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备课

——业务学习讲座材料

实施新课程,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节课堂教学上,我认为,首先应从备课进行改革,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面就新理念下小学数学如何备课,谈个人几点体会。

一、备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并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a.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目标比教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为重要。

b.每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数学知识,但是不等于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数学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它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道面积的意义;2、知道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4、学会与人对话、与人合作,遵循基本的与人交往的规则。

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二、备课要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新教材的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因此,

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前提条件。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

习的愿望。如教学“0的认识”一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故事是学生爱听的,事例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就要凭借这个主题图,讲述生动的“小猫钓鱼”的故事,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将会很高,对0的理解也会很深刻。

2、将静态知识动态化。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当教材还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它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或课堂活动,也可制成课件进行演示。如教学“比多(少)”时,把图中的小猪、小兔、小鱼、苹果、萝卜等制成可随意摘取的挂图,学生可以方便取下来进行比较,有效地克服了图中其他图形的干扰,使注意力更集中。因此,这种形式更符合儿童心理,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参与欲望。

3、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备课时要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使之与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一辆客车有32个座位,正好座满了,到站时,有15人下车,18人上车,这时车上还有多少人?这样,把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联系,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也使学会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三、备课要找准真实的教学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

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关键是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

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

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

四、备课要留有自主拓展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与交

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每节课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流程进行预设,为教学过程给教师调控课堂与驾驭教学留有可操作的空间,也给教师与学生留有创造和创新的空间。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课堂一旦活起来,就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如学生的一个质疑,一个发言,一次讨论与争论,一段表演,一次实践活动等,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只有认可这样不确定性因素,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再现的才会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这样可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就现行教材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做出合理的“裁剪与取舍”,并且适当增添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增删与否,均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相宜的安排,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

2、就课程的动态构建而言,教师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设计教学流程。

3、就课程的具体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具有创造性、灵活性,也使教学进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五、备课要设计自主探索的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

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为此,我们要使用好新教材,挖掘新教材各种资源,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备课时应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究得出的,教师绝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拨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时,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第一层次,认为自己能够解决的,可以自己独立尝试进行化简比。第二层次,认为感到困难的,可以打开课本进行自学,看看教材是怎么做的?第三层次,经过自己努力后还有困难的,可

以请教他人,求得别人帮助。

总之,备课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是为了学生自主地学,体现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适应每个学生,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开放的课堂

案例:1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课堂的弊端之一便是教师对于课堂的过度控制。教师固然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有权调控课堂,并引领教学的进程,但教师的过度控制又会妨碍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是开放的课堂的重要特征。为此,学生提出的观点、创意和合理要求均需得到教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

开放的课堂是学生心灵上有安全感的课堂。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多么幼稚、多么奇怪、多么荒唐,也不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多么地离经叛道,教师都应能理性地、心平气和地正确对待,并能视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有根据地、批判性地思考。质疑是学生构建知识的重要环节,质疑意味着有根据地怀疑,把一切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去考量,思考别人思考过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如此,我们才能培养不轻信、不盲从、不惟书、不惟上的社会主义自由民主的建设者。

开放的课堂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对一门课、一节课乃至一次教学活动的合理期待。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于未来、对于成长的憧憬与向往,学会想像未来,学会规划生活、设计自我。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渴望、带着创造未来的冲动去学习和生活。

开放的课堂不囿于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而展开,它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处境、学习的需要与感受,关注不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总之,开放的课堂教师关注的中心不是自己预定的教学进度,而是学生真实的收获。在课堂中,学生只有作为完整的人,才有广阔的精神生活背景,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生活中去,教学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开放的课堂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注重对自我认识活动的监控。发展学生的内省思维,学会认识加工……

课已停,意犹存

案例:2

课已停,意犹存——突出过程性目标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新理念。

为什么教师需要备课,要在上课前完成教学设计呢?道理很简单,教师需要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教师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考虑的几乎只有这节课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即使在教案上也写了知识、情感、技能三方面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仍是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其实,情感和能力方面的目标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称之为过程性目标。如何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突出这些过程性目标呢?我以为主要应体现和落实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当前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观念是让学生理解性地学习数学,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儿童如何学习数学的理论基础。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儿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那么,什么叫理解?如果说知识可以说成是要么有,要么没有的话,理解却从来不能说成是要么有,要么没有的东西,即它不是一个有或无的概念。比如,对于“正方体”这样一个数学概念,如果一个学生不能说出这个名称,我们可以说他不知道这个知识,但不能因此说他不理解这一概念。当你给他一大堆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他能够按照形状把它们进行分类,说明他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经验理解到“正方体”这类立体图形与其他类型的立体图形是有区别的,只是他不知道这类立体图形叫什么名字而已。随着今后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他还将发展对这个概念的更深的理解,理解正方体具有什么性质,理解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立体透视图,理解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等等。因此,理解可以被定义成新旧知识联系的质与量的函数。当一个人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概念、规则、原理等)时,其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可以说是处在一个理解的连续体上。在连续体的一端,新旧知识处于一种非常丰富的联系状态,我们把处于这种状态的理解称之为有

