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析萨特的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

简析萨特的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

简析萨特的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
简析萨特的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

简析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

摘要: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进行辩护,简明扼要的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

学说。文章就读这篇论文谈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人道主义思想等问题。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哲学,只是一个标签,它标志着反

抗传统哲学的种种逆流,而这些逆流本身又殊为分歧。现

在还活着的‘存在主义’大部分都抛弃了这个标签,因之被

弄迷糊的局外者很可以这样下结论,说他们之间的唯一共

同点,就是对于彼此的反感。”[1]“在当代哲学中,还没有第

二个流派像存在主义这样,其主要创始人有如此强烈的自

我破坏倾向。名字与这个哲学思潮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哲学

家们,远远背离了自己的出发点。”[2]这两段话引起了对存

在主义的兴趣,于是翻开了它神秘的篇章。

一、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的生存受到威胁,使人的尊严被践

踏,而战后的经济萧条和各种社会问题又加深了人们心理

上的阴影,形成了普遍的生存危机感。战后科技对社会生

活的渗透,又使人们受到机械的控制和管理,人被平均化、

整体化,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创造性被泯灭, “被异化了”成

为人们的共同感觉。所有这一切,都已经不能用传统社会

进步和人生观来说明和解释,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而感

到空虚和惶惑不安的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生存的目的和意

义。为此,存在主义产生并发展起来。

存在主义兴起于20 世纪20 年代的德国,这一时期的

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40 年代后,其中心转移

到法国并开始兴盛,代表人物是萨特、马塞尔梅洛- 庞蒂、

加谬;到50 年代,存在主义风行全球进入鼎盛时期;进入70

年代,存在主义不能为人们指出消除异化的现实可行的道

路而走向衰落。其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

比他先行者还要大,他早年是研究哲学的,后来官费留学德

国受到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学说的影响,所以

形成一种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1980 年4 月15 日,法国当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政治活动家让- 保罗·萨特逝世了,巴黎街头有千千万万

群众给他送葬。他不是书斋里的哲学家,他提倡介入现实,

经常对重大事件作出表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因

抗击德国法西斯而被俘,获释后,即投身于“把德国人赶出法国”的运动。由于这几年的体验,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

虚无》诞生了。

此外,我们还应该重视法国传统对萨特的影响, “萨特

是一个传统法国式的哲学家,这个传统里经常产生许多介

乎文学家与哲学家之间的人物??”[1]

二、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内容及代表作

萨特(1905 - 1980) 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有

巨大影响的哲学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

一生著作丰赡,主要哲学著作有: 《想象力》、

《自我的超越》

(1936) 、

《想象的现象心理学》、

《存在与虚无》(1943) 、

《唯物

主义与革命》、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 等。

[3]其

中, 《存在与虚无》、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其存在主

义的代表作。也有人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不足以代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认为它毕竟只是一篇临时的

演讲,虽有许多地方生动明朗,也毫无疑问地值得加以注

意,但却带有时间性的特征。它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

是一些因对事实不必要的错误陈述和疏忽而站不住脚的论

述,一部分是存在主义所下的定义。

[1]

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应是“存在”问题。但是,传

统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以主体与客体、认

识与外部世界的对立为前提,因而是二元论的。他要消除

这种二元论,建立一种一元的存在哲学。

从事物本身出发,要寻求一个出发点。萨特认为“我

思”是一切真理都不能离开的,因此是本体论的出发点。但

是这“我思”和笛卡尔的我思是不同的,因为后者已有了主客体的明确区分,是自觉到主体存在的“反思的我思”,作为出发点的我思应该是主客体都没有明确区分,尚未意识到

主体的“反思前的我思”。

存在被划分为两个领域,外部世界是“自在的存在”,意

识活动是“自为的存在”。前者是没有必然性的一个存在着的事实,它不被创造,也不能创造他物;后者是一种虚无,自收稿日期:2009208220

作者简介:李云(1984 —) ,女,河北石家庄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2008 级硕士研究生。

