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分和计算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分和计算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分和计算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分和计算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分和计算

湖南省衡东二中陈小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安排了计算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活动”。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内容复杂、抽象,超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范围,学生很难理解。在教这一内容时,我是作了如下的处理:

1、让学生理解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概念。

湘教版教材介绍太阳日是指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我认为用人教版老教材的介绍更好理解,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时间间隔;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简单解释上中天的意思,即天体位于观测者的头顶时。

2、让学生明白地球与太阳、恒星的距离远近。

日地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而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却有4.2光年,也就是说最近的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也是日地距离的20多万倍。图中所画的恒星是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

3、让学生体会太阳日和恒星日的产生过程。

由三个同学来演示。同学一代表地球站最前面,同学二代表太阳站第一排,同学三代表恒星站最后一排,三人同在一直线上,同学一(地球)面向同学二(太阳)和同学三(恒星),视为第一次上中天,老师指导同学一(地球)自转的同时进行公转,自转3600时停,老师强调恒星的遥远,同学三(恒星)其实应该在更远的地方,地球在这一过程中公转的移动距离相对于遥远的恒星来说几乎是没动的,所以书本上三颗恒星是同一恒星。这时同学一(地球)再次面向同学三(恒星),视为恒星第二次上中天,为一个恒星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恒星日示意图,图一)

而此时同学一(地球)并没有面向同学二(太阳),同学一(地球)继续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一点,才面向同学二(太阳),视为太阳第二次上中天,为一个太阳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恒星日示意图,图二)

通过这一演示过程,让学生真切地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4、设问:一个太阳日要比一个恒星日长,地球自转的角度要多些,那会多多少呢?同学们能算得出的。

(学生一脸茫然,怎么算呢)老师画出地球公转图,作出地球公转一天的角。(部分同学会发现有点门路),地球公转一天的角度大约是10,365天公转3600,计算结果为59'。地球公转一天的角度跟地球的自转角度有什么关系呢?(有同学指出地球公转一天的角度1等于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多转的角度2,是内错角。可知,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365059')。(同学们恍然大悟)

5、算一算,一个太阳日是24小

时,那一个恒星日是多少小时

呢?

同学们列式计算: 3600/360059'×24=360×60/(360×60+59)×24=23时56分4秒56 ,答案非常精确! 1 2 1

6、总结恒星日和太阳日。

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3600,周期是23时56分4秒,是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用于科学研究计时。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360059',周期是24小时,用于日常生活、生产计时。

7、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做些恒星日和太阳日的题型变式。可以让同学们边演示边得出结果,进一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1)、若地球只自转不公转,则恒星日=太阳日;

(2)、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东向西,则太阳日〉恒星日;

(3)、若地球公转方向不变,而自转方向向西,则恒星日〉太阳日;

(4)、若地球自转方向不变,而公转方向向西,则恒星日〉太阳日。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的话,恒星日〈太阳日;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不同时,恒星日〉太阳日。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分和计算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分和计算 湖南省衡东二中陈小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安排了计算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活动”。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内容复杂、抽象,超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范围,学生很难理解。在教这一内容时,我是作了如下的处理: 1、让学生理解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概念。 湘教版教材介绍太阳日是指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我认为用人教版老教材的介绍更好理解,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时间间隔;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简单解释上中天的意思,即天体位于观测者的头顶时。 2、让学生明白地球与太阳、恒星的距离远近。 日地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而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却有4.2光年,也就是说最近的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也是日地距离的20多万倍。图中所画的恒星是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 3、让学生体会太阳日和恒星日的产生过程。 由三个同学来演示。同学一代表地球站最前面,同学二代表太阳站第一排,同学三代表恒星站最后一排,三人同在一直线上,同学一(地球)面向同学二(太阳)和同学三(恒星),视为第一次上中天,老师指导同学一(地球)自转的同时进行公转,自转3600时停,老师强调恒星的遥远,同学三(恒星)其实应该在更远的地方,地球在这一过程中公转的移动距离相对于遥远的恒星来说几乎是没动的,所以书本上三颗恒星是同一恒星。这时同学一(地球)再次面向同学三(恒星),视为恒星第二次上中天,为一个恒星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恒星日示意图,图一) 而此时同学一(地球)并没有面向同学二(太阳),同学一(地球)继续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一点,才面向同学二(太阳),视为太阳第二次上中天,为一个太阳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恒星日示意图,图二)

