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oc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oc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oc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oc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电影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综合艺术。说到电影的起源,如果你问一位美国人,他会告诉你是爱迪生;如果你问法国人他则会告诉你是卢米埃尔兄弟。其实两个答案都没有错,但世界上较为公认的则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美国的电影可追述到1893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这个可以看作美国电影的开始,随后美国电影开始了飞速的发展。19世界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中下层居民的急剧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当1905年镍币影院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美国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随后当黄金时代的结束美国电影转入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同时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在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黄金时代,喜剧片、歌舞片、西部片、爱情片、强盗片等,每一种类型电影占据一块电影市场,吸引一批观众,异彩纷呈的好莱坞电影世界征服了全世界的电影观众

中国电影相比则逊于美国电影的发展。自电影由欧洲传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放映的电影大部分是外国片。1905年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电影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而这其中美国电影无论从思想还是电影拍摄技术及内容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49年中国电影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一项之前,美国好莱坞电影完全占据着中国电影市场。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受好莱坞浪漫爱情片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才子佳人的电影,虽然数目众多,但其类型和内容完全照搬好莱坞电影,没有形成自己的类型模式。建国后,电影成为宣传党的政策的工具,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让人耳熟能详的战争片、反特片等影片,但仍不是纯粹中国类型的电影。

西部片是好莱坞最成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这给中国影片极大影

响。《双旗镇刀客》、《新龙门客栈》、《天地英雄》这些较为成功的中国“西部片”的电影创作者都有意识的学习和借鉴了美国的西部片。美国的西部片通常用二元对立的方法来表现许多对立的价值观和矛盾情感。如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男性与女性、文明与野蛮、压制与自由,社会、家庭与个人等等。在西部片中,都可以找到这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思想观念。而这一切恰恰都存在于观众的意识和潜意识里。只不过西部片将这些对立的观念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勇敢智慧的英雄和赏心悦目的影像来表达,并且最终的结果是好人好命,善战胜了恶,极大满足了观众的一厢情愿。在这一点上中国现代电影很大一部分上学习了美国电影。美国西部片一直为我们塑造一个男性的英雄形象。根据戏剧冲突的原则,剧中其他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包括主人公及其盟友,反面人物则由坏蛋和帮凶组成。而影片《双旗镇刀客》就充分学习了这些,为我们塑造了小英雄、无恶不作的坏蛋和立场不坚定的小镇百姓,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小英雄复仇的道德故事。

在对美国西部片探索的同时,中国出现了一种“黄土电影”,它以展现西北高原的风土人情为主,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性格的特征与现实生存状态的中国西部电影。

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电影制片厂最早明确提出了拍摄中国“西部影片”的整体构想,出现了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中国西部片”。随后,中国各大电影制片厂先后拍出了一系列西部电影,如《人生》、《牧马人》、《黄土地》、《老井》、《红高粱》、《盗马贼》、《洗澡》、《孩子王》、《秋菊打官司》、《美丽的大脚》、《惊蛰》、《可可西里》等。

这些“西部电影”并没有沿袭美国西部片的模式,比如牛仔的英雄形象、文明与原始自然的对抗,鲜明的二元对立性,善征服恶的文化现象。而是从美国电影中独辟蹊径,以视觉的黄土高原形象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魅力。在这些影片中,凸显了黄土高原、浩瀚沙漠的原始野性,体现出一种阳刚粗旷、雄浑辽阔的审美特征。更重要的是,它还刻画出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历史命运及其生存价值。

从初期的西部电影《人生》、《老井》、《牧马人》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影片对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西部风土人情的展示,影片对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和美德给予了充分肯定,如《人生》中的主人公巧珍,她善良、温柔、高尚无私、单纯朴实,她是黄土高原的一个化身,导演对这一角色的喜爱和观众对她的接受,都说明了传统道德的胜利。

到后来出现了一些反思型的西部电影,如《黄土地》、《盗马贼》、《猎场扎撒》等,这些电影把对西部黄土地的文化反思提升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黄土地》中对生活在西部人们的落后、愚昧、封闭、保守给予了尖锐的批判,面对西部的种种艰辛,西部电影也突出了对文明、进步、幸福的强烈呼唤和对西部人觉醒的真诚期望。《黄土地》中反复出现的黄土地既代表了勤劳、智慧,又表现出落后和愚昧,具有双重的隐喻意义。作者的反省力胜过了民族优越感,《黄土地》“用文化的视角集中探索民族苦难的根源,探索民族自身的劣根性,探索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一句话,它具有一种新时代的文化反思精神,具有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新视角。”如果说,在影片《人生》中,作者是以仰视的姿态看待西部传统文化,那么在黄《土地》中,作者就是以俯视的姿态对待西部文化。

近期的中国西部电影,如《美丽的大脚》、《惊蛰》和《可可西里》,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作者既不以仰视的姿态,也不以俯视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视角去描写西部的人、西部的环境和西部的精神。这种平和、对等的“文化对话”视角,这是一种新型、平等的文化姿态,是新西部电影对传统西部电影一次重要的文化及艺术的超越。2003年拍摄的《惊蛰》,以其新锐的电影艺术手法讲述了一个几近还原生活真实的故事,影片大胆使用的接近纪录电影的影像拍摄手法,使得西部电影自《秋菊打官司》以来又有了一次更为勇敢的突破,尤其影片所展现出的西部人原生态的生存境遇和心理态势已经达到了足以乱真的程度。不久之前,电影《可可西里》再一次震动影坛,它深刻挖掘了人与自然这一永恒话题,无论是其题材的特殊性还是影像表现的创新性,都给传统意义上的西部电影乃至整个国产片带来观念上的革新。可以说,初期的西部电影的乡土气息建构了西部电影