3

1

1

身缺乏又总想成为什么的趋向,是变动不居而又具有否定作用的存在。存在是统一的,自在与自为不可分割的联系着。自在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自身是悔暗不明的,它要在意识的显现中获得规定和意义。自为本身没有存在,它需要通过显现自在而从自在那里获得存在。这样,显现就成为沟通自为与自在的桥梁。意识显现存在是虚无化,显现不是某物作为表象反映在意识中,而是意识的整个意向指向这物,意向性隐去了自在的不相关部分,这就是自为对自在的否定或虚无化;否定同时也就是规定,意向指向的部分也就是显现为现象。这时自在从自为获得了规定,成为对人有意义的存在,自为也就从自在那里“借得”了存在,在自在那里显现出它的存在。但是,自为本身仍无存在,它的存在是在外的,因此它不断超越自身而趋向对目的的寻求中,趋向目的也就是趋向未来,使自身充实化,但自为永不能具有充实的存在,因此趋向未来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中,归根到底起能动综合作用的主导者还是自为本身。萨特认为,这种处于自为不断否定、虚无化自在过程中的存在就是自我即人的存在,这是自为和自在的综合,是唯一的实在。这种一元现象就是萨特哲学的本体。在他看来,先是有人,然后通过人的自由选择的行动,人才成为他那样的好人或者恶人。英雄或者懦夫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的主动选择使他成为英雄或者懦夫。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论点。由于人的行为出于自由选择,所以要承担责任,不但对行为的后果负责,而且对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也要承担责任。正因为如此它是一种人道主义,即把人当作人,不当作物,是恢复人的尊严。[3]三、萨特的人道主义思想萨特真正关心的是人生问题,他的哲学的目的是要干预人生、介入社会生活,人生论在他的哲学中就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集中地表明了人的存在是主观性,人是自为的,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意志去设计自己、决定自己。主观性的意义在于:自己选择,自己造就。这又意味着:人的存在是自由。“人就是自由”是萨特的人道主义的核心思想。他认为,自由不是人的一种属性,而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自为存在不断虚无化外物,不受其它东西规定而自己规定自己和外物,就肯定了人自己是自由的。因此自由首先是本体的自由、存在的自由,自由与自为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的存在。这样, “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自由就不是人所选择的,而是人与生俱来的命运。自由表现出来是人否定和选择的自由,因为自为是通过否定和选择表现的。否定的自由是指人的否定能力,一方面是对外部世界的否定,对围绕着人的周围环境要决定人而说一声“不”;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否定,人总是不断否定着过去又不断被将来否定。选择的自由首先是指选择是无条件的,选择既没有普遍的道德规范作为外部依据,又因为人的过去也是自在的存在、处于被否定和被超越中而缺乏已有的经验作为内部的准则,人就按自己的意志、愿望选择,没有任何先决条件。其次,选择不在于要得到什么预定要求的结果,而在于自己决定去要求。也就是行动的成功与否对选择来说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决定,自由正在于此。这样的自由就是绝对的自由。自由不仅是主观的,选择的自由只有化为行动的自由,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自由。人是被抛入世界、被不能选择的处境包围着的,但人的存在就是介入处境,对处境虚无化,通过选择行动赋予处境以意义,使其成为自己的处境。同时,介入处境也是对处境的超越,处境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由成为处境中的自由,没有什么处境能够扼杀人的自由选择,在一定

的处境中人可以不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但却不可不选择并且能够选择。既然自由和自为一致,和否定、选择相联系,那么自由就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同时自由使人能自己选择、决定自己,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自由也就是人生的目的。放弃自由意味着放弃选择、逃避自身,放弃人的自为存在,所以自由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无论虚无化、超越处境或是决定自己,人总是通过行动进行的,选择也就是对自己行为的选择,这样选择的自由就不是随心所欲,而必须和行为的后果相联系。选择总是个人按自己的标准而作的自由选择,这就意味着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一切责任,前无托词,后无辩护。选择行为也就是选择责任,绝对自由地选择就要绝对地负责。自由也就不是什么美妙的权利,而是人生的重负,人是被判决为自由的,它就是人“最荒谬又最严酷的义务”。但人还是应当正视自由,因为这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即使在面临着象俄瑞斯特斯所处的那样两难境况时,也应勇于选择。在萨特的《苍蝇》中,俄瑞斯特斯要么杀母为父复仇,但这是犯罪,要么保全母亲,放弃复仇,但这又容忍了罪孽。面临这样的境况选择是烦恼、痛苦的,但人还是得选择,主动勇于选择的才是英雄,因为选择行为就是选择做人的形象、选择自身的本质。俄瑞斯特斯复仇后,背负着罪恶离开阿耳戈斯,勇敢承担了自由选择带来的责任,他的选择就是有价值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还因为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是相关的。在介入处境中选择时,个人与他人就处于共在关系,他人和我一样也是自为存在,也有自由。个人把自由作为目标只有把他人自由设为条件才可能,也即个人自由应以不破坏他人的自由为前提。最后,他说人道主义,因为我们提醒人除了他自己外,别无立法者;由于听任他怎样做,他就必须为自己作出决定;还有,由于我们指出人不能反求诸己,而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自己)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理想)的目标,人才能体现自己真正是人[3]。

[参考文献]

1 ] 考夫曼W. 存在主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 2 ] 耶日·科萨克. 存在主义的大师们[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 3 ] 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

