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就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就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

自身免疫病。

2、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胶

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的释放。2、自身抗原改变。 3、分子模拟。

4、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与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 (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与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

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 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 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靶分子的多样性;2、反应细胞的多样性 ;

3、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

应答与再次应答。

3、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破

坏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

自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

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6、自身反应性T细胞特异性杀伤作用及释放细胞因子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胰岛

素依赖性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

7、自身免疫耐受:

(1)中枢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指免疫系统对抗原的生理性无反应状态,具有抗原特异

性。自身免疫耐受就是最常见的天然免疫受。天然免疫耐受的形成主要就是未成熟T、B淋巴细胞经过克隆清除或阴性选择的结果。

(2)外周免疫耐受:发生在胸腺与骨髓中的阴性选择不能完全清除自身反应性淋巴细

胞,这些淋巴细胞进入外周后成为自身免疫潜能细胞。(potentially

autoreactive lymphocytes, PAL)

(3)自身免疫潜能细胞耐受机制的调控:

a、活性封闭:未活化的T细胞在没有共刺激因子的参与而结合MHC/抗原肽——进入无活性状态。

b、 Th细胞控制的耐受; Th细胞辅助B细胞活化的条件就是其TCR 识别B细胞递呈的MHC/抗原肽,而T细胞多处在耐受状态。

c、活动范围的限制:表达L-选择素与CD45RA的未活化的自身免疫潜能细胞只能在淋巴与血液内循环。

d、膜型抑制性分子的表达:T细胞活化后表达CTLA-4,与B7分子结合导致T细胞活化

抑制。

e、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或抑制性)T细胞及抗独特型网络对PAL发挥调节作用。如

CD4+ CD25 + T细胞。

四、自身免疫病举列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psus, SLE) SLE就是典型的抗体

介导的自身免疫病;其主要特点:多克隆淋巴细胞的非特异性活化;表现:关节疼痛、发热、面部红斑、血尿、蛋白尿、白细胞下降等。

(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RA就是以慢性进行性关节滑膜及

关节软骨损坏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血液中有高水平RF因子。早期关节肿胀、疼痛伴功能障碍,关节滑膜因炎症变的肥厚、皱褶及淋巴细胞浸润。晚期关节畸形。

病毒或支原体感染,机体IgG分子变性转化为自身抗原,刺激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就是IgG或IgM —称为类风湿性

军队流行病学习题《自然疫源性疾病》

军队流行病学习题《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疫源地 2...经济疫源地 3.自然疫源性疾病 4.自然疫源性 二、填空题 5.试举出国内四种病原体为细菌的自然疫源性疾病_____, _____ , ______ ,______。 6.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动物宿主可分为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三类。 7.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染源主要是 ________,尤其以________类动物最常见。8.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动物宿主按其地位的重要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三类,预防工作以消灭________为主。 9.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以________为主,次要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0.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1.请列出 8个以鼠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名称? 12.为什么钩体病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13.为什么说军队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关系密切? 14.举例说明,社会因素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15. 简述成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6. 自然疫源性疾病初步调查一般需要调查哪些内容? 17. 自然疫源性疾病深入调查一般需要调查哪些内容? 18. 简述自然疫源性疾病选择调查点的原则 四、选择题 A型题: 19.下系列疾病中何种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A.疟疾 B.丝虫病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病毒性肝炎 E.单纯性甲状腺舯 20.下系列疾病中那一组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A.疟疾、菌痢 B.丝虫病、流感 C.鼠疫、狂犬病 D.流行性斑疹伤寒、霍乱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 致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 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 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 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 ; 3. 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 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破坏 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然疫源性疾病概述

