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名单

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名单

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名单
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名单

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名单

(以学校代码为序)

序号高等学校名称序号高等学校名称

1 北京大学15 哈尔滨医科大学

2 北京协和医学院16 复旦大学

3 首都医科大学17 同济大学

4 南开大学18 上海交通大学

5 天津医科大学19 南京大学

6 河北联合大学20 苏州大学

7 河北医科大学21 东南大学

8 中国医科大学22 江苏大学

9 辽宁医学院23 南通大学

10 大连医科大学24 南京医科大学

11 吉林大学25 徐州医学院

12 延边大学26 浙江大学

13 北华大学27 温州医学院

14 佳木斯大学28 安徽医科大学29 蚌埠医学院47 四川大学

序号高等学校名称序号高等学校名称

30 皖南医学院48 重庆医科大学

31 福建医科大学49 泸州医学院

32 南昌大学50 贵阳医学院

33 山东大学51 遵义医学院

34 泰山医学院52 昆明医科大学

35 滨州医学院53 大理学院

36 郑州大学54 西安交通大学

37 河南科技大学55 延安大学

38 新乡医学院56 宁夏医科大学

39 武汉大学57 新疆医科大学

40 华中科技大学58 青岛大学

41 中南大学59 扬州大学

42 南华大学60 南方医科大学

43 中山大学61 第二军医大学

44 暨南大学62 第三军医大学

45 汕头大学63 第四军医大学

46 广西医科大学64 西安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以培养临床高级专业人才为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事业而献身。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继承和发扬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能独立承担本学科临床医疗工作,在临床医疗技术上达到临床高级专业人才水平。 4.结合临床实践,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3年。 三、研究方向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疾病的临床研究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疾病的临床研究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的临床研究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六)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研究 (七)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八)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研究 四、培养方法及要求 课程学习集中半年时间,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课程 1.公共必修课20学分 自然辩证法3学分(54学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36学时) 外国语(英或日) 6学分(216学时) 医学统计学3学分(54学时) 计算机应用与网络基础4学分(68学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双击自动滚屏作者:庄敏 后勤服务集团庄敏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是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是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而影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两个重要因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管理体制又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科学的管理体制,决不可能建立起高效的运行机制。虽然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过了八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体制性的桎梏和深层次矛盾渐凸,目前改革的步伐已减缓,难度进一步增大。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速度有快有慢,有向前走的,也有走回头路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今后,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深化,改革和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已成为一个突破点,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已势在必行。 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变革过程和现状 1999年前的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多是单纯行政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中,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经营等高度集中。学校对后勤“统、管、包”,后勤对学校“等、靠、要”。后勤职工端着学校“铁饭碗”,吃着学校“大锅饭”,实行以任务和经费承包为主的目标责任管理,其主要表现方式就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1999年11月,全国第一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在上海召开。2001年1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文件明确了改革的目的,确定了改革总体目标,规划了实施改革的步骤。几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告别了旧的后勤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探索、改革和创新,高校后勤服务朝着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需求的新型管理运营模式迈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了适合本校的管理模式,正积极稳步地实现后勤社会化的预期目标。虽然与最初规划设计的模式和进展速度不完全一致,但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却是有目共睹的。一是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食、宿条件,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促进了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二是基本建立了新的后勤管理体制,实现了学校管后勤与办后勤由不分到分的转变,管理职能与经营、服务职能由不分到分的转变;三是社会化手段和企业化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后勤实体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后勤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四是市场机制开始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从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看,大体上可归纳为小机关,大实体;甲乙方分开型;社会托管;注册资本、具有法人资格等几种类型。 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及解析 我校自2001年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一直沿用甲乙方分开型管理体制,学校按照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后勤服务总公司。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甲方权力,将学校后勤经营、服务职能以契约的方式委托给作为乙方的后勤实体承担,甲方对乙方的经

最新最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沙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积极创新精神,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诚信关爱,防病治病,搞好健康教育,健康宣传,入户寻访,预防为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追求卓越,具有在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4.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真理,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或转送上级医院处理。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各专业信息、适应能力及分析批判的精神。 7.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8.履行医德义务。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二)专业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计算机、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前常见急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的知识。 7.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疾病预防、康复、临终关怀以及流行病学、循证医

