握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必须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朗读好或差的学生表现出不同评价都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朗读欲望。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教师跟要做好范读。

3.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二、指导有方,练好朗读的基本功。

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所以教学生学习朗读课文,指导正确的读音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学习课文,培养朗读课文的需要,也是养成认真朗读的需要。

1.发音要正确、清楚。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好奇”中的“好”读“hào”。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万万不能读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而有力,韵母要读得充沛而响亮,声调要读得正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

2.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的重要的。重音是指在课文中需要突出强调的词或词组,是句子的精华所在应进行强调。当然重读的突出方法不只是加强声音的强度,有时轻读也可达到理想的效果,一篇课文如果轻重、停顿都能够分的清楚,这篇课文的感情就能充分地表达出来。

3.速度的快慢要合适。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的频率的快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一篇课文如果在朗读是速度快慢不合理,好的一篇文章听起来都会变的很难听。如一篇诗歌在读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速度的快慢,这样才能体会得到作者写诗的含义。

4.语气、语调要恰当。语气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及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的气息状态、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得一个重要的手段。同样的一段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可以

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声调。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的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要让孩子知道语文课的朗读是为了读懂课文,朗读一定要边读边想,可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教师听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孩子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三、开展活动,提升朗读的艺术。

教师要经常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如班级诗歌朗诵比赛。小组朗诵交流等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朗读的艺术。

朗读对于语文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不断激发学生兴趣,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早日让学生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表情,良好的语感。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如果没有良好的指导和训练,读起来会总是一个调子,容易拖腔,容易读断句,对于不同标点的句子也很难读出不同的语气,所以,让人听起来不是那么美。2012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低年级对于朗读的要求: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所存在的问题是,在学生没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往往事半功倍。那么,怎样使“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循序渐进,消除顿读。

不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有一字或两字一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句子的概念,他们仅仅是从单个汉字的角度去读,最多也是连成词进行朗读,这样就很容易产生顿读的现象。要对这一朗读障碍加以矫治,首先要从词、句的理解入手,让学生明确表示一个意思的词或短语要连读,不能断开。接着,由词到短语,领着学生放慢语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充分感知。最后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连贯地读。开始时,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反复带领学生读,要力求一句话一句话地领,直至学生习惯于在有标点处停顿,习惯于读完整的句子,再逐步放手。这样,通过长期训练,学生朗读时顿读的现象会逐步消失而走向自然。

二、示范导悟,正确断句。

课文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长句子,如果一口气读完会很吃力,这

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学会恰当断句。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朗读基础,能读通读顺比较简短的句子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练习读好句中的停顿。正确的断句能力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教师的示范与领读,来源于经常性的朗读训练。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朗读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得到锻炼,并在朗读交流中通过示范、检查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该怎样在句中停顿。另一方面,这一能力的形成也与学生的语感密切相关。而低年级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方面恰恰是比较缺乏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出过高的要求,但也要逐步培养。因此,从低年级起,我们就要鼓励学生早阅读、多阅读,大量接触课外读物,在不断与语言接触的过程中领会句子的意思,找到正确断句的感觉。其实,提前阅读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又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更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三、激发体验,读出情感。

读通顺、读流畅仅仅是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还要努力改变学生朗读时语气平淡的现象,指导他们读出感情来。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句意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缺少情感体验,不能与文字产生共鸣。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要让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产生切身体会,要让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使学

生既在读书,也在感受生活。有时我们不必言传,可以通过图、动画、神情、手势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只有当学生把自己投入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他们的情感才能自然流露,也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情感,朗读时才能做到抑扬顿挫,语调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高低起伏。当然,低年级学生对语气语调的把握不可能很快就那么准确,教师可以先范读,再让语感比较好的学生发挥榜样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感情朗读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朗读便会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四、反复强化,把握语调。

朗读时每句话末尾字语调下降的现象也是低年级部分学生朗读中存在的比较大的障碍。对这一障碍进行矫治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纠正。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纠正、教师的反复示范等,针对具体事例加以矫治。更重要的还应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读末尾字时要特别提醒自己读字的原声调。可以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初练时可以放慢朗读的速度,重在矫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朗读效果的改善,再逐步提高速度。那么,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障碍自然会逐步消失。

五、方法多样培养朗读能力

低段的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如果课堂上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读书,他们很快就会厌倦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老师要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融入

多种形式,学生就不容易感到疲惫了。特别是低段的孩子表现欲特别强,很喜欢分角色读和表演读。多形式朗读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乐读,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训练形式多样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不断地朗读训练中,提高朗读水平和能力。齐读可以使全班或较多的人有朗读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朗读中的语调、停顿。自由读在一段时间里就一篇或一段课文小声朗读,它有利于学生读出自我的情感体验。指名读便于教师教师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名读时,教师注意指名的面一定要大,使好、中、差都有朗读的机会,都能得到帮助。