自然疫源性疾病概述 The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of overview 【作者】康晓 【Author】【摘要】什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简单说来,就是野生动物带的、而又能传染给人的疾病。疫源地就是疾病(主要是传染病)的发源地。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种类、特点等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和主要的防治措施,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Abstract】What is the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of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simply put, it is wild animals, and can infect human disease. Foci is diseases (mainly is the birthpla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in concept,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amage to human harm and the ma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ground. In order to attract people to focus on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地区;特点;危害;防治措施; 【Key words】the natural foci of disease ;t he source area ;characteristics;damage;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引言: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原发于野生动物的传染病,由于人类接触病源或带菌者,而使之开始流行于人间的疾病。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产业结构、规模、技术水平及法规等综合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这一过程加速了自然疫源性病原向人类的传播。你对自然疫源性疾病了解吗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南(20160729更 新)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其中,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疾病也属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特别是在洪涝灾害期间,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洪涝灾害发生期间灾民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受影响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一、洪涝灾害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洪水泛滥,灾区人民大规模迁移,短期内灾民大量聚集在庄台、堤坝等高处,人群密集,设备简陋,常常席地而卧,增加了人鼠之间接触机会而使感染机会增多;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及优势种群均发生变化,鼠密度及鼠间接触机会的增加,也增加了病毒扩散的机会;从而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暴发 流行。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区也有直接的影响,洪涝灾害频发,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也随洪水扩散,这就增加了因防汛抢险、堵口复

堤等防洪抢险人员和当地居民与疫水接触的机会,常常会引起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 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孳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蚊设施匮乏,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因此,洪涝灾害有可能会加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造成乙脑的暴发。 二、灾害相关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途径:携带病毒的鼠类分泌物、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有报道认为还可经螨类吸食带毒鼠类的血液后又叮咬人而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潜伏期为4-45天,多为1~2周。 1.诊断和治疗 (1)临床表现与病程 起病急、畏寒、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食源性疾病的培训讲义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疾病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的或中毒性。 食源性疾病的一类疾病,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即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从这个概念出发当不包括一些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病、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然而国际上有人把这类疾病也归为食源性疾患的范畴。顾名思义,凡与摄食有关的一切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均属食源性疾患。 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疾病病原

5、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 6、动物性毒素中毒 7、植物性毒素中毒 按发病机制分类 1、食源性感染 2、食源性中毒 疾病防治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很少使用食物中毒的概念,经常使用的是“食源性疾患”。近20年来,他们对食源性疾患的定义、流行因素、危害程度、预防措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我国历来重视食物中毒的防治工作,已形成了一整套的食物中毒的报告管理制度。《食品卫生法》已明确规定了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内容。由于历史原因,由食物传播的肠道传染病、腹泻病的报告管理仍属传染病报告的范围。对人畜共患病的报告尚不健全。因此,食物中毒仅是食源性疾患的一部分,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因食物不卫生、食品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如何加强对食源性疾患的统一管理,统一报告,从预防和控制措施上与国际接轨,将是食品卫生工作者长期的任务。 疾病预防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学校传染性疾病与防范应急预案

**学校传染性疾病与防范应急预案(一)概述 传染性疾病因为具有传染性,不仅在个体内发生,还会发生于人群中;中小学幼儿园是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危害非常巨大。因此,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传染病的预防十分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鼠疫等35种传染病为法定管理传染病。35种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甲类为:鼠疫、霍乱。乙类为: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瘆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为: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中小学幼儿园怎样防治这35种法定管理传染性疾病呢? 一是控制传染源。(1)对传染病患者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并及时将法定传染病向疾控中心报告,以便进行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制定防疫措施。法定传染病必须迅速报告。(2)对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患者必须严密隔离,对一般肠道传染病或呼吸道传染病则可采取床边隔离或病室隔离。室内应有防蚊设备。(3)对饮食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应重点进行身体检査。发现病源携带者时给予登记、治疗和定期随访,必要时调换工作。(4)对某些传染病的密切

接触者,应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进行医学观察,以利早期诊断,也可给予预防接种或药物治疗。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不同传染病制订不同预案。(1)对肠道传染病宜加强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用具消毒,吐泻物消毒及加强食堂管理等。(2)对呼吸道传染病应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提供口罩等;对虫媒体传播的传染病主要需有防蚊设备,并采取药物驱蚊、杀虫。 三是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措施包括合理营养,参加锻炼以增强体质,养成卫生习惯,改善居住条件等。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少外出,以避免易感者与患者接触,或给予服药预防。 下面是我们选编的部分案例,希望能给校长和老师们一些启示。未雨绸缪,防传染性疾病于未然。 (二)安全知识 1.甲型H1N1流感防控常识与应急措施 甲型H1N1流感(早期称作“人感染猪流感”)是一种新的人类流感病毒。2009年4月,美国首次在患者标本中检测到这种新病毒。我国于2009年4月31日将甲型H1N1流感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人类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症状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畏寒、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知识