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作风严谨,为人正派,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急诊学科研、教学和临床实践的能力,热爱专业,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急诊医学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心肺脑复苏 2.多器官功能衰竭 三、招生对象 已获医学学士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急诊学实验与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业定向培养,包括各研究方向特定的实验技能,科研

设计,仪器使用,专业知识学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院、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和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 的掌握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中期考核.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 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应力求与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顶目、国家攻关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及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方向接轨,确保研究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论文题目初选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组成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齐。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更全面了解其能否满足现代科研和急诊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从而改进培养方法,提高毕业生的素质。 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事项表

基于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新途径研究

基于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新途径研究 本文立足于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目标和理念,对其改革的重要性做了简单的分析,并指出了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方面走入的某些观念误区,然后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几点新途径作了详细探讨。 标签:高校后勤管理改革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在服务化、市场化、专业化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成绩,使后勤部门的运行效率和高校的办学效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然而当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依然在服务质量、监督体制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对高校自身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亟需在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1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1.1 目标以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作为改革的方向,以市场机制作为改革的主导,对高校后勤管理中人力、财力、物力、制度、文化等资源进行整理,将后勤服务和学校进行规范化地剥离,根据生产要素、产权等因素来对投入、产出以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以建立现代化的产权制度,保证后勤管理工作能够为高校的科研以及教学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 1.2 理念高校后勤管理的发展与改革,首先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主,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对其现实规律进行把握,转变改革的方法,才能够实现更好的改革,提高改革的效益和质量。其次,应该坚持服务的理念,后勤实体的基础是高校,不能够脱离高校市场而独自运行,因此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应该以为师生提供优质、安全、健康、高效的后勤服务为前提。后勤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都是为了满足师生在文化、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应该树立服务于科研、教学的理念,从被动式的后勤服务向主动式的服务进行改革。最后,高校后勤管理在改革中应该树立以市场化作为导向的理念,走市场化道路。保证后勤管理工作能够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建立科学完善的后勤管理体系,这是高校后勤实体想要实现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随着当前物业管理市场的逐步成熟,通过在市场中进行招投标,聘用专业水准的物业管理机构来进行高校后勤的管理,为高校的教职工进行服务,是值得推广的高校后勤管理市场化道路之一。 2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之一,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在我国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趋势之下,当前相对较为滞后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逐渐对高校的发展建设起到了制约的作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阻碍。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改革,能够使高校后勤实体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为高校的办学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李超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000) 摘要: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分析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议,如建立多样性招录标准、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和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等,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模式;改革;可持续;实践 1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暴露弊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主导地位,也是高校的最初使命和基本逻辑起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y。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卜,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 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小科学,导致中小学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卜举步维艰,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分数问

题”与大学无缘。 2. 1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灌输式教学而忽视主动性学习 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也就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环节甚少。期末考试以教师所列“重点”为主,课程成绩也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评定。在此情况卜,学生平时学习懒散,期末考试前则忙于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听从而不会质疑,会考试而不会思考,更小会形成开创性思维,难以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3] 2. 2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视其深度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必修课很多而选修课甚少,学生小仅学习压力大,而且知识领域的广泛性导致学生回圈吞枣、浅尝辄止,没有精力和时问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自己喜爱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小完善,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小合理、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匾乏、环境适应和职业迁移能力严重小足。因此也难以确定学习重心和专业方向,与我国社会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需求极小适应。 2. 3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问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实验设备与实训场地小完善,实验实训制度小健全,实验实训师资力量薄弱等,也直接给实验实训教学带来巨大困难。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甚少,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小理想。学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知识、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能够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初步具备创新精神、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医学进步环境的临床医师。 二、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 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 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国际视野,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 卓越,努力成为学科骨干。 4.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6.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7.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 的帮助。 8.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 工作的观念。 9.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10.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病人 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 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 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 则。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