六、评价语要恰当到位

小学生最爱听表扬的话,一句赞赏的话能让他们乐上半天,兴致勃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十分重要。当学生读完后,我们要及时评价,在评价语言上尽可能使用激励语言,让学生乐于接受。但表扬时要讲究技巧,读得好就说“孩子,棒极了!”“你读得真好。”“你真行!”“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读得一般时先指出优点,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我就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也可以很好,给他信心和勇气。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朗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效率,注意指导的方式方法,注意每一次朗读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培根说:“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如果学生从小就感受到读书是件快乐的事,那么他们将终生沉浸在阅读的幸福之中。作为教师应该努力为低年级学生构建阅读的乐园,让书香飘满他们的人生路。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也曾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莫大的财富。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多种措施,激发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研究表明,进行朗读训练后,两个月内,学生朗读水平提高显著,到四个月后学生兴趣有所降低,到六个月后学生在掌握了朗读技巧后兴趣又有所回升。因此对学生实施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尽量避免学生朗读兴趣的波动或淡化,集思广义,积极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拓宽思路,挖掘训练中的多重效应,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持续发展。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3.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4.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5.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教师范读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

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月光曲》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七子之歌》,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这时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能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景。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平分生命》中男孩的话,“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这句话是男孩听了医生的话后,明白自己输血不会对自己的生命有影响时既高兴,又兴奋,发出的肺腑之言。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从中感受到了男孩的慷慨,无私.课堂气氛达到了高

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要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草原》,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达到一种境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此外,在朗读时还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四、注重“评读”,读中求新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也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可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评一评其他同学的朗读,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读得很好”、“读得不够好”这样的泛泛而谈,这远远达不到我们让学生“评读”的目的。为此,在课题研究中,我通过学生朗读能力评价策略的研究,通过《学生朗读水平评价表》的拟定与实施,引导学生从朗读基础、朗读技巧、朗读节奏以及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评读,效果不错。

如教学《一张美丽的红枫叶》一课,在处理课文第6—8自然段中,我抓住第7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好“轻轻地说”“轻轻放”,体会小青蛙对小蜥蜴的关爱。在学生读得不够恰当时,我及时地做示范;联系实际恰当地指导学生:“你这样读会把小蜥蜴吵醒的。”“谁再来读一读,试一试?”这样的评读,我并没有讲解朗读的技巧,比如:如何确定轻重音,如何停顿这种形式上的只重声音表现形式,只强调表层

上的技巧,而是注重内心的体验、注重语言环境内蕴的有的放矢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体会青蛙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评读中,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朗读的技巧,而且有助于其对文本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当然,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以求效果的最大化。

五、立足理解,品读感悟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技巧、摹仿入境、“评读”求新的基础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从而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比较理想的追求吧!

如教学《一张美丽的红枫叶》一文时,我主要通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来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好。如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听老师读句子,“青蛙先生轻轻地说了声:对不起,把红枫叶轻轻放下”这个句子时让学生体会“轻轻地”、“轻轻”这两这个词。感受它对朋友的关爱,这是联系课文内容去理解句子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把课文读好。再如在学生表演小蜥蜴傍晚给青蛙先生送枫叶时,青蛙的一

系列神情和动作都是通过在理解了词语“刚想”、“突然”、“躲着”等词语上才体会到人物的内心的。所以说读和理解也是分不开的。读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好。

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以特有的声与情表达人的内心感受,还具有传情动人的功效。朗读方式,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如能再采用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新形式,更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从而提高读的质量。

一、角色假想读

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极强,让他们体悟到自己亲身参与表演的乐趣,有利于对文中情感的体验。如:让朗读的同学把自己假想成电台播音员,在朗读前,先说一句话:“下面请欣赏课文《XXX》,朗诵人XXX。”促其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去。又如:在读写人纪事的课文时。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当事人之一,在读写景状物的课文时,则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导游,用介绍的口气读。

二、手势导读

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体会试读,这无疑是一种直接指导学生朗读的好办法。教师在学生仿读是时,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教师示范读的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耳闻其声,而且目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打擂台读

如:在读《水乡歌》一文中描写水乡美景,我先用激励法提问:“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来读出水乡的美景?”当学生读完后,我又说:“他已经站在‘领奖台’上了,下面谁能比他读得好就站起来,把他赶下‘领奖台’。”接下来读的同学一个比一个好,也就轮流当王,最后我用齐读的方式把最后一个同学打下擂台,并适时进行“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教育,使坐下的同学输的坦然,因为齐读中也有他们一份。