之表象,反思与表现时代要求的西部电影却造就了西部电影之灵魂。

从美国西部片与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脉络来看,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点。首先,它们都是以独特的西部地域风情为主要特征的,影片中少不了高原、荒原、沙漠、城镇和村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第二,中美对待西部的姿态都越来越平等化、人文化,从人对自然的征服转变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西部,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历史的、人与社会的、人与人的题材,其丰富性是其它地区望尘莫及的。第三中国西部电影在美国西部片影响下,逐渐走上类型化电影,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统一的风格,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

但中国的西部电影与美国西部片的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知道,美国的西部与中国的西部概念是不一样的,美国的西部未开发前是有待拓荒的处女地,它是原始的、荒芜的,需要人类去开发它建设它,于是美国西部片的主题是征服西部。而中国的西部,它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孕育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土地,因而中国西部电影更倾情于西部的文化与风土人情。美国的西部需要英雄,需要一种关于英雄的神话,需要浪漫主义精神去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这导致了美国西部片的主人公多是西部英雄。而中国的西部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栖息地,它更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因此中国的西部电影表现的多是普通的西部人。

从此可看出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受到美国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中国电影已走上了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我相信中国电影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影坛不可缺少的那颗星星。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 2006年01月27日15:24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作者:龙凤剑客选自:sina论坛 美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一样,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概念至今还是非常的模糊。初来北美大陆的中国人,很多是当年被运来修筑横跨东西两岸的美国铁路线的苦工。那些中国人基本上大字不认多少,还留着清朝的大辫子。所以中国人的形象一开始,就和又粗又黑的大麻花一样的辫子联系起来。尽管当时没有一个美国人有本事修筑跨东西海岸的铁路线,而中国苦工却以坚忍不拔的个性和巨大的生命代价,修好了这个对于美国经济有着重大历史影响力的铁路线,但中国人反而在美国,给人以贫弱、呆板、没有文化的形象。 在修完这段“不可能”的铁路后,美国政府脸一黑,以“抢夺美国人饭碗”为理由,大肆驱赶华工,并不支付部分工资和遣散费。随后美国政府出台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针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反移民法案 - “排华法案”。留在美国的华人没有钱再回国,于是华人成了流浪儿,在美国可以被白人随便殴打甚至杀死,而白人不会获罪。从那时起,中国人的形象就是一个卑躬屈膝、拖着长辫子、可以任意被人欺负的形象。 到了好莱坞年代,中国人在美国电影中是毫无地位的。当时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经写过一部关于中国农民生活的小说“大地”,后来改编成电影获得成功,影星路易斯-雷纳因为出演其中的中国女性而夺得奥斯卡奖,但是这类角色,没有中国人什么事,男女主人公或主要配角基本是白人。不过这部电影总算是没有太贬低中国人,但其中的农村生活让许多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是清贫的,需要美国人来拯救的对象。很多美国传教士到了中国,就是出于这种悲天悯人的拯救中国人的心态。不过他们中间很多人也办了不少大学,不管这些传教士办校的初衷如何,这些大学后来成为中国五四运动后推动新文化教育一股不小的力量。 后来中国人的形象开始出现了分化。一种是柔弱、美丽和需要白人拯救的中国女性,电影“苏丝黄的世界”让很多美国男性对东方女性产生了遐想。另一种是东方男性形象走向反面,不是凶恶该杀,就是柔弱可欺,两种形象的中国人往往在电影中常常被杀死,“恶”中国人杀死“善”中国人,然后白人再杀死“恶”中国人。好莱坞电影“富满洲”算是一个转折点。另一部描写北京义和团包围冲击西方使馆的电影“北京包围”更是将中国人描写成毫无人性、破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oc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电影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综合艺术。说到电影的起源,如果你问一位美国人,他会告诉你是爱迪生;如果你问法国人他则会告诉你是卢米埃尔兄弟。其实两个答案都没有错,但世界上较为公认的则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美国的电影可追述到1893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这个可以看作美国电影的开始,随后美国电影开始了飞速的发展。19世界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中下层居民的急剧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当1905年镍币影院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美国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随后当黄金时代的结束美国电影转入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同时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在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黄金时代,喜剧片、歌舞片、西部片、爱情片、强盗片等,每一种类型电影占据一块电影市场,吸引一批观众,异彩纷呈的好莱坞电影世界征服了全世界的电影观众 中国电影相比则逊于美国电影的发展。自电影由欧洲传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放映的电影大部分是外国片。1905年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电影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而这其中美国电影无论从思想还是电影拍摄技术及内容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49年中国电影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一项之前,美国好莱坞电影完全占据着中国电影市场。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受好莱坞浪漫爱情片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才子佳人的电影,虽然数目众多,但其类型和内容完全照搬好莱坞电影,没有形成自己的类型模式。建国后,电影成为宣传党的政策的工具,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让人耳熟能详的战争片、反特片等影片,但仍不是纯粹中国类型的电影。 西部片是好莱坞最成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这给中国影片极大影