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1评价和考核 专业型医学硕士的培养需要一套恰当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我国多采用 多级制,主要包括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3。轮转科室通过成立考核小组,负责进行出科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等,考核合格者才能进入下一科室的轮转;轮转至一半时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技能、总结汇报等,合格后进入下阶段 的轮转;所有科室轮转完成后进行毕业考核,形式与中期考核相同, 内容包括所有轮转科室涵盖内容。但各单位制定的考核体系水平参差 不齐,而且国家也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使得多级考核往往流于形式。目前有人建议,对专业型医学硕士的临床训练制定量化指标,如管床数、患者数、病种、手术或操作的数量等,并随时进行考核。这有助 于形成良好的质量约束体制,可以予以尝试。专业型医学硕士培养质 量的评价和考核是培养的重要核心,需要在实践中持续完善、持续改进。 2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三种类型,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以问题为中 心的和以器官系统定位的课程体系,其各有优缺点4。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仍采用学科课程体系,专业型医学硕士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 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来进行设置的,普遍缺乏临床思维、 技能以及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专业型医学硕士应该首先学习医学专业 理论和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和技能,其次是医学前沿和方法类课程, 再是实验技术和交叉学科课程,最后是人文社会知识的学习,最终建 立起以素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我国专业型医学硕士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本科化特征明显,缺少启发式、讨论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模式。尽 管培养出的研究生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思维不够活跃,不善于发现问题。网络教学、模拟教学和标准化病人教学已经在发达 国家广泛应用,在国内,华西医院是最早应用标准化病人进行教学和

深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 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一)

深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一)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进一步的扩大与提高,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了高校后勤经营服务过程中在处理好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提高高校后勤保障能力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科学成本管理机制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后勤管理改革成本管理 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要求有全方位、高标准、低成本、高效率的后勤服务做保障,也就是高校后勤在经营服务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关系,既要遵循市场的原则,又要充分体现“服务育人”的理念,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必须努力创新经营机制,不断拓宽服务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提高高校后勤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后勤作为服务保障部门,在高校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要正确认识面临的新形势,解决好突显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跟进提高后勤保障与服务水平,促进高校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后勤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给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设施条件,增强了校内服务市场活力,较大幅度的增加了服务项目。 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促使高校在短时期进行基础设施的密集建设,且受财力制约,大都是负债建设,导致部分高校资金压力凸现。加之,近一时期以来,物价上涨迅速,给本来就资金紧张的高校后勤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后勤是学校的高消费部门,高校每年的经费支出,后勤方面占有相当大比重。高校资金不足和物价上涨,致使后勤工作的正常运转压力倍增。特别是在水、电等基本保障项目上,资金困难的影响更是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后勤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选准新的管理改革切入点,挖潜增效,开源节流,缓解资金压力,成为高校后勤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都实施了较大动作。校内的收入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后勤职工因职称较低,收入又不及别人,逐渐产生低人一等思想和感觉被抛弃、轻视。虽然,后勤管理改革的一项主要目的是增加职工收入,但经营和服务主要是准市场化的模式,重点维护师生利益,保本微利,经济收入较少,也不可能较大增加收入,给大部分高校后勤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带来新的压力。 二、高校后勤深化管理改革应该坚持的原则 (一)以改革为目标坚持持续发展在后勤管理改革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一是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思路,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重全面推进,既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又不能顾此失彼,人为地造成改革发展的不平衡。二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好后勤建设的持续积累与硬件设施建设,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放弃建设和积累,挖掘明天的资源,破坏明天的市场。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考虑改革问题时,要了解和不断满足学校与师生的各种合理需求,把维护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各项具体改革措施中。惟此,改革方能贴近实际需要,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要求,赢得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认可,实现改革的最终目的,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遵循教育和经济规律原则衡量后勤管理改革的成败,主要看是否通过改革达到了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稳定,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有利于调动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最终有利于促进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二是要牢牢把握高校后勤改革的姓“教”特色,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服务,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向,通过深化改革,扎实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真正为高校的中心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可靠的保障。三是要突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目标要求,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规范管理,明确任务,细化责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2-05-28 15:37:27 -------------------------------------------------------------------------------- 教高[20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卫生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卫生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卫生局,教育部等部门部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提高健康水平的需求,特就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为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大力推进”的工作原则实施改革。 二、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 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建立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医学院建设,为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三、改革重点和主要举措 (一)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 1.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相对稳定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总体规模。“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增设医学院校,不增设临床医学专业点。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服务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确定临床医学专业点的招生数量,对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省市、高校缩减招生数量。 2.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逐步优化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体系。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教育加上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00201K)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较坚实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以及较高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培养目标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 培养目标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完善自我,不断追求;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培养目标4:尊重患者个人信仰、隐私和人格,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树立沟通意识。 培养目标5: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态度。 培养目标6: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培养目标7: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培养目标8: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培养目标9: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

