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国初期的海军舰艇

建国初期的海军舰艇

新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始于1949年4月23日,当天,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白马庙成立,也正好是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在南京投诚的同一日。年内新中国在上海、青岛、江阴、南京、等地共接收了国民党遗留或投诚的日制护卫舰8艘、各式炮舰江防舰7艘、战士登陆舰1艘、中型登陆舰1艘、炮艇登陆艇等40艘、修理舰2艘、货船2艘、拖船4艘、各式杂艇26艘;其中多艘后被国民党空军派机炸沉。国民党军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深知这些舰艇就是新中国渡海解放台湾的本钱。

早年,新中国海军所使用的军舰基本上十分老旧,来源种类复杂,保养与状况皆不佳,战斗力十分低落,所以很少正面与国民党军队舰艇交锋。1952

年初,应毛泽东的要求,更把海军有限的购舰外汇转向苏联采购战机以抗美援朝。直到在1954年新中国与苏联签定“六四协议”大量获得俄制驱逐舰、潜艇、扫雷舰、驱潜艇,尤其以苏制K-123鱼雷艇搭配自制的55甲高速护卫艇采取“狼群突袭”战术后,国民党的大型舰艇才开始感受到威胁。

护卫舰篇:

“南昌”、“济南”、“武昌”、“西安”、“长沙”、“沈阳”、“南宁”、“长白”、“惠安”、“衡阳”、“广州”、“开封”、“临沂”、“洛阳” 。

新中国建国初期并无驱逐舰,最大的作战舰艇仅为护卫舰(台方称为护航驱逐舰或护卫艇),计有:“南昌”、“沈阳”、“长沙”、“济南”、“长白”、“西安”、“武昌”、“惠安”、“吉安”、“济南”、“南宁”、“广州”、“开封”、“临沂”、“洛阳”等1 4艘。各舰来源规格不一,现一一介绍如下:

“南昌”舰原为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旗舰“长治”,为战后接收日军在华降舰中战斗力最强的一艘。该舰原为日本海军驻华舰队旗舰“宇治”(“桥立”级河用炮舰)。舰身长80.52米,宽39.762米,吃水2.5米;排水量1350吨,有可调整适应内河或外洋航行的压舱水柜。主机3 381千瓦,最高航速20节;原装备3门119. 4毫米主炮(前双联装/后单装),8门25毫米机炮,深水炸弹施放轨,并有先进的火控仪器与雷达、声纳等,在当时算是十分先进的装备。

该舰于1949年9月19日担任封锁长江口任务时,夜晚舰上潜伏的地下党共37人由军士陈仁珊率领趁大家熟睡之际发动起义,将舰长胡敬端上校及副长,航海官,枪炮官等12名国民党顽固官兵杀死。“长治”舰驶往南京后,于9月22日被国民党空军在安徽大通江面将其炸沉。1950年2月24日新中国将之捞起整修重新命名为“八一”号,1950年4月改名“南昌”,担任新中国新成立的华东海军第六舰队旗舰,编号210。同年,“南昌”舰将主炮换装为苏联制130毫米单装炮2门(仅有“广州”舰与本舰改装130毫米火炮,射程达26千米,是当年海峡两岸最具威力的火炮),37毫米炮6门。本舰在多次台海战役中都曾现身,直到1979年才退役。

新中国早年的护卫舰群中最多的是日本战后赔偿中国的二型海防舰,共有四艘即“济南”、“武昌”、“西安”与“长沙”。其中“济南”原为国民党海军“威海”号舰,更早为日本海军的“海194”号舰。该舰是于1949年4月23日的“长江”突围战中被解放军炮火击毁于江阴,后被新中国修复加入其海军服役,改名“济南”,编号217。

“武昌”、“西安”与“长沙”3舰原为日本海军的“海14”、“海192”与“海118”号,3舰战后作为赔偿舰由国民党海军在上海接收,改名为“接5”、“接14”与“接1 2”。其中“接5”、“接14”两舰接收后于1948年6月26日由行政院转交浙江外海水警局作为巡逻船,但该局发现无法接手后,又于1948年12月底在上海交还海军第一军区,此后两舰即留置在上海黄埔江畔成为废锈船壳,直至1950年5月被新中国海军征用,于整修加装火炮后命名为“武昌”与“西安”。“接12”舰则于1 948年6月26日交教育部转交国立海事学校作为练习船,1949年5月亦留置在上海为新中国接收,改名“长沙”编号216。