四、推荐读

如:朗读《有趣的发现》第三段时,我提出:“你们推荐班里读的最好的同学读。”被推荐者这时成了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要格外投入,发挥最佳水平,不负众望。也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用激将法问:

“谁敢说自己是班里读的最好的?”或者“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的感情来朗读?”在我的“读的最好”、“最高水平”的悬赏下,有很多勇夫自荐朗读,争先恐后,这种形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五、联系生活经验迁移读。

朗读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他们的情绪,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并加以适当指导,接着让他们自读课文,进一步揣摩感情,多读几遍“其义自见”。学生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来。如讲读《乌鸦喝水》一课,按乌鸦口渴找水→找到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着水的顺序写的。全文的朗读语气也随乌鸦的心情变化而改变。所以先要着重体会乌鸦的心情,教学时,笔者先提出了如果你渴了,找不到水喝,心里感觉怎样等类似问题。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心情来体会课文内容,再要求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后大家一起评论,语气对不对,教师可这样鼓励“读得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以锻炼的机会。最后,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乌鸦喝水一课,急切→高兴→着急→思考→又高兴又轻松的语气特点,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够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了。

六、配乐朗读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入情入境。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适合音乐,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课文的美,兴趣盎然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有感情朗读的本领不是一教就成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语不也告诉我们多读的必要吗?在平时还要采用多种方式经常地练习才能巩固提高所学到的朗读本领。一、抓住题眼,把握课文感情基调

课题是课文的大脑,课题中的关键词就好比课文的眼睛。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可爱”一词就生动地描述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草塘的热爱之情。紧紧抓住“可爱”一词让学生充分感知北大荒原来的景象——荒凉,以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后的景象——有宽广的草塘、翠绿的草、汹涌的浪、清凌凌的河水、倒翘尾巴的野鸡……这样,通过对比就可使学生对北大荒产生热爱之情,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抓住重点词语,领悟课文情感

重点词语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饱含深情的词语去品味和思索,学生就会很容易寻找到文章的情感之源,为有感情朗读打好基础。例如,《开国大典》中“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一句中的“直奔”就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想参加开国大典的迫切心情。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进而深刻体会人民群众因新中国成立而激动与自豪的心情。再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一齐”一词,就充分表现了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缔造者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三、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把握课文情感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真实地描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作者担心邱少云这个年轻的战士忍受不了那种无法忍受的痛苦会突然跳起来或突然叫起来,那样的话,潜伏的部队就会暴露,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我的心绷得紧紧的”。但是,邱少云既没有跳起来也没有叫起来,而是顽强地忍受着烈火烧身的煎熬,于是作者紧张的心情便变成了难以言喻的痛苦——“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学生感受到这种心情,就为有感情朗读铺好了路,搭好了桥。

四、点拨技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不仅可使学生听准字音和揣摩出读法,还可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情境,促其想象,使其获得一定的体验。

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既要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又要注意各部分的语调变化,例如,《开国大典》从全文来讲,感情基调应是兴奋、激动、自豪的,但其各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应该略有变化,比如第一自然段就应用庄重而平缓的语调读。

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的主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进入情境之中。例如,读《桂林山水》一文,教师就可以先展示桂林山水的画面,然后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官,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当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在语速、语调、重音以及“啊”的变音,规律等方面给学生一些点拨。

有感情朗读课文是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还有利于他们把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培养语感的好方式,同时,也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那么,何为“朗读”?据字典解释,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当然,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时,朗读不是这种简单的“念”,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直接的训练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开拓思维,激发情感。新课程中的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是,“强哭

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神形相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做法,必然导致“无病呻吟”的窘相,自然也无法将朗读与感悟熔为一体。有时,教师虽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某一个词,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感情更强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禁想到:什么样的朗读才算到位了?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说得经典,他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换句话说,就是要努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学生领会作者在写作时的内心感受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在指导学生朗读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句时,先问学生:“你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多天!借用这些鲜明的数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句所要表达的情感,之后,教师引读:同学们,一年过去了,学生接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再引导:五年过去了,十

有感情的朗读

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朱教仁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1、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注意句中的大停顿与小停顿,即在朗读一个长句时,主语与谓语。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长一点,即大停顿,而修饰语与中心语(即定语与主语中心语,定语与宾语中心语、状语与谓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与补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短一点,即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作示范,让学生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地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干巴巴,毫无味道。2.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3.我们教学生一点方法,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语气语调来,比如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 1.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应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宜强调朗读课文的遍数。2.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在克服学生朗读弊病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加