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培养目标10:具有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基 本能力。 培养目标11: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 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目标12: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 . 培养目标13: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 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培养目标14: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临床医疗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初步掌握临床医疗的基本技能。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毕业要求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对临床医学学科的性质有正确的认知;关爱生命,平等、博爱,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专业精神。 毕业要求2: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有良好的医德。毕业要求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勤奋务实,追求卓越,具备在医学某

医学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医学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篇一: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学号:81321229 江西财经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学院(研究所)信息管理学院学科(专业)物流工程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指导教师陶长琪硕士生姓名罗静静入学日期20XX年9月学 习期 限2年 20XX年12月22日制 填表说明 一、本培养计划应该按照江西财经大学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和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有关规定及专业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填写。 二、填写时一式四份,一份交研究生部、一份交学院(研究所)、一份交导师、一份由硕士生本人备存。

三、本培养计划是对硕士研究生审核授予学位的根据,应在每年11月30日前制定完毕。 篇二: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泰山医学院 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00201) 一、培养目标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研究学风。(二)掌握内科学和相关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的研究技术,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研究状况,具有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工作和医疗机构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二)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三)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四)血液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五)肾脏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七)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三、学习年限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徐淑兰季诚钧 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对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作介绍, 对德国、美国的后勤管理的做法与特点作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总结提炼了对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国外高校高校后勤后勤后勤管理 【作者简介】徐淑兰一, 女, 浙江东阳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季诚钧肠一, 男,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院长、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 高校后勤是社会生产服务的一部分, 与教学科研不同的是, 它是可以实现等价交换的一种服务。高校后勤为教学、科研和 师生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性劳动, 具有商品属性在计划经济时 代, 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后勤部门的劳动只强调其教育性, 否 认其商品性, 排斥按经济规律办事, 以致形成了一种纯服务、福 利型、封闭式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法等方面 与教学管理、利研管理几乎一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 高校后 勤改革的深人进行, 福利型后勤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本文通 过对国外高校后勤管理做法与特点的归纳, 给我国高校后勤管 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国外高校后勘管理模式 后勤管理与后勤事务的运作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国 外高校后勤事务的运作模式十分灵活, 大致可分为高校直接参 与型、专门机构负责型、自办与引进结合型三种类型。直接参与 型是由学校直接负责后勤具体事务。在这种模式下, 学校设有 专门的后勤管理机构, 并成立具体的后勤办事机构, 由后勤管理 部门下达任务, 学校具体的事务部门负责实施, 计划经济下的中 国、前苏联为这一模式。自办与引进结合型则是由学校与社会 共同承担学校后勤事务。在这一模式下, 大学同样设有专门后 勤管理机构, 有分管大学后勤工作的专职副校长, 并设有各种服 务机构, 学校也直接管理与运作部分大学后勤服务项目, 但同 时, 也将大部分后勤服务项目以招、投标方式向社会开放, 吸引 社会各方纷纷进人大学, 运用市场化的企业机制为大学提供更 加经济与高效的后勤服务。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为这一模 式。专门机构负责型则是由政府专门成立面向高校后勤的机 构,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大学的后勤服务全部交由校外机构 负责, 如“大学事务中心”和“大学生服务中心”。在这一体制下, 高校不设后勤管理机构, 后勤事务完全脱离学校, 专门机构可以 自己承担高校后勤事务, 也可以吸纳社会第三产业参与。这一 体制为德国、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 以德国为例。德国大学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管理已有八十多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 【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教高[2012]6号 【发布部门】教育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2012.05.07 【实施日期】2012.05.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卫生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卫生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卫生局,教育部等部门部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提高健康水平的需求,特就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为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大力推进”的工作原则实施改革。 二、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 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建立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医学院建设,为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三、改革重点和主要举措 (一)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 1.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相对稳定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总体规模。“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增设医学院校,不增设临床医学专业点。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服务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确定临床医学专业点的招生数量,对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省市、高校缩减招生数量。 2.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逐步优化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体系。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教育加上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1方法 20XX年9月一20XX年l月连续三学期,试验组采用农村卫生院定向医 生培养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对照组采用全日制普通本科临床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我院结合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坚持“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的办学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已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形成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教、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和以临床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第一阶段(20XX年5月一20XX年8月)①确定特色专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修订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大纲;②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原有教师基础上,引进1一2名博士充实教师队伍;③修订和规范教学管理文件,完善并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建立教师教学工作目标 管理体系,并组织实施。第二阶段(20XX年9月一20XX年l月)运行修订后的特 色专业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继续投入100万建立临床综合技能模拟教学实验室,在原有基础上增建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拓展 教学功能。以学校建设临床技能综合楼为契机,按照满足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对临床医学专业模拟教学实验室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建 设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临床技能实验实训基地;按照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和全新实践技能课程体系,优化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运行全新实践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主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评,同时考察学生人文素养包括奉献精神、职业操守等。 2结果 三个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评,试验组学生在实践能力的测试中平均分为分,而对照组学生为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同时,试验组学生实训的时间长,有强烈的同情心和奉献精神。 3讨论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理论背景深厚和实践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行业需求的对象,它主要是相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而言。通常应用型医学人才可定义为能将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运用到临床工作中 的医学院毕业生,其不仅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实际上,国内的现状是基层医院人才极度缺乏。虽然基层医院已加强对高学历和高