意义的理解(relational understanding,Skemp,1978)。而在连续体的另一端,观念之间几乎是孤立的,我们把处于这种状态的理解称为机械理解(instrumental understanding,Skemp,1978)。显然,与某个概念联系的知识越多,人们对它的理解就越好。

基于这些对学生数学理解的认识,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在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时,第一点就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我们来分析一节课———“有余数的除法”,看看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性地学习。传统上我们是怎么上这节课的呢?我们是直接拿出一些除法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分一分,学生在算的过程中发现除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除得尽的,一类是除不尽的。这时教师便可以出示课题,告诉学生这个除不尽余下来的数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然后老师便很自然地会告诉学生带余数的除法的写法,接着是安排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最后是订正和反馈。这样的课在知识点上没有什么问题,教学环节上也很清楚,但是学生不感兴趣,因为是我们教师要他学,而不是他要学。这里我想介绍北京的孙京红老师做的一节课。孙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给每组学生一些小棒,请他们搭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且要求重复搭建这个图案,直到小棒不够搭建一个完整的图案为止。这个活动设计得好在哪里呢?活动本身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空间,学生乐意去做,这样一开始就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随后的学习活动是很有帮助的。它起到的是类似滚雪球的作用,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新知识的学习反过来又促进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机。事实上,我们看到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像力是很丰富的。有的学生摆成L,代表字母L或者数字7(转过来看)。有的学生摆成,有人说像酒杯,有人说像扫帚。但是光有这样的活动是不够的,孩子们并不能从中自发地认识到其中蕴涵的数学观念———即根据小棒的总数和每个图案所需的小棒数,利用除法就可以求出能摆多少个相同的完整图案,以及还剩多少根小棒。

因此,这时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教师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你能把你们小组摆小棒的这个活动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吗?”说

它是一个好问题,是因为它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模型与数学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性地学习。有个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表示他们小组的活动:13÷3=4……1。理由是:“我们组共有13根小棒,每个图案需要3根小棒,可以摆4个图案,还剩下1根不够摆一个图案了。”另一组学生则是这样表示的:13÷5=2……3。理由是:“我们组共有13根小棒,每个图案需要5根小棒,可以摆2个这样的图案,还剩下3根不够摆了。”教师立刻就问了:“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写呀?最后面的这个数叫什么数?”孩子们说:“叫余数。”教师请知道余数的同学举手,结果发现全班同学都举手了,于是教师表扬了他们:“你们知道得真多。”同时很自然地在黑板上写出了“余数”这两个字,并统一了带余数除法的写法。事实上,很多时候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形就是这样:很多孩子在入学之前就学会了不少学校里的、课本里的知识,如果教师忽视这一点,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不是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而是把学生想像成一张白纸,在教学设计时,只考虑自己怎么去向一群一点也不懂的孩子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就会重复一些劳动,也会使整堂课变得索然无味。当孩子们在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时,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

二、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

创设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学设计活动中的第一步,要让学生“看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观念,作为教师不能让这些数学活动仅停留在表面。当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像我这样做”时,对操作材料一个最普遍的误用就会出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只是盲目地跟着教师指出的方向操作,但是在这种看似每一步的操作都很正确的假象掩饰下,甚至会让学习者自身和旁观者都误以为他们似乎已经理解了。比如,我们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为什么“13-7=6”,却不告诉学生为什么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借1,那么学生在离开这些小棒时可能还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换句话说,这样做的一个自然结果是让学生把教师所提供的模型当成了获得答案的装置,而不是数学思维的载体。

如何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呢?研究发现,儿童很少给出任意的反应,他们倾向于根据他们所持有的个人观点或者基于他们能对环境赋予意义的理解水平,尽量使其回答具有意义。但

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思维特点,对于同一个概念的理解常常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出现错误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在理解上常常存在着质与量的差别。因此鼓励儿童进行积极的反思性的学习将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策略。在教室里,必须给儿童提供机会,去斟酌他们关于某个新概念的理解,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说命题网络相互作用,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提出挑战和质疑,通过交流、反思最后完善自己的认识,并把正确的、新旧知识间有着丰富联系的理解贮存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更大的命题网络。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经常问“你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猜想)的”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把他们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而不是问“你知道……(某个关系)是这样,还是那样”或者“……(某个命题)对不对”。因为这样的问题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否”,对他们思维的要求是很低的。