强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确地指导和点拨,才会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的书声。 一、激发兴趣,端正朗读的态度。 1. 提出要求,端正朗读态度。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朗读在语文学习的重要地位,学会朗读的就是掌握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必须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朗读好或差的学生表现出不同评价都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朗读欲望。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教师跟要做好范读。 3.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能很好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可事与愿违,并不是所有的一线语文老师都能把学生的朗读指导得娓娓动听。有的朗读一字一顿,像老牛拉破车一样缓慢、沉重;有的自始至终都是大声的、快速的朗读,开始让人觉得精神饱满、铿锵有力,可一节课都是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的语气,听的人就会觉得像看到了泛滥的洪水一样,压抑、紧张、恐惧;有的朗读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时而如无声的细雨滋润万物,时而似飞泻而下的瀑布气宇轩昂,时而如潺潺的溪流趟过山石,时而又像汹涌的海水拍击海岸……听这样的课,我们仿佛在品一杯香茗,又像在欣赏一部感情曲折的电影,情感也便随着课堂上的情感或沉醉、或飘逸、或深思、或歌唱……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教师指导好学生的朗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如何才能实施这一步骤,实现这一目标呢?接下来我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理解重点词语指导有效朗读 在课堂上,常听老师这样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的语气读出来”。可是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怎样才算读出了感情,教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也没有认真的体会,情从何来呢?有的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

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如果有一些效果的话,那也是勉强的“皮笑肉不笑”的感觉。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大声的朗读就是有感情,在课堂上就声嘶力竭的朗读,让听的人十分难受。由此我深感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生硬的强调,而要建立在恰当的理解上。正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在初读之后,教师质疑道“秋天这把钥匙是怎样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学生抓重点词“轻轻地”一下子就知道是悄悄地,动作很轻,我们都没有在意,学生很容易说出要轻点读“轻轻地”这两个词。同时,引导学生想象“轻轻地打开大门”门开得快还是慢?学生自然而然的能够想象门开得很慢。我们读的时候也要读的慢些。感情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如果句子中出现了“多么、更、一定、非常、特别、十分、那么……”这些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抽一个人读一读,让其他的孩子听一听他那个词读得比较重?学生回答后可强调一句:“老师发现有些聪明的孩子已经在这个词的下面做上了重点记号。”所有的孩子迅速动笔,然后全班同学再练习读一读。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念情感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对于写景类的文章,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在头脑中构现出相应的画面,理解文章内涵,受到情感熏陶。如“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在读通顺以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来到了果园,看到了黄澄澄的梨,大大的菠萝,红红的苹果,把树枝压弯了的橘子……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果园里到处都弥漫着香香甜甜的气味……你闻到了吗?然后带着这种心情、这种感觉读一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济源市教研室王海燕 为什么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古人读书有“因声求气”的说法。“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是气势和感情。“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味和形态,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1-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有一句话始终未变,那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目标都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不断的变更,只有这一条始终存在。这足以说明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 目前,我们小语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的主要问题: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 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2、没有示范的朗读。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却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其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形式的读是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上,只要有学生的齐读,基本上是唱读,从城区到乡村,从山上到平原,不唱读的班级寥寥无几。什么原因?我们忽视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6、缺乏积极、中肯评价的朗读。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缺少针对性的中肯性的评价,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评价语言单调,感染力不强。 怎样使“有感情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 一、准备阶段:

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朗读首先要正确。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朗读正确,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要读得正确,必须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二、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 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看一句话读一句话。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到下面一个词甚至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到下面一句话。 三、朗读速度要适中。 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停顿,标点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 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正 确的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除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再读课文,每个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 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的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语文课的朗读是为了读懂课文,朗读一定要边读边想,可以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也可以在读完课文后自己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通过在读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五、会适当运用朗读技巧。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的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所以,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1.语调。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像“啊”这个字,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感: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每篇课文有个基本语调——基调。如《祖父的园子》的基调是欢快喜悦的,《慈母情深》的基调是深沉、辛酸的,《桥》的基调是激昂的。同一篇课文,不同部分、不同句子的语调也不同。

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有感情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有感情朗读是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一、有感情朗读能加强对课文的记忆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学生不停地去思考课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思考朗读时怎样用自己的感情表达课文里的每一句话。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思考课文的朗读方法和一次次地尝试朗读,无形中把教材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如教学《提灯女神》时,学生要想把南丁格尔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反对的一段读好,就必须思考当时的社会环境,再联想平时生活中自己遭到家里人反对的情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和想之间,课文的内容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二、有感情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有感情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具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到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母亲的呼唤》中:“有一天,妈妈带我去海边玩儿。我边玩儿边走,越走越远,渐渐离开妈妈的视线。妈妈发现我不见了,便焦急地到处找我。而我,一心一意要拾美丽的小贝壳,哪里注意到海水正在涨潮,又哪里听得到母亲急切的呼唤?等那近乎绝望的声音引起我的注意时,夕阳就要西下了。迎着天边灿烂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张憔悴不堪、泪眼模糊的脸。那散乱的头发,那喜极而泣的神情,那声嘶力竭的呼喊,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要把这一段有感情地读出来,学生就得用心去思考课文中“近乎绝望”“憔悴不堪”“喜极而泣”“声嘶力竭”等词语,联想母亲当时泪眼模糊的脸、散乱的头发、喜极而泣的神情的形象,用心去体会母亲当时近乎绝望、喜极而泣的心情,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深深的母爱中,就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三、有感情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读后感《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战斗的胜利,一动也不动,这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邱少云的意志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地研究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在研究的过程中,就相当于是对课文的再创造,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还会自然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就能使“教书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四、有感情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读出课 文的感情。学生在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反复思考朗读中的语气、语调,能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