本级舰标准排水量740吨,满载900吨;舰身长69.54米,宽8.62米,吃水3.05米;最高航速17.5节。原装备两门119.4毫米主炮,副炮为4门40毫米机炮,6门25毫米机炮,后各舰改装俄式100毫米主炮。1956年8月1日,“武昌”舰在象山港下锚避台风时因风浪过大流锚搁浅坐底于礁岩上而报废,同级舰在台湾国民党海军服役的是“泰安”与“成安”2舰。

新中国护卫舰群中次多的是日本海军一号型海防舰,即“沈阳”与“南宁”。“沈阳”舰原为国民党海军“黄安”号舰,更早为日本海军的“海81”号舰。该舰于1 949年2月12日由舰务官鞠庆珍率官兵65人于青岛投诚,是第一艘投诚的舰艇。至于“南宁”则非战争赔偿舰,而是在战时的1944年11月14日,日军“海7”号舰在南中国海上被美军潜艇轰掉舰艏后,日人将之拖回广州黄埔港,因无修理价值而报废,新中国建政后在华南地区急需大型船舰,故又将其整修使用。

本级舰标准排水量745吨,满载810吨;舰身长67.56米,宽8.39米,吃水2.9米,最高航速16.5节。“黄安”于1955年后改装俄式100毫米主炮二门。本级舰还有一艘“吉安”,于1949年4月23日第二舰队起义时由舰长宋继宏带领投诚,4月28日被国民党空军炸沉于燕子矶,因受伤过重而未再加以修复(同时被击毁而未再修复的还有“楚同”与“安东”),同级舰共有4艘来台即:“营口”(后改“瑞安”)、“潮安”、“长安”(后改“新安”)以及“辽海”等。

“长白”舰原为国民党海军“固安”,更早为日本海军择捉型海防舰“隐岐”。“长白”的舰名变动有点复杂,由于国民党时代原计划是要以破冰舰服役故以勤务舰山岳方式命名“长白”,后计划改变在1948年10月1日改名为护卫艇级的“固安”,1949年该舰停泊青岛修理时为解放军掳获后成为新中国海军编号218的护卫舰,仍名“长白”。本舰标准排水量870吨,满载1 020吨;舰身长77.77米,宽9.15米,吃水3.05米;最高航速19.7节。

“惠安”舰即原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旗舰“惠安”,更早为日本海军御藏型海防舰“四阪”。该舰标准排水量940吨,满载1 020吨;舰身长78.84米,宽9.15米,吃水3.05米;最高航速19.5节。该舰于1949年4月23日由舰长吴建安中校带领在南京随第二舰队司令林遵投诚,28日被国民党空军派机炸沉于燕子矶,后于1953年12月24日为新中国航务工程总局第二工程队捞起送上海整修,19 55年重新武装成为新中国之护卫舰仍名“惠安”,1982年将火炮换装为3门100毫米,4门37毫米炮。“惠安”舰后成为新中国唯一的一艘训练舰,同级舰有一

艘来台,名为“正安”。

“衡阳”舰原来是日本的“测天”级布雷舰“神岛”,但她并不是来自日本对中国的34艘赔偿舰之一,而是由日本赔偿苏联,再由苏联转交给新中国的。本级舰身长75.03米,宽7.93米,吃水2.59米;标准排水量750吨,满载820吨;最高航速20节。同级舰在台湾海军亦有一艘,舰名“永靖”。“衡阳”舰于1959年12月1日在舟山大榭岛操演结束停车漂泊时,舰艏撞上了正在上浮的418号潜艇。“衡阳”舰舰艏由潜艇的舰桥劈向指挥舱使得418艇当场沉没于40米的海底,艇长张明龙上尉以下38名官兵丧生,仅轮机军士长王发全一人获救。