恒星日与太阳日练习图解

恒星日与太阳日练习图解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表述,大都涉及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差别可以说是地理教学难点中的难点。如果我们在教给学生恒星日与太阳日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一些关于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变式练习,特别是通过图解的形式来做这些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兴趣。 按照一般教科书上的说法,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间隔的时间,或者说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当地子午线间隔的时间。对北回归线以北的人们来说,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当地正南方向间隔的时间。同理,恒星日可以理解为是某一恒星(确切地说是春分点)连续两次上中天间隔的时间,或者说是某一恒星(春分点)连续两次经过当地子午线间隔的时间。如果该恒星(春分点)位于当地南方天空中,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该恒星(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当地正南方向间隔的时间。 弄清了上述概念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下面五幅示意图做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别。 1、假定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即地球只是在原地自转,则恒星日与太阳日等长。如图一所示: 图一地球原地自转 图中,太阳与某一恒星同时在地球表面M点上中天。从此刻开始,地球在原地自转一圈360°后,太阳与该恒星又一次同时在M点上中天。这段时间的间隔,既是一个太阳日,也是一个恒星日。所以,如果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那么,太阳日与恒星日就总是等长的,他们都是地球自转一圈360°用的时间,因而他们都是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 2、假定地球向东自转向东公转,即与现在的情况完全相同,则恒星日一定短于太阳日。如图二所示: 图二地球向东自转向东公转 图中,在地球轨道A点,太阳与某一恒星同时在地球表面M点上中天。从此刻开始,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围绕太阳公转,且方向都是向东。地球自转一圈360°的同时,又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运动到地球轨道B点。此时,该恒星又一次在M点上中天,完成了一个恒星日,用的时间是23h56m4s。但此刻太阳并没有再次上中天。太阳要再次在M点上中天,地球必须再多自转一个角度α(当然,再自转这个角度的同时,地球必定还要在公转轨道上再往前公转一个角度)。多自转角度α,大概需要3m56s。因此太阳日要长于恒星日3m56s,即一个太阳日的时间为23h56m4s+3m56s=24h。 3、假定地球向西自转而向东公转,则恒星日要长于太阳日。如图三所示: 图三地球向西自转向东公转 图中,在地球轨道A点,太阳与某一恒星同时在地球表面M点上中天。从此刻开始,地球一边向西自转,一边围绕太阳向东公转。地球自转一圈360°的同时,又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运动到地球轨道B点。此时,该恒星又一次在M 点上中天,完成了一个恒星日。但在此之前,太阳已经再次上中天。太阳再次在M点上中天时,比该恒星再次上中天整整少自转了一个角度α(当然,少自转这个角度的同时,地球公转必定也少转一个角度)。因为少自转角度α,所以,太阳日要短于恒星日。在这样的一个太阳日中,地球实际自转的度数是360°-α。 4、假定地球向东自转而向西公转,则恒星日要长于太阳日。如图四所示:

时间的天文划分

时间的天文划分 天文时间基础是:(1)地球自转;(2)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3)月球绕地球的轨道运动。天文学中由此定义了下表所列几种主要的年、月、日。 天文时间 日 月 年 平太阳日 朔望月 回归年 真太阳日 恒星月 恒星年 平恒星日 近点月 近点年 真恒星日 交点月 交点年 历书日

回归月 儒略年 平太阳日是平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由东向西通过同一子午线圈所需要的时间。 真太阳日是真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由东向西通过同一子午线圈所需要的时间。 平恒星日是平春分点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由东向西通过同一子午圈所需要的时间。 真恒星日是真春分点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由东向西通过同一子午圈所需要的时间。 平太阳日长与平恒星日长之比为:1.002737909265+0.589T×10-10 平恒星日长与平太阳日长之比为:0.997269566414-0.586T×10-10 地球自转周期与平恒星日长之比为:1.0+(97097+59T)+10-12 平恒星日长与地球自转周期之比为:0.999999902902-59T×10-12 这里T为从1900.0起算的儒略世纪数。 朔望月是月相从新月变化到新月所需要的时间。恒星月是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近点月是月球上连续两次经过近地点所需要的时间。交点月是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黄道(升交点)所需要的时间。回归月是月球黄经连续两次等于春分点黄经所需要的时间。它们的长度分别为: 1朔望月=29.53059 平太阳日 1恒星月=27.32166 平太阳日 1近点月=27.55455 平太阳日 1交点月=27.21222 平太阳日 1回归月=27.32158 平太阳日 回归年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恒星年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近点年是地球连续两次经过近日点所需要的时间。交点年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经过月球轨道的升交点所需要的时间。儒略年是以回归年为基础的纪年方法。各种年的长度为: 1回归年=365.24220 平太阳日 1恒星年=365.25636 平太阳日 1近点年=365.25964平太阳日 1交点年=346.62003平太阳日 1儒略年= 365.25平太阳日