浅谈感情朗读

浅谈感情朗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文字常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值得人们一读再读,咀嚼品味。正如叶老所说“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感情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笔者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结合自己教学的体会,来谈谈感情朗读即美读是一种多么有用的教学手段。其实朗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就是赏析学习的过程。读读读,你自会有许多收获。 1.不作要求,自读——跟着感觉走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著名的小令,脍炙人口,简约优美,寥寥28字,背诵是易如反掌之事,关键是如何读出感情来。课堂上,我首先不作任何要求,让学生跟着感觉走——自由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然后点多位试读。当然,学生们读法迥异:轻松欢快的、严肃沉重的、夸张的、平淡的……,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他们努力使自己的朗读带有感情,只是情感处理不当,有待指导。 2.适当点拨,揣读——找到了感觉 这首小令描绘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这是感情朗读的关键所在。通过初步朗读,同学们很快达成了大致相同的意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图,朗读的基调应该是深沉哀婉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直抒胸臆,抒发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浓浓的思乡愁思,自然要读得凄婉感伤。适当点拨后,同学们大体上把握了感情基调,先自己揣读反复操练,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读得非常投入。大家找到了感觉,和起初相比大有长进。 3.聆听范读,品读——感觉真的不错 正当同学们沉浸在“读得不错”的快感中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我们来听听范读,如何?”群情激昂,于是我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flash,音频、视频以它特有的魅力一下子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艺术境界。浑厚的男中间,深沉、凝重,凄凉,哀伤,我们仿佛看到:残阳如血,暮色苍茫,空旷的野外,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无言挺立在寒风中,乌鸦“呱呱”叫着正在归巢,一位风尘仆仆的男子骑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的瘦马,望着小桥流水处几户人家,独自前行……听着听着,我们完全沉浸在浓郁的朗读艺术氛围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尤其是末句“断肠人在天涯”让听者动容,可谓愁肠寸断。范读结束后是短暂的沉默,过了一会儿,同学们如梦初醒,我傻傻地问:“读得怎么样啊!”“好极了!”“very good”“有味!”“无法用语言形容!”……是呀,在叹为观止的朗诵艺术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