萨特存在主义

第一篇:萨特及其存在主义 1. 朋友问我最近读了什么书,我说尼采和萨特。 “尼采我知道,萨特是谁?” 我说:存在主义是自由的萨特! 朋友愕然,随后说:和你所崇尚的教育有什么关系? 呵呵—— 一直以为萨特是最难一句两句就把它说明白的,现在终于可以说,我相信我能够把它说明白了,因为我心里已经把他弄清楚了。 2. 萨特,存在主义者。 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自由”,二是“选择”。他认为:人生是荒诞无稽的、绝望的,应依“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来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个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即选择;个人有权绝对自由地选择,可以为所欲为,可以迟到、旷课,可以拒不预习或做作业;但自由可能令人痛苦、负担沉重。因为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绝对矛盾,他人即地狱;一切人类关系无非就是施虐狂、受虐狂和彼此冷漠相待;作为教师必处统治地位,学生要么是反抗,要么是认输,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只能是被迫劳动;教师不是以说教,而是以自己的实际举动向学生表明,他反对“糟糕的忠诚”,即反对崇拜、仿效、屈从、迷惘于某个角色,如当" 好教师",成为“健壮的男士”,当“获奖的运动员”,做“校园皇后”,担任“出谋划策者"等。唯此才能使教育“个性化”。 3 萨特认为,存在是虚无的,现实是恶心的,人正是在“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状态中生存着。“其所是”是“过去”带给我们的不可变的本质,“其所不是”是“将来”我们还没有形成的本质,人就是否定着过去及被将来所否定的现在,而现在是双重的否定。人的自由正在于这双重否定之中,由于人生是一个不断自身否定的过程,所以“现在”的我们,什么也不是。 4. 人的存在是由“自为的存在”介乎“自在的存在”之间的。“自为的存在”是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像液体,“自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像固体;而“实在的存在”就是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体,一种半流质、半透明、粘滞的存在,像黏液一样的让人看着“恶心”的东西。 5. 人的存在就像一个“洞”,洞中是虚无的,可这虚无要洞壁的存在来证明其存在。人的存在除了自我意识,还有靠他人的存在来印证。人与人之间可能有暂时的“共在”(我理解为共同利益),但由于人本质上是自由的,所以人的根本关系是冲突,而人又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因此悲剧不可避免,永恒存在。 6. “存在先于本质”。我们的出生是一个偶然,这个偶然导致了我们“存在”。可我们的“本质”却是由我们在生命旅途中不断地选择、奋斗而决定的,这种决定本质的过程,会持续一生,直到生命终止,我们的本质才最后盖棺论定。所以,你必须做一个主动积极的人,不断地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懦夫;不断地行动——为你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人不是被上帝造就的,人就是这样被自己造就的。

简析萨特的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

简析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 摘要: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进行辩护,简明扼要的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 学说。文章就读这篇论文谈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人道主义思想等问题。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哲学,只是一个标签,它标志着反 抗传统哲学的种种逆流,而这些逆流本身又殊为分歧。现 在还活着的‘存在主义’大部分都抛弃了这个标签,因之被 弄迷糊的局外者很可以这样下结论,说他们之间的唯一共 同点,就是对于彼此的反感。”[1]“在当代哲学中,还没有第 二个流派像存在主义这样,其主要创始人有如此强烈的自 我破坏倾向。名字与这个哲学思潮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哲学 家们,远远背离了自己的出发点。”[2]这两段话引起了对存 在主义的兴趣,于是翻开了它神秘的篇章。 一、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的生存受到威胁,使人的尊严被践 踏,而战后的经济萧条和各种社会问题又加深了人们心理 上的阴影,形成了普遍的生存危机感。战后科技对社会生 活的渗透,又使人们受到机械的控制和管理,人被平均化、 整体化,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创造性被泯灭, “被异化了”成 为人们的共同感觉。所有这一切,都已经不能用传统社会 进步和人生观来说明和解释,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而感 到空虚和惶惑不安的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生存的目的和意 义。为此,存在主义产生并发展起来。 存在主义兴起于20 世纪20 年代的德国,这一时期的 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40 年代后,其中心转移 到法国并开始兴盛,代表人物是萨特、马塞尔梅洛- 庞蒂、 加谬;到50 年代,存在主义风行全球进入鼎盛时期;进入70 年代,存在主义不能为人们指出消除异化的现实可行的道 路而走向衰落。其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 比他先行者还要大,他早年是研究哲学的,后来官费留学德 国受到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学说的影响,所以 形成一种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1980 年4 月15 日,法国当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吕丽娟 0820220079 摘要:存在主义是西方人本思潮中影响最大哲学思想,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最为完备,最具代表性,它力图以超越主客二分的存在论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 关键字:“自在”与“自为”;存在与本质;自由与责任;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首先产生于德国,然后传到法国,并以法国为中心向外扩散,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最为巨大,最为深远,正如某位思想家所说的“法国在萨特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位真正的思想家”。 萨特生活于20世纪,生活于马克思之后,因而其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性,萨特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共产主义倾向,但又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尽相同。 一、“自在”与“自为” 萨特的存在论内容非常丰富,他首先界定了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自在的存在,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外部世界。 “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这与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即都是指客观外部世界,只不过马克思的物质特指客观实在,而萨特的自在的存在则是客观存在,范围较物质概念更广。自为的存在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是其所非是”,这与马克思的意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没有固定的本身,都是不断变化的,都不断地否定自身,超越自身,只是萨特的意识更加具体,是对外部世界的虚无化,强调意识的超越性、否定性。 二、存在先于本质 在界定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基础上,萨特又进一步指出了二者的关系,即自在的存在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势,自在的存在不需要自为的存在来决定,但是它的意义则要靠自为的存在来赋予。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关系是虚无,自为的存在通过自在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百科名片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的旗帜也飘到了欧美乃至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起,存在主义作家已经失势。到了20世纪70年代,存在主义作为一支文学流派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 目录 基本概念 文学主张、观点 代表作品及评价 名词简介 主要特点 代表作家 代表女将 文学先驱 基本概念 文学主张、观点 代表作品及评价 名词简介 主要特点

代表作家 代表女将 文学先驱 , 派别观点 , 中国表现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文学史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阳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编辑本段文学主张、观点 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