时间与历法

第二节历法 一、概说 观象授时---观察自然现象推定农事季节;分为:地象授时、天象授时。 地象授时———观察地面现象推定农事季节。 天象授时———观察天空现象推定农事季节。它的方法有:斗柄授时、中星授时、晷影授时。 二、历法及其分类 1、历法:即安排年月日的法则。年按照回归年;月根据朔望月。历月有大月小月之分; 历年有平年闰年之别。 2、历法分类 历法分类分为以下三类: 阴历,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的关系;阳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的关系;阴阳历,侧重阴历兼顾阳历。 三、阴历 1、编历原则:平均历月=朔望月;平均历年=朔望月×12。 2、回历(伊斯兰历) --朔望月长度=29.5306日。 --其中的29.5日为平均历月(大月30,小月29,大小相间) --按尾数0.0306日,定出30年11闰。(0.0306日×12×30=11.016日) --平年354日,闰年355日。 四、阴阳历 1、编历原则:平均历月=朔望月(与阴历同);平均历年=12.3683朔望月=回归年;通 过闰月协调历年和回归年;19年7闰。;(19回归年×365.2422=6939.6018日)(235朔望月×29.53056=6939.6910日) 2、中国旧历的特点:强调逐年逐月推算;以月相定日序:以合朔为初一;以两朔间隔日 数定大小月。以中气定月序:据所含中气定月序;无中气为闰月。二十四气与阴阳历并行使用。阴阳历用于日常记事;二十四气安排农事进程。 3、干支纪法:我国古代以天为主,地为从,天与干相连就是天干,地支相连就是地支。 五、阳历 1、编历原则:平均历年=回归年;平均历月=回归年/12 2、公历 (1)、儒略历(前46年):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首数365日定为平年长度(闰年为366日);按尾数0.2422日定出4年1闰;平均历年为365.2500日(比回归年多0.0078 日)。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定3月21日为春分。 (2)、格里历(1582年) 自325年到1582年,儒略历误差积累近10日,春分从3月21日提前到3月11日; 格里历把1582年10月5日改为15日,在历史上留下10日空白,使第二年春分又 回到3月21日;格里历为消除新的误差,使春分固定在3月21日,改4年1闰为 400年97闰,平均历年365.2425日。当今格里历(新历)与儒略历(旧历)的差 值增为13日,故十月革命由旧历10月25日改为11月7日。 (3)、公历的缺陷:岁首缺乏天文意义;历月长短不齐;大小月参差。 第三节时间 一、时间和时间单位 1、时间:(1)时间概说;时刻,指时间的迟早;时段,指时间的长短;物理时刻,时刻 的迟早程度;钟表时刻,物理时刻的表达形式。 2、时间单位-秒:平太阳秒(平太阳日长度的1/86,400);原子秒(铯原子振荡9192631.770 次所需的时间) 二、时刻与量时天体 1、恒星时、视时和平时的区别 (1)恒星时:春分点时角表示恒星时。因为:春分点时角周日变化均匀;春分点时角