传染性疾病预防知识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源微生物和原虫引起的,在人间、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按传播途径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血源性传染病四种。 二、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打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能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所以传染病的预防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这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做到六“早”: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早预防。 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手足口病、肺结核等。 预防措施 1、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日用品经常洗晒; 3、接种疫苗预防:如接种卡介苗、接种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 4、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尽量减少扎堆 四、肠道传染病预防 常见肠道传染病有霍乱、菌痢、伤寒和副伤寒、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等。

预防措施: 1、加强自身防护,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2、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吃生冷食物、不暴饮暴食、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 3、杜绝生吃水产品; 4、有发热、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时到医务室或肠道门诊就诊。 五、虫媒传染病的预防 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 预防措施: 防止被蚊子叮咬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1、开展爱国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滋生地; 2、防止蚊虫叮咬,添加防蚊设施;如设置蚊帐、使用蚊香、外出穿长袖衣服等; 3、感觉有不适情况及时就诊。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宣传

前岗中心校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出血热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3天最长19年,一般平均约20-90天。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的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极度的恐水、恐声、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狂犬病流行性广,病死率极高,几乎为100%,因此积极有效的处理伤口和预防接种疫苗至关重要。 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

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其他感冒症状。预防措施主要是尽可能减少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与禽、鸟类尤其是与病、死禽类的接触。因职业关系必须接触者,工作期间应戴口罩、穿工作服。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在青海民间将鼠疫俗称为“哈拉病”,人与患有或死于鼠疫的野生动物接触才有可能得病,通过跳蚤叮咬也可得病,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在流行地区从事高危职

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说的探讨_张涛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对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行了系统调查,根据疫源地的活跃程度,发现天山山地、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云南横断山区、内蒙古高原等为动物间鼠疫常年流行区域。而在新疆的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鼠疫疫源地,内蒙古与宁夏、陕西、河北4省(自治区)交界区域的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鼠疫疫源地,松辽平原、甘宁黄土高原以及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自治区)交界区域的家鼠鼠疫疫源地等地区,动物鼠疫流行有明显的间歇期。还有几十年未发生鼠疫,但历史上曾是鼠疫的流行区,例如广东、广西、福建3省(自治区)的家鼠鼠疫地区。现就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学说以及控制措施进行论述。 1自然疫源地学说的研究进展 20世纪初叶,前苏联学者巴甫洛夫斯基提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并提出这种疾病在自然界并不依靠人类及其活动而存在。这一概念最初是针对森林脑炎提出的,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许多疾病都具有这种性质。强调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古老的疾病,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在自然界中出现,人类只是偶然介入自然界的疾病循环,才有可能被感染。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理空间,称自然疫源地。我国将鼠疫自然疫源地划分为12个类型[1]。 动物鼠疫在自然界的存在是以鼠疫菌、鼠疫宿主、鼠疫噬菌体及病媒传播链和三维空间接触为基础,在进化中形成鼠疫特有生物群落圈,并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鼠疫生物群落地理分布特征区域即鼠疫自然疫源地[2]。以土壤、湿度或媒介作为生态系,形成了对其外界环境有一定适应性,维持其生命的延续。同时蚤类的卵是否具有传播性也值得进一步研究。特 别是在活跃的疫源地通过冬眠鼠类及蚤类保存机制。高海拔(2000~4600m)、寒冷及低温环境适合鼠疫菌在自然界的保存。 由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存在都需要宿主、媒介以及支持病原微生物、宿主和媒介生存的自然条件[3]。这就决定了这种类型的疾病必定只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之内。因此,自然疫源地并不仅局限于空间的概念,而是指存在于这一地理空间中的生态系统。自然疫源地的英文名称Natural foci是从俄文演化来的,使用复数的意思是强调所有疾病的疫源地都是由许多微小的灶状结构组合而成。人们逐渐发现,所有人兽共患病的疫源地都有类似性质,包括那些依存人类的动物,如家鼠或家养动物中的疾病。 正因如此,自然疫源地学说中的“自然”性质,反而被逐渐淡化。特别是活跃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所表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生态系统、动物种群及其媒介生物)[4],如青藏高原、三江源和滇西纵谷地区出现的生境、垂直自然带、鼠类及蚤类、鼠疫菌基因分型的生物多样性,说明生物多样性适合鼠疫菌在自然界的保存[5]。 许多微小疫源地组合在一起,才可延续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过程。能够保持疾病长期存在的最小疫源地单位,称为基础疫源地。疫源地内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宿主,使疾病流行仍有足够数量的个体存活,或得到疫源地周围地区不断的补充。在微小疫源地特有的微小生境,如山谷及谷口扇形冲击地等,更适合鼠类生存,每年检出鼠疫菌概率较大,疫点之间存在明显的水平与垂直分布。虽然基础疫源地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疫源地单位,但却有实际意义。在消除疫源地工作中,必须使残留疫源地规模逐渐缩小到形成基础疫源地的条件以下。在基础疫源地规模之上,还应有一些实际存在的单位,是一片相互延续的地理区域,即相对独立疫源地,指的是一片由高山、大河、荒漠等构成的自然屏障环绕的疫源地。一种疾病的疫源地,也可因同样原因形成不同的类 ·综述· 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说的探讨 张涛,李丽,赵建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首先从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活跃程度入手,分析了疫源地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特点;接着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角度阐述了鼠疫自然疫源地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疫源地的隐伏状态、鼠疫菌的突变改变了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状态等。提出在人口密集区域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干预措施:通过综合防治手段使相对独立鼠疫自然疫源地→基本稳定控制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长期静息鼠疫自然疫源地→逐步缩小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消除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可能。 关键词: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特征;疫源地隐伏状态;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25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4692(2013)03-0283-02 Investigation of theory of plague natural foci ZHANG Tao,LI Li,ZHAO Jian?hua Ningxi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Yinchuan750004,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zoonotic plague in foci with respect to the epizootic activity of plague natural foci in China and then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plague natural foci,including hidden state of foci and changes in zoonotic plague epidemic situation caused by Yersinia pestis mut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focal diseas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plague natural foci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area,e.g.,eliminating plague natural foci through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ns in the following steps:relative isolation,basic stabilization and control,long?term resting,gradual decrease in area,and elimination. Key words:Plague natural foci;Epidemic characteristics;Hidden state of foci;Intervention measure 作者简介:张涛(1965-),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鼠疫的研究及防治工 作。Email:melody68m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0a15479889.html,