存在主义文学 义。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现实永远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的。萨特宣称:“存在”即“自我”,“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以主观性为出发点。”这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存在主义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存在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 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存在主义者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人的心灵的冲动,给人以“享乐”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觉清晰、明确起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的存在主义 内容摘要: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也是上世纪西方哲学家中最具有个人魅力的大师之一。萨特也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思维,被人们誉为“2O世纪人类的良心”。萨特把存在主义发挥到了及至,他赞同马克思主义,并一直以社会主义者自居,一生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出路。他以独特的眼光分析世界,留给人们的是永远闪光的思想。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社会主义 引言 无论是在当代中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领域,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都是曾经引起轩然大波,并且受到广泛评论的现代外国哲学思潮之一。萨特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大师之一,他自认为是个社会主义者,一生都在探索和思考社会主义的出路。萨特用独特的辩证法看问题分析世界,作为一位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出现是存在主义发展的里程碑。1945年,萨特为反驳外界对存在主义的批评做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著名演讲,将“存在先于本质”作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萨特认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先要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这个东西就是人,或者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是人的实在。”也就是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人最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来到世界上,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虚无而存在的,没有什么本质。萨特的这一“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正是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与以往哲学的不同。它不仅代表着存在主义的基本人学观,而且也代表和体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主要倾向。 一、历史辩证法下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历史辩证法的起点,首先就是在“匮乏”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物的对立。而人是由事物中介的,同样,事物也是由人来中介的。正由于物的“匮乏”,才有人与人之间否定性关系的出现。这里表现的就是,一个物体要表现出来,必须有另一个物体的存在。而在“匮乏”基础上人与物的这种辩证关系,正是萨特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作者:周烨 学号:12013052201045 班级:13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摘要]:存在主义是 20 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个哲学的非 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本文旨在从存在先于本质、“自在”与“自为”、“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责任与人道主义五个方面入手,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作以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它产生的现实条件和 历史背景, 就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来说, 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它的出现标志着帝国主义阶段所固有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就法国而言, 它是法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危机的产物犷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所制定的哲学和文学的命题, 无不打上了法国危机年代的烙印。这些命题集中反映了历经危机年代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城市小市民的情绪和愿望萨特所概括的多半是战争失败后一片混乱以及德国占领下全然迷惘的经验忧郁、痛苦、仿徨、悲戚、孤独和死亡;他所强调的是超时代和超社会生活的自我意识、自由和自由选择、主观性和人的行动, 即萨特所宣扬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 在萨特看来, 由于传统哲学把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为前提, 它们的哲学是二元论的。唯心主义虽然以某种抽象的精神本质为认识的出发点, 同样属于二元论, 因为它们同样主张主体与客体分立;唯物主义者虽然坚持反映论原则, 主张主体反映客体,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也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 , 因为它“忽视了人的主观性”。萨特认为, 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以另一神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即必须用现象学的原理, 用现象的一元论来代替它们, 从而“由此消除一些使哲学感到麻烦的二元论” [1] 二、萨特存在主义的思想内涵 1.“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这种主张是讲,世界上首先有人,有了人和人的关系,有了人的选择行为,通过人的行为和后果,然后才能给这个人下定义。他讲的“存在”,显然是指个人的存在,个人主观意识的存在;而他讲的“本质”,则是指个人的共有特性。也就是说,这世界上要先有人,有人的主观意识,然后才有人的行为,根据他的行为,才能判断他是什么人,他才能创造自己的本质,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给他下定义。

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存主义文学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种文艺思潮流派存主义哲学文学上反映存主义作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主要表现战法国文学从四十年代期五十年代达了高潮存主义哲学先驱者丹麦人克尔凯戈尔第次世界大战存主义德国开始流行主要代表海德格尔阳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存主义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主义影响六十年代存主义思潮被其新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主义文学变种存主义思想家观点并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存主义哲学家有多少种存主义法国存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代表基督教存主义;二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代表无神论存主义从文学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重要们都法国文学家尤其萨特存主义理论集大成者哲学著作《存与虚无》、《存主义种人道主义》、《人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种文学理论基础存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认只有自我感觉存才真正存而且种真正存和客观现实永远对立能统萨特宣称:存即自我存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主观性出发点说客观事物本质由主观意识决定存主义认人价值高于切人与社会永远分离对立人被扔世界上来客观事物和社会总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萨特剧本《禁闭》有句存主义名言:人(我)地狱存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人世界上基本感受们看来人和其动物区别于动物知道自己死亡来临无所谓对死亡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免死因此们认存过程死亡过程从而得出了存等于存悲观主义结论存主义者否定艺术认识作用认艺术作品能反映现实只能某种程度上揭示人心灵冲动给人享乐和感受能力使人非理性感觉清晰、明确起来们认艺术家目创造自己世界表达自己哲学思想和自己感受而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种思想支配下存主义文学主要内容往往描写荒谬世界人孤独、失望及无限恐惧阴暗心理存主义者曾经提出了少发人深思问题们处世态度消极们把资本主义现实丑恶看成世界上永恒荒谬鼓吹人生虚无活着没有目人切活动都徒劳存主义既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现实反感和厌恶又宣扬了自我核心主观唯心主义和人主义及自由名义下美化悲观厌世人生哲学由于否认了人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存主义与马克思所说人本质切社会关系总和论点完全背道而驰存主义文学代表作品有萨特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小说《局外人》等存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表现存主义哲学观点己任些作品大多

关于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评析.