恒星日和真太阳日

恒星日和真太阳日 自古以来,地球的运动很自然地给人们提供了计量时间的依据,给出两种天然的时间单位,这就是日和年。“日”是指昼夜更替的周期,古时人们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来测定日的长度,如某天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时,表影最短,从这一时刻起算到第二天正午,太阳再次位于正南,表影最短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天,也就是一个真太阳日。 大家都知道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可是,怎么才能确定地球已经转了一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讲讲恒星日、真太阳日、平太阳日。 连接一个地方正南正北两点所得的直线为子午线,子午线和铅垂线所决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如果把时间单位,定义为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太阳圆面中心(即太阳圆面中心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则这个时间单位就称作真太阳日,简称真时,也叫视时。它是以太阳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总是比真太阳日要短一些。这是因为地球离恒星非常遥远,远到从恒星上看来,地球似乎是不动的,地球的公转轨道相对于如此遥远的距离已变作一个点了。从这些遥远天体来的光线是平行的,无论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哪一点,某地子午面两次对向某星的时间间隔都没有变化。比较起来,太阳离地球却近多了,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自西向东移动,一昼夜差不多移动1度。对于某地子午面来说,当完成一个恒星日后,由于太阳已经移动,地球自转也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必须再转过一个角度,太阳才再次过这个子午面,既完成了一个真太阳日。 恒星日只在天文工作中使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用的“日”是指昼夜更替的周期,显然更接近于真太阳日。根据真太阳日制定的时间系统称为“真太阳时”。 平太阳日 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称为真太阳日。我们知道,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运动的,太阳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在一年中,日地距离不断改变。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在轨道上运动的方式是它和太阳所联结的直线在相同时间内所划过的面积相等,可见,地球在轨道上做的是不等速运动,这样一来,一年之内真太阳日的长度便不断改变,不易选做计时单位,于是引进平太阳的概念。天文学上假定由一个太阳(平太阳)在天赤道上(而不是在黄赤道上)作等速运行,其速度等于运行在黄赤道上真太阳的平均速度,这个假想的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平太阳日,这也相当于把一年中真太阳日的平均称为平太阳日,并且把1/24平太阳日取为1平太阳时。通常所谓的“日”和“时”,就是平太阳日和平太阳时的简称。 真太阳日又叫视太阳日,其长度是由观测得来的,也叫实测太阳日。这种太阳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是长短不等的。其原因有: 地球公转速度不等太阳日所以不同于地球自转周期,是由于它不但同地球自转有关,而且还同地球公转有关,一日之长是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复合反映。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所以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在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大,每日达61′,所以冬至前后真太阳日长;在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小,每日运行57′,所以夏至日前后真太阳日最短,两者长短相差±8秒。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而时间的流逝——一日之长是在天赤道上度量的。由于黄道和赤道斜交,故有黄赤交角存在。这样一来,即使地球公转是匀速的,每日太阳黄经差都是59′,而由它所造成的赤经差也是不等的。这是因为,每日太阳赤经差是每日太阳黄经差在天赤道上的投影,其长度也随季节而变化。即由于黄赤交角存在,而使真太阳日在二分前后变短,在二至前后变长,长短相差±21秒。可见,它是导致真太阳日长短不等的主要因素。 由于近日点、远日点、中日点都在二至点和二分点之后大约十日多,所以秋分较春分距日远些。因此,秋分比春分的真太阳日更短些。这样,关于真太阳日的季节变化就可得出这样结论:一年之中,真太阳日冬至前后最长、秋分前后最短,即“冬至长、秋分短”的结论。两者长短相差达51秒。这是地球公转速度不等和黄赤交角存在两个因素同时发生作用的结果,而主要因素是后者。 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不均匀,又因黄道和天赤道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一年中真太阳日的长短不一样,用它来计时很不方便。在天文学中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假想有一天体在天球赤道上以匀速由西向东运行;此速度等于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平均速度。这个假想的天体,称为“平太阳”。平太阳相继两次下中天所经历的时间(即一年内真太阳日的平均值)叫平太阳日。平太阳日比恒星日约长4分钟。一平太阳日分为24平太阳小时,一平太阳小时分为60平太阳分,一平