呼吸道传染病概述

呼吸道传染病概述 一、呼吸道传染病的概念 病原体主要经空气飞沫进入和寄生于呼吸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二、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 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较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 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单一类病原体,也可以由多类病原体同时感染,或者是由一种病原体感染后可继发其他类型的病原体的感染。(称继发感染) 三、呼吸道传染发生流行的基本条件 构成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流行的基本条件包括三个方面,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传染病就不会发生。 1、传染源 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包括: (1)呼吸道传染病人 (2)隐性感染者 (3)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主要传播途径) (2)被污染的物品(如食具、茶杯等) (3)被污染的手 3、易感人群 慢性病人、老人、儿童等抵抗力较差的人群为易感人群。 四、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 1、自然因素对人体来说,可影响人体的抵抗力。如气候突变寒冷、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对病原体来说, 可影响其在外环境中生存能力。 2、社会因素:集会、人口密集的城市、旅游业兴旺的城市,这些都是传染病发生流行的影响因素。 五、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手段重点是针对传染病的流行条件及其影响因素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1、早期发现病人,发现病人及时医治,任何人如发现类似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切断传播途径:患者口鼻分泌物和污染物应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室内要通风,衣被要勤晒,有 条件可进行室内紫外线消毒,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到公共场所活动。 3、个人防护,做好个人防护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主要方法为: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多饮水,注意营养,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预防接种各种相应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支气管疫苗等。 (3)预防用药:中早药对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有很好的效果。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知识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知识 肾综合征出血热 1、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啮齿类动物携带汉坦病毒而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主要表现。 2、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的发病状况, 肾综合征出血热首先于1932年在前苏联的远东滨海区发现。该病在我国也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但早年报道很少~直至1955年在我国内蒙林区及西北的秦岭山区暴发流行本病后才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始了广泛全面的调查研究。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地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病例发生在中国。 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有哪些, 鼠类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东北林区的主要传染源是大林姬鼠。城市的主要传染源是褐家鼠~实验动物室的主要传染源是大白鼠。 4、肾综合征出血热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本病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 ,1,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可导致感染。 ,2,呼吸道传播:鼠类带毒的排泄物可污染尘埃~形成气 溶胶~人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引起发病。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和胃肠粘膜而感染。