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身心健康,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在本专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和动向;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文献,以外文写作科研论文,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二、研究方向 (一)内科学 1.肾脏病学:1)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诊断及其治疗;2)糖尿病肾病发 病机理及治疗;3)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危重疾病救治中的理论及实践;4)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5)肾移植免疫及免疫抑制剂的研究 2.内分泌疾病:1)糖尿病的发病机理;2)胰岛素抵抗;3)自身免疫性 甲状腺疾病的免疫治疗;4)肥胖症发病机理 3.消化系疾病:1)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理(基础研究);2)难治性炎症 性肠病的治疗(临床研究);3)消化道反流性疾病的研究;4)内镜下 消化道肿瘤的治疗;5)胰胆管疾病的内镜下治疗 4.呼吸系统疾病:1)弥漫性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2)支气管哮喘的基础 和临床研究;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断和治疗;4)肺部感染的临床 和实验室研究 5.血液病:1)恶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2) 重症自身免疫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6.心血管病:1)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介入心脏病学研究; 3)心脏电生理研究。 7.风湿病:1)系统性红斑狼疮造血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系统性

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8.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的基础免疫与细胞治疗;2)细菌耐药性机制研 究与监测;3)巨细胞病毒DNA疫苗的基础实验研究 (二)儿科学 1.临床医疗技能训练与研究 2.呼吸道和肠道病毒的研究 3.儿童肾脏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三)神经病学 1.脑血管内介入治疗 2.脑血管疾病 3.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4.神经科临床技能 5.变性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四)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1.临床医疗技能训练与研究 2.抑郁症和焦虑障碍 3.精神药理 4.精神疾病的功能影像 (五)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神经影像诊断 2.体部影像诊断与微创介入治疗 3.医学影像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4.三维影像技术与神经导航技术的应用 (六)临床检验诊断学

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的解读

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的解读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演变 (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完全依靠国家财力,自办后勤。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后勤保障能力和质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第一次提出。1999年11月2日,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2000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以此为标志,一场轰轰烈烈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席卷中华大地。 (二)各高校在改革过程中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 十年来,各高校审时度势,结合自身实际,就推进后勤改革、提高服务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高校办后勤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大体上经历了两次重大改变, 1.甲乙方的第一次剥离。2000年,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及国务院的要求,多数高校成立了校内后勤服务实体(后勤集团或后勤总公司),实现了后勤服务体系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和事业编制的相对剥离,普遍实行了“模拟甲乙方的校内分开型”管理体制。即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是学校的后勤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集团作为乙方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两个机构同时向学校负责。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将学校后勤经营服务职能以契约形式整体委托给后勤集团,并对后勤集团的经营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后勤集团根据提供经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合理取费。这次改革,不仅增强了后勤服务体系自身的实力,同时由于甲乙方分开所带来的服务实体的灵活性,为吸引和积累更多的后勤资源创造了条件,从而为高校扩招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2.新一轮的后勤模式改革。经过前一次剥离,大多数高校后勤集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及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后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 [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