关于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评析本文来源:论文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a16865612.html,/ 论文摘要:关于美学,中国美学称之为“道”,西方美学称之为“存在”,萨特曾说: “存在主义就是人道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与德国其他哲学家的存在主义美学相比,美学并不突出,但很有特点,且现实性很强,影响比较广泛。论文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一、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时代背景萨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些经历对他以后的哲学道路影响深远。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信仰开始动摇,各种矛盾不可调和,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幻想破灭,整日生活在迷茫、惊恐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社会情况下,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开始向人们传递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思想,这种思想重视对人的生存与关怀,由于这种思想适应了时代特征的发展,影响也日益扩大。存在主义美学的思想就是这种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存在主义美学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在美学上的反映。二、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美学是在存在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分支,存在主义美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一)存在先于本质。他认为人首先是存在,这种存在是绝对的。人首先他必须存在,然后才能创造自己,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造就自身。人的本质并不是天生的,它不同于物的本质,物的本质是事先被人规定好了的,而人的本质是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二)人是绝对自由的。人的本质是由他自己造成的,所以人是绝对自由的。人从出生开始,所有的科学、理性、道德都对人们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所以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来创造自身。人的本质就是由他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每个人都要认识到选择的重要性,然后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从而达到自身的自由;(三)他人是地狱。他人不同于物体,他人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虽然人是绝对自由的,但他人和社会总是限制人的这种绝对自由,而且还会对自身构成威胁。因此,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冲突的。他人是地狱,存在是虚无的。人面对的是一个虚无的世界,一个荒谬的世界。三、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内容:想象与自由萨特的美学思想是在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美学思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摘要: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文学的总代表。其文学作品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许多创作如《恶心》,《禁闭》”,《自由之路》等都体现出存在主义,蕴含了人道主义内涵,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存在主义文学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流派,首先是个哲学术语,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前夕它的主要见解又传到欧洲其它国家,造就了法国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如:萨特,加缪,波伏娃等。其存在主义文学,文学主题以及人道主义内涵,还有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就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萨特的创作 1·存在主义文学 和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相比,20世纪的文学更加复杂,晦涩,更加不易读懂,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裁,风格,美学,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表达,出现在二战期间,并且在战后的法国盛行,而且深刻影响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比如:荒诞派戏剧,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等。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解说诸如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反抗的价值等。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调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来展示令人厌恶的充满荒诞感的社会人生,塑造的一些“多余人物”形象,都具有忧郁,彷徨,绝望的特点,主人公都在很努力地摆脱不幸命运的羁绊。例如萨特的《恶心》,《自由之路》;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女宾》以及梅洛—庞帝,阿隆等人的许多作品。 2.萨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和20世纪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不仅在其存在主义哲学著作中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所进行的热情辩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发表于二战之后的哲学论著如《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由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并把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视为人类参与社会斗争的工具。 《禁闭》是萨特的一部戏剧力作,讲述的是发生在地狱中的一个荒诞故事,但它并不是传说中群魔乱舞,冒着岩浆泡沫的硫磺火湖,而是一个没有上锁的普通的封闭房间。但是却上演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三个灵魂及其丑恶的死人在相互窥伺,彼此猜忌和争夺控制“他人”权利的过程中,既对“他人”施加折磨,又不得不承受“他人”带给自身的迫害,不过他们最终认识到“他人即地狱”的道理,然而可悲的却是没有谁敢抛开这种种顾虑,自由去选择并且迈出这道并未锁上的门,去摆脱地狱的折磨和迫害,却只能任由这种“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

萨特眼中的自由

萨特眼中的自由 ——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2013709016 丁佳彤) 摘要:萨特一生都在致力于终极意义的求索,他关注生命与自由,关注个体与历史,旨在赋予人以不可剥蚀的尊严。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为它辩护,从而进一步简明扼要的阐明了他存在主义学说的重要观点。萨特的学说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肯定人的实在性,把人的自由当作最高价值;同时,又以人的责任为归宿,认为人对自己的自由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乃是人自由行动的方法。本文试图解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对于自由的理解。 关键词:萨特、自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一、自由的根基——存在先于本质 在文章的一开始,萨特先为我们阐明了何为“本质先于存在”。他以裁纸刀为例,裁纸刀就是人以固定方式、为达到某种固定目的所制造出来的物件,是某种公式和质地的总和,当人准备制作它时,就已经注定了它的本质已经被设定好,所以裁纸刀是本质先于存在的。而正像人制造一把裁纸刀,我们的存在就像上帝制造人一样,上帝是一个超凡的工匠,我们人类则被按照定义和公式制造出来。而当18世纪后,上帝的观念被禁止了,大家普遍使用无神论哲学,但本质先于存在这种理论还是存在。那些人认为,“人具有一种人性;这种‘人性’,也即人的概念,是人身上都有的,它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普遍概念——人的概念——的特殊例子。”1而及至康德,他将这种普遍性推向极端,认为即使是原始状态的人和野人也具有此种人性,说明了本质先于经验上的人的存在。 而萨特认为以上的学说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他认为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而非裁纸刀一般是“自在的存在”,具有意识的人是不能和无生命的物一般相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1)“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 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

东西。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他自身的规定性。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的基本意思是: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