,4,虫媒传播:从寄生于鼠类的革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并证实病毒可在螨体内经卵传代~成为储存宿主之一。此外~恙螨能够自然感染和通过叮刺传播及经卵传递病毒~对该病的传播作用也不容忽视。 5,母婴垂直传播:在患病孕妇的流产死婴的肝、肾、肺, 等脏器内~以及疫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的胎鼠中~也均分离到本病毒。说明本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宿主动物中病毒垂直传播对保持自然疫源地有一定意义。 5、肾综合征出血热有哪些表现, 发热同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多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颜面、颈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 6、如何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 ,1,灭鼠和防鼠: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在出血热疫区应搞好对主要宿主鼠种的防灭措施。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在鼠洞或者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放臵鼠夹、鼠笼或毒饵,不伤害老 鼠的天敌,及时堵塞鼠洞。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门窗合缝,新建和改建住宅时~要安装防鼠设施,排水口加铁栅,工棚搭建应符合防鼠要求。 ,2,治理环境:室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毒尘埃,清除草丛。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高发村镇~应采取敌敌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杀虫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 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胶 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 (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3.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 破坏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食源性传染病 1、食源性疾病包括三个要素: 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 ②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 ③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二)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 2、原因:①致病性微生物;②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物,并达到中毒剂量;③食品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含有有毒成分(如:木薯、河豚鱼、马铃薯);④误食(如:毒蕈、桐油) 3、分类:①细菌性食物中毒;②有毒动植物中毒;③化学性食物中毒;④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4、发病特点√ ①潜伏期短,病势急,很快形成发病高峰,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人。 ②有三个相同点:相同的食物;基本相似的临床症状;相同的进食地点 ③没有流行余波 ④引起中毒的食物是在正常数量。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食物中毒的流行病特点 ①发病的季节性特点:5到10月 ②地区性特点: ③食物中毒原因分布特点

④食物中毒病死率特点:较低 ⑤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分布特点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 ①发生比重大;②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动物性食物多见;③有明显季节性,多发季节在5月~10月;④病死率较低(肉毒中毒除外); ⑤发生规律:先是食品被污染→微生物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食前加热不彻底; (二)沙门菌食物中毒 1、病原学特点:沙门菌属在外界的生活能力较强,最适的生长繁殖温度为20~30℃。 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2~3个月。耐冷耐寒。不耐热,60 ℃15~30分钟或100 ℃数分钟即被杀灭。 2、流行病学特点 ①好发季节:6~9月 ②好发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 ③食品中沙门菌的来源:家畜、家禽的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未经彻底消毒的鲜奶;禽蛋在经泄殖腔排出时蛋壳表面被污染;熟制食品生熟交叉污染; 3、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恶心、头痛、发热、面色苍白、发冷 胃肠炎症状:呕吐、腹泻、腹痛、黄绿色水样便、发热38℃~40℃

自然疫源性疾病习题

细菌性传染病(自然疫源) 一、单选题(75题) 1、哪种立克次体是对人具致病力的立克次体中抵抗力最弱的一种(B) A、无形体病病原体 B、恙虫病立克次体 C、普氏立克次体 D、莫氏立克次体 2、恙虫病病的传播媒介是(A) A、恙螨幼虫 B、恙螨卵 C、恙螨蛹 D、恙螨成虫 3、恙虫病的高发职业人群是(B) A、学生 B、农民 C、教师 D、公务员 4、鼠疫在我国传染病法中为哪一类传染病。(A)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都不是 5、最为常见的鼠疫类型为:(C) A、肺鼠疫 B、败血症型鼠疫 C、腺鼠疫 D、肠炎型鼠疫 6、恙虫病外斐氏反应的标本是:(B) A、全血 B、血清 C、咽拭子 D、粪便 7、恙虫病外斐氏反应最早可于第_病日出现阳性反应。(C) A、2 B、3 C、4 D、5 8、恙虫病外斐氏反应凝集效价在_以上才有诊断意义。(B) A、1:80 B、1:160 C、1:320 D、1:640 9、恙虫病的临床表现中_的发现对诊断意义重大。(C)