我们继续反思“带余数的除法”这节课。过去我们传统的教法是在练习的订正和反馈环节中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不能比除数大”这一数学事实,或者向学生提问“余数能不能比除数大”。对于其中的道理,不是从数学模型中得出,而是通过举一个例子,从计算本身抽象地加以探讨。即38÷5=6……8之所以不对,是因为商7的时候,38÷5=7……3,余数更小,同时又不能使商更大,即38÷5商8的话呢,“五八四十”,这样38-40就不够减了。实际上这时学生的理解是: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这时你试商中的那个商还可以再加1,而不是为什么还可以把商再加1。我们来看孙老师在面对这个重要的数学观念时是怎么处理的。这里她采用的不是老师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再次创设了一个找规律的活动,让学生猜一猜一个数除以3可能会余几。学生在刚才摆小棒活动的基础上很快发现,可能会余1、2和0。老师问:“为什么不可能余其他的数呢?”学生借助摆小棒模型,理解性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如果余4的话,那么其中的3根小棒又可以摆一个图案,这样商应该再加1,而余数应该是1。”在学生进一步自己设想各种除数,更深入地探索了这一问题以后,教师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是根据什么猜的(有多少个余数)?”学生说:“看除数就知道了,最大的那个余数就是用除数减1。”教师说:“原来你们发现余数和

除数有关,那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一重要的数学事实:“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问题所要求的学生思维层次是很高的。通过这一节课,学生今后再做除法问题时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试商的问题,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试商过程中通过乘法口诀找到的应是一个与被除数最接近的数,除法计算的难点和重点一下子就被突破了。

无独有偶,北京市鲍海影老师执教的一节课“克、千克的认识”,在加强学生思维和方法的指导方面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鲍老师在这节课中共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1)看一看。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各种来自生活的食品或药品的包装,比如一袋白糖、一袋盐、一包感冒冲剂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物品重量的标志。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同时也发现了克和千克的英文记法g和kg(国际通用的记法)。(2)掂一掂。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让孩子们用手去掂量1000克的物品和1克的物品大约有多重,对比感受这两种重量的不同,同时也发现1千克=1000克,即1000个1克。(3)称一称。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先估计1克或1千克的物品大约有多少,再实际地称出重量是1克或1千克的物品验证自己的估计。我们之所以欣赏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因为这节课教师是以活动来组织教学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模型和材料,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去理解这些数学知识。其次,是在每一个活动之后,教师都安排了向大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或感受的环节,充分鼓励学生进行反思性的学习。事实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第二个活动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自己掂1克物品和掂1000克物品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而这个感受的过程教师是不可能包办代替的,也不可能靠言语直接传递。有一个学生说:“1克重的物品很轻,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它从手中抛起来,而1千克的物品较重,我想把它抛起来时感到很吃力。”这个感受只有学生自己才能说出来,试想如果让一个成人来掂的话,他的感受与学生的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最后,在该课的第三个活动中,先猜后称,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修正这样一个科学的求真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我们有许多教师也是做得很好的,常常是要求学生们先估计,再实际度量,最后验证自己的估计。但是我认为光做到这一

点还不够,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有估计的意识,以及实际度量物体的某个属性的实践机会,还需要教给学生如何估测得更准的方法。我们需要多问一句的是:“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或猜测出这个数值的呢?”或者问一问:“你这次估计得不是很准,你发现是什么原因了吗?”在鲍老师上的这节课中,我们看到由于有前面“掂一掂”的活动做铺垫,学生在第三个活动中的估计就有基准可以参照,从而不会盲目地、无根据地去估计。比如在估计1千克的苹果大约有几个时,由于学生已经亲自掂量过1千克重的物品,学生的估计就不会太离谱,大多数小组都较为准确地估计出大约有5个苹果。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一组学生还能站起来指出,他们小组的苹果需要七八个才有1千克,因为他们小组的苹果小一点、轻一点,一个苹果大约才130克。通过这样的活动和交流,学生们以后再去估计一个物品的重量时,经验会更丰富,考虑问题时也会更全面。