论美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2]。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3]。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4]。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自从全球化趋势加剧以后,传媒产业就在日益发达当中,电影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成为西方想象东方的载体。很多学者都把学术兴趣转移到电影或者是电影的相关领域当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成果。 一、理论反思 随着高科技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VD播放器的各种检索功能为老电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观看形式,也对传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电影是依赖于胶片来制作幻觉,但是画格本身却是精致的,这种错觉的呈现是传统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电影能够做到挽留演员的生命表象,胶片可以使得静止的瞬间复活。白话现代主义是从经济、技术上大众文化的对应产物,白话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形式,是个人的表达形式,在公共场所能够被他人认同,它与方言不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流通。白话现代主义可以分析在语言上有很多差异的电影,不同的电影和不同的现代经验可以补充现代主义白话理论,使白话主义更加系统化、精细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涉及了很多现代性的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危机以及性别等。这些经验在当时的文化当中都有呈现。 二、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现象 好莱坞电影当中借鉴中国元素的创造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在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刻画华人的形象了,不过很多都是作为陪衬的。中

国形象的典型特征就是唐人街上的长辫子男人、长指甲女人等。好莱坞拍摄了第一步完全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大地》,这部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有40年之久,主要展现了一对中国农村夫妻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对中国国土的眷恋之情。这部电影的音乐都是采用的中国音乐,它修正了早期电影当中中国人的形象。在70年代,李小龙带着自己的武术进军好莱坞,引起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中美电影文化进行交流的一次小成就。 在7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电影可以赢利。在1952年,美国电影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2%,在70年代这一比例升到55%,自从9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在欧盟电影市场当中有70%的份额。 由于全球化,好莱坞电影在主体以及拍摄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变化。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于1988年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偏西方视角但是制作很精良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的九个奖项。华裔导演王颖于1993年拍摄了电影《喜福会》,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这是当时好莱坞主流的电影之一。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都有争议,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方面都很成功,很有开发的潜力。这吸引了很多导演都以中国为题材来拍摄电影,更多地加入中国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随后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花木兰》《非常人贩》《面纱》《上海正午》《骇客帝国》《上海骑士》《生死格斗》等。在2008年,好莱

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

美国崛起中的种种因素对我国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借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如下: 1、美国强调依法治国,有着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我们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这需要有强大的法律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依法治国,有利于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亦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氛 2走的都是先经济后政治的路线,美国在经济领先世界半个多世纪后才扛起世界领袖的大旗,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 0 年的发展虽然拥有可观的整体经济实力,而且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仍然抱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着眼于国内的建设,并且认为自己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我要求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个别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就沾沾自喜甚至狂妄自大 3、不断调整适合国情的国策与政策,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国策,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社会制度、外交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是影响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既增强信心和机遇意识,充分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要提高忧患意识,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美国重视科技、人才和教育。美国第一次把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这大大的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正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美国善于吸收人才,有着一系列的人才保障制度。美国的崛起,人才不可谓不关键。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是百年大计,是人才和科技的摇篮。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不可谓高,中西部的教育依然很落后,要想振兴中西部,振兴中华,教育必须先行,国家必须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也是所有历史性大国崛起的宝贵经验。

探究外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探究外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班级:英语基础1班 指导老师:庞晓梅 小组成员:刘嘉丽,梁欣宜,黄嘉颖,潘玉婷,黄楚淇,伦明莉,莫梓裕 1

【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的文化交融日益加深。备受关注的中国元素则是这种全球化浪潮的一个缩影。我们在观看外国电影的时候时常能看到一些熟悉的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无法被绕开、无法被忽视的一部分。以中国文化为首的东方元素在西方电影中的呈现只是世界整体化中的冰山一角,但我们能以这一角撞开世界的大门,从我们熟悉的中国元素走向新奇的西方文化。 【研究意义】 由潮流热门的外国电影和电影中耳熟能详的中国元素吸引中国学生去关注并了解外国文化,而且在此过程中萌发出学习英语的兴趣。 【主要内容】 现如今很多国外电影中都有些关于中国的话题,这些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有些作为主线存在,有些简单的一笔带过;有些较为重要,有些只是无意间的出现在某段对话之中。将其收拾分类,西方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大可以分为三大类:神秘莫测的中国功夫、风情万种的中国场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化。 作为中国元素中最大卖点的自然是中国特有的中国功夫。中国功夫在外国人看来,是既神秘又强大,功夫有着令人难以捉摸的奇妙神力。很多电影人在早年间受到了香港功夫电影的深厚熏陶,开始在日后自己作品中不断向功夫电影发出致敬的信息。 在2008年英国的《杀手没有假期》中,中国50岁的糖果贩子都被认为会功夫。这出现在两个杀手的一段诙谐幽默的对话中: Ken:我没杀多少人,而且当中大多不是好人。除了那个人。 Ray:谁? Ken:丹尼阿里班德的兄弟。他竭力保护自己的兄弟,就像你和我那样。他只是个来帮忙的糖果贩子。他用瓶子砸我,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我射杀了他。 Ray:依我之见,有人要拿瓶子砸你,那就是致命武器,他就要承担后果。一个瓶子足以杀死你,不是你死就是他亡。如果他赤手空拳,情况就不一样了。 Ken:严格意义讲。赤手空拳也能杀人。手也可以是致命武器。我是说假如他会空手道。 Ray:你说他只是个卖糖果的。卖糖果的怎么他妈会懂空手道? Ken:我只是假设。 Ray:他有多大? Ken:大概50左右。 Ray:一个他妈50岁的卖糖果的怎么可能懂空手道??!他是谁?中国的糖果贩子嘛??天呢!Ken!我该说什么……我杀了个小孩儿,而你却跟我提什么该死的卖糖果的!!