朗读要有感情

朗读要有感情 晨曦 小时候,邻居见我上学,总爱明知故问:“你去干啥?”我也爽快:“读书!”现在扪心自问:到校后,我们真的读书了吗?没有,一到教室,我们就读生字,边念边用手在石桌上比画,为的是下午听写不挨棍子,至于读书没有,读懂没有都不用管,因为老师自然会用满堂满堂的时间来讲。现在回想起来,老师讲了些什么呢?我的记忆好象一片空白,而清楚记得的只有自己似曾读懂几首古诗。 小时的老师讲的可谓头头是道,为什么现在没啥印象呢?现在想想,便有了如下认识:书不是“讲懂”的,而是“读懂”的,这正印证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所以现在我们应该读百遍书——多读书,更何况现在我国教育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作为体现文化素质之一的读书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才能的重要方面。在跟踪调查中:不难发现在小学能有感情朗读的学生到了初中及至社会。口才往往也独领风骚。而“口才、美元、电脑”是西方人士确认的三大战略武器。纪晓岚——铁齿铜牙——烟袋才子,可谓童叟皆知。他虽然没有金戈铁马,角逐沙场,但仍为大清帝国的吏治,整顿《四库全书》,立下了汗马功劳。周总理——周铁嘴的外交深厚,可说家喻户晓。他尽管不像诸葛亮“前知三百年,后知五百年”,但也曾在万隆会议上“舌战群儒”,为中国乃至世界和平迎来了希望与转机。因此本人认为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口才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现阶段,农村学生留守现在严重,隔代教育导致中高年级学生与祖辈没啥共同语言,作业完成后就把兴趣爱好转移到看电视上或围观别人打麻将;城市一部分学生爱上网、爱听CD、爱看VCD、欣赏MP3,同样地忽略了有感情的朗读,所以培养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势在必行。 那怎样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呢? 首先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朗读训练中。至于怎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要因人而异,各师各教。但大致如下: 1、激发学生自信心,使之认识到自己并不笨。 2、播放与朗读有关的磁带,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50篇朗读作品,学生可以从听中认识到:别人的语调语气,能把作品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传给听众,多么美好啊。 3、观赏朗颂比赛方面的影碟。朗诵是朗读的发展,朗诵比赛是朗诵的精华。观看经典性朗诵比赛使学生从中悟道:原来朗诵会有如此震撼人心的魅力。 4、师生互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水平,层次不一,教师有意识先选朗读一般的学生朗读,再抽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最后老师范读。这样学生自会有所比较:读得好的效果就是不一样,更能吸引人,打动人。 其次,教给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常识。 1、让学生坚持通读并读通。 学生只有通读,才能形成整体感知,形成整体印象,也才能把握全文总的基调。学生通读全文,是为了扫除文字的障碍,为有感情朗读打造康庄大道。 2、教会学生节奏与停顿。 节奏与停顿好象与字音字意无关,但掌握的不好,直接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如“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小语九册第11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当初我抽张玉松来读,他就读成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又如“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罗伟同学把它读成了“外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论文:浅谈如何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论文:浅谈如何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现代生活中,英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是用来表达自己或是与人交流的。这就要求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要会写、会听、会说。更是要有感情地说,而不是死背学过的固定句型。 英语课和语文课都是语言课,每次上语文课的时候,都可以听到学生很有感情的朗读和表达,而在英语课上却总是听到学生干巴巴地扯着嗓子读或是说。特别是读书的时候还有拖腔。这是为什么呢?吕叔湘先生说过:“阅读是很不简单的,学者大有可学,教者大有可教。”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语文老师的课,语文老师总是很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对学生也是这么要求的,作为一名老师,语文老师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而作为英语老师,我们似乎忽略了这一点,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感情地用英语朗读或是表达呢?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想要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英语,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种环境首先就要由英语老师来创造。作为英语老师我们自己就先要做好示范,在平常的上课中要很有感情地朗读,也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学期我刚接手了一个班,在读课文的时候都是扯着嗓子喊。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始引导学生很有感情地去朗读。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都忍不住笑,他们觉得有感情地朗读是件很滑稽的事。后来我先从一些学

习比较好的学生开始,后来大环境基本上创造 成功,学生们也很容易融入其中。 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1.教师应该起到榜样、带读的作用。朗读不仅仅是读准单词句子。而是要抑扬顿挫,有感情的朗读,在平常,可以教学生跟读a部分的对话。 2.可以叫学生表演对话,通过角色扮演来表达不同的感情,为了作为对比,也可以教学生互换角色,更好地来分析感情。同时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提高学生朗读的技巧 提高朗读的技巧并不是一下子的事情,需要一步步很踏实地进行:第一步,要让学生读准词句。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进行下一步。读句子要求学生要读准单词,不能添词漏词。第二步,要读出节奏感,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句子读得很流利,还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快慢和轻重。要读出这些节奏感就要求学生找出句子的关键成分,再通过重音来体现。只有完成了第一二步,我们就可以进行第三步了。第三步,就是要读出情感。在语文课上,老师总是强调有感情地朗读。对于英语也是一样的。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要读得优美,有节奏感,抑扬顿挫,该停顿时候要停顿,该重读的时候重读。而想要将一篇短文或是对话,读出感情来,首先就要求学生对这个文本的意思要领悟。所以老师在注重朗读的同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过程。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读诗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二、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

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

如何朗读有感情

【篇一】如何朗读有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要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朗读,却是需要老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呢? 一、运用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在低年级进行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日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如,在教学第11课《我们成功了》时,我利用举国欢庆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我激动、自豪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