三、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对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等的培养,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很高,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不放过每一个时机,随时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点点滴滴地将这些个性品质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比如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目前却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实效性的东西少,而形式化的东西多。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前提的,一是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目的,二是合作之前每个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并做好角色的分工。有一个老师创设过这样一个情境:播放一段录像,真实记录了北京市—个十字路口5分钟通过的各种车辆。学生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在这5分钟内过去了多少辆小汽车、多少辆卡车、多少辆公共汽车?他们请老师再播放一遍。老师又播放了一遍,可是车辆那么多,开得又那么快,统计不过来。学生请老师把录像放慢一点,老师告诉学生,不能放慢,因为现实生活中车辆的行驶速度就是这样的,现在请你们小组内开动脑筋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决定每个人负责统计一种车辆,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看到,这个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在教学生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让他们看到团结合作的力量。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曾介绍过她上的一节课———“分数的初步认识”。考虑到教学的重点是最初的的认识,吴老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一个圆分成两半。有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了“氵”,老师问:“这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我姓江,‘氵’表示江的一半。”有个学生写道:“一半就是半拉。”还有个学生画了一个桃子,一把刀把它切开,旁边还有两片桃叶。这时吴老师就出示了这个分数,告诉孩子们所有这些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你们生活中的一半,你们心中的一半,随手就把黑板上的这些图都擦掉了。因为按照吴老师的设计,她要利用黑板展示、。这时,她发现刚才画桃子那个男孩子很生气,他用力地把文具盒一扣,当时吴老师以为是同学之间闹小摩擦,还特意走过去轻轻地摸了一下小男孩的头。下课后吴老师问他:“刚开始上课时你那么积极,后来为什么再也不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呢?”没想到孩子问了这么一句话:“你为什么要我们画,又把它擦掉?”看似很小的一件事情,可是吴老师却善于进行反思。她认识到这个问题很值得关注,因为像这样的问题她会遇到,其他老师也会遇到。作为教师,目光不能只盯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学会欣赏孩子们,鼓励他们的发现,分享他们的成果。孩子们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可能会把教师设计得既美观又整洁的黑板冲击得乱七八糟,对教师井然有序的教案发出挑战。但是所有这一切在孩子的需要面前都可以牺牲,因为教师的教最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后来吴老师改变了她的教学设计,当同学们在黑板上展示了他们心中的一半之后,吴老师说你们愿意擦的可以擦,愿意保留的也可以保留,结果只有两个学生不愿意擦。那么本来就紧张的黑板,被孩子们占了,怎么办?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吴老师用红笔把它们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吴老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分数这个知识,而且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受到尊重,感受到被人尊重的快乐和幸福,那么他们也会学着去尊重他人。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已理解了什么是、……但在如何表示上,吴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在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吴老师出示了,让孩子们来表示。结果大多数的孩子都采用了分数来表示,但仍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吴老师没有阻

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果然,画了一会儿,一个孩子忍不住了,他告诉吴老师:“我不画了。”吴老师问他:“为什么不画了?”孩子说:“画图实在是太麻烦。”这时,吴老师握着他的手说:“感谢你,终于接受了分数。”这个时候,孩子完成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他们是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总之,那些突出过程性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新理念下的课结束了,却留给我们非常深刻的感受。事实上,无论在听课老师的心里,还是在学生的心里都觉得课中渗透的东西很多,挖掘的东西很深,十分耐人寻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在理解性地学习,富有想像和创造性地学习。他们在课堂里不仅增长着自己的知识,而且从中也发展着解决问题、数学思考、合作交流等各种能力,发展着对待周围的人和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周玉仁教授曾用一句话高度地概括了这类课带给我们的一种意境———课已停,意犹存。是啊,课已经上完了,但是留给学生深深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无尽的探索。当前中国正进行着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充满希望的工程。教育事业不能没有理想。对于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要有信心,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实验不能失败,因为对每个孩子来说,只有一个六岁,只有一次一年级,只有一个童年。我们要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负责,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要改变教学设计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中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还要关注过程性目标,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魂,抓住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活泼发展的基石。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备课 ——业务学习讲座材料 实施新课程,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节课堂教学上,我认为,首先应从备课进行改革,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面就新理念下小学数学如何备课,谈个人几点体会。 一、备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并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a.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目标比教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为重要。 b.每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数学知识,但是不等于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数学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它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道面积的意义;2、知道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4、学会与人对话、与人合作,遵循基本的与人交往的规则。 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二、备课要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新教材的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因此, 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前提条件。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

教师如何备好课 备课指导

教师如何备好课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使学生在40分钟时间里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既掌握方法,又提高能力。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保证。备课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备课不单单的指编写教案,它包括钻研教材、了解情况、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等。备课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只有备得深,才能讲得透,析得准,练得精。那么,备一堂好课,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树立备课新理念 1、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 2、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理念 3、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4、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5、要体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达到备课新要求 1.高度的准确性 凡需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应该十分准确,不能似是而非,即使是最简单的概念问题,也要准确把握,不能出现问题。有争议、不能作出结论的问题,一般应予回避,不能轻易搬上课堂

2.明确的目的性 教师应对每堂课,每个章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要求,都必须十分明确。这样才能依据目的合理处理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否则会东拉西扯,随心所欲,使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3.极强的针对性 备课必须心目中有学生,时时想到学生,处处想到学生。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4.周密的计划性 就整册教材而言,课时的分配,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与检测的安排,均应有计划。就每课而言,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板书的设计,教具的使用,实验的演示,都是统筹安排,有一个合理的“序”。 5.准确的预见性 备课既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当然有明显的预见性,我们要求的是“准确”。 在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的基础上,要准确的预计到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情况,设想好应变的措施,以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预见性准确,教师上课时就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始终掌握主动权,不会出现忙乱无绪的情况。 探求备课新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之备课上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之备课上课 备课 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如新任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我们必须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我们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要求我们老师做到“五有”: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1、理论依据 既然备课的实质是对课程的理解,而课程目标、内容及实施要求等又以教学新课标的形式体现出来那么理所当然教学新课标应成为备课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 (1)以新课标所规定的一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和任务为总的指导思想,确保备课的基本方向和走向不偏离。 ( 2)以新课标所规定的学科目标体系为参照,确定具体教学时段的教学目标。 (3)以新课标规定的学科内容体系为标准选择和组织一定时空范围的教学内容。 (4)以新课标规定的教学方法体系为原则指导对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备新课标”应包含两种意义:一是经常性学习、领会和把握新课对一门学科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和实施原则等基本精神的表述,应用它来指导备课和上课;二是即时性的学习,即参照新课标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和内容来确定一定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一个优秀的或成熟的教师应该经常地自觉地钻研并把握好学科教学新课标,领会它的基本精神和学科体系,并用以指导教学行动。否则“临时抱佛脚”,无济于事的。 2、现实依据 备课的现实依据是学情----学生及其学习的现状。因为教师备课完全是为了学生而备,离开学生的备课是盲目的,不合学情的备课是低效的。只有针对学生及其学习的具体情况去备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取得预期效果。所谓“备学生”,就是为学生而备。 (1)学情内容包括:①一般性学情或规律性学情。即青少年一定成长阶段的身体发育水