萨特及其存在主义

萨特及其存在主义 外国哲学方玲玲 一、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存在与虚无》一书是萨特从1933年起所从事的哲学研究的一个总结,它的封面上引用了一个萨特式的句子:“花瓶里最珍贵的是里面的空间”。《存在与虚无》有个副标题——“现象学本体论论文”,这也表明该书的思想主题是以现象学方法去描述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确切的说应该被译为存在论)问题。当然,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此在”的本体论基础之上的。还广泛吸收了克尔凯郭尔、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的思想成果,并在改造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就如同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也无情的拒绝把自己的思想归为“存在主义”,不同的是最后还是接受了“存在主义”这个标签。《存在与虚无》作为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伟大著作,我们来探讨下他的基本思想。 最开始的时候,萨特深受笛卡尔的影响,带有二元论倾向,认为“从我思出发”探讨存在是唯一正确的途径,当然,萨特也进行了批判,认为“我思”不应该是原初的怀疑意识,而应该是对这个怀疑意识的反思,最终陷入“怀疑——我思——我思。。。”的无限后退,最终永远都不能获得对认识自身的认识,作为最后一项的反思落在认识之外,萨特认为那是荒谬的。提出了并非所有意识都是认识,自我意识必须是意识与其自身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自我意识是先于对意识的反思的,并且是使反思成为可能的充分条件,萨特称之为“反思前的我思”。萨特也赞成海德格尔的“存在不仅在时间顺序上而且在逻辑上优先于意识”,萨特认为没有意识就没有事物,反之亦然。没有意识,事物呆笨、无声、无形,没有事物,意识也就只是一个空洞,一片虚无。所以意识需要事物才能存在,而事物则只需要它自己。也就得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结论。 二、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主要是通过两个概念展开论述其存在主义的,一个就是“自在的存在”,一个就是“自为的存在”,从而推论出“人的存在”,在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体现出其存在主要是“人的存在”,我理解的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有两层意思。 第一,人是首先存在着,有过各种遭遇,在世界上活动,然后才确定自己并没有人的本性这回事,因为根本没有一个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是自己构想的人,并在投入存在之后,成为愿意成为的人。他认为人一开始就是一种自觉的自我设计,只有在计划自己成为什么的时候才获得存在,而不是想要怎样,并且还强调了“想要”“意愿”这都是一种自觉的决定,比如想要加入一个政党,想写一本书,这都是一种自发的选择,不是存在。 第二、存在先于本质,人就要对他的本性负责,存在主义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并对自己的存在负全部责任(这在后面探讨自由的时候再说)。我的存在创造了我的形象,这个形象对所有人,乃至整个时代都有作用,这样,我们的责任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它关系人类全体。比如:我是一个志愿者,我可以选择做一只默默无闻的小虾,而不加入任何一个商业行业协会弄潮扬波,由于这种选择,我是在表示,人生在世,最好是随心所欲,勿忘心安,这样就不是一人选择了这种观点,而且为所有人选择了心安理得。萨特说,我在对自己负责时,也是对其他所有人负责,我在创造一种我想要的形象,我在创造自己时,也创造了他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

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 存在主义对于当代文学思潮的影响,是跟萨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萨特用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戏剧——表达观念,并因此而成就存在主义思想的特殊形态(1);二是同代及后来文学家们与萨特之间向背离合,种种关系强化了存在主义对世界文学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2);三是萨特本人的文学思想及理论批评,这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独具特色的内容。从这几个方面,就能看出萨特的文学观;而这文学观的理论根基,又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一 其实萨特并没有给自己戴上存在主义的桂冠,但也无法拒绝存在主义思想家的称谓,因为他的思想的确是从“存在”问题起始的,而且所有问题的根由都可以归结到一个著名的判断:“存在先于本质”。 这句话表达怎样的意思呢?从存在主义思想的渊源看,仍是对西方哲学里“本质主义”的抗拒。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思想,一贯把理念和本质放在第一位:世界是理念的仿制和流溢,人是本质的附庸和显现。“我是人”;“人”是概念和本质,而“我”自身以及“是”的状态,是无关紧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主义哲学就是要凸显并研究这个被遮蔽了的“是”,或者说“存在者”如何去“是”。在这一语境中,“存在”与“本质”是对立的;二者之间自古以来的关系也应颠倒过来。就是说,不是本质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先于本质”。 然而,这个判断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谁先谁后的问题,更深刻的含义还在于人的意识及其可能,不如说,是人的存在及其意识创造出人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如果有的话——是存在所要求或建构出来的。正如现象学史家赫伯特·施皮格伯格指出:“对萨特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质’也即人的本性乃是人自由行动的结果。因此他使用‘本质’