除了日制舰艇,新中国早年的护卫舰还有许多是来自英、加、澳等国的英式军舰如“广州”、“开封”、“临沂”与“洛阳”等。新中国能获得这批西方舰艇的主要原因是在解放初期通过港澳地区对外贸易渠道尚属畅通,新中国便以商船名义大量购进二战后的废旧舰艇,共获得了48艘。但到了1950年6月情况发生变化,当时已购得的4艘护卫舰与4艘扫雷舰被英国政府下令暂缓出口,到了1951年又有4艘护卫舰与3艘铁壳扫雷舰(据说还有一艘轻巡洋舰),因朝鲜战争爆发封锁无法驶往内地,最后这批船舰始终未能交到新中国手中。

“广州”号原为加拿大“城堡”(Castle)级巡逻炮舰Bow manville号,战后由招商局购入同级舰3艘作为快速客轮使用,分别命名为“秋瑾”,“锡麟”与“元培”。其中“元培”号于1949年后被新中国海军征用,改名为“广州”,至于“秋瑾”与“锡麟”两轮则于1950年6月29日由国民党海军在台湾接收并分别命名为“高安”与“德安”。

本级舰为商船规格,适应战时紧急建造之需,并不像一般军舰有防水隔舱

设计,船身长76.86米,宽11.22米,吃水3.96米,标准排水量1 100吨,满载1 775吨,最高速率18节。由于“广州”装配了3门俄制的130毫米主炮,因此成为当年新中国海军最具威力的一艘军舰。

“开封”与“临沂”两舰原为英国于1940年制造的1020吨级巡逻舰Clov er

与He liotrope号,战后改为商船由新中国通过香港购入,原名“祥德”与“和乐”。另尚有一艘原澳大利亚海军的815吨级扫雷舰Bend igo号亦为同样方式购入,原名“祥兴”,新中国征用后改为护卫舰“洛阳”。

炮舰篇:

“延安”、“长江”、“瑞金”、“兴国”、“淮阳”、“遵义”、“邯郸”、“盐城”、“珠江”、“湘江”、“嫩江”、“闽江”、“怒江”、“乌江”、“涪江”

此处所谓的炮舰实包含了旧式海防炮舰、改装代用炮舰、河用浅水炮舰等,有时亦被称做护卫舰,品种十分庞杂。

“延安”舰即为原国民党海军的“永绩”号海防炮舰,上海江南制造局建造于1911年,因辛亥革命造成进度延搁至1918年方才完工。本舰之舰身长62.52米,宽9.03米,吃水3.51米;铁质船壳,排水量860吨;最高航速13节。“永绩”

舰在1938年10月21日曾被日机轰炸重伤搁浅湖北新堤后被日军俘获,送江南造船厂修复后在1940年5月22日交给汪精卫政权海军改名为“海兴”作为旗舰兼海军官校练习舰用。本舰于战后由国民党收回,但在1949年4月23日,第二舰队起义时的长江突围战中再被解放军炮火击毁,后又被新中国打捞起改名“延安”。

本舰在新中国海军中服役与退役的经过不明,但1959年6月12日新中

国海军第一次试射导弹时的靶船“宜川”号却与本舰外型十分神似,虽据称该舰是英国在清政府建北洋水师时送给慈禧的“御舰”,但此种说法并无根据,最有可能的仍是“延安”舰的报废船壳。本舰另有一艘身世同样坎坷的姊姊舰名为“永健”,抗战初期被日军俘虏改名“飞鸟”,1945年被美国军机在黄埔江击沉。

“长江”舰即为原国民党海军的“民权”号浅水炮舰,舰身长51.54米,宽7.93米,舱深3.36米,吃水2.1米,排水量464吨,最高航速17节;装备119.4毫米炮1门,100毫米炮1门,7.62厘米高炮1门,57毫米速射炮1门,20毫米“奥勒岗”机炮2门。

本舰是抗战中少数能随国民党撤退到内地并保留全身至战后的军舰,抗战胜利后本舰负责长江防务及支持陆军剿共作战;随着战事逆转本舰担任江防舰队旗舰一路率队上撤到宜昌与重庆,在1949年11月30日重庆撤守时各舰已无法脱困,而由江防舰队司令叶裕和率其余7舰一同投诚。本舰在新中国海军改名“长江”,继续服役到1982年,本舰的武装亦改成4门40毫米炮,4门25毫米机炮。