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新教师的备课和上课 1.课程改革的背景 今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所有学校全面开始实践“二期课改”新课程。刚进入我区教育系统的青年教师,绝大部分都将从起始年级开始,和新课程新教材以及学校的新生同步成长。有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教材和教学方式,让其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还需要做很多努力,他们在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些抱怨的情绪、抵触的心态,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来带教新分配到学校的大学生,会使他们错误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意义。所以在新教师刚进入学校之初,让他们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肩上的责任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里,我主要讲了两点:一是明确影响当今各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时代背景;二是让新教师体会课程的内涵,感悟教师的责任。 2.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是新教师走上讲台,在业务上“入门”的第一步。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简单的展示。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这对新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艰难而又重要的工作。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和新教师谈备课: ⑴坚持“六备”要求: 1)备标准:按课程标准要求做到深浅适当。 & 2)备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3)备教法和学法:掌握授课的技能技巧,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4)备学生:要从不同的学生水平出发,因材因人施教。 5)备教具:要通过教具演示,使深奥的、复杂的变为直观的知识教给学生。 6)备练习:要精心选择与设计练习,练习要有坡度,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精选作业,不搞“题海战术”。 ⑵争取做到五个“突出”: 1)突出知识要点。 2)突出教法、学法和教与学的过程。 < 3)突出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能力。 4)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 5)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⑶努力做到四个“体现”: 1)体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在教学设计的展示。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的备课策略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的备课策略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的备课策略 曲靖市师宗县竹基中学杨红梅 摘要: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而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课程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相应地,对于在教学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备课就成为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课程改革;备课; 课堂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占据着师生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索和实现自我能力的参与活动,其层次和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课堂教学的效率最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课后负担,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教与学整体设计的层次与水平。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一堂优质课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寓教于乐中获得知识,增强情感和价值教育。因此,备课成为新课改后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备课方式不再适应改革的趋势了,如何在备课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英语教师,我认为备课应该包括以下要点: 一、备《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学习英语科目必须达到标准的统一要求,是必须遵循、不能违背的。教师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才能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总目的、总要求和总原则有明确的了解,才能对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的调整。《英语课程标准》中会明确要求初中生到学业水平考试的时候应该掌握的单词数,应该掌握的语法点以及应该达到的口笔头标准。研读《课程标准》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新课程下我们如何备课