美国电影工业与中国电影产业

关于当代世界电影的断想 ——美国电影工业与中国电影产业有人说中国电影业起码要落后美国100年,还有人说起码200年,但是我想重要的并不是我们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远,我根本不明白你们花这些时间建立一个贴吧让大家争论我们到底差美国多少的意义在哪里。太多人在一味的感叹我们电影业的落后,或者是不屑美国的电影商业化,但不管如何,想要这口气我们就要搞清楚,我们怎么样可以用我们的优点,还有我们可以从他们那借鉴的启示,来超越他们。 美国电影工业之所以能称之为“工业”,作为全球电影产业链最完整、电影投资获利最多的国家,美国电影产业的制作、发行、放映和后电影衍生市场的开发均相当成熟。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产业的核心力量,这几乎已为人公认,而美国电影的核心则在好莱坞,“好莱坞模式”涵盖了电影的投资、生产、发行、放映及其后产品开发的各个相关环节和领域,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电影产业运作模式。没错,我们的市场是有在改变,我们中也是有很多人认识到了应该像美国借鉴。由于市场经济,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纷纷去拍赚钱片,这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可我们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硬去效仿美国并不见得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我们要借鉴的是可以借鉴和该借鉴的。 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则是美国电影产业下游的“后电影市场”环节,即电视、网络等播映渠道的版权收入和与电影相关的广告、音像、软件、旅游、娱乐、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电影后续产品的收益,华纳兄弟的《哈利波特》系列,就是“后电影市场”获得极大成功的例子。而中国的电影业我想最多也只能称得上是个“产业”,当然这也是和中国的电影版权产业不够成熟有关了,盗版和山寨如此泛滥,更妄谈是工业化了。周星驰的《长江七号》是有发展自己的周边产品,他本人在参加国内某之名综艺节目时也亲自身背“七仔”书包,但是我想大家购买的还是路边小店里山寨的“七仔”吧,而其他的例如盗版碟片的问题就更不用提了。

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

张英进 从现存的默片《娇花溅血》(Broken Blossoms)(格里菲斯 [D. W. Griffith]执导,1919)算起,美国电影塑造华人形象已有八十五年的历史。本文选择六部不同时期的美国电影,历史地分析、解读华人形象如何成为美国大众文化中种族、性别与政治冲突的体现。在二十世纪初,华人曾一度被塑造为热爱和平、与人为善的形象,如《娇花溅血》,但由于美国十九世纪末驱赶华人劳工后,「黄祸」意识的延续,好莱坞更热衷于将华人想象为对白人构成威胁的「野蛮的」他者,如《阎将军的苦茶》(The Bitter Tea of General Yen)(卡普拉 [Frank R. Capra]执导,1933)。到了中国抗战及欧美二战时期,美国宗教救世话语影响下的好莱坞及时推出了《大地》(The Good Earth)(富兰克林[Sidney Franklin]执导,1937)之类的影片,赞扬中国妇女的勤劳勇敢及对土地的「原始情感」。而冷战时期持续不衰的东方主义想象又投射出一批如《苏丝黄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奎因[Richard Quine]执导,1960)宣扬西方「白马王子」超俗爱情、东方女子感恩献身的神话故事。美国国内60年代起日益剧烈的种族冲突也使华人一时凸显成「模范少数族群」,「自愿」同化于美国主流白人文化,在银幕上演出了歌舞升平的轻喜剧,如《花鼓歌舞》(Flower Drum Song)(罗杰斯[Richard Rodgers]执导,1961)。作为难得一见反思西方中心的神话影片,《蝴蝶君》(M. Butterfly)(克罗嫩贝格[David Cronenberg]执导,1993)布下性别迷阵,揭露了西方男人的情感和身份危机,精彩地颠覆了西方冷战话语及东方主义的叙事模式。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可以作种种解读。按学者马凯蒂(Gina Marchetti)所论1: 好莱坞利用亚洲人、美籍华人及南太平洋人作为种族的他者,其目的是避免黑人和白人之间更直接的种族冲突,或逃避白人对美国本土印第安人和西班牙裔人所持悔罪及仇恨交加的复杂心情。 马凯蒂认为好莱坞电影的叙事运作方式是神话般的,利用多种故事模式迷惑观众,如:强奸模式、俘虏模式、诱惑模式、救世模式、牺牲模式、悲剧爱情模式、超俗浪漫模式及同化模式等。本文所分析的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印证了这些好莱坞电影模式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揭示了这些模式的意识形态内涵及其话语运作方式,对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好莱坞有着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 一《娇花溅血》:种族危机与性别体现 《娇花溅血》讲述一位简称「黄人」(亦称「程环」)的中国人离乡背井到伦敦谋生,暗恋一位屡遭父亲蹂躏的英国少女的悲剧爱情故事。影片开头即明确表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黄人到中国佛寺进香,祈求远赴他乡后的平安,但他一出寺庙,就遇上西洋水兵聚众闹事街头。东方的和平和西方的暴力一方面揭示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种族的性别定型。踏上异域后,黄人的行为与价值取向一直呈女性化,从而与爱尔兰拳击手巴罗所体现的西方男性化形成二元对立:前者为文弱、温雅的店铺伙记,后者为粗暴、强壮的酗酒工人;前者为浪漫的梦想家,沉溺鸦片,醉心审美,后者为施虐的父亲,折磨女儿露西而得快感。露西为黄人店中的东方精美物品而陶醉,黄人热心献出丝绸衣料,让露西得到前所未有的「家」的温暖。这一跨种族的恋情,威胁了西方父权中心的秩序,巴罗一怒之下鞭打露西致死。赶