真太阳日 平太阳日 恒星日

True solar day[edit] 真太阳日 Main article: Solar time Earth's rotation period relative to the Sun (true noon to true noon) is its true solar day or apparent solar day. It depends on the Earth's orbital motion轨道运动轨道运行and is thus affected by changes in the eccentricity椭圆度and inclination倾角of Earth's orbit. 太阳日的长度与地球公转的轨道运动有关,它取决于椭圆度和轨道夹角。 Both vary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so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the true solar day also varies. Generally, it is longer than the mean solar day during two periods of the year and shorter during another two.[n 2] The true solar day tends to be longer near perihelion近日点真太阳日长when the Sun apparently moves along the ecliptic黄道through a greater angle 角度大than usual, taking about 10 seconds longer to do so. Conversely, it is about 10 seconds shorter near aphelion远日点真太阳日短. 椭圆度的影响:真太阳日在近日点比在远日点长10秒。 It is about 20 seconds longer near a solstice冬/夏至when the projection of the Sun's apparent movement along the ecliptic onto the celestial equator causes the Sun to move through a greater angle than usual. Conversely, near an equinox昼夜平分点春分或秋分; the projection onto the equator is shorter by about 20 seconds. 轨道夹角的影响:接近冬至时真太阳日大约长20秒,太阳的视运动沿着黄道的投影到天球赤道的原因,太阳穿过一个更大的角度比平常。

太阳日与恒星日

换个角度学太阳日与恒星日 恒星日和太阳日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教材只是从其定义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由于这些内容复杂、抽象,超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范围,让学生感到难理解、难接受。我结合模拟实验、晨昏线和地球的自转公转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学生不仅能较好的理解这二个定义,而且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教材中有关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定义,可用下表概括。 周期地球自转的角度所用时间 太阳日360°59′24小时 恒星日360°23小时56分4秒 恒星日是用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照点,连续两次在同一地上中天所经历的时间。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点,连续 两次在同一地上中天所经历的时间。用图可简单概括为:一、运用模拟实验,激活学生思维通过生动、简单、直观的模拟实验,以眼前看得见的实验类比难以观测到的天体运动,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恒星日、太阳日的理解。设计如下:桌上放一篮球,一个学生正好面对它。设问一:要使这个学生正好再次面对篮球,需转多少度?回答:360度。(示范学生原地转了360度,正好重新面对篮球。)设问二:如果在自转的同时,向前还有一段位移,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学生正好再次面对篮球,转了360度够不够?(示范学生向前跨了一大步,自转一周。这时学生们都很明显地观察到,他没有正对篮球。我示意那学生再转一点角度,这时才正对篮球。学生们当然从示范中找到了正确答案。)回答:转了360度不够,还要再转一些角度。两种情况演示完毕。学生总结前者即恒星日,后者即太阳日。二、通过地球自转与晨昏线认识太阳日地球昼夜交替周期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实质上是一个太阳日,并不是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由地球自转图可看出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圈由东向西移动。若自转速度加快,晨昏圈向西移动速度加快,自转周期缩短。若自转速度减慢,晨昏圈向西移动速度减慢,自转周期增长。

太阳时与赤纬角的概念

平太阳时: MT(mean solar time),简称“平时”,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时间。 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称为真太阳日。我们知道,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运动的,太阳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在一年中,日地距离不断改变。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在轨道上运动的方式是它和太阳所联结的直线在相同时间内所划过的面积相等,可见,地球在轨道上做的是不等速运动,这样一来,一年之内真太阳日的长度便不断改变,不易选做计时单位,于是引进平太阳的概念。天文学上假定由一个太阳(平太阳)在天赤道上(而不是在黄赤道上)作等速运行,其速度等于运行在黄赤道上真太阳的平均速度,这个假想的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平太阳日,这也相当于把一年中真太阳日的平均称为平太阳日[1],并且把1/24平太阳日取为1平太阳时。通常所谓的“日”和“时”,就是平太阳日和平太阳时的简称。 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 简称平时。由于真太阳的运行速度和时角变化率不均匀,不适于作为计量均匀时间的基准,在天文学中引入平太阳。它在天赤道

上作匀速运动,其速度与真太阳的平均速度相一致。一个地方的平太阳时以平太阳对于该地子午圈的时角来度量。平太阳在该地下中天的瞬间作为平太阳时零时。平太阳时与平恒星时之间有相互换算关系。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时刻之差即为时差。 一年四季的真太阳日长短不等 由于太阳在黄道上作变速运动,而黄道又向赤道倾斜,所以一年四季的真太阳日长短不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便。天文学上假设一个假想点,它每年和真太阳同时从春分点出发,也同时回到春分点来;不过它是从西向东在天球赤道上以均匀速度运行。这样的一个假想点叫平太阳。平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平太阳日。1平太阳日有分为24平太阳时……等等。这个施加系统称为平太阳时,简称平时。平时是以平太阳下中天起算的,平太阳时定义为:平太阳的时角加12小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