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欢呼出“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没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课文《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因为它写出了梨树的颜色、样子”,我们班一向不发言的傅敏仪说“课文的好,因为它还写出了动作,‘挂起,露出,翻起,举起’。”我顺势说全班做动作表示,我说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能入情入味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 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前,必须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认识,能透彻地 理解人物的道德品质,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才能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抓住“纹丝不动”四个字,启发学生体会邱少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高贵品质,并理解以下三 个问题:(1)什么是“纹丝不动”?(2)为什么要“纹丝不动”?(3)邱少云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学生通 过反复朗读、讨论,体会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虽然剧痛难忍,但他“仍然 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并感悟到这种为了大局而牺牲自己 的伟大献身精神。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怀着对邱少云的敬佩、热爱,用坚毅 刚强、有力度的语气进行朗读,同时作者对战友的同情、无奈以及对敌人的仇恨,也会深深地印在学生心里,并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二、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指导。 有时只靠理解课文内容,还激不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果用录像、课件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上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有助于指导学生朗读。 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中,有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理 解内容时,可以通过放录像、课件,充分展示草原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教师 运用丰富形象的语言加以渲染:“同学们,假如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来到了草 原上,看到了那可爱而明朗的天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放眼一碧千里的绿色,欣赏着那柔美的小丘、如白色大花的羊群、静立沉思的骏马和大牛,我们是否 同作者一样,也想高歌一曲或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上述优美的导读语言,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常海梅 我永远也忘不了在东方红小学培训的那一周,因为在那里,我被老师们一句句有声有色的朗读感染了,陶醉了;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来读好课文是如此的重要,那一刻,我发誓,我一定要努力,至少要让自己的孩子、学生,读书要有感情,要读出抑扬顿挫感,读出轻重缓急。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为此,我做了如下努力: 一、打铁还得自身硬 每上一课之前,我都事先打开光盘,听几遍录音朗读,以提高自身素质。 二、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篇文章要想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就实属不易,更不要说声情并茂了,因此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必须做到。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达到正确、流利,我是严字当头,要求学生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每一节课,我都逐段逐句的过,一字也不许学生错,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感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必要时不仅反复做示范,而且还领读。课堂上我

尽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三、“形式多样”是朗读的兴奋剂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课文,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朗读可采取以下形式: 1、领读,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读。 2、指名读,由教师指一名学生朗读。 3、范读,由教师示范朗读。对学生起示范、帮助作用。 4、分组赛读,激发兴趣。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利用分组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既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5、齐读,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 四、“读后评议”是朗读的良方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进行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知道,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五、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 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循循善诱的逐步引导。

感情朗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a13570283.html, 感情朗读 作者:李梅梅 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10期 摘要:中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生自能读书,不要老师教;自能作文,不用老师改,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最高境界。”叶老这句话,我认为是语文工具性的最妙体现,但是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这就把人文性推向语文教学的前奏,语文情感性成为了教学的主旋律。所以,教学专家指出:“一个冷血的教师感情不丰富,不会感情朗读的人是教不好语文的。”我把这句话延伸补充:“一个冷血的学生,缺乏感情,不会感情朗读是学不好语文的。”而不管是新教材也好,老教材也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成了每篇优秀诗、文后的必备“思考练习”题,我作为一名爱好语文教学的教师,就非常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有以下几种作用。 关键词:感情;朗读;永远;主题 一、感情朗读会意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指导学生朗读,“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何况是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在平常注意感情朗读,能更深刻的理解字、词、句,甚至是文章的意思,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此句“喷”字用得绝妙,用“射”“吐”均不能与之比美。又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些句子,如果让学生查字典,一个字一个词的解释,学生很难说清是怎么回事,但让学生多读,自己体会,用自己的情感品味(当然不一定每个学生表达的情感一样)。这样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再加上老师有感情地导读,意思便不讲则明。学生均能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感叹时光宝贵的名言警句。再如《可爱的草塘》中,“这么大的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能明白大海指草塘,浪花指草,这些句子写出了草塘的大和美。 二、感情朗读悟神 很多课文,感情朗读能抓住文章的精髓所在,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可爱的草塘》中“这草塘真美啊!”只要是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便能很快悟出这是表达作者对草塘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特别是体会古诗中作者的精神非感情朗读莫属,传统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直接讲述为主,其实这是对学生感悟能力的抹杀。古诗韵味美,语感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诗歌的境界,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办不到。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我就反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读秋天夜晚的景色词句,连自己骨子里都透着凉意,用感伤的语调,语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要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朗读,却是需要老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呢?一、运用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在低年级进行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日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如,在教学第11课《我们成功了》时,我利用举国欢庆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我激动、自豪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欢呼出“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没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课文《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因为它写出了梨树的颜色、样子”,我们班一向不发言的傅敏仪说“课文的好,因为它还写出了动作,‘挂起,露出,翻起,举起’。”我顺势说全班做动作表示,我说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能入情入味地朗读,有的学生还边做动作边读,以此表达感情。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长期的训练,

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容的重要部分,但是从听部分老师的课中发现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环节就掉了链,名曰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结果还是唱读得厉害。归根到底就是师生都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把美文读丑,太遗憾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想应该这样做: 一、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 什么是朗读技巧?朗读技巧,就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我想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调。语调是用来表达句意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文章的容不同,采用的语调也应不同。像《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记叙文,写的是“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静静地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醉而浮想联翩,环境这么静这么美(从文中的插图可以看出只有“我”一个人),语言的基调应该是轻轻的静静的。 2、重音。重音包括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心理重音。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指词语中应重读的字以及句中应重读的成分。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中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其中“开了”要读重音。心理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子中的修饰词上,如《荷花》的第二自然段“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中的重音应落在“挨挨挤挤”、“碧绿”、“大圆”。