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电影作品

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电影作品 (2006-08-02 10:44:45) 转载 分类:生活总在别处 一篇发表在《大众电影》上的旧文,就算普及电影史知识。 不过如今看看觉得自己的选择难免偏执,黑白片多了些几乎占了一半,而把《悲情城市》排出在外就是自己的大失误了。昨夜又看《悲情城市》,感觉到好电影真正的力量。 以下是原文—— 什么是电影的影响力?电影不同于其他所有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事物,电影作为一种涉及人文、社会、历史、宗教等多个重大领域,集强大视听功能于一体,利用最为形象与直接的语言与人沟通交流的一种媒体形式,其可能的影响力之广之深之远可谓无所能及。电影的影响力给电影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电影创作新的可能性,它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还有我们自己。它开创新的电影风格并使之成为潮流,它直接促成了新的文化思潮、新的时尚潮流。以此为标准,我们从1905年至今创作的中国电影中选取了10部,这就是我们评出的中国电影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十部电影作品。 1,《神女》 《神女》是中国无声电影的高峰之作,一方面源于其内容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精湛的艺术质量。这是一部重视电影的视觉艺术因素,运用得也相当成功和影片。在这部影片中,银幕的视觉形象不仅作为一种形象化的叙事手段出现,而且本身也具有较强的电影美感。《神女》的视觉造型虽保留了早期电影的基本风格,但与此时的大量影片比,仍透露出一种真实,朴素的清新气息,吴永刚很注意环境和人物造型的融洽自然,反对脱离剧情和人物片面追求造型的形式美。同时他又很注重画面造型与电影的剪接和蒙太奇的运用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简洁鲜明的画面形象成为影片叙事和表现中的有力手段。并且还在某些地方大胆试用了一些不做完整的空间交待的处理方法,尝试直接以最有表现力的画面展开段落,造成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影片对于光影、构图等手段的某些有明显戏剧性目的的应用,也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影片创造的一种真实朴素而又凝炼鲜明的视觉风格,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

1937-1945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 这段时期的总体时代背景是风云变幻的,日本军国主义发展至顶峰,中国爆发全面抗战;而国际局势上,1941年末的珍珠港偷袭事件将美国也卷入了波及已广的二战当中。中美双方关系开始了微妙的变化,这一点非常直观地体现在了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的形象塑造上。 首先从1937年改编自赛珍珠同名小说的《大地》谈起。 影片塑造了一个贫穷中国农民的形象,即主人公王龙。前期他与女仆身份的阿兰结婚,辛勤耕作养家糊口,并经历了灾荒。后期王龙偶然致富,不仅纳妾而且懒散享乐,后在阿兰的规劝下及时醒悟,休掉小妾重归土地。这个中国人形象展现了美国对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地为根的历史特点的普遍认知。当然,美国此时仍是以一个发达资本主义的帝国侵略者的形象高高在上地俯视积贫积弱的古老农业国——中国。 1940年,《傅满洲之鼓》上映。

傅满洲是一个系列电影。受19世纪末以来的排华运动的影响,傅满洲博士开始活跃在美国影坛上。他被塑造成拥有尖下巴、八字胡、细长眼的奸诈邪恶的形象,总是幽闭在黑暗世界中,精通各种酷刑和毒药,策划种种邪恶勾当。他集当时西方人对东方华人所有最恶劣的想象于一身。这部电影表明,至1940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还如以往停留在鄙夷、敌视的阶段,并深受“黄祸”说法的影响。与傅满洲电影同期,好莱坞还有另外一个经典的华人形象,那就是神探陈查理。 陈查理是警察局警长,他温和、机智,顺从于白人,除了口头禅“子曰”和浓重的口音,很少提及中国。他代表了白人心目中对华人的理想期待,当然也代表了美国作为侵略者企图使中国屈服顺从的政治态度。