A、发热 B、寒战 C、焦痂或特异性溃疡 D、肝脾肿大 10、我国大陆恙虫病立克次体的血清型以_为主。(A) A、Gilliam B、Kato C、Karp D、TA716 11、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是指:(C) A、以虫媒为传染媒介的传染病 B、所以地方性传染病都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C、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D、以家畜、家禽为主要传染源的传染病 12、鼠疫是主要通过下列哪种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B) A、野鼠 B、鼠蚤 C、蚊子 D、家鼠 13、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当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报告的期限为:(C)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其中,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疾病也属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特别是在洪涝灾害期间,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洪涝灾害发生期间灾民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受影响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一、洪涝灾害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洪水泛滥,灾区人民大规模迁移,短期内灾民大量聚集在庄台、堤坝等高处,人群密集,设备简陋,常常席地而卧,增加了人鼠之间接触机会而使感染机会增多;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及优势种群均发生变化,鼠密度及鼠间接触机会的增加,也增加了病毒扩散的机会;从而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区也有直接的影响,洪涝灾害频发,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也随洪水扩散,这就增加了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等防洪抢险人员和当地居民与疫水接触的机会,常常会引起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

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孳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蚊设施匮乏,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因此,洪涝灾害有可能会加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造成乙脑的暴发。 二、灾害相关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途径:携带病毒的鼠类分泌物、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有报道认为还可经螨类吸食带毒鼠类的血液后又叮咬人而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潜伏期为天,多为~周。 .诊断和治疗 ()临床表现与病程 起病急、畏寒、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 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就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得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得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与中毒性,包括常见得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得疾病。食源性疾患得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得前列,就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得卫生问题。 目录 1.疾病概述 2.疾病病原 3.疾病状况 4.疾病特征 疾病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就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得各种致病因子引起得,通常具有感染性得或中毒性得一类疾病,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即指通过食物传播得方式与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得中毒或感染性疾病。从这个概念出发当不包括一些与饮食有关得慢性病、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然而国际上有人把这类疾病也归为食源性疾患得范畴。顾名思义,凡与摄食有关得一切疾病(包括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疾病)均属食源性疾患。 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一词作为正式得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得“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得各种致病因子引起得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得一类疾病。 疾病病原 食源性疾患可以有病原,也可有不同得病理与临床表现。但就是,这类疾患有一个共同得特征,就就是通过进食行为而发病,这就为预防这类疾病提供了一个有效得途径: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倡导合理营养,控制食品污染,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可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患得发生、 疾病状况 由食品污染而引起得疾病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得卫生问题之一,据报告,食源性疾患得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得第二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粮农组织(FAO)报告,仅1980 年一年,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5岁以下得儿童,急性腹泻病例约有十亿,其中有50

2016年食源性疾病培训试卷及答案

食源性疾病培训试卷 科室:姓名:得分: 技术职称: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属于() 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2.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的易感人群不包括() A.新生儿 B.孕妇 C.免疫缺陷者 D.健康成年人 3.食源性阪崎肠杆菌病的主要致病食品是() A.婴儿配方粉 B.生肉及肉制品 C.鸡蛋 D.蔬菜沙拉4.紫绀是下列常见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A.食源性诺如病毒病 B.食源性甲醇中毒 C.食源性亚硝酸盐中毒 D. 食源性龙葵素中毒 5.食源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属于() 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6.食源性菜豆中毒属于() 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7. 食源性毒蘑菇中毒属于()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8. 食用发芽或表皮变为青绿色的马铃薯、未成熟的番茄可导致患()A.食源性诺如病毒病 B.食源性甲醇中毒 C.食源性亚硝酸盐中毒 D. 食源性龙葵素中毒 9.食源性组胺中毒属于()。 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10.2015年我院的监测结果中,患者的职业未出现的是()。 A.医务人员 B.工人 C.婴幼儿 D.学生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45分) 1、食源性疾病的特征包括、、、和、。 2. 按发病机制分,食源性疾病可分为和。 3. 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的对象包括、、、 和事件。 4. 2015年我院监测数据中,导致食源性疾病最多的食品种类是。 5.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发病人数在人及以上或出现1名及1名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6.引起食源性诺如病毒病的主要食品是,此外,受污染的沙拉、水果、 共2页第1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