3、停顿。停顿也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心理停顿。心理停顿是为了吸引听者的注意而做的停顿。像《荷花》中的“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4、语速。语速也应根据文章的思想容来决定。一般来说,朗读表示叙述或说明的容用中速;描写、回忆、抒情的容或表示庄重、沉痛、宁静的句子,要读的稍慢些;表现急切心情和紧情绪的句子,或表现兴奋激怒的句子,读时应快速些。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1、读。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的示,特别是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就要发挥自己高超的读水平,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导读方法。如《荷花》中的第1自然段。。。。。。 这样的读,至少有三点功能:一是可以引领学生怎样去读书,教会读书方法,即要通过重音、语速的变化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听”,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引读。引读就是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恰当地引导启发学生读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情或意。像《荷花》的第2、3自然段。。。。。。此时的学生就会随着老师的基调读得高低有致,轻重有别,自然就把荷花形状的多、姿态的美以及作者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了。 3、问读。问读就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而是把课文中能够回答问题的语句读出来。在一读一问中,让学生读懂容,品味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041 教学科研 JiaoXueKeYan 教师·TEACHER 2018年6月Jun.2018 ?“有感情地朗读”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卢爱玲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重点。但是,如果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不具体,且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利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得不到提高,导致目标难以达成。走出“有感情地朗读”的教学误区,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真正重视朗读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根据课文类型和学生情况,灵活选用指导方法。关键词:感情朗读;存在误区;对策作者简介:卢爱玲(1969—),女,山东东营人,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 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18-0041-02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山东?东营?257500) 在山东省远程研修中,我观课四节,除了一节整合课,《骆驼和羊》《四个太阳》和《桥》三课教学时,教师们都制订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我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三位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没有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语文公开课中,执教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或语句。可是,纵观我们语文教师的备课模式和目标实施以及达成情况,我们身陷教学误区却浑然不知。 一、“有感情地朗读”存在的误区 1.朗读目标制订模糊,没有指向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朗读教学作了这样的要求:“低年级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级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年级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标》依照学生们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而制订,几个字的差别体现学习的循序渐进性、逐步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科学性。而我们制订朗读目标时往往表述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标笼统、模糊,没有针对性、目的性。这一误区,从低年级学段一直延续到高年级。 《课标》要求:“低年级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阶段就要降低要求,教师一开始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就好了,再渐渐指导学生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每 一篇课文都有朗读的要点、难点,教师可以抓住其一进行训练。 《四个太阳》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好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如果学生能在顿号处轻快、短促地停顿一下,用欢快、自然的语调读出词语,那么感情自然而出。还有最后一段:“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噢……”如果学生能把问句和“噢”字读好,就读能读出孩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目标可以定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带有顿号和问号的句子。这样,朗读教学目标清晰,有指向性,也易于达成。 朗读目标的制订除了依据《课标》,还要抓住文本的特色。《桥》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微型小说。篇幅短,却有二十七个自然段;人物语言简短有力,悲壮的结局出乎意料。朗读时,把握好语速和停顿才能更好地体现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这样制订朗读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段落间的停顿和语速的快慢变化,体味老汉的无私精神。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感情基调,都有作者特有的语感表达,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细细揣摩,深刻体悟,抓住朗读的要点,制订出别具一格、清晰、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再模糊不清,不再大而化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成了雾中之花,不见目标达成 语文课堂中,不见教师范读,促进 学生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见教师运用恰当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也是我们大多数语文课堂上司空见惯的问题。例如,观摩课中执教《骆驼和羊》的教师,频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卖力地朗读,声音很大,不是拖音就是声调怪怪的。教师也不作指导,按照自己的教学环节上完了一节课,而教后反思中,执教教师说自己的普通话不够好。 又如《四个太阳》的教学过程中,识字占用了相当一部分时间,该教师又引领学生“分析课文”,朗读就显得“微不足道”。朗读的时间少,教师的范读示范性不强、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的朗读平平,没有读出“感情”。再如执教《桥》的教师素质高,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步步为营,体悟雨的迅急,感受老汉的无私精神。我以为该教师会达成“学生层层深入地有感情朗读”的教学目标。但我小心翼翼透过薄雾寻找,也没有看到那支美丽的花——几次自由读、齐读匆匆而过。 设定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课堂上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却不具体指导,不见学生提升朗读水平,是语文课普遍的误区。 二、“有感情地朗读”目标达 成的对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达成,需要语文教师足够重视 “有感情地朗读”之所以存在误区,是因为教师不够重视朗读。而学生的朗读水平除了通过公开课展示,不会再有其他方式进行测试考查。教师更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