1944年,又一好莱坞电影《龙种》上映。首先从电影名称我们便可感受到一丝不寻常:美国对中国人的意志形象与精神信仰:龙,予以了承认。这根本上源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正式加入二战,并与中国同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员。中美处在共同立场上,且中国抗日的成果即是对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在此背景之下,美对中的态度也转向友好与亲近。 该部影片塑造了一位坚强果敢的革命抗战女英雄:小玉。她是新女性,爱读书、思想进步,拉着丈夫参加革命,并成为了一名女民兵。她积极参与抗日活动,甚至为了和男人一起抗日,而不惜让自己的孩子流产。从该形象的塑造上可看出,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从以往长期的屈服、弱小的“东亚病夫”转变为了敢于抗争、顽强勇敢的将士。 (图片见下) 至此,从中抗战爆发到1945年二战结束的这个阶段中,中国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便完成了一个合乎历史与时代背景的大转变。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美国的领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地域十分辽阔,面积大约为整个欧洲的3/4,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占有着北美大陆最富庶的心脏地带;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其土地属于最肥沃和最高产的土地之列,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2/5。与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泊所蓄淡水约占世界淡水总量一半。除此之外,它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能源矿源,其中:锡占世界总储藏量的40%,铜、银锌各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6%,金占世界总量的10%,烟煤、无烟煤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等等,此外还有数量十分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美国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点为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环境基础。美国地理环境优越性还在于它良好的地缘政治。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海洋的保护,美国本土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损伤,反而还利用战争的机会聚敛财富;而美国南北都是弱国,没有邻国的威胁,不必担心遭受外国军队的入侵。享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自然成为了美洲的领袖,更成为世界的霸主。 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和国际条件。东西两岸的两洋隔绝使美国可免于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周边不存在强国作为邻国,南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弱于美国,广大的西部边疆成为转移东部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从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美国在20世纪快速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从各方面崛起的,绝不是单个方面的崛起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崛起,而是多个方面同时进行的。美国也不例外,为便于比较清楚的考察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所以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来分别梳理。 (一)经济崛起历程 在现代,与一国实力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它的工业生产[2]。20世纪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首先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的,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英国则是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亿美元,分别居于世界第二和第三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就掀起了“中国热”,并且经久不衰。这期间所塑造的中国女性角色从风尘放荡的妓女到身份显赫的贵人,从憨厚朴实的农妇到风韵别致的都市女郎,不一面足。本文探讨的是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中国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她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以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中国女性女性形象 在研究媒介与性别关系时,对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媒介中女性再现的直观性特点,使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社会性别与媒介内容研究的重点,也是判断媒介是否传递性别平等意识的重要标准。”①“媒介”与“社会”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媒介是社会的再现,虽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显现;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又会反过来影响媒介所要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在电影中出现的女性形象是对现实女性建立在某种社会意识上的部分真实的再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所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其实就是美国社会对中国女性的一种认识。那么,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到底是何种形象?她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论述。 一、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类型 1、侠女 从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风靡世界之后,“功夫”已然成为中国独有的符号,它也成为华人进军好莱坞的一张王牌,华人影星也大多被贴上“打星”的标签。这张标签不仅限制着男影星,对女影星也同样适用。就拿当今蜚声国际的章子怡来说,她虽然是以一部纯情浪漫的爱情剧《我的父亲母亲》成名,但是真正让她在好莱坞奠定国际地位的依然是一部功夫戏――《卧虎藏龙》,凭的是她的“打女”形象。《功夫之王》里,除了成龙、李连杰两大功夫高手,两位女星刘亦菲和李冰冰所扮演的也都是“打女”的角色。 好莱坞电影对于这一类功夫“女侠”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中国女性的正面形象的树立。 2、妖女 中国女子有着不同于美国白人女性的东方情调,乌黑的长发、娇小的身材、血红的双唇等等,是白人男性对中国女性幻想的典型面貌。在刻画这一类形象时也分为正负两个方面。正面刻画,中国女性凭借较好的容颜,被塑造为美丽、纯洁的“仙女”。相比美国女性而言,中国女性则显得更娇小更顺服,所以这类角色就被西方男子用来填补本国女性在这方面的不足。负面刻画,中国女子凭借自己的异域风情,

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

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 - - 如果要在世界上评选“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的东西,美国电影即使无缘夺冠,名次至少也不会掉出三甲。在这个星球上,好莱坞的产品同时扮演了两种角色,它既是不同肤色、种族和信仰的人群的娱乐对象,又是美国精神和价值观的庞大载体。因此,在选择这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时,我们的目光,首先聚焦于“美国”,其次关注的才是“电影”。 美国电影与美国精神 今年早些时候,在美国电影协会(A FI)评选的“美国片十大英雄”中,1962年的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律师阿提克斯·芬奇名列榜首。可以想象,在这个集合了慈父、好公民和反种族歧视斗士等多种身份的角色身上,普通的美国人可以发现他们心目中若干最一般也最崇高的理想和人生守则:勇敢、乐观、正直、坦诚……但是,在这些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背后,美国精神中另有一种独特的东西存在,这就是执着到近乎顽固的独立。 大概是移民国家的特色———在政权和宗教之外保持一种人格上的自足与自尊,始终被美国人视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表现在电影里,便是以《正午》中的退休警长和《巴顿将军》里的铁血统帅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在这些影片中,他们往往同时承担着来自敌人、上司和同僚的压力,最后凭个人的智慧与血勇,在逆境中杀出一条路来。在《关山飞渡》、《杀无赦》等西部片中,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尤其是后者的结尾,男主角以自己的一身杀气,震住了整整一队荷枪实弹的警察,从容而去,实在是酷炫到了极点。 不过现实中毕竟不是每天都有子弹横飞,对独立的追求,表现在日常生活的领域,则是对个人奋斗和经济成功的肯定,这便是美国人津津乐道的“企业家精神”。美国影片中的富人阔佬,固然有卓别林《城市之光》中那样的宵小之徒,但也有不少像弗兰克·卡普拉的《一夜风流》和《富贵浮云》中那样善良、开明、满怀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的人物。这在对金钱和市场持怀疑主义的欧洲人看来,往往难以理解。例如,乔治·萨杜尔就曾经在他的《世界电影史》中评论如下: “它们证明亿万富豪都是一些天真、可爱的疯子,他们放荡的生活并不妨碍他们从事善行或有益于人类的事情。卡普拉的喜剧对好莱坞的老板洛克菲勒家族或摩根家族所表示的尊敬,和过去宫廷弄臣对君主的尊敬,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这些近乎斥骂的句子,其实从反面证明了弗兰克·卡普拉对观众口味的把握之准。他的影片,可以说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精神”的最好诠释。在《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一片中,卡普拉把镜头对准了国会山、林肯纪念堂和刻有《葛底斯堡演讲》的石碑,将这些象征着美国价值观中最崇高部分的事物,与现实政治中的污浊和腐败进行了对比,然后通过正直、单纯的青年议员史密斯以及一群孩子的力量重新拨乱反正。二战中,在卡普拉为美国陆军部制作的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他用“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决战”来形容战争,把美国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为“光明世界”的代表,国会山、石碑等镜头再次出现,用以为“美国精神”大唱颂歌。该片后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 XXXXXX 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 一、中国的现状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大国崛起——英国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 对于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东方文化历史和承受着浩大 的现实磨难的民族来说,好莱坞电影更不可能替代我们对本土现实、本土文化和本土体验的殷切关怀。因而,中国的本土电影也许应该成为一种艺术力量,与亚洲、西欧、东欧、美洲的所谓"民族电影"一起,形成与好莱坞电影不同的更现实、更人性、更关怀、更丰富的世界性多元电影思潮,为全球化提供一种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格局。保持这种多元,当然不是根源于一种复活传统文化符号、推广民族神话,创造保守的国族一体的狭隘民族主义,也不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借口来自我封闭,而是试图维护一种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世界格局,全球化的未来也许不应该是霸权化同质化而是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边缘和弱势享受到相对平等的权力。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的多元,是文化活力的前提。20世纪以来,伴随美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壮大,特别是媒介产业的迅速发展,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工业体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从世纪初期就开始进口好莱坞电影,"国片"一直处在洋片的冲击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约"签定以后,好莱坞电影当时的年进口量就多达了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电影公司还试图利?"中美商约"垄断中国各大城市的电影院业务,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电