新课程下我们如何备课 一、首先要提升对备课的理解 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如:熟悉材料,研究新课标,收集材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等。备课其核心是课堂教学设计,它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认真的重要条件。备课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必须把备课当作教学工作中一项整体工程来对待。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备课是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预习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认真备课。 1、什么是备课? 让我们先看看备课不是什么。 第一,备课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得已而为之”和“有心为之”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被动、而后者是主动的。备课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是为了协助学生实行更有效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是实行教育的基石。”朱熹云:“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作为教师,要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教师只有自觉地、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教法钻研中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才能做到“有心为之”。 第二,备课不是写教案。 不论是“简案”还是“详案”,都能协助教师对教学实行一定的把握。但是,教案并非备课的全部。当前很多教师谈及备课时,表面上似乎注重的是备课,而下意识里却在谈教案。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作为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备课和教案的关系,不能为写教案而写教案。 第三,备课不是把教材变成讲稿。 备课当然不能不备教材,但这仅仅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还要想方设法驾驭教材,因为那仅仅个例子。在倡导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教学仅仅转述教材内容的做法与促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设想相去甚远。 第四,备课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 如果我们要问学校里什么样的老师是最神奇的老师,一定有这样的答案:“刚说完最后一句话下课铃就响了。”“刚写完最后一个字时间便到了”。理应说,这些教师的确是很好地掌握了课程进度,时间安排似乎臻于完美,按照预期的设想,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任务完成和达成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完成任务并非意味着目标达成。备课是为课堂教学而“备”,而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其目标并非仅仅是传递文化知识。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备课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 2、那备课是什么呢? 第一,备课是教学设计。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备课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备课 备课是一个古很老套的话题,但凡有几年教学经历的人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备课呢?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备学生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通过平时的听课了解,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解学生与研读教材同等重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研究一旦确定,相对而言比较稳定,而学生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的人。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教学方法的设计,都是通过学生的学习、理解来展现的。通俗地说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台”是师生所共同拥有的教材,而搭台就是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媒介,选用恰当的方法,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建构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有效组织学生唱戏。因此,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备课时如何备学生呢, 1、全面了解学生。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基本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情感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 2、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起点。现在学生学习的渠道多了、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可能已经清楚了,我们认为很简单的不用教的,学生可能不会。如果我们按事先设计的内容教学,效果可能不佳。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就必须把握准教学的起点。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能力?掌握的程度如何?没有掌握的是哪些? 哪些新知识是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的?哪些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播的...... 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是重点探究的,哪些可以甚至不讲的,从而很好地把握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教学。 3、备学生发展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因此,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问题。素质教育首先应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其次,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强调内化过程,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发展目标的协调一致。 4、纵观全班学生,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 新的课程理念促使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要发生必然的改变,而这一变革的切入点及其突破口又归结至教师如何以新的理念去备好课进而做出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 备课是指教师依据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科学、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备课备什么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备的关注点因新理念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备《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不管你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我们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各科的《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其本质特征,才能深刻理解编者意图,借用教材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读懂《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旧有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联系、区别及其主要突破;了解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对教师所教学段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心里有数,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确定所教年级的总目标及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要把握好标准对知识与能力在了解、理解、运用三个层面的不同要求,进而使教学设计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 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一)、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三维目标的内涵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

青年教师应如何备课、上课

辅导青年教师材料 青年教师应如何备课、上课 主讲人:吕学安 颍上县江店孜镇培蕾小学 2012年9月

青年教师应如何备课、上课 主讲人:吕学安 一、备课 备课是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备课是课堂讲授的前提,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课堂讲授的水平,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于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但认真备课对于保证讲授的效果,有直接的意义。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必须认真备课。准备一次教学设计(教案)用几年,或者不同对象只用固定的教学设计,都是不妥当的。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不断发展,教学对象(学生)也有所不同,教学的难点、重点及讲授方法、手段也可能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因此,教师每次上课都应重新认真备课。 备课是连续性的细致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必须准备足够的时间并付出足够的精力。对于中青年教师,一般情况下,讲授一次课(两节)内容应准备12至14小时作为备课时间。 在实际备课活动中,建议青年教师分“六步走”。这些步骤往往是同步或交叉进行的,但每一个步骤教师应掌握关键要领。 第一步:总体安排 接受教学任务关键要明确任务性质,总学时、周学时安排,考核方式,教学对象(学生)的基本情况,年级等。关键是了解学生群体的基础情况(如个人、学风、班风、学习态度、习惯、水平等),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二步:阅读教学文件 首先阅读专业教学计划即专业设计,了解所讲授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通过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所讲授课程的结构体系,知识点之间内在关系,初步了解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法上的要求。 第三步:钻研教材 对于新任课的教师,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前期基本工作。先略读,再细读,最后精读。通过钻研教材要把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准确、透彻;重要公式、推导过程要清楚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找准教材的难点;掌握