“长江”舰对新中国海军的意义重大,1953年2月毛泽东首次视查人民海军时就是乘坐“长江”舰自武汉顺流而下,并于21日在舰上用毛笔为“长江”、“洛阳”、“南昌”、“黄河”、“广州”等5舰题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题词,这幅题词后来成为新中国人民海军的建军训词。

“瑞金”、“兴国”、“遵义”、“淮阳”、“邯郸”、“盐城”6舰原为美国海军小型运输舰,战后出售予中国的国营招商局轮船公司分别命名为“江通”、“江达”、“德州”、“金香花”、“紫罗兰”与“丁香花”号等。各舰排水量560吨,速率10节,在被新中国华东海军当局征收后在船上加装了1门陆军用105毫米榴弹炮、2门美式76.2毫米高射炮、37毫米与25毫米各2门而成为炮舰(有时亦称护卫舰)。各舰于1950年4月23日于南京江面举行的命名大会中,重新命名并隶属新中国华东海军第7舰队。另有2艘同样征用自招商局的“常州”号与“万寿花”号则于195 0年1月25日在江南造船厂改装时,被国民党空军炸毁而未能服役,其中“瑞金”舰于1954年5月18日6:52时被国民党空军的4架F-47战机击沉于浙江海域的草鞋屿附近。由于“瑞金”之地名对新中国历史具特殊意义,据闻新中国后以日本赔偿舰“惠安”顶替“瑞金”其名就役。

“珠江”舰即为原国民党海军的“永安”号浅水炮舰,更早为日本驻华的内河炮艇“二见”号,战后投降被接收。舰身长45.29米,宽26.712米,吃水1.43米;排水量170吨,最高速率12节。“湘江”舰即为原国民党海军的“郝穴”号炮舰,该舰原为日本驻华的内河炮艇“鸟羽”号。本舰之舰身长54.9米,宽8.24米,吃水0.76米;排水量215吨;最高速率9节。本舰于国民党海军自日本接收后原名“永济”,1948年4月17日因在湖北省郝穴镇剿共有“功”改名“郝穴”。1949年11月29日本舰在四川防御解放军溯江攻川时与“永安”舰顺江东下投诚后,分别被改名为“珠江”与“湘江”并服役于新中国海军,于60年代退役

嫩江”舰即为原国民党海军的“英德”号炮舰,该舰原为英国海军驻华之浅水炮舰F alc on号,1942年3月由英国政府宣布将该舰赠予时在重庆的国民党海军并重新命名英德。本舰舰身长45.75米,宽8.75米,吃水1.53米,排水量372吨,最高速率15节。

“怒江”舰即为原国民党海军的英山号炮舰,该舰原为英国海军驻华之浅水炮舰Gannet号,和“嫩江”同时赠与国民党并重新命名“英山”。本舰舰身长56.12米,宽8.85米,吃水0.98米,排水量310吨,最高速率16节。“闽江”舰即为原国民党海军的“常德”号炮舰,该舰原为日本驻华的内河炮艇“势多”号;舰身长5 4.9米,宽8.24米,吃水0.92米;排水量305吨,最高速率14节。

“乌江”舰即为原国民党海军的“永平”号炮舰,该舰为“珠江”的姊妹舰,原为日本驻华内河炮艇“热海”号。本舰舰身长45.29米,宽6.71米,吃水1.43米;排水量170吨,最高速率12节。

以上“英德”、“英山”、“常德”、“永平”与“民权”等5舰皆为内河浅水炮舰,原属国民党的江防舰队,于1949年11月30日在四川由江防舰队司令叶裕和率领一同投诚,各舰分别改名为“嫩江”、“怒江”、“闽江”、“乌江”与“长江”服役于新中国海军于60年代退役。

“涪江”舰则为原国民党海军的“江犀”号炮舰,该舰原为日本驻华的内河炮艇“伏见”。本舰舰身长50.32米,宽9.82米,吃水1.25米;排水量305吨,最高速率16.7节。“江犀”号炮舰于1949年4月23日在南京随第二舰队其它舰艇一同投诚后,曾在当年9月20日被国民党空军飞机炸伤,于修复后改名“涪江”,服役于新中国海军。民国初年在长江盛极一时的浅水炮舰队在新中国对内陆控制稳固后已无用武之地,所以在60年代就纷纷退役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