影院线的营业方针并限制国产片的放映。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占领在1949年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宣告 结束,美国电影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直到70年代末,好 莱坞电影又重新逐渐进入中国。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全球化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而且也作为一种动力,交互作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中国大陆电影则正处在 这种全球化互动语境之中,再次面对好莱坞的挑战。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中国允许按照分帐发行方式进口外国"大片",美国电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尽管中国国产电影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政府规定各电影院必须保证国产电影占有2/3以上的营业放映时间,但在90年 代的最后几年,10部左右的进口影片(其中多数为美国电影)、1/3以下的放映时间,在中国各大城市却几乎占有了电影票 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边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根据协议"入世"后,每年将可 能有20部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而且,与1946年相似的是,美国也提出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电影院线,好莱坞各大公司甚至已展开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研究,有的还设立了"中国部",以进行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调整。好莱坞已经对中 国电影市场虎视眈眈。显然,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将面对美国电影更大规模的进入,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既是

在美国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导演简直就是骗子

孙骁骥的博客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博客相册报栏左邻右舍留言“失焦”的中国形象2011-01-25 “我本来不打算看这个片子,但在一帮骗子的建议下,我还是看了这个片子,看完片子以后我觉得拍片子的人简直就是一个骗子。”我想,用这段话来形容我观看在美国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感受,再恰当不过了。 类似的感受,相信不少看过这部奇片的人都有所体会。这部在纽约时报广场滚动播出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将中国的国家形象简化为章子怡、范冰冰等影视明星,以及李彦宏、丁磊、马云等成功人士,中国13亿人口,就这么轻而易举被片中的五十多个“富男人”和“靓女人”给代表了。如此不切实际的“国家形象”,不仅容易引起外国朋友的误会,就连国人看了,也不由得在心里打一个硕大的问号。旅居美国的作者南桥先生的话,颇能代表观众们的心声:“这种片子将在时报广场连续播放几千次,其轰炸之密集,不亚于“羊羊羊”和“脑白金”广告,这对于广场附近工作人员意志力的考验是空前的。我要是天天这么看,搞不好都会现场崩溃。” 这番话从南桥先生口中说出,叫做幽默,或曰“洗具”。但是同样的话,换个人再说一遍,则会大异其趣,甚至会把原本的“洗具”变为“杯具”。很不巧也很不幸,悲剧果真发生了。 这部片子的创意总监最近接受媒体采访,在回应此片投入450亿元巨资的传言时,他说道:“450亿元可以把美国主流电视媒体广告时段包下来放十年,宣传到他们都吐死。”这位自以为说话风趣幽默的总监同志,他给出的这个回答却让我感到心惊肉跳:不要说十年了,这种片子就算只看十遍,恐怕跑去厕所呕吐的,也不会在少数。当然,我说的是美国人,中国作为东方大国,早已见怪不怪,处变不惊,此片我们就算真的看上十年,那也不在话下。 但对于国人来讲,真正值得忧心的,是这位总监答案背后的那套宣传思路。至少,我的感觉是,他依然很坚定地认为所谓的国家宣传,就是要焚膏继晷、不舍昼夜,用一种几近于强制的手段把这个虚幻的“中国形象”呈现在外国人面前。并且,如果他们真有450亿来搞这个宣传,“把美国主流电视媒体广告时段包下来放十年”很可能并不只是一句玩笑。当然,我也相信450亿这个数字只是谣言,否则真的这样搞下去,中国的脸就丢大了。 愚以为,但凡宣传,涉及三个层次。首先是要让别人看见,第二是能让别人记住,最高层次是能够打动对方,让你宣传的对象能够感同身受,进而认同你所宣扬的价值观。这部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片,通过大手笔的资金投入,无疑已经做到了第一点,那就是让受众看见,这很好。但令人无奈的是,银幕上那些转瞬即逝、表情呆滞的“中国精英”形象,无论滚动播出多少遍,几乎不存在被人记住的可能性。这种走马灯式的呆板宣传,要想打动人,那就更是天方夜谭。可以说,这部片子里,中国的国家形象完全是失焦的。 当然,作为一个外行,我依然为这部宣传片技术上的精良所折服,比如其优美的画面、清晰的英文字幕、片中人物整齐划一的微笑表情,这些无疑费了制作人员不少心思。不过,这部堪称“明星秀”的片子,却没能向外界传递中国大众的真实精神面貌。当年,英国的克伦威尔曾对为他作肖像画的画师说:“画我需似我,否则我不会支付你一个先令。”画师为确保酬劳不失,自然竭力传神描绘。如今,我们等于是先支付了画师润笔费,而等到最后却发现,那幅肖像画上面的人并不是自己。