2020年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备课.doc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探讨富顺县东湖小学王德贵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做个交流,交流的题目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探讨》。为什么要说是探讨,因为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学永无止境,教有法,而教无定法。因此,今天我只是谈谈我在教学设计这个板块的一些思考,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能产生一点共鸣,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因为我是长期教数学的,所以今天我的发言主要针对数学学科谈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虽然谈的是数学学科,但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学科之间都有些共性。因此,我希望同样给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带来一点点启示。今天我的发言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当前老师们的备课存在的几点问题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上好课,而备好课又是上好课的关键。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要上好课,必须要有一份切实可行的教案。对于备课,目前各校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一)、备课就是“抄”教案。 抄教案,教师首先买一本教案,每节课基本上把教案详抄一遍,特别是新教师更为突出。我认为新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实践经验,抄教案也情有可原,但实际教学中一些老教师也是总是完整的,不假思索的抄教案,我想这是应付检查的原因,真正上课的时候,教案上的一些东西不一定用得着。这使我想起全国著名教师于漪老师说的一句话“现成的教案是别人劳动的成果,犹如贴在窗上的一朵纸花,没有生命力; 而自己研究出来的,虽无多少惊人之处,但毕竟是扎根于思考原野上的鲜花,富有生命力。”所以,备课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即使别人再好的点子,也只有融进了自己的思想,(二)备课过于简单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未分析、教学具的准备不充分、板书设计几乎没有,教学内容处理过于简单化,没有真正去读懂学生,读懂课标,读懂教材,没有真正的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这样去上节课是忙乱的,手足无措的,效率低下的。像这样准备不充分的上课,你想小学1-4年级每周数学是4节课,语5-6年级每周是6节课,小学1-2年级每周语文8节课,3-4年级每周7节课,5-6年级每周6节课,你能完成任务吗?(三)有无备课上课的现象这主要集中在那些疏于教学管理的学校,是对待工作态度不够端正的教师的表现。这不是能容忍,如果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水平又不高,不备课上课那就是在误人子弟,从大的角度讲,那是害国害民。 (三)备课缺少集体思考很多学校是教师个人独资备课,几乎没有年级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一位哲人说过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假如我有一种想法,你有一种想法,交换一下,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想法。我认为,交换想法后,不只是每人有两种想法,而是每人原先的想法也得到修正、补充和提高。我们学校在教学教研上提倡的理念是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只有集体思维的碰撞,才能产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凡是我校老师外出参加比赛的课,我们都有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磨课。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备课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备课 高考研究 2014-10-10 0113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可以说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是精心备课而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书”这一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已不再是单纯传授,讲析,而是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的综合,“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而是所有的书,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报刊杂志,特别是生活这部大书。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也必然发生巨变,谁来备、备什么、怎样备,这些都是教师们有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好语文课,发表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谁来备 提出这个问题,有些人会觉得好笑,备课当然是教师来备。我说这个答案只说对了一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应明确:备课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当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占主导地位。但学生在备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并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课堂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师生互相协商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活动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和谐的制度基础;同时通过备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又说:“…我就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分头承包一些事情,我更多的是观察和指导。…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帮着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从魏书生这些平常的话语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备课是多么的重要。 二、备什么

幼儿园新教师如何备课

幼儿园新教师如何备课 “教师成才备课始”,备课是引导教师在业务上逐步成熟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初涉教坛的新教师,要想顺利地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关键之一在于备课。笔者就曾经因为用心备课而成功组织了一次出彩的观摩活动,也曾遇到过因为备课不周而造成教育活动失败的案例,我真切地体会到备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奠基指导作用,以及对于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意义。那么,新教师在备课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备课以及提高备课的能力,笔者将根据一些实际经验,在下文中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新教师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教师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还没有掌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在备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拿来主义:重教参,轻思考 教参,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指导性用书,其价值、作用不言而喻。新教师由于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到位,又缺乏教学经验,在设计活动时往往依赖教参上现成的教案。一篇成熟的活动教案往往环节清晰、重点突出,作为参考借鉴对于新教师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然而如果照搬照抄,不加思考,教师就不能真正地理解教学内容,也无法深刻领会活动各环节设计的意图,更谈不上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了。例如,许多新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常常会忘记要说的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于教参的机械记忆,而不是将教参上的话经过深思熟虑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 形式主义:重过程,轻目标 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指导思想,缺乏对教学目标明确地认识,教学过程只能是流于形式。然而新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认为只要知道整个流程安排就行了,他们急于把活动中的每个步骤罗列下来、熟记于心,把每个细节考虑周全、安排妥当。然而在对教学过程精益求精的同时,作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通常被忽视了。这也是笔者曾经的亲身经历,刚工作一个月时,我备课笔记上的活动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活动目标一栏却空空如也,根本不知道怎么填写。笔者就此问过许多刚工作的新教师,他们也坦言在撰写活动目标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备课时往往是本末倒置,先写好活动过程,觉得该活动可以实现哪些目标,就写上哪个,而不是活动围绕目标来进行,这样实际上就丧失了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性功能。 3. 本位主义:重教法,轻学法 新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只想到教师该如何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幼儿,而没有考虑到孩子将怎样主动学习和获得新的经验和技能。例如绘画活动“我给老师画张像”,一位新教师在出示范画后的指导语如下:“你们看,他把整张纸都填满了,所以等会我们小朋友画的时候也要把脑袋画大一点,尽量把一张纸撑满。剩下的地方是背景,也应该涂满颜色,可以画许多小斜杠,涂上朋友色,也可以涂成五颜六色,总之整张纸要涂满。”这就像是教师的一言堂,没有留给幼儿自由创作的余地。如果教师能运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肯定更能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另外,新教师由于对幼儿缺乏了解,在备课时也往往缺少对幼儿回应和反馈的预设。许多新教师备课时会把每句要说的话都详细地写下来,但这句话对幼儿起到什么作用以及是否有必要说,却很少斟酌。例如一位新教师设计的中班活动《我为祖国过生日》,在导入之后她开始提问:“小朋友,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大家齐刷刷的回答:“过。”“那你们记得自己的生日是哪月份吗?”话音刚落,就有几位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不记得我的生日是几月份了?”“我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只有妈妈记得。”“我也不知道。”甚至有一位小朋友问道:“老师,月份是什么啊?”这位新教师没有想到4-5岁的幼儿还不能清楚地记住自己的生日,可以说创设的这一活动情境是失败的。 二、新教师备课的要点 新教师在备课时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归根究底是没有掌握备课的要领。为了保证备课的质量,新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 1、备幼儿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应是师幼共同研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是幼儿在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备课时要避免教师本位主义的影响,把幼儿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关注他们的兴趣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的备课策略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的备课策略 曲靖市师宗县竹基中学杨红梅 摘要: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而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课程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相应地,对于在教学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备课就成为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课程改革;备课; 课堂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占据着师生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索和实现自我能力的参与活动,其层次和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课堂教学的效率最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课后负担,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教与学整体设计的层次与水平。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一堂优质课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寓教于乐中获得知识,增强情感和价值教育。因此,备课成为新课改后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备课方式不再适应改革的趋势了,如何在备课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英语教师,我认为备课应该包括以下要点: 一、备《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学习英语科目必须达到标准的统一要求,是必须遵循、不能违背的。教师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才能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总目的、总要求和总原则有明确的了解,才能对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的调整。《英语课程标准》中会明确要求初中生到学业水平考试的时候应该掌握的单词数,应该掌握的语法点以及应该达到的口笔头标准。研读《课程标准》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二、备“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如何备课 教师培训材料 话题一小学语文备课的重要性 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落实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中,备课作为教师创造性的劳动,作为教师把握教材,与文本对话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的重要手段,作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条件,作为关系教学质量高低的直接因素,备课这一环节备受重视。 案例一、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