萨特及其存在主义哲学

法国故事影片《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原名《丽瑟》,为我国观众所熟知。它的作者让—保尔·萨特,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在二次大战后风靡一时,影响远及欧美各国,是一种流传甚广的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潮。 萨特1905年生于海军军官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携两岁的幼子住回娘家。萨特的童年就在富有教养的外祖父家度过。1929年萨特毕业于法国最高学府—高等师范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哲学教师资格。1933—1934年赴德留学,受业于现象学教授胡塞尔门下,研究海德格哲学。1939年希特勒入侵法国之际,他应征入伍,1940年被俘,关押德国,1941年获释,回国后即参加抵抗运动:“战争使我懂得必须介入生活。”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是他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著作。战后欧洲经济萧条,政局动荡,旧的价值观念土崩瓦解,在知识分子中出现一种精神危机。萨特在1945年作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著名演讲。同年创办《现代》杂志,成为宣传存在主义的重要论坛。萨特的哲学思想,尤其是自由选择、重在行动的观点,在当时显得不同凡响,恰成青年一代期待的福音。同时,他借助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和剧作《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手》、《阿尔托那的隐藏者》等,使艰深的哲理,通过形象的手法,进行传播。 萨特的哲学著作深奥艰涩,只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因为原先是讲演,写得简明扼要,可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宣言书。存在主义,是从本体论出发对存在进行分析的一种哲学。简而言之,即是以人这一本体为研究对象,考察人的存在及其状况,本着对人的命运的关切,倡言恢复人的尊严和价值。其基本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此处所谓的存在,并非唯物论意义上的客观存在,而是指作为意志或行动主体的个人存在:人,首先是存在,经过一系列自由选择,才成为这样那样的人,形成自己的本质。人生就在于选择,本质是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选择,被说成可以不受社会关系和阶级条件的制约,是“绝对自由”的。比如一个无产者之选择自己成为革命者或认命者,悉凭他的自由。“自由”或“自由选择”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要旨,人通过自由选择,支配自己的行动,创造自己的命运。萨特认为人有超越其现状的能力,人并非先验地有何定质,而是通过自由选择,不断追求超越的目标,才赋予人生以意义。 存在主义之为用,在萨特那里朝向两个方面发展:文学和社会活动方面。萨特在文学上,主张作家为同时代人写作,文学应介入生活,“为改变我们周围的社会出一分力”。在社会活动方面,萨特从存在主义哲学推导出一种激进的政治立场。他说,“在各种场合,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候,我都是奋不顾身的。”五六十年代之交,他仗义反对政府进行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1968年“五月风暴”乍起之时,萨特马上表明态度,宣布支持学生造反;苏军侵捷,萨特即予谴责,认为这是“国际法条款中定为战争罪行的那种侵略”。萨特在晚年,“我的笔就是一把剑”的想法趋于幻灭,愈益感到文学对社会问题无能为力,只有具体行动才能改变社会,所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实际斗争,甚至走上街头,不惜以身试法,曾五次受到控告质询。 萨特对新中国怀有友好感情。1955年来我国访问时,看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了建立一种更人道和更公道的社会制度而努力”,使他十分感奋,七十高龄时,还表示愿意再度来华,更好地了解中国。 萨特作为西方世界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站在进步事业一边。他生前“拒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包括资产阶级能给予的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1980年4月15日萨特逝世,在世界各地引起巨大反响。身后丧葬只是简朴的民间葬礼。出殡那天,路旁默哀者如堵,跟随灵车的巴黎市民和各地赶来吊唁的人达五六万之众,丧仪之盛大,为自上世纪末法国大文豪雨果逝世以后所仅见。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价值论批判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价值论批判 存在主义是关于生命存在意义的哲学之思。生命存在意义的阐明无疑是最晦涩暗昧的问题,它是一种始终处于不透明状态中,信不信由你的朦胧顿悟。这种朦胧顿悟按照通行哲学理论的说法是既不可言说也无从表达,因此人们只可对之保持缄默的东西。然而,这不可言说的东西因为与人的生命自由密切相关,所以,它必须借语言言说而得以敞明。这就给存在义文学家发出了召唤,他们不得不诉诸一种新的文学语言言说来解读生命自由的意蕴,同时也更深透地阐释生命存在的哲学学说。也就是说,存在主义的生命存在意义哲学非以新的诗意方式不能圆满言说,存在主义的文学语言言说又须始终不渝地贯穿于生命存在意义的哲学运思中。存在主义哲学是阐释生命存在意义的诗性表述,存在主义文学则是充满诗意化的哲学言说。所以,我们有理由选择为文学舞台奉献了异彩纷呈之灿烂景观的萨特存在主义文学作“管窥蠡测”的尝试。 关于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不少人都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作过相当的研究。但是,正如柳鸣九先生所说:“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本上不是一种对世界如何认识的世界观,也不是对社会历史如何认识的社会观,而基本上是一种人生观,是对某种人生态度的提倡。”也就是说,萨特的哲学思想撇开了传统本体论中物质与精神、传统认识论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所关注的是人生方式、人生态度问题。所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的存在主义文学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论的提倡,它意在张扬一种直面现实人生,同时又超越现实人生的主观精神选择。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深远意义与奥妙就是为生活在荒诞世界中的不幸的现代西方人提供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也可以说,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是最直接、具体表现现代西方哲学价值论转向的文学现象,它以自己的文学艺术实践不仅深化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情感意蕴和审美寄托,而且丰厚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心灵自由和审美追求。研究萨特存在主义文学就是在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幽深灵魂展开意味深长的对话。 从“存在先于本质”说起 从思想渊源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兼容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方法论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他从中孕育出了他的现象学的本体论。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研究人的认识何以可能时,认为现象是人的感官知性的先天形式作用于客体世界所产生的东西。这是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基本界限,也是人类所以能够认识事物的根本依据。也就是说,康德认为现象是客观材料与主观形式的统一。胡塞尔的现象学摈弃了康德现象观中的客观材料,并扩张了康德现象观中的主观形式。