张爽:美国崛起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张爽:美国崛起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2014-10-23 11:50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者:张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1879次点击:我要评论 正是依靠这种自信,美国克服与战胜了种种危机与困难,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崛起梦想。所以,对于当前正在期盼实现中国梦的国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怀疑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成功道路,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只要我们坚定这三个自信,中国梦的实现 在国际政治话语里,所谓崛起就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其实力差距迅速缩小或拉大,从而对整个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大国崛起之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也格外受人瞩目。以美国而言,其崛起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到“一战”爆发这一阶段,是美国崛起的起飞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面临过种种困难和危机,可以说美国是带着诸多的难题实现崛起的。总结美国崛起的若干经验,对于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但又面对各种难题的中国而言,大有裨益。 一、美国崛起起飞阶段中所遭遇到的主要难题 (一)行政效率低下与政治腐败 美国一直宣称其有一个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完美政治制度,并以此而自豪。但实际上,美国崛起起飞阶段的诸多麻烦恰恰来自于其政治制度上的一些缺陷,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缺陷就是联邦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之间权力划分模糊。19世纪后期,美国联邦政府的核心部门是国会,联邦行政部门的规模非常小,甚至小到不能有效履行基本职能。例如,一直到1900年,美国的联邦政府全部雇员人数也只有94000人,财政收入只有4亿多美元,甚至比不上美国铁路公司的规模。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美国联邦行政部门一直难以承担起日益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责,不能根据当时的经济趋势相应地制定对策,导致美国经济发展中不断产生危机。同时,由于权力的不平衡,美国国内政治腐败情形相当严重。以最廉洁为指数0、最腐败为指数1为标准,19世纪70年代,即共和党总统格兰特执政期间(1868—1876年),指数创下1.03的历史纪录。在此期间,号称民意机构的国会有12名议员包括众议院议长遭到收受贿赂的指控,这引起民众对立法机关强烈的不信任。除此之外,行政与司法系统腐败的情形也十分严重。行政部门官员通过分配公共职位偷窃国库,通过泄漏与利用内部信息以及在政府采购中巧取豪夺等多种办法大肆获取不义之财。被称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的法院,也多次做出不公判决。例如,19世纪末,由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的标准石油公司就多次通过重金贿赂法官来阻止竞争对手获得巨额赔偿金。 (二)企业垄断和环境污染严重 从表面上看,美国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其产权制度对于所有的人都给予同样的保护,但实际上产权的保护是非中性的,制度设计对工商业利益集团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偏爱。例如,美国宪法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原文是:“任何一州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是最高法院把修正案中的“任何人”解释为任何“法人”,从而使公司企业可以以“法人”身份行事,把维护产权放在司法判决的核心位置,强调私人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经济的作用而忽视对公共利益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垄断。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美国一直是世界上垄断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例如,国际收割机公司控制了85%的收割机市场;全国9/10的罐头由美国罐装食品公司出售;美国糖业集团控制着美国全部的食糖市场。同时,商人对利润的过度追求和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没有任何法律要求企业处理它们导致的煤烟和灰尘,这些煤烟和灰尘被任意排放,特别是在毗邻矿山的地方,矿物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直接排放进大气与湖泊河流。空气和水的污染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损害了人民的健康。 (三)社会道德严重滑坡 19世纪后期,美国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与达尔文主义相结合,导致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泛滥,社会道德滑坡情况严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把财富作为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中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这种情形使当时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完全为贪婪所左右。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对食品、药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任何监管,食品和药品安全构成了一大社会问题。例如贪得无厌的生产商和销售商经常销售结核病奶牛生产的奶、低质量的奶,在牛奶中掺水、盐、苏打水等,在脏牛奶上覆盖一层好牛奶,用没有消毒的、敞开的容器运送牛奶等。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在《屠宰场》里描写屠场老板唯利是图,把腐烂发臭的肉当作好肉制成罐头销售,虽然是小说,却被公众广泛认为是事实。 (四)外交的摩擦不断,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从美国内战结束之后到“一战”之前,美国在世界上处于一种相对孤立的状态。一方面,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使美国不愿介入外部事务;另一方面,国力快速上升引起了美国和欧洲老牌强国的摩擦。1910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相当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总和。美国的工业化发展导致出口商品急剧增加,影响了欧洲强国的商业利益。在强盛国力的支持下,美国在美洲极力寻求独大地位也引起了欧洲老牌强国的不满。因而,美国当时和英国、法国、德国等世界主要强国的关系都十分紧张,1889年美国和德国围绕萨摩亚岛屿以及1895年美国和英国围绕委内瑞拉边界划分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