“一辈子”与“15分钟”,这话看似矛盾,但它和咱们中国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蕴涵的道理是一样的,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 教师是一个需要经常充电的职业。美国有一个规定,凡是“师”字级的工作,例如医师、会计师、律师、教师等职业,每年都必须再进修一定时间的课程。如果没有进修,该年执照就会暂时被冻结,修完课程才能再开始执业。这是很有道理的。今天的中国,教师也有进修课时的要求。大家都知道,全国上下年年期期都在举办课堂研讨、赛课活动,继续教育中心经常都在组织各类培训和考试,就是为了提升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再上一个层次和水平。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备课。尤其是语文教师,你就要为一节课做终身的准备。 案例二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一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培训教师资料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呢? 首先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科学处理教材。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 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习。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 (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 (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 (4)走向社会。有选择地交流,了解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使教学与社会息息相通。

如何有效备课教学提纲

如何有效备课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本周的教研活动由我主持,今天下午我们教研活动我来分享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如何有效备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人们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就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就会遭到失败。语文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语文课上好。因此,无论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学新兵,无论是讲新课,还是讲熟课,都十分重视备课,把备课看成是上好语文课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 但现实中,备课的实际效果很不尽人意,原因在于: 一、依赖教材、教学参考和教案汇编等备课用书照抄照搬的做法屡见不鲜。以为备课只要对着教材按图索骥,照着参考资料依葫芦画瓢就行了。这样的教案很“规范”,要求有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安排、教学过程等样样齐全,文字流畅,文字数量又多,可称得上是详细教案。在各级学校领导教学检查或职称评比过程中都受到较好的评定。然而,在教学中,这些教案完全脱离实际,派不上任何用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备课仅局限于弄懂教科书内容,理顺条块而已,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突出教师的教,轻视能力训练点的确立和素质的培养,很少考虑在备课中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说只管把知识传输出去,不考虑传输信息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收集反馈信息等,从而造成课堂教学出现千篇一律、枯燥疲乏的状态,教学方法简单单一,学生思维畸型发展,教学水平无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看来如何促使备课达到实效是我们语文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呢? 备课的现状: 备课 = 抄教案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注重“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仅将题目或目标改一下,并没有教后反思、改进措施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集体备课 = “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备课 = 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所谓起点能力(起点行为),就是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再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老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实际或未涉及的

新目标下的初中英语教师的备课

新目标下的初中英语教师的备课 现在我们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节课老师最多讲15分钟,剩下的要么是开展活动,要么就是让学生自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可见教师并不是不能讲,而是要“精要地讲”。这就对我们教师的备课提出了跟高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必然引起我们对教学作全面反思。但课改不能仅停留在观念的变革上,它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完成。对学校来讲,对广大教师来讲,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加快教学创新,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新课程下新教材的课怎么上?实行新课程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核心的问题就归结到如何备课上。提到备课,首先应该明确“备课”的概念。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狭义上的传统意义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效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 然而,现在不少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新教材的操作难度大,课时不足,教师的备课时间过少。新目标英语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像以往那样知识体系性强,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因此,我们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拿来主义 有人把备课想象的很简单,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就把旧教案或其他现成的教案拿过来照抄一遍,导致教案流于形式,把动态的学生排除在教案之外,仍是知识灌输为目的的旧备课模式的翻版。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形式主义 有人为了体现新课标的新思想,就把教案改为学案;在教案中写上使用多媒体,而又不使用;没有课后反思,没有自身的二次备课;把以前的教学过程分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其实际内容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若果是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就成为了一种形式。 误区三:拼子当头 有人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