在胡塞尔那里,现象完全成了主观自我意识的产物。海德格尔主张对人的“此在”进行“存在”状态的分析,他把这种关于此在存在的本体论分析称为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的“此在”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人的存在”。所以,海德格尔的哲学一反近代笛卡儿、洛克以来从认识论出发研究哲学的传统,而是从人的存在入手研究哲学,他的哲学所要弄清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人的存在意义是什么。萨特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本体论,一方面将胡塞尔现象学关于主观自我意识对世界构成作用的肯定作为自己思想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又将海德格尔以人为本的基本本体论作为自己思想的理论支点,从而有了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有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命题。 由此,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基本命题也就必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逻辑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制约性、决定性,反将客观世界及其发生发展的诸多关系视为漂浮不定的荒诞和毫无意义的虚无;二是肯定人的主观自由和自由选择,将主观自由精神视为对世界意义的谋划和确定。换句话说,在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命题中,本质是人在不自知中被强加的所谓客观属性,它是人类在不自觉中自己替自己编制的文化牢狱和抽象规定,存在则是人的主观意识和有待人主动选择后充实展开的自由。或者说,外在客观世界只是人们意识中的自在,内在主观世界则是有待人肯定和开展的自为。所以,萨特哲学是一种自由哲学。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反叛了西方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决定论。它标明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危机下一种人的“精神转向”。现代西方人,特别是很大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认为,人类世界已注定陷入了无穷的灾难和崩溃、陷入了毫无理喻的虚无和荒诞,人生也注定陷入了不幸与痛苦、陷入了毫无出路的苦闷与彷徨。因此,人们已经没有任何必要紧紧地守护着过往的理性主义理想大厦废墟而祈祷、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第五讲:存在主义哲学 第一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一、存在与虚无 1、存在与虚无不是知识的对象,存在与虚无都不是知识的客体,存在者才是知识的客体。这就是为什么存在主义讲虚无、焦虑、不安。人之为人,首先不是认识世界,而是领会到自己的存在,领会到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即虚无不是东西,领悟到的不是知识而是恐惧、忧虑和不安,不要给存在主义贴一个标签:资产阶级没落哲学——完了。 2、领会到虚无是领会存在的前提。凭什么领悟到存在,即存在与否也要有前提——领悟到虚无为前提。例:非红色——红色。活着的每一天,怎么知道存在——人偏偏知道存在,推导出一点:人知道虚无。 3、凭什么领会到虚无——人生三大虚无:生与死的矛盾;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孤立与自由的矛盾。 生与死,生的第一天就领会到死亡,领会到虚无,最初意识到死的时候好几天想不能:人是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后,对每个活着的人来说,不是fall,而是其他可能性统一划为虚无,与理性对立。(海德格尔:“被抛”)故哲学中有一个终级关怀:谬斯。谬斯是灵感源泉的代名词。 4、当代个人在资本世界中的虚无主义的领会,理性给我们自由(对存在的领会,领会到就自由了)《非理性主义》:假若我们人类是永远生活在伊甸园的亚当,悠哉乐哉,但我们不会思考,走出伊甸园,有思想,不能看上帝,会死掉了。这么有灵性的动物会死掉,想不开。 5、每个人都要自己终极关怀,而我们却躲避它。 二、自在与自为 1、自在:(in-itself)未为意识所呈现、未为意识授予意义的自在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P142)它的特性是:(1)纯粹地、绝对地存在,不以人的意识是否显现它为转移;(2)它是非创造的,它既不是被动性也不是能动性,被动性和能动性这两个概念都是人的,并且表示人的行为或工具。(3)既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与自身发生关系。(4)其存在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在自在的存在的世界里不可能存在辩证法。(5)自在既不能派生于可能性也不能还原为必然性。必然性涉及的是理想观念之间的关系,可能性是自为的一种结构。 2、自为(for-itself)(意识的存在) (1)意识的存在有两个基本特征:意识意向性和自我意识。(意识与自我意识)

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论萨特的存在主义 内容摘要: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也是上世纪西方哲学家中最具有个人魅力的大师之一。萨特也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思维,被人们誉为“2O世纪人类的良心”。萨特把存在主义发挥到了及至,他赞同马克思主义,并一直以社会主义者自居,一生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出路。他以独特的眼光分析世界,留给人们的是永远闪光的思想。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社会主义 引言 无论是在当代中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领域,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都是曾经引起轩然大波,并且受到广泛评论的现代外国哲学思潮之一。萨特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大师之一,他自认为是个社会主义者,一生都在探索和思考社会主义的出路。萨特用独特的辩证法看问题分析世界,作为一位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出现是存在主义发展的里程碑。1945年,萨特为反驳外界对存在主义的批评做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着名演讲,将“存在先于本质”作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萨特认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先要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这个东西就是人,或者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是人的实在。”也就是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人最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来到世界上,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虚无而存在的,没有什么本质。萨特的这一“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正是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与以往哲学的不同。它不仅代表着存在主义的基本人学观,而且也代表和体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主要倾向。 一、历史辩证法下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历史辩证法的起点,首先就是在“匮乏”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物的对立。而人是由事物中介的,同样,事物也是由人来中介的。正由于物的“匮乏”